对《政治的概念》的解读

合集下载

政治的概念和定义

政治的概念和定义

政治的概念和定义一、政治的概念和定义对亚里士多德来说,政治是最高科学,人类试图改善生活并创造美好社会的活动就是政治。

政治首先是一种社会活动,它永远是双向的交流,而非个体的独白。

政治在最广以上是人们制定,维系和修正其生活的一般规则的活动。

作为政府艺术的政治,政治是与国家有关的事务。

作为公共事务的政治,超出了政府的狭窄范围,延伸到被视为“公共生活”或“公共事务”的领域。

作为妥协和共识的政治,政治被看作解决冲突的特定手段,即:通过妥协,调解和谈判而非武力和赤裸裸的权力来达到目的。

作为权力的政治,是最广泛也最为激进的,它不再将政治限定于特定的场域,而认为在所有社会活动和人类生存的每一个角落,都有政治在发挥作用。

二、主要的政体西方多头制:一般指现代代议制民主的制度与政治过程。

一般特征:(1)相当地容忍反对声音,至少使之足以制约政府的专断倾向。

(2)政治参与的机会必须相当广泛,足以确保高水平的大众回应。

新民主制:指民主巩固的过程没有彻底完成的政体;民主尚未成为唯一的游戏规则。

东亚政体:特征:(1)它们重视经济发展甚于政治目标,优先考虑促进经济增长与繁荣,而不是扩大西方公民自由意义上的个人自由。

(2)人民多支持“强”政府,往往会容忍强势的执政党,普遍尊重国家权力。

(3)强调忠诚、纪律和义务,民众也普遍倾向于尊重领导人的权威。

(4)东亚地区非常重视共同体和社会的凝聚力尤其是家庭。

伊斯兰政体:旨在建立神权政治,是一种宗教权威应凌驾于政治权威之上的原则。

军事政体:通过操纵军权和进行系统压制而得以生存。

主要特征,是根据某人在军事指挥链条中的位置来确定其政府领导职位。

三、政治意识形态核心要素意识形态是一套有或多或少内在一致性的思想观念,不管目的是维护、修正还是推翻现存的权力关系体系,它都提供了有组织政治行动的基础。

特点:(1)通常以世界观的形式解释现存秩序,(2)提供一个理想未来的模式和美好社会的构想,(3)勾画政治变迁何以产生并应该如何发生。

政治的概念教案初中

政治的概念教案初中

政治的概念教案初中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理解政治的概念,掌握政治的基本要素,能够运用政治知识分析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方法,提高学生对政治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的爱国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政治的概念:政治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阶级斗争的具体表现,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政治的基本要素:政治权力、政治制度、政治观念、政治行为。

3. 政治的功能:政治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维护国家安全、保障人民利益、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政治的概念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政治的概念:详细讲解政治的定义、特点和作用,让学生理解政治的重要性。

3. 分析政治的基本要素:讲解政治权力、政治制度、政治观念、政治行为的概念和作用,帮助学生掌握政治的基本构成。

4. 探讨政治的功能: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政治在国家安全、人民利益和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

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政治概念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6.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政治概念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政治与生活的关系,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

四、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生动具体的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政治概念。

2.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知识共享。

3. 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政治概念的掌握情况。

3. 思维能力: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和讨论交流中的思维过程,检验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政治教材相关章节。

政治的概念

政治的概念

《政治的概念》读书笔记《政治的概念》是施密特的代表作之一,在全书中,施密特从国家、世界和人性等角度出发建构政治的概念,并提出政治概念的核心是划分敌友。

本文将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对施密特的政治的概念进行简单的梳理。

在全书的开篇,施密特提出了“国家的概念以政治的概念为前提”的命题。

紧接着他叙述了一个关于国家的通常说法:“国家是在封闭的疆域内,一个有组织的人群拥有的政治状态。

”随后,他指出,这只是一般性解释,而不是国家的定义。

因为在此所关注的乃是政治的本质,所以这样一个定义尚未得到保证。

于是,施密特开始从国家的角度建构政治的概念。

在他看来,国家是政治统一体,是一个有组织的、拥有国内和平与领土完整以及不受外国干涉的政治统一体,以民族、主权和领土为组成国家的基本要素。

于是,施密特提出自己对民族、主权和领土等基本要素的看法。

关于民族,施密特认为,国家是民族的政治统一体。

无论就其字面意义而言,还是就其历史形象而言,国家均是一个由民族构成的特殊状态。

关于主权,施密特认为,国家是主权统一体。

在他看来,国家作为民族的政治统一体,是一种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统一体,与其他各种组织相比,它是最高的、做出权威性决定的统一体。

国家作为决定性的具有权威的最高政治统一体意味着它拥有主权。

因此,从本质来看,国家乃是主权统一体。

关于领土,施密特认为,国家是确立了领土边界的政治统一体。

随后,施密特提出:划分敌友是政治的标准。

他认为,“朋友与敌人这对概念必须在其具体的生存意义上来理解”,并进而把政治的核心归结为“区分敌与友,并以此二者为前提”。

因此,要理解以划分敌友为核心的政治概念的必要性,就必须从维护国家统一体生存的高度,从国家统一体生存所涉及的内外两方面出发进行分析。

就外部而言,国家统一体的生存意味着民族自身的安全、独立与自主。

因此,从国家统一体生存角度出发,敌友概念意味着,朋友是民族生存的维护力量,而敌人是民族生存的威胁与挑战。

正如施密特所说,政治敌人毕竟是外人,非我族类;他的本性足以使他在生存方面与我迥异,所以,在极端情况下,我可能与他发生冲突。

上海高考政治——政治学部分

上海高考政治——政治学部分

壹.政治的概念一.含义:特定阶级或社会集团为了维护自身的根本利益,围绕国家政权所展开的全部活动二.内涵:在阶级社会中,主要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在现阶段,政治主要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三.核心:国家政权1.地位:是政治中的根本问题(政治中的根本问题是阶级统治权)2.原因:任何阶级或社会集团的政治活动,归根结底是为了维护自身的根本利益而维护自身利益的关键在于掌握国家政权贰.政治与经济叁.公民的思想政治素质肆.国家与国家性质(国体)陆.我国的国体——人民民主专政补充: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补充:西化与分化1.西化:仿效欧美的制度生活方式2.分化:分裂国家补充:军队改革一.总目标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1.领导管理体制和联合作战指挥体制2.优化规模结构,完善政策制度,推进军民融合3.打赢信息化战争,发展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 二.做法1.新格局: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2.新监管体系: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3.裁军30万,提升效能4.发挥创新驱动,抢占未来军事制高点5.推动人才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6.推动军民融合发展捌.我国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补充:民主集中制一.定义: 民主基础上的集中 集中指导下的民主二.国家机关内的主要表现: ①人大与人民的关系 ②国家权力机关与其他机关 ③中央与地方 ④人大活动中 三.地位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组织原则,活动原则玖.人大代表拾壹.国家职能补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基本内容1.工业化基本实现2.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3.人民享有更充分民主权利4.各项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安定团结5.对外更加开放,更具亲和力,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二.新要求1.经济持续发展①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平衡协调可持续②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上升,进入创新性国家行列③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2.人们生活水平全面提高①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②收入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扩大,扶贫对象减少③社会保障全民覆盖3.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三.做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1.实施创新驱动2.推进经济结构调整3.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4.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保护补充:简政放权一.总要求坚持放管结合,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1.放——下放和取消行政审批事项,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2.管——重点抓好8个方面二.做法:落实放,主抓管1.坚持“互联网+政务”普查全国政务网站2.清理奇葩证明三.意义1.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2.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3.进一步提高居民获得感和扩大就业拾.公务员一.范围国家权力,司法,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二.含义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三.目标:执政为民1.原因:国家机关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一切属于人民,一切归功于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2.做法: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①地位:依法执政,执政为民,做好工作的根本保证 ②意义:有利于国家机关不懈怠有利于国家机关更好的聚民意,集民智,凝民心,形成正确决策,提高工作效率 有利于国家机关的清正廉洁③形式:人大政协,司法机关,行政机关内部的审计监察,新闻舆论,人民群众直接监督拾壹.我国国家的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补充:选举,决定,任免四.选举国家主席,副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最高院院长,最高检检查长,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副委员长,委员,秘书长 五.决定1.根据国家主席,决定国家总理2.根据国家总理,决定副总理,国务委员,部长,主任,审计长,秘书长3.根据中央军委主席,决定其他组成人员六.有权免去上述的全部领导职务拾贰.我国国家行政机关——政府拾贰+.我国国家司法体系——法院,检察院和公安机关拾肆.社会主义法制一.含义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定的体现工人阶级领导广大人民意志的法律与制度(立法,守法,执法的总称)二.基本要求拾伍.社会主义民主补充:民主的当代中国的主要实现形式:一.形式人大制度,政党制度,基层民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意义体现民主的一般原则“主权在民,人民统治”体现民主的中国特色拾陆.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的关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途径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结果,重要目标 补充:法制与法治法制是相对于民主 法治相对于德治补充:依法治国与民主①依法治国有助于制定真正体现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意志的法律,促进立法科学化,民主化 ②有助于增强公民的政治责任感,使法律严格遵守,切实执行,严格监督补充:德治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公德,传统美德廿.基层民主制度壹.公民权力叁.公民参与民主监督的方式①监督机构和人大和政协的监督②公众直接监督:是最重要的监督形式,是监督机构发挥作用的基础③舆论监督:是公众直接监督的一个有效组成部分肆.我国的选举制度柒.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如何理解政治的的概念

如何理解政治的的概念

如何理解政治的的概念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如何理解政治的的概念政治就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的过程。

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起什么样的作用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集中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和伟大动力。

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之间是什么关系1.世界和平是促进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性基础。

2.和平与发展的关系即世界范围内的政治与经济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3.维护和平是促进发展的基本前提。

只有维护世界和平。

才能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才能保证世界各国集中精力加快发展;才能保证将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上面。

4.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与繁荣,是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

如何理解我国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指我国人民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选举代表组成全国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统一领导国家事务和管理国家、社会的政治制度。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哪些特征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2.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的科学性的统一。

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矛盾在事物发展中有何作用事物发展的动力是事物的内部矛盾,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实践是如何检真理的实践是联系客观实际和主观认识的桥梁,实践为检验人们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提供了客观上、物质上的证明。

同时实践本身具有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的优点,实践对认识的检验,就是把指导实践的理论同现实直接对照,检验出认识是否符合实际,符合的程度如何,是否是真理性的认识。

如何理解政治的概念

如何理解政治的概念

如何理解政治的概念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1如何理解政治的概念A社会需要进行资源分配B分配必须是权威性的C权威性的分配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2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期什么样的作用A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最明显的表现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中B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还表现在同一个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C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问题上,要注意防止和反对两种片面倾向:一种是吧阶级斗争作为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否认社会基本矛盾再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另一种抹杀阶级矛盾,否认阶级斗争,认为在阶级社会,离开阶级斗争社会也可以发展3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A世界和平是促进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B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正确途径是顺应时代潮流和各国人民的意愿,因势利导,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C和平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南北问题4国家有那些职能国家职能分为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

其中对内职能有:政治职能,经济职能,社会职能。

对外职能有:A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防止和抵御外来的侵略和颠覆B根据本国的利益调整与其他国家的关系,进行国际间的交流,参与国际经济政治事务5如何理解我国的政体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指我国人民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选举代表组成全国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的权力机关,行使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统一领导国家事务和管理国家,社会的政治制度。

6马克思主义哲学有那些特征A实践概念的科学规定和实践观点的确立,是实现哲学上伟大变革的关键。

他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的最根本的理论特征是实践性,他还具有创新性,阶级性和科学性B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形态和基本特征①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②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C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7矛盾在事物发展中有何作用A矛盾的同一性在发展中的作用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务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务的发展和存在提供必要的前提②矛盾双方相互利用,相互从对方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③矛盾的同一性规定了事物向着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读书报告-施米特《政治的概念》

读书报告-施米特《政治的概念》

施米特《政治的概念》对当今的政治启示新传1904班王晶慧 201928050413 施米特作为政治学中现实主义派的代表人物,其识别敌人,“划分敌友”的政治本质观点深受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的影响。

施米特所处的时代是民族主义高涨的德国,社会充斥权威主义;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激化着社会中的阶级利益冲突;同时宗教分歧和地区间的冲突依然明显。

而卡尔·施米特出身在一个工业化依旧相较落后的小城,作为下层中产家庭出身的他更能体会到由利益对立而引发的矛盾冲突。

在思想方面,受家族影响的施米特还是一个忠实的天主教信仰者,而在当时的宗教冲突问题以及自然科学发展下助推唯物主义的发展打压下,在整个19世纪,天主派自然受到各种形式的不公正待遇。

这样的存在于社会中的歧视和思想的交锋,对施米特“划分敌友”的现实主义的政治观念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而当时的德国同时也面临的重大社会政治问题是:“一战结束以后,德国和战胜国签订一系列合约,废除了君主立宪制度,按照英法等国的民主自由思想建立魏玛共和国。

但实际状况是当时的德国经济萧条,社会秩序混乱,政党政治高于国家政治。

”1德国国内政治混乱的同时在国际社会中政治同样处于弱势,如一战后的对《凡尔赛和约》的签订,这是迫使德国割地赔款,对德国进行了苛刻的约束,会对德国政治经济重创的条约。

而社会中的自由主义政治浪漫派(或者政治理想主义派)在对政治采取审美的态度,希冀以交谈的方式处1孙文沛,阮一帆;《战后德国历史修正主义思潮评析》理政治问题下对凡尔赛和约的理想主义态度。

面对凡尔赛和约,魏玛共和国的领导者念念不忘在对外政策中必须遵守国际法,必须履行在条约中的诺言。

这样的自由主义政治浪漫派和依靠法律的纯粹法学派让历经过德意志帝国、魏玛共和国、第三帝国和二战后民主德国四“朝”的深怀民族主义情怀的施米特大为不满,施米特迫切希望的是能建立一个权威性的政权以保证国家的强大。

于是施米特揭示其政治中立性观念的肤浅。

政治学的基本概念解析

政治学的基本概念解析

政治学的基本概念解析政治学是研究政治现象的学科,它研究政治权力的产生、分配和运行规律,探索政治行为的动机和意义,以及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变迁等问题。

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政治学既关注政治理论的发展,又着眼于政治实践的解读和指导。

下面将对政治学的基本概念进行解析。

政治:政治是指人类社会中各种利益关系的形成、调整和表达的过程,是人类社会有序发展的基础。

权力:权力是指人们对他人行为施加影响并使其服从意愿的能力。

政治权力是特殊形式的权力,是一种行使公共权力的能力。

国家:国家是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它拥有政治主权和领土完整,并通过政府来管理国家事务。

政府:政府是国家的最高行政管理机关,负责制定和执行政策,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政治制度:政治制度是一套规范政治行为的规则和机制,包括宪法、法律、选举制度、行政机构等。

政治思想:政治思想是指对政治现象进行分析、思考和评价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方式,如自由主义、社会主义、保守主义等。

民主:民主是一种政治理念和制度,强调政权应当来自人民,并通过选举和公众参与实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独裁:独裁是一种政治制度和行为模式,以一个人或一个集团的专权为特征,缺乏政治权力的制约和合理分配。

公共管理:公共管理是政府活动的一部分,包括公共政策制定、实施和评估等职能,以满足公众的需求和利益。

国际关系:国际关系研究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互动,探讨国际体系的形成和演变,以及国际冲突和合作的动因和后果。

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和政治环境中接受政治观念、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过程。

政治行为:政治行为是指个体或集体在政治领域中表达意见、争取权益和参与政治活动的行动。

议会制度:议会制度是一种代表性制度,通过选举产生的议会成员在立法和监督等方面发挥作用。

分权制衡:分权制衡是一种政治制度和理念,通过将政治权力分散给多个机构并相互制约,以避免专制和权力滥用。

上述是政治学的一些基本概念解析,这些概念构成了政治学研究的基础,有助于我们理解政治现象、分析政治问题和参与政治实践。

施米特《政治的概念》读书笔记

施米特《政治的概念》读书笔记

对自由主义国家观念的批判——施米特的《政治的概念》舍勒在柏林德国政治研究院1927年年度庆祝大会上应邀发表演讲——“协调时代中的人”。

在这次演讲中,舍勒认为,现时代的总体趋势是“协调的时代”,而且协调本身并不是我们选择得来的,而是不可逃避的命运;不久之后,施米特也应邀到该学院演讲,演讲的题目是“政治的概念”,认为政治的本质是划分朋友和敌人,这种政治才是人类不可逃避的命运。

施米特在这次演讲的基础上整理了《政治的概念》,最初刊于《社会科学与社会政策文库》,1932年施米特出版了单行本,修改了原文中对自由主义政治论迁就的立场,增补了三篇附论和一篇1929年发表的《中立化和政治化时代》的论文,1933年版时取消了32年的附文,36年重印时恢复了32年的版本,并撰写了新的序言。

《政治的概念》对于施米特就如《利维坦》对于霍布斯一样,迈尔曾说过:施米特之所以声名鹊起或者说是恶名昭著,正是因为他的《政治的概念》,而非别的什么著作。

施米特政治的概念是由国家问题引入的,在《政治的概念》的开篇,施米特就提出“国家的概念以政治的概念为前提”认为只有正确理解政治才能正确理解国家,而且施米特并不满足于流于表面意义的解释,他要探寻的是本质意义上的国家和政治。

“无论就其字面意义而言,还是就其历史形象而言,国家均是一个民族构成的特殊状态。

与其他任何可以想见的个人和集体状态相比,国家在关键情况下是最终状态······若政治的本质受到误解,他们终将无从把握”。

(这里的关键情况是不是施米特的“非常状况”,已经这里的最终状态是不是黑格尔所说的伦理精神,暂时不得而知。

)在此,我们可以将施米特的国家学说解读为民族国家(之所以认为施米特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主要还是从《霍布斯国家学说中的利维坦》中解读出来,在政治的概念中施米特虽然一直强调国家和主权,但他并没有像韦伯一样——明显地以德意志作为分析标的并直接表达其对于德意志发展的担忧,施米特在本文中所论述的是普遍意义上的国家),目的在于反对自由主义的国家学说的“政治不成熟”。

关于政治概念的界定

关于政治概念的界定

关于政治概念的界定” 关于什么是“政治”,作为科学的界说,目前,学术界尚无统一看法。

我想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指导下,参考古今中外的各种解释,做出一个具体的界定。

我把政治的定义概括为:政治是一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为实现其利益和目标,运用特殊公共权力(国家、政权),根据一定的原则,整合和协调各种社会关系,使社会纳入一定的秩序,并得到稳定和发展的社会现象。

或者说:政治是一定的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运用公共权力整合和协调各种社会关系,使社会纳入一定的秩序,并得到稳定和发展,以实现其利益和目标的社会现象。

一、政治是一种社会现象一般来说,政治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门槛”后的一种社会现象。

它与经济、文化共同组成社会的三大领域。

在古往今来的文明社会历史中,政治是整个文明的一部分,是各个民族都不能离开的社会组成部分。

一个民族政治文明发展的状况、程度,既体现了该民族的社会、经济制度,也反映出该民族整个文明的发展程度和水平。

在西方,政治一词,英文为politics。

原文来自古希腊文的polis,为城邦之意。

politics按字源说,是polis与tic(science)合组而成,意为关于城邦的科学。

science一词,按其原意是知识或学问,含有一切有系统的知识的意思。

在西方,一般仅指自然科学而言。

在W.C. 丹皮尔所著《科学史》中给科学界定为“关于自然现象的有条理的知识。

可以说是对于表达自然现象的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的理性研究”(商务印书馆中文版,第9页)。

科学和技术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作为科学的实际内容,应该不仅包括研究自然现象的自然科学,而且也应包括哲学、语言、历史等人文现象和政治、经济、法律等社会现象。

即所谓人文社会科学。

长期以来,西方政治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是着重对国家问题进行抽象的理性思考,即对国家的起源、本质、制度、机构等范畴和概念进行抽象推理研究。

直到上世纪中叶,才由对制度的静态研究发展为着重对政治行为的动态研究。

施米特的“政治的概念”

施米特的“政治的概念”

施米特的“政治的概念”【摘要】是一部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政治理论著作。

在该书中,施米特提出了关于政治的新理念,强调政治领域的决定性和主权性。

他将主权视为决定政治行为的核心,并提出了“例外状态”的概念,强调在危机时刻政治领袖必须拥有超越常规法律的权力。

施米特还对政治和敌人的概念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真正的政治活动在于将对立的力量定义为敌对关系。

他强调政治的本质在于建立内在的联系和秩序,为社会提供稳定和安全。

施米特的政治思想对当代政治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引发了许多争议。

他的观念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政治运作的本质和原则。

【关键词】施米特, 政治的概念, 政治理论基础, 主权, 决定性, 例外状态, 政治, 敌人的定义, 内在联系, 影响, 当代政治理论, 启示, 争议, 政治观念.1. 引言1.1 施米特的“政治的概念”Carl Schmitt是20世纪德国著名法学家和政治理论家,他的作品《政治的概念》被誉为政治哲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这部书中,施米特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争议性的观点,对当代政治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施米特认为政治是关于权力的斗争和决策的领域,其中主权和决定性是政治的核心。

他强调政治的本质在于决定何为善恶、正邪,而这种决定性质正是主权的体现。

施米特还提出了“例外状态”的概念,认为在紧急情况下,主权者可以超越法律和正义的限制来行使权力,从而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施米特还对政治和敌人的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认为政治的存在在于区分“友”和“敌”,并通过对“敌”的斗争来维护自身利益。

他强调政治的内在联系是建立在敌我对立关系的基础上,而非理性合作或道德共识。

施米特的政治思想强调政治的本质是权力和决策,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政治理论关于合作、正义和道德的观念。

他的观点激发了对当代政治理论的探讨和思考,同时也引起了对其观念的争议和解读。

是一部具有深刻洞察力和启发性的著作,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

政治学概论 北京大学 1 第1讲政治的概念 (1.4.1) 课程讲义

政治学概论 北京大学 1  第1讲政治的概念 (1.4.1)  课程讲义

1.4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概念:政治的至上性(今天使用的“政治”概念)是从西方传到中国来的,所以我们要很好地解读一下西方的“政治”究竟是什么意思。

为了知道这点我们也不可能讲一个西方的政治的概念史,我想把最重要的两派、两个代表,一个是带有很强的理想主义色彩的伦理主义色彩的亚里士多德,和另外一个现实主义色彩的,我们讲一下他们怎么理解政治。

我先讲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写过一本很著名的《政治学》,又写过几个《伦理学》,所以我们就要讲讲亚里士多德。

我概括亚里士多德“政治”的一些要点,一会儿再回过头来看,一个是政治的至上性,一个是政治的公共性,一个是政治的理性特征,这是亚里士多德对政治的理解。

先讲政治的至上性。

在亚里士多德的概念里,《尼各马可伦理学》里面亚里士多德把政治的至上性讲得就很透彻了。

它这个政治在亚里士多德的概念里面是非常非常的了不起的事情,至高的,我这里面讲,“我们见到每一个城邦(也就今天城市)各是某一种类的社会团体,一切社会团体的建立,其目的总是为了完成某些善业。

”就是good,这个good翻译成善是不对的,为什么不对?以后现在这个中文字就很难翻译了,由于中国“善”这个词是随着基督教的传入,我们用这个词翻译基督教的美德。

亚里士多德这个good的含义要比今天的善“善”丰富得多,我不去解释了。

亚里士多德讲,所有的团体建立都是要完成、实现某种good,但总有一种good应该是一种至高无上的good,这个good就是为了它自身而不是为了别人的。

这个在伦理学里边讲了,“如果在我们活动的目的中有的是因其自身之故而被当作目的的,我们以别的事物为目的都是为了它”,我想亚里士多德讲,他说人类这个good是分层次的,各种各样团体的建立都会为了某种good,但只有一种good它本身是目的,它并不为了别的,别的是为了它的,这个good就是政治和政治学要做的事情。

好比咱们接下来讲,“我们就应当至少概略地弄清这个最高善是什么,以及哪一种科学与能力是以它为对象的。

我国政治的概念

我国政治的概念

我国政治的概念
1、政治的概念:是指政府、政党等治理国家的行为。

2、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国家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政治是牵动社会全体成员的利益并支配其行为的社会力量。

3、“政”是政权主体,“治”是维护政权的方法和手段,治是围绕着政进行的。

政治包括军事、法律、政权机构、政治党派团体,等等方面。

“政”主要是政权、政府、军队、警察、法院、监狱、政治组织、政治机构。

“治”主要是指法律、制度、政策以及依据这些进行的行为,包括军事、法律、行政等方面。

“政”是硬件,“治”是软件。

如何正确理解把握政治概念

如何正确理解把握政治概念

如何正确理解把握政治概念正确理解把握政治概念是学好政治学科、形成学科思维的前提,也是提高政治分析能力的基础。

但是学习政治概念,多数同学往往只会死记硬背,缺乏必要的学习方法,不能全面理解概念,更不能灵活地运用概念。

事实上,理解概念是需要一定的技巧的。

下面介绍几种理解政治概念的方法。

一、分层法概念是对某一事物的理性叙述,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属性。

而事物的属性往往是多重的,因此反映事物属性的概念也往往是多层次、多角度的。

因此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应对概念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分解,以达到对概念的深入理解和全面掌握。

比如,理解“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可把这个概念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层要清楚物质是“客观实在”;第二层,物质是什么样的客观实在?是“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第三层,这种客观实在对意识的关系是什么?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这样就把物质这个概念通过分层分析透彻了,就便于理解把握了。

二、逻辑法从逻辑的角度看,任何概念都有其内涵和外延。

所谓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概括的思维对象本质特有的属性的总和。

所谓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概括的思维对象的数量或范围。

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准确理解和运用概念的前提和基础。

例如对“国家”这一概念的理解。

从概念的内涵来看,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政治权力机关。

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统治阶级是利用立法、行政、司法及暴力组织等强制力量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因此,作为统治阶级工具的国家不可能为全社会谋福利。

从概念的外延来看,国家有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仅就当代而言,国家有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之分。

资本主义国家是资产阶级专政的工具,为资产阶级谋利益;社会主义国家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谋利益。

三、知识框图法有些同学错误地认为学习政治概念枯燥、空洞、没有实际意义,因而对概念学习不重视。

政治概念解读

政治概念解读

• 政体一般指一个国家政府的组织结构和管 理体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 和地域,政治体制都不尽相同。 • 宪政是指用宪法这一根本大法的形式把已 经取得的民主事实确认下来,用法治的精 神发展和完善这种民主事实,以此保障公 民权利。因此,宪政应包含三个基本的要 素:民主、法治和人权。(周叶中.《宪 法》: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12月)
• 宪政是指以宪法为依据,以控制权力为手 段,以保障人权为目的的政治过程和政治 形态。一般认为宪政具备以下基本要素: • 第一,宪政一词源于西方,其基本价值目 标是通过限制政府权力以保证公民的权利; • 第二,宪政过程即具有普世价值,又有特 殊性,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宪政模式; • 第三,宪政与民主、法治以及人权,有内 在的的逻辑联系。

•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特定社会政治经济 和思想文化条件综合作用的产物,它集中反映 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确认革命胜利 成果和现实的民主政治,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 和根本制度,即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原则和 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内 容。 • 宪法是阶级斗争的产物,由在阶级斗争中取得 胜利、掌握国家权力的阶级所制定,用以维护 和巩固本阶级的政权,是这一阶级的胜利成果。 从宪法的阶级实质来看,现代宪法基本上可以 分为两个类型,即资产阶级宪法和社会主义宪 法。

施米特的“政治的概念”

施米特的“政治的概念”

施米特的“政治的概念”摘要:施米特是当今世界最炙手可热的思想人物。

由于介入纳粹的劣迹,施米特的政治哲学思想一直被淹没大半个世纪。

现在人们重新去理解施米特对于现时代的意义。

本文通过对施密特最经典的文本《政治的概念》的分析,介绍了他对自由主义的批判,他的敌人与战争的概念的含义,他的政治神学的思想渊源,以及他的思想风格。

这是对施米特政治哲学思想的一份简略的描述。

一、“友爱的政治”与“敌友之分”德里达在1994年出版的《友爱的政治》中说,1927年有两本重要的经典著作问世,一本是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而另一本就是施米特的《政治的概念》。

同为经典著作,两者后来的命运却迥然不同。

《存在与时间》已稳稳地成为二十世纪西方哲学的第一经典;而《政治的概念》则在其问世后的六七十年间,逐渐从西方主流学界和知识大众的言谈中销声匿迹,仅仅在一些二十世纪政治哲学的读本中才能看到这篇经典之作。

1985年这位97岁的德国大师赫然仙逝。

出人意料的是,施米特却在谢世后奇迹般地迅速重回二十世纪西方大师级思想家之列,其在德国和美国两地急剧上升的势头令人大跌眼镜,连当世大哲德里达也加入到对施米特的追逐与挪用之中。

施米特的幽灵开始在美国和欧洲游荡。

然而,与施米特不同,德里达试图解构“友爱就是哲学,哲学就是友爱”对存在和自然之爱的迷恋及其简单的友爱的政治;因此他也在解构政治,解构那种自然共同体的封闭的友爱政治。

德里达以由他者和将来而来的责任和正义之名,试图建立一种承认与尊重差异的无限友爱的民主和无限民主的友爱。

施米特在《政治的概念》中所说的“敌友之分”正是德里达的“他者的哲学”要解构的靶子。

对德里达来说,敌友之分的友爱政治将为差异的“承认的政治”所取代。

由此,解构主义者不再是为了无限的能指的差异而汗流浃背的解构运动员,他将成为“无限异质性”的“未来的民主”的政治实用主义者。

在德里达看来,施米特的政治的概念实在“太古典”了,德里达用列维纳斯的“他者”和“无限”的概念及其责任伦理学给施米特的“敌友之分”施洗。

1 如何理解政治的概念

1 如何理解政治的概念

1如何理解政治的概念A社会需要进行资源分配B分配必须是权威性的C权威性的分配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2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期什么样的作用A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最明显的表现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中B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还表现在同一个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C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问题上,要注意防止和反对两种片面倾向:一种是吧阶级斗争作为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否认社会基本矛盾再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另一种抹杀阶级矛盾,否认阶级斗争,认为在阶级社会,离开阶级斗争社会也可以发展3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A世界和平是促进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B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正确途径是顺应时代潮流和各国人民的意愿,因势利导,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C和平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南北问题4国家有那些职能国家职能分为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

其中对内职能有:政治职能,经济职能,社会职能。

对外职能有:A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防止和抵御外来的侵略和颠覆B根据本国的利益调整与其他国家的关系,进行国际间的交流,参与国际经济政治事务5如何理解我国的政体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指我国人民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选举代表组成全国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的权力机关,行使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统一领导国家事务和管理国家,社会的政治制度。

6马克思主义哲学有那些特征A实践概念的科学规定和实践观点的确立,是实现哲学上伟大变革的关键。

他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的最根本的理论特征是实践性,他还具有创新性,阶级性和科学性B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形态和基本特征①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②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C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7矛盾在事物发展中有何作用A矛盾的同一性在发展中的作用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务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务的发展和存在提供必要的前提②矛盾双方相互利用,相互从对方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③矛盾的同一性规定了事物向着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评论政治的概念

评论政治的概念

评论政治的概念摘要:就政治的含义而言,古代思想家有很多关于“政治”的规定,现代社会关于“政治”的含义有多种说法;对于政治观又有非马克思义的政治观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本文就这些内容评论政治的概念,最后总结出政治的本质。

关键词:政治概念政治观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一、政治的含义“政治”一词在东西方文明史上出现都比较早。

中国古代的《尚书》、《周礼》、《论语》等都出现过。

不过,中国古籍中“政”和“治”多是分着讲的,“政”指政事,即官事;“治”指社会治理,是管理老百姓的意思。

《论语》中论及政治的条目有50多处,可以说是一部比较完整的专门政治学著作。

我国一直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

比如:孔子每到一地,必先问这个地方的政事。

(《论语·学而》10)说明孔子非常关心政治。

孔子论政,以德为先。

西方文化的发源地—古代希腊的城邦政治制度比较发达,而它的政治学研究起步早,也比较发达。

“政治”一词在柏拉图(427-347B.C.)的《理想国》和亚里士多德(384-322B.C.)的《政治学》中已经广泛使用。

“政治”(politics)一词在古希腊语中是城邦的意思。

这是因为古代希腊国家的规模就是一个城市加上周围的郊区。

1.古代思想家关于“政治”的规定主要有:(1)“道德论”。

在《论语颜渊》中,当别人向孔子请教政事的时候,子曰:“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yan)。

”即风往哪边吹,草就向哪边倒。

“政治”在西方一直被当成一种“善的事业”,即维护正义、公正的事业。

亚里士多德就认为公正是国家的粘合剂,没有公正,国家就没的凝聚力。

(2)“君权神授论”。

君权神授论以中世纪著名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为代表,他认为:“没有权柄不是出于神的”。

“国王是上帝的一个仆人”。

(《阿奎那政治著作选》,P65)我国汉武帝朝代的董仲书(河北枣强人)也创造了一种“天人合一论”,也叫“天人感应论”,他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敌人·战争·政治——对《政治的概念》的解读【摘要】《政治的概念》是施米特的代表作和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本文试图以此为文本,从施米特的立场、前提和方法分析施米特的政治观,指出施米特为政治的正当性所做出的辩护及其问题。

并揭示出施米特的前提既是理解其政治观的关键,也是其为政治正当性辩护的阿基里斯之踵。

【关键词】政治观敌我划分正当性一、影响和批评施米特作为政治思想家的影响从未消失。

战后德国思想界对施米特的关注从没减少,即使施米特被纽伦堡国际法庭无罪释放隐居家乡小镇以后,仍不断有知名学者、教授专程去拜访他。

特别是施米特在1985年去世以后,在1986-1996年期间,据说德国几乎每个月有一部研究施米特的论著出版,涉及宪法、国际法、现代政治思想史、国家理论、政治哲学和政治神学①。

英美学界虽然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开始关注施米特,但随着冷战的结束,以及对自由主义的批判,施米特变的炙手可热。

无论赞同还是反对,业内人士承认,施米特乃“德国学界在宪法和公法领域最重要的人”(阿伦特语),其论著“最具学识且最富洞见力”(哈耶克语),“如今甚至开始盖过韦伯的光芒”。

(《法兰克福汇报》,97年07月11日)②施米特的写作生涯长达60年,一生著述甚丰,而且思想恢奇多端,涉及领域广泛,因而很难对其思想取得一个明晰、确定的共识。

新左派和新右派理论家与自由主义理论家看待施米特的政治─法学理论的思想立场明显不同,各派政治思想的界限丝毫没有模糊。

据刘小枫的说法,英美学界对施米特的解读就存在保守自由主义(右派)、社会民主派(左派)和自由主义三种立场(参见《施米特与政治法学》)。

由此可见施米特思想的复杂性。

本文主要涉及施米特的政治观,而且主要以施米特的名篇——《政治的概念》为文本。

《政治的概念》作为施米特的代表作,数十年来对其研究的文章已数不胜数,各个学者从不同的领域、角度出发对其做了迥然不同的解释。

其中施特劳斯对其做的注释——《政治的概念》评注,占据特殊的地位。

在施米特在世时就多次承认这篇文章对他的影响,并针对施特劳斯的批评修改了最先的版本;而且施特劳斯本身也以这篇论文在思想界崭露头角,从此开始成为一代政治哲学家的思想历程。

施特劳斯在《评注》中,透过施米特表面文字的表述,抓住了施米特隐匿的立场,并指出了施米特本身并未清晰意识到一些枝节、点破了他逻辑上不一致的地方。

施特劳斯的结论是:①参见《施米特与政治法学》②同上施米特是一个在自由主义视界之内试图反对自由主义的思想家。

这种悖论处境使施米特对自由主义一方面持明确的批判态度,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采用自由主义的语言、范式,甚至下意识的采用自由主义的某些观念。

二、施米特的政治观施特劳斯作为本身就是政治哲学家的学者,对施米特的解读肯定是不会出现偏差。

但《政治的概念》作为一个开放的文本,本身可以有不同的解读角度。

本文试图分析施米特在这篇论文中显示出的政治观,他为政治的正当性做出的辩护及其问题。

《政治的概念》共分为八节,有的前后有明显的联系,有的则缺乏明显的联系。

从逻辑连贯的角度,可以这样来读。

首先从第七章——政治理论的人类学始基开始,施米特论证说:所有的国家理论和政治观念均可按照他们所依据的人类学来检验之,并由此分为两类,即性善论、性恶论。

施氏首先揭示说自由主义是以性善论为基础的,因而主张限制国家、国家应该服务于社会。

但这在施氏看来,自由主义创造的这套“权力”分割和平衡学说即一套监督和制约国家与政府的体制既不能被看作一套国家理论,也不能被看作一套基本的政治原理。

随即,施氏论证说人是一种“危险的”动态生物,所以敌人在任何时刻都存在,从而划分敌我的可能性就不会消失,政治存在的基础就不会失去。

施米特说,政治思想和政治本能通过在理论和实践中划分朋友和敌人的能力来证明自己。

政治的极致也就是那些明晰无误地把敌人确认为敌人的时刻。

……在政治的历史上,无论是国际政治还是国内政治,一旦无力或不愿作出敌友的划分,便标志着政治的终结①。

然后在第二章——划分敌我是政治的标准中,施米特提出了他的这一著名论断——所有政治活动和政治动机所能归结成的具体政治性划分便是朋友与敌人的划分。

这里的敌人是公敌,即生存论意义上的,从而战争是敌人的显现形式(第三章)。

在这一章施米特对“战争是政治的极端形式”做了描述和展开。

由于决断战争和敌人的需要,国家必须是政治统一体,而且是决定性的统一体。

这样,多元论的国家理论是不成立的(第四章)。

施米特论证说,能够决断战争和敌人是政治统一体的根本特点、是国家主权的体现。

失去这种能力一个组织就不是一个政治统一体。

而且,作为一个统一体必须进行敌我划分(第五章)。

由于每个国家都是独立的政治统一体,从而世界并非政治统一体,而是政治的多样本(第六章)。

在这里,施氏揭露了普世伦理的浅薄与欺骗、对“人类”概念的滥用和垄断背后的非人道本质。

至此,施米特就合理的得出中立化、非政治化的谬误。

那种把国家用法律程序架空、用技术手段去提高国家的管理职能的技术主义无法回答施米特的问题:在非常时刻谁来决断战争和敌人。

自由主义否定了政治性;可是自由主义并未因此从地球表面消除政治性,而只是隐藏了政治性;自由①《政治的概念》p200-201 选自《施米特:政治的剩余价值》,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主义导致了人们用反政治的话语模式来介入政治。

这样,自由主义并未杀掉了政治性,而只是杀掉了对政治的理解,消灭了事涉政治性时所需的真诚。

以上是对《政治的概念》的逻辑的梳理,但这仅是字面含义,按施特劳斯说法,这只是显白教诲。

如果只是这样解读,将掩蔽施米特的真正思想,看不到施米特的隐微教诲。

施米特开篇即说,国家的概念以政治的概念为前提。

而施米特的政治的概念则以敌人的概念为前提。

“一切政治的概念、观念和术语的含义都包含敌对性;它们具有特定的对立面,与特定局面联系在一起;结果(在战争和革命中表现出来)便是敌-友阵营的划分,而当这种局面消失之后,它们就变成幽灵般空洞的抽象。

至于国家、共和国、社会、阶级、主权、法治国家、绝对主义、专政、经济计划、中立国家或全权国家等词,如果人们无法从诸如此类的术语上面确切地知道要侵袭、战斗、反驳或否定的对象,那么,它们便根本无从把握”。

①只有当——“至少作为一种现实的可能性”——有一个存在时,政治才能存续下去,而且只有在敌人被识别出来的地方政治才是真实的。

施米特说划分敌我是政治的标准,并提出“所有政治活动和政治动机所能归结成的具体政治性划分便是朋友与敌人的划分。

这就提出了一个合乎规范的定义,它既非一个包揽无遗的定义,也非一个描述实质内容的定义”。

②显然,在施米特的政治观中,敌人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概念。

敌人存在的可能性的缺失意味着政治的终结。

而敌人的存在需要识别,需要划分敌友,需要决定是否与之一战,这样,就需要有一个具有决断权的统一体——国家。

“政治造成了最剧烈、最极端的对抗,而且每一次具体对抗的程度越接近极点,即形成敌-友阵营,其政治性也就越强。

在作为一个有机的政治统一体的国家之内,完全由自己决定敌-友的划分。

不但如此,紧随这类首要的政治决断并在业已采取的决断保护之下,无数次要的“政治”概念便开始出台。

”③“始终存在划分敌友阵营的可能性足以促生一种超越纯粹的社团-组织性团体的决定性统一体。

政治统一体乃是一种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统一体,与其他各种组织相比,它具有决定性”。

④即“国家的概念以政治的概念为前提”。

那么敌人如何识别?“战争是敌人的显现形式”。

在施米特的理论中,战争是不可避免的结果,是政治的首要前提。

“战争既非政治的目标,也非政治的目的,甚至不是政治的真正内容。

但是,作为一种始终存在的可能性,战争乃是典型地决定着人类活动与思想并造成特定政治行为的首要前提”。

⑤“只有在真正的战斗中,敌-友的政治划分所产生的最极端后果才得以暴露出来。

人类从这种最极端的可能性中发展出特定的政治紧张局面。

……在一个彻底消除了战争①《政治的概念》p167-168②《政治的概念》p164③《政治的概念》p30④《政治的概念》p180⑤《政治的概念》p171可能性的世界上,在一个完全实现了和平的世界上,将不会存在敌-友的划分,因而政治也将不复存在”。

①这样,战争和敌人的概念是互相蕴涵的。

因为,施米特的“敌人并不是指那些单纯的竞争对手或泛指任何冲突的对方。

敌人也不是为某个人所痛恨的私敌。

至少是在潜在的意义上,只有当一个斗争的群体遇到另一个类似的群体时,才有敌人存在。

敌人只意味着公敌”。

②“每个参与者均站到自己的立场上判断,敌对的一方是否打算否定其对手的生活方式,从而断定他是否必须为了维护自己的生活方式而反击或斗争”。

③这样,敌人必然意味着战争,而战争中的双方也必然是真正的政治敌人。

三、施米特的立场、方法和前提从而,施米特的政治观的后果性就显示出来了:政治即意味着战争,和平是不可期望的幻影。

这显然是一种悲观主义的政治观,而且当前的现实似乎也证实了这种政治观——仿佛这是一种现实主义的政治观。

但事实是否真的如此?我们是否甚至在逻辑上也只能接受这个悲观的结果?让我们首先来分析施米特的立场。

“如果世界上存在的不同国家、宗教、阶级以及其他人类团体间能够相互一致到不可能、甚至根本无法想象会发生冲突的境界,如果在一个囊括了全世界的国度中始终能够预防内战爆发,那么,朋友与敌人的划分也将不复存在。

世界上将不再有政治,也不再有国家,只剩下文化、文明、经济、道德、法律、艺术、闲扯等等”。

④显然,施米特强调划分敌我是政治的标准,强调政治的严肃性是为了在这个缺乏严肃性的世界重新确立生活的严肃态度,让人们正视政治的强硬性。

正如施特劳斯所说,“为何施米特拒斥和平主义的理想(更根本地讲则是文明的理想),为何他肯定政治性:他之所以肯定政治性乃是他在受到威胁的政治状态中看到了对人类生活之严肃性的威胁”。

⑤在施米特看来,自由主义对政治的中立化、非政治化实质是放弃对严肃、正确生活方式的追求。

因而他要强调政治,在一个一片娱乐化的世界重提严肃生活的重要性。

再看施米特的方法。

施米特从非常规的、需要决断的“例外状态”出发,把这种状态推到极端,成为决定性的事件,从而论证了政治存在的必然性,做出决断的政治统一体的不可或缺。

而且一旦确立了政治的必然性,施米特就将其继续推进,政治成为整个人类生活的决定性因素。

因此,施米特不会仅仅停留在如下主张:即政治“独立地作为一个自主的领域”客居于“其他人类生活和行动的领域中”。

他也不会满足于其最早的宣称:政治须“有其自身相对独立的且相①《政治的概念》p171②《政治的概念》p166③《政治的概念》p164④《政治的概念》p188⑤《<政治的概念>评注》p228 选自《施米特:政治的剩余价值》,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对而言最终的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