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力教案
物理中学八年级力学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力学与物体运动的关系,了解力的概念和分类。
2.掌握力的作用效果及力的平衡与力的合成。
3.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力的定义、单位和分类。
2.力的合成及力的平衡的概念与应用。
3.运用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力的合成及力的平衡的应用。
2.运用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力的概念与分类1.导入(10分钟)通过观察学生推、拉、挤、托等的动作,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
2.讲解(20分钟)a)力的概念:力是使物体发生形状、体积、速度、方向等改变的物理量。
b)力的分类: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c)力的单位:牛顿(N)。
d)力由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之间相互作用产生。
3.实例分析(20分钟)通过图示实例,让学生分析各种力的作用效果及分类。
4.练习与讨论(10分钟)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力的概念与分类。
第二课时:力的合成与力的平衡1.导入(10分钟)通过运动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合成与力的平衡的概念。
2.讲解(20分钟)a)力的合成:将几个力按一定方向和大小连接在一起构成一个力的操作。
b)力的平衡:多个力对物体作用,使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3.实例分析(20分钟)通过图示实例,让学生分析力的合成和力的平衡的应用。
4.练习与讨论(10分钟)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力的合成和力的平衡的概念与应用。
第三课时:力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导入(10分钟)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讲解(20分钟)通过实例,讲解力在斜面、滑雪场、乘风飞行等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实例分析(20分钟)通过图示实例,让学生运用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练习与讨论(10分钟)通过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堂总结与作业布置(10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内容,并布置课后作业。
作业内容可以包括选择题、解决实际问题等。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力的概念和分类有了初步的了解,掌握了力的作用效果及力的平衡与力的合成的概念与应用。
初中物理力教案范文
初中物理力教案范文教案名称:力的概念与力的计算教学目标:1.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造成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或形状变化的原因。
2.能够运用力的公式计算力的大小。
3.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观察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的理解。
2.力的计算方法的掌握。
教学难点:1.力的计算方法的运用。
2.深入理解力的概念。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拉力机等)。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入话题:请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力的例子,并讨论力的作用和影响。
2.显示问题:什么是力?力是如何产生的?二、理论讲解(15分钟)1.力的概念:力是使物体发生运动、产生形变或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作用。
2.力的计算方法:使用力的公式,力的大小可以通过测量得到。
常用力的单位是牛顿(N)。
力的公式:F=m×a,其中F表示力的大小,m表示物体的质量,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三、实验探究(20分钟)1.实验一:测量重力教师向学生演示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并让学生亲自操作测量几个不同物体的重力。
实验记录:学生记录不同物体的质量和对应的重力大小。
2.实验二:使用拉力机测量力的大小教师向学生演示如何使用拉力机测量物体受力的大小,并让学生亲自操作测量几个不同的拉力。
实验记录:学生记录不同拉力大小对应的力的大小。
四、讨论与总结(15分钟)1.提问:根据实验结果,你能得出什么结论?2.学生回答问题,并讨论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和加速度的关系。
3.教师总结: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发现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加速度有关。
根据力的公式F=m×a,当物体质量一定时,力的大小与加速度成正比;当物体质量不变时,力的大小与加速度成反比。
五、拓展应用(15分钟)1.应用实例:出示一些力的计算题目,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计算力的大小。
2.学生独立完成计算题目,并互相交换答案进行订正。
六、课堂小结(5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进行复述,并概括力的概念与力的计算方法。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一、教学内容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示意图: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箭头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2. 学会画力的示意图,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力的示意图的画法以及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
2. 重点:力的概念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力的示意图模型。
2. 学具:作业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提水、推车等,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
2. 讲解力的概念:力的定义,力的单位(牛顿)。
3.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如拉伸、压缩;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如加速、减速。
4. 演示力的示意图的画法: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箭头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5. 学生动手练习:画出给定力的示意图,如拉力、压力等。
6. 讲解力的示意图的应用: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实际问题,如物体在斜面上的受力分析。
7. 随堂练习:给出几个实际问题,让学生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并解答。
8. 课堂小结: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示意图的画法。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的示意图: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七、作业设计(1)拉力:2N,向东(2)压力:5N,向下(3)摩擦力:3N,向北2. 答案:(1)箭头长度为2,箭头方向向东。
(2)箭头长度为5,箭头方向向下。
(3)箭头长度为3,箭头方向向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示意图的画法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在实际问题的应用上还需要加强练习。
八年级物理力的合成与分解教案大全7篇
八年级物理力的合成与分解教案大全7篇八年级物理力的合成与分解教案大全7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物理学起始于伽利略和牛顿的年代,它已经成为一门有众多分支的基础科学。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初中物理教学教案7篇,欢迎大家参考。
八年级物理力的合成与分解教案(篇1)这一年来,我担任高一(5)班和三个实验班的物理教师,虚心向洪钟主任和梓欣老师学习,努力借鉴前辈老师的教学经验,再一次看到了科学的教学理论在实践中灵活应用,这一年过得很充实,收获真不少。
现在把这一年的一些收获写出来,以博方家一笑。
这一年想得最多的是,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感受最深的是,不在于课堂上讲了多少,而在于学生能够领悟多少。
要做到这一点,我觉得,关键在于“热情”两个字。
不管是学生方面,还是老师方面,都要“充满热情”。
有这样一种说法,天才都是具有某方面的狂热。
我觉得这句话同样可以用在学生的学习上。
比如高一(3)班的丁一同学,学习物理几乎是狂热的,很多高二的物理知识,甚至大学的数字电路模拟电路知识,都钻研得津津有味。
事实证明,这样的学生在学习上很让人放心,根本不用担心他物理考不出好成绩。
但是,大部分学生还是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学生的热情必须由教师的热情来带动。
打一个比方,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你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
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
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一个良好的载体,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我在下面一些上课环节作了尝试。
1.扎实的基本功能保证学生听课质量。
比如板书要大而清晰,讲解思路要慢而清晰,关键地方留足时间让学生思考。
学生听懂了,有了收获的喜悦,自然会把热情回馈于你。
2.讲述枯燥无味的物理公式时,可以穿插讲述妙趣横生的科学家轶事。
科学家也是人啊,越是大科学家,越有故事讲。
3.通过动画演练一些公式。
关于八年级物理运动和力教案6篇
关于八年级物理运动和力教案6篇八年级物理运动和力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2.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让学生描述生活中要用到力的例子(例如:提起一桶水、踢足球、推动物体等等)(二)讲授新课1.力的作用效果学生探究活动:实验器材:橡皮筋、弹簧、乒乓球。
体会对这些器材施加力时,这些器材有什么变化?结合课本里的插图,让学生讨论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的形状)(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补充一些常见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力的大小: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500N。
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即力的三要素)学生探究活动:(1)用不同大小的力去拉弹簧,观察弹簧是否不同(2)用不同方向的力弹击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是否不同(3)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钢尺,每次手的位置离桌面的距离都不同,观察钢尺的形状改变是否不同引导学生从实验总结得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都会影响到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
线段的末端画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度可以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练习:画出木块受到的水平向右的拉力4.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活动:(1)拉开弹簧时,是否感觉到弹簧也在拉自己的手?(2)乒乓球打在桌面上,有没有被弹起?(3)观察书本43页图12.4-4,能得到什么启示?(4)游泳分析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施加力的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力教案7篇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力教案7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力教案篇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2.过程与方法●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教学重难点1.重点: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2.难点:误差的产生。
误差与错误的区别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复习:速度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要计算速度必须知道什么量?怎样利用公路上的里程碑大致测出汽车的速度?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要测出相应的时间。
(二)讲授新课1.时间的测量让学生讨论各种测量时间的工具和方法。
学生说出多种方法和用具。
鼓励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事物。
①时间的单位:秒(s)、分(min)、时(h)②学生活动:练习使用停表的方法;利用停表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然后用脉搏估算一段时间;用绳子绑住一支笔做成一个摆,测量摆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
2.长度的测量①长度的单位:km→m→dm→cm→mm→μm→nm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进制)②测量长度的工具:直尺、卷尺(刻度尺)、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③学生活动:测出物理课本的长宽厚;④学生讨论并活动:如何较准确测出硬币的直径、一页纸的厚度、细铜线的直径?总结得出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刻度尺要贴近被测物体;刻度尺要跟所测物体的长度平行;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测量结果=数字+单位3.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误差。
错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两者区别: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例如多测量几次错误可以消除。
(三)课堂小结懂得测量时间和长度的方法和用具(四)布置作业完成相应的同步练习(五)教学后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力教案篇2机械效率(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2) 理解机械效率,会计算机械效率2、过程与方法目标(1)根据生活事例认识物理知识,并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3)学习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器件的物理原理,具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初中的意识。
初中物理力学备课教案模板
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和物体的运动状态。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力学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一篇初中物理力学备课教案模板,供参考。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力的概念,能区分接触力和非接触力;(2)掌握力的三要素,理解力的作用效果;(3)掌握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及作用;(4)能运用力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2)运用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3)学会运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实事求是的态度;(3)培养学生关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及三要素(1)力的概念: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2. 接触力(1)重力:地球附近的物体受到的力;(2)弹力:物体发生形变后,要恢复原状对接触物体产生的力;(3)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产生的阻碍力。
3. 非接触力(1)磁力:磁体对磁性物质的作用力;(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 力的作用效果(1)改变物体的形状;(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及三要素;(2)接触力和非接触力的概念及作用;(3)力的作用效果。
2. 教学难点:(1)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2)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及计算。
四、教学方法1. 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力的作用效果;2. 讲授法:讲解力的概念、三要素、作用效果等基本知识;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及计算方法;4. 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力学现象,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力的概念;2. 讲解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3. 讲解接触力:重力、弹力、摩擦力;4. 讲解非接触力:磁力、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5.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6. 实验演示: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7. 课堂练习: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力学现象,运用力学知识解决问题;8.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作业。
8.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案-施伟
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四节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案类型】新授课【主备教师】施伟【复备时间】月日【复备教师】【授课时间】月日【授课班级】八()【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分析,认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2.通过实验和讨论,认识到施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相互作用力的特点.【教学难点】用相互作用原理解释物理现象.【教学器材】磁铁、小车、刷子、海绵、气球、弹簧测力计、多媒体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让两个同学互相合作,一个人用手去打对方的手,说说各自的感觉,引出问题:为什么打人的那一方也会感到痛感呢?二、目标展示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三、预习导航四、预习交流五、互动突破(一)物体在施力的同时是否也受力?【做一做】用你的左手用力拍击右手,右手受到左手施加的力,感到疼痛.这时,你左手的感觉是;用手指压铅笔尖,铅笔尖受到手指的压力,这时,你手指的感觉是;两只气球对压时,在它们接触面你看到了(注意引导学生观察两个气球都有形变),当两气球分开后都恢复了原状.【看一看】两个同学穿着旱冰鞋静止在地面上,当一个人用力推另外一个人,发生了什么现象?(提前请2名同学带来旱冰鞋现场演示;或者播放视频)【议一议】摩擦力的作用也是相互的吗?(教师使用两把刷子进行演示)【小结】大量事实说明,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时,另一个物体也对这个物体有,即力的作用是 .它们彼此互为对方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想一想】生活中还有类似的现象吗?你能举出几个?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二)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有什么关系?【议一议】两个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吗?有什么验证方法?【做一做】将两个弹簧测力计相互钩在一起,两只手分别向相反方向拉.记下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1)弹簧A对弹簧B拉力的大小为,这个力作用在物体上.(2)弹簧B对弹簧A拉力的大小为,这个力作用在物体上.【想一想】甲对乙的拉力和乙对甲的拉力的方向关系是怎样的?【画一画】请画出图中两个物体间相互作用力的示意图.(书重3N,弹簧测力计示数都是5N)(注意提示学生作用点的确定)【议一议】相互作用力是同时产生的吗?你怎么认为?【小结】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总是大小;方向,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个物体上;产生,消失.(三)我们也能造“火箭”!【议一议】仔细回顾科技节时同学们造的“水火箭”,是谁把火箭推上天空的?【读一读】仔细阅读课本58页“奇思妙想”.【想一想】梦中小明使船运动起来了,他是怎么做的,这又说明什么道理呢?六、总结提升想一想:在本节课学习中,还有哪些疑问?七、当堂训练1.当你用力踢球时,你的脚会感到,这是因为对也产生力的作用,这一事实说明了 .2.手提水桶,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是;同时水桶也向下拉手,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是 .3.一天公路上发生了两车相撞的交通事故,一名交警前来处理,说:“我一定要找出是哪辆车先撞上另一辆车的.”请你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这名交警能否找出那辆车. 这是因为物体间相互作用总是发生的.4.一本物理书静止在水平桌面上,下列各对力中属于一对相互作用力的是()A.书对桌面的压力和地面对桌子的支持力B.书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C.书对桌面的压力和书受到的重力D.书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5.放在水平桌面上的茶杯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茶杯的支持力,这两个力相同的是()A.作用点B.力的大小C.力的方向D.力的大小和作用点6.“以卵击石”,鸡蛋粉身碎骨,石头安然无恙,是不是鸡蛋对石头的力小,而石头对鸡蛋的力大?为什么?7.游泳时人为什么要向后划水才能前进?【教学后记】课后作业班级姓名1.电视机放在桌面上,使桌面受到竖直向下的力,这个力的施力体是()A.地球B.地面C.电视机D.空气2.磁铁在吸引铁片时()A.磁铁吸引铁片的力大于铁片吸引磁铁的力B.铁片不吸引磁铁C.磁铁与铁片相互吸引,而且力大小相等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3.关于力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用力把乙推倒,说明只有甲对乙有力的作用,乙对甲没有力的作用B.只有有生命或有动力的物体才会施力,无生命无动力的物体只会受力,不会施力C.只有当两个物体直接接触时,相互间才会发生力的作用D.力是不能离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独立存在的4.坐在船上的人用桨向后划水时,船就会前进,使船前进的力是()A.人手作用在桨上的力B.水作用于桨上的力C.水作用于船体上的力D.桨作用于水上的力5.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带电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轻小物体并不吸引带电体B.指南针能够指南北,说明有些物体受力不一定有施力物体C.相互接触的物体,一定有力的作用D.如果物体形状发生了改变,则物体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6.用手推开一扇窗,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只要用力大,向什么方向推,效果都一样B.只要用力大,推什么地方,效果都一样C.只要用力相同,其作用效果与推的方向、位置均无关D.以上说法都不对7.下列叙述的几对力中,属于相互作用力的是()A.人推墙的力与鞋受到的摩擦力B.墙对人的力与人受到向后的力C.人推墙的力与墙受到的推力D.人推墙的力与墙对人的力8.如下图所示,使一薄钢条的下端固定,分别用不同的力去推它,使其发生a、b、c、d 各图中的形变,如果力的大小F1=F3=F4>F2,那么,能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作用点有关的图是 ( ) A.图a和b B.图a和c C.图a和d D.图b和d9.(拓展题)室内天花板上悬挂一吊扇,当吊扇静止时,悬杆对吊扇的拉力为T1,当吊扇正常转动时,悬杆对吊扇的拉力为T2,则()A.T 1>T 2 B.T 1<T 2 C.T 1=T 2 D.无法确定10.若用扳手拧紧螺母时,手沿顺时针方向且垂且于扳手的力是100N.请在下图中作出手对扳手、扳手对手的力的示意图.11.如右上图,试分析挂在竖直墙上、质量为3kg 的球受到的力,并用力的示意图表示球受到的力.(g=10N/Kg )12.小明在学习了本章“力”以后,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如图所示,在A 处悬挂一个吹足空气的气球,用钢针在气球上的B 处刺一个小孔.(1)想一想,当球内空气向外喷出过程中,气球将 (填“向右摆动”、“向左摆动”或“静止”).(2)你想法的理论依据是 .在球内空气向外喷出过程中,气球受到一个 力,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 .(3)支持你猜想的事实依据有 .13.小明利用气球做了以下几个小实验:(1)图甲所示,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 ;(2)图乙中,若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从A 点靠近气球,可观察到两气球 (选填“分开”或“合拢”),这是因为带电体能够 .14.体操运动员上单杠时,用手向下压单杠,人却上了单杠.这是为什么?主备人:施伟 审核人:乔寿林 审批人:俞永亮B A。
初中物理力学教案设计
教案设计:初中物理力学年级:八年级教材:《初中物理》章节:第五章力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让学生掌握力的计量单位,了解力的测量工具。
3. 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能够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现象。
4. 让学生掌握摩擦力的概念,了解摩擦力的影响因素。
教学重点:1. 力的概念及力的计量单位。
2. 力的作用效果。
3. 摩擦力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1. 力的概念的理解。
2. 摩擦力的计算。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图片中的力的作用现象。
2.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力的作用现象,教师总结并引出力的概念。
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力的计量单位及测量工具。
2.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三、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力的概念,强调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教师讲解力的计量单位及测量工具,让学生掌握力的测量方法。
3. 教师讲解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实例让学生能够分析力的作用现象。
四、课堂练习1. 学生完成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点评练习题,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批改作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力的概念、计量单位和作用效果。
2. 学生分享复习成果,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2.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三、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摩擦力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产生原因及作用。
2. 教师讲解摩擦力的影响因素,让学生能够分析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 教师通过实例讲解摩擦力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摩擦力的计算。
四、课堂练习1. 学生完成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点评练习题,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初中物理力及其作用教案
初中物理力及其作用教案知识与技能:1. 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单位、作用效果、三要素和力的作用相互性;2. 理解弹力的概念,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并了解其原理;3. 理解重力的概念、方向,掌握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力的作用效果;2. 运用归纳总结法,引导学生形成力的概念;3. 运用观察分析法,探讨力的作用相互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初步形成科学世界观,认识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2. 培养好奇心,激发探索自然的兴趣;3.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学会与人沟通交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力的概念、单位、作用效果、三要素和力的作用相互性;2. 弹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3. 重力的概念、方向,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形成力的概念,寻求现象的共性,形成对力的清晰认识;2. 理解力的作用相互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投影仪展示漂亮的“力”字,请同学们欣赏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顺势引出力的含义,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 知识梳理:学生自学教材,完成相关考点的学习。
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精讲与点拨。
3. 典型事例分析:教师提出典型事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取规律。
例如:用手拍桌子,手会感觉到疼,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用力捏空易拉罐,易拉罐变形,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4. 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力的作用效果。
实验器材:小磁铁、塑料瓶、剪刀、纸、魔术棒等。
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力的作用效果,探讨力的作用相互性。
5. 知识巩固: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在湖水中划船时,使船前进的动力是什么?A. 桨对水的推力B. 水直接对船的推力C. 人对船的推力D. 水对桨的推力6.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力的概念、作用效果、三要素和力的作用相互性。
引导学生认识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初中物理力的简要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力的概念与作用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掌握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理解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 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学会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提高学生的图形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 难点:力的三要素的内涵及其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观察分析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发现力的作用规律。
2. 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力的作用效果。
3. 启发式提问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深入理解力的概念。
4. 类比法:通过类比,帮助学生理解力的相互性。
5. 讲解与练习相结合:在讲解的基础上,及时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投影仪展示力的字词,引导学生关注力的概念。
(2)提问: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力的作用吗?力的作用有什么特点?2. 新课讲解:(1)讲解力的概念,强调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介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讲解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讲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举例说明。
3. 实验环节:(1)安排学生进行力的作用实验,如拉弹簧、抛物体等。
(2)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力的作用规律。
4. 课堂练习:(1)布置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的练习题。
初中物理力学备课教案
初中物理力学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力的概念,能够区分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2)掌握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应用。
(3)能够运用力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运用分类、归纳的方法,总结力学基本规律。
(3)学会利用力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问题。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勤于动手的品质。
(3)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及其分类(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的区分。
(3)力的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
2. 重力(1)重力的概念及其作用。
(2)重力的方向及其特点。
(3)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3. 弹力(1)弹力的概念及其产生条件。
(2)弹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3)弹力的应用:弹簧测力计、弹性势能等。
4. 摩擦力(1)摩擦力的概念及其产生条件。
(2)摩擦力的方向及其特点。
(3)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等因素的关系。
5. 力学规律的应用(1)二力平衡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2)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它上面的合外力成正比,与它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力的概念、重力、弹力、摩擦力的理解及其应用。
2. 难点:力学规律的综合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学知识。
2. 利用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3.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力学的实际意义。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实例引入力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
2. 讲解:讲解力的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及其特性。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7.2力的描述
教案:7.2 力的描述一、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表示:用力的图示来表示力的三要素,即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4. 力的单位:牛顿(N),1N等于1kg物体受到1m/s²的加速度。
5. 重力的概念:地球对物体施加的力,其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6. 摩擦力的概念: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和表示方法,掌握力的三要素。
2. 掌握重力和摩擦力的概念,能够分析生活中有关重力和摩擦力的现象。
3. 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物理现象,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理解力的作用效果,掌握力的表示方法。
2. 重点:掌握力的三要素,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力传感器、弹簧测力计、重物、斜面等。
2. 学具:课本、练习册、铅笔、橡皮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桌子,思考桌子对课本施加了哪些力。
2. 概念讲解: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表示方法。
3. 演示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课本受到的力,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4. 课堂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如拉扯物体、推动物体等。
5. 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力的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如跳绳时手对绳子的力等。
6. 重力和摩擦力概念讲解:通过实例讲解重力和摩擦力的概念。
7. 课堂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重力和摩擦力的作用效果,如拿物体时手对物体的摩擦力等。
8.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物理现象的题目。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作用效果、表示方法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重力:地球对物体的作用,与质量成正比,方向竖直向下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七、作业设计1. 踢足球时,为什么用大力不一定能踢远?答案:因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也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八年级物理下册《浮力的计算方法》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浮力的计算方法》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知道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有关。
2. 让学生掌握阿基米德原理,能够运用公式计算浮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浮力的概念及其单位。
2. 阿基米德原理及其公式。
3. 浮力的计算方法及实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及浮力的计算方法。
2. 难点:浮力公式的运用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浮力的概念。
3. 运用讲解法,详细解析阿基米德原理及浮力的计算方法。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5. 举实例进行分析,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提问学生对浮力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 讲解浮力的概念,介绍浮力的单位。
3. 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
4. 讲解阿基米德原理,引导学生理解浮力与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的关系。
5. 讲解浮力的计算方法,给出实例进行分析。
6.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运用浮力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案仅供参考,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六、教学评估: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的浮力计算题目,包括简单和复杂情况的计算,以及实际问题的解决。
2.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浮力概念、阿基米德原理和浮力计算方法的理解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中的合作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潜水员或相关领域专业人士进行讲座,分享实际工作中浮力计算的应用。
2. 组织学生进行浮力实验,如制作简易的浮力秤,测量不同物体的浮力。
3. 探讨浮力在船舶、潜水艇等领域的应用,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八、教学资源:1. 教材:《八年级物理下册》相关章节。
2. 实验器材:浮力实验装置、液体、不同体积和密度的物体。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课程教案【7篇】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课程教案【7篇】八年级物理课程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②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③了解重力的方向和重心。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了解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验能力,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道理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
【重点、难点分析】1.“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和g值有关”是本节的重点,g值恒定是有条件。
2.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是本节难点。
【教学媒体和资源】实物教具:重物、重垂线。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小重物。
【教学方法】本节课源于生活,不仅对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学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使学生感知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因此采用自主探究、引导发现、阅读指导、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分组讨论,自己总结,突出学习过程的体验,这样使我们的`物理更接近生活,更易于学生接受,从而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和活动过程】一、观察动画,引入新课利用课本54页“想想做做”,让学生做“模拟引力”实验。
再利用“苹果落地”及“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多媒体动画引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一)、重力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重力”的概念,分析重力产生的原因和施力物体,使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
(组内讨论)(二)、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系”1、学生思考,小组讨论,组长代表发言谈本组的猜想。
2、让学生四人一组设计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关系的实验。
教师巡视,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对有问题的小组及时给予帮助。
做出图像,并交流讨论,归纳总结G与m关系,一名学生板演公式并了解g的单位和物理意义。
(出示例题)两名学生板演。
(三)、重力的方向。
先做演示实验:用细线把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让学生观察线的方向是否是竖直方向。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7.1力教案
7.1 力【学习目标】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力的概念和知道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相关现象.重点难点:1.力的示意图画法。
2.根据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解释相关现象。
学习内容一:力和力的作用效果学习指导:阅读课本P2、P3文字内容和插图,基本概念、定义用红笔做上记号,能说出力的两种作用效果.【自学检测】1.我们常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认识和描述力,如:用力捏橡皮泥,橡皮泥的形状发生改变,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2.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有力的作用时至少存在两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的物体叫施力物体,承受力的作用的物体叫受力物体。
3.物理学中,力用符号F表示,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用手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__1__N。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指导一、演示P3实验后请同学回答下列问题:1.由图甲和图乙你看到小球的状态发生怎样的变化?答:图甲小球的速度由慢变快,图乙小球的运动方向改变了。
2.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答:因为受到力的作用。
二、1.用磁铁靠近一悬挂起来的小铁球(不要接触).观察到的现象:小球会(“会”或“不会")被磁铁吸引。
说明:不接触的两个物体也有(“有”或“没有”)力的作用。
2.下面的两物体间一定有力的作用吗?观察下图,能证明甲乙两物体间一定有力的作用的是(BC)总结: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在什么情况下才会产生力的作用?【展示交流】教师掌握情况【精讲点拨】1.力的作用效果是:①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速度大小的改变和运动方向的改变。
3.力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如:常见的推、拉、提、压……属于接触力,磁力﹑星体之间的引力……属于非接触力.4.相互接触的物体不一定有力的作用,接触力产生的条件:两物体要接触且相互挤压。
5.不相互接触的物体也可以有力的作用。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第十章-第一节-浮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第十章第一节浮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十章第一节《浮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计算以及浮力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知道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有关。
2. 使学生掌握阿基米德原理,能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的大小。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浮力产生的原因,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2. 教学重点:浮力的计算方法,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演示器、液体、物体、测量工具。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浮力现象,如物体在液体中浮起来的原因。
2. 讲解浮力的概念:介绍浮力的定义,解释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有关。
3. 讲解阿基米德原理:阐述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说明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4. 浮力的计算方法:介绍浮力的计算方法,公式为F浮 = G排 = ρ液gV排。
5. 浮力的应用:讲解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
6. 例题讲解:运用浮力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
7.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浮力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8. 浮力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浮力实验,观察浮力现象,加深对浮力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第十章第一节浮力1. 浮力的概念: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大小等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2. 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3. 浮力的计算方法:F浮 = G排= ρ液gV排。
4. 浮力的应用:船舶、救生圈等。
七、作业设计(1)物体A,体积为10cm³,液体密度为1.0×10³kg/m³。
【核心素养目标】7.1 力 教案 -2023_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力一、教学目标1.物理观念掌握力的概念及表达方式,力的相互作用和力的作用效果。
2.科学思维通过实验示范体会力的作用效果,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3.科学探究感受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相互作用,并结合生活解释有关现象。
通过拓展问题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
4.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勇于发现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单位。
【难点】理解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相互作用。
三、教学分析力学在物理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是物理学的基础,也是物理学及其他学科研究的典范。
本节所学知识是力学的基础,为以后学“弹力”、“重力”、“压强”、“浮力”等打好基础,是所需的预备性知识。
本节内容由“力”、“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五部分构成。
教科书引导学生经历感知力、描述力和分析力的认识过程,从而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力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讲解(一)导入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在足球比赛中,如果没有运动员的作用,球会自己飞进球门吗继续追问:这反映了物体之间怎样的相互作用?由此引入新课《力》(二)新课讲授1.力的概念及表达形式提出问题(结合实例):我们所说的力是如何作用到足球上的?如果没有运动员去踢球,我们的球还会受到力的作用吗?通过人提水,马拉车的图片让同学们体会人对物体力的作用,物体对物体力的作用,然后让同学回答足球的运动是需要运动员去踢的,两者缺一不可。
教师总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分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教师提问物理上力的表达符号和定量描述的单位是什么引导同学联系单词Force得出表达符号为F,联系力学家牛顿Newton单位为N,并补充托起两个鸡蛋的力量大约为1N2.力的相互作用提出问题(回顾旧知):已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分为实力和受力物体,那么实力和受力物体可以相互转换吗?带领同学们做拍手的动作,引导同学思考两只手互为实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进一步举例鸡蛋碰石头,提问同学石头有没有受到鸡蛋的力,如果石头也受力了,那么为什么鸡蛋碎了。
八年级物理下册《浮力》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浮力》教案八年级物理下册《浮力》教案八年级物理下册《浮力》教案1 教学目的1.认识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浮力作用,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2.能认识浮力产生的原因。
3.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
4.能认识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重难点重点: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运用实验和分析的方法得出浮力产生的原因。
教学工具多媒体、板书教学过程一、导入(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提出问题:1.船为什么能在海面上航行?2.救生圈、救生衣的作用是什么?板书:第二节阿基米德原理(二)出示学习目的课件展示学习目的,指导学生观看。
过渡语:看完了没有?二、先学(一)出示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P49----P52内容,要求边看、边划、边记。
1.看课本p49图10.1-1答复,什么是浮力?浮力的方向?2.根据图10.1-3总结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3.看演示实验:测量铝块浸没在水中所受的浮力,学会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出浮力的大小。
4.看课本p51找出浮力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与哪些因素无关?你能举例说明吗?(二)学生自学教材老师巡视,理解学情,掌控学生高效学习,时间到,问完成的请举手?过渡语:合上书,独立完成自我检测(三)自学检测反应要求:6分钟完成自学检测题目,要求书写认真、标准。
让四个小组的根底较差的同学到黑板完成,书写成绩和题目成绩记入小组量化,要求书写认真、标准。
1.鸭子能浮在水面上,用钢铁做的轮船也能浮在水面上,说明水对他们有xxx力。
2.你游过泳吗?当你的身体浸入水中体积越大,你会感觉到水给你向上的托力xx这个水对你向上的托的力其实就是xxx力。
再比方,我们从水中抬起一个石头要比在空气中抬起感觉要xx(“轻”或“重”),这些事例都说明,在水中要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xx力。
3.浮力的方向是怎样的xxx,它与重力方向xxx。
4.假如用测力计测出铜块重为1N,将铜块没入水中,测力计的示数变为0.87N,铜块受到的浮力是xxx。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物理力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八章第1节第二课时(新授课)
【学习目标】
1、通过动手实验,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2、通过探究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关系;
3、知道国际单位制力的单位。
4、通过观察,知道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能量。
【学习重点、难点】
1、认识弹性、弹力、弹性势能。
2、理解弹性形变与弹力的关系。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1、物体对物体的叫做力。
力的符号是,力的单位是,简
称,符号。
2、对的作用称为力有力发生时一定有个物体,施加力的物体称做物体,受到力的物体称做物体。
二、课堂学习研讨
学生活动1:交流、讨论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
1、自学课本活动8—2观察弹簧秤测量力计,讨论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铁架上悬挂了一根弹簧,如图所示,分别用6次大小不同的力拉弹簧,测得弹簧伸长的长度记录如下表。
2)由上表的数据可知,如果用这根弹簧做弹簧测力计,其量程为。
弹簧测力计:
1)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越大,物体的形变
就越大。
2)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刻度盘、指针、弹簧、秤钩(图8-4)
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1)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和。
(2)校零:检查指针是否指在刻度处,若不在应。
(3)测量时,要使弹簧测力计受力方向沿。
(4)观察时,视线必须。
2、练习使用弹簧秤测自己的头发能承受的最大拉力
学生活动2:认识弹性势能
自学课本生活、物理、生活认识弹性势能
得出结论: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这种能量叫
做。
学生练习:举例说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弹性性能。
三、典型例题
(1)李华同学使用一只如图a的弹簧测力计测力时,首先观察弹簧测力计得到: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是__________,量程是_________。
把弹簧测力计的拉环固定在天花板上,用手拉动秤钩如图b,此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是
___________。
(2)在选用弹簧测力计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可用弹簧测力计测任意大小的力
B、拿起一张稿纸所用的力也可以用物理实验室里的弹簧测力计
测出
C、作用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能超过它的量程
D、某同学的拉力的大小可以用实验室里的弹簧测力计测出
(3)小红同学为了研究弹簧的伸长与它所受拉力的关系,对一根弹簧分别施加
(1)分析表中的实验数据可知:这根弹簧在拉力不超过 N的条件下,它的伸长与它受到的拉力是成的关系。
(2)根据这一规律,人们制造了。
四、课堂检测
1.测量力的工具是()
(A)天平; (B)弹簧秤; (C)杆秤; (D)台秤。
2.关于弹簧,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任何情况下,弹簧的伸长和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B)在任何情况下,弹簧伸长后的长度和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C)在一定范围内,弹簧的伸长和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D)在一定范围内,弹簧伸长后的长度和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3、有关弹簧秤的使用,错误的是()
A.每个弹簧秤都有测量的最大值。
B.测量后应检查指针能否回复原零位。
C.测量时要防止弹簧与底板摩擦。
D.测量时弹簧秤要保持竖直位置。
4、测一个约6N力时,应选用最恰当的弹簧秤规格是()
A.量程10N,最小刻度值0.2N。
B.量程5N,最小刻度值0.1N。
C.量程15N,最小刻度值0.5N。
D.上述三个弹簧秤都可以用。
5、小红同学在使用弹簧测力计前没有注意校零,指针指在N
1.0处,则她测量时指针示数是N
0.4,则拉力的实际大小为()
A. N
9.3 D.无法确定
0.4 C. N
1.4 B. N
五、反思与心得
六、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