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苓规范化种植项目建议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猪苓规化种植项目建议书
第一章项目概要
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Pers.)Fries],别名野猪苓,大者名猪屎苓,小者名鸡屎苓,猪苓以菌核入药,主要含有猪苓多糖、粗蛋白、粗纤维、麦角淄醇多成份,此外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猪苓性平、味甘、淡。
主治急性肾炎、全身水肿、心源性水肿、腹泻、尿急、尿频、尿道痛、黄疸、肝硬化、腹水等病症,临床治肺癌、肝癌,对白血病亦有效,近年发现其对乙型肝炎有一定疗效。
此外还广泛用于航天、航海等领域,市场前景十分看好。
(一)形态特征
猪苓菌核生于地下,呈长形块状,或不规则球形,稍扁,有的分枝成姜状。
表面灰黑色,凹凸不平,有皱纹或瘤状突起。
干燥后坚而不实,断面呈白色或淡褐色,半木质化、质轻、略带弹性。
子实体从地下菌核生出,菌柄呈多次分枝,每枝顶端有一伞状或漏斗状肉质菌盖,直径1-4厘米,中央呈脐状,表面近白色至淡褐色,边缘薄而锐,且常常卷,俗称“千层蘑菇”、“猪苓花”。
菌肉薄、白色,为孔状菌,孢子卵圆形,光滑,成熟时由菌盖下面孔中弹出。
子实体大小不等,大者直径达39厘米,高37厘米,有小菌盖l000多个,小者直径1.6厘米,高2.3厘米,单耳状,其大小与地下的菌核大小无关。
(二)生长习性
1、生长与发育
(1)猪苓生长发育与蜜环菌的关系
1954年川村清一在研究中发现,在猪苓的菌核中有密环菌菌丝的侵入。
(2)猪苓菌核的生长发育
从猪苓菌核体上萌发的新苓,最初为白色毛点,以手触摸极易脱落,l个菌核上有这样的毛点40余个,随毛点的不断长大变厚,相近的白点汇聚在一起时,逐步形成白毛菌核。
在一个生长期最大者可达18.3厘米,多为7.3厘米左右。
新生苓仅占总穴数的15.7%,从重量来看,新苓占母苓总重的1.8%,由此可见,野生猪苓的繁殖能力是很低的。
猪苓的菌核,外观可分为深褐、灰黄、洁白三种颜色,习惯性为黑苓、灰苓、白苓。
一般认为黑苓是三年或三年以上的老警,灰苓是二年生的,白苓是当年新生苓。
菌核的颜色只能作为鉴定猪苓生长年限的参考,而不能作为惟一的依据。
2、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1)地形地势
野生猪苓多分布在海拔1000-2200米的次生林中。
而省的点苍山,海拔2700-3400米的高山谷地,也有分布,认为与当地受孟加拉海洋性气候影响有关。
各地条件不同,坡向分布也有差异,一般东南及西南坡向分布较多,坡度在20-60度山坡均有分布。
(2)植被
猪苓主要生于林下树根周围,常见树种有柞、桦、槭、橼、榆、、柳、枫、女贞子等阔叶树,或针阔混交林,灌木林及竹林,以次生林为最多。
(3)土壤
在山林中腐殖质土层、黄土层或砂壤土层中,均有猪苓生长,但以疏松的腐殖土层中,生长猪苓为多,pH4.2-6.6。
土壤肥沃,菌核大,分叉少,称猪屎苓;土质瘠薄,结苓小,分叉多,甚至呈饼状,称鸡屎苓。
同一窝中猪屎苓分布在下层,鸡屎苓分布在上层。
(4)温度
猪苓对温度的要求比较严格。
地区,地下5厘米处的地温在8-9℃时开始生长,平均地温在12℃左右时新苓已经增大,月平均地温14-20℃时新苓萌发最多,增长最快。
22-25℃时,形成子实体,进入短期夏眠。
秋末冬初,当地下5厘米处,温度降至8℃以下时,则进入冬眠期。
(5)水分
猪苓对水分需求较少,土壤含水量在30-50℃时,适于猪苓生长。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
我国农业发展的形式已经从过去的资源约束型转变为资源和市场的双约束型。
单一粮食作物对于农民收入增长贡献有限。
我国的农产品结构性矛盾突出。
农作物单一、农业发展形式单一。
多种形式的大农业发展模式没有得到有效推广。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政府和社会各方人士关注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在豫西山区,更让我们感触至深的就是这里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对农民经济收入带来的影响。
但是封山育林之后,农民靠山吃山的收入模式被改变,外出打工者收入也不多,而当地的自然条件如气候、林地等条件并没有得到有效地利用,没有发挥对农民的增收作用。
猪苓产业现状:首先猪苓产业化种植刚刚起步,并没有出现规模化的种植的情况。
其次,猪苓的需求旺盛、由于猪苓的多种药效使得猪苓的医学需求量越来越大。
最后,则是猪苓种植对气候的要求使得部分地区适合猪苓的种植。
一、项目实施的有利条件
1、国家政策影响和扶持政策优势
我国加入WTO后,为了推动有比较优势的中药材产业的快速发展,国家科技部等18个部委已将中药现代化列入了国家“九五’’、“十五”发展计划的重中之重项目,相继制定了《中药现代化发展纳要》,启动了“现代中药化”工程,在七个部委设立了中药现代化产业专项资金。
省政府制定有《中药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同时,中、省、市相继下发了《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计划》,
这些政策制定出台,必将为加快该村猪苓药源种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绿色环保优势
按照国际市场的准入要求,中药现代化和规化生产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药品生产环保标准将更加规和严格。
豫西山区具有绿色药品生产的明显优势。
一是地理独特,气候宜人,土质肥沃,腐殖质含量高,可确保药品天然品质。
二是猪苓基地设置在深山,无工业污染,与自然保护区相融合,森林覆盖率高,植被良好,地表水量充足,大气、水质和土壤等生态环境受污染程度低。
三是猪苓基地选择群山环抱,相对封闭,病菌虫害不易传播,只要加强生态保护和采取生物防治,严格按照国家中药材标准生产,便可达到国家绿色药材标准。
3、市场优势
猪苓是我国珍稀濒危药材,集绿色、安全、预防、保健、治疗于一体,已列入濒危植物药之一。
其药性为味甘、淡、性平。
归脾、肾、膀胱经。
主治急性肾炎、全身水肿、心源性水肿、腹泻、尿急、尿频、尿道痛、黄疸、肝硬化、腹水等病症,临床医治肺癌、肝癌,对白血病亦有疗效,此外还广泛用于航天、造船等领域。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医疗保健产业已成为21世纪的“黄金产业”,猪苓的需用量将不断增加,现有资源的野生采挖和人工种植,远远满足不了国外制药企业的需求。
随着科研发明领域的不断拓宽,其市场需求将进一步扩大,因此,猪苓市场前景十分看好。
目前,全国围绕猪苓开发的中药制剂和中成药如猪苓多糖、猪苓注射液、猪苓软胶囊等几十个品种。
民间利用猪苓与其它中药配伍方如《伤寒论》之五苓散、猪苓汤等,在民间广为流传。
猪苓销售市场主要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出口韩国、日本、香港、及东南亚和拉美一些国家。
以猪苓为原料的中成药外销形势日益看好。
第三章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本项目旨在不破坏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当地经济,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使农民不但不破坏周边环境,而且保护环境,保持当地的生物多样性,确保可再生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推动减少污染和浪费性消费的行为,进而成为豫西山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忠实持久保卫者。
二、基本原则
1、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
2、能提高当地农民收入水平。
3、可实现资源的持续利用。
4、尽量减少污染物来源。
三、基本思路
通过发展猪苓这一适宜于当地自然环境状况的经济作物,来达到促使农民增收的目的,从而解决当地农民温饱的问题和达到小康的目标,使得农民对当地的自然资源的开采停止,转向中草药和其他经济林作物的种植,并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终极目标。
四、发展目标
通过一系列努力,达到:
1、树立当地生态品牌,实现农民增收、增效。
2、保护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3、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第四章规化种植实施方案
项目可以依托中药材协会或者建立社区共管委员会,在吸收农民成为会员的同时,对他们进行技术指导和市场信息传递。
同时可以进一步扩大中药材协会的影响力,建立一个猪苓发展的信息平台。
一、管理机制
依托中药材协会或者社区共管委员会,负责对猪苓栽培的推广,并对农民在栽培猪苓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指导。
同时对猪苓进行简单加工,出售。
对本出售的猪苓进行质量监督,以提高本村的名气,品牌。
达到提高农民的收益的目的。
与农科院合作,由农科院提供详细的栽培技术资料及进行长期的技术指导。
与企业洽谈,讨论技术合作与收购事宜,如有可能可让农户或委员会与企业鉴定合作合同,建立“企业+农户”或“企业+委员会”形式的销售模式。
二、运行机制
(1)委托人负责培训传授种植技术(有技术指导,农民觉得投资可靠),把收集的猪苓种植的资料,印发成小册子,免费向农民发放或者把猪苓资料制成光盘,更加形象地向农民讲解。
(2)3年技术人员可每年对农民进行实践讲解,使农民更清楚的了解猪苓的发展过程,懂得更多的猪苓种植技术。
(3)至第三年,该项目预计有产出,但还未形成规模,鉴于当时情况,建议由当地猪苓种植户进行收购。
(4)待猪苓种植形成规模后,与猪苓加工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选择区域转变为猪苓加工企业的生产基地。
第五章科学栽培管理技术
猪苓的栽培方法较多,但目前采用固定菌床栽培与活动菌材伴栽,这两种方法较好,接菌率高,春栽当年即可生长新苓。
1、培养菌材与菌床
(1)培养菌枝选直径1-2厘米的阔叶树枝条,或砍菌材时砍下的枝条用来培育菌技。
一年四季都可培养,但以3-8月份为好。
北方地区应在4月中旬至6月初进行。
南方气温高,在3月下旬至5月开始培育。
先将树枝削去细枝、树叶,斜砍成7-10厘米小段。
然后将树枝浸泡在0.25%硝酸按溶液中10分钟,以便有利于密环菌生长。
挖30厘米深、60厘米见方的坑,先在坑底平铺1层薄树叶,然后摆放2层树枝,覆盖1层薄腐殖上(以盖严树枝为准)。
采挖野生密环菌索,或选无杂菌污染已培养好的菌枝或菌材用作菌种,摆在树枝上,覆土后在菌种上再摆2层树枝,用同法培养6-7层,最后覆土6-10厘米,并覆1层树叶保湿。
大约需培养40天。
(2)培养菌材及菌床一般阔叶树都可用来培养密环菌,但以木质坚实的壳斗科植物最好,如槲栎、板栗、栓皮枥等树种。
选择直径5-10厘米的树干,锯成40-60厘米长的树棒,在树棒上每隔3-5厘米砍一鱼鳞口,砍透树皮到木质部。
培养菌材:挖坑深50-60厘米,大小以培养菌材数量而定,一般以100-200根树棒为宜。
底铺1层树叶,平摆树棒1层,两根树棒间加入菌枝2-3根,用土填好空隙,用此法摆放4-5层,顶上覆土10厘米厚。
培养菌床:一般在6-8月培养菌床,挖深30厘米、长宽各60厘米的坑,坑底光铺1层薄树叶,摆新鲜木材3-5根,棒间放菌枝2-3段,盖1层薄沙土,如法培养上层,穴不宜过大,每穴5-10根菌株为宜,然后盖土10厘米。
2、选种栽培猪苓用菌核作种,以灰褐色、压有弹性,断面菌丝色白、嫩的鲜苓作种,白薯栽后腐烂,不能作种,黑苓生殖能力差也不宜作种。
3、栽培时间可在封冻前或经年初春解冻后4-5月份栽培。
4、栽培方法
(1)菌材伴栽挖边长50厘米、深40厘米的穴,穴后铺1层树叶,放入3根已培养好的菌材,材间间隔2-3厘米,将作种菌核放在菌材之间密环菌旺盛的地方,用树叶填满菌材间空隙,依法摆放土层,再盖1层树叶,上面覆土10厘米。
(2)固定菌材栽培栽培时挖开已培养好的菌床,取出上层菌棒、下层菌材不动,在材间接入菌核后,用树叶填满材间空隙,用菌材伴栽法栽上层,覆土10厘米。
(3)猪苓栽培三年为一个最佳生产周期,管理得好每播种一斤猪苓种可收获10——15斤猪苓商品。
5、采收加工
栽培后第三、四年秋季收获,挖出栽培穴中全部菌材和菌核,选灰褐色、核体松软的菌核,留作种苓。
色黑变硬的老核,应除去泥沙,晒干入药。
第六章市场前景分析
1、用途拓宽需求增加
由于疗效独特,医药和保健品市场对猪苓的需求逐年升温,加之猪苓的用途拓宽,带动用最的增加,逐年上升。
据市场调查显示,上个世纪80年末市场用量为500~700吨,90年代未增加至1000吨左右,进入21世纪后用量大幅度上升,2000~2005年增加至2000吨左右,2006—2009年已攀升至3000吨左右,增幅是1999年的3倍。
与此同时,国际市场对我国猪苓的需求也在同步增长,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地区各国对猪苓需求甚大,需求量连年稳步增长。
猪苓已成为我国中药材出口创汇的一个重要品种。
多年来,我国港、澳、台地区市场对猪苓的需求也逐年上升,而且数量极为可观,特别是一级优级品;经香港转口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猪苓数量,每年在30万公斤左右,出口量居高不下。
2、产量匮乏库存空虚
近年来,销和外销的猪苓都是完全依靠野生资源。
由于市场需求旺,猪苓市场行情逐年上涨,极大地刺激了产区群众采挖猪苓的积极性。
每到春、秋两个收获季节,产区农民和附近群众都开始大规模地无序采挖,有些地区甚至采取地毯式的滥采滥挖。
另外,一些山区、半山区近几年的毁林开荒造田也极大地破坏了猪苓的生长环境,导致野生猪苓产量连年大幅度下滑。
全国中药材资源普查统计资料表明,上世纪50年代,猪苓的野生蕴藏量估算在600万公斤~700万公斤;上世纪80年代后期锐减至200万公斤左右;上世纪90年代后期,此
数量进一步缩减至100万公斤上下;进入21世纪,猪苓的野生蕴藏量估算仅为50万公斤。
而与此同时,产区的青壮劳力大批进城务工,少有人到产区采挖,上市量更为有限。
在多个因素的作用下,猪苓市场的缺口正逐年递增,供需矛盾日益尖锐。
预计今年猪苓的市场缺口将高达60 %~70%,而历年的旧库存已在2004年~2005年消耗殆尽,各地库存已呈空虚之势,一些庄家大户开始高价收购、囤积,伺机操盘炒作,加剧了各地的争购之风。
3、价格上涨后市攀升
一方面,猪苓的上市量减少;另一方面,其市场需求却有增无减,其供需形势可谓严峻。
物以稀为贵,猪苓的市场短缺势必拉动其价格不断攀升,且升幅较大。
纵观猪苓市场2000—2009年的轨迹全貌,我们不难看出,从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猪苓的走势持续攀高,价格一路上行,野生猪苓资源已经枯竭,正在走向濒危之路,各地库存十分空虚,供需矛盾十分尖锐,野生变家种步履维艰,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短期不易形成规模,产量杯水车薪,猪苓市场后继乏力,后市价格上涨已成定局,不排除价格有望继续突破前期高点的可能。
为满足猪苓日渐增加的需求量,猪苓人工培育势在必行。
这一系列得天独厚的优势为豫西山区发展猪苓种植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广阔诱人的市场前景让人为该项目区发展猪苓产业充满了期待,所以,我们有理由柏信,猪苓规化种植一定会为当地农民实现全面奔小康的目标贡献巨大力量。
第七章投资效益分析
该猪苓规化种植推广项目主要以本村专业中草药种植协会为依托,组织实施该项目的运行工作。
由于豫西山区,土地的开发利用率有限,大部分山区闲置,很适合山上发展灌木下猪苓栽培。
在该项目示推广阶段,在其一期栽培收获并获得较好效益的前提下,则可对下期进行规模化、规化种植,并逐渐形成当地支柱产业。
下面对该推广项目资金投入做预算分析:
海拔500米以下能遮阴覆盖,阳光不照射,土壤、温度、湿度合适,即可准备种植。
由于猪苓是地下菌体繁殖,故必须要有优质的种子和菌种,才能保证经济效益,因此种植一般采用小穴种植,每亩地200-400穴,每穴需要准备猪苓种子、蜜环菌种、段木、杂木枝屑、消毒液等。
按2011年度市价计算
(1)投入:每穴投入151元
①猪苓种子1.5公斤×60元=90元
②菌种2瓶(3斤)=10元
③椴木12根80公分×8公分以上 100斤,25元
④树枝、树叶、木屑5斤,10元
⑤消毒液:1元
⑥劳动力每工种6穴90元,每穴合15元
(2)收益:每穴按正常保守估计,每亩地按250穴×600元=15万,每年3万元(亩)。
1每亩总投资37750元,总收入15万元,净收入
11.225万元。
5年时间,每年每亩净收入2.25万元。
按1000亩五年计算,总投资3775万元,总收入15000万元,净收入11225万元,5年时间里,每年净收入2245万元。
以上估值是目前保守预计,根据药农实际种植收获每穴可高达10-20倍,而我们只按8倍计算。
(3)预期社会效益分析:
由上经济效益预算分析可见,该项目产生了可喜的经济效益,适应了市场的需求,既可扩大当地社会就业机会,使农民增收,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培育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带动农户与国大市场接轨,实行专业化、规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有重要意义,又带动了当地社会其它产业的发展,形成地方经济协同发展,共同进步的良好局面。
项目推广实施后,有利于豫西山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们保护环境、保护资源,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的和谐发展。
第八章环境影响评价
1、主要污染源
无
2、环境保护措施
增强农民环保意识,加大对项目区动物和植物的保护力度。
3、结论
该地很适合种植猪苓,对周围的生态环境无较大影响
第九章结论
为改变传统的直接利用然资源的生产生活方式,以提高当地人民的经济收入,须引入外部的科学技术力量,在当地发展一些新的农业产业。
在考虑了当地的各种优势条件之后,豫西山区适合发展猪苓的规化种植。
本项目为适应本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适应国家产业政策的需要,同时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提高农民收入。
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变小农业为大农业。
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同时本项目的上马可以采取公司加农户模式,实现风险共担的要求。
在环境方面,猪苓的种植还有利于当地林业生态系统的调整,变粗放的木材砍伐为种养结合,以林业环境产生经济效益的成果,促进当地生态系统的修复。
建议:万事有利必有弊。
在此个项目投资的过程中,当地农民的知识水平总体不高。
分阶段投资在控制风险的同时也控制了收益。
同时公司加农户的模式还有待市场的检验,农民倾向去类似订单农业的发展模式。
这些都是项目建设过程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因此争取当地政府的最大支持也是保证项目顺利进行的保证。
2000-2010年猪苓价格变化一览表
计价单位:元/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