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位名家谈读书

合集下载

名家谈读1

名家谈读1

名家谈读书有了专门学问,还要讲点普通常识。

单有常识,没有专长,不能深入浅出。

单有专长,常识不足,不能触类旁通。

读书一事,古人所讲,专精同涉猎,两不可少。

有一专长,又有充分常识,最佳。

大概一人功力,以十之八九,做专精的功夫,选定局部研究,联系搜罗材料,判断真伪,抉择取舍;以十之二三,做涉猎的功夫,随便听讲,随便读书,随便谈话。

如此做专,极其有益。

——历史学家、哲学家梁启超不管学什么专业,不博就不能全面,对这个专业阅读的范围不广,就好像以管窥天,往往会造成孤陋寡闻,得出片面偏狭的结论。

只有得到了宽广的专业知识,才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全面解决问题。

不专则样样不深,不能得到学问的精华,就很难攀登这门科学的顶峰,更不要说超过前人了。

——历史学家、教育家陈垣只博不专,难于有成;只专不博,学则不通。

要先博后约,才能使学识成为金字塔。

——历史学家、教育家陈垣宋苏轼说:“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凡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欲求者耳。

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人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一次求事迹故实,曲章文物之类亦如之。

他皆仿此。

此虽迂钝,而他日学成,人面受乱,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

”此即西人所谓一时专做一事,亦即分工之意。

清李光地说:“须用精熟一部书之法,不拘大书小书,能将这部烂熟,字字解得,道理透明,诸家说惧能辨其是非高下,此一部便是根,可以能悟他书。

如领兵十万,一样看待,便不得一兵之力。

如交朋友,全无亲疏厚薄,便不得一友之助。

”——编辑家、语言学家王云五什么书都要读,就是博。

古人说:“开卷有益”,我也主张这个意思,所说读书第一要精,第二要博。

我主张“博”有两个意思:第一,为预备参考资料计,不可不博。

第二,为做一个有用的人计,不可不博。

——哲学史家胡适理想的学者,即能博大,又能精深。

精深的方面,是他的专门学问。

博大的方面,是他的旁搜博览。

博大要几乎无所不知,精深要几乎惟他独尊,无人能及。

文化名人谈读书

文化名人谈读书

文化名人谈读书导言读书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活动,它不仅给人们带来知识和享受,还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聚焦文化名人对读书的看法和体会,探讨他们对于读书的重要性以及其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

名人观点以下是一些著名文化名人对读书的观点:1. 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 杜甫是唐朝著名诗人,他强调了读书对于写作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广泛的阅读,才能积累足够的知识和观点,从而有能力写出有深度、有灵性的作品。

2. 鲁迅"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写作使人精确。

"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化先驱,他强调了读书对于个人素质和思维能力的提升。

他认为通过读书,人们可以延伸自己的视野,培养批判性思维和优秀的表达能力。

3. 爱默生"千万别害怕消耗你的生命在后悔和懊悔中,相反地,投入到那伟大的任务中去,再沮丧也值得。

" 爱默生是美国文学家和哲学家,他强调了读书带来的成就感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读书,人们可以追求自己内心的激情和目标,从而在生活中获得更大的满足感。

个人成长的意义文化名人对于读书的重视源于他们深刻理解读书对于个人成长的价值。

通过读书,人们可以获得以下几方面的成长:1. 知识的积累读书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每本书都是一个宝库,它们蕴含了前人的智慧和经验。

通过广泛阅读,我们可以了解到各种领域的知识和观点,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

2. 思维的提升读书有助于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我们可以接触到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观点,拓宽自己的思维边界,培养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

3. 表达的能力读书有助于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和优秀的写作,我们可以研究到良好的语言运用和表达技巧,提升自己的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

结论文化名人对于读书的重视是有道理的。

通过读书,我们可以获取知识,提升思维能力,培养表达能力,实现个人成长。

名人谈读书

名人谈读书

读书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运多,徒多徒烂耳。
—— 郑燮《自序》
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鲁迅《致颜黎民》
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
——蔡尚思 引自《治学集》第72页
因为世界上的书总是读不完的,一个人总能当一个会走路的图书馆。这时就要学会查书,一旦要用的时候就可以去查。在工作中,在解决某个问题的过程中,需要某种知识,就到某一部书中去找,查到你要看的章节。遇到看不懂的地方,你再往前翻,而不必逐节从头到尾去看完整部书。如果“闭上眼睛”,能够“看到”某本书在某个部分都讲到什么,到要用的时候能够“信手拈来”,那就不必预先去看它背它了。事实上,许多书只是备人查,而不值得供人读的。
——邓拓 引自1979年2月27日《人民日报》
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
——郭沫若《郭沫若谈读书》
我自从此次住馆读书以后,深信人要有两个老师,一为活老师,二为死老师即图书;活老师固然可贵,而死老师的可贵又超过活老师,活老师也是从死老师来的,死老师是“太上老师”,图书馆是“太上研究院”。
萧乾书真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忙时,你尽可冷落它,丢在一边,它也不气恼。但它随时都准备给你快乐,尤其在你孤寂、痛苦或卧病在床时。”
林语堂一个人并不是为了要使心智进步而读书,因为读书之时如怀着这个念头,则读书的一切乐趣便完全丧失了。

名家谈读书摘录

名家谈读书摘录

名家谈读书摘录一、阅读是心灵的食粮读书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心灵的食粮。

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中,人们常常忽略了阅读的重要性。

然而,众多名家都曾谈及读书对于个人成长的影响。

著名作家鲁迅曾说:“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他认为,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了解历史,学习经验,借鉴他人的智慧,从而不断提升自己。

读书不仅能够拓宽我们的视野,还可以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二、阅读是培养情感的途径除了对知识和智慧的渴求,阅读也是培养情感的途径。

作家王小波曾说:“读书是一种修行,是对内心的探索。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与作品中的人物建立情感联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培养自己的情感能力。

阅读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增进人际关系。

作家钱钟书认为:“读书使人开朗,使人快乐。

”他认为,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了解不同的文化和思想,拓宽自己的视野,从而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和沟通。

三、阅读是提升修养的途径名家们还强调了阅读对于提升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作家莫言曾说:“读书可以让人变得更加有内涵。

”他认为,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了解文化的精髓,培养自己的品味和修养。

阅读可以开阔我们的思维,提升我们的审美能力,使我们成为一个更加有内涵的人。

作家韩寒也表示:“读书是一种修炼,可以提升个人的素质和气质。

”他认为,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了解不同的思想和观点,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和判断力。

阅读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

名家们的谈论都表明了阅读对于个人成长和提升修养的重要性。

阅读不仅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培养我们的情感能力,还可以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因此,让我们抽出时间来阅读,让心灵在书的海洋中得到滋养,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关于读书的名家名篇

关于读书的名家名篇

——鲁迅自古以来,读书就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

自古以来,无数先贤都曾对读书发表过自己的见解,如孔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孟子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等。

然而,真正能够深入浅出地阐述读书意义的,莫过于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曾在其著名的杂文《读书》中,对读书的意义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他认为,读书不仅是一种学习知识的过程,更是一种人生修养的方式。

以下,我们就来共同探讨鲁迅先生关于读书的见解。

一、读书可以明理“读书可以明理”,这是鲁迅先生对读书的第一个见解。

他认为,读书能够使人懂得做人的道理,懂得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懂得如何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境。

在鲁迅先生的笔下,那些读书人往往是具有高尚品质、严谨治学、勇于担当的。

他们通过读书,学会了如何分辨是非,如何辨别善恶,如何坚守自己的信仰。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读书是明智的,读书是正气的,读书是勇气的。

”读书使人明理,使人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品质、有担当的人。

二、读书可以修身“读书可以修身”,这是鲁迅先生对读书的第二个见解。

他认为,读书是一种修身养性的过程,能够使人养成良好的习惯,塑造健全的人格。

在鲁迅先生的笔下,那些读书人往往是有着独立思考、敢于批判、勇于创新的精神。

他们通过读书,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读书可以使人明智,也可以使人愚蠢;可以使人高贵,也可以使人低贱。

”读书使人修身,使人成为一个有修养、有内涵、有魅力的人。

三、读书可以强国“读书可以强国”,这是鲁迅先生对读书的第三个见解。

他认为,读书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基石。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有了高素质的人才,才能在世界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

在鲁迅先生的笔下,那些读书人往往是具有强烈民族意识、爱国主义精神的。

他们通过读书,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知识,更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读书可以强国,也可以亡国。

名人对读书的看法

名人对读书的看法

名人对读书的看法名人对读书的看法读书是一种知识获取的重要途径,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许多名人也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并对读书持有积极的态度。

以下是一些名人对读书的看法的例子,并对这些看法进行了拓展。

1. 马克·吐温: '一个人如果不读书,就会变得像一张白纸。

' 吐温的这句名言强调了读书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读书可以帮助我们拓宽视野、培养思维能力,并融入更多的知识和思想。

2. 尼古拉·特斯拉: '我从书中获得我的力量。

' 特斯拉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他的这句话强调了读书对于灵感和创新的重要性。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接触到世界上各种各样的思想和观点,这对于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非常重要。

3. 奥普拉·温弗瑞: '书籍是人类思想的指南。

' 温弗瑞是一位著名的电视主持人和慈善家,她强调了读书对于个人成长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性。

通过书籍,我们可以了解历史、文化、科学等各个领域的知识,为我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指导。

4. 巴拉克·奥巴马: '书籍是一扇连接世界的窗户。

' 奥巴马是美国历史上第44任总统,他强调了读书对于跨越国界和文化差异的重要性。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了解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思想和观点,促进相互理解和友谊。

这些名人的看法都强调了读书对于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读书,我们可以不断学习、成长和进步。

读书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一种方式,还是培养个人品格、提升思维能力和拓宽视野的途径。

因此,我们应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将读书作为一种持续学习的方式。

无论是纸质书籍还是电子书籍,我们都应该重视读书的重要性,并将其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名人谈读书的故事与格言

名人谈读书的故事与格言

名人谈读书的故事与格言1.鲁迅说过,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

2.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3.陶渊明说过,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写作使人精确。

4.爱因斯坦说过,读书不是为了活着,而是为了活得更好。

5.尼古拉·特斯拉说过,我不阅读那些小说和故事,只专注于科学研究。

6.奥斯卡·王尔德说过,好书是不朽的朋友,永远陪伴着我们。

7.马克·吐温说过,读过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

8.村上春树说过,读书是人的重要属性,是人生的一部分。

9.泰戈尔说过,书是灵魂的饮食。

10.关羽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1.居里夫人说过,学习是照亮黑暗中的灯。

12.柏拉图说过,读书是为了修养灵魂。

13.松下幸之助说过,如果您想改变自己的未来,就请从阅读开始。

14.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思想的阶梯。

15.尼采说过,没有书籍的生活,就好像没有阳光。

16.歌德说过,阅读是思想与智慧的源泉。

17.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人类的富矿。

18.武则天说过,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19.马云说过,读书是唯一的明确的阶级跨越方式。

20.罗曼·罗兰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21.孟子说过,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22.洛克说过,读书是一种惬意的享受。

23.爱默生说过,阅读是智慧的源泉。

24.范仲淹说过,读书破万卷,不如行万里路。

25.郭沫若说过,书籍不可有堆积而无研读。

26.契诃夫说过,读书天天最快乐。

27.冯梦龙说过,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28.华罗庚说过,脑不能缺乏读书的光晕。

29.孙中山说过,采取什么态度读书,就以什么态度治国。

30.苏轼说过,皓首穷经,历精问学。

31.张衡说过,书读不多,不若与人谈论。

32.萧伯纳说过,人生最好的一种乐趣就是学习。

33.屠呦呦说过,读书要有目的,思考要有深度。

34.朱熹说过,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文化名人谈读

文化名人谈读

文化名人谈读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文化名人谈读书2陈先达谈读书着名哲学家陈先达提出读书有“两忌”:一忌读什么,信什么;另一忌是信什么,读什么.如果读什么信什么,就会变成书的奴隶,让自己的头脑变成跑马场,任别人践踏.相反,信什么读什么,就会把自己的头脑封闭起来,变成某个人或某种学说的私人领地,任何新思想都进不去.在现实生活中,读什么信什么的情况并不少见.这可能产生两种不同的后果,或者是被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俘虏,变成错误学说的信徒.由于自己没有主见,觉得书中讲的都有道理,观点三日一变.特别是当书中观点彼此矛盾,各有所说时,更是不知所从.道德经中有一句话:少则得,多则惑.我以为借用来说明读什么信什么的后果,倒是适用的.多则惑,讲的正是读什么信什么陷于无所适从,即陷入惑的困境.读书本来是求解惑的,结果书读多了不仅未能解惑,反而愈读愈惑,失去了读书的本意.孟子说的“尽信书不如无书”,用在此处,尺寸刚好.另一忌是信什么,读什么.这表现在专业上就是学什么,就只读什么.我们以哲学为例,如果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读点中国哲学、西方哲学的书,只是在几本马克思主义经典原着上打转转,肯定学不好;同样,学西方哲学只读西方哲学,不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着作,也不读中国哲学的着作,成就肯定有限.学中国哲学的亦复如此.更不用说,有门户之见,学中国哲学瞧不起马克思主义哲学,学西方哲学又瞧不起中国哲学,瞧不起马克思主义哲学.而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又视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为另类.每个人只读自己学的,只认自己读的.彼此贵己而贱人,结局如何,不问可知.当然,生命有限,书是读不完的.读尽平生未读书,只是豪言而已,没人能做到.但是无论读多读少都要记住以上两忌.黄永玉谈读书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黄永玉的读书秘诀是凭自己的高兴读书.我读书“不求甚解”,也就是说读书先是求乐,然后才是求知.读书需要顺乎情趣,否则会苦不堪言.我告诉你,我这个老头子一辈子过得不那么难过的秘密就是,凭自己的高兴读书.黄永玉介绍我上学不多,但读书极多;对借书给我的人,我也一直心怀感激.一位长者曾对我说过的话,几十年后我依然记忆犹新.这位长者告诫我说:“一定要读书,不读书观察生活等于零,因为你没有文化,没有消化生活的胃.”这使得我对书深怀敬意,不仅读专业书,而且涉及各个方面.我曾对一个年轻人说,“做一个版画家,一辈子要和书籍打交道,爱书,受书的教益.”其实,岂止版画家,只要是一个想有所成就的人,都应对书有这样的一种态度.我不仅自己广泛阅读,而且鼓励学生这么做,以掌握艺术的精微之道.黄永玉认为与一个聪明的人谈话是幸运的,而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聪明的人谈话,读一万本好书就是和一万个聪明人谈话,多划算呀当然,与一万个聪明的人谈话后,自己自然也变得聪明了.梁衡谈读书一着名学者、新闻理论家梁衡认为只要有阅读,人就不会倒,不会老.什么是阅读梁衡指出阅读就是思考.阅者,看也.但是比看要深一些,它不是随意地、可有可无地观看.是有目的地、带着问题观看,是一个思维过程,边看边想.比如,我们说:阅兵、阅卷、阅人、阅尽人间春色,就不说“看兵、看卷、看人、看尽人间春色”.而对不须太动脑子的,浅一点的东西,消遣、娱乐的,则常说看,不说阅.如看电影、看风景、看热闹、看耍猴,不说“阅电影、阅风景、阅热闹、阅耍猴”.所以当我们说阅读的时候,心境是平静的、严肃的,也是美好的、向往的.广义来说,人有六个阅读层次,前三个信息、刺激、娱乐,是维持人的初级的浅层的精神需求,可以用“看”来解决.后三个知识、思想、审美,是维持高级的深层的精神需求,则只看不行,还要想,这才是真正的阅读,可称为狭义的阅读.现在电子读物盛行,主要承担提供信息、刺激和娱乐的任务.它的特点是快捷、方便、形象,但也带来另一个问题,浅显、浮躁,形象思维多,逻辑思维少.这有点像计算器普及之后,很多人就不再费力心算.电视上播放德国的一个街头测问,多数人背不出九九乘法表.这作为生活实用可以,但作为人的思维训练,生命进化,却是一大缺陷.梁衡谈读书二着名学者、新闻理论家梁衡指出,读书要读经典,读经典收获的是“种子”.什么是经典梁衡解释,常念为经,常说为典.经典标准有三:一是达到了空前绝后的高度二是上升到了理性,有长远的指导意义三是经得起重复引用,能不断释放能量.由于长期的文化积累与筛选,每个领域都有各自的经典.而更高层次的是理论和学术经典,特别是政治与哲学方面的经典.经典作品里总是有原理体现.马恩作品里有一般社会原理、哲学原理毛泽东作品里有中国社会的政治原理黑格尔的作品里有美学原理.哪怕每一个小的学术分支,只要它够得上经典,就必然会揭示出某一部分的原理,或者可以说,只有含有一定原理的作品才能够得上是经典作品.比如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当年我20多岁,读它时还没有从事新闻工作,书中也不讲新闻.但是它积极修辞与消极修辞的原理却指导了我后来几十年的新闻写作与新闻管理.这也反过来说明,阅读,不管读哪一类作品,一定要读经典,这样你收获的就不只是粮食,而是种子不只是几条鱼,还有渔具、渔法.当然再经典的作品也只能作为客观的阅读对象而存在,要收到好的阅读效果,还得发挥阅读者的主观能动性,利用这颗种子,种出一棵属于自己的树.梁衡告诉人们一部经典不可能全部背下来,只要做到读懂原理,知道观点,记得一些警句,要用时能很快查找出来就够了.严文井谈读书当代作家、散文家、着名儿童文学家严文井指出,书籍在所有动物里面,只有人这种动物才能制造出来.读书,人才更加像人.如果一个人有了“知识”这样一个概念,并且认识了自己知识贫乏的现状,他就可能去寻求、靠近知识.相反,如果他认为自己什么都懂,他就会远离知识,在他自以为是在前进的时候,反而走着倒退的路.当我明白了自己读书非常少的时候,我就产生了求学的强烈愿望.当我知道了世界上书籍数目如何庞大的时候,我又产生了分辨好坏,选择好书的愿望.教科书不过是古往今来的各种书籍当中的一小部分,你不得不尊敬它们,但不必害怕它们,更不要被它们捆住手脚.如果我在思考一个问题,长期得不到解答,我就去向古代的智者和当代的求索者求教,按照一个明显的目的,我打开了一本又一本书.有的书给了我许多启发,有的书令我失望.即使在那些令我失望的书面前,我还是感觉有收获.那就是:道路没有尽头,还得继续走下去.书籍默不作声,带着神秘的笑容等待着我们.当你打开任何一本书籍的时候,马上你就会听到许多声音,美妙的音乐或刺耳的噪声.你可以停留在里面,也可以马上退出来.至于我,即使那本书里有魔鬼在号叫,我也要听一听,这是为了辨别小夜曲、牛鸣、苍蝇的嗡嗡、狮吼和魔鬼的歌唱有什么差别.这些差别也是知识.书籍对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即使你没有上过任何学校,只要你愿意去求教,它们都不拒绝.。

中外名家读书法

中外名家读书法

中外名家读书法
中外名家读书法是指各地区或国家著名的学者、作家、艺术家等对待阅读和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以下是一些中外名家读书法的示例:
1. 李白:李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诗人,他提倡“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广泛阅读和深入思考的重要性。

2. 蒙田: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家蒙田主张“随意博览书籍”,他认为阅读应该是自由而随意的,不拘泥于形式和规定。

3. 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他强调“学习永无止境”,倡导持续学习和探索。

4. 钱钟书:中国现代作家钱钟书提出了“精读”和“多读”的观点,他认为在阅读中既要注重深入理解,也要广泛涉猎各种领域的知识。

5. 奥巴马: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标榜自己是一个热衷于阅读的人,他鼓励年轻人培养阅读习惯,并将阅读视为不断学习和成长的重要途径。

这些名家的读书法都强调了广泛阅读、深入思考、持续学习和自由选择的重要性。

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借鉴这些名家的读书法,并形成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和态度。

读《百位名人读书心法》有感

读《百位名人读书心法》有感
方法和艺术是成功的桥梁。读书的目的在于把书中的知识化为行动,把理论化为实践,把知识化为自己的理智,把科学知识化为生产力。否则,那种读书如蝴蝶采花,没有创造;如蚂蚁搬运,没有建树,只能是学而无成。读书“应该像蜜蜂,既采集,又整理,这样才能酿出甜的蜜来”。
这本书共四章,第一章让我明白了读书的意义。对生命来说,没有任何东西能像书籍那样具有如此的力量;使穷人摆脱贫困,使不幸者摆脱窘境,使负重者忘掉负担,使病人忘掉苦痛,使伤心的人忘掉忧伤,使被蹂躏的人忘掉卑微。书籍是孤独者的朋友,是被遗忘者的伴侣,是郁郁寡欢者的喜悦,是绝望者的希望,是沮丧者的欢乐……它能把光明带给黑夜,能让阳光照亮阴暗。
教师的幸福也不仅仅是学生的成功,同时应该是自己的充实与成功。教师可以利用的时间与空间决定了教师是一个幸福的人。他完全可以进行自我的设计与武装,让自己多才多艺,让自己的净胜世界更加丰富,让自己脱离庸俗。
教师要达到上述的境界,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读书。人类几千年的教育历史中,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育思想财富。这些财富保存的载体主要就是教育的经典著作,阅读经典,与过去的教育家对话,是教师成长的基本条件,也是教师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教育智慧的形成,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跨越由这些经典构成的桥梁的过程。这是一个不可超越的过程。人类的教育虽然不断变迁与发展,但是教育的根本不会变化,教育培养人的功能不会变化,教育过程的内在规律不会变化。
读书心得
书名
《百位名人读书心法》
作者
梁金豹
书籍
摘要
《百位名人读书心法》精心撷取了古今中外100位名人、为人的读书心得,条理清晰,让人读之有轻松之感。
心得
体会
读书是一种美德,求知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前人曾给叔以许多生动、美好、深刻的比喻;有的把书比作面包、营养品、养料、良药;有的把书比作社会、大学、源泉、窗;有的把书比作导师、朋友……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高尔基就说:“热爱书籍吧!书籍是知识的源泉。”由此可见,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在人的生命进程中,书籍,是多么不能缺少、读书,是何等的重要!

名家读书感悟和读书的益处

名家读书感悟和读书的益处

名家读书感悟和读书的益处
以下是一些名家的读书感悟和读书的益处:
1. 朱熹:“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读书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步骤,逐渐深入理解,反复思考。

2. 高尔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读书可以拓展人类的知识和视野,推动社会的进步。

3. 罗曼·罗兰:“没有人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而是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

”读书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

4.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读书可以让人立下远大的志向,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5. 雨果:“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

”读书可以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塑造良好的品格。

读书的益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
1. 获取知识:读书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不同领域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2. 提高思维能力:读书可以锻炼人的思维能力,提高逻辑推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语言表达能力:读书可以丰富词汇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让人能够更加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4. 丰富情感体验:读书可以让人感受到不同的情感,了解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从而拓展自己的情感体验。

5. 减轻压力:读书可以让人放松身心,减轻压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读书是一种非常有益的活动,可以让人在知识、思维、情感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提升。

名家谈读书的名言赏析

名家谈读书的名言赏析

名家谈读书的名言赏析读书是人类获取知识、智慧和灵感的重要途径。

历代名家对读书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他们的名言不仅激励人们热爱阅读,也为我们提供了阅读的指导和思考的深度。

以下是一些名家关于读书的名言赏析:1. 孔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出自《论语》,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并且提倡通过不断的复习来巩固知识。

2. 庄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在《庄子·养生主》中表达了对知识无限追求的态度,提醒我们生命有限,但知识的海洋无边无际。

3. 苏轼:“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苏轼的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当知识被应用时,我们才会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只有亲身经历,才能真正理解事情的复杂性。

4. 培根:“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写作使人精确。

”这句话出自《论读书》,培根认为读书能够丰富人的内心世界,讨论能够锻炼人的思维能力,写作则能够提升人的表达能力。

5. 高尔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高尔基的这句话强调了书籍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人们获取知识和智慧的重要工具。

6. 雨果:“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

”雨果认为书籍能够塑造人的精神世界,对人的心灵有着深远的影响。

7. 爱因斯坦:“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爱因斯坦在强调知识的同时,也提醒我们不要忽视想象力的重要性,因为想象力是创新和解决问题的关键。

8. 罗曼·罗兰:“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

”这句话虽然不是直接关于读书的名言,但它告诉我们态度决定一切,读书时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也会收获更多。

9. 鲁迅:“时间就是生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鲁迅在这句话中提醒我们要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来阅读和学习。

10. 海明威:“真正的高贵不是优于别人,而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海明威的这句话鼓励我们通过阅读来不断超越自我,实现自我提升。

通过赏析这些名言,我们不仅能够领悟到读书的重要性,也能够从中获得阅读的灵感和动力。

关于读书带来人生启示的名家名篇

关于读书带来人生启示的名家名篇

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它不仅能够提高个人的知识水平,拓宽视野,更重要的是能够给人带来人生启示。

名家们也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下面将介绍一些名家名篇,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读书给人生带来的启示。

一、莫言《读书启示录》1. 莫言认为读书是获取智慧和知识的途径,只有通过阅读,才能不断地充实自己的内在世界,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2. 他还提到,读书能够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人变得更成熟、更有担当,更有责任感。

3. 莫言还指出,读书能够让人增加对世界的了解,对事物的认识,让人变得更加宽容、豁达,同时也对人的行为和言语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二、鲁迅《狂人日记》1. 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提到了读书对于人的影响:读书是人生的一种修行,它可以让人从中汲取自己灵魂的营养。

2. 他认为,读书可以让人变得更加勇敢、豁达,让人对于人生的追求更加明确,对于自己的责任更加清晰,并且会让人的心灵得到升华。

3. 鲁迅还观察到了读书对于人的改变:读书可以让人抛弃过去的愚昧,接触更广阔的世界,从而使人变得更加成熟、更加有担当。

三、杜甫《登高》1. 在《登高》中,杜甫以登高的方式表达了对于读书带来的启示:读书可以让人的内心如登高一样,获得了更加广阔的视野,从而让人对于人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2. 他认为,读书可以让人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明确自己的追求,让人变得更加沉稳和清醒,并且会让人变得更加勇敢,面对人生的种种困难和挑战。

3. 杜甫还提到,读书可以让人变得更加豁达,增加对于人生的理解和把握,使人变得更加宽容、淡定。

通过以上名家的名篇,我们可以了解到读书对于人生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可以提高个人的知识水平,拓宽个人的视野,更重要的是能够让人变得更加沉稳、宽容、勇敢和豁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人变得更加成熟和有担当。

我们应该时刻珍惜读书的机会,不断地提升自己,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扩写新内容: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阅读的形式也不断在发生着变化。

名人谈读书

名人谈读书

名人谈读书三性:鲁迅终生酷爱读书,其方法有三:一是目的性,二是灵活性,三是广泛性。

三到:朱熹提出读书应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三回:高士其介绍自学方法时说:“学习的东西,一回见生,两回见熟,三回就成为了朋友。

三心:世界著名数学家陈景润说,学习要有三心:一是信心,二是决心,三是恒心。

三法:近代史学家翦伯赞学习经典著作有“三法”:一是通读、二是重点读、三是做笔记。

三种好学:西汉刘向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三个头脑: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总结自己长期创作的经验认为:人要有三个头脑,天生的一个头脑,从书中得来的一个头脑,从生活中得来的一个头脑。

五步读书法近年,国外流行一种“SQ3R”读书法。

这种五步读书法,最早出现于美国衣阿华大学,后来,美、英和欧洲各国都普遍采用。

国外一些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认为,这种读书法符合人们读书中的一般思维规律,有助于理解书本内容和增强个人记忆力。

五步读书法过程如下:浏览:这是读书的第一步,当拿到一本书后,首先应概要地读一读该书的提要、目录,以便对该书有个大体的了解。

发问:这一阶段,要读书中各章节的标题以及章节承上启下的内容,一边粗读一边提问。

这样可以激发学习兴趣,促进自己的钻研。

阅读:如果说浏览、发问敲开了书本知识的大门,阅读则是登堂入室。

阅读就是从头到尾细读,对重要、难解部分反复读。

在阅读过程中,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也就是边读、边思考、边圈点、边画杠杠。

要尽可能将自己原有的知识和新知识结合起来,写眉批写心得,做读书笔记。

以保存“知识印象”。

复述:即“回忆印象”,如俗话说的“过电影”。

离开书本。

回忆书中的内容,看自己发问题目是否获得了正确的理解。

这是自我检查学习效果的方法,也是巩固记忆的手段。

复习:一般在复述后一、二天内进行,隔一段时间再重复一次,可以巩固已有的知识,又能温故而知新,从中获得新的体会。

名人谈读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27位作家谈读书,句句让人醍醐灌顶

27位作家谈读书,句句让人醍醐灌顶

27位作家谈读书,句句让人醍醐灌顶01“读得很快,而不记住。

书要都叫我记住,还要书干嘛?书应该记住自己。

对我,最讨厌的发问是,那个典故是哪儿?那句话是怎么来着?我永远不回答这样的考问,即使我记得。

我不读自己的书,不愿谈论自己的书。

”——老舍《读书》02“读书要有选择,这是第一点,去粗取精;第二点由博返约,首先读历史,其次读文学;第三点是厚今博古。

怎样读书?首先应读书的序例,即序文和凡例;其次要摘要作笔记;第三是应考虑试着批眉;另外要写读书报告,如果你作了笔记,又作了批眉以后,读书报告就很好写了。

好的读书报告简直就是一篇好的学术论文。

”——王力《谈谈怎样读书》03“读书的功用,读书是求知识,知识就是权力。

读书的方法是,第一为精,第二为博。

读书的目标应该为:为学要如金字塔,要能广大要能高。

”——胡适《读书》04“真的自学,是由于向上心驱使我在两个问题上追求不已,一人生问题,二社会问题,亦可云中国问题。

”——梁漱溟《自学与读书》“书是前人经验的账簿。

”——孙伏园《读书与求学》06“读书有三种态度,一是绝对信从,二是批判的态度,一种是随随便便的态度,从书上学到什么,用来装点自己。

”——叶圣陶《读书》07“书即是人,人亦即是书。

”——郁达夫《买书者言》08“自由的读书,这种读书,所以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

读书读出味来,语言自然有味,语言有味,做出文章亦必有味。

学问思想胚胎滋长出来。

读书必以气质相近,而凡人读书必找一位同调的先贤,一位气质与你相近的作家,作为老师。

”——林语堂《论读书》09“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朱光潜《谈读书》10“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那些写得朦朦胧胧的、堆砌了许多华丽的词句,无病而吟、自作多情的风花雪月的文字,我一看就从脑中抹去,但是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哪怕只有几百字千字,也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己!”——冰心《忆读书》11“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问,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

百位名人读书心法

百位名人读书心法

百位名人读书心法1.西谚说:愚笨的人,熬过痛苦,忘却经验;平庸之人,以自己的痛苦换取经验;聪明的人,借他人经验以自用。

2.“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一切都是命运,一切都是烟云。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的肩膀上痛哭一晚。

”……这样的诗句早已刻进人们的生命中。

3.看传记不是看人的一帆风顺,而恰恰是看传记中的人物在苦难面前是如何走过的,人生最关键的几步又是如何定夺的。

4.贾平凹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化,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明丽自然。

5.林清玄认为写作能力可以由后天训练而来。

他在写作之初用散文写日记,字数由少而多,渐渐固定一天三千字左右,十几年来一直如此。

6.刘墉读书很有一套。

背不下来的东西,就摘要写在书页边上,念书前先快速翻阅一遍,多看几遍自然记住了;或是制成小卡片,随时取出补习,在脑中留下印象,比死背强记效果更好。

这种改“正面冲突”为“消耗战”的战术,让他赢得了“电脑”的称号。

7.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乎庸。

一个人如果在青年时期就开始平庸,那么今后要摆脱平庸就十分困难。

8.我不主张在课外阅读中做很多卡片,却赞成写一些读书笔记,概括全书的神采和脉络,记述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这种读书笔记,既在描述书,又在描述自己。

每一篇都不要太长,以便即时的感受提炼成见识。

9.第一、分配时间一一读书的时间不需多,但要连贯。

明知会被打扰的时间就不应读书。

第二、不打算读书的时间要尽量离开书本一一“饿书”可加强读书时的集中力。

第三,读书时若觉得稍有勉强,就应索性不读而等待较有心情的时候一一厌书是大忌。

要记着,只要能集中,读书所需的时间是很少的。

10.他觉得“跳看”必须有两个基础:一是对相关问题已具备相当认识,才能有拨云见月之功,轻易找出重点;二是带有目的去读,知道该向哪个方向寻索重点。

名人谈读书

名人谈读书

名人谈读书名人谈读书读书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

唯精乃能运多,徒多徒烂耳。

——郑燮《自序》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

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鲁迅《致颜黎民》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

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

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

——鲁迅《鲁迅全集》第8卷第439页在我们懒惰的人看来,多以为省出来的时间,只是为休息休息,那知人家工作之外,还要读书。

省出来的时间愈多,就是读书的时间愈多。

使工不误读,读不误工,工读打成一片,才是真正人的生活。

——李大钊《李大钊选集》第285页古今中外有学问的人,有成就的人,总是十分注意积累的。

知识就是积累起来的,经验也是积累起来的。

我们对什么事都不应该像“过眼烟云”。

——邓拓引自1979年2月27日《人民日报》人是活的,书是死的。

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

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

——郭沫若《郭沫若谈读书》我自从此次住馆读书以后,深信人要有两个老师,一为活老师,二为死老师即图书;活老师固然可贵,而死老师的可贵又超过活老师,活老师也是从死老师来的,死老师是“太上老师”,图书馆是“太上研究院”。

——蔡尚思引自《治学集》第72页因为世界上的书总是读不完的,一个人总能当一个会走路的图书馆。

这时就要学会查书,一旦要用的时候就可以去查。

在工作中,在解决某个问题的过程中,需要某种知识,就到某一部书中去找,查到你要看的章节。

遇到看不懂的地方,你再往前翻,而不必逐节从头到尾去看完整部书。

如果“闭上眼睛”,能够“看到”某本书在某个部分都讲到什么,到要用的时候能够“信手拈来”,那就不必预先去看它背它了。

百位名家谈读书

百位名家谈读书

百位名家谈念书——《新民晚报念书乐》1000期优选本曹正文主编1、我说念书书的抒怀—柯灵说到书,我很动感情。

因为它给我带来暖和,我对它满怀感谢。

书是我的恩师。

贫困剥夺了我童年的幸福,把我关在学校大门的外面,是书本敞开它宽厚的胸脯,采取了我。

给我以大方的培育。

没有书,就没有我的今日。

——或许我早就委弃于沟壑。

书是我的良朋。

它给我一把金钥匙,引诱我翻开浅短的视界,愚笨的脑筋,鄙塞的心灵。

从不惜惜对我的帮助。

书是我青春期的恋人,中年的知音,晚年的伴侣。

有了它,我就不再忧虑孤独,不再怕热忱冷暖,人情冷暖。

它使我成为精神视界的富豪。

我真的是“不行一日无此君”。

当我忙完了,累极了;当我愤慨时,烦恼时;我就想亲密它,因为这是一种绝妙的抚慰。

我真愿意成为实足的“书迷”和“书痴”,惋惜自己还有点不够条件。

不知道谁是牢狱的始作俑者。

剥夺自由,诚然是人人间的刑法,但假如同意囚人有念书的权益,那还不算是自由的完全丧失。

我对此有凄惨的经验。

对书的焚毁和监禁,是最大的愚笨实足的野蛮,可怕的历史倒退。

自然书本里也有坏蛋,那是瘟疫之神,死亡天使,当与世人共弃之。

作家把自己写的书,送给亲朋,献与读者,是最大的快乐。

假如他的书惹起共识、获得赞叹,那就是对他最好的酬报。

在安静的环境、安闲的心情中静静地念书,是人生中最有味的享受。

在“四人帮”覆亡的前夕,我以前避开大海般的冷淡与白眼,每日到龙华公园念书,拥有自己独立苍莽的世界。

这是我一个平生难忘的经历。

书本是太阳、空气、雨露。

我不可以假想,没有书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世界。

柯灵(1909-2000)原名高季琳,浙江绍兴人。

太平洋战争迸发后,主编《万象》杂志。

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文报告》主笔兼副刊主任。

1948年去香港,参加《文报告》在想干复刊的筹办工作,并担当副总编写兼副刊主任。

1949年后,在上海《文报告》社副社长,曾任总编写。

1957年后,转向电影和文学创作,著有《不夜城》、《煮字生涯》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位名家谈读书——《新民晚报读书乐》1000期精选本曹正文主编1、我说读书书的抒情—柯灵说到书,我很动感情。

因为它给我带来温暖,我对它满怀感激。

书是我的恩师。

贫穷剥夺了我童年的幸福,把我关在学校大门的外面,是书本敞开它宽厚的胸脯,接纳了我。

给我以慷慨的哺育。

没有书,就没有我的今天。

——也许我早就委弃于沟壑。

书是我的良友。

它给我一把金钥匙,诱导我打开浅短的视界,愚昧的头脑,鄙塞的心灵。

从不吝惜对我的帮助。

书是我青春期的恋人,中年的知己,暮年的伴侣。

有了它,我就不再忧愁寂寞,不再怕热情冷暖,世态炎凉。

它使我成为精神视界的富翁。

我真的是“不可一日无此君”。

当我忙完了,累极了;当我愤怒时,苦恼时;我就想亲近它,因为这是一种绝妙的安抚。

我真愿意成为十足的“书迷”和“书痴”,可惜自己还有点不够条件。

不知道谁是监狱的始作俑者。

剥夺自由,诚然是人世间的刑法,但如果允许囚人有读书的权利,那还不算是自由的彻底丧失。

我对此有惨痛的经验。

对书的焚毁和禁锢,是最大的愚蠢十足的野蛮,可怕的历史倒退。

当然书本里也有败类,那是瘟疫之神,死亡天使,当与世人共弃之。

作家把自己写的书,送给亲友,献与读者,是最大的愉快。

如果他的书引起共鸣、得到赞美,那就是对他最好的酬谢。

在宁静的环境、悠闲的心情中静静地读书,是人生中最有味的享受。

在“四人帮”覆亡的前夜,我曾经避开海洋般的冷漠与白眼,每天到龙华公园读书,拥有自己独立苍茫的世界。

这是我一个终生难忘的经历。

书本是太阳、空气、雨露。

我不能设想,没有书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世界。

柯灵(1909-2000)原名高季琳,浙江绍兴人。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主编《万象》杂志。

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文汇报》主笔兼副刊主任。

1948年去香港,参与《文汇报》在想干复刊的筹备工作,并担任副总编辑兼副刊主任。

1949年后,在上海《文汇报》社副社长,曾任总编辑。

1957年后,转向电影和文学创作,著有《不夜城》、《煮字生涯》等。

摘录于2008年5月5日星期一忠实的伴侣—周而复“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

”这是意大利伟大诗人但丁在《神曲》里写的两行诗。

一个人从幼年起,书是终生伴侣,而且是忠实伴侣。

不论你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更不管你是“浮”是“沉”,它绝不趋炎附势。

它无私地贡献给你所要的知识,增长你的才能,帮助你观察世界,认识世界,同时还告诉你怎么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它以伟大的奉献精神陪伴你成长,从不向你要一点报酬。

它不但把前人宝贵的经验告诉你,同时,指导你开辟未来的道路,探索人生和宇宙的奥秘。

书籍是一所没有教授的庞大得无所不包的高等学府。

它的学生,仅仅在我们这个小小星球—地球上就有四十亿以上男女老少。

我们都在这个高等学府读书。

教材只有两种:用各种文字印行的书,另一种是没有文字的教科书,这就是错综复杂的光怪陆离的社会。

这两种教材,任何人一辈子不睡觉也读不完。

我们这一代人又用心血和眼泪记录了各自的经验和不断开拓新知识领域和成果。

书籍越来越多,像清朝周永年所说的:“古今载籍,浩如烟海。

”书海无边勤为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读书方法,或精读,或博览,或研究某个问题而读书,或从事某种著作而读书,或为了消遣和调剂生活而读书,或博中取精,或精而求博,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渐广,读书的兴趣会随之变化,心得也因之不同。

书籍不会因你兴趣转移而生气,更不会由于“束之高阁”而叹息。

一本书的命运和人一样有时红得发紫,洛阳纸贵;有时深居冷宫,无人问津;也有畅销书,像美国个别畅销书达一千万册以上,可是过眼烟云,很快被读者忘记;也有许多书当时不被重视甚至列为禁书,经过群众和时间的考验,却流传千古,如《红楼梦》便是。

书籍不仅给你知识和才能,你遭遇不幸,它给你安慰;你受到挫折,它给你勇气和毅力。

人处逆境时,读到“昔西伯拘久里,演周易;孔于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谁读到这里,不勇气百倍地坚持战斗下去呢?像《史记》这样的好书,如后山居士陈师道说的那样:“书当快意读易尽。

”我们要努力读书,还要善于读书,接受前人的经验,创造美好未来。

周而复(1914—2004)安徽德县人。

上世纪30年代初参加左翼文艺活动。

多年从事对外文化交流友好往来工作,曾任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文化部副部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著有《上海的早晨》(四卷)、《南京的陷落》、《白求恩大夫》等。

读书杂谈—谭其骧许多年轻人见我年近八十,便以为我最早读的书必是《四书》、《五经》。

其实,我并没上过私塾,我读书是从商务印书馆的《共和国教科书》第一册“人、手、足、刀、尺”读起的。

我在家乡浙江嘉兴读完小学和中学,正赶上大革命浪潮。

1926年我告别家乡来到上海,进党所办的上海大学社会系,学了一点马列主义。

次年,四一二后上大被封。

暑假进入暨南大学读中文系。

那时我很想当一个作家。

一年后,发现自己并不合适做作家,好在当时转系不难,就转到外文系。

两个星期后,学校又出布告创办历史系,唤起了我中学时代就萌生的兴趣,于是又转入历史系。

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清代学术概论》,胡适的《中国哲学史》等书对我的影响都不小。

接着又对了王国维的《观堂集林》、顾颉刚的《古史辨》等,从18岁开始,我已向往成为一个历史学者了。

要做学问当然离不开书。

但我的读书习惯并不好。

一是不会背诵,二是不肯做卡片,也很少做笔记。

我的看家本事也许只是对自己专业的几部基础书翻得熟一点。

我不做笔记卡片不全是坏事,也带来一些好处,我撰写论文需要引用古籍和前人著作时必查原书,决不轻信摘录,这样可以避免由于摘录太简单,不见上下文而误解资料的原意。

我的专业是中国历史地理。

历史地理的研究对象是历史时期的地理,因此既需要历史知识,也需要地理知识,地理方面的书当然也是我的必读书。

我随时学历史出身,但自学了地理,也在大学里教过地理课。

现在算是中国科学院地学部的学部委员,可见地学界承认我是一个地理专家,但我基本上是一个历史学家。

我的藏书到底有多少册不清楚,不连期刊的话可能一万不到点。

对一个研究历史的八十老人而言,这点点书当然不算多,可是由于上海知识分子的居住条件太差,就显得太多了。

三间半房子间间都要摆上几个书架,半夜常要进儿女的卧室找书,走廊上阳台上也得各摆几个。

为了节省空间,只能按本本大小尽量堆、挤,根本无法分门类上架。

所以找一本书要找上大半天、一整天;还不一定找得到,真叫急死人,但急又有什么用。

现在知识分子待遇差,所以读书无用论普遍流行,不少人不愿意认真读书,不愿意读硕士,我认为多读点书,使读书上瘾,绝不吃亏,只有占便宜,经常看到许多人一退休就无所事事,难于打发日子,怪可怜的;他们要是早年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何至于如此!谭其骧(1911-1992)字季龙,浙江嘉善人。

1950年起在复旦大学任教,历任历史系主任、历史地理研究所主任,校务委员会委员。

当选为第三、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第八届政协委员。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地学部委员,长期从事中国历史地理、中国史研究和中国历史地图的绘编。

著有《长水集》、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等。

可靠的良伴—钱谷融我们读书,从书中所得的虽然不一定是快乐,但书籍却永远是我们可靠的良伴。

这句话忘记是谁说的,叫做“不为无益之事,怎遣有涯之生?”虽然说得未免过于消积了些,却也是颇有会心之言。

人的一生,相对来说,虽是十分短促,但古诗有云:“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谁不觉得自己总是欢愉之时少、忧患之日多呢?这就不得不常常找些排解消遣之道。

我们之所以正经工作之余,有时还要看看戏,下下棋,或是找人聊聊闲天者,就是以此。

但做这些事,都得有条件,不是单靠自己就能办到的。

下棋,聊天,需要对手,“风雨故人来”,固然十分可喜,但也常常会遇到约好了的朋友忽然久候不至的情况。

宋人赵师秀诗云:“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如果碰到这样的情况,那就于原来的寂寞之外,更加上无限的失望于懊恼,心情就反而益发难于排解了。

至于看戏,买票于乘车,都是不容易的事。

所以,这三件事,都不是自己想做就能做到的。

只有读书,只要你手头有几本心爱的书,想读就可以读的。

现在已经不记得我读过的第一本小说是什么了。

小学时代,我读书很杂很滥,几乎是不加选择,只能碰到什么就看什么,如《七侠五义》、《封神榜》、《施公案》、《彭公案》、《平妖传》、《薛仁贵征东》之类都看过,名著却似乎只看过《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二种。

《水浒》中关于武松、鲁智深等人的故事很使我入迷。

我是生长在一个小乡村的,村里的大人们空闲时经常央我把这些故事讲给他们听,我也很乐意并且总是很有兴味地给他们讲。

《三国演义》则帮助我初步读懂了最简单的文言,并且在写文章时能用“之、乎、者、也”来代替“的、了、吗、呢”。

一个人早年养成的习惯,往往会影响一辈子,这个习惯我至今改不掉。

到现在还是喜欢东翻翻、西翻翻,希望青年朋友不要学我。

不过我倒也并不后悔。

因为这个习惯毕竟帮助我较容易地度过了几十年的艰难岁月,也开阔了我的眼界。

回顾过去,我愈加坚信书籍的确是我们最可靠的良伴,它任何时候都不会抛弃、拒绝我们。

愿我们大家都以书籍为友吧!钱谷融(1919—)江苏武进人。

曾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小说学会首届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文艺理论研究》主编。

长期从事文学理论和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

1957年发表论文《论“文学是人学”》,引起文艺界广泛的讨论。

主要著作有《文学的魅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