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单位

合集下载

中国历代度量衡单位量值表及说明

中国历代度量衡单位量值表及说明
们 组 成 的 度 量 衡 数 据 时 . 生 了极 大 的 困 扰 。 几 乎 所 产
4 4 6 2~ 7 14~ 2 6 6 2
4 4 6 0— 6 0~ 1 3 4 6 l
0 4 60 4
16 3 6~14 6 4芷

3 2
13 05
3 . 73
568 9
11 6 6~1 1 年 91
11 9 2~14 9 9证

民 国
3 2
3 . 33
13 05
lo O0
3 . 73
5 0
56 8 9 .
50 0
有 的史 学Z 作 者 , 希 望把 中 国历代 的度 量衡 单 位量 - . 都
值 贯 通 起 来 , 历 史 上 记 录 的 度 量 衡 数 据 能 用 现 代 计 量 学 使
立的量 器 于一体 的 青铜 器。 实测得 出: 经 1尺合 2 厘 米 . 31
1 合 2 0毫 升 , 合 2 4克 。 这 三 个 单 位 量 数 值 . 世 升 0 1斤 2 后 称 为度 量 衡 古 制 ( 制 ) 对 刘 歆 所 设 条 件 进 行 检 验 。1 小 。 80
5 0 制 的 基 础 上 制 订 出 完 整 的 度 量 衡 单 位 体 系 . 创 造 出 前 30~前 2 7年 还 前 26~ 0 8年
9~2 4芷
l 尺 l升 l两 合厘米数 合毫升数 合克数
2 3l 2 . 31
2. 31
1 斤 合克数
20 5 20 5
法 。直 接 法 就 是 对 该 时 期 的度 量 衡 器 测 量 考 校 。间 接 法 是
器—— 新 莽铜 嘉 量 面世 , 这是 经 学 家刘 歆 按 照 “ 1 8 0立 方

小知识《中药古今用量的单位换算》

小知识《中药古今用量的单位换算》

小知识《中药古今用量的单位换算》
汉代衡重:1斤=16两=250克
1两=15.625克约15克
汉代容量: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
一合=20毫升,一升=200毫升,一斗=2000毫升,一斛=20000毫升。

汉代度量:分、寸、尺、丈、引都是十进制。

1尺=23厘米。

在中药计量上,宋朝以前的书是汉制,宋朝以后的书是今制。

1升(古)粳米是180克
半升半夏,今天称重大约是50克
五味子半升,大约是30克,
厚朴一尺,称重是15克,比较轻。

一方寸匕,是5、6克
杏仁100粒,去掉皮尖,是40克,
桃仁100粒,称重后是30克,
枳实1枚是18克,选中等大小的是18克,
附子1枚20克,大一点的附子25克,
野生的乌头个小,1枚5克。

1钱匕,大约是1克到1.5克。

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即1200个黍米重12铢,两个12铢为1两,16两为斤,30斤为钧,4钧为石。

(汉代“石”读shi,后世读dan)。

千二百黍实其龠(yue),合之为合(ge),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

1刀圭=0.5毫升,约0.5克,1撮=4刀圭=2克,1分=3.9~4.2克
中医研究院等编《简明中医辞典》、江苏新医学院编《中药大辞典》附篇,均据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记载,东汉一两折为今13.92克。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载:汉代一两为15.6克。

国家计量总局编《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记载:汉代一两为15.6克。

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单位

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单位

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单位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单位我们学习文言文时,会遇到一些诸如“钟”“升”“斗”“斛”“锱”等古代的度量衡单位的名称。

大家翻译时往往“照录不译”,直接搬入译文中。

这种做法是没错的,但若想真正把握它们,则是需要深入研究的。

大家知道,度、量、衡三个概念是有区别的。

度,是指用尺等来计量物体的长短和面积;量,是指用升、斗等来计量物体的多少;衡,是指用称来计量物体的轻重。

度的单位名称古今大体相同,如丈、尺、里、亩等等,我们可举出几个例句为证:①邹忌修八尺有余。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②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贾谊《过秦论》)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④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值得注意的是,古今度的单位的名称虽然大体相同,但实际大小是有区别的,如古代的尺,就比现在的尺要小得多。

古代的量的单位较之度的单位要复杂许多。

周代至战国,量的单位主要有升、斗、斛、豆区(ōu)、釜、钟。

例如:①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孟子《鱼我所欲也》)②万钟则不辩礼仪而爱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鱼我所欲也》)以上两句中的“豆”和“钟”,指的就是量器。

据专家考证,六十四斗为一钟。

《左传》载:“晏子曰:齐旧四量,豆、区、釜、锺。

四升为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釜,釜十则钟。

陈氏三量,皆登一焉,钟乃大矣。

”这段文字中的“登一”,只由四进位加一,改为五进位,即陈氏以五升为豆,五豆为区,五区为釜,十釜为钟。

它们之间的进位关系大体就是这样的。

西汉时通行的量器为龠(yuè)、合、升、斗、斛。

据《汉书.律里忓》载:“量者龠、合、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也。

”其进位关系是“合龠丸合,十合为升,十升丸斗,十斗为斛”。

合、升、斗、斛,以后历代相沿直到清末。

古代衡的单位主要有锱、铢、两、斤、钧、石(shí)。

古代度量衡单位

古代度量衡单位

古代度量衡单位
度量,其实就是一种衡量物质、力量或能量的标准和方式,而古代度量衡是中国古代运用来测量计算物体大小、重量和距离的技术,日常也普遍运用表达物质的单位,它是个体能够独立运作的单位系统,它的制定运用可使公众对政府的政策始终处于一个平衡状态,真正实现了当时统治者们想要实现的“应付”和“调整”。

古代中国度量衡有“分”、“兩”、“斤”和“石”等基本计量单位。

其中,“分”是表
面积的计量单位,是古代中国推行的基本计算单位,古代的一分等于现在的一平方米;“兩”是基本质量单位,一“兩”为盎司(一盎司等于10.99971克)的七分一,也即一“兩”等于16斤;“斤”是质量计量单位,它的单位是几乎与现今计量单位相同,古代一斤等于16“兩”,等于150克;“石”也叫“斗”,是质量计量单位。

古代一“斗”等于100斤,是古代中国重物计量单位,也是古代中国陆地上贸易运输时使用的计量单位。

古代中国度量衡具有丰富的历史性文化内涵,是中国政治制度、宗教文化价值观以及科学计算技术和文化“三位一体”的体现,它深深蕴藉着中国历史文化的积淀,其规范的制定和流通,使中国古代的计量、贸易运输、科学研究、社会经济发展等处于一个更加稳固的基础上,为中国的社会进步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总而言之,古代中国的度量衡不仅具有深远历史意义,而且使中国社会取得长足发展,这也是它被共同认可和普遍使用的原因。

今天,古代度量衡仍然被我们广泛使用,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它仍能活跃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以它鲜活的身影和历史的见证存留在我们的历史中,证明中国的文化和技术精湛和传统,会继续在世界各地起到着重要作用,影响」着全世界。

古今度量衡比较

古今度量衡比较

古今度量衡比较我们常常读某小说,看见某古人说自己是“堂堂七尺男儿”。

若他真有今天的七尺,身高应该是2.33米。

这不可能,因为古代的七尺与今天的七尺不一样。

我们有必要将古代的度量衡与今天的度量衡进行对照比较,对古代的计量单位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一、长度1、周朝1尺=19.91厘米2、秦朝与西汉 1尺=27.65厘米3、东汉1尺=23.04厘米4、曹魏1尺=24.12厘米5、西晋1尺=24.12厘米6、东晋1尺=24.45厘米7、南朝1尺=24.51厘米8、北魏1尺=29.51厘米9、北齐1尺=29.97厘米10、北周 1尺=24.51厘米11、隋朝(开皇) 1尺=29.51厘米12、隋朝(大业) 1尺=23.55厘米13、唐朝与五代1尺=31.10厘米14、宋朝与元朝1尺=30.72厘米15、明朝 1尺=31.10厘米16、清朝 1尺=32.00厘米17、今天 1尺=33厘米二、容量1、周朝1升=193.7毫升2、秦朝与西汉 1升=342.5毫升3、东汉1升=198.1毫升4、曹魏、西晋与东晋1升=202.3毫升5、南朝齐 1升=297.2毫升6、南朝梁、陈 1升=198.1毫升7、北朝齐 1升=396.3毫升8、北朝周 1升=210.5毫升9、隋朝(开皇)1升=594.4毫升10、隋朝(大业) 1升=198.1毫升11、唐朝与五代1升=594.4毫升12、宋朝 1升=664.1毫升13、元朝 1升=948.8毫升14、明朝 1升=1073.7毫升15、清朝 1升=1035.5毫升16、今天 1升=1000毫升三、重(衡)量1、周朝 1斤=228.80克1两=14.30克2、秦朝与西汉1斤=258.08克 1两=16.13克3、东汉、曹魏与两晋 1斤=222.72克 1两=13.92克4、南朝齐 1斤=334.08克1两=20.88克5、南朝梁陈 1斤=222.72克 1两=13.92克6、北朝魏1斤=222.72克1两=13.92克7、北朝齐1斤=445.28克1两=27.83克8、北朝周1斤=250.56克1两=15.66克9、隋朝(开皇)1斤=668.16克 1两=41.76克10、隋朝(大业) 1斤=222.72克 1两=13.92克11、唐、五代、宋、元、明、清 1斤=596.8克 1两=37.3克从周朝至清朝均为1斤=16两,1两=10钱=100分=1000厘=10000毫12、今天 1斤=500克 1两=50克 1斤=10两=100钱=1000分=10000厘古代与现在所使用的度量衡不一致,读者在使用古方时应注意单位转换。

中国古代度量衡表

中国古代度量衡表
营造尺: 1丈= 320, 1尺= 32, 1寸= 3.2

量制
时代
单位换算
公制换算(毫升mL)
战国
齐:1钟= 10釜, 1釜= 4区, 1区= 4豆, 1豆= 4升
楚:1筲= 5升
秦:1斛= 10斗, 1斗= 10升
三晋(韩、赵、魏):1斛= 10斗, 1斗= 10升

1斛= 10斗, 1斗= 10升
1丈= 242, 1尺= 24.2, 1寸= 2.42, 1分= 0.242
西晋
1丈= 10尺, 1尺= 10寸, 1寸= 10分
1丈= 242, 1尺= 24.2, 1寸= 2.42, 1分= 0.242
东晋及十六国
1丈= 10尺, 1尺= 10寸, 1寸= 10分
1丈= 245, 1尺= 24.5, 1寸= 2.45, 1分= 0.245
1石= 100000,1斛= 50000, 1斗= 10000, 1升= 1000,1合= 100

1石= 2斛,1斛= 5斗, 1斗= 10升1升= 10合
1石= 100000,1斛= 50000, 1斗= 10000, 1升= 1000,1合= 100

衡制
时代
单位换算
公制换算(公克g)
战国
楚: 1斤="16両," 1両="24铢
赵:1石= 120斤, 1斤= 16両, 1両= 24铢
魏: 1镒= 10釿, 1釿= 20両
秦: 1石= 4钧, 1钧= 30斤, 1斤= 16両, 1両= 24铢
1斤="250," 1両="15.6," 1铢="0.65
1石= 30000, 1斤= 250, 1両= 15.6, 1铢= 0.65

古代度量衡的用途

古代度量衡的用途

古代度量衡的用途古代度量衡是古代社会发展的产物,它在古代社会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古代度量衡主要用于衡量货币,衡量商品交易以及衡量建筑物的材料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古代度量衡在这些方面的用途。

古代度量衡在货币交易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古代社会的货币是以一定的重量作为价值单位的,因此度量衡在货币交易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古代的度量衡主要有以长度为单位的度量衡和以重量为单位的度量衡,例如中国古代使用的长度单位有尺、尺寸、寸、分、厘等,而使用的重量单位有斤、两、钱等。

这些度量衡单位用于确定货币的价值,方便古代人们进行交易。

古代度量衡的使用也保证了货币交易的公平和准确,避免了因度量不准确而导致的纠纷和争议。

古代度量衡还在建筑领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古代建筑需要使用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建筑材料,而这些建筑材料的数量和质量需要通过度量衡来衡量。

古代建筑需要使用特定长度和重量的木料、石料和砖块等建筑材料,这些建筑材料的数量和质量需要通过度量衡来确定。

古代度量衡的准确和统一化,保证了建筑材料的质量和数量符合建筑需求,保障了古代建筑的安全和稳固。

古代度量衡在建筑领域中的应用,对古代建筑的发展和完善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古代度量衡在古代社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用途。

它在货币交易、商品交易和建筑领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保障了古代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古代度量衡的准确和统一化,为古代社会提供了方便和便利,促进了古代社会的发展和繁荣。

古代度量衡的使用经验和传统,也为今天的度量衡体系和标准化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参考。

度量衡的重要性,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和重视度量衡的发展和应用。

【2000字】。

古代计量介绍

古代计量介绍

古代计量介绍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古代计量是古代文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在古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古代人类在生产、贸易和建筑等方面都需要准确的计量单位来进行交易和活动,因此古代计量系统的建立对于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古代,不同的民族和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计量系统。

在古埃及,他们使用的度量衡单位是“鲜”、“升”、“卡纳特”等,用来测量物品的容量和重量;在古中国,民族使用的度量衡单位是“斤”、“两”、“钱”等,用来测量重量和长度。

不同地区的度量衡单位虽然不同,但都具有一定的规范和准确性。

在古代,计量工具也是不可或缺的。

古代的计量工具主要有秤、尺、盘等。

秤是最常见的计量工具,用来测量物品的重量;尺则是用来测量长度和面积的工具;盘则是用来测量液体和粉末的容量。

这些计量工具虽然简单,但在古代社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古代计量不仅在贸易和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也在建筑和工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古代的建筑师和工程师需要准确的度量工具来测量建筑物的尺寸和重量,这样才能保证建筑物的稳固和安全。

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和中国的长城等伟大建筑的建造,都离不开准确的计量单位和工具。

古代计量还涉及到时间的测量。

古代人类需要精确的时间单位来安排生活和工作。

古代的日晷、水钟和沙漏等工具就是用来测量时间的。

这些工具虽然简单,但对于古代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古代,不同文明国家的计量系统之间也有着交流和影响。

古希腊的度量衡单位对欧洲的度量衡系统有一定的影响,古印度的度量衡单位也对东亚的度量衡系统有一定的影响。

不同文明国家之间的计量交流促进了度量衡单位的发展和完善。

第二篇示例:古代计量是指古代人类在进行商业交易、建筑施工、农业生产等活动中使用的测量系统。

古代计量系统的建立和完善,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历史上不同文明的计量方式和单位制度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古代人类在计量领域的智慧和创新。

古汉语中的度量衡单位

古汉语中的度量衡单位

龙源期刊网 古汉语中的度量衡单位作者:王雪梅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2016年第04期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修八尺有余”。

按照现在的换算标准,1尺等于33.33厘米,那么邹忌身高八尺就是266.64厘米,这可能吗?其实,古代的计数和计量单位和现在的标准是有一定出入的。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古代汉语里的度量衡单位。

我们先明确一个概念,所谓的“度量衡”,“度”是关于物体长短和高深的量,即长度;“量”是指用器具来测量物体多少的量,即容量;“衡”是关于轻重的量,即重量(质量)。

古代汉语中有许多关于度量衡的单位,像上文中提到的“尺”,还有“分”“寸”“咫”“寻”“丈”“仞”“里”等,都是古代的长度单位。

而“斗”“斛”“豆”“钟”“升”是容量单位,“镒”“钧”“石”“斤”“两”等,是重量单位。

在中国古代,每个时期的度量衡制度是不完全相同的。

一、度早期的度量衡单位像“寸”“尺”“寻”等,是以人体的身体部位为依据的。

像“尺”字,写法像极了一个人张开拇指和食指或中指在测量长度,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用手“拃”。

那么这个长度究竟是多少呢?《孔子家语》有这样的记载:“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

”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说:伸出一只手指,就知道了一寸;伸开一双手,就知道了一尺;伸展开双臂,就知道了一寻。

意思是说,一只手指的宽度是一寸,十指并拢的长度是一尺(也就是一“拃”),人张开两臂的长度,是一寻,在古代是八尺。

“一寸”根据不同时代,大体在1.58到2.31厘米之间;一尺,大体相当于现在的15.8到23.1厘米。

邹忌生在齐国,“修八尺有余”,即身高是23.1厘米×8﹦184.8厘米。

“咫”是妇女手伸展后从拇指到中指的距离,即八寸,因为一尺十寸,所以咫稍短于尺。

后来“咫”“尺”连用,表示距离短,所以“近在咫尺”,在现代汉语里面解释为距离近,仿佛就在眼前。

古代也有以“黍”作为度量衡的标准物的。

历代度量衡整理

历代度量衡整理

亩里黄帝设“五量”中里步,即与度量衡分立设置这是因为上古时丈量之法尚未兴起,道路的长短,田亩的方狭只能以人步计算,步是亩里计量的基本单位。

陕西境内出土的周代铜器金文,记述着许多反映当时赐田和以田赔偿或交易的事实。

这些铭文都是以“田”为单位的。

如:1975年2月岐山县董家村出土的周共王五年(前927)“五祀卫鼎”铭文上有“余舍汝田五田”等语;《十批判书》提到周孝王年间的“舀鼎”上有以“五田”、“七田”赔偿盗禾之罪等字。

郭沫若著《大系考释》一书中提到的格伯簋上也有“四匹马换三十田”等语。

周方里是古代步里面积。

周制是为井田而立方里之名。

“井方一里,九百亩,八家受之,各家得私田百亩,公田十亩,余二十亩为庐舍。

春秋时代百亩、千亩、十万、七十万、一百万”的计数法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

井方一里,是为九夫。

八家共之,各受私田百亩,公田十亩,是为八百八十亩,余二十亩以为庐舍。

”说明周代确定了步与尺之比率——一步六尺,百步为亩,这个基本概念。

据史料,亩制在历史上出现过两次变迁战国时期将周制百步为亩,改240步为亩,使周制百亩折为41.7亩秦田秦废井田,但仍沿用周制方里,仍为900亩不变亩位以上,百进为顷亩位以下,古有角名之分(即一亩作4份,1份为一角)里之长短据《夏候阳算经》卷上:“度地以5尺为步,360步为里”。

《平赋书》又说:“三百六十步谓之里”,此处里皆为大里。

5尺为步,360步合计为1800尺。

《大载·礼记》中载“三百步为里”,周制步为6尺,1里即为1800尺。

唐代变五尺为步,“里为三百六十唐朝凡天下之田,五尺为步,步二百四十为亩,百亩为顷。

武德七年:田广一步,长二百四十步为亩,百亩为顷。

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以5尺为步,240步为亩,1亩合6000平方尺,或60平方丈,与今市制相同。

唐以大尺为量地尺,1尺合今29.5cm,亩为522.15m2,合今0.783225亩,略计为0.783亩。

古人的计量单位

古人的计量单位

古人的计量单位古代人民在没有先进科技的情况下,创造了各种独特的计量单位来衡量物品的重量、长度和容量等。

这些古老的计量单位不仅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也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智慧和深刻的观察力。

一、长度单位1. 尺:尺是古代中国使用的主要长度单位,通常指的是人体的尺寸。

它的长度等于一人伸开双臂的距离,也可以用来衡量房屋或道路的长度。

2. 丈:丈是比尺稍长的长度单位,约等于十尺。

在农村中,人们常用丈来衡量田地或房屋的大小。

3. 步:步是古代人们行走的距离单位,约等于一人走一步所覆盖的距离。

它常用来测量地面的长度或距离。

二、重量单位1. 斤:斤是中国古代使用的主要重量单位,通常用来衡量物品的重量。

一斤约等于500克,相当于现代公斤的一半。

2. 钱:钱是古代中国使用的重量单位,主要用来衡量金银等贵重物品的重量。

一钱约等于3.75克。

3. 石:石是古代英国使用的重量单位,用来衡量食物和其他物品的重量。

一石约等于6.35千克。

三、容量单位1. 斗:斗是古代中国使用的容量单位,通常用来衡量粮食和液体的容量。

一斗约等于10升。

2. 石:石是古代英国使用的容量单位,用来衡量液体的容量,特别是啤酒和牛奶等。

一石约等于35.24升。

3. 盎司:盎司是古代罗马和英国使用的容量单位,主要用来衡量液体和贵重物品的容量。

一盎司约等于28.35毫升。

这些古老的计量单位虽然在现代已经不常使用,但它们承载了人类智慧的结晶,反映了古代人民对世界的观察和认知。

它们是我们了解古代文明和历史的重要窗口,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现代科技带来的便利和精确度。

丈山尺树寸马分人名词解释

丈山尺树寸马分人名词解释

丈山尺树寸马分人名词解释
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这四个单位在历史上都是非常常见的长度单位。

它们大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也体现了人类计量技术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对这四个单位逐一进行解释。

在中国度量衡系统中,丈山是长度单位之一,是指从一座山的脚下到山顶的距离。

相传古代的神仙玉皇大帝曾下凡巡视山川,他用自己的脚步长度来量度山体,所以丈山也被称为“步长丈”或者“仙丈”。

丈山作为一种古老的计量单位,现在已经不被广泛使用。

尺树是另一种长度单位,在古代被广泛使用,指的是标准树种中笔直而纹理清晰的木材,其长度为一尺。

尺是古代最常见的长度单位之一,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用于测量各种物品的长度,例如房屋、衣物等。

寸马是用马的尺寸来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源于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中的牲畜单位。

据记载,古代中国的马有四种,除了一种特殊的五尺马以外,其余马种的“尺数”各不相同,最小的马种“寸马”身高仅有寸的长度。

因此,“寸马”这一单位便由此衍生而来。

分人是一种极小的长度单位,相当于一个人的指关节弯曲时留下的空隙。

其大小为1/10寸,也就是1/1000米左右。

在汉唐时期,人们在研究渐进式测量法时,为了更加精细地测量众多衣物、绸缎之类的纤细物品,开始应用分人来作为长度单位。

总之,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这四个单位虽然在现代大多数场合下已经不再使用,但它们仍然是人类计量体系中的珍贵历史遗产。

这些单位的出现与发展,反映了人类对于长度测量的需求和技术的探索,也为今后的科学技术进步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历代度量衡(整理)

历代度量衡(整理)

亩里黄帝设“五量”中里步,即与度量衡分立设置这是因为上古时丈量之法尚未兴起,道路的长短,田亩的方狭只能以人步计算,步是亩里计量的基本单位。

陕西境内出土的周代铜器金文,记述着许多反映当时赐田和以田赔偿或交易的事实。

这些铭文都是以“田”为单位的。

如:1975年2月岐山县董家村出土的周共王五年(前927)“五祀卫鼎”铭文上有“余舍汝田五田”等语;《十批判书》提到周孝王年间的“舀鼎”上有以“五田”、“七田”赔偿盗禾之罪等字。

郭沫若著《大系考释》一书中提到的格伯簋上也有“四匹马换三十田”等语。

周方里是古代步里面积。

周制是为井田而立方里之名。

“井方一里,九百亩,八家受之,各家得私田百亩,公田十亩,余二十亩为庐舍。

春秋时代百亩、千亩、十万、七十万、一百万”的计数法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

井方一里,是为九夫。

八家共之,各受私田百亩,公田十亩,是为八百八十亩,余二十亩以为庐舍。

”说明周代确定了步与尺之比率——一步六尺,百步为亩,这个基本概念。

据史料,亩制在历史上出现过两次变迁战国时期将周制百步为亩,改240步为亩,使周制百亩折为41.7亩秦田秦废井田,但仍沿用周制方里,仍为900亩不变亩位以上,百进为顷亩位以下,古有角名之分(即一亩作4份,1份为一角)里之长短据《夏候阳算经》卷上:“度地以5尺为步,360步为里”。

《平赋书》又说:“三百六十步谓之里”,此处里皆为大里。

5尺为步,360步合计为1800尺。

《大载·礼记》中载“三百步为里”,周制步为6尺,1里即为1800尺。

唐代变五尺为步,“里为三百六十唐朝凡天下之田,五尺为步,步二百四十为亩,百亩为顷。

武德七年:田广一步,长二百四十步为亩,百亩为顷。

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以5尺为步,240步为亩,1亩合6000平方尺,或60平方丈,与今市制相同。

唐以大尺为量地尺,1尺合今29.5cm,亩为522.15m2,合今0.783225亩,略计为0.783亩。

古代重量单位

古代重量单位

古代重量单位据《汉书·律历志》记载,秦汉时期度量衡制度是:衡制:铢、两、斤、钧、石。

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

秦和西汉时期,一斤相当于258.24克,一两等于16.14克。

王莽及东汉、魏晋南北朝,一斤相当于222.73克,一两等于13.92克。

隋朝初年,一斤相当于668.19克,一两等于41.76克。

隋末一斤相当于222.73克,一两等于13.92克。

唐至清代,一斤相当于596.82克,一两等于37.30古代,,不知道中国历史悠久么?居然用这么含糊的词其实不要说古代就是现在大陆和台湾的斤都不同,台湾的斤是600克。

咱们去买1斤东西,会觉得台湾人特热情:)给这么多。

『煮酒论史』[历史随笔]谈一谈古代重量单位平时听听评书,知道古代是以十六两为一斤的,但我知道那时的一两肯定和现在的一两不一样,具体怎么不一样,也不太清楚!刚刚看了下载来的央视的“走近科学_中国武术传奇系列:百变神刀”,里面的主持人讲到三国时关羽的青龙堰月刀重80斤,而且提到那时的一斤是十六两,并且说一斤相当于现在的一斤半还多,我当时就笑了,主持人不知道就不要乱说嘛,唉。

于是就想知道那时的单位到底有什么不一样,还好被我查到了,现在转载如下,大家也了解了解:怎样折算古代药物剂量孙凌志无论是在进行学术研究还是在古代医籍的阅读、整理或者临床医疗方面,都经常要将古代药物剂量折算为现代公制计量单位。

这个问题虽很简单,但不少人却偏偏将它搞错。

他们因受中医院校教材中存在的纰缪影响,总是不假思索按以下方法计算:500g(1斤)÷16(旧制十六两为一斤)÷10(旧制十钱为一两)=31.25g(1两) ÷10 =3.125g (1钱)。

其实这种算法是错误的。

其错误在于错把古代的一斤等同于新中国1979年度量衡改革前的1市斤的重量了。

其实,古代量制历经多次变革,唐代以后才大体稳定,变化较小。

明以后,一斤固定在595g。

一钱多少克

一钱多少克

一钱多少克在度量衡单位中,钱(q)是中国传统的重量单位之一。

它被广泛应用于古代的商业和医学领域,而现代生活中的使用频率则不高。

那么,一钱是多少克呢?本文将介绍钱的定义、转换关系以及一些实际应用。

钱作为中国古代的重量单位,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

它是衡量质量和重量的一种度量方式,一直沿用至今。

在经典著作《礼记·曲礼》中,可以找到有关钱的描述。

根据这本古籍中的记载,一钱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部分,即铢(zhū)和称(chēng)。

一铢等于十分之一钱,一称等于十铢,也就是说一称等于一百分之一钱。

这种细分使得钱成为非常具有精确度的重量单位。

那么,一钱有多少克呢?在国际上,公制单位克是衡量质量和重量的标准单位。

一钱可以用公式转换为克,公式为:1钱 = 3.75克。

根据这个转换关系,可以得出一个钱约等于3.75克。

虽然现代生活中,我们很少使用钱这个单位,但是在一些特定领域,如中医药材和金银首饰等行业,钱仍然被广泛使用。

在中医药材市场,一些中草药的质量和价格通常使用钱作为计量单位。

此外,在古代,黄金和白银等贵重金属通常也使用钱作为计量单位。

除了中国,还有一些东亚国家也采用了钱作为重量单位,如日本和韩国等。

不过,在这些国家中,一钱的重量与中国的定义可能稍有不同。

例如,在日本,一钱被定义为3.75克,与中国的定义完全相同。

在现代国际贸易中,以及一些科学研究领域,公制单位克被广泛应用。

由于一钱的重量等于3.75克,因此,在实际使用中,如果遇到需要将钱转换为克的情况,只需将钱的重量乘以3.75即可得到相应的克数。

尽管现代生活已经较少使用钱这个单位,但了解其定义和转换关系对于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仍然非常重要。

通过了解钱的定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商业和医学的发展。

此外,钱作为一个特殊的重量单位,在一些文物和珍贵物品的保护和收藏中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总之,一钱等于3.75克,作为中国古代的重量单位,其相关定义和转换关系对于理解历史文化和特定领域的实际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丈是多少米

一丈是多少米

一丈是多少米古代的一丈等于现在的3.33米。

一丈等于十尺。

历史时期不同,度量衡也是不同的。

远古时代,“布指知寸,布手知尺”。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秦时,一尺合今23.1cm。

汉时,一尺合今21.35cm-23.75cm 。

三国时期,一尺合今24.2cm。

隋唐一尺合今26.7cm。

而宋元一尺合今30.72cm。

扩展资料: 1、丈与米的换算例:如何计算14丈是多少米 (按照1丈=3.33米计算)。

14×3.33=46.62(米) 由此得出14丈等于46.62米例:如何计算12米是多少丈 (按照1丈=3.33米计算)。

12×3.33=39.96(丈) 由此得出12米等于39.96丈 2、丈与其它单位的换算 1丈≈10尺 (注:尺也为我们国家独特的测量单位)。

1丈≈333.3厘米。

古时候的一丈相当于现在多少米在古代不同时期,“丈”的长度是不同的。

1.商代,一丈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 2.周代,一丈合今231cm ; 3.秦时,一丈约231cm ;4.汉时,一丈大约213.5—237.5cm ;5.三国,一丈合今242cm ;6.南朝,一丈约258cm ;7.北魏,一丈合今309cm ; 8.隋代,一丈合今296cm ; 9.唐代,一丈合今307cm ; 10.宋元时,一丈合今316.8cm ; 11.明清时,木工一丈合今311cm。

拓展资料丈,zhàng,从又持十。

十尺也。

丈是杖的本字,像手拿着一根棍状的东西。

后用作量词,作十尺。

夫部曰。

周制八寸为尺。

十尺为丈。

人长八尺。

故曰丈夫。

然则伸臂一寻。

周之丈也。

故从又持十。

一丈等于多少米一丈=3.33米。

今3尺=1米,而明清以前各有不同。

所以,今1丈=10/3米≈3.......米。

一尺等于1/3米即0.3333......米,一寸等于3又1/3厘米或0.1尺。

古代的计量单位撮

古代的计量单位撮

古代的计量单位撮
撮,是古代中国的一种计量单位,用来衡量物体的重量或容量。

它的大小并不固定,而是根据不同的地区和时间而异。

在古代,撮被广泛应用于商品交易、税收和计算等领域。

在商业交易中,撮被用来衡量物品的重量。

例如,在古代,黄金和银子的交易通常以撮为单位。

一撮黄金大约等于四两,一撮银子则相当于两撮黄金。

这样的单位可以方便商人进行交易,并确保交易的公正和准确。

除了重量,撮还被用来衡量物品的容量。

在古代,撮常常用来衡量粮食、盐和药材等物品的容量。

一撮盐约等于六钱,一撮粮食则相当于两撮盐。

通过使用撮作为计量单位,人们可以准确地计算和交换这些重要的生活物资。

撮作为计量单位的使用不仅在商业交易中广泛,还在税收和计算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古代,人们往往以撮为单位来征收税收。

例如,土地的面积会被衡量为撮,以确定税收的大小。

此外,撮还被用来计算时间和距离。

人们可以根据一撮沙子的流动速度来测量时间,或者根据一撮土壤的体积来测量距离。

尽管现代社会已经使用更为精确和标准的计量单位,但撮作为古代的计量单位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它不仅反映了古代人们计量和交换物品的方式,还展示了古代社会的经济和文化生活。

对于我们来说,了解和理解撮作为古代计量单位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

一丈有多长

一丈有多长

一丈有多长一丈大约是3.33米。

丈、尺、寸是我国古代的长度单位,现在的1丈=10尺=100寸,在国际制单位中,1米等于3尺,所以1丈就等于3.33米。

一尺等于10/3分米即3.3333...分米,一寸等于10/3厘米或0.1尺。

丈、尺、寸是现在很多农村地区还在使用的长度单位,我国在不同时期的进制不一-样,所以这些长度单位的具体长短也都不尽相同。

但是明清以前是各有不同的。

汉代一尺等于23.1厘米,魏晋一尺等于24.12厘米,隋唐一尺等于26.7厘米,而宋元一尺等于30.72厘米。

在这些名称中,尺是长度的基本单位。

一尺的长度与一手的长度相近,容易识别,所以古时就有“布手知尺”、“尺者识也”等的说法。

古代的尺要短于现代的尺。

最初的尺指男人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大约是20厘米,周代的一尺是现代的19.91厘米。

到战国时,一尺是现代的22.12厘米左右。

关于丈、寸、尺,《说文解字注》云:“寸、尺、咫、寻、常、仞诸度量,皆以人体为法”。

《大戴礼记》、《孔子家语》中都有:"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的记载。

《小尔雅》中还说:"跬,一举足也,倍跬为步”(古代步为六尺)。

这些都是以人体为度量衡单位的记载。

《说文》中,尺字写作”,可与“布手知尺”互为佐证,即尺为成年人拇指与食指伸开的距离与形状。

丈:明清时,木工一丈合今311cm。

丈是杖的本字,像手拿着一根棍状的东西。

后用作量词,作十尺。

夫部曰,周制八寸为尺,十尺为丈,人长八尺,故曰丈夫。

寸:10寸等于1尺,1寸约合3.33厘米,1米=30寸。

寸是中国传统长度单位,与尺、丈为十进制(10寸=1尺,10尺=1丈),韩国用来表示亲属之间关系的多少,如1寸表示直系2代人之间的关系。

香港法例沿用古制(1寸=3.33厘米)。

尺:明清时,木工一尺合今31.1厘米。

尺,是一种长度单位,中国叫“市尺”(现代三尺等于一米),英国有“英尺”。

有时我们也把测量长度的工具叫做尺,例如“竹尺”,“钢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单位
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单位
我们学习文言文时,会遇到一些诸如“钟”“升”“斗”“斛”“锱”等古代的度量衡单位的名称。

大家翻译时往往“照录不译”,直接搬入译文中。

这种做法是没错的,但若想真正把握它们,则是需要深入研究的。

大家知道,度、量、衡三个概念是有区别的。

度,是指用尺等来计量物体的长短和面积;量,是指用升、斗等来计量物体的多少;衡,是指用称来计量物体的轻重。

度的单位名称古今大体相同,如丈、尺、里、亩等等,我们可举出几个例句为证: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贾谊《过秦论》)
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
④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孟子《天时不如地利》)
值得注意的是,古今度的单位的名称虽然大体相同,但实际大小是有区别的,如古代的尺,就比现在的尺要小得多。

古代的量的单位较之度的单位要复杂许多。

周代至战国,量的单位主要有升、斗、斛、豆区(ōu)、釜、钟。

例如:
①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孟子《鱼我所欲也》)
②万钟则不辩礼仪而爱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鱼我所欲也》)
以上两句中的“豆”和“钟”,指的就是量器。

据专家考证,六十四斗为一钟。

《左传》载:“晏子曰:齐旧四量,豆、区、釜、锺。

四升为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釜,釜十则钟。

陈氏三量,皆登一焉,钟乃大矣。

”这段文字中的“登一”,只由四进位加一,改为五进位,即陈氏以五升为豆,五豆为区,五区为釜,十釜为钟。

它们之间的进位关系大体就是这样的。

西汉时通行的量器为龠(yuè)、合、升、斗、斛。

据《汉书.律里忓》载:“量者龠、合、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也。

”其进位关系是“合龠丸合,十合为升,十升丸斗,十斗为斛”。

合、升、斗、斛,以后历代相沿直到清末。

古代衡的单位主要有锱、铢、两、斤、钧、石(shí)。

例如:
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②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晁错《论贵粟疏》)
③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是以举一羽。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

《汉书.律历志》中载有其进位关系,大致是六铢为一锱,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

古代衡的单位还有镒(合二十两,一说二十四两)、锾(huán,古代度量单位,六两为锾,一说等于六两半))等。

例如:
①黄金万镒以随其后。

(《战国策.苏秦始将连横》)
②墨辟疑赦,其罚百锾,阅实其罪。

(《书.吕刑》)
注:墨:就是黥。

辟:罪。

疑赦:可疑就从轻。

阅实:《孔疏》说:“检阅核实其所犯之罪,使与罚名相当,然后收取其赎。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