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东西方度量衡制度的刍议-模板
关于我国度量衡的论文
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Abstract (1)Key Words (1)1 引言 (1)2 我国度量衡的发展史 (1)2.1 长度单位的规定 (2)2.2 中国古代度量衡制的内在联系 (3)2.3 商鞅方升国际公制在中国的推行 (3)2.4 标准米尺的由来 (3)结语 (5)参考文献 (5)我国度量衡的发展史摘要《史记·夏本纪》中记载禹“身为度,称以出”。
中国古代度量衡与数学、物理、天文、律学、建筑、冶炼等科学技术的发展起着相互促进的作用。
长度单位的规定。
商鞅方升国际公制在中国的推行。
标准米尺的由来。
关键词发展史计量单位度米The history of weights and measures in ChinaAbstract"The historical records, summer annals" recorded in yu "as a degree, say out". Ancient Chinese weights and measures and mathematics, physics, astronomy, law construction, refining and learn,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lays the role of each other and promote each other. The length of the provisions of the unit. FangSheng shang metric implementation of international in China. The origin of the MiChe standard.Key Words history Measuring unit degrees metre1 引言我国计量单位从父系氏族时期就已经开始发展,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我国的计量单位在缓慢发展着,其中也反映了一些文化的兴起衰败。
关于古代东西方度量衡制度刍议
关于古代东西方度量衡制度刍议古代东西方的度量衡制度是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不同地区的度量衡制度也有所不同。
本文将重点探讨古代东西方度量衡制度的异同以及对于当代的启示。
一、古代东方度量衡制度1. 中国度量衡制度中国的度量衡制度历史悠久,经历了多个历史时期的变迁。
早在商代时期,就有“斤、两、钱、石、升、斗、担、束、斛”等度量衡单位,但并不统一。
秦朝时期,统一计量单位,制定了长度、面积、容积和质量等四个方面的单位,如长度的“丈、尺、寸、分、厘、毫”,重量的“斤、两、钱”,容积的“升、合”等。
汉代时期,又有不同求同的思想,将一些计量单位进行规范统一。
例如,长度的“里、丈、尺、寸、分、厘、毫”成为历史痕迹深刻的度量衡单位,从而形成了中国度量衡制度的雏形,对后世影响深远。
2. 印度度量衡制度印度的度量衡制度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
印度古代度量衡单位大多数是以体积为计量基础的。
例如,体积单位中有“manik”(意为一手指)和“angula”(意为一指头)。
印度的长度单位也是很有特点的,例如“hasta”(意为一只手的长度)和“cubit”(意为前臂的长度)。
当然,在现代印度的度量衡制度中,因欧洲殖民统治和市场经济的影响,已经逐步向国际标准看齐。
二、古代西方度量衡制度1. 希腊度量衡制度希腊古代的度量衡制度主要由长度和体积单位构成,如“stadium”(跑道长170-190米)、“foot”(一英尺,30.48厘米左右)和“cubit”(小臂长度)。
质量方面,一般使用岩石或麦粒来计量,等价于大约1/72或1/5650英镑。
2. 罗马度量衡制度罗马古代的度量衡制度相对于希腊而言更加偏重于质量的计量。
常用单位有“uncia”(意为1/12),“libra”(一磅,约等于2.2千克),“aster”(一盎司,约等于28克)。
在罗马帝国时期,整个帝国统一使用罗马度量衡制度。
三、东西方度量衡制度的异同1. 计量单位体系不同东方度量衡制度和西方度量衡制度的体系不尽相同。
度量衡制度的演化历程
度量衡制度的演化历程度量衡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
度量衡制度在人类发展历程中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彩的历程,由最初的简单和粗糙,逐步演化成为较为规范和精确的现代度量衡制度。
古代度量衡制度的初步形成早在几千年前,不同的文明古国就开始了度量衡制度的初步探索。
例如,中国的商代就开始使用鲁斤、秦斤、楚斤等不同的度量衡单位,而在埃及和巴比伦则出现了尺、掌、步等度量衡单位。
然而,在这些早期度量衡单位中,往往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和不确定性,由于各地的单位标准不统一,导致交流和贸易的困难。
度量衡制度的进一步规范化自古至今,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都有其独特的度量衡方式和单位。
在人类历史上最繁荣的文化之一——古希腊,度量衡制度得到了显著的改进和规范化。
公元前七世纪,希腊人引入了一个基于自然定律的度量衡体系,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国际单位制”。
希腊人利用棒和球等动态和静态现象,确定了长度、时间、重量、电流等基本量,用这些基本量构建出了一套系数体系,使不同地区的度量衡制度得到了较大的统一。
中世纪度量衡制度的暴跳如雷中世纪度量衡制度的变化相当剧烈。
在这段时期,欧洲经济迅速发展,各种交流和贸易的活动繁荣起来。
然而,受到各种原因的干扰,度量衡制度在这个时期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例如,一些国家或组织破坏了原有的度量衡标准,采用了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度量衡单位,导致交流和贸易的混乱。
此外,由于各种因素的干扰,度量衡器具的质量和精度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现代度量衡制度的建立随着工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度量衡制度的精度和规范要求越来越高。
19世纪,许多国家开展了新的国际度量衡制度的大规模研究和合作,建立了名为“公制”的度量衡制度。
公制的特点是具有全球性、基于自然定律、标准化、易于使用等。
此外,公制的单位也体现出科学和现代化的特性,如米、秒、千克等。
总结度量衡制度的演化历程,从简单、粗糙到复杂、规范,体现了人类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历史。
由秦始皇诏量论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制度
由秦始皇诏量论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我国现存多件铸(刻)有秦始皇二六年诏书的标准度量衡器,这些文物见证着当年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史实,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
本文通过梳理中国古代度量衡制度的发展历史,着重探讨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历史背景以及对当时和后世的重大意义,并论及这一事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标签:诏量秦始皇度量衡制度统一国家博物馆藏有一件秦始皇二十六年铜诏量,器形作椭圆形,直口有唇,平底,一边有筒状柄,通长20.8、高5.4、口长15.1、口宽12厘米,容积495毫升。
铜量外壁有诏书五十五字,铭文作: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量度,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铭文大意为: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兼并诸侯,统一天下。
人民终于获得安定,立尊号为皇帝。
于是诏令丞相状和绾,规范度量衡,凡是不一致的都加以统一,凡是不清楚的都予以明确。
刻有统一度量衡诏令的器物还有很多,如始皇诏方升和始皇诏权,均是器形完整,铭文清晰,可算是其中的代表。
上举这些器物均是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制度的反映。
度量衡在人类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作为对当时及后世均产生深远影响的事件,值得我们探究,下面试做说明。
一、度量衡的内涵以及早期发展历史度量衡三者的性质并不相同:度是物体的长度,量是物体的体积,衡是物体的重量。
长度的基本单位有分,寸,尺,丈,引等,多为十进制,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
除此之外还有咫、丈、常、寻、墨、索等,这些单位应用面比较窄,既没有形成固定的量值,单位与单位之间也没有形成有机的联系,因而后来多消失了。
容积的基本单位有龠、合、升,斗,斛等,重量單位有钧,石,两,铢。
它们的进制关系并不唯一,其中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度量衡的发展多起源于为某种用途方便而约定俗成,大体而言其来源可以分为以下三类:自然物、人体以及自然现象。
关于古代东西方度量衡制度刍议
关于古代东西方度量衡制度刍议首先,对于古代东方的度量衡制度,例如中国古代,主要以长度单位尺寸衡量为主。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尺寸、寸、分、厘、毫等单位。
中国古代度量衡制度起源于王朝时期,最早的度量衡单位是“尺寸”,长度为十分尺(约为33.33厘米),后来在汉代逐渐发展为尺寸、分寸等单位。
这种度量衡制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以人体为参照物进行度量。
例如,“寸”一词原本就表示人体手指的长度,以此作为单位来度量长度,增加了度量衡制度的可相对性和便捷性。
此外,中国的度量衡制度还包括贸易定量的货币制度,如黄金、白银、铜钱等作为交换媒介和计量单位。
相比之下,古代西方的度量衡制度主要以质量为主要衡量指标。
最著名的是罗马时期的两个度量衡单位,“斯特”和“比卡里斯”。
斯特是木制容器的容量单位,用于测量液体的体积。
这些容器有标准尺寸,用于确定物品的体积。
而比卡里斯则是用于测量质量的单位,它是一种含有指定重量的物体,用于与其他物体的质量进行比较。
这种方式主要用于商业和贸易活动,以确保交易的公平性和准确性。
此外,古希腊和古罗马还有其他度量衡单位,如英尺、马力、英石等,用于测量距离、功率和质量。
虽然古代东西方的度量衡制度有些区别,但它们都是通过将物体与自然界的属性相对比来进行衡量的。
这表明古代人们对精确测量的需求,并通过建立一套标准单位来满足这种需求。
古代度量衡制度在商业和贸易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保证了交易的准确性和公平性。
此外,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也在度量衡制度中得到了体现。
东方文化注重整体和谐以及节约,因此其度量衡制度相对更加简单和实用。
而西方文化则更加注重精确和独立性,因此其度量衡制度更加精细和科学。
总之,古代东西方度量衡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不同文明对物质世界的认知和度量需求,以人体和自然界为参照物,通过度量单位和标准体系来实现精确测量,并在商业和贸易活动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古今度量衡趣谈
的
之 法 为 后 来 秦 始 皇 统 一 全 国 度 童 衡 打 下 了墓 础
公元 前
2
营造尺 合
。
3 20
米
量地 尺 合
34 0
米
,
裁衣 尺 合
35 55
1 2
年 秦 始 皇统 一 了中 国
, 、
,
当 年 即 颁 发 了统 一
。
米
古 代
0
, “
度 童衡 制 度 的 法令 南北朝 混乱
,
并 刻 兵 寿在 量器 衡 器 上
;
明明白 白
衡 制 度 政 出 多门
4昭一
出现 了混 乱 现 象
直到 战 国 时期
,
前
写着关 云 长 身 长 9 尺 一 一 正 好 是 3 米
青 龙惬 月刀 重 8 2 斤
前 2
1 )
,
由
于 生 产 和 商 品 交换 日 益 发展
诸侯 国 不 得
35
鑫 鬓 黝翼黝撇黝缨薰熬黝蘸翼蘸蘸鬓撇蘸蘸黝鬓 】 蘸
年 实 行 第二 次 变 法 时 将
,
唐 五 代时 期 增 幅 较 大 每 尺 合
0
.
31 0
米 宋 元时期每
91 1 ) 0
.
统 一 度 量衡 列为五 项 变 法 内 容之 一 尺
”
.
提 出 平 斗桶 权 衡
。
“
、
、
丈
尺 合
30 7 0
.
米
,
明
代又
、
与隋 唐相 同 清代 ( 164 4一 1
0
.
、
因此
在谈 论
“
古代东西方度量衡制度研究论文
古代东西方度量衡制度研究论文度量衡制度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东西方的度量衡制度各具特色,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对古代东西方度量衡制度进行研究,并对其特点和历史贡献进行探讨。
一、古代东方度量衡制度古代东方度量衡制度主要指中国和印度两个文明古国。
中国以郡县制、符号标准化为特点,而印度则以信仰与文化的渗透为突出特点。
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制度始于新石器时代。
当时,人们使用的器具通常以重量、容积、长度等作为度量标准,如斤、两、升、合等。
秦始皇时期,为了统一度量衡标准,实行了统一的度量衡制度——苞米法,对长度、重量、容积等进行规定。
《法书·度量》成为中国古代度量衡制度的标准,为准确计算每种物品的用量,确保贸易的公平、正义提供了有力保障。
印度古代的度量衡制度则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古代印度社会存在众多的宗教信仰,度量衡制度也受到了宗教信仰的影响。
印度的度量衡制度通常以人身部分作为度量标准,例如,按照指长、手掌、指宽等来进行计算。
在印度教的教义中,人体各部分代表了不同的神祇,于是这种度量标准渗透到了宗教文化中,成为了一种信仰。
唐代旅者李德裕记录印度一般用钱为米度,亦有钩、尺、尺有三等、取其平均,正在使尺、尺半与天竺等相等。
可见,印度的度量衡制度不但具有宗教信仰的烙印,而且也具有时代变迁的特色。
二、古代西方度量衡制度古代西方的度量衡制度主要指古埃及、古希腊与古罗马三个文明国家。
古埃及以标准化的度量衡制度著称,古希腊则以理论化、科学化为特色,古罗马则以实践性、实用性为特点。
古埃及的度量衡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
古埃及人将度量衡的精度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实现了度量衡的国家标准化和中央集权化,生产和贸易都收到了显著改善。
例如,古埃及将时间分为12小时白天和12小时黑夜,将圆周比直径的比值确定为3.14倍,并制定了相应的度量衡标准。
这些标准化的度量衡标准被用于建造、制造、贸易等领域的计算中,大大促进了古埃及文明的发展。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制度通用与统一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制度通用与统一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秦始皇嬴政统一度量衡制度是一项具有重大影响的举措。
这一统一度量衡的举措对于统一国家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加强政治控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制度通用与统一的重要性,以及该制度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一、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制度通用的背景在秦朝之前,各个诸侯国拥有自己独立的度量衡体系,这给贸易、国家统一和控制带来了许多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秦始皇执掌政权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统一度量衡制度的通用。
二、统一度量衡制度的内容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制度主要包括长度、重量和容量三个方面。
他制定了法制单位“尺、寸、分、厘、毫”,以及“斤、两、钱”的重量单位和“升、斗、斛、石”的容量单位。
这些标准的建立赋予了度量衡制度的通用性和统一性。
三、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制度的意义1. 经济发展推动:统一度量衡制度的建立为各个地区的贸易提供了便利,促进了商品交流和经济发展。
2. 强化政治统治:通过统一度量衡制度,秦始皇加强了对各个地区的政治控制。
这一制度不仅有助于确保国家政策的执行,还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
3. 加强民族认同:统一度量衡制度成为中国古代统一国家权威性的象征之一,加强了民族认同和国家意识。
4. 文化传承贡献: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制度在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对后世的度量衡制度以及科技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1. 统一度量衡制度的实施使得商品交换更加便利,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2. 这一制度有助于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增强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3. 秦始皇的统一举措为后来的统一王朝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参考。
4.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制度的成功实践对于团结各族群众、加强民族意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制度通用与统一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统一度量衡制度,秦始皇实现了对经济和政治的有效控制,推动了国家的统一与繁荣。
中国古代度量衡制度的演变(下)
中国古代度量衡制度的演变(下)第五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度量衡一、魏晋时期的度量衡魏晋时期的度量衡制,史籍记载很少,未见有新的规定,其间使用的度量衡器,多仍新莽旧制。
仅从《晋书·律历志》中略知魏时杜夔所用调律之尺比莽尺长了四分七厘,尺长当合今制24.2 厘米。
近年来考古发掘所得三国时的尺数支,尺度在23.8—24.2 厘米之间,与东汉后期尺度相差无几。
西晋初亦承魏制,至“武帝泰始九年(273 年),中书监荀勗校太乐八音不和,始知后汉至魏,尺长于古四分有余”(《晋书·律历志》)。
荀勗以他聪慧的听力校乐定律,重造古尺,使其与莽制相合。
唐朝李淳风在考校隋以前尺度时,以荀勗尺为古尺,与刘歆铜斛(即新莽铜嘉量)尺同列为第一等尺。
然而荀勗尺并未成为晋朝法定的尺度,民间行用之器仍依新莽以后增讹之制,荀勗新尺唯作调音律之用。
可见以律定尺是行之有效的。
二、南北朝时期的度量衡1.南北朝各地区、各时期量值相差悬殊南北朝时期度量衡有两大特点:(1)量值增长速度为历朝之冠,其间二百年,尺度、容量和权衡单位量值的增长率在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总增长率的一半以上。
(2)制度混乱,各个时期、各个地区量值相差悬殊的现象十分突出,以尺度论,据李淳风所列十五等尺(载《隋书·律历志》)中之宋氏尺长24.5厘米,并为齐、梁、陈所沿用。
北朝常用尺度则迅速增长,十五等尺中所列共四等:即后魏前尺长27.8、中尺27.9、后尺29.5 厘米,至东魏,尺长已达30 厘米,并被北齐、后周所沿用。
其间一百多年尺度增长了6 厘米。
量衡之制南、北增长率也不同。
按《隋书·律历志》所称,以刘徽考校魏(三国)斛大于莽斛2.7%,折合今制每升约合205 毫升。
“梁、陈依古”,当为200毫升,“齐以古升一斗五升为一斗”,每升合300 毫升。
北朝量制增长速度较尺度更为迅猛,北魏时每升“于古二而为一”(《左传·定公八年》孔颖达疏),约合400 毫升。
古代中国的度量衡
古代中国的度量衡古代中国是一个重视度量衡的国家,自古以来就以精确的度量衡为基础,用以衡量各种物理量和计算商品交换的价值。
古代中国的度量衡体系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独特而完善的体系。
本文将为您深入解析古代中国的度量衡,包括其起源、发展和特点。
一、度量衡的起源和发展中国古代度量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当时人们主要使用一些基本的度量衡单位,比如尺、斤和升。
随着朝代的更替,度量衡体系也不断演变和完善。
在秦汉时期,度量衡的统一成为国家政策,由此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度量衡体系,使得商业交易更加方便和准确。
这一度量衡体系的基本单位包括尺、斤、升和斗。
其中,尺是用来测量长度的单位,斤用来衡量重量,升和斗则用来计量液体和干粮等物品。
经过汉代的制度化和完善,到了东汉时期,度量衡体系进一步发展壮大。
东汉时期的度量衡体系明确了各个单位的换算关系,使得各地的度量衡可以互相转换,更加便于商贸交易。
东汉时期还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本专门讲述度量衡的著作《度量衡》。
随着各朝代的更迭,度量衡体系也不断演变和完善。
到了唐代,中国的度量衡体系达到了巅峰。
唐代的度量衡标准非常严谨,行之有效。
根据唐代的度量衡制度,长度以尺为单位,1尺相当于23.1厘米;重量以两为单位,1两约等于31.25克;容量以升为单位,1升约等于1.3升。
二、古代中国度量衡体系的特点1. 统一性:古代中国度量衡体系的最大特点就是统一性。
尽管历经朝代更迭,但中国古代的度量衡体系一直保持着相对的稳定和统一。
这使得商贸交易更加便利和准确,对于国家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标准化:古代中国度量衡体系注重标准化。
每个单位都有明确的定义和换算关系,确保度量衡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这种标准化的度量衡体系为商业交易和计量科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
3. 科学性:古代中国的度量衡体系具有较高的科学性。
度量衡单位的选取和制定往往基于人们对自然世界的观察和实践总结,经过长期的验证和使用,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我国度量衡制度的演变
我国度量衡制度的演变
我国度量衡制度的演变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
以下是我国度量衡制度的主要历史演变:
1.古代度量衡:古代中国的度量衡制度相对分散和多样,不同地区和时期使用了各种不同的度量单位,如尺、斤、两、升等。
这些度量单位在不同地方可能有不同的标准。
2.秦汉时期:统一度量衡标准的努力始于秦朝。
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规定了长度、重量和容积的度量单位。
这奠定了度量衡制度的基础。
3.元朝:元朝制定了一套度量衡标准,称为“胡同制”。
这一制度影响了中国及其周边地区的度量衡。
4.明清时期:明朝和清朝时期,中国进一步完善了度量衡制度。
明代颁布的《宣德度器制》规定了度量衡的标准,包括长度、重量和容积单位。
清代继续沿用这些标准,并制定了一些重要法令,以维护度量衡的准确性。
5.民国时期: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成立了度量衡研究院,制定了一套新的度量衡标准,称为“度量衡法码”。
这一制度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6.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开始采用国际标准的度量衡制度。
1959年,中国正式采用国际制度(国际标准单位制度)。
7.现代度量衡制度:现代中国的度量衡制度基于国际制度,采用国际标准单位,如米、千克、秒等。
中国国家标准局(现在的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负责管理和监督度量衡制度的实施。
总的来说,中国度量衡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从古代的多样化到现代的国际标准化。
这一演变反映了中国社会和科技的进步,也使中国能够与国际社会保持一致,促进国际贸易和科学研究。
中国古代度量衡制度的演变(上)
中国古代度量衡制度的演变(上)摘自:《中国古代文化史》(作者:萧剑平)第二十二章中国古代度量衡制度的演变第一节测量的起源和度量衡制度的产生第二节度量衡制度逐步建立的夏商周时期第三节封建社会初期度量衡的发展第四节“汉承秦制”以及古代度量衡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第五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度量衡第六节隋代的统一和度量衡大小制第七节唐宋时期严格的管理制度和度量衡单位制的改进第八节元明清时期的度量衡第九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度量衡的改革以及万国公制的推行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实践中,发现了自然界存在着“量”,并且创造了诸如“结绳记事”、“布手知尺”、“手捧成升”、“迈步定亩”、“滴水计时”等计数和计量的方法。
“度量衡”最早见于文字记载是出于《尚书·舜典》中“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
我们这里说的度量衡,度是关于长短的量——长度;量是关于多少的量——容量;衡是关于轻重的量——重量(质量)。
第一节测量的起源和度量衡制度的产生人类对数的认识比对量的认识要早得多。
在早期人类群体仅以野生植物和鸟兽鱼蚌作食物的时代,人们已感受到气温对肌体的侵蚀,而有了季节的认识和随季节迁徙的习惯,同时用数来观察和记录日月星辰的变化。
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先民们不但学会了计数,而且逐渐地发现自然界存在着“量”。
用数和单位来表示事物的物理量就叫做“计量”。
中国古代,计量的称谓是“度量衡”。
“度量衡”和关于年月、时日的时间计量、关于寒暑冷热的温度计量一样,是人类最早了解和应用的几个物理量。
一、量的概念的产生和原始社会的比较测量1.从穴居到建造房屋人类大约是从天然洞穴里搬迁出来,靠自己的双手建造半地穴式的房屋时起,就开始进行测量活动了。
原始人经历了约一百多万年迁徙流动的生活方式,从穴居山洞、构木为巢逐渐学会建造房屋,组织村落,开始了定居生活。
大约距今六、七千年以前,在黄河流域已密集着成百上千个母系氏族村落,半坡和姜寨遗址就是西安城郊、渭河之畔已被发掘而比较典型的古老居民区。
度量衡的演变与发展
度量衡的演变与发展度量衡的演变与发展度量衡是人类社会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的演变和发展可以反映出人类社会的历史和文明程度。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度量衡的形式和用途也不断发生变化。
古代度量衡的演变古代度量衡主要依靠人们的手掌、足步、容器等物品进行测量。
而公认的最早的度量衡单位是埃及用于测量谷物、土地以及建筑物的:“康蒂尔”。
在中国,商周时期的度量衡也主要采用容器形式,如青铜鼎、壶、盂等,古人根据一些经验公式,来计算各类物品的重量和数量。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的伟大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比例”。
他认为物体大小比例的不变性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
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了以手指长为单位之“指”(缪尼基尔),曾被许多国家沿袭使用。
公元前4世纪,伯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几何原理”,不仅丰富了度量衡的理论基础,也开启了人类圆周率的研究之路。
中世纪度量衡的演变中世纪的度量衡主要以罗马法和基督教律法为基础,这是一个以教会为中心的文化体系。
在欧洲,不同的地区和职业往往采取不同的度量衡单位,这导致贸易和计量出现了问题,为了教会的利益和商业贸易的需要,罗马教皇英格诺四世于1250年颁布了万国法典,规定统一的度量衡单位。
同时,欧洲的名城经济也在逐渐的兴盛发展。
为了方便交易和流通,各地开始制定称量标准,如法、英国家磅,平方尺等。
近现代度量衡的演变近现代的度量衡更注重标准化和科学化,国际上通用的计量单位国际单位制(SI)被建立。
它包括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两类。
基本单位是不可拆分的基本组成部分,如长度的米,时间的秒。
导出单位则是通过基本单位的换算而得到的单位,看起来更加灵活、多变。
以水的密度为1克/立方厘米为基准,质量与体积的比例关系就成了SI中很重要的导出单位。
这套度量衡单位系统在国际上大受欢迎,在市场中极大地推动了贸易和经济的发展。
总结历史发展证明,度量衡是文明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社会的进步,提高文化水平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度量衡的历史和发展
度量衡的历史和发展度量衡这个东西呀,可老有历史了。
咱就说古代吧,那时候人们就开始琢磨怎么去衡量东西了。
在原始社会,人们可能就是拿个树枝啊,或者用自己的身体部位来比划大小、长短、多少。
比如说,拿手去量一量这个东西有多长,拿脚去量量这块地有多宽。
这多有趣啊,就像小孩子过家家似的,但这也是度量衡最最原始的样子呢。
后来啊,社会慢慢发展了,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有了自己的度量衡标准。
像咱中国古代,就有尺、寸、丈这些长度单位,还有斗、升这样的容积单位,斤、两呢就是重量单位啦。
这些单位都有着浓浓的中国味儿,而且每个单位背后都有很多故事。
比如说那个“尺”,不同朝代的尺长度还不太一样呢,这就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发展和工艺水平。
在国外啊,也有各种各样的度量衡。
像古希腊,他们也有自己独特的度量方式。
随着各国之间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度量衡不统一就成了个大麻烦。
你想啊,一个国家说这个东西这么长,另一个国家说这么长,做生意的时候得多乱啊。
再后来呢,就有了国际上统一度量衡的趋势。
现在我们用的米、千克、升这些国际单位,就是大家共同商量出来的。
这可方便多了,不管你走到世界哪个角落,只要说这个东西是多少米长,多少千克重,大家都能明白。
这就像全世界都在说一种度量衡的语言一样。
度量衡的发展也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分不开。
就说测量长度吧,以前只能大概估摸,现在有了激光测距仪这些高科技玩意儿,测量得可精准了。
重量的测量也从那种老秤变成了电子秤,又快又准。
而且啊,度量衡还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比如说在一些很特殊的领域,像微观的量子世界,或者是宇宙探索中,传统的度量衡可能就不太够用了,科学家们就会想办法创造新的度量概念和方法。
这就像是给度量衡这个大家族不断地添丁进口一样,让它能够适应各种各样的新情况。
度量衡不仅仅是一些数字和单位,它还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从最开始简单的比划,到各个国家有自己的体系,再到现在的国际统一,它就像一个见证者,见证着人类从分散走向统一,从懵懂走向科学的过程。
关于古代东西方度量衡制度刍议
关于古代东西方度量衡制度刍议古代东西方度量衡制度是指古代社会中各国家或地区所采用的衡量长度、重量、容量等物理量的制度。
由于古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不同地区的度量衡制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古代东方国家中,中国是最早形成完备度量衡制度的国家之一、早在商周时期,中国就形成了一套基本规范的计量制度,主要使用长度单位是尺、寸、分、厘,重量单位是斤、两、钱,容量单位是升、斗、升。
这套制度一直沿用至今,并影响了东亚其他国家的度量衡制度。
另外,日本在中国东化影响下,也形成了类似的度量衡制度。
古代西方国家中,古希腊和古罗马是最早建立度量衡制度的国家之一、底比斯尺,即基准尺,是古希腊使用的长度单位,源自于埃及尺的传入。
罗马帝国在其殖民地内普遍使用罗马尺、罗马斤和罗马加仑等度量衡单位。
一直到中世纪,这套制度才开始受到改变。
在中国和日本的制度中,长度单位的基准是尺,而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制度中,长度单位的基准分别是底比斯尺和罗马尺。
另外,中国和日本的制度中,重量单位的基准是斤,而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制度中,重量单位的基准分别是罗马斤和罗马磅。
容量单位在各国的制度中也有差异,但基本原则是一样的,即以容器的体积作为基准。
古代东西方度量衡制度的差异主要源于文化和历史的不同。
古代中国文化强调和谐和秩序,因此度量衡制度也体现了这一特点。
以尺寸为基准的长度单位,反映了中国文化中重视纪律和秩序的特点。
古希腊文化则强调智慧和理性,因此度量衡制度也反映了这一特点。
底比斯尺的起点是生命的起源,反映了古希腊人对宇宙起源以及人类智慧的思考。
另外,古代东西方度量衡制度的差异还与地理和环境的差异有关。
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不同地区的人们对于长度、重量和容量的衡量方式也不一样。
例如,中国的制度中,重量单位是斤,而在英国的制度中,重量单位是磅。
这种差异反映了不同地区人们对于物理量的衡量习惯和需求的不同。
综上所述,古代东西方度量衡制度的差异主要源于文化、历史和地理环境的不同。
中国度量衡的历史综述
中国度量衡的历史综述中国度量衡的历史综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计算长度容积重量的事不时发生,由长度还衍生出土地面积的计算,这就是大家所说的度量衡亩的问题。
在今天要知道长度、容积、重量、田亩的多少,只要用标准的度量衡器加以实际的度量、测定、清丈就是了,但是在历史上度量衡器的标准变迁很多,这就不能以古时的尺,石、斤、两、亩同今时来直接进行对比。
如古时常说男儿七尺之躯,现在人身高五尺多已经不矮,这是古尺短,今尺长所致。
又如汉代壮劳力廪食标准每月原粮三石,数字看似很大.其实所谓一石(小石)只及现在的二市斗,古今人的食量是差不多的。
又如史籍常说“一夫百亩”,即一户农民两个劳力耕地百亩,平均每个劳力负担五十亩.但古时尺较短,亩也较窄,折合今尺今亩不过耕种十四、五亩,同近代北方旱地农民一家三十亩地一头牛,每人种地十五亩相仿。
还有汉代药方每味药用量常有。
一两以上至几两者,殊不知那时的斤重比现时为小,称药的更是当时的一种小两,更有其特殊性。
总之,要进行古今对比,不了解古今度量衡的变化是不行的。
这不仅是日常生活的常识所需,更是研究历史、探讨问题之所需。
如果要研究经济史,研究各个时期每亩地的粮食产量以及人均粮食占有量的变化情况,就必须先把历史上度量衡亩的变迁弄个清清楚楚,否则将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
由此可见了解中国度量衡历史的必要性。
特别是在至今这个问题还没有弄得很清,不少地方歧义很多,争论很大的情况下,先出一些较少窒碍而较易被人接受的说法,以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应该是值得一试的事。
一、度量衡的起源在中国历史上度量衡到底创造于什么时候?相传在黄帝时代已初具规摸。
史言黄帝命“隶首作算数”;又言黄帝“设五量”(《大戴礼记·五帝德》,五量即权衡、斗斛、尺丈、里步、十百),“而律度量衡由是而成焉”(《通鉴》)。
黄帝时代(公元前2697—前2598年)原始社会已日趋解体,而原始社会已有的优秀文化多集中地在此时体现出来(各种发明都归功于黄帝),说度量衡滥觞于黄帝时代是有可能的。
度量衡制的演变
度量衡制的演变1.度量衡制在古方中,除了上述计量单位外,还有方寸匕、钱匕、刀圭等,列举如下供参考。
《伤寒论》中用的是汉代的度量衡,和我们现代的不同,所以我们要考证汉代的度量衡。
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明确的指出了汉代的度量衡制度,用量单位和进位关系。
记载说: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就是说1200个黍米重12铢,两个12铢是一两。
单位应用了铢、两、斤、钧、石。
石这里读shi,在后来读dan,是个衡量单位。
但是现在要用黍米来推测汉代的度量衡肯定不准确,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文物考察来准确的到结果。
北京博物馆里有汉代司农铜权,是东汉国家最高的管理农业的行政部门,它所制定的标准的衡重器具,实际称下来汉代的1斤=250g,汉代的1两=15.625g,约等于15g。
容量单位,还是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千二百黍实其龠(yue),合之为合(读ge),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
这是五个容量的计量单位。
还是通过文物来考察它实际容量。
结果是:1合=20ml,1升=200ml,1斗=2000ml。
故麻黄汤每次服用8合,就是160ml,桂枝汤每次服用1升就是200ml,和现在的用量差不多。
《伤寒论》中还用到了度量,如五苓散说白饮和服方寸匕,麻子仁丸中说厚朴用1尺。
那么1寸和1尺究竟是多少呢?还是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一黍为分(这句不是原话),“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所以分、寸、尺、丈、引是汉代关于度量的5个计量单位。
进位关系都是十进位。
从中国科学计量研究院收集的全国博物馆所保存的14把汉代尺子测量来看,1寸=2.3cm,1尺=23cm,三国大将关羽身高8尺,也就是184cm,相当于女排郎平的高度。
汉朝后是晋朝,晋朝在衡重的两和铢之间加了分,6铢=1分;4分=1两。
在《伤寒中》只有一个方子用了分,就是麻黄升麻汤,显然在仲景时代是不会用分来最单位的,是后人在传抄的时候进行了换算,或者这张方子不是仲景的方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东西方度量衡制度的刍议
[论文关键词]:度量衡;古代东西方;发展过程
[论文摘要]:古代东西方度量衡有着相当长的历史,最初人们都选择了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衡量长度的标准。
古代度量衡的发展与国家的产生是分不开的,同时其发展又与科学技术进步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古代数学、天文学、音律学、医学等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一、引言
计量是古代文明的基石之一,度量衡是计量长短、容积和轻重的统称。
度是计量长短,量是计量容积,衡是计量轻重。
远古时代人们对度量衡的概念很模糊,如度量的标准就是开始于人体的某一部分。
由于人体有高矮,所以很不精确,在社会化劳动和商品交换中就不适用,而需要加以标准化。
中国是音律标准发展较早的国家,古人就用音律的标准借用为度量衡的标准。
《汉书?律历志》载:度量衡出于黄钟之律也。
度者,本起于黄钟之管;量者,本起于黄钟之龠;权(即衡)者,本起于黄钟之重。
黄钟,就是古代12律中的第1律的律名。
古埃及、波斯等国,度量衡的产生发展过程[2,3],与古中国度量衡起源十分相似,只不过不同文明的度量衡在产生时间及表达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二、古代中国的度量衡
(一) 原始社会度量衡的萌芽
中国古代计量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以前的原始社会末期[4-6]。
古书记载,黄帝创立了度、量、衡、里、数五个量,命大挠作甲子以记日。
尧命令羲、和两人参照日月、星辰制定历法。
舜东巡时协调各部落氏族的日月和四时季节,统一音律和度量衡。
夏禹使用规矩准绳治水患并以自己的身长、体重作为长度和重量标准等,这些传说记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古时代计量发生的萌芽情况[4,5]。
(二) 商周时期计量器制的出现
商周时期已出现度量衡器制和计量年月日的历法。
商代甲骨文中有土地面积单位“田”字;采用干支记日法和“十三月”的记载。
商代历法以366天为一年,一年分为12个月,每逢闰年加一个月。
计量昼夜时刻的漏刻,相传始于黄帝,应用于夏商。
西周的青铜器铭文中的符号,可推测在金属货币出现以前或同时,重量计量已经产生并得到应用。
(三) 春秋战国—度量衡发展繁荣时期
春秋、战国之交,各国先后取消了共同耕作的“公田”,承认开垦的土地私有,按田亩征收田赋。
晋国六家世卿在各自的领地内,废除井田制,竞相扩大田亩面积,相对减免赋税。
齐国的卿大夫陈氏,创立一种五进位的容量制——“家量”制,取代豆、区、釜、钟四进位的“公量”旧制,还采取“小进大出”的办法。
现今收集到的春秋晚期的权衡器和量器有齐国的右伯君铜权,楚国的铜环权等,说明春秋时期的一些诸侯国的量制已经建立。
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计量技术的迅速发展。
各国均有不同的度量衡单位制和度量衡器具。
容量单位:鲁国为釜、庾、秉;齐国为升、豆、区、釜、钟;秦国为升、斗、桶;魏国为斛、斗、益、秦、燕、楚、三晋的权衡单位为石、钧、斤、两、铢、累、益、齐等。
公元前350年的商鞅变法,废除“阡陌”和“封疆”,采用二百四十步(六尺为步)为一亩、百亩为顷的大亩积制,实行百亩给一夫的授田制,确认自耕农的土地所有制。
之后,商鞅又借鉴齐国量制,监制了标准铜方升,推行统一的度量衡制。
(四) 国家统一,度量衡单位制也得到统一
公元前221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诏令,命令丞相隗状、王绾和李斯等立下法令,统一度量衡单位制。
西汉继承和发展了秦代统一的度量衡制度。
西汉末年,王莽时的历学家刘歆修订了度量衡,制定了度量衡三个单位量的标准,设计制造了一批度量衡标准器。
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审度?嘉量?权衡》,这成为我国最早的度量衡专着,标志着我国度量衡技术和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
唐宋元是我国封建社会全盛时期,明代中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唐代将衡重单位24铢1两改为10钱1两。
宋代又将容量单位10斗1斛改为5斗1斛,2斛1石(10斗)。
清末光绪二十九年规定以尺、升、两为度量衡的基本单位,终于建立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独特的、统一的、科学的度量衡单位制体系[6-9]。
清宣统元年又制造了营造尺和库平两铂铱合金原器各一件,开始了用国际先进计量科学技术对中国古代度量衡的改造。
三、国外古代的度量衡[2,3]
(一) 古埃及度量衡制度
在古代的东方,是以胳臂定为一个基本的长度单位。
埃及的象形文字“肘尺”就是形象地画出了胳臂之长。
古代东方各国之间,很早就进行着各种物资交易。
当时各国均以金银为价值的媒介,故以重量为单位。
埃及的重量单位即承袭了苏美尔时期的塔连特、西克勒制。
公元前12世纪出土的壁画和草纸卷上,常见用天平作业的图画。
由于尚未出现铸币,因此每一笔交易都要以金银的重量为准。
这时期天平已成为不可缺少的度量衡器具。
埃及早期的量器,是公元前2900年的“铜质容器”。
(二)古代巴勒斯坦的度量衡
古代巴勒斯坦位于地中海东岸南部。
公元前16-公元前14世纪,游牧的希伯来人部落进入巴勒斯坦。
公元前5世纪,犹太教就逐渐形成了。
犹太人给予当代世界影响最大的,是他们编撰了《圣经》。
在《圣经》一书中多处见到以“肘”作为一个长度单位。
“肘尺”最早见于关索不达米亚的苏关尔王国.后来被埃及继承。
《圣经》中所见的容量单位也有歌珥、西亚和罗革。
《圣经》中还强调使用经过校准的度量衡器。
在政教合一的时代.“庙定”度量衡器也就是国家法定的最高标准。
(三) 古波斯国的度量衡
公元前6世纪,波斯人在阿黑门尼德族人居鲁士(前558—前529)领导下,建立了波斯王国。
波斯在短短的历史时期里,从部落联盟一跃成为世界上领土空前广阔的奴隶制大帝国。
大流士根据在历史上第一次制定了统一的铸币制度。
规定中央政府有铸造金币权:各行省可铸造银币,自治城市只允许铸造铜币。
金币有统一、准确的重量,即每枚重1西克勒(约合今克),称“大流士币”。
四、结语
古代中西方度量衡有着相当长的历史,中国古代四、五千年以前的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计量的萌芽情况;古代埃及、古巴比伦、古巴基斯坦、波斯也有类似的记载。
在古代最初人们都选择了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衡量长度的标准,因为脚、胳膊、肘不一样长的情况很常见,所以很快地就有了统一标准,于是度量衡的萌芽就出现了。
古代度量衡的发展与国家的产生是分不开的。
在国家形成以后,国家机器的运转:征收赋税,发放俸禄,兴修水利,建造城垣,制造兵器,组织生产、交换、分配等等,都离不开度量衡的技术保障。
中国古代统治者有清晰的认识,他们是把计量作为行使统治权力的象征来对待的。
其他地区度量衡的起源也是如此。
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是测量,而度量衡是测量的科学,因此度量衡的发展与科学技术进步有密切关系。
度量衡对古代数学、天文学、音律学、医学、钱币学的发展和技术进步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它们互相促进,携手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
参考文献
丘光明.黄钟、累黍与中国古代度量衡标准[J].中国计量,20XX(2):45-48.
丘光明.古代埃及的计量[J].中国计量,20XX(3):37-38.
丘光明.古代巴勒斯坦和波斯的度量衡[J].中国计量,20XX(8):45-47.
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
丘光明.计量史[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XX.
邱隆.中国古代计量发展史话[J].中国计量,20XX(11):29-31.
张钟华.我国古代度量衡的辉煌成就及现代计量的自主创新[J].中国计量,20XX(5):6-8.
艾学璞,王立新.对中国古代计量“三量”、“四量”和“五量”之说的探究[J].中国计量,20XX(5):45-47.
丘光明.中国古代度量衡标准[J].考古与文物,20XX(3):89-96.
关增建.中国古代计量的社会功能[J].中国计量,20XX(6):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