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诗歌翻译中的美学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视野的错位也会产生不旧的理解状况。例如韩渥《效崔国辅体》: “月照中庭.海棠花自落。独立俯闲阶,风动秋千索。”这首诗反映
了中国人讲究含蓄.不喜欢感情外露的特点。通篇“沉思”的字样 未见.然“沉思”之意味却溢满全文。Giles译为:When my court- yard by the placid moon is lit/When around me leaves come
整篇译文中。人的心情没有在写景色中点明,保留了原诗以 景喻情,借景舒怀的含蓄风格。客观的景色和人的活动相照应, 使得人的活动在景色中被赋予了淡淡的愁绪。这是对原诗歌结 构风格的忠实。
四、文本与译者个性世界的距离 由于文本世界包含有作者的部分生活经历,知识结构,艺术 修养.情感体验,而译者也有他的个性世界。两个世界的期待视 野的不同程度的融合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以刘方平的《月夜》诗 为例:“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
声新透绿窗纱。”对其中“知”的理解Jenyns译为“This evening one really feels that the spring air is warm”。把“知”理解为“觉”: 而Bynner译为“I can feel the first motions of the warm air of spring”.把“知”理解为“感知”.其理解的锐敏度更甚一层。
Upon the yard looks in the placid moon/Down float the petals of the wild peat trees/I gaze adown the vacant steps alone/ The swing sways with the motion of the breeze.
参考文献
【1]刘虹、董秀芬:《效能监察》,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第3页 [2】中纪委驻机械部纪检组:《纪检监察工作实用手册》。机械工业出版 社。2伽Io年.第132页
【3侏铁志:《“为”与“位”的辩证法》(《求是》),2007.第13期,第61页
【41湖南省监察厅:《抓好行政效能监察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中国监 察》),2006.第24期,第15贞
作品中的空白(gaps)和未定点(places of indeterminacy)的填充 的具体化就是参与创造文学作品价值的过程。一部作品的文学
史是文学效果史,读者的接受史。总的说来,由于“前理解”的不 同,对一部文学作品的阅读会因人而异,因时代而异。“前理解’ 是指理解者在理解作品时的全部前提条件,包括经验的、思想
orioles sit in the green willows singing/See egrets in flight to the blue sky are swinging/From fny window the snow-peaks eternal I
spy/And ail ocean-bound vessel is anchored hard by.
Fra Baidu bibliotek曼高撞查宣
英语诗歌翻译中的美学观
凤群
(合肥工业大学人文经济学院安徽合肥230009) 摘要:基于接受美学理论,文学作品是一含充满未定性的召唤结构,其价值也正在于它的未定性和多义性。在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译者 是高明的设计师,依据文本内容和价值的潜能和读者的期待视野来设计作品的空白和未定性,达到最佳文学接受度,使读者获得最佳阅读效果。 关键词:接受关学;文学翻译;文学接受度
dropping from the trees/Off the terrace steps,contemplative,I sit/
The swing-ropes swaying idly in the breeze. 译诗不但说出“沉思”的主体一I,并且以“contemplative”点
明。符合西方人直接而抽象的思维特点。而翁显良的理解和表达 就含蓄多了。反映了中国人思维隐含的特点:
的、心理的、思维的等的因素,形成一种机制与定势。”因此文学 作品的多义性也是不可避免的。
二、文本与译者的时代距离 文本在作者创作后,变成了一个准主体.具有自身丰富的历 史世界,译者对其艺术鉴赏与接受来说,既具有跨越时代、超越时
空的共同的欣赏趣味.也具有随时代而变化的接受差异。文本的 历史世界包含了作者和人物的历史心理;原作的生活画面的历史
万方数据
47
英语诗歌翻译中的美学观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引用次数:
凤群 合肥工业大学人文经济学院,安徽,合肥,230009
希望月报(上半月) HOPE MONTHLY 2007,(11) 0次
参考文献(6条) 1.金元浦 文学解释学 1997 2.王卫平 接受美学与中国现代文学 1994 3.姚斯 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 1984 4.张今 文学翻译原理 1987 5.王卫平 接受美学与中国现代文学 1993 6.王卫平 接受美学与中国现代文学 1993
对于译者的主体性,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本文主要以接受美学理论为依据,探讨翻译过程译者主体性存在的原因及其体现。接受美学 理论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姚斯和伊塞尔为代表的康斯坦茨学派提出来的,它是基于阐释学和现象学发展起来的。接受美学十分重视读者的地位,对于 文学来说,读者和作者一样重要,文学作品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才能存在。译者,作为文学作品的再创造者,同时也是其读者。因此把接受美学的理论 运用到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中可以更好的理解译者的翻译活动。
从接受美学来看.文学作品的价值也正在于其意义的多变 性和未定性.大凡优秀与伟大的作品都不是一览无余、一目了然 的,而是含而不露、意味深长,多具言外之义、象外之旨、弦外之 音和景外之情。中国古典文论就非常讲究这一点.认为诗贵含 蓄、文贵远,才是好作品,也就是说作品要具有丰富的象征性和 、多向暗示性。一部作品之所以能流芳百世不仅因为它的含蓄,而 且因为它的质的规定性。即人类的文学价值有易变的一面,也有 稳定的一面,人类思想、文化精神有历史继承性,对“真、善、美” 的追求反映了共同的人性。例如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千百年 来.批评家们对它的评价见仁见智,鲁讯指出,“但是命意,就因 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 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到宫闱秘事。”然而,《红楼 梦》之所以流传于今主要是原作者所设计的召唤结构,使得这部 小说含义隽永,同时作品中所描述的中国古代上层社会的人文
基于以上的分析,本文对《苔丝》两个中译本做了个案研究。《苔丝》是英国乃至整个文学史的愧宝。从某种意义上说,越是优秀的文学作品,不 确定因素就越多,译者的主体性发挥的空间就越大。
2.学位论文 史倩 文学翻译中模糊语言的审美再现:接受美学视角 2008
无论在口语还是书面语中,模糊语言都被广泛使用。尤其在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总能以其多样灵活的表现形式以及独特的语用价值,向读者呈现 其含蓄美,从而达到特定的审美效果。然而,传统的翻译理论以“忠实”为第一要旨,倘若把原文的模糊语言译成精确语言,或反之,把原文的精确语 言译成模糊语言,难免有“不忠实”之虞。因此,该如何较为成功地进行文学作品模糊美的语际转换,就成为本文主要的研究目的。
风俗,所刻画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所歌颂的宝黛的纯洁爱情 体现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成为人们评赏的焦点。
‘结语
接受美学强凋读者在阅读中的能动作用,是对传统翻译观 一味追求译作与原作文本契合的一次冲击。接受美学科学地界 定了作者、文本、读者在翻译活动中的地位,对翻译过程中的价 值取向和标准问题都有一定的启示。虽然接受美学在我国研究 的时间并不很长。但已对我国文学翻泽研究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时代的每一读者均提供同样的观点的客 体。它不是一尊纪念碑,形而上学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使文
本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姚斯, 1984:26)接受美学把艺术文本当作一种开放性的结构,其中有
许多意义、意象的空白,具有一定的模糊性(fuzziness)和潜在 性,因此读者对艺术文本的理解和阐释是一个开放牲的过程,作 品的阅读过程是一个文本与读者相互作用的过程。读者对文学
参考文献 f11金元浦,文学解释学[M1.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1王卫平,接受美学与中国现代文学fMl.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 『3l姚斯。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IMI.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 『41张今,文学翻译原理『M1.河南大学出版社,1987 『51海德格尔:《真理与方法》,转引自王卫平著:《接受美学与中国现代文 学》.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24页 f6l鲁迅:《<绛洞花主>小引》,转引自王卫平著:《接受美学与中国现代文 学》。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32页
(作者简介:凤群,1980-。女,安徽合肥人,合肥工业大学人
文经济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文体学,语用学)
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只有勤政高效地工作,才能保证各项法 律、法规、规章制度及时贯彻落实,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官僚主 义、失职渎职行为.减少腐败滋长的空间,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 不廉洁、不作为和政令不畅问题.促进廉政建设,保证政令畅通。 效能监察对高校各项事业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保证作用,是高 校监察监督t作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应尽快把这项工作纳入 正常轨道,为学校的建设、改革和发展保驾护航。
一、文学作品的价值在于它的未定性和多义性
传统文学理论把文学的阅读阐释活动当作是一个以原作者 或原作为中心的意义解码活动。认为艺术作品的意义在于文本
本身,或是既定于审美主体上,其价值是永恒的,恒定不变的。这 种以作家或以作品为中心的文论都带有明显的片面性.都忽视 了文学活动的整体性和动态性,接受美学(Reception Aesthetics) 恰恰弥补了这方面的缺陷。该理论认为,“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
在译诗中出现Ocean-bound vessel(远洋航路),这也是原 作者始料未及的结果。概不知时代的变迁会使译者会把“船”
(boat)解释成“vessel”。甚至于“spaceship”。 三、文本与译者的文化距离 文本虽然在作者创作后成为一个独立的主体世界,它蕴涵
了原作者所属的文化世界,其语言世界部分的反映了原作者所 属世界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风俗人情及思维特点.当来自于 不同文化的译者与文本进行交流时,其“前理解”与原文的期待
相似文献(10条)
1.学位论文 李铮 从接受美学看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苔丝》两个中译本的研究 2007
译者是翻译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他在对原文本的理解和用目的语表达阶段上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但在翻译理论界,译者的主体性长期受到忽视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译学界开始的“文化转向”极大地开拓了翻译研究的视野,从而使译者的主体性研究也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并成为当代翻译研究的热 点话题。译者的主体性作用在文学翻译中表现最为突出,这是由文学作品的特性决定的。文学翻译本质上是意义的理解与表达的艺术。而文学文本的意 义是开放的,因此对其的理解和表达也较为主观。文学翻译中重译和再创造的现象都与译者的主体性息息相关。因此研究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是个 十分重要的课题。译者的主体性作用能否正确发挥,是翻译成败的关键,也是翻译活动的魅力所在。
翻译过程可以分为阅读与表达两个阶段。在阅读阶段,译者,首先作为读者,会通过文本与原文作者进行对话,进而能对原文有彻底的理解;在表 达阶段,译者,作为再创造者,会与“潜在的读者”进行对话,以最恰当的方法在目的语中重构原文。在理解与表达阶段,译者的主体性都有体现,换 句话说,译者的主体性贯穿于翻译的整个过程。接受美学认为,文本是充满了不确定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背景,对文本有不同的理解,这样就产生了 不同的“期待视野”。这种不确定性和不同人的“期待视野”为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提供了可能。译者的主体性体现在不同的层次上,如语言层次,文化 层次,审美层次等。
特点;作品的历史形态。不同时代的译者用其时代的期待视野 (expectation horizon).即“前理解”去看待这些历史心理,就会产 生各种不同的理解。时代差异越大,离读者距离越远的作品,对读
者的思想影响越小,例如.杜甫《绝句》:“俩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 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Giles译为:Tw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