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课文:社戏(新人教部编版教与学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下第1单元《社戏》教案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下第1单元《社戏》教案
首先,关于教学内容的把握。在讲授《社戏》时,我努力将重点放在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文章结构上,通过详细解读豆豆、阿Q等角色,让学生体会鲁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但同时,我也发现自己在讲解过程中,对于一些细节的把握还不够到位,例如对一些句子含义的解读,可以进一步深入挖掘,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鲁迅的思想。
其次,关于教学方法的运用。在本次教学中,我采用了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些方法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学生们在讨论和活动中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但同时,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较为被动,今后可以考虑如何更好地调动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下第1单元《社戏》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下第1单元《社戏》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社戏》原文阅读:引导学生阅读鲁迅的《社戏》,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通过作品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2.词语学习:学习并掌握课文中出现的新词、成语、短语等,如“归省”、“行当”、“粉墨登场”等。
5.增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社戏》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背景等,领会作者鲁迅通过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掌握重点词语:学习并熟练运用课文中出现的新词、成语、短语等,如“归省”、“行当”、“粉墨登场”等。
2.增强文化理解与传承:探讨课文中社戏所承载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文化自觉和自信。
3.发展思维品质: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学习,锻炼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形成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的能力。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一课社戏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一课社戏
同时,我也注意到,在课堂总结环节,部分学生还存在疑问。为了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课堂内容,我计划在课后加强个别辅导,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帮助他们巩固知识点。
最后,今天的课堂氛围总体良好,学生们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课堂注意力不集中,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够深入等。针对这些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文化背景:学生可能对社戏这一民俗活动缺乏了解,难以理解其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语言表达:学生可能在准确使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式时遇到困难。
举例:
-理解“我”在看社戏时的心情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如何反映了童年的纯真和成年后的复杂情感。
-掌握课文中通过环境描写和人物动作来表现情感的写作方法,如“夜色渐深,戏台上的灯光愈发显得明亮”。
-语言表达: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提高表达效果。
-写作技巧:分析课文的叙述结构,了解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渲染来塑造形象。
-文化认知:把握社戏这一传统民俗活动,理解其在文中所承载的文化意义。
举例:
-文中“促使”、“间隔”等词汇的准确运用,以及“络绎不绝”的比喻手法。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一课社戏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一课《社戏》
1.知识与技能:
-学习生字词:促使、间隔、熬煎、络绎不绝等。
-了解文章背景,理解课文内容。
-分析课文的结构和写作特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课文的主旨。
-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

社戏-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社戏-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举例:分析文章中关于夜景、社戏场面的描绘,体会作者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情感。
(3)词汇的积累与应用:掌握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日常交流与写作中。
举例:学习并运用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如“累积”、“凸现”等,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2.教学难点
(1)文章结构的分析:理解文章的叙述顺序,把握文章的主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尝试模仿文章中的写作技巧,描绘一个童年记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社戏文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课文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把握《社戏》的故事情节,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以及对社戏文化的描述。
举例:分析文章中描述的看社戏的过程,理解作者如何通过具体事件展现出童年时代的快乐和美好。
(2)写作技巧的掌握:学习作者细腻的描绘手法,如对景物、情感的刻画,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社戏》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观看戏剧或传统文化的体验?”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社戏》中的童年记忆和文化内涵。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社戏》所描绘的童年生活及社戏文化的基本概念。《社戏》是鲁迅先生回忆童年看戏经历的一篇文章,它反映了我国民间社戏文化的特色和儿童对世界的好奇心。这篇文章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记录。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社戏》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社戏》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社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社戏》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是我国著名文学家鲁迅的作品。

这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童年时看社戏的经历,表现了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反映了旧社会的黑暗。

同时,文章也展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材安排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文学作品有了一定的接触和认识。

但他们对鲁迅的作品及本文所涉及的传统文化可能了解不多,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文中的词语和句式理解有困难,需要教师耐心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理解作者对农民阶级的同情,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2.难点:理解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会作者对农民阶级的同情,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课文内容,解释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写作法: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写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朗读示范。

2.相关资料:教师准备关于鲁迅及其作品的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

3.写作纸张:为学生提供写作练习的纸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

结束后,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述了哪些内容。

2023最新-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社戏》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精选3篇】

2023最新-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社戏》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社戏》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精选3篇】《社戏》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写于1922年的短篇小说,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

的精心为您带来了3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社戏》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可以帮助到您,就是最大的乐趣哦。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社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运用情节、结构分析小说,并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3、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体会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3、理解文章叙事有详有略的写法。

4、分析双喜,六一公公的人物形象。

5、分析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教学难点】1、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2、文章的写作背景。

【教学方法】1、阅读第一法──质疑法(提问法)。

2、听录音法、朗读法。

3、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课时】3课时【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惮dàn 歌吹chuì 漂渺piāo miǎo 归省xǐng 潺chán 皎洁jiǎo 撺摄cuān duo 絮叨xù dāo 凫水fú 行家háng 纠葛jiū gē 怠慢dài 家眷juàn 蕴藻yùn zǎo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⑴倘:连词。

有如果的意思,表示假设。

⑴大抵:副词。

有大多、多半的意思,表示对某种情况的基本估计。

⑴相仿:大致相同。

仿:类似。

⑴欺生:欺负新来的生人。

⑴怠慢:冷淡。

怠:轻慢。

慢态度冷淡。

⑴诚然:副词。

有确实的意思。

⑴舒展:原指伸展得开,不蟋缩。

本课是舒畅的意思。

⑴通通:本课形容船头激水的声音。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社戏》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社戏》教案
3.提高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增强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学习本文中的词语、成语、俗语等,掌握句子解析技巧,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5.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文,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
(2)句子解析:对文中的难点句子进行深入解析,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和深层含义。
-难点解析: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逐步解析并领会句子含义,如“我实在没有说过这句话”中的讽刺意味。
(3)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艺术鉴赏能力,尤其是对鲁迅作品的艺术特色有更深入的认识。
-难点解析:通过对比阅读、作品分析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鲁迅作品的艺术魅力,如对比阿Q与其他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异同。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了《社戏》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语言特色和社会意义。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阅读其他文学作品时能够运用这些分析技巧。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4.句子解析:分析本文中的精彩句子、修辞手法,提升句子理解和表达能力。
5.阅读理解:通过阅读本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6.课后练习: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7.拓展延伸:结合本文主题,引导学生进行相关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欣赏,拓宽知识视野。
教学内容紧密围绕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际运用能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的体验。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1《社戏》教案(2024新教材)2篇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1《社戏》教案(2024新教材)2篇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1《社戏》教案(2024新教材)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1《社戏》教案(2024新教材)精选2篇(一)这是一个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1《社戏》的教案例如,根据2024新教材的要求编写。

教学目的:1. 理解和理解《社戏》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2. 学会运用正确的阅读策略,进步阅读理解才能。

3. 学会运用正确的词语解释策略,进步词语理解才能。

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才能。

教学重点:1. 理解和分析《社戏》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2. 运用正确的阅读和词语解释策略,进步阅读理解和词语理解才能。

教学准备:1. 板书:课题、教学目的、教学重点。

2.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准备一段有关中国传统戏曲的视频或图片,激发学生对戏曲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对戏曲的理解和感受。

步骤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介绍课文《社戏》的背景和作者王一丁的简介,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分发课文,让学生阅读并答复一些指导性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3. 分组合作,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和交流,分享理解和解答的思路。

步骤三:词语解释〔15分钟〕1. 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生词和并组织学生进展词语解释练习。

2. 教师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对局部生词进展解释和例句演练。

步骤四:小组讨论〔15分钟〕1. 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词语解释,组织学生进展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发现和疑惑。

2.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解释,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才能。

步骤五:总结与展示〔10分钟〕1. 总结学生在阅读理解和词语解释上的收获和困惑,澄清学生的问题和疑惑。

2. 邀请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和解释成果,引导学生归纳和总结《社戏》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步骤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阅读理解和词语解释的相关练习,稳固课堂所学的知识。

2. 鼓励学生多阅读有关戏曲的资料和作品。

教学反思:该教案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学习,通过阅读理解和词语解释的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社戏》教案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社戏》教案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社戏》教案设计
一、课题:《社戏》
二、教材分析
1.课文内容:本课是一篇记叙文,讲述了作者在西安社戏上的
观社体验,以及对社戏的认识。

2.文体特点:本文以记叙文的形式,把社戏的内容和作者的感
受有机地结合起来,语言通俗易懂,充满着浓浓的民族特色。

三、教学目标
1. 能够理解文章的大意,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
2. 能够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语,能够分析文章的结构;
3. 能够观察文章中的语言特点,并能够运用语言特点改写文章;
4. 养成观社的习惯,增强文化认同感。

四、教学重点
1. 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
2. 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语;
3. 分析文章的结构;
4. 观察文章中的语言特点;
5. 运用语言特点改写文章;
五、教学难点
1. 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
2. 观察文章中的语言特点;
3. 运用语言特点改写文章;
六、教学方法
1. 情景教学法:通过设置情景,让学生体验社戏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观社的感受;
3. 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合作学习,互相帮助,共同完成任务;
4. 游戏法:通过游戏,让学生体验社戏的乐趣,增强文化认同感。

2024年初二下册语文社戏教案

2024年初二下册语文社戏教案

2024年初二下册语文社戏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社戏》的文学背景和故事情节。

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感受人物性格特点。

3.领悟小说的主题思想,提升审美情趣。

4.学习小说的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2.领悟小说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1.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意义。

2.深入解读小说的写作技巧。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谈论自己看戏的经历。

2.介绍《社戏》的文学背景和作者鲁迅。

二、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

2.教师简要梳理故事情节,概括小说主题。

三、分析人物形象1.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主人公“我”和“小朋友”形象。

2.分析“我”的性格特点:天真、好奇、善良。

3.分析“小朋友”的性格特点:聪明、机智、勇敢。

四、讨论小说主题1.引导学生思考小说的主题思想。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2.复习分析过的人物形象。

二、深入解读小说写作技巧1.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写作技巧,如对比、象征等。

2.分析小说中的对比手法,如“我”与“小朋友”的对比。

3.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如社戏的象征意义。

三、课堂练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形象。

2.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社戏》的读后感。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复述小说主题。

2.复习分析过的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

二、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探讨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如“我”与“小朋友”的关系。

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对故事情节的影响。

三、写作练习1.学生根据本节课的讨论,尝试运用小说的写作技巧,创作一篇短文。

2.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改进写作。

2.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社戏》的仿写文章。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复述小说主题和写作技巧。

2.复习分析过的人物形象。

二、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探讨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分析其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作用。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八年级下《社戏》教案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八年级下《社戏》教案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虽然气氛活跃,但我也观察到有些学生在讨论中过于依赖同伴,缺乏独立思考。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应当鼓励学生在讨论前先进行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这样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还有一点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学生们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他们通过角色扮演,不仅加深了对小说情节的理解,还提高了自己的表达能力。这说明,将语文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二、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1.提高学生对小说文本的阅读理解与分析能力,通过解读《社戏》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深化对文学作品的感知与认识;
2.增强学生审美能力,通过分析小说中的自然景观、民俗风情描绘,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鉴赏;
3.培养学生的思辨与创新能力,引导学生探讨小说主题、修辞手法,激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提高批判性思维;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社戏》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和小说的社会背景。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小说主题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社戏》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对小说中的细节描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这让我感到很欣慰。然而,我也注意到在理解小说深层含义和修辞手法方面,学生们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小说中人物形象或社会背景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小说中的某个情节,体验人物情感。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一单元《社戏》教案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一单元《社戏》教案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社戏》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在理解文学手法和深入挖掘社会背景方面还存在一些困难。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加强学生对文学手法的认知。在讲解《社戏》时,我应该更多地举例说明鲁迅先生如何运用各种手法来塑造人物、表达情感。通过具体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手法在文中的作用,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举例:分析阿Q在戏台上的心理变化,从自大、炫耀到最后的自卑、无奈。
c.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学生需要学会从文学角度欣赏文本,理解作者的语言艺术。
-举例:分析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作者如何通过这些手法增强表达效果。
d.社会背景的融入:学生应能将作品放置于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理解作品的时代意义。
其次,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背景。考虑到学生们的生活经验有限,我应该在课堂上更多地介绍《社戏》所反映的时代背景,让他们了解当时社会的状况,从而更好地理解小说的内涵。
此外,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应该鼓励学生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激发他们对问题的深度思考。
在实践活动方面,我发现学生们在角色扮演活动中表现得非常积极,但有些小组在讨论时过于依赖课本,缺乏自己的见解。针对这一点,我应该在活动前给予他们更多引导,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
5.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作品,形成独立见解,激发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a.故事情节的把握:学生需要理解《社戏》的故事发展脉络,掌握主要事件及其相互联系。
-举例:《社戏》中“我”与阿Q的对话,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冲突。
b.人物形象的分析:学生应能分析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作者塑造人物的意图。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 社戏 》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 社戏 》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 社戏》教案一. 教材分析《社戏》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童年时代看社戏的经历,表现了乡村生活的美好和人性的善良。

课文语言朴实,情节生动,富有生活气息,适合学生阅读。

同时,本文也涉及到一些农村的风俗习惯,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接触过一些记叙文,对记叙文的结构和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本文的情节较为复杂,学生可能对一些细节理解不够深入。

此外,学生可能对农村社戏这种文化形式比较陌生,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进行解释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培养对家乡文化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难点:理解社戏这种文化形式,以及作者对社戏的情感态度。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老师在课堂上对课文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互动式教学: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六. 教学准备1.课件:老师准备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视频:老师准备相关社戏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社戏的形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老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引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老师播放社戏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社戏的形式。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合作,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4.巩固(10分钟)老师针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提问,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10分钟)老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对社戏有着如此深厚的感情?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6.小结(5分钟)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

初二下册语文社戏教案三篇

初二下册语文社戏教案三篇

初二下册语文社戏教案三篇导读:本文初二下册语文社戏教案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教学目的]一、简单了解小说的三要素。

二、理清课文的结构,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好!今天,咱们的旅行是到农村去看戏,请翻开书第86页《社戏》。

(大屏幕显示)二、简介作者及课文相关资料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我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出生于浙江绍兴,外婆家在农村,少年鲁迅常随母亲探省,所以能和农民及孩子亲近,对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

在他的作品中有不少是关于农村和农民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社戏》就是一篇,这是作者41岁时写的一篇小说。

小说是一种虚构的作品,但它却有生活的真实性,饱含作者的思想感情。

小说有三大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大屏幕显示)三、复述课文概括复述课文,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情节。

四、研习课文1.理清课文结构(1)这篇小说人物众多,谁是贯穿始终的人物?小说再现了他什么时候的生活情形?明确:贯穿始终的人物是“我”——迅哥儿。

小说再现了他少年时候在平桥村的生活情形。

(2)“我”在平桥村“第一盼望的”事情是什么?除此之外,文中还写了什么活动或事情?试据此梳理课文结构。

(大屏幕显示) 明确:“我” 在平桥村“第一盼望的”事情是“看社戏”。

文章在写“看社戏”之前还写了“我” 在平桥村的生活,之后又写了六一公公送豆。

据此可知课文结构是这样的:看戏前——看社戏——看戏后。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物性格(1) 平桥村在“我”心中的地位如何?“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明确:平桥村是“我”的“乐土”,因为在这里“我”可以得到优待,免于念书,还可以跟小朋友一起玩,如钓鱼、放牛。

换句话说,在平桥村,“我”可以自由自在的生活。

(2)“我”能够实现看社戏的愿望,靠的是一群小朋友的帮助,想一想,课文围绕他们展开了怎样的故事情节?从中表现出他们什么美好的品质?(大屏幕显示)明确:“看社戏”这个中心情节可分为四件小事来理解: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上看戏、午夜归航。

《社戏》教案-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社戏》教案-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社戏》教案-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一、教学内容
《社戏》教案-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本节课选自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社戏》。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阅读课文《社戏》,理解课文基本情节,掌握生字词,了解文学常识。
2.分析课文主题,探讨作者鲁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及对童真、民俗的赞美。
-难点解析:学生需要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小说,这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逐步培养其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流程《社戏》教案-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社戏》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参加过类似社戏的活动?”(如庙会、节庆表演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社戏》中的文学奥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社戏》教案-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1.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基本情节:要求学生掌握《社戏》的故事梗概,了解小说背景,把握主要人物形象及关系。
-举例:《社戏》讲述了鲁迅童年时期观看社戏的经历,重点在于理解戏剧情节与鲁迅童年生活的联系,以及文中对农村民俗的描绘。
-分析人物形象:指导学生分析文中的人物性格特点,理解作者通过人物塑造传达的思想感情。
-举例:分析主人公阿Q的性格特点,如何体现封建社会的悲剧色彩。
-掌握表达技巧:教授学生识别并学习课文中的讽刺、对比等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举例:课文如何运用讽刺手法揭示社会现象,对比手法表现人物性格差异。
2.教学难点
-理解鲁迅的批判精神:指导学生深入探讨鲁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理解其背后的深刻含义。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社戏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社戏教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社戏的基本概念。社戏是中国民间一种古老的戏剧形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情。它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对社戏的具体描述。这个案例展示了社戏在实际中的表演场景,以及它如何传递情感、表达主题。
其次,在分析课文结构时,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对比、衬托等手法的理解还不够深入。这可能是因为我对这些概念的解释不够到位,或者示例不够丰富。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尽量用更多生动的例子来解释这些手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其作用。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角色扮演活动,虽然学生们都很投入,但在分配角色时,部分学生显得拘谨。我意识到,在组织类似活动时,应该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放松心情,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可以增加一些互动环节,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社戏的基本概念、表演特点和文化价值。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社戏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传承民间文化。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活动。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围绕“社戏在实际生活中的传承与发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社戏》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社戏》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社戏》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阅读和批注,理清文章思路,研读情节设置,感受叙事艺术。

2.探究人物描写艺术,把握人物形象,理解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3.理解文中的儿童叙述视角。

4.品味语言,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及其作用。

5.理解旧时江南的民风民俗,体会作者对早年乡村生活的留恋之情。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了解小说中景物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2)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2.教学难点:(1)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2)领会作者对早年乡村生活的留恋之情。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作者鲁迅和写作背景的资料。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识记重点字词,了解作者,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2.通过自主阅读课文和批注,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3.研读情节设置,感受叙事艺术。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出示课件1)同学们,请回忆我们以前学过鲁迅先生的哪些文章?这些文章分别出自哪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都出自《朝花夕拾》。

)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小说集《呐喊》中的一篇文章——《社戏》。

教师板书课题:1 社戏(出示课件2)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教师以课件形式展示作者“鲁迅”的相关知识,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出示课件4)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代表作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朝花夕拾》《野草》《坟》《热风》《华盖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等。

(2)课本知识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课涉及的重要知识,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社戏》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社戏》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社戏》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社戏》。

课文主要讲述了社戏这一民间艺术形式在我国的历史演变及其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详细内容包括:社戏的起源、发展、种类、表演形式以及社戏在民间的传承。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社戏的历史演变、种类及其在民间文化中的地位。

2. 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通过人物描绘传达的思想感情。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典型人物形象,理解其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了解社戏的历史演变、种类及其在民间文化中的地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原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社戏表演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民间艺术。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社戏的起源、发展、种类、表演形式等内容。

3.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社戏的历史演变、种类及其在民间文化中的地位。

(2)分析课文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如豆腐西施、小旦、小丑等,理解其象征意义。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某一人物形象,如豆腐西施,讲解其形象特点及其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5.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例题,分析其他人物形象,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社戏在民间的传承及其现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精神。

六、板书设计1. 社戏的起源、发展、种类、表演形式。

2. 人物形象分析:豆腐西施、小旦、小丑等。

3. 社戏在民间文化中的地位及传承。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社戏的历史演变及种类。

(2)分析课文中的一个人物形象,阐述其象征意义。

2. 答案:(1)社戏起源于原始社会祭祀活动,经历了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发展,形成了多种表演形式,如傩戏、戏曲、皮影戏等。

(2)以豆腐西施为例,她形象美丽动人,但命运多舛,象征着民间艺人的艰辛生活。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社戏》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社戏》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社戏》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社戏》,具体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生字词学习、文章分析、主题探讨等。

涉及章节为第四单元第一课。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理解并运用生字词,提高词汇量。

2. 通过分析课文,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培养审美情趣。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对文章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对作者情感表达的把握。

2. 教学重点:生字词的学习,文章结构的分析,主题探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社戏图片,引发学生对社戏的兴趣,进而引入课文学习。

2. 阅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同时注意生字词的学习。

3. 生字词讲解:教师讲解生字词,并让学生做好笔记。

4. 文章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理解作者情感表达。

6.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典型例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六、板书设计1. 《社戏》2. 生字词:罗敷、翠翠、琴瑟、社戏等。

3. 文章结构:起承转合4. 主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社戏”的认识。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不少于2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如《呐喊》、《彷徨》等,进一步了解鲁迅的文学成就。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 文章结构分析和主题探讨。

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4. 作业设计及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在教学过程中,生字词的学习是基础,教师需重点关注。

教师应提前准备好生字词表,包括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社戏1.掌握相关文学、文化常识,概括主要事件,学习围绕中心选材、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

2.体会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

3.通过揣摩语句的含义,分析人物形象,感受童真童趣以及劳动人民的纯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

4.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念之情,理解传统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欣赏“社戏”视频。

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东方的歌剧,是华夏儿女心中的国粹。

它就是——戏曲。

从戏曲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唱腔的音韵美、脸谱的绘画美、服装的造型美。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回忆,看看鲁迅笔下的“社戏”。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介绍作家作品及背景1.社戏知识简介。

“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简单地说,凡一村或几村合伙出钱,为祭神而演,大家可看的戏便是“社戏”。

2.《呐喊》简介。

本文选自《呐喊》。

《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作者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

这部小说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

3.背景简介。

《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作者唤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

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淳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小伙伴的友爱。

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理观念的自由天地。

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他把这种思想感触完全融于作品之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

《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

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

原文写了“我”二十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

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部分。

目标导学二:把握线索,概括文章事件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个线索课文写了哪几件事?仿照“夏夜行船”这样的四字短语概括。

明确:(1)线索:看社戏。

(2)七件事:①随母归省;②钓虾放牛;③戏前波折;④夏夜行船;⑤船头看戏;⑥月夜归航;⑦六一送豆。

2.上述哪些事是详写?哪些事是略写?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明确:详写的是③④⑤⑥,略写的是①②⑦。

因为文章主要内容是看社戏,所以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去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等详写;其他情节略写。

3.“文似看山不喜平”。

作者在“看戏”这部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致。

如写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

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来,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三次波折:①叫不到船;②不准和别人去;③外祖母要担心。

三次转机:①八叔的船回来了;②小伙伴们与“我”同去;③双喜写包票。

好处:①笔法曲折,文气摇曳,为看社戏做好充分的铺垫;②初步表现小伙伴的热情、能干等特点,尤其是双喜。

目标导学三: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1.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运用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例如本文的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都非常有特色,请分别找出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明确:景物描写:①“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这里从嗅觉、触觉、视觉角度写两岸的景物和月色,描绘了一幅水乡月夜美景图。

②“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动写静,表现了“我”去看社戏时急切、激动的心情。

人物描写:①“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运用“点”“磕”“退后”“上前”这些动作描写表现小伙伴们驾船熟练敏捷的技巧、勤劳能干的性格和去看戏时的愉快的心情。

②“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

’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通过对阿发的动作、语言的描写,表现了他的善良淳朴、憨厚无私。

2.文章在记叙的过程中并不是平铺直叙的,而是渗透渲染着“我”的心情,请概括“我”看戏前后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明确:看戏前的波折:盼望→难过、沮丧→欢喜→急切、激动看戏中感受:高兴、愉悦→失望看戏后归航偷豆:轻松愉快教师总结: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往往是综合运用,穿插使用的。

描写可以使文章更生动饱满,议论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文章的中心更加突出。

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是一种寓情于事、寓情于景、寓情于理的表达方式,这种把强烈的感情渗透在叙述、描写、议论之中,使感情同记人、叙事、写景、状物、议论融合在一起而自然流露出来。

我们写作文也要注意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三、板书设计社戏⎩⎪⎨⎪⎧看戏前 随母归省 钓虾放牛 ―→略看戏中 戏前波折 夏夜行船 船头看戏 月夜归航―→详看戏后 六一公公送豆 ―→略多种表达方式⎩⎪⎨⎪⎧描写⎩⎪⎨⎪⎧景物描写:视觉、嗅觉、听觉、触觉人物描写:动作、语言、心理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寓情于事、寓情于景、寓情于理议论:画龙点睛 第2课时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小说《社戏》的故事情节和表达方式。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社戏》中提到的人物的形象,品味童真童趣,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分析言行,概括人物性格1.这篇小说人物众多,谁是贯穿始终的人物?谁是本文的主要人物?明确:贯穿始终的人物:“我”;主要人物:双喜。

2.结合双喜的言行分析其性格特点。

明确:(1)当“我”看社戏受到波折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表现双喜聪明。

(2)当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时,双喜大声打包票——表现双喜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善解人意,办事果断。

(3)看戏时双喜分析铁头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表现双喜聪明、细心。

(4)归航偷豆时征求豆主人阿发的意见——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双喜以为再多偷,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表现双喜考虑周到;吃完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并考虑好对策——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

(5)双喜送“我”回到家,“都回来了!那里会错。

我原说过写包票的!”——表现双喜做事有始有终。

(6)双喜回答六一公公的问话——表现双喜反应灵敏。

小结:双喜是一个聪明、机灵、善解人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的“好孩子头”。

3.六一公公是怎样的一个老人?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明确:六一公公是一个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诚的老人。

从以下方面可以看出:①“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

”证实双喜他们是否偷了豆,重在指责他们踏坏了庄稼——表现六一公公善良、宽厚、爱惜劳动果实。

②“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

’”还问“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豆可中吃呢?”——表现六一公公淳朴、好客。

③六一公公夸自己的豆好:“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

”——表现六一公公好强。

④六一公公送豆给母亲和“我”吃——表现六一公公淳朴、好客、热诚。

4.阿发和桂生在偷豆一节中表现出了哪些性格特点?明确:阿发憨厚、无私。

桂生机灵、勤快。

目标导学二:揣摩语句,感受童真童趣本文的语言生动、简练、幽默,处处蕴含着童真童趣,仔细揣摩文中相关语句段落,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1)总之,是完了。

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明确:“是”加重语气,三个“了”表达了“我”无可奈何的心情。

想象听到锣鼓声,更加突出“我”对看社戏的渴望心情。

(2)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明确:“轻松”“舒展”与上文的沮丧、失望形成鲜明对比,从而突出了“我”欢喜轻快的心情。

(3)我不喝水,支撑着仍然看,也说不出见了些什么,只觉得戏子的脸都渐渐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没有什么高低。

明确:“支撑”真实地写出了“我”的困倦,但“我”却“仍然看”,反映了“我”既觉得无趣,又不甘心就此回去的心理。

(4)品评“偷豆”一节,感受小伙伴们的天真纯朴。

明确: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偷”中凝结着小伙伴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偷”中跳动着小伙伴们纯洁无私的心;“偷”中反映着小伙伴们周到细致、天真纯朴的天性。

“偷”,一改一般意义上的“残酷、自私、遭人唾弃性”,而成为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质朴的“偷”,“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欢乐。

目标导学三:拓展对比,探究思想情感1.“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句话怎样理解?明确:这句话作为小说的结尾意味深长。

其实那夜的戏并不怎么好看,那夜吃的豆也是普通的罗汉豆,作者怀念那夜的戏和豆,实际上是怀念平桥村的朴实、勤劳、聪慧的小伙伴们和有趣的生活。

“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2.对比《社戏》原文开头部分对作者成年后在剧场看中国戏的两段经历,体会作者通过写不同的看戏经历,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思?资料链接:鲁迅作品《社戏》在结构上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主要写“我”在北京看过的两次戏,一次是在北京的戏院,戏院里嘈杂、拥挤、混乱的环境让“我”非常的厌恶。

另一次是募集水灾捐款,因为捐款的方式是买戏票,因此机缘巧合的又看了一次戏,但却遭遇尴尬,没有看完便离了场,两次看戏给“我”的感觉都是不好的。

第二部分主要写了“我”儿时在赵庄看戏的感受和经历。

明确:地点不同:都市和乡村;心情不同:沉重压抑与轻松自在。

通过前后鲜明的对比,表达了对故乡的风景、人情美的怀念,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三、板书设计社戏⎩⎪⎨⎪⎧⎭⎪⎬⎪⎫双喜:聪明、热情、机灵、能干、善解人意、做事周全桂生:热诚阿发:纯真无邪、憨厚无私六一公公:善良、淳朴、好客民风淳朴人情美→赞美与向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