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查慎行《舟夜书所见》原文、译文、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查慎行《舟夜书所见》原文、译文、赏析

舟夜书①所见

(清)查(zhā)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②。

微微风簇浪③,散作满河星。

①书∶这里作动词用,是写、记的意思。

②萤∶萤火虫。这里比喻灯光像萤火虫一样微弱。

③风簇浪∶风吹起了波浪。簇,聚集、簇拥。

译文

夜晚在船上记下所看到的事情

夜黑了,见不到一点月光,渔船上孤零零的灯光好像微弱的萤火虫的光芒,微风吹起了细细的波浪,由于水波动荡,映在水面上的灯光好像化成了许多闪耀的星星。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漆黑的夜晚,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上。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因为天地一片漆黑,所以渔灯的光亮虽然微弱,却使人看了觉得那么清楚,那么明亮。)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一阵微风吹来,河面漾起层层细浪。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了无数颗星星,在河面闪动。(因为渔灯的光亮倒映在河里,所以河面在微风中起了细浪,灯光的倒影也随着微波荡漾。)

赏析: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查慎行(1650—1727),原名嗣连,清初著名诗人。清立国后,文化思想斗争尖锐,文人多结社以诗文寄托怀念故国情绪。随着清政权渐趋巩固,清政府也逐渐加强文化统治,大兴文字狱。以严刑酷法对知识分子实行镇压,焚书灭族成为常事,查慎行一生就处于这样一个动辄得咎的时代,处于这样一个文化氛围之中,他曾受学于黄宗羲,早年从军西南,遍游南北,诗作多以地方风物、人民生活、山川形势为题材,诗名很高。康熙皇帝东巡时,查因诗名被召见,后供奉内廷,虽然他学宋人诗风能“得宋人之长而不染其弊”,但多应制赋诗,题材狭隘。即使作者一生谨慎,多赋山水,不言现实,却也没能逃脱文字狱恶运。雍正五年(1727)其弟嗣庭因文字得咎,全家被捕,嗣庭死于狱中,另一弟嗣瑮流放关西而死,慎行虽获释,但高龄遭此巨大打击,当年即告辞人世。

查慎行描写自然景物多有佳构,此即为其中一首。

这首绝句题为“舟夜书所见”,明确地告诉读者地点在船上,时间为夜里,作者记下了在此时看到的景物。看到了什么?映入眼帘是黑沉沉的夜,这时渔灯就分外醒目。“月黑”是极重要的背景交代,只有无月的黑夜,才能衬出下文灯光及其一系列变化。“渔灯”是全诗描写的中心事物,首句就把主要场景展示出来。次句既是首句的补笔,又对首句加以发展。“孤光”着意在“孤”,说明渔灯仅此一盏,是极重要的一笔,既衬托夜色更加浓黑,又是可以生发铺开的点,为下文张本。“一点萤”是比喻,萤光已小,又仅是“一点”,极写灯光幽暗,若有若无,而萤光又是飞动的,这就赋予静止的灯光以一点闪烁,使静止的画面生出点活气,孤寂中显出微微希望。

第三句作者丢开灯光,写微风起后的满河细浪。“簇”是“堆”的意思,形象地写出浪的形态。作者为什么突然掉转笔锋呢?这是为下一句开创新格局,为了写水中灯影的变化,必须写出水中之浪,而水中之浪只能因风而起,此风又只能是恰到好处的“微风”,倘使大风大浪也就无从欣赏水中灯影了。这句是全诗的转机,作者以敏锐的艺术感觉准确地把握了这一变化的契机。黑沉沉的夜幕下,河中一盏孤灯,灯下粼粼细浪乍起,从而出现一个崭新的画面。

末句“散作满河星”,用天上万点繁星比喻河中倒影,灯光由静止到烁动;由一点孤灯散作万点灿烂,诗人的情绪由孤寂到振起,诗的底蕴从静态的孤寂美转化为动态的流动美,诗歌就在这最精彩的瞬间戛然而止。

这首诗的层次结构十分鲜明。黑夜——孤灯——萤光——满河星,作者沿光亮变化加以表现;又极富匠心地抓住极有表现力的一刹那,即从静到动转瞬过程的留影。

“散”字是全诗的诗眼。“散”字写出了渔灯倒影“散作满河星”的神奇画面。把作者所见到的景象逼真地反映出来,人们读了也仿佛身临其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