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的当代性建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俗学的当代性建构

黄永林、韩成艳

【内容摘要】传统的民俗学将向何处去?这是民俗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认为,新时期民俗学要想走出困境,对社会和学术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必须树立新的学术品格,对社会有所担当。从“历史学”转向“当代学”,将民俗研究导入当代社会,直面当下社会的变迁;从追溯历史、重构原型、回归传统,转向关注现实、关心人生、阐释社会、服务当今社会。让以研究“古代遗留物”为开端的学问转向以研究当下现实社会习俗为主的与时俱进的学问;让以“民间文学”、“口头传承”为主体和“历史考据”、“原型重构”为主要研究方法的民俗研究传统,转向以“当代民俗”、“现代传媒”为主体,以“整体研究”、“综合研究”为主要方法的新民俗研究。民俗学的这种当代性建构需要民俗学学者们具有敢于突破传统的勇气和不断创新的精神。

【关键词】民俗学;传统;现代;当代性;建构

【作者简介】黄永林,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韩成艳,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身处日新月异、丰富多彩现代生活之中的每个关心民俗学发展的学者,都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些问题:传统的民俗学将向何处去?在中国社会现代转型过程中又该有何作为?是把目光继续停留在“古老文化的遗留物”呢,还是把目光聚焦到火热的现实社会生活?是仅仅满足于对民俗文化传统的挖掘,还是直接面对并

服务于现实社会生活?是把研究对象限定在口耳相传的狭小民俗范围,还是扩展到现代传媒影响下形成的鲜活的新民俗?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如果一门学问完全无视千百万人的现实生活,即使它有着辉煌的过去和今天,但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是不可能长期兴旺发达的。民俗学只有根植于当代社会生活的沃土之中,才会有蓬勃生机和美好前程。本文从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口传与传媒的角度,研究当代社会变迁对民俗学的影响,并试图从研究内容和方法两个维度提出构建当代发展民俗学的理论体系。

一、突破“古代遗留物”范围,直面现实生活

民俗学源于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英国“古俗”(Antiquities)和“大众古俗”研究,当时一批从事古老知识与古物研究的学者,曾创办有关杂志,并出版了一批相关著作,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约翰•伯兰德(John Brand 1744-1806)《大众古俗之观察》(伦敦1777年版)。在这部书的总序中特别强调“口头传承”(Oral Tradition)①,这个词后来经常被用作“民俗”(狭义的)或“民间文学”的同义词。民俗学国际用语为Folklore,它发端于19世纪50年代的英国。1846年,英国的威廉•约翰•汤姆斯(William John Thorns,1803-1885)向《雅典娜神庙》杂志写了一封信,信中首次提出“民俗”(Folklore)这个词,他说“贵刊发表的文章常常显示出对于我们在英格兰称之为‘大众古俗’或‘大众文学’的那种东西的兴趣,(不过,我顺便提一下,与其说是一种文学,不如说它是一种知识,并且,用一个很好的撒克逊语合成词来表示它最为恰当,这个词就是Folklore ——民众的知识)。”②汤姆斯第一次对民俗概念、性质、内容作了界定,将古老年代的风俗、习惯、仪典、迷信、歌谣、寓言等作为民俗研究的主要内容,把Folk-lore(民俗)当作一门学问看待和一种“古代文化遗留物”体认。汤姆斯关于民俗学科的观点,在英国得到迅速普遍的接受。1878年10月,英国民俗学会

(Folk-lore Society)成立,并出版了《民俗学杂志》(The Folklore Record)。在此后近20年中,这个学科从英国及其附属国,很快影响到美、法、德、意等西方诸国。1888年美国民俗学会成立,1890年德国柏林民俗学会成立,稍后法、意等国也接受了“民俗学”(Folk-lore)这一名称。

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Edward Tylor,1832-1917)分别于1865年和1871年出版了《人类早期历史研究》和《原始文化》。他认为野蛮人的心智现象遗存在幼稚的游戏、信仰、谚语和故事中,而这种遗存被称为“遗留物”(Survival)。他在《原始文化》第三章“文化中的遗留物”提出“遗留物”学说,并把野蛮人的信仰和行为与现代农民的民俗联系起来看。在他们看来,各种类型的民俗都是原始文化留存在现代社会的残余。因此,每一个民俗事象的发现都可能有助于修复一点原始文化的本来面目。他的“遗留物”理论的要点是:在文明社会里有许多风俗不可理解,这是因为它属于原始文化,只有通过分析与它们同时存在的神话传说,并证之以未开化民族相应的风俗和神话传说才能解开这些风俗的文化之谜。③

“遗留物”说在民俗学界的流行,形成了民俗研究的人类学派,他们信奉人类学家泰勒的“文化遗留物”学说,假设“原始民族”文化与欧洲农民的“遗留物”在文化史上的“同时代性”,研究对象大多是奇风异俗,即那些存在于这个时代却在本质上不属于这个时代、并常见于边缘地区的文化现象。安德鲁•兰(Andrew Lang,1844-1912)在1884年出版的《风俗和神话》第一章“民俗学的方法”中说:“有一门科学,考古学,搜集并比较古代种族遗留下来的实物,如斧子和箭簇。另有一门学问,民俗学,搜集并比较古代种族的非实体的类似遗物:遗留下来的迷信和故事,以及那些见之于我们的时代却又不具有时代性的思想观念。准确地说,民俗学致力于研究那些极少受到教育的改造、极少取得文明上的

进步的民间群体、大众和若干阶级的传说、风俗和信仰。民俗的研究者立即就会发现这些在进化上落伍的阶级仍然保留着许多野蛮人的信仰和行为方式……民俗的研究者因而被吸引去审视野蛮人的习惯、神话和思想观念——欧洲的农民仍然保存着它们,并且,它们的形态不乏本来的朴野。”④在这里,民俗的“民”被定义为“那些极少受到教育的改造、极少取得文明上的进步的民群、大众和若干阶级”,他们是进化上的落伍者。并且,他特意把“欧洲的农民”作为代表列举出来了。因此,野蛮人风俗和各种奇风异俗是民俗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英国的阿尔弗雷德•纳特(Alfred Nutt,1856-1912)也属于人类学派的民俗学家。他在1899年出版的《田野和民俗》中认为“这些遗留物就是民俗,就是民——社会中那部分没有学问、又最落后的人——的知识。”文明“是城市生活的产物,民俗是乡村生活的产物”。⑤纳特认为民俗像庄稼一样,只能生长在乡土里,民俗是农民所特有的,而把其他职业和阶层的人排除在“民”之外。这种观点在民俗学界根深蒂固,支撑着研究奇风异俗的历史主义学术信念。

英国民俗学家夏洛特•班尼(Charlotte Sophia Burne)在1914年出版的《民俗学手册》中写道:

(民俗)这个词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公认的普通术语,它把流行于落后民族或保留于较先进民族无文字阶段中的传统信仰、习俗、故事、歌谣和俗语都概括在内。

研究这些传承的知识,第一步就是观察存在于现代欧洲各国低等文明居民中的大量奇异的信仰、习俗和故事,它们由一代一代的人们口头相传而来,本质上是社会集团中无文化落后人们的属物。

接着,应该注意现在流行于蒙昧和野蛮民族中的与上述相似甚至完全相同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