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哮喘临床路径
哮喘临床路径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哮病(TCD:BNF040,支气管哮喘 ICD:J45)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时间:年月日
标准住院日:≤7天实际住院日:天
表哮喘临床路径表
时间
年月日
(第1天)
年月日
(第2-6天)
年月日
(第7天,出院日)
主
要
诊
疗
工
作
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
记录
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责任
护士
签名
医师签名
重
点
医
嘱
长期医嘱:
呼吸科常规护理
二级护理
清淡饮食
中药治疗
临时医嘱:
血、尿、粪常规,C反应蛋白,生化检查,凝血功能,IgE,ANA, ANCA
肺功能
心电图
心脏B超
胸部CT平扫
腹部B超
痰培养+药敏
长期医嘱:
呼吸科常规护理
二级护理
清淡饮食
中药治疗
临时医嘱
血常规+C反应蛋白
肺功能
痰培养+药敏
长期医嘱:
呼吸科常规护理
二级护理
清淡饮食
中药治疗
临时医嘱:
出院带药
续表2
时间
年月日
(第1天)
年月日
(第2-6天)
年月日
(第7天,出院日)
主要护理工作
入院介绍(病房环境、设施等)
指导患者进行相关辅助检查
按照医嘱执行诊疗护理措施
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哮病的临床路径(中医)
哮病(支气管哮喘)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支气管哮喘的急性发作期患者。
一、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哮病(TCD编码:BNFO4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支气管哮喘(ICD-10:J45)(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5-2008)。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修订,2008 年)。
2.疾病分期(1)急性发作期:指喘息、气急、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或原有症状急剧加重,常有呼吸困难,以呼气流量降低为其特征,常因接触变应原等剌激物或治疗不当等所致。
(2)慢性持续期:是指每周均不同频度和/ 或不同程度地出现症状(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
(3)缓解期:指经过治疗或末经治疗而症状、体征消失,肺功能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并维持3 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哮病(支气管哮喘)诊疗方案。
哮病(支气管哮喘)临床常见证候:(1)发作期(疾病分期属于急性发作期和部分慢性持续期患者)寒哮热哮寒包热哮风哮虚哮(2)慢性持续期肺脾气虚,痰湿蕴肺肺肾两虚,痰热阻肺痰瘀阻肺:祛瘀化痰平喘。
(2)缓解期(疾病分期属于缓解期和部分慢性持续期患者)肺脾气虚证肺肾气虚证阴虚肺燥(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哮病(支气管哮喘)诊疗方案。
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5-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哮病(支气管哮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W 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哮病(TCD编码:BNFO40和支气管哮喘(ICD-10 : J45)。
2.急性发作期患者。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在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临床护理路径在重度支气管哮喘中的应用评价
监控 的重要性 、 哮喘的复发情况 、 坚持合理治疗的重要 意义 。 对 患者的进食情况进行 系统评估 , 向其 说明支气管哮喘常规临床 治疗药物知识 以及药物治疗的注意事项和规范用法。由责任护 士在患者 出院前对其实施 出院指导 , 帮助患者掌握哮喘发作的 治疗措施 、 复诊计划 以及疾 病恢复过程 中的注意事项 , 加 强 出 院前的健康指导 ; 登 记患者 的联 系方式 , 定期进行 电话随访 , 以 消除患者 的思想顾虑 , 掌握 患者 动 向, 并 向患者 说明出 院后 继 续坚持体 监护病 房的人员 设备应严 格挑选 并控 制其流
动, 保持相对湿度在 6 5 %左右 , 室温控制在 2 O ~ 2 2℃, 每 日2次紫
吸痰管均为一次性。 口腔洁净 护理也十分重要 , 医护人员应及
时清除患者 口腔 内分泌物 以及积液 , 根据患者实 际情况制定 清
的认识 , 并注意 日常饮 食控制和搭配方法。同时说 明哮喘 自我
识 掌握 程度和 哮喘处理技 能均 显著优 于对照组 , 2 组 患者临床 护理效果对 比差异有 显著性 ( 尸 ≮ 0 . 0 1 ) 。 结论 重度支 气管哮喘
患者在 常规临床 治疗的基础 上 , 应 用临床 护理路 径 , 能 够显著
[ 1 ] 段程琴 , 鲜继淑 , 李翠红 , 等. 神经外科重症监护患者并发肺部感 染 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叨.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 0 0 6 , 2 2 ( 3 ) : 2 9 — 3 0 . [ 2 ] 李艳 秋. 神经外科重症监护 患者并发肺部感染 的护理[ J 】 . 河南外 科
学杂 志, 2 0 0 8 , 1 4 ( 4 ) : 1 0 4 — 1 0 5 . (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5 — 2 0 )
Asthma Pathway哮喘临床路径
Asthma Pathway哮喘临床路径Alexandra Hospital亚历山大医院(Ward Pathway)病房路径DRUG ALLERGY药物过敏PATIENT’S STICKY LABEL病人标签WARD / BED NO病区/床号. :_______________Inclusion Criteria纳入标准Patient admitted to the general wards with principal diagnosis of asthma.病人入住普通病房,主要诊断为哮喘。
Exclusion Criteria排除标准1) Patients with other significant co-morbidity requiring concurrent management.2) Patients requiring HD or ICU care.3) Patients with Pneumonia or Respiratory Failure.4) Patients under the care of Geriatric Medicine.1)病人患有其它重要疾病需要同时管理。
2)病人需要血透或加护病房照顾。
3)肺炎或呼吸衰竭患者。
4)病人在老年病科照顾。
Recommendation for Asthma therapy哮喘推荐治疗方案1. Oral corticosteroids for up to 10 days2. Discharge with steroid inhaler.1.10天以上的口服类固醇。
2.出院带类固醇吸入剂。
Guidelines for Use使用指南1. When to start the Pathway? 1.何时启用路径?Can be started on any day during the admission episode可在住院的任何一天开始启用2. How to use the Pathway? 2.如何使用路径?Tick & sign all required standard orders (SN will only carry out orders as ticked & signed by doctors)Enter additional orders in the space provided, indicate date & time of entryWrite your name, MCR No.and sign on the daily Pathway, after completing the order(s)在所有标准规程(医嘱)上打勾并签字,护士仅执行医生打勾并签字后的规程(医嘱)在提供的空白处增加额外的医嘱,注明日期、时间For Nurses & Other Allied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针对护士和其他辅助医疗人员Carry out orders as ticked & signed by doctorConsult Doctor / Case Manager In-charge if there is any problem with the documentation of the Pathway.Put a “√” in the if action/intervention is donePut a “-” in the if not applicablePut an “X” in the for actions /interventions not done/achieved and document the reason(s). Pass over to the next shift to follow up with the care/interventions执行由医生打勾签字的医嘱咨询医生/个案主管,如果有任何路径文件的问题措施/干预工作 执行完毕后打“√”不适用则写“ —”没有执行的打“×”,并记录原因,并向下一班交班需要做的措施与干预。
支气管哮喘临床路径
支气管哮喘临床路径(2009年版)一、支气管哮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支气管哮喘(非危重)(ICD-10:J45)(二)诊断依据。
根据《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修订,2008年)1.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以及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
3.上述症状和体征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5.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应至少具备以下1项试验阳性:(1)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2)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FEV1增加≥12%,且FEV1增加绝对值≥200ml;(3)呼气流量峰值(PEF)日内(或2周)变异率≥20%。
符合1、2、3、4条者或4、5条者可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修订,2008年)1.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及治疗反应选择方案。
2.必要时行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
(四)标准住院日为7-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J45支气管哮喘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3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沉、C反应蛋白(CRP)、血气分析、D-二聚体(D-di mer)、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胸部正侧位片、心电图、肺功能(病情允许时)。
2.根据患者病情选择:血清过敏原测定、胸部CT、超声心动图、血茶碱浓度、痰病原学检查等。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1.一般治疗:氧疗,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
2.支气管扩张剂:首选速效β2受体激动剂吸入制剂,也可使用抗胆碱能药物(吸入制剂)、茶碱类药物。
支气管哮喘(哮病)单病种临床路径
支气管哮喘(哮病)单病种临床路径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5-2008)。
(1)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紫绀。
(2)呈反复发作性,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因素而诱发。
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症状。
(3)有过敏史或家族史。
(4)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啰音。
(5)血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
(6)痰液涂片可见嗜酸性粒细胞。
(7)胸部X线检查一般无特殊改变,久病可见肺气肿征。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修订,2008年)。
(1)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及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上述症状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5)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体征),应至少具备以下1项试验阳性: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FEV1增加≥12%,且FEV1增加绝对值≥200 ml;呼气流量峰值(PEF)日内(或2周)变异率≥20%。
符合1~4 条或4、5 条者,可以诊断为支气管哮喘。
(二)病期诊断1.急性发作期:指喘息、气急、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或原有症状急剧加重,常有呼吸困难,以呼气流量降低为其特征,常因接触变应原等刺激物或治疗不当等所致。
2.慢性持续期:是指每周均不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症状(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
3.缓解期:指经过治疗或未经治疗症状、体征消失、肺功能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并维持3个月以上。
(三)证候诊断1.中医发作期(病期诊断中属急性发作期和部分慢性持续期患者)(1)风哮:时发时止,发时喉中哮鸣有声,反复发作,止时又如常人,发病前多有鼻痒、咽痒、喷嚏、咳嗽等症,舌淡苔白,脉浮紧。
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重度支气管哮喘的效果分析
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重度支气管哮喘的效果分析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重度支气管哮喘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2012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我院诊治的64例重度支气管哮喘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模式)和观察组(临床护理路径),对两组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程度、护理满意度、用药依从性、住院天数,进行观察和比较。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对健康知识掌握度和护理满意度均明显升高,用药依从性明显提高,住院天数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重度支气管哮喘患者,制定并实施有效的临床护理路径,明显提高用药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临床护理路径;支气管哮喘;健康教育;护理满意度重症支气管哮喘作为临床比较常见的重症之一,临床症状以喘息、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症状为主,甚至并发低氧血症、呼吸性酸中毒、肺性脑病等,危及患者生命[1-3]。
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综合护理模式,是指合理利用现有资源,给予患者有效的护理干预,促进患者康复[4]。
本研究中,2012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我院诊治的重度支气管哮喘患者,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并实施有效的临床护理路径,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2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我院诊治的64例重度支气管哮喘患者,均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所有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模式)和观察组(临床护理路径),每组各32例。
对照组32例患者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18.0~64.0岁,平均(37.0±3.0)岁;病程3.0~10.0年,平均(5.0±2.5)年。
观察组32例患者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17.0~62.0岁,平均(36.0±3.0)岁;病程2.5~10.5年,平均(5.2±2.0)年。
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临床护理路径用于重度支气管哮喘治疗中的效果
综上 所述 , 重度支气管 哮喘患者 行临床护理 路径 , 对 充分 体现 了“ 以病人 为中心 ” 的护理理念 , 实施个 体化 护理 干预措 施 , 以提高重度支气管 哮喘 的治疗效 果 , 可 提高患者 和家属对 护理工作 的满 意度 , 同时也能提高综合 护理质量 , 值得 临床推
作者简介 : 姚文梅 , , 女 本科, 主管护师。
E- al 9 3 4931 qqc m i1 03 4 : @ .om
家属对护理人员满意度降低1 4 ] 。通过 临床健康教育路径对患者 进行健康宣教 ,增加 了患者对该病发病和复发病因的了解 , 从 而培养 良好的生活方式 , 医嘱, 加用 药的依从 性 , 良 遵从 增 保持
保 持平衡 的手术姿 势 , 让患者 平卧于手术 台上 , 双上肢加约 束 带, 以免患者术中不 自主抬手 , 不能讲话 , 欲咳嗽 、 打喷嚏 , 可用
舌用力抵上腭 , 实在不能控制者 , 通知 医生采取必要 的措施 , 以
7 . 。老年性 白内障 19例 10只 眼 , 43岁 6 9 并发性 白内障 7例
指导 , 与对 照组 相 比, 能够有效 提高患者对健 康教育水 平和对 支气管哮 喘认识和掌握处理 哮喘的技能 , 使患者能够得到有效
的护理指导 , 有利 于患者 的康复 。
【 马爱芬. 1 】 临床护理路径在 支气管哮喘 患者健 康教育 中的应 用 . 护
理实践与研究 ,0 0 1 (3 :5 . 2 1 ,2 1 )2 6 [ 杨亚静 . 2 ] 重度支气管 哮喘的临床护理体会 叨. 中国实用 医药 , 1 , 2 1 0
知识、 疾病认 知情 况及住 院满意度方 面均优于采用常规健康教 育的对 照组 , 差异有显著性( < .1。见表 1 P 0o ) 。
哮喘健康教育临床路径
专用雾化吸入器的保管方法:每次雾化后用热水清洗面罩,晾干放置于密封袋中备用。
第
二
至
三
天
饮食:给予营养丰富清淡饮食,多饮水,多吃蔬菜水果,少食多餐,避免过饱,不吃过甜过咸的食物,避免进食易诱发哮喘发作的食物,如牛奶、蛋、鱼虾等。
有效排痰及正确的拍背方法:每次拍背在餐后进行,拍背者手指弯曲并拢,使掌呈空杯状,以腕部力量自下而上,由外向内,迅速有节奏的拍背,同时避开脊柱。
征求意见,发放回访卡,包括科室电话、预约电话、专科门诊时间。
强调出院后定期随访的重要性,与医生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
效果评价分为3种:1-知晓2-部分知晓3-不知晓
支气管哮喘健康教育临床路径
科室:床号:姓名:住院号:入院日期:
时间
教育内容
效果评价
时间
评价
签名
入
院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当
日
评估
介绍床位医生、护士、护士长。病区和病房环境(医办室护办室开水间等),告知准备好生活必需品。详细介绍医院制度,服务项目及各项检查流程。
评估患者及家属学习的需要、社会背景、文化程度、心理状况、选择的健康教育方式等。
吸氧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勿擅自调节氧气流量;导管保持通畅,勿牵扯。
吸痰配合:吸痰前尽量不进食,雾化后拍背。
发热护理:温水浴;及时更换衣服;鼓励饮水;或静脉补液。
住
院
中
哮喘的基本知识介绍:什么是哮喘、谁会患上哮喘;哮喘是一种气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慢性炎症形成后,气道反应性增高;当接触各种危险因素时(如吸入变应原、感染、食物、气候改变等),气道易出现阻塞和气流受限(由支气管收缩、粘液栓形成和炎症加重引起)。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呼吸困难、胸闷和咳嗽,尤其是在夜间和清晨。个体过敏体质及外界环境的影响是发病的危险因素。
重症哮喘临床路径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重症哮喘临床路径一、重症哮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支气管哮喘(ICD-10:J45)(二)诊断依据。
根据《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修订,2008年),《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基层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2013年),《重症哮喘诊断与处理中国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中国哮喘联盟,2017年)①支气管哮喘的诊断:1.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以及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
3.上述症状和体征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5.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应至少具备以下1项试验阳性:(1)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2)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FEV1增加≥12%,且FEV1增加绝对值≥200ml;(3)呼气流量峰值(PEF)日内(或2周)变异率≥20%。
符合1、2、3、4条者或4、5条者可诊断。
②重症哮喘的诊断:定义:在过去的一年中,需要使用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建议的第4级或第5级哮喘药物治疗,才能够维持控制或即使在上述治疗下仍表现为“未控制”哮喘。
哮喘控制的标准应按照GINA的标准进行综合、全面的评估,以下几点为重症哮喘未控制的常见特征:(1)症状控制差:哮喘控制问卷(ACQ)评分>1.5,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20,或符合GINA定义的未控制;(2)频繁急性发作:前一年需要2次或以上连续使用全身性激素(每次3 d以上);(3)严重急性发作:前一年至少1次住院、进入ICU或需要机械通气;(4)持续性气流受限:尽管给予充分的支气管舒张剂治疗,仍存在持续的气流受限(FEV1占预计值%<80%,FEV1/FVC<正常值下限);(5)高剂量ICS或全身性激素(或其他生物制剂)可以维持控制,但只要减量哮喘就会加重。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临床路径
哮病中医临床路径一、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哮病(TCD编码:BNF040)o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支气管哮喘(ICD-10编码:J45)o(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5-2008)o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修订,2008年)。
2.疾病分期(1)急性发作期:指喘息、、气急、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或原有症状急剧加重,常有呼吸困难,以呼气流量降低为其特征,常因接触变应原等刺激物或治疗不当等所致。
(2)慢性持续期:是指每周均不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症状(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
(3)缓解期:指经过治疗或未经治疗而症状、体征消失,肺功能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并维持3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哮病(支气管哮喘)诊疗方案二哮病(支气管哮喘)临床常见证候:(1)发作期(疾病分期属于急性发作期和部分慢性持续期患者)风哮寒哮热哮虚哮(2)缓解期(疾病分期属于缓解期和部分慢性持续期患者)肺脾气虚证肺肾气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哮病(支气管哮喘)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5-2008)o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哮病(支气管哮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W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哮病(TCD编码:BNF040)和支气管哮喘(ICD10编码:J45)。
2.急性发作期患者。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急性发作之病情危重需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重度支气管哮喘患者应用临床护理的分析论文
重度支气管哮喘患者应用临床护理的分析论文有关重度支气管哮喘患者应用临床护理的分析论文重度支气管哮喘是呼吸科较为常见的重症之一,以喘息、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等症状为主,甚至并发低氧血症、肺性脑病等,可危及生命。
患者常有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影响疾病预后。
临床护理路径( CNP) 是指护士依据每日标准护理计划为一类特殊患者设定的住院护理模式。
CNP 能指导护士有预见性地、主动性地工作; 同时也使患者明确自己的护理目标,自觉参与到疾病护理过程中。
本研究运用Meta 分析,对重度哮喘患者采用CNP 护理和常规护理的随机对照试验RCT 进行客观系统评价,为CNP 在重度哮喘患者中的应用提供循证依据。
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 1 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医疗诊断明确为重度支气管哮喘; 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阻塞性肺通气功能障碍。
排除标准:患者因其他原因引起阻塞性肺通气障碍,以及其他合并症和并发症; 回顾性分析研究; 文献资料不完整,且和作者联系未获得回复; 重复发表的文献。
RCT 无论有无采用分配隐藏和盲法,文种不限。
观察组采取CNP 护理,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
1. 2 方法1. 2. 1 检索策略以“哮喘、重度、临床护理路径”为检索词,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和万方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时限从2005 年1 月~2014 年6 月,查找在重度哮喘护理中应用CNP和常规护理RCT。
1. 2. 2 资料提取由2 名研究人员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阅读进行文献筛选,并建立表格提取纳入研究的资料,意见不一致时,通过讨论或征求第三方意见,讨论获得最终结果。
1. 3 观察指标患者平均住院时间; 患者服药依从性和哮喘处理能力; 患者疾病认知和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 护理质量满意度。
1. 4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参考Cochrane 系统评价员手册5. 1. 0 中对RCT 的偏倚风险评价工具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1. 5 统计学方法采用Cochrane 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 2软件进行Meta 分析。
临床护理路径在重度支气管哮喘患者治疗中的效果
本 组 患 者 根 据 AS 的标 准 实 施 患 者 术 前 日的 饮 食 护 A 理 , 者 的饥 饿 程 度 、 患 口渴 度 改 善 、 适 度 、 意 度 都 得 到提 舒 满 高, 术前 血 糖 与 基 础 血糖 比较 差 异无 统 计 学 意 义 . 免 了 因 避 禁食 时间过 长 而 致 的低 血 糖 反应 及不 舒 适 , 切实 可行 的。 是
制 定个 性 化 的健 康教 育 护理 路 径 , 向 患者 及 其家 属 解 释健 并 康 教 育护 理路 径 的 内容 和作 用 ,取 得他 们 的 理解 和 支 持 , 由 责 任 护士 按 照健 康教 育 护 理路 径进 行 护理 。 康 教 育护 理路 健 径 , 院时 : 绍 医院环 境和规 章制 度 , 入 介 主治 医生 、 士作 自我 护 介绍 。 院 1 2 : 患者进行入 院评 估 , 入 — d对 讲解疾 病的相关知识 , 讲 解有 关 检查 项 目的意 义 、 目的 、 法 , 方 协助 患 者完 成 各项 检
教 育知 识 掌握 程度 和 护 理质 量满 意 度 问卷调 查 。 14统 计 学处理 .
的 形 式 , 患者 提 供 学 科 的 、 合 的 、 化 整体 护 理模 式 , 给 综 深 可 以减少 资 源 的浪 费与 康 复延 迟 , 服务 对 象 获得 最 佳 的护 理 使 照 顾[ 本 院在 对重 度 支气 管 哮 喘患 者 日常 护理 的基 础 上 , 1 ] 。 制 定 了护理 计 划 和 护 理 路 径 , 在 执 行 过程 中 , 断 修 正 和 完 并 不
13观 察 指 标 .
综 上 所述 , 临床 护 理路 径 充分 体 现 了人 文 关怀 的个体 化 护 理理 念 , 提高 了 治疗 效果 , 取得 了患者 的认 可 , 提 高 了 医 也 护 人员 的综合 素 质 。 得在 临 床推 广 和应 用 。 值 ( 转第 1 7页 ) 下 4
中医哮喘病的最新临床路径(最新)
哮喘(哮病)临床路径一、支气管哮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支气管哮喘(非危重)(ICD-10:J45)(二)诊断依据。
根据《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修订,2008年)1.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以及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
3.上述症状和体征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5.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应至少具备以下1项试验阳性:(1)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2)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FEV1增加≥12%,且FEV1增加绝对值≥200ml;(3)呼气流量峰值(PEF)日内(或2周)变异率≥20%。
符合1、2、3、4条者或4、5条者可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修订,2008年)1.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及治疗反应选择方案。
2.必要时行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
(四)标准住院日为7-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J45支气管哮喘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3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沉、C反应蛋白(CRP)、血气分析、D-二聚体(D-dimer)、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胸部正侧位片、心电图、肺功能(病情允许时)。
2.根据患者病情选择:血清过敏原测定、胸部CT、超声心动图、血茶碱浓度、痰病原学检查等。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1.一般治疗:氧疗,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
2.支气管扩张剂:首选速效β2受体激动剂吸入制剂,也可使用抗胆碱能药物(吸入制剂)、茶碱类药物。
支气管哮喘临床路径
支气管哮喘临床路径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气道疾病,其主要特征是气道狭窄、肺功能受限和阻塞。
本文将介绍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路径,包括诊断、治疗和管理方面的内容。
一、诊断支气管哮喘的诊断基于病史、体格检查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
以下是支气管哮喘的常见临床表现:1. 呼吸困难:患者常感觉呼吸急促、气喘,并可出现胸闷感。
2. 咳嗽:特别是夜间和清晨咳嗽频繁,有时会伴有痰液。
3. 哮鸣音:通过听诊可以听到呼气相哮鸣音,是支气管狭窄的表现。
除了病史和体格检查外,还可以通过肺功能测试来进行诊断。
肺功能测试包括峰值呼气流速(PEF)、气体扩散能力和肺活量等指标。
通过这些指标的评估,可以确认支气管哮喘的存在和严重程度。
二、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以下是常用的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吸入型糖皮质激素、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和短效β2受体激动剂等。
这些药物可以缓解症状、减轻气道炎症和扩张气道。
2. 非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包括避免触发因素、采取生活方式改变和接受康复训练等。
避免接触过敏原和刺激物、保持适当的室内湿度和排除可能引起哮喘发作的因素,可以帮助控制症状。
3. 康复训练:康复训练包括呼吸训练和体育锻炼。
呼吸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改善肺功能和呼吸控制能力,减少哮喘发作的次数。
体育锻炼也有助于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和机体的代谢能力。
三、管理支气管哮喘的管理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制定个体化的管理计划。
以下是管理的一般原则:1. 定期随访:定期随访是管理支气管哮喘的基础,通过定期复诊和肺功能测试,评估治疗效果,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2. 自我管理:患者应该学会监测自己的症状和峰值呼气流速,及时调整药物的使用,并遵循医生的治疗计划。
3. 教育与宣传:医生应向患者提供相关的教育和宣传,包括支气管哮喘的认识、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等。
4. 联合治疗:对于严重、难治性的支气管哮喘,可以考虑联合使用多种药物,包括生物制剂和免疫调节剂等。
支气管哮喘临床路径
支气管哮喘临床路径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其特点为气道的可逆性阻塞,临床表现为喘息、胸闷、咳嗽等症状。
对于支气管哮喘的诊断和治疗,临床路径管理的应用可以提供更加规范和有效的医疗服务。
本文将就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路径进行探讨,以期为医务人员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支气管哮喘的定义及病因1.1 定义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疾病,其特点为可逆性气道阻塞。
主要症状包括喘息、胸闷、咳嗽等。
其病程呈间歇性发作和缓解的特点。
1.2 病因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免疫调节失常等。
家族遗传性的支气管哮喘患病风险高于普通人群。
环境因素如空气污染、过敏原等也与支气管哮喘的发病相关。
二、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诊断2.1 临床症状支气管哮喘的主要症状包括喘息、胸闷、咳嗽等,常见于夜间或清晨。
症状有间歇性发作和缓解的特点。
2.2 肺功能检测肺功能检测是支气管哮喘诊断的重要手段,包括肺活量、用力呼气一秒容积(FEV1)等指标。
FEV1/FVC比值降低提示气道阻塞的存在。
2.3 过敏原检测部分支气管哮喘患者与过敏原暴露相关,过敏原检测可以帮助确定致敏原。
三、支气管哮喘的治疗原则3.1 整体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治疗要采用综合性、全面性的策略,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包括避免过敏原、减少干扰因素等。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控制性治疗和急性发作时的缓解性治疗。
3.2 控制性治疗控制性治疗旨在控制支气管哮喘的炎症,包括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吸入型糖皮质激素等药物的使用。
3.3 缓解性治疗缓解性治疗主要是针对急性发作时的症状进行处理,包括短效β2受体激动剂等的使用。
四、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路径管理4.1 临床路径的定义临床路径是指在特定的临床情况下,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按照一定的标准和流程,为患者提供统一的、规范的医疗服务。
4.2 临床路径的优势临床路径的应用可以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掌握患者的诊疗过程,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
支气管哮喘临床路径 (1)
支气管哮喘临床路径一、住院后诊断流程:1、住院后第一个24小时应查主要项目:1)血+ESR+CRP、尿、便常规2)血生化C213)血气(标明吸氧浓度FiO2)4)肺炎支原体抗体5)肺炎衣原体抗体6)正侧位胸片7)心电图8)肺功能+可逆试验(出院前复查肺功能)9)过敏原点刺试验2、应与非哮喘所致的呼吸困难相鉴别,根据需要选择相应的检查:1)慢性支气管炎2)心源性哮喘(ECG、BNP、超声心动图)3)过敏性肺炎(HRCT、肺功能、纤维支气管镜)4)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胸部CT、过敏原点刺、烟曲霉特异性IgE)5)变应性肉芽肿性肺炎(胸部CT、ANCA、RF)6)肺栓塞(D-dimer、胸部增强CT、肺通气灌注显像)7)肺癌(痰找肿瘤细胞、胸部增强CT、纤维支气管镜等)二、哮喘急性发作的处理:1)吸氧2)支气管扩张剂:吸入β2受体激动剂(万托林)+抗胆碱药物(爱全乐)、静脉使用茶碱类(喘啶/氨茶碱),必要时静脉应用β2受体激动剂(苏顺,注意血压、心率)。
3)糖皮质激素:甲强龙40-80mg iv qd4)补液5)无创机械通气6)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指征:①呼吸心跳骤停;②严重低氧血症,PaO2<60mmH g;③PaCO2>50mmH g;④重度呼吸性酸中毒,动脉血PH<7.25;⑤严重意识障碍、谵妄或昏迷;⑥呼吸浅而快,每分钟超过30次,哮鸣音由强变弱或消失,呼吸机疲劳明显。
三、临床路径:特发性间质性肺炎初诊临床路径一、住院后诊断流程:1、住院后第一个24小时应查主要项目:10)血+ESR+CRP、尿、便常规11)血生化C2112)血气(标明吸氧浓度FiO2)13)血RF+ASO14)血ANA15)血ENA16)血ANCA17)痰涂片(合并感染者,入院即刻)18)痰培养(合并感染者,入院即刻,后继续连查2天)19)正侧位胸片20)心电图21)肺功能22)胸部HRCT2、必要时可进一步行以下检查:1)支气管肺泡灌洗(BAL)2)经纤维支气管镜肺活检(TBLB)3)胸腔镜肺活检3、与其它疾病鉴别,根据需要选择相应的检查:8)肺结核(痰找抗酸杆菌、抗结核抗体、胸部CT、纤维支气管镜)9)肺泡细胞癌(痰找肿瘤细胞、胸部增强CT、纤维支气管镜、胸部SPECT)4、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与其它特发性间质性肺炎(IIP)之间的鉴别二、临床路径:三、治疗:目前治疗尚存在争议,推荐的治疗方案为糖皮质激素联合环磷酰胺或硫唑嘌呤:1.糖皮质激素:强的松,每天0.5mg/kg口服4周,然后每天0.25mg/kg,口服8周,继之减量至每天0.125mg/kg 或0.25mg/kg 隔天1次口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症哮喘临床路径一、重症哮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支气管哮喘(ICD-10:J45)(二)诊断依据。
根据《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修订,2008年),《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基层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2013年),《重症哮喘诊断与处理中国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中国哮喘联盟,2017年)①支气管哮喘的诊断:1.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以及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
3.上述症状和体征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5.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应至少具备以下1项试验阳性:(1)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2)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FEV1增加≥12%,且FEV1增加绝对值≥200ml;(3)呼气流量峰值(PEF)日内(或2周)变异率≥20%。
符合1、2、3、4条者或4、5条者可诊断。
②重症哮喘的诊断:定义:在过去的一年中,需要使用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建议的第4级或第5级哮喘药物治疗,才能够维持控制或即使在上述治疗下仍表现为“未控制”哮喘。
哮喘控制的标准应按照GINA的标准进行综合、全面的评估,以下几点为重症哮喘未控制的常见特征:(1)症状控制差:哮喘控制问卷(ACQ)评分>1.5,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20,或符合GINA定义的未控制;(2)频繁急性发作:前一年需要2次或以上连续使用全身性激素(每次3 d以上);(3)严重急性发作:前一年至少1次住院、进入ICU或需要机械通气;(4)持续性气流受限:尽管给予充分的支气管舒张剂治疗,仍存在持续的气流受限(FEV1占预计值%<80%,FEV1/FVC<正常值下限);(5)高剂量ICS或全身性激素(或其他生物制剂)可以维持控制,但只要减量哮喘就会加重。
明确共存疾病和危险因素:重症哮喘多存在影响哮喘控制的共存疾病和危险因素。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修订,2008年),《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基层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2013年),《重症哮喘诊断与处理中国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中国哮喘联盟,2017年)1.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及治疗反应选择方案。
2.必要时行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
(四)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支气管哮喘疾病编码(ICD-10:J45)。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入院后第1-3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
(3)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补体、D-二聚体、脑钠肽、心肌酶谱、出凝血检查。
(4)动脉血气分析。
(5)痰细胞学检查(细胞分类、找瘤细胞)、痰涂片细菌检查(普通、抗酸、真菌)、痰培养及药敏试验。
(6)传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7)胸部正侧位X线片、心电图、肺功能(病情允许时)。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心电及脉氧监护、动态肺功能检测、胸部CT、超声心动图、血茶碱浓度、过敏原测定(皮肤点刺、血清特异性IgE等)、血细菌培养、病原学检查(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病毒)、自身免疫抗体[抗核抗体(ANA)、可提取性核抗原(ENA)、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ds-DNA、类风湿因子(RF)等]、呼吸气NO等。
(六)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1.一般治疗:氧疗;维持营养、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合并症及其他对症治疗,如祛痰治疗、心功能不全、应用胃粘膜保护药物等。
2.支气管舒张剂:β2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能药物、茶碱类等药物。
3.抗炎药物:糖皮质激素、抗白三烯药物等。
4.抗过敏药:根据病情选用。
5.生物靶向药物:抗IgE单抗(如奥马珠单抗)、抗IL-5单抗(美泊珠单抗)、抗IL一13、IL_4单抗等6.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及治疗反应调整药物和治疗方案。
7.确定有感染或高度可能,可应用感染药物。
8.非药物治疗,如严重哮喘发作需行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有适应症患者的支气管热成型治疗、并发气胸的外科治疗等。
(七)出院标准。
1.症状缓解。
2.病情稳定。
3.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合并症和/或并发症。
(八)标准住院日。
标准住院日为7-14天。
二、支气管哮喘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支气管哮喘(ICD-10:J45)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重症哮喘分级诊疗标准一、概述支气管哮喘(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和复杂的病理生理表现。
重症哮喘(severe asthma)表现为控制水平差,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占用巨额医疗资源,加重社会经济负担,是哮喘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旧引。
因此,提高重症哮喘的诊治水平对改善哮喘的整体控制水平、预后及降低医疗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重症哮喘定义为:在过去的一年中,需要使用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建议的第4级或第5级哮喘药物治疗,才能够维持控制或即使在上述治疗下仍表现为“未控制”哮喘。
重症哮喘分为以下2种情况:一种为第4级治疗能够维持控制,但降级治疗会失去控制;另一种为第4级治疗不能维持控制,而需要采用第5级治疗。
前一种情况称为单纯重症哮喘,后一种情况称为重症难治性哮喘。
二、诊断和评估(一)符合哮喘的诊断标准:1.可变的呼吸道症状和体征:(1)反复发作喘息、气急,伴或不伴胸闷或咳嗽,夜间及晨间多发,常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以及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2)发作时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哮呜音,呼气相延长;(3)上述症状和体征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2.可变的呼气气流受限客观证据:有气流受限的证据[在随访过程中,至少有一次气流受限的证据,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l)/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0.75],同时具备以下气流受限客观检查中的任一条:(1)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1增加>12%且绝对值增加>200 m1);(2)呼气流量峰值(peak expiratory flow,PEF)平均每日昼夜变异率>10%(每日监测PEF2次、至少2周);(3)抗炎治疗4周后,肺功能显著改善(与基线值比较,FEV1增加>12%且绝对值增加>200 m1);(4)运动激发试验阳性(与基线值比较,FEV1降低>10%且绝对值降低>200 m1);(5)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使用标准剂量的乙酰甲胆碱或组织胺,FEV1降低≥20%)。
符合上述1、2两条,并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可以诊断为支气管哮喘。
(二)明确是否属于重症哮喘:哮喘控制的标准应按照GINA的标准进行综合、全面的评估,以下几点为重症哮喘未控制的常见特征:(1)症状控制差:哮喘控制问卷(ACQ)评分>1.5,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20,或符合GINA定义的未控制;(2)频繁急性发作:前一年需要2次或以上连续使用全身性激素(每次3 d以上);(3)严重急性发作:前一年至少1次住院、进入ICU或需要机械通气;(4)持续性气流受限:尽管给予充分的支气管舒张剂治疗,仍存在持续的气流受限(FEV1占预计值%<80%,FEV1/FVC<正常值下限);(5)高剂量ICS或全身性激素(或其他生物制剂)可以维持控制,但只要减量哮喘就会加重。
(三)明确共存疾病和危险因素:重症哮喘多存在影响哮喘控制的共存疾病和危险因素。
1.常见的共存疾病有:(1)上呼吸道感染(2)鼻炎-鼻窦炎/鼻息肉(3)心理因素:个性特征,感知症状能力,焦虑,抑郁(4)声带功能失调(5)肥胖(6)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7)内分泌因素:月经前,月经期,更年期,甲状腺疾病(8)胃食管反流等2.常见的危险因素有:影响哮喘控制的因素很多,包括依从性差、环境因素、药物因素等。
(1)依从性差:主要表现有:担心激素不良反应而拒绝吸入糖皮质激素(ICS)治疗;不能正确使用药物吸入装置;不能客观、正确地评估和监测自己的病情,症状好转则自行减量或停药;不能定期来医院复诊;擅自采用所谓能“根治”哮喘的“验方”。
(2)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主要有过敏原、烟草烟雾、大气污染、职业性暴露等。
(3)药物因素:包括阿司匹林等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的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
(四)区分哮喘的表型哮喘的表型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虽然目前还没有被广泛接受的特异性哮喘表型的定义,但识别特定表型的一些特征,将有助于预测患者不同的自然病史,而且可能会最终促成靶向治疗或其他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不同哮喘表型对不同治疗方法的反应性有很大的差异,区分哮喘的表型有助于对患者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治疗。
三、鉴别诊断哮喘应注意与左心功能不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上气道阻塞性病变等常见疾病相鉴别,此外还应与支气管扩张、嗜酸细胞肉芽肿性血管炎、变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等疾病相鉴别。
可能误诊为重症哮喘的疾病:1.儿童:呼吸调节紊乱;声带功能失调;毛细支气管炎;误吸、反流和吞咽障碍;早产及其相关疾病;囊性肺纤维化;先天性和获得性免疫缺陷;原发性纤毛不动综合征;中央气道阻塞/受压;气道异物;先天畸形(如血管环畸形引起气管狭窄);气管支气管软化;类癌和其他肿瘤;纵隔占位/淋巴结肿大;先天性心脏病;间质性肺疾病;结缔组织疾病。
2.成人:呼吸调节紊乱;声带功能失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过度通气综合征伴惊恐发作;上气道梗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药物不良反应(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支气管扩张症;肺囊性纤维化;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过敏性肺炎;嗜酸粒细胞肺浸润;肺栓塞;病毒性支气管炎;感冒后咳嗽;鼻后滴漏综合征;支气管损伤/异物(如淀粉样变、类癌、气管狭窄);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ABPA);继发性气管支气管软化症;类癌综合征Churg—Strauss综合征;甲状腺机能亢进等。
四、治疗哮喘治疗的目标是控制症状、预防未来发作的风险。
(一)药物治疗1.糖皮质激素:重症哮喘患者常需要同时给予高剂量ICS和口服激素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