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万历《休宁范氏族谱》史料价值与版刻年代考略
范氏清代科举(进士)人物一览表
![范氏清代科举(进士)人物一览表](https://img.taocdn.com/s3/m/a5e137bd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6d.png)
范氏清代科举(进士)人物一览表范氏清代科举(进士)人物一览表个人整理仅供范氏宗亲参考学习。
现已整理114位范姓进士,因清代科举(进士)数据资料庞大难免有遗漏,如发现有遗漏请告知方便在下一次添加。
(1)范中行(1791--?)[复詹][权甫、荷溪][山东海丰][清][道光八年戊子科(1828)][举人][道光十五年乙未科(1835)][二甲54名][进士。
](2)范德镕(1854.6.28--?)[子荫、子印][仲陶][湖北武昌][清][光绪元年乙亥恩科(1875)][50名举人][光绪六年庚辰科(1880)][120名][光绪六年庚辰科(1880)][二甲105名][府学生。
附生。
会试覆试二等第62名。
殿试朝考二等第17名。
进士。
钦点翰林院庶吉士。
民籍。
世居武邑葛镇。
](3)范公辅[安徽合肥][清][嘉庆二十一年丙子科(1816)][举人][道光三年癸未科(1823)][二甲63名][进士。
](4)范逢恩[直隶(山东)东明][清][乾隆四十四年己亥恩科(1779)][举人][乾隆五十二年丁未科(1787)][二甲14名][进士。
](5)范承祖[北京大兴][清][科分未详][举人][嘉庆二十五年庚辰科(1820)][三甲61名][进士。
](6)范景[浙江秀水][清][康熙二十年辛酉科(1681)][举人][康熙三十九年庚辰科(1700)][康熙三十九年庚辰科(1700)][三甲25名][进士。
](7)范曾辉(1715--1774)[充光][实斋][江苏如皋][清][乾隆十二年丁卯科(1747)][举人][乾隆十九年甲戌科(1754)][乾隆十九年甲戌科(1754)][三甲87名][进士。
](8)范令誉[河南修武][清][科分未详][举人][康熙四十八年己丑科(1709)][三甲99名][进士。
](9)范榘坊(1794--?)[本六][敬甫、方湖][河南河内][清][科分未详][举人][道光十五年乙未科(1835)][三甲48名][进士。
0193 姓氏略考-程姓-家谱文献-⑵
![0193 姓氏略考-程姓-家谱文献-⑵](https://img.taocdn.com/s3/m/f9040ace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28.png)
0193 姓氏略考-程姓-家谱文献-⑵休宁十万程氏会谱六卷,(明)程鸣球等纂修,明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休宁闵川十万程氏本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七~十卷。
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休宁东丘程氏宗谱,著者待考,明朝年间手抄本一册。
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休宁北村程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启秀堂手抄本一册。
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休宁新安休宁山斗程氏本校续谱,(明)程履初纂修,明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纂修本一册。
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休宁程氏北山派续编本派源流谱七卷,(清)程子亭编续,清朝年间手抄本一册。
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休宁蟾溪程氏家谱,(明)程清惠等续修,明朝年间手抄本一册。
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祁门善和程氏谱十四卷,附录五卷,(明)程昌纂修,明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祁门善和程氏家谱,著者待考,旧抄本一册,残本。
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祁门程氏支谱,(清)程文礼等纂修,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祁门程氏支谱,(清)程良贤等纂修,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祁门中林合修程氏支谱十六卷,附录一卷,(清)程际隆纂修,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太邑汪锦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
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祁门善和程氏仁山门支修宗谱四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附录一卷,(清)程际隆纂修,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太邑汪锦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
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武宁、永兴、通山程氏五林宗谱,武义程氏宗谱十卷,首两卷,著者待考,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三卷。
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https://img.taocdn.com/s3/m/5399325d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a660e5d.png)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辑委员会编制的图书
01 简介
目录
02 标示错误
03 版本著录错误
04 遗漏之处
05 两种著录
06 书目完善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是《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辑委员会编制的图书。
简介
凡是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并流传较少的古籍,年代下限大致断至清代乾隆以及在此之后 辛亥革命前有特殊价值的刻本、抄本、稿本、校本,都作为善本在收录之列。编排方法基本按四部分类法排列, 并增设丛书部,故分为经、史、子、集、丛书五部。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经部,丛书部和史部分别于 1990年和1992年出版。著录项目有书名(含卷数)、著者和著作方式、版本等。每部书均有编号,书末附藏书单 位代号及检索表,并另编书名、作者、版本、批校题跋者索引。
版本著录错误
1、《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清别集书名编号12237的《遗安堂诗文集四卷》,清王连瑛撰,清康熙五十五 年王氏治古堂刻本。《征求意见稿》著录同(见集部清别集,书名编号1325)。查善本目录卡片,著录的是“清 康熙五十五年永城王氏治古堂刻本”。仔细阅读此书中的序文后,上述著录中的“王氏治古堂”应为“吕氏冶古 堂”之误。吕履恒在康熙丙申年即五十五年的序文中,有“先生(注:指王连瑛)既卒,嗣君安甫属(注:“属” 通“嘱”)予序而梓之,区为四卷,卷若干首”句。考“冶古堂”,系吕履恒的室名。《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 部清别集类著录有吕履恒撰的《冶古堂文集五卷》(书名编号12876,清乾隆十五年吕宣曾刻本),系吕履恒去 世后,由“淳安方楘如及其门人石屏张汉选定”。
作为图书馆古籍编目整理队伍中的一员,对于《中国古籍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是心存敬仰的,借助于工作和 研究的机遇,又借助于《稿本中国古籍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书名索引》、《中国古籍善本总目》等书的便利,在此 将一些发现或心得公之于世,其中有的观点和看法纯属“一家之言”,并未经有关专家或团体认定,故而肯定有 不足和错误在里面,实望得到有识之士的指点和批评。
范姓起源-范姓的由来 -
![范姓起源-范姓的由来 -](https://img.taocdn.com/s3/m/9486d8c3dd3383c4ba4cd254.png)
范姓起源|范姓的由来-家谱特别详细地记载了江苏盱眙、安徽明光两地范氏家族的由来,明洪武初年皇太祖初建金陵,察民居疏密,行填实之法,凡有大族,有司举其殷实者填实各处。
文正公八世孙,忠宣房下士选之次子范宗旺,讳光祖,号太初,遵旨于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二十六日与吴下宗族于文正祖庙分别,至凤阳郡泗洲盱眙招信县唐兴乡(据盱眙县志:唐兴乡在县治西,管图七:旧县镇、七里镇、女山湖、山后铺、土沛集、红庙集、长山集)。
所来有船一只,男妇四口,惟官保阿奴,时年尚幼,恐后无闻,亲至苏州吴江县家庙中写家谱,遗像集要诰敕带至盱眙招信(今明光市女山湖镇)存为后念。
另外,家谱中还记载了旧县镇的范文正公祠。
这一点,清光绪年间所印《盱眙县志》卷之建置篇是这样说的:范文正公祠在旧县镇(今明光市女山湖镇)。
康熙志:公世籍苏州吴县,明洪武初拨苏州富民四十万填实凤郡,公子孙遂入盱眙。
其后按台范公、曹公捐金置祠,仍选族人俊义充弟子员主祭。
家谱中较详地记载了范公祠春秋二季祝文,记载了祠堂门对两副:分别是:父子两朝齐拜相,祖孙五代继封公担当世道即在秀才时做出,联绵甲第每于义田中得来,胸藏数万甲兵胆落北辽西夏,宋朝第一人品烟肇淮水盱山。
九六年笔者曾到女山湖镇,仲淹公第二十九世孙,原旧县中学总务主任范天才带我到范公祠去看了一次,祠堂已改为住宅,先祖范仲淹遗像等物品也于文革中被毁,范天才回忆至此,十分痛苦和内疚,他说自己那时太年轻,如是现在,怎么也要把多少辈传下来的范仲淹遗像设法保存下来。
手写家谱中把范宗旺称为明光、盱眙范姓始祖。
范宗旺生于延佑元年(1314)农历八月十六日。
关于范宗旺,家谱中是这样记述的公(范宗旺)既士选之子,士选则系良史之次子,良史系公兴之子,公兴系直方之次子,直方系正思之长子,正思系纯仁之第三子,纯仁系仲淹之次子也。
自仲淹以至士选凡七世,至公则八世矣。
特别难得的是家谱中记载了范宗旺迁安徽明光市女山湖镇后的子孙繁衍情况,共十四代,加上从范仲淹一世算起计二十一代,这本手写范氏家谱恐怕是世界上唯一一本,可谓绝无仅有,是范仲淹后世子孙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
范氏家谱字辈集成
![范氏家谱字辈集成](https://img.taocdn.com/s3/m/fdfbaa070c22590103029dba.png)
范氏家谱字辈集成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范氏家谱字辈集成天道酬勤2010-08-2915:1 2----四川珙县支系7世-40世天爱永应继思祖宗从本智高学大延长德基配修华国嗣芳贤才钦仰庆泽隆昌-----湖南天贡支系文正7世-38世永应继思祖宗端本从元世大延长德正克配华国嗣芳贤才钦仰庆泽隆昌。
----云南威信支系文正9世-38世范氏字辈三十六兆子人昌声名显达范氏字辈三十七宜家敦大道积善发长祥心正天为佑才会国有光诒垂皆久远和气自兴昌永代声名着前人世德扬(宜为文正公21世上杭范氏宗祠(百五郎庆岗支)内刊立的范氏派语为)范氏字辈三十八士文正启攀凤翼英贤广登恢先声国安清实家道裕恒德良贻瑞光明才秀崇经本立大济美效勳耀华廷范氏字辈三十九锡庆重伟奉、开承世运隆、大宗全镇建、肇裕福长同。
范氏字辈四十国世应体用新瞻奇敏嗣源同晋会宗学茂相华重忠诚策讥(己)真诗书遗信远本之万朝康存心意功盛荣龙百代隆湖南双峰县国世应体用新瞻奇敏嗣源同晋会宗学茂声华大德宏福禄崇英彦文传远卿臣策纪忠存心益恭慎荣名百代隆江西高安范氏字辈四十一?东德永杨光奕世家范氏字辈四十二子恒存正文恒存正范氏字辈四十三青玺居希兴明廷维宗祖百世范氏字辈四十四?开国尚文学范氏字辈四十五应庆贤能仕,宜登瑞宝祥。
诚思怀礼义,立志发文章。
彦圣真华国,诗书可贻芳。
千年传祖训,奕世永隆昌。
广东青溪范氏字辈四十六均得万伯廷,文祖一联仕。
问兆朝州香,德立子孙贤。
居家永和顺,昌泰有康宁。
广东饶平范氏字辈四十七?琪尔增文,思朝廷心沿,绍启永正家,声连荣贵发,富寿安康光,宗永佑福禄秀昌四川叙永(15-46世)范氏字辈四十八?清源兴芳玉,之系文金朝,木怀水秀火,光天锡成忠,厚永远治乾。
坤四川江门(17-42世)范氏字辈四十九?文廷录序徵,伟业协坚贞,冠世办豪男,智略洵睿膺,思伯铭绍存,通庸孝有舜,奕振献衍昭,世德敬守伦,尚忠直志扬,俊泽兴广传。
广东陆丰(文正1-49世)范氏字辈五十仲朝文登崇,元世卿朝玉,荣洪应奇美,定纯仁司国,泽新开锦绣,有儒师贵州岩寨(20-47世)范氏字辈五十一?朝文登崇元,两乡绍玉荣,洪应德奇美,继开宗明仕,国清朝世泽,述祥师贵州赤水大同(20-47世)范氏字辈五十二正仁日如宗,士山维家荣,广招顺德孝,秉志忠良通。
万斯同《明史稿》
![万斯同《明史稿》](https://img.taocdn.com/s3/m/5165206a561252d380eb6e88.png)
斯同史法
万斯同治史,首先继承了我国古代秉笔直书、不阿不污的优良史风。他认为“史事之大”关键在史家要“明辨是非曲直”⑾,万万不可任.凭自己主观的“好恶之心”来书写历史,更不能单纯为了自己的史著能流传天下,故意从文字上歪曲、粉饰历史。他强调“论其世,知其人,而见其表里”⑿,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把历史人物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作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如果是非一旦明白,就应当如实地书之汗青,让“一代治乱奸贤之迹”得以昭白于天下后世。明史,是清人的近代史,与当时的现实生活额然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因此,站在《明史》修纂中,有的人想利用职权采取不良手段,使万斯同能笔下留情,宽假他们的有罪先人或增饰某人的美德,都遭到了斯同的严厉拒绝。例如,一个因弃运逃亡而被明朝处以极刑的运粮官的孙子,备了一份厚礼,去找万斯同,想把他的祖父写进《明史》的“忠烈传”。斯同“历数其罪,斥而退之”,当场把他赶了出去⒀。
注重对史料的收集、整理和保存,是万斯同治史的第二个特点。万斯同主张广泛地收集史料。长期深入细致地研究史料,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运用史料。他曾生动地把这种方法比做“入人之室”,好象到了一个陌生的家庭,首先是熟悉这家人的房屋外观,再熟悉这家人的财产、习俗,时间长了才能熟悉这家人男女老幼的性格、脾气,最后掌握判断这家人的真实情况⒁。更为难得的是,万斯同还充分估计到整理、保存史料对后代史家的作用和意义。他曾说,有人认为《宋史》繁芜,我编《明史》,要比《宋史》还繁芜,并不是我不知道“史文贵简”,而是为后人着想,尽可能把我所收集、鉴别过的史料都收进去,好让后人在这些可靠而又丰富的材料中能有所取舍。
嘉靖《齐云山志》纂者、刊刻时间及相关问题考述
![嘉靖《齐云山志》纂者、刊刻时间及相关问题考述](https://img.taocdn.com/s3/m/9771ed43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e5.png)
。丁申、丁丙将购来的藏书按照以下方式
观”
进行分类:“其编目之例,顶格者为文渊阁著录,
低一格者为四库附存,低二格者为四库未收。”
此中所言 “文渊阁著录”即文渊阁 《四库全书》。
加之,丁丙之子丁立中在 《嘉惠堂藏书目序》中
明确指出:“以阁目为本,以附存为翼。”
总的
来看,“文渊阁著录”与 “四库附存”所指并不
多认为该书应刊于嘉靖年间。只不过,这些观点
要么于史无征,要么有悖史实,尚可商榷。
对南京图书馆、天一阁藏明代 《齐云山志》
(因书中未署纂者名氏,下文专称 “嘉靖 《齐云
山志》”,以与其它 《齐云山志》相区别)的作
者、刊行时间等问题予以探讨,关涉学界对明代
《齐云山志》编修情况、版本等重大问题的基本
论断。综观学人所述明代 《齐云山志》编修、版
《八千卷楼书目》载:“《齐云山志》六卷”⑩ ,
于清光绪三十三年 (
1907),由八千卷楼售予江
南图书馆 (今南京图书馆),是为现今所见南京
图书馆藏本。从此推断,南京图书馆所藏嘉靖
《齐云山志》在清末就已经缺卷 7 及后序,仅存
6卷1册。“四库坿存”印章是清末八千卷楼的
学
研
究
2024年第2期
藏书印之一,由胡镢所刻。
书目》著录的 《齐云山志》善本有 3 种,分别
是:一、 “齐 云 山 志 七 卷,明 嘉 靖 三 十 七 年 刻
本”,藏于天一阁博物院;二、“齐云山志六卷,
明刻本”,南京图书馆藏;三、“齐云山志五卷,
明鲁点撰,明万历刻本”,分存于国内一些大型
图书馆。① 笔 者 将 南 京 图 书 馆 与 天 一 阁 藏 明 代
【doc】《教民榜文》所见明初基层里老人理讼制度
![【doc】《教民榜文》所见明初基层里老人理讼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716acf5b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1d.png)
《教民榜文》所见明初基层里老人理讼制度刁一f叼《教榜文》所见明初基层里老人理讼制度72{7韩秀桃内窨提要:本文根据洪武三十一年《教民榜文》和明代徽州法律文书的记载.探讨了明初里老人理讼制度的内容及其在基层社套的实践状况,认为逸一制度发挥了一定的解纷作用,可以为当时的乡民提供公正和利益的保证,集中体现了传统法律中的人文色彩.t耪皇中国关量词:兰盟皇兰竺.,fj争-}是明初法律包括律,令,诰,榜文等主要形式.律为主体,令为补充,诰是"法外用刑,以案释律,榜文则是揭榜示以昭大法"的融立法,司法和宣扬法律为一体的单行条例.建国之初,系统的律条尚不完备,史家一般认为,明初法律的运用实际上是"以榜文为主,律为辅".¨】明太祖钦定并颁行于洪武三十一年的《教民榜文》【2共四十一条,内容涉及基层乡里社会的教化,治安,司法,赋税,兴学等各个方面,其核心内容是确立以里老人为主体的基层社会理讼制度,堪称中国历史上一部极有特色的民事和民事诉讼法规.【3】本文拟对里老人理讼制度的内容及其在基层社会的实践作~探讨.榜文是揭榜以昭示大法的单行条例.这一独特的法律形式决定了榜文既能及时迅速传达最高统治者的旨意,又能准确指明其调整的对象和治理重点.这一特点很符合明初法制建设之需要,因此在整个洪武朝,各种榜文频颁,总计达五十多部,【4内容涉及国家管理和社会生一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博士研究生[1)傅表醺主编:(明史新编》,人民出版杜1993年版,第43页.台湾学者黄彰健'明洪武永乐朝的榜文崆令》一文亦有此观点.参见韩延龙主编:《法律史论集'第二集.法律出版社1999年腹.第,542页.[2)'皇明{培书'卷九.以下日l榜文只注明条数(榜文之条敷系笔者为引证方便所加).成文之际,感谢安t大学历史系卞嗣教授提供的'教民谤文》文奉根据妨一凡先生在'中国珍稀法捧典籍集成)(捌簿年,橱一凡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中所作的考证,f四卷车(皇明制书》之(教民榜文'仅有七她讹误.车文以校勘后的榜文作为研究底奉(3]妨一凡;'22种明代稀见法律文献版本述咯',参见韩延龙主簟:(法史论集)第一集,法出簟社i99B年牍,第503页另觅宋国范'两种洪盘榜文文献初探),'中外法学'1992年第5期.【●]前弓II1].傅衣蔑书,第43页.,_J.,蝴,法学研究2OOO年第3期活的各个方面.洪武三年,"召江南富民赴阙,上口谕数千言,刻布之,日《教民榜》".)根据调整内容的不同,各类榜文分别悬挂于各部衙门或州县乡里之申明亭,"一应榜文,俱各张挂遵守,如有藏匿弃毁,不张挂者,凌迟处死."[6]到洪武中期,"令天下生员兼读《诰》,《律》,《教民榜文》."[7严刑之下,宣扬榜文,依榜断狱理讼成为惯例.[.)到永乐时期,榜文仍然在国家法律中发挥重要作用.[,一,确立里老人理讼制度的目的《教民榜文》是在明初大规模立法活动基本完成的情况下制定的.朱文璋对这样做的目的说得很明白.洪武三十年三月十九日,朱元璋于奉天门早朝"为教民事"诏谕户部尚书郁新等文武百官时说:.自古人君,代天理物,建立百司,分理庶务,以安生民.当时贤人君子,惟恐不为君用;及为君用,无不尽心竭力,效其勤劳.…-一奈何所任之官多出民间,一时贤否难知.懦非真儒.史皆猾吏,往往贪赃坏法,倒持仁义,殃害小民,致令民间词讼皆赴京来,如是连年不已.今出令昭示天下,民间户婚,田土,斗殴相争一切小事,须要经本里老人里甲断决,若系奸盗,诈伪,人命重事,方许赴官陈告."[10另据《明史?刑法二》记载:"洪武末年,小民多越诉京师.及按其事,往往不实,乃严越诉之禁.命老人理一乡词讼,会里胥决之,事重者始白于官."一方面,贪赃枉法的州县法司贻害小民,致乡民连年越诉不止;另一方面,乡民越诉之讼大多不实,枉费官司.折中其间,里老人理讼则有其独特的好处."老人里甲与邻里人民,住居相接,田土相邻.平日是非善恶,无不周知"(第二条),既能"周知邻里",又能公允执断.因此,民间户婚,田土,斗殴相争一切小事,不许辄便告官,务必经过本管的老人里甲理断.如果违反这一规定,则"不问虚实,先将告人杖断六十,仍发回里甲老人理断"(第二条).可见,发挥里老人在乡里社会中的道德影响力,劝谕乡民和睦相处,以减少民间词讼,防止乡民越诉,加强对基层乡里社会的控制是《教民榜文》确立里老人理讼制度的根本目的.二,里老人理讼制度的内容为达到上述目的,《教民榜文》从里老人的选任,理讼的受理,理讼的程序和里老人判决的执行,里老人的法律责任等方面都作了明确的规定.1.里老人的选任中国传统社会特别重视"长幼有序"的等级秩序,"老者自然尊贵"(第三条)的思想由来已久.西汉时选择一些年高有德的老人来辅助乡治,已经成为基层乡里社会一项正式的制度.[5]诫迁:<国榷'卷嘎.转引自来国范文[6]<明会典)卷二十,《产部七?读瞌》.转引自宋国范支.[7](明宪宗实录)卷八三[8]前引[3],宋国范文[9)橱一凡;<明代三部代表性法律文献与统治集团的立法思想',韩延龙主编'法律史论集'第二眷,甚棒出J氍杜1999年版.第541页.【10]龋行(戟民榜文)令,参见前引【2],'皇明制书)卷九.l38?《教民榜文》所见明韧基层里老^理讼制度"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率众为善,置以为三老."【填任务就是教化民众.明代里老人"龠有司择民间年高老人,公正可任事者"或是"必选年高有德,窳所信服者,使劝民为善."[(教民榜文》之里老人的选任,"其老人须令本里众人推举,平日公直,人所敬般者三名五名十名,报名在官,令其剖决(词讼)"(第三条),第四条又规定"老人理词讼,不问曾朝魏未曾朝觐,但年五十,~21-,平日在乡有德行,有见知.众所敬般者,俱令剖决事务,辨别是非.有年虽高大.但见识短浅,不能辩别是非者,亦置老人之列,但不剖决事务."2.理讼韵范围颁行《教民榜文》是以严"越诉之禁,要求民间词讼务必自下而二匕陈告.所谓越诉乃"若不由里老处分而径诉县"【"之谓也.为此,就一般民事词讼而论,里老人理讼的范围理应与州县司法管辖范围基本上相一致,《教民榜文》第二条规定凡"户婚,田土,斗殴,争占,失火,窃盗,骂盲,钱债,赌搏,擅食田园瓜果等,私宰耕牛,弃毁器物稼穑等,畜产咬杀人,卑幼私擅用财,褒凄神明,子孙违犯教令,师巫邪术,六畜践食禾稼等,均分水利"等共十九项民间词讼交由"老人里甲合理".不仅如此,即使是奸盗,诈伪,人命等应该属于本管官司管辖的案件,如果不是十恶,强盗,杀人等重案,只要在"本乡本里内自能含忍省事不愿告官"(第十一条)的.亦可以到里老人处告诉,决断,而且里老人必须"听其所以,不许推调不理(第十一条).由此老人理讼的范围不仅限于户婚田土等细故,既便是刑名案件,只要乡民含忍作罢.里老人也可以疆理其中..3.受理与裁决中国古代法律的最高理念乃是和谐.这一理念在诉讼中表现为:诉讼乃是当事人"被人冤抑苦楚,气不能伸,所以不得已诉之于官,以求辩其曲直,明其是非."["卿能忍则不成其为诉.'教民榜文》所确立的里老人理讼制度亦是如此.榜文第十四条规定:"凡本管人员有事自来陈告,(老人里甲)方许办理.若民只小词讼,本人自能含忍不愿告诉".则里甲老人不能受理,否则治罪.关于裁决,里老人理讼虽属于民间自我裁决的性质,但亦有与州县司法审判相类似的裁决场所——申明亭.洪武五年,鉴于"田野之民,不知禁令,往往误犯刑宪",特令"有司于内外府州县及乡之里社皆立申明亭,凡境内之民有犯者,书其过,名榜于亭上,使人有所惩戒."【"以至"州县各里皆设申明亭,里民有不孝不悌,犯盗犯奸,一应为恶之人,姓名事迹,俱书于板榜,以示惩戒,而发其羞恶之心,能改过自新则去之.民间词讼,除犯十恶强盗及杀人外,其户婚田土等小事,许里老於此劝导解分.今乃申明教诫之制也."【i6]榜文第三条规定:"凡老人里甲剖决民讼,许于各里申明亭议决."老人里甲理讼时,坐次顺序亦有严格区分,"其坐次,先老人,次里长,次甲首.论齿序坐,如里长年长于老人者,坐于老人之上"(第三条).为保障这一【l】]'投书?离帝纪上)【l2】'明台冉'卷五一.<民政二'fl3][清]禹毙武:<日知录)卷八[I4】'却M大诰三编?诡名告状'[15】'沈寄#先生遗书?申明亭)[16)[清]尊允升:循明律台编)卷二十六上<杂犯?拆曩申明亭法学研究2000年第3期所的威严,明律规定:"凡拆毁申明亭及毁板榜者,杖一百,流三千里."【】]在裁决形式上,《教民榜文》剖制了一种独特的"群裁"制度:"本里老人,遇有难决事务,或子弟亲戚有犯相干,须令东西南北四邻里分,或三里五里众老人里甲剖决.如此(裁决),则有见知多者,是非自然明白"(第五条).在裁决过程中,允许老人里甲"用竹篦,荆条量情决打"(第二条).另外,里老裁决时不能将乡民拘禁或投狱,"老人里甲剖决民讼,毋得置立牢狱.不问男子妇人,犯事不许拘禁.晨则令问,晚则放回,事若未了,次日再来听问.敢有监禁生事者治以重罪"(第十三条).关于裁决的效力.《教民榜文》从维护里老人理讼的权威出发,规定不论裁决是否准确,概不许当事人向上陈告,亦不许官司受理."民间词讼已经老人里甲处置停当,其顽民不服,展转告官,捏词诬陷者正身处以极刑,家迁化外.其官吏人等,不察所以,一概受理,因而贪赃作弊者.一体罪之"(第十二条).第十一条也规定:如果里老人等已将词讼剖断发落,"其刁顽之徒,事不千己,生事诉告,搅扰有司官吏,生事罗织,劝科贿略者,俱治以罪.除了对裁决本身法律效力的维护之外,《教民榜文》还从官吏和乡民两个方面规定了相关的对里老人正常理讼行为的司法保障.关于官吏方面,榜文规定:"老人里甲剖决词讼,本以便益官府.其不才官吏敢有生事罗织者,罪之"(第六条).关于乡民方面,榜文规定:"乡里有等顽民,平日因被老人责罚,怀挟私恨,以告状为由,朦胧将老人排捏妄告,事发,顽民治以重罪"(第二十条).4.里老人的法律责任里老人理讼制度从根本上讲是中国传统贤人思想或贤人政治在基层乡里社会中的具体运用,其典型的特征是以里老人为德高,众所信服之贤人,其本身就代表着乡里社会的公正和秩序,即德高的贤人本身就是法则.l均此《教民榜文》对参予理讼的里老人规定了严格的法律责任.一是里老人不能决断理讼,致使百姓赴官陈告的,"里老人亦各杖断六十,年七十已上者不打,依律罚赎"(第二条),依《大明律》,杖六十赎铜钱三贯六百文.二是里老人徇情作弊,颠倒是非,不能公正断案的,"以出入人罪论"(第二条).三是里老人不行正事,倚法为奸的,"老人毋得指以断决为由,挟制里甲,把持官府,不当本等差役,违者,家迁化外"(第九条).里老人理讼过程中,不能合众公议,搅扰坏事的,"许众老人拿赴京来"(第八条).四是里老人犯罪的,"许众老人里甲公同会议,审察所犯真实,轻者就便剖决,再不许与众老人同列理讼.若有所犯重者,亦须会审明白,具由送所在有司,解送京来"(第八条).三,里老人理讼制度的社会基础中国古代对基层社会的管理是通过编制什伍保甲(里甲),建立乡里社会权力组织来实现的.经济关系的独立性,政治环境的封闭性,文化传统的连续性和权力结构的双重性决定了国家政治权力和法律原则在对基层社会渗透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乡里社会中的管理资源,综合运用礼教与法则.[19]《教民榜文》所确立的基层里老人理讼制度仅是法则与刑禁的方面,其劝谕教化,督课赋税,治安防范,兴学兴教等职责的实施与理讼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威人以[17】同上.[18]'唐律琉议?名倒'议贤:"谓有大德行,(醯议)日:谓贤人君子,言行可为法剐者. (1拙作:'中国古代多里组飒时特征》.'法学杂志,1998年第l期.14o?《教民榜文》所见明初基层里老人理讼制度法,不若感人以心,敦信义而励廉耻,此化民之本也.读律固可禁民为非,若谓故使民无犯,要当探求其本也."[剐这个本就是礼教,只有两者结合,"仁法并施,以成善治."】里老人对基层社会的管理职能树立了里老人的司法权威,这对于里老人理讼制度的推行至关重要.这方面的职能主要有五项:1.劝谕教化明初朱元璋把"明刑弼教"作为立政之本,认为"以德化天下,兼"张刑制具以齐之",才能恩成并济,成就王业.《教民榜文》贯穿了这种思想,对里老人的教化之责规定得尤其详备.其要有五:.—是宣讲圣谕.榜文第十九条规定,每里(边远地区每甲)各置木铎一个,并规定了术铎的样式,由本里老人宣讲时使用.《教民榜文》把"圣谕六条"逐条细化,以便里老执行.榜文第三十三条规定"父母生身之恩至大,其鞠育勤劳详载大诰,今再申明:民间有祖父母,父母在堂者,当随家贫富奉养无缺.已亡者,依时祭祀,展其孝敬.为父母者,教训子弟;为子弟者,教敬伯叔;为妻者,劝夫为善.如此,和睦家族,不犯刑宪,父母妻子,朝夕相守,岂不安享太平.榜文还详列了孝顺父母,尊敬长上的"祝文式",其用意至深.二是旌表孝子顺孙义夫节妇."本乡本里,有孝子顺孙义夫节妇,及但有一善可称者,里老人等以其所善实迹,一闻朝廷,一申上司,转闻于朝.……此等善事者,每遇监察御史及按察司分巡蓟来,里老人等亦要报告,以凭覆实入奏"(第十七条).三是行乡饮酒礼,主持乡里祭祀.行乡饮酒礼,其目的是为了"明长幼,厚民俗",倡敬德之风.榜文第二十七条规定:"乡饮酒礼本以序长幼,别贤否,乃厚风俗之良法.已令民间遵行.今在申明,务要依颁降法式行之长幼序坐,贤否异席,如此日久,岂不人皆向善避恶,风俗淳厚,各为太平之良民."作为乡里之老者和贤人,里老人在行乡饮酒礼仪式中,具有不可动摇的核心地位.榜文第二十八条规定:"鬼神之道,阴阳表里,人虽无见,冥冥之中,鬼神鉴察,作善作恶,皆有报应.~已令乡村各祭本乡本里土谷之神及无耙鬼神,今再申明民间,岁时依法祭祀,使福善祸淫,民知戒惧,不敢为恶.如此,则善良日增,顽恶日消,岂不辅于世道."劝民为善是里老人的最重要的职责,"老人里甲不但与民果决是非,务要劝民为善"(第十六条).这也是里老人教化之职如此重要,教化之内容如此广泛的根本原因.四是倡导乡里互助.明太祖在编制里甲之圣谕中明确指出:"朕置民百户为里.一里之间,有贫有富.凡遇婚姻死丧,疾病患难,富者助财,贫者出力,民岂有穷苦急迫之忧?又如春秋耕种之时,一家无力,百家代之,推此以往,宁有不亲睦者乎?尔户部其谕以此意,使命知之."【纠榜文第二十五条规定:"乡里人民贫富不等,婚姻死丧吉凶等事,谁家无之.今后本里人户,凡遇此等.互相踊给.这种互助之事"行之日久,乡里自然亲爱."五是劝人息讼.榜文从"爱民"的角度出发,指出由于乡民对一些细微事故,不能含忍而告官.加之法司不能公正廉明,及时结案,致使小民身受牢狱之苦,甚至干连人命,令"今后老人须要将本里人民恳切告诫.凡有户婚,田土,斗殴相争等项细微事务,互相含忍.若被人凌辱太[20)'明太祖实录M}四四.[213'明太租宴录)眷一五二.[22]'明太桓赛囊'毒二三六.略?法学研究2000年第3期甚,情理难容,亦须赴老人处告诉,量事轻重,剖断责罚(第二十三条).若乡民不听老人息讼之劝而赴官陈告的,老人可擒拿问罪.通过上述五项主要的教化措施,里老人真正贯彻了"治国之要,教化为先"C233的立法原则.同时,还可以通过乡里风俗的变化,如词讼多少,旌表如何等,来反观教化之效果,"治道必先于教化,民俗之善恶,即教化之得失."(24j2.督课赋税随户数和口数的增加,洪武十四年依法编定里甲,"以一百一十户为里,推丁粮多者十户为长,余百户为十甲,甲凡十户."(25J里甲长的职责是"催征钱粮,勾摄公事".[刑名,钱谷乃国家之太务,尤其是钱谷更是国家统治的物质基础.作为乡里权威的里老人,其督课赋税之责理应有之.与里甲长直接征赋收税不同的是,里老人只是对乡民的赋税行为.如常提督点视"(第二十九条),里甲老人督课失职的"家迁化外"(第二十九条).里甲老人除了对乡民的赋税负有督课之责外,还可对民人纳粮当差中发现有司贪赃枉法行为进行监督.榜文第三十一条规定:.自古民人纳粮当差,本以永安近年以来,有司不才,官吏不能教民为善,惟务贪赃予纳粮当差之际.……(今后民人)税粮已纳,差役已当,其官吏,粮里人等重行科敛差使者,许受害之家会集多人绑缚赴京,讼以重罪."里老人对地方官的监督,榜文也有专条(第二十二条)的规定,其所倡导的立法精神,与《大诰》相同.[驯与此相关,里老人还负有劝农耕之责.[剐榜文第二十四条规定:"今出号令,此后止是各该里分老人,劝督每村,置鼓一面.凡遇农种时月,五更擂鼓,众人闻鼓下田.该管老人点闸,若有懒惰不下田者,许老人责决;务要严切督并,见丁着业.……若是老人不肯劝督农人,穷窘为非,犯法到官,本乡老人有罪."3.治安防范维护乡里社会的治安秩序是推行教化的保证,也是征收赋税的基础.《教民榜文》规定里老人的治安防范之责,主要包括列个方面:一是对本乡本里无籍泼皮之徒的管理.榜文第十八条规定:"本乡本里,但有无籍泼皮,平日刁顽,为非作歹,不受教训,动辄把持挟制(乡里).此非良善之民,众老人严加惩治.如是仍前不改,拿送有司,解赴京来.对此等横行乡里之人,不许有司开脱释放,否则,允许里老人向上奏告.二是对本里之内盗贼等治安案件的管理.榜文第十五条规定:.民间一里之中,若有强劫,盗贼,逃军,逃囚及生事恶人,一人不能缉捕,里甲老人即须会集多人擒拿赴官,违者以罪罪之"三是严查户籍,防止逃户.榜文第二十一条规定:"本里内递年有犯法官吏人等,或工役.或充军逃回者,有别处逃来者,老人须要家至户到,叮咛告诫,里内人等,毋得隐藏,将此等军囚,送赴官司,……免致连年勾扰邻里亲戚受害."四是在本里内互知丁业,加强对乡里人员流动的管理.榜文第十六条规定;"老人里甲……务需见丁着业,凡有出人,相互周知,《大诰》内已有条款,务要申明遵守,违者论罪."《太诰》规定:"今后里甲邻人老人所管人户,务要见丁着业,互相觉察.有出外,要知本人下落,作何生理,干何事【23】'洪武宝Ⅱ)卷一,《妊学》.[24}'菩I武宝tJr1)卷一,《论浩道》C25]《明史'卷七七,'户n》.[.263嘉靖《毫州府志t,'赋役)[273《却1-I太诗续编?民拿下乡官吏》[2s)参觅杨一凡:'明韧重典考),湖南人民出糖杜1984年板,第鹌页.令文内容与蕾文规定太体棚.一142?《教民榜文》所见明初基层里老^理讼制度务.若是不知下落,及日久不回,老人,邻人不行赴官首告者,一体迁发充军."【驯4.兴学兴教洪武二年,明太祖朱元璋即谕旨中书省臣曰:"朕恒谓治国之要,教化为先;教化之道,学校为本.今京师虽有太学,而天下之学校未兴,宜令郡县皆立学,礼延师儒,教授生徒,以讲论圣道,使人日渐月化,以复先王之旧,以革污染之习,此最急务,当急行之."[榜文承此意,指出洪武初年,"命各处乡村设立杜学,教训子弟,使为良善……今后民间子弟,许令有德之人,不拘所在,亦不拘子弟名数,每年十月初开学至腊月终罢.如丁多有暇之家,常读家教者,听.其有司官吏里甲人等,敢有干与搅扰者,治以重罪"(第三十二条).为确保正统思想的主导地位,防止异端邪说的出现,榜文第三十四条还规定了教育的内容:"(社学)依先贤先圣格言,教诲后进,使之成材,以备任用.敢有不依圣贤格言,妄生异议,蛊惑后生,乖其良心者,诛其本身,全家迁发化外."'教民榜文》还把社学教育与法律宣扬结合在一起.所谓"读书所以穷理,守法所以持身",["制法立法非难,遵礼守法为难",(32ll敬到遵礼守法,必须强化教育.榜文第二十六条规定:"民间子弟七,八岁者,或十二,三岁者,此时欲心未动,良心未丧,早令讲读三编大诰,以先人之言为本,使知避凶趋吉,日后皆成贤人君子,为良善之民,免贻父母忧虑,亦不犯刑宪,永保身家."除了宣讲《大诰》外,宣讲《教民榜文》本身亦有明确规定.榜文要求"所在官吏老人里甲人等,当体朝廷教民之意,各宜趋善避恶,保守身家,常用遵守奉行,毋视虚文,务在实效,违此令者,各照所犯罪之"(第三十九条).四,里老人理讼制度的实践《教民榜文》的颁行,"将本来属于国家权力的部分审判权,行刑权,正式下放给地方社会的权力层,较之官府和法律的裁断,人们更看重由共同体和长老实行的调停和制裁."【]理论上的概述,不足以反映榜文在基层社会的运作实态,一直受到学界的怀疑.【由于史料的缺失,本文亦未能就此作出更详细的实证分析.[㈣但为了证实这一实态,必须首先认识到以下[29]'期制太{告续编?互知丁业'[30]'洪武宝调'卷一,<学'[,1]同上.c32]<洪武宝圳'卷三,'守法)【3,][日]滨岛教俊;'明代的判牍),棣世虹译,参见'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研究',巴蜀书杜1999年版,第200页.【34]日奉学者寺田浩明在《明清时期法秩序中约"的性质)(参见王亚新,粱治平。
最新范氏字辈大全
![最新范氏字辈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01b21af4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90.png)
最新范氏字辈大全范氏字辈是中国传统的家族排行系统,是中国古代社会中一种重要的社会组织形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范氏字辈的排行是根据辈分来命名的,代表了家族的世代相传,是中国传统社会中非常重要的文化传统。
范氏字辈的排行,一般是以“世、仲、季、孙”为基本单位,再加上一些特殊的称谓,如“伯、叔、双、孝”等,来表示家族中不同辈分的人。
范氏字辈的排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它不仅仅是一个称谓,更是一种家族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在范氏字辈中,有一些非常有名的字辈,比如“世、仲、季、孙”等,这些字辈代表了家族的世代相传,也代表了家族的尊严和荣耀。
范氏字辈的命名往往是非常有讲究的,它不仅仅是一种称谓,更是一种文化传统的延续。
范氏字辈的排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它不仅仅是一个称谓,更是一种家族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在范氏字辈中,有一些非常有名的字辈,比如“世、仲、季、孙”等,这些字辈代表了家族的世代相传,也代表了家族的尊严和荣耀。
范氏字辈的排行是根据辈分来命名的,代表了家族的世代相传,是中国传统社会中非常重要的文化传统。
范氏字辈的排行,一般是以“世、仲、季、孙”为基本单位,再加上一些特殊的称谓,如“伯、叔、双、孝”等,来表示家族中不同辈分的人。
在范氏字辈中,有一些非常有名的字辈,比如“世、仲、季、孙”等,这些字辈代表了家族的世代相传,也代表了家族的尊严和荣耀。
范氏字辈的命名往往是非常有讲究的,它不仅仅是一种称谓,更是一种文化传统的延续。
范氏字辈的排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它不仅仅是一个称谓,更是一种家族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范氏字辈的排行是根据辈分来命名的,代表了家族的世代相传,是中国传统社会中非常重要的文化传统。
在范氏字辈中,有一些非常有名的字辈,比如“世、仲、季、孙”等,这些字辈代表了家族的世代相传,也代表了家族的尊严和荣耀。
范氏字辈的命名往往是非常有讲究的,它不仅仅是一种称谓,更是一种文化传统的延续。
河南地方珍本古籍文献价值述论
![河南地方珍本古籍文献价值述论](https://img.taocdn.com/s3/m/358a7bc8ce2f0066f533229d.png)
河南地方珍本古籍文献价值述论摘要:河南古籍地方文献是中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手稿本、稀见书、禁毁书是河南古籍地方文献的精品,研究河南古籍珍本地方文献,对于彰显中原文化的软实力、影响力与支撑力的提升将有重要作用。
河南各地遗留有大量的古籍文献,其中有不少古籍手稿本、稀见书和禁毁书尤为珍贵。
如新乡市图书馆藏孙奇逢的《读易大旨》手稿、明代崔铣撰的《文苑春秋》4卷,孟县文化馆藏孟津人王锋撰的《拟山园选集》等,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河南古籍珍本;地方文献;手稿本河南地处中原,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遗留有大量的古籍文献。
其中有不少古籍手稿本、稀见书和禁毁书尤为珍贵。
现将河南图书馆(含博物馆)藏的一部分珍本古籍价值述论于次,请专家批评指正。
一、手稿本河南图书馆(含博物馆)藏有不少前代手稿,这些书未曾刻印,全是孤本,而且有很多是河南地方文献,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
如新乡市图书馆藏孙奇逢的《读易大旨》手稿,就是既有学术价值也有版本价值的珍本,书前有自序云:“至苏门始学易,年老才尽,偶据见之所及,撮其体要,以示门人子弟,原非逐句逐字作解,故曰大旨。
”①《读易大旨》,《四库全书总目》已著录,此书并不稀见,但作为明末清初大学者的手迹,作为本乡本土的手稿地方文献是弥足珍贵的。
又该馆珍藏的李棠阶的《强斋日记》原稿,起于咸丰元年辛亥十一月二十七日,止于咸丰二年壬子四月二十一日,这本日记原稿不仅是李棠阶的手稿,而且恰好是民国年间影印的《李文清公日记》中所缺遗的部分,此手稿有拾遗补阙的功效,使《李文清公日记》成为完璧。
李棠阶字文园,号强斋,清河内(今沁阳县)人,历官至礼部尚书,军机大臣,卒谥文清。
显然,《强斋日记》手稿作为本地文献在近代是不可多得的历史资料。
南阳市图书馆藏的南阳近世名人张嘉谋撰写的《中州人物考续编》手稿4册和南阳市博物馆藏本地才俊魏吉良手稿4册(魏氏家谱1册、洒然居日记1册,函稿积存1册、书札拾遗1册)、张嘉谋给魏吉良信(关于建立南阳图书馆的信原件)、《河南通志稿·水系采访稿》2册等,这些手稿对于研究河南特别是南阳地区风土人情、政治经济文化均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210990754_明代《包孝肃奏议》版本源流考释
![210990754_明代《包孝肃奏议》版本源流考释](https://img.taocdn.com/s3/m/521c3363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cb.png)
明代《包孝肃奏议》版本源流考释宋可伟(宜春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江西宜春336000)[摘要]《包孝肃奏议》在明代产生了多种版本。
这些版本依据其刊刻地和刊刻者的不同,可分江西刊本系列、庐州刊本系列、开封刊本系列、端州刊本系列和其他刊本5大类。
其中,明正统元年(1436)刻本是现存最早的版本,其他刊本对正统本多有借鉴。
明版《包孝肃奏议》的传世,既与该书在传世中出现的“故刊不存”和“读者病之”的状况相关,也受到了明代“致用”学风和该书“以文化人”作用的影响。
[关键词]明代《包孝肃奏议》版本源流[分类号]K 248;G 256*本文系安徽包公研究中心2021年研究生课题“包拯财税改革研究”(课题编号:b g y j 2021y j s -1)的研究成果。
《包孝肃奏议》(以下简称《奏议》)是研究包拯的原始史料。
到了明代,该书被时人进行多次收录和刊刻。
明人对《奏议》的关注不仅使其免于亡佚的危险,而且让《奏议》的刊刻在明代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目前学界主要是从《奏议》的版本和书目中的《奏议》这两个方面进行的研究。
关于《奏议》版本的研究,杨毅[1]探究了《奏议》的版源问题,杨国宜[2]和孔繁敏[3]对《奏议》的主要版本进行了罗列。
关于书目对中《奏议》的研究,赵正群[4]对《四库全书总目》中《奏议》的一些讹误之处进行考释,笔者曾对明代目录书中《奏议》的著录模式、分类方式和时人对该书性质的认识进行探究[5]。
现试从版本梳理、版本流变和刊刻原因方面,对经眼的12种明版《奏议》进行考释。
1明代《奏议》主要版本整理从明英宗正统年间至明崇祯时期,明人刊刻了多种《奏议》。
其中,笔者所经眼的《奏议》有12种。
这些《奏议》依据刊刻地和刊刻者的不同,可分为5类,即江西刊本系列、庐州刊本系列、开封刊本系列、端州刊本系列和其他刊本。
1.1江西刊本系列江西刊本,即明正统元年(1436)江西刊本,其刊者为胡俨和方正。
在现存的诸多版本中,“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版本是明正统元年(1436)合肥方氏刊本”[3]。
族谱信息
![族谱信息](https://img.taocdn.com/s3/m/af178021482fb4daa58d4b4a.png)
族谱信息于2005-9-16 9:12:00编纂共字范4227【江苏武进】毘陵范氏重修家乘十二卷(清)范培等跋清同治九年(1870)忠恕祠活字本十六册美国4228【江苏无锡】范氏家乘四卷首一卷(民国)范铸范龙廷铨辑民国五年(1916)印本江苏吴江县图云南图日本美国4229【江苏江阴】澄江范氏宗谱十六卷(清)范用宾等修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後乐堂木活字本二十四册美国4230【江苏宜兴】荆溪范家乘二十四卷(民国)范蕴辉修民国十五年(1926)永思堂活字本二十四册北图注:封面题《范氏宗谱》。
4231【江苏苏州】范氏家乘十六卷(清)范周球等重修清同治九年(1870)刻本六册日本美国4232【江苏常熟】范氏历代宗谱十卷首一卷(清)范启照纂修清光绪十八年(1892)後乐堂活字本十册北图历史所河北大学日本美国注: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范应琦始修,此为三修。
4233【江苏吴县】范氏家乘二十四卷首一卷(清)范安瑶续修清乾隆十一年(1746)刻本复旦大学日本美国注:宋范仲淹首修。
4234【江苏吴县】范氏家乘世系十六卷首一卷清刻本天一阁(存卷首、1-8)日本美国4235【江西吴县】范氏家乘左编二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右编十六卷首一卷清道光元年(1821)刻本辽宁图4236【江苏吴县】范氏家乘四十卷(清)范宏金等续修清道光三十年(1850)刻本日本美国4237【江苏吴县】范氏家乘左编二十四卷右编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清)范端信等纂修清光绪年间活字本一百册人民大学江苏苏州市图(存四十七册)4238【江苏吴县】范氏家乘四十八卷(清)范端信纂修清范氏抄本二册江苏吴江县图4239【江苏吴县】范氏宗谱三十六卷(清)范端信修民国五年(1916)刻本福建图(存一卷)4240【江苏吴县】甫里范氏族谱一卷(民国)范承绶纂民国四年(1915)万卷楼抄本一册江苏吴县图4241【江苏吴江】同里古吴郡范氏家乘不分卷续谱一卷范文光辑抄本江苏吴江县图4242【浙江杭州】高平范氏族谱八卷首一卷(清)范多庆修清道光十九年(1839)高平范氏刻本五册南京大学4243【浙江杭州】高平范氏族谱八卷首末各一卷(清)范鸿章范鸿宾等钞录清光绪四年(1878)抄本二十四册日本美国4244【浙江桐庐】范氏家谱不分卷(明)范士明等修明万历五年(1577)序抄本二册日本美国4245【浙江宁波】四明范氏宗谱不分卷(明)范大渻纂修(清)范盈焘重订稿本北图4246【浙江宁波】四明范氏家乘追远录二卷世次七卷世系录七卷(民国)范凤书等纂修民国十一年(1922)崇本堂活字本四册北图4247【浙江宁波】四明范氏宣义宗谱四卷(民国)范贤祥纂修民国二十二年(1933)敦本堂抄本四册天一阁4248【浙江宁波】蛟川范氏宗谱四卷(清)范桓益纂修清光绪十八年(1892)积善堂木活字本天一阁(残破)4249【浙江宁波】鄮西范氏宗谱不分卷(清)范邦瑷续修稿本二册天一阁4250【浙江宁波】鄮西范氏本支谱不分卷(清)范邦瑷续修清光绪八年(1882)四明庐山房钞本一册哈尔滨师大4251【浙江宁波】鄮西范氏泰百二十房下翰林房支谱不分卷(清)范从律编辑(民国)范盈煜续增民国十一年(1922)抄本一册天一阁4252【浙江宁波】鄞范氏族谱不分卷(清)范上林纂修稿本二册天一阁4253【浙江奉化】鲒奇胡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清)宋辅世纂修清乾隆三年(1738)抄本一册天一阁4254【浙江上虞】古虞金范氏宗谱十四卷(清)范继昌续纂清光绪十年(1884)芝本堂木活字本十四册浙江图日本美国4255【浙江上虞】古虞金范氏宗谱二十五卷首末各一卷(民国)范金相纂修民国四年(1915)芝本堂活字本十四册北图历史所吉林大学(二部)注:明洪武间范君悦始修,此为十一修。
善本宗谱——精选推荐
![善本宗谱——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c8fcb891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dd.png)
第二节 善本宗谱 一、新安旌城《汪氏家录》新安旌城《汪氏家录》,元汪纂,七卷,元泰定元年(1324年)刻本。
匡高27.3厘米,宽20.5厘米,左右双边白口,上下鱼尾,半页16行,每行30~33个字。
字多阙失,幸纂者自序尚残存部分,其结尾有“……自汪侯而来递七十二世,于旌十九世云。
泰定甲子人日自序”等,从而得知此编的纂者和确切年代。
自序之后,首列“总序”。
略述世系,断自三十一世祖汪文和。
文和于汉献帝建安二年(197年)拜龙骧将军会稽令,因渡江家于黟歙(时属会稽西部),止于五十五世祖志高。
志高于唐昭宗天元年(904年)“自凤庭挟琴书而来,……至旌城,学子留师事焉,竟莫能去”。
家录系谱谍之属,此系元人所作,有其独特的风貌,为研究家谱的重要物证。
其次,家谱即家史,它含有丰富的文献资料,可以补充国史、方志之需。
再次,宋元版本在明清之际就被视为珍宝,何况今又当数百年之后!此本又系徽刻,字体遒丽、刻工精良,为徽刻展现出辉煌灿烂的历史篇章。
1951年皖南人民文物馆在徽州地区征集,现藏安徽省博物馆。
二、新安《程氏诸谱会通》新安《程氏诸谱会通》,明程孟纂修,十四卷,明景泰三年(1452年)刻本。
匡高40.5厘米,宽24.5厘米,四周双边,大黑口,半页15行,行24字。
程孟,字文实,歙县槐塘人。
诚朴好学,尤致力于家谱,著有《槐滨集》,编有《程氏会通谱》、《世忠事实源流》等。
此谱卷首有明景泰二年(1451年)歙县鲍宁(字廷谧,正统初任御史)撰的序。
又有唐程淘、宋程祁等所撰旧序。
均述及东晋大兴三年(320年),程元谭因出守新安有政绩,卒后,赐田宅于歙之黄墩,是为新安程氏始祖。
序后有“程氏古今所居郡国之图”与“新安六邑程氏所居之图”。
“所居图”系程孟实地勘察并参考郡志绘制而成,附有题跋,为迄今所见家谱中有作此类图之最早者。
继有“谱例”,惜残破,其中有云:“所传图俱(残阙)书之,其宋元以来,各派多以行第书之,而今失其(残阙)者,无可奈何,仅依其旧,今编于名旁□以行第”,所谓以行第书之,即男性如称三十公、百二公、千五公;妇性如称十五娘,四三娘,等等。
[安徽明光]范氏家谱八卷
![[安徽明光]范氏家谱八卷](https://img.taocdn.com/s3/m/0a472046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ca.png)
[安徽明光]范氏家谱八卷范氏家谱八卷是关于安徽明光范氏家族历史的珍贵文献,记录了范氏家族自南北朝至晚清的历史和家谱,是研究中华家族文化的重要资料之一。
第一卷:前言范氏家族历史源远流长,延续至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
本卷介绍了家谱的编写背景、作者、范氏家族的起源和传承等。
第二卷:家族始祖本卷主要介绍范氏家族始祖范仲淹的生平、功绩和家族起源。
范仲淹为宋代政治家、文学家,其抗金功勋卓著,被誉为“外儒内臣”,是范氏家族的奠基人。
第三卷:明光范氏分支明代,范氏家族有一支在安徽明光独立分支,其后裔在明清时期逐渐壮大。
本卷详细介绍了明光范氏家族的历史、传承和贡献。
第四卷:范氏家族族谱范氏家族族谱是家族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了家族成员的世系、姓名、出生年月、职业、婚姻等信息。
本卷详细介绍了家谱的编写过程、内容和价值。
第五卷:范氏家族文化范氏家族文化是家族历史和传承的重要表现形式,涵盖了家族信仰、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书画艺术等方面。
本卷从多个角度介绍了范氏家族特有的文化传统和价值。
第六卷:范氏家族的名人和事迹范氏家族历史上出现过许多优秀的人才和杰出的事迹,这些人和事对家族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卷梳理了范氏家族的名人和事迹,对他们进行了详细介绍和评价。
第七卷:范氏家族修建的宗祠和祭祀活动范氏家族修建的宗祠是家族历史留下的重要文化遗产,是范氏家族祖先崇拜和文化传承的具体形式。
本卷介绍了范氏家族的宗祠和祭祀活动,展示了范氏家族的文化内涵和底蕴。
第八卷:范氏家族的现代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范氏家族也在不断发展和壮大。
本卷介绍了范氏家族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和贡献,展现了范氏家族的活力和创造力。
中国最稀有姓氏知识大全(完全版)
![中国最稀有姓氏知识大全(完全版)](https://img.taocdn.com/s3/m/fbefffdb647d27284a735152.png)
中国最稀有姓氏知识大全〔完全版〕桃斋主整理我国到底有多少姓氏,至今尚未有一个准确的统计。
中国旧时流行的《百家姓》是北宋〔公元960年〕的时候写的,里面一共收集了单姓408个,复姓30 个,共438个。
开展到后来,据说有4000到6000个,但是实际应用的只有1000个左右。
近年出版的《中国姓氏纪编》共搜集姓氏5730个。
出版的《中华姓符》里面共收姓氏6363个。
《中华姓氏大辞典》收入的姓氏多达11969个,其中单字姓5313个,双字姓4311个;三字姓1615个,四字姓571个,六字姓22个,七字姓7个,八字姓3个,九字姓1个。
由于姓氏本身还在不断开展变化,据专家估计,我国姓氏大约有18000 个。
所谓百家姓,是虚指,其实,民间的姓氏五花八门,很难统计。
没人给中国姓氏一个准确的数目,只能描述个“大概其〞。
有的模糊其词,说8000多个;也有言之凿凿,说有4100个。
除常见姓氏外,还隐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独特姓氏。
少见,自然就多怪。
市档案馆职工历甫花了30多年自费到全国各地收集了10129个中国姓氏,并整理成《中国姓氏书法大辞典》出版,经本报报道后,引起了读者强烈关注。
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杜假如甫研究员异常兴奋,将自己毕生收集的姓氏成果不计报酬地送给了历甫。
3年中,历甫又收集了9860个姓氏,加上第一次收集的,总共姓氏已接近2万个了。
器官名称有:头、骨、心、肾、肠、手、爪。
动物名称有:鸭、鸽、羔、狼、鸡、猴、狗、蛇。
气象名词有:雪、风。
日常用品有:瓜、桃、琴、窗、盒、筷、葫,柴、米、油、盐、茶。
性别名词有:雌、男、嫂。
数字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十、百、千、万、亿、兆都是姓,拼音“H〔读he‘和’〕〞、“T〔读yuan‘园’〕也是姓。
动词有:笑、揉、猜、拣。
色彩名词:赤、橙、黄、绿、青、蓝、紫……生活中常见的13种颜色,全都是姓。
朝代名称:夏、商、周、秦、汉、魏、蜀、吴、晋、隋、唐、宋、金、元、明、清。
范氏家谱——精选推荐
![范氏家谱——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7d56f17f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94.png)
范⽒家谱范姓村民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学家范仲淹的后嵊州市⽯璜镇范油车村的范姓代?前段时间,范油车祠堂的⼏根⽯柱⼦上与范仲淹有关的对联似乎为这个说法提供了依据。
范油车⼈对“⾃⼰的祖先来⾃苏州”的说法有了新的注解(范仲淹祖籍陕西彬县,后迁居苏州吴县)。
范油车村⽬前有村民800多⼈,其中90%姓范。
范油车村⽀书邹苗歆告诉记者,对联的发现及考证富有戏剧性。
原来,为配合嵊州市⼩康⽰范村建设,今年年初范油车村拆除了已经摇摇欲坠的祠堂,建⽴公共服务中⼼。
祠堂有近40根粗壮的⽯柱⼦,其中⼀些⽯柱⼦上刻着⼀些字,只是时⽇久远,模糊不清,也没有⼈知道写的是什么内容。
后来,这些⽯柱⼦以5000元的价格被卖到绍兴。
两个⽉后,绍兴传来消息,说这些⽯柱⼦上的对联与范仲淹有关。
原来,买⽅对⼏根⽯柱⼦进⾏了清洗和着⾊,字迹变得清晰起来,对联的内容也⼀⽬了然。
这个消息让范油车村以及⽯璜镇的⼀些⽂化⼈⼤吃⼀惊,⼏经周折他们于今年10⽉份把⽯柱⼦重新买了回来。
⽯柱对联似与范公有关昨⽇上午,在范油车村⼝,记者见到了这些见证历史的⽯柱⼦。
其中⼏根已经被⽤来建造纪念范仲淹的亭⼦。
其中⼀副对联这样写着:“海外传声名相业,⼀朝莫并;族中蒙养济义⽥,千古常留。
”范仲淹曾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对联讲的是他的为⼈和功绩。
还有⼏幅对联因为字迹模糊,辨认不清。
不过,记者发现其中⼀副对联上有“⽂正”两字,“⽂正”是范仲淹的谥号,这也似乎说明了对联的确与范仲淹有关。
从这些对联刻写的年代来看,都是在范仲淹第⼗⼆世孙以后,这表明祠堂也是在那之后修建的。
家谱对祖先也有记载为进⼀步证明范仲淹是⾃⼰的祖先,邹苗歆建议查询家谱。
后来,⼈们在80多岁范姓⼈⽒唯⼀保留下来的家谱。
这部家谱共四本,修订于的范承法⽼⼈家⾥,找到了范油车村范姓1937年,⾥⾯清清楚楚地写明了范仲淹是范油车⼈的祖先,还说范仲淹的第三个⼉⼦在此定居后,繁衍出了后代。
从家谱看,⽬前范油车村的范姓范姓村民中最远的已经是范仲淹的第四⼗代世孙了。
明代休宁隆阜戴氏荆墩门的派分、建构及生活
![明代休宁隆阜戴氏荆墩门的派分、建构及生活](https://img.taocdn.com/s3/m/c908f146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28.png)
明代休宁隆阜戴氏荆墩门的派分、建构及生活郑小春提要:洪武九年,荆墩门自隆阜戴氏宗族中派分出来。
至第三代,该门叔清、叔明二人通过人口繁衍、家业发展、家风家声建设以及家族文化建设等活动,基本上完成了家族组织的建构,降至明末,已发展成为一个规模相当可观的商业家族。
荆墩门的派分、建构以及生活实态等,真实地呈现了一个徽州商业家族的发展图景,一定程度上为考察徽州地域乃至各地汉人家族的发展面相提供了颇具参考价值的案例,并且从中还可归纳出一些家族发展的共性特征。
关键词:明代;隆阜戴氏;荆墩门;派分;组织建构;生活实态DOI: 10.16758/ki.1004-9371.2016.04.006就家族理论而言,“门”即“门房”,旧时指封建家族的各房分支,某一门可以理解为某个家族派分出的某一宗支。
从家族发展实际来看,一个家族宗支的初始状态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家庭,通过子孙繁衍和组织建构,从而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系统完备的家族组织。
那么,宗支自派分时的简单家庭直至发展成为一个家族组织,在这个较长时间的蜕变过程中,其具体的派分、组织建构及生活实态究竟如何?从中又能够得出哪些具有共性的特征呢?显然,这些问题对于宗族研究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休宁隆阜戴氏系新安一望族,至明代初期业已派分出13个门,荆墩门即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
自洪武九年(1376年)派分以来,通过有明一代二百多年的繁衍和建设,荆墩门逐渐由一个六口之家发展成为一个规模可观的商业家族。
荆墩门的发展历程,为考察徽州家族发展史提供了一个颇具参考价值的范例。
本文将以一则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商人家庭阄书为线索,结合戴氏家谱及相关文献记载,对明代荆墩门的派分发展、组织建构以及相关的社会经济活动和生活等展开考察,以期为进一步推动徽州宗族研究有所裨益。
一、《叔清、叔明两祖阄书》及其特点乾隆《休宁隆阜戴氏荆墩门家谱》及民国《休宁隆阜戴氏荆墩门家谱》皆收录了一则明正统十一年《叔清叔明两祖阄书》。
万历《灵山院汪氏十六族谱》的编撰特点及其价值
![万历《灵山院汪氏十六族谱》的编撰特点及其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6c287abec850ad02df804178.png)
Compiling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Value of
Genealogy of Sixteen Clans of Wangshi of
Linshanyuan in Wangli Period 作者: 徐彬
作者机构: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芜湖241003
出版物刊名: 池州学院学报
页码: 6-9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2期
主题词: 汪道昆 家谱 体例 价值
摘要:汪道昆是明嘉靖、万历时期比较有影响的学者,他的《太函集》和《大雅堂杂剧》今人已有多篇研究作品问世,但汪道昆所修的家谱今人却少有专门关注,本文是对汪道昆所修《灵山院汪氏十六族谱》独特的编修体例及其价值做专门的探讨,以期对全面研究汪道昆有所帮助。
范良与清初山阳文人社集考略
![范良与清初山阳文人社集考略](https://img.taocdn.com/s3/m/bb7f380e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ef.png)
范良与清初山阳文人社集考略郭宝光【摘要】清初淮安文人社集秉明之遗绪,先有望社肇始于前,四方名流多从之相应.与此同时,山阳尚有“舟社”、“琴社”之举,多与流寓此地的休宁范良有关.“舟社”、“琴社”名虽不彰,但亦为山阳文人社集的一部分,考其渊源对清初文人社集情况或有进一步的了解.【期刊名称】《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39)002【总页数】4页(P56-59)【关键词】范良;望社;舟社;琴社【作者】郭宝光【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2151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2.21明末清初,淮安府郡治山阳,地处南北水路要冲,南北遗民往还其间。
顺治四年(1647)张养重、阎修龄、靳应升承晚明风气,结望社以励同人。
而后邱象升、邱象随秉承社集屡兴文事,使得望社成为江淮间卓有声望的文人社集。
邱象随在《淮安诗城凡例》中称:“自茶坡诸君子当干戈抢扰之日肇兴望社……今社仍以望名,亦从始云。
”[1]而据文献可知,同时期清初山阳尚有“舟社”、“琴社”等结社之举,且皆与徽人范良有关,现今存世关于望社的最早研究资料亦来自范良所编《诗苑天声集》。
但由于对于清初山阳文人结社观照多集中于望社一点,且范良生平于世人所知甚少,使得对其余二社的考察仍处空白。
今从清人文献中拣其故实,考其家世,察其行迹,期望对于范良以及清初山阳文人社集有进一步的了解。
一、范良籍贯、姓字及生卒年考范良,字眉生,安徽休宁人,《续山阳县志》言为歙人有误。
李楷《河滨文选·卷四》有《范太学传》一文,文中称:“予与哲卿范公生同年,秦与天都相距数千里,予入淮乃悉哲卿事,以得交其子眉生,愈有通家谊,故属乐志堂记以传之。
哲卿之墓自有志铭,予不敏,为之作传焉。
明太学生范氏哲卿,新安之休宁人也。
”[2]从李氏文中可知,范良父范文蠡,字哲卿,号隐陶,生于1603年。
随其父梠入淮而家焉,先娶孙氏早卒,后娶王氏又卒,生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万历《休宁范氏族谱》史料价值与版刻年代考略因中国国家图书馆与法国远东学院合作项目“徽州家谱中印刷史数据库与研究(第一阶段)”数据表单审校工作需要,笔者又见到了明万历刻本《休宁范氏族谱》。
说是“又”,因为第一次看到这部家谱是2002年参加上海图书馆主持编纂的《中国家谱总目》项目校对了相关工作表,第二次是2003年也因上海图书馆编纂《中国家谱大辞典》核查了这部家谱,此为第三次见面,又勾起了往日对这部通体颜体字家谱异样的记忆。
《休宁范氏族谱》计有八册,外观很不起眼,书型尺寸还大小不一。
全谱按八音分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册。
现首册书衣却贴着“革”字谱名签,显然是错了。
其他各册均无书签。
略一翻检,第五册末尚夹有“石”、“木”两条谱名签,未贴。
各册书衣残破处甚多,看去属久未修整,相当陈旧。
其中第四册前半部分(谱居第一至五十一叶、谱茔第一叶)为配本。
第七册整册为配本,且由前后两册合订而成,前册为“世图中支传中”第七十八至一百三十二叶,后册为“世图中支传下”第一百三十三至一百七十三叶。
此三部分配本书衣较黄,其余各册书衣灰色。
配本书高宽均略短于其余各册,故第四册配本部分的下书衣装订于现整册的下书衣处时天头、书脊明显各短了一截。
再依配本及其余各册书脊陈旧程度和原装订线勒痕来看,配订之前后均有很久远的年代了,且相当于现第四、七册内容的配本原本当是各分订两册的。
《休宁范氏族谱》内涵的史料价值主要反映在以下方面:一、通体颜体字美观端庄翻开族谱,首先是它全谱颜体字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首序为大楷颜体字,除其他新序及后序为范氏子弟分别书写外,族谱正文等均为小楷颜体字书写。
这是十分罕见的。
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
产生于盛唐的颜体书法厚重、端庄,且非常有力度,是中国书法中很重要的一个流派。
颜体字的线质及其张力具有郁积勃发的生命动感。
这种线质具有三维空间感和体积感,常能从其肥涩得宜而又圆劲满足的线条运动中感受到一种生命力的激荡。
人说看了颜真卿的书法,你会精神为之一振,你的为人也应当像这样方正不阿。
此谱即佐证了此说。
此谱行字为半叶十三行行二十八字小字双行同。
全谱共计八百零七叶,共计大小楷颜体字约三十八万字(按满叶的三分之二计字),均为族谱纂修者范涞[注1]次子范槲[注2]所书。
如此巨大规模字数一概以颜体字书写,其字数本身即令人佩服,且字字一丝不苟,笔画与间架中规中矩,若以“遒劲紧结”、“古澹雄浑”、“沉雄痛快”、“圆劲古淡”等赞誉来形容均不为过!这种洋溢于全谱严谨的颜体字汪洋大海,笔者以为,从小的方面看,是范槲的书法为其父亲所主持纂修的族谱争光添彩,与内容比较是相得益彰,锦上添花;往深层次说,正是反映了休宁范氏家族以及以范涞为首的修谱集体在精神、品格、为人、品位和情绪诸方面对发扬历史文化传统和休宁范氏敬宗收族繁衍的崇敬、自豪、自重、信心和追求。
略感遗憾的是谱中只记录了书写者,没有找到刊刻者名氏。
以谱末所附《给领族谱字号》中心行“心字号给长支博村起东公支收据”中墨笔手书的“心? 长支博村起东公支”九个颜体字看,此即为范槲所书字,然各字笔画粗细长短略有不一致、欠规矩之处。
而细察刊刻之字,则通篇每个字均如一气呵成,笔画划一,风格贯穿,赏心悦目,此间即融入了刻工的高超技艺和艺术加工,其功实不可没!该刻工应属徽州刻谱行业的佼佼者,估计范氏修谱者也是支付了不菲的刻版工时费,故不书其名。
二、版画艺术水准很高《休宁范氏族谱》卷四“谱居”收有村居图八幅:《同邑各村总图》、《博村祖居图》、《汊口村居图》、《林塘村居图》、《油潭村居图》、《合干村居图》、《闵口村居图》、《瑶关村居图》。
卷五“谱茔”收有《一世祖唐观察使公祖妣夫人宁氏合葬墓图》至《廿九世小支瑶关永凤配节妇郑氏墓图》计八十四幅墓图,其中《中支林塘廿四世本涵隐君墓图》等七幅墓图有题无图。
卷六“谱祠”收有《范氏统宗祠图》至《怡乐堂祀先阁图》十八幅祠图。
上述木刻版画笔法高古,线条细腻,镌刻精致,疏处可走马,密处不透风,具有极高的版画艺术水准,是明代中后期版画的代表作。
其中八幅村居图属于很正规的明代族姓地图,如《同邑各村总图》用形象画法(山水等不用抽象符号表示),七幅村居图用形象画法暨对景画法(各种地貌均朝向图幅中心),绘制精细,刊印精良,蕴涵的地理和人文信息丰富,在古代地图制图史上都比较少见,至今仍具有徽州历史地理和人居环境诸方面的参考研究价值。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以《一世祖唐观察使公(范传正)祖妣夫人宁氏合葬墓图》为首的众多墓图。
明清家谱中的墓图大都由粗条墨色组成,既显得神秘,距墓葬实地状况亦远,又有千墓一面之感,很少给人以艺术的感受。
《休宁范氏族谱》中许多墓图却都绘得十分精致,与众不同。
如《中支十五世迁林塘祖九千府君暨本村各祖各祖妣葬王坦塘汊口墓图》的图幅首先宽达三个半幅,这可算是十分罕见的巨幅墓图了。
图中不但墓穴上下错落有致,树林、围墙、道路、牌坊、大塘一应俱全,其树干、树冠等达到了罕见的精细程度,几乎不亚于一座风景园林的工笔水墨国画。
三、家谱格式严密合理《休宁范氏族谱》纂修格式的各个细节均经深思熟虑,有不少规定是比较独特和相当严密合理的。
主要表现为以下七个方面:1.全谱以章序为九卷。
家谱内容划分绝大部分以卷为单位,鲜有其他。
如《休宁范氏族谱》以章序卷,前未有之。
谱中目录卷端首题“休宁范氏族谱九章”,首章为“谱叙”,第九章为“谱考”,不用卷字,亦可用“篇”、“编”等,为何选用此前家谱纂修者从未用过的“章”字?儒家经典《论语》、《孟子》开始是按正文段落分“章”的,内容长短不一。
《九章算术》是流传到现在中国古代最早的数学著作。
它把包罗万象的246个数学问题,分为:方田、栗米、衰分等九章。
当然,古籍以卷划分内容,每卷内容的篇幅大致差不多,一般不超过一册。
个别卷内容较多,就要再分为上下子卷或上中下子卷。
谱中“谱系”部分内容最多,占了两厚册,若与其他部分一样也算一卷,此卷内容就太多了,若再分子卷又与其他部分不一。
另,全谱不多不少刚好九章,其间亦含有深意。
古人云:满招损,谦受益。
自称很少用“十”字。
清宫房间才敢号称九千九百九十九间。
清代乾隆皇帝自称“十全老人”是个特例。
《休宁范氏族谱》纂修者将全谱分为“九章”,盖有自谦、拟古和名实相符的成分在内,也是较有心思和独特的。
2.用大小序说明内容宗旨。
《休宁范氏族谱》中大小各部分内容前,范涞均撰有前言,详细说明本部分内容与由来。
盖他在《休宁范氏族谱自序》言自己“因窃取撰述之体,就一家之言,合之为《休宁范氏族谱》”,是实实在在地履行了纂修职责,并非虚言和在族中官高位重(时任江西按察司清军驿传道副使,相当于现江西省邮政总局副局长)挂个虚名而已。
古书有大小序由来已久。
《汉书》至《明史》等即如此。
范涞为族谱逐一撰写大小序其意亦深,作用亦大,所下功夫亦多。
3.诰敕公文置于第七章谱表部分。
纵观万千家谱都把皇上诏书恭敬地冠于全谱之首或显要位置,以示恩宠和仰慕,概莫能外。
唯独《休宁范氏族谱》将此置于第七章谱表部分之末!也是,若非本宗祖先和族人有所作为,何来皇上诰敕、地方公文?再者,“谱表”即载族人仕途及朝廷、地方和家族大事,诰敕公文置于表后,看来也比较合适。
就是这种编谱做法需要纂修者具有很高的眼光和极足的底气!4.前后内容提示照应。
家谱内容分为若干个部分,有关某人的资料必涉及若干方面,如何裁剪和分合,这是考验纂修者功力的一个地方。
《休宁范氏族谱》在此方面考虑周密,当详则详,该略则略,无不符合各部分宗旨与范围。
最重要的是,谱中相关部位均明确给出内容关系提示。
如“谱系”主要记载各世各人名讳、字号、排行、生卒、婚娶、子女、墓葬等情况,“谱表”主要记载族人仕途及朝廷、地方和家族大事,修谱事宜亦入此,则“谱系”各人世系表中便不书科举仕宦和修谱事项,相关人物的世系末分别注明“余见表”,同样,“谱系”宗人在“谱传”中有传,则在“谱系”世系之末注明“见传”,以便览者按需取而读之,防止遗漏史实。
5.世系首书同胞兄弟排行。
“谱系”各人世系概况中,首先用与名讳一样的粗体字写明一家人同胞兄弟的排行“一、二、三”次序,再接书名字。
这是很独特的做法,以便于览者很方便地了解此人在自己家里的排行、兄弟及父亲情况。
更重要的是,这样可以比较方便、醒目地检验上下各代世系接续是否准确,以免不小心混淆或遗漏。
6.明确全谱及各卷叶码。
全谱逐一在每叶的版心正面镌刻全谱叶次,在版心反面镌刻本章叶次。
这在众多家谱中是绝无仅有的现象。
因为这样做要增加不少镌刻成本,所以别的家谱鲜有如此。
由此亦可见,《休宁范氏族谱》的纂修者是十分细心和严谨的,也是让人觉得与众不同的一大特点。
7.规定家谱册次与部次。
每部家谱分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册。
所刷印装订的全部家谱按二十八星宿的角、亢、氏、房、心等二十八字编号,颁发给各支珍藏,写明收藏人名氏,并明确规定:“收藏贵密,保守贵久,每岁春正三日祭祖时,各带所编发字号原本到统宗祠,会看一遍。
祭毕,各带回收藏。
如有鼠侵油污、磨坏字迹者,罚银一两入祠,另择本房贤能子孙收管。
”(见《休宁范氏族谱·谱祠宗规》)如此编号,既防仿冒私售,又是检查清点原谱的有效措施,其用心可谓良苦!四、家谱内容全面严谨以上所述大都属于形式方面,家谱内容的全面严谨才是其重要价值之所在。
以下择其要而言之:1.全谱内容划分科学。
“休宁范氏族谱九章”把全谱内容分为谱叙(旧谱序目、旧谱序文)、谱原(原姓、原宗)、谱系(世系总图、各支分图)、谱居(同支各邑迁图、同邑各村总图、同邑各村分图、族村居图说)、谱茔(世祖各茔图、支祖各茔图、节妇烈女茔图、茔禁墓祭诸仪)、谱祠(祠制、祭产、祀仪、宗规、图式)、谱表(宗图名位表、世图名位表、诰敕公移类)、谱传(宗图传、世图总支传、世图分支传、节烈传)和谱考(旧考、新考、附考)九个部分。
各种古籍目录和家谱目录遂均著录为“九卷”,这是符合古籍著录规则的。
主要是这九个部分不多不少正好囊括了家谱的基本内容。
其实按此九个部分的字面来看,似乎家族文献不止谱传、谱考等几类,那诗文、赋记、表诔归入何类,且谱传之各位先人行传为范涞所撰,他人所撰墓铭、行状置于何处?其实,范涞并未忘却,而是把这几类文献按作者或传主分别归入谱传中各人行传之后。
其详后述。
2.家谱的每类信息全面可信。
尽管全谱只有九章,但其中蕴含的家族资料是十分丰富的,可以说其信息量绝不低于一般的十二卷或二十卷。
休宁范氏宋代即开始溯源穷流,作谱收族,因兵燹荒年,文献多致遗落亡失,使祖上世次不可复考。
明初在搜索残谱基础上编出草谱,之后永乐、成化和嘉靖等年均有续修、复修。
本次修谱,范涞在历代编修的前提下,又前后搜葺二十年,继而正式设局率众纂修十四年,方成此集大成的《休宁范氏族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