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万历青花人物纹罐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历朝青花瓷器型,值得收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历朝青花瓷器型,值得收藏!](https://img.taocdn.com/s3/m/2aac2936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41.png)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历朝青花瓷器型,值得收藏!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中华陶瓷工艺珍品。
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
青花瓷是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
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
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
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
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清嘉庆·淡描青花飞天盖碗·武汉博物馆藏清乾隆青花瓷狮子滚绣球纹鼻烟壼·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雍正青花花卉贯耳瓶·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唐代的青花瓷器是处于青花瓷的滥觞期。
人们能见到的标本有20世纪70—80年代扬州出土的青花瓷残片二十余片。
通过对扬州出土瓷片的胎、釉、彩进行研究,并对唐代巩县窑的物质和技术条件进行分析,初步断定唐青花的产地是河南巩县窑。
唐青花经过初创期以后,并没有迅速发展起来,而是走向了衰败。
清乾隆青花缠枝花卉盘·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青花纸搥瓶·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康熙青花鱼龙变化高足盘·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康熙青花鲤跃龙门折沿盘·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康熙青花罐·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
元青花瓷的胎由于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烧成温度提高,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减少。
多数器物的胎体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实饱满。
胎色略带灰、黄,胎质疏松。
底釉分青白和卵白两种,乳浊感强。
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
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
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
人物有高士图(四爱图)、历史人物等;动物有龙凤、麒麟、鸳鸯、游鱼等;植物常见的有牡丹、莲花、兰花、松竹梅、灵芝、花叶、瓜果等;诗文极少见。
清康熙青花瓷龙纹盖罐·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康熙青花缠枝番莲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雍正青花小罐·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明嘉靖青花云龙兽耳环瓶·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明嘉靖窑青花番莲大腹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明清时期是青花瓷器达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时期。
天津博物馆藏明代青花
![天津博物馆藏明代青花](https://img.taocdn.com/s3/m/8efdff06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baebb43.png)
天津博物馆藏明代青花明代青花瓷(1368-1644)明代初年景德镇设立官窑。
自永乐,宣德始,官窑的烧造规模不断扩大。
青花品质精良,造型既有传承也有创新,同时还受到伊斯兰文化的影响,部分瓷器颇有异域风格。
而民窑青花呈现出自由豪放,泼辣清新的制作风格,将当时民间的审美情趣表现的淋漓尽致。
有明一代,青花瓷的最大特点是:随着不同时期钴料的变化,亦形成了青花瓷器的多种风格。
明洪武青花云龙纹盘Blue-and-white plate with dragon in clouds designHongwu Reign (1368-1398), Ming Dynasty明永乐青花葡萄纹盘Blue-and-white plate with grapes design Yongle Reign (1403-1424), Ming Dynasty明永乐青花莲瓣纹鸡心碗Blue-and-white Jixin (chicken-heart featured) bowl with lotus petals designYongle Reign (1403-1424), Ming Dynasty明永乐青花花卉纹鱼篓尊Blue-and-white creel-shaped zun vase with floral design Yongle Reign (1403-1424), Ming Dynasty明永乐 青花缠枝莲纹执壶Blue-and-white flask with interlocking lotus sprays design Yongle Reign (1403-1424), Ming Dynasty明永乐青花龙纹扁壶Blue-and-white flask with dragon design Yongle Reign (1403-1424), Ming Dynasty明宣德款青花缠枝花纹碗Blue-and-white with interlocking flower designwith the imperial mark of Xuande Reign (1403-1424), Ming Dynasty明宣德款青花牵牛花纹兽耳倭角方瓶Blue-and-white square vase with animal-shaped lugs and moming-glory design, with the imperial mark of Xuande Reign (1403-1424), Ming Dynasty唇口微侈,直颈,两侧贴塑兽耳,方形腹的每个直角均斜削成45度,使之变为八棱锤形,圈足外撇。
明清景德镇民窑兔纹研究
![明清景德镇民窑兔纹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e2f108da0116c175f0e48f0.png)
《艺术考古》总第期年第52009期4兔子是一种哺乳类、草食性的脊椎动物,其耳长、尾短,善奔跑、跳跃,具有善良可爱、机灵活泼的特性,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
“动如脱兔”这句成语便诠释了兔子的敏捷性。
兔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尤其具有特殊地位,被赋予各种吉祥的寓意和内涵。
兔子因其很强的繁殖能力而被视为生育的象征,《尔雅・释兽》载:“兔子曰娩”。
古人还将月亮中的一块阴影想像为兔的形状,认为月中有兔。
明人王夫之曰:“顾兔,月中暗影似兔者。
”[1]清人林云铭云:“月中微黑一点谓之兔。
”[2]历史学家根据月中有兔的传说在印度起源之古、传播之广、典籍中记载之多,认为“它起源于印度”[3],并且最初应来源于佛教典故。
而我国文献中关于月兔的记载,最早见于屈原的《楚辞・天问》:“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意思是:月亮你有何种功德,圆缺周始竟然长生不老?你清清静静,为什么肚中还养了一只兔子?而在我国民间流传的“嫦娥奔月”古老传说中,嫦娥在冰冷的月宫里遥望人世,与她为伴的只有被罚日夜砍伐桂树的吴刚和一只在桂树之下捣药的玉兔,以上种种原因,使玉兔成为了月亮的象征。
兔子还是我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之一。
十二生肖在我国民间俗称为十二属相,每十二年一轮的兔年使得兔这种动物与中国人民的生活密不可分。
由于兔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赋予如此多的吉祥寓意,因此兔子的形象在我国古代各类艺术品中曾经大量地存在,自然也是古代陶瓷艺术中常见的表现题明清景德镇民窑兔纹研究曹建文徐小娇《艺术考古》总第期年第52009期4图六是景德镇董家坞窑址出土的正德至嘉靖初期的青花兔纹执壶,壶底足正中画兔纹,虽四肢着地呈伏卧状,但头部高高仰起,望着头顶一轮月亮。
而壶嘴与壶身的相接处亦画有一幅开光山石兔纹,形态也做仰首状,与壶底兔纹非常相似。
图七、图八为景德镇窑址出土的嘉靖青花兔纹盘残片,盘内心绘有桂树兔纹,盘底足书有双圈“大明嘉靖年制”楷书款。
浅析明清时期将军罐器型及装饰纹样的演变
![浅析明清时期将军罐器型及装饰纹样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52d0401fcf84b9d529ea7a18.png)
浅析明清时期将军罐器型及装饰纹样的演变作者:朱虹饶妍来源:《牡丹》2016年第21期在漫长的工艺发展史里,中国陶瓷制造业的发展,促进了古代手工业的蓬勃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它的萌芽、发展和兴盛,不仅在视觉上给予了我们美轮美奂的享受,还为中国文化写下了史诗般的辉煌篇章。
当下,随着人们不断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将军罐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和传统艺术的传承品,其艺术价值愈来愈被收藏家及大众看重。
本文重点阐述明嘉靖、万历时创烧,清顺治时基本定型,康熙年间盛行三个时期的将军罐。
从现存的将军罐来看,不同时期的器形略有变化,装饰纹样也不同,体现出不同时期的独特风格。
一、研究内容及将军罐概念界定将军罐是一种瓷罐,其通体浑圆,器型高大,上腹圆润,中腹内敛,下腹渐收向外为撇,底部平坦无釉,罐口附宝珠顶高圆盖。
因其罐盖呈椭圆状隆起,盖顶宝珠高耸,极像古代将军所戴盔帽,尤其像宋元明时期盛行的宽帽檐的笠式头盔;其体形壮硕、造型饱满、气吞虹蜺酷似一位头顶缨盔的将军,故此唯之为将军罐。
将军罐可用来储水、储酒、储物,此类瓷罐皆有盖,又称之为盖罐。
二、初创时期的将军罐不同历史时期的瓷器风格迥异,政治、经济、文化都影响着瓷器的风格,不同的风格首先表现在造型上。
宋代是传统制瓷工艺发展最为鼎盛的时期,元代在前朝的基础上又创新了瓷器造型,并具有凸显时代风格的显著特征:器型较大、钝重稚拙、胎体厚重。
罐是元代常见的瓷器类型。
将军罐设计伊始以元代短颈大腹的直口罐和荷叶盖罐作为参照。
经过学者们对实物的考证,得出真正成熟的将军罐是在明嘉靖、万历时期创烧而成的。
从明初到成化、弘治时期,将军罐的造型不同于元代厚重笨拙、瓷体粗大的风格,而更趋于轻巧洒脱。
明代嘉靖龙凤云纹将军罐、万历青花花鸟纹将军罐,肩以下渐广,至腹部最大处内收、平底,腹上为圆肩,短颈大口;盖纽多为火焰纽、洋葱纽和宝珠钮。
罐的装饰范围包括罐盖和罐身两部分。
罐盖有纽、顶和盖沿三个部分,罐身分为颈部、肩部、腹部、胫部四个部分,腹部为主装饰区,肩、胫部为辅装饰区。
青花浙料标准器物
![青花浙料标准器物](https://img.taocdn.com/s3/m/777ecaa1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f0.png)
青花浙料标准器物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工艺特点使得它成为研究中国古代陶瓷的重要参考。
本文将从青花浙料的历史背景、工艺特点、标准器物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以期为读者提供全面深入的了解。
一、青花浙料的历史背景青花浙料,又称浙江青花,是指明代晚期至清代晚期,景德镇御窑厂及周边窑口使用的一种青花料。
这种青花料主要产于浙江绍兴、金华一带,因此得名。
在明代晚期,由于政局不稳、战争频繁,导致景德镇御窑厂无力继续使用昂贵的回青料。
为了寻找替代品,御窑厂从浙江地区找到了这种价格相对便宜的青花料,即浙料。
自明代晚期至清代晚期,浙料几乎成为了所有官窑瓷器的主要青花原料,使用年限长达270年左右。
二、青花浙料的工艺特点1. 发色特点:青花浙料的发色青翠、色重浓艳,轻则淡雅。
与回青料相比,浙料的发色更加稳定,不易晕散。
这使得浙料在绘制青花瓷时,能够呈现出清晰、细腻的图案。
2. 绘画风格:使用青花浙料绘制的瓷器,在绘画风格上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
浙江地区的画工在绘制青花瓷时,注重线条的流畅和构图的简洁,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种风格在青花浙料标准器物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三、青花浙料标准器物青花浙料标准器物是指那些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使用浙料绘制的青花瓷器。
这些器物在造型、纹饰、工艺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标准性,是研究青花浙料的重要实物资料。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青花浙料标准器物:1. 明隆庆青花云龙纹蟋蟀罐:此罐造型规整,罐身绘有云龙纹,龙身矫健、云纹飘逸,展现出明代晚期青花瓷的独特魅力。
罐底书有“大明隆庆年造”款识,证明了其官方出品的身份。
此罐所用的青花料即为浙料,发色青翠、浓淡相宜,充分体现了浙料的特点。
2. 明万历青花人物纹碗:此碗碗形规整,胎质细腻,釉面光润。
碗内绘有人物故事图案,人物形象生动、构图严谨。
碗外壁绘有缠枝花卉纹,线条流畅、纹饰繁复。
碗底书有“大明万历年制”款识。
此碗所用的青花料同样为浙料,发色鲜艳明快,展现出万历时期青花瓷的独特风貌。
浅析杂宝纹在明代彩瓷中的应用
![浅析杂宝纹在明代彩瓷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9147689f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ff.png)
031浅析杂宝纹在明代彩瓷中的应用摘要:杂宝纹是我国传统的装饰题材,其在宋代末期就已经出现;元时,多用于青花器的辅纹装饰,常以八大码的形式出现;而到了明代,除了继续沿用青花器八大码的表现形式,也逐渐发展出新的装饰形式;同时,明代彩瓷的出现和繁荣,打破了青花器成主流的单一局面,杂宝纹也不可避免的应用在明代五彩斑斓的彩瓷装饰当中;本文基于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彩瓷,谈谈杂宝纹在明代彩瓷中的应用,并对其装饰形式和艺术语言进行分析。
关键词:杂宝纹;明代;彩瓷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892(2023)02—031—(03)Analysis on the Application of Miscellaneous Treasure Patterns of Decorative Porcelain in the Ming Dynasty 0前言 杂宝纹是我国传统陶瓷装饰中常见的一种装饰题材,可以直接理解为“多种宝物”,其在陶瓷装饰中的体现主要包含“八吉祥”和其他各种吉祥纹样。
八吉祥纹的组成元素为固定的八种佛教法器,带有着一定的宗教色彩,一般将任意运用超过两组宝物以上的纹饰都可以称为杂宝纹。
它们在陶瓷装饰应用以及演变的长河,逐渐摆脱其自然固有的政治或者宗教色彩,既独立运用,又产生穿插结合。
回望我国陶瓷的发展历程,在经历了宋元黄金时期之后,至明代,达到了又一个高峰,有了宋元陶瓷装饰进入“画花”阶段的基础,陶瓷装饰在明代有了更大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彩绘工艺,打破了青花占主流的单一局面,杂宝纹除了继续在青花上得以沿用,其在其他陶瓷彩绘工艺上也有所表现,并且其发展呈现十分繁荣的局面。
1明代彩瓷的主要品种 明代是我国陶瓷装饰工艺发展变革的重要时期之一。
在此之前,我国陶瓷的装饰大多是以施釉为主的素瓷,即便早在宋代,磁州窑就已经开始运用黑白对比的画花装饰手法进行瓷器坯体的装饰,以及在元代,青花瓷上种种精致的青白色的彩绘装饰,它们虽然都属于彩绘瓷的一种,但它们两者关于陶瓷装饰的表现仍然都属于素色的装饰。
明代瓷器
![明代瓷器](https://img.taocdn.com/s3/m/3eb8b7d4ba0d4a7302763a7e.png)
明代瓷器篇一:明代五彩瓷器的演变明代五彩瓷器的历史演变中国彩瓷的生产,发展到明、清两代,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已完全可以与青花瓷器平分秋色。
特别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制作水平,更是如日中天,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另一个高峰。
五彩瓷器的主要着色剂为铜、铁、钴、锰等矿物元素,采用低温烧制成型。
五彩为二次成型工艺,彩饰色料分釉下与釉上两种,常用颜色有红、黄、绿、紫、赭、黑等。
所谓五彩并非是说五种色彩同时出现,而是多种彩色之意,但其中必须有红色方为五彩。
五彩也被称为“古彩”、“硬彩”。
据民国许之衡《饮流斋说瓷》释:硬彩者,彩色甚浓,釉覆其上,微微凸起。
其施彩方法,是勾线后平涂填色,以水或胶水作溶剂,按纹饰需要,在已烧成的白釉瓷器上,施以多种颜色进行再度创造,在770-800℃的温度中焙烧而成。
烧成后的色彩呈现玻璃质状,有坚硬质感。
五彩瓷器是釉上彩中的主要品种之一。
“五彩”一词,出现于明代晚期。
明代天启年间谷应泰《博物要览》记载:“宣窑五彩,深厚堆垛。
”1984年在西藏萨迦寺发现了器底带有“大明宣德年制”款的青花五彩碗,证明五彩瓷在宣德年间烧制已比较成熟了。
从宣德到成化经历了正统、景泰、天顺三朝。
这三朝时局动荡,政权不稳,在制瓷工艺上毫无成就,还没有发现五彩瓷器。
直到成化年间才又出现了五彩。
成化年间的五彩瓷十分稀少而珍贵,传世品也是极为罕见。
到了明弘治年间,釉上五彩的烧制更加成熟。
发展到嘉靖、万历时期,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开创了五彩瓷的新局面,出现了较大的罐、瓶类等。
此时五彩的烧制已经达到了非常完备的境界。
明天启五彩人物纹海棠式盘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早期釉上五彩瓷器传世品不多见,因为当时景德镇延续元代制瓷主流,生产青花、釉里红产品。
然而从所见到的为数不多的洪武釉上红彩可以判定,洪武时期的红彩瓷器已为“五彩”瓷的蓬勃发展做好了铺垫,可以说洪武釉上红彩已拉开了明代五彩瓷辉煌的序幕。
特别要指出的是,用红彩描绘精细的龙纹、云纹等图案,只是明初才出现于景德镇。
明代各个时期民窑青花瓷器的鉴定
![明代各个时期民窑青花瓷器的鉴定](https://img.taocdn.com/s3/m/66306eea998fcc22bcd10d17.png)
明代各个时期民窑青花瓷器的鉴定1·洪武(1368—1402年)(1)青花云气纹碗,青花福字纹碗。
此期民窑器质量很差,极粗,但有此写意瓷画的画笔简洁潇洒,如高士图,水莲纹,草书“福”、“寿”字等。
(2)青料。
全部为国产料,发色灰暗,少数呈褐色。
(3)纹饰。
碗外壁仅上部绘画,多见云气纹,笔法以一笔点划为多;碗内壁一般为口沿一周边饰,底心绘画,纹饰有兰草、牡丹、菊、莲、水草、蝶、螺、熊、鱼、松竹梅石、山水、高士、花托“福”字、草书福、寿字等。
(4)胎釉。
胎色米灰,个别米黄色,粗糙,瓷化程度不强,常有未烧透的孔隙,为窑温掌抽不好所致。
釉有很浓的影青味,有卵白釉、青白釉、灰青釉、地釉有白、发青,这是造成青花发色灰暗的原因之一。
釉厚浑浊,出现开片,釉面松散。
(5)造型及制作工艺。
多见墩式碗与折腰盘。
圈足平切,底心有乳点,有粘沙现象,多见跳刀痕,旋坯痕,制作粗糙。
有的碗带涩圈,发现有涩圈上有黑字的情况,钴料若不罩釉,烧成后即成黑色。
由涩圈可看出当时有一种碗摞碗的叠烧工艺。
见有花瓣形款,太极图款。
2·永乐、宣德(1403—1435年)(1)典型器为青花寿字纹碗,南京博物院藏群仙献寿纹大罐。
(2)青料、纹饰。
均用国产料,发色较灰暗,也有小铁锈斑,但不及官窑的大、深。
纹饰布局同官窑。
绘画多实笔。
纹样中不见官窑的龙纹与藏文,除官窑中常见的各式折枝、缠枝花卉外,常见各种高士图,绘于碗心,几笔勾出人物形象,非常简炼,画面中常配有大片云,日本称为“云堂手”。
犀牛望月纹一周常绘杂宝中相辅。
月映梅纹的梅花,为空心梅。
绘于碗外壁的云气纹,永乐碗中亦常见,但不象洪武时仅绘上半部分,而是外壁满绘。
常用楷书“福”、“寿”字,乳虎吹喇叭亦常见。
梵文开始启用,永乐时多在圆器内心作主题纹饰。
而宣德时多用于边饰纹样。
(3)胎釉、造型及工艺。
胎质粗,见气孔,色灰白。
釉发青,肥润。
碗不撇口,墩式。
圈足根为两面斜削、平切。
多砂底,少釉底,见跳刀痕现象。
明代各朝瓷器底和款识(下)
![明代各朝瓷器底和款识(下)](https://img.taocdn.com/s3/m/d5b7ea8f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c3.png)
明代各朝瓷器底和款识(下)【9】朱祐樘(1470年7⽉30⽇―1505年6⽉8⽇),(1487年-1505年在位),年号弘治,是明朝第九位皇帝,明宪宗朱见深第三⼦,⽣母为孝穆纪太后。
成化⼆⼗三年(1487年)九⽉即位,朱祐樘为⼈宽厚仁慈,躬⾏节俭,不近声⾊,勤于政事,重视司法,⼤开⾔路,努⼒扭转朝政腐败状况,驱逐奸佞,勤于政事,励精图治,任⽤王恕、刘⼤夏等为⼈正直的⼤⾂,史称“弘治中兴”。
虽末年宠信宦官李⼴,但是⽴刻改过⾃新,历代史学家对他评价极⾼,明朝万历年间的内阁⾸辅朱国桢就说:“三代以下,称贤主者,汉⽂帝、宋仁宗与我明之孝宗皇帝。
弘治⼗⼋年(1505年),朱祐樘驾崩于乾清宫,在位⼗⼋年,享年三⼗六岁,葬泰陵,庙号孝宗,谥号“建天明道诚纯中正圣⽂神武⾄仁⼤德敬皇帝”明孝宗朱佑樘 - 弘治帝1.青花荷塘游龙纹碗青花荷塘游龙纹碗,⾼7厘⽶,⼝径16厘⽶,⾜径6厘⽶。
碗撇⼝,⼝下渐收,圈⾜。
⾥⼝绘青花海⽔纹⼀周,碗⼼绘莲池游龙纹。
外壁绘两条龙在莲池中穿⾏,随着龙的游动,莲花、⽔草亦呈翻舞状。
⾜底青花双圈内双⾏楷书“⼤明弘治年制”六字款。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器物底部款识放⼤图2.⽩釉刻花海⽔绿彩云龙纹碗⽩釉刻花海⽔绿彩云龙纹碗,明弘治,⾼8.2厘⽶,⼝径18.7厘⽶⾜径7.6厘⽶。
清宫旧藏。
碗内外及圈⾜内均施⽩釉。
内底及外壁均以暗花海⽔绿彩云龙纹装饰。
其做法是:先在已成型胎体上刻划海⽔纹饰,施透明釉后,在暗刻花纹以外的空⽩处画出龙的轮廓,将龙⾝上的釉层剔掉,并在露出的胎上刻划龙嘴、发、鳞等细部,⼊窑经⾼温焙烧后,再在露胎处填绿彩,然后⼊彩炉经低温焙烧⽽成。
内底、⼝沿及⾜墙均画绿彩弦线。
外底署青花楷体“⼤明弘治年制”六字双⾏款,外围青花双线圈。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器物底部款识放⼤图3.黄地青花折枝花果纹盘黄地青花折枝花果盘,⾼4.2厘⽶,⼝径26.2厘⽶,⾜径16.5厘⽶。
盘⼝微撇,弧壁,盘⼼略内凹。
明代的寿星崇拜及相关民俗
![明代的寿星崇拜及相关民俗](https://img.taocdn.com/s3/m/6e97195a0029bd64793e2c38.png)
明代的寿星崇拜及相关民俗作者:邢鹏来源:《收藏家》2019年第12期寿星本为恒星名,又名老人星、南极老人星。
现代天文学称之为船底座a星,是南部天空一颗光度较亮的二等星。
其位于南半天球南纬50度左右,在中国北方地区其实很难看到。
通常只有在北纬35度(约在淮河一线)以南才能在较低的空中见到此星。
古人因其亮度高且靠近南方的地平线而称之为“南极”,并非地轴指向的南极。
后其渐由“星官”之名演变成道教仙人之名。
《尔雅·释天》曰:“寿星,角、亢也。
”角、亢是二十八星宿中东方苍龙七宿中第一宿和第二宿。
郭璞注释云角、亢位于各宿之首,是列宿之长,故称寿星。
《史记·天官书》将西宫星下方靠近地平线的一颗大星称为南极老人星,即寿星,并载有“老人见,治安;不见,兵起”的观念。
可见此星在当时人们的观念中与国家社稷安危相关。
举行国家级祭祀寿星的制度始于秦朝,终止于明初。
据《史记·天官书》记载,秦朝统一天下时就开始在首都咸阳附近建造寿星祠,供奉南极老人星。
《后汉书·礼仪志》记载:“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
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王杖,铺之糜粥。
八十九十,礼有加赐。
王杖长九尺,端以鸠乌之为饰。
鸠者,不噎之乌也。
欲老人不噎。
是月也,祀老人星于国都南郊老人庙。
”意思是说:东汉明帝在位期间,曾主持一次祭祀寿星仪式。
他亲自奉献供品,宣读表达敬意的祭文。
同时还安排了一次特殊的宴会,与会者是清一色的古稀老人。
普天之下只要年满70岁,无论出身贵贱都有资格成为汉明帝的座上客。
盛宴之后,皇帝给老人们还赠送酒肉、谷米和一柄王杖。
同时敬奉天上的寿星和人间的长寿老人,是汉明帝的一大创举。
唐代杜佑撰《通典》亦记载:“周制……秋分日,享寿星于南郊。
”最常见的寿星形象作额头硕大、持杖老者貌。
在山西芮县永乐宫元代壁画中就有其形象(图1)。
因其距离玉皇大帝像的位置不远,可知其地位崇高。
洪武三年(1370),明政府下令取消自秦汉以来沿袭的国家祭祀寿星制度。
洗象图探析
![洗象图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1901d098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21.png)
洗象图探析作者:***来源:《收藏家》2020年第02期河北博物院藏有一件明崇祯青花八方罐(图1),口径10.5、通高38厘米。
器身主题纹饰绘一只身体肥硕的大象,作站立状,头向左侧弯曲,象鼻下垂,扭捏之态尽显。
周围几个胡人或在祈祷,或在进行洗象的准备工作,佛陀立于旁,作双手合十态,余处配以花木、山石、祥云等。
该罐原命名为“明崇祯青花人物纹八方罐”,主题图案被认为是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太平有象”,表达了人民大众祈盼太平盛世的心愿。
笔者认为该罐所绘图案应为佛教题材的“胡人洗象图”,而非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太平有象”。
另外,《十七世纪景德镇青花瓷器》中收录了一件明崇祯青花象纹笔筒(英国巴特勒家族收藏),其图案除了大象外,还有捧盆、持帚的象奴若干,描绘的就是洗象图(图2)。
该器曾在上海博物馆和英国巴特勒家族所藏17世纪景德镇瓷器特展中展出。
上述两件瓷器的图案与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太平有象”截然不同。
“太平有象”(图3一图5)又名“太平景象”“喜象升平”,寓意天下太平、五谷丰登、民康物阜。
《汉书·食货志上》:“进业日登,再登日平……三登日太平。
”《汉书·王莽传》:“天下太平,五谷成熟。
”宋陆游《春晚村居》:“太平有象无人识,南陌东阡捣辄香。
”因“瓶”与“平”谐音,“象”与“祥”谐音,而象在古代本身即被视为祥瑞之兽,故“太平有象”图案常绘一大象驮一宝瓶,瓶中或插有花卉等作装饰。
大象周围或有一群快乐嬉戏的童子相伴,手持如意、莲、笙等吉祥器物,具有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童子为典型的中国儿童形象,而不是“洗象图”中象奴(多为胡人)扫洗大象的形象,也没有主尊高僧的形象出现。
两种图案所蕴含的吉祥寓意和文化内涵明显不同。
“洗象图”为纯粹的佛教题材,宗教内涵极为明显,兴起于唐宋时期,在明代晚期甚为流行,并且深受历代“洗象图”的影响,画作风格如出一辙;而“太平有象”图案则盛行于明清两代,更多的成为立体化的器物形象而流传于世(图6~图10)。
明清青花莲瓣纹_繁中有简_由主变辅
![明清青花莲瓣纹_繁中有简_由主变辅](https://img.taocdn.com/s3/m/452c244ae518964bcf847cd0.png)
仿清初“四王吴恽”的绘画风格, 动力。莲花作为佛教的吉祥物流传至我国,而且常寓意为文人士大夫
画面清晰干净、层次清楚、题材广 的人格写照。社会风气中将莲花作人格化的比拟,使莲纹具有人格化
泛、画面宏大。因其构图形式改 的特征,这有利于佛教莲纹向世俗化转变,在民间以更切合民俗生活
变,器物边饰不再表现出程式化 的新形式广泛流传。
明清青花莲瓣பைடு நூலகம்: 繁中有简,由主变辅
◇ 文/何红琴
1
3
明代 莲瓣纹传承之中自有创新
明青花瓷莲瓣纹饰与元青花瓷相比,最明显的区别 是,除极少数同元代类似花瓣之间留有间隙外,大多数为 花瓣无间隙,共用一边。
明早期——承启与发展期 洪武时期莲瓣纹尚有元代遗风,但也有自己的特点:
如莲瓣间无空隙,两花瓣共用一边(图1)。其外轮廓画法同 元代相差不多,为外粗内细两条线构成,肩部画法则由元 代生硬长方形转角变为圆滑转角。花瓣内部纹饰趋向简 单,常见有如意云尖和宝相花(团花)。此期莲瓣内的宝相 花已完全图案化,花芯以大小相套的两个圆圈为中心,沿 外圈绘一周莲珠纹。花瓣的画法大致两种:一种为均分为 八个花瓣,每个花瓣顶端绘一小圆圈(宝珠纹);另一种为 花芯向上下各绘如意形花瓣。
洪熙皇帝在位仅一年,这一时期的 瓷器特征大多从属于永乐时期。宣德时 期,莲瓣纹在继永乐的基础上呈现多样 化,内绘折枝花卉(图4)。大体有三种形 式:一种为青料涂满莲瓣,少许留白,瓣 内纹饰简单,绘圆弧和圆点、云尖。垂弧
图解明代瓷器
![图解明代瓷器](https://img.taocdn.com/s3/m/b669087f5acfa1c7aa00cc2d.png)
明代瓷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宋代是百花争艳,元代是一个过渡,明代则形成了几乎是景德镇一花独放的局面。
明代景德镇的瓷器,以青花为最主要的产品。
它代表了釉下彩发展的最高阶段。
明代青花瓷洪武官窑青花是承前启后的一代产品,继承了元青花传统,但工整有余,变化不多。
图案题材以程式化的花卉纹为主,布局趋于简单,扁菊纹、缠枝纹或折枝莲叶纹较为多见,龙纹出现五爪,五爪尖连成一个圆形,一般以三爪、四爪为多。
造型以盘、碗、罐为主。
除玉壶巷瓶、玉壶春执壶及口径在20厘米左右的大碗为釉底外,其余均为糙底。
糙底的盘、碗之类底部有红色护胎釉,且多数有明显刷纹。
洪武青花瓷的图案以花卉纹为主,基本上和釉里红的花卉纹相同,特别多见扁菊纹,有的器物以缠枝扁菊为主题纹饰。
从传世品及景德镇窑址发现的标本看,洪武年间以碗类为主的民窑背花粗瓷底部无釉,且有尖钉状凸起,仍保留了元代斜削足的特点。
洪武官窑青花主要使用含铁量较低且淘炼欠精的国产青料,呈色多为灰蓝色。
铁结晶斑点不明显。
洪武青花不同于典型的至正青花的背翠艳丽,世不同于典型永乐、宣德青花的浓艳色译而有自己的特点。
明代永乐、宣德青花多采用进口苏麻离青料烧制,色彩浓艳的背花纹饰泛出点点银黑色结晶斑。
这种青料比国产青料铁的含量丰富,锰含量低。
事实证明,青花料右不罩在釉下,烧出后则为黑色,近似唐代时耀州窑白地黑色的作品;如果罩在釉下烧制,成品则为灰蓝色。
有人曾用其窑址材料做过模似试验,将青花料罩上青白釉复烧,得到的是洪武青花蓝色。
青花缠枝菊纹棱口盏托明洪武□径19且匡米估价:RMB2O0000一250000浅弧壁和宽板沿被楔压成相等的八棱形,内外壁和板沿上的纹饰依次为临瓣仰莲纹、16组成双回纹、缠枝纹和8组折枝莲纹,每层纹饰均按模压的尺寸均匀排列:盖托中央绘折枝牡丹,外围凸脊以承杯,再外是缠枝菊纹;白釉黏稠。
气泡密集,器底无釉,火石红显著。
青花缠枝莲大罐明洪武高48·3厘米估价:RMBl800000- 2200000 成交价:RMBl650000青花花卉纹盖罐明洪武通高66厘米景德镇窑洪武时烧造。
镇馆之宝——明隆庆青花龙凤纹大罐
![镇馆之宝——明隆庆青花龙凤纹大罐](https://img.taocdn.com/s3/m/1979a2cd08a1284ac85043bd.png)
朝历史中最少有人提及的皇帝 。但这个恰巧被排在 中国 拱而治”的年代,综观 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史,估计 第l 0 0 位的皇帝,却是一个很值得来书写的皇帝。隆庆帝 也就是明朝的隆庆年间最为接近。要是用一句话来形容
维普资讯
明隆庆 青花龙凤纹大罐
大 明穆宗隆庆帝是个短命皇帝,夹在明朝两个在位 在位的时候,文臣有徐阶,高拱,张居正,武将有戚继
时间最长的皇帝之间。前者是他 的父亲世宗嘉靖帝,活 光 、李成梁、王祟古,名贤更有海瑞 、李蛰等等,可谓
到6 0 岁,在位4 5 年;后者是他的儿子神宗万历帝,活到 群星闪耀 。他在短短6 年里,解决了明朝的边患 “ 南寇 5 8 岁,在位4 8 年,而他在位却不足6 年( 公元 l 5 6 7 —— 北虏”,开创了明朝在盛世之后从未有过的像他在时的
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维普资讯
明代民窑青花瓷器的鉴定【分各时期】
![明代民窑青花瓷器的鉴定【分各时期】](https://img.taocdn.com/s3/m/c3b8035a312b3169a451a476.png)
明代民窑青花瓷器的鉴定明代早期民窑青花瓷器的鉴定1·洪武(1368—1402年)(1)青花云气纹碗,青花福字纹碗。
此期民窑器质量很差,极粗,但有此写意瓷画的画笔简洁潇洒,如高士图,水莲纹,草书“福”、“寿”字等。
(2)青料。
全部为国产料,发色灰暗,少数呈褐色。
(3)纹饰。
碗外壁仅上部绘画,多见云气纹,笔法以一笔点划为多;碗内壁一般为口沿一周边饰,底心绘画,纹饰有兰草、牡丹、菊、莲、水草、蝶、螺、熊、鱼、松竹梅石、山水、高土、花托“福”字、草书福、寿字等。
(4)胎釉。
胎色米灰,个别米黄色,粗糙,瓷化程度不强,常有未烧透的孔隙,为窑温掌抽不好所致。
釉有很浓的影青味,有卵白釉、青白釉、灰青釉、地釉有白、发青,这是造成青花发色灰暗的原因之一。
釉厚浑浊,出现开片,釉面松散。
(5)造型及制作工艺。
多见墩式碗与折腰盘。
圈足平切,底心有乳点,有粘沙现象,多见跳刀痕,旋坯痕,制作粗糙。
有的碗带涩圈,发现有涩圈上有黑字的情况,钴料若不罩釉,烧成后即成黑色。
由涩圈可看出当时有一种碗摞碗的叠烧工艺。
见有花瓣形款,太极图款。
2·永乐、宣德(1403—1435年)(1)典型器为青花寿字纹碗,南京博物院藏群仙献寿纹大罐。
(2)青料、纹饰。
均用国产料,发色较灰暗,也有小铁锈斑,但不及官窑的大、深。
纹饰布局同官窑。
绘画多实笔。
纹样中不见官窑的龙纹与藏文,除官窑中常见的各式折枝、缠枝花卉外,常见各种高士图,绘于碗心,几笔勾出人物形象,非常简炼,画面中常配有大片云,日本称为“云堂手”。
犀牛望月纹一周常绘杂宝中相辅。
月映梅纹的梅花,为空心梅。
绘于碗外壁的云气纹,永乐碗中亦常见,但不象洪武时仅绘上半部分,而是外壁满绘。
常用楷书“福”、“寿”字,乳虎吹喇叭亦常见。
梵文开始启用,永乐时多在圆器内心作主题纹饰。
而宣德时多用于边饰纹样。
(3)胎釉、造型及工艺。
胎质粗,见气孔,色灰白。
釉发青,肥润。
碗不撇口,墩式。
圈足根为两面斜削、平切。
收藏:北京故宫藏明代景德镇民窑青花瓷收藏
![收藏:北京故宫藏明代景德镇民窑青花瓷收藏](https://img.taocdn.com/s3/m/2f97bb1c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d3.png)
收藏:北京故宫藏明代景德镇民窑青花瓷收藏话题:收藏兴趣爱好青花故宫收藏的民窑瓷器达数万件。
这些藏品从新时期时代到清代,包括各地窑口的历代瓷器。
这些瓷器主要来自收购、捐赠、上级文物部门拨交等。
明代民窑青花瓷器的收藏数量也很丰富,约数千件。
早期洪武、永乐、宣德时期非常少见,其余历朝都有一些,主要以嘉靖、万历时期最为丰富。
明代民窑青花瓷器的特点与鉴别与明代官窑青花相比较,民窑青花瓷器的制作因系民间日常使用的器皿,生产数量大,制作工艺普遍比官窑器略显粗糙,胎料总体上比清代瓷器略粗,修坯工艺略显草率。
但也有不少精美之作。
特别是在纹饰方面,民窑青花题材更加丰富,凡山水、人物、动物、花卉,应有尽有,即便同样一种纹饰,也能画出不同的效果,纹饰一气呵成,更具有激情和感情色彩,纹饰或粗犷奔放,或简约明快、或充满情趣,或极具亲和力,因而更具有活力,从各方面反映出那个时代的思想与风貌。
对明代民窑青花瓷器的鉴定与其他瓷器一样,仍要从造型、纹饰、原料、胎釉、款识、工艺诸方面综合考虑。
特别是要参考带有纪年的瓷器或是纪年墓出土的瓷器,以这些瓷器为标准进行排比分析,找出其时代特点。
同刚参考、对比同时期官窑瓷器的特点来鉴别其时代。
但由于民窑瓷器的制作工艺比较草率,花纹相对简单,有些花纹沿用一朝或多朝,再加上青料变化在某段时期不太明显,故要精确的断定其年代仍有一定困难。
1明代民窑青花瓷器的造型。
明代民窑青花瓷器的造型主要以生活用具为主,最常见的是各式盘、碗,数量最多,净水碗、诸葛碗较有特色。
其他器形有各式杯、碟、炉、瓶(双耳瓶、梅瓶、长颈瓶、蒜头瓶、环耳瓶、葫芦瓶、筒瓶)、罐(盖罐、瓜棱罐、方罐、六方罐、莲子罐)、执壶、提梁壶、花觚、军持、灯、绣墩、香筒、器座、果盒、香插、笔筒、笔架、笔舔、笔插、水盂等。
器形多小件,除绣墩及部分陈设的瓶类等,大件器物数量较少。
明代民窑青花瓷器的纹饰丰富,有花卉、人物、动物、花鸟、禽兽、山水等。
植物花卉有缠枝、折枝牡丹、莲花、菊花、松竹梅、鸡冠花等。
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下)
![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下)](https://img.taocdn.com/s3/m/1b296b4f312b3169a551a415.png)
御窑厂大门为“仪门”,门内有“奉上 旨御窑厂”标旗,仪门前可见看相、茶局、 命馆、赛会、风水半仙等,仪门东西两侧分 设东辕门、西辕门两处牌楼,御窑厂右侧, 大戏台影壁正中书“指日高升”,右侧有 “程家巷”、“毕家街”。画面下端是御窑 厂山门,山门上有“御窑厂”匾额,门外高 挂“宪奉御窑厂头门”旗。山门、仪门间有 关帝庙、火神庙,山门两侧有浮梁县衙,监 管窑务的景德司。
青白釉暗刻莲瓣纹碗
黄 釉 盘
黄 釉 盘
黄釉瓷器最早出现在唐代。明代弘治时
期的黄釉瓷器,达到了低温黄釉瓷器的顶峰。 因其釉色娇嫩、淡雅如鸡油黄,又称“娇
黄”,“鸡油黄”,又因是采用浇淋的方法
施釉,故又称为“浇黄”。
甜 白 釉 暗 花 缠 枝 莲 纹 盖 罐
甜白釉暗花云龙纹梨式壶
甜白釉暗花云龙纹梨式壶 永乐白瓷胎薄釉瑩,釉面呈半木光,色
进口“苏泥勃青”钴料绘画,含铁量较高, 出现黑疵斑点,与浓郁的蓝色相映成趣,具 有中国水墨画风格。
青 花 “ 踏 雪 寻 梅 ” 图 罐
青花“踏雪寻梅”图罐
此为天顺民窑瓷。正统、景泰、天顺时
期,景德镇遇连年灾荒,皇帝曾多次下令禁
烧或减烧瓷器,因而这个时期的瓷器多为民
窑,不见有署官窑年款的瓷器。
此罐腹部画人物故事图两组,一侧为
包括一对花觚,一对烛台及一件香炉, 合称“五供”。觚腹部书“法华寺”三
字,推测这对花觚为法华寺的供器。
青花御窑厂图瓷板
青花御窑厂图瓷板 元代景德镇逐渐成为全国的瓷业中心,元 政府在景德镇设立烧瓷管理机构浮梁瓷局,明 洪武年间在此设御窑厂,专门烧造宫廷用瓷, 此瓷板是一幅采用青花料绘制的以清代后期御 窑厂为中心的景象。东端是石岭地区,西侧是 奔流的昌江,中渡口、老鸭滩分设“奉旨卡” 查验来往船只。中心绘景德镇珠山御窑厂,御 窑厂为三进院落,东西两侧跨院为制作之地, 有拉坯、画坯、吹釉、彩画、烧窑等工序。
故宫馆藏万历瓷器精品欣赏(20件)
![故宫馆藏万历瓷器精品欣赏(20件)](https://img.taocdn.com/s3/m/fe25512a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76.png)
故宫馆藏万历瓷器精品欣赏(20件)仿宣德款青花三友花卉玉兔纹盘仿宣德款青花三友花卉玉兔纹盘盘心仿宣德款青花三友花卉玉兔纹盘底部斗彩折枝莲托八吉祥纹碗,明万历,高8.7cm,口径16.5cm,足径7.1cm。
碗撇口,深弧腹,圈足。
外壁斗彩装饰。
腹部绘8组折枝莲托八吉祥纹。
近底处绘变形莲瓣纹。
圈足内施白釉。
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明万历年制” 双行六字款,外围青花双方栏。
此碗是佛前供器,造型和纹饰均模仿成化斗彩瓷器,形制秀美,纹饰简明,色彩艳丽。
明万历朝斗彩器物不多,其器形及纹饰仍宗奉成化斗彩,但与成化斗彩相比,其色彩更为艳丽。
八吉祥属于藏传佛教使用的八种吉祥物,即法轮、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罐、金鱼、盘肠。
素三彩团龙瓶素三彩团龙瓶,明万历,高37.5cm,口径9.5cm,足径16cm。
瓶锔口,短颈,溜肩,瘦胫,圈足外撇。
颈部及近足处均绘有一周黄彩宽带纹,肩部以青花绘莲瓣纹,外壁以孔雀蓝釉为地,黄彩饰团龙纹。
素三彩是指景德镇烧制的一种低温釉上彩瓷。
器表纹饰以黄、绿、紫彩为主,不用或少用红彩,故称素三彩。
清人许之衡著《饮流斋说瓷》中有“茄、黄、绿三色绘成花纹者谓之素三彩”。
其制作方法是在高温烧成的素胎上,用彩釉填在已刻好的纹样内,然后再经低温烧成。
素三彩创烧于明宣德时期,万历素三彩器出现色地叠烧工艺,如黄地三彩、绿地三彩等。
此器是以孔雀蓝釉为地,上施黄彩,虽然彩有剥落,且不甚均匀,但我院收藏明万历素三彩器仅此一件。
青花鱼藻纹蒜头瓶青花鱼藻纹蒜头瓶款识青花鱼藻纹蒜头瓶,明万历,高37.5cm,口径7.7cm,足径18cm。
瓶直口蒜头式,长颈,溜肩,圆腹,圈足。
直口下蒜头部分饰莲瓣纹,颈部饰花卉纹,肩部饰一周卷枝纹,腹部绘鱼藻纹。
鱼儿呈各种姿态游弋,衬以淡色细笔绘出的水波纹,生动自然。
口部书写“大明万历年制”六字横款。
青花云龙双耳炉青花云龙双耳炉,明万历,高30.8cm,口径22cm,足径17.5cm。
此炉仅余腹部,胎体厚重,釉面泛青,外壁以青花绘双应龙腾飞于海水江崖之中,腹部一面长方形开光,内书“江西抚州府临江县,客寓平阳县市心街,居住信士黄世锦、妻林氏,男□子露同侄黄子佩、妻薛氏、陈氏,男应神喜舍大香炉、花瓶壹付,祈保家门清吉、人口平安、买卖亨通、诸事迪吉、福有所归。
中华瓷纹饰—— 卷枝纹
![中华瓷纹饰—— 卷枝纹](https://img.taocdn.com/s3/m/fef8dcf0ed630b1c59eeb5f4.png)
中华瓷纹饰——卷枝纹卷枝纹卷枝纹简介:瓷器纹饰,又称卷叶纹或卷枝纹,宜于作各种器物的辅助纹饰。
青花婴戏图圆盒青花婴戏图圆盒盖面青花婴戏图圆盒底部青花婴戏图圆盒,明万历,通高11.3cm,口径20.8cm,足径16.2cm。
盒上下子母口套合,口微内敛,弧形壁,圈足。
通体青花装饰。
盖面主题纹饰为婴戏图,绘16个顽童在庭院中玩耍,下衬以云龙戏珠、杂宝、卷草纹等。
圈足内施白釉。
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明万历年制”双行六字款,外围青花双线圈。
这种盖盒胎体厚重坚硬,为万历朝的典型式样。
青花色泽艳丽明快,蓝中泛紫。
纹饰构图繁而不乱,用笔随意生动,人物众多,形象夸张,寓意子孙繁衍。
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四季园景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四季园景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四季园景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四季园景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盖顶坐狮钮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元,通高41cm,口径15.5cm,足径18.5cm。
罐直口,短颈,溜肩,鼓腹,圈足,砂底无釉。
附狮纽伞形盖。
胎体上薄下厚,胎质细腻。
青花色彩浓艳,釉里红略暗。
通体青花釉里红纹饰。
罐盖绘青花莲瓣纹、卷草纹、回纹各一周。
罐身近口沿处绘青花缠枝花纹、卷草纹各一周。
肩部绘下垂如意云头纹,云头纹内绘青花水波纹托白莲,云头纹之间绘折枝牡丹纹。
腹部四面堆塑双菱形串珠开光,开光内镂雕山石、牡丹、菊花等四季园景,以釉里红绘山石、花卉,青花绘花叶,纹饰有浮雕效果。
腹下部饰青花折枝莲花,与肩部云头纹相对应。
近底处绘卷草纹及变形莲瓣纹,莲瓣纹内绘倒垂宝相花纹。
此罐1965年出土于河北省保定市元代窖藏(参见河北省博物馆:《保定市发现一批元代瓷器》,《文物》1965年第2期)。
造型丰满浑厚,纹饰层次鲜明,综合了绘、镂、塑、贴等多种技法,特别是镂花装饰在元代瓷器上较少见。
青花、釉里红在作品中互为衬托,红、蓝交相辉映,整体形成一种气度雍容而又花团锦簇的艺术效果。
青花釉里红瓷器创烧于元代。
青花的呈色剂是氧化钴,呈色稳定;釉里红的呈色剂是氧化铜,极易挥发,因此对窑室的烧成气氛要求十分严格。
通州博物馆镇馆之宝介绍
![通州博物馆镇馆之宝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aafc7d13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00.png)
通州博物馆镇馆之宝介绍
通州博物馆是北京市的一座大型综合性博物馆,位于北京市通州区永顺镇。
该博物馆于2013年开馆,是北京市第一座以通州地区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
博物馆内收藏了大量的历史文物和艺术品,其中最为珍贵的就是“通州博物馆镇馆之宝”。
通州博物馆镇馆之宝是一件明代青花瓷大罐,高1.2米,口径0.6米,底径0.8米,重约100公斤。
这件青花瓷大罐是明代官窑的代表作之一,其制作工艺和装饰风格都非常精湛,是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杰出代表。
这件青花瓷大罐的外观装饰非常精美,整个罐身上绘制了大量的花卉、鸟兽、人物等图案,色彩鲜艳,线条流畅,非常具有艺术价值。
罐身上的图案主要是以花卉为主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牡丹花,牡丹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象征之一,代表着富贵、荣华和美好的愿望。
这件青花瓷大罐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其采用了明代官窑的传统技艺,采用高温烧制,使得瓷器的质地更加坚硬、光滑,同时也增加了其美观度和收藏价值。
通州博物馆镇馆之宝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艺术价值,更在于其历史价值。
这件青花瓷大罐是明代官窑的代表作之一,其制作年代可以追溯到明朝嘉靖年间,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
这件青花瓷大罐的出土地点是北京市通州区永顺镇,这也证明了通州地区在明代时期就已经是中国陶瓷制作的重要中心之一。
通州博物馆镇馆之宝是一件非常珍贵的文物,它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杰出成就,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这件青花瓷大罐的出现,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代万历青花人物纹罐
时间:2014-12-04 13:14:47 来源:国家文化艺术品网
明代万历(公元1573—1620年,明神宗朱翊钧年号)朝共48年,
是明代历时最长的朝代,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开始萌芽,社会经济有所
发展,由于宫廷和上层社会对于细瓷的追求和废除禁海,致使瓷器产
量剧增,青花瓷品种繁多,数量巨大,还出现了专供对外贸易的外销瓷。
万历青花早期继承了嘉靖、隆庆朝风格,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
开始使用浙江青料,器物造型也开始转变,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此风
格一直影响了明末乃至清初青花瓷器的面貌。
万历青花胎土淘炼不够精细,所以总体质地不如前朝,较粗松,
制作工艺也不如前朝精细。
官窑小件器物胎体精细致密,且白腻,大器稍差,釉面光润肥厚,足内施亮青釉。
民窑器胎体大多厚重,修胎不规整,琢器类有明显接痕,碗、盘类的圈足足径比较大,底足制作粗率,大多为粗砂底,有
明显的跳刀痕,个别的是平底或浅宽圈足,底部中心落款处常有凹陷,
露胎处有火石红和铁锈斑点。
早期的釉面比较细腻、肥厚,光泽度强烈,玻璃质感极好,晚期的釉质稀薄,还常有缩釉现象。
盒类瓷器多变形,不平整,撇口碗的口沿有极小的凸起边,盘塌底严重,碗、盘足内有跳刀痕和火石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