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各个时期民窑青花瓷器的鉴定
明清青花瓷器鉴别
明清青花瓷器鉴别清代顺治青花瓷器特征顺治一朝历时十八年(1644至1661年),由于新政权是在明末战乱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社会动荡,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百废待兴,政局尚未完全安定下来,要想全面恢复御窑厂的大规模生产,尚不可能提到议事日程上,所以制瓷中心景德镇一度处于瓷业生产的萧条状态,产量很少。
清人叶梦珠《阅世编》记载:“顺治初,江右甫平,兵燹未息,磁器之丑,较甚于旧,而价逾十倍。
”景德镇仍旧沿袭明末采取的临时应急措施,“有命则供,无命则止”。
官窑生产时停时产,所以传世的官窑瓷器并不多见,而民窑则开始全面恢复大规模生产,现今流传的顺治瓷器中,民窑远多于官窑。
综合归纳顺治青花的几个特征:一、胎釉顺治青花胎体偏厚重,胎体有粗、细之分,粗为渣胎,有灰白或灰黄色;细的洁白坚致,瓷化程度较好。
制作工艺基本沿袭明末天启、崇祯的风格。
多数釉面是白中闪青,呈鸭蛋青色,透明度较差。
大部分器物带酱口(即口沿刷一层酱黄釉)。
许多琢器的底足不施釉,露胎。
修胎不太规整,常沾砂,并能看到明末瓷器中常见的放射状跳刀痕。
盘的底足较平,少见明代的塌底现象,盘底往往有窑裂,底边带窑红即火石红。
足根微微向内收,足墙较深为宽圈足,个别是双圈足,有的器物足沿经过工匠仔细修琢,出现泥鳅背现象,很光滑,具有康熙早期青花的特点。
总体看,顺治青花轻巧的器形不多见。
二、青料顺治青花使用国产浙料绘制,大致有浓艳、淡雅与灰蓝三大类。
色调总体看深浅不一,趋于灰暗。
蓝中泛灰和发暗的多是庙宇供器,明亮鲜艳的是琢器以及外销瓷。
三、造型顺治青花新创的器形不多,基本是延续明代的传统式样,形制虽多具明代之遗风,但也出现一些新颖的品种,在过去基础上加以适当的改进和变化,风格上朴素典雅。
常见的有日常生活用的盘、碗、碟、杯等,还有笔筒、筒瓶(象腿瓶)、蒜头瓶、橄榄绿瓶、洗口兽耳瓶、花觚、观音尊、直口罐、将军罐以及一些出口欧洲的外销瓷,如大盘等。
这一时期青花造型最突出的特点是,烧造了大量的寺庙中奉用的器皿,也就是佛前供器,全是民窑,形体都比较粗厚笨重。
明代各时期青花特点
明代各时期青花特点青花瓷始于唐代,用的是中亚进口钴料,与唐三彩中蓝彩使用有着密切的系。
唐代省矾县窑就同一时期在生产唐三彩同时又生产青花瓷。
宋代省出土的青花瓷用的是国产料不及唐代艳丽而较为灰淡。
与明代国产料青花瓷类似。
元代青花瓷已风行海外。
有进口料和国产料之分。
我们从观看新加坡国家博物院天民楼青花特展就可以鉴赏到这一特点。
元代青花瓷在艺术上已有很高水准。
它为明清两代青花瓷发展提供极其良好的基础。
明初至清初是中国古代青花瓷黄金时代,是瓷都釉下彩的主流产品,其艺术的魅力迷倒不少古今收藏家。
鉴藏瓷器,“青花”是一个专题,有些藏家为了目标集中,便一生只收集“青花”而不及其他。
数十年,兴趣始终不减,可见青花瓷确有迷人之处。
青花料是艺术家们出神入化之物。
明青花用料,各个时期都不同。
形成千姿百态的艺术效果和观感。
为了鉴赏历朝的青花瓷,首先须掌握他的不同时期用料。
下文浅析明清青花瓷的用料。
一、洪武、永乐、宣德时期(1)洪武(1368—1402A·D·)钴料:主要使用淘洗纯度不等的国产料,但亦有使用元代存留的进口料。
大体可分为三:A、清新明快的淡蓝色,色调稳定,不晕散,纹饰浓重之处也能呈现出青花的层次。
B、青花发色浅淡,少有晕散,纹饰中常有明显的深色小点无规律的星布其中。
似群星遍布。
C、青花色泽泛灰,釉面承灰乳色。
由于钴料中含有较高的锰杂质,所以纹饰中常有较大斑状的黑青色,深入胎骨,手感凹凸。
八十年代以前研究不深,易与无元代混淆,现在已较为清楚鉴别,如博物馆藏青花“春寿”篆书铭文云龙纹梅瓶原定为元代。
现更正为明洪武以往谓“洪武无瓷器”,较元人为更珍稀。
(2)永乐(1403—1424A·D·)钴料:有分为进口料和优质国产料和进口国产的混合料。
其表现为:A:三宝太监和下西洋从南洋群岛带回的“尼勃青”或称“麻里青”的钴料使地处珠山官窑烧制的青花瓷,非常富有特色。
以青花料绘出的纹饰多带有伊斯兰细密文化装饰影响:线条有粗有细,或二者兼用。
明代民窑“青花瓷器”鉴定要点(全是干货)
明代民窑“青花瓷器”鉴定要点(全是干货)明嘉靖青花月映梅纹碗(一对)高5.2cm 口径13cm 足径4.7cm 杭州博物馆藏京东超市,更多好物等你挑广告明嘉靖(公元1522—1566年)(1)典型器:此期器物明显反应出入晚明时,青花瓷发生了又一次显著变化。
典型器有景德镇嘉靖元年、嘉靖四十一年墓出土的七件青花器。
江西省南城县嘉靖三十六年益庄王墓出土的青花正面龙纹盘。
上海博物馆藏“嘉靖辛酉年制”款青花花鸟纹碗。
辛酉年为嘉靖四十年(1561年)。
窑址有景德镇湖田、观音阁、四图里。
(2)青料:主要用回青料,呈色紫艳,不同于其他朝。
常见色晕散,纹饰模糊的,为青料中回青比例太高或火候太过的缘故。
青花品种多,有白地青花、黄地青花、蓝地白花、外祭蓝内青花、外红釉内青花、青花五彩等。
展开剩余86%明嘉靖葡萄牙文紀1552年青花鹤鹿同春图葡萄牙文玉壶春瓶(3)纹饰:画法多为单线平涂,好的讲究填色,不流向线外,工细,差的流向勾线之外,题材有缠枝花卉、龙凤、花鸟、鱼藻等。
纹饰特点:花组字。
用花枝、松枝组成福、寿,还有的花枝中空白写字,有五谷丰登、天下太平、永保长寿、国泰平字等。
八仙人物较多,有吕纯阳、老君炼丹、龙纹开始有正面龙、庭园婴戏图,小孩子后脑勺开始变大,着长袍。
龙纹开始有正面龙、螭虎龙,到隆庆、万历时大量使用。
牡丹花叶似鸡爪,八卦、八吉祥、灵芝纹饰也多用。
明嘉靖青花十八学士图瓷板(4)胎釉:胎不及宣德以来的细腻,白中闪达,釉虽较细腻,但亮度强,不如中期肥厚、闪青。
个别厚釉混浊。
多数为青亮釉,釉面不够平整,有隐的波纹。
(5)造型:总的风格是凝重。
大件器增多。
葫芦形瓶始于正德,此时流行,还有天圆地方瓶、多楞瓶、四方瓶、八方瓶、带盖梅瓶等,瓶始带活环。
果盒有方胜形的。
壶祯则以钵式炉为多。
个别酒杯,玲珑剔透,细薄。
有八仙、文昌、寿星、真武等塑像。
明嘉靖青花花卉罐(6)款识:式样多,吉祥款有:长命佳器、福寿康宁、万福攸同。
大明永乐青花瓷器鉴定方法有什么
大明永乐青花瓷器鉴定方法有什么明永乐青花瓷如何鉴定?想必收藏爱好者都已有所了解,明永乐青花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永乐时期瓷器在我国的陶瓷工艺史上,此时的鲜红釉、甜白釉和青花瓷器独树一帜,占有特殊地位,成为明清两代的典型,下面由店铺给大家介绍大明永乐青花瓷器鉴定吧,仅供大家参考。
大明永乐青花瓷器鉴定永乐青花瓷器的造型清秀、圆润、灵巧。
青花器造型工整精致色调凝重古雅,绚丽鲜艳,体态优美俊秀,用进口“苏泥勃青料”,烧造时有自然的晕散,形成浓重凝聚的结晶斑点,呈凸凹不平状。
永乐青花端庄秀美,器物线条非常柔美流畅。
讲究修胎,器形十分规整。
瓷胎由于注意淘炼,胎质纯,含杂质少,胎质细腻,胎色洁白,胎体厚薄适度,灵巧凝重,较之洪武朝普遍轻薄一些。
永乐时期由于烧造温度的提高,釉面肥厚、细腻、光滑、莹润、平净,绝无橘皮釉纹,有少部分器物釉面开片,以脱胎器名传于世。
釉色大多白中泛青,有些呈现洁白色,接近甜白釉,釉汁废后处闪现虾青色。
口沿和底部釉薄处大多为白色或黄色,器物里外釉面较均匀。
由于工艺技术的改变和政治上的改朝换代并不是同步的,因此永乐和洪武晚期,以及部分宣德瓷器的区分是比较困难的,但从一般掌握的现象看,盛世收藏小编帮藏友们大致列出下述几点:明永乐青花瓷如何鉴定第一点:某些特殊器型可视为始于或盛行于永乐期,如瓢形扁壶、抱月瓶、大天球瓶、单面扁壶、双系(或三系、四系)盖罐、花浇、压手杯、尖底莲子碗等。
盘、碗之类撇口器的口沿极薄,手抚之较尖而无圆浑感。
明永乐青花瓷如何鉴定第二点:出现极白的细砂底,抚摸有极细腻如糯米粉的感觉。
细瓷底足平削,底釉有的呈波浪纹。
明永乐青花瓷如何鉴定第三点:白瓷器底聚釉处,呈水绿色特别明显。
甜白器盘、碗的底部胎体稍厚,并不全部透亮,凡器底部全透者,非永乐甜白半脱胎器,应属后仿品。
明永乐青花瓷如何鉴定第四点:青花器釉面肥亮,釉色多数发青,青花有的有晕散现象,青花有铁斑,涂绘部分有不同深浅的笔触感。
鉴识嘉靖、隆庆、万历青花瓷
鉴识嘉靖、隆庆、万历青花瓷文·图/高阿申青花用料嘉靖青花瓷在用料上,继承前朝衣钵,用的是“回青”料。
正德一朝历时16载,早中期青花,多数用江西乐平所产平等青,部分采用江西上高县等地产的石子青(又叫“无名子”),青花色泽青中带灰或闪灰。
正德晚期,遂改用“回青”。
回青,产地西域,青中闪紫。
明代王宗沐《江西大志》记载:“回青淳,则色散而不收;石青多,则色沉而不亮。
每两加石青一钱,谓之上青;四六分加,谓之中青;十分之一,谓之混水……中青用以设色,则笔路分明;上青用以混水,则颜色清亮;真青混在坯上,如灰色;石青多,则黑。
”所以,正德、嘉靖所用的青花料,系以回青掺和石子青使用的。
原因是单纯回青料,“则色散而不收”,在绘画上难以得到理想效果。
由于嘉靖青花用回青料,青花发色普遍呈现一种蓝中微泛红紫而浓重、鲜艳的色调。
它的特点是:既没有永乐、宣德及元代青花瓷上那种明显的黑铁斑,也少见正德时期的那种灰黑色调,又比成化时所用的平等青要显得艳丽。
因此,嘉靖青花瓷,在明、清之际曾得到较高评价。
隆庆一朝只有六年,青花瓷器与前朝相类(图1),除造型、绘画风格略有变化外,青花瓷器制作基本上是嘉靖的延续。
回青料继续使用,有些青花呈色同样幽靓可爱。
万历青花瓷器(图2),早期与嘉隆时期无特别差别,有的器物若不写万历年款,往往很难和嘉靖朝区别开来。
中期以后,因改用浙江衢州、信州两地所产青料,加上图案花纹的演变,差异明明代到嘉靖朝,在分期上,一般被划归为明代晚期。
明晚期一共有五个朝代:嘉靖、隆庆、万历与天启、崇祯。
限于篇幅,本文先就嘉靖〔1522---1566〕、隆庆〔1567---1572〕、万历〔1573---1620〕三朝青花瓷器的特征,作些探究。
有关嘉靖、隆庆、万历这三朝的青花瓷器,目前在市面上还时不时能见到些。
例如碗、盘、碟、罐等。
况且价格亦不算高,相对晚清民国时期的价格甚至还有些回落。
而民国早年,嘉靖万历青花瓷的价格,有些可抵得上晚清的官窑器。
明朝时期瓷器简介(九 明嘉靖、隆庆时期)
明嘉靖、隆庆嘉靖、隆庆时期瓷器的鉴定1、嘉靖胎质不及前朝,器型多种多样,有方形、棱形的造型。
2、琢器胎体厚重,接痕显露。
圆器多有随底心下凹和塌陷。
3、一般器物釉面粗糙不平,官窑及民窑小件器物则细润肥厚。
往往见釉下的青花轮廊线有模糊不清及晕散的现象。
4、青花用回青料,有时加入石青,其色调呈特殊的紫兰,青金兰色,同时也有发浅淡黑灰色。
5、青花及白釉器物,常于口部涂刷酱黄釉,形成黄口之特征。
6、纹饰线条虽纤细清丽,画风多写意却显得粗率,画面多见道教色彩及吉祥祈福内容。
7、器底施釉,多为亮青釉。
8、圆器圈足多向内收敛,甚至有的可用手指挂起来。
玲珑薄胎器皿一般为滚圆矮浅窄小的圆足。
9、款识字体,笔划较粗,均为楷书体。
一般多于底足书写六字双行、带有双圈。
“大”字的一抛一捺较平,“靖”字立部往上,“年”字一抛挨上点,“制”字衣横少越刀。
10、隆庆时青花色调兰中泛紫,浓重艳丽。
在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的青花中,以隆庆时青花呈色最佳。
这点可作鉴定判别隆庆青花器的主要依据。
11、款识多写“大明隆庆年造”,极少写“制”字。
隆庆时器物传世不多。
青花八宝碗 (一对) 明嘉靖直径8·2厘米估价:RMB40000一60000侈口,圆腰不收,圈足,碗外绘莲花莉八吉祥纹。
八吉祥是倪教常用的象征吉注的八件器物,有法纶、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及盘肠,瓷器上常与莲花组成图案,始见于元,流行于明清,它是由西藏喇嘛教流传而来。
因人们视它为吉祥之兆,所以广泛流行于瓷器和其他工艺品上。
青花双龙纹盖罐,通高54.2cm,口径25.2cm,底径30cm。
(故)罐敞口,溜肩,肩下渐敛,平底。
盖面隆起,上有宝珠形圆钮。
罐里光素无纹,外部青花装饰。
肩绘缠枝莲纹,腹部绘双行龙、盘寿字及海水朵云纹饰,近底处绘勾云纹。
盖上绘异兽、缠枝团寿及云头纹。
罐外口沿楷书“大明嘉靖年制”横行六字款。
此罐造型浑厚雄伟,构图繁密严谨,层次分明,主题突出。
明代瓷器年代划分标准
明代瓷器年代划分标准明洪武青花瓷明清时期是青花瓷器达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时期。
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称;清康熙时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发展到了巅峰;清乾隆以后因粉彩瓷的发展而逐渐走向衰退,虽在清末(光绪)时一度中兴,最终无法延续康熙朝的盛势。
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官窑器制作严谨、精致;民窑器则随意、洒脱,画面写意性强。
从明晚期开始,青花绘画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国画绘画技法的元素。
1、明初(洪武朝1368--1402)的青花器有大小盘、碗、梅瓶、玉壶春瓶等。
所用青料以国产料为主,也不排除有少量进口料。
青花发色有的淡蓝,有的泛灰。
前者有一部分有晕散现象。
纹饰布局仍有元代多层装饰的遗风,题材也变化不大,但许多细节已有变化:如蕉叶的中梗留白;花瓣留白边较之元代更明显清晰;牡丹叶子“缺刻”部位较深,不如元代的肥硕;菊花绘成“扁菊”,花芯以方格纹表现;龙纹仍是细长身,但除了三、四爪外,已出现五爪,爪形似风轮,气势不如元龙凶猛矫健。
辅助纹饰的如意云头由元代的三阶云改为二阶云;莲瓣纹内多绘佛家八宝(元代多绘道家杂宝)。
碗、小盘多绘云气纹,仅绘于器物外壁的上半部。
器物底足多平切、砂底无釉见窑红。
未出现年款,带款的器物也极少。
2、永乐、宣德(1403—1435)的青花瓷器呈现出了较高的工艺水平。
此期所用青料,以苏泥勃青为主,多见“铁锈斑痕”。
也有部分国产青料。
但即便是国产料,发色也相当好。
器型有盘、碗、壶、罐、杯等。
尤其是出现了一些僧帽壶、绶带扁壶、花浇等非汉文化的器型,反映了这一时期与外域、外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纹饰多见各种缠枝或折枝花果、龙凤、海水、海怪、游鱼等。
胎质较以前细腻致密。
釉质肥润,多见橘皮纹。
两朝的器物相比,永乐的器型较轻薄、秀美,青花发色较浓艳、铁锈斑痕更重,纹饰较疏朗,描绘更细腻,底釉较白,器物多无款,仅见“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
宣德器器体较厚重,纹饰较紧密,底釉略泛青,带款器较多,有四字或六字年款,并有“宣德款布全身”之说。
明代青花胎足特征
明代青花胎足特征
明代青花瓷器的胎足特征随着不同的时期有所变化,但通常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以下是一些关键时期的具体特征:
1. 宣德时期:宣德青花的胎体比永乐朝厚重,胎质精密细腻、洁白坚硬。
釉面肥厚滋润,光泽柔和不刺眼,多白中泛青,俗称“亮青釉”。
釉面不太平整,像橘子皮,俗称“橘皮釉”,极少数有开片。
2. 成化时期:成化青花瓷胎质洁白、细密、胎体秀美而轻薄。
施釉洁白肥腴,呈半透明状,迎光透视隐约可见淡淡的肉红色,这种釉色是成化青花瓷器的一个重要特征。
3. 万历时期:万历青花瓷胎也是明青花一个划时代的分水岭。
底足处理草率,有跳刀、粘砂等特征。
接头明显,露胎处火石红明显,手感沉重。
器物多有夹扁、翅棱、塌底,底心下凹等特征。
4. 崇祯时期:崇祯青花瓷,一般胎质淘炼不精,胎体厚重,修胎粗糙,白砂底足,常有明显的重刮削痕和放射状跳刀痕。
足修齐整圆滑,胎体裸露,多有粘砂、个别前足留有明初期器底小乳头。
综上所述,明代青花瓷器的胎足特征反映了当时的制瓷技术和审美趋势。
在鉴定和欣赏明代青花瓷器时,这些特征可以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
明青花特征与鉴定方法
明青花特征与鉴定方法
明青花是明代时期的一种白地青花瓷器,以其细腻的造型和典雅的图案而闻名于世。
下面将介绍明青花的特征及鉴定方法。
一、特征:
1.器型:明青花的器型多样,有瓶、罐、盖罐、碗、盘等。
明青花瓷器制作精细,造型端庄典雅,线条流畅,比例协调。
2.瓷质:明青花的瓷质较为晶莹剔透,光泽明亮,釉面细腻光滑。
3.青花:明青花的青花呈现出淡雅的颜色,青中透出一丝苍劲之感,色调柔和,层次分明。
4.纹饰:明青花的纹饰细腻丰富,常见的有花卉、山水、人物、动植物等图案。
纹饰线条流畅,线条精细,绘画技法高超,图案层次分明。
5.胎体:明青花的胎体细腻均匀,质地坚实,声音清脆。
二、鉴定方法(明青花鉴定歌诀):
1.查看器型,造型要端庄。
2.仔细观察瓷质,晶莹剔透。
3.青花颜色看,青中透一股苍。
4.纹饰图案要细致,层次布置看清楚。
5.轻轻敲打胎,声音要清脆。
以上为明青花的特征及鉴定方法。
在鉴定明青花时,可以通过仔细观察器型、瓷质、青花、纹饰和胎体等方面来判断。
鉴定时需要细心观察,并结合实物与专业鉴定人员的意见进行判断。
明代民窑青花瓷器的鉴定【分各时期】
明代民窑青花瓷器的鉴定明代早期民窑青花瓷器的鉴定1·洪武(1368—1402年)(1)青花云气纹碗,青花福字纹碗。
此期民窑器质量很差,极粗,但有此写意瓷画的画笔简洁潇洒,如高士图,水莲纹,草书“福”、“寿”字等。
(2)青料。
全部为国产料,发色灰暗,少数呈褐色。
(3)纹饰。
碗外壁仅上部绘画,多见云气纹,笔法以一笔点划为多;碗内壁一般为口沿一周边饰,底心绘画,纹饰有兰草、牡丹、菊、莲、水草、蝶、螺、熊、鱼、松竹梅石、山水、高土、花托“福”字、草书福、寿字等。
(4)胎釉。
胎色米灰,个别米黄色,粗糙,瓷化程度不强,常有未烧透的孔隙,为窑温掌抽不好所致。
釉有很浓的影青味,有卵白釉、青白釉、灰青釉、地釉有白、发青,这是造成青花发色灰暗的原因之一。
釉厚浑浊,出现开片,釉面松散。
(5)造型及制作工艺。
多见墩式碗与折腰盘。
圈足平切,底心有乳点,有粘沙现象,多见跳刀痕,旋坯痕,制作粗糙。
有的碗带涩圈,发现有涩圈上有黑字的情况,钴料若不罩釉,烧成后即成黑色。
由涩圈可看出当时有一种碗摞碗的叠烧工艺。
见有花瓣形款,太极图款。
2·永乐、宣德(1403—1435年)(1)典型器为青花寿字纹碗,南京博物院藏群仙献寿纹大罐。
(2)青料、纹饰。
均用国产料,发色较灰暗,也有小铁锈斑,但不及官窑的大、深。
纹饰布局同官窑。
绘画多实笔。
纹样中不见官窑的龙纹与藏文,除官窑中常见的各式折枝、缠枝花卉外,常见各种高士图,绘于碗心,几笔勾出人物形象,非常简炼,画面中常配有大片云,日本称为“云堂手”。
犀牛望月纹一周常绘杂宝中相辅。
月映梅纹的梅花,为空心梅。
绘于碗外壁的云气纹,永乐碗中亦常见,但不象洪武时仅绘上半部分,而是外壁满绘。
常用楷书“福”、“寿”字,乳虎吹喇叭亦常见。
梵文开始启用,永乐时多在圆器内心作主题纹饰。
而宣德时多用于边饰纹样。
(3)胎釉、造型及工艺。
胎质粗,见气孔,色灰白。
釉发青,肥润。
碗不撇口,墩式。
圈足根为两面斜削、平切。
明清时期民窑瓷器款识
明清时期民窑瓷器款识明清时期,随着景德镇官窑的建立和发展,瓷器上的款识趋于系统化、规范化。
民窑瓷器的款识则多种多样,纷繁复杂。
以下按朝代分而述之。
明代洪武:洪武一朝,未发现任何带年款的官窑器。
民窑也极少见,仅见有青花书写“福”、“寿”款者。
此外,江西省玉山县发现“洪武七年二月二十七日造此”纪年款的青白瓷罐,款识刻划在罐腹,系罕见的具有明确洪武年款的器物。
建文:未发现署年款的瓷器。
永乐:明清两代,在瓷器上书写帝王年号作为款识,始于永乐。
款式仅见有“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一种,未见有楷书款。
上海博物馆收藏一方明永乐时翰林学士沈度的端视,砚底刻“永乐乙未秋翰林沈度识”十字篆文,经仔细比较,与瓷器上永乐款识字体相似。
因此,永乐官款可能由当时的翰林学士沈度书写后,再交工匠临摹写在瓷器上。
永乐官器署款者不多,仅见有青花、白釉、青釉及红釉等瓷器上。
青花器物中写帝王年号款的只见于压手杯上;此外,早年流失日本的一对永乐青花盖瓶,器身书“内府”二字,显系宫内用器。
单色釉器,有刻款和印款两种体式。
民窑青花器上有书写“福”、“禄”、“寿”等字的。
宜德:宣德时期,帝王年号款激增,大多数为楷书,也有与永乐一脉相承的篆书款。
款式仅见有“大明宣德年制”和“宣德年制”两种。
大多数是六字二行“大明宣德年制”楷书,“宣德年制”四字款少见。
刻款有楷有篆,以楷为主。
未见有印款。
款识外常围有单线圈、双线圈、长方框及长方框外加双圈等,也有无框圈的。
宣德瓷器落款位置比较随便,底足、口沿、耳部、柄流、里心、器盖等处都有落款的,因此,曾有“宣德款识满器身”的说法。
款识还见有“大德吉祥场”、“敬权”等,民窑青花中见有“福”、“寿”等字款。
正统、景泰、天顺:正统、景泰二朝未见任何带年款的官窑器。
正统一朝,迄今仅见民窑器楷书“正统元年”和“正统捌年”款二例。
景泰朝一件未见。
天顺朝仅见四件:一件印“天顺年造”款卵釉云凤纹瓷盘,为官窑器,现收藏于英国达维护特基金会。
明代民窑青花瓷浅析
35明代民窑青花瓷浅析范禹彤提起明代,人们并不会觉得陌生。
青花瓷如今在生活中普遍使用,就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当年明代时期的艺术文化特征。
明代是距离我们现代除清代以外最近的古代社会,她并不像远古时代或者也不像隋唐时期那样,让我们感到或神秘或浪漫。
明代时期青花瓷的艺术表现就是当时的社会生活写实的艺术表现。
在我国明代的陶瓷当中,青花瓷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中除了青瓷、白瓷、青白瓷和彩绘瓷之外,产量最大、使用最广的陶瓷用品。
青花瓷装饰是一种瓷器上的绘画,这是将中国的传统国画表现在瓷器上,虽然绘画的笔法因为在坯体上不如在宣纸上流畅,也因此装饰表现上略微粗糙,但是明代各个时期的青花瓷装饰风格都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联系,所以在题材选择方面与传统的国画相比内容就更为丰富。
明代时期是中国封建专制的社会体制逐渐进入衰败的时期。
使得封建传统思想受到冲击,那时的文学艺术也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峰。
在明中期到明末期青花瓷的艺术风格也有了明显的人文风格倾向的转型。
明代民窑青花因此受到了文人士大夫的喜爱,也因商业的流通,文人思想便得到了广泛传播。
而主要在青花装饰上的表现特点,便是用笔犹如书法中的行书,意达而笔到,将这种大写意中的中国画的技法运用到青花的装饰中来,具有雅俗共赏、格调奔放、典雅敦厚的艺术特点。
“民窑绘画意境之美犹如无声之诗,极其自然灵妙。
其山水人物画往往简练几笔就绘出远山近水以及人物的动态,清新淡远,耐人寻味。
”在明代陶瓷业的发展中,主要分为官窑也称为御窑与民窑两种。
而这其中明代瓷器的烧造和对外销售当中,民窑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当时朝廷因为规定禁止一部分的彩瓷在民间使用,因此民窑中的青花瓷成为了民间的主要产品。
一些远销海外市场的陶瓷也主要以民窑青花瓷器为主。
青花瓷作为一种将绘画装饰与日用品相结合的日用工艺品,紧密地将商品交换中的经济价值与日常生活中的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明代时期的官窑青花瓷与民窑青花瓷两者中,民窑青花的传承性很强,因为民窑青花的表现能力比官窑青花的表现更加淳朴自然。
元、明、清瓷器鉴定
元明清瓷器鉴定一、康熙青花瓷的30个特点1、早期康熙青花胎体厚重,釉面肥润呈青白色,有缩釉和小棕眼,也有器身与器底釉色不一致,个别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层酱釉,底足处理不是很细腻,有火石红,露胎处能看到一圈细密的旋环痕迹。
2、康熙民窑器中常见缩釉、粘砂、不光滑现象,器物底足内釉薄泛白,常见放射状的跳刀痕,有的足墙同面斜削呈尖状,圈足直径大,许多瓶、觚、罐的底足出现台阶的形状,其折角处极为挺直,俗称“二层台”或“台阶底”。
双圈足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流行,尤以夔龙折沿洗、印盒居多,里圈都较外圈矮,两圈间露胎无无釉,圈足宽厚。
3、康熙中期青花由于烧成温度进一步提高,胎体洁白坚硬,断面有如“糯米糕”。
很少有杂质,胎体薄厚适中,注重修胎。
釉面有粉白和浆白两种,粉白釉面硬度高,浆白釉面略显疏松,偶有开片,还有一种亮青釉。
中期青花瓷器圈足没有早期大,有的足端经过打磨,光滑呈泥鳅背状,但没有后期雍正青花的滚圆,少见火石红,胎釉结合很紧密,器内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
当时还出现用精细淘洗的浆泥制成的瓷胎,俗称“浆胎”,产品有水盂、印泥盒等,胎体偏轻。
4、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也有粉白釉,釉面光泽深沉含蓄,胎体比中期要重,硬度高,底足较深普遍采用平切,切削整齐。
5、早期青花瓷器使用浙料或江西、广东青料描画,呈色灰蓝,个别发色欠佳,浓重灰暗及蓝黑,与顺治青花特点很相似。
6、中期青花使用云南省的“珠明料”,这种青花色料提练精纯,由于水沉法改进为煅烧法,呈色鲜蓝青翠,无漂浮感,明净艳丽,清朗不浑,艳而不俗。
有的呈宝石蓝色,鲜蓝而不火气,它与清代其它各朝青花有很大的区别,时代特征十分明显。
并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面貌。
人们往往称康熙青花为“翠毛蓝”、“康熙五彩”、“墨分五色”。
色彩变化有五个层次的色阶,所用青料有“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之分。
古人对康熙青花评价甚高,谓“其青花一色,见深见浅,有一瓶一罐而分之七色、九色之多,娇翠欲滴。
明代民窑青花瓷的几个常见特点
明代民窑青花瓷的几个常见特点
景德镇从元代开始,已是全国瓷业生产的中心,青花瓷就是那个时期的代表作。
明代青花瓷,是景德镇瓷器生产中的一枝奇葩。
明代民窑青花瓷,有如下几个常见特点:
一.酱口
酱口,是明代时期青花瓷的常见形式,就是在器物的口沿部,饰一周酱黄色的颜色。
二.接胎
接胎,就是器物分段拉坯,然后衔接而成,往往在器物里部的中间或者颈肩部,有的是在接近底足部,明显的看见一圈凸纹。
三.圈足露胎
明代青花器物的底部圈足不上釉,有的整个底足露胎,有的就是圈足露胎。
四.跳刀痕明显
青花器物的底足修胎草率,修胎不规整,常见有斜削,胎体显得厚薄不匀,跳刀痕明显。
五.常见炸裂状鸡爪纹
鸡爪纹,是明代青花瓷器物中常见的一个特征,鸡爪纹是瓷器在高温中炸裂形成的,常见的在器物的里面,也有在外部。
六.罐的器形呈现敦厚滚圆
明代青花罐的器形,不像清代瓷罐那样丰肩收腹,近底足处收敛明显。
明代瓷罐整体呈现滚圆敦厚,器物上下显得均匀厚重饱满。
七.釉面有橘皮纹
明代青花瓷器物釉面,有凹凸不平的针孔,呈橘皮纹状。
共勉大明宣德青花瓷器特征及鉴别要点
共勉大明宣德青花瓷器特征及鉴别要点大明宣德青花瓷器是中国历史上的瓷器名品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它不仅是中国传统工艺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鉴赏大明宣德青花瓷器需要了解其特征及鉴别要点,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
首先,大明宣德青花瓷器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釉面细腻:大明宣德青花瓷器的釉面非常细腻,光洁而滑润,富有光泽。
2.色彩鲜艳:大明宣德青花瓷器的青花色彩鲜艳,蓝色浓艳而有层次感,与瓷器胎体相得益彰。
3.纹饰繁复:大明宣德青花瓷器的纹饰非常繁复,多以花鸟、山水、人物等为主题,纹饰精美而精细。
4.纹理清晰:大明宣德青花瓷器的纹理非常清晰,纹饰线条流畅而有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其次,鉴别大明宣德青花瓷器的要点如下:1.釉面:鉴别大明宣德青花瓷器的第一步是观察其釉面。
正宗的大明宣德青花瓷器釉面细腻而光洁,无釉面开裂、流泪、针眼等现象。
2.花纹:大明宣德青花瓷器的花纹细腻而清晰,线条流畅,没有模糊、断裂、晕花等现象。
同时,要注意观察花纹与胎体的贴合度,正宗的大明宣德青花瓷器花纹与胎体融为一体。
3.色彩:大明宣德青花瓷器的青花色彩应该是鲜艳自然,蓝色浓艳而有层次感,不应该呈现苍白、虚浮、缺乏层次感等现象。
4.物件形状:大明宣德青花瓷器的物件形状应该整体匀称,无瑕疵。
正宗的大明宣德青花瓷器制作工艺精湛,形体比例和谐。
5.底款鉴别:大明宣德青花瓷器一般会刻有宣德年款或用篆书体写的“大明宣德年制”字样,鉴别时可以结合瓷器的年代特征来判断是否为真品。
总的来说,鉴别大明宣德青花瓷器需要注意观察釉面、花纹、色彩、物件形状和底款等方面,综合判断。
同时,鉴别大明宣德青花瓷器还需要了解历史背景、瓷器特征等相关知识,通过多方面的考证和比较来确定其真伪。
明清民窑瓷器鉴定
明清民窑瓷器鉴定
元明清瓷器是现代人们收藏鉴赏的重点项目。
由于元明清瓷器是生活用瓷和艺术瓷的极盛时期,历时很长,品种繁多,涉及古陶瓷的年代、窑口、器型、纹饰、用途、胎釉品质、彩瓷品种、底足工艺、款识、做旧手法等许多内容,对其中每一项的研究都可以说是专门学问。
今天就和大家简单说说明清民窑瓷器鉴定的方法。
一是观察明清瓷器是否符合那个朝代的器形特点,不符合的是仿品。
如明代的青花瓜棱圆罐,器形大多矮胖敦厚,清代的青花瓜棱圆罐,器形则上下修长,且是磨口。
再比如明代成化年间的斗彩鸡缸杯、清代康熙年间的棒槌瓶,虽然后朝也有仿制,但在器形上与前朝都有一定差别。
把握了这些差别,便可分辨出是真品还是后朝仿制品。
二是观察明清瓷器各部分比例是否协调。
明清瓷器各部分比例处理恰到好处,仿品一般很难做到。
三是观察明清瓷器外观线条是否流畅,过度自然,给人以美感。
如果外观线条僵硬,处理草率,过度不自然,则基本可断为仿品。
从器形上鉴别古瓷器真伪,最好是拿被鉴别对象与某一历史时期的典型器物相对照,仔细观察口沿、耳、肩、腹以及圈足是否相符,从而得出鉴别依据。
明清青花瓷官窑和民窑特点对比分析并鉴定鉴别真伪
青花瓷是采用钴料在瓷胎上绘画,罩以透明釉,在1300度高温炉火烧成。
明代青花官窑瓷器,造型浑厚古朴,釉质肥厚滋润,纹饰布局严谨,画法豪放洒脱为基本特征。
为了论述方便,我把明代分成早、中、晚三个时期。
一. 明代早期: 洪武、建文、永乐、宣德。
以永、宣瓷为代表。
1. 洪武官窑: 洪武(1368—1398)计31年。
传世品不多,主要特征如下: 胎质洁白,较为粗松,有不规则的气孔或开片;底足修削规整,圈足内墙为离心切削,外墙向内重刀斜削,少有塌底现象,薄底大盘有塌底现象。
玉壶春瓶则颈短腹粗,圈足增大。
绘画工整有余,而变化不多。
回纹以正反两个一组,蕉叶纹以中径留白, 叶脉细如鱼骨, 轮廓线复笔加粗; 扁菊纹: 花型随圆, 花蕊双构画斜格, 里层线描, 外层填色; 缠枝莲纹: 麦粒状花瓣, 花叶瘦劲; 牡丹纹: 花瓣内填色, 外加单线勾边。
钴料以国产料为主,淘炼不精。
发色谈蓝清丽有层次,无晕散;或淡兰中深兰色斑,有少量晕散;或者呈苏麻离青,有黑色铁锈斑,釉层肥厚,滋润平滑;较少有开片;无釉砂底多刷有一层红浆色为洪武特有。
2. 洪武民窑: 以日常生活用瓷为主, 早期瓷化程度差,中后期瓷化程度好。
圈足由小到大;足壁由厚到薄;挖足由浅到深;足壁切削由斜到直,由轻到重;足心多留有乳突;底部均不施釉;内墙外撇,外墙内收。
画法以一笔点划;以圆弧形线条居多;釉质肥厚,以淡卵青为主,少有缩釉现象。
3. 建文朝仅4年(1399—1402)无官窑传世,民窑面目不清。
4. 永乐朝22年(1403—1424),官窑胎体细薄,造型规整,制作精湛轻盈,器内外修削平整光滑;典型特征是挖足精细讲究;露胎处多有火石红。
碗类圈足以挖足过肩为典型。
画法以双勾填色为主,线条纤细而清晰;并留有深浅不一笔痕; 牡丹纹: 花大叶小, 双勾填色, 花瓣层次渐少, 较少留白; 缠枝莲纹: 花大叶小, 花朵状如火珠, 勾边不留白; 蕉叶纹: 中径线条较粗, 叶呈细长三角形, 叶周锯齿较粗, 单线勾成;早期青花以国产料为主,发色兰中泛紫无黑斑;中晚期以苏麻离青钴料为主,呈色以纯正宝石兰,有下凹的黑铁斑,并有晕散;器物口沿锋利;釉色白中泛青,釉层肥厚莹润。
青花瓷器鉴定(5)
。
:
、
、
。
根 尖 状 如螂 鱼 背
滑
。
盘碗
口
砂底 细腻 光
盘碗
,
口 沿 有 凝釉 现 象
、 。
,
高低 不 平
。
明 初有 涩 圈
。
。
底 心 前 期有 针
,
。
鼻点 正 统 景 泰 时 明 显
:
清 窑红 及 缩 釉 少 见 罐 基本 无接 口
口 沿较 薄
, ,
,
足 根 园 浑 俗称 灯 划 根
。
盘碗
。
重 覆 颜 色 深 淡 两 圈 间 孔 隙大 清代 双 圈 一 样 整 齐 颜 色 相 同 两 圈 靠近 清 初 雍 正 前 还
, ,
。
,
,
。
:
花 瓷 器 底 有乳 丁 浙 江 博 物 馆 收 藏 一 件 元 末 明初 的茶 壶 绘 山 鬼 图 绘 画技 法是 简 笔 写
, ,
,
留有 明 代 遗 风
跳 刀 少 见 粘 砂也 少
。
,
。
但底 足 上 有 时 有 旋 坏 痕
,
。
口
沿 平整 没 有 凝 釉现 象
、
无 涩圈
:
。
三 胎 釉 上 的 区别
,
明 胎骨 粗 疏 瓷 化 程 度 不 强
, ,
釉肥 厚 滋
,
润 白 中闪 青 色 泽 深沉
:
,
,
。
清 胎 骨 轻 盈 胎 质坚 致 细 腻 瓷 化 程 度强 釉 细 薄 白度 和 透
、
题 材有 仿 古 吉 祥 图 案
。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代各个时期民窑青花瓷器的鉴定1·洪武(1368—1402年)(1)青花云气纹碗,青花福字纹碗。
此期民窑器质量很差,极粗,但有此写意瓷画的画笔简洁潇洒,如高士图,水莲纹,草书“福”、“寿”字等。
(2)青料。
全部为国产料,发色灰暗,少数呈褐色。
(3)纹饰。
碗外壁仅上部绘画,多见云气纹,笔法以一笔点划为多;碗内壁一般为口沿一周边饰,底心绘画,纹饰有兰草、牡丹、菊、莲、水草、蝶、螺、熊、鱼、松竹梅石、山水、高士、花托“福”字、草书福、寿字等。
(4)胎釉。
胎色米灰,个别米黄色,粗糙,瓷化程度不强,常有未烧透的孔隙,为窑温掌抽不好所致。
釉有很浓的影青味,有卵白釉、青白釉、灰青釉、地釉有白、发青,这是造成青花发色灰暗的原因之一。
釉厚浑浊,出现开片,釉面松散。
(5)造型及制作工艺。
多见墩式碗与折腰盘。
圈足平切,底心有乳点,有粘沙现象,多见跳刀痕,旋坯痕,制作粗糙。
有的碗带涩圈,发现有涩圈上有黑字的情况,钴料若不罩釉,烧成后即成黑色。
由涩圈可看出当时有一种碗摞碗的叠烧工艺。
见有花瓣形款,太极图款。
2·永乐、宣德(1403—1435年)(1)典型器为青花寿字纹碗,南京博物院藏群仙献寿纹大罐。
(2)青料、纹饰。
均用国产料,发色较灰暗,也有小铁锈斑,但不及官窑的大、深。
纹饰布局同官窑。
绘画多实笔。
纹样中不见官窑的龙纹与藏文,除官窑中常见的各式折枝、缠枝花卉外,常见各种高士图,绘于碗心,几笔勾出人物形象,非常简炼,画面中常配有大片云,日本称为“云堂手”。
犀牛望月纹一周常绘杂宝中相辅。
月映梅纹的梅花,为空心梅。
绘于碗外壁的云气纹,永乐碗中亦常见,但不象洪武时仅绘上半部分,而是外壁满绘。
常用楷书“福”、“寿”字,乳虎吹喇叭亦常见。
梵文开始启用,永乐时多在圆器内心作主题纹饰。
而宣德时多用于边饰纹样。
(3)胎釉、造型及工艺。
胎质粗,见气孔,色灰白。
釉发青,肥润。
碗不撇口,墩式。
圈足根为两面斜削、平切。
多砂底,少釉底,见跳刀痕现象。
盘有圆口、花口瓜棱腹两种。
大罐有胎接痕,常因烧结不好而掉底。
露胎处见窑红,盘、碗常见芝麻酱釉,俗称檀香口。
3·正统、景泰、天顺(1436—1464年)(1)典型器。
由于民族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时局不安定,民窑生产受到影响而减势,但没有象官窑那样大起大落。
这段时间民窑生产可以分为两期,前期继承宣德风格,后期开成化先河,是承上启下的一期。
典型器有江西省新建县正统二年朱盘烒墓出土的青花缠枝莲纹盖罐,高20、口径8.9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南京牛首山弘觉寺正统七年塔基出土青花缠枝花卉纹瓜棱盖罐,青花开光杂宝纹瓜棱盖罐。
景德镇市郊景泰四年严处土墓和景泰七年袁氏墓出土的一批青花瓷器。
山西省博物馆藏“天顺三年大同马氏造”款青花回纹炉。
这是民窑中第一件写帝王年号款的器物。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青花阿拉伯纹三足炉,底有“天顺年”楷款。
香港艺术馆藏天顺五年许愿文铭青花缠枝牡丹纹盘螭龙纹瓶。
另外,南京玉带河出土的瓷片、景德镇窑里、湖田等窑址中发现的这一期瓷片,都证明了此期生产的持续。
景德镇昌江沿岸的十八渡为烧制此期青花的主要窑址。
(2)青料。
多数为国产料。
前期青料呈色兰中偏黑,后期发色淡雅的较多,铁锈斑晕散较少。
青花品种有白地青花,外豆青里青花,外祭蓝内青花等。
(3)纹饰。
前期布局繁密,两面都绘有繁密的花纹,后期布局疏朗,笔法以一笔点划为主,也有渲染。
动物图案有犀牛、麒麟、香草龙、狮子绣球、写生蝴蝶、池塘鸳鸯、鱼藻图、松竹梅(松针为球形针叶)等,其中以前三者最为常见。
人物题材纹样较多,采用简笔写意,并配以云朵,前期为大片云,后期是小片云,皆似神仙幻景。
内容有陶渊明爱菊、苏东坡夜游赤壁、庭园婴戏、张骞乘槎、携琴访友等。
婴戏纹的特点是:小孩头额大,有刘海。
寿星是冬瓜头,时代早头长,时代早头长,时代晚头短。
文字图案有梵文、汉文的吉祥字,福字多,寿字少,一盘为楷书。
边饰,龟背锦纹较多,莲瓣常呈螺丝形,有双重莲瓣。
(4)胎釉、造型、工艺。
胎较粗。
釉色前期白中兴青,后期白釉洁润。
造型墩厚;生活器皿与祭器多,有碗、盘、盖罐、香炉、铃台、净水杯等。
罐盖纽顶鼓起,呈荸荠形;瓶多带双耳,有月形、戟形、兽耳。
炉有的带座。
瓶、罐均为砂底。
碗,圈足深,圈径大,底部常有乳点、缩釉点、芝麻点。
盘有圆,口、花口瓜棱腹折沿式,足根内斜,而且较浅,口、花口瓜棱腹折沿式,足根内斜,而且较浅,食指和姆指难以提起。
釉底、砂底均有。
瓶罐不讲究修胎,接口明显。
(5)款识。
此三朝共29年。
正统见楷、草楷、隶书“福”字款。
景泰,款字开始从器心移向器底,除“福”字款外,见“太平年造”、“太平”、“大明年造”等款。
天顺,偶见纪年款,有将梵文作款识书于外底者。
明代中期民窑青花瓷器的鉴定1、成化(1465—1487年)(1)典型器。
江西清江博物馆花人物炉,底墨书一周:“成化二十年七月吉日江桓壁因过景德镇买回。
”(2)青料。
用平等青,呈色淡雅,由于釉厚润泽,而使得青花十分含蓄,个别有因青花浓重而黑色斑点。
品种有黄地青花,青花釉里红(此种明代使用不多),孔雀绿青花,淡描青花填色等。
(3)饰纹。
布局疏朗。
技法为渲染色勒,增加层次感。
题材为百戏图、松鼠葡萄、秋色图、水藻浮莲、花卉、花鸟等,以后二者为多。
纹饰特点,水藻似黄豆芽、细长。
牡丹叶呈锯齿状,外廓留一圈白边、叶脉清晰,叶子画成鸡爪形,花果带藤须。
口沿常见边饰有龟背锦纹、梵文。
梵文过去单一作辅助纹饰,成化时组成立体图案,影响到弘治。
圈足一般不用装饰带,仅画两条蓝边线。
(4)胎釉。
胎体单薄,质地细腻。
讲究用釉,色白釉厚,有滋润玉质感,光泽细润,个别是差的釉发灰。
釉的特点是内壁、外壁、圈足底三者一致,有的有细细的桔皮纹。
(5)造型、工艺。
造型精巧规整,大件少,小件多,形式简单,单,罐、碗给人发浑圆之感。
香炉多见筒形炉和鼓形三乳足炉,底边支撑三小乳足,亦见兽足香炉。
碗的底足“挖足过肩”。
器物底足整齐,碗的足根细圆,足径变小,足根有一圈淡的枇杷黄窑红,多釉底。
罐等琢器,讲究合适胎,接口不明显,皆砂底,少釉底。
(6)款识。
开始大量书写帝王年号款。
常见“大明成化年造”六字二行款、“大明年造”四字二行款、“甲辰年造”款,方胜、银锭一类图记款。
2·弘治(1488—1505年)(1)典型器。
过去将弘治瓷中好的归入成化,差的放到正德,随着纪年器物的不继发现,此朝器物逐渐被认识。
英国大维德基金会弘治九年铭青花缠枝莲纹象耳瓶,高61.1厘米,外口沿铭文:“江西饶州府浮梁县里仁都程家巷信士弟子程彪喜舍香炉花瓶叁件共壹付,送到北京顺天府关王庙,永远供养,专保合家清吉买卖享通。
弘治九年五月初十吉日信士弟子程存二造。
”此瓶仿元至正十一年象耻瓶,属弘治民窑中粗犷类型典型器。
南京博物院化松鹤纹碗,底有“壬子年制”款,无锡弘治九年墓出土,碗高7,口公式15.2厘米,弘治壬子罗得弘治五年(1439年)。
景德镇落马桥、陈家街窑址,为此期青花瓷窑址。
(2)青料、纹饰。
多用平等青,发色青淡,但无成化那种典雅感,有晕散现象。
纹饰绘画以勾勒渲染为多。
成化瓷画单调浑,弘治纤细,但也有粗犷风格一类的,如典型器中的象耳瓶。
纹饰特点是缠枝花叶密而小,人物潇洒,龙纤柔和,梵文图案增多。
缠枝花卉托八吉祥纹、包袱锦、树石栏杆、松鹿纹(松针针叶由空白期的圆形变为此期的椭圆形)为典型纹饰。
(4)胎釉、造型及工艺。
总的风格是胎质厚重,小件也有细巧的。
釉有卵白釉与釉色发青两种,肥厚,但不及成化的讲究。
造型敦厚,但不及成化的精巧。
祭品很多,有香、净水杯、暖碗等,暖碗又称诸葛(孔明)碗,浅盘,三层夹胎,底有一小洞。
暖碗于此朝最常见。
有一部分器物带座。
工艺不及成化讲究,瓶、罐、炉多为砂底,盖罐器身较矮,肩由溜肩转为丰肩。
3·正德(1506—1521年)(1)典型器。
此期上承明中期,下戾明晚期,为明青花风格由细巧转为粗犷的转化期。
典型器有上海博物馆花回纹砚,底有“大明正德十年十月方孟置用”款。
景德镇湖田、四图里、韦陀桥等窑都有此期民窑青花瓷出土。
(2)青料、纹饰。
前期有平等青,后期逐渐出现回青,发色不正常。
青花特点发灰,鲜艳的不多,有晕散现象,品种有青花加雕地黄地青花(正德开始黄釉成蕉黄,俗称虎皮黄,色较深,黄地青花的地色亦如此)、青花红绿彩、青花斗彩等,有及成化的秀气。
纹饰风格繁密,花叶细琐,不豪放。
题材常见凤穿花、鱼藻、狮子绣球、庭院婴戏、树石栏杆、莲花托八吉祥纹、回纹,后三者最常见。
纹饰弘治细,正德粗。
(3)胎釉、造型、工艺及款识。
胎质厚薄不匀,较粗。
清亮釉为多。
稀薄,透明度强,底釉亦薄。
碗造型有墩式碗、宫碗、高足碗。
香炉形式多样,有四方、象耳、龠口三足式。
大件器增多,有葫芦瓶、出戟贯耳瓶、军持瓶、花插、奁盒等。
工艺上不讲究做工,碗底心往往下塌,又出现鸡心底、跳刀痕、粘沙、窑红等现象,瓶、罐接痕十分明显。
在碗上,偶见底心书楷款“正德年造”。
明代晚期民窑青花瓷器的鉴定1.嘉靖(1522—1566年)(1)典型器。
此期器物明显反应出入晚明时,青花瓷发生了又一次显著变化。
典型器有景德镇嘉靖元年、嘉靖四十一年墓出土的七件青花器。
江西省南城县嘉靖三十六年益庄王墓出土的青花正面龙纹盘。
上海博物馆藏“嘉靖辛酉年制”款青花花鸟纹碗。
辛酉年为嘉靖四十年(1561年)。
窑址有景德镇湖田、观音阁、四图里。
(2)青料。
主要用回青料,呈色紫艳,不同于其他朝。
常见色晕散,纹饰模糊的,为青料中回青比例太高或火候太过的缘故。
青花品种多,有白地青花、黄地青花、蓝地白花、外祭蓝内青花、外红釉内青花、青花五彩等。
(3)纹饰。
画法多为单线平涂,好的讲究填色,不流向线外,工细,差的流向勾线之外,题材有缠枝花卉、龙凤、花鸟、鱼藻等。
纹饰特点:花组字。
用花枝、松枝组成福、寿,还有的花枝中空白写字,有五谷丰登、天下太平、永保长寿、国泰平字等。
八仙人物较多,有吕纯阳、老君炼丹、龙纹开始有正面龙、庭园婴戏图,小孩子后脑勺开始变大,着长袍。
龙纹开始有正面龙、螭虎龙,到隆庆、万历时大量使用。
牡丹花叶似鸡爪,八卦、八吉祥、灵芝纹饰也多用。
(4)胎釉。
胎不及宣德以来的细腻,白中闪达,釉虽较细腻,但亮度强,不如中期肥厚、闪青。
个别厚釉混浊。
多数为青亮釉,釉面不够平整,有隐的波纹。
(5)造型。
总的风格是凝重。
大件器增多。
葫芦形瓶始于正德,此时流行,还有天圆地方瓶、多楞瓶、四方瓶、八方瓶、带盖梅瓶等,瓶始带活环。
果盒有方胜形的。
壶祯则以钵式炉为多。
个别酒杯,玲珑剔透,细薄。
有八仙、文昌、寿星、真武等塑像。
(6)款识。
式样多,吉祥款有:长命佳器、福寿康宁、万福攸同。
颂语款的:富贵佳器、上品佳器、食禄佳器、富贵长春。
专用款有“酒”、“汤”、“茶”等。
还有东书堂、东萝馆一类堂名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