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青花的特征
纯干货:教你迅速区别青花瓷朝代(图)
纯干货:教你迅速区别青花瓷朝代(图)唐青花中国的青花瓷在唐宋开始萌芽,从唐代的巩县窑就开始使用含有钴的蓝釉彩来装饰陶瓷器,但是唐代青花瓷的制作还不成熟,而且随着巩县窑的衰落还一度中断。
到了元代后期,由于国际上对青花瓷的大量需求,并且通过丝绸之路得到了来自于波斯的优良青花料苏麻离青,中国的青花瓷器才开始成熟并被规模生产出来。
唐青花的特征1、器型有枕、壶、碗、盘、盒、罐和炉等类型,多见小件,大件不多。
底足分别为“玉璧形宽圈足”和“玉环形窄圈足”,不施釉。
2、青花纹饰有团花(如牡丹和菊花)、梅花、草(如蔓草)和椰子树、流云、云气、菱形、花叶、花草、鱼、点彩、条斑彩,还有动物(如蝴蝶)。
青花纹饰有的手摸有凸起的感觉,有的与釉面一样光滑等等。
3、胎较粗较厚重,胎色灰白或白中微黄,断面有较明显气孔,胎中可见黄、黑色小砂粒;肉眼或低倍放大镜下可见到开口气泡。
4、器物釉色(为钙釉,也称灰釉)为白中带灰或白中泛黄(呈米黄或灰白色),透明度较差,有的呈乳黄色或牙黄色或牙白色,釉面光亮,带有可见细密裂纹,器物内外及底心部均施彩,圈足部未施釉。
5、胎、釉之间有一层厚度不同的中间层即化妆土。
6、青花纹饰大多发色鲜艳,纯蓝或浅蓝色,并有晕散现象,有的在青花纹饰浓处可见到黑色小斑点。
唐青花经过初创期以后,并没有迅速发展起来,而是走向了衰败。
宋青花瓷器比唐代有所进步,胎质比较细密、坚硬,少有孔隙;胎体比唐代也要轻薄一些;胎色白中泛灰,露胎处见火石红;釉层稀薄、透亮,釉色青灰有开片。
由于各个时期用于烧制青花瓷器的胎和釉的成分有所差异,修胎、挖足、施釉的工艺也不相同,所以通过对胎、釉和制作工艺的观察分析,有助于辨别青花瓷器的时代和真伪。
宋青花瓷的特征1、宋青花瓷一般胎质较粗,胎色呈灰白色,少数为胎质细腻的白色瓷胎。
釉面呈现纯白色的较少,多为白中闪青、黄、影青等色。
宋青花瓷颜色为灰蓝色或灰黑色,也有直接呈现黑色的。
装饰技法上,宋青花瓷既有釉下彩,也有釉上彩。
各历史时期青花瓷的特点是什么
(三)元青花 元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实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时也使景德镇一跃成为中世纪世界制瓷业的中心。元青花的几个特点:
1.胎体较厚重、胎质坚硬。
2.元青花的釉色白中微闪青,莹润透亮。有的会呈现出带透明的玻璃质感。
3.元青花的钴料有两种,一种是进口的苏麻离青,这种料发色浓重鲜丽呈青翠浓艳;另一种是国产的青料,产料青花发色呈蓝中泛灰,发色没有苏麻离青料那么鲜亮。
(四)明清青花 明清时期是青花瓷器达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时期。
首先在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这时的艺术品以制作精美著称;到了清康熙时更以著名的“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发展到了巅峰,并且大量出口到外国;而到了清乾隆以后因为当时的皇帝更重视粉彩瓷的发展,所以逐渐走向衰退,虽在清末(光绪)时一度中兴,但最终无法延续康熙朝的盛势。但总的说来,明清时期的青花瓷制作精美,烧造技术成熟,制作广泛,造型极为丰富。瓷胎质量很高,胎体坚白细润,釉面质量完美,釉质莹润细腻、透亮光洁,青料墨分五色、七色、九色之多,画工生动细腻,写实性强。其制作水平代表了中国古代青花瓷制造的巅峰。
(一)唐青花 唐代的青花瓷器比较少见。目前较统一的说法是,唐青花主要是由唐三彩的蓝彩釉转变而来的。它的主要特点是:
1,白瓷。
唐青花_精品文档
唐青花打开文本图片集青花,瓷器釉彩名,白地蓝花或蓝地白花瓷器的专称。
典型的青花器,是采用钴料在瓷胎上绘画纹饰,然后施一层透明釉,在高温中一次烧成。
蓝花在釉下,因此属釉下彩。
图1中的青花双龙立耳三足香炉,明代宣德时期产品,采用产自中东地区的进口苏麻离青钴料,含铁量高,色浓处釉下凹(见图2),有铁锈斑,纹饰稍有湮散(见图3)。
图7是在景德镇明代御窑场博物馆拍摄的,瓶内装的是青花钴料,颜色灰黑。
经水调后,绘画在瓷胎上,颜色仍然是黑色(见图8)。
我们在前边讲过:“典型的青花器,是采用钴料在瓷胎上描绘纹饰,然后施透明釉,在高温中一次烧成。
”这是青花瓷器的定义。
图9、图10中的孔雀开屏尊是一件唐代“青花”,是瓷胎,非陶胎,汲水率不同于唐三彩陶胎。
燒成温度为900~1050℃,属中温釉,是石灰釉种,透明釉,又称玻璃釉,极薄,约0.1毫米厚,开细碎纹片。
此孔雀开屏尊纹饰艳丽、翠蓝,点的是蓝色的“颜料”,而不是钴料(见图11、图12)。
前面我们讲过,钴料喜高温,不罩透明釉,与火焰直接氧化是黑色(见图13);罩了透明釉,中温釉还是黑色!这就是说,只有达到1050℃以上,才显蓝色,但不艳丽。
所以,元青花成功要素之一,是温度要达到1300℃以上,呈色艳丽如靛!这件开屏孔雀尊是中温釉,烧成温度在1050℃以下,呈色却如此艳丽,只能说绘画原料不是“钴土矿”,而是绘画用的颜料!它与进口苏麻离青产地应是同乡,中东人称他“佛头青”!这种艳丽贵重的颜料,在绘画佛像时,只有头部才用这种颜料!中温釉青花,胎体疏松(见图14、图15);高温釉青花,胎体致密(见图16、图17)。
唐三彩的蓝色也是颜料,不是钴料,唐三彩、辽三彩、宋三彩以及明清时期的琉璃瓦、建筑器材,都是低温二次烧成。
低温600~700℃,先烧素胎,以铅作熔剂,在素胎上绘画各色颜料,施一层透明釉,再入窑低温800~900℃烧成(见图18~图21)。
这种状态在高温瓷器中很少见到,在元代至正青花中,只有使用苏麻离青钴料纹饰稍有湮散,但也没有三彩器蓝色湮散这样强大!综合以上种种情况,唐代遗传下来的蓝色纹饰瓷器,我们应该给它如何定名呢?诚请行内各位老师不吝赐教,共同切磋,共求真知。
唐、宋、元、明清朝代更迭中,青花大不同
唐、宋、元、明清朝代更迭中,青花大不同每个朝代有每个朝代的时代特点,每个朝代的艺术审美又各有不同。
自唐代到清代,每个时期的青花各有各的风采。
唐代青花青花瓷的起源就在唐代,今天的河南巩县窑就是当年唐代青花的产地。
这个时代的青花瓷器形主要以小物件为主,例如碗、罐子、盖子等。
装饰图案基本上都是一些花草的图案。
而花草图案又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竹、梅等的小花朵;另一类是主要对外出口的阿拉伯图案,例如菱形、叶子花纹等具有异域风情的花纹。
宋代青花唐代青花刚有了一段时间的小高峰结果最后渐渐衰败。
而宋代青花流传下来的又很少,基本上只有一些残片,在这些残片中,我们分析总结出了宋代青花瓷的图案,有牡丹、菊花、树木、圆圈、波浪、文字等。
青花发色一般是灰蓝色或者灰黑色,基本上和唐代青花的延续性并不大。
元代青花到了元代,由于北方游牧民族对蓝天白底的喜爱,元青花逐渐受到重视,再加上元代景德镇烧制出了成熟的青花瓷。
元代青花可以说是青花的巅峰。
元代青花的釉面的颜色分为青白和乳白两种,青花料也分有国产的和进口的两种,国产料和进口料的不同就在于一个颜色偏灰进口料颜色很浓艳,颜色深的地方都有了铁锈斑。
元青花种类很多有日用器、供器、镇墓器等,其中的竹节高足杯、带座器、镇墓器最具有时代特色。
元青花的纹样画面丰满,层次多而不杂。
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
动物有龙凤、鸳鸯、鱼等;植物常见的有牡丹、莲花、兰花、灵芝、瓜果。
所画牡丹的花瓣很多而且留着白边;龙的纹样头小、脖子细、身子长、矫健而凶猛。
搭配的花纹装饰一般是花瓣、铜钱、海水、云朵、蕉叶之类。
明清青花明清时期是青花瓷器到达顶峰又走向衰落的一个时期。
在明永乐、宣德时期,青花瓷器又一个高峰,因为瓷器的做工精美而家喻户晓。
在清康熙时,“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发展到了巅峰;清乾隆以后因为粉彩瓷的发展,青花瓷渐渐走向衰退,虽然在清末时再次兴起,但最后还是无法像康熙朝时期一样繁盛。
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青花瓷官窑制作比较严谨、精致;民窑的就随意、洒脱,画面相对更有写意的感觉。
鉴定基本功丨从瓷器青花发色断代(全)
鉴定基本功丨从瓷器青花发色断代(全)唐青►唐青花,最近多项考古中发现的文物与几件馆藏品呈现的青花发色非常一致。
☮国家收藏的唐三彩上的青花发色☮唐沉船“黑石号”的青花盘☮丹麦唐青花青白釉罐☮在河南考古发现的唐青花瓶☮一位收藏家的唐青花三足罐上面这几件都呈现了钴蓝的亮丽发色,虽然色调有一定差别,但是,有蓝与亮共同的特点。
苏青►苏麻离青——也叫“苏尼勃青”(也有称“苏泥勃青”),简称“苏料”,是元末明初景德镇青花瓷器使用的一种优质色料,是一种原产于西亚波斯卡山夸姆萨村(现伊朗)还有说一说来自于伊拉克,的进口青花色料。
在景德镇元代青花瓷器和明代早期青花瓷器大多使用这种苏料。
特点是发色凝重幽艳,光彩焕发,色性安定。
明代永乐年间,郑和七次下西洋从伊斯兰地区带回一批“苏尼勃青”料。
明万历十九年(1591)《事物绀珠》“永乐宣德窑”条记载:“二窑皆内府烧造,以棕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以鲜红为宝。
”用苏麻离青料绘画的瓷器,蓝色浓艳有银黑色结晶斑。
因为苏麻离青含铁高而含锰量低,在适当的火候烧造下呈现出蓝宝石般的鲜艳色泽,还会出现银黑色结晶斑,平平添了几分自然美,这也是明代青花瓷器的一大特色。
元代与明初的青花,大多用它绘制花卉枝叶,明成化以后,渐被回青等代替。
苏麻离青的发色有多样性下面就国内外在博物馆收藏瓷器的做个比较☮元青花扁瓶发色为宝石蓝与天蓝☮元青花云龙纹带盖梅瓶高安市窖藏出土该瓶青花发色亮度不如前者,宝石光更弱。
湖北博物馆的一件四爱纹瓶发色也是如此。
天津与上海博物馆的元青花罐青花亮度要更低。
永乐中后期,郑和从中东又开始带回苏麻离青,值得注意的是永乐宣德的苏麻离青的青花发色与元青花有了比较大的差异,这一点我们从实物与图片明显的看得出来,就是常常见到元青花的明朝人也发现了这个区别,大致有三大点区别1.元青花蓝发色过艳,就是宝石蓝特别光亮,外放;而永乐宣德青花发色偏黑,光泽内敛。
2.元青花花纹色彩大都均匀,而永乐宣德青花深淡不一,现在称之为“水墨画”。
历代青花瓷器特点图文详解,极其珍贵,看完果断收藏了
历代青花瓷器特点图文详解,极其珍贵,看完果断收藏了唐青花的特征:1、青料:色泽浓艳,蓝中透绿,带黑色结晶斑点,触摸有凸凹感,为低锰低铁含铜钴料,似从中东地区进口。
2、纹饰:一类为我国传统图案,如如意云、花蜂、洛阳花等;另一类为几何图形,以菱形为多见,中间多夹以散叶纹,具有阿拉伯图案风格,应为外销瓷。
总之,用点彩组成图案和实笔绘画,是唐青花纹饰的两个最主要的特点。
3、胎釉:胎质较粗松,呈米灰色,烧结程度不好。
釉质不细,白中泛黄,胎釉之间施一层明显的化妆土。
4、造型:完整器均为小件,有三足鍑、碗、罐、盖、枕、盘、壶、炉等,应为唐代典型器型,其中盘、碗口沿多作花瓣状,圆唇、浅腹、内壁出筋,玉璧形或玉环形底足;壶则身浑圆,短嘴。
5、工艺:(1)薄釉重彩;(2)在化妆土上绘画;(3)胎质较粗,气孔较多,吸水率较高;(4)生烧;(5)部分为釉上青花。
宋青花瓷的特征:1、宋青花瓷一般胎质较粗,胎色呈灰白色,少数为胎质细腻的白色瓷胎。
釉面呈现纯白色的较少,多为白中闪青、黄、影青等色。
2、宋青花瓷颜色为灰蓝色或灰黑色,也有直接呈现黑色的。
装饰技法上,宋青花瓷既有釉下彩,也有釉上彩。
3、纹饰上,宋青花瓷图案纹饰多为牡丹、菊花、花草纹、树木、圆圈纹、波浪纹、文字等,到了宋代晚期,纹饰发展的更加复杂。
4、器形上个,宋青花瓷趋于实用器物,如碗、盘、罐、瓶、枕等,器形大小不一。
元青花瓷特点:元青花前提青花料是进口钴料,即苏麻离青,元代进口钴料的成分是低锰、高铁,含硫和砷,无铜和镍,和唐宋青花、明青花的青料成分都有区别,所绘青花纹饰呈色浓艳深沉,并带有紫褐色或黑褐色较光润的斑点,有的黑褐色斑点显现出“锡光”。
其一,在符合元青花基本特征(胎釉、造型、纹饰)的前提下,再进一步观察其老化程度,如果是“生坑”出土物应该有牢固的土斑和土腥味,如果是“熟坑”的传世物则风化、氧化、磨痕、老旧等自然老化明显,而不是碱咬或人工打磨。
数百年前的东西和现代新品进行比较,应该容易分辨。
浅谈唐青花
中国文物报/2005年/7月/13日/第007版鉴定浅谈唐青花李红进贵报2005年6月1日第5版刊登了《河南新乡新出土唐青花瓷介绍》和第7版《对高古瓷的甄别》两篇有关介绍唐青花瓷的文章,读后受益匪浅。
本人就我国唐代是否有青花瓷这一问题,现浅谈薄识,对两篇文章中的某些问题不发表评说。
一、瓷的产生及青花的形成我国从商代中期就生产出原始青瓷,那时胎质粗松,瓷化程度差,胎呈灰白或灰褐色,器面施以铁元素为着色剂的青釉,焙烧温度达1100度左右。
原始青瓷经若干年的发展后,进入唐代中期已基本完备了瓷所具有的要素。
如越窑器,瓷胎细腻致密,无分层,气孔少,釉匀净滋润,胎釉结合好。
如长沙窑器,瓷胎细洁坚硬,釉质晶莹透明,釉下彩明丽,胎厚均等,器形规整。
如巩窑器,瓷胎白净,修坯精细,白釉透彻,黑釉明亮。
等等众多窑口的产品,都具备了瓷质应有的要素,这为青花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青花,是以钴元素为着色剂,在陶、瓷胎坯表面绘制纹饰,经罩釉、入窑焙烧后而呈现青颜色的花纹。
钴元素分二种,一种是矿物钴,另一种是氧化钴。
1735年瑞典化学家布兰特首次分离出钴,1780年伯格曼将钴列入化学元素表。
因此,在1735年之前我国古瓷器上使用的钴元素应为矿物钴。
矿物钴呈黑色块状和颗粒状,经磨碎加工成液体后成为一种着色剂。
它能耐1200度以上的高温,用氧化焰时青花色泽灰暗,用还原焰时青花色泽鲜艳,如不经高温焰烧乃为原本黑色。
已知青花在陶瓷器上的形成过程,那么“钴”在我国古瓷上最早运用是在什么时期呢?我们对古瓷中最早出现的西晋晚期釉下褐、绿彩进行了研究,发现其中的“绿”就是一种钴绿色素的着色剂。
它是在铅釉中加入含量较少的铜和钴而形成,因不是全以钴元素为着色剂,而没显现出青花的艳感。
二、唐青花瓷的产生时期及其特征从西晋初期釉下彩工艺的产生及钴与其他元素掺和使用的这种新技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瓷器艺人的不断创新,这种新工艺,新技术逐渐提高、完善。
瓷业进入唐代,这种工艺和技术已成熟和稳定,因而创新出以钴为着色剂的青花瓷。
青花瓷器在唐宋元明清各个时代特点
青花瓷器在唐宋元明清各个时代特点青花瓷器烧制源于唐代,在元代开始有所发展,青花瓷器属于透明釉,是用含氧化钴为原料进行烧制的,在陶瓷抷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以透明釉经还原一次烧制而成。
青花瓷器是我国瓷器主要种类,从烧制到今天也有近一千年的时光了,可见青花瓷器历史还是很悠久的,在这近千年的时光里青花瓷器有着自己历史和变化,随着时光变化青花瓷器烧制日趋完美,工艺手法略显精通这也是青花瓷器具有独特的魅力。
说起青花瓷器的历史,那要从唐代开始说起,唐青花是在巩县窑开始烧制的那时候唐青花瓷器制作并不是很成熟,并没有得到大力推广,在唐代末期就终止了。
直至元代时候又开始重新烧制。
唐青花在历史上算是青花瓷器萌芽阶段,在历史也奠定很重要地位。
在70年代的时候在江苏扬州发现了唐青花遗址解决了青花瓷片争论的说法。
元青花瓷器可谓是青花瓷器转折一个很重要历史时期。
这个时期青花瓷器得到了大量推广而且受到了人们大量认可乃至到21世纪的今天,这些作品被看来还是无与伦比、无法代替的。
到了明朝以后,青花瓷器工艺日趋完善,造型也变得多样,款式也变得灵活起来。
这是青花瓷器一个很重要的改变。
明青花瓷器产品精益求精,各个时代不同他就会有不同的特征和特点。
他在典型器、青料、纹饰、造型等方面都会有所不同发展。
明青花瓷器在纹饰上采用了多彩的装饰和纹饰,在这一点上是一个很大的突破。
在胎釉方面他的胎体较白、瓷质缜密与其他瓷器相比会略显得有些粗厚,会给人温润柔和之感会让釉面显得清新雅致。
到了清代,清青花瓷器在生产工艺、胎秞、画面装饰上都做到了十分细致装饰,青花瓷器到了清代在素材上变得更加丰富起来而且更灵活起来,清青花瓷器的形式多样也充满着生活的信息,在素材方面多采用民间的故事为主,这也是同其他年代比较不一样时候。
到了清代青花瓷器烧制工艺更加成熟,技法老练,手艺工整这是有别于其他瓷器不一样的特点。
浅论唐青花的工艺特征与时代风格
[转载]浅论唐青花的工艺特征与时代风格唐青花工艺特征与时代风格的研究孙欣一、唐青花的发现与唐青花窑址发掘1975年,南京博物院等单位在扬州唐城遗迹发掘出土了一件唐代白釉蓝彩瓷枕面的残片。
这一块青花残片的出土,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仅使我们对青花瓷的认识向前推进了几个世纪,找到了青花瓷生产的源头,而且也开启了唐青花研究的大门。
此后数十年,国家文博系统、国内民间收藏以及香港和海外相关机构陆续有关于唐青花的报道。
1983年,在扬州唐城遗址又发现了二十余块色彩鲜艳、图案清晰的唐青花残片;1988年,在河南鹤壁集西民间古窑遗址出土了一件唐青花瓷碗;1993年,河南巩义市文管所在黄冶窑场遗址范围内,收缴了不法分子盗掘的唐青花执壶、碗各一件及一批青花碗、水注残片;1999年,安徽省文物考古所与淮北市博物馆,在距淮北市约30公里处的柳孜隋唐运河遗址发掘的数万片古陶瓷残片中发现了三块唐青花小碗残片;2002年河南省文物考古所对黄冶窑进行考古发掘,在唐代晚期文化层出土了一批胎质纯净的唐青花残片;2008年,郑州文物考古院在郑州市上街区峡窝镇以西4公里,距巩义市黄冶窑遗址19公里处的唐代古墓葬中发掘出土了两件精美的唐青花塔形罐,其中一件画有罕见的“童子曲棍球图”人物图案。
国内民间收藏家发现、收藏、和保护唐青花的消息也时常见诸于媒体:从1993年开始,河南省新乡市古陶瓷爱好者李清洲先生陆续收藏到5件唐青花残片;2000年,著名古陶瓷专家赵青云先生在河南省洛阳市一位收藏家的家中鉴赏到两件唐青花四系罐完整器;2007年6月,由吉林省伊春市收藏家协会顾问李俊先生发起,多位著名考古专家、古陶瓷专家赵青云、叶文程、朱伯谦、马希桂等参加的首届北京唐青花研讨会,首次展示了民间数十件唐青花完整器;2007年10月,南京市清凉山公园艺术品市场摊主陈钢先生展示了一件手掌大、报价五万元的唐青花瓷片。
香港和海外文博机构也有不少唐青花的收藏而且均为完整器:上世纪40年代香港大学冯平山博物馆在洛阳征集到一件唐青花三足炉;丹麦哥本哈根装饰艺术薄物馆收藏一件唐青花鱼罐;瑞典斯德哥尔摩远东古物博物馆收藏一件白釉蓝彩唐青花小执壶;美国波士顿泛美艺术美术馆收藏一件白地蓝彩撇口唐青花碗;1999年,德国“海底探险公司”在印尼勿里洞岛附近海域打捞了一艘九世纪阿拉伯或波斯木质商船,在该船上的6.7万件中国陶瓷当中发现了三件完整的唐青花瓷盘,现藏于新加坡国立博物馆。
唐代青花花口瓶(珍贵)
唐代青花花口瓶(珍贵)唐青花市面上的唐青花中国台湾歌星周杰伦一曲《青花瓷》,曾一度引发民间对“青花瓷”的收藏热。
日前,据四川省收藏家协会数据披露,成都、重庆两地的“青花瓷”收藏爱好者,从去年几百人陡增到今年的上万人。
从北京等收藏重镇看,青花瓷的热度还烧到了目前认为历史“最古老”的唐青花上。
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对青花瓷是否源于唐代一说,抱有自己的看法。
民间纷纷冒出“唐青花”有学者认为,从考古发掘来看,全世界完整的唐青花瓷器只有6件:印度尼西亚附近海域打捞上来的一条唐代沉船曾经出水了3件,中国、伊朗等地各有1件。
但近期民间收藏者却认为不止这个数。
收藏家刘景宏藏有一个唐青花蓝彩飞鸽葫芦瓶。
他认为这个葫芦瓶就是河南巩义窑出产的唐青花,也是青花瓷器早期的雏形。
另一位收藏人士程方舟拥有一款唐早中期平足点状纹盖罐,他在大量翻阅资料后,认为此盖罐属唐代釉下青花瓷。
判断依据有四:该罐胎质为陶胎胎质,粗糙易吸水,与唐三彩胎质一致;表面是类似唐三彩的釉面开片,而这样的特点在唐代之后基本消失;盖罐花纹为点状纹,而宋代及以后的青花瓷基本都是用笔画的图案。
程方舟说,在放大镜下能非常清晰地看到青花在透明的釉下,而不是含混的“釉中彩”。
虽然史书记载扬州曾出土过唐青花,但仅仅只是碎片,像这样保存完整的唐青花还是寥寥无几。
唐青花还没认定是“青花”鼻祖马未都认为,唐青花也好、宋青花也好,都是没有学术定论的事,在现在青花瓷比较火爆的情形下,好多是商家借助概念造势,试图把青花瓷的历史再进行“翻案”。
“我认为他们所说的唐青花跟真正的青花没关系,中间并没有质地、色彩等传承关系。
”马未都认为,要说唐青花是青花瓷老祖宗,那就得跟青花瓷原产地景德镇瓷器做下对比,但从他在市场上看到的一些完整的唐青花看,质地上跟真正的青花瓷有很大区别。
偶然的相似不能证明什么,孤立的个案也不能成立“源头说”,好多唐青花就是一些类似唐三彩的釉陶,连瓷器都不是。
唐三彩里有很多蓝色,一些人认为釉底下呈现蓝色就是青花了,但青花起码得具备若干个要素才能成立。
青花瓷的历史发展及各时期特征
青花瓷的历史发展及各时期特征青花瓷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陶瓷制品,以氧化钴作为色剂,在胎体上绘出花纹图案,然后在器物表面涂一层透明釉,入窑经过1300度的高温一次烧成,呈现出蓝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
其图案清晰艳丽,给人以明快素雅之感,深受国内外人们的喜爱。
青花瓷的釉料成分中除了氧化钴,还含有氧化铁、氧化锰、氧化钙等多种物质,这些物质的含量多少,会直接影响青花瓷的色泽效果。
青花瓷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由萌芽走向鼎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呈现出了极具时代特色的艺术风貌。
唐代青花瓷的萌芽据研究资料显示,青花瓷始于唐代中晚期,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大唐时期万国来朝,商贸繁盛,与外族的交流也非常多。
当时的富贵人家多喜爱色泽温润的青瓷,如千峰翠色的透亮,或者质地厚重雅致的白瓷,又或者色彩明艳的唐三彩瓷器。
此时,中国的陶瓷业发展正式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南方的越窑主产青瓷,北方的邢窑主产白瓷。
而质地较为粗糙的早期青花瓷就多用于出口或者民间,官方并不重视。
这一点从已发现的几片唐代青花瓷碎片来看,青花瓷在唐代没有发展开来。
唐青花在唐代200余年的的发展进程中,作为一种创新的陶瓷工艺品种,有一个孕育、萌芽、产生、发展到相对成熟的过程,是“沿着自身发展规律逐步前进的”,形成了一个与唐白瓷、唐三彩等并行发展的独立陶瓷品系。
唐青花发展演变轨迹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孕育阶段,即创烧时期,大致在初唐中期。
初唐青花的造型与黄冶窑场的唐白瓷、唐三彩的器物类型相同,器型有罐、碗、球形执壶、三足炉、水注、盂、樽、盒、珠等等。
罐、碗、执壶、水注多为饼形足。
胎质一部分为陶质,烧成温度在800—1000℃;另一部分为瓷质胎,烧成温度在1100℃以上。
由于瓷质胎铁、钛含量较高,胎色灰暗,故多在胎上施一层化妆土,用蘸釉的方法在器表罩一层钙碱釉,多为大半截施釉,底足露胎。
用钴料装饰器物,主要采取洒彩或点彩技法,形成简单、不规则的釉上或釉下点斑纹或条斑纹。
唐代——青花
唐代——青花唐代青花唐青花,是我国最早的青花,是唐代生产的在高温钙质透明釉下或釉上用钴蓝装饰的瓷器,窑址在河南巩县。
香港大学艺术博物馆藏唐青花三足水盂1975年扬州出土的青花瓷片中国扬州唐城遗址出土的唐青花瓷片唐青花瓷片的发现最早是在江苏扬州的唐城遗址中。
1975年扬州市江苏农学院唐城遗址中首次出土了一件蓝色散叶纹与菱形纹的瓷枕片。
后来考古工作者又陆续在扬州唐城遗址中发现了一些唐青花瓷器。
扬州唐城遗址出土的唐青花盘扬州博物馆收藏扬州唐城遗址出土的唐青花执壶唐青花塔式盖罐,河南郑州唐墓出土扬州出土的唐青花标本经科技工作者化学测试,其胎釉成分与河南巩县窑唐三彩的蓝彩成分接近,因此提出唐代青花瓷的烧造地点就在河南巩县一带。
中国河南巩义白河窑址出土的唐青花标本后来终于在河南巩义市黄冶唐三彩窑址晚唐地层中发现了一些唐青花瓷,从而为唐代青花瓷的产地找到了实物依据,确证青花瓷器首先产生于我国唐代。
中国河南巩义白河窑址出土的唐青花标本根据化学分析,唐青花的色料为低锰型钴蓝,与我国所产的高锰型钴蓝料不同,而与西亚地区出土的钴蓝属于同一类型,因此唐青花和唐三彩所用的钴蓝应该是通过丝绸之路从西亚地区输入的。
唐三彩三足炉,巩义黄冶窑址出土,河南博物院藏唐蓝釉蒜头瓶,河南巩义黄冶窑址出土唐青花的装饰图案以具象的花草植物纹样为多,花草纹饰布局多以菱形或十字形为框架进行组合,带有伊斯兰风格。
2002年河南巩义黄冶窑址出土唐代白釉蓝彩碗因此可以说唐青花是唐代我国与西亚文明通过丝绸之路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而产生的。
巩义黄冶窑址出土蓝彩罐巩义黄冶窑址出土蓝彩碗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陶瓷之路由于中国唐朝、东南亚的室利佛逝和西亚的阿拉伯文明的强盛,中国至西亚波斯湾、红海的海上交通得到了很大发展,波斯和大食的商人常常乘阿拉伯船东航抵达中国的海上贸易城市广州和扬州,带来香料、药物、珠宝、珍奇、毛织物、陶器等物品,同时从中国买去丝绸、瓷器、铁器、金银器等物品。
唐青花的装饰艺术
103唐代,是中国文化艺术百花齐放的繁荣时代。
大约在盛唐晚期到中唐早期,相对标准化的唐青花开始出现。
其典型性器物大致可分为罐、碗、壶、盘四大类。
其中以碗、盘的数量和样式最多,此外还有盆、碟、枕等。
唐青花胎质细腻,器表光泽度强,胎体断面呈乳白色或米黄色,用放大镜细细观察时,能看到灰、黄色细砂粒及由此形成的小气孔。
唐青花装饰艺术的发展由简单到繁复,由写实到抽象化、图案化。
它是在继承汉魏、南北朝时期青瓷饰彩技法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饰彩全部采用毛笔绘画技法。
装饰纹样结构严谨,线条清晰,主要是以植物为题材,其画面多以一种主体纹居中,以一种或多种辅助纹加以衬托。
青花装饰艺术的图案化主要展现了生活中或自然界的事物。
其常见的纹饰大致有以下几种:团花组合纹:多以牡丹组成的团花为主体纹,以卷云纹为衬托组成的是最常见的组合纹,多饰于盘、碗的内壁。
这种图案中作为主体纹的是牡丹花与叶片,以枝蔓相连,整体画面淡雅,堪称唐青花装饰艺术中的佼佼者,充分体现了成熟阶段唐青花装饰纹样的一个突出特点。
牡丹纹:是唐青花器皿上常见纹饰之一,多饰在盘的内壁中心部位。
作为主体纹饰时,均为正面花形;作为辅助纹样时,则为侧面花形。
花形大小不一,线条有粗有细,花瓣少者4瓣,多者6瓣,花形灵活多变而不拘一格。
菱形纹与草叶纹组成的图案:是唐青花器皿上最常见的纹样。
多饰于盘、碗、执壶、盆等器上。
形状、粗细、叶数不等,叶片向上向下者都有,是一种画法最自由的纹饰。
所饰部位亦各不相同。
棕榈叶纹:多饰于碗、盘的内壁沿部,仅个别饰于碗的内壁底部。
一般作为辅助纹饰。
棕树是西亚地区一种主要树种,叶如掌状,是伊斯兰国家陶器上的重要装饰题材。
是我国陶瓷业为了适应外销瓷的需要从国外引进的一种纹样。
“ 卐 ”形纹:饰于塔式罐的盖钮部。
“卐”是一种佛教吉祥符号。
在古代印度、波斯、希腊、埃及、特洛伊等国的历史上均有出现,最初人们把它看成是太阳或火的象征,后来普遍被作为吉祥的标志。
唐代青花瓷特点
我国考古界在1975年于扬州唐城遗址发现一件白釉蓝彩瓷枕残片,胎灰白色,青花呈色浓重夹有黑斑。
残片绘有菱形及萦密的花果纹.当时这片青花瓷是孤品,因此还无法作出更多的判断与结论.此后1983年在同一遗址又发现了一批青花瓷残片,才肯定它们是唐代青花瓷.1983年发现的残片以碗为主,亦有盘.其造型大多是花瓣口,内壁沿花瓣口凸起一道棱边.底足有两种,分别是玉环形窄圈足和玉璧形宽圈足,带有中晚唐器物的底足造型特征.装饰纹样除残瓷枕一样的菱形外,还有“衫形花、灵芝形长脚卷云纹、团花、筒形团花、兰草、蜂蜂花卉、复瓣大团花与单瓣小团花相结合的花纹、“十”字形小花。
另外据报道1988年在扬州琼花路北侧出土了一件唐代青花瓷碗,碗的外侧枯有黄绿的三彩釉斑.鹤壁也有出土青花瓷的消息。
海外藏唐代青花瓷肴三例报道:1.白釉釉下蓝彩三足罐,在器物肩部以点彩和条彩组成简单图案,口沿部见蓝色彩点,1948年出土于河南洛阳,为现存我国最早的青花瓷。
这件器物现存香港大学冯平山博物馆.2.白釉釉下蓝彩罐,碗里心绘蓝彩折枝花草叶纹,口沿有条彩和点彩,藏美国波士顿泛美艺术馆。
3.白釉釉下釉蓝彩罐,主题纹饰为点彩方式绘成的五条鱼形图案,中缀梅花形朵花,口沿有蓝色条彩,藏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
以上是目前已知的唐青花瓷实物标本,肯定还有早年出土而未被认识的和还未出土的实物,尚有待于寻找和发掘。
唐青花瓷有明显的原始特征.说明还处在草创阶段。
存于海外的三件青花瓷的具体情况还不甚明了,就出土的扬州唐城的青花残片而言,可归纳如下:胎质粗松,胎色为灰白或白中泛黄。
胎中有大小不等的气孔或气泡,气孔率近五分之一。
说明在当时瓷土处理草率,烧成温度也不够,估计在1200'C-1230'C 之间。
/news/?279.html。
唐青花:并非真正青花瓷而是青花釉陶
唐青花:并非真正青花瓷而是青花釉陶唐青花被认为是我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青花瓷。
那么唐青花究竟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青花瓷呢?唐青花的胎体是由细腻的黏土制成,胎质多呈浅黄白色,胎体烧结不很致密,疏松,吸红。
釉青灰色,略显乳浊,釉面玻璃质感不很强烈,布满细小开片,胎釉之间施化妆土,化妆土与釉烧结不很紧密,容易出现剥釉。
青花发色浓艳,晕散效果不甚明显,纹饰着色较浓处呈深蓝色或出现缩釉,所用钴料为高铁低锰类,来源于当时的波斯,也就是今天的伊朗。
唐青花的施彩工艺方法是,先在胎体表面施一层透明釉,然后用钴料在釉面上描绘纹饰图案,最后在纹饰图案上再覆盖一层透明釉。
青花纹饰图案其实是在上下两层釉之间,属于釉中彩而非釉下彩。
唐青花的釉尽管与同期的巩义窑白瓷中一般白瓷的釉极为相似,但两者在胎体、制作方法和装烧工艺上却依然存在明显区别。
巩义窑一般白瓷的胎体都比较厚重、粗松,烧结度相对较高,胎釉烧结更为紧密,不容易出现剥釉。
器物内外通常都施釉,但有的器外施釉不到底。
唐青花的胎体较为细腻,胎体略显轻薄,烧结度相对较低,吸水性较强,胎釉烧结不很紧密,容易出现剥釉,琢器内不施釉。
在胎体和制作工艺上,唐青花更类似于同期的唐三彩。
因而唐青花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青花瓷,而是青花釉陶。
从胎体表面施有化妆土推测,在装烧工艺上唐青花极有可能是与同期的唐三彩一样,采用的是先烧制出素坯,然后再施釉重新入窑烧制的二次烧造方法。
青花人物钓鱼纹釉陶罐年代:中晚唐时期唐青花人物钓鱼纹釉陶罐。
其胎质呈浅黄白色,较为细腻,胎体烧结不很致密,疏松,吸水性较高,属于陶的范畴。
釉呈青灰色,略显乳浊,釉面布满细小开片,胎釉之间施有化妆土,化妆土与釉烧结不很紧密。
青花发色呈蓝紫色,色料着色较浓处出现了缩釉,没有黑色铁锈斑痕。
器内壁近口沿处有化妆土流淌过的痕迹,由此可知,当初对胎体表面施化妆土是采用了类似于对坯体表面蘸釉的方法。
釉面局部因磕碰而出现了剥釉。
从剥釉处可以看出青花纹饰图案并不是被绘制在化妆土表面,同时在靠近底足的釉面处还发现有几处上下两层釉重叠的痕迹,且底层釉施釉较薄,这证明这件器物表面曾被施过两次釉。
唐代青花瓷器的制作与烧造技艺
唐代青花瓷器的制作与烧造技艺唐代是中国古代最辉煌的时期之一,也是中国陶瓷制作的黄金时期。
唐代青花瓷器是中国陶瓷中的珍品,精湛的制作技艺和优美的艺术效果,被誉为“天下之至精,无道亦无”。
唐代青花瓷器的制作和烧造技艺,至今仍让人惊叹不已。
青花瓷器,是一种用青花绘制的陶瓷器物。
唐代青花瓷器胎体较纯净,釉面质地细腻,色泽鲜艳,绘画线条流畅,图案丰富多彩,以清雅脱俗的姿态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然而,这一美丽的瓷器背后,却蕴含着无数辛苦的制作和烧造过程。
唐代青花瓷器的制作过程,可以概括为选料、制胎、釉修、装饰和烧制。
选料是制作好瓷器的前提,好的原料是瓷器品质的保障。
唐代选用的主要原料是高岭土、瓷石、长石和黏土。
制胎是瓷器制作中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它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瓷器的坚韧度和外形美观度。
制胎时,需要用手或轮子将陶土成型,并逐渐地施加压力,使其逐渐成为所需的形状。
釉修是在胎体表面施加釉料进行修整的过程。
在涂抹釉料时需要掌握好涂抹厚度,过于稀薄或者过于浓稠都会影响釉面的均匀度和光泽度。
装饰是瓷器制作中的精华之一,唐代青花瓷器的装饰主要采用青花技法,通过蘸彩绘制花鸟山水等图案。
烧制是瓷器制作中最后的一步,整个过程需要掌握好温度和烧制时间,才能使瓷器达到适当的坚硬度和色泽效果。
唐代青花瓷器的制作过程虽然困难重重,但制造出来的瓷器仍然是完美的艺术品。
其精湛的制作和烧制技艺,让人们对瓷器的艺术价值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为了制作出唐代青花瓷器这种精美无比的陶瓷,特别是青花的处理技巧,唐代的陶工们不断地追求创新,也因此创造出了许多技艺,其中一些至今仍然是不可替代的。
青花绘制技法,是唐代陶工们独具特色的创新之一。
其特点在于,将含水漆料涂抹在釉层上,随后送入高温烧成。
在烧制过程中,蓝色的颜料和白色的釉料就会融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图案。
这种制作方式不仅能增强瓷器的美观性,还能提高瓷器的坚韧度和耐久度。
在烧制工艺方面,唐代陶工们追求火候的精确掌握,使得烧制效果更加完美。
唐青花的特点是什么特征
唐青花的特点是什么特征唐青花的特点是什么特征中国青花瓷最早出现在唐代,唐代的巩县窑就开始使用含有钴的蓝釉彩来装饰陶瓷器,但是唐代青花瓷的制作还不成熟,而且随着巩县窑的衰落还一度中断。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唐青花的特点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唐青花的特点1.青料唐青花瓷色泽浓艳,蓝中透绿,带黑色晶斑点,触摸有凹凸感,为低锰低铁型号的含铜钴料,似乎是从中东地区进口。
2.纹饰现收藏于南京扬州唐城遗址地层出土的残片纹饰分为两类:一类为我国传统图案,有如意云、花卉蜜蜂、洛阳花等。
唐青花残片的另一类纹饰为几何图形,以菱形为多见,中间多夹以散叶纹,具有中东图案风格。
就目前所见的实物及资料看,用点彩组成图案和实笔绘画,是唐青花纹饰方面的两个最主要的特点。
3.胎釉从残片与梅朵纹盖看,唐青花瓷的胎质比较粗松,呈米灰色,经化学测试,烧结程度不好。
釉质不细,白中泛黄,胎釉之间施一层明显的化妆土—-这是唐青花的重要特征。
4.造型完整器以小件为多,有三足炉、碗、罐、盖等。
残片器型有枕、盘、碗、壶、炉和执壶等。
盘碗口沿多作花瓣状,圆唇,浅腹,内壁出筋,玉壁形或玉环形底足。
5.工艺唐代青花的工艺特征:第一,胎质较粗;第二,薄釉重彩;第三,在化妆土上绘画。
第四,生烧。
据对南京博物院收藏的唐青花枕片的测试,其烧成温度在1200~1230℃之间。
第五,对部分唐青花残片的有釉上青花之说。
总之,由于唐青花处在青花瓷的开创期,且多为外销瓷,又因年代久远,国内外材料均不多,其特征的进一步明晰还有待于更多的窑址和城市遗址考古新发现。
相信唐青花的面貌将会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唐青花的简介唐代的青花瓷器处于青花瓷的滥觞期。
在中国范围内,最早发现唐代青花瓷为1970年代,在对江苏扬州唐城遗址的发掘中陆续出土了唐青花残器(片),解决了“青花瓷”最早是在唐朝还是宋朝出现的争论。
以后在杭州、洛阳也陆续发现唐代青花瓷,但多为小件或残片。
1980年代初期,考古专家专门对在扬州出土的唐代青花进行分析,推断扬州城出土的青花很可能是巩义唐代窑烧制的。
稀世罕见的‘唐青花
稀世罕见的‘唐青花稀世罕见的‘唐青花拍卖大揭秘2016-11-16阅读原文唐青花是一种不成熟的青花瓷唐青花鹿耳杯口瓶鉴宝:在您看来什么是唐青花,唐青花的本质是什么?答: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得弄明白这个青花瓷的标准是什么?目前关于青花瓷经典的定义有以下三点,第一,1300多度的高温烧制,第二钴料点彩,第三,采用釉下彩技术。
故宫博物院的李辉柄先生,曾提出了青花瓷的五要素,基本上是在这三要素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展。
比方说,瓷胎必须是洁白的瓷胎,在洁白瓷胎上面,用钴料彩绘,然后施一层透明釉,以1300度以上烧成,同时是釉下彩,这就是五要素,这也是成熟期青花瓷的定义。
如果用这个标准去衡量元代的青花瓷是没有问题的。
但用其衡量唐青花,就会发现唐青花处于青花瓷的开始阶段,是处一个相当的不成熟的阶段。
因此唐青花它不是一个成熟期的青花瓷概念,它是一个不成熟的青花瓷。
这种不成熟表现在它的工艺特征上,比如说胎,它有红胎、灰胎、白胎,这三种类型的胎。
第二个它的釉有低温釉、有中釉、有高温釉。
在制釉前,有的是胎施化妆土,有的不施化妆图。
第三个,唐青花在用钴料装饰彩绘时是不规则的,有不规则撒彩的,也有很规则的用笔在上面点彩的,还有用毛笔绘彩的。
唐青花双龙柄赏瓶青花的本质是创造性地运用了钴料鉴宝:那么由青花陶到青花瓷是不是一个进化的过程?答:在研究当中我发现,由青花陶到青花瓷,它不是进化上的概念,虽然唐青花发展也有两百多年时间,但是从古陶瓷的发展史来看,它非常短暂的,其并不是进化意义上的概念,而是市场供应需求的概念。
是因为当时的使用者不同的需求,它是按需定制,按需来生产的,这就造成了唐青花不同的质地。
就像在瓷器制作如此发达完善的状况下,依然有着大量的陶器生产一样。
因为在唐代之前的隋代,河南巩义窑的白瓷烧造工艺,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瓷化程度了,这就说明什么呢?说明唐青花是根据需求来,根据市场需求来确定它的。
晚唐唐青花葫芦瓶(一对)鉴宝:是否关键是在于对钴料的运用?答:是的,在相同的工艺条件下,如果不是用氧化钴,不是用钴料,用氧化铜,得出来的呈色的结果是什么呢?就不是唐青花,叫唐绿花,如果用氧化铁来烧成的,就叫唐黄花,因此青花的本质就是创造性的运用了钴料,至于它用在陶上,用在半陶半瓷上,和用在瓷上,以至采用在釉上彩、釉中彩、釉下彩,都属于外部条件、工艺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清顺治年制
百花斋、望仙楼、梓桑轩、继善堂
西畴书? 许世文元公制
玉堂佳器、皇帝万岁万万岁、雅
康熙
康熙年制、康熙御制、大清年制、大清康熙年制
益友堂、如玉堂
同顺堂、尚志堂、绍闻堂、三元堂、美玉堂、中和堂、景濂堂、松年堂、朗润堂、慎德堂、世锦堂、晖吉、
颖川堂、秋辉堂、永和堂、聚玉堂、御赐纯一堂、天宝堂、绿荫堂、仙鹤堂、彩玉堂、心逸堂、嗣德堂、
长命富贵、万福攸长、富贵长春、永保长春、长春寿喜
国泰民安、长春佳器、上品佳器、台阁佳器、天禄佳器
福寿康宁、长春同庆天下太平
金篆大蘸、坛用、茶、汤、酒、姜
隆庆
大明隆庆年造
隆庆年制
万古长春
万历
万历年制、大明年制、大明万历年制
德府造用、于府造用、黔府应用、太和王府、徐享庆堂
沈府佳用、玄阴堂
春育主人珍藏、渭水翁程子受、松石制、中山人、宋药州、吴仲兴、商山仿古、善霞山人
晓山主人、庵、西园、萃文苑制、信友玉珍制、两来正记、
世代联芳、世德留芳
有美于斯、琴鹤相随
在川之乐、万寿长春
周元佐助、洪福齐天
福寿无疆、美玉千斯
万寿无疆、荆川美玉
永庆其珍、如玉珍玩
杏林春宴、兰芝珍玩
怀瑾、奇石鼎玉之玩
纯思堂、灌园督造
博物斋、秦府典膳所、芝兰斋、京兆郡寿房记、靳宅仙品
程廷梓造、沈氏、仙关吴震、荆桂、园贵隆制
少溪、李衙置用、茹城家藏、永兴卞玉奇明、紫芝主人监制
风调雨顺、清风明月、天下太平、长命富贵、永享佳器
天禄佳器、玉堂佳器、仁波佳器、万悬佳器、长春佳器
食禄万钟、富贵长春、福寿康宁、金玉满堂、万福攸同
大清咸丰年制
退思堂、履和堂、行有恒堂
陈祭器
太平太国千岁
国安、山高水长
同治
大清同治年制
同治年制
慎思堂、乐寿堂、耕读山房、竹雪轩、务本堂、诒谷堂
敬顺斋、慎静斋、体和殿制
李裕成
吉祥如意
燕喜同和
光绪
光绪年制
大清光绪年制
退思堂、大雅斋、嘉泰松轩、一善堂、长春宫制、春恰堂、甘泽堂、储秀宫制、玉海堂、慎德堂、
嘉靖年制、嘉靖年造、大明年造、大明嘉靖年制
松柏草堂、晋府造用郝府佳器、潘府佳器滋树堂、东书堂、朱府、青箩馆
敦仁堂、黔府、长府制造、长府造用、
晋府、秦府、
黔府、腆善所、桐溪冯宅、大茶房、外膳房、内膳房
署丞沈良佑造、陈守贵造、陈文显造、吴文自造、邓奎自造、程式自造、陈守钊造、陈舍自造、王泉德记、唐地制造、陈造佳器
喜、福海藏珍
道光
大清道光年制
履信堂、聚庆堂、慎德堂、嘉荫堂、十花斋、百福楼、墨缘堂、约已堂、眉寿堂、古月轩、挂月山庄、
行有恒堂、九思堂、静镜堂、精进堂、求谦堂、浩然堂、宁静堂、双连阁、绛月楼、臣德堂、敦厚堂、
种芝堂、庆宜堂、珠林堂、公勤堂、经笥堂、乐古堂、惜阴堂、养和堂、退思堂、嘉乐堂、湛静堂、
图案、兔、灵芝、方胜等
崇祯
崇祯丁丑、大明年制、大明年造、大明崇祯年制
翔风堂、丛菊斋。、雨香斋、白玉斋、仿古斋、博古斋、绿阴堂、聚贤堂、吾斋、玉兰斋、松石居、可竹斋
王远监造、王远监制
甲戌春孟、赵府造用
崇祯年冬日置茂卿用
永葆长春、福有攸归、万福攸同、富贵长春、玉堂佳器
富贵佳器、永昌佳器、长命富贵、旷府佳器、长春佳器、上品、福正、香茶
正统元年
正统捌年
天顺
天顺年造
天顺年
天顺七年大同马氏造
成化
大明成化年造
大明年造
大明成化年制
天、图案、银锭、盘肠等
弘治
弘治年制
大明弘治年制
金玉满堂、玉堂金马
长命富贵
金
、上用、正
正德
正德年制、正德年造
大明正德年制、大明年造
何玉造
长命富贵、福、天下大平、寿
嘉靖
椒声馆、古香书屋、浴砚书屋、亦庵、云在草堂、遣安书屋
孙睦宗、桧年、瑞锡琼制、冯宅、江鸣皋制、玉清雅制、耀华、藏器、歧博古制
千秋如意、华章珍日、寿山福海
清玩、天、茶具、图案:灵芝、笔、绽如意、花押、鼎等
乾隆
乾隆年制、大清乾隆年制、乾隆仿古
明远堂、敬慎堂、致远堂、曙光堂、彩润堂、养和堂、宝和堂、述古堂、旭华堂、惜阴堂、凝和堂、
3、胎釉:胎质较粗松,呈米灰色,烧结程度不好。釉质不细,白中泛黄,胎釉之间
施一层明显的化妆土。
4、造型:完整器均为小件,有三足鍑、碗、罐、盖、枕、盘、壶、炉等,应为唐代
典型器型,其中盘、碗口沿多作花瓣状,圆唇、浅腹、内壁出筋,玉璧形或玉环形底足;
壶则身浑圆,短嘴。
5、工艺:(1)薄釉重彩;(2)在化妆土上绘画;(3)胎质较粗,气孔较多,吸
一、唐青花的特征 1、青料:色泽浓艳,蓝中透绿,带黑色结晶斑点,触摸有凸凹感,
为低锰低铁含铜钴料,似从中东地区进口。
2、纹饰:一类为我国传统图案,如如意云、花蜂、洛阳花等;另一类为几何图形,
以菱形为多见,中间多夹以散叶纹,具有阿拉伯图案风格,应为外销瓷。总之,用点彩
组成图案和实笔绘画,是唐青花纹饰的两个最主要的特点。
十砚斋、思补过斋、宝善斋、养性轩、竹韵山房、天云溪精舍、知不足斋、多福多寿堂
王炳荣、马衡积、陈国治、晓岗雅制、李裕元、懈竹主人、正斋主人、查小山制、敦朴冥制、醴渠自制
珠峰、沈恰如制、瞿之室制、香书屋、冶春吟馆、春江花月楼、睿邸清赏
爱莲珍赏
福英供奉福
分山小筑
天甫雅玩
句轩清玩
天
咸丰
世速堂、储秀宫制、原闻吾过之斋
熊氏壁臣仿古、乐道堂主人制、一百二十畦芍药园主制
永庆长春、清华珍品、长春同庆
燕赵悲歌之士、兴邑复古窑造、景德镇官窑造、龙纹图记、秋季大操纪念
宣统
大清宣统
宣统年制
德化长春、上品佳器、九五之尊、永葆长春、国泰民安
堂阁佳器、寿、天福佳器、玉、敬与佳器、雅、福
金明汝平、城南隐耕、永兴九峰、上
天启
天启年制
于斯堂、其好园
白玉堂、竹石居
天启元年米石隐造
长命富贵、天下太平、天理存心、状元及第、三元及第
金榜题名、万古长青、积善之家、同乐佳器、仁波佳器
玉堂佳器、尧舜年制、福
敬畏堂、嘉阴堂、彩秀堂、彩华堂、雅雨堂、乐静堂、宝恩堂、述德堂、陶成堂、珠树、
享叙堂、静镜堂、敦睦堂、椿荫堂、诚信堂、忠信堂、乐善堂、师古堂、致和堂、述德堂、宁晋斋、
宝晋斋、百一山房、百一斋、啸园、红荔房、对屏山馆、东园、妙香馆、觉是轩、经畲斋、玉怀书屋、
宁静斋、宁远斋、九畹山房、市隐楼、正谊书屋、文石山房
4、胎质较粗或较细的均有;
5、器型有碗等。
明清瓷器款识一览表
款识, 瓷器
款名
纪年款
堂名款
人名款
言语款
其它款识
年代
洪武
洪武七年二月二十七造此
福、寿
永乐
永乐年制
福、禄、寿、辰
内府
宣德
大明宣德年制
宣德年制
福、寿
敬权、坛、大德吉详场
正统
壶隐老人、瑶华老人、泉制、瞿宝珍、玉峰、陶成居士、唐英、陶铸、陶榷、石林、陶人、蜗寄老人、
沐斋居士
山高水长、友昆连碧之珍、
雅玩、赏、玩玉、天
嘉庆
嘉庆年制
大清嘉庆年制
彩华堂、庆宜堂、志勤堂、诚信堂、一善堂、植本堂、懋勤堂、润碧轩、嘉荫堂、寿颐堂、春江花月楼、
永源成记、斋谷山人造、完颜氏
球琳琅于之珍、奇石美玉之珍、卞和三
献之珍友昆连碧之珍、奇石宝鼎之珍、昆山美玉、文章山斗、长生永庆、润比琅于、禄在其中、世代文章、
球琳珍玩、天、握瑜之珍、温润今古珍赏
博古雅玩、熙朝奇玩清雅古玩、若深珍藏爱乐长春、沦浪绿水宴乐长春、清赏、庆溪若深珍藏、康熙博古、
清赏、慎、东壁西院、美玉雅制、友鼎玉珍玩、风流宰相家、玉殿传胪首唱、今陶玉治之图、留香雅玩、
水率较高;(4)生烧;(5)部分为釉上青花。
二、宋青花的大致特征
1、与唐青花无明显的直接延续关系;
2、青花料较杂,青花发色不很稳定,有蓝褐色、灰蓝色、深蓝色,淡蓝青色、蓝黑
色或黑色(此为青料在釉薄处或漏釉处所致);
3、纹饰简单,见有菊花纹、“倒U”形纹、复线圆圈纹、弦纹等;
吉庆堂、桂育堂、敦仁堂、天琛堂、德馨堂、益友鼎玉堂、听松堂、堂、宁俭堂、琳玉堂、淡宁堂、书锦堂、
北庆堂、昭玉堂、惟善堂、白云堂、碧玉堂、安素堂、居敬堂、金兰斋、聚顺美玉堂、问心斋、还石斋、
拙存斋、芝兰斋、松石斋、乾惕斋、宿云斋、寿古斋、怡玉堂、笔花斋、天禄书斋、调鹤闲轩、冶园、
玉石居、常丰轩、复香轩、庆云馆、杏林轩、竹石居、水石居、青云居、水云居、逸居
美玉、和益古玩、玩玉、宛玉、片玉、水石、雅玩、益友、石、集锦、琅琊天、丹臣、图案:如意、鼎、
花、双鱼、花押等
雍正
雍正年制、大清雍正年制
燕喜堂、庆宜堂、守易堂、希范堂、致和堂、养和堂、东园堂、堂、谦牧堂、世思堂、精雅堂、裕慎堂、
欣赏阁、安吉居、青云居、百露堂、立本堂、园明堂、敬思堂、世经堂、朗吟阁、敦变堂、致远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