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各个时期民窑青花瓷器的鉴定

合集下载

明代民窑“青花瓷器”鉴定要点(全是干货)

明代民窑“青花瓷器”鉴定要点(全是干货)

明代民窑“青花瓷器”鉴定要点(全是干货)明嘉靖青花月映梅纹碗(一对)高5.2cm 口径13cm 足径4.7cm 杭州博物馆藏京东超市,更多好物等你挑广告明嘉靖(公元1522—1566年)(1)典型器:此期器物明显反应出入晚明时,青花瓷发生了又一次显著变化。

典型器有景德镇嘉靖元年、嘉靖四十一年墓出土的七件青花器。

江西省南城县嘉靖三十六年益庄王墓出土的青花正面龙纹盘。

上海博物馆藏“嘉靖辛酉年制”款青花花鸟纹碗。

辛酉年为嘉靖四十年(1561年)。

窑址有景德镇湖田、观音阁、四图里。

(2)青料:主要用回青料,呈色紫艳,不同于其他朝。

常见色晕散,纹饰模糊的,为青料中回青比例太高或火候太过的缘故。

青花品种多,有白地青花、黄地青花、蓝地白花、外祭蓝内青花、外红釉内青花、青花五彩等。

展开剩余86%明嘉靖葡萄牙文紀1552年青花鹤鹿同春图葡萄牙文玉壶春瓶(3)纹饰:画法多为单线平涂,好的讲究填色,不流向线外,工细,差的流向勾线之外,题材有缠枝花卉、龙凤、花鸟、鱼藻等。

纹饰特点:花组字。

用花枝、松枝组成福、寿,还有的花枝中空白写字,有五谷丰登、天下太平、永保长寿、国泰平字等。

八仙人物较多,有吕纯阳、老君炼丹、龙纹开始有正面龙、庭园婴戏图,小孩子后脑勺开始变大,着长袍。

龙纹开始有正面龙、螭虎龙,到隆庆、万历时大量使用。

牡丹花叶似鸡爪,八卦、八吉祥、灵芝纹饰也多用。

明嘉靖青花十八学士图瓷板(4)胎釉:胎不及宣德以来的细腻,白中闪达,釉虽较细腻,但亮度强,不如中期肥厚、闪青。

个别厚釉混浊。

多数为青亮釉,釉面不够平整,有隐的波纹。

(5)造型:总的风格是凝重。

大件器增多。

葫芦形瓶始于正德,此时流行,还有天圆地方瓶、多楞瓶、四方瓶、八方瓶、带盖梅瓶等,瓶始带活环。

果盒有方胜形的。

壶祯则以钵式炉为多。

个别酒杯,玲珑剔透,细薄。

有八仙、文昌、寿星、真武等塑像。

明嘉靖青花花卉罐(6)款识:式样多,吉祥款有:长命佳器、福寿康宁、万福攸同。

明代官窑不同时期青花钴料的演变和特征分析

明代官窑不同时期青花钴料的演变和特征分析

明代官窑不同时期青花钴料的演变和特征分析
明代官窑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瓷器之一,其中青花瓷更是官窑的瑰宝之一。

明代官窑的青花钴料经历了不同时期的演变和特征变化。

下面将对明代官窑不同时期青花钴料的演变和特征进行分析。

明代官窑青花钴料的演变可以大致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

早期明代官窑的钴料产自波斯(今伊朗)和中亚地区,它们呈现出深蓝色,颜色浓艳纯正。

这种青花钴料在绘画风格上注重线条的流畅和笔法的灵动,笔画线条饱满圆润。

在这个时期的青花瓷器上,青花图案较少,大多是纹饰、花卉和植物纹样。

中期明代官窑的青花钴料出现了一些变化。

这个时期的青花钴料的来源主要是蒙古地区,因此钴料呈现出浅蓝色和暗蓝色的色调。

这种青花钴料在绘画风格上更加注重笔法和墨色的陶冶,线条流畅而精细,纹饰更加繁复。

在这个时期的青花瓷器上,除了常见的纹饰和花卉纹样外,还出现了一些题材更为丰富的图案,如传统宫廷题材、山水画和人物故事等。

以上所述是明代官窑不同时期青花钴料的演变和特征分析。

从早期到晚期,青花钴料的颜色、来源和绘画风格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这些变化反映了不同时期社会、文化背景和艺术风格的变迁。

这些变化也展示了明代官窑青花瓷的丰富魅力和独特韵味。

明代民窑青花瓷鉴别不得不知的一些技巧

明代民窑青花瓷鉴别不得不知的一些技巧

明代民窑青花瓷鉴别不得不知的一些技巧很多所谓的密要、诀窍、绝招、经典都不具有概括性、典型性、指导性、示范性和可操作性,其说法的本身也许是真实而正确的,但却具有独特性甚至***性,其经验和过程均不可重复和复制。

也就是说此对而彼错、此正而彼误、此通而彼滞,看似头头是道的理论和说法却并不能左右逢源、上下贯通、前后照应、一通百通、屡试不爽,而是八处碰壁、四面楚歌、一塌糊涂!古玩由于历经岁月的沧桑,多多少少都带有残损,但只要它体现了美,体现了艺术,哪怕是一小片都是有价值的。

有人认为古玩圈玩的就是“估玩”,考的是鉴别的眼力。

东西买错了就自认倒霉。

甚至有人列举历史上个别名人造假贩假的事例,试图说明古玩收藏造假贩假存在的合理性,使不少人对古玩行制假贩假的行为熟视无睹。

其实不然。

古玩行不是不打假。

买错东西对任何人都是痛。

这种痛对追逐猎奇收藏的人来说不仅只是意味金钱的损失,这种痛曾使知名收藏家丧失名誉,丢尽颜面,落下心病,后抑郁而终。

这种痛也曾使无数兴致勃勃的爱好者初涉门槛就被灭杀兴致。

作为制假贩假的受害者,古玩收藏界对任何制假贩假的行为都深恶痛绝。

明代中期包含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六朝。

正统、景泰、天顺时期,社会动荡,灾荒、战争连年不息,景德镇制瓷业也受到冲击,至今还未发现带有确切纪年款识的官窑瓷器。

陶瓷史上称这三个朝代为瓷器制造的“空白期”。

明中期民窑青花瓷器胎、釉正统、景泰、天顺时期的青花瓷分为前期和后期。

前期的器物胎质较为白细,继承了宣德时期的部分特征;后期与前期的比较相对粗糙些,釉面薄而白润,也有闪青或灰青色的,都光亮透明。

特别是景泰时期釉面加厚,泛青的釉面似湖面青色。

成化缠枝莲牡丹纹碗明代中期民窑青花瓷的工艺和造型正统、景泰、天顺时期,民窑青花瓷器中大、小罐较多,此时的罐肩腹丰圆,束径、器足外撇,罐型与元代近似,但罐身多比元代高。

瓶的双耳以扁方耳、月牙耳、蟠螭耳多见。

折胫筒形炉正统后期开始流行,直至弘治,青花回纹筒形“天顺年”款三足炉被成化、弘治直接继承。

明代民窑青花瓷器的鉴定【分各时期】

明代民窑青花瓷器的鉴定【分各时期】

明代民窑青花瓷器的鉴定明代早期民窑青花瓷器的鉴定1·洪武(1368—1402年)(1)青花云气纹碗,青花福字纹碗。

此期民窑器质量很差,极粗,但有此写意瓷画的画笔简洁潇洒,如高士图,水莲纹,草书“福”、“寿”字等。

(2)青料。

全部为国产料,发色灰暗,少数呈褐色。

(3)纹饰。

碗外壁仅上部绘画,多见云气纹,笔法以一笔点划为多;碗内壁一般为口沿一周边饰,底心绘画,纹饰有兰草、牡丹、菊、莲、水草、蝶、螺、熊、鱼、松竹梅石、山水、高土、花托“福”字、草书福、寿字等。

(4)胎釉。

胎色米灰,个别米黄色,粗糙,瓷化程度不强,常有未烧透的孔隙,为窑温掌抽不好所致。

釉有很浓的影青味,有卵白釉、青白釉、灰青釉、地釉有白、发青,这是造成青花发色灰暗的原因之一。

釉厚浑浊,出现开片,釉面松散。

(5)造型及制作工艺。

多见墩式碗与折腰盘。

圈足平切,底心有乳点,有粘沙现象,多见跳刀痕,旋坯痕,制作粗糙。

有的碗带涩圈,发现有涩圈上有黑字的情况,钴料若不罩釉,烧成后即成黑色。

由涩圈可看出当时有一种碗摞碗的叠烧工艺。

见有花瓣形款,太极图款。

2·永乐、宣德(1403—1435年)(1)典型器为青花寿字纹碗,南京博物院藏群仙献寿纹大罐。

(2)青料、纹饰。

均用国产料,发色较灰暗,也有小铁锈斑,但不及官窑的大、深。

纹饰布局同官窑。

绘画多实笔。

纹样中不见官窑的龙纹与藏文,除官窑中常见的各式折枝、缠枝花卉外,常见各种高士图,绘于碗心,几笔勾出人物形象,非常简炼,画面中常配有大片云,日本称为“云堂手”。

犀牛望月纹一周常绘杂宝中相辅。

月映梅纹的梅花,为空心梅。

绘于碗外壁的云气纹,永乐碗中亦常见,但不象洪武时仅绘上半部分,而是外壁满绘。

常用楷书“福”、“寿”字,乳虎吹喇叭亦常见。

梵文开始启用,永乐时多在圆器内心作主题纹饰。

而宣德时多用于边饰纹样。

(3)胎釉、造型及工艺。

胎质粗,见气孔,色灰白。

釉发青,肥润。

碗不撇口,墩式。

圈足根为两面斜削、平切。

你不得不知:明代青花瓷器鉴定要领

你不得不知:明代青花瓷器鉴定要领

你不得不知:明代青花瓷器鉴定要领明代的瓷器从整个中国的陶瓷发展历程中来讲,是处于宋朝和清朝两个高峰期的中间,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位置,其瓷器的特点既有宋朝瓷器的高雅韵味,也有着清朝瓷器的艳丽色泽,特别是明代的青花瓷,更是达到了中国青花瓷空前的工艺水平。

而明朝各个年代的瓷器,也有着其各自的细微差别,认识一下明代各个时期瓷器的特点,对于收藏者来讲,也是相当重要的。

洪武要正确辨别与元瓷的不同、并注意不要和典型的永乐瓷相混淆、特点、一、元代除少数玉壶舂瓶为釉底外,其他器物底部无釉、洪武则除玉壶春瓶和执壶外、口径在20厘米左右的扁菊纹大碗也为釉底、其他器物则底部无釉、二、元代梅瓶的口均为上狭下宽的梯形口,明代梅瓶口部已改变为口沿外翻、决无梯形感、三、元代碗类有底足钭削的习惯、洪武时期除民间青花粗碗仍沿用外、其他较细的器物已改为平削足、四、元代青花龙纹绝少五爪、洪武官窑器几乎全为五爪、五、元代印花和青花二种装饰工艺同置于一器的方法、洪武仍继续使用、六、元代莲花叶子为标准的葫芦形,到了洪武已变形得不成葫芦形了、七、元代牡丹叶子画的肥厚规矩、洪武己变得稍为细瘦而随便了,八、元代的仰莲辨纹每辨都分开绘画、洪武朝除个别器物仍分亓画外、绝大多数莲辨之间借用边线、不再分开、并出现了双勾描绘边线而不填色的白描画法、九、器物颈部的蕉叶纹、元代每片蕉叶之中茎或单线色绘或双勾填色、洪武则蕉叶中茎以双细勾出后不填青花或釉里红、形成中茎有空白地.永乐某些特殊器型可视为始于或盛行于永乐朝、如瓢形扁壶、抱月瓶、大天球瓶、单面扁壶、双系盖罐、花浇、压子杯、尖底莲子碗等、二、盘、碗之类撤口器的口沿极薄、手抚之有锋利感而无浑圆惑、三、永乐年出现了及白的细沙底、抚摸有极细腻如糯米粉感觉、四、细瓷底足平削、底釉有的程波浪纹、五、白瓷器底聚釉处、程现水绿色特别明显、六、甜白器盘、碗的底部胎体稍厚、并不全部透亮、凡器底部全透者,实展属后来仿品、七、青花器釉面肥亮、釉色多数发青、青花有的出现晕散现象、青花有铁斑、涂绘部分有不同深浅的笔触感、八、瓷器上多见缠枝四季花和折枝瓜果为主题纹饰的装饰图案、九、永乐款戒式只有、永乐年制、四字篆书、字体结构紧凑、特别规矩而呆者要注意其年代、十、玉壶春瓶口外沿往往有稍厚的釉层、而呈淡青色的流淌斑块、十一、永乐瓷的气泡一般为大小不同、以30倍放大镜观察、凡气泡一律大小者、要特别注意其年代真伪、十二、永乐瓷与宣德瓷相比、但凡相同的器物、永乐薄、宣德年厚、永乐轻、宣德重、甜白瓷的底足聚釉处、永窑比宣窑更显水绿色、青花器的釉面永窑比宣窑更显肥厚惑。

元、明、清瓷器鉴定

元、明、清瓷器鉴定

元明清瓷器鉴定一、康熙青花瓷的30个特点1、早期康熙青花胎体厚重,釉面肥润呈青白色,有缩釉和小棕眼,也有器身与器底釉色不一致,个别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层酱釉,底足处理不是很细腻,有火石红,露胎处能看到一圈细密的旋环痕迹。

2、康熙民窑器中常见缩釉、粘砂、不光滑现象,器物底足内釉薄泛白,常见放射状的跳刀痕,有的足墙同面斜削呈尖状,圈足直径大,许多瓶、觚、罐的底足出现台阶的形状,其折角处极为挺直,俗称“二层台”或“台阶底”。

双圈足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流行,尤以夔龙折沿洗、印盒居多,里圈都较外圈矮,两圈间露胎无无釉,圈足宽厚。

3、康熙中期青花由于烧成温度进一步提高,胎体洁白坚硬,断面有如“糯米糕”。

很少有杂质,胎体薄厚适中,注重修胎。

釉面有粉白和浆白两种,粉白釉面硬度高,浆白釉面略显疏松,偶有开片,还有一种亮青釉。

中期青花瓷器圈足没有早期大,有的足端经过打磨,光滑呈泥鳅背状,但没有后期雍正青花的滚圆,少见火石红,胎釉结合很紧密,器内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

当时还出现用精细淘洗的浆泥制成的瓷胎,俗称“浆胎”,产品有水盂、印泥盒等,胎体偏轻。

4、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也有粉白釉,釉面光泽深沉含蓄,胎体比中期要重,硬度高,底足较深普遍采用平切,切削整齐。

5、早期青花瓷器使用浙料或江西、广东青料描画,呈色灰蓝,个别发色欠佳,浓重灰暗及蓝黑,与顺治青花特点很相似。

6、中期青花使用云南省的“珠明料”,这种青花色料提练精纯,由于水沉法改进为煅烧法,呈色鲜蓝青翠,无漂浮感,明净艳丽,清朗不浑,艳而不俗。

有的呈宝石蓝色,鲜蓝而不火气,它与清代其它各朝青花有很大的区别,时代特征十分明显。

并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面貌。

人们往往称康熙青花为“翠毛蓝”、“康熙五彩”、“墨分五色”。

色彩变化有五个层次的色阶,所用青料有“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之分。

古人对康熙青花评价甚高,谓“其青花一色,见深见浅,有一瓶一罐而分之七色、九色之多,娇翠欲滴。

明代各个时期民窑青花瓷器的鉴定

明代各个时期民窑青花瓷器的鉴定

明代各个时期民窑青花瓷器的鉴定1·洪武(1368—1402年)(1)青花云气纹碗,青花福字纹碗。

此期民窑器质量很差,极粗,但有此写意瓷画的画笔简洁潇洒,如高士图,水莲纹,草书“福”、“寿”字等。

(2)青料。

全部为国产料,发色灰暗,少数呈褐色。

(3)纹饰。

碗外壁仅上部绘画,多见云气纹,笔法以一笔点划为多;碗内壁一般为口沿一周边饰,底心绘画,纹饰有兰草、牡丹、菊、莲、水草、蝶、螺、熊、鱼、松竹梅石、山水、高士、花托“福”字、草书福、寿字等。

(4)胎釉。

胎色米灰,个别米黄色,粗糙,瓷化程度不强,常有未烧透的孔隙,为窑温掌抽不好所致。

釉有很浓的影青味,有卵白釉、青白釉、灰青釉、地釉有白、发青,这是造成青花发色灰暗的原因之一。

釉厚浑浊,出现开片,釉面松散。

(5)造型及制作工艺。

多见墩式碗与折腰盘。

圈足平切,底心有乳点,有粘沙现象,多见跳刀痕,旋坯痕,制作粗糙。

有的碗带涩圈,发现有涩圈上有黑字的情况,钴料若不罩釉,烧成后即成黑色。

由涩圈可看出当时有一种碗摞碗的叠烧工艺。

见有花瓣形款,太极图款。

2·永乐、宣德(1403—1435年)(1)典型器为青花寿字纹碗,南京博物院藏群仙献寿纹大罐。

(2)青料、纹饰。

均用国产料,发色较灰暗,也有小铁锈斑,但不及官窑的大、深。

纹饰布局同官窑。

绘画多实笔。

纹样中不见官窑的龙纹与藏文,除官窑中常见的各式折枝、缠枝花卉外,常见各种高士图,绘于碗心,几笔勾出人物形象,非常简炼,画面中常配有大片云,日本称为“云堂手”。

犀牛望月纹一周常绘杂宝中相辅。

月映梅纹的梅花,为空心梅。

绘于碗外壁的云气纹,永乐碗中亦常见,但不象洪武时仅绘上半部分,而是外壁满绘。

常用楷书“福”、“寿”字,乳虎吹喇叭亦常见。

梵文开始启用,永乐时多在圆器内心作主题纹饰。

而宣德时多用于边饰纹样。

(3)胎釉、造型及工艺。

胎质粗,见气孔,色灰白。

釉发青,肥润。

碗不撇口,墩式。

圈足根为两面斜削、平切。

多砂底,少釉底,见跳刀痕现象。

明朝青花瓷器的辨别

明朝青花瓷器的辨别

明朝青花瓷器的辨别如果明朝青花瓷器的底胎不对,就一定是仿品。

例如:元朝时期的官窑瓷器,是以麻仓土为原料,因此显得相对粗糙。

而清朝康熙年间的瓷器不但相对较白,致密度较高,因此被称为“糯米胎”。

如果这个时代的明朝青花瓷器的底胎不符合这种特质,那多半就是假货了。

永乐、宣德(1403—1435)的青花瓷器泛起出了较高的工艺水平。

此期所用青料,以苏泥勃青为主,多见“铁锈斑痕”。

也有部分国产青料。

但即即是国产料,发色也相当好。

器型有盘、碗、壶、罐、杯等。

尤其是泛起了一些僧帽壶、绶带扁壶、花浇等非华文化的器型,反映了这一时期与外域、外族的文化交流。

纹饰多见种种缠枝或折枝花果、龙凤、海水、海怪、游鱼等。

胎质较以前细腻致密。

釉质肥润,多见橘皮纹。

两朝的器物相比,永乐的器型较轻薄、秀美,青花发色较浓艳、铁锈斑痕更重,纹饰较疏朗,描绘更细腻,底釉较白,器物多无款,仅见“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

宣德器器体较厚重,纹饰较细密,底釉略泛青,带款器较多,有四字或六字年款,并有“宣德款布全身”之说。

总的说来,宣德青花数目大、品种多、影响广,故有“青花首推宣德”之说。

早在2001年,一件“明永乐青花折枝花卉八方烛台”便在拍卖市场上以880万元的价拍出;等到2005年,该烛台二度泛起在北京翰海春拍中时,终以2035万元的高价,短短今年间,翻升超2倍。

同年,在伦敦佳士得拍卖场上,一件“元青花鬼谷下山图罐”拍出1568.8万英镑(约合1.6亿元)的天价,其品市场上价甚至也高达十几万元。

随后,在香港苏富比春拍中,一件“明宣德青花藏文高碗”以2306万元。

2010年,一件“清干隆青花缠枝莲纹花觚”在北京匡时五周年秋拍中,以6680万元落槌;2011年,香港苏富比秋拍上,一件“明永乐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纹梅瓶”再次突破亿元大关,到达1.6866亿港元(约合1.3亿元);去年,一件“明成化青花缠枝秋葵纹宫碗”又以1.41亿港元(约合1.1亿元)。

明代民窑青花鉴赏及区分

明代民窑青花鉴赏及区分

明代民窑青花鉴赏及区分古玩收藏爱好2017-07-08一、明代民窑青花的时代特征明代民窑青花瓷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不同的艺术风格的转变,总是可以敏锐地显现出它鲜明的时代特征。

长达二百多年历史的明代青花瓷,可以将它划分为四个时期。

1.前期:明朝建国初期其中包括洪武、永乐、宣德、正统、景泰、天顺这6个朝代。

这段时间的政治比较稳定,社会经济比较繁荣,这就给制瓷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社会环境。

a:洪武青花是承袭元代青花而来,无论是器型还是装饰风格,都有明显的元代痕迹,釉面清白,在底足处理以及青花的用料和色调方面多与元代类同,纹饰绘画风格更是带有明显的元代遗风。

b:洪武青花发色几乎不见理想者,一般都发灰、发暗甚至漆黑,类似发色不理想在明代前期或是在青花理论上较落后的元代也不多见。

c:明朝永乐、宣德时期,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的烧造,进入了一个全盛时代,这一时代被誉为中国青花瓷器制作的“黄金时代”,无论是从器型、胎质、釉面、纹饰、色调都有了很大的提高2.发展期:成化、弘治、正德时期b:成化青花色泽淡雅,有水黑画风格。

永、宣青花着色都用小笔触,因而烧成后有浓淡的层次。

成化青花主要用双勾线条勾勒图案,然后在图案内进行渲染,双勾线用浓笔,渲染用淡笔,因而,成品呈色大多浅淡雅致,开创了青花瓷画龙点睛的新画法,对后世影响极大。

c:弘治时期,当时的皇帝比较崇尚节俭,上台伊始即下令停止官方制造。

所以弘治朝景德镇瓷的烧造没有成化时期辉煌。

尽管如此,弘治朝也有不少好的作品,但基本保持着成化时期的烧造风格,无多大创意。

d:正德时期,景德镇御器厂的烧造规模比前期有了很大程度的扩大,而且风格转变,造型也较为丰富,往往一器多式。

3.衰退期;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处于明代后期,政治、经济逐渐走向衰落,景德镇制瓷业生产也开始渐渐衰败,青花瓷的质量明显下降。

到三朝后期,景德镇的民窑青花瓷有了更大规模的发展,其数量远远超过明初洪武至正德时期的官窑青花烧造总数。

明清青花瓷官窑和民窑特点对比分析并鉴定鉴别真伪

明清青花瓷官窑和民窑特点对比分析并鉴定鉴别真伪

青花瓷是采用钴料在瓷胎上绘画,罩以透明釉,在1300度高温炉火烧成。

明代青花官窑瓷器,造型浑厚古朴,釉质肥厚滋润,纹饰布局严谨,画法豪放洒脱为基本特征。

为了论述方便,我把明代分成早、中、晚三个时期。

一. 明代早期: 洪武、建文、永乐、宣德。

以永、宣瓷为代表。

1. 洪武官窑: 洪武(1368—1398)计31年。

传世品不多,主要特征如下: 胎质洁白,较为粗松,有不规则的气孔或开片;底足修削规整,圈足内墙为离心切削,外墙向内重刀斜削,少有塌底现象,薄底大盘有塌底现象。

玉壶春瓶则颈短腹粗,圈足增大。

绘画工整有余,而变化不多。

回纹以正反两个一组,蕉叶纹以中径留白, 叶脉细如鱼骨, 轮廓线复笔加粗; 扁菊纹: 花型随圆, 花蕊双构画斜格, 里层线描, 外层填色; 缠枝莲纹: 麦粒状花瓣, 花叶瘦劲; 牡丹纹: 花瓣内填色, 外加单线勾边。

钴料以国产料为主,淘炼不精。

发色谈蓝清丽有层次,无晕散;或淡兰中深兰色斑,有少量晕散;或者呈苏麻离青,有黑色铁锈斑,釉层肥厚,滋润平滑;较少有开片;无釉砂底多刷有一层红浆色为洪武特有。

2. 洪武民窑: 以日常生活用瓷为主, 早期瓷化程度差,中后期瓷化程度好。

圈足由小到大;足壁由厚到薄;挖足由浅到深;足壁切削由斜到直,由轻到重;足心多留有乳突;底部均不施釉;内墙外撇,外墙内收。

画法以一笔点划;以圆弧形线条居多;釉质肥厚,以淡卵青为主,少有缩釉现象。

3. 建文朝仅4年(1399—1402)无官窑传世,民窑面目不清。

4. 永乐朝22年(1403—1424),官窑胎体细薄,造型规整,制作精湛轻盈,器内外修削平整光滑;典型特征是挖足精细讲究;露胎处多有火石红。

碗类圈足以挖足过肩为典型。

画法以双勾填色为主,线条纤细而清晰;并留有深浅不一笔痕; 牡丹纹: 花大叶小, 双勾填色, 花瓣层次渐少, 较少留白; 缠枝莲纹: 花大叶小, 花朵状如火珠, 勾边不留白; 蕉叶纹: 中径线条较粗, 叶呈细长三角形, 叶周锯齿较粗, 单线勾成;早期青花以国产料为主,发色兰中泛紫无黑斑;中晚期以苏麻离青钴料为主,呈色以纯正宝石兰,有下凹的黑铁斑,并有晕散;器物口沿锋利;釉色白中泛青,釉层肥厚莹润。

青花瓷器鉴定(5)

青花瓷器鉴定(5)
, ,

:



根 尖 状 如螂 鱼 背


盘碗

砂底 细腻 光
盘碗
,
口 沿 有 凝釉 现 象
、 。
,
高低 不 平

明 初有 涩 圈


底 心 前 期有 针
,

鼻点 正 统 景 泰 时 明 显
:
清 窑红 及 缩 釉 少 见 罐 基本 无接 口
口 沿较 薄
, ,
,
足 根 园 浑 俗称 灯 划 根

盘碗

重 覆 颜 色 深 淡 两 圈 间 孔 隙大 清代 双 圈 一 样 整 齐 颜 色 相 同 两 圈 靠近 清 初 雍 正 前 还
, ,

,
,

:
花 瓷 器 底 有乳 丁 浙 江 博 物 馆 收 藏 一 件 元 末 明初 的茶 壶 绘 山 鬼 图 绘 画技 法是 简 笔 写
, ,
,
留有 明 代 遗 风
跳 刀 少 见 粘 砂也 少

,

但底 足 上 有 时 有 旋 坏 痕
,


沿 平整 没 有 凝 釉现 象

无 涩圈
:

三 胎 釉 上 的 区别
,
明 胎骨 粗 疏 瓷 化 程 度 不 强
, ,
釉肥 厚 滋
,
润 白 中闪 青 色 泽 深沉
:
,
,

清 胎 骨 轻 盈 胎 质坚 致 细 腻 瓷 化 程 度强 釉 细 薄 白度 和 透

题 材有 仿 古 吉 祥 图 案

明代永乐、宣德、成化青花瓷器鉴赏

明代永乐、宣德、成化青花瓷器鉴赏

明代永乐、宣德、成化青花瓷器鉴赏明代是我国瓷器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这一时期,江西景德镇已经成为全国制瓷业的中心,全国的民窑也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官民竞市”的欣欣向荣局面。

明代瓷器的制作,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根据彼此间的相近关系和不同风貌,又可将这三个时期详尽分为六个单元:早期:(一)洪武、建文;中期:(三)正统、景泰、天顺;(四)成化、弘治、正德;晚期:(五)嘉靖、隆庆、天顺;(六)泰昌、天啟、崇祯(包括南明的弘光、永历、洪化)。

明代各时期既有“大明器”的相同风格,又有各时期的不同特徵:明器造型一般都较丰满、浑厚、古朴,胎体较清代厚重。

永乐、宣德器的器里很规矩,俗称“净里”;其它时期的盘、碗类,内壁欠平整,有凹凸不平感。

琢器的腹部有多到两层的横向衔接痕迹。

弘治以前注重修胎,接痕不大明显;正德以后,胎体接痕特别明显,民窑尤甚。

明代所有瓷器露胎处(底足、器口等)多有火石红痕的现象,俗称“黄溢”。

明器釉面的最大特点为釉质肥厚、滋润。

青花器中,除宣德、成化、弘治、正德少数器物釉面洁白外,其余皆为青白色,俗称“亮青釉”。

这种白中闪青的釉面,贯穿整个明代始末。

釉面大多匀净,少有桔皮纹现象(宣德另论);器口及足边微有垂釉痕迹;又因釉质凝厚,偶见缩釉裂斑。

明器纹饰受当时画风影响,多为写意,画面豪放面潇洒,笔意酣畅而纯熟,构图疏简而高古。

所画龙纹多凶猛,一般为比目眼,猪形嘴,怒发前冲,爪部团成圆形,犀利而苍劲。

晚期龙纹有苍老之态,与前期不可同日而语。

前期所绘凤纹与元代一样,颈部无发毛。

因明代祟尚火德,故在龙、狮等兽身上多带火焰纹。

此外,含宗教内容的纹饰较为流行。

嘉靖以后所画儿童形象,头部很大,额角及后脑凸出。

大件器物多为砂底。

有名的永乐、宣德大盘,均为质地细腻、光滑温润的白砂底。

成化器底则称糊米状。

明代早期和晚期的民窑圆器足底,常有塌底、粘砂、放射状刮削跳刀痕,到了末期更为严重。

明代以前,景德镇瓷器多不署款;永乐以后开始在官窑器上书款。

明代青花胎足特征

明代青花胎足特征

明代青花胎足特征
明代青花瓷器的胎足特征随着不同的时期有所变化,但通常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以下是一些关键时期的具体特征:
1. 宣德时期:宣德青花的胎体比永乐朝厚重,胎质精密细腻、洁白坚硬。

釉面肥厚滋润,光泽柔和不刺眼,多白中泛青,俗称“亮青釉”。

釉面不太平整,像橘子皮,俗称“橘皮釉”,极少数有开片。

2. 成化时期:成化青花瓷胎质洁白、细密、胎体秀美而轻薄。

施釉洁白肥腴,呈半透明状,迎光透视隐约可见淡淡的肉红色,这种釉色是成化青花瓷器的一个重要特征。

3. 万历时期:万历青花瓷胎也是明青花一个划时代的分水岭。

底足处理草率,有跳刀、粘砂等特征。

接头明显,露胎处火石红明显,手感沉重。

器物多有夹扁、翅棱、塌底,底心下凹等特征。

4. 崇祯时期:崇祯青花瓷,一般胎质淘炼不精,胎体厚重,修胎粗糙,白砂底足,常有明显的重刮削痕和放射状跳刀痕。

足修齐整圆滑,胎体裸露,多有粘砂、个别前足留有明初期器底小乳头。

综上所述,明代青花瓷器的胎足特征反映了当时的制瓷技术和审美趋势。

在鉴定和欣赏明代青花瓷器时,这些特征可以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

各代青花釉料的鉴别

各代青花釉料的鉴别

各代青花釉料的鉴别
青花瓷是中国传统的明清官窑瓷器,常见青花釉料包括草木灰釉、天青釉、硷蓝釉等。

不同代青花釉料的鉴别方法如下:
1. 草木灰釉:明代早期使用较多,以纯度高、色泽淡为特点,呈现出浅灰色或极淡蓝色,光泽较弱。

可通过显微镜观察釉层中细微的云雾状晶体来鉴别。

2. 天青釉:明代中期使用较多,色泽深邃、平整光滑,呈现出淡青色或蓝灰色,光泽强烈,形成独特的“裂光纹”。

可通过釉层明显的“蛤蟆皮”纹理及“兔头”纹样来鉴别。

3. 硷蓝釉:明末清初使用较多,色泽深沉浓郁,呈现出深蓝色或海蓝色,光泽较强。

可通过釉层上的细微气泡与斑点来鉴别。

4. 景德镇青花釉:清代晚期至今,以硷蓝釉为主要材料,色泽浓郁饱满、光泽强烈,且龙鳞、花鸟纹等刻画技法日臻成熟。

可通过质地洁白、斑点均匀、釉层均匀而润泽来鉴别。

总之,鉴别青花瓷釉料主要是从其釉色、釉质及形成纹理等方面入手,需要结合经验和专业知识进行分辨。

最全明清瓷器的鉴定要点,非常实用,收藏一下!

最全明清瓷器的鉴定要点,非常实用,收藏一下!

最全明清瓷器的鉴定要点,非常实用,收藏一下!洪武瓷的鉴定要点:1.元代除少数玉壶春瓶和口径在20厘米左右的扁菊纹大碗其他底部无釉。

2.元代碗类底足有斜削的习惯,洪武时除民间青花粗碗沿用,其他为平削足。

3.元代梅瓶口均为上狭下宽的梯形口,明代口若悬河改为直而翻唇,无梯形感。

4.元代青花龙少五爪,洪武官窑王爪多。

5.元代印花和青花同置与一器仍继续使用。

6.元代莲花叶子为标准的葫芦形,洪武变形不成葫芦形了。

7.元代牡丹叶子画得肥厚规矩,洪武已变得稍为细瘦而随便了。

8.元代的仰莲瓣都分开绘画,洪武朝除个别外大多莲瓣间借用边线,不分开,并有双勾描绘边线而不填色。

9.元代蕉叶之中茎或单线色绘或双勾填色,洪武则以双线勾出后不再填青花或釉里红色,中茎有空白。

永乐瓷特点:1.永乐创烧:瓢形扁壶、抱月瓶、大天球瓶、单面扁壶、双系(或三、四系)盖罐、花浇、压手杯、尖底莲子碗等。

2.盘、碗类撇口口沿极薄,手抚之较尖而无浑圆感。

3.出现极白的细砂底,抚摸有极细腻的糯米粉感。

4.细瓷底足平削,底釉有的呈波浪纹。

5.白瓷器底聚釉处呈水绿色特别明显。

6.甜白器盘、碗底部胎稍厚,不全部透亮,全透非永乐甜白半脱胎器。

7.青花器釉面肥亮,釉色多发青,青花有的有晕散现象,有铁斑,涂绘部分有不同深浅的笔触感。

8.多见缠枝四季花和折枝瓜果为主题的图案。

9.玉壶春瓶唇口外沿往往有稍厚的釉层,而呈淡青色的流淌斑块。

10.永乐款只有“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字体自然,凡特别规矩呆板应注意。

11.永乐瓷气泡一般大小不同,可用30倍显微镜观。

12.永乐与宣德比相同器物,永乐薄,宣德厚;永窑轻、宣窑重。

甜白瓷底足聚釉处,永窑比宣窑更显水绿色;青花器的釉面永窑比宣窑显肥厚。

宣德瓷特点:1.宣德釉面一般可见桔子皮的桔面纹。

2.用30倍显微镜可见气泡成大、中、小不同气泡群,群与群间距较疏朗,密而整齐者非宣德。

3.宣德盘、碗底足有棱边感,非滚圆之“泥鳅背”。

4.大盘底足内墙自上而下向外斜削,无法用手指抓住,凡清雍正仿品底足内墙接近垂直,可用手抓。

明青花特点是什么怎么鉴别

明青花特点是什么怎么鉴别

明青花特点是什么怎么鉴别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称,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明青花特点,希望能帮到大家!明青花的特点1、明初(洪武朝1368--1402)的青花器有大小盘、碗、梅瓶、玉壶春瓶等。

所用青料以国产料为主,也不排除有少量进口料。

青花发色有的淡蓝,有的泛灰。

前者有一部分有晕散现象。

纹饰布局仍有元代多层装饰的遗风,题材也变化不大,但许多细节已有变化:如蕉叶的中梗留白;花瓣留白边较之元代更明显清晰;牡丹叶子“缺刻”部位较深,不如元代的肥硕;菊花绘成“扁菊”,花芯以方格纹表现;龙纹仍是细长身,但除了三、四爪外,已出现五爪,爪形似风轮,气势不如元龙凶猛矫健。

辅助纹饰的如意云头由元代的三阶云改为二阶云;莲瓣纹内多绘佛家八宝(元代多绘道家杂宝)。

碗、小盘多绘云气纹,仅绘于器物外壁的上半部。

器物底足多平切、砂底无釉见窑红。

未出现年款,带款的器物也极少。

2、永乐、宣德(1403—1435)的青花瓷器呈现出了较高的工艺水平。

此期所用青料,以苏泥勃青为主,多见“铁锈斑痕”。

也有部分国产青料。

但即便是国产料,发色也相当好。

器型有盘、碗、壶、罐、杯等。

尤其是出现了一些僧帽壶、绶带扁壶、花浇等非汉文化的器型,反映了这一时期与外域、外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纹饰多见各种缠枝或折枝花果、龙凤、海水、海怪、游鱼等。

胎质较以前细腻致密。

釉质肥润,多见橘皮纹。

两朝的.器物相比,永乐的器型较轻薄、秀美,青花发色较浓艳、铁锈斑痕更重,纹饰较疏朗,描绘更细腻,底釉较白,器物多无款,仅见“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

宣德器器体较厚重,纹饰较紧密,底釉略泛青,带款器较多,有四字或六字年款,并有“宣德款布全身”之说。

总的说来,宣德青花数量大、品种多、影响广,故有“青花首推宣德”之说。

3、正统、景泰、天顺(1436—1464)三朝,由于政治动荡、天灾人祸等因素影响,导致了经济的衰退。

而且从正统初即多次下令“禁造官样瓷器”,故这一时期瓷器数量较少,被称为陶瓷史上的“空白期”。

一招教你快速识别明代晚期瓷器

一招教你快速识别明代晚期瓷器

一招教你快速识别明代晚期瓷器
由于明晚期时局动荡,所以大量出现一种常见的青花画法:单线平涂。

就是先在瓷器上画出线条,然后用画笔平涂方法上色,所以显得比较粗糙。

(如下图)
所以只要出现这种单线平涂法,基本可以锁定明晚期(嘉靖、隆庆、万历,天启、崇祯)。

之前跟大家讲了明早期瓷器主要画法叫:实笔点画。

(一笔画出纹饰)
明代中期青花画法:双勾填色。

(两条线先勾勒出画片轮廓,然后再往里面填色。


忘记或者没看过藏友可以翻阅前几个微头条。

如果一件瓷器同时出现实笔点画、双勾填色、单线平涂,那么也可以断代为明晚期。

当然了,这里指的是大部分明代晚期民窑青花,不能一概而论。

好了,如果感觉有用的话就帮忙关注、点赞、转发下,每天分享不一样的瓷器鉴定知识。

明瓷青花呈色辨识

明瓷青花呈色辨识

明瓷青花呈色辨识多种青花料的使用,为明代瓷器的断代提供了重要依据。

青花料的主要成分为氧化钴,明代瓷器所用青花料按产地可以分进口料与国产、料两种。

进口青料为产于西亚的苏麻离青,是高铁低锰型青料,烧成后青花上局部有黑色结晶斑,绘制的图案线条有晕散的特点,有下沉并渗入胎骨的特点,看上去好像用工具在胎上雕刻后填色一般,用手抚摸有凹凸不平的感觉。

国产青料种类较多,包括平等青、回青、石子青、浙料、珠明料等,都属于低铁型青料,其中的回青属于低铁高锰型。

国产料绘制的青花,一般线条精细而稳定,不易晕散,图案不仅没有往胎骨渗入下沉的现象,反而有非常明显的往釉上漂浮之感,时代越晚越明显。

但不同品种成色也有差异。

平等青产于江西的乐平,又称陂塘青,发色淡雅、秀气;回青产于西域,又称佛头青,色泽紫艳、蓝中泛红,使用时常和石子青按比例相配;石子青产于江西高安、宜丰、上高一带,发色特点是清淡无华,但也有个别比较鲜艳的。

明代瓷器的生产和特征大致可以分为六个时期,各期青花的青料情况不尽相同。

第一个时期为洪武、建文两朝,青花使用进口料苏麻离青;第二个时期为永乐、宣德两朝,青花也用苏麻离青;第三个时期为明正统、景泰、天顺三朝,以使用苏麻离青为主,同时使用国产青料;第四个时期为成化、弘治、正德三朝,主要使用平等青;第五个时期为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嘉靖多用回青,万历开始使用浙料;第六个时期为天启、崇祯两朝,主要使用国产青料。

明代洪武青花瓷特征具有承前启后的特征。

洪武瓷器尽管使用苏麻离青,但青花呈色不是偏灰就是偏黑,并不漂亮,主要与烧窑温度及烧成气氛都有关。

青花瓷发展到了明代永乐、宣德时期,已成为景德镇乃至全国瓷器制造的主流产品,是明代瓷器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永乐青花使用的青料一般较厚,呈色浓艳,线条粗犷,不仅有较浓的黑色结晶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铁锈斑”,而且还有较为严重的晕散与流淌现象,往往渗入胎骨,表现出的一种天然成趣的青花特征。

浅谈明代和清代瓷器鉴定要领

浅谈明代和清代瓷器鉴定要领

浅谈明代和清代瓷器鉴定要领明朝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要发展阶段,以景德镇为主的官窑器有了很大的发展,明朝生活陶瓷,建筑陶瓷和其它类型的陶瓷制造大大地超过了以前历代,展示了陶瓷业大发展的局面。

明代青花、五彩、斗彩瓷器是瓷器生产的主流。

明代瓷器鉴定,可以从五个方面着手进行。

01瓷器鉴定1、胎釉明代胎体迎光透视,都显肉红色而清代及民国仿品则为青白色。

如以洁白细润着称于世的成化胎体,迎光透视显出颜色深浅不同的牙白或粉白色,具有如脂似乳的莹润光泽。

如着名的永宣细砂底器,露胎处均可见到金属自然氧化形成的黑褐色星点或火石红色。

明代早期和晚期的圆器足底,常有塌底,沾砂,放射状刮削跳刀痕,到末期更为明显。

器足形状有直圈足,内敛圈足,卧足,台阶式圈足,外倾内斜削式圈足,直切圈足,壁形足,平削圈足,深圈足,浅圈足,刮削平足等,民窑略显粗糙,容易辨认。

2、造型明代瓷器的造型,是鉴别真伪的重要依据。

这是因为各类器型多能确切表现本时代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风俗面貌和技术成就。

若能熟练并善于识别其形状和神态,就掌握了一种比较可靠的鉴定方法。

明代造型总的特点是丰满,浑厚,古朴,器型线条柔和,圆润,给人以质朴,庄重之感。

永乐、宣德年间瓷器,史称“永宣瓷”。

它的主要特点是:在掌握各时代瓷器品种的特征及时代风貌的同时,应侧重对器型的古拙、敦厚、粗笨、秀美、玲珑、藏品想送拍至国内一线拍卖行(北京保利,睿嘉四季,北京翰海)可询:壹捌九肆久捌贰五贰五壹;朱华丽等不同风格进行研究,详加分析对比,摸清其演变规律。

明代永乐年间的器型古拙秀美,宣德时期造型种类明显增多,并且制作精细,独出心裁,有些是空前绝后之作,若不具备很高的技术水平,难以仿制成功。

至于成化时期,宫庭喜好首先选用纤巧,精致的器型,碗、把杯、罐等,大的器型宫廷较少选用。

余下的和大多数大的器型推向民间市场。

但大多都出色地代表了当时轻盈秀致的风格,并为仿品所望尘莫及。

弘治、正德时期虽器型品种不多,但却端庄秀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代各个时期民窑青花瓷器的鉴定1·xx(1368—1402年)(1)青花云气纹碗,青花福字纹碗。

此期民窑器质量很差,极粗,但有此写意瓷画的画笔简洁潇洒,如高士图,水莲纹,草书“福”、“寿”字等。

(2)青料。

全部为国产料,发色灰暗,少数呈褐色。

(3)纹饰。

碗外壁仅上部绘画,多见云气纹,笔法以一笔点划为多;碗内壁一般为口沿一周边饰,底心绘画,纹饰有兰草、牡丹、菊、莲、水草、蝶、螺、熊、鱼、松竹梅石、山水、高士、花托“福”字、草书福、寿字等。

(4)胎釉。

胎色米灰,个别米黄色,粗糙,瓷化程度不强,常有未烧透的孔隙,为窑温掌抽不好所致。

釉有很浓的影青味,有卵白釉、青白釉、灰青釉、地釉有白、发青,这是造成青花发色灰暗的原因之一。

釉厚浑浊,出现开片,釉面松散。

(5)造型及制作工艺。

多见墩式碗与折腰盘。

圈足平切,底心有乳点,有粘沙现象,多见跳刀痕,旋坯痕,制作粗糙。

有的碗带涩圈,发现有涩圈上有黑字的情况,钴料若不罩釉,烧成后即成黑色。

由涩圈可看出当时有一种碗摞碗的叠烧工艺。

见有花瓣形款,太极图款。

2·xx、xx(1403—1435年)(1)典型器为青花寿字纹碗,南京博物院藏群仙献寿纹大罐。

(2)青料、纹饰。

均用国产料,发色较灰暗,也有小铁锈斑,但不及官窑的大、深。

纹饰布局同官窑。

绘画多实笔。

纹样中不见官窑的龙纹与藏文,除官窑中常见的各式折枝、缠枝花卉外,常见各种高士图,绘于碗心,几笔勾出人物形象,非常简炼,画面中常配有大片云,日本称为“云堂手”。

犀牛望月纹一周常绘杂宝中相辅。

月映梅纹的梅花,为空心梅。

绘于碗外壁的云气纹,永乐碗中亦常见,但不象洪武时仅绘上半部分,而是外壁满绘。

常用楷书“福”、“寿”字,乳虎吹喇叭亦常见。

梵文开始启用,永乐时多在圆器内心作主题纹饰。

而xx时多用于边饰纹样。

(3)胎釉、造型及工艺。

胎质粗,见气孔,色灰白。

釉发青,肥润。

碗不撇口,墩式。

圈足根为两面斜削、平切。

多砂底,少釉底,见跳刀痕现象。

盘有圆口、花口瓜棱腹两种。

大罐有胎接痕,常因烧结不好而掉底。

露胎处见窑红,盘、碗常见芝麻酱釉,俗称檀香口。

3·正统、景泰、天顺(1436—1464年)(1)典型器。

由于民族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时局不安定,民窑生产受到影响而减势,但没有象官窑那样大起大落。

这段时间民窑生产可以分为两期,前期继承宣德风格,后期开成化先河,是承上启下的一期。

典型器有江西省新建县正统二年朱盘烒墓出土的青花缠枝莲纹盖罐,高20、口径8.9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南京牛首山弘觉寺正统七年塔基出土青花缠枝花卉纹瓜棱盖罐,青花开光杂宝纹瓜棱盖罐。

景德镇市郊景泰四年严处土墓和景泰七年袁氏墓出土的一批青花瓷器。

山西省博物馆藏“天顺三年大同马氏造”款青花回纹炉。

这是民窑中第一件写帝王年号款的器物。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青花阿拉伯纹三足炉,底有“天顺年”楷款。

香港艺术馆藏天顺五年许愿文铭青花缠枝牡丹纹盘螭龙纹瓶。

另外,南京玉带河出土的瓷片、景德镇窑里、湖田等窑址中发现的这一期瓷片,都证明了此期生产的持续。

景德镇昌江沿岸的十八渡为烧制此期青花的主要窑址。

(2)青料。

多数为国产料。

前期青料呈色兰中偏黑,后期发色淡雅的较多,铁锈斑晕散较少。

青花品种有白地青花,外豆青里青花,外祭蓝内青花等。

(3)纹饰。

前期布局繁密,两面都绘有繁密的花纹,后期布局疏朗,笔法以一笔点划为主,也有渲染。

动物图案有犀牛、麒麟、香草龙、狮子绣球、写生蝴蝶、池塘鸳鸯、鱼藻图、松竹梅(松针为球形针叶)等,其中以前三者最为常见。

人物题材纹样较多,采用简笔写意,并配以云朵,前期为大片云,后期是小片云,皆似神仙幻景。

内容有陶渊明爱菊、苏东坡夜游赤壁、庭园婴戏、张骞乘槎、携琴访友等。

婴戏纹的特点是:小孩头额大,有xx。

寿星是冬瓜头,时代早头长,时代早头长,时代晚头短。

文字图案有梵文、汉文的吉祥字,福字多,寿字少,一盘为楷书。

边饰,龟背锦纹较多,莲瓣常呈螺丝形,有双重莲瓣。

(4)胎釉、造型、工艺。

胎较粗。

釉色前期白中兴青,后期白釉洁润。

造型墩厚;生活器皿与祭器多,有碗、盘、盖罐、香炉、铃台、净水杯等。

罐盖纽顶鼓起,呈荸荠形;瓶多带双耳,有月形、戟形、兽耳。

炉有的带座。

瓶、罐均为砂底。

碗,圈足深,圈径大,底部常有乳点、缩釉点、芝麻点。

盘有圆,口、花口瓜棱腹折沿式,足根内斜,而且较浅,口、花口瓜棱腹折沿式,足根内斜,而且较浅,食指和姆指难以提起。

釉底、砂底均有。

瓶罐不讲究修胎,接口明显。

(5)款识。

此三朝共29年。

正统见楷、草楷、隶书“福”字款。

景泰,款字开始从器心移向器底,除“福”字款外,见“太平年造”、“太平”、“大明年造”等款。

天顺,偶见纪年款,有将梵文作款识书于外底者。

明代中期民窑青花瓷器的鉴定1、成化(1465—1487年)(1)典型器。

江西清江博物馆花人物炉,底墨书一周:“成化二十年七月吉日江桓壁因过景德镇买回。

”(2)青料。

用平等青,呈色淡雅,由于釉厚润泽,而使得青花十分含蓄,个别有因青花浓重而黑色斑点。

品种有黄地青花,青花釉里红(此种明代使用不多),孔雀绿青花,淡描青花填色等。

(3)饰纹。

布局疏朗。

技法为渲染色勒,增加层次感。

题材为百戏图、松鼠葡萄、秋色图、水藻浮莲、花卉、花鸟等,以后二者为多。

纹饰特点,水藻似黄豆芽、细长。

牡丹叶呈锯齿状,外廓留一圈白边、叶脉清晰,叶子画成鸡爪形,花果带藤须。

口沿常见边饰有龟背锦纹、梵文。

梵文过去单一作辅助纹饰,成化时组成立体图案,影响到弘治。

圈足一般不用装饰带,仅画两条蓝边线。

(4)胎釉。

胎体单薄,质地细腻。

讲究用釉,色白釉厚,有滋润玉质感,光泽细润,个别是差的釉发灰。

釉的特点是内壁、外壁、圈足底三者一致,有的有细细的桔皮纹。

(5)造型、工艺。

造型精巧规整,大件少,小件多,形式简单,单,罐、碗给人发浑圆之感。

香炉多见筒形炉和鼓形三乳足炉,底边支撑三小乳足,亦见兽足香炉。

碗的底足“挖足过肩”。

器物底足整齐,碗的足根细圆,足径变小,足根有一圈淡的枇杷黄窑红,多釉底。

罐等琢器,讲究合适胎,接口不明显,皆砂底,少釉底。

(6)款识。

开始大量书写帝王年号款。

常见“大明成化年造”六字二行款、“大明年造”四字二行款、“甲辰年造”款,方胜、银锭一类图记款。

2·xx(1488—1505年)(1)典型器。

过去将弘治瓷中好的归入成化,差的放到正德,随着纪年器物的不继发现,此朝器物逐渐被认识。

英国大维德基金会弘治九年铭青花缠枝莲纹象耳瓶,高61.1厘米,外口沿铭文:“江西饶州府浮梁县里仁都程家巷信士弟子程彪喜舍香炉花瓶叁件共壹付,送到北京顺天府关王庙,永远供养,专保合家清吉买卖享通。

弘治九年五月初十吉日信士弟子程存二造。

”此瓶仿元至正十一年象耻瓶,属弘治民窑中粗犷类型典型器。

南京博物院化松鹤纹碗,底有“壬子年制”款,无锡弘治九年墓出土,碗高7,口公式15.2厘米,弘治壬子罗得弘治五年(1439年)。

景德镇落马桥、陈家街窑址,为此期青花瓷窑址。

(2)青料、纹饰。

多用平等青,发色青淡,但无成化那种典雅感,有晕散现象。

纹饰绘画以勾勒渲染为多。

成化瓷画单调浑,弘治纤细,但也有粗犷风格一类的,如典型器中的象耳瓶。

纹饰特点是缠枝花叶密而小,人物潇洒,龙纤柔和,梵文图案增多。

缠枝花卉托八吉祥纹、包袱锦、树石栏杆、松鹿纹(松针针叶由空白期的圆形变为此期的椭圆形)为典型纹饰。

(4)胎釉、造型及工艺。

总的风格是胎质厚重,小件也有细巧的。

釉有卵白釉与釉色发青两种,肥厚,但不及成化的讲究。

造型敦厚,但不及成化的精巧。

祭品很多,有香、净水杯、暖碗等,暖碗又称诸葛(孔明)碗,浅盘,三层夹胎,底有一小洞。

暖碗于此朝最常见。

有一部分器物带座。

工艺不及成化讲究,瓶、罐、炉多为砂底,盖罐器身较矮,肩由溜肩转为丰肩。

3·正德(1506—1521年)(1)典型器。

此期上承明中期,下戾明晚期,为明青花风格由细巧转为粗犷的转化期。

典型器有上海博物馆花回纹砚,底有“大明正德十年十月方孟置用”款。

景德镇湖田、四图里、韦陀桥等窑都有此期民窑青花瓷出土。

(2)青料、纹饰。

前期有平等青,后期逐渐出现回青,发色不正常。

青花特点发灰,鲜艳的不多,有晕散现象,品种有青花加雕地黄地青花(正德开始黄釉成蕉黄,俗称虎皮黄,色较深,黄地青花的地色亦如此)、青花红绿彩、青花斗彩等,有及成化的秀气。

纹饰风格繁密,花叶细琐,不豪放。

题材常见凤穿花、鱼藻、狮子绣球、庭院婴戏、树石栏杆、莲花托八吉祥纹、回纹,后三者最常见。

纹饰弘治细,正德粗。

(3)胎釉、造型、工艺及款识。

胎质厚薄不匀,较粗。

清亮釉为多。

稀薄,透明度强,底釉亦薄。

碗造型有墩式碗、宫碗、高足碗。

香炉形式多样,有四方、象耳、龠口三足式。

大件器增多,有葫芦瓶、出戟贯耳瓶、军持瓶、花插、奁盒等。

工艺上不讲究做工,碗底心往往下塌,又出现鸡心底、跳刀痕、粘沙、窑红等现象,瓶、罐接痕十分明显。

在碗上,偶见底心书楷款“正德年造”。

明代晚期民窑青花瓷器的鉴定1.嘉靖(1522—1566年)(1)典型器。

此期器物明显反应出入晚明时,青花瓷发生了又一次显著变化。

典型器有景德镇嘉靖元年、嘉靖四十一年墓出土的七件青花器。

江西省南城县嘉靖三十六年益庄王墓出土的青花正面龙纹盘。

上海博物馆藏“嘉靖辛酉年制”款青花花鸟纹碗。

辛酉年为嘉靖四十年(1561年)。

窑址有景德镇湖田、观音阁、四图里。

(2)青料。

主要用回青料,呈色紫艳,不同于其他朝。

常见色晕散,纹饰模糊的,为青料中回青比例太高或火候太过的缘故。

青花品种多,有白地青花、黄地青花、蓝地白花、外祭蓝内青花、外红釉内青花、青花五彩等。

(3)纹饰。

画法多为单线平涂,好的讲究填色,不流向线外,工细,差的流向勾线之外,题材有缠枝花卉、龙凤、花鸟、鱼藻等。

纹饰特点:花组字。

用花枝、松枝组成福、寿,还有的花枝中空白写字,有五谷丰登、天下太平、永保长寿、国泰平字等。

八仙人物较多,有吕纯阳、老君炼丹、龙纹开始有正面龙、庭园婴戏图,小孩子后脑勺开始变大,着长袍。

龙纹开始有正面龙、螭虎龙,到隆庆、万历时大量使用。

牡丹花叶似鸡爪,八卦、八吉祥、灵芝纹饰也多用。

(4)胎釉。

胎不及宣德以来的细腻,白中闪达,釉虽较细腻,但亮度强,不如中期肥厚、闪青。

个别厚釉混浊。

多数为青亮釉,釉面不够平整,有隐的波纹。

(5)造型。

总的风格是凝重。

大件器增多。

葫芦形瓶始于正德,此时流行,还有天圆地方瓶、多楞瓶、四方瓶、八方瓶、带盖梅瓶等,瓶始带活环。

果盒有方胜形的。

壶祯则以钵式炉为多。

个别酒杯,玲珑剔透,细薄。

有八仙、文昌、寿星、真武等塑像。

(6)款识。

式样多,xx款有:长命佳器、福寿康宁、万福攸同。

颂语款的:富贵佳器、上品佳器、食禄佳器、富贵长春。

专用款有“酒”、“汤”、“茶”等。

还有东书堂、东萝馆一类堂名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