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社会学 社会转型 1

合集下载

发展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

2024/3/24
23
二、发展社会学及其研究对象
发展社会学是一门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发展与现代化的 学科。
狭义上:以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的社会、文化以及经济和 政治的发展问题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发 展的理论、模式、方针、过程和途径等。 从时间上看, 它主要研究18世纪中期以后的社会发展历程,也就是从传统 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特定历史阶段,亦即现代化过 程。从空间上看,“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欠发 达国家”、“新兴的民族国家”都是发展社会学研究的具体 对象。
2024/3/24

8
[港]金耀基著:《中国现代化与知识分子》,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 有限公司1977年
[港]金耀基等著:《中国现代化的历程》,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 限公司
[台]胡光镳著:《中国现代化的历程》,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1年
[台]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现代化论文集》,中央研究院 近代史研究所1991年
[台]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山东省、 湖南省、湖北省、江苏省、闽浙台地区》(已出5部),中央研究院 近代史研究所专刊
2024/3/24
9
章开沅、罗福惠主编:《比较中的审视——中国早期现代 化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
章开沅著:《离异与回归——传统文化与近代化关系试 析》,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章开沅、朱英主编:《对外经济关系与中国近代化》,华 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年
罗荣渠主编:《从西化到现代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年
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续篇——东亚与中国的现代化 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变迁和社会发展问题

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变迁和社会发展问题

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变迁和社会发展问题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的学科,旨在揭示社会的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社会变迁和社会发展是不可避免的,每个时期都存在着特定的社会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社会学视角出发,探讨当代社会的变迁和发展问题,并提出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城市化与农村问题城市化是当代世界最为重要的社会变革之一,在全球范围内一些重要的城市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并对其周边地区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城市化的发展加速了市民化进程,推动了城市经济发展,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城市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城市人口过多,居住环境差、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

其次,城市人口集中,容易带来一些社会问题,如就业压力、社会流动性等。

最后,城市化的发展还是助长了国内贫富差距的日益扩大。

相比之下,农村地区的现状似乎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关注。

农村人口贫困现象更为明显,农村经济受到忽视和剥削,农民文化水平整体偏低。

如何加强农村的发展和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目前所需要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

二、教育问题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它不仅适应了当代经济的发展需要,也是发展当代社会需要的重要支柱。

然而,教育数据显示,我国基础教育的质量仍然比较低,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

此外,高等教育领域的热潮似乎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解决上述问题关键在于深化教育改革、推进职业教育、扩大师范生招生规模等。

此外,需要建立健全教育评价体系,强化科研应用等方面的措施。

三、信息技术和数字化变革当代社会促进了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带来了一系列机遇和挑战。

这些技术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的变革。

但是,在数字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数据隐私保护和网路安全问题愈加突出,自动化解决方案也可能取代人工智能等问题将需要解决。

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社会学知识点

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社会学知识点

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社会学知识点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持续的过程,涉及到各种因素和观点。

社会学作为一门研究社会结构、社会行为以及社会变迁的学科,为我们提供了洞察社会发展趋势的重要工具和理论框架。

本文将根据社会学的知识点,探讨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

一、社会结构的演变社会结构是指人们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与角色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社会结构经历了多次变革。

从原始社会的部落组织到农耕社会的封建制度,再到现代工业社会的资本主义制度,社会结构不断调整与演变。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现代社会结构正趋向于更加复杂多元化。

传统的社会阶层逐渐消失,而新的社会分层方式逐渐兴起。

知识经济的崛起使得知识分子成为社会的重要力量,而自由职业者和创业者的出现则改变了传统的就业模式。

社会结构的变化对于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科技对社会的影响科技的快速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从工业革命的机械化生产到信息时代的互联网技术,科技对社会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首先,科技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使得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人们从繁重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同时,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人们的社交、学习和消费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其次,科技的发展还引发了社会结构的调整。

传统行业的衰落和新兴行业的崛起,工作岗位的转变和需求的变化,都是科技革命带来的社会结构重塑的结果。

三、人口变迁与城市化趋势人类社会的发展还受到人口变迁和城市化的影响。

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类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一些明显的趋势和特点。

首先,人口老龄化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由于医疗条件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寿命的延长使得老年人口比例逐渐增加。

这对社会保障和养老服务提出了新的挑战。

同时,由于少子化现象的出现,人口结构也面临着调整和变动。

其次,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

社会学概论社会变迁与社会发展的主要模式与动力因素

社会学概论社会变迁与社会发展的主要模式与动力因素

社会学概论社会变迁与社会发展的主要模式与动力因素社会学概论:社会变迁与社会发展的主要模式与动力因素社会变迁与社会发展是社会学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

社会变迁指的是社会结构、文化、价值观念和权力分配等方面的重大改变,而社会发展则是指社会在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等各个方面的进步与提升。

本文将探讨社会变迁与社会发展的主要模式与动力因素,以期对社会学的研究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一、社会变迁的主要模式社会变迁的模式有多种,其中最为常见的有演化模式、循环模式和革命模式。

演化模式指的是社会在长期发展中通过渐进的改变实现进步,如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循环模式则是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出现周期性的变动,如经济的繁荣与衰退交替出现。

革命模式则是指通过突破性的变革来实现社会结构的根本改变,如法国大革命。

二、社会变迁的动力因素社会变迁的动力有多种,其中人口、技术和文化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人口因素涉及人口数量、结构和迁移等方面,人口的变化会对社会结构和劳动力分配产生重要影响。

技术因素则是指科技的发展与应用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新技术的引入会改变生产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和生活方式等。

文化因素则是指社会的价值观念、信仰体系和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变化,文化的演变会推动社会的变革与发展。

三、社会发展的主要模式社会发展的模式主要包括现代化模式、工业化模式和信息化模式。

现代化模式是指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不断迈向现代化的过程,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工业化模式则是指社会在经济领域实现工业化发展,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

信息化模式则是指社会在科技发展的基础上,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全面提升。

四、社会发展的动力因素社会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因素。

经济因素是推动社会发展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经济的繁荣和发展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政治因素则是指政治体制和政策的变革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政治的稳定与改革决定了社会的发展方向。

社会学视角下的个人发展和社会变迁

社会学视角下的个人发展和社会变迁

社会学视角下的个人发展和社会变迁社会学视角下的个人发展与社会变迁人的成长过程始终与社会环境息息相关,正因如此,个体发展与社会变迁的关系成为社会学关注的重点问题。

社会学视角下,人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社会密切相关的。

本文从个体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关系出发,探讨社会学视角下的个人发展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一、社会变迁对个人发展的影响1.1 历史背景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历史变迁是大家熟悉的,也是对人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之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历史的进程在不断推进,也给人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比如:20世纪60年代,开展“知青”运动,为这一代的年轻人提供了到农村去锻炼的机会,同时也对他们成长过程产生了深刻影响。

由此看来,历史背景对人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1.2 单向变迁与双向变迁由社会变迁的角度出发,对于影响个人发展的问题,可以从单向影响和双向影响两个角度来讨论。

在单向影响中,社会变迁对个人的发展起着直接作用,而个人所做出的行为比较难以影响到社会的变迁。

在双向影响中,社会变迁和个人的发展相互作用,一个人的发展同样会对社会产生深刻影响。

因此,在这个层面,人的成长过程和社会变迁的说法也许是最为贴切的。

二、个人发展对社会变迁的影响2.1 个人行为对社会的影响从社会学视角来看,被社会第一视角所看重的是集合体的性质,而非个人的性质。

因此,个人行为对社会的影响比较难以产生明显效果。

但个人行为的影响却是必不可少的。

比如在一次抗议行动中,每个人所做出的行动虽然小,但是集合体的力量却会对社会产生影响性。

另外,天才级别的人物的个人行为对社会的影响也是相当巨大的。

2.2 个人成长对社会的影响个人成长对社会的影响更多的是在长时间尺度上产生难以绝对的影响。

但是,给“长时间尺度”加上“个人成长”的前缀,就能明显看出个人成长对社会的重要性。

一个联合国的工作人员,不仅需要丰富的专业背景,而且还需要有很强的判断力和沟通能力。

在这一点上,个人成长对社会的影响是显著的。

发展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发展社会学第一章导论一,相关概念二,发展社会学的理论演化三,以转型为主题,以经验研究为重点复习思考题第二章第一次大转型(1840-1949)第一节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遗产一,传统二,大国三,帝国第二节二元经济与过密化一,考察发展的背景:资本主义商业化之前的中国经济二,商业化进程三,商业化进程对农村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和社会结构的影响第三节乡村权力结构的变化一,晚清的地方社会权力结构二,清末民初时期的变化第三章第二次大转型(1949—1978)第一节土地改革的政治经济学一,土地改革的理论基础:为何要土地改革二,土地改革的现实基础:地权分配.三,民国时期的土地分配四,土地改革史第二节统购统销和农村合作化运动一,工业化,统购统销和合作化运动二,土改后的全国发展形势三,互助合作四,发展迅速的合作化运动第三节集体农业一,农业合作的问题二,人民公社的制度安排复习思考题.第四章第三次大转型(1978—)第一节市场转型理论一,发展理论与转型理论二,中国再分配体制的基本特点与问题三,中国市场转型的基本特点第二节市场转型的例证:社会分层一,市场转型理论:理论观点及其内在逻辑二,权力维续论:对市场转型理论的质疑三,新的综合与尝试第三节中国市场转型的逻辑一,新德治治理模式的危机二,中国市场转型的基本逻辑第一章导论学习目的和要求:介绍与发展相关的概念,掌握发展理论的发展脉络,理解中国的社会转型为发展理论注入了新的活力,了解为什么把机制研究作为讲述的重点.一,相关概念1.增长:经济意涵——可量化的物质文明在数量上的增长.在大部分情况下指的是经济增值,尤其是GDP的增长.1)增长是否意味着真正的增长破解GDP神话.2)经济增长可能带来和社会发展的断裂,尤其是社会分配不公.其实,中国近代经济就存在这种现象.没有发展的商品化.没有乡村发展的城市工业化.商品化蓬勃发展,小农生产停滞在糊口水平.过密化,内卷化.2.发展:"发展"似乎弥补了"增长"概念的缺陷.发展除了经济增长之外,还包括收入分配,社会制度,政治制度,社会文化的"理性化"进程.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如何呢1)发展的自信.两者密切相关,社会学家.功能主义和现代化理论的密切关系.帕森斯的五个行为模式变量的理论.2)发展的幻象.A)人最根本的到底要追求什么发展导致了不幸福.B)发展导致了不发展.全球化的幻象.3.进步:进步拥有不可置疑的价值意涵,但与前两者不同,它更多地是指代一种观念,理念,而非经济和社会的现实状况.历史是进步的.人类社会是进步的.4.转型.不是接轨,而是转型.而且,也不是简单的市场转型.卡尔·博兰尼karl polanyi 大转型great transformation,1944.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经济的要求与民族国家内部社会福利的追求之间的冲突.二,发展社会学的理论演化发展社会学有两个主要的学术传统并由此形成两个主要的理论流派,一个是主要面对近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过程的现代化理论,另一个则是主要面对196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社会发展(特别是拉丁美洲和非洲以及后来的东亚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理论.1.现代化理论现代化理论基本的理论主张,可以概括为三点.第一,"传统—现代"两分法.即按照某种特定的标准将历史上曾经有过的社会或目前世界上的所有国家划分成"传统的"与"现代的"两种类型.因此,现代化的过程也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迈进的过程.第二,社会发展的内因论.现代化理论认为社会发展与现代化的主要动力是来自于内部,而发展中国家社会发展的不顺利,根本的原因也是来自内部的障碍.他们曾经一度将这种内部障碍主要归结为文化与价值观因素.韦伯.第三,现代化趋同的假设.现代化理论家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发展的过程中,将会不可避免地越来越多地具有当今现代社会的特征. 现代化理论最鼎盛的时期是在20世纪的50年代末与整个60年代.但从60年代末开始,现代化理论便开始不断地受到各种各样的批评.2.发展理论当传统的现代化理论遭受到学术界的尖锐批评从而陷入某种困境的时候,立足于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理论获得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在早期,发展理论所面对的主要是拉美和非洲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从1980年代开始,一些学者开始将关注的焦点转向东亚模式.发展理论主要由依附理论,世界体系理论和比较政治经济学理论所构成.依附理论是下面的两个基本假设.第一,不应当单独地分析一个社会的发展,而应当从世界系统考察问题;第二,在许多情况下,往往是外来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更为重要.在这些假设的基础上,他们认为,发达国家并不像原来人们所认为的是处于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而是处于同一阶段,不过一方是处于中心的地位,另一方则处于边缘的地位. 替代依附理论而起的是美国的沃勒斯坦提出的世界体系理论.世界体系理论与依附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的不同之处是在于,第一,依附论者所讲的依附或依赖是单向的,而世界体系理论所讲的依赖则是双向的.第二,世界体系理论避免了依附理论的简单的"两分法"的倾向.依附论者简单地将世界划分为大都市与卫星国,中心与边缘.世界体系论者则把世界体系划分成"中心","半边缘","边缘"三个等级.第三,世界体系理论指出,目前的这个世界体系是变动着的.世界体系的三级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边缘国家可以通过结构位置的流动而上升到半边缘甚至中心的位置.3.转型理论发生在20世纪最后20年的中国,前苏联和东欧(转型国家)的社会转型,则为形成发展社会学第三个学术传统和新的发展社会学理论提供了可能. 到底如何从一种独特的文明形态来理解共产主义文明,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波拉尼将人类社会中的经济体制划分为三种类型,即馈赠经济,市场经济与再分配经济.如果说西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与发展都是从市场经济或市场经济与传统自然经济的基础上开始的话,社会主义国家则建立了一种独特的经济体制,即再分配体制.资源垄断.社会动员.发展社会学中三种理论模式的特征用下表来加以概括.主题现代化理论发展理论转型理论起点传统社会"落后"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变迁类型传统-现代传统-现代传统-社会主义-现代传统现代社会主义政体基础市民社会传统殖民社会或部族社会等总体性社会经济基础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与传统经济再分配经济国际环境支配附属对立与融合不平等机制市场市场,传统经济,国际秩序市场与再分配变迁机制现代性因素的生长外部刺激与内部反应社会转型三,以转型为主题,以经验研究为重点关于发展的经验研究.大部分被发展经济学做了.这是因为经济学的范式比较明确和统一.而社会学停留在陈旧的理论争论上.所以,社会学的经验研究一般和发展社会学的关系反而比较弱.但是范式的发展往往不是理论研究的结果而是经验研究的结果.机制分析.复习思考题1.发展,进步,增长和转型这些概念的区别是什么2.发展理论经历了哪三个阶段第二章第一次大转型(1840-1949)学习目的和要求:了解中国传统的历史遗产,掌握内卷化的概念内涵,理解商业化对中国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所产生的深刻影响.第一节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遗产一,传统用"传统"不是简单与"现代"对比,也不对应于中国/西方.这是为了避免一种看法:现代似乎是以(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为动力的社会进程,是围绕西方19世纪的大转型而变化.相对于传统自然经济的市场经济,相对于传统政治结构尤其是帝国的民族国家,传统生产方式(游牧或农业)的城市和工业文明,传统社会结构尤其是贵族制度的市民社会,相对于传统文明尤其是神圣宗教生活形态的世俗社会,相对于传统艺术方式的现代艺术.这种时间概念背后的合法性和正当性的烙印. 关于中国传统的几种说法.《在中国发现历史》的轰动.但早在之前,日本京都学派,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但这只是欧洲现代性叙事的亚洲版. 如果将清朝仅仅作为现代的对立面,如何解释现代中国在人口,领土,文化认同和政治结构与清的关系清代的重要性.清代的重要性在于历时地来看它正好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不论新的中国此后怎么转变,作为中国古代最后阶段的满清已经留下重要的历史遗产.满清对于我们更加充分地认识更早时期以及当代中国都至为重要.放弃历史界标1840年.冲击—反应.中国自身. 进一步,16世纪中到1930年代是连贯的整体.中华帝国晚期.跨越两代,内在的连贯性.长时段.塑造历史的力量,人口压力,疆域,农村经济的商业化,社会各阶层在政治上的挫折,文化上发展.不是踏步不前的"睡狮",而是充满问题和紧张的局面,中国在解决中.二,大国1.大一:幅员如果没有满族统治者在1600-1800年期间进行的艰苦而细致的帝国建设之努力,中国就不会拥有今日如此幅员辽阔的疆域.中国今天之所以能够对外部世界产生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巨大的规模及其疆界所处的位置;而满清最伟大的意义就在于其对现代中国——疆土与族群意义上的统一体——之形成的历史贡献. 托克维尔.开篇讲地理.大国共和之难.大二:人口14世纪,中国官方人口记录最高为六千万.第一个农业生产革命.但前工业时代的人口历来难以实现稳定地高比率增加,除非经济的,制度的诸因素相结合为之提供了异乎寻常的便利.16世纪美洲农产品花生,番薯,马铃薯与玉米的引进,向干旱高寒推进.第二个农业革命.轻徭薄赋.1700年1.5亿,1794年为3.1亿.越来越不利的人口/土地比率以及日益恶化的经济环境也未能止人口到1850年陡增到四亿三千万. 明清人口的剧增对中国社会具有重要的社会影响.一方面,在经济上使人口与土地的关系越来越紧张,生态的压力空前巨大,造成了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过密化"问题.另一方面,在政治上使社会上升的渠道变得狭窄,加速了吏治的腐败和士绅的分裂.人员流动升迁落后于人口增长.冗员.再一方面,社会控制力的下降.3.大三:复杂的文化认同传统中国制度与文化的强大同化力和内在韧性.多民族混杂.满人的汉化程度如此之高,以至于我们所谓正统儒家国家与社会在许多方面实际上是由清代而非之前的历朝历代来具体彰显的.正是在清廷统治之下中国才成为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循规蹈矩的"正统"儒教国家.那些被现代学者视为儒家理念的规范与价值在此前中国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不曾有比清代更为深入的渗透与更为广泛的接纳.4.大四:朝贡体制中心-边缘.而中国也有.但中心在中国.朝贡制度是中国从汉代以来就与蛮夷民族之间逐步建立起中心——外围型国际关系体系.唐代是其走向发展和成熟时期,而明清两代,特别是明代,该体系发展到了完全成熟时期.所谓朝贡体系,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流时形成的特殊的外交,贸易,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交流的制度和秩序.外国,外族向中国赠呈礼物称'朝贡';中国向外国,外族回赐礼物称'回赐' 中国.天下.文明共同体.是多民族的文化认同而非民族和政治认同,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文明.自我中心.而非形式平等的条约体制.费区分文化民族主义和政治民族主义.前者是在帝国框架,诉诸普遍主义的文化作为多元文化的认同基础,而后者是民族国家的产物,将政治性的民族认同作为国家合法性基础.三,帝国1.帝国:德治.帝国在中国的用法与西方不同:与封建,郡县并用的政治概念,政治共同体. 五帝时代,以德为特征区别于强国,霸国,王国.否定阴谋,武力的政治体制.道统与政统.四民社会,以德政为中心.而西方的帝国则是综合绝对皇权和统一国家的权力形式.今天熟悉的帝国是19世纪的产物.礼乐. 万历十五年1587年揭示政治和法律道德化.2.帝国:专制帝国官僚君主制.叫魂.盛世背后.认为传统国家是专制.魏特夫的东方专制主义.韦伯认为既强又弱.地方支配.人口巨大和官僚少.第二节二元经济与过密化一,考察发展的背景:资本主义商业化之前的中国经济1. 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1)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土地兼并和集中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了农民起义并引起朝代变迁,每个朝代之初又会均分土地.始终维持在"小农经济"和"自给自足"的经济状态.2)皇权和绅权为纲,官-绅-民三层的社会结构,双轨政治的动态运作模式和"差序格局"的社会关系.2.到了清代,有两个新的因素对小农经济乃至社会结构构成了严重的影响.(1) 人口的增长——这个因素和资本主义无关,是中国自身的变化:有两个比较重要的因素促进人口的增长:A 税负制度的改变.B 农业产量的增加.这个因素则是内生性的因素,是和人口的增加互相影响的.简单地说,税负制度的改变改变了对人口增长的态度,提供了一个刺激.而产量的增加则提供了可能性.这两个因素的作用可以进行综合分析,即按丁计征和按亩计征的差别.对后者而言,每投入一个多余劳力的人工所得的收益完全归自己所有,而前者则要减掉这个劳力所要承担的税负.这必然一方面促进人口的增加,另一方面更加促进土地的精耕细作.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农业开始表现出极高的土地生产率和极低的劳动生产率.这个现象其实在整个东亚和东南亚地区普遍存在."过密化"或"内卷化"的概念.Geertz,Alvin,Huang.【附带的问题1】:为什么人口的增长超过了产量的增长而形成过密化经济增长对人口的反作用:经济增长主要引起的是死亡率的下降(粮食和医疗,战乱和饥荒),而生育率在传统社会一直表现的比较稳定.也就是说,人口过多并非农民"有意"为之的结果.【附带的问题2】人口的增加和人地比例的提高一定会引起过密化吗工商业的发展,即非农就业机会的提高.(工业革命前期欧洲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二,商业化进程.这完全是一个外来的因素.主要的外生性变化:城市工业和城市经济的发展;自鸦片战争以后,口岸通商带来了影响中国经济的重大变化. 对农村手工业的影响-双重的.对种植业的影响-经济作物的普遍种植Grain ——》Cash Crops.三,商业化进程对农村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和社会结构的影响1.两派看法1)大部分中国学者(马克思主义):传统经济是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同时也是地主-农民的地主所有制经济.地主剥削掉了农民的大部分剩余,而农民只能维持最为基本的生活,靠农业和手工业的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商业化一方面摧毁了农村手工业,另一方面使种植业商业化而依赖于帝国主义经济.黄宗智类似,但更强调小农的种植模式.2)以马若孟和Brandt为代表的经济史学家则持相反的观点.两人都不否认传统经济中过密化的压力,但是商业化和商品作物的种植恰恰开始缓解过密化的压力.这主要表现在棉花种植需要更多的劳力投放使得大农场需要更多的雇佣劳动.这使得农村劳动力市场渐趋发达.Brandt,棉花种植和劳动力市场的对应关系.2.分析关键的分歧在于小农行为的分析.(1)大农场和小农的种植行为有无稳定的差别(2)"劳动力市场"会不会随着棉花的种植而变得发达起来问题(2)可能是问题(1)的影响因素之一,当然也会反过来.这里的关键是棉花种植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投入. 双方有三个讨论不足的地方(影响小农行为的因素): (1)对资本的讨论不足.棉花种植不仅需要大量的劳动投入,而且需要资金投入(棉种,肥料和用来买粮食的资金),资本市场的情况制约着小农对棉花种植的热情. (2)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讨论不足.雇佣关系的建立(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的发育和风险的分担都与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有关.支配性的庇护关系类型一方面有利于上述三者的发育,却不利于这些雇佣和资本关系的扩展.(3)将农业经济封闭化了.设想如果经济中只有种植业一个生产部门,那么剩余的劳动力只有通过种植经济作物来消化. 小农对经济作物种植的考虑,除了受其劳动力影响之外,还受资本情况,庇护关系,手工业机会的影响.小农从来都不是一个整体,而是根据这些变量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的群体.第三节乡村权力结构的变化一,晚清的地方社会权力结构县——46保——甲(100户)——牌(10户)国家——乡保——甲长——牌头,首事乡保是半官职人员但并不受薪,由地方及村庄在内的领导人物提名.乡保负责征收税款和一些额外的跨村庄的公共服务(自卫防盗组织,防洪).但是地方真正的领导人物不愿担任.乡保也有可能滥用职权,例如可以贪污税款.或者帮助某些地主逃匿税款. 服务型和掠夺型——很少长期滥用职权的状况.村庄中的牌头和首事反而是真正的士绅(当然也是下层士绅).——因为乡保已经是一层保护层.只要这种社会结构不被破坏,村庄的士绅就愿意作为村庄的代理人而存在.二,清末民初时期的变化1 商业化的力量三种类型的村庄:1)后夏寨和冷水沟.这两村庄商业发达而没有明显的社会分化,村庄的社会结构没有遭到明显的破坏.2)沙井(因为气候不好)和寺北柴商业发达,但"半无产化"3)吴店和候家营社会分化或半无产化——》村庄的社会结构松散,无赖地痞登上领导位置. 那么小农分化又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呢是由商业化导致的.机制是什么商业化——商业性农业―△―小农分化——村庄的权力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阶级分化开始凸现,原来的宗族关系结构减弱在宗族关系减弱的时候,士绅退出.2 国家的角色国家现代化的努力:警察(28%),保卫团(21%),教育(24%),行政开支(17%)地方的这些开支由自己负担."公共品"由政府来提供服务,更加公平和有效率.国家税收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增加了,中央政府将商业税作为自己的主要收入,到清末,田赋只占中央政府收入中的三分之一.在南京政府统治期间,田赋全部归入地方税收. 摊款对地方社会的影响:1)总量增加2)负担分布的变化:(国家的控制能力)国家政权的变化——财政改革——田赋成为地方收入(支出显示民族国家的努力,而收入则显示出政府对摊款的依赖)——控制村庄的努力——乡村恶霸登上舞台(国家——士绅) 在这种情况下,地方力量——士绅出现什么结果呢两种类型的村庄1)封闭型——传统的2)掠夺型——商业化了的国家在力图控制地方的过程中毁掉了自己的统治基础1)清代虽然人口和农业都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但是政府的财政能力并没有增长.行政能力也相应停滞.使得帝国浮了起来. 政府的统治依靠地方士绅,而士绅是没有报酬的.这就出现一个潜在的危险:如何能够保证这些人是保护型而非掠夺型2)商业化在改变这种情况,政府的工商税收大幅度增加.田赋收入在1753年占73%,到1908年占35%.在三十年代,田赋完全成为地方收入.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开始建立现代国家的努力,设立警察和学校.(将田赋划为地方收入的条件),但是这远远不够.出现各种各样的摊款.复习思考题1.你如何理解关于中国近代小农经济发展内卷化的争论2.商业化对中国农村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第三章第二次大转型(1949—1978)学习目的和要求:理解土地改革的政治经济学机制,掌握合作社和人民公社运动的制度运转逻辑,理解第二次大转型的成就和困难.第一节土地改革的政治经济学一,土地改革的理论基础:为何要土地改革人多地少的情况下,由于大农场面对无限供给的劳力压力,雇工的工资就不可能提高.土地生产规模的扩大的边际收益大部分为地主所得. 如果其他条件不变,种植经济作为使农民可以得一杯羹,但是如果剩余劳动力过多,则雇农所得越来越少,收入差距则越来越大.(剥削的概念) 另外,由于地主可以凭借劳力剩余多得部分收益,这部分的收益不一定用于扩大再生产,因为买地难,所以可能用于其他消费,导致生产的停滞.这是从经济增长的角度上来讲. 再者,过多的雇佣劳动会降低生产率,因为雇工的劳动所得不会全归雇工自己.二,土地改革的现实基础:地权分配1.地权分配的长期趋势:在没有政府政策干预的情况下,土地长期趋势不是一个常数,更不是永恒兼并无限集中,而是在逐渐分散. 影响地权分配的变量:1)政府的土地税收政策;2)和平/战乱3)人口增长的速度:主要通过几个机制起作用:1)人均耕地面积越来越小,人民对土地越来越珍惜.2)分家机制.人口增长越快,土地分解越快.三,民国时期的土地分配地权分配的权威论点统治了学术界几十年,即在解放前的中国农村,由于激烈的地权集中的趋势,占农村人口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农村耕地的70%至80%.章有义首先指出了统计数字上的错误.他在文章中得出的结论是,农村的地主和富农只占有耕地的50%至60%.(1)就全国总的情况来看,占总户数10%的地主富农占有的土地平均在50%到52%左右,即略超过半数;(2)从全国范围来看,从晚清到解放前,地权的分布不是趋于集中而是分散;(3)存在极大的地区差异.北方的地权分布远较南方分散(郭德宏,1993).四,土地改革史政治环境恶劣的情况下,土改政策就比较激进.土改的首要目的,在于获得大多数群众的支持,政治合法性.改变村庄中的权力结构.土地占有是村庄传统权力结构的基础,而平分土地是一项推倒重来的举措;而温和的政策则会延续村庄原有的权力结构.(1)将斗争不断进行,挖浮财不断土改,不断推翻村庄的权力结构.(2)诉苦.(3)诉苦和暴力斗争相结合,赋予新的领导阶级(替代士绅)以合法性和权威性.第二节统购统销和农村合作化运动一,工业化,统购统销和合作化运动1 中国面临迅速工业化的任务.2 工业化的积累问题。

《发展社会学》课件

《发展社会学》课件
社会发展
关注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等领域 的进步,以及社会福利和保障体系的 建立和完善。
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和影响
根源
研究社会不平等的阶级、种族、性别、地域等方面的根源,以及社会制度和政策对资源分配和社会机会的影响。
影响
分析社会不平等对个体和群体的影响,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健康、政治参与等方面的负面影响。
文化传承与创新
发展社会学强调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研究如 何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同时推动文化创新和发展。
性别与发展
性别平等
发展社会学关注性别问题,研究如何促进性别平等和 女性赋权,打破性别歧视和性别暴力的束缚,让女性 在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性别与发展策略
发展社会学研究如何制定和实施有效的性别与发展策略 ,将性别视角纳入国家发展规划和项目实施中,实现可 持续发展的目标。
新自由主义
新自由主义是一种以市场为导 向的经济思想,强调自由放任
、私有化和全球化。
该理论认为市场是资源配置 的最佳方式,政府应该尽可
能少地干预经济运行。
新自由主义认为国际贸易和投 资应该自由化,国家应该放松 对资本流动的限制,以促进全
球经济发展。
全球南方理论
全球南方理论是一种关注南方国家发展的理论,强调南方国家之间的合作与团结。
旨在为发展中国家的社会转型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发研究对象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具体 过程,其范围涵盖了从宏观的社会结构到微观的社会 行动。
详细描述
发展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社会发展的规律、机 制和过程,以及社会变迁的原因、动力和结果。它不 仅关注宏观的社会结构、经济制度、政治体制等方面 的发展,也关注微观的社会行动、社会组织、人际关 系等方面的发展。发展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广泛,涵盖 了从宏观的社会结构到微观的社会行动的各个层面, 旨在全面揭示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外在条件。

社会学中的社会发展

社会学中的社会发展

社会学中的社会发展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及其运作规律的学科,而社会发展则是社会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社会发展涉及到社会结构、社会变迁、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内容,对于理解社会的演变和未来的走向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会发展的概念与特征社会发展是指社会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演变过程,它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进步的过程。

社会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 历史性:社会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社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2. 多样性: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3. 动态性:社会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社会在不同的时期会经历不同的阶段和变革。

4. 矛盾性:社会发展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过程,社会在变革中会出现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

二、社会发展的影响因素社会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等。

其中,经济因素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经济的发展水平和质量直接决定了社会的发展水平和质量。

政治因素则决定了社会的政治制度、政治环境和政治稳定程度,对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文化因素则决定了社会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文化传统,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三、社会发展的阶段和特征社会发展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在早期的社会发展阶段,人类社会主要以农业为基础,社会结构以农民为主体,社会分工相对简单。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社会进入了工业社会阶段,工业化进程加快,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化进程加速,社会分工更加细化。

而在当今信息社会阶段,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网络和数字化成为社会发展的新动力。

四、社会发展的挑战和应对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各种挑战和问题,如贫富差距扩大、环境污染、社会不公平等。

这些问题对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社会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社会治理、推动经济转型、改善环境保护等。

发展社会学(课件整理版)

发展社会学(课件整理版)

发展社会学(课件整理版)发展社会学第⼀章社会发展界说⼀、社会发展的含义1、社会发展的逻辑定义内涵定义法:通过其内在特征界定其概念从其内在特征看,社会发展是⼀种社会动态过程,既是⼀种从著落后⾛向先进的社会过程,⼜是⼀种从低⾛向⾼级的社会过程外延定义法:通过其外显范围界定其概念。

从其外显范围看,⼀是相对于⾃然环境的社会发展。

⼆是相对于经济发展的社会发展。

三是相对于经济发展、政治发展、⽂化发展和科技发展的社会发展。

2、社会发展的学术定义●“公有制社会——么有制社会——公有制社会”的学术观点●“前⼯业社会——⼯业社会——后⼯业社会”的学术观点●“传统社会——转型社会——现代社会”的学术观点⼆、社会发展的特征1、社会发展的渐进性表现形式之⼀:由外到内由外到内是迟发外⽣型国家社会发展过程中现代因素知成和发展的⼀个主要途径。

现代因素本⼟化和本⼟因素现代化的复杂过程。

⾮全盘西化,⾮与⼀国传统彻底决裂,⽽是通过现代因素的本⼟化来促进本⼟因素的现代化。

表现形式之⼆:由表及⾥中国社会转型经历了⼀个由表及⾥,即从器物层⾯、制度层⾯到思想⽂化层⾯的发展过程。

以中国社⽀转型的启动阶段(1840——1949),加速阶段(1978到今)为例。

两轮由表及⾥的阶段本质上差别。

表现形式之三:由名到实所谓由名到实,就是先有现代化之名,然后才具有现代化之实。

以当前我国科层化为例:严重失衡、名实不符。

社会发展⼀般要经历⽆名⽆实(传统社会)、有名不完全有其实(转型社会⽀)、有名有实(现代社会)三个阶段2、社会发展的整体性世界各国社会现代化实践过程所得出的结论:●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变⾰●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变⾰+环境堡护三、社会发展的类型1、早发内⽣型社会发展的特点发展条件的优越性。

殖民扩张给宗主国带来诸多利益发展动⼒的内源性。

以英国为例发展进程的渐进性。

国家社会机体内部产⽣适应现代化变化的某些新趋势、⽆外来压⼒的刺激和⼲扰。

中国社会的转型路径及对“中国模式”的评价

中国社会的转型路径及对“中国模式”的评价

中国社会的转型路径及对“中国模式”的评价摘要:近年来,国内外掀起了“中国模式”的讨论热潮。

中国经历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逐步走出独有的发展道路,取得了瞩目的发展成就。

国内外学者对“中国模式”的发展及趋势进行了探讨。

本文在对中国社会转型路径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模式”给予评价。

关键词:转型;中国模式;挑战一、中国社会的转型路径社会转型一词来源于西方发展社会学理论和现代化理论,是西方社会学家对社会结构朝着有进化意义方向转变的一种描述。

从哲学角度来看,社会转型是指人类社会从一种存在类型向另一种更高级的类型发生转变。

正如亚诺什·科尔奈所言,“转型不仅仅只包括经济的转型,还包括了生活方式、文化、政治、法律制度的转型等多个方面”。

[1]即它意味着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体制、社会阶层、人文环境、价值观念和发展环境等社会系统内部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迁。

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引发了中国社会结构的整体性变革,使得社会基本特征产生了巨大变化,主要体现在:经济上从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变;政治上从崇尚权威和实行人治逐步向崇尚民主和实行法治转变;文化上实现由传统文化向现代公民文化转变。

从此,中国开创了一条在现实的结构性制约条件下具有自己特色的转型道路,出现了“中国模式”之说。

二、“中国模式”的特征与内涵弗朗西斯·福山[2]认为,“中国模式”的主要特征包含了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元素。

首先,与西方多党制民主相比,中国具有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政府,这一点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相比并不罕见,然其特殊性在于政府的目标是国家的发展,对人民负有道德责任,即政府必须要为公益服务。

第二个特征是中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

中国的出口依赖管理、货币、积累、大量的外汇储备以及大规模的国内金融压抑。

第三个特征是较为欠缺的社会安全网络。

中国政府认为,与退休金、失业保险之类相比,创造价值更加重要。

可见,中国的体制不像欧洲社会福利模式,把分配放在核心地位。

社会学知识点 社会变迁与社会发展

社会学知识点 社会变迁与社会发展

社会学知识点社会变迁与社会发展社会变迁是社会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关注社会结构、社会制度以及社会行为的演变和发展。

社会变迁是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社会变迁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它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一、社会变迁的类型社会变迁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其中最为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经济变迁:经济变迁是指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制度的变化。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结构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如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等。

2.政治变迁:政治变迁是指社会政治结构和政治制度的变化。

政治变迁通常伴随着政权的更替和政治体制的改革,如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等。

3.文化变迁:文化变迁是指社会文化结构和文化制度的变化。

文化变迁主要体现在价值观念、道德标准、文化传统等方面的改变,如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变,以及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的影响等。

4.社会结构变迁:社会结构变迁是指社会组织结构和社会层级的变化。

社会结构变迁主要包括社会阶层的变动、社会分工的演变以及社会群体的重组等。

二、社会变迁的原因社会变迁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社会变迁的基础和主要驱动力。

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会直接影响社会的变迁和发展。

2.科技进步:科技进步是社会变迁的重要推动力量。

科技的进步会改变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组织形式,从而引发社会的变迁。

3.政治因素:政治因素是社会变迁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政治体制的改革和政权的更替会导致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的变化。

4.文化因素:文化因素是社会变迁的重要内因。

文化的变迁会引发社会价值观念的改变,从而影响社会的发展方向。

5.外部环境:外部环境的变化也会对社会变迁产生影响。

例如,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自然环境的变迁等都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社会学中的社会变迁与社会发展

社会学中的社会变迁与社会发展

社会学中的社会变迁与社会发展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变迁的综合体,社会学的研究正是探讨社会的变迁与发展规律。

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改变,是社会发展的具体表现。

社会发展则是指社会的整体进步和演化过程。

本文将从社会变迁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社会变迁的模式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社会变迁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社会变迁和社会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关系。

社会变迁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和表现形式。

社会变迁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相应地,社会发展也为社会变迁提供了条件和环境。

社会变迁促使社会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社会变迁推动了社会的创新和进步。

每个时代都有自身的需求和问题,只有通过变迁才能解决这些问题,推动社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其次,社会变迁提供了机会和动力,激发了个人和社会成员的潜能和创造力,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第三,社会变迁是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改变的重要推动力。

社会变迁促使社会结构和制度调整与改革,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和要求。

社会发展为社会变迁提供了背景和支持。

社会发展为社会变迁提供了物质、技术和制度等方面的条件和基础。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社会成员可以通过参与和贡献,推动社会变迁的发生。

同时,社会发展也为社会变迁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平台,使得社会变迁更具规模和深度。

二、社会变迁的模式社会变迁的模式是描述和理解社会变迁过程的一种方法。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社会变迁模式。

1. 渐进变迁:渐进变迁是指社会变迁在时间上相对缓慢、逐步进行的模式。

这种变迁模式常见于社会制度、道德观念和社会价值观等方面的演变过程。

例如,人权观念的普及、劳动权益的保障等,都是经过时间积累和社会行动逐步改变的。

2. 突变变迁:突变变迁是指社会变迁在时间上相对迅速、突然发生的模式。

这种变迁模式常见于技术革命、社会革命和重大历史事件等方面。

例如,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的爆发,都带来了社会生产方式、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等方面的深刻变革。

社会学概论社会变迁与社会发展的理论解读

社会学概论社会变迁与社会发展的理论解读

社会学概论社会变迁与社会发展的理论解读社会学概论社会变迁与社会发展的理论解读社会变迁与社会发展是社会学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

在社会学的视角下,通过理论解读社会变迁与社会发展,可以增进我们对社会现象的认识,理解社会的运行机制,并为社会的长远发展提供指导。

一、背景介绍社会变迁与社会发展是指人类社会在历史过程中所经历的不同阶段和变化。

社会变迁通常包括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关系的演变以及社会制度的调整。

而社会发展则着重于社会的进步和改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二、功能主义理论解读社会变迁与社会发展功能主义理论认为社会是一个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作用以维持社会的稳定。

在社会变迁与社会发展的角度上,功能主义理论强调社会变迁与社会发展是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而发生的。

当社会面临新的需求和挑战时,社会将通过变迁和发展来满足这些需求,以维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功能主义理论指出,社会变迁和社会发展是一种自发的、有目的的调整过程,旨在解决社会的功能紊乱和矛盾。

例如,在工业化时期,社会面临着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挑战,这种变迁和发展是为了适应生产方式的升级和社会阶层的重构,从而解决社会中的经济和社会结构问题。

三、冲突理论解读社会变迁与社会发展冲突理论强调社会的不平等和社会力量之间的斗争。

在理解社会变迁与社会发展时,冲突理论认为社会的变迁和发展是社会内部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和权力斗争的结果。

冲突理论认为,社会变迁和社会发展是各种社会群体为了争夺资源和权力而进行的斗争。

例如,当一个社会群体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可能会对其他社会群体造成影响和冲突。

而这种冲突和影响将推动社会的变迁和发展。

四、符号互动主义理论解读社会变迁与社会发展符号互动主义理论关注社会中个体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在符号互动主义的视角下,社会变迁与社会发展是由个体之间的交往和符号表达所构建而成的。

符号互动主义理论认为,社会变迁和社会发展是由个体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理解的过程。

社会转型是什么意思

社会转型是什么意思

社会转型是什么意思社会转型指的是:体制转型、社会结构变动、社会形态变迁。

1、体制转型,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2、社会结构变动,社会转型的主体是社会结构,它是指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

社会转型的具体内容是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

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3、社会形态变迁,即指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

专家学者关于“社会转型”含义的论述,对于正确把握社会转型期的形势和任务,无疑有着有益的启示。

“社会转型”这个词在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等学科中都有丰富的含义第一,社会转型的概念和一般的社会变化相联系,社会变化是所有社会的体征,但并不是所有社会变化都称为社会转型,只有哪些密集的、大范围的、根本性的、影响了几乎所有人日常生活变化的才能被称为社会转型.社会转型具有普遍性,它在特定条件下在一切社会都有可能发生……社会转型与现代化、发展、变迁等概念一样,一经出现,首先被用来描述西方从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变动的过程.第二,社会转型是标示特定社会变迁的社会学术语,一般是指社会整体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过程,抑或是社会现代化过程. 第三,社会转型是一个长时段,在这样一个长时段的过程中,它有一个系列的社会转折(或变迁、转折是短时段,或至多是中时段内发生的事变)的不断蓄积而产生的,是在一个社会母体内经历长期与不断的变迁(变量)所导致的社会结构性的转变(质变),这种结构的转变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领域,概言之,社会转型是一个包容人类社会各个方面发生结构性转变得长期的发展过程.第四,社会转型是一种由传统的社会发展模式向现代社会的社会发展模式转变的历史图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经济领域由非市场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的转型;政治领域由专制集权政治制度向现代民主政治制度的转型;文化领域由过去封闭、单一、僵化的传统文化向当今开放的、多元的批判性的文化的转型.第五,社会转型,从其字面意义上说,是指人类社会由一种存在类型向另一种存在类型的转变,它意味着社会系统内结构的转变,意味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心理结构、价值观念等各方面深刻的革命性变革.在当代,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发展中国家来说,社会转型是指在特定的国际环境中由某种非市场经济社会向市场经济社会的转变.。

人类社会发展的三次转型

人类社会发展的三次转型

补充阅读:《人类社会发展的三次转型》资料来源:《湖南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作者:文军、童星内容:一长期以来,对于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认识一直倍受人们的关注与重视,不同领域的学者曾纷纷从不同的角度来划分和界定人类已经走过或即将要走的历程。

比较有代表性如:1877年美国民族学家摩尔根在其《古代社会》中,以人类文明程度的发展为标志,将人类史前史划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三个主要时代。

尔后,马克思和恩格斯依据社会发展规律及其社会阶级属性的不同,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又系统地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五种社会类型。

18世纪工业革命以后,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引起了人类社会的巨大变革,于是,人们又以产业为标志,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

此外,还有经济学家依据人类社会生存发展在地球空间运动进程的规律,从经济学角度将人类社会历史进程划分为江河经济时代、海岸经济时代和陆桥经济时代。

而对于人类社会在新千年即将面对的新时代的概括与预测,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比较有代表性如马克卢普的“知识生产社会”论、贝尔的“后工业社会”论、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论、奈斯比特的“信息社会”论、德鲁克的“知识社会”论、卡斯泰尔的“网络社会”论等等,这些新概念或理论的提出,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们试图解读这个新时代和自我解惑的某种努力。

人类历史的发展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无论我们对人类社会的历程作出怎样的概括,实际上都是无法追记历史的每一个脚印的,但人类历史的发展又总是有规律可循的,否则我们便无法认识过去。

因此,在此我们也不妨用社会学的眼光,从社会变迁的角度来简单地回顾和概括一下人类社会所走过的艰苦历程,这一历程集中体现在“四次革命、三个时代、二次现代化、一个中心”上,即在人类社会200多万年历史中,一共发生了四次大革命,造就了三个不同的时代,经历了两次现代化的洗礼,而这些根本性的变迁都是围绕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展开的(见表一)。

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

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

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在社会学领域,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

经济的发展对社会的变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社会的变迁也会对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社会学视角探讨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的关系,为读者带来一些新的思考。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经济发展对社会变迁的影响。

经济的发展通常伴随着科技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提升。

这种经济发展带来的变化往往会催生出社会结构的重组和社会关系的重塑。

例如,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中,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逐渐被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取代,这导致了农民阶级的减少和工人阶级的兴起。

这种转变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更是对社会地位、职业选择和社会关系的一种重新定义。

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角色都会随之发生变化。

然而,经济发展对社会的变迁并非一帆风顺。

在这个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经济的快速发展可能会导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的破坏,这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威胁。

此外,经济发展还可能加剧社会阶级的分化和差距的扩大。

一些人可能会因为技能不匹配或其他原因而无法适应新的经济环境,而另一些人则可能因为拥有资源和权力而受益于经济发展。

这种不平等的现象常常引发社会的不满和矛盾,甚至可能导致社会动荡。

除了经济发展对社会变迁的影响,我们还应该关注社会变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社会变迁往往是由一系列的社会运动和社会转型引起的,这些运动和转型可能对经济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例如,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社会变迁可能会激发出工人阶级的团结和抗争意识,导致工资水平的提高和劳动条件的改善。

这种改变可能会对企业的运营成本产生影响,从而对经济发展产生正面的推动作用。

此外,社会变迁还可能催生出新兴产业和创新型企业,为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

然而,社会变迁对经济发展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在某些情况下,社会变迁可能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和社会秩序的崩溃,进而对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社会转型

社会转型

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及其理论建构摘要:关键词:一、“社会转型”的概念解析“社会转型”,从其字面意义上说,是指人类社会由一种存在类型向另一种存在类型的转变,它意味着社会系统内在结构的变迁,意味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心理结构、价值观念等各方面全面而深刻的革命性变革。

在当代,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发展中国家来说,社会转型是指在特定的国际环境中由某种非市场经济社会向市场经济社会的转变,或者用当代发展理论的术语来说,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

社会转型是对近代以来世界上发生的一系列创造性变革的总称。

它是人类在生存方式上,在处理自身事务方面发生的伟大革命性转变。

这次转型的浪潮最早滥觞于16世纪的欧洲,澎湃于18世纪以后,由于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状况的不平衡,至今仍未结束,正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风起云涌、波澜壮阔地推进着。

包括中国在内,目前正处在这场社会转型的大潮之中。

由于它们都发生在近现代,所以这个过程也被人们习惯上称之为“近代化”或“现代化”。

这场宏伟的社会变革就其性质、追求目标和产生的实际成果看,实质上是人类社会根本的制度性变革。

它造就了一个制度和性质上完全有别于过去的崭新的现代社会,在这之前的社会均被称之为传统社会,因而客观上形成了一种由传统的社会发展模式向现代的社会发展模式转变的历史图景,故称之为社会转型。

这种整体的社会模式变革或转型主要地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经济领域由非市场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的转型;政治领域由集权政治制度向现代民主政治制度的转型;文化领域由过去封闭、单一、僵化的传统文化向当今开放的、多元的、批判性的现代文化的转型。

它们从各个方面根本地改变了传统社会的结构和面貌。

事实表明,这三个领域的变革体现了转型过程中诸多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变化背后的内在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和内容。

尽管各个国家和民族社会转型的具体方式不同,发生的变化各种各样,出现的问题也千差万别,但是它们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和内容却有着共同之处,即现代市场经济模式、民主政治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

社会学与社会发展

社会学与社会发展

社会学与社会发展社会学作为一门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的学科,对于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学的研究范围涉及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变迁等多个方面,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深入研究,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社会学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探讨社会学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

一、社会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通过对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的研究,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首先,社会学可以帮助人们深入理解社会问题的根源和本质。

社会问题的出现往往与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等有关,通过社会学的研究,可以揭示背后的原因和机制,有助于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和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其次,社会学可以帮助人们了解社会的发展趋势和规律。

社会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通过对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等的研究,可以发现其中的规律和趋势,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预测和规划。

这有助于社会各界了解社会变化的方向,及时调整策略和采取措施,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

最后,社会学可以促进社会的改革和创新。

社会学的研究不仅局限于对现有社会状态的描述和分析,更注重对社会变迁的解释和预测。

通过对社会发展的认识和理解,可以为社会改革和创新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推动社会向更加公平、公正、和谐的方向发展。

二、社会学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社会学在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社会学通过研究社会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社会问题是社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挑战,通过社会学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问题的本质和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如对于贫困问题,社会学可以通过对贫困的产生原因进行研究,并提出扶贫政策和措施,推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

其次,社会学通过解释和预测社会变迁,为社会创新提供理论支持。

社会变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对社会变迁的解释和预测,可以为社会创新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

例如,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社会学可以通过对信息社会的研究,揭示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和变革,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和战略,促进信息社会的健康发展。

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发展与社会变化

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发展与社会变化

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发展与社会变化社会发展和社会变化是不可避免的,它们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在社会学视角下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它们的本质和影响。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社会发展的内涵及其对社会变化的影响。

一、社会发展的内涵社会发展是指社会自身的进化、变化和发展。

它是在一定历史阶段条件下,人类社会自身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历史过程。

社会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技术等方面都存在,其中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核心推动力量。

而经济发展可以通过几个方面来解释:1. 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工艺的创新,生产力得到了巨大提高。

这从农业和工业的发展上就可以看得很清楚。

2. 资本的积累:资本的积累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它使企业得以扩张,进而带动生产力和市场的扩大。

3. 劳动力的发展:随着技术的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水平不断提高,这使得劳动力具有更高的生产性和创造性。

4. 制度的优化:合理的制度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如贸易自由化、金融自由化等,它们能够推动市场的繁荣和企业之间的良性竞争。

综上所述,社会发展的本质是现代生产力和技术的发展,它推动了整个社会的不断进化和变革。

二、社会变化的影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变化也是不可避免的。

社会变化的性质、方式、程度各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社会变化的影响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1. 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多有益的影响,如通货膨胀、资本积累、市场扩展等。

同时,它也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如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社会不公平等。

2. 技术进步带来的影响: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得到了极大地改进和提高。

但是,这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如人类失业、信息过剩、道德沦丧等。

3. 文化变革带来的影响:文化变革带来的影响在许多方面都是积极的,如提高人们的文化水平、文化交流、文化多样性等。

但是,它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文化隔离、文化冲突等。

总之,社会变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既包含了积极的又包含了消极的一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有制方面
以公有制为 主体
取代单一纯粹公 有制
职业群体结 构的变化
组织机构
社区类型




CONTENTS
1840-1949
慢速发展阶段
工业化步履艰难
遭受外国资本主义的巨大压力 国内封建势力的严重摧毁 “天灾”、人祸
城市化进程缓慢 民主化历程历经沧桑 辛亥革命
1949---1978
中速发展阶段
私人社会
人口红利
陌生人社会
区域社会
老龄型社会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所谓"人口红利 ",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 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 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

"红利"在很多情况下和"债务"是相对应的。2013年1月,国 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 口在相当长时期里第一次出现了绝对下降,比上年减少345 万人,这意味着人口红利趋于消失,导致未来中国经济要 过一个"减速关"
长期影响因素
一国的 " 人口红利 " 并 非可持续
在中国劳动力资源最 为丰富的有利时期, 能否建立起一个有效 的社会保障体系将关 系到中国的长远发展。 "未富先老"是中国老
从长期看,中国总人
口中劳动人口比重将 减少,中国经济所享
龄化的最大特点
有的 " 人口红利 " 的黄
金时代正在渐行渐远
中国当代社会转型的特点
LOREM
LOREM
200成了全球 访问量最高的站点,并在 浏览器、云存储、无人车、 太空探索等多项领域取得 成就
2015年8月,Google宣布重 组,被纳入Alphabet公司 旗下,从而将哪 儿网”、:糯米网“等
中国社会由封闭、半封 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型
同质的单一性社会向异 质的多样性社会转型
伦理社会向法理社会 转型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中国社会自给、半自给的产品经济社会向市场经济社会转型
社会转型的基础在于经济变革、经济变革是社会转型的重 大推动力,也是社会转型的变动趋势
农村经济转型
过去几年身处”舒适 区“、缺乏创新、利 润快速增长
Google的招股书,说:”不 要做恶。我们坚信,作为一 个为世界做好事的公司,从 长远来看,我们会得到更好 的回馈,即使我们放弃短期 收益
决定你是谁的,不是你 的天赋,是你的选择
社会层面
社会经济方面
经济形态方面
经济体制已经从计划 经济转为了市场经济
2018/11/13
人口红利的影响
社会影响
1965~1970年间“人口 红利”已显现,并且创 造积累了国民经济基础
经济影响
一是对生产领域的影响; 二是对消费和储蓄的影响
人口红利对经济的影响
生产领域:满足劳动
40%
手机用户
力供给
60%
消费和储蓄:在老龄化
的初期阶段,新进入老
龄阶段的人往往都有较 高的储蓄率和储蓄倾向
中国社会转型的内容
经济 组织 社会
观念 文化
政治
经济层面
内需拉动为主
内外均衡发展的新模式
经济发展模 式转型
从只重经济发展的单一 发展模式
同步统筹推进”的发展 新模式
经济层面
第一、第二、第三 产业间的演变
产业转型
相关经济政策的配套
经济层面
经济结构转型
投资、消费、出口“三架 马车”在经济增长中的结 构和比例方面的变化
全面性
04
03
社会发展
文化建设
02
社会运行
01
国家政治
失衡性
地区间的发展
经济与其他领域
产业和行业间
经济发展与人的进步
多元性
单一型社会 工业社会 农业经济 信息社会 封建文化 服务社会 农耕文明 知识社会
中国当代社会转型的应然趋势
01 从工业型社
会向服务型 社会转型
从关系型社 会转变为职 能合作型社 会
1
现代性
2
复杂性
3
高速性
4
全面性
5
失衡性
中国当代社会转型的特点
现代性
中国当前社会转型的核心特征
经济现代化 政治现代化
技术现代化
社会现代化 人的现代化
复杂性
转型背景
转型内容
国际环境和格局复杂多变
转型过程
高速性
中国社会当前的转型是个高速的转型。从社会转型的时空方 面来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历经30年的改革开放,中 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城市经济体制转型
农民成为相对自主的 商品生产者
改革高度集权 的计划体制
非农经济得到发展
引入 市场竞 争机制
中国社会由农村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实质上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 转变
01
02
03
产业结构转型 第三产业发展迅速
城乡结构转型
就业结构转型
同质的单一性社会向异质的多样性社会转型
社会转型
01
社会转型的相关理论
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过程 中国社会转型的内容 中国社会转型的特征
CONTE4
社会转型
社会从传统型到现代型社会转型的过程,具体说来,就是 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半封闭的传统型社会向工业的、 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的转型
LOREM IPSUM DOLOR
转型理论
转型原则
转型方式
转型模式
2018/11/13
转型理论
努力探寻符合本国
国情的思想理论 反对全盘套用全体 思想理论和西方自 由主义理论
2018/11/13
转型方式
把人类共同的、普
遍的文明成果与中 国的实际结合起来 反对全盘西化和闭 关锁国
2018/11/13
转型原则
坚持公平正义
反对精英主义和民 粹主义


截止到3月24日,2015年落马省部级官员12个:

1.江苏 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 2.国家 安全部副部长,马建 3.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陆武成 4.浙江省政协原副主席,斯鑫良 5.江西省政协副主席,许爱民 6.河北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景春华
2018/11/13
所有制方面
从农业经济为主转为了工业 经济为主、服务经济为辅, 兼有知识经济
经济结构方面
由公有制为主、集体所有 制为辅转为了以公有制为 主、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生产型社会转向 了消费型社会
社会结构
04
03
社会的僵硬结构
弹性结构
02
多元社会 和多层社会
单一社会
01
生活
追求 多元
社会生活形态方面
熟人社会
02
03 从人治为主型
社会转变为法 治为主型社会
06
以感性为主 型社会转变 为以理性为 主型社会
05
从封闭型 社会转变 为公开透 明开放型 社会
04
从大国转变为强国, 从物质产品输出国 转变为文化价值输 出国
社会转型期的主要矛盾
各种思潮激烈交锋 理想信念有待确立
执政基础变化 领导任务繁重
06 05
01
新旧体制长期并存 02
03
04
资源环境恶化
官员行为示范 社会趋于失控
2018/11/13
当下中国社会转型
1840年以来,中国几
千年来未遇到夫人重
40%
大变革的继续 60%
1978 年以来,中国
社 会 所 发 生的 巨 大 变 化 冲 击 人们 的 心
灵,思想争论不断
2018/11/13
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是由于改革不彻底 造成的,其中,弱势群体认为,改革偏
经济重点转型
发展的重点和目标方面的变化 主要表现在旧城( 房) 改造、住 房保障、医疗改革、教育卫生资 源的配置、农村风貌改造
魏则西之死”刷疼了我们内心的恐慌
• 五一期间,很多人都被一个叫“魏则西”的名字刷屏了
• 身患罕见病滑膜肉瘤的大学生魏则西,在辗转多家医院 求治不见好转之后,通过搜索引擎找到武警二院继续治 疗,但在花光东凑西借的20多万元后,仍不幸离世。这 名年轻人生前曾将他所受到的欺骗性搜索及治疗经历发 在网上,引发了网民对竞价排名的再度聚焦

7.新疆自治区人大常委会 原副主任,栗 智 8.云南省委副书记,仇和 9.中国一汽集团董事长,徐建一 10.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总经理,廖永远 11.福建省副省长,徐刚 12.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原副主席,赵黎平(涉嫌故意杀人)
2018/11/13
改革
改革是手段
改革促进转型 转型 转型是任务 转型引领改革
个案成为公共事件,常常源于个人际遇包含了不特 定多数人的影子
01 网民吐槽网站
网民离不开搜索引擎
02
03
网民吐槽医院 网民吐槽监管机构
网民同样离不开 医院 网民对公权力(监根据网民的搜索 关键词 在搜索结果中提供相关的企业 推广信息的一种营销服务,目 前已有超过62万家企业客户使 用推广开展网络营销工业化角度
速度快 门类齐全 布局均衡
城市化角度
大中城市得到 发展
发展失衡
重工业与轻工业比
例失衡 经历曲折
1978年—至今
中国社会转型的快速发展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