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第五章-桡足类解析
《水生生物学桡足类》课件
样品处理
03
将采集的样品进行分离、清洗、筛选和分类,以便进一步观察
和研究。
实验室观察与实验
01
02
03
显微观察
在显微镜下观察桡足类的 形态特征,如体形、附肢 、生殖器官等,并进行测 量和记录。
生活习性实验
模拟不同环境条件,观察 桡足类在不同环境下的适 应性、繁殖和生长情况。
生理生化实验
研究桡足类的生理生化特 征,如代谢产物、酶活性 等,以了解其生命活动规 律。
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养殖环境调控
桡足类可以作为水产养殖中的指示生物,通过对其种群数量的监测 ,及时发现养殖环境的变化,为养殖环境调控提供依据。
养殖废弃物处理
桡足类可以处理养殖废弃物,如残饵、粪便等,减轻养殖环境的污 染。
生物饵料
某些桡足类可以作为水产养殖动物的生物饵料,有助于提高养殖效率 。
06
桡足类的未来研究方向
食物链的位置
桡足类是水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初 级消费者,处于食物链的较低层
级。
它们以藻类、有机碎屑等为食, 是水生食物链中连接浮游植物和
更高级消费者的关键环节。
桡足类的存在维持了水生态系统 的平衡和稳定,为其他生物提供
了食物来源。
对环境的影响
桡足类对水环境中的物质循环 和能量流动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摄食和排泄,桡足类参 与了营养物质的循环,维持
生态平衡维持
桡足类作为水生生态系统 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 捕食、被捕食等生态关系 ,维持着生态平衡。
生物多样性研究
桡足类是水生生物多样性 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 究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维 持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修复与重建
利用桡足类进行水生生态 修复和重建,有助于改善 水环境质量,恢复水生生 态系统功能。
《桡足类的培养》课件
本PPT课件介绍了桡足类的培养方法、技巧和应用范围,帮助读者更好地理 解桡足类生物及其在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桡足类的培养
概述
了解桡足类生物的基本情况和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培养环境
创建适宜的培养环境,使用常见的培养基成分。
培养方法
探讨不同的培养方法,并优化其效果。
培养技巧
控制培养环境
介绍如何精确控制培养环境的 温度、湿度等因素。
处理培养问题
解决培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 题,如污染、疾病等。
培养技巧实例
分享一些成功的桡足类培养技 巧实例,包括操作方法和注意 事项。
培养后的处理
1
成功培养后的处理方法
分享培养成功后的处理方法和实验数
培养实验应用范围
2
据的收集与分析。
探讨桡足类培养实验在生物学研究中
的广泛应用范围。
3
结论Βιβλιοθήκη 总结桡足类的培养方法、技巧和应用 范围,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优】桡足类的培养优选PPT
婆罗异剑水蚤系1995年4~5月份在厦门湖采集的。 海水、淡水和半咸水中均有分布,是继轮虫、卤虫之后的又一良好活饵来源。
以用手抄网、拖网或闸门加网放水进行, 捕捞方法可以用手抄网、拖网或闸门加网放水进行,各地因地而异。
μ为桡足类的日平均增殖率。
培养桡足类到一定密度时进行捕捞。 有关桡足类培养,Mullin 1963年、Haq 1972年、Zurlini 1978年、Kahan 1982年和Davis 1983年先后做过连续世代培养、繁殖及与生
态条件关系的研究[1]国内曾就细巧华哲水蚤(Sinocalanus tenellus)、 虎斑猛水蚤(Tigriopus japonicus)、双齿许水蚤(Schmackeria
还就不同浓度的藻类及不同种藻类单独或混合喂养对婆罗异剑水蚤群体增殖的影响进行讨论。 经过10 d的群体培养,可以看出,在相同浓度的4种藻类中,婆罗异剑水蚤群体在等鞭金藻中的繁殖率最高,其桡足类幼体数量高达82
各地因地而异。捕捞的桡足倒入放有新鲜 个(图2),日平均增殖率达0.
31,而小球藻+三角褐指藻效果最差,2种幼体数分别为35和39只(图3),日平均增殖率仅为0. 本文对厦门湖采集的婆罗异剑水蚤进行室内培养,研究不同单胞藻单独喂养和混合喂养以及同一种藻类不同浓度对其群体增殖的影响,
(一)桡足类的小型培养:在室内进行。
1、培养目的:从生物饵料的角度出发,室内 小型培养的目的,是研究培养种类的生长、 繁殖和生活史;食性和饵料;环境因子; 培养方法等,为大量培养提供资料。
桡足类的培养ppt正式完整版
④发育快,排卵次数频繁,产卵持续时间长, 繁殖量大的是较理想的种类。
⑤在天然水体中大量出现的优势种,容易大 量培养,值得重点培养研究。
(2)驯化:方法是用桡足类原生活水体的水 把采回的桡足类先养在一个稍大的容器内, 试养数天,使其适应实验室的条件。包括 温度、盐度、光照等的驯化。
好有两只塘,预防一个塘培养桡足类发生变异。
二、清池 1、排干水,暴晒3—5天以杀死敌害,同时有利
于有机物的分解,增加肥力,同时进行整池、平整池 底等。
2、进少量水用下列药物清池 (1)40—80ppm漂白粉 (2)2ppm鱼藤精 (3)10ppm敌百虫 泼洒后,漂白粉3—5天失效,用鱼藤精约一个月 才能失效,敌百虫10天失效,可进行桡足类培养。
3、注意水质变化 ④发育快,排卵次数频繁,产卵持续时间长,繁殖量大的是较理想的种类。
以后追肥要根据池中浮游植物量来调节。 (4)饵料:培养桡足类,饵料的供应是最重要的。 第一次施肥后10天第二次施肥,施肥量约为第一次的一半。
高温季节水质容易恶化,严重时引起桡足类大量 提要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和不同种单胞藻单独喂养及混合喂养对婆罗异剑水蚤Apocyclops
三、进水引种
进水闸门或涵洞用80目筛绢过滤进海水,阻 挡鱼虾进入,而桡足类可进入池中。
四、施肥培养浮游植物
进水达到要求深度后,进行施肥。第一次施 肥:绿肥600—700公斤/亩,牛粪300—400公斤/ 亩,人尿150—200公斤/亩,硫酸铵1.5—2公斤/ 亩。第一次施肥后10天第二次施肥,施肥量约为 第一次的一半。以后追肥要根据池中浮游植物量 来调节。
2、控制水位及保持正常比重
第五章-桡足类
Copepoda
分类地位
节肢动物门Arthopoda 甲壳动物亚门Crustace 颚足纲Maxillopoda 桡足亚纲Cop布于海洋、淡
水或半咸水,其中绝大多数生活于海洋。
生活于淡水中的桡足类,数量多,分布广为淡水浮
游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鱼类和其他动物良好的
型。大多数在海水中营底栖生活,少部分分布
淡水或咸淡水底栖。
25
小星猛水蚤属Microsetella
额角弯向腹面呈喙状。A1雌 5节,雄6节,执握状,前4对 胸足内外肢3节,内肢长于外 肢。P5退化。
26
美丽猛水蚤属Nitocra
体圆柱形,额突出,腹部各 节的侧面、尾叉及肛门板后 缘具细刺。A1,8节;A2,4 节,外肢仅1节。雄性第一胸 足底节内末角的刺呈钩状, P2-P4内、外肢均3节,P5两 性均2节。为淡水或咸淡水种 类。
人体和家畜的健康和幼鱼生长。
39
复习思考题
1.解释:桡足类,无节幼体,桡足幼体。 2.简述桡足类的基本特征。 3.绘图区别哲水蚤目、剑水蚤目和猛水蚤目的 特征。 4.试述桡足类的经济价值及其与渔业的关系。 5.简述桡足类的生殖发育特点。
40
10
三、生殖和发育
• 雌雄异体,雄性用A1或P5抱握雌体,进行交配。
交配时把精荚从雄孔排出,用P5固定在雌体生
殖孔旁,受精形成受精卵。
• 无节幼体和桡足幼体
11
无节幼体: 一龄:体呈卵圆形,不分 节,有3对附肢,A1、A2、 大颚,身体末端具一对尾触 毛,又叫六肢幼体。 二龄:身体末端分叉。 三龄:出现第一小颚的原 基,尾触毛2对。 四龄:第一小颚较发达。 五龄:第二小颚出现,末端 具3 对尾触毛。 六龄:出现颚足及前2对胸 足的原基。
桡足类实验
Tropocyclops prasinus 绿色近剑水蚤 雄性
Macrocyclops albidus 白色大剑水蚤
Cyclops vicinus
中剑水蚤属Mesocyclops: 头胸部较粗壮,腹部瘦削。 生殖节瘦长,前宽后窄。 尾叉较短,内缘光滑,末 端尾刚毛发达。第1—4胸 足内、外肢均3节;第五胸 足2节,第一节较宽,外末 角具I羽状刚毛,末节窄长, 内缘中部及末端各具1羽状 刚毛。常见的有广布中剑 水蚤M. leuckarti。
13
二.生殖与发育
1 生殖 在生殖季节,一般♂都用 第1触角或第5胸足抱握♀。 交配时,♂先呈执握肢的 第1触角抓住♀的尾叉, 随后用第5右胸足抱住♀ 的腹部。接着精荚从♂孔 排出,♂就利用第5左胸 足取下精荚,并固着在♀ 孔旁;然后精卵受精,排 到水中孵化成无节幼体。 、:
精荚 卵囊
粗新哲水蚤
.有害方面: 危害渔业――有些桡足类,如台湾温剑水蚤 Thermocyclops taihokuensis, 常侵袭鱼卵、鱼苗, 咬伤或咬死大量的仔、稚鱼,对鱼类的孵化和幼鱼的 生长造成很大的危害,影响渔业生产。寄生虫的中间 寄主――在剑水蚤和一些镖水蚤中,它们又是人和家 畜的某些寄生蠕虫,如吸虫、绦虫、线虫的中间宿主。 由于它们的存在,使这些寄生虫得以完成其生活史并 传播,有害于人体和家畜的身体健康。 寄生虫的中间寄主――在剑水蚤和一些镖水蚤中, 它们又是人和家畜的某些寄生蠕虫,如吸虫、绦虫、 线虫的中间宿主。由于它们的存在,使这些寄生虫得 以完成其生活史并传播,有害于人体和家畜的身体健 康。
3附肢
第一触角 第一触角发达,位于 头部两侧,为主要的 游泳器官。单肢型, 细长,一般有明显的 雌雄区别,雄性常特 化成执握器。
桡足类概述PPT课件
授课:XXX
33
(一)哲水蚤目
哲水蚤目的前体部比后体部显著宽大,活动 关节位于末胸节和第一腹节之间。
第一触角通常比身体长,雌性的左右对称, 雄性的对称或一边形成执握触角。
我国有21个科,其中较常见的有11科。
2021/3/24
授课:XXX
34
• 前体部(即头胸部)显著宽于后体部(腹部),活动关节位于最末 胸节与第一腹节之间。头 部与第一胸节、第四与第五胸节常 愈合。腹部雌体4节,雄体5节。雌体生殖节大,腹面有l对 生殖孔。雄体生殖孔1个,位于左侧。
2021/3/24
授课:XXX
13
(5)第二小颚(maxilla)
• 是一对较小的附肢,位于第一 小颚后方,是头节的最后一对 附肢。单肢型,由发达的基肢 和简单的内肢构成,
• 外肢退化。基肢分2节,内侧突 起,称为小叶,一般有5个。
• 内肢短小,一般不超过5节,都
具有刚毛。刚毛能形成网状,
以搜集食饵。小叶和刚毛的形
是一对双肢型附肢,位 于第一触角后方。一般 由2节基节、2节内肢和 5-7节外肢组成。各节的 内缘和内、外肢末节的 远端都有刚毛。内、外 肢的结构及其长短比例 是分类的依据之一。这 对附肢与桡足类的食性 有关。
2021/3/24
授课:XXX
11
(3)大颚(mandibula
是第1对口器附肢,位于第二 触角后方的上唇之下。
最后一次蜕皮,即变为成 体,雄性腹部增至5节,有 雌雄区别。
2021/3/24
授课:XXX
25
2021/3/24
授课:XXX
26
二、桡足类的分类
• 哲水蚤目(Calanoida) • 剑水蚤目(Cyclopoida) • 猛水蚤目(Harpacticoida) • 怪水蚤目(Monstrilloida) • 背卵囊水蚤目(Notodelphyoida) • 颚虱目(Lernacopodoida) • 鱼虱目(Caligoida)。
实验五、枝角类和桡足类常见种类及形态的观察
目 录
• 引言 • 枝角类常见种类及形态 • 桡足类常见种类及形态 • 观察方法与步骤 • 实验数据分析与讨论 • 实验注意事项及改进建议
01 引言
实验目的
掌握枝角类和桡足类常见种类的基本形态特征
通过对实验样本的观察和比较,了解枝角类和桡足类常见种类的基本形态特征,包括体型 、颜色、头部、胸部、腹部、附肢等部位的形态特点。
繁殖方式
枝角类一般进行孤雌生殖,即雌体 不需要交配就可以产卵并孵化出幼 体。在环境适宜的情况下,它们的 繁殖速度非常快。
03 桡足类常见种类及形态
种类介绍
01
02
03
哲水蚤目
包括许多海洋和淡水种类, 如飞马哲水蚤、真刺唇角 水蚤等。
猛水蚤目
主要生活在淡水环境,如 华哲水蚤、微型裸腹溞等。
剑水蚤目
• 拓展应用领域:枝角类和桡足类作为水生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环境监测、 水产养殖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可以思考如何将这 些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去。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结果展示与解读
种类组成
01
展示实验观察到的五枝角类和桡足类种类,分析其组成特点。
数量分布
02
展示各类群在实验水体中的数量分布,揭示其优势种和稀有种。
形态特征
03
描述各类群的形态特征,包括体型、体色、附肢等,以便于识
别和分类。
讨论与结论
种类多样性
讨论实验水体中五枝角类和桡足类的种类多样性 及其影响因素。
体呈宽卵形,透明或半透明,壳面上有明显 的纵行隆线。头部钝圆,复眼中等大小,单 眼不明显。第一、二触角均较发达。
19第五章-桡足类
60
3.经济意义
1 是各种经济鱼类如鲱、鲐、须鲸类等的重要饵料。桡足类的 分布和鱼群的洄游路线密切相关,可作为寻找渔场的标志。 2 某些种类与海流密切相关,可作为海流水团的指标生物。 3 影响渔业生产。如台湾温剑水蚤侵袭鱼苗、鱼卵,影响鱼类 孵化。
4 是某些寄生虫的中间宿主,如一些剑水蚤和镖水蚤等,影响
P5
45
广布中剑水蚤M. leuckarti 雄
46
广布中剑水蚤M. leuckarti 雌
47
48
温剑水蚤属Thermocyclops
头胸部卵圆形,腹部瘦削。 尾叉较短,内缘光滑。第五 胸足分2节,基节短而宽, 外末角突出1根羽状刚毛, 末节窄长,末缘具1刺和1刚 毛。本属在鱼池中常见的是 台湾温剑水蚤 T.taihokuensis和透明温剑 水蚤T. hyalinus,在鱼苗孵 化季节常侵袭鱼卵和鱼苗, 影响渔业生产。
4
A2:双肢型,游泳器官。
大颚:双肢型,基肢2节
基肢:2节(基节+底节),内肢2节, 基节-几丁质板,面向口的 外肢7节 一端呈锯齿状,称咀嚼缘
内外肢各有许多强状的刚毛 内外肢的结构及长短比例-分类 内肢2节,外肢5节,皆为羽 状刚毛。
5
第一小颚:双肢型,很小。 基肢很发达,基节:内缘形成 一大的咀嚼叶,外缘具一突出 小叶,即上肢。底节:内缘具 一突出小叶。内外肢不发达, 内肢2节,外肢1节。
雌性第4胸节背面有1矩状突起。 腹部3节,生殖节长而宽,第2 腹节窄而短。雌性P5内肢2节, 外肢第2节末端爪状刺发达, 内、外缘有锯齿,末端有2根
♂ P5左 ♂ P5右
♀
不等长的刺。雄性第4胸节背
面无矩突,右足内肢短小,仅 1节,左足外肢末端的钳板粗 壮,内侧面有横的梯级状隆线。
桡足类名词解释
桡足类名词解释桡足类在分类地位上隶属于甲壳纲桡足亚纲,是一类小型、低等的甲壳动物。
身体狭长(体长为1-4㎜,最大可达13㎜),分节明显,一般由16-17个体节组成,但由于愈合的原因,一般不超过11节。
身体分前体部和后体部,两者之间有一活动关节。
第一触角比较发达,为运动和执握的器官。
躯干肢6对,第一对为颚足。
后五对为步足,又称游泳足,其中前四对相同,双肢型,第五对常退化,两性有异,是桡足类的重要分类依据。
腹部无附肢,末端具一对尾叉。
发育经过变态,即有无节幼体期和桡足幼体期。
一、形态结构外部形态桡足类体形多样,一般的浮游种类躯体多呈圆筒形,附肢刚毛较为发达,底栖种类则扁平、狭长,适于爬行;寄生种类的体形反常,长有吸盘,附肢退化。
1、体节桡足类的身体分节明显,一般由16-17个体节组成,但由于愈合的原因,一般不超过11节。
身体分前体部和后体部,前者较粗,后者较细,两者之间有一活动关节,其位置是区分各目桡足类的依据之一。
2、附肢桡足类有11对附肢,腹部无附肢。
二、消化系统桡足类的消化器官为一条狭长的管道。
口位于头部腹面中央,经短的食道通入中肠,其向前部分为宽的盲囊,盲囊向前伸展几乎达头部前端,中肠在头节处膨大,称“胃”,约在第二胸节处,中肠变狭,并继续向后伸展;位于腹部的一段为后肠,肛门位于尾节末端的背面。
“胃”具腺上皮,它由大型不规则的腺细胞组成,腺细胞能分泌消化酶,食物的消耗主要在这里进行。
三、排泄系统颚腺是桡足类的一对排泄器官。
在无节幼体期,触角腺是排泄器官,自桡足幼体开始,触角腺退化消失,颚腺出现。
此外,身体的表皮和消化道的后段也具有一定的排泄作用。
四、循环系统哲水蚤目,心脏呈卵圆形,位于第二、三胸节的背面。
具有4个心孔,前1、侧2、腹1。
前心孔与前大动脉相通,具活瓣,其余心孔与静脉相连。
剑水蚤目和猛水蚤目,没有心脏和血管,血液的循环是通过消化道的蠕动和外部附肢的运动,来促使血液的流动。
五、感觉器官桡足类没有复眼,只有无节幼体眼,由2个侧眼点和一个中眼点组成。
轮虫-枝角类-桡足类
轮虫一、主要特点1.具有纤毛环的头冠2 有内涵咀嚼器的咀嚼囊3 内附有焰茎球的原肾管二、形态结构外部构造头:头冠(轮盘)纤毛环、纤毛带、纤毛沟、前棘刺。
躯干部:角质膜,平滑或具有颗粒,兜甲,常有附属肢、棘刺等结构。
足:帮助游泳和爬行,能自由伸缩。
足腺,趾。
内部构造呼吸系统:无专门呼吸器官,体壁消化系统:口、咽、咀嚼囊、食道、胃、肠、泄殖腔排泄系统:具有纵长焰茎球原肾管、膀胱神经与感官:具脑、触手和眼三、生殖与发育☐雄体:个体小,只有雌体的1/8-1/3,体内的消化、排泄等器官均退化甚至消失,不具有口和肛门。
不摄食,活动迅速,存活2-3天。
☐雌体:存活10天左右。
☐孤雌(单性)生殖:非混交雌体,非需精卵(夏卵)☐有(两)性生殖:混交雌体,需精卵,休眠卵(冬卵)图中蓝色为单雌生活红色为有性生殖四、分类蛭态目(体蠕虫形,假体节能像套筒式地收缩。
)轮虫属体细长。
眼点一对,位于背触手前面的吻部。
足端有三趾。
喜生于富含有机质的小型水体,常附着于水生植物的茎、叶上。
旋轮虫属体较粗壮。
眼点一对大而明显,位于背触手后,脑的背面。
趾四个。
单巢目(卵巢1个。
咀嚼器呈各种不同形式,但绝不是枝型。
身体虽能伸缩变动。
)臂尾轮属被甲多呈方形,长度很少超过宽度。
前端具有1-3对棘刺。
足不分节,具环纹,并能伸缩摆动。
趾1对。
裂足轮属被甲长超过宽度,前端具2对棘刺,后端具2对棘刺。
典型的浅水池塘浮游轮虫。
龟甲轮属背甲上龟纹。
前端有3对棘刺,后端浑圆,或具有1-2个棘刺,无足。
腔轮虫属兜甲卵圆形。
具2趾。
单趾轮虫属只有一趾。
常栖息碱性水体。
晶囊轮属体透明似灯泡,后端浑圆,无足。
咀嚼器砧型,能伸出口外摄取食物后缩入体内。
肠和肛门消失,食物残渣有口吐出。
胎生。
典型浮游种类,肉食性。
同尾轮属被甲纵长,呈倒圆锥形,弯曲,具细长、刺状2趾。
左右两趾约等长,但长度不超过体长的一半;若不等,则短趾的长度总要超过长趾的1/3。
多为底栖种类。
异尾轮属被甲纵长,呈倒圆锥形,有些弯曲。
桡足类的培养与利用
桡足类的培养与利用
刘卓
【期刊名称】《海洋科学》
【年(卷),期】1989(000)006
【摘要】桡足类是培育鱼类苗种中期阶段(真鲷:孵化后20—35d,牙鲆:20—48d)的合适饵料。
在初期饵料生物——轮虫转换为碎肉饵(鲜或冷冻鱼、贝碎肉掺合饵)等人工饲料中间,投喂几天桡足类可以提高鱼类幼体的成活率和活力,起到顺利转换的作用。
卤虫无节幼体也是这个阶段的重要饵料,但就桡足类来说。
【总页数】2页(P65-66)
【作者】刘卓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63.214
【相关文献】
1.桡足类动物培养技术研究进展 [J], 齐鑫;李盈锋;王月;邵庆均
2.两种桡足类对蟹苗池中轮虫的影响及其控制与利用 [J], 张清靖;周竹君;朱华
3.在虾塘中培养桡足类动物 [J], 叶永健
4.用敌百虫在轮虫培养中杀灭桡足类 [J], 陶建军
5.利用脂肪酸标记法对南极罗斯海桡足类优势物种的食性研究 [J], 王延清;张晔;牟文秀;庞志鹏;陈晓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桡足类在对虾放苗后的影响及对策
桡足类在对虾放苗后的影响及对策摘要:桡足类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桡足亚纲。
包括哲水蚤目、猛水蚤目和剑水蚤目。
若体型较大,在烧杯中肉眼可见,约针尖大,在水体中呈白点状间歇式运动,此时就可以确定是桡足类;而大型枝角类则是规律性游动,不是跳动,枝角类身体两侧且有羽毛状附肢,由此可以区分枝角类桡足类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桡足亚纲。
包括哲水蚤目、猛水蚤目和剑水蚤目。
若体型较大,在烧杯中肉眼可见,约针尖大,在水体中呈白点状间歇式运动,此时就可以确定是桡足类;而大型枝角类则是规律性游动,不是跳动,枝角类身体两侧且有羽毛状附肢,由此可以区分枝角类和桡足类。
通常北方天津、河北、辽宁地区南美白对虾放苗普遍比江浙、上海片区要晚。
时间在5月1号到6月底。
天津较早,5月1日开始放苗,到6月上旬90%放苗完毕,辽宁、河北较晚一些,但是在此期间,北方天气不稳定,经常有寒流来袭,尤其今年,气温很低,影响正常放苗。
许多时候就是养殖户朋友们培水后,长时间没有放苗,水体中会大量出现桡足类。
尤其天津,属缺水地区,沿海井水加卤水,情况稍好,内陆淡水区则是用河水和鱼池水养虾,进水同时带进了桡足类。
在肥水过程中单胞藻类没有培养起来,倒是培养了大量的桡足类。
越是想肥水则越是肥不起来。
桡足类或枝角类泛滥后,会在水体中形成块云状或条带状,很是让人头痛。
下面我们讨论桡足类的危害。
首先桡足类过多造成前期肥水困难。
伴随桡足类的常是大型枝角类,两者存在会造成肥水更困难。
养殖户如果不太内行的话,用了许多肥水产品还是不奏效,不仅增加了养殖成本,而且虾苗在水体中会处于不安状态,影响生长。
缺少单胞藻,虾苗也会缺少天然饵料。
少量的枝角类,可以成为虾苗的饵料,但是桡足类却是虾苗无法利用的。
第二,桡足类过多,会对处于蜕皮期间的虾苗造成伤害,桡足类会抢食刚蜕皮的虾苗。
第三,更重要的是枝角类、桡足类过多,会造成水体中氨氮升高,夜晚缺氧。
试想,枝角类、桡足类大量繁殖,不断排出排泄物,会造成氨氮升高,而且由于单胞藻的缺乏,氨氮无法被利用,在水体中滞留,长此以往,造成虾中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水蚤目 体形 前体部宽于后体部 活动关节 明显,第五胸节与 生殖节之间
剑水蚤目 前体部宽于后体部 明显,位于第四与 第五胸节之间
猛水蚤目 前后体部略等宽 不明显,如有在第 四五胸节之间
卵囊
一个(许水蚤除外)
二个Biblioteka 主要浮游生活一个以底栖生活为主
生活方式 主要浮游生活
第一触角 23~25节,长度超过 长度适中,6~17节 最短,5~7节,仅 后体部。最长可超 组成,长达1/3头节 为头节长的1/5,最 过尾刚毛之末端。 至头胸部末端之间。长也不超过头节末 雄一侧变为执握器。 雄左右皆为执握器。端。雄左右均为执 握器
7
第 五 胸 足
雌雄有别,雌:左右对称,雄左右不对称。
8
二、主 要 特 征
1. 体呈圆筒形,分节明显,由16-17个体节组成,但由于体节的
愈合,一般不超过11节,即头部1节,胸部5节和腹部5节。
2. 体分为较宽的头胸部和较狭的腹部,即前体部和后体部。 3. 附肢:头部5对(A1,A2,M,M1,M2);躯干肢6对(颚足(Mp),
前体部(头胸部): 头节+1-5胸节 额角、A1、感觉棒、 A2、M、上唇、下唇、 M1、M2、颚足、第1 至第5胸足。 后体部(腹部):
生殖节、生殖孔、第2 腹节、第3腹节、尾节、 尾叉、羽状刚毛。 由3~5节组成,雌雄有
哲水蚤Calanus
别,雄比雌多一节。
3
第一触角(A1)
单肢型,细长,由25 节组成,末2~3节具 羽状刚毛,是运动和 执握的器官,有明显 的雌雄区别,雄常特 化成执握器,哲水蚤 目为一侧,剑、猛水 蚤则两侧均弯曲。
第四章 桡 足 亚 纲
Copepoda
桡足亚纲是一类小型的甲壳动物,广布于海洋、 淡水或半咸水,其中绝大多数生活于海洋。 生活于淡水中的桡足类,数量多,分布广,为 淡水浮游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鱼类和其他动 物良好的天然饵料。另外,也有一些种类是营寄 生生活的,寄生于鱼类中,引起疾病。
2
一、形态构造
15
(一)哲水蚤目Calanoida
头部与第一胸节愈合,第四与第五胸节 愈合;A1雄性右侧变为执握器;P5雌性
退化或全缺。腹部雌4节,雄5 节。卵直
接产于水中或产于卵囊内。
16
1.哲水蚤科Calanidae
中型桡足类,A1雌25节,雄24节,长度 超过尾叉,末2节有2条羽状长刚毛。胸
足的内、外肢均3节;P5未变形,雌的
第五胸节不愈合。末胸节的后侧角刺状或圆钝。
腹部雌性3-4节,生殖节不对称并具刺毛,雄
性4-5节、第五胸肢两性均为双肢型,雄性右
足外肢末端有钩状刺。
22
华哲水蚤属Sinocalanus
头胸部窄而长,后侧角顶 端具1小刺。腹部雌性4节, 雄性5节。尾叉细长。第五 胸足雌性内外肢各3节,外 肢第二节内缘锯齿状,末 节无顶刺;雄性外肢左右 均2节,左足末端为1直刺, 右足第二节的基部膨大, 末部呈钩状。本属为淡水 或咸淡水种。
雌性第4胸节背面有1矩状突起。 腹部3节,生殖节长而宽,第2 腹节窄而短。雌性P5内肢2节, 外肢第2节末端爪状刺发达, 内、外缘有锯齿,末端有2根
♂ P5左 ♂ P5右
4
A2:双肢型,游泳器官。
大颚:双肢型,基肢2节
基肢:2节(基节+底节),内肢2节, 基节-几丁质板,面向口的 外肢7节 一端呈锯齿状,称咀嚼缘
内外肢各有许多强状的刚毛 内外肢的结构及长短比例-分类 内肢2节,外肢5节,皆为羽 状刚毛。
5
第一小颚:双肢型,很小。 基肢很发达,基节:内缘形成 一大的咀嚼叶,外缘具一突出 小叶,即上肢。底节:内缘具 一突出小叶。内外肢不发达, 内肢2节,外肢1节。
11
12
桡足幼体: 第一龄:体共6节,第3胸足的原基出现。尾叉5对刚毛。 第二龄:7节,腹部1节。胸足4对。 第三龄:8节,腹部2节。 第四龄:9节,腹部3节。 第五龄:10节,雄4节,雌3节。
13
四、分类
• 采用Sars等分类系统分为7个目
自 由 生 活 寄 生
哲水蚤目Calanoida 剑水蚤目Cyclopoida 猛水蚤目Harpactioid 怪水蚤目Monstrilloida 背孕水蚤目Notodelphyoida 鱼虱目Caligoida 腭虱目Lernaeopoida
第1-5步足(P1~P5)),腹部:无腹肢。
4. P5两性有异,常是分类重要依据。 5. 第一触角比较发达常为运动和执握器官。 6. 幼体发育:经过变态,要经过无节幼体、桡足幼体阶段。
9
三、生殖和发育
• 雌雄异体,雄性用A1或P5抱握雌体,进行交配。
交配时把精荚从雄孔排出,用P5固定在雌体生
殖孔旁,受精形成受精卵。
似前4对,雄的左足外肢比右足稍长。
17
哲水蚤属Calanus
末胸节后侧角圆钝。 P5基节内缘具锯齿,
雄的左足比右足大。
本属分布广,数量大, 是重要海洋桡足类, 是很多经济鱼类和须 鲸的主要饵料。
18
19
Calanus simillimus
20
21
2. 胸刺水蚤科Centropagidae
中小型桡足类,头部和第一胸节分开,第四、
23
24
3. 镖水蚤科Diaptomidae
小型种类,第5胸节两后侧角成翼突。腹部雌 性2-4节。 ♀P5对称;♂ P5右足>左足,右足 外肢2节,第2节外缘具1刺,末端为1长而弯曲的
钩状刺,内肢退化,1或2节,左足内外肢1-2节。
本科全是淡水或咸淡水种类。
25
中镖水蚤属Sinodiaptomus
第二小颚:头节的最后 一对附肢,单肢型,缺 外肢,基肢两节各向内 突出2小叶,上生许多 羽状刚毛。
6
颚足:胸部第一对附肢,单肢型, 基肢2节较粗大。内肢5节,颚足 结构随食性和种而异,滤食性: 羽状刚毛。捕食性:则为具有强 刺。
P1~P4:双肢型,羽状 刚毛,游泳足。无雌雄差 别,基肢:基节,底节。 内外肢各3节,外缘刺。
• 无节幼体和桡足幼体
10
无节幼体: 一龄:体呈卵圆形,不分 节,有3对附肢,A1、A2、 大颚,身体末端具一对尾触 毛,又叫六肢幼体。 二龄:身体末端分叉。 三龄:出现第一小颚的原 基,尾触毛2对。 四龄:第一小颚较发达。 五龄:第二小颚出现,末端 具3 对尾触毛。 六龄:出现颚足及前2对胸 足的原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