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中西方美学史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合集下载

中外美学家关于美的本质浅谈我的看法

中外美学家关于美的本质浅谈我的看法

就中外美学家关于美的本质浅谈我的看法广告0602班潘蔚 12号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以及美起源于什么,尽管古今中外的哲学家、美学家作出了多种多样有关美的本质的学说如:“美在形式”说、“美在主观”说、“美在统一”说等等,但至今都还没有一个学术上的标准答案。

以下是三种中外美学家对美的本质的代表性学说,以及我的粗浅看法。

一、“美在形式”说:从客观世界的自然特征角度探求美的本质。

西方美学史中,美在形式即形式美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西方美学思想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早在18世纪,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创建美学学科的时候,就在感性学的意义上关注美的问题。

此后,形式与感性的关系就一直是美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

自费希特以来,在审美与艺术研究中,“自下而上”的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审美经验受到了重视。

康德把美与崇高相区分,认为与美基于形式不同,崇高是无形式的,因为它是混乱的、不规则的与无秩序的。

在康德那里,真、善、美之间有了明晰的分界,艺术也不等同于真理。

康德为西方形式美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而在现代,西方形式美学又有了新的发展,如结构主义美学、分析美学与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等的产生。

贝尔的美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的见解,是一种“审美的感人的形式”,既不同于纯形式,但也没有完全放弃形式,然而也有别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而“格式塔”概念更强调经验的整体性。

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代表阿恩海姆在其《艺术与视知觉》中把美归结为某种“力的结构”,认为组织良好的视觉形式可使人产生快感,一个艺术作品的实体就是它的视觉外现形式。

以塞尚为代表的后期印象主义艺术既强调形式感,也看重色彩感。

现代美学倾向于把美看成是情感的形式,但这种观点也有自身的问题,难免被超越。

我的看法:“美在形式”这一学说观点是从客观事物的自然特征角度探求美的本质,认为美的本质就在对象的自然物质形式中,美是事物的某种属性或性质之间的某种关系。

我认为这种观点在肯定美在客观事物本身方面有合理之处,就如一幅画并不意味着什么,它的图形结构是一种存在的状态,它形式美或不美完全是人类主观的产物。

美学第二讲:美的本质

美学第二讲:美的本质



2、美诞生于“人化自然”或“属人的自然”。
人化自然——包括人工自然,即属于人的自然, 是指人的认识能力,改造能力可以,而且已经涉及 的自然,包括人通过仪器设备认识到的宏观、微观、 宇观世界,以及人按照规律创造出来的符合人的需 要与目的(包括审美目的)的人工自然物,都是属 于人化的自然,即属人的自然。
3、以朱光潜为代表的“统一说”
认为美的本质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琴 诗
—— 苏 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朱光潜与李泽厚美学观的区别:
李泽厚—强调审美对象的社会性; 朱光潜—强调审美主体的主观性。


吴冠中:“美不是漂亮,漂亮不是美”。
三、分析美学对美的本质问题的看法
普洛丁
③ “美是绝对理念的感性显观”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美学观点。 他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绝对理念”, 是先有一个“绝对理念”,然后衍 生出万事万物。
由此出发他认为“美是绝对理 念的感性显观”。他还认为最能 体现“美是绝对理念的感性显观 就是艺术美”。
黑格尔的全部美学思想都是 从绝对理念出发所建立的美学 体系(三卷本的美学巨著)。
黑格尔
3、从心理、生理角度追寻美
①认为“美是一种愉快的情感”;
英国哲学家休谟的 美学观点。休谟是英国 经验主义美学的主要代 表,他执著于用心理分 析方法来讨论美的问题, 认为“美是一种愉快的 情感”。 休 谟
②认为“美是一种心理—物理现象”
德国哲学家、美学家、心理学家费希纳的美学观点。 费希纳是实验美学的创始者。 他力图通过心理实验方法来确立 和解释各种令人愉快的美的形式。

中国哲人墨子:“食必常饱然后求美, 衣必常暖然后求丽”。

东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东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东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美是一个主观感受,然而对于东西方文化而言,美的本质却一直是艺术家、哲学家、学者们关注和探讨的焦点。

东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对美的理解和诠释。

文艺复兴时期,美学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人们开始重视个体的感受和主观情感。

伦勃朗、莎士比亚等艺术家通过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和真实表达,传达出对人类内在美的追求。

同时,文艺复兴时期还出现了人文主义思潮,倡导人类的自由和尊严。

由此,美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文色彩,成为人的灵魂价值的体现。

18世纪的启蒙运动对美的本质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孟德斯鸠、康德等哲学家认为,美不仅仅是感官的愉悦,还要具备普遍性和客观性。

康德提出了"美的判断必须具备普遍反思的特质"的观点,认为美要符合普世的审美规范。

这一观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艺术创造的自由,但也提供了对审美标准的系统性思考。

东方美学史上,中国古代文化对美的本质探讨贯穿于整个历史。

在古代中国,美被视为无上的价值和最高的境界。

孔子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体现了美和道德的紧密关系。

而在宋代,理学家朱熹提出了"格物致知"的观念,认为通过观察和思考现象可以认识到事物的本质,从而体验到美的真谛。

通过对东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可以发现美的本质具有多样性和文化特殊性。

东方文化认为美和道德、自然、精神世界密切相关;而西方文化则更注重于感官的愉悦和普世的审美规范。

这些不同的观点和理论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对美的理解和诠释。

最后,美的本质的探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会给予美以不同的内涵和意义。

我们可以从东西方美学史上的探讨中寻找灵感和启示,进一步思考和开拓美的本质的多重维度。

《美学》的知识重点整理

《美学》的知识重点整理

美的本质第一节中西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一、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问题的不同探讨(一)“美是什么”问题的提出首先将“美是什么”作为一个问题明确提出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在《大希庇阿斯》篇中,他借苏格拉底之口向诡辩派学者希庇阿斯提出了这个问题:“美是什么?”1、柏拉图:‚美是理念‛说:柏拉图(Platon,前427—前347) 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西方美学思想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严格说,他才是第一个自觉地从哲学高度提出和思考美学问题,并把美学造成思想体系的人。

从柏拉图之问开始,西方美学开始成为体系性的美学。

美的本质问题作为美学的终极之问,构成了不同美学体系得以产生和完成的基础,决定着西方美学不同体系的不同整体性面貌。

正是对美的本质问题的追问和重新追问,构成了两千余年经典的西方美学史。

在柏拉图看来,之所以说‚美是难的‛,是因为‚美本身‛存在着诸多的悖论。

在《大希庇阿斯》中,柏拉图通过对关于‚美‛的流行观念的分析,深刻揭示了这些悖论:首先,既然‚美‛不就是‚美的事物‛,那么美是使事物显得美的质料或形式吗?其次,美是某种物质的及由此带来的精神上的满足吗?其三,美是‚善‛(恰当、有用或有益)吗?其四,美是否等同于由视觉与听觉引起的快感?面对这个悖论,柏拉图采用了一种机巧的‚假定‛的方式:‚假定有像美本身、善本身、大本身等等的这类东西存在。

‛用美的普遍的、恒定的、诉诸理性的一面去否定特殊的、暂时的诉诸感性的一面,提出了‚美是理念‛的重要命题。

2、亚里士多德:‚美是整一‛(1)他认为美在事物本身之中,在于自然的与人工的事物本身,主要是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以形成事物的‚整一性‛。

(2) ‚整一‛不是杂多,不是单一,而是既包含了统一性,又包容了多样性,是‚秩序‛、‚匀称‛与‚明确‛的有机统一。

(3)所谓‚秩序‛,是时间上的匀称;‚匀称‛是空间中的秩序;‚明确‛则是对‚秩序‛与‚匀称‛的限定。

中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本质的主要观点崇高与壮美的关系关于人的美的理解

中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本质的主要观点崇高与壮美的关系关于人的美的理解

基督教神学美学的两位代表人
物之一,他是中世纪基督教神学

美学的奠基人,被认为是第一 个将希伯莱、希腊和基督教文

化融为一体的思想家
斯 美学专著:《论美和适宜》、

《论音乐》
美在秩序;美在上帝
“凡是一眼见到就使人愉快的东
西才叫做美。”

这一定义的三个关键点:

①美是通过感官使人愉快的东

过于笼统。美在关系,但并非

所有的关系都能产生美。如,

主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能产生

美,但主客体之间的政治关系

就不能产生美
视 以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
角 五 : 从 人 类 社 会 生 活 本 身
俄国伟大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哲学
家、经济学家、美学家和文艺评论

家,他的美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美

西方重要的美学史研究著作:《作为哲学 科学的美学史》( 1858齐默尔曼);《美

学史》( 1892鲍桑葵 ); 《美学史》 (1939 库恩、吉尔伯特); 《美学史》

(1962-1967塔塔科维兹);

中国重要的美学史研究著作:《西方美学 史》(朱光潜);《当代西方美学》(朱

狄);《美学散步》(宗白华);《美的 历程》(李泽厚);《中国美学史》(李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黑 格 尔
黑 1 美和艺术以理念为内容,是

表现和认识绝对理念的一种方

式和手段,美具有丰富的内容,

是真实的、客观的,可以认识



2 抽象的理念不是美,美是理

第二章西方美学史上对美PPT课件

第二章西方美学史上对美PPT课件
3、理念和感性显现二者的统一。美或 艺术应当是理性内容和感性形式的辩证 统一体。
黑格尔
4
二、从主观精神方面探讨美的本质
休谟:美是一种“快乐”的感觉。
“美并不是事物本身里的一种性质,它只存在 于观赏者的心里,每一个人心中见出不同的 美。”“快乐和痛苦不但是美和丑的必然伴随 物,而且还构成它们的本质。”
9
这不是一幅传统的描 绘自然花卉的静物装 饰画,而是一幅表现 太阳的画,是一首赞 美阳光和旺盛生命力 的欢乐颂歌。画中, 那一朵朵葵花在阳光 下怒放,彷佛“背景 上迸发出燃烧的火 焰”。正如凡高自己 所说“这是爱的最强 光!”
梵高《向日葵》
10
梵高《星夜》
11
12
修拉《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 13
1、从质的方面看,美是主 观的,无利害的快感; 2、从量的方面看,审美判 断是无概念而又有普遍性的; 3、从关系上看,审美判断 没有目的又有合目的性; 4、从方式上看,审美判断 不但是可能性、现实性,而 且要求必然性。
康德
6
布洛:美产生于“心理距 离”。
克罗齐:美是直觉。美的根 源在于心灵,美是心灵作用 于事物而产生的直觉,直觉 只感受事物的外在形象,是 与理性和概念无关的。
克罗齐
7
1874年以后,马奈开始探索“外光作业”。这幅《威尼斯大运河》就是采用印象
派画法的代表作。作品描绘威尼斯的运河景色,一艘贡多拉小船行 驶在运河中。画家
着重表现阳光下河水颤动闪烁的波光,和远处建筑物及近景水上座标的耀眼光彩。尤
其作者运用船与周边环境的强烈色彩对比,以及那断断续续生 动而率意的笔触,既表
现出大自然的本色结构,又表达出一种轻快的情趣,令人赏心悦目。
8
莫奈《日出·印象》(1873)

结合中外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结合中外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结合中外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谈谈我个人的看法2009-5-16 2009-5-16 0:05:37 心情:幸福天气:晴温度:℃一、美的本质美学范畴内关于美的含义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指审美对象,即什么是美;二是指美的本质,即美是什么;三是指与丑相对立的美学基本范畴,即狭义的美。

其中关于美的本质的问题,一直是美学家关注和争论不休的焦点问题。

(一)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美的本质在于探索审美对象为什么是美的,即美的根源何在的问题,古今中外的哲学家、美学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多种探索。

按照美在主观还是美在客观大致可分为四种观点:第一种是从客观精神上去探讨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归结为客观理性、绝对精神等。

柏拉图认为美的本质是理念,只有美的理念才是真正的、永恒的美。

他认为美的理念是不依赖具体的美的事物的“美本身”,一切具体事物只有以美的理念才能成为美。

黑格尔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他认为美是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但在这个统一体中感性形式是从属于理性内容的,是绝对精神的一种显现,美的本质在于理念,在于绝对精神。

第二种是从主观心理上去探讨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归结为主观意识、审美感受等。

休谟认为美的本质是人的情感愉快;康德认为美的本质是主观情感;叔本华认为是意志;弗洛伊德认为是性本能;桑塔耶那认为是快感;克罗齐认为是直觉。

这些观点虽然涉及到审美心理学问题,并在揭示美的社会性能方面有合理之处,但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他们抽象地发展了主观能动的方面,而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没有看到主观心理是客观物质现实的反映。

第三种观点是从客观世界的自然特征出发探求美的本质,认为美的本质就在对象的自然物质形式中,美是事物的某种属性或性质之间的某种关系。

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就在于事物的感性形式,在于事物外在形式的“秩序、匀称、明确”,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某种形式规则;博克认为美是事物的某些属性——细小、光滑、比例匀称等。

西方美学史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西方美学史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有很多不同的理论和观点,但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1.经验美学:这类理论认为美是一种人类感官经验,它是对外在物
质形态的感知和评价。

2.理性美学:这类理论认为美是一种理性判断,它是人类对事物结
构和关系的理解。

3.文化美学:这类理论认为美是一种文化产物,它是人类社会文化
背景下的产物。

4.价值美学:这类理论认为美是一种价值判断,它是人类对于事物
的价值评价。

5.抽象美学:这类理论认为美是一种抽象概念,它不能被直接感知
或描述,而是需要通过抽象的思考来理解。

6.精神美学:这类理论认为美是一种精神状态或经验,它是人类内
心的一种体验或感悟。

总的来说,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多元化,有着不同的观点和理论。

对美的定义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并不断地受到新思想和学科的影响。

东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东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美的本质是美学中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也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难题。

困难主要不在于说明“什么是美的”,困难在于回答“美是什么”。

(一)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古希腊的柏拉图是在欧洲美学史上最早对美的问题作深入的哲学思考的人。

他提出:“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他认为现实中的一切事物的美都根源于“美的理式”,即“美本身”。

它是使一切事物“成其为美的那个品质”,“这美本身,加到任何意见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其为美,不管它是一块石头,一块木头,一个人,一个神,一个动作,还是一门学问。

”。

柏拉图在研究美的本质时,有两点值得引起我们的思考。

第一,他区分了“什么是美的”和“什么是美”这两个概念。

第二,他讨论了美的各种定义,提出了美不是恰当,美不是有用,美不是善,美不是视觉听觉产生的快感等等。

康德(1724-1804 年)的美学是建立在先验论的唯心主义基础上的。

在美的问题上,他认为美“只能是主观的”。

他说:“至于审美的规定根据,我们认为它只能是主观的,不可能是别的。

”在趣味判断中,美具有没有目的而又合目的性的形式。

所谓没有目的,即没有客观的目的,指不考虑对象的性质和用途,与概念、利害无关。

康德对美的分析,值得注意的有下列几点:第一,趣味判断和利害、概念无关。

他说:“一个关于美的判断,只要夹着极少的利害感在里面,就会有偏爱而不是纯粹的欣赏判断了。

” 第二,美虽然是合目的性的形式,但只有引起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和谐的自由的活动,才能普遍必然地引起快感,而这种快与不快的情感才是判断对象美不美的真正原因。

第三,康德认为这种快与不快的情感虽是个人的,但又具有必然的普遍有效性。

黑格尔(1770-1831 年)黑格尔(1770-1831 年)在哲学上是客观唯心主义者。

他认为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质。

在美学上,他提出了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可以看出,他认为美的根源在于理念、绝对精神,而感性的实在不过是理念生发出来的,是作为理念的客观性相。

第二讲 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2

第二讲 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2
第二讲 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索
精神上探索
• 美的根源
客观现实、物质属性上
社会生活上
一、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
积极追问美存在的根源,努力探索 美的本体以及美的事物的一般规律。
著名的有: • 柏拉图‚美是理式‛说 • 康德‚美是主观‛说 • 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 克罗齐‚美在心灵‛说
柏拉图 美是理式
天人合一
• 基础:科学 数学
• 特点:注重写实
真实的眼睛 • 例子:
气韵生动 心灵的眼睛
透视法:
小道在画面 中间延伸,观众 的视线随之伸展 到天地的尽头 小道两旁是高而 细的树,直耸入 云霄对称而又变 化,让观众的视 线顺着树木的推 移,消失在想象 辽阔的天空中。 《米德哈斯尼斯的小道》)
霍 贝 玛 《 树 间 小 道 》
由近及远 由远及近 庭院悠悠到宇宙回旋往复
陶渊明的《饮酒》诗
采 菊 东 南 下 悠 然 见 南 山
由 近 及 远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表明陶渊明从庭院悠悠窥见宇宙回旋往复的节奏 而达到忘言的境界
由 远 及 近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夕阳中有归鸦
• 虹随余雨散,鸦带夕阳归。 • 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 •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对美的本质的认识
1、美在事物的形式、比例 对柏拉图的批判:否认理式的存在,承认 现实世界的真实性。 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匀称与明确‛ 美就是‚整一性‛。 ‚秩序、匀称与明确‛就是‚整一性” 《诗学》中的美的论点:
美产生于一定的尺度,不能不及, 也不能过。 “一个美的事物--一个活东西或一 个由某些部分组成之物--不论它 的各部分应有一定的安排,而且它 的体积也应有一定的大小;因为美 要依靠体积与安排,一个非常小的 活东西不能美;因为我们的观察处 于不可感知的时间内,以致模糊不 清;一个非常大的活东西,例如一 个一千里长的东西,也不能美,因 为不能一览而尽,看不出它的整一 性。因此,情节必须有长度,正如 身体亦即活的东西,须有长度一 样。‛

西方美学史第2讲 柏拉图美学

西方美学史第2讲 柏拉图美学
真知是关于“相”的知识。
永恒的是“相”的世界,现实世界是对“相”的 世界的模仿或“分有”。
存在的事物分为四个层次:
最高级:“相”,拥有绝对的静止性、纯粹性、永恒性, 最真实;
其次:数学对象,即数字和几何图形等; 再次:个体事物,即个体的“活物”,也就是自然中不 断流变的动物、植物、人工制品等; 最次:肖像,“指的首先是影子,其次是水面和光滑体 表面上的映像,以及其他类似的东西。”
由于追求不朽,人就要爱,爱美或爱智慧、爱善。爱与 真、善、美被内在地连接在一起。
塔塔凯维奇:“著名的‘美、智、善’三位一体说正是起 源于柏拉图,它体现着人类的最高价值。柏拉图把美置于其他 最高(supreme)价值同等的地位,但不在它们之上。”
真、善与美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美与善本身都是一 种“相”,都是本体,都是真。然而,美与善本身之间是同一 的,还是异质的?在“相”的世界中是并列的还是从属的?
追求美,是能够接近善本身的。追求美是与善、与永恒相 关:
这种美本身的观照是一个人最值得过的生活境界。
柏拉图把爱、美、善等,最终都还原到人的生活本身中, 与不朽相关,也可以说,不朽是人的最终目的。
美的概念不仅仅与审美和艺术相关,更主要的是一种人的 生活方式和理想,是一种哲学的最高境界之一。从对于荷马史 诗《伊利亚特》的阅读和欣赏中,我们从希腊人的生活和精神 世界,就可以对柏拉图的这个思想产生深切的领悟和体验。
3.艺术的功能问题
理性可以达到的美的本体。艺术作品只是对个别事物的模 仿,属于肖像一类,它只与猜测的心理状态相应。所以,艺术 不是理性所把握的对象。通过艺术,我们不能达到至善。柏拉 图因此提出反艺术的主张。
第一,从知识的角度说,艺术是对感性事物的模仿,是 “影子的影子”,与“真理隔着三层”。

中西方美学家对美的本质探讨述评

中西方美学家对美的本质探讨述评

中西方美学家对美的本质探讨述评一、何谓柏拉图之问与结果柏拉图之问:什么是美?不是问的什么是具体美的东西。

而是问为什么这些东西是美的?不同的事物我们都说它美,说明这些不同的事物中有一种共同的东西决定着我们要叫它为美?是什么东西决定了它们是美的?这就是美的本质问题。

柏拉图问的就是决定每一具体美的事物之为美的美的本质是什么?美的本质问题追问的结果:1、使西方文化产生了美学美是什么之问意味着,只有把握了美的本质,才能把握形形色色、各不相同的审美对象。

这样追求美的本质,是理解各种具体之美的基础。

这是从美本身,而不是从美之外去理解美创造了基础。

其他文化之所以没有美学,原因之一是其思维方式允许从美之外去言说某一具体之美所以为美,而古希腊人的逻辑产生了从美本身去讲美。

不管这一逻辑向前运行时产生了多么难以想象的困难,两千年来,从追求美的本质开始去建立一个美学体系,是一种美学得以产生和完成的基础。

正是西方历史上一次次对美的本质的追问和重新追问,构成了经典的西方美学史。

例子:“羊大为美”:是从味的感性愉悦去言说美的;“充实之谓美”:是从人格完善去言说美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是从自然本真的角度去言说美的。

2、改变了关于美的观念柏拉图之问意味着一种对美是什么的思维方式的确立。

没有两大类,具体之美和美的本质。

具体之美和美的本质的关系:其一,二者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美的现象是人的感官所能感受到的,而美的本质却是要经过思考,要用心灵才能体悟出的。

一般人只是在现世中感受、谈论、把握着具体的美,二者学家却应该思考、体悟、把握具体美物后面永恒的美的本质。

其二,具体之美和美的本质之间的关系又是被决定者和决定者的关系,美的本质是决定者,决定着一切具体事物之为美,具体事物是被决定者,它们靠了美的本质才成为美。

由此才可以理解,为什么一些事物一会美,一会不美,一些人觉得美,另一些人觉得不美。

由此又可以得出:具体事物的美是暂时的,美的本质才是永恒的;具体事物的美是有个性、阶级性、时代性、文化性的,美的本质才是超个人、超阶级、超时代、超文化的。

第二章__美的本质

第二章__美的本质

美的概念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2)哲学思想
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和柏拉图的理式的不同:
绝对精神 最高真实 理式 唯一真实
在现实中
发展变化
与现实割裂
永恒不变
黑格尔的美学建立在他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和辩证法的基础上。 美的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A:美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 抽象的思想要借助感性形象来体现。 B:美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 理念:绝对精神,最高的真实——内容 • 感性显现:外形,其结果是一件艺术品——形式
八仙过海
全真教
①“道”是宇宙万物的 本体和生命; ②道是“无”和 “有”、“虚”与 “实”的统一。
道生一、一生二、二 生三、三生万物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萧呵!寥呵!独立而 不改,可以为天地母。 吾未知其名,强名之 曰道” 。 “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
逍遥游
①无所用其用而只以自身为用的精神的自由 超脱; ②与大自然生命融为一体。 ③游的目的是要达到“妙”的境界:去人复 天,与天相和,与道合一。
具体操作上:“心斋”、“坐忘”
A:消解生理欲望; B:消解心与物相接时的智识活动; C:消除物我二元对立; D:消解技术对心的制约。
柏拉图学园遗址
回提纲
(2)西方美学史上第一篇专门研究美的著作 —— 《大希庇阿斯篇》
书中柏拉图本人始终没有出场,担任 主角的大部分是苏格拉底。他通过苏 格拉底和希庇阿斯的对话说明自己的 观点。
回提纲

《大希庇阿斯篇》--
对美的本质的思考
Socrates
S 美 是 什 么 ?
P.K.
Hippias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二 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2.二  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术理论家,著有《美的分析》 术理论家,著有《美的分析》。他认为 “美正是现在所探讨的主题。我所指的原 则就是:适宜、变化、一致、单纯、错杂 和量;——所有者一切彼此矫正、彼此偶 和量;——所有者一切彼此矫正、彼此偶 然也约束、共同合作而产生了美” 然也约束、共同合作而产生了美”。
• 博克(1729-1797年),英国十八世纪美学家, 博克(1729-1797年),英国十八世纪美学家,
他们肯定美在客观事物本身有其正确方面但由于他们包括车尔尼雪夫斯基在内一般都离开了人的社会性不懂得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不能从主客体在实践中的辩证关系来探讨美的本质带着明显的直观的缺陷
mei
xue
yuan
li
第二章 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 美的本质是美学中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
也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难题。困难主要不在 于说明“什么是美的” 于说明“什么是美的”,困难在于回答 “美是什么”。 美是什么”
• 狄德罗提出“美是关系”,他说:“就哲学观能在我们心里引起对关系的知觉的, 就是美的。” 就是美的。”总的来说,狄德罗虽然肯定了美的 客观性,美在客观事物的“关系” 客观性,美在客观事物的“关系”,在美的问题 上坚持了唯物主义的观点。但由于对“关系” 上坚持了唯物主义的观点。但由于对“关系”的 概念,没有完全与社会历史深刻地联系起来,因 此非常宽泛模糊,带有机械的直观的性质,当然 这是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一切无物主义所共有的缺 点。
(三)从社会生活来探索美的根源
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具体的 分析了现实各个领域中美的表现:
• 首先,是社会生活中人物形象的美。他分析了三
种情况:一,普通人民(指农民)看来美好的生 活是“ 活是“丰衣足食而又辛勤劳动,因此农家少女体 格强壮,长得很结实——这也是乡下美人的必要 格强壮,长得很结实——这也是乡下美人的必要 条件” 条件”,青年农民或农家少女都有非常鲜嫩红润 的面色;二,上流社会中美人则是以纤手细足为 美,甚至以病态为美。三,真正的有教养的人 (指知识阶层)认为“ (指知识阶层)认为“真正的生活是思想和心灵 的生活。” 的生活。”

第二讲中西方美学史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第二讲中西方美学史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首先,墨子“非乐”观点是以肯定艺术的美感为前 提,承认音乐之乐,文章之色这些审美活动中的基本事 实,才会导致人们的颓废。
其次,墨子所处的时代,战乱频繁,灾祸迭起,是 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他站在小生产者狭隘的功利主义立 场,希望统治阶级把精力、时间用在兴利废弊、消除祸 患的事业上,而不应沉溺于丝竹管弦之乐上,因而否定 其美,颇得下层人民的拥护。
第二节 道家美学
2.道家美学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影响。
道家音乐主要是在老子提出的“大音希声”和庄子 提出的聆听“天籁”、“地籁”、“人籁”的天道音乐。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大音希声”是中国古 代音乐理论的一个著名论点。他认为,美好的音乐应使 人内心和谐平静,而这种平静又能够使人的内在精神在 不知不觉中得到陶冶,得到升华。
第三节 儒家美学
第三节 儒家美学
4.提出中国最早的关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关系的理 论“智者乐水,仁者爱山”的观点。 5.孔子做人的态度:建立独立的诚实守信的人格之美。
对君子人格上、精神上的美的形成,孔子以“仁”为核心,做 了这样的概括:“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 之。”(《论语·卫灵公》)其中“义”是最本质的精神;在实行 这种“义”的时候,需要符合“礼”的要求;在与别人的交往中, 则应当表现出谦逊的态度,而诚实守信则是他成熟的标志,也是 做人的准则。
多愁。
第二节 道家美学
3.道家美学对人生态度的影响。
提出“不以物挫志”,而“以物为春”的人生态度。 这是一种超功利的态度,达到的完全是一种纯粹的审美 境界 。
4.道家美学另一个突出的特征是承认美的 相对性。
在老子眼中,美与丑相比较才存在,两者没有不可 超越的鸿沟。运用辩证的观点于审美实践,不仅在中国 美学史上,就是在世界美学史上也具有开山的性质。

第二专题 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本质的探讨

第二专题 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本质的探讨

第二专题 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本质的探讨
2、达·芬奇(1452—1519)与荷迦兹(1679——1764) : 艺术家的真实体会。 达·芬奇认为美来自于人,肯定尘世的美。 荷迦兹在 《美的分析》一书中分析了各种美的事物的特征,探讨 了美的原则,肯定美的客观现实基础和根源。 3、博克(1729—1797)著作《美的客观性》英国18世纪 美学家,以经验事实为出发点,承认美的客观性,肯定 美是物体的某些属性,具有丰富多彩的感性特征。
(二)从物质方面对美本质的探讨 1、 亚里士多德(前384—322) 著作《诗学》;素朴唯 、 亚里士多德( ) 著作《诗学》 物主义观点,批判了老师柏拉图的“美是理念”的观点, 物主义观点,批判了老师柏拉图的“美是理念”的观点, 认为脱离事物的“理念” 美本身”根本不存在。 认为脱离事物的“理念”或“美本身”根本不存在。在 他看来,美的本质在于感性事物本身。 他看来,美的本质在于感性事物本身。
第二专题 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本质的探讨
小结: 在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本质的探讨是和哲学中的基 本问题密切相联的。一部分美学家从精神世界去 探索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的根源归结为绝对观 念,或主观意识、审美感受;这颠倒了物资与意 识的关系;另一部分美学家则从客观世界的自然 特征出发探索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的根源归结 为自然事物本身的某种感性特征和属性,但离开 了人的社会性,未能从主客体在实践的辨证关系 中来探讨美的本质,也是有缺憾的。
第二专题 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本质的探讨
二、几种代表性的观点及理论 (一)从精神方面对美本质的探讨 1、 柏拉图(前427—347)著作《文艺对话集》之《理 、 柏拉图( )著作《文艺对话集》 想国》 客观唯心主义者。提出“ 想国》;客观唯心主义者。提出“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 理念) 式(理念)” 2、黑格尔(1770—1831) 著作《美学》;客观唯心主 、黑格尔( ) 著作《美学》 义者,认为“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质,代替了神学中 义者,认为“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质, 上帝”本原论。 的“上帝”本原论。他把美的理念视作绝对精神发展的 一个环节。提出“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一个环节。提出“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跟柏拉图 理念”有着本质上的一致。 的“理念”有着本质上的一致。 举例:欧洲中世纪哥特式建筑艺术的风格, 举例:欧洲中世纪哥特式建筑艺术的风格,就是基督教精 神的外化,基督教理念的感性显现。 神的外化,基督教理念的感性显现。

2第二讲 美的本质与特性

2第二讲 美的本质与特性
绝对理念
精神阶段
自然阶段
逻辑阶段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命题 的意义在它包含了三个统一:
其一,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其二,作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其三,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其三:从主观精神意识探讨美
夏夫兹博里:“内在的眼睛”
哈奇生:美在观念
休 谟:美即快感
休谟说:“美并不是事物本身里的一种性质。它只存
一、高尔泰、吕荧:美是观念、美是自由的象征
二、蔡仪:美是典型
三、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四、李泽厚: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第一派,主观论尔太。吕荧认为,美是人的一种观
美的本质并不等于人的本质,而在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于人 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美是以宜人的感性形式显现出对人的本质力 量的肯定和确证。
所谓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就是指人 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展开的自由、自觉的活动的特性以及具体表现这一特 性的人的创造才能、智慧、勇敢、思想、情感等本质力量,通过社会实 践(首先是生产劳动,还包括社会斗争、科学实验、艺术活动等等), 在人类的实践对象(自然和社会)、人类创造的产品(物质产品和精神 产品)上体现出来。
3、对美的本质的理解还面临着美的日常语义和科 学语义之间的矛盾(日常形容词,哲学名词)
4、美的本质问题,美学史上历来解答纷纭歧出, 迄无定说
第二节 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一、西方美学史对美本质的探讨
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观点形形色色,归 纳起来主要有4条途径:
1、从对象的自然属性上探讨美 2、从主体精神心理探讨美:主观心理、客观精神 3、从关系角度探讨美:美在生活、美在关系 4、否认美的本质问题
美在生活:
A 、“美是生活(Жизнь)”:“任何事 物,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 当如此的生活(这里指“社会美”),就是 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生活或使我们想 起生活的(这里指“自然美”,自然美是生 活、生命的象征),就是美的。”

第2章、西方美学史对美的本质的探索

第2章、西方美学史对美的本质的探索

贡献有:
1.努力追问美本身,区分了“什么是美的”和“什 么是美”. 2.讨论了各种美的定义.启发思考,批判错误观点.如 美不是恰当,美不是有用等等.
错误有:
1.客观唯心主义错误.美的理式来自于对客观的美 的认识.
2.割裂了一般与个别的关系.美的理式存在于客观 的美的事物中.
(二)康德:德国大哲学家、美学家. 1724至1804,出生于德国的哥尼斯堡小城.一生单 身.生活多彩但极有规律. 早上5点钟起床,喝茶、 写作、讲学、散步都有固定的时间,如钟表一样 准时.墓前至今鲜花不断,哥尼斯堡小城的习俗,青 年男女结婚,一定要到康德墓前献花. 1790年出版《判断力批判》是其美学代表作.
2、贡献与不足。
比如家境平凡,长相普通,并不聪明伶俐的女孩,善良 上进.引发了文学创作者的自由想象.她遇到了高大 英俊的富家公子.富家公子因为讨厌出于金钱、家 庭地位考虑的爱情,而对朴素真诚的女孩产生了好 感.最终女孩麻雀变凤凰、丑小鸭变白天鹅. 再比如出身贫寒,地位低微的笨小子,善良努力.引发 了文学创作者的自由想象.他因为偶然的原因,获得 了武林秘籍或者武林至宝,成为一流高手,制止了武 林浩劫,赢得美女芳心,从此笑傲江湖.
2.贡献与不足:
(1)审美与功利(实用功利与道德功利)、概念无关. 审美活动独立了,但审美与真、善的联系削弱了— —审美其实是有功利意义的,它以客观功利为前提, 它能完善人格.
(2)审美的依据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原则,这肯 定了审美主体的能动性,但是主观唯心主义的. (3)审美鉴赏判断是普遍的,能够要求别人的赞同,但 这只是主观的普遍性——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B.理论贡献与不足:
理式论:柏拉图论爱情
(1)爱情就是寻找自己的另一半.人原本生活于理式世界,是男女两性 同体的,后因犯罪被下降到尘世,因世人保留有对上界理式世界的记 忆,所以人会寻找自己的另一半.事物包括美的事物都是摹仿理式而 产生的,美的事物摹仿美的理式.——床有三种:床的理式,木匠做的床, 画家画的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愁。
第二节 道家美学
3.道家美学对人生态度的影响。
提出“不以物挫志”,而“以物为春”的人生态度。 这是一种超功利的态度,达到的完全是一种纯粹的审美 境界 。
4.道家美学另一个突出的特征是承认美的 相对性。
在老子眼中,美与丑相比较才存在,两者没有不可 超越的鸿沟。运用辩证的观点于审美实践,不仅在中国 美学史上,就是在世界美学史上也具有开山的性质。
为了说明这一问题,墨子从乐器制造、演奏 和欣赏三个方面去陈述“非乐”的理由。
第一节 墨子的美学思想
1.制造乐器;2.演奏;3.欣赏艺术活动
众诸侯只好卷旗息鼓带兵回去,褒姒不禁抚掌大笑
总结:审美和艺术活动是“亏夺民之衣食之 财”,因此“仁者不为也”。
墨子这种观点的形成,包含着对美肯定和否定的矛 盾,从以下二个方面加以理解:
第三节 儒家美学
3.提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 庸准则及审美标准
艺术所包含的情感,是有节制、有分寸的。 只有这样的情感才符合“礼”的要求,才是审 美的情感。如郑声的情感过于强烈,因此流于 “淫”应该抛弃它。孔子的这种艺术审美的标 准用一个字的概括就是“和”字。“和”字的 内涵,并不是单指音调的和谐统一,主要是合 于“礼”,适于“度”。这使其文艺美学具有 浓重的中庸色彩,这种“中和”之美是人类高 尚道德品质的完美体现,但严重限制了人主观 能动性的发挥。
第三节 儒家美学
第三节 儒家美学
4.提出中国最早的关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关系的理 论“智者乐水,仁者爱山”的观点。 5.孔子做人的态度:建立独立的诚实守信的人格之美。
对君子人格上、精神上的美的形成,孔子以“仁”为核心,做 了这样的概括:“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 之。”(《论语·卫灵公》)其中“义”是最本质的精神;在实行 这种“义”的时候,需要符合“礼”的要求;在与别人的交往中, 则应当表现出谦逊的态度,而诚实守信则是他成熟的标志,也是 做人的准则。
第二节 道家美学
一、道家美学
中国古代美学派别之一。指以老庄为代表 的,以道家的自然无为的观点对待审美与艺术 的美学思想。 1.美学观:“美必须生于无为的自然。”“自 然、无为、素朴”就是美的本质特征所在。
因而道家强调顺其自然规律,才能达到自 由的境界,而达到了人生自由境界,便是一种 审美境界。
实例分析:A、一棵树怎么成为美;B、哀 跆辞官;
总结:
道家的美学观有是也有非。“是”比如, 他从世俗所认定的美中分出了假美,如美的外 表不一定有美的心灵。“非”是他的美学思想 被统治阶级所利用,以“无为”为口号,要人 民安于被统治的现状。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由老子创建的道家美学,经过庄子的发展,使 其成为与儒家美学双峰对峙的一大潮流,此后 的楚骚美学和禅宗美学的发展,都与这两大潮 流有关。
是在老子提出的“大音希声”和庄子 提出的聆听“天籁”、“地籁”、“人籁”的天道音乐。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大音希声”是中国古 代音乐理论的一个著名论点。他认为,美好的音乐应使 人内心和谐平静,而这种平静又能够使人的内在精神在 不知不觉中得到陶冶,得到升华。
天籁就是自然本身,是最美的音乐。 它们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历史发展、精神构成和文化 取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中国文化艺术创作的影响, 可以说使艺术文人们在创作中达到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及 高度,用唐代诗人李白的一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 饰” 应当是道家美学在此方面的最好概括。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
第二讲 中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探讨
[教学要求及目的]: 了解中西方美学史上几大学派的美学思想对中国、世界文化 、生
活 、艺术的影响,目的在于吸取他们的精髓思想,提高学生的审美鉴 别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各派的美学观;道家的“不以物挫志、 而以物为春”;孔子的 “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孟子的“充实之为美”;楚骚美学的中的 “悲剧精神”。 [教学方法及时数]:
首先,墨子“非乐”观点是以肯定艺术的美感为前 提,承认音乐之乐,文章之色这些审美活动中的基本事 实,才会导致人们的颓废。
其次,墨子所处的时代,战乱频繁,灾祸迭起,是 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他站在小生产者狭隘的功利主义立 场,希望统治阶级把精力、时间用在兴利废弊、消除祸 患的事业上,而不应沉溺于丝竹管弦之乐上,因而否定 其美,颇得下层人民的拥护。
采用讲授、讨论的教学方法,共4学时。
第一节 墨子的美学思想
一、墨子:
春秋战国之际的思想家、政治家。他站在 小生产者狭隘的功利主义角度。从“兼爱”的 观点出发来阐述自己的美学观,使其美学思想 得到下层人民的拥护。
(一)美学思想的核心是“非乐”( 否定音 乐之美)。
墨子这一美学观点包含着肯定和否定的矛 盾,重心是落在否定审美和艺术活动上。
第三节 儒家美学
一、儒家美学
中国古代美学派别之一。孔子开创的以儒家“仁 爱”学说为基础的强调个体的心理欲求与社会伦理规范 相统一的美学思想。
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探索其派的美学观。
第三节 儒家美学
(一)孔子的美学思想 1.美学观。 “里仁为美” 即人具有仁、义、理、智、 忠、孝、义等高尚品质为美。 2.“音乐”是实现“仁”的重要手段。 强调音乐从道德上能感化人。他说:"移风 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关于礼"。孔子认为 音乐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善"和"美"。凡合于 所谓仁德者为善,表现平和中庸者为美,形成 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音乐审美标准之一。
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 欲辩已意言。”
这是悠然自得、怡然自乐的乡村生活的写照,透过文字我们 看到“面山结庐、抱膝吟歌、采菊观日、笑傲风月”的隐者形象 ”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
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
第一节 墨子的美学思想
(二)认识到美的事物的使用价值先于其审 美价值 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 居必常安,然后求乐”。
总结:
从墨子的美学观我们可以看出:墨子看到 了贫富悬殊所造成的人间苦难,看到了统治者 沉迷于声色之乐,民不聊生的事实,却把这种 现象的产生原因归结为审美和艺术活动的本身, 这显然没有抓住根本原因。但他“非乐”的观 点实质是为了兴利除害,有益人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