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呼唤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与优化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与优化一、引言公共文化服务是指政府和社会组织为公众提供的文化资源和服务,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重要体现。
构建和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增强人民群众文化素质和文化自信,是当前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含义和内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由政府和社会组织共同承担的以文化资源为基础、以公共服务为宗旨,提供全民公共文化服务的机制和体系。
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公共文化资源的共享和利用政府应在制定文化发展规划和政策的同时,加强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发挥其经济和社会价值。
此外,政府还应该构建公共文化资源共享平台,鼓励各部门和社会组织共享文化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文化基础设施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应当投入一定的财力和物力,加强文化设施的建设和完善。
这主要包括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音乐厅、剧院、电影院等公共文化场所建设,文化设施的维护和管理等。
3.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优化文艺作品创作、制作、发行、推广等方面的服务,构建全民健康文化的服务体系。
4.文化产业的发展和促进政府应当加大文化产业的发展力度,提高文化创意和文化科技的研究和应用水平,为文化产业提供必要的政策、资金等支持,从而提高文化产业的贡献率。
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优化1.提升服务能力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应该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个性化、多元化和专业化,借助新技术、新媒体等手段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加强服务能力和水平。
2.加强政策协调公共文化服务涉及多个部门、多种资源的协调和整合,需要政府提供统筹规划和整体协调的政策支持。
政府部门应该建立协调机制,加强政策协调和沟通。
3.推动社会化服务公共文化服务不仅是政府的任务,同时也涉及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参与。
政府应该引导社会组织发挥积极作用,鼓励企业、公民和社区自主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二是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形成共建 共享的网上精神家园
红段子网络文化 : 深圳市民3万人次通 过红段子平台发送自 己的笑脸
三是坚持科学管理、依法管理、有效管
理,不断提高网络文化管理效能,切实维 护网络安全、社会和谐稳定
四、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 一是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 的挖掘 和阐发------文化基因、保护利用、推陈出 新
导人、以高尚精神塑造人、以优秀作品鼓 舞人的要求 • 不符合信息化、网络化条件下善待、善用 善管网络媒体和网络文化要求的失序、失 范、失衡、失调现象
乱象文化
还我健康环境
二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 享受文化成果的权利 • 参与文化活动的权利 • 开展文化创造的权利 • 文化创造成果得到保护的权利
• 三是加强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和管理
三、构建现代传播体系
• 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 代传播体系,既 是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广泛 流传、影响世界的基础条件,也是提供文化 服务、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载体.
• 必须顺应形势变化和市场、受众新需求,加 快构建现代传播格局,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 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传播能力,为 我们赢得良好的舆论环境.
赶英超美
三大力构建现代传播格局
• 一是应用高科技的数字和网络技术,提升各 类媒体质量,整合各类媒体,组建国家级广播 电视网络公司
• 二是加速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 网融合,建设国家新媒体集成播控平台
三网融合,梦幻成真Leabharlann 四大力推进网络文化繁荣发展
• 一是加快培育扶持一批国有或国有控股的 实力强大的网络文化企业,不断提高网络文 化创作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水平,构建面向 大众的网络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提高网络文 化产品服务供给能力
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李媛媛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教授、文学博士课程前言大家好!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一个重要议题是文化体制改革。
我们知道,我们现在的国家文化体制的架构基本上是以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双轮驱动的模式,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那么我们在谈文化体制改革的时候往往更多关注到文化产业,因为它可以带来经济效益,但是事实上,就所覆盖的人群、所要解决的问题而言,公共文化服务要比文化产业更加地基本、更加地基础。
我们目前把当前文化发展的这个目标定位成大发展大繁荣。
而发展繁荣的根基是在于国内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
那么这个不可能单纯地靠市场化的方式来实现,所以向社会提供基本的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成为政府文化工作的一个重点,未来也将会成为一项考核政府和官员政绩的重要指标。
近年来,公共文化服务和公民文化权利这样一些问题已经成为热门的话题,这跟几个重要的历史因素是分不开的。
第一个历史性因素就是我们上节课讲到过的社会转型。
也就是说我们这个社会正在由一个非常态化的社会,转变成一个常态化的社会,那么随着公民社会或者用更加中性的词市民社会、民间社会的成长,是否具有丰富的发达的公共文化生活,就成为市民社会是否成熟的一个标志,这个也对政府的执政能力、执政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战。
第二个因素是这场社会转型所带来的文化观念的变化。
建国以来,我们对于文化观念的认识经历过几次比较重要的转变,从建国后到七十年代末,我们认为文化是政治,文化基本上被等同于意识形态,它需要牢牢地掌握在政府的手里。
从70年代末开始基本上从80年代开始,认为文化是事业,那么文化就是要靠钱来养的,这个时期文化建设的基本特点就是由政府办文化,文化建设的主体基本上就是政府和政府的文化部门和文化部门直属的文化事业单位。
从十六届五中全会开始,正式地提出文化也具有产品的属性,在这样理念的基础之上这几年正在推行的文化体制改革,努力地促成了文化体制的变化。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及其效益分析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及其效益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文化事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因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成为一个非常紧迫的任务。
本文将从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必要性、现状和未来展望,以及效益分析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必要性1.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可以从更加深层次的层面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巨大的支撑和助力。
一方面,建立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可以促进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共享,使得文化成果得到更好的传播和利用,另一方面,还能够鼓励创新发展,推动文化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2.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可以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增强城市文化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通过多种形式的公共文化服务,可以向市民和游客展示城市的文化魅力和形象,增强城市的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
3.满足广大市民的文化需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可以满足广大市民的文化需求,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和服务,鼓励市民积极参与文化生活,增强他们对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现状和未来展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稳定的投入和建设。
目前,中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经初具规模,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需要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各个方面,才能更好地满足市民的文化需求。
未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公共文化服务也向着信息化方向发展,将更多公共文化服务转化为线上服务,通过数字化工具传播文化信息和资源,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
2.服务多样化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活方式多样化,人们对文化服务也提出了更加多元化的需求。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服务内容和形式,提供更加适应市民需求的文化服务,如社区文化活动、文化展览等。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在现代社会,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个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能够为人民群众提供多样化的文化资源,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促进社会进步。
本文将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可以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各类文化资源,包括图书、音像制品、游戏娱乐、文创产品等。
它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也有助于培养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审美能力。
此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有助于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为城市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二、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尽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我国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文化资源分布不均衡,一些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相对匮乏,人们难以享受到优质的文化服务。
其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运作机制不够完善,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导致资源浪费和效益低下。
此外,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也需要进一步创新,以适应人们不断变化的文化需求。
三、改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措施为了构建一个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政府应该加大对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设施的覆盖率和质量,尤其是在农村和偏远地区。
此外,还可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的兴建,形成多元化的供给体系。
2.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运作机制。
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的规划和管理体系,制定统一的服务标准和指导意见。
同时,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监督和评估,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效益的最大化。
3.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和形式。
公共文化服务应该根据人们的需求和时代的变化进行调整和更新,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可以借助互联网和新技术手段,推出在线阅读、数字音乐等新的文化服务形式,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
4. 加强文化人才培养。
培养一支专业化的公共文化服务队伍,提高从业人员的文化修养和服务能力。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案
-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监督评估机制,确保项目实施效果。
-定期发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报告,接受社会监督。
4.宣传推广
-制定公共文化服务宣传推广计划,提升社会影响力。
-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活动,增强公众认同感。
五、实施时间表
本方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2年):重点推进设施建设与改善,启动文化产品与服务供给项目。
(2)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和能力。
(3)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智能化。
4.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1)加大财政投入,保障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和运行。
(2)实施公共文化服务项目,重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文化发展。
(3)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整合,促进区域文化交流合作。
-推动数字化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拓宽服务渠道。
4.促进公众参与和互动
-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增强公共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建立公众参与机制,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三、具体措施
1.设施建设与改善
-新建和改扩建一批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
-实施乡村文化振兴计划,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
第二阶段(3-4年):深化服务效能提升,实施文化资源均等化配置。
第三阶段(5年):全面评估实施效果,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六、结语
本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旨在构建一个更加完善、高效、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全体公民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我们期待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二、核心策略
1.优化公共文化资源配置
-对现有公共文化设施进行合理布局,提升服务半径覆盖率。
推动文化强市建设的六大重点任务
六大重点任务推动文化强市建设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建设文化强市的目标究竟通过怎样的途径实现,重点任务是什么?在15日的中共临沂市委十一届二十二次全体会议上,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李建华对审议通过的《中共临沂市委关于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全会精神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实施意见》进行了说明。
据悉,我市文化强市建设共有包括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振兴发展文化产业、加强对文化创作生产和新闻舆论引导管理、深化完善文化体制机制、加快建设高素质的文化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六大重点任务。
一、将沂蒙精神发扬光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
深入实施理论武装工程,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不断把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引向深入,开展全民读书活动,建设学习型社会。
办好沂蒙讲坛、市民大课堂、社科普及周,充实加强市社会科学院。
大力弘扬沂蒙精神,加快建设沂蒙精神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党员领导干部党性教育基地,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使沂蒙精神发扬光大,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积极推进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加强“四德”教育,开展道德模范学习宣传活动,开展学雷锋、做“大义临沂人”活动。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网络。
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诚信系统,推进诚信临沂建设。
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深入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加强长效机制建设,深化文明行业、单位、村镇、社区创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深化城乡文明牵手共建活动,提升城乡文明水平。
二、一村一年一场戏、一月一场电影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规划建设临沂大剧院和兵学城二期工程。
市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达到国家一级馆的标准,县级文化馆、图书馆达到国家二级馆以上标准,县区一院多厅数字影院实现全覆盖。
重点加强社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形成15—2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
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新网10月25日电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今日公布。
《决定》提出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并提出了到二0二0年的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
《决定》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决定》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决定》指出,按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到二0二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民素质明显提高;——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
《决定》强调,全党全国要为实现这些目标共同努力,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四大特征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四大特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统筹服务设施网络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突出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时代性、创新性和开放性要求。所谓公共文化服务,是指在政府主导下,以税收和财政投入方式为主向社会提供文化产品及服务的过程。公共文化服务虽然与文化事业在内涵上相关联,但它更多地体现了建立服务型政府、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与制度供给以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利的要求,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群众文化权利的新途径。因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为确保群众基本文化权利的实现而进行的制度设计、产品供给和体系建设,其目的在于丰富精神生活,传播先进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具体则包括为实现上述目的而存在的各种公益性文化机构、文化设施、文化队伍、文化网络及其服务内容的总和。主要体现为以下四大特征。
服务对象的非排他性。非排他性,即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要惠及全体公民,为全体公民所普遍享有。文化生活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不应有任何地域、城乡等的差别和种族、身份等的歧视。公共文化服务具有打破地域差别、年龄界限和身份差距的内在规定性,享受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是现代社会公民理应具有的基本权利之一。所有的地域,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不管是山区还是海岛,不管是发达地区还是不发达地区;所有的人,性别不分男女,年龄不分长幼,身份不分贵贱,职务不分高低,经济不分贫富,都可以平等地享有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简而言之,公共文化服务和满足的对象不是个别人或少数人的需求,而是最广泛和最普遍的需求。因此,服务对象的非排他性,决定了政府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本质要求就是实现广泛的公民性。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作出了部署,明确指出了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非常关注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近年来,各级政府逐渐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重点文化工程积极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不断改革,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效果显著,公共文化运行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公益性文化人才队伍等等。
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继续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要抓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一是继续加大投入,保障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
加大政府财政扶持力度,逐渐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吸引社会资金、捐赠赞助等多种形式投入公益文化事业。
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要面向群众,面向基层,因此要调整资源配置,投入要向对社区、农村、边远地区倾斜;二是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管理体制。
全会提出,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
要积极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从思想观念、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等方面创新。
坚持政企分开,将行政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科学分类,事业单位和企业要按照各自的客观规律创新不同的人事制度、管理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三是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公益文化事业。
引导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艺术馆等,同时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政策保障在税收、土地等给予优惠。
还要广泛动员社会各界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捐赠和帮助公益性文化单位,充分利用各种书籍、杂志,计算机等,机关,企业,学校等单位的图书馆、文化室要尽最大努力向周边居民开放,开展各种文化服务;四是培养更多优秀文化人才投身于公益文化事业中来。
全会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
要努力建立起科学的文化人才培养、引进、选拔和激励机制,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案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案导言近年来,随着人们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性愈加突出。
公共文化服务不仅是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还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因此,构建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为各级政府亟需重视和推进的工作。
一、总体目标与原则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总体目标是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文化供给水平,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原则包括以人民为中心、丰富多样、平等普惠、创新驱动、协同发展等。
二、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石。
包括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剧院等公共文化设施的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
要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提升设施的硬件和软件条件,确保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现代化水平。
三、内容供给与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供给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
要坚持高质量、多样化供给的原则,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通过组织各类文化活动、展览、演出等,满足不同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
同时,还要加强数字化资源建设,推广数字图书馆、数字展览等数字文化产品,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便捷性。
四、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需要专业化、高素质的人才支撑。
要加强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养体系和评价体系,加大对公共文化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其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
同时,要加强人才引进和人才激励机制建设,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公共文化服务工作。
五、社会参与与共同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不仅需要政府的推动和支持,还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建设。
要加强政府与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的合作,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事业。
同时,要积极倡导公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通过志愿者活动等形式,发挥公众的积极作用,共同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
文化体制机制原因
关于我国文化体制的原因分析38号王艺东发展潜力是一回事,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是另一回事。
文化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关键要靠体制机制改革的催化。
实践证明,只有从根本上破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文化生产力才可能得到充分的解放和发展。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包括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内的统一整体,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既要转变体制机制,更要率先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先要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区别开来,通过提出不同的政策和发展措施,使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相互促进,两个轮子一起转。
一方面,要使文化事业这只轮子转起来。
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属于公共服务部门,主要是我们通常讲的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群众文化艺术馆、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站等,它们难以完全靠自身的直接盈利来发展。
这一领域的改革和发展,要坚持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原则,以加大政府投入为主,并制定政策,鼓励社会捐助。
投入的重点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同时,要深化干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形成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的竞争和管理机制,采取多种形式面向群众、面向市场,增强活力,改善服务。
与此同时,文化产业这只轮子也要快速地转起来。
通过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全体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文化的活力和竞争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
文化产业的改革发展,要坚持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原则,以改革国家办的文化单位为重点,重塑文化市场主体。
通过转制,培育一批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国有和国有控股文化企业。
同时,引进民资和外资,形成以国有文化企业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文化实体并存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我们的文化体制改革既要整体推进,又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特别是国有或国有控股、起主导作用的文化实体。
通过继续实施股权多元化,全面推行现代企业制度,以资产为纽带的兼并、联合、重组,实现多媒体经营和跨地区发展;通过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影院线等现代流通方式,促进文化产品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组建和提升一批实力雄厚、主业突出、品牌名优、市场覆盖面广、经营能力强的国家级或区域性大型文化产业集团。
浅谈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
浅谈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作者:文英烈来源:《神州·下旬刊》2019年第05期摘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建立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着重探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提出背景、概念和特点,分析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对策。
关键词: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策略探讨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
一、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认识(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出的背景近年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公民文化权益成为热门话题,这和几个重要的历史因素是分不开的。
第一,社会转型。
现在社会正由非常态化向常态化转变,随着市民社会、民间社会成长,是否具有发达的公共文化生活成为市民社会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这对政府执政能力、执政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第二,社会转型带来文化观念的变化。
建国以来对文化观念认识经历了几次比较重要的转变。
从新中国成立后到70年代末,文化基本上被等同于政治,牢牢地掌握在政府手中;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文化是被当做事业对待,靠钱来养活,是政府办文化;从十六届五中全会开始,正式提出文化也具有产品的属性,在这种理念基础之上,政府文化部门和直属文化事业单位,近年来积极推行文化体制改革,努力促成文化体制变化,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经营的文化体制架构。
第三,恩格尔系数不断降低,人民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旺盛。
在计划经济时代,文化产品主要是为了服务于意识形态的需要而产生的,文化产品由国家的文化部门、文化产业单位提供。
随着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越来越高涨、越来越多樣化,由单一的主体来提供文化产品的方式便越来越难以满足当前社会的文化需求。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文化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
但是,有些文化服务仍然无法被普遍的人们所接触到,例如一些贫困地区或者农村地区。
作为一个现代化国家,中国一直致力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发展,以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享受权利。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指的是以政府为主体,以服务群众为宗旨,以现代文化产业为载体,以一系列文化服务设施、资源和活动为基石的文化服务体系。
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既可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也可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城市的建设,具有多重的意义。
首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是人们文化需求的保障。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灵魂,也是人民群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可以提供全方位、多层次、覆盖面广的文化服务,使得广大人民群众都可以享受到高质量的文化服务。
同时,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建设中,需要注重不同文化群体的需求,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文化需求,从而推动文化的普及和多元化。
其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推动器。
文化产业是一种创意、知识和文化的混合体,是以文化为载体的经济。
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是要以现代文化产业为载体,利用新技术、新媒体等新兴文化产业形式,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一方面,可以通过各种文化活动推广新兴文化产业,向市场注入新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消费模式;另一方面,还可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管理、运营和开发,形成更加完备的文化产业链条,推动文化自由流通、创意层出不穷。
第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是城市建设的推进器。
城市是现代文化的重要载体,而文化服务设施等文化基础设施则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建设和发展,可以提升城市文化硬实力和软实力,增强城市的文化气息和吸引力,推进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和文化繁荣发展。
同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中,还需要注重城市和文化设施之间的互动关系,合理规划城市空间,推进文化基础设施的布局和分散,实现城市与文化设施间的双向互动。
中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中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指通过政府、社会组织和市场等多方参与,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人们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文化消费需求,促进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动文化事业的创新和发展。
本文将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义、建设目标、重点领域和发展路径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于实现国家文化事业的繁荣和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能够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文化自信心,促进人们的全面发展。
其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能够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经济增长和就业创业机会的增加。
最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是建立一套覆盖城乡、统筹城乡、多层次、多元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提升文化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不同的文化需求,促进全民共享文化成果。
具体目标包括:1. 完善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和城市社区的文化服务水平。
2. 加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和美术馆等文化设施的建设,打造文化服务的公共平台。
3. 打破传统的文化服务边界,加强网络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共享。
4. 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普及率和覆盖面,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5. 引导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推动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和推广。
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主要包括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公共图书馆建设、文化辅导员队伍建设、文化产业发展和网络文化建设等。
1. 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和城乡社区的文化设施建设,提供接地气、通俗易懂的文化服务。
2. 公共图书馆建设:提升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水平,扩大馆藏资源,提供更多的免费借阅服务。
经典申论范文: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2)
经典申论范文: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与此同时,我们也面临着文化服务不足的问题。
因此,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成为当务之急。
首先,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能够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有利于提供更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人们对各种艺术形式、文化活动和文化创意的追求。
例如,举办各类艺术展览、戏剧演出和音乐会等文化活动,提供优质的图书馆和文化馆等文化场所,使得人们能够轻松获取到所需的文化资源,提高整个社会对文化的素质。
其次,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助于加强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和增加税收收入具有巨大的潜力。
通过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可以为文化从业者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和创作空间,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潜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此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和资源进入文化领域,促进文化创意的不断涌现和推广,从而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
最后,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能够增强社会凝聚力和文化自信心。
文化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软实力,对于增强国民的文化认同感、凝聚社会力量和塑造国家形象至关重要。
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还可以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展览等形式,加强社会交流和文化交流,促进不同地区和群体之间的相互了解和融合。
同时,借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我们还能够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向世界,树立起中国文化的自信和魅力。
因此,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为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选择。
政府应当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投入和扶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其中,通过合理的政策和措施,推动文化事业向纵深发展,使得广大群众能够共享文化的美好,并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研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研究一、引言公共文化服务是指由政府为满足公民文化需求所开发、提供和维护的文化服务。
公共文化服务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在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将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两个方面,进行较为详细的探讨和研究。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1.概念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在一定的范围内,以政府为主导、多个组织、单位协同开展文化服务的系统安排,它包括了公共文化设施、公共文化活动、公共文化资源等多个方面。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提高文化供给能力和水平。
2.意义(1)提升公民文化素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可以提高文化供给能力和水平,满足公民的文化需求,有效增强公民的文化素养,推动文化创新和创造,扩大文化影响力。
(2)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可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文化产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水平,极大地拓展了市场规模和增加了文化产业的市场需求。
(3)构建自治、自治、自治的新型市民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可以扶助自治社会发展,构建自治、自治、自治的新型市民社会,推动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构建共同体精神,提高民族凝聚力,推动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3.建设程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一般分为以下五个程序:(1)调查研究和评估(2)政策制定和实施(3)设备建设和投资(4)文化机构建设与运作(5)监测管理和评估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1.发展历程(1)全国版图,优化配置在20世纪50年代,随着中国地理版图逐步清晰,各地区文化建设也逐渐展开。
各地方政府开始积极配置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进入初步形成阶段。
(2)平衡地区差距到了20世纪70年代,全国实现了初步工业化。
文化创新管理也处于发展初期。
此时期的目的是在地区之间达到基本的平衡。
(3)加强文化创意到了20世纪80-90年代,社会经济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各方面文化建设也开始向着文化创意的方向发展,除了注重数量和质量的平衡,还开始注重文化内涵和创新。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由政府主导、公共机构参与、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一种面向公众的文化服务体系。
它是实现社会文化均衡发展、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路径。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旨在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推动广大群众参与文化活动,促进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提升全社会的文化素质和幸福感。
首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该是全覆盖、多层次的。
它应该覆盖城乡各地、涉及各个社会阶层和年龄层,提供多种形式的文化服务。
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应该设立在各个城市社区、农村乡镇,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以满足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
其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该是开放、包容的。
文化是人民群众共同的精神财富,应该尊重公众的主体地位,赋予公众更多的主动权和参与权。
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应该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如展览、演出、演讲、教育等,吸纳不同的观点、兴趣和需求,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再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该是协同、高效的。
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应该与社会组织、企业、学校等各方面力量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发挥各自的优势,协同推进文化事业的发展。
同时,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应该高效运作,提供高质量的文化服务,满足公众的需求。
最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该是可持续的。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需要政府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支持,投入足够的资源和力量。
同时,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应该具备自我调节、自我发展的能力,通过各种途径筹集资金,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实现自我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一是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投入。
政府应该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经费投入,提供充足的资源和保障。
同时,政府应该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统一规划和管理机制,明确各方责任和分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序发展。
二是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结构。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服务,满足农村和贫困地区人民的基本文化需求。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精心整理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要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力度,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
化。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构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是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重要保障,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统筹
城乡文化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撑。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城乡
行为法, 化项目的共建共享力度,加强基层文化资源的整合。
四是大力实施重大文化工程,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
高度重视数字文化服务在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十二五”期间,努力将文化共享工程建成资源优质丰富、技术先进实用、服
务便捷高效、网络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阵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呼唤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转帖自:重庆日报点击数:342文章录入:超级用户录入时间:2011-11-2210:44:23]湖南省社会科学院专家谢晶莹在中华励志网撰文指出,文化权益是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之一,是支撑和满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基本指标。
公益性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它是由国家举办,不以营利为目的,面向社会、面向公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文化事业及其相关载体。
它肩负着传播知识、宣传教育、示范指导、向群众提供优质精神文化产品、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的重任。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多的文化宣传阵地和休闲娱乐场所,进一步提高城乡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
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和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面对日益开放的国际环境,文化事业已经成为中华文化融入全球文化多元化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通过公共文化服务的制度基础、物质保障、人才队伍、基本载体等方面的建设,必将大力促进文化的科学发展,增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
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的加强,也直接促成了政府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服务资源、管理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观众资源、设备资源等各类文化资源要素的全面整合与有效利用,从而进一步促进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满足广大群众精神需求的内在选择。
文化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表现。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提出,不仅把文化建设纳入了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共进的社会进程,也突出显示了文化在和谐社会中培育时代精神、体现人文关怀、实现文化权益、促进文化提高、完善人的全面发展的独特功能。
只有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才能在文化发展的机遇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充分发挥文化对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塑造灵魂的社会教化功能,满足人民群众休闲、娱乐、求知、审美、健身、交际等方面需求的服务功能,使优质的公共文化产品成为温馨、亲和的力量,慰藉、鼓舞人的力量,使公益性文化工作成为浸润和滋养美好心灵、熏陶和培养高尚情操的事业。
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破除一切阻碍和影响文化发展的体制弊端,是文化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文化生产管理、服务支配理念和模式发生变化,以目前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和文化队伍网络为基础,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着手构建以实现社会成员最广泛的文化享有为目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经具备了很好的条件。
特别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不仅只是文化事业领域的从业者自己的发展,它已经成为了一个民族提升自己文化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只有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建设一个充满活力、能够自我优化的、适应文化发展规律的、政府、社会和市场力量共同参与的文化体制,才能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据中华励志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存在五个问题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秘书长、清华大学副教授杨永恒做客人民网时认为,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内容生产、传播渠道、运营模式、消费方式等方面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极大地丰富了公共文化产品的内容和形式,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但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一是网络传播方式与传统服务方式融合的问题。
这种融合还不是简单的移植,把原来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直接搬到网络环境中来,而是从服务理念、提供手段、文化内容、业务流程等方面给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带来了变革,可以看作是推动文化建设、提供文化创新能力和传播能力的新引擎,这是第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网络环境下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二是公共文化队伍素质的问题。
目前公共文化队伍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年龄偏大、观点相对落后、知识结构比较陈旧等问题,这样的能力和素质难以适应网络环境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带来的新要求,尤其是在基层、中西部地区还比较突出。
因此必须创新思路,比如“存量优化、增量优选”,对于存量的文化队伍可以考虑加大培训力度、合理调整岗位,想办法优化结构。
对于新增文化队伍,一定要有严格的准入标准,要能够掌握现代新技术。
另外,也可以考虑加大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包括青年和大学生,使之成为专业文化队伍的有益补充。
三是网络文化资源整合的问题。
目前网络文化资源分散在不同的公共服务机构,其中既有文化系统内部的,也包括其他系统比如教育、科技。
如何能够有效整合跨部门、跨领域的网络文化资源,实现资源共建共享,也是一个挑战。
而本身网络技术可以作为实现资源有效整合的重要手段。
下一步,一方面是政府内部的文化资源要整合;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将企业、公共部门、社会组织的文化资源整合到整个大平台里面。
因此,共建、共享是一个重要的思路。
这就需要政府搭建平台、创新机制,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推动各方面资源的整合,这也是为企业、公共部门和社会组织履行社会责任提供一个重要途径。
四是网络公共文化资源的可及性问题。
这个问题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物理上的可及,另一个是从成本上和费用分担上的可及。
实现物理上可及,可能下一步要加大网络环境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效覆盖,包括数字文化阵地建设、与现有其他数字网络的有效整合、互连互通。
另外,要加大免费开放力度,让市民能够以比较低的成本甚至免费使用这些网络文化资源。
五是涉及到群众本身的文化需求和文化的消费能力。
目前,市民本身的文化消费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有些人能力比较高,有些人相对弱一点,这就对文化内容的创作和文化产品的提供方式带来了挑战。
而如何提高居民的素质或者本身的文化消费能力,不仅仅是文化部门的事情,而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育、科技等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最终推动市民受教育程度、科技利用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升。
(据人民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文化部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副主任陈少峰教授做客人民网时表示,如果我们把公益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看成是并轨发展的话,公益性文化事业应该向文化产业学习效率,文化产业应该向公益性的事业学习责任感。
这样两者之间就不会冲突,就像两轮一样共同驱动文化的建设。
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单位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社会效益为代价换取经济利益。
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性质相混淆,事业的职能和企业的功能相混淆,这是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弊端的一个重要表现。
如何着力解决这个体制弊端,把文化的经营性和公益性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升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解决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
第一个角度就是,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如何发展?因为公益性的文化事业是社会效益最集中的体现。
另外,我们要看在文化产业发展当中如何能够兼顾公益性,或者我们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文化产业当中怎么体现。
这两个体现是不一样的。
我们知道事业单位,凡是可做经营的事业单位都要转企改制,剩下的就是由政府来投资的,由公共财政支出的文化事业单位,主要是要满足公益型的文化,包括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这样的功能。
这个时候,公益性文化事业现在所最需要做的就是说要把它的界限和产业的界限分清楚了以后,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目标就是要不断地提升效率。
现在的效率是很不够,我们建了很多场馆,我们有很多设施,但是这些设施怎么使用,怎么保管,怎么发挥作用,怎样通过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平台来做一些公益性的大众教育讲座、交流、文化交流、艺术展示等等活动,甚至通过公益性的平台动员民间的力量来参与、来发挥公益性文化服务体系的作用。
我觉得这也是下一步要做的一个事情。
第二个角度,从文化产业的角度来讲,文化产业要注重社会效益。
这是因为它的产品有特殊性,它是和人们的精神生活相关的产品。
但是,文化产业要注重社会效益,甚至是社会效益优先,这是文化内涵的最低标准而言的,它不能够具有反社会核心价值这样的一种内涵,以及对青少年、未成年人而言,它是不是有不利于未成年人成长的精神健康内容,或者说有和这个精神健康相对立的负面的内容。
这有两个标准,第一个标准就是不能反主流价值,或者说反社会的核心价值,比如我们社会核心价值提倡和平、提倡和谐,推崇暴力是不对的,这是违背社会效益的。
第二个标准就是对未成年人,这很重要,比如二人转应该有两个版本,一个是未成年人可以看,一个是只有成年人才可以看。
虽然二人转是一个文化特色,或者说是一个区域文化。
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我们怎么样看待通俗文化,文化产业作为满足型的文化,它是通俗文化,它和低俗文化之间怎样分开一个界限,这恐怕是文化产业里面的生产者、经营者需要认真去对待的事情。
(据人民网)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增加投入、增强活力湖北省委宣传部干部姚亭华在《湖北日报》撰文指出,当前,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增加投入、增强活力”的发展思路,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逐步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力度。
对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要随经济发展逐年增加,且增加幅度不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
一要明确财政供给公益性文化单位的对象。
对于面向社会公众服务,而又不能从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中得到相应回报的公益性非营利性宣传文化单位,要确保其经费;重点向城市社区的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群艺馆、美术馆、青少年宫、广播电视机构倾斜,向农村乡镇的文化馆站倾斜,向面向农村服务的流动放映车、流动图书室、流动舞台车建设倾斜;二要转变投入方式,从“养人头”为主向“养事业”为主转变,从“养单位”为主向“做项目”为主转变。
三是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非营利性的公益性文化项目建设,可以考虑参照国际惯例,进一步提高对捐赠者应纳税所得额的扣除比例,形成以财政投资为主体、引导社会资金广泛参与捐赠的资金筹措机制。
不断形成有效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要充分体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惠及所有社会成员的基本特征,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符合实际、讲求实用、可持续运行的方针,重点兴建改建一批文化基础设施;进一步整合国有文化资源,按照合理使用、提高效率的原则,打破条块分割,理顺文化阵地管理关系,发挥国有文化资源的最大效能;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相配套,形成有效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网络。
深化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内部机制改革。
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要坚持“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思路,进一步转变机制,增强活力。
一是实施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建设,制定地区性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管理办法》,加强文化阵地管理,从整体上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