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合集下载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体构成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体构成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体构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是旨在实现和维护公民基本文化权利、保障文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满足公民公共文化需求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提供的公共服务体系。

这一体系的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然而,受政府办文化观念的长期影响,人们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主体认识模糊。

基于此,本文提出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体构成,确立政府为主导,企业、非政府组织、社区(村居)等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协商和对话的“交互理性”的制度框架,从而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的多元化,优质高效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一、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核心主体公共事业的建设是政府的重要职责。

随着政府行政理念的创新和政府职能的转变,“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在政府职能定位中日益突出,基层政府尤其如此。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文化领域的社会公益性服务体系,其构建是各级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本质要求,因此,在这一体系的构建中,政府作为核心主体,责无旁贷,要切实保障和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文化权利。

因此,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各级政府尤其是街道(镇)政府要切实做好以下工作:(一)提高认识,明确职责,形成文化工作合力。

要把加强街道(镇)文化站建设纳入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考核,同时投入水平应按照明确的比例逐年提高。

(二)统筹规划,加强管理,建设高素质文化工作队伍。

要切实加强文化站建设的整体规划,城镇建设确需征用文化站基础设施的,必须坚持谁拆谁建,先建后拆,或建拆同时进行的原则,要保证重建的文化站规模不低于原有的规模。

切实加强文化站设施的管理利用。

(三)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一要继续组织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把文化下乡与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政府中心工作相结合,与农村集市、庙会等传统文化娱乐活动相结合,与培养基层文化骨干相结合,与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重心下移,为基层群众提供更多健康有益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二要举办大型专题群众性文化活动,展示群文建设成果,深入实施“种文化”战略,着力打造各街道(镇)“一镇一品”特色文化品牌,吸引广大群众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共享文化成果。

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

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

2023-11-06•引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问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问题原因分析•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结论与展望目录01引言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现代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对于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方法与内容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调查、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法规、组织架构、设施网络、服务内容、资金投入等方面的问题。

02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问题政策法规不完善现有的政策法规没有完全跟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步伐,缺乏完善的法律制度,难以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健康发展。

政策执行不严格有些地方存在政策执行不严格的情况,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导致政策效果大打折扣。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法规现状设施建设不足在许多地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明显滞后,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

设施使用率不高由于宣传不到位,公共文化设施使用率普遍偏低,造成资源浪费。

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不足,导致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无法全面开展。

资金使用不规范在资金使用方面,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导致资金使用不规范,甚至被挪用。

资金投入不足VS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导致资源分散,无法形成合力。

由于缺乏专业人才和设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普遍不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缺乏统一规划服务水平不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0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问题原因分析政策法规缺乏针对性现有的政策法规没有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和特殊需求,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精细化治理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精细化治理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精细化治理在当今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已经成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任务。

而精细化治理作为一种科学、高效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简单来说,就是为广大民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制度、设施和活动的总和。

它涵盖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文化广场等各种文化场所,以及文艺演出、文化讲座、艺术培训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然而,在过去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常常面临着资源分配不均、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供需对接不精准等问题,这就需要引入精细化治理的理念和方法,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和质量。

精细化治理强调以精准、细致、规范为原则,注重细节和过程管理,追求效率和效果的最大化。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精细化治理首先体现在对需求的精准把握上。

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不同年龄段民众的文化需求,通过问卷调查、社区走访、大数据分析等手段,收集和整理相关信息,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和规划提供依据。

比如,城市社区的居民可能更倾向于现代化、多元化的文化活动,如艺术展览、音乐会等;而农村地区的群众则可能对传统民俗文化、农业科技知识的普及更感兴趣。

只有精准了解这些需求差异,才能有的放矢地提供相应的文化服务,避免资源浪费和服务错位。

资源的优化配置也是精细化治理的重要内容。

公共文化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多个方面,如何将这些资源合理分配到各个地区和领域,实现效益的最大化,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方面,要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薄弱地区和领域的投入,补齐短板,缩小城乡、区域之间的文化差距;另一方面,要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避免重复建设和闲置浪费。

例如,可以通过建立公共文化资源共享平台,实现文化设施、设备、人才等资源的跨区域流动和共享,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同时,还可以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赠文化资源,拓宽资源来源渠道。

岳阳市文化事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岳阳市文化事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岳阳市文化事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满足群众多元文化需求为重点,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优质高效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巩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果,继续抓好乡镇综合文化站专项整治工作,全面加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和村(社区)文化广场建设,不断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程度。

推动市县完成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美术馆、剧场等文化设施建设提质,建设方便阅读和体验的文化休闲区,基本建成历史、革命、抗战、工业、自然与科技五大博物馆群。

支持非国有博物馆和新类型博物馆建设,提升博物馆展陈水平和管理服务水平。

加大住宅小区公共文化设施规划保障和配套建设力度,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

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和档案史志事业。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打造文学、影视剧、舞台剧目等门类,鼓励更多作品入选全国“五个一工程”,大力支持精品剧目巡演,加强文艺创新。

广泛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支持举办书法、合唱、广场舞等群众赛事活动。

培育和规范文化类社会组织,建立健全文化人才信息库,加大对文化产业领军人才、文艺人才等进行跟踪服务管理,加大对民间文艺团体的扶持力度,建立一支结构合理、梯次有序的文化队伍。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及时准确把握群众文化需求,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目录,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

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保障机制,推进公共文化场馆、民办博物馆、行业博物馆、纪念馆等场馆免费开放。

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文化服务与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借助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改造升级传统服务模式,推进公共文化资源数字化。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案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案
3.监督评估
-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监督评估机制,确保项目实施效果。
-定期发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报告,接受社会监督。
4.宣传推广
-制定公共文化服务宣传推广计划,提升社会影响力。
-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活动,增强公众认同感。
五、实施时间表
本方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2年):重点推进设施建设与改善,启动文化产品与服务供给项目。
(2)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和能力。
(3)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智能化。
4.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1)加大财政投入,保障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和运行。
(2)实施公共文化服务项目,重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文化发展。
(3)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整合,促进区域文化交流合作。
-推动数字化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拓宽服务渠道。
4.促进公众参与和互动
-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增强公共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建立公众参与机制,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三、具体措施
1.设施建设与改善
-新建和改扩建一批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
-实施乡村文化振兴计划,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
第二阶段(3-4年):深化服务效能提升,实施文化资源均等化配置。
第三阶段(5年):全面评估实施效果,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六、结语
本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旨在构建一个更加完善、高效、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全体公民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我们期待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二、核心策略
1.优化公共文化资源配置
-对现有公共文化设施进行合理布局,提升服务半径覆盖率。

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

、充分认识加强公共⽂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加强公共⽂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从全⾯建设⼩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项战略任务,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化、建设和谐⽂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2007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作报告》中强调,要“着眼于满⾜⼈民群众⽂化需求,保障⼈民⽂化权益,逐步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化服务体系。

”2007年8⽉,中办、国办下发了《关于加强公共⽂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意见》,明确了公共⽂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标任务,提出要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络健全、运⾏⾼效、惠及全民的原则,努⼒建设以公共⽂化⽣产供给、设施⽹络、资⾦⼈才、技术保障、组织⽀撑和运⾏评估为基本框架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化服务体系。

⽬前,全区⽂化建设与全⾯建设⼩康社会的⽬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与⼈民群众的精神⽂化需求还不相适应。

主要问题是⽂化基础设施⽐较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化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化产品、⽂化服务供给不⾜,⽂化活动相对缺乏,城乡⽂化发展⽔平差距较⼤。

强⼒实施“⽂化惠民”⼯程,积极构建公共⽂化服务体系,改变⽂化建设与新时代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滞后现状,按照党和国家的⽅针政策,必须采取卓有成效的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明确⽬标任务,强化⼯作措施,狠抓⼯作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度重视⽂化⼯作。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化⼯作必须做到“五纳⼊”的要求,“把⽂化建设纳⼊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程,纳⼊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各级财政⽀出预算,纳⼊城乡建设整体规划,纳⼊⼲部晋升考核指标。

”⾼度重视⽂化⼯作,切实加强领导,确保⽂化建设各项⽬标任务的实现。

(⼆)尽快建⽴健全⽂化建设考核评价体系。

建⽴⽂化建设⽬标责任制,把⽂化建设纳⼊到争创和巩固⽂化先进区、⽂化先进镇(街道)、先进村(社区)和创建⽂明城市、⽂明村镇等相关评价体系。

建⽴健全区⽂化馆、图书馆和镇(街道)⽂化站、村(社区)⽂化中⼼的评价机制。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日期】2015.01.14•【文号】•【施行日期】2015.01.14•【效力等级】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化正文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2015年1月14日)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下,我国公共文化建设投入稳步增长,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明显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改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呈现出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全面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

但是,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与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要求相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仍然有待提高。

在新的形势下,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

为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有关要求,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基层为重点,构建体现时代发展趋势、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市场经济要求、符合文化发展规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总结5篇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总结5篇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总结5篇第1篇示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总结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一直将文化服务事业放在重要位置,积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全面的文化服务。

本文旨在对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进行总结和评估,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各级政府大力支持文化事业发展,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断完善文化服务网络。

目前,各地区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艺术馆等文化机构井然有序,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多样化的文化服务。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向农村和偏远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文化服务差距,让更多的群众能够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的便利。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注重创新,引入先进科技手段,提升文化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多元化文化需求的追求。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尽管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覆盖面还不够广,有的偏远地区仍存在文化服务不足的情况,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质量和水平不够高,有的文化机构缺乏创新意识和服务理念,导致文化服务内容单一,难以吸引更多人群参与。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融合度和协调性有待加强,有的地区文化服务资源配置不均衡,导致资源浪费和服务效率低下。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

希望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能够进一步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推动文化服务事业迈向更加辉煌的明天,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便利的文化服务,让文化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0字】第2篇示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总结近年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构建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构建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大众 文 艺
・ 群 途 :
构建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胡 晓燕 ( 兰 州市文化 馆 甘 肃 兰州 7 3 0 0 0 0 )
摘要 :十八届 三 中全会 《 决定 》对推进 文化 体制机 制创新做 出 众 文化 建设 的核心 和方 向。我 们要 把社 会主 义 核心 价值 体 系建 设
了新部署 ,充分体现 了党 中央 高度的文化 自信和对文化建设规律的深 融 入到 群众 文 化产 品之 中,通 过群 众文 化 活动 融入 到 人们 的 日常
刻把握 .反映 了全 国各族人 民对文化强 国建设的新期盼新愿景 ,为我 生 活之 中,坚 持用 社会 主 义核 心价 值体 系 引领 社会 思 潮 。群众 文




公 共 文 化 服 务 体 系建 设 问题 是 在 2 0 0 5 年 文 化 体 制 改 革 试 点 理 、依 法管 理 、有效 管理 。 在 公共 服 务上 强调 惠 民便 民 ,加 快推 动基 本 公共 文化 服 务均 的中 后期 提 出 的 。2 0 0 7 年6 月 , 中央 政 治局 会议 专 门研 究这 一 问 题 , 公共 文化 服务 体 系建 设成 为一 项基 本 国策 。党 的十 七 大报 告 等 化 标准 化 。加 强公 共文 化服 务 体系 建设 是 实现 人 民群众 基 本文 中指 出 ,覆盖 全社 会 的公 共文 化服 务 体系 是全 面建 设 小康 社会 的 化 权 益 的主要 途径 ,近年 来 ,兰 州深 入 实施 重大 文化 惠 民工 程 , 《 决 定 》把 重 要 目标 之 一 。2 0 1 O 年7 月 ,胡锦 涛 同 志在 中央政 治 局第 2 2 次 集 让群 众 广 泛 享 有 免 费 或优 惠 的基 本 公 共 文 化 服 务 。 体学 习时 的 重要讲 话 中作 出 了 “ 三 加 快 、一加 强 ”的 战略 部署 , 把 公 共文 化服 务 体系 建设 作 为当前 和 今后 一个 时 期文 化建 设 的四 大任 务之 一 。党 的十 七届 六 中全会 指 出 ,要完 善 覆盖 城乡 、 结构 合理 、功 能健 全 、 实用 高 效 的公共 文 化 服 务体 系 。2 0 1 2 年7 月, 国 务 院编 制 的 《 国家 基 本 公共 服 务 体 系 “ 十 二 五 ”规 划 》 中指 出 ,要 围绕 建设 社会 主义 核 心价 值体 系和 满 足城 乡居 民精 神 文化 需求 的要 求 ,坚 持公 益性 、基本 性 、均等 性 、便 利性 ,建 立 健全 公共 文化 服 务体 系 ,扩 大公 共文 化产 品和 服 务 的供给 ,推 进 全 民 健 身公共 服 务体 系建 设 。党 的十 八大 报 告 中指 出 ,要 加 强重 大公 共文 化 工程 和文 化项 目建设 ,完 善 公共文 化 服务 体系 ,提 高 服务 效 能 ,N 2 O 2 O 年基 本建 成公 共文化 服务 体系 。 二 、如何 构建 优质 高效 的公 共文化 服务 体系 党 的十 八届 三 中全会 要 求全 党全 社会 以高度 的文 化 自觉 、文 化 自信 ,把 我 国建 设成 文化 强 国 ,这 为新 时期加 强 文化 建设 创造 了有利 条件 。市委 也作 出 了建 设文 化强 市 的决 策部 署 ,提 出要 打 造以 “ 双进 双 建 ”为主 题 的群众 文 化体 系 。如 何抓 住新 的契 机 乘 势 而上 ,开创 兰州 市群 众 文化 建设 新局 面 ,是 摆在 我们 面前 的 重 要 任务 。 立 足 文 化 惠 民 ,实 现 共 建共 享 。我 们 要 充 分 认 识 到 人 民群 众 是 公共 文化 服 务体 系建 设 的主 体 ,要坚 持把 以人为 本 、文化 惠 民的 理念 贯 穿创 建始 终 ,大力 推进 文 化设 施 、文 艺创 作 、文化 活 动 ,着力 解决 广 大群 众最 现实 、 最迫 切 的文化 需 求 问题 ,有效 丰 富 了群众 精神 文 化生 活 ,切实 做 到文 化发 展 为 了人 民、文 化发 展 依靠人 民、文化 发展 成果 由人 民共享 。 要牢 牢把 握 社会 主义 核心 价 值体 系建 设这 一 核心 。社 会 主义 核心 价值 体 系是 兴 国之魂 ,是社 会主 义先 进文 化 的精 髓 ,也 是群

《博物馆学概论》博物馆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

《博物馆学概论》博物馆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
公共文化事业经费: 政府拨款、贴息、集资 、社会捐助、 赞助、基金等
公共文化组织机构和人才: 从事文化管理和服务的各级政府和文化事业单 位;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支撑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管理 、辅助人员等
公共文化活动主体: 广大人民群众 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赖以存在和 发展的根基,是实现文化 “在共建中共享、在 共享中共建”目标的保障
法律 条文
2016年12月,我国出台《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 “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以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为主要目的而提 供的公共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活动以及其他相关服务。”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是由政府生产或提供,以满足社会公众基本
文化需要为目的,提高公众的文化素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维系社 会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文化环境与条件的公共服务行为的总和。
公共文化活动方式: 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技术手段 、方 法和设备
(1)政策法规体系:《博物馆管理办法》、《文物保护法实 施条例》。
(2)基础设施建设体系。 (3)现代服务手段运用体系:全国文物信息数字资源共享和
数字博物馆、网上博物馆、流动博物馆、文物精品巡回展等 新形式。
(4)人才队伍培养体系。 (5)经费保障体系。
深刻体现共享近代,受西方博物馆文化和公共观念在中国传播 的影响,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开始在中国出现,并初步 完成了中国博物馆公共性的构建。
共同性 开放性 参与性
公正性 公平性 公益性 公开性
2013年,我国博物馆全年接待观众63777万人次,日均170余万人次。这一快 速增长,得益于博物馆免费开放加快。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概念
最早 提出
20世纪50年代 公共管理学、公共经济学领域
主流 观点

公共文化建设政策文件

公共文化建设政策文件

公共文化建设政策文件
公共文化建设政策文件是指政府为了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提高国民的文化素养,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这些政策文件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政府将通过加大投入、完善设施、丰富内容、创新形式等手段,为公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文化服务。

2. 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培育新型文化业态。

鼓励文化创意、数字出版、影视制作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支持传统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3.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研究和传承工作,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水平和传承能力。

4.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创新活力。

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完善文化市场体系,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激发文化创新的内生动力。

5. 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提升国家文化影响力。

积极参与国际
文化交流合作,展示国家文化形象,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6. 健全文化法律法规体系,保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完善文化法律法规,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管,维护文化市场秩序,保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合法权益。

如何打造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1000字

如何打造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1000字

如何打造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1000字
要打造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首先要明确公共服务的概念和实践方式。

公共服务是政府或者地方政府提供的公益性服务,包括但不限于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公共就业、文化教育、公共卫生、社会治安等领域。

实践方式要以人民为中心,高度重视客观环境因素影响,注重对公共服务对象群体分布、特征和需求的调研与分析,以此确定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架构、建构方式及服务项目,使其能够有效满足公共服务对象群体需求,提高服务的覆盖率和服务质量。

其次,要完善服务流程,保证公共服务的高效性和稳定可靠性。

要立足当地情况,对公共服务每一个环节进行梳理,并不断完善服务质量。

要提高服务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实现服务的优质化;要充分开发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推动公共服务科学化、规范化、智能化;要建立公共服务审核评价体系,通过定期对公共服务评价,不断提升和完善服务流程,保证服务质量。

最后,要进一步改善服务条件。

政府要考虑当前社会运行特点,加大服务资金投入,从资金来源、投入效果、管理流程等方面,对服务进行全方位改善,加强服务条件的统筹调配,以最大效益将服务资源高效地用于公共服务的支撑。

此外,还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探索和完善工作机制,统筹规划服务资源,开展持续性的绩效评价,加大量化管理力度,以保障公共服务的均衡发展。

总之,打造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协调,
进行有序的规划和施行,努力推动公共服务的持续发展,为公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和最大的利益回报。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标准化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标准化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标准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标准化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政府和社会组织为公众提供的文化服务,包括图书馆、博物馆、文化中心、艺术团体等,是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标准化则是为了保障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和水平。

首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标准化可以提高文化服务的质量。

通过建立统一的标准,可以规范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形式、流程等方面,使得文化服务更加规范化、专业化。

这样一来,公众在享受文化服务的过程中可以更加放心,同时也可以提高文化服务的满意度和认可度。

其次,标准化可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率。

在标准化的基础上,可以建立高效的管理机制和流程,使得文化服务的提供更加有序、高效。

这样一来,可以节约资源、降低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公众提供更加便捷、快速的文化服务。

另外,标准化也可以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和发展。

通过制定标准,可以鼓励文化服务机构不断进行技术、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创新,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向着更加多元化、专业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这样一来,可以更好地满足公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提升文化服务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总的来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标准化对于提高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促进文化服务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当加强合作,共同制定和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标准化工作,为公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文化服务,推动社会文化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我们文体系统的工作同志的初心,就是让老百姓实实在在体会到经济发展的实惠,享受到丰富的文化生活,就要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求真务实,创新创先,进一步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加强区域特色历史文化的挖掘和弘扬。

(一)健全绩效评价和监督机制为进一步调动基层干部对文体工作的重视程度,要积极推动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有关指标,纳入考核评价体系,纳入党政领导干部绩效考核体系。

宣传文化部门要加强对各类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管理和考评,树立成本观念、服务观念、效率观念,努力以最小的投入实现最大的社会效益。

(二)加快推进城区县级文体设施集聚区建设我县已经被确定为山东省第三批新型城市化试点地区,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51.4%。

我县城区现有的图书馆和文化馆(在古城建设中已拆迁)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建议结合沭东新区全民健身中心项目建设,在其周边尽快落实县级图书馆新馆、美术馆等文体设施规划建设,同时加快推进文化馆(会展中心)新馆建设,打造符合群众需求的县级文体设施集聚区。

(三)实行“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并重,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一方面要继续加强“硬件”建设力度,特别是农村和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实现公共文化设施的有效覆盖。

另一方面,要在“管好”、“用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上下功夫。

着力提升体现服务能力、彰显服务效益的指标,如群众文化活动参与率、公共文化服务公众满意率等,以最小的投入赢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建设专兼职结合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专业人才、业余文化骨干和文化志愿者三支队伍的有效组合。

要以开阔的眼界,开放的思路,多管齐下,着力提高公共文化机构的服务能力、以及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供给能力等,使目前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不到位、服务能力不强、效益不理想的局面得到明显的改观。

公共服务体系规划

公共服务体系规划

公共服务体系规划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公共服务体系规划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如何优化并建立一个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既是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公共服务的期望,也是提升城市发展品质和居民生活质量的关键。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展开回答写作。

一、建立健全的公共服务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是公共服务体系的基础。

要想建立一个健全的公共服务体系,首先需要规划和建设一系列的公共服务设施,包括教育设施、医疗设施、文化设施、体育设施等。

在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中,应该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需求,合理布局和配置各类设施,以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需求的人群。

二、提升公共服务设施的质量除了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外,还需要注重提升这些设施的质量。

通过增加投入,改善建筑结构和设施设备,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体验,使人民群众能够享受到更加便利和高品质的公共服务。

同时,要加强设施的维护管理,及时修缮和更新设施,保持其良好的使用状态。

三、促进公共服务资源的平衡分布在公共服务体系规划中,必须注重公共服务资源的平衡分布。

要注重城乡统筹,促进公共服务资源的合理配置。

在城市建设中,要避免资源过度集中,防止产生资源匮乏和供需失衡的问题。

此外,还应该注重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避免一些地区因公共服务资源不足而造成人口外流等问题。

四、建立多层次的公共服务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应该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包括国家级、地方级和社区级等不同层次的服务机构和服务设施。

国家级的公共服务机构应当发挥统筹规划和资源整合的作用,地方级的公共服务机构应负责具体实施和管理,社区级的公共服务机构应承担基层服务和社区自治的职责。

不同层次的服务机构相互衔接和协调,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五、推动公共服务的便利化和智能化现代科技的发展为优化公共服务体系提供了新的机遇。

可以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推动公共服务的便利化和智能化。

通过搭建线上平台,实现公共服务的在线办理和预约,减少人民群众的等待时间和办理流程。

对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几点思考

对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几点思考

对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几点思考1 秦皇岛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概况分析秦皇岛市作为国家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之一,截止2012年底,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秦皇岛市级文化设施日益完善,市级建有文化广场、玻璃博物馆等标志性文化设施;县区级文化设施方兴未艾,全市79个乡镇均建有综合文化站,62个乡镇安装了篮球场和乒乓球台等体育健身器材;全市26个城市街道办事处均建有街道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全市现有2265个行政村,建有1424个文化活动室。

592个行政村安装了健身路径,按标准建设农家书屋856个。

秦皇岛市在长期保持人均文化事业费用支出第一的基础上,丰富物质载体,大力推进服务设施网络化;其次,秦皇岛市为满足市民高品质文化需求,通过采取激励手段、加大投入等措施铸造名优品牌,促进服务供给品质化;最后,秦皇岛市以文化惠民为落脚点,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服务方式便捷化。

2 秦皇岛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机遇与挑战并存秦皇岛市在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面临诸多新机遇。

首先,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衡量服务型政府职能履行程度的重要指标和尺度;最后,面对城市化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深刻变化带来的新挑战、新要求,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与时俱进,抓住机遇,寻求突破口。

2.1 立足今天,我们务必清醒把握当前面临的机遇、挑战和目标任务关于挑战,主要有四个方面:(a).新时期文化更大作为和成就,文化从社会事业“后台”走向经济建设“前沿”,但是文化引领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力理还没有足的显现,文化的话语权还是局部性的,文化发展尚处于对财政的“依赖性”,自身造血功能不足,投入产出效率较低,一些县区不仅仅自身配套没有到位、文化建设投入没有达到增幅标准,甚至挪用、挤占上级文化专项资金。

加大了公共文化体系建立完善的难度。

(b).面对现代信息科技和传播手段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加快建立文化创新体系、推进文化创新的任务更加紧迫。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方案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方案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方案一、目标定位我们要明确目标。

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一个全民共享、覆盖城乡、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这个体系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提升全民文化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基本原则我们要确立一些基本原则。

是公益性原则,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核心是服务大众,不能商业化运作。

是均衡发展原则,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要实现文化资源均衡配置。

再者是创新驱动原则,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探索新的服务方式。

三、重点任务1.文化设施建设我们要加大文化设施建设力度。

城市要建设一批高品质的文化场馆,如图书馆、博物馆、剧院等,同时,农村地区也要配备相应的文化设施,如文化站、农家书屋等。

2.文化活动开展3.文化资源共享再者,我们要实现文化资源共享。

通过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渠道,让优质文化资源走进千家万户。

还可以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促进各地文化的相互借鉴和融合。

4.文化人才培养我们要重视文化人才培养。

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专业化的文化工作者,同时,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形成多元化的文化人才队伍。

四、实施步骤1.调查研究我们要进行调查研究。

了解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后续工作提供依据。

2.制定规划我们要制定规划。

根据调查结果,明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步骤。

3.项目实施我们要进行项目实施。

按照规划,分阶段、分步骤地推进文化设施建设、文化活动开展、文化资源共享等工作。

4.监测评估我们要加强监测评估。

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进行定期评估,及时发现问题,调整工作策略。

五、保障措施1.政策支持我们要争取政策支持。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2.资金保障我们要确保资金保障。

加大财政投入,同时,鼓励社会各界捐赠,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来源。

3.人才引进再者,我们要引进人才。

招聘专业化的文化工作者,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专业水平。

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实施方案

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实施方案

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实施方案一、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人民群众对文化服务的多样性、便捷性和高质量性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

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服务的需求,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成为当务之急。

二、目标。

本方案的实施旨在建立全面、多元、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提高文化服务的普惠性、便捷性和覆盖面,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促进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三、主要内容。

1. 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加大对公共文化设施的投入,建设更多的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活动中心等,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覆盖面和服务质量,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2. 推动数字化文化资源建设。

加强数字化文化资源的收集、整理和共享,建设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等,提供便捷的在线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的网络文化需求。

3. 加强文化服务队伍建设。

加强对文化服务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文化服务队伍的专业水平和服务意识,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文化服务。

4. 拓展文化服务内容。

丰富文化服务内容,开展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和服务项目,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娱乐的需求,提高文化服务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5. 加强文化服务评估监督。

建立健全的文化服务评估监督机制,对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效果进行评估和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保障文化服务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四、保障措施。

1. 增加财政投入,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建设的资金支持。

2.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公共文化服务机制的职责和权利,保障公共文化服务的顺利实施。

3. 加强政府主导,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共建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格局。

4. 加强宣传和推广,提高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机制的认知和参与度。

五、预期效果。

通过本方案的实施,将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使文化服务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推动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六、总结。

我国在文化领域的最新贡献有哪些?

我国在文化领域的最新贡献有哪些?

我国在文化领域的最新贡献有哪些?引言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我国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和丰富着独特的文化。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在文化领域的创新与贡献不断涌现,为全球文化交流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详细阐述我国在文化领域的最新贡献。

创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力度不断加大。

以昆曲、京剧等为例,政府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开展艺术培训、举办演出活动等方式,使这些传统艺术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2. 传统节日的影响力扩大:近年来,我国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吸引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

通过组织各类庆祝活动,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1. 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我国数字文化产业迅速崛起,以网络文学、短视频、电竞等为代表的新兴文化形式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

例如,我国网络小说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全球范围内受到欢迎。

2. 文化旅游的兴起:我国文化旅游业发展迅速,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

通过挖掘各地文化资源,开发特色文化旅游产品,提升了文化附加值,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1. “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与沿线国家开展了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如联合办展、互办文化年等,增进了相互了解和友谊。

2. 国际文化交流平台的建设:我国成功举办了一系列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如上海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电影节等,为全球文化交流搭建了平台。

创新文化教育与普及1.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我国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文化服务。

如 libraries、cultural centers等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使公众更容易接触到优质的文化资源。

2. 文化教育普及: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教育普及工作,通过开展各类培训班、讲座、展览等活动,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

结语总之,我国在文化领域的最新贡献涵盖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文化产业的创新与繁荣、文化交流的拓展等多个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文2005年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的中后期提出的。2007年6月,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门研究这一问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为一项基本国策。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2010年7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22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中作出了“三加快、一加强”的战略部署,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文化建设的四大任务之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12年7月,国务院编制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中指出,要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满足城乡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的要求,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扩大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到2020年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镇一级实行高规划。全市镇(街)一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共投入资金达50亿元,建成长安图书馆、塘厦城市展览馆等一大批规模大、档次高的公共文化设施。此外,东莞市重点实施“两馆评估定级”项目,参照国家县(市、区)级的建设标准,对图书馆、文化馆进行重新规划建设或改、扩建。全市32个镇(街)文化站设置率、功能完备率均达100%,面积均超过2000平方米,全部达到了“广东省特级文化站”标准;建成18个镇(街)自助图书馆和14个镇(街)图书馆ATM,达到了32个镇(街)全覆盖。
制定科学规划。2011年,东莞市出台了《东莞市建设国家公共文化服务名城实施意见(2011—2020)》,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出整体部署。随后,东莞市又制定了《东莞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规划(2011—2012)》,明确示范区的创建目标和标准,为创建工作开展提供了有效指引。
加大资金投入。2011年和2012年,全市共投入创建资金13.3亿元,其中市财政投入9.7亿元,镇(街)财政投入2.5亿元,村(社区)投入1.1亿元,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均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占财政支出比例在广东省乃至全国均处于领先水平。
市一级谋求大跨越。2001年以来,东莞市一级先后投入20多亿元建设市中心广场、东莞图书馆、玉兰大剧院、东莞展览馆、群众艺术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博物馆、东莞文学院、可园博物馆、岭南画院、报业大厦、广电中心等一批标志性的大型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这些选址科学、布局合理、运作创新的公共文化设施,成为广受群众欢迎的文化阵地和满足广大市民文化娱乐及高品位文化享受的重要平台。创建工作开展以来,东莞市以基层为重点,继续加大文化设施建设力度,组织实施了被列入市政府“十件实事”的“文化惠民”工程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工程两个重点项目,大力推进文化设施向基层延伸。
创新文化服务配送机制,切实保障高效服务供给。东莞市加强双向互动,推出“菜单式”服务,大力开展群众文化需求调查和满意度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有针对性地组织策划各类文化服务活动,将群众过去“被动式”接受文化服务,转变为“主动式”需求文化服务。同时,强化流动服务,配置了流动图书车、流动演出车,在人口相对密集的地区常态化开展流动演出、流动图书、流动展览下基层活动;在相对偏远的地区、企业,以演出小分队、志愿服务队的形式,将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送到群众家门口,构建起便民、高效的立体网络。
创新文化设施运作机制,提升文化设施使用效益。东莞市积极推进公益性文化单位改革,不断完善文化设施管理运作机制,采取一个场馆、一套人马、一个运作模式,有效提升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益。例如,东莞图书馆实施全市图书馆总分馆制、“一馆借书,多馆还书”,在全国首创24小时自助借还服务,推出全国第一个自助图书馆和第一台图书馆ATM(图书自助服务站),与32个镇(街)共同构成了时间全天候、空间全覆盖的图书馆网络;玉兰大剧院采用“政府财政补贴,目标管理,保利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模式,坚持“高品质,低票价”的方针,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增加文化消费总量,提高了公共文化设施效益。此外,还大力推进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切实做好公共文化场馆面向弱势群体、特殊人群的文化服务。
着力攻坚克难,破解突出矛盾。东莞市结合创建工作和东莞市情,认真研究本市公共文化建设存在的薄弱环节,量体裁衣,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破解之道。
首先,针对新莞人群体数量大,文化需求大的问题,东莞市深入开展“新莞人文化权益保障机制研究”,通过开展问卷调查、座谈交流等方式,全面了解新莞人文化生活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推动将保障新莞人文化权益的相关内容写入政策性文件。与此同时,东莞市结合研究工作,切实加强对新莞人的人文关怀和文化关爱,建立起“农民工文化人才培育与扶持机制”;成立全国首个“中国农民工歌曲创作基地”,先后举办了七届“越唱越红”打工歌曲歌唱大赛;精心打造新莞人才艺大赛、“名家课堂”新莞人艺术培训班、“打工学堂”“我的打工成才路”巡回演讲等品牌活动。这一系列举措,为在莞生活、创业的新莞人提供了表现个性、展示才华的平台,受到广泛欢迎。
加强组织部署,强化保障措施。东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始终将其纳入中心工作统一谋划、统筹推进,特别是在成为首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城市后,更是以强有力的手段来推进示范区的创建工作。
强化组织保障。东莞市把示范区创建列入“一把手工程”,写入市党代会报告、市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年度计划、年度考核之中,并与各镇(街)签订了创建责任书。为形成强有力的领导和协调机制,东莞市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市分管领导为副组长,15个有关单位和全市32个镇(街)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并抽调专门人员组成创建办公室。
加强工作督导。东莞市先后召开 4次全市性高规格的大型会议,组织20多次不同形式的现场会、研讨会、专家咨询会、点评会。市领导亲自带队深入基层了解创建进展,现场解决存在问题;市文广新局、各镇(街)也都结合实际,开展分片、驻村、挂点等多种形式的督导,有力地推动了创建工作的开展。
实施三级联动,推进设施覆盖。公共文化设施是政府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载体,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进入新世纪以来,东莞市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镇(街)和村(社区)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通过市、镇(街)、村(社区)三级联动,着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推动各种文化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全面覆盖。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做法
2001年,基于“城市发展以文化论输赢”的判断,东莞市委、市政府把“文化新城”确立为重要的城市定位,提出了建设“文化新城”的发展战略。在实施“文化新城”战略中,东莞全市先后共投入70多亿元,重点打造“图书馆之城”“博物馆之城”“广场文化之城”和“音乐剧之都”,着力构建功能先进、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10年,东莞市委、市政府又提出实施“文化名城”的战略决策,力争用10年时间,打造“四个名城”(即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名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现代文化产业名城和岭南文化精品名城)。2011年,国家文化部、财政部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上水平,在全国东、中、西部分批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东莞市积极申报,成为首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31个城市之一。两年多来,东莞市以建设“文化名城”为统领,以创建国家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抓手,突破城乡界限、户籍界限、群体界限,全力构建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创新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于2013年7月顺利通过文化部验收,总成绩在东部名列第三,成为全国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城市之一。东莞市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做法有以下四个方面。
坚持机制创新,提供优质服务。创新是发展的源泉。东莞市委、市政府以理念创新为先导,以机制创新为重点,着力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取得新突破,积极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益。
创新社会兴办文化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东莞市出台《东莞市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工作暂行办法》等政策文件,大力引导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文化建设。首先,积极推进社会办活动。在今年的“千场文艺演出进基层”活动中,东莞市专门设置了200场供市内具备演出资质的文化企业、文艺团体组织实施,有效拓展了文化活动的资金投入渠道。其次,积极鼓励社会办博物馆。东莞市涌现的唯美陶瓷、圣心糕点、农商行钱币等9家特色鲜明的社会办博物馆,成为东莞市博物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再次,积极提倡社会办文艺团体。全市共有文艺协会238个,文艺团队364个,成为提供文化服务的重要力量。
构建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大力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及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现代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而公共文化服务则是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以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基本文化需求为目的,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向社会提供公共文化设施、产品、服务的制度体系。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维护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重要保障,是维护公共文化生活的公平与正义、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
创新基层建设考评机制,全面推动完善体系建设。东莞市参照国家文化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指标体系,建立健全相关指标体系,以“利用率、参与率、满意率和导向性”为主要内容,组织开展东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镇(街)、示范村(社区)、示范企业创建工作,不断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科学、可持续发展,有力推动并完善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创新文化活动整合机制,形成“一镇街一品牌”格局。东莞市把零散分布于全市各镇(街)、各部门的文化资源通过整体推进、专业策划、提升内涵、特色打造和加大宣传等五大措施,打造“我们的节日”文化活动品牌,形成“一月一节庆,一镇街一品牌”的良好格局,如桥头“荷花艺术节”、望牛墩“七月七风情节”、东坑“卖身节”等各具特色的品牌活动,实现全市各地文化资源由分散到聚集转变,组织形式由“各自为阵”向“协同作战”转变,活动的规格档次明显提高,品牌效应集中显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