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四大特征
文化服务知识点总结
文化服务知识点总结一、文化服务的概念和特点1. 文化服务的概念文化服务是指为满足人们文化需求和提高文化生活水平而提供的各种服务。
它包括文化娱乐、文化传播、文化教育、文化体验等各种形式的服务。
文化服务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和提高文化生活水平为宗旨,通过各种方式提供给民众,是促进文化交流和交融的重要手段。
2. 文化服务的特点(1)多样性:文化服务形式多样,包括文化娱乐、文化传播、文化教育、文化体验等形式,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
(2)互动性:文化服务不是单向传递,而是通过互动的方式提供,使受众能够参与其中,提高参与感和满意度。
(3)开放性:文化服务是面向公众的,不分种族、年龄、性别、地域,任何人都可以享受文化服务。
(4)公益性:文化服务通常是以推广文化、提高文化水平为目的,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质。
(5)需求导向性:文化服务是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为宗旨,以人为本,注重服务对象的需求和利益。
二、文化服务的形式和内容1. 文化娱乐服务文化娱乐服务是以文化为媒介,以娱乐为目的的服务形式,常见的文化娱乐服务包括电影、音乐、戏剧、艺术展览等。
这些形式的文化娱乐服务通常以消费者为中心,通过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提供娱乐和休闲的功能,使人们在享受文化的同时得到放松和愉悦。
2. 文化传播服务文化传播服务是以传播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服务形式,常见的文化传播服务包括图书出版、音像制品制作、新闻媒体传播等。
这些形式的文化传播服务通过传播文化信息,提高民众对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推动文化交流和交融,促进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3. 文化教育服务文化教育服务是以教育培训为主要内容的服务形式,常见的文化教育服务包括艺术培训、文化艺术教育、文化遗产保护等。
这些形式的文化教育服务通过提供专业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和技能,培养文化人才,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4. 文化体验服务文化体验服务是以体验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服务形式,常见的文化体验服务包括文化旅游、文化节庆、文化体验营等。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思考
03
社会参与模式的优点是能够引入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效 率和质量,同时也可以促进社会参与和公民意识。但是,如果社会力量缺乏经 验和能力,可能会导致服务质量不稳定和政府监管成本增加。
公共文化服务购买
公共文化服务购买是指政府通过 公开招标、竞争性谈判、邀请招 标等方式,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 文化服务。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能够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其 基本文化需求,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推动文化发展与繁荣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有助于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的繁 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能够满足公民的基本文化需求,增强社 会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政策法规的执行和监督
加强政策法规的执行力度,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确保政策法规 的有效实施。
03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 实践探索
政府主导模式
政府主导模式是指由政府负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管理和运营,以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 权益。
在该模式下,政府需要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和规划,投入资金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招聘专业人员, 组织文化活动等。
02
人才的多样性和包 容性
鼓励不同背景和领域的人才参与 公共文化服务,增强文化的多样 性和包容性。
03
人才的稳定性和激 励
建立人才激励机制,提供良好的 工作环境和发展空间,以稳定和 激励人才。
文化资金投入
资金的充足性和可持续性
01
确保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充足且可持续,以支持长期的发展。
资金的合理分配和使用
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展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成果和特色,如参加国际文化展览、举办国际 艺术节等。
第5章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文化管理学
21世纪公共事业管理系列教材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经验
三.统筹城乡的重庆模式
1.公共文化阵地覆盖城乡。 2.文化惠民工程扎实推进。 3.城乡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4.内容供给能力不断加强。 公共文化服务形式多样。
文化管理学
21世纪公共事业管理系列教材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创新
三.公共文化服务的品牌化建设:
立足资源
创树精品
高端引领
文化管理学
21世纪公共事业管理系列教材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经验
一.政府主导的朝阳模式
1.朝阳基本区情和文化资源状况
文化资源方 面的特点:
公共文 化资源 比较丰 富
国际文化 资源比较 丰厚
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资金保障
政府 社会捐助、赞助
文化管理学
21世纪公共事业管理系列教材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创新
一.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供给
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供给, 即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 的社会化。
包括
1.政府供给
2.社会组织供给
文化管理学
21世纪公共事业管理系列教材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创新
文化管理学
21世纪公共事业管理系列教材
第5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概念与内涵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容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创新
文化管理学
21世纪公共事业管理系列教材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概念与内涵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提出
1.文化权利意识的觉醒 2.公共文化服务概念的提出 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 提出
文化管理学
21世纪公共事业管理系列教材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四大特征等10 则
声屏世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四大特征一、服务主体的非营利性。
非营利性,即所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要以公益性为基础。
公共文化服务不同于市场文化服务,其服务主体是政府,而不是市场,其公共性决定了提供的文化服务的公共性。
二、服务对象的非排他性。
非排他性,即所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要惠及全体公民,为全体公民普遍享有。
文化生活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不应有任何地域、城乡等的差别和种族、身份等的歧视。
三、服务内容的非均衡性。
非均衡性,即所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因地域、发展水平和公民需求的差异,而呈现出的多样化、多方面和多层次等非均衡的特点。
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时,需要因地、因时、因人制宜,分类指导、梯次推进、特色化地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四、服务目标的非差异性。
非差异性,即所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其根本目标在于向全社会提供公平、均等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使全体公民平等享有基本文化权利的保障。
人民既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享有者,公共文化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没有差异的。
(据陈祥东于《光明日报》2014/12/09)中国社交网络未来的发展趋势一、向移动端迁移。
移动互联网更加注重用户参与和场景化表达。
随着手机硬件水平的提升,手机既能生产内容也能处理内容,可以在手机上剪辑视频、在图片上涂鸦,这也进一步使得内容能够承载更加丰富的信息。
所以,下一代社交网络的内容形式将更加多样。
二、从大平台逃离到垂直社交。
在现在没有区分的大平台社交媒体上,用户被各种各样的无效信息轰炸。
随着好友数的增多,处理信息变得疲劳而低效,成本剧增。
这些都导致了人们对于社交大平台的恐惧,人们希望通过垂直社交产品解决垂直社交的需求。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去中心化和去边际化意味着垂直社交还将迎来更大的发展。
三、匿名社交和阅后即焚兴起。
在微博等公开社交网络盛行的环境下,隐私问题给人们造成困扰。
自私密交友软件Path 流行起来后,国内互联网创业者和互联网巨头相继在私密社交领域布局。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对策研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对策研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构建一个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为了各个国家的重要任务之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不仅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还能够促进国家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本文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定义与特点、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对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由政府部门主导、各类文化机构共同参与、覆盖面广、功能完善的文化服务网络。
它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剧院、艺术馆等各类文化场馆以及文化活动、文化产品等一系列相关组织和服务内容。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特点主要有普遍性、均等性、多元性和社会性。
普遍性体现在公共文化服务应该面向全体人民群众,不分阶层地提供文化服务;均等性体现在公共文化服务要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的基本需求,不偏袒其中一部分人群;多元性体现在公共文化服务要包括各种形式的文化,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社会性体现在公共文化服务要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支撑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健康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包括多个方面。
首先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建设,包括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场馆的新建和改扩建,以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场所的需求。
其次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运行机制,包括提高文化机构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增加对文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构建一个高效、便捷、优质的文化服务体系。
此外,还需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创作和推广,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和影响力,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文化产品的需求。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一些难点和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首先是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不均衡的问题。
一些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和设施相对匮乏,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针对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加大对资源匮乏地区的投入,增加文化场馆、图书馆等设施的新建和改扩建,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普及率和覆盖面。
同时,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鼓励社区、企业等开展文化活动,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形式。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课件
公共文化服务通过组织各种文化活动,促 进公民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有助于增强社 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政策法规
国家政策法规
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指导标准》等。
地方政策法规
各地方政府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公共文化服务保障的地方性法规和政 策文件。这些法规和政策文件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和 保障作用。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意义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提升公民素质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有助于缩小城乡 之间、区域之间的文化差距,促进社会公 平正义的实现。
推动经济发展
Hale Waihona Puke 公共文化服务通过提供优质的文化产品和 服务,有助于丰富公民的精神生活,提高 公民的文化素质和审美水平。
增强社会凝聚力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有助于带动文化 产业的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
政府主导模式的特点包括:政策保障、资金支持、监管执行以及统筹协调等。
社会参与模式
社会参与模式是指政府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监管指导等手段,鼓 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形成政府与社会共同参与的格 局。
该模式强调社会力量的参与和合作,旨在发挥社会力量的优势,丰富公 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运作管理的特点包括:政策保障、资金支持、监管执行、绩效评价等。
04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评估 与改进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评估标准与指标体系
评估标准
评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标准应包括服务覆盖面、服务质量、服务效果以及公众 满意度等方面,同时要注重服务公平性、有效性、可持续性等方面的考量。
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演变及其特点
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演变及其特点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演变及其特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个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政府、社会组织和市场相互协作,以惠及全体国民的方式,提供广泛、多样、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
在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也形成了一些独特的特点。
中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可以追溯到古代,尤其是在封建社会时期。
当时的文化服务主要由贵族家庭和寺庙提供,流传着一些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如音乐、戏曲、书法等。
然而,由于贵族文化的封闭性以及社会阶级的分化,这些文化服务只能惠及少数人,无法满足广大民众的需要。
随着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公共文化服务逐渐从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转变。
一方面,中国的公共教育体系开始建立,使更多人接受文化教育。
另一方面,新兴的媒体行业如报纸、广播和电影,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文化娱乐选择。
此外,社会团体和文化组织也开始发挥作用,组织各种文艺活动,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
这一阶段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强调普及性、娱乐性和教育性,为大众提供了更多的文化参与机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文化产业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部分,同时也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与此同时,电视、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公共文化服务逐渐从现场活动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转变。
人们不仅可以通过电视、互联网观看各种文化节目,还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移动设备获取文化信息和参与文化活动。
这一阶段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注重多样性、便捷性和个性化,更好地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当前,中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朝着更加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在全民阅读、公共图书馆、文化惠民工程等方面,政府加大了投入,提高了服务质量。
社会组织和市场主体也积极创新,推动文化产业和公共文化服务的融合发展。
同时,公共文化服务越来越注重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更加注重满足民众精神需求,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探讨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探讨摘要:本文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概念、特征、作用和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社会发展和人民幸福生活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
建设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文化产业的繁荣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化建设;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正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由政府引领,以公共文化设施、文化活动、文化产品等为主要内容,以满足全民文化需求、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和保障公民文化权利为主要目标的文化服务体系。
它是在现代化要求下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特征是具有普遍性、公益性、独立性和覆盖性。
它的作用主要有:一是推进文化事业的发展,二是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三是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四是加强社会诚信和文化软实力。
建设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对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要建设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需要呈现出的特点是:重视投入、注重质量、发挥领导作用、创新管理,满足公众需求。
其建设过程要遵循市场化、需要导向、开放性、多元化原则。
一方面,政府应承担技术及基础建设的必要部分,增加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量;另一方面,应加强与市场机制的合作,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市场的活力。
总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于现代化建设及文化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人民实现美好生活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同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也需要政府的持续投入与市场机制的不断激发,才能推动文化事业不断进步,让人民享受更高水平的文化服务。
为了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建设:第一,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公共文化设施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
政府要加大投入,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水平,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公共文化设施管理体系,满足人民不同层次和不同领域的文化需求。
第二,加强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开展。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摘要:文化是民族的血液,更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志,而公共文化是政府主导、面向受众的传播内容。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多元。
为了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质量,在政府主导、文化共治和“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逐步成熟的前提下,努力打造内部人才培养和政府购买服务、外部全媒体发布和产业集群的新格局。
同时,抓住文化与教育、科技、医疗、农业等领域跨界融合的机遇,建立公共文化项目引领示范区,成为文化产业新亮点。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文化治理;跨界融合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将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纳入国家“十二五”战略,提出建立网络健全、结构合理、发展均衡、运行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毫无疑问,公共文化不仅和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更是民族历史和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随着综合国力和经济水平的日益提升,民众对精神文化需求的标准和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文化治理模式也面临着改革和创新,建立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成为趋势和潮流。
此外,以往相对单一的文化产业链条也将发生重组、扩充,形成区域化管理的全新融合模式。
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特征和趋势从广义上说,公共文化服务属于公益性质的项目,主要是丰富民众的精神生活,同时起到宣传教育的作用。
相比于其他的专业性服务而言,它的门槛设置较低,能够以最广阔的平台去接纳和满足最庞大的受众,自身呈现出的特征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公共性。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是针对特定的人群设计的,也没有排他性,对于民众的参与实行普惠制。
同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的资金来源大多是公共财政,项目的性质是隶属于政府而服务民众的,而非商业机构。
第二,双重属性。
当文化超越艺术这一狭义范畴,扩展为商品和服务乃至形成产业时,文化产品和服务具有了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两种属性。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四大特征
祥 东 于《 光 明 日报> > 2 0 1 4 / 1 2 / 0 9 )
中 国 社 交 网 络 未 来 的 发 展 趋 势
一
, 这道理永不过时, 大规 模 机 械 化 相结 合 的监 管 制度 体 系 。二是 建 立 由 算 ”
一
加 快技 术研 望通 过垂 直社 交产 品解决 垂直 社交 的 繁荣视频 内容 生产 。第三 ,
、
提 升 用 户体 验 , 构建 产 业 生 态 链 。 服 务主体 的非营 利性 。非营利 需求 。移 动 互联 网 时代 的去 中心化 和 发 .
性. 即所 提供 的 公共 文化 服 务 . 要 以公 去边 际化 意 味着 垂直社 交 还将 迎来 更 要 以技术 创新 带 动产 业升级 ,致 力于 匿名社交和 阅后 即焚 兴 终端 与平 台建设 , 提 升 用户体 验 ; 跟踪 益性 为基 础 。 公共文 化服 务 不 同于市 大 的发展 。三 、
人制宜 , 分 类指 导 、 梯次推进 、 特 色 化 的 比 重 , 兴 趣 化 社 群 将 会 是 下 一 代 社 千 道万 .互联 网不过 是 网上 运行 的一 娜 胡 片“ 虚拟 云彩 ” 而 已。人 们 虽然可 以从
标 的非差 异性 。 非 差异性 , 即所提 供的 泳 于《 新 闻爱好者 ) ) 2 0 1 4 年第 1 2期 )
集成 运营 商 、 视 频 网站 、 电视机 生 产厂 生 产 仍 然 是 现 代 工 业 生 产 的 基 本 形 商和 电信 运 营商 在 内的 内容 生产 与合 态 。 互联 网不 能颠覆 “ 品质第一 ” 。 互联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涵与特征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涵与特征作者:杜晓东来源:《参花(下)》2018年第11期摘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是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
本文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内涵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其建设特征,包括标准化特征、均等化特征、大众化特征和信息化特征等。
关键词: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内涵与特征日益增长的居民文化需求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升级换代提出了具体要求,党中央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给予高度重视,并在相关文件中作出了具体指示。
近几年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供给能力得到明显提高,覆盖范围也不断扩大,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在深刻理解其内涵及时代要求的基础上,突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特征,从而真正满足社会公众多样化需求。
一、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内涵在探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内涵之前,首先应了解目前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相关研究。
虽然学界未对其概念作出统一定义,但许多研究者的定义都存在相似之处。
比如公共文化服务具有公益性、非营利性和非竞争性,由这种活动构成的体系,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此外,多数学者认可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且将其构建目的概括为传播先进文化、为广大民众提供精神产品、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等。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增加的“现代”二字,主要是区别于传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说法。
也就是说,理解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涵,不仅要探讨其构建目标、基本职能和性质,还要赋予其时代性的定义,突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换代过程。
根据国家文件的指导要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坚持以人为中心,注重提高文化服务效能,实现资源整合与机制创新,同时广泛引进先进的文化传播技术手段,根据民众文化需求,为其提供更加精准的文化服務。
最终实现文化脱贫、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提升社会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1]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特征(一)标准化特征标准化是指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要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根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目标,制订统一的服务标准。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涵与基本特征(1)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涵与基本特征(1)作者: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蒯大申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涵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是现代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社会中的所谓公共服务,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由政府主导提供的保障全体公民生存和发展基本需求的各类服务。
如基本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服务、基本社会保障、劳动就业服务等。
这些服务的水平应大体上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相适应。
判断一种服务是否属于公共服务,关键在于其提供主体及其使用的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的性质。
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利,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出发点和价值基础。
公民基本文化权利包括参与文化生活的权利、享受文化发展成果的权利、开展文化活动及文化创造的权利和文化创造成果得到法律保障的权利。
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属于公民的基本权利,向公民和社会提供有效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是现代政府的职责和施政重要目标之一。
提供基本文化服务,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任务。
所谓“基本文化服务”,首先不是满足公民所有的文化需求。
在现阶段,国家界定的基本文化服务范围主要包括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方面。
公民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则主要由市场来满足。
若是将应由市场来提供的服务变成由政府支付的公共服务,就是混淆了服务的性质。
其次,“基本文化服务”满足的不是个别人或少数人的需求,而是社会的公共文化需求。
正如修路、架桥是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一样,建公共阅报栏,建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满足的也是社会的公共文化需求,是社会普遍受益的。
再次,“基本文化服务”的服务内容、服务标准、覆盖面和优先事项安排是随着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动态发展的。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之“现代”,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在基本文化理念层面,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涵与特征探析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涵与特征探析作者:李建华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20年第10期摘要:社会现代文化在不断的发展,随着政府职能关系的转变,公共文化服务也一直在不断的完善。
通过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及特征进行了总结,发现问题,并提供了理论研究,并为我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借鉴,切实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与均等化。
关键词:内涵;公共文化服务;特征;现代中图分类号:G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30-0226-02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30.159一、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涵公共文化服务始终是我国政府和民众高度重视的问题,也是带有中国特色性质的词汇。
要掌握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我们需要了解公共文化的精髓,并追溯其理论来源,以更好地理解其价值取向。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涵主要是指有关政府部门的文化部门提供公民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目标,以满足社会和文化的需求,并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系统。
主要设施包括文化资源和公共文化服务,以及人力、财力、物力的保障机制和政策法规。
所以,进行公共服务文化分析,就是指服务于社会与大众的一种文化产业,具有非营利性、政府主导性等特点。
满足公民的基本文化需求、提高公民的文化、提高市民素质是公共文化的主要目标,并且在提供精神需求和文化基础、维护国家文化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实现全面建设生态文明。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附着于政府主导和政府事务分离的原则,遵守以人为本的方向,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率。
要建立协调机制和资源整合,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推动文化非营利组织,依靠先进的技术,高速的通信,以及广泛的通信系统建立了各种通信载体和形式。
另外,公共文化服务还重视对服务效率的把控,其目标界定为对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以期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过程中贡献应有的作用。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四大特征等10 则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四大特征等10 则作者:暂无来源:《声屏世界》 2015年第1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四大特征一、服务主体的非营利性。
非营利性,即所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要以公益性为基础。
公共文化服务不同于市场文化服务,其服务主体是政府,而不是市场,其公共性决定了提供的文化服务的公共性。
二、服务对象的非排他性。
非排他性,即所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要惠及全体公民,为全体公民普遍享有。
文化生活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不应有任何地域、城乡等的差别和种族、身份等的歧视。
三、服务内容的非均衡性。
非均衡性,即所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因地域、发展水平和公民需求的差异,而呈现出的多样化、多方面和多层次等非均衡的特点。
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时,需要因地、因时、因人制宜,分类指导、梯次推进、特色化地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四、服务目标的非差异性。
非差异性,即所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其根本目标在于向全社会提供公平、均等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使全体公民平等享有基本文化权利的保障。
人民既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享有者,公共文化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没有差异的。
(据陈祥东于《光明日报》2014/12/09)中国社交网络未来的发展趋势一、向移动端迁移。
移动互联网更加注重用户参与和场景化表达。
随着手机硬件水平的提升,手机既能生产内容也能处理内容,可以在手机上剪辑视频、在图片上涂鸦,这也进一步使得内容能够承载更加丰富的信息。
所以,下一代社交网络的内容形式将更加多样。
二、从大平台逃离到垂直社交。
在现在没有区分的大平台社交媒体上,用户被各种各样的无效信息轰炸。
随着好友数的增多,处理信息变得疲劳而低效,成本剧增。
这些都导致了人们对于社交大平台的恐惧,人们希望通过垂直社交产品解决垂直社交的需求。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去中心化和去边际化意味着垂直社交还将迎来更大的发展。
三、匿名社交和阅后即焚兴起。
在微博等公开社交网络盛行的环境下,隐私问题给人们造成困扰。
自私密交友软件Path流行起来后,国内互联网创业者和互联网巨头相继在私密社交领域布局。
文化建设之公共文化体系课件
大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的若干意见》。
•
党的十七大把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实现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标志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为党
和国家发展的大局工作,成为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
•
十八大报告指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我们党立足中国特色社
17
2、把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纳入民生范畴
在做好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民 生工作的同时,把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工作 作为民生问题的基本内容,放到突出的位置。通 过积极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 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 文化生活,使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充实、更愉快、 更幸福,有利于促进人心的和谐、社会的和谐。
学习交流PPT
13
文化建设对比图
学习交流PPT
14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存在问题
3、服务方式手段单一,服务质量不高
我国目前公共文化服务主要还是采取提供送演出、送 图书、送电影等单一地服务方式和手段,在反映时代进步、 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别,国家级专业艺 术团体的艺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与世界一流的艺术团体的差 距明显,政府虽然不断增加了对各类公共文化场馆与文化 机构的投入,但随着人民精神需求的不断增加,单靠政府 的力量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的需求,传统文化也经受着各种 考验,这些都导致了公共文化产品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数 量上的严重不足,这点在农村尤其突出。
学习交流PPT
16
解决措施
1、坚持公益性方向不能改变
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 益的主要途径,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体 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因此,政府提供的 公共文化服务始终不能以营利为目的,主要是免 费、低费的提供给广大群众。
文博事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特征及构成
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TO CULTURAL RELICS 文物鉴定与鉴赏建设发展我国的文博事业领域公共文化综合服务体系,不但对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有着维护作用,且更有助于国民整体素质的提升。
因而,综合分析文博事业领域公共文化综合服务体系的特征和构成,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1 关于文博事业领域公共文化综合服务体系主要特征1.1 在人本性特征层面从文博事业领域公共文化综合服务体系构建和发展角度分析,人民群众是主要的受益者,故该体系务必具备人本性特征,即一切皆为民,为广大人民群众有效构建公共服务这一综合性质体系,该体系的构建和发展应内含感情文化服务,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及创造力,促使国民素质有效提升。
伴随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人均生活水平持续提升,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的现实需求处在增长状态,文博视角下的公共文化综合服务体系是为服务于社会及人民而形成的,需时刻以人民群众的偏好及需求为核心,提供针对性、优质性公共服务。
①1.2 在公益性特征层面所谓公益性特征,它属于文博事业领域公共文化综合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基本特征,确保着该体系具备公益性特征,即满足人们对于文化层面的现实需求,政府则属于公共责任的主体。
故而在创新发展我国文博事业领域公共的文化综合服务体系期间,务必要以公益性为首,但需知晓公益性并非免费服务,这就要求我国的文博事业做好政府和市场提供的公共文化各项服务范围,并予以有效界定,将两者所涉及的具体范畴有效明确,结合不同投入主体,将公共服务具体类别划分清楚。
科学合理地确立公共服务专项机制,基于保护文化遗产、适度开放及公益性基本原则等,创新文博事业领域公共文化综合服务具体形式,结合广大人民群众所反映的具体情况加以调整或优化。
1.3 在平等性特征层面文博事业领域公共文化综合服务体系的发展,实质上属于国民经济及政治发展的一种集中表现,属于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专项体系建设的一大助力,对我国在国际上的整体形象来说有着提升作用。
论述怎样理解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及其特点
论述怎样理解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及其特点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文化需求也越来越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也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详细探讨怎样理解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及其特点。
一、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概念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以文化为核心,整合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等各方资源,通过系统性、集约化的服务方式,为广大公众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服务,旨在满足公民对文化的需求和愿望,推进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特点1. 多元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多元性,即服务形式和内容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
除传统的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等文化设施外,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增加了数字文化馆、文化体验馆等多种形式的服务设施。
同时,服务内容也不再局限于文化资源的收集和保存,而是更注重文化的传播和创新,例如文化创意产品、文化节庆、文化旅游等,激发公民对文化的热情和兴趣。
2. 色彩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具有浓郁的色彩性,既注重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也关注时代的发展和变化,较为注重文化服务的创新和实践。
这样,不仅提高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也更能满足公民对文化的多重需求。
3. 公益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具有强烈的公益性,即以提高公民文化素质和促进文化发展为目标,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
同时,公共文化服务通过公共文化设施、场馆等多种形式提供基本和普及性文化服务,普及文化知识,推广文化形式,让更多人享受文化。
4. 可持续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还需要考虑可持续性问题。
这就意味着文化服务的开展应该根据社会、经济、人口和环境等因素的变化,适时调整和完善服务方式和内容。
同时,在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过程中,从经济角度出发,应该考虑如何实现财源的多样化和综合性,以保障文化服务活动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三、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作用1. 促进文化传承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能够促进文化传承,加强民众对传统文化的熟悉和了解。
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模式创新研究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二○一九年第五期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论坛·社会与文化研究专题·收稿日期:圆园1怨原06原11基金项目:2018年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项目(20184590)作者简介:詹娜,女,辽宁本溪人,沈阳师范大学教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文化社会学与民俗学研究。
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模式创新研究詹娜(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学院,辽宁沈阳110034)摘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现阶段国家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而提出来的,是突出强调均等性、基本性、公益性和便利性的一种新型公共文化治理模式。
辽宁省在推进全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尤其在创建国家级、省级公共文化示范区的过程中,在硬件建设、服务内容、活动开展及服务模式上都取得一定的成绩。
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存在服务设施陈阳、服务样式单一、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等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文化品牌的特色打造、服务供给的多元性、服务模式的多样化等方面进行了颇有借鉴意义的模式创新尝试。
关键词:文化治理;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创新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450(2019)05-0047-06文化建设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文化建设的综合效果也反映出国家的文化治理能力[1]。
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文化服务事业是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显现,也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中,政府逐渐由传统的“管理型政府”向现代的“治理服务型政府”转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程。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文化治理模式也随之变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即是当下一种新型的文化治理方式。
这种文化治理形式充分体现“政府+”的多元互助理念,即政府是主体,发挥主导作用,社会力量、普通民众多方共同参与治理[2],以此提高社会公众对文化服务的吸引力和认同感,提升民众对内在精神生活质量和外在物质生活状态的满意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四大特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统筹服务设施网络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突出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时代性、创新性和开放性要求。所谓公共文化服务,是指在政府主导下,以税收和财政投入方式为主向社会提供文化产品及服务的过程。公共文化服务虽然与文化事业在内涵上相关联,但它更多地体现了建立服务型政府、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与制度供给以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利的要求,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群众文化权利的新途径。因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为确保群众基本文化权利的实现而进行的制度设计、产品供给和体系建设,其目的在于丰富精神生活,传播先进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具体则包括为实现上述目的而存在的各种公益性文化机构、文化设施、文化队伍、文化网络及其服务内容的总和。主要体现为以下四大特征。
服务对象的非排他性。非排他性,即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要惠及全体公民,为全体公民所普遍享有。文化生活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不应有任何地域、城乡等的差别和种族、身份等的歧视。公共文化服务具有打破地域差别、年龄界限和身份差距的内在规定性,享受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是现代社会公民理应具有的基本权利之一。所有的地域,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不管是山区还是海岛,不管是发达地区还是不发达地区;所有的人,性别不分男女,年龄不分长幼,身份不分贵贱,职务不分高低,经济不分贫富,都可以平等地享有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简而言之,公共文化服务和满足的对象不是个别人或少数人的需求,而是最广泛和最普遍的需求。因此,服务对象的非排他性,决定了政府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本质要求就是实现广泛的公民性。
服务内容的非均衡性。非均衡性,即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因地域、发展水平和公民需求的差异,而呈现出的多样化、多方面和多层次等非均衡的特点。山区与湖区、内陆与沿海、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乡村农民与城市居民等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发展水平和不同的人群,都会呈现出不同的公共文化需求。比如,在有的地方广播仍然发挥巨大的效应,有的地方则更依赖电视或网络,有的需要大型的公共文化场所,有的则需要小而精的文化阵地,有的需要“阳春白雪”式的高端文化,有的需要“下里巴人”式的大众文化,等等。政府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时,就需要因地、因时、因人制宜,不否定差别和个性,不搞“一把尺子量到底”的文化服务标准,不搞“一刀切”的整齐划一的建设模式,而是分类指导、梯次推进、特色化的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种看似非均衡的服务体系建设,恰恰是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均等化发展的必然路径。因此,服务内容的非均衡性,决定了政府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原则就是实现丰富的多样化。
服务目标的非差异性。非差异性,即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其根本目标在于向全社会提供公平、均等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使全体公民平等享有基本文化权利的保障。具体而言,就是要从法律制度上确保全体公民在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权利均等,从财政投入上确保全体公民在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资源均等,从运行机制上确保全体公民在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机会均等,从重大举措上确保全体公民在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结果均等。概而言之,人民既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享有者,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没有差异的。因此,服务目标的非差异性,决定了政府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根本目标就是实现最大化的均等性。
服务主体的非营利性。非营利性,即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要以公益性为基础。作为现代社会中的“守夜人”,政府的最基本功能和职责,就是提供公共性的制度供给和产品供给。公共文化服务不同于市场文化服务,其服务主体是政府,而不是市场,其公共性决定了提供的文化服务的公共性。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基于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以普遍实现公共文化权益为准则,追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体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和非营利性;反之,则不是公共文化服务。政府建设公共阅报栏、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阵地,提供视听读等公共文化产品,不以营利为目的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公共文化需求,是现代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必然要求。因此,服务主体的非营利性,决定了政府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价值基础就是实现公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