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程回归儿童生活
回归儿童生活的品德课程刍议
、 德 课 程 “ 归 儿 童 生 活 ” 的基 本 理 念 , 回 就 要 把 儿 童 的经 验 和 现 实 生 活 作 为 主 要 的课 程 资 源 。
察 、 了解 儿 童 的 实际 生 活 、 思想 发 展 状 况 ,在课 前注
每 一 册 课 文 我 们 只 列 举 两 个 读 写 结 合 范 例 。 其
累 用一 个 主 题 词统 领 了起 来 , 生 写作 时 , 学 不但 要 考 虑
五 年 级 :一 件 有 趣 的 事
六年 级 :成 长 “ 味瓶” 百
作 文 技 巧 , 要 表 达真 情 实感 , 作 文 有血 有 肉。 而且 使 ◇
3 | 相 0. 0 玉 20 止 16
课
程
意 调 查 儿 童对 相 关 问题 的看 法 、态 度 、经 验 、 困惑 和
第二 个 指 导 范 本每 个年 级各 有 侧 重 :
一
实 ,每 一 篇 课 文 都 有 可 以 挖 掘 的 读 写 结 合 点 ,只 要
教 师 持 之 以恒 ,一 定 能 品 尝 到 “ 写 风 光 无 限 ” 的 读 成 功和 喜 悦 。 附件 6 — 写作 指 导 范 本 —
年 级 :会 说 完整 的 句 子 ( 简单 的 单 幅 图 画 , 看
挖 掘 儿 童 生 活 实 际 中 出 现 的 一 些 具 有 教 育 价 值 的 经
历 、 体 验 、 问 题 和 现 象 ,并 将 通 过 这 些 问题 和 现 象
童 的 生 活 去 培 养 儿 童 的 品德 ,必 将 使 这 种 培 养 因 为
失 去 了 生 活 的 依 托 而 流 于 形 式 。 因此 ,以 生 活 德 育
第 一 个 指 导 范 本 是 1 6年 级 共 同 的 作 文 主 题 ~
基于回归儿童生活的小学品德教学例谈
.壑 .塑
胡 军伟
( 海市 哲 商 现代 实验 小 学 , 江 临海 临 浙 370 ) 1 0 0
基 于 回 归 儿 童 生 活 的 小 学 品 德 教 学 例 谈
摘
要 :生 活 是 品 德 课 程 的 基 础 , 归 生 活 是 品 德 回
的 生 活 上 .从 儿 童 现 实 生 活 中 发 现 和 遴 选 普 遍 存 在 的 一 些 具 有 教 育 价 值 的 问 题 、现 象 等 ,从 而 生 成 品 德 教 学 主 题 察 学 生 的 校 园 生 活 。 们 发 现 学 生 当 中 有 许 多 浪 费 观 我 用 水 的 现象 : 的 学 生 在 清 洗绘 画 盒 时 , 水 哗 哗地 流 ; 有 让
一
、
建 基 儿 童 生 活 问题 确 定 教 育 主 题
品 德 教 学 要 回归 儿 童 生 活 ,首 先 要 了 解 和 研 究 儿 童
看 我 , 也 没 有 什 么 送 你 的 。 他 一 边 说 一 边 脱 下 自己 身 上 我 ” 的 长 衫 放 在 门 口 , 夜 里 的 山上 很 冷 , 穿 上 它 下 山去 吧 。 “ 你 ” 小 偷 走 后 , 禅 师 二 天 老 “ ” 早 上 。 禅 师 打 开 门看 见 自 己 的 那 件 长 衫 被 叠 得 整 整 齐 齐 老 放 在 门 口 , 笑 着 说 :我 终 于 送 出 了 一 轮 明 月 。 ” 时 , 他 “ 这 山 F 来 了 一 阵 轻 松 的 歌 声 好 一 轮 明 月 而 明 月 之 所 以 能 传 够 被 送 m , 键 有 两 点 : 是 老 禅 师 的 心 中本 来 就 有 一 轮 关 一
有 的学 生用 拖 把 拖地 时 . 龙 头一 直 开 着 : 的学 生洗 一 水 有 次 手 要 花 很 长 时 间 :有 的 学 生 在 食 堂 就 餐 前 后 洗 手 时 常
“适性教育”让教育回归儿童生活
适性教育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机会和公平问题。其他领域也可以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和需求,采取措施 促进社会公平和和谐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个性化辅导策略
学习诊断
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诊断,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问题 所在,为制定个性化的辅导策略提供依据。
一对一辅导
针对学生的学习问题,提供一对一的辅导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学习 困难,提高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
心理辅导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心理辅导服务,帮助学生缓解学习压 力和心理困扰,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抗挫能力。
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参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综合素质。
02
社会实践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社会调查、职业体验等,让
学生走出校园,了解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03
校园文化活动
学校可以组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如艺术节、运动会、科技节等,让学
生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成果,增强自信心和归属感。
压抑学生个性
应试教育采用统一的标准和考试方 式,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导 致学生缺乏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应试教育加剧了教育资源的不平等 分配,使得优质教育资源向少数学 校和地区集中,不利于教育的公平 和普及。
家庭教育缺失问题
家长教育观念落后
部分家长教育观念陈旧,过于注 重孩子的考试成绩,忽视了孩子 的兴趣和特长,导致孩子缺乏自
通过社会实践,让儿童学会与人合作、与人沟通,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
培养儿童良好生活习惯
教育儿童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 和仁爱之心。
引导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定时作息、合理饮 食、适度运动等。
让《品德与生活》课程回归生活
法 和 知识 ,并从 中认 识 到花 草 树 木 对我 们 人 类 的 功劳 非 常大 ,是 人类 的好 朋 友 。 三 、情 景再 现
“ 问 渠那 得 清如 水 ,为 有源 头 活水 来 ” 。生 活 ,就 是 这 在 阳光下 幻化 出无 限美丽 的源 头活水 。从 生活 中来 ,到
在看 电影 时 ,有 些 让 人落 泪 的画 面 ,在 学 生 眼 里成 了非 生活 中去 ,让 课程 真正成 为沟通 生活与 学习 的桥梁 。 《 品德 与 生活 》课 程 旨在促 进学 生 良好 品德 形成 和丰 十
习生 活 中待 人 接 物 的 一般 礼 节 、在 紧急 情 况下 的救 助 和
的交通 意识 和遵 守 睛况 ,我带 领学 生来 到公路 进行 实地 勘
让他们 记录一定时 间 内违 反规则 的次数 , 并进行 归 因。 自救 、交 通 安 全 的认 识 、遵 守 交通 规 则 、遵 守 公 共 秩 序 察 , 等 方 面 。针 对 学 生 的这 一 特 点 ,我 常 常 在课 堂上 创 设 某 我 还带他 们 到交通 主管 部 门与交警 面对 面交 流 ,更 深层 次
残疾 人 ,是 多么 不幸 啊 ! 二 、走进社 会 。 让 学生 学会实 践 课 本当 中有 的课文 内容是 学生 常见 和 比较 熟悉 的 ,但 学 生
如 果没有 明确 的 目标 ,不用心 观察 ,往往 义是他 们熟 视无
种 特 定 的 情 景 ,让 学 生 亲 自去 尝 试 ,去 体 验 ,从 而 有 所 了解 当地人们 违 反交通 规则 的种类 及原 因 ,与交警 共 同研 收获 。模 拟 活动 的关键 是 让 学 生 获得 体 验 ,演技 好 坏 并 究 解决 的办法 。 不重 要 。例 如 在 教 学 《 他 们 需 要关 爱 》之 前 ,我 们 学 校 正好 组织 观 看 电影 《 一 样 的人 》 ,讲 的是残 疾 人 的故 事 。 常滑 稽 的搞 笑 ,我 的心 里 留下 极 深 的印 象 。 因此 ,在 教
让生活走进课堂 让课堂回归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回归生活《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因此,学生的现实生活就成了品德与生活课堂的立足点。
教师应以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让学生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
然而,怎么体现生活的课堂,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充满活力?一、内容――源于儿童生活儿童的品德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
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
品德教育只有从儿童的生活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起点,把蕴藏于儿童生活中的道德事件和问题作素材,让课程内容充满儿童文化,从中引发他们的体验和感悟,才能真正唤起儿童的共鸣与向往,才能培养出真正内化为属于学生自己的品德。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关注儿童外在的生活环境和内在的生活世界,创造生活化的、儿童喜爱的教学内容。
1.关注儿童外在的生活世界《欢欢喜喜过新年》这一单元,教材编排的大部分内容背景是北方城乡过大年贴窗花、吃饺子的习俗。
教学中,我们除了让孩子们了解北方过大年的有关习俗外,而且还应该联系近距离的生活世界,引导他们回忆过年时候搓汤圆、做年糕、燃烟花、放鞭炮等一家人和和美美、团团圆圆的生活场景,从而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激发起他们对生活、对亲人、对和平的热爱。
2.关注儿童内在的心理世界《品德与生活》第一册第一单元《我上学了》关注的就是儿童内在的心理世界。
从幼儿园到小学,对儿童来讲是一个大的转折点。
刚刚踏入小学校门的儿童,对学校这个陌生的环境、对小学生这样陌生的角色心里既充满新鲜与好奇、期盼与憧憬,也不免有一些担忧、不安甚至惶恐。
为了使他们尽快适应新的环境,情绪稳定、心情愉快的学习。
“我上学了”这一单元,配合小学的入学教育,通过“我背上了新书包”“我们的校园”“新同学新朋友”“校园铃声”这四个主题循序渐进地让儿童的心理得应有的储备,帮助学生顺利地实现由幼儿向小学生的角色转换。
追随兴趣让课程回归儿童——一所乡镇中心幼儿园的课程改革实践
我园地处江阴市华士镇,是一所乡镇中心幼儿园。
2014年,我园成为江苏省首批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园,这既是我园课程改革的主要推手,也是我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契机。
作为管理者,我们不断反思当下的课程,开展了“回归儿童”的课程改革实践,努力让课程回归儿童的兴趣、需要和经验,回归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学习方式。
一、在同一主题活动下形成不同的小主题课程游戏化倡导“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核心理念,我们以此来审视我园的课程。
我园原来以江阴市教研室编制的教师指导用书为课程实施蓝本,年级组内教师通过课程审议共同选择、确定即将开展的主题活动,讨论、修改、形成主题活动实施方案,然后各班按方案实施。
我们也反思,虽然教师在确定主题活动方案时也会考虑孩子的兴趣和年龄特点,但孩子的主体性并未很好体现,最明显的是没有考虑到各班孩子的实际需求和经验基础。
因此,我们决定打破年级组齐步走的课程样态。
我们以年级组长和骨干教师为突破口,先和他们剖析正在进行的主题活动,帮助他们认识到活动主体定位的偏差。
为了不让他们无所适从,我们又与他们商量在实施经过集体审议的主题活动方案时关注本班孩子的兴趣,选择大部分孩子感兴趣且能持续深入探究的点,形成本班小的主题活动。
例如,在中班“圆圆的东西”主题活动中,中班年级组长就有意识地去观察、捕捉孩子的兴趣。
活动过程中,孩子们收集了圆圆的东西,其中有很多瓶盖和杯盖。
一天,伶伶带来了一个杯盖和一张画,这张画上画的是“小猫跳到桌子上去玩,把外公的水杯打翻了,水杯先掉到椅子上,然后掉到地上碎了,只剩下水杯的盖子”的故事,这个故事引发了其他孩子的共鸣,孩子们纷纷说起自己带来的瓶盖和杯盖。
第二天,又有不少孩子带来了瓶盖、杯盖及其故事画,教师制作了一块展板,专门用来展示孩子们的故事画。
随着瓶盖及故事画越来越多,孩子们发现瓶盖有很多种,形状、功能、材质都不一样。
教师发现孩子的兴趣已经从带瓶盖转向研究瓶盖,也意识到瓶盖能带给孩子数学、科学、艺术、社会等多种经验的发展,于是决定形成“瓶盖真好玩”的主题活动。
让教学回归生活
《 品德与生活》 课 程 是 以儿 童 的生 活 为 基础 , 以 培养 品德 良好 , 乐 于探 究 , 热爱 生 活 为 目标 的活 动型综 合课 程 。 本 课程 具有 三 个 基本 特征 : 生 活性 、 开放 性 、 活 动性 。它 从 儿 童 的生 活 经 验 出 发 ,其 内容 涵 盖 了品 德 教 育、 劳动教 育 、 社 会 教育 和科 学教 育 。 内容 极 为广 泛 , 涉及 到 学 生 生 活 的方 方 面 面 , 直 接 地反 映 了儿童 的 现实 生活 。
、
所 给予学 生的不 应是一个 简单 的结论 ,该 是 怎 么才是让 学生 亲 自去试 一试 。 你会 怎么做 ? 人们 会有 怎样 的评价 ?从 而生活 中真 正 的是 非 观念 、 善恶 观念 。 我 们的教 学必须 向生活 开 放, 向现实 开放 , 让学 生到 生活 中去实 践课 上 的认 识 , 不搞 “ 纯而又纯 ” 的教育 。 以儿 童 的现 实 生 活 为课 堂 内容 的 主要 源泉, 以密切 联 系儿 童生 活 的主 题 活动 或实 践 活动 为 载体 ,引 导学 生 在生 活 中发展 , 在 发 展 中生活 。 这 是 品德与 生活课 程 最显 著 的 特点 。所 以在 教 学 中 , 我 们必 须 做 到统筹 把 握、 综合 、 动 态 地 实 现对 儿 童 及其 活动 的支 持、 合 作 与指 导 。 让 学生在 体验 中感 悟 , 在感 悟 中创造 。 转变 观念 , 实施 教育 创新 , 以学生 为 主体 , 适 时构 建 学 习 活动 , 积极 引导 学 生 把 目光投 入到 课 以外 的 、 无 边 无 际的 生活 世 界 中去 , 把 道 德 寓 于儿 童 中 , 让 良好 的 品 德 在 儿 童 的生活 过程 中形成 。
让幼儿园课程回归儿童生活本质
让幼儿园课程回归儿童生活本质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速,家庭的单独化、异化,幼儿接受的刺激和信息愈加丰富且复杂,所处的环境难以满足幼儿的生存需要,儿童生活的本质越来越被忽视,导致了许多儿童问题的出现。
而幼儿园作为儿童生活和教育的第一站,应该回归儿童生活的本质,将游戏、探究和学习打造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让幼儿园课程回归儿童生活本质,并通过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与探究。
一、幼儿园课程回归儿童生活本质的意义幼儿园是儿童生命中十分重要的阶段,不仅是学习、成长、认知、情感发展的重要场所,也是准备进入小学、适应社会生活的最佳机会。
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和内容直接影响到儿童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人生发展方向。
而儿童的生活本质就是通过真切的体验和发现,来认识和发现周围的世界,满足心理和生理上的需求。
从这个角度来说,幼儿园的教育应该回归到儿童的生活本质的角度出发,让幼儿能够在学习中获得快乐、温馨和享受。
幼儿的生活本质中有许多方面的体验和需求,包括孩子对探究、发现、认识的渴望,对愉快、互动、合作的需要、对自发、自主、自我控制的追求、对自由活动的渴望、对激励和表扬的追求,以及对安全、稳定、和谐的需要等。
这些需求应该成为幼儿园课程的设计基础,满足幼儿的生活本质是幼儿园教育的社会责任。
二、如何让幼儿园课程回归儿童生活本质2.1 以体验为基础的课程设计儿童在幼儿园期间主要通过直接的体验来认识和探究周围的世界。
因此,好的幼儿园课程应该以体验为基础,让幼儿通过亲身的经验来探究世界,从而让幼儿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和有趣。
比如,幼儿园可以设计许多有趣的探究活动,如探究小动物、植物、水族馆、石头、几何体等等,从而让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摸索、探索来认识和理解周围的世界。
2.2 把游戏和学习结合起来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是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而游戏则是幼儿天生的学习方式,是最能引发幼儿情感和智力发展的方式,可以促进幼儿的自主性、创造性和适应性等能力的发展。
回归儿童生活:小学品德教学的最佳途径
去体验。 怎样让学生去体验这份辛苦 呢? 我就在课堂
上 设计 了一 个 模 拟插 秧 活 动 。让 学 生 抓 一 把 鸡 毛 毽 子, 弯下腰 , 右手把这些毽子 一行摆六个 , 人倒退 着 走, 十 分 钟 后 交 流 这 一 活 动 的感 受 。 有 了这 腰 酸 腿 痛
基础。
下面 , 我从以下三个方 面浅谈《 品德 与生活》 课
的 生 活性 。 结合 课 程设 置 。 引导 学 生 走进 生 活 。 热 爱
一
的真切体验 , 再来谈种粮的过程 , 学生就仿佛是 自己 参与了其中的劳动 。 这劳动的辛苦 , 粮食的来 之不易 就深深地烙进 了学生 的情感世界。 体验是 品德 与生 活教学 的三个基 本环节之 一。 强化体验是增 强小学品德与生活教 育的重要途 径。 只是通过亲身参 与和直接体验 ,学生才能在 自主学 习过程中感 悟 , 在感悟中创造 。
三、 根据课程特点 。 引领 学 生 在 生 活 中 发 展 。 在 发 展 中生 活
、
生 活
学 生的世界是精彩 的, 也是纯真的。然而 , 他们 在现实生活中往 往会发现一生许多 困惑 。如果我们的教 学不能解决 每天遇到的生活 问题 、 情感 问题 , 就失去 了教育的真正价值 , 在认识 这些 生活问题 的过程 中 , 教 师应 引 导 学生 树 立 正确 的人 生 观 , 价值 观 , 生 活 态 度等 , 便是 自然的 , 而不是外加 的因素 。 课 程 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 的丰富多彩 的活动与行 为实践实现 的。 在这样的教学 中, 教师不 再是知识 的直接传授者 , 不是“ 教” 教 材的人 , 而是儿 童活动的支 持者 、 合作者 、 指导者 。 是引导 、 激发和深 化儿童活动的人 。 儿童更多 的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 , 动手动脑亲身体验 ,而非仅仅依靠 听讲来学 习。例 如, 教《 春天在那 里》 这一活动时 , 我首先安排在课前 先让孩子在爸爸 、 妈妈的陪同下去寻找春天。 在上课 开始 , 我再播放散 文《 草》 的录音 , 那优 美的词句 , 那 动人的意境 使孩 子的内心漾起 了向往 的感情 ,陶醉 在那诱 惑中 , 紧接着我抛出这么一个 问题 : 你发现春 天了吗? 怎 么发现 的? 一石激起千层浪 , 孩子 的激情 被点燃 了。结果 学生很快说 出 自己的观察与体会 。 通过学生 自己的寻找 、 观察 、 感受 、 交流 体验到 春天再发展学生 的想象力 、创造力 引导学生用 自己 喜欢的方式 去和春天玩 。 在玩 中, 学生真正感受到春 天带给他们 的快 乐 , 感受到大 自然的美。因此 , 学生 在 心 灵 深 处 就有 了一 种 想 去 保 护 大 自然 的意 识 。
让课程回归生活——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探究
62【才智】[2014.6]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
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向生活世界回归”成为核心理念,同时也是课程改革的主导思想。
而生活化正是幼儿园课程的特点。
这是因为幼儿是通过在环境中与他人共同的生活来获得经验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育内容要贴近幼儿生活,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空间。
”对于幼儿来说,他的发展是全方位的。
幼儿年龄小,知识经验贫乏,生理、心理发展水平的局限,决定了对幼儿的教育不能是一种灌输式或强迫训练式的教育,而必须是一种更为自然,更为符合幼儿年龄特征的教育,即生活化的教育。
幼儿的生活就是幼儿的教育,幼儿的教育就是幼儿的生活。
一、教育活动生活化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到:“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他的生活教育内容博大无比,是动态的,因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因而也是全面的,由此而开展的教育是有利于受教育者的终身的。
”生活是幼儿最自然的课堂,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容,是孩子学习的大舞台,选择生活中富有价值的内容,纳入到教学之中,会使得我们的教育更加贴切、自然,更富有生机。
例如,在大班科学活动“学做小侦探”中,利用的面粉、碘酒、蔬菜这些都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为幼儿所熟悉。
教师以面粉中所含淀粉与碘酒在一起的变化,设计了此次活动,贴近幼儿的生活。
在活动开展中,幼儿能愉快地参与,通过自己的实验发现变化,掌握这一科学现象,并运用自己所了解的知识,找出含有淀粉的蔬菜,使幼儿多种感官参与,在操作中学会观察,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二、教育环境生活化心理学、教育学认为,一切人的生存和发展都不能离开环境,儿童自出生后就在社会生活、周围环境、家庭及照管他们的成人的影响下,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得到发展。
让课程回归幼儿生命成长的本真——《生活化的幼儿园课程》评介
活 中遇到 的 问题 . 有情 境性 的 , 是 幼儿 的发展 特 点也
决 定 了他 们 的 学习需要 情境 性 就像 书 中所提 到 的 “ 习场 ” 的方式就 是一 种很 好的情 境性 学 习方式 实
实 >场 不是 一个情 境 , - - j 而是情 境脉络 . 也的本真
《 活化 的 幼 儿 园课 程 》 介 生 评
2 0
11本栏目主持人: 1 2 狸壅焦 = 丝zz j 里 堡 eg f = ; n
,
8@! £ . 婴
标 的 基 础 上 , 择 有 生 活 性 、 宜 性 、 味性 、 合 选 适 趣 综
长在儿 童手 掌上 的 . 果把这 只手 掌 当成成人 的 , 如 那 么儿 童 的 身心发展 就 不 能依 据 正常 的途 径 前进 . 而
每 次 活动 也 因此 变成 枯 燥 乏味 .脱 离儿 童 实 际 生 活 幼儿 园课 程要 积极 理解 和 关注幼 儿的 生理 和 心 ”
理 的发展 ,根 据社 会要 求 ,积极 营造适 宜挑 战 的环 境 . 幼儿在 自己真 正的 生活 中获得 充分 的发 展 让 二 、 幼儿 用适 宜 的方式 学 习 让 幼 儿 园课 程是 生 活化 的 .一 日生 活都 有教 育意 义。 幼儿在 一 日生活 中会遇 到很 多问题 . 些 问题 和 这
中 , 活化 课 程让 行 政人 员 、 家 、 长 、 师 、 儿 生 专 园 教 幼
都参 与 到其 中 以学 定教 的原则 指导 下 . 渗 透性 在 用 的思 维 . 主要 采用 主题 的方式 进行 幼儿 园课程 编制
为 了保证课 程 真正趋 向幼儿 的生 活 、真 正促 进幼 儿
让生活走进课堂 让课堂回归生活
课改 导航
避 园园固强 进回 囵囱盆 园
褐 有无数的生命而精 彩” 品德与 。《 生活》 课程标 准指 出: 儿童的生活
是课程的基础 。《 品德与生活》 课 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以培 养品德 良好 、 乐于探究 、 热爱生活 泉 丰 实
( 内容 是 在 我 们 学校 附 近 的 津 淮 街 的 十 字 路 口 车 水 马 龙 , 许 多 同学 擅 闯 红 灯 的 危 险 画 面 ) 像 一 开 始 , 生 们 的 注 意 力 录 学 马上 就被 吸 引住 了。看 完 录像 后 , 问 学 生 : 了这 段 录像 , 我 看 你有什 么感受? 学生们纷纷举 手发 言。 的说 :这 太危险 了, 有 “
疾人更 需要我们正 常人 的关爱。活动结束后 , 让学生 围绕如
何 用 实 际行 动 关心 帮助 残 疾人 展 开讨 论 , 发 学 生 用 实 际行 激
动 去 关心 、 帮助 残 疾 人
挖掘生活资源 , 调 动学 习热 情
一
、
《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 出:童年是 一个 蕴藏着 巨大 “
五、 关注 生活差 异 , 验 学 习乐 趣 体
生命 化教育 是个性 教育 ,是 对生命 个体 的一种人文 关
二、 提炼 生活题 材 。 激发 学 习兴趣
教材不是教学 的唯一资源 , 学生的生活世界 、 直接经验 、
怀。教 师要关 注学生生命的个体差异 , 让每个不 同的生命个 体都能实现 自己的 目标 。一个 人生活中若经常体验到失败 的 痛苦 , 就会低估 自己的能力 , 自己产生怀 疑 , 对 丧失信 心。教 师只有发挥 主导作 用 , 营造氛 围 , 创设群体赏识情境 , 发挥孩
让课程回归生活――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探究
让课程回归生活——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探究在幼儿园教育中,课程是孩子们成长的重要载体。
然而,在传统的幼儿园课程设置中,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生活的本质。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成长,我们需要让课程回归生活,实现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
下面,我就来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具体方法和意义。
一、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意义1.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生活化的课程能够让孩子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学习和成长,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自主操作,从而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
2.激发孩子的兴趣生活化的课程更贴近孩子的实际生活,更容易激发孩子的兴趣。
当孩子对课程产生兴趣时,他们会更加投入学习,收获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3.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4.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生活化的课程鼓励孩子们发挥想象,创新实践。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孩子们可以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二、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具体方法1.以生活为背景,设计课程内容在设计课程时,教师可以充分挖掘生活中的素材,以生活为背景,让孩子们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学习。
例如,在教授数学知识时,可以让孩子们参与购物、烹饪等活动,让孩子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2.注重实践,让孩子亲身体验生活化的课程要注重实践,让孩子亲身体验。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参与中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组织孩子们进行户外探险、种植等活动,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会观察、思考。
3.鼓励孩子表达,培养沟通能力在生活化的课程中,教师要鼓励孩子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培养孩子们的沟通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组讨论、分享等活动,让孩子们在交流中学会倾听、表达。
4.创设宽松的环境,让孩子自由探索教师要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让孩子们在生活化的课程中自由探索。
教师要尊重孩子的兴趣和需求,给予孩子充分的自主权,让孩子在探索中成长。
三、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实践案例1.课程主题:生活中的数学课程内容:购物、烹饪、测量等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融入生活教育,让小学语文课堂回归儿童本真
融入生活教育,让小学语文课堂回归儿童本真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生活教育的重要性。
生活教育是一种让学生学习、实践和感知生活,培养他们主动参与、用心领会、理性思考的教育方式。
小学语文课程是一门紧密联系生活的学科,因此融入生活教育可以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同时也可以让小学语文课堂回归儿童本真。
首先,融入生活教育可以让小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语文知识。
传统的语文教育往往只注重知识点的讲解和练习,容易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疏离感和学习效果的降低。
而将语文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认识、理解语文知识,从而更容易掌握和应用。
例如,教学《小苹果》这篇课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尝试种植小苹果,了解小苹果生长的各个阶段和特点,同时也可以将课文中的情感和生命力与学生的成长相联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情感。
这样一来,孩子们不仅可以在有趣的实践中学习知识,也会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语文课堂也不再单调乏味。
其次,融入生活教育可以让小学语文课堂回归儿童本真。
现如今,儿童的童年生活变得越来越依赖电子产品,而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无法让孩子们感受到生活的快乐和简单。
通过融入生活教育,教师可以让孩子们重新回到自然、真诚的环境中,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简单。
例如,教学《儿童的天空》这篇课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户外或旷野中,让他们感受到天空的广阔和属于自己的世界。
这样的教育不仅可以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可以培养他们的生命力和对生活的热爱。
最后,融入生活教育还可以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并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生活教育是一种专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的教育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
例如,在学习语文文章阅读的同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角色扮演或是做一些实践性的活动,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可以提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鼓励他们在学习中思考和创新,从而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回归儿童生活的实践分析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回归儿童生活的实践分析近年来,政府和各级教育部门重视以道德与法治教育为基础的小学课程体系的建设。
如今,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现在回归到儿童的生活中,使它们更加实用,从而推动我国儿童成长发展的进程。
本文将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基本理论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围绕小学回归儿童生活的实践提出实际的建议,以改善现行的道德与法治教育课堂教学状况,促进我国儿童的成长发展。
首先,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基本概念可概括为,学习与遵守道德与法治,以及学习与维护社会和谐与统一的基本能力和责任。
它既是社会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砝码,也是个人道德品质的基础。
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孩子们的道德义务,而且要在每一个小学课堂内建立一个和谐与统一的学习氛围,使孩子们更好地理解道德与法治。
而小学回归到儿童生活的实践,正是具体体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基本理念的实际措施。
孩子们应该通过参与具有实践性的活动,融入社会,观察社会形势,探索和欣赏道德与法治的实践。
这样的游戏活动,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的实践,从而为他们营造成长的良好环境。
此外,还可以采取引导性的实践,根据孩子们的实际需求,提供有关道德与法治的教育讲座,帮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道德与法治的实践细节,有助于他们积极向上参与社会,充分发挥其作用。
此外,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还要重视教学内容的设计与研究,以便使孩子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的实践内容。
例如,可以开发一些特色主题的课程设计,以便从儿童的生活实践中获得更多的信息,如反欺凌、反暴力、反腐败等,以此来激发孩子们学习道德与法治的兴趣与热情。
此外,还可以采取一些适当的现代教育手段,如网络教育、计算机模拟教学、案例分析等,以更加贴近社会实际,系统地阐述道德与法治的实践内容。
最后,对于小学课堂教学的管理与评价也要优化,以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教学质量。
具体来说,可以加强教师的教学能力培训,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引进适当的学习评估机制,制定更加合理的道德与法治教育课程。
让数学教学回归孩子的生活
让数学教学回归孩子的生活数学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数学,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
新教材中安排了一些涉及“生活数学的内容”,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生活与数学是一脉相承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也就学会了生活,磨砺人生;在生活的同时也学习了数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让数学教学回归孩子们的生活。
一、以“生活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数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要尽量地创设一些生活情境,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
如,在教学“元、角、分”的一堂活动课中,我到学校超市去拿了一些学生平时爱买的商品放在课堂上,让学生分组用自己小组筹集的钱去购买,以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
正当同学们情绪高涨时,我问:从买卖中你们知道了什么?同学们讨论的十分激烈,就连平时不爱回答问题的学生也说话了。
他说:“我们这组筹了10元钱,买了几包吃的,可商店没零钱,还差我们5分钱。
”针对这一问题,我引导其思考,你把你们这一组买的东西算给大家听一下,看是不是还差你们的钱,我一定让老板退给你们。
于是,这位学生把他们组买的五样商品用竖式加起来得到8.85元,再用10元-8.85元=1.15元,然后用商店找给他们的1.20元-1.15元=0.05元,他理直气壮地说:“你们看是不是还差我们5分钱?”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学生也纷纷提出了许多疑问。
这样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教学内容,增强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现实性,使学生在学习“元、角、分”时,不再感到枯燥乏味,增强了教学实效。
二、借助儿童生活兴趣,引发数学思考一切科学知识都来自生活,受到生活的启迪。
基于儿童需求,回归儿童生活——以小班课程故事《我与“衣服”的那些事儿》为例
基于儿童需求,回归儿童生活——以小班课程故事《我与“衣服”的那些事儿》为例【摘要】幼儿园课程生成的依据来源于儿童的需求,课程的过程追随儿童的兴趣,课程的目的是支持儿童发现问题、探索、实践,不断完善自己的生活经验,课程最终的走向是回归到幼儿的生活。
为此,我以小班课程故事《我与“衣服”的那些事儿》为例,浅谈如何基于幼儿的需要,深挖课程,引发幼儿学习,构建新的生活化经验。
【关键词】幼儿生成课程生活需要幼儿园生成课程活动,是以幼儿的生活为源点,基于幼儿的需求、解决幼儿生活中的问题为目的,以构建新的生活化经验为导向的课程活动。
因此,跟随着课程的走向,当我们老师们不断梳理课程故事的过程也是还原幼儿学习的过程,也有利于我们老师思考怎样的方式有助于幼儿的深度学习,什么样的活动和支持方式才能真正有助于幼儿的生长,从而使生成课程的影响力具有延续性,为他们今后的生活“添砖加瓦”。
生活化视角下的课程活动不是一成不变的预设,它是动态化的活动。
一、找准“生活”热点话题,预设课程(一)捕捉“热点话题”,确定课程主题衣服对幼儿来说是每天都会接触到的东西,是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
从穿衣、整理衣物、脱衣,再到一日生活环节的洗手“挽袖子”、“提裤子”等,幼儿无时无刻不跟衣物打交道。
小班开学没多久,孩子们的口中便高频率出现:“老师,帮我脱一下衣服。
”、“老师我的衣服放在哪里啊?”、“老师,我的衣服不见了。
”、、、、、、然而由于它过于为人所熟悉,以至于其丰富的教育价值往往被忽视。
所以此时,我们老师要善于捕捉孩子们的热点话题,从孩子们高频率出现的话语或者行为中剖析幼儿的需要,确定生成课程的主题。
经过老师们主题审议后,我们以“舒适”“整齐”“得体”为价值取向,从幼儿生活维度的关键经验出发,开发《我与“衣服”的那些事儿》主题课程(下面简称“衣”主题课程)。
(二)基于幼儿需要,预设主题目标小班幼儿自我中心化特征比较明显,主要关注的是自己以及自己周边事物的变化,所以小班“衣”课程目标的设定是从幼儿自己出发,借助多样的“衣服”课程活动,推动幼儿主动学习与“衣服”有关的自主、自理能力。
亲历课程 回归儿童
江阴市华士中心幼儿园 创办于1951年,是江苏省优质幼儿园。
园所秉承“师幼结伴成长,共享教育生活”的办园理念,以“培养有爱心、乐探索、善表现、富活力的幼儿”为育人目标,努力将园所建设成为“师幼向往和留恋的幸福家园”。
“让课程回归儿童”是华幼人一直以来的教育追求。
作为江苏省首批课程游戏化建设园,华幼人不断改造室内外环境,丰富资源与材料,让每个角落蕴含着多种学习与发展的可能。
园所从时间、空间、资源等多方面支持幼儿与环境中的事物进行对话和交流,引发和支持幼儿的持续探究兴趣,让课程内容真正来源于幼儿,来源于生活。
教师注重追随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幼儿通过亲身经历建构学习经验,鼓励幼儿积极大胆地进行尝试与探索,在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全面发展。
草地一隅涵洞户外涂鸦区户外音乐区
小班玩水区中班生活区大班留白区童话屋
冒险岛迷宫沙池操场饲养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课程回归儿童生活
2 0 0 2年6月教育部公布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要项目---小学新课
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标准(实验稿)。
依据新标准编写的北师大版教材也于2 0 0 2年9月进入国家课程改革实验区实验。
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的鄂教版教材也于2004年9月在湖北宜昌、荆州、钟祥等地区乃至辽宁地区发行推广,2005年9月在武汉市正式启用。
核心理念:让课程回归儿童生活
鲁洁教授在2001年8月27日课标组会上曾提出:"以往无论什么课程都要努力建构一种科学体系,这种体系是要在逻辑上站得住脚的,是严密的。
但在科学上站得住脚的体系,却经常与儿童的生活脱离,许多内容在儿童生活中是感受不到的,儿童找不到感觉,体验不到,也用不到。
这样的内容对儿童的认识发展虽有一定意义,但对其人格的发展是意义不大的。
如果学习没有意义,学生就会产生厌倦。
"这段精辟的论述明确了品德与生活课程的选择内容要从儿童的生活出发,与儿童生活密切相连,必须是儿童需要并乐于接受的。
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
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其课程标准的设计是以儿童四个方面的生活:健康安全的生活、愉快积极的生活、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为课程的基本框架来确定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标准,将品德教育、生活教育、社会
文化教育、科学教育进行了有机的整合。
拟定主题,再次学习课程标准,回顾课程标准研制的基本思想
(一)品德培养回归生活
(二)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
(三)积极引导儿童的发展
(四)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
(五)倡导自主、探索性学习
(一)品德培养回归生活
1.没有脱离生活的道德。
(品德与生活,必须育人)二、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道德、品德不能从人们的生活中剥离出来。
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 人们是为了生活而改善、提升社会的道德,培养、发展个体的品德,并是为了道德而道德。
学习做人作为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核心,也不是为了曾经盛行的表演式德育中的让儿童作秀,那无疑是品德教育的异化。
品德与生活课所追寻的恰恰是为了促使长期以来为功利所困的"失真"的教育回归到"本真"的教育,进行一种既教人怎样生存,又教人以为何而生存的教育,其目的是为了使儿童生活更加美好,提升他们生命的品质。
2.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形成和发展人的德性。
与生活割裂而独立进行的品德教育,只能让儿童习得一些没有生命力的道德概念和道德符号,而不可能形成真正的品德。
从生活中开始的德育不能从生活中走开,也无法从生活中走开。
如果割断了与生活的血肉联系,德育自身的命运可想而知。
让儿童在生活中既学会做人,又学会做事,在做事中学做人,正是课程的核心价值追求。
3.品德培养遵循的是生活的逻辑
4.品德课与生活课的综合为学生开辟了通向生活的道路,有助于品德培养的加强。
(二)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
1.尊重儿童生活的教育意义:儿童只有在他自己的生活中才能接受教育的引导。
儿童生活
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
童年是个体充满活力、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其生活具有完全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与特点,蕴藏着丰富的教育内涵与发展价值。
生活于人之重要,正如哲学家胡塞尔所说:生活世界是一个根本问题,具有中心的意义。
生活世界是日常的、可知觉的、给予的世界,处于人的背后,而不是人所面对,因而它没有有意识地纳入到人们的视野中,然而,它却是人生的支持力量,是人生之“源”。
诚然,一般情形下,人们的生活在形式上似乎表现为平常的、琐碎的、甚至是比较世俗的,既使是儿童的生活也并不总阳光灿烂,了无烦恼的。
但是这日复一日的寻常生活对儿童成长的价值和意义却存在于其中;它虽不及经过抽象、归纳和整理以后的知识那么有条理和系统,但在对其的体验过程中,儿童却能探寻、感悟到生活的乐趣、价值和意义。
2.课程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而是它的锤炼和引导
课程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并不等于在学习素材的组织、内容的呈现上将现实生活简单翻版。
尤其是对我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巨大的国家。
什么是儿童的现实生活,以什么为参照系来确定,应当怎样去引导儿童生活,都值得研究。
生长在穷乡僻壤的孩子们,是不是只给他们以生活原型的学习,就是关注和尊重他们的现实生活呢?也许还不能这样看,倘若真是如此,那么对这些孩子来说也是不公平的,因为出生地的局限,他们是不是就应该总是在这种生活的简单再现中循环反复,而得不到任何生活的提升呢?让他们更多地了解外部的世界,有助于他们视野的开阔、精神的丰富,有利于他们形成认识、参与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的知识、能力储备。
所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关注的儿童现实生活,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也不会毫无选择地复演生活的过程,而是对儿童生活的锤炼与精选,是高于生活本源的。
3.重视儿童期生活的独立价值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生活具有它自身的价值,它不只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
课程必须充分重视这种价值。
在一定意义上说,只有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才能做到有实效性和有针对性;只有当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他们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他们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他们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通过实际地感受生活、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才能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教育虽不能给予儿童现在幸福的生活,但是,教育可以为儿童将来的美好生活、有意义的生活提供预期性的启发和引导,正是这种在儿童成长过程中通过教育而逐渐积累的准备:包括精神的充实、知识的丰富、能力的提高,为儿童成人后的生活品质和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
品德与生活倡导的是一种积极的、有意义的课程生活,它不仅仅为了促进儿童的发展,而且还要使他们能得到各种现实的、精神的满足和快乐。
由此看来,没有了今天属于孩子们自己的健康、积极、快乐、负责、有爱心、有创意、肯动脑的生活,教育试图追求孩子明天的生活就没有了根基。
对儿童来说,不能为了明天而忽略今天。
(三)积极引导儿童的发展
1.积极引导是儿童发展的需要。
儿童作为发展中的人,具有接受教育引导的需要在多元价值的社会里,需要有正确的价值引导。
2.尊重儿童与积极引导相结合,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品德培养之路。
亦即既不是传统教育的强行灌输、机械训练,也不是西方道德教育中的价值中立、道德相对主义,是在两者结合上下功夫。
3.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指导纲要》以及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的有关精神,以此作为基本价值导向。
(四)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统一
1.儿童是具有完整生命表现的人:在生活中他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总是作为一个整体投入的。
2.课程标准力求使学习过程成为儿童整体生命生长的过程,重视儿童的经验与体验。
(五)倡导自主、探索性学习
1.教学过程是儿童参与的过程:
课程标准所设计的主题与活动大多是需要儿童动手动脑去做、去探索的。
2.教学的过程是引导儿童自己去感受、领悟、表达的过程。
3.自主探索有助于提高教学实效性。
4.并不排斥接受性学习和传授性教学。
(坐立走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