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儿童生活小学品德教学论文
小学品德教学论文《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小学品德教学论文《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小学品德教学论文《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时下的一些思品教学,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往往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了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
儿童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于周遭的生活自然地沟通起来。
思品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未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和影响。
而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
所以《品德与生活》教学必须回归儿童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
让儿童自主实践,才能获得愉快地生活,积极地生活。
本课程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
它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其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
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地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
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品德与生活》课的生活性。
一、走进生活,热爱生活。
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
然而,他们再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和课外书和书本上和教师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事件、产生许多困惑。
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解决每天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价值,在认识这些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等,便是自然的,而不是外加的因素。
儿童的世界,听听他们在说什么;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想想他们有什么困惑,便是我们老师应该做的事情。
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实现的。
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
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
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亲切体验,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教学时,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从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中形成。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论文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论文概要: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需要回归生活,具体的措施是首先要得到学校和家长的重视,重视培养小学生的能力。
其次是要及时更新内容,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不能让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生活。
再次是要改变老师的授课方式,化静为动,在生活中考察学生。
最后还要建立可量化,实际的参考目标,全面考察学生的理解。
当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着若干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当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一)重视程度不够,教育目标与实际情况不符合在當前,虽然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已经被众人认可,认为这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是在学校的重视程度还是不够,主要表现:首先是课时安排的比较少。
传统教育认为,思想品德是可有可无的课程,无论是作为学生,还是作为老师,都无法正确认识思想品德在社会上的作用。
所以就导致了课程偏少,甚至在一些学校中还流传着主课副课的说法,思想品德自然是被视作是副课。
在一些偏远地区,甚至没有条件去开设思想品德教育课程,即便是开设了的学校,课程也非常少,一周仅有一两节,在众多课程中占比实在太小。
与此同时,部分学校没有思想品德老师,即便有,也是其他课程老师在兼任,一个年级基本上只有一个。
(二)思想品德脱离实际情况思想品德教育是一种务虚的教育,成果不会立刻体现出来,而是会在日后的生活中慢慢体现。
也正因如此,思想品德内容的建设一直很少更新,现代社会的发展速度极快,日新月异,在学校中学习的思想品德内容,未必能在社会上用到,即便是用到,也会产生别的问题。
比如说在前段时间被激烈讨论的碰瓷老人。
这与书本上的知识不吻合,一旦小学生遇到这种问题,很容易就会惊慌失措,对实践思想品德内容产生抵触心理,产生不良后果。
再比如,当前思想品德内容还是以实际生活为主,却忽略了网络这种虚拟生活中的品德,网络有其自身的特点,与现实生活虽然不是完全脱钩,但却不大一样。
在网络生活中如何保持品德,这是没有讨论和教育的。
基于小学品德教育回归于生活分析
基于小学品德教育回归于生活分析小学品德教育是培养孩子们道德素养和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环节。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竞争的加剧,小学品德教育被人们忽视,甚至遭到质疑。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分析小学品德教育回归于生活的必要性和意义。
小学品德教育回归于生活可以帮助孩子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当今社会,物质追求和竞争压力日益加大,孩子们很容易迷失自我,缺乏正确的道德判断力。
通过回归于生活,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小学品德教育回归于生活可以培养孩子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每个人的参与和贡献。
通过生活中的互助、合作和公益活动,孩子们能够体验到帮助别人的快乐和责任感,懂得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并愿意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小学品德教育回归于生活可以促进孩子们的自主学习和能力发展。
在传统的品德教育中,很多时候是教师传授道德知识和行为规范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接受。
而通过回归于生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和思考身边的事情,培养他们的观察力、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品德教育回归于生活可以促进学校和家庭的紧密合作。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初社会环境,家庭的教育是孩子品德形成的基础。
通过回归于生活,学校和家庭可以共同参与孩子的品德教育,用相同的语言和方法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成长环境。
小学品德教育回归于生活是必要的和有意义的。
它可以帮助孩子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促进自主学习和能力发展,以及加强学校和家庭的合作。
只有通过回归于生活,小学品德教育才能真正发挥其教育作用,为孩子们的成长和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回归生活的品德教育论文(全文)
回归生活的品德教育论文一、在看和玩中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思考习惯如在教学《风儿吹呀吹》这一课时完全可以领着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验,去发现、去感受风,并让学生用一句完整的话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说一说。
同时结合生活中一些关于风的视频知道风给人们带来哪些好处和哪些危害(这样图文并茂感染力强)。
在最后一个环节,通过学生每人亲手做个美丽的风车到教室外玩一玩感受学习的乐趣。
“留心处处皆学问”,学生限于生活经验和观察角度往往会对身边的现象“熟视无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从点点滴滴入手,帮助学生学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在角色扮演中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品德课的真正意义,是通过课程把学生引导、教育成有思想、有能力、德才兼备、健康向上、对社会有用的人。
课程虽然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帮助,用他们经历的生活情景,锤炼成有意义的教育内容引导教育他们。
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进展是受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影响的。
其中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为了使学生对社会有比较全面、客观的认识。
在教学中要真实反映社会。
为了让学生对社会有更深刻的认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向生活“取样”,从中引出相应的情绪反应和行为,扮演生活中的角色,让学生阅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已有的经验,再现生活中的某个行为片断,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从而获得属于他们自己的真实感悟,促使学生品德向健康、善良、正直去进展。
在教学中,以课堂为线,学生的生活为点,用课堂这条线把学生生活的各个点连在一起,引导学生进行“模拟”生活,让品德课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
点、线的结合使学生获得了新的感悟受到教育,得到了升华,达到了教学目的。
如教学《遵守交通规则》,可以在校园内模拟人行横道和红绿灯的场景,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应该如何遵守交通规则,怎样才是真正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
也可让学生在周五放学回家时以小记者的身份采访一下送自己回家的司机,这就要求以小组的形式有提问的,有记录的,提的问题一定要有价值。
让小学品德教学回归生活论文
让小学品德教学回归生活摘要:生活是品德课的本源,品德课教学要使学生把通过教材、教学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用以解决他们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提升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态度、价值观等,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关键词:生活化;平等;情感;生活情境品德课“回归生活”是针对传统德育“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封闭性弊端提出来的。
传统德育以“理想化”的培养目标、单调的课程结构、僵化的教育过程、消极的评价体系,导致品德课教学与生活缺乏联系,不能满足学生生动活泼发展的内在需要,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目前,品德课教学效益低下,最终应归结为知与行的严重脱节。
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先行德育的“理想化”,过于注重“未来”,而忽视了“现在”(即现实生活),从而使品德课脱离了生活实际,进入困境。
笔者认为,应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才会有知行和谐统一的可能,才会使品德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
那么,如何使小学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呢?一、品德课要与学生的生活密切关联传统的品德课注重服务于未来生活,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它不仅使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隔离,也与学生本来的发展相去甚远。
为了改变传统的“说教”,就应当使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联,缩小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的知行合一搭起一座桥梁,使它们得以沟通。
1.发挥时间上的近距离效应。
理论联系实际是品德课的最大特点,当今世界的社会现象千变万化,学生生活在充满各种信息的社会里,适当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目标的有效达成。
如《让世界充满爱》一课,就可以引用国际红十字会对我国特大洪水援助及我国和世界各国对东南亚海啸灾区进行援助等材料。
这比材料中的朝鲜战场上罗盛教的事迹和抗日战争时期白求恩的故事内容更贴近学生。
选取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例子,学生不会产生一种“虚幻”的感觉,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真实性”。
2.空间上舍远求近。
浅谈小学品德教学回归生活
治学之法2013-08以回归儿童的生活为基本取向,扎根于儿童的生活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由过去被动性的听受学习转向主动性的感悟学习,由封闭性的课堂学习转变为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开放式学习。
对于如何做到这一点,我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解决困惑,回归生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和课堂里、书本上及教师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事件,从而产生许多困惑。
我们的教学如果不能解决儿童每天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价值,也就违背了新课程的理念。
教学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所以教师要走进儿童的世界,听听他们在说什么,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想想他们有什么困惑。
如学生认识到自己长大了,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可家里的人不让做。
于是有的学生就会想: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让做,那我就不做吧!这时候,我就引导学生动脑筋想办法,怎样去争取实践的机会。
有了教师的鼓励、同学的建议,再去实践,得到的可就不只是自我服务能力的锻炼,还有对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二、以情激情,体验生活当人置身于生活的情景中,感受着高兴、愉悦、悲伤、痛苦的各种情感的真切体验,往往会更加爱憎分明,从而激发学生对美好情感的向往与追求,对消极情感的唾弃与鄙夷。
品德教学中有一些内容平铺直叙的讲授难以取得良好效果,其最有效的途径是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
学生通过切身的体验和感悟,丰富了自己的社会知识,发展了自己的实践能力,从而规范了自己的品行。
如《做事要有责任心》,照常理上这一课时,照章宣读,把课文讲完也就差不多了,顶多再加些辨析题。
如果在上课一开始就创设一个情境:某一个雏鹰假日小队的队员们到所在小区开展一次假日小队活动———帮小区搞清洁卫生工作。
活动结束后,队员们乐呵呵地走了,可打扫的工具却丢了一地。
像这样的队员,你认为怎么样呢?学生议论纷纷,都说这样的队员做事太缺乏责任心了,恐怕这样的帮助只会引起别人的反感,该好好地反省一下!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创设,霍然改变了平淡、乏味的说教,激活了学生们的思想,唤醒了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使得课堂充满灵性,这远比翻来覆去念书本上的黑体字、唠唠叨叨说几十遍大道理强得多。
基于小学品德教育回归于生活分析
基于小学品德教育回归于生活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而品德教育更是备受关注和重视。
品德教育是教育事业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品德教育似乎有些偏离了实际生活,导致了品德教育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脱节。
基于小学品德教育回归于生活的需要已经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
本文将从小学品德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探讨品德教育如何回归于生活,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当前小学品德教育的现状是品德教育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脱节。
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小学生的学习压力日益增加,学生们更多的时间花在应试教育上,而忽视了对学生品德的培养。
一些学校重视知识传授,却忽略了品德的培养,品德教育往往只停留在书本上,缺乏实践情景。
品德教育只是停留在口头上的说教和知识灌输,缺乏实践操作,导致学生很难把这些抽象的道德准则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品德教育应该回归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教育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品德教育是教育事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品德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塑造学生的品格,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小学是品德教育的基础阶段,学生们在小学期间形成的品德观念将伴随他们一生。
品德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品德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正确行为习惯,还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品德教育需要回归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那么,品德教育如何回归于生活呢?要强化学校和家庭的合作。
学校和家庭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两大重要支撑。
学校和家庭应该形成合力,齐心协力,共同培养学生的品德。
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等方式与家庭进行密切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与家长共同关注学生的品德教育。
学校还可以开展品德教育主题家长会、家庭品德教育指南等活动,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学生的品德教育,形成学校和家庭共同育人的良好氛围。
基于小学品德教育回归于生活分析
基于小学品德教育回归于生活分析小学品德教育一直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它通过课堂教学和学校生活,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强调学生的道德修养、礼仪规范和人际交往等方面。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小学品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回归于生活,这不仅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更是一个重要的责任。
本文将从基于小学品德教育回归于生活的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
基于小学品德教育回归于生活,意味着学校应该更加重视品德教育与生活的结合。
传统的品德教育往往局限在课程内容和学校规定的行为准则上,这样的教育形式容易让学生产生对品德教育的抵触心理,学生会觉得品德教育是一种强加于自己的东西,缺乏了生活的温度和实际的意义。
学校应该把品德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
可以设置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品德教育课程,让学生通过实际的生活例子来学习品德教育的知识,以及体验品德教育的力量和魅力。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才能深刻理解品德教育,并将其内化成为自己的一种信仰和行为习惯。
基于小学品德教育回归于生活,意味着学校应该更加重视家校合作。
家庭是学生品德教育的第一课堂,家庭中的教养环境和父母的行为榜样对学生的品德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校应该积极与家庭进行合作,共同为学生的品德教育努力。
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和家庭作业等形式,与家庭密切合作,向家长传递品德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促使家长对品德教育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学校还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品德教育活动和讲座,让家长深入了解学校的品德教育教育内容和方式,便于家庭与学校形成紧密的合作与配合的氛围,共同为学生的品德教育努力。
基于小学品德教育回归于生活,意味着学校应该更加重视教师的示范作用。
教师是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要引导者和示范者,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品德的塑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品德教育培训和教育,提高教师的品德素养,使他们不仅仅在课堂上传授品德教育的知识,更要在生活中成为学生品德养成的良师益友。
基于小学品德教育回归于生活分析
基于小学品德教育回归于生活分析品德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不仅仅是传授给孩子们“做好人”的道理,更是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从而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感的社会主人。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教育理念的深入探讨,有人认为小学品德教育已经偏离了生活,仅仅停留在纸面上的教育内容。
基于小学品德教育回归于生活,有必要进行深入分析。
小学品德教育回归于生活意味着品德教育要贴近孩子的实际生活情境,与孩子的生活经验相连接。
在教育中,孩子们看到的是虚拟的、抽象的概念,而实际生活中孩子们接触到的则是具体的、实际的环境和情境。
品德教育需要关注实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将品德教育渗透到孩子们的日常行为和学习之中。
教师应该从学生的日常行为和生活实践出发,引导他们思考,让他们在实践中学到做人的道理,从而真正理解和掌握品德教育所倡导的公德和社会责任。
小学品德教育回归于生活也要求教育者对教育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和凝练。
传统的品德教育往往停留在对一些规范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孩子们品德品质的培养。
这导致了很多孩子对于品德教育的接受和理解存在困难。
小学品德教育回归于生活需要对教育内容进行精准切割和深度挖掘,找准品德教育的本质,引导孩子们通过行为养成、情感培养、思维引导等方式,真正领悟和体会到什么是“好人之道”,从而使教育目标更加具体、更加可行。
小学品德教育回归于生活也意味着教育者需要注重教育方式和方法的创新。
现有的小学品德教育方法受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主导式的灌输教育,缺乏趣味性和思维性,这导致了学生对品德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小学品德教育需要采用更加符合孩子们认知特点和心理需求的教育方式和方法,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品德教育的人文关怀和情感温暖,从而使品德教育更加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小学品德教育回归于生活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品德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学校的课堂和校园之中,而是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
小学品德教育回归于生活的实践研究
小学品德教育回归于生活的实践研究品德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良好公民品质和道德意识的必要途径。
在小学教育阶段中,品德教育是孩子综合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孩子们成长环境的变迁,品德教育也需要随之调整,回归于生活的实践研究,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小学品德教育需要重视的是实践性。
毕竟,品德教育以实践为基础,仅仅依靠课堂上的纸上谈兵是不够的。
品德教育应该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针对不同社会背景和成长环境,开展具体的活动和实践,让学生在参与中感悟品德,在实践中学习品德,从而达到全面提升个人品德素质的目的。
首先,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小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正在成长期,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不断锻炼和提高。
我们可以开设一些团队活动,如班级文化建设类活动、趣味运动会、课外拓展等,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从小事开始培养对集体的责任,更好地体现助人为乐的品质。
其次,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发展自我管理能力。
学生的自我管理主要包括言行举止、时间管理、情绪管理、健康管理等方面。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活动来帮助学生学会理性管理自己的行为、情绪和时间,如学习小组互评、学习计划制定、情绪自我调节、健身知识普及等。
在实践中让学生学会如何自我监督和管理,不断提高个人的软实力。
再次,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品德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活动来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如关注弱势群体、主动帮助他人、班级文化建设、课程设计改进等。
只有在实践中让学生去尝试,去体验,才能真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最后,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品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义卖活动、慰问活动、环保活动、社区服务等,让学生实践社会责任,增强他们为社会贡献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总之,小学品德教育回归于生活的实践研究是我们必须要关注的事情。
基于小学品德教育回归于生活分析
基于小学品德教育回归于生活分析小学品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品德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教育,更要回归于生活,与孩子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使他们在生活中学会正确的品德行为。
品德教育要以身作则为前提。
小学生的观察力非常敏锐,他们时刻都在观察身边的人,尤其是他们最亲近的家长和老师。
作为家长和教师,我们首先要成为他们学习品德的好榜样。
我们要在他们面前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积极向他们传递良好的道德价值观。
我们要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举止,不说粗话,不打骂孩子,不作弊等。
只有我们做到诚实守信、尊重他人、乐于助人,才能激发他们学习这些品德的动力。
要将品德教育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孩子们的生活主要是在家庭、学校和社交圈中度过的,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场景来进行品德教育。
在家庭中,我们可以鼓励孩子们帮助父母做家务,教他们如何与父母兄弟姐妹相处和谐。
在学校中,我们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做人原则,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友爱互助的品德。
在社交圈中,我们可以鼓励他们主动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尊重他人的权利和感受。
小学品德教育还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人格形成并不是单一的结果,而是在与他人相处和面对各种困难时逐渐形成的。
我们要给予孩子足够的自主权,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的能力,让他们在体验中学习,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增加对品德的理解和认识。
小学品德教育还需要注重情感教育。
在培养学生的品德素质的过程中,情感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们要通过建立良好的亲师关系和同学关系,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情商,让他们懂得关心他人、理解他人,并在真正面对感情问题时做出正确的选择。
小学品德教育要回归于生活,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小学教学论文: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小学教学论文: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学的起点和终点都集中在课堂上,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存在一定程度的割裂。
“激情导入---学文明理---辨析导行”的小学品德教学模式也由于存在固有的缺陷,无法深入到儿童的生活中去,以教材、课堂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侧重宣讲抽象的概念、空洞的道理,这既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又制约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让儿童在自己的生活中通过认识自然、了解社会和把握自我,形成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进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一门课程。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我在教学实际中努力走进生活,贴近学生,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营造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把教学的需求转化为学生的需求。
将“生活化的课堂”、“课堂中的生活”融为一体,努力使学生成为认识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一、表演中明事理心理学研究表明,七至十二岁的儿童最善于模仿,而且他们的意识行为,尤其是道德行为主要是靠模仿而形成的。
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可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生动有趣的角色扮演。
第四册《我们肩并肩》一课,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请同学两人一组合作扮演盲人和跛脚的人互相搀扶着走一段路,哪个小组先到达终点,哪个小组就获胜。
开始时很多同学看到“盲人”、“跛脚”的人的样子哈哈大笑。
为了让小朋友们体会残疾人的艰辛,学会尊重、帮助残疾人,我邀请全班小朋友参加游戏,并分为两组,其中一组扮演盲人,一组同学扮演跛脚的人,他们合作走完那段路。
活动后让他们畅所欲言谈活动的感受,同学们都谈出了残疾人走路不便、生活艰难,再联系自己扮演残疾人的实际,他们认识到了不应该嘲笑残疾人,残疾人的心灵更应该去呵护,生活更需要照顾,自己应该尽力帮助他们。
在无声的教育中,作出道德评价和行为纠正;在情趣的共鸣中,使学生的行为得到规范。
二、游戏中学知识游戏,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对培养儿童的情感,让儿童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理解规则,学习科学知识等具有很大的作用。
论文《让《品德与生活》回归生活》
让《品德与生活》回归生活永丰县石马中心小学李万金《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三个基本特性。
其核心内容是:“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
”努力走进生活,贴进学生,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营造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把教学的需求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将“生活化的课堂”,“课堂中的生活”融为一体,使他们在生活中得到感悟,在感悟中进一步“学会生活”。
让品德培养回归到生活中去。
一、让品德教学融于学生生活。
根据新课程关于“生活的理念”大致可理解为:为了生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引导生活和发展生活。
因此,在教学中我树立一种“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
既要让教学走进儿童的生活,又要让生活走进成长中的儿童。
要做到这些,我必须在教学活动之前,做儿童生活的有心人,一方面要了解一年级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了解儿童不同的个性,生活经历等;另一方面,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对儿童进行长期地观察,了解儿童的基本情况,通过建立儿童成长袋,逐步积累每个儿童的有关信息,努力使开展的活动从儿童的兴趣、爱好、经验、关注点出发,使儿童都能积极投入活动,在活动中真正得到发展。
例如,在“我们小学生要这样做”这个主题的教学中,我了解到学生经历了幼儿小、中、大班几年的教学,已经知道小朋友之间要团结友爱,要爱学习,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为班级扫地、擦桌子等。
经过幼儿园里培养和锻炼,已初步具备这些能力,教学时就组织儿童分组表演、竞赛、交流、互评,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提升生活经历和能力,达到小学生该做到的要求。
在教学活动之中,我还与儿童积极互动,通过参与儿童的活动,给予儿童支持合作来实现对儿童的引导和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开展“我爱我的家”的教学活动中,在课堂上,不一味去讲述教材里的儿童的家庭生活,而是创建活动情境,引导儿童讲述,交流自己的家庭和家庭生活,家庭文化等,使儿童了解,关心自己的家,感受家的温暖,激发爱家的情感,从而提升儿童的生活,使儿童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小学思想道德教学真正回归生活的尝试 论文.pptx
本文主要研究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些途径,也就是作为教师应该采取那些方法才能把思想道德课不至于概念 化,而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把教材生活化,不仅可以让学生产生兴趣,而且也可以轻松快乐地完成教学任务,本研究 真正价值就是让思想道德课程走出去,融入社会,不一定局限于课堂,相信,如果每一个思想道德教师都能这样做 ,学生就会热爱这一门课程。
二、小学思想道德教学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农村小学在思想道德教学方面之所以出现问题关键是主管部门对于这一科学重视的程度不够,又因为传统应试 教育评比是一个指挥棒,就造成对于小学思想道德教育成了一个弹性问题,紧一阵子,松一阵子;又因为思想道德 教育是个软尺子,标准没有固定,我行我素,缺少统一的尺度,这就造成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属于各行其是,教师按 照自己喜好上课,于是,简单化不可避免,再者就是有些教室属于兼职,研究思想道德教学精力有限,就很难找到 正确的方法,敷衍而过教法是可能发生的,要想上好小学生思想道德课就需要教师深入研究,认真对待,拓宽思路 ,进行课堂创新,寻找出最佳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尝试走一条最佳途径一一教学回归生活。
结合思想道德教育让学生开展讲故事大赛,出现不少优秀的故事,有的同学讲杨靖宇的故事,有的同学讲赵一 曼的故事,有的同学讲刘胡兰故事,这些故事激励着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为中华民族剖头颅,洒热血,为了民族独 立无数中华优秀儿女为缔造新中国献出了宝贵生命,这些故事鼓舞人心,让学生热血沸腾,爱国主义思想道德自然 而然激发出来。
参考资料:
[1]崔秀娟.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真正回归生活的分析[几学周刊,2018,No.366(18):106-107.
(2]刘学英.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7:70.
[3]龙玲玲.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分析[J].新一代:理论版,2020(8):155-155.
基于小学品德教育回归于生活分析
基于小学品德教育回归于生活分析小学阶段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品德教育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的人格、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正在逐渐形成,对于品德教育的引导和培养至关重要。
在现实生活中,随着社会变革和家庭结构的改变,小学品德教育往往被忽视或者是片面化,导致孩子们的品德素养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
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基于小学品德教育回归于生活的重要性,探讨如何将品德教育融入到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让其成为他们思考、行为和态度的自然体现。
基于小学品德教育回归于生活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品德教育不是一门抽象的学科,而是融入到生活中的精神追求。
孩子们是通过身边的人和事来塑造自己的品德观念,在生活中接触和感受到各种道德规范和情境。
将品德教育回归于生活意味着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悟品德的重要性,对人生价值和道德行为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体验。
品德教育回归于生活也能够培养孩子们的实践能力和情感态度。
通过参与生活中的品德实践活动,培养孩子们的社会责任感、同理心和协作精神,提升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情感态度。
品德教育回归于生活还可以培养孩子们的批判思维和判断能力。
在生活中接触各种道德问题和挑战,可以让孩子们自己去思考和判断,形成独立的品德观念和态度。
基于小学品德教育回归于生活的核心在于如何将品德教育融入到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让他们在观察、思考和实践中感受道德的力量。
关键之一在于注重小学教师的示范作用和引导。
教师是小学品德教育的关键推动者,他们需要成为学生品德教育的榜样和引导者。
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注重品德规范的传承和示范,让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感受到品德的力量。
教师还应该设计一些生活化的品德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品德的关怀和力量。
组织学生参观社会慈善机构、开展社区环境整治等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协作精神。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小学品德教育回归于生活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一些学校和教师在品德教育方面的重视不够,导致品德教育只停留在口号上,缺乏实际的品德教育活动和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归儿童生活的小学品德教学研究摘要:生活作为小学品德教育的基础所在,回归儿童的生活是新课改背景下提出的全新教学理念与教学要求。
课堂教学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路径,如何回归生活,应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
本文结合当前小学品德教学现状,对小学品德教学回归儿童生活的具体途径进行分析与阐述,让品德教学真正回归生活,走入心灵。
关键词:小学品德教学回归生活现状途径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
品德教育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人们常常把道德、品德从人的生活中剥离出来,把它们作为一种孤立现象来对待,反映在课程设置上就是德育课程的学科化倾向,即以德目、道德规范为体系的德育课程,反映在教材上是知识化的倾向,反映在教学上是“德育智育化”的倾向。
其实,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中,不存在脱离生活的道德。
品德的发展也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实现,脱离了生活去培养品德,肯定是无效的。
因此,品德教育要回归儿童的生活,要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
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也要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要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这样联系儿童现实生活的德育才会有针对性,才是有效的。
一、小学品德教学的现状分析
当前,由于我国教育受到应试观念的影响,普遍存在“重智育、轻道德”现象,尚未与时代发展相一致,没能树立对学生的终身教
育观念。
小学品德教学,与学生实际情况相脱节,过于注重说教式、填鸭式教育,造成学生知行不统一,难以发挥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合理作用,甚至对学生的是非观造成混淆。
具体分析,当前小学品德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小学品德教学与家庭教育出现分歧。
由于学校所开展的教学活动仅能作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更多的教育内容需要在家庭中得以延伸,但是以现状来看,二者已经出现不协调状况。
例如,在小学品德教学中,我们告诉学生如果和同学之间出现矛盾,应文明解决,做到以理服人,而个别家长却告诉子女,要以牙还牙。
(二)小学品德教学与实际行动不统一。
现实的教育活动中,小学生品德性和社会性的形成还面临着一些突出矛盾,如,教育目标与实际行为的矛盾,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矛盾等,这些矛盾说到底是学生品德性、社会性的养成教育与生活实际脱节、背离的矛盾,它体现在课堂教学远离现实生活、严重“外灌”、目标抽象化与工具化。
现实中最典型的状态是:学生每天在生活世界之中,却没有体验到生活的丰富性和生活的乐趣。
如果学生的学习和受教育背离了生活逻辑,他们就难免现出疲倦、厌倦以至“逆反”的状态。
这就需要我们就品德教学的生活化问题进行研究。
二、小学品德教学回归儿童生活的途径分析
鉴于当前小学品德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寻求全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将小学品德教学回归儿童生活,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潜移默化中
提升学生素质能力与道德水平。
(一)立足于儿童生活问题,明确教育主题。
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清醒的认识到一个方面的问题:小学品德教学要想回归到儿童生活之中,其根本在于探寻儿童在生活中的真正需求,基于儿童在现实生活中的需求来普选那部分具有一定教育价值的问题,并将其设定为小学品德教育主题。
针对小学三年级下学期《品德与社会》第三单元《节约用水》这篇课文,应该引导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出发,鼓励学生从小事中培养节水意识。
在对小学生校园生活进行观察的过程当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当中的浪费现象比较严重——有的学生在清洗拖把时水龙头一直保持开着、有的学生在餐前洗手时将水龙头打开之后就忘了关上……诸如以上类型的,在学生看来习以为常的举动都是小学品德教育很好的教学立足点。
课前,小学品德教师应该采取家访、座谈会以及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在了解学生课余生活有关用水问题的情况之后,在小学品德教学课堂中有效展开“节约用水”、“珍惜用水”一类的主题式小学品德教育工作,其中,小学品德学科教师需要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乃至整个世界范围内淡水资源的缺乏问题,引导学生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培养学生参与节约用水的积极性。
课后,小学品德教师还应该辅助学生对自身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水资源浪费行为予以反思,并制定相应的生活节水行为策略。
在整个课程阶段的有效开展中,小学品德教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式教学课堂,其更多的在于一种基于学生生活实际的价值式教学课堂,这部分生活
化的教学主题在于教材内容相结合的过程当中能够有效引领儿童向着品德教育课程所倡导的既定目标方向发展,这对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品德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的提升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
(二)立足于儿童思想认知发展现状,拟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对于小学品德教学而言,要想回归到儿童的生活,必然会涉及到“小学品德教育是回归到哪一个年龄阶段儿童的生活当中”这一类问题。
以小学品德教学中《合作与竞争》教学而言,教师从特定年龄阶段的行为认知水平来对三年级学生的思想发展程度进行观察。
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稚气未脱,尽管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已经接触到了竞争与合作,有着一定的竞争或是合作经历,能够认识到目标的达成需要竞争也需要合作,但其参与竞争及合作的最根本目的并非在于对目标达成的需求,而更多的是需要满足其在该年龄阶段的求胜心理。
从新课程改革下相关教育部门所制定的《品德社会课程标准》角度上来说,标准强调了合作的重要意义,指出要实现引导学生充分具有合作的意识以及愿意、善于、享受整个合作过程的相关目标,针对合作教学持“合作是人交流与沟通的最基本也是最有效方式。
合作的力量要大于个体的力量,在目标完成方面,合作所发挥的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态度,培养起学生参与合作的意识及能力。
目前,课标中对于竞争教育却持简化态度,鉴于儿童思想认知处在充分认识到当今社会已经发展成为充斥着竞争与合作理念的相应发展现状决定了合作与竞争的意识应当同时引入教学当中,
教师应该针对竞争教学要持“生活中处处充满竞争,积极且科学的参与竞争能够有助于自身行为能力的发展”态度,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认识到参与竞争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与方法才能被有效实现。
(三)立足于儿童的生活需求,有选择性的开发教学内容。
以小学品德教学中的《我愿和你交朋友》课堂教学为例,小学品德教师需要特别关注一年级新生在进入一个全新校园环境,接触全新校园伙伴及教师的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好奇、不安以及渴望。
充分认知这部分学生在适应整个环境变化过程中所可能会遇到的各类问题,引导他们认识并熟悉整个环境,与同学、与老师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充分感受到整个校园生活的愉悦是小学品德学科教育工作者最应当关注的问题。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自我介绍以及学生向老师提问等多种丰富多样的方式,在教师及学生,学生及学生共同参与游戏活动的过程当中引导学生结交伙伴,认识新朋友,最大限度上的帮助学生消除内心的焦虑感,全身心的体验学校新生活给自身心理带来的快乐感。
比如说,可以通过丢手绢找朋友的游戏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游戏氛围内乐于寻找小朋友、小伙伴。
换句话来说,回归儿童生活的小学品德教育需要在正确理解小学品德教学教材示例意图以及品德教学所承载教学价值以及教学目标
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实际生活需求出发,对教材进行合理且科学的灵活使用,从教学的角度最大限度的解决儿童所面临的各类型实际问题,进而满足儿童现实生活的各种需要,实现儿童教育与小学品德教学目标的同时实现。
(四)立足于儿童的生活经验,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回归儿童生活的小学品德教学应当从了解认识儿童已有生活经验的储备程度以及这部分生活经验引导下学生对于现实生活的理解及感悟角度入手,将其作为各类型教学活动得以开展的基本前提。
以小学品德教学中《欢迎来我家》一课的课堂讲授为例。
“客人来我家做客应该怎么招待”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情之一。
小学品德教学就可以从学生招待客人的实际经验或是学生接触到的父母招待客人的方法入手,引导学生联系已储备的生活经验,针对“客人来我家做客应该怎么招待”这一问题进行相应的经验分享与交流。
在教学教材辅助之下不仅需要使学生充分认知待客的一般礼仪,同时也可以组织并安排学生利于课堂活动实践进行生活化情境的模拟,加深学生对于这部分教学内容的理解与应用。
这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而言是尤为关键的。
总而言之,品德课程要回归儿童的生活,教师必须从教材中引发、从儿童生活世界中确定教育主题,拟定教学目标,开发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沟通课堂教学与儿童生活的联系,实现“从生活中来”;又要关注学生需求,引领儿童自主建构良好品德,使品德课服务于儿童的生活,实现“再回到生活中去”。
只有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让道德教育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
参考文献
[1]叶兵.回归生活精彩生活——小学品德生活化教学浅谈
[2]郭述信.让品德课教学真正回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