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论文

合集下载

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论文

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论文

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初探九年级思想品德编写者明确强调:以对学校德育研究为基础,力求通过教科书实现对“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再创造。

同时也规定:要增加具有时代感、创新性和实践性强的相关内容。

“注重生活化、综合化”,强调社会化和个体化的统一,关注主体性与沟通性,突出思想品德的课程特色。

这是新时期思想品德的一个重要思想,要培养“真正适应步入小康水平的一代新人”为宗旨的综合德育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

实践证明,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的确是一条可行之路,对学生的成长是有基础性的作用,尤其是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

为此,现就智能理论背景下探讨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

一、生活化教学可以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生活实际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目的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

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因此教学过程必将教学是涉及多个智力领域的教学活动,必然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多方面的智力潜能,提高思想品德教学质量。

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1、学生活动变被动为主动。

学生品德培养回归生活,就是要加强品德教育的生活性。

可现行思想品德课教材,每课围绕德育目标要求,大多选用一两个故事情节,阐明一个道理。

由于只注重典型性,反映出不同时期的事或者一些大道理。

而这些故事往往背离学生生活实际甚远,学生听了枯燥乏味。

因此在教学中选用故事时,我有时要作恰当的选择,注意创设一些具体的真实、身边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情境中产生“心灵感应”,从而生成教材。

例如:我在教学《勤俭节约、文明消费》一课时,根据学生特点及学校实际,教育学生理性、文明消费,不乱花一分钱。

在班级开展规范学生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大讨论,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论文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论文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论文篇一《让小学思品教育回归生活》摘要:小学的思想品德教学更应该建立在学生日常生活的基础之上,这不但是教育本质的回归,同时也是思品教学特点的需求,只有让我们的教育向生活回归,学生才能不但将所学知识记住,同时还会将所学的知识加以应用,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任务才能算是真正的完成。

关键词:小学思品;生活化;知识应用;品格塑造在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很多教师忽略了将我们的课堂与实际生活加以联系的重要性,一味地强调课程的知识性而忽略了学生对于课程内容是否接受。

这样不但在很大程度上伤害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完全背离了思想品德教育的本质。

思想品德教育与其他的知识性学科教育存在着极为明显的不同,那就是思想品德的教学是完全建立在实际生活的基础之上的,课程内容中的任何一个人物和事例,甚至是一些道理和理论都是来自于实际生活的,因此这个独到的特点就决定了我们的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不能脱离实际生活而存在,只有加强我们的课程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我们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做好小学思想品德教学。

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也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真正地称之为教育,这句话在很大程度上给我们指明了小学思品教学的方向,那就是向实际生活靠拢,让我们的思品课堂真正地回归到实际生活之中。

这样做不但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参与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来,同时还能够让学生意识到,知识的摄取最终是用来使用的,而不是简简单单地挂在嘴边说说,尤其是思想品德和道德方面的教育,思想品德的教育最终是要让学生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在今后的实际生活中能够保持道德的操守,而不是仅仅知道思品教育的理论知识。

1 课堂教学要立足于生活,内容选取要贴近生活实际在小学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选取的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这不但是因为这门课程的特质所要求,同时也是满足小学生的特殊要求,小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自律性都不是很高,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也不是很高,这就要以他们所熟悉的知识为桥梁来让他们接受新的知识。

高中思想政治课应回归生活论文

高中思想政治课应回归生活论文

高中思想政治课应回归生活摘要:政治知识来源于生活,要让学生掌握这些规律性的知识,不能只靠死记硬背,而是要求我们通过多种渠道使知识再次回归生活,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去感悟,只有这样思想政治课才能帮组学生提升思想境界,形成良好品格。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回归生活立足实际还记得我在高一第一堂政治课,问学生对于政治课的理解,有一个孩子说出了一个值得我们反思的答案,她说:“政治是虚伪的”。

这个回答让全班大笑,也让身为政治教师的我想了很久。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单一,教师们采用“满堂灌”或“注入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听了深感“枯燥无味”,逐渐地失去了信心。

在学生方面形成了死记硬背,为考试服务的现象,这严重抑制了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效果和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

所以,我们要呼吁思想政治课应回归生活、回归实际,应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心灵。

其实政治课生活化早已经不是口号,我们许多老师已经开始在探索这条道路,而且新课标在教材的设置上已经体现了这一点。

首先教材内容贴近生活,比如《经济生活》中计算汇率、利息、消费心理和消费原则,都是大家生活中遇到又不会解决的问题。

其次教材板式更加新颖活泼。

色彩上比较鲜艳,加入了很多生活中的图片和漫画,比如《政治生活》民主决策中,政府决定上调水价,把百姓的嘴都用胶带十字贴住,就非常形象的说明了不接受民意的决策方式,有的学生看完后就会心一笑,然后再让他分析这种行为,就更容易激发他们思考。

最后,教材中问题的设计特别有启发性。

比如《生活与哲学》中,通过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材料,提出思想文化的发展和经济发展、政治变革之间是什么关系的问题,同学们就可以结合刚学完的历史知识,说出很多观点。

教材虽然较之前生活化了许多,但是里面的知识、原理还是单一的,如何把单一的知识生活化就要靠政治教师了。

政治教师要把政治知识融入到鲜活的生活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活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源头活水,生活中教学的资源无处不在。

小学思想道德教学真正回归生活的尝试 论文.pptx

小学思想道德教学真正回归生活的尝试 论文.pptx
结语:
本文主要研究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些途径,也就是作为教师应该采取那些方法才能把思想道德课不至于概念 化,而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把教材生活化,不仅可以让学生产生兴趣,而且也可以轻松快乐地完成教学任务,本研究 真正价值就是让思想道德课程走出去,融入社会,不一定局限于课堂,相信,如果每一个思想道德教师都能这样做 ,学生就会热爱这一门课程。
二、小学思想道德教学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农村小学在思想道德教学方面之所以出现问题关键是主管部门对于这一科学重视的程度不够,又因为传统应试 教育评比是一个指挥棒,就造成对于小学思想道德教育成了一个弹性问题,紧一阵子,松一阵子;又因为思想道德 教育是个软尺子,标准没有固定,我行我素,缺少统一的尺度,这就造成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属于各行其是,教师按 照自己喜好上课,于是,简单化不可避免,再者就是有些教室属于兼职,研究思想道德教学精力有限,就很难找到 正确的方法,敷衍而过教法是可能发生的,要想上好小学生思想道德课就需要教师深入研究,认真对待,拓宽思路 ,进行课堂创新,寻找出最佳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尝试走一条最佳途径一一教学回归生活。
结合思想道德教育让学生开展讲故事大赛,出现不少优秀的故事,有的同学讲杨靖宇的故事,有的同学讲赵一 曼的故事,有的同学讲刘胡兰故事,这些故事激励着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为中华民族剖头颅,洒热血,为了民族独 立无数中华优秀儿女为缔造新中国献出了宝贵生命,这些故事鼓舞人心,让学生热血沸腾,爱国主义思想道德自然 而然激发出来。
参考资料:
[1]崔秀娟.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真正回归生活的分析[几学周刊,2018,No.366(18):106-107.
(2]刘学英.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7:70.
[3]龙玲玲.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分析[J].新一代:理论版,2020(8):155-155.

让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教育教学论文

让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教育教学论文

让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中小学—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

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热爱生活为目标的综合课程。

当我们“推开”那扇门,进入孩子们的天地时,会发现那是一个大有作为的天地,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

一、品德教学要立足于生活。

在教学中,图画、照片等是教材主要的“语言”形式。

其实、教材所要表达的还有很多“言外之意”,那么,探究“言外之意”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好教材的重要环节。

品德教学如何真是的切入儿童的灵魂,影响儿童的行为呢?我认为通过画上学路线图和玩交通安全棋,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珍爱生命的情感。

学会识记常见的交通和安全标志,掌握一些基本的交通规则,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上学不迟到的好习惯。

学生在画中学,潜移默化地进行安全教育。

二、品德教学要融于生活。

小学品德课的教学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课堂教学中离不开学生对生活的观察。

根据新课程关于“生活的理念”大致可理解为:为了生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引导生活和发展生活。

因此在教学中要对学生树立一种“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

既要让教学走进儿童的生活,又要让生活走进成长中的儿童。

例如教学二年级《秋天在哪里》,要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变化感受秋天。

学生从学校里的树叶变黄了,天气凉了……进行观察,身边的生活现象:稻子熟了、水果多了……这样的交流展开后。

丰富了学生的观察角度在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对生活观察的学习习惯得到了良好的养成。

如何让学生亲自去体验自己生活在一个大家庭呢?在课堂上我设计了一个《远亲不如近邻》的小品,要求学生观察后分组交流感受,在各抒己见,把自己的体会说出来,从而使他们体会到邻居的重要性。

体会到学校就像一个大家庭。

课后我还经常给学生留一些特殊的作业:如帮助爷爷奶奶做家务,现在农村的留守儿童很多,大多是爷爷奶奶照顾。

通过这些活动,既能为爷爷奶奶分担繁重的家务,又能让学生在劳动中充分体会到家长的辛苦,激发他们对长辈的爱和感激。

小学品德教学论文《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小学品德教学论文《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小学品德教学论文《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小学品德教学论文《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时下的一些思品教学,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往往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了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

儿童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于周遭的生活自然地沟通起来。

思品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未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和影响。

而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

所以《品德与生活》教学必须回归儿童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

让儿童自主实践,才能获得愉快地生活,积极地生活。

本课程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

它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其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

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地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

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品德与生活》课的生活性。

一、走进生活,热爱生活。

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

然而,他们再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和课外书和书本上和教师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事件、产生许多困惑。

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解决每天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价值,在认识这些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等,便是自然的,而不是外加的因素。

儿童的世界,听听他们在说什么;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想想他们有什么困惑,便是我们老师应该做的事情。

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实现的。

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

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

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亲切体验,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教学时,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从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中形成。

让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生活—教育论文【课题研究】

让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生活—教育论文【课题研究】

让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品德与生活课标指出:“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意义的内容。

”品德与社会课标也指出:“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的密切联系。

”所以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把握教材的观点,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起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动态生成教学目标。

要确立情感目标、行为与习惯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也就说教学最终目标是要指导儿童的实际生活,解决儿童在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提升儿童的生活能力。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导向和归宿,教学要回归儿童生活,必然要求不仅根据教材,而且更需要根据儿童的实际生活状况、身心特点和发展需求来确定具体教学目标。

比如我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平安回家》一课时,考虑到我所在的学校地处农村,学校里也基本上都是当地的农村孩子和外来务工子女。

和城里孩子相比,他们对城市交通法规缺少了解,在实际的生活中接触交通标志的机会也相对较少,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这样很容易发生危险。

虽然学校、老师也经常就此问题进行教育,但对于接触不到这些知识的孩子来说则收获甚微。

借助这节课,我想从细微之处入手,让学生学会常见的交通标志,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指导他们认识常见的交通手势,学会遵守交通规则。

所以这堂课的目标不仅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补充更多学生不常能看得到的一些交通知识,更要面向学生的未来生活,让他们在头脑中时常紧绷“安全”这根弦,为今后的生活做好铺垫。

努力让行为规范从生活中来,在经过修正后再回到生活中去。

教学中,我把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课堂上,关注言行不良表现的学生,及时调动班级和教师的力量帮助他们认识错误,认识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校正自己的言行。

让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回归生活和社会论文

让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回归生活和社会论文

让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回归生活和社会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紧密的联系生活,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内容广泛,包含了品德教育、社会教育、科学教育和劳动教育等,直接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把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倡导生活即教育,做到“生活就是教育,生活就是教育的内容”。

一、以人为本,创设情境,走向生活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脱离生活,纸上谈兵。

把握教学目标,创设生活化的探究情境,让更多的儿童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因问题而产生需要,激发兴趣,形成探究的动力。

以往莘莘学子一个个像嗷嗷待哺的小鸟,张大嘴巴等着教师喂食。

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为了所谓的课堂秩序,为了灌输更多的知识,封锁了学生的思维。

新课程如同一缕清新的春风,为我们带来新的活力,它更贴近学生,更像一本学生的“学本”,而不是老师的“教本”,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具有开放性。

这就要求我们要走出原有的误区,跳出教材,走进学生,走进学生生活,让学生做空中自由翱翔的小鸟,而不是笼中咿呀学舌的鹦鹉,要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思维的想象的翅膀。

如在教学一年级的课文《认识好朋友》一课时,为了可以让更多的小朋友叫出对方同学的名字和促进新同学之间的交流,我安排了到操场上做游戏——兔宝宝快回家(“说说自己的姓名”)。

全班围成1个圈,一个小朋友当熊宝宝,其他小朋友当兔宝宝。

当熊宝宝追上兔宝宝时,兔宝宝能说出熊宝宝的名字,并说“我是你的好朋友***”,这样,兔宝宝就可以安全顺利地回家。

熊宝宝大家轮流着当。

孩子们处于非常激动与兴奋中,于是笔者问:“我们班级中的每位同学你都认识吗?你都可以顺利的叫出他们的名字吗?如果你不能叫车他人的名字,你也许会回不了“家”哦!怎么办好呢?”小朋友们都说:“赶紧认识他。

”于是全班在操场中开展了认识新朋友的活动。

教师引导孩子们不认识或者叫不出对方名字的同学,可以通过握握手、说姓名、拥抱等方式,积极地认识新朋友。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论文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论文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论文概要: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需要回归生活,具体的措施是首先要得到学校和家长的重视,重视培养小学生的能力。

其次是要及时更新内容,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不能让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生活。

再次是要改变老师的授课方式,化静为动,在生活中考察学生。

最后还要建立可量化,实际的参考目标,全面考察学生的理解。

当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着若干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当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一)重视程度不够,教育目标与实际情况不符合在當前,虽然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已经被众人认可,认为这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是在学校的重视程度还是不够,主要表现:首先是课时安排的比较少。

传统教育认为,思想品德是可有可无的课程,无论是作为学生,还是作为老师,都无法正确认识思想品德在社会上的作用。

所以就导致了课程偏少,甚至在一些学校中还流传着主课副课的说法,思想品德自然是被视作是副课。

在一些偏远地区,甚至没有条件去开设思想品德教育课程,即便是开设了的学校,课程也非常少,一周仅有一两节,在众多课程中占比实在太小。

与此同时,部分学校没有思想品德老师,即便有,也是其他课程老师在兼任,一个年级基本上只有一个。

(二)思想品德脱离实际情况思想品德教育是一种务虚的教育,成果不会立刻体现出来,而是会在日后的生活中慢慢体现。

也正因如此,思想品德内容的建设一直很少更新,现代社会的发展速度极快,日新月异,在学校中学习的思想品德内容,未必能在社会上用到,即便是用到,也会产生别的问题。

比如说在前段时间被激烈讨论的碰瓷老人。

这与书本上的知识不吻合,一旦小学生遇到这种问题,很容易就会惊慌失措,对实践思想品德内容产生抵触心理,产生不良后果。

再比如,当前思想品德内容还是以实际生活为主,却忽略了网络这种虚拟生活中的品德,网络有其自身的特点,与现实生活虽然不是完全脱钩,但却不大一样。

在网络生活中如何保持品德,这是没有讨论和教育的。

【政治教学论文】让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

【政治教学论文】让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

让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已如火如荼地深入到我们的课堂。

老师们对于新课程的认识也逐渐由最初的迷茫、无措,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我们之所以要对品德教学进行改革,是因为多年来我们的品德教育工作虽然备受重视,但是德育的实效性一直不太理想。

因此,对品德课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其最终目标就是要加大品德教学的实效性。

那么,怎样才能真正有效加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呢?作为一名在基层教学的一线教师,在不久前的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品德课教学的尝试体验中,我开始认识到品德教学------“回归生活”,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和重要举措。

但要真正使品德教学“回归生活”,我们深深地感到注重细节是教师落实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前提。

一、关注学生品德培养,应让课堂回归生活作为一个从事多年的教育工作者来说,应该深深地认识到: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它来源于生活最后回归到生活。

这是一条基本的生活原理,不以人民的意志为转移。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理解为:思想品德课原本是一个被师生所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体现着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然而,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却过于理性化,片面强调道德观念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训练,而忽视了学生自由自觉的活动,偏离了学生的的现实生活,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而生活又是细节合成的。

所以,构建生活的课堂,注重每一个生活细节,对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课程教材、教学活动的构建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同时也是深化思想品德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二、关注学生生活,应从细节入手在这里我坚信,老师们,特别是我们的班主任老师,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感触肯定很深: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实施教育的过程并不是一凡风顺的,从中经历了很多的艰辛甚至是委屈。

所以我们认为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绝不是靠我们讲些大道理就能有成效、有收获的;而是要靠老师们做一个生活上、工作上的有心人,以身作则,不厌其烦地、周而复始地,并且巧妙地引导学生才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政治(思想品德)(心得)之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政治(思想品德)(心得)之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政治(思想品德)(心得)之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政治(思想品德)论文之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让儿童在自己的生活中通过熟悉自然、了解社会和把握自我,形成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进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一门课程。

新课程提倡同学的主动参加,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我在教学实际中努力走进生活,贴近同学,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营造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把教学的需求转化为同学的需求。

将生活化的课堂、课堂中的生活融为一体,努力使同学成为熟悉的主体,学习的仆人!一、表演中明事理心理学讨论表明,七至十二岁的儿童最擅长仿照,而且他们的意识行为,尤其是道德行为主要是靠仿照而形成的。

针对这一特点,老师可创设肯定的教学情境,让同学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生动好玩的角色扮演。

第四册《我们肩并肩》一课,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请同学两人一组合作扮演盲人和跛脚的人相互搀扶着走一段路,哪个小组先到达终点,哪个小组就获胜。

开头时许多同学看到盲人、跛脚的人的样子哈哈大笑。

为了让小伴侣们体会残疾人的艰辛,学会敬重、关心残疾人,我邀请全班小伴侣参与嬉戏,并分为两组,其中一组扮演盲人,一组同学扮演跛脚的人,他们合作走完那段路。

活动后让他们畅所欲言谈活动的感受,同学们都谈出了残疾人走路不便、生活困难,再联系自己扮演残疾人的实际,他们熟悉到了不应当称赞残疾人,残疾人的心灵更应当去呵护,生活更需要照看,自己应当尽力关心他们。

在无声的教育中,作出道德评价和行为订正;在情趣的共鸣中,使同学的行为得到规范。

二、嬉戏中学学问嬉戏,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对培育儿童的情感,让儿童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理解规章,学习科学学问等具有很大的作用。

在嬉戏中指导同学行为实践,可以使同学在和谐的气氛中自我触动、自我激励、自我教育,使同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在教学《团结合作》一课时,为了让同学体会团结的力气,我设计这样的活动让同学先双手把鞋带解开,然后用一个手指去系鞋带(其他的手指不能来帮忙),同学们忙得不亦乐乎,结果也没有一名同学系上。

让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精选多篇)

让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精选多篇)

让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精选多篇)第一篇:让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让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摘要】品德教师要在平时教学中把生活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思想品德课的课堂。

让思想品德教学贴近生活,回归生活。

让思想品德课课堂生活化。

让学生在真实、生动、思考、平凡、体验中获得知识、增长能力。

通过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的体验和感悟,启迪学生的思维,使之成为思想品德教学永恒的追求和生命力。

【关键词】思想品德;回归生活“新课程理念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强调以学生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

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享受生活。

“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 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享受生活。

通过教学实践,我真正体会到要让学生学好这门课程,就要把思想品德融入生活,紧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体验,在生活中自我教育,内化自己的道德情感,以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

一、新课导入生活化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获得知识,开阔视野的重要动力。

只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才可以使人的各种感官处于最佳的活跃状态,使接收知识信息达到最佳效果;同时还可以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自觉地集中学习,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

所以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前提。

其实,每一节新课的导入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为他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使新课导入生活化。

让小学品德教学回归生活论文

让小学品德教学回归生活论文

让小学品德教学回归生活摘要:生活是品德课的本源,品德课教学要使学生把通过教材、教学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用以解决他们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提升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态度、价值观等,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关键词:生活化;平等;情感;生活情境品德课“回归生活”是针对传统德育“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封闭性弊端提出来的。

传统德育以“理想化”的培养目标、单调的课程结构、僵化的教育过程、消极的评价体系,导致品德课教学与生活缺乏联系,不能满足学生生动活泼发展的内在需要,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目前,品德课教学效益低下,最终应归结为知与行的严重脱节。

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先行德育的“理想化”,过于注重“未来”,而忽视了“现在”(即现实生活),从而使品德课脱离了生活实际,进入困境。

笔者认为,应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才会有知行和谐统一的可能,才会使品德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

那么,如何使小学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呢?一、品德课要与学生的生活密切关联传统的品德课注重服务于未来生活,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它不仅使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隔离,也与学生本来的发展相去甚远。

为了改变传统的“说教”,就应当使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联,缩小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的知行合一搭起一座桥梁,使它们得以沟通。

1.发挥时间上的近距离效应。

理论联系实际是品德课的最大特点,当今世界的社会现象千变万化,学生生活在充满各种信息的社会里,适当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目标的有效达成。

如《让世界充满爱》一课,就可以引用国际红十字会对我国特大洪水援助及我国和世界各国对东南亚海啸灾区进行援助等材料。

这比材料中的朝鲜战场上罗盛教的事迹和抗日战争时期白求恩的故事内容更贴近学生。

选取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例子,学生不会产生一种“虚幻”的感觉,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真实性”。

2.空间上舍远求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教育人的德育课程,理应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

人是生活中的人,学生品德的发展不是离开生活的,他们理解品德要从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生活开始。

学生的思想品德正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

长期以来,在传统知识本位观念的影响下,旧课程建设方面最大的失误就在于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世界相脱离,课程过于强调道德的系统性、完整性、理论性,把学生局限在道德知识世界里,而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却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在这种课程背景下,政治教师的教学也往往热衷于对学生进行长篇大论的道德说教,把道德仅仅作为一种知识来灌输,试图依靠强制、灌输的方式把道德规范“嫁接”到学生的身上。

这种与学生生活世界相去甚远的课程迫使学生在教学中戴着面具,做着痛苦的表演,致使学生感到无尽的厌倦和压抑,从而制约着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

针对旧课程的上述弊端,回归生活成了新课程改革的最强音。

新课程设立了三个基本理念:第一个理念是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第二个理念是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是本课程的追求;第三个理念是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

这三个理念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支持的完整体系,字里行间充分地体现了课程内容力求回归学生生活的价值取向。

回归生活,就是要以学生生活事件为叙事题材,紧扣学生成长和发展的
生活逻辑,作为组织课程内容的基本线索,以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教材作为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和教学的主要依据,必须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新教材的建设,正是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以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的生活逻辑为主线,将学生发展需要的心理健康、道德品质、法律和国情知识进行有机整合,构建生活主题模块;教材内容的呈现,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选取社会生活中典型的、有争议的、引起道德二难情境的事件为主要素材,把道德理论知识的阐述寓于生活实例之中,创设各种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基于情境、案例和问题的探究、体验的学习,激发、引领学生感悟生活、思考人生、积极进行实践,使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实际,较好地实现了教材内容的生活化。

这种生活化的教材,为教学回归生活提供了契机和舞台。

因此,新课程回归生活的理念给教师们的一个启示就是:让学生的生活引领思想品德课教学,用生活事件来激活道德知识,从而把学生从道德知识的窒息中解放出来,让其重归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自主建构思想品德。

长期以来,在科学认识论的支配下,课堂教学是教师为教知识而设计教学,学生为学知识而学习;教师是道德的说教者、知识的占有者和灌输者,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这种与学生生活相脱离的知识教学,效果低微。

事实上,思想品德课程鲜明的生活
化特征,决定了生活才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归宿。

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服务,以提升生活质量为宗旨的教学,才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生命力,才能实现其应有的意义和价值。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突破传统科学认识论的局限,从学生生活世界的视角重新认识和理解教学活动。

教学不应再是以教材为媒介的师传生的特殊认识活动,而是一种学生的特殊的生活过程。

教学活动不应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而应成为学生的现实生活的一部分。

学生应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经验、知识、思考、兴趣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一个生活化、个性化的过程。

新课程特强调教师不应是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而应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把教材当作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而不是全部的课程资源;意味着教学内容应依托教材、超越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

这是因为,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时代性,与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和迅速发展的信息社会相比,教材的内容受其时空、地域的限制,不可能面面俱到,教材内容中引用的案例、材料也难免会显得陈旧、老化。

因此,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变通教材中学生不感兴趣、滞后于学生发展的内容,适时适度地把一些现实生活中更贴近学生的内容充实到课堂教学中来,这样会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要善于赋予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以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促使学生的生活是健康的、积极的。

学生在进入课堂之前,并不是白板一块,而是有着相当丰富的生活经验。

这些生活经验对学生的思维方式、
态度及行为起着深刻的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同时也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肥沃土壤。

从学科教学的功能来看,思想品德课较其他学科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具有明确的价值取向。

从一定意义上说,思想品德课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进行价值上的引导,促使学生已有的经验得以朝着积极的方向转化、发展,过上健康的、有意义的生活。

这就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把握其思想动态的基础上,努力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回模拟化的生活中,引导学生观察、辨认、讨论、分析生活现象,让他们在矛盾冲突中进行正确的价值抉择,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我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养成健康充实的生活态度,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