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人格建构的理性特征
《礼记》中的礼乐教化美育思想与儒家审美人格的建构

《礼记》中的礼乐教化美育思想与儒家审美人格的建构一、本文概述《礼记》作为儒家经典之一,深刻体现了儒家对于礼乐教化美育思想的重视。
礼乐教化不仅是儒家教育观念的核心组成部分,更是其审美人格建构的重要途径。
本文旨在探讨《礼记》中礼乐教化美育思想的内涵及其对儒家审美人格建构的影响,以期揭示儒家审美人格的理想范式及其在当代社会的价值。
文章首先将对《礼记》中的礼乐教化美育思想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解读,分析其在儒家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礼乐教化如何影响儒家审美人格的建构,包括个体的道德品质、情感表达、审美趣味等方面。
通过深入剖析儒家审美人格的内涵和特征,本文将揭示儒家审美人格所蕴含的普世价值,以及在现代社会中实现儒家审美人格的可能性与挑战。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分析和理论阐释。
通过对《礼记》等儒家经典文本的深入解读,结合现代美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理论视角,对儒家审美人格建构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深入探讨。
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以理解儒家审美人格的内涵及其在当代社会的意义。
二、《礼记》中的礼乐教化美育思想《礼记》作为中国古代儒家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体现了儒家对礼乐教化美育思想的重视和倡导。
礼乐文化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其目的在于通过规范人的行为和情感,以达到社会和谐、人格完善的目标。
《礼记》强调了礼的重要性。
礼不仅是社会秩序的基石,更是个人行为的准则。
通过遵循礼的规范,人们可以塑造出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和谐的社会关系。
在礼乐教化中,礼的教授与实践被看作是培养个人品德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礼记》对乐的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
乐被视为陶冶性情、调节情感的有效手段。
通过欣赏和演奏音乐,人们可以抒发内心的情感,达到心灵的平衡与和谐。
同时,乐也具有社会功能,能够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礼乐教化美育思想中,《礼记》进一步提出了“和”的理念。
它认为,礼与乐的结合能够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需要层次论与中国传统人格的建构

要 深思 中 国古人 的传 统人格 ,就必须 不可 缺少地先考 虑在意 识形态 中一 直处 于统治 地位 的儒家思想 对其 产生 的深刻 、广泛 又持久 的影 响。另一方 面 ,再从现代 人本 主义需 要层次论 的角度来 剖析这 种影响 ,就会加深我 们对传 统人格 的认识 ,也对现代 人 格的建 构 有间接 启发意义 。
一
、
需 要 层 次 论 与 儒 家 思 想 在 人格 建 构 上 的 异 同
人 本主义 的代表 者 马斯 洛提 出的需要 层次论 和我 国的儒 家思想 ,都倡 导人 们应该 追 求高级需 要 的满足 ,即高层 次的 自我实 现 ,都认 为只有对高层 次需要 的追求和 满足 ,才 会使人生更 充实 ,并 能获得真 正 的幸福 。都强调 自我实现 的人 是超越 了 自我 的人 ,是 能 摆脱眼前 的低层次事 物 的困挠而定 向于未来 的人 ,都 重视朝 向未来 的 目 对个 体 的深 刻 标 意义 。但是 ,二者 提 出的达到 自我实现 的途 径却截然 不同 。马斯 洛A 3类 需要 的层 次性 . 角度 提 出,高层 次需要 实现 的前提 和基础 是低 级需 要得 到一 定 程度 的满足 。短 时 间 内 , 两种需要 处于一个 互动 过程 ,部 分高级需要 的满足 可以忽略低 级需要 的满 足 ,但从长 远 来看 ,较低级 的需要 至 少必 须 部分满足之后才 能 出现对较 高级 需要 的追求 。 而儒 家 的节欲 、禁 欲思想恰 恰与之 太相径 庭 、背道 而驰 。 向来主张理 想人格 的建立
No 2 .
第 2期
vd 2 3
需 要 层 次 论 与 中 国 传 统 人 格 的 建 构
党 彩 萍 晏 海 珍
( 内师 大教 育 系 , 内 蒙 古 呼 市 0 0 2 山西 师 大 教 科 院 , 山 西 太 原 0 4 0 9 1 0 2; 2 47 )
健全人格的24个特征

健全人格的24个特征一、做正确的事1、诚实;2、可靠;3、公正;4、同情;5、勇气;6、谦虚;7、理性;8、自律;二、做自己想做的事,只要它是正确的9、乐观;10、投入;11、主动;12、工作;13、坚毅;14、负责;15、合作;16、管理;三、帮助他人做正确的事17、鼓励;18、宽恕;19、服务;20、捐赠;21、领导;22、机会;23、教育;24、友爱;如何培养高中学生的健全人格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生活的诸多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作为传道解惑的教师,教育学生健康成长,就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认为,培养高中学生的健全人格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一是要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
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道德通过社会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
唤醒道德成长主体的内在自觉应该是教育变革的核心,有效的德育教育必须建立在有意义的道德学习的基础上。
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在形成解构知识与建构知识能力的同时,把道德与教育联系起来,使学生形成解构道德规范与建构道德规范的能力,从而在做人原则、情感态度、品德素养、是非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事事讲道德、守道德。
这样,对个人修养的形成、对家庭成员的和谐、对社会风尚的建构,均意义重大。
二是要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
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凡言出,信为先”。
诚信是一个人立身处世之本,一个人只有内心诚实,做事才能讲信用,有信誉,才能赢得人们的信赖和尊敬。
中学生的思想品质、人生观、世界观正在形成,对他们进行诚信教育至关重要。
教师要结合授课、班会对学生进行诚信道德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强化“诚信光荣,不诚信可耻”的道德观念,逐渐确立信奉诚实守信的风尚。
这样,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大有裨益。
三是要培养学生的礼仪意识。
讲文明懂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与人友好相处不可缺少的礼仪修养。
讲礼仪是做人的起点,是治事之本。
孔子说过“不学礼,无以立”。
中国人人格特征

相比之下,西方人更凸显“开放性”,中国人更强调“人际关系性”。
“六维说”人格结构较完整地涵盖了“五维说”的内容,同时,新增的第六维度则更加突显了中国人所独有的人格特征———“人际关的关系,但它更多地带有“被动”的意味,即从个人是否具有“待人真诚、热诚、友好、利他性”等特质,来判断他的人际关系好坏。但在中国人眼中,一个在宜人性得分高的人,只是一个“老实”,“诚实”和“高尚”的人,是一个“好人”。但中国老百姓还有一种说法,“老实人吃亏”。中国人将人际关系总有一种“主动”的味道,要看一个人会不会“做人”,懂得不懂得营造关系,能不能灵活地处理不同的人际关系等。因此,第六个人格维度恰好折射出中国人特别强调人际关系的独特文化特色。
人与人之间的个性如何区分?“大五”学说暴露缺口。
张建新研究员介绍,“五维说”又被习惯地称为“大五人格因素模型”。
“五维说”的始作俑者美国心理学家认为,人格是一个由五个维度特征组成的抽象结构,这“五维”特征分别是:“外向性”、“情绪稳定性”、“责任性”、“宜人性”以及“开放性”。每个人都在这个“五维空间”中占据一个相对固定的点,其人格测量值即为该点向五个维度投影所得的坐标值。没有两个人在这个结构空间中是完全重合的,因此,可用测量值(或坐标值)的大小来区分人格的个体差异。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西方心理学界尝试用“五维说”研究人格,并将其应用于鲜活的生活。可以说,在西方的背景下,他们获得了不小的成功。因为,他们总结的五维人格特征基本上能够界定西方人的人格。
但是当尝试用它界定中国人的人格时,它却暴露出一个缺口。这个“缺口”就是国际心理学界越来越多关注的文化特异性问题。
上个世纪晚期,西方心理学家在逐渐摸索区分个体人格差异的过程中,发现了人格的“五维模型说”。它假定,人的行为和人格最终能够由五个基本人格因素加以解释。但跨文化的研究显示,这个理论模型似乎并不能很好地涵盖生活于其他文化条件下的人的行为,当然也包括中国人。
中体而西用,返本以开新—中西人格心理学思想之比较研究

中体而西用,返本以开新—中西人格心理学思想之比较研究【摘要】:本研究以中西人格心理学思想的比较为切入点,通过对中西人格心理学思想发展沿革的梳理和相关专题的比对,旨在发现中西人格思想的深层差异和各自特点,以期为解决微观和宏观的诸多问题提供立论的基础、独特的视角和些许的解答。
在微观方面主要是为培养中国人格心理学的独立人格提供理论前提,为中国本土人格心理学的建立寻求突破方向;在宏观方面一是为国人实现人格的现代化提供一定的逻辑分析和理论支撑,二是为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西的差异提供独特视角。
本研究包括四大部分,分别为绪论篇、历史沿革篇、专题比较篇和总结创新篇。
第一部分绪论篇包括第一、二两章,集中阐述了研究动机和意义,分析与论证了本研究的立论前提,对本领域的研究现状做了回顾与评论,对本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内容以及主要结论进行纲要式说明,对人格的涵义做了全面的解析,并提出了本研究所持有的人格观点。
第二部分历史沿革篇包括第三、四、五章,主要就中西人格心理学思想发展史作一发掘与梳理。
比较的时间范围为中西文明的开端处至当代。
内容依次为“第三章——人格心理学思想的起源与形成”,中国主要论述先秦汉魏时期的人格心理学思想,西方主要论述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人格心理学思想。
“第四章——人格心理学思想的歧出与回归”,中国主要阐述唐宋时期的人格心理学思想,西方主要论述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格心理学思想。
“第五章——人格心理学思想的深化与拓展”,中国主要考察明清时期的人格心理学思想,西方主要考察近代十七至十九世纪的人格心理学思想。
附论主要就中国和西方现当代的人格心理学进行了梳理和比较。
第三部分专题比较篇包括第六、七、八、九章,主要在历史发掘和整理的基础上,就中西人格心理学思想的主要专题进行对比与分析。
对比的时间范围采取全覆盖的方式,既包括中西古代和近代的人格心理学思想,又包括现代人格心理学诞生后以及当代的人格心理学【关键词】:人格心理学思想中西人格心理学思想的发展人性论方法论取向大人格观与小人格观人格分类及构成思想理想人格与现实人格中国人格心理学的十大理论基础人格历程的“双圆锥体”模型比较研究【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6【分类号】:B84-06【目录】:第一部分绪论篇24-59第一章绪论24-45第一节本研究的问题意识24-26第二节中西人格心理学思想比较研究的意义26-29第三节研究的逻辑前提:中西人格心理学思想比较之可能性分析29-37一、中国传统人格心理学思想的形态分析30-31二、“东方转向”思潮下西方人格心理学的中国化趋向31-35三、西方科学人格心理学比中国传统人格心理学思想“科学”吗35-37第四节本领域的研究现状37-40第五节研究方法、内容及主要结论40-45一、研究方法40-41二、研究内容及主要结论41-43三、遗憾和展望43-45第二章人格涵义解析45-59第一节相关学科的人格界定46-48第二节心理学维度之人格48-59一、中国学者的代表性观点48-50二、西方学者的典型界定50-51三、人格定义的类型分析51-53四、人格与个性、气质、性格的区别与联系53-56五、人格概念分歧后的共识56-58六、本研究所采用的人格观点58-59第二部分历史沿革篇59-260第三章人格心理学思想的起源与形成60-130第一节先秦汉魏之人格心理学思想60-102一、中国人格心理学思想的滥觞:《周易》与《尚书》61-65(一)《周易》的人格心理学思想61-641、中国人格心理学思想的理论前提之一:天人观61-622、如何为人的最初设计:理想人格思想62-64(二)《尚书》的人格心理学思想64-651、中国人格心理学思想的理论前提之二:人贵论642、人格类型论的最早张本:人格九德说64-65二、中国人格心理学思想的理论奠基:原儒的构建65-85(一)孔子的人格心理学思想65-701、中国人格心理学思想的理论前提之三:鬼神观662、中国人格心理学思想的理论前提之四:生死观66-673、中国人格心理学思想的理论前提之五:义利观67-684、中国人格心理学思想的理论前提之六:学知论68-695、孔子的人格类型论:狂、狷、中行69-70(二)孟子的人格心理学思想70-721、中国人格心理学思想的理论前提之七:性善论70-712、中国人格心理学思想的理论前提之八:良知论71-723、中国人格心理学思想的理论前提之九:人本论72(三)荀子的人格心理学思想72-851、中国人格心理学思想的理论前提之十:性习论732、中国传统人格智慧特征的基础:智能相对独立论73-743、人格发展层次论:气、生、知、义74-764、中国人格类型的基本框架:圣人、君子、士、庶人、小人76-85三、中国人格心理学思想的最初定型:董仲舒与儒学人格的独尊85-90(一)人性论思想:性三品论85-86(二)中国传统人格五因素论的确立:仁、义、礼、智、信86-901、人格五因素理论的源流86-872、人格五因素理论的内涵87-90四、中国人格心理学思想中的奇葩:《人物志》90-102(一)智能心理思想91-931、“智”“能”的基础:材912、“智”之类型论91-923、“能”之类型论92-93(二)人格类型论93-991、人格五类型说93-942、人格九类型说94-963、人格十二类型说96-99(三)人格鉴定方法论99-1021、“八观”说:他评式测评99-1002、“五视”说:人格情境模拟测评的先声100-102第二节古希腊罗马的人格心理学思想102-129一、西方人格心理学思想的胚胎萌动:灵魂的探索103-109(一)米利都学派的自然主义灵魂观103(二)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轮回灵魂103-106(三)赫拉克利特的“火”化灵魂观106-107(四)恩培多克勒的“四根”气质观107-108(五)德漠克里特的“原子论”灵魂观108-109二、西方人格心理学思想的逻辑奠基:人格独立的发端109三、西方人格心理学思想的原始建构:最初的理论尝试109-125(一)柏拉图的灵魂(人格)结构论与类型论109-1181、理念论110-1122、灵魂(人格)结构论112-1153、灵魂(人格)的类型1154、简短的评论115-118(二)亚里士多德的灵魂(人格)认知结构论118-1231、“灵魂躯体合一”的形神观119-1202、灵魂(人格)认知结构论120-123(三)西奥菲拉斯塔的人格类型论123-125四、西方人格心理学思想的原始演化:新领域的开拓125-129(一)伊壁鸠鲁的人格需求层次论125-126(二)盖伦的气质心理思想126-129附表1:中西人格心理学思想起源与形成时期比较表129-130第四章人格心理学思想的歧出与回归130-192第一节唐宋时期之人格心理学思想130-174一、中国人格心理学思想的歧出:佛教影响下的唐朝131-145(一)柳宗元的人格心理学思想131-1341、天人“不相预”的天人观131-1332、“明”“志”统一的人贵论133-134(二)刘禹锡的人格心理学思想134-1361、“交相胜,还相用”的天人观134-1352、“动物之尤”的人贵论135-136(三)韩愈的人格心理学思想:性三品说136-138(四)李翱的人格心理学思想:性善情恶说138-1451、性情关系:性内情外138-1392、复性的原因:性善情恶1393、复性的总原则:灭情复性139-1404、复性的两种境界:圣人之性和百姓之性140-1435、复性的三种方法:百姓之性上升到圣人之性的修养阶梯143-1446、复性的两个辅助条件:持之以恒的意志和“循礼乐而动”144-145二、中国人格心理学思想的回归:“理学”中兴145-174(一)张载的人格心理学思想:人性“两重”说及“成性”论145-1571、性之内涵145-1472、人性的两重:气质之性与天地之性147-1503、人格修养三阶段说:“成性”论150-1554、简短的评论155-157(二)朱熹的人格心理学思想157-1741、人性论:气质之性和天命之性157-1642、智能心理思想:“才”164-1663、义利观:“存天理,灭人欲”与“义便兼得利”166-1704、内向化的理想人格论:以内圣而求外王170-1725、人格修养方法:“居敬”“穷理”统一论172-174第二节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之人格心理学思想174-191一、中世纪:神本主义的人格观174-182(一)奥古斯丁的人格心理学思想174-1781、人性本恶论:“原罪说”175-1762、理想人格的提升之路176-178(二)托马斯·阿奎那的人格心理学思想178-1821、官能主义的认知灵魂观178-1812、双重本性的神学人格论181-182二、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人格观182-191(一)人性的回归:否定神性的人文主义狂飙183-1851、但丁:理性与自由意志183-1842、彼特拉克: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1843、薄伽丘:遵循自然本性而全面发展的人184-1854、拉伯雷:“随心所欲、各行其是”的现实生活185(二)人格的独立:个人主义的兴起185-1911、马丁·路德:“因信称义”与基督徒的自由185-1882、加尔文:“双重预定说”188-191附表2:中西人格心理学思想歧出与回归期比较表191-192第五章人格心理学思想的深化与拓展192-254第一节明清时期之人格心理学思想193-224一、王守仁的人格心理学思想193-201(一)人性论:“性无定体”的心性合一说193-195(二)理想人格与现实人格的趋同:圣凡平等论195-1991、圣人内涵的重新界定:心之良知是谓圣195-1962、圣人的平民化改造:人胸中各有个圣人1963、圣人的平民化极端:满街人都是圣人196-1974、理想人格的达成路径:致良知197-199(三)王阳明理想人格论的渊源及其特征199-2001、思想渊源及演变过程1992、整体特征概评199-200(四)王阳明“圣凡平等”理想人格论的深远影响200-2011、良知在我说:彰显个性,开人格独立之风潮200-2012、圣凡平等论:填平巨壑,倡人格平等之理念201二、王廷相的人格心理学思想201-206(一)“气性统一”的人性论思想202-2051、对宋儒人性两分的批评2022、“气”“性”关系论:“性与气相资”202-2033、“性”之存在状态论:“有生则有性”2034、“性”之价值判断论:有善与不善203-2045、“性”之发展论:“人之性成于习”204-205(二)才智心理思想205-206三、王夫之的人格心理学思想206-215(一)“日生日成”的人性论206-2111、人性论的基本定位:性一元论206-2072、人性的内涵:人欲与天理的统一207-2083、人性动态发展论:“继善成性”、“日生日成”与“习与性成”208-211(二)智能心理思想211-2151、智:认知潜能2112、能:实践潜能211-2123、智与能的关系:辩证的统一212-2144、智与能的发展214-215四、戴震的人格心理学思想215-224(一)“血气心知”的人性结构论216-219(二)才智心理思想219-224第二节17—19世纪西方之人格心理学思想224-253一、笛卡儿的人格心理学思想224-227(一)“我思故我在”:西方人格理论的核心——自我的确立225-226(二)自我的本质:理性主导的知、情、意统一体226-227二、莱布尼茨的人格心理学思想227-233(一)单子论:人格特质的来源227-2291、单子的内涵及属性227-2282、单子的等级228-2293、单子与人格特质的逻辑关联229(二)微知觉:潜意识的最早确认与阐释229-2331、微知觉的内涵229-2302、微知觉的特性230-2313、微知觉与弗洛伊德潜意识的逻辑关联231-233三、休谟的人格心理学思想233-239(一)广义人性观:知性、情感和道德的统一233-2361、知性:人性的第一原则233-2352、“同情”理论:情感与道德的枢纽235-236(二)自我的消解与重构:观念自我与深层自我236-2391、对独断论自我实体的消解236-2382、观念自我与深层自我238-239四、康德的人格心理学思想239-246(一)人性的本质:“自由意志”240-2431、自由意志人性论的内涵240-2422、人性基本维度的阐释:善的禀赋和恶的倾向242-243(二)自我理论的哲学统一:先验自我与经验自我243-2441、康德自我学说的直接理论和现实来源2432、先验自我与经验自我的内涵及区别243-244(三)理性批判中蕴涵的人格独立意识244-246五、黑格尔的人格心理学思想246-253(一)性格理论247-2491、性格的主要特征分析247-2482、性格与环境的关系分析248-249(二)自我理论:后现代建构主义人格观的先声249-2531、对理性主义自我理论的反思2492、自我理论的内涵:通过“他人”而找到自己249-2503、黑格尔自我理论的意义:后现代建构主义人格理论的先声250-253附表3:中西人格心理学思想深化拓展期比较表253-254附论:中西现当代人格心理学比较研究254-260一、中国现当代人格心理学:拿来主义的一波三折254-256(一)1949年以前:引进西方254-255(二)1949年以后:照搬苏联255(三)改革开放以后:学习欧美255-256二、西方现当代人格心理学:科学主义的蓬勃发展256-259(一)经典理论概说256-257(二)西方人格心理学的发展趋势257-259附表4:中西现当代人格心理学思想比较表259-260第三部分专题比较篇260-352第六章中西人格心理思想整体比较研究261-282一、人格心理思想与社会文化发展的辩证关系261-270(一)社会文化:人格心理思想产生与发展的源泉262-2671、起源与形成期262-264(1)相似之处:战乱苦难中“人的发现”262-264(2)相异之处:中国的“仁”与西方的“智”2642、歧出与回归期264-266(1)相似之处:外来思想的冲击与复归264-265(2)相异之处:融合出新与二元并存265-2663、深化与拓展期266-267(1)相似之处:近代的启蒙主义精神266(2)相异之处:旧范式的延续与新学科的诞生266-267(二)人格思想:社会发展的重要内部动因267-268(三)经世致用:中西人格心理思想的最基本归宿268-2701、相似之处:基本目标与高级目标268-2702、差异之处:关注中心的分野270二、中西人格研究的方法论取向比较270-271(一)中国的方法论取向:整体主义的经验观270-271(二)西方的方法论取向:分析主义的实证观271三、中西人格的培养原则与方法比较271-276(一)中国的人格修养之道271-2731、人格修养的基本原则271-2722、人格修养的具体方法272-273(二)西方的人格教育理念273-2751、人格教育的11条原则2742、人格教育的主要方法274-275(三)中西人格塑造的比较275-276四、中西人格心理思想的发展形态、阶段及典型特征276-278(一)人格心理思想的发展形态与阶段276-2771、中国的发展形态:人格哲学与人格经验论的交融276-2772、西方的发展阶段:人格哲学、人格经验论与人格分析学277(二)中西人格心理思想发展典型特征的分殊277-2781、中国:理论早熟且一脉相传,只有内涵的充实与细化,无框架之剧烈变动277-2782、西方:思想晚熟且时有中断,有内涵的充实与创新,伴随的是基本框架的彻底改变278五、中西人格理论的根本差异:大人格观与小人格观278-282(一)西方人格理论:指向个体差异性的小人格观278-279(二)中国人格理论:指向群体共同性的大人格观279-282第七章中西人性论思想比较研究282-303一、人性论:人格心理学思想的出发原点和立论依据282-284(一)中西人格心理学思想的基础282-283(二)中西人格心理学思想立论的不同角度283-284二、中西人性论趋同的框架284-300(一)人性地位论285-2891、人贵论285-287(1)中国人贵论的十大论点285-286(2)西方人贵论的三种主张286-2872、人本论287-289(1)中国人本论的六大内涵:爱人、安人、利人、敬人、契情、育欲287-288(2)西方人本论:从个体出发的人文主义288-289(二)人性本质论289-2951、中国的观点:生性、习性与心性289-2932、西方的观点:物性、神性、理性和非理性293-295(三)人性善恶论295-3001、中国的人性善恶论295-2982、西方的人性善恶论298-300三、中西人性论内涵的分野300-303(一)中国的性善导向与西方的性恶倾向300-301(二)中国人性的伦理倾向与西方人性的知识倾向301(三)中国稳定的有机人性论与西方起伏的无机人性论301-303第八章中西人格分类及构成思想比较研究303-329一、中国人格分类及构成思想的传承发展303-311(一)人格类型论的发展演变303-3071、人格类型论的最早张本:人格九德说303-3042、荀子的人格类型论:圣人、君子、士、庶人、小人304-3053、刘劭的人格类型论:五类型、九类型和十二类型305-3074、李觏的“性之品三而人之类五”说307(二)人格结构论的发展演变307-3091、荀子的人格发展层次论:气、生、知、义307-3082、张载的人格二维结构论:气质之性与天地之性308-309(三)人格因素论的发展演变309-3111、单因素论:诚3092、二因素论:“仁、礼”、“仁、智”、“仁、义”309-3103、三因素论:“智、仁、勇”与“仁、义、礼”3104、四因素论:“仁、义、礼、智”3105、五因素理论:“仁、义、礼、智、信”310-311二、西方人格分类及构成思想的发展演进311-322(一)类型论思想的发展脉络311-3161、柏拉图:西方人格类型论的发端3112、西奥菲拉斯塔:西方人格类型论的原始细化311-3133、荣格:西方人格类型论的现代形态313-3144、霍兰德:柏拉图人格类型论的现代版本314-3155、小结315-316(二)一般人格结构论思想的发展脉络316-3181、柏拉图:西方人格结构论的思想“种子”3162、柏拉图“思想种子”的成长历程316-3173、柏拉图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的比较317-318(三)人格认知结构论的发展脉络318-3201、亚历士多德:人格认知结构论的滥觞318-3192、托马斯·阿奎那:人格认知结构论的传承与细化319-3203、休谟:人格认知结构论的近代形态3204、小结320(四)人格特质论思想的发展脉络320-3221、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论”:人格特质的最早形态320-3212、莱布尼茨的“单子论”:人格特质的近代形态321-3223、小结322三、中西人格分类及构成思想的趋同与分殊322-329(一)人格分类及构成思想的趋同322-3261、人格分类的共通理念:整体主义与分析主义的结合3222、人格分类的共通形态:类型论、结构论和因素论322-3243、人格最基本类型的共通标准:内外倾向性324-3254、人格与身体关系的近似观点:刘劭五类型说与西方体型说3255、人格发展阶段(层次)的类似观点:荀子与亚里士多德325-326(二)人格分类及构成思想的分殊326-3291、微观的区别:重“仁”与重“智”3272、宏观的区别:深层影响与具体应用327-329(1)中国:人格理论的“双核心”及社会功效327-328(2)西方:人格理论的“平行态”及社会运用328-329第九章中西理想人格思想比较研究329-352一、理想人格、现实人格及两者关系329-330(一)理想人格、现实人格的涵义解析329-330(三)理想人格与现实人格的关系330二、西方理想人格思想的演变330-335(一)典型观点的发展330-3341、起源时期的理想人格核心:理性3302、中世纪的理想人格核心:神性330-3313、文艺复兴后的理想人格核心: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3314、科学人格心理学的理想人格核心:健康人格331-334(二)趋同的特征334-335三、中国理想人格思想的推演335-342(一)主流观点的形成335-338(二)主流观点的解析338-3421、“仁智统一”的圣王内涵观3382、“经世不朽”的圣王功用观338-3393、“中庸之道”的基本方法论339-3414、“天人合一”的内在超越观341-342四、中西理想人格的趋同与分殊342-345(一)趋同的观点342-3431、都将理想人格作为人格发展的终极目标3422、都将价值观作为设计理想人格的基础342-3433、都提出了理想人格的各种标准343(二)主要的分殊343-3451、中国的理想人格相对稳定,西方的理想人格则随时代的发展而多变3432、虽然都提出了理想人格的模式,但其具体标准却不尽相同343-3443、对理想人格的界定维度和角度存在差异344-345五、中国理想人格与现实人格间的鸿沟与调和345-352(一)中国现实人格的主要特征345-3461、现实观念中的人格的不平等意识3452、现实社会中的依附性及权威性人格345-346(二)鸿沟的产生原因346-3491、从思想传承的影响来看:先秦理想的跌落与崇古取向3462、从社会现实的影响来看:专制、战乱、生计与学术346-3483、从文化传统的角度来看:大传统与小传统的分野348-349(三)鸿沟的折中调和:面子观349-3521、面子观念作为调和桥梁原因的分析3492、面子研究概述349-3503、面子——中国人人格与行为的处理中枢350-352第四部分总结创新篇352-383第十章中体而西用,返本以开新352-383一、解题352-353(一)名词来源352(二)在本研究中的内涵352-353二、中国人格心理学“开新”的方法思考353-359(一)采用本土固有之概念框架354-3551、采用西方概念的弊端3542、采用本土概念的优势:本土性契合354-355(二)借鉴西方现有方法的可行性355(三)采取整体主义的研究策略355-3591、西方人格心理学的“本土契合性”分析355-3562、中国人格心理学的“本土契合性”方法:整体主义356-359(1)“整体主义”基本方法论的解读356(2)相关学科的研究例证356-359(3)例证的方法论反思359三、“中体西用”式研究成果回顾与反思359-369(一)黄光国:“人情与面子”的理论模型359-363(二)杨中芳:人际交往的释义系统363-367(三)王登峰、崔红:“大七”人格模型367-368(四)对上述成果的反思368-369四、中国人格心理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基本原则和整体形态369-377(一)十大理论基础369-3741、“天人合一”的天人观369-3702、“存而不论”的鬼神观3703、“重生轻死”的生死观370-3714、“万物之灵”的人贵论3715、“见利思义”的义利观371-3726、“学而知之”的学知论3727、“人性本善”的性善论3728、“良知良能”的潜能论372-3739、“以人为本”的人本论37310、“性成于习”的性习论373-374(二)中国人格思想的方法论:中庸之道374-375(三)中国人格思想的整体形态:“双圆锥体”轨迹375-377五、“内圣外王”式人格理论的“开新”尝试377-383(一)“内圣外王”的人格心理学涵义377(二)中国人人格“内圣”的开新尝试377-3831、开新的理论基础377-378(1)中国人格类型的“双核心”377-378(2)词汇学假设的本土化转换3782、开新的具体分析378-381(1)仁——仁爱的特征378-379(2)义——正义的特征379(3)礼——礼制的特征379-380(4)智——智能的特征380-381(5)信——诚信的特征3813、开新的拓展思路及研究方向381-383(1)选择“仁、义、礼、智、信”的原因381(2)“仁、义、礼、智、信”的现代意义381(3)研究假设的细微区别381(4)“仁、义、礼、智、信”都具有两极性381-382(5)“仁、义、礼、智、信”的因素分析382(6)“仁、义、礼、智、信”的实证研究382(7)“内圣”与“外王”的本土联系机制研究382(8)构建中国人人格整合模型382-383参考文献383-403后记403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实用理性”——对中国传统文化“实践理性”误解的辩驳

“实用理性”——对中国传统文化“实践理性”误解的辩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理论界有一种倾向是以康德的“实践理性”对其进行解释,但中国传统文化有其自身的成长土壤,“实践理性”不足以作出恰当的诠释。
本文力争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找到其确切的界定,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背景中寻找“实用理性”的因素;并通过对比分析“实用理性”、“实践理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诠释,证明“实用理性”是中国传统思想在自身性格上所具有的特色。
标签:中国传统文化;实用理性;实践理性当前,学界普遍用康德的“实践理性”而非“实用理性”来说明中国哲学的特点,或者是将这二者等同起来。
的确中国哲学的先人追求的不是属于求“真”的认知,而是属于求“善”(仁德)的实践,所以我们说,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对“善”的追求是以德化人、自然、社会的认识实践活动中运用并形成的,是有别于求“真”的认知理性的。
其思维方式是属于道德理性的,而康德也在道德实践的意义上使用“实践理性”,以此区别于为知而知的“纯粹理性”。
所以,康德的“实践理性”对于我们梳理中国传统文化的脉络,建构明晰的框架是有积极意义的。
然而,康德提出的实践理性是在哲学逻辑知识性之内的,中国的实用理性则是在文化、经验、行为之上的,毕竟两者论域不同。
因此,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直接性、经验性、动态性、整体性这样一系列特点来看,其“实用理性”不能简单的用康德的“实践理性”来置换,以下几点区别可以说明。
1.间接与直接康德对一般实践理性批判是想要证明:只有完全排除感性内容的抽象同一的纯粹实践理性才是实践的,正如理论理性同客观的感性材料相对立一样,实践理性也和实践的感性、冲动、爱好等对立。
也就是说他是从认知的理性上去找实践理性的基础,从而要求实践理性脱离对客观事物的直接体验。
牟宗三先生这样评价康德的实用理性:“以经验知识、思辨理性底界限误移作实践理性底极限,妨碍了对于实践理性底领域之真实地开辟,使道德全落于空悬之境地中。
”他认为,中国哲学正好在这方面弥补了这种道德的形而上和道德哲学的真空的不足。
中国人格分类模型

中国人格分类模型中国人格分类模型人格是指个体在行为、情感和思维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稳定性特征,是个体与他人相互作用的基础。
人格分类是对人格特征进行归类和划分的过程,旨在更好地理解和识别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
在中国,人格分类模型经历了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如今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体系。
中国人格分类模型主要基于传统文化和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将个体的人格特征分为多个维度进行分类。
其中,最为重要的维度包括人际关系、价值观念、情绪表达和认知方式等。
下面将对这些维度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是人际关系维度。
中国人格分类模型将个体的人际关系分为两种类型:内向型和外向型。
内向型个体更加内敛和沉稳,喜欢独处并注重内心感受;而外向型个体则更加开朗和活跃,喜欢与他人交往并注重外部环境。
这两种类型并没有优劣之分,只是个体在与他人互动时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
其次是价值观念维度。
中国人格分类模型将个体的价值观念分为传统型和现代型。
传统型个体注重家庭和社会的稳定性,重视传统文化和道德规范;而现代型个体则更加注重个人自由和独立,强调个体权利和自我实现。
这两种价值观念在中国社会中并存,并且相互影响。
第三是情绪表达维度。
中国人格分类模型将个体的情绪表达分为内敛型和外放型。
内敛型个体更加保守和内省,情绪表达相对较为含蓄;而外放型个体则更加开放和直接,情绪表达相对较为直接。
这两种情绪表达方式在不同情境下都有其适用性。
最后是认知方式维度。
中国人格分类模型将个体的认知方式分为理性型和感性型。
理性型个体更加注重逻辑思考和分析,善于理性思维;而感性型个体则更加注重直觉和情感,善于感性思维。
这两种认知方式在不同领域中都有其优势和劣势。
通过以上四个维度的分类,中国人格分类模型可以将个体分为多种类型。
例如,内向型、传统型、内敛型和理性型的组合可以形成一个类型;而外向型、现代型、外放型和感性型的组合则可以形成另一个类型。
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优势,也都有其适应的环境和情境。
12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特征

第十二讲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特征我们在上一讲通过东西方一些著名思想家关于东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形成一个总体性的概念:中国传统文化属于一种自在自发的经验性的和人情化的文化。
但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不能停留于此,实际上,不仅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自然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特征,即使以古希腊的古典理性主义为开端,素来强调自由和理性的西方文化,在西方相当长的农业文明时代,也在许多方面表现为缺乏个性和主体性,具有自然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征的文化模式。
问题在于,中国传统文化似乎不是一般地具有经验化和人情化特征,而是从骨子里就透露出这种自在自发、自然而然的本质特征,它具有一种顽强地抵御变革和转型的力量,可以经久不变。
即使在近现代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传统文化转型的历史允诺也迟迟难以兑现。
要真正深刻地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必须从它的结构特征入手。
我们发现,同西方文化相比,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一种特殊的“超稳定结构”。
进一步探索,我们还发现,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超稳定结构,必须从社会的基础层面或社会的根基入手,从日常生活的结构入手,真正把握。
因此,我们在这里,引入西方生活世界理论中的日常生活批判的范式,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一种特殊的结构分析。
一、成熟的农本社会与发达的日常生活世界解析中国传统日常生活世界,必须从中国的传统农本社会(或乡土社会)的特征入手。
我们发现,虽然埃及等文明古国很早就培育起比较发达的农业文明,以至于英国文化人类学家埃里奥特·史密斯和詹姆斯·佩里先后提出“埃及中心论”和“太阳之子论”,但是,中国同样是农业文明的最早的发祥地之一。
很多研究者注意到这一点,例如,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著名的《世界通史》中指出,“我们已确凿地知道,中东和中美洲是农业革命的独立中心;新近的研究表明,中国北部也是这样的一个中心。
”①而且,相比之下,中国的农业文明具有特殊的成熟性,这不仅表现在其历史之悠久,而且体现在其内在的文化机制的成熟和对全部社会生活和历史运动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五类型人格理论与超稳定心理结构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学社会科学版) 哲
Ju a o hnh i oma U iesy P isp y& Sca S i csE io ) orl fSa ga N r l n ri ( hl o h n v t o oi ce e dt n l n i
位 。侯外庐等著 的《 中国思想通史》 就曾举 出苟
子 的分类 7例 : ( ) 子小人 之 分类 ;2 士 之分 “ 1君 ()
闻的具体事物而通晓天地万物。在《 诗经》 《 、尚 书》 《 、 国语》 有不少圣字 , 中, 但也 只是聪明能干
1 .孔子 : 圣人地位 的提 升与五 类型 的发 端 圣人 的概念在 中 国文 化 中 出现 得较 早 , 语 从
端, 以致 “ 仁极 仁 、 极 义 、 极 礼 、 极 智 ” 《 义 礼 智 ( 王
阳明全书 ・ 传习录》 中卷《 答顾东桥书》 的境地。 )
3 .荀子 : 类型人 格理论 的 集大成 者 五 苟子 作 为先秦末 期集 各派 思想之 大成 的儒家 宗师 , 著《 其论 苟子 》 蕴含 的人 格 心 理学 思 想宏 中 阔且 富有 创见 。他是 先秦儒 家 中对人 格分类 着 墨 最多、 概念 最 清 晰 、 别 最 完善 、 类 内涵 最 丰富 的一
中国古代关于人格的理解 , 并非如今人想 当然般 认 为 的只是道 德 领域 的狭 隘 概 念 , 而是 如 笔者 在
相关 研究 中所 作 的界 定 , 人 格 看 作 是 一 个 以个 将 体 的存在 为基点 、 以价值 观为 核心 、 以智 能特 征 和 非智 能特征 为 内容 , 全面处 理 各种关 系 、 出具体 作 应 答 , 以此指 导 个 体 生 涯发 展 的综 合 系 统 。 中 并
周敦颐的人格心理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周敦颐的人格心理思想及其现代启示周敦颐是我国传统文化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其著述中蕴含着独特而精深的人格心理学思想。
“由太极而人极”的人格演化观,是从宇宙自然演化的整个过程来思考人性的内涵。
“诚”为本源的人性观,将人性与“道”性相交融,关照的是人与自然、人与其他生命的和谐相处。
“士、贤、圣”的人格修养阶梯论,描述了完善人格的修养,是一个由表层人格到深层人格、最后达到完满人格的过程。
【关键词】周敦颐;人格演化观;“诚”为本源;人格修养阶梯周敦颐是我国北宋著名的哲学家,宋明理学的开创者之一。
他的代表作《太极图说》和《通书》,前者249字,后者2832字,引起后世学者众多的辩习。
周敦颐的学说因其简洁精深,集易、儒、道、释家学说的精华于一体,又融入他个人的许多独到见解,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周敦颐在其著作中所表达的宇宙观、人性观和人格修养观等,对现代人格心理学理论的建构和完善富有启示。
一、“由太极而人极”的人格演化观周敦颐的宇宙观集中体现在《太极图说》中,他认为世间万物生于宇宙的演化过程,这个演化过程由无极而太极、由太极而阴阳、由阴阳而五行、由五行而万物,人则是万物中最有灵性的一种。
周敦颐的人性观和人格修养观是基于宇宙观而形成的,主要表现在《通书》中。
在《通书·理性命》一章中,周敦颐写道:“厥彰厥微,匪灵弗莹。
刚善刚恶,柔亦如之,中焉止矣。
二气五行,化生万物。
五殊二实,二本则一。
是万为一,一实万分。
万一各正,大小有定。
”无论是显明彰著的还是细小幽微的事物,没有人灵性的体悟是不能明白的。
人性的刚有善恶之分,柔也同样有善恶之别,达到适度和持中才好。
宇宙自然的阴阳二气生发金水木火土五行,而五行又化生万物。
万物各自具有自身的特性,但根本的特性就是阴阳二性,而阴阳二性又可归一,因此,万物都具备归一之性。
对宇宙的认识要上下贯通,层次明确,才能确定万物存在的位置、特性与意义。
作为宇宙万物之灵的人,其天性中依然包含着宇宙自然的原始特性及演化过程的特性,也就是说,人性中既有太极的圆融完美,阴阳的对立、互动与转化,也有五行的相生相克,还有人的“形既生矣,神发知矣”的意识特征。
当代大学生人格的塑造与中国优秀传统伦理的传承

当代大学生人格的塑造与中国优秀传统伦理的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发展, 历代流传下来的。
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继承、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加强对当代大学生人格的塑造,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关于文化的解释有多种,广义上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思想文化三个层次。
其中,物质文化是文化体系的外层结构,制度文化是中层结构,思想文化是整个文化体系中的核心结构。
狭义的文化专指思想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文化的内容和样式,主要是指儒、道、释三家文化,其中儒家文化是主流。
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能够反映民族特征的传统观念和思想意识, 是具有民族特征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它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 前赴后继, 英勇顽强形成的精神支柱, 是指导人们实践活动的基本精神。
得到普遍认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包含以下几方面。
崇尚伦理道德。
要求形成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高尚道德价值体系, 作为个人必须要有做人的底线。
每个人都有相适应的个人的地位、责任、义务和权利。
说自己该说的话, 做自己该做的事。
注重人文理性。
传统文化重视人的实体存在, 重视人的精神存在, 注重对人进行礼乐的教化。
中国传统文化坚持以人为本, 人被看作天地间一切事物的根本。
天地之间人为先、人为贵, 重视人生、重视人的权利和义务,这就构成了以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为核心的人文精神。
强调和谐观念。
即一种天人关系的和谐, 人际关系的和谐与过无不及的行事原则。
而这当中尤为突出的就是“天人合一”。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观, 是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事物的方法论,让人形成了从联系中和整体中看待问题、强调整体、强调和谐的思维方式。
倡导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是人们在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驱使下, 面对现实的状况所产生的一种理性思考, 是以沉毅的思想面对显示社会和人生的一种理智富于远见的精神状态, 是充满了辨证思维和中和思维的理性二、大学生人格形成的特点所谓人格,既是伦理学概念,也是心理学概念,它是对人的气质、涵养、价值的一种概括,其基本内容包括人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价值追求、知识结构等重要因素。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实用理性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实用理性作者:丁颖来源:《群文天地》2013年第01期摘要:在李泽厚三部思想史(《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中,作者介绍了各个时期的思想特征,并以一种反思的姿态审视了中国传统文化。
通过纵向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在这几千年的文化中,讲求实用性成为不同时期主流甚至非主流思想体系的重要特征,李泽厚将这种追求实用和现实意义的这一倾向命名为“实用理性”。
而这种一脉相承的“实用理性”最早最突出地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因先秦时期独特的时代背景和潮流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实用性”的倾向。
关键词:李泽厚;中国传统文化;实用理性李泽厚先生的三本思想史论(《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包含了几千年的历史,然而其中却暗含了一条重要的线索,即李泽厚对每一阶段的思想进行叙述和评价时都提到实用理性。
实用理性这一文化心理结构特征贯穿三本书的始终,并且对后世有很重大的影响。
本文试图把书中不是太明显的这一条线索抽出来并按照一定的逻辑重新解读。
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传统文化相比较,很明显的一个特点在于其实用理性。
正如李泽厚先生在论述先秦时期思想文化特征所说:“先秦各家为寻求当时社会大变动的前景出路而授徒立说,使得从商周巫史文化中解放出来的理性,没有走向闲暇从容的抽象思辨之路(如希腊),也没有沉入厌弃人世的追求解脱之途(如印度),而是执著人间世道的实用探求。
”从这一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实用理性出现的历史背景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与其他文化相比较之下的特征。
一、什么是实用理性关于实用理性,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这种理性不涉及抽象的思维辩论,他们考虑的不是永恒的人类话题,不是超经验的辩论,诸如柏拉图提出的“美是什么”等纯概念的探讨,而是从现实出发,探求的是现实所需要的问题,一切以眼前的境况为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
其次,这种理性,基于现实需要考虑,调整人们的情感与心理,并提出一系列的标准要求人们照着去做,如孔子的“仁”,要讲“孝悌”、讲“尊卑”,要“发乎情止乎礼”,到宋明理学把这一特征发展到极致,空前地树立了人的伦理学主体性的庄严伟大,当然这也是建立在“存天理灭人欲”之上的。
中国传统文化之理想人格及其建构

130
青 海民族大学学报 (社会 科学版 )
2012年 4月
单 向 因果关 系 ,更 不 是 征 服 与 被 征 服 的 关 系 。在 中 国传 统 文化哲 学 中 ,西方 的 “人 化 自然 ”的说 法 是 难 于理 解 的 。“天人 本 无 二 ”,人 怎 么 去 “化 ”自然 呢? 怎 么可 能 以人为 尺度 去 “化 ”自然 呢 ?因此 ,“天为 一 大天 ,人 为一 小天 ”,自然之 美 、天 然 之美 就 是 理想 人 格之 美 ,两者 不是 相互 对 立 的 ,甚 至也 不 是 异 质 同构 的 ,它们 二位 一体 、“同质 同构 ”。
第 38卷 第 2期 2012年 4月
青海民族大 学学报f社会科学版 ) JoURNAL oF Q G姒 I NATIoNALrrIES UNⅣ ERSITY
(social science)
VoL.38 N0.2 Apr.2012
中国古代人格心理学

中国古代人格心理学对当代中国人格的完善作用及影响作者:蔡春燕来源:《山东青年》2016年第02期摘要:“人格”一词其实是一个外来引进词,在我国文化中表示人的能力、气质品质、德性、才性等等内在的特征规范的概括和总称。
中国古代人格心理学对当代中国人格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
文章就中国古代人格思想的理想人格思想的基本内容作为总起,浅要论述了当代社会中国人格的概括,针对性提出了中国古代人格心理学思想的延伸和中国化人格理论模型的构建。
关键词:古代人格心理学;当代人格;完善;作用一、中国古代人格思想的基本内容(一)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儒家的传统文化中对于物质文明具有一定的排斥,主张贵理斥欲、重义轻利的人生原则。
儒家在追求塑造德性、伦理价值的人格方面,不能对经济伦理具有一定的重视,所以对人身权、财产权的认识,也一直被抛弃在伦理道义之外[1]。
(二)注重守志持节、自尊自爱中国古代的人格思想中,对于坚守志节道德自觉非常注重。
要求个体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需保持自身操守,经受住勇达生死、威逼利诱、声色货利、饥寒愁苦的考验。
如果召侮取辱、自暴自弃,必会收人鄙夷、排斥。
(三)注重推行仁爱精神、主张人格独立对物、人、天三界,中国古代人格思想非常注重对人的意义,认为人作为社会、宇宙的核心。
人的主体资格、主体地位,也成为人高于一切的思想基础,不会受到外界的任何支配。
(四)追求自强不息、见贤思齐的完美人格自强不息、见贤思齐的完美人格追求作为中国传统理想人格的重要内容,在中国的传统道德思想文化中,一个道德健全、完美的思想人格需要有永不懈怠、努力向上的精神追求。
二、当代社会中国人格概况(一)我国当代人格的现状1.道德精神对个体的价值人生奄度教育,包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培养人的勇于挑战、敢于创新、不断奋斗的道德精神。
2.意识教育对个体进行自我完善、环境意识以及科技意识的现代意识教育,进行法规意识、安全意识等的基本公民道德教育,从而能够对社会充分了解。
我国传统的理想人格模式

我国传统的理想人格模式中国传统文化的重点在人生,而人生问题的核心是理想人格的建构。
中国传统理想人格理论是从具有中国特质的传统文化——“中国文化一体化的儒教传统文化”中凝结和升华出来的。
中国传统文化对理想人格的设计萌芽可追溯到原始神话中的“三皇五帝”、“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等对祖先的崇拜和构想。
然而,在先秦的百家争鸣时代,理想人格设计趋于成熟,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儒、道、墨。
儒家理想人格是以人性论为基础的。
孔子云:“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论语阳货》)因此,个体人的内心探索是其理论的出发点,孔子的理想人格是“仁人君子”,这是他人生理想的人格化产物。
张岱年先生说:“儒家的理想人格是‘智、仁、勇’三者的统一,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仁是泛爱人类,智是具有渊博的知识,勇是勇敢强毅,兼重仁、智、勇,这是一个全面的人格理想。
”孔子的“智、仁、勇”三德是以“仁”居首,孔子强调“仁”是为了达到“内圣外王”,达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终达到“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理想人格境界。
这种境界的蕴意诚如美籍华人学者杜维明认为:有超越本体感受但不神话天命,有内在的道德觉悟但不夸张自我,有广泛的游世悲愿但不依附权势,有高远的历史使命但不自居仁圣。
孟子把理想人格划分为三个等级:大丈夫、圣人、神人。
他主张现实的人应追求“大丈夫”人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也。
”。
可见,儒家理想人格是以“仁”为终极关怀,以“礼”为实现手段,追求“内圣”与“外王”合一的入世人格。
道家理想人格模式是“至人、神人、圣人”。
庄子把人分为“至人、神人、圣人”三个品级,他认为,人生是命定的,“死生存在、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
”因而实现理想人格只有通过“精神胜利法”,通过忘怀一世不幸而又不可改变现实的“无心无情”的心境,从现实世界过渡到自由的精神世界。
论语文教学中的独立人格建构

论语文教学中的独立人格建构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之一,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从古至今,论语一直在中国教育中担任重要角色,成为了人们研究文化、道德和伦理的重要指南。
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的一部分,论语在教育中的教学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特别是对于独立人格建构的教育。
在现代社会中,独立人格建构的教育已经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浅谈论语文教学中的独立人格建构。
一、论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论语是中国古代大儒孔子和其弟子们的言行录,其中所包含的许多思想与理念体现了儒家的道德与伦理观。
与现代社会相比,古代的人们更加复杂的社会环境要求人们具有更高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
论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其本身就是对于独立人格建构极为有利。
因此,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论语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建立自己的人格框架,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和道德素质。
二、论语文教学的方法与策略1.注重文本解读论语中的语言并不是那么简单和直白,有时候需要理解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层含义。
因此,在论语文教学中,我们需要重视文本解读,理解每一个字的用意和引申。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深入到论语中所传达的深层思想,做到古代思维方式与现代要求的结合。
2.注重实践体验论语虽然是过去的文化遗产,但是其中所蕴含的思想与理念却能够帮助人们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寻求答案。
因此,在论语文教学中不仅要进行循序渐进的理论探究,还需要围绕实践任务,通过生动的故事和案例予以支撑,让学生在感知理论的过程中,经历一次个人人格建构的体验。
3.注重差异化教育独立人格建构教育应该注重教育个性化的需求,因此在论语文教学中不应该单一化,应该采用多元化、差异化的教育策略。
可以从学生的特点、语文素养等方面进行深度分析,进行相应的差异化教学,从而全面性的推进独立人格建构。
三、论语文教学中的独立人格建构1.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论语所表达的思想与理念,强调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具有较高的伦理性与道德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人格建构的理性特征
席岫峰《光明日报》(2014年11月19日15 版)
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是人生问题,而人生问题的核心则是理想人格的建构。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注重培养和塑造自己的理想人格,构建形成了独特的理想人格体系,成为几千年来中国人取法师表的人生目标。
中国传统的理想人格不仅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也是一种价值取向和人生哲学,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性特征,对当代人的人生修养和人格塑造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取法乎上,效行相宜
中国传统的理想人格基型,最早可上溯至上古的帝尧时代。
《尚书·尧典》开宗明义就塑造了帝尧这位“道德圣王”,他敬事明达、温文尔雅、诚实恭谨、谦和礼让、选贤任能、明察百官、敦睦九族、协和万邦、光被四表、引领天下……这些上古“圣王”后来常被人以“大人”“圣人”相称。
从孔子开始,先秦诸子对上古帝王予以理想化,至孟子时,形成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的道统系列。
中国的传统人格追求彰显了至高的理想性。
从取法乎上的人生境界而言,儒者仰“圣”,道者崇“仙”,墨者尚“侠”,悟禅者敬“佛”。
这些理想人格是他们各自追求的最高人生目标和人生境界,可敬仰师表,但往往可望不可即。
所以,中国古代的传统人格建构,非常注重理想人格培育和践行的现实可行性,从上至下构建了一个差等有序的理想人格系列。
比如,儒家人格的最高境界是“圣人”(尽善尽美者),次为“贤人”(执着行善者),再次为“君子”(德才兼备、修己安人者),又次为“士”(学以立志、知耻有为者)。
同时,中国传统的理想人格设计又是以现实的人的实践作为基础的。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最具有理想人格潜质者就是称之为“士”的阶层,他们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也是最有可能追求和实践理想人格的人。
不过,儒家心目中的“士”是以行仁为己任的“贤士”,道家心目中的“士”是返璞归真、逍遥自在的“隐士”,墨家心目中的“士”是以身赴义、义无反顾的“义士”,魏晋以来释家心目中的“士”是有心向佛、心存善念的“居士”。
先秦的士子处于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革时代,逐渐开始分野。
从社会流向的态势上看,儒者向上,走向上层,成为入世有为的士大夫;道者向外,走向山林,成为飘逸无羁的隐形人;墨者向下,走向民间,成为侠肝义胆的平民代言人。
释家作为外来宗教,融入人世间,成为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活菩萨”。
无论他们的人生走向如何,但都有自我的独立人格。
士子阶层这种相对独立与分野,为诸家人格的取法、践行和跃升,提供了现实的社会基础。
反身内求,自我超越
人类的本性是共通的,在提升主体自觉、追求精神超越和实现人生价值上,东西方各个民族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但在路径走向或超越方式上,却有着明显的差异。
相比西方人追求“绝对理性”、“上帝的天堂”这种外在的精神超越方式,中国人则是立足现实世界来追求人生的价值实现和精神境界,走向人生自身内在的自我超越之路。
其一,人生价值目标是人之主体的理想人格。
先秦诸子言论中的尧、舜、禹等圣人,后世虽有所神化,但他们既不是人格神,也不同于西方基督教融“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耶稣、伊斯兰教“真主”的代言人“先知”,而是可称之为“人伦之至”“百世之师”的人。
儒家所推崇的“贤人”“君子”,是居仁行义守礼、入世有为的“内圣外王”的道德模
范;墨家的“任侠”“义士”,是以身赴义、义无反顾的英雄豪杰。
即便是道家的“神人”“至人”“真人”乃至释家的“佛陀”,其实也都不是人的世界之外的“神仙”“上帝”,而是返璞归真、长生久视的人,是看破红尘、内心安详的觉悟者。
这些理想人格在本质上还是人的道德品质、精神境界、气节情操的再现。
其二,人生终极归宿是人之本体的精神世界。
在解决人的灵魂安顿和精神、情感需求的问题上,中国传统的人生哲学,皈依的不是彼岸的“伊甸园”“极乐净土”“天堂”,而是超越个体自我从而与社会或自然合一的此岸世界,是人之本体的精神世界。
这个理想中的精神世界,概而言之,是儒家“尽心、知性、知天”后的“圣镜”,是道家“复归于无极”“复归于朴”“复归于婴儿”的“真性”,是释家“一切唯心所现”的“本心”,其本质上是人自身修养、修为而升华所要达到的“天人合一”“涅槃解脱”的理想境界,并外化为“无忧”“不惑”“不惧”“自在消遥”“宁静安祥”的精神状态。
这种终极追求体现了中国人“止于至善”的道德信念以及“和合”“自然”“空灵”的审美理想。
其三,人生超越路径是人之个体的自我修为。
如何实现人生的自我超越,基督徒寄托于“上帝”的救赎,穆斯林信赖“先知”的启示,而中国的传统人生哲学则强调,主体自我的价值实现,是人自身“为学”“为道”的结果。
儒家认为,“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而且,“人皆可以为尧舜”。
而能否成为理想中的人,重要的不在于结果,重在追求“成仁”的过程。
这种内在的自我超越,体现了人生个体存在的有限性与精神超越的无限性的有机统一。
顺天应人,守正创新
一个民族的理想人格从本质上是其文化精神的集中表达。
在中国古代先哲的眼里,人的存在与天地自然的存在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因而他们所构想与设计的理想人格,其人生的理想境界是“顺天应人”“乐天知命”“天人合一”。
这种领略自然、参悟人生的“顺天应人”之道,为中国古代先哲们思考人生哲学的要义,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智慧之源。
其中,作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君子品格,时至今日仍然是当代中国人向往取法的人格修养的楷模。
理想人格也是时代的文化符号。
中国自先秦诸子时代建构理想人格基型以来,既有儒家心忧天下、济世有为的“圣贤”“君子”主导型人格一以贯之,又适应社会变迁与时俱进而不断开新,体现了历史性与时代性的有机统一。
从中国人格精神嬗变的流向上看,大体上经历了三个转型期:
第一次转型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由“圣王人格”时代走向“士子人格”时代。
随着周王室衰微,官、师开始分离,社会的急剧变革促使士人走向民间,各诸侯国都千方百计谋求富国强兵之策,“礼贤下士”之风泛起。
而游说之士也莫不以匡君救世为己任,纷纷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士子们或游说列国,或聚徒讲学,逐渐形成舆论开放、自由争鸣的氛围,迎来了士子的黄金时代。
诸子根据各自的政治主张,构建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人格。
但无论儒家的“君子”、道家的“真人”、墨家的“任侠”,皆非古代的道德“帝王”“圣人”“大人”,而是士子的人格理想,实际上是士子们的理想化身。
及至秦汉大一统特别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纲常名教大兴,儒家的“圣贤”“君子”型理想人格被统治者尊奉为人格典范加以倡导,成为主流形象。
第二次转型是在魏晋时期,由倡导“内圣外王”的儒家贤人君子,到崇尚“魏晋风度”的风流名士,最终走向认同“以儒治世、以道修身、以佛养心”的复合型的士大夫人格。
魏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混乱动荡的时代,儒生们所标榜的纲常名教已经丧失了稳定社会的功效。
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士子们,对先秦儒家憧憬的社会理想及其仰慕的理想人格也开始动摇并趋于幻灭,老庄玄学则风行其道,在天地宇宙的大自然中寻找人生的真谛,体现
了精神上觉醒者的风骨,史称“魏晋风度”。
它既是这个时代的一种人格精神,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其特点是:崇尚虚无、轻蔑礼法,淡泊宦情、冥于自然,通脱世俗、率性而行,雅重自持、处变不惊,超脱飘逸、贵生全身。
而这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对儒家纲常名教伦理的一种人格“异化”与反叛,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
自魏晋以后,持续四百余年的士族文化由盛而衰,及至隋唐新的大一统局面形成特别是中唐以来,儒家道统开始复兴,两宋以后,儒、道、释开始走向合流,经过儒家士大夫的改造,形成以儒为主、兼容释、道的理学,在人格取法上,也逐渐形成了认同以儒治世、以道修身、以佛养心的士大夫人格。
第三次转型是近代以来,由中国传统的士大夫人格向新型的现代人格转型。
晚明以来,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士人阶层开始对理学提出质疑、反思和批判。
晚明泛起的这股启蒙思潮,随着近代中国“前所未有之变局”而中断,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
中国人从初识“技不如人”兴洋务,到深究“制不如人”搞变法,再到自觉开启新文化运动,强力批判封建礼教,形成了近代启蒙意义上的思想解放潮流。
陈独秀等人以《新青年》为平台,以“新青年”为代言倡导现代新型人格,即“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新型人格,引导人们追求青春之中国、青春之世界。
以此为起点,中国人的人生理想追求开始走上了培育和塑造现代人格之路。
然而值得关注和思考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人对新型的现代人格的建构,从一开始就与救亡图存、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紧密相连,具有强烈的为国为民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使命感,体现了民族利益、社会价值至上的人生取向,这与传统儒家的“心忧天下”“入世有为”的主导性人格精神形成了高度的契合。
(作者单位:吉林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