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科影像诊断质控MR

合集下载

放射科年度质控总结

放射科年度质控总结

放射影像科2015年质控总结本年度质控小组共进行质控活动12次,主要针对图像质量、报告单书写质量、技师对操作规范的掌握应用、机器设备的维护保养等进行检查和质控,X线诊断符合率及CT/MR诊断符合率也将纳入统计分析范围。

召开质控小组会议12次,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

具体内容如下:1、抽取DR272301-272400, DR272401-272500, DR272501-272551X 线片,检查X线片图像质量,分析影响因素。

2、随机抽取X线诊断报告单100份(DR273901 —DR274000),检查报告单一般项目书写、征象描述和诊断意见等内容3、现场跟踪检查胸片摄影操作规范;4、检查急诊X线照片质量,片号DR313101-DR313200检查X线片图像质量并分析影响因素;5、检查设备维护和保养情况;6、召开科室质量管理与安全小组会议12次;主要质控指标完成情况大型X线机照片检查阳性率:58.3%,大型X线机照片检查甲片率:47.7%,大型X线机检查诊断符合率:74.2%,MRI检查阳性率:96.7%,MRI检查诊断符合率:93.75%。

CT检查阳性率:91.7%,CT检查诊断符合率:85.75%。

二、质控指标完成情况分析(重点图像质量、诊断符合率)(一)各项工作量完成情况(二)图像质量评价1)、整体影响因素统计:2)、我科门急诊、住院图像甲片率分别为:59.9% 40.0%。

总之:甲片率较低的原因1)、住院病人甲片率较低,影响了整体甲片率。

2)、技师责任心不强,摆位不正,占门诊非甲片因素37.3%。

3)、病人不配合造成的体位不正,北院所占比例较大,考虑为小儿胸片肩胛骨因素影响。

4)、半透光异物占22.9%,是影响甲片率的第二大原因。

三)、改进措施:1)、加强技师责任心,甲片率与绩效挂钩,加大奖惩力度。

2)、小儿胸片评价标准去除肩胛骨影响因素。

3)、照片时尽量去除衣物。

(三)、诊断符合率评价一)、质控指标完成情况大型X线机检查诊断符合率与诊断不符合对照:CT/MRI检查诊断符合率与诊断不符合对照:二)、诊断不符合原因分析:大型X线机检查诊断符合率分析:本月共随访普放37例住院病历,其中2例出院时尚未确诊(要求出院),4例未随访到结果,在随访到结果的31例病历中,23例X线诊断与手术后诊断符合,诊断符合率为74.2%;误诊8例,其中5例为MR检查,3例为泌尿系1)、误诊体现在MR、泌尿系造影检查上。

放射科影像诊断质量保证控制方案

放射科影像诊断质量保证控制方案

放射科影像诊断质量保证控制方案一、引言二、质量保证措施1.设备质量保证(1)设备选择:选择具备先进技术、高分辨率、低噪声、高灵敏度的放射科影像设备。

(2)设备校准:设备安装后进行校准,并定期进行校准的检测,以保证设备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2.影像采集质量保证(1)操作规范:放射科影像人员需按照操作规范进行影像采集,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曝光剂量和影像伪影。

(2)曝光参数监控:定期监测设备曝光参数,确保参数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3)患者定位准确:影像人员需仔细核对患者信息,确保患者定位的准确性。

3.影像质量评估(1)影像质量评估指标:制定影像质量评估指标,包括分辨率、对比度、噪声水平等,以评估影像质量。

(2)定期质量评估:定期进行影像质量评估,对低质量的影像进行复查或重新采集,确保影像质量符合要求。

4.影像诊断质量保证(1)医师资质要求:放射科影像医师需具备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诊断前仔细分析影像,并结合临床资料做出准确的诊断。

(2)审核与复核:影像诊断结果需经过审核与复核,确保诊断结果准确无误。

审核医师需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

(3)持续教育培训:定期组织放射科影像医师参加相关培训,提升其诊断水平和专业素质。

5.质量管理体系建立(1)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实施ISO9001等相关标准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进行相关质量文件的编制和管理。

(3)患者满意度调查:定期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了解患者对放射科影像诊断质量的满意度和改进建议。

三、质量保证控制方案的实施1.制定实施方案:依据具体情况和管理要求,制定放射科影像诊断质量控制方案,包括具体措施和实施时间表。

2.指导培训:定期组织培训会议,向放射科影像人员和医师传达质量控制方案的要求和操作指导。

3.管理监督:设立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对放射科影像诊断质量保证控制方案的实施进行监督和管理。

4.数据分析与反馈:定期进行放射科影像诊断质量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并向相关人员反馈结果。

mr诊断报告是什么意思

mr诊断报告是什么意思

mr诊断报告是什么意思MR诊断报告是指医学影像学中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诊断报告,它是由专业的放射科医生根据患者进行的磁共振检查所得到的影像结果进行分析和诊断后所形成的报告。

MR诊断报告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等;其次是检查的目的和方法,即为什么进行MR检查以及采用了什么样的成像方法;然后是具体的检查结果,包括各个部位的影像结果和医生的诊断意见;最后是医生的建议和治疗方案,根据检查结果给出相应的治疗建议。

在MR诊断报告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临床需要,对影像结果进行详细的解读和分析。

通过观察各个部位的器官和组织的形态、结构、信号强度等特征,医生可以判断出患者是否存在病变、病变的性质和范围,从而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MR诊断报告在临床医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地了解患者的病情,还可以为医生制定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同时,MR诊断报告也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病情,增强治疗的信心和合作意愿。

在实际应用中,MR诊断报告需要由专业的放射科医生根据临床需要进行准确、全面的分析和诊断。

因此,患者在接受MR检查后,应及时向医生咨询和了解检查结果,以便及时进行治疗和康复。

总之,MR诊断报告是指医学影像学中的磁共振成像诊断报告,它是由专业的放射科医生根据患者进行的磁共振检查所得到的影像结果进行分析和诊断后所形成的报告。

它在临床医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地了解患者的病情,为医生制定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同时也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病情,增强治疗的信心和合作意愿。

因此,在接受MR检查后,患者应及时向医生咨询和了解检查结果,以便及时进行治疗和康复。

放射科图像质量控制标准(精选5篇)

放射科图像质量控制标准(精选5篇)

放射科图像质量控制标准(精选 5 篇)第一篇:放射科图像质量控制标准放射科 X 线图像质量控制标准高质量的图像资料,能为疾病的诊疗提供客观、真实的影像信息,直接影响疾病诊断。

对 DR 图像进行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可以提高诊断率,减少漏、误诊。

根据《河南省医学影像学检查技术操作规范》,结合我科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质控标准。

(一)、甲级影像标准:1、体位要求:(1)位置正确,符合诊断学要求;(2)照射野范围适当,一般不超过检查部位要求范围的 10%;(3)图像画面布局合理。

2、模拟照片:密度适当,对比度、锐利度好,层次丰富。

3、数字影像:锐利度好,噪声水平适度,曝光指数在推荐范围内。

4、标记准确、齐全。

5、图像无伪影。

(二)乙级影像标准:按甲级影像标准,有一项不符合要求,但不影响诊断者。

(三)丙级影像标准:按甲级影像标准,有两项或三项不符合要求,尚不影响诊断者。

(四)废像:影像不能满足诊断,需重新拍摄者。

附:影像评级达标要求1.三级医院:甲级影像率>50%,废像率<2%2.二级医院: 甲级影像率>40%,废像率<3%3.一级医院: 甲级影像率>30%,废像率<4%放射科 CT 图像质量控制标准1.扫描摆位是否标准;2.扫描视野(过大、过小);3.扫描范围(过大、过小);4.肺部扫描是否告知患者吸气、屏气;5.胃部扫描是否告知患者饮水充盈胃部;6.咽喉部扫描是否告知患者禁止做吞咽动作;7.敏感部位是否注意放射防护;8.扫描参数设置是否合理;9.重建算法设置是否合理;10.增强扫描造影剂剂量设置是否合理、延迟时间设置是否合理;11.窗宽、窗位设置是否合理。

放射科 MR 图像质量控制标准1.扫描序列、扫描参数选择是否合理。

2.扫描 FOV、扫描层厚、扫描间隔选择是否适当。

3.增强扫描时,对比剂剂量设置、延迟时间、扫描期相是否合理。

4.后处理重建图像是否充分显示检查部位和病灶。

放射科质量控制标准

放射科质量控制标准

放射科质量控制目标一、诊断报告书写质量控制1、诊断报告书写按报告单上的项目逐项填写,“一般资料”要齐全,包括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科别、床号、住院号,X线号/CT号/MRI号、摄片序号、摄片日期、报告日期、临床诊断。

2、“检查名称和检查方法或扫描技术”要具体说明,扫描及投照的确切起止范围、层厚、层间距、扫描方式、增强情况应描写。

3、“检查结果”要阐明有无临床所疑疾病的种种表现或征象,阅片要全面观察,重点描述,按器官分级,分别描述,有病变时,详细确切描述,说明病变部位、形态、大小、密度、边缘与毗邻关系、有无特征性改变,描述与结论应保持原则性一致。

追踪复查,病例要作详细前后对比,有影像及临床特征的病例,必须按照规范的要求书写影像报告结论。

4、“影像学诊断”一般为一个或几个疾病的名称,结论要求定位基本准确,定性不强求,但要有层次。

诊断学意见包括:①肯定性诊断意见;②参考性诊断性意见:如考虑几种诊断的可能,应依可能性大小按顺序排列,一般不超过3个;③建议性意见:提出进一步检查或治疗观查的建议。

5、报告必须签名,包括书写报告医师及审核医师签名。

报告单一式两份(复写),一份交病房或门诊,一份同照片一起存档。

审核医师必须具备执业医师资格。

6、诊断报告发出时间普通诊断报告:①急诊一般要求:半小时内出报告,急诊报告注明检查时间(时、分)和报告时间。

②门诊2小时内出报告,遇有特殊情况,应向患者说明原因,③特殊检查24小时内取报告。

CT、MRI诊断报告:①门、急诊病人检查完一小时内取诊断报告单;②一般病人24小时内出诊断报告;疑难病例24小时内通知患者取报告的时间。

二、CT检查质量控制1.CT检查是放射诊断的一种方法,其管理组织体系应统一归属影像(放射)科管理范围。

CT质量保证、控制和管理的第一责任者是影像(放射)科主任。

2.检查前向患者解释注意事项,力求良好配合,扫描必须作碘过敏试验,腹部扫描应空腹,检查前口服2%泛影葡胺以减少组织伪影干扰。

放射科影像质量评价方法

放射科影像质量评价方法

放射科影像质量评价方法为了进一步提高放射科的影像质量,每月由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在电脑上随机分别抽取DR、CT、MR图片,以以《放射科诊疗规范》为基础,实事求是,严格把关,力求影像科图像和报告质量不断提高。

一、图片质量评价标准:1、X线影像质量要求:(1)一般要求:1)X线照片满足影像诊断要求;2)X线照片标识,左右标志明确、检查号、检查日期、检查医院、被检者姓名、性别及年龄等信息完整;3)照射野大小控制适当;4)图像放大比例一致:正位片与侧位片或斜位片放大比例一致。

同一部位不同时间摄片放大比例一致。

成人胸片放大比例不小于65%;4)整体画面布局美观,影像无失真变形。

2、除上述一般要求外,优质图像标准:1)密度合适,照片中诊断密度范围控制在0.25~2.0之间;2)层次分明;3)摄影体位标准,组织影像应符合正常的解剖投影,无失真;4)照射野大小合适:被检部位影像全部在照片上显示,但不应过多包含非检查部位,尤其是内分泌腺;重点组织界限清楚;脊柱应包含相邻椎体;四肢长骨应至少包括一个临近关节;肋骨应包括第1或第12肋骨;5)无体外伪影;6)无运动伪影;7)胶片无污迹、划片、粘片、指纹。

DR影像评价内容及方法质量等级评价方法:结合上述DR影像质量,每份图像100分,扣完为止优:≥90分良:80~89分差:70~79分不合格:≤70分CT影像质量评价内容及方法质量等级评价方法:结合上述CT影像质量,每份图像100分,扣完为止:优:≥90分良:80~89分差:70~79分不合格:≤70分MR影像质量评价内容及方法质量等级评价方法:结合上述MRI影像质量,每份图像100分,扣完为止:优:≥90分良:80~89分差:70~79分不合格:≤70分二、报告质量评价标准:影像诊断报告是一份重要的临床档案资料,必须认真书写。

一份规范化的诊断报告书要求文字简洁,语句通顺,表达准确。

内容包括以下部分:一、一般项目:病人姓名、性别、年龄;检查号、门诊号或住院号;病室和床位号;检查设备、检查方法、对比剂种类用法和用量、检查部位和位置、照片序号;检查日期和报告日期等均应逐项填写清楚。

放射科中,CT,MR,DR,是什么意思,检查什么

放射科中,CT,MR,DR,是什么意思,检查什么

放射科中,CT,MR,DR,是什么意思,检查什么?发布时间:2022-10-18T00:55:11.491Z 来源:《健康世界》2022年12期作者:何继敏[导读] 放射科中有CT、MR、DR等多种检查,其每种检查的工作原理都不同,各有优劣势,各有分工何继敏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人民医院四川成都 610100放射科中有CT、MR、DR等多种检查,其每种检查的工作原理都不同,各有优劣势,各有分工。

因此,本文讲讲放射科相关检查知识,让其知晓什么是CT、MR、DR,其能检查什么,以免你不知道各项检查的目的,而对医生产生误会,认为医生让自己多花检查费用。

一、放射科中CT是什么意思?检查什么?放射科中的CT,即Computed Tomography,中文名字是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采用准直精确的Y射线、X线束、超声波等,以及高灵敏度的探测器,对人体某部位进行断面扫描,具有图像清晰、扫描时间快等优势,可用在多种疾病的诊断中。

检查时先用射线束扫描身体某部位,透过该层面的射线有探测器接受,将其转化为可见光,再将光电转换成电信号,同时由模拟/数字转换器将其转化为数字,最后输入计算机进行处理。

CT扫描方式可分为3种,分别是:①CT平扫:是指普通扫描,不用造影或者造影增强,从头部开始扫描直至脚部为止,包括胸部、脊柱、头颈、盆腔、腹部、四肢等位置均可进行检查。

②CT增强扫描:将水溶性的有机碘剂用高压注射器注入静脉内(主要分为静滴法与团注法),然后再进行扫描。

血液内碘浓度提升后,病变部位与器官内碘浓度会有个差异,而引起密度差,让病变部位更为清晰的显示出来。

③造影扫描:先对器官或者结构进行造影扫描,随后再实施扫描。

一般情况下,增强部位有泌尿系增强、腹部增强、胸部增强,以及冠状动脉CTA、各系统血管CTA、心脏增强、头颈CTA等。

CT扫描优势:其具有特殊诊断价值,已被广泛的应用在临床中。

且随着计算机技术、工艺水平的不断发展,CT技术也在不断进步。

放射科质量控制指标

放射科质量控制指标

放射科质量控制指标放射科质量控制指标是指用于评估放射科工作质量的一系列指标和标准。

通过对放射科质量控制指标的监测和评估,可以确保放射科工作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可靠性,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一、放射科质量控制指标的分类放射科质量控制指标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设备质量控制指标:包括设备的性能参数、设备的校准和校验、设备的维护和保养等方面的指标。

例如,X射线机的输出剂量稳定性、图象分辨率、散射辐射剂量等。

2.图象质量控制指标:包括图象的分辨率、对照度、噪声水平、伪影等方面的指标。

例如,CT图象的空间分辨率、CT值准确性、CT图象的噪声水平等。

3.操作质量控制指标:包括操作员的培训和技能水平、操作规范的执行、操作过程的准确性等方面的指标。

例如,操作员对设备的正确使用和操作、对患者的正确定位和照射等。

4.质量评估指标:包括放射科工作的结果评估、患者满意度评估、医疗服务质量评估等方面的指标。

例如,放射科工作的准确性、放射科工作的效率、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等。

二、放射科质量控制指标的具体内容1.设备质量控制指标:(1)设备的性能参数:包括设备的输出剂量稳定性、设备的暴光时间准确性、设备的图象分辨率等。

例如,X射线机的输出剂量稳定性要求在±5%以内,暴光时间准确性要求在±0.1秒以内,图象分辨率要求在1.5线对应于1mm以下。

(2)设备的校准和校验:包括设备的定期校准和校验,确保设备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例如,X射线机的定期校准要求每年进行一次,校验要求每半年进行一次。

(3)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包括设备的定期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寿命。

例如,X射线机的定期维护要求每月进行一次,保养要求每季度进行一次。

2.图象质量控制指标:(1)图象的分辨率:要求图象的空间分辨率达到一定的标准,以保证图象的清晰度和细节展示。

例如,CT图象的空间分辨率要求在0.5mm以下。

(2)图象的对照度:要求图象的对照度达到一定的标准,以保证图象的清晰度和诊断价值。

医院放射科影像质量保证方案

医院放射科影像质量保证方案

医院放射科影像质量保证方案为加强放射科影像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保证放射科诊断质量和医疗安全,落实“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参照医院放射科影像质量保证方案,制定本放射科影像质量保证方案。

一、放射科影像质量保证组织和人员职责分工(一)医院放射科建立影像质量保证工作小组,小组成员应包括高年资影像诊断医师、放射科技师、影像设备维修人员相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一般由5-7人组成。

(二)放射科常规X线、CT、MR、DSA统一管理,放射科主任负责影像质量保证方案的全面实施,组织定期和不定期的核查。

影像质量保证工作小组成员中,影像设备维修人员或相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负责影像设备正常运行,保证影像设备运行稳定,参数准确,发生设备故障及时检修。

技师负责X线检查、CT、MRI扫描过程的质量控制。

影像诊断医师负责诊断操作的质量控制和影像诊断质量报告质量的控制。

(三)各种设备日常保养责任落实到人。

二、放射科工作人员准入要求(一)从事CT、MRI医师和技师人员应经上岗培训,取得CT、MRI医师和技师上岗证。

从事DSA操作技师人员应经上岗培训,取得DSA技师上岗证。

介入治疗医师符合准入要求。

(二)从事放射科诊断应有执业医师资格。

技术人员应有中专及以上学历,或已取得技师资格。

(三)从事放射诊断和技术人员应经放射防护知识培训合格,取得放射工作人员证。

三、影像质量评价制度(一)室内放射技术质控每周一次。

核查X线摄片体位是否符合标准:胶片尺寸统一,图像放大比例统一,不同时期检查,图像放大比例前后一致。

评价影像质量,分析不合格片和差级片原因,提出改进办法。

(二)在日常诊断读片的同时,从诊断角度,对影像质量进行评价,发现图像质量不能满足影像学诊断,技师与技术人员沟通,提出改进建议。

(三)根据诊断报告书写要求,每月一次抽查诊断报告质量。

(四)技师或医师日常工作中发现质量问题应逐级报告,上级技师或医师要及时处理。

如质量问题较多,或出现严重质量问题,由影像质量保证工作小组研究解决。

放射线科影像诊断质量控制评价实施办法

放射线科影像诊断质量控制评价实施办法

放射线科影像诊断质量控制评价实施办法1.放射线科成立质量控制小组全面负责科室质量控制与管理。

(1)成员组长:放射科主任副组长:放射科副主任技师长组员:医生组长、技师组长、护士长(2)职责质控小组应定期进行科室诊断质量评价。

医、技、护各组负责人应详细记录质控情况,为随时改进工作积累第一手资料。

并在质控评价会议上汇报所完成工作的质量检查情况,有无缺欠,提出如何改进的措施。

2.各级技术人员严格按各自岗位责任制认真完成本岗位的日常影像技术操作与诊断。

严格按照各岗位操作规程执行。

(1)登记室接申请单即开始放射线科的规范化的服务流程,要求登记准确;(2)岗位技师熟练掌握技术操作,作到准确无误、规范,保证甲片率,以满足诊断需要;(3)护士严格按照护理操作规程做好应有的护理技术操作;(4)医生重点做好影像诊断,各种诊断报告要求描述准确,书写规范,诊断正确。

3.密切结合临床资料,必要时应与患者直接沟通,详细询问病情。

可作出:(1)肯定性诊断,即影像征象可以明确诊断的;(2)否定性诊断,即可以明确排除某种疾病的;(3)可能性诊断,即影像资料不易鉴别多种疾病或可疑为某种疾病时,提出倾向性的意见,为临床下一步检查提供方向性意见。

4.各岗位医、技、护人员必须互相配合,互相协作,共同探讨,各个环节不得推委、拖延,应按照医院的要求及科室的承诺进行优质服务。

住院医师所写报告应有主治医师以上审核。

遇到疑难问题及时请上级医师会诊或提交科内专家会诊。

5.坚持科内每日会诊制度,每日晨8:00准时参加会诊。

由提出会诊的医师简介病史、简述影像征象,提出可能诊断和疑问,各位医师要开阔思路,积极发言参与讨论,最后由专家或远程会诊中心专家总结作出较为符合临床的影像诊断。

在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中日积月累,不断提高与丰富业务能力。

并保证诊断的准确性,减少误诊。

6.遇有照片质量问题,包括因照片位置、条件等不当影响影像清晰度时,应及时与技师沟通妥善解决,以保证照片高质量满足诊断需要。

放射科诊断质量控制方案

放射科诊断质量控制方案

放射科诊断质量控制方案引言概述:放射科诊断质量控制是确保医学影像诊断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重要环节。

通过建立科学的质量控制方案,可以有效监测和评估设备性能、操作流程和图像质量,提高放射科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介绍放射科诊断质量控制方案的五个关键部分。

一、设备性能质控1.1 定期校准设备:定期校准放射设备是确保图像质量准确性的重要步骤。

校准包括对设备的线性度、分辨率、噪声、对比度等参数进行检测和调整,以保证图像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1.2 监测辐射剂量:辐射剂量是放射科诊断的重要指标,应定期监测和评估。

通过使用剂量计进行实时监测,可以确保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在可接受范围内,避免过度曝光的风险。

1.3 设备维护和故障排除:定期维护设备,及时处理设备故障是确保设备性能稳定的关键。

维护包括清洁设备、更换损坏部件、更新软件等,故障排除包括设备故障的诊断和修复。

二、操作流程质控2.1 标准化操作流程:制定标准化的操作流程是确保影像获取的一致性和可比性的关键。

操作流程应包括患者准备、设备设置、图像采集等环节,操作人员应按照标准流程进行操作,避免操作差异引起的图像质量问题。

2.2 质量控制培训:对操作人员进行质量控制培训是提高操作技能和意识的重要手段。

培训内容包括设备操作、图像评价、辐射安全等方面,通过培训提高操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减少操作误差。

2.3 质量控制记录和评估:建立质量控制记录和评估体系,对操作流程进行监测和评估。

记录包括设备使用记录、操作人员培训记录、图像质量评估记录等,评估结果可以发现问题和改进不足,及时采取措施提高诊断质量。

三、图像质量质控3.1 图像质量评估指标:建立科学的图像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估。

评估指标包括分辨率、噪声、对比度、伪影等方面,通过定期的图像质量评估,可以发现图像质量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

3.2 图像质量优化技术:采用图像质量优化技术,改善图像质量。

例如,优化曝光参数、使用滤波器、减少伪影等方法,可以提高图像的清晰度和对比度,减少噪声和伪影,从而提高诊断准确性。

放射科影像诊断质量保证控制方案

放射科影像诊断质量保证控制方案

---------------------------------------------------------------最新资料推荐------------------------------------------------------ 放射科影像诊断质量保证控制方案口腔放射科影像诊断质量保证方案及质量控制措施为了加强放射科影像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保证放射科诊断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卫生部《医用 X 射线放射卫生及影像质量保证管理规定》,结合口腔颌面影像诊断学专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口腔影像诊断质量保证方案。

一、放射科影像质量保证,管理组织和人员职责分工 1、影像质量保证工作小组,成员包括影像诊断医师、放射技师组成。

2、科主任负责制定质量保证管理制度和实施细节,定期和不定期的核查影像质量保证方案的全面实施。

3、影像技术组人员负责影像设备正常运行,保证影像设备运行稳定,参数准确,发生设备故障及时报修。

技术组负责 X 线检查扫描过程的质量控制。

4、影像诊断组医师负责影像诊断报告的质量控制。

二、放射科工作人员准入要求 1. 从事影像诊断医师和放射技师人员应上岗培训,放射防护知识培训合格后,需取得放射工作人员证,建立个人剂量监测和健康档案。

2. 从事放射科诊断应有执业医师资格。

放射技术人员应有中专及以上学历或取得技师资格职称。

三、影像质量保证管理制度:1. 放射科室负责人,诊断组人员,技术组人员等各司其职责,1/ 8做好影像质量管理。

2. X 线机器日常保养责任落实到人,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维护和故障维修。

3. 制定放射科符合口腔颌面影像诊断的标准。

4. 定期组织放射科各组人员学习新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

四、影像质量评价制度 1. 对 X 线片的影像质量等级进行每周定期的评价。

进行放射技术操作人员的技能质控,核查 X 线牙片摄片患者体位、 X 线投照垂直角度与水平角度,投照技术是否符合标准:牙片影像放大失真比例,不同时期检查,图像放大比例前后一致。

医院放射科影像质量保证方案

医院放射科影像质量保证方案

医院放射科影像质量保证方案为加强放射科影像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保证放射科诊断质量和医疗安全,落实“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参照医院放射科影像质量保证方案,制定本放射科影像质量保证方案。

一、放射科影像质量保证组织和人员职责分工(一)医院放射科建立影像质量保证工作小组,小组成员应包括高年资影像诊断医师、放射科技师、影像设备维修人员相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一般由5-7人组成。

(二)放射科常规X线、CT、MR、DSA统一管理,放射科主任负责影像质量保证方案的全面实施,组织定期和不定期的核查。

影像质量保证工作小组成员中,影像设备维修人员或相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负责影像设备正常运行,保证影像设备运行稳定,参数准确,发生设备故障及时检修。

技师负责X线检查、CT、MRI扫描过程的质量控制。

影像诊断医师负责诊断操作的质量控制和影像诊断质量报告质量的控制。

(三)各种设备日常保养责任落实到人。

二、放射科工作人员准入要求(一)从事CT、MRI医师和技师人员应经上岗培训,取得CT、MRI医师和技师上岗证。

从事DSA操作技师人员应经上岗培训,取得DSA技师上岗证。

介入治疗医师符合准入要求。

(二)从事放射科诊断应有执业医师资格。

技术人员应有中专及以上学历,或已取得技师资格。

(三)从事放射诊断和技术人员应经放射防护知识培训合格,取得放射工作人员证。

三、影像质量评价制度(一)室内放射技术质控每周一次。

核查X线摄片体位是否符合标准:胶片尺寸统一,图像放大比例统一,不同时期检查,图像放大比例前后一致。

评价影像质量,分析不合格片和差级片原因,提出改进办法。

(二)在日常诊断读片的同时,从诊断角度,对影像质量进行评价,发现图像质量不能满足影像学诊断,技师与技术人员沟通,提出改进建议。

(三)根据诊断报告书写要求,每月一次抽查诊断报告质量。

(四)技师或医师日常工作中发现质量问题应逐级报告,上级技师或医师要及时处理。

如质量问题较多,或出现严重质量问题,由影像质量保证工作小组研究解决。

放射科技术操作规范DR、GF、CT、MR

放射科技术操作规范DR、GF、CT、MR

目录放射科技术操作规范.......................................................... - 2 -第—节 X线摄影技术操作规程................................................. - 2 -一、上肢X线摄影............................................................ - 2 -二、下肢X线摄影............................................................ - 4 -三、颅骨X线摄影............................................................ - 8 -四、颞骨部X线摄影......................................................... - 11 -五、鼻旁窦x线摄影......................................................... - 14 -六、胸部X线摄影........................................................... - 16 -七、脊柱X线摄影........................................................... - 21 -八、骨盆X线摄影........................................................... - 27 -第二节造影检查操作规程................................................... - 31 -一、支气管造影检查......................................................... - 31 -二、下肢静脉造影检查操作规程............................................... - 32 -三、胆道造影检查操作规程................................................... - 32 -四、逆行胆道造影操作规程................................................... - 34 -五、静脉肾盂造影检查操作规程............................................... - 34 -六、静脉滴注尿路造影检查操作规程........................................... - 35 -七、大剂量静脉尿路造影..................................................... - 36 -八、泌尿系统逆行造影检查操作规程........................................... - 37 -九、逆行输尿管肾盂造影..................................................... - 37 -十、肾穿刺尿路造影......................................................... - 38 -十一、膀胱造影............................................................. - 39 -十二、尿道造影............................................................. - 40 -十三、食管造影检查操作规程................................................. - 40 -十四、胃肠双对比造影操作规程............................................... - 41 -十五、钡灌肠造影操作规程(气钡双对比) ....................................... - 42 -十六、小肠造影............................................................. - 42 -十七、碘造影剂反应及处理................................................... - 43 -第三节 CT扫描技术操作规程................................................. - 44 -一、头部................................................................... - 44 -二、颈部................................................................... - 55 -三、胸部................................................................... - 60 -四、腹部................................................................... - 64 -五、腰部................................................................... - 81 -六、四肢................................................................... - 82 -第四节磁共振检查技术操作规程............................................. - 95 -一、颅脑MRI检查........................................................... - 95 -二、鞍区 MRI检查........................................................... - 97 -三、桥小脑角 MRI检查....................................................... - 99 -四、颅脑MRA检查.......................................................... - 101 -五、眼部MRI检查.......................................................... - 102 -六、鼻及鼻旁窦MRI检查.................................................... - 104 -七、耳、颧骨部MRI检查.................................................... - 106 -八、面部MRI检查.......................................................... - 108 -九、颈部MRI检查.......................................................... - 109 -十、胸部MRI检查.......................................................... - 111 -十一、心脏MRI检查........................................................ - 113 -十二、大血管MRI检查...................................................... - 114 -十三、大血管MRA检查...................................................... - 116 -十四、肝脏MRI检查........................................................ - 118 -十五、肝脏灌注MRI检查.................................................... - 119 -十六、胰腺MRI检查........................................................ - 121 -十七、肾脏 MRI检查........................................................ - 123 -十八、前列腺MRI检查...................................................... - 125 -十九、女性盆腔MRI检查.................................................... - 127 -二十、磁共振尿路造影(MRU)............................................... - 128 -二十一、四肢骨骼、肌肉MRI检查 ............................................ - 130 -二十二、四肢关节MRI检查.................................................. - 132 -二十三、脊柱MRI检查...................................................... - 134 -放射科技术操作规范第—节 X线摄影技术操作规程一、上肢X线摄影(一)肘关节——前后正位【操作方法及程序】1.病人面向摄影台一端就坐,前臂伸直,掌心向上。

影像诊断质控指标监控与质控报告分析

影像诊断质控指标监控与质控报告分析

影像诊断质控指标监控与质控报告分析提髙放射科的诊断水平,是放射科质量控制的最终目的。

如果科室的影像设备、业务人员资质、检查技术质量都做得很好,那么,影像诊断质量水平提髙就依赖于我们医师的充分发挥了。

科室质控领导小组要定期地进行影像诊断质量监控,分析诊断错误的原因,以利于持续改进。

放射科影像诊断质量考核标准,按照等级医院管理目标要求进行。

主要的指标:“三甲"医院的影像诊断报告与手术符合率& 90%以上;或与手术结果对照,定位诊断正确率>95%,定性诊断正确率>80%。

当然,影像学的定性诊断不可能与病理检查一样具体到细胞学。

影像的定性诊断如果能提出先天性疾病、炎性病变、外伤性病变、良性肿瘤、恶性肿瘤、变性疾病、囊肿性病变、风湿性疾病、肝细胞癌、结石性病变等就已经达到要求。

按照这样的指标,放射科需要了解全科所有医师的影像诊断与手术符合率,就要定期进行病例随访,每个月进行DR、CT、\IRI、DSA 等检查的影像诊断与手术符合率的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方法比较简单, 有条件的医院,通过PACS/HIS把每个月对影像检查后患者又接受手术的病例进行影像与手术的定位、定性诊断对照分析,计算其百分率;没有条件的医院,可以采取抽样调查方式,随机抽取100〜200例进行对照分析。

笔者单位具体的做法是,请非本科室的医务人员,在PACS及RIS系统上,客观地分别统计每一位医师每个月完成的影像学检查的报告总数,包括DR、CT、MRI、DSA的诊断报告,同时查阅其中有手术的病例,对照每位医师影像诊断与临床手术结果符合例数和不符合例数并计算符合率;全科医师完成影像诊断报告总和作为全科室影像检查总例数;全科医师影像诊断与临床手术结果符合例数和不符合例数的总和作为全科影像学检查与临床手术结果符合例数和不符合例数,并计算各自符合率。

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1.每位医师影像诊断与临床手术结果符合率二影像诊断符合例数/有手术的影像诊断总数X100%o2.全科影像诊断与临床手术结果符合率二全科医师影像诊断符合例数/全科有手术的影像诊断总数X 100%o通过统计分析,得到最后的结果形成科室的影像诊断质量分析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