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孔子的为政思想
浅论孔夫子的政治思想

万峰林景区游玩手册欢迎您来到万峰林景区,这里是一片自然风光旖旎的地方,拥有壮丽的山峰、清澈的湖泊和繁茂的森林。
为了使您能够顺利游览景区,我们为您准备了以下游玩手册,希望能够为您提供便利和帮助。
一、交通指南1. 自驾车:万峰林景区位于X省X市X区,自驾车前往的游客可在导航中搜索“万峰林景区”即可找到准确的路线。
2. 公共交通:从X市中心乘坐公交车X路,在X站下车后步行约10分钟即可到达景区大门。
二、景点推荐1. 万峰峡谷:万峰峡谷是整个景区的核心景点,这里有陡峭的山峰和悠然的小溪,还有茂密的树林和各种野生动物。
您可以选择徒步穿越峡谷,感受大自然的壮丽与宁静。
2. 清澈湖泊:景区有几个清澈的湖泊,湖水碧绿见底。
您可以租一条小船,在湖面上游玩,感受湖水的清凉和宁静。
3. 崖顶观景台:这里是观赏整个景区风光的最佳地点,您可以乘坐缆车或徒步登顶,远眺周围的山峰和湖泊,一览无余。
三、注意事项1. 穿着:由于景区地势较为崎岖,建议游客穿着舒适的运动鞋,避免穿着高跟鞋或凉鞋,以免不便行走。
2. 防晒和防蚊虫叮咬:尽管景区覆盖了茂密的树林,但阳光依然强烈,请注意携带合适的防晒用品。
同时,在进入树林时,建议携带防蚊虫叮咬的药品或驱虫器具。
3. 水和食物:建议游客携带足够的水和一些干粮,保证在游玩过程中的饮食和补充水分。
4. 注意安全:在游览万峰峡谷时,请勿离开指定的游览路线,以免发生意外。
同时,请保管好个人财物,避免财物丢失。
四、日程安排以下是一天的游览建议安排:上午:游览万峰峡谷,感受大自然的独特魅力。
中午:在景区内的餐厅品尝当地美食,休息片刻。
下午:乘坐缆车登上崖顶观景台,享受壮丽的景色。
傍晚:在景区周边的度假村或酒店入住,放松身心,欣赏夜晚的美景。
五、其他服务1. 导游服务:景区提供导游服务,可向景区工作人员咨询详细信息。
2. 医疗服务:景区内设有医疗点,如在游玩过程中遇到紧急状况,请及时寻求医疗帮助。
3. 储物柜:景区提供储物柜供游客存放物品,如有需要可向景区工作人员咨询。
政治学习:概括孔子的政治主张

政治学习:概括孔子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成就⑴ 在政治思想方面:孔子关心人民的疾苦,他提出“仁(包含一切美德)”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暴政。
⑵ 在教育方面: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创办私学,广收门徒,不分贵贱。
开启了平民教育,打破了“学在官府”的贵族教育。
他提出一系列宝贵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温故知新”提倡启发式教学等等(3)整理古代文化典籍:编成《春秋》一书,修订《诗》、《书》、《礼》、《易》等经典文献。
他的言论被收录在《论语》里。
孔子晚年的政治见解经过了十四年的奔波,孔子又回到家乡来了。
当他回味起这许多年来的经历的时候,他不能不想到那些时的精力实在浪费得可惜;他不能不发觉到真正能实现或想实现他的政治主张的国君,实际上可说是不存在的。
当他重新咀嚼他在路上遇见的那些和自己主张不同的人物所说的话时,他不能不觉得还是这些人对他有些温暖,有些助益,而他在宫廷里是被当做可笑的对象的;因此,将近七十岁的孔子对自己的政治生活已比较看淡了,他觉得他不朽的事业还是文化教育。
这也就是孔子晚年的主要生活。
同时在政治见解上,他这时也有面貌一新的光景了。
当他刚回鲁国的时候,鲁哀公曾向他请教政治的大道理。
他说:“任用好人就是了。
”鲁哀公又问:“怎样才能使人民服从呢?”孔子说:“任用正直的人,斥退奸诈的人,人民就服从;任用奸诈的人,斥退正直的人,人民是不会服从的”。
季康子怕人偷窃,也来请教孔子。
孔子便干脆答道:“那是因为你自己贪得无厌呵;否则就是赏给人家,人家也不稀罕!”季康子又想多杀人,说是这样就可以使社会秩序安定。
他询问孔子的意见,孔子说:“你执政,难道还需要杀人么?你坚决往好处做,人民就可安居乐业。
上边的人好比风,下边的人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会顺风倒的。
”鲁国有一个很小的附庸国家,叫颛臾(在现在山东费县西北),季康子要攻打它。
这时子路和冉有都在季家做事,便来告诉孔子。
孔子怀疑这事是冉有策动的,就责备冉有说:“求呵,怕是你出的主意吧?颛臾这个小国向来是鲁国的附庸,为什么还要攻打它呢?”冉有说:“季康子要这样做,我们俩都不愿意。
孔子的政治观点和治国方略是怎样的

孔子的政治观点和治国方略是怎样的作为古代中国的一位伟大思想家,孔子在政治观点和治国方略上有着独特而深刻的见解。
他提出了“仁政”、“德政”、“礼治”等重要理念,并以其严谨的思考方式和卓越的智慧为后世的政治家、思想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一、孔子的政治思想:仁政孔子主张的政治理念是“仁政”,即以仁爱为核心的政治体制。
他认为掌握政治权力的领导者应该具备仁爱之心,对人民负责,关爱他们的生存和发展。
仁政是孔子认为可以减少人民苦难的一种方式,孔子鼓励统治者在执政之初,注重人民生产生活,让百姓教育文化、道德风尚得到提高。
只有这样,国家才能平安、和谐地发展。
孔子在《大学》中提到:“治国之道在安民,治民之道在安其心。
”因此,他认为政治领袖必须以身作则、忠于人民、将安民作为己任,而非所谓的权贵利己主义。
二、孔子的治国方略:礼治孔子所提倡的礼治,是指通过礼仪、秩序和规范来维护一个和谐的社会。
他认为礼制可以建立合理的秩序和规范,化解社会中存在的冲突,有利于社会稳定和民众安居乐业。
孔子认为,礼仪和道德都是治理社会、影响人民的重要工具,可以培育一种正确的生活态度和道德风尚。
在孔子看来,一个稳定而富裕的社会需要有一个健全的社会结构,这种结构不是靠强大的政府和禁止等手段制定的,而是靠民众自觉遵守的道德准则建立和维护的。
礼制建立之后,就严格遵守,这样一来就可以让社会公正、稳定、和谐,从而达到治国安民的目的。
在《论语》中,孔子曾经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的这句话,把人性划分为高尚和卑鄙的两种类型,指出一个合格的领导者应该以公正、道德、仁爱等高尚情操为出发点,并且注重为整个社会而服务。
结语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卓越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政治思想和治国方略影响广泛。
孔子的“仁政”、“礼治”这些理念,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在当代,这些传统的思想和理念仍然具有很好的实践意义,有利于完善社会体制和民主政治,令中国走向更加强大和繁荣。
略论孔子的人才观与为政思想

略论孔子的人才观与为政思想
略论孔子的人才观与为政思想
笔者以<论语>中孔子论政的材料为依据,把有关论述进行了整理和归纳,发现孔子的为政思想主要包含如下内容:一是在为政人才的选拔和使用问题上,强调应坚持"听其言而观其行"、"不拘一格降人才"、"举直错诸枉"的原则;二是全面设计了为政者应具备的.基本道德规范,即具有"尚德"的情操、真才识学的本领、求真务实的作风以及"主忠信"、"敬孝行"、"惠民众"的品质;三是在治国方略上提出了"明确方针,把握方向"、"体恤民情,节用爱人"、"以德治国,文武相济"、"反腐倡廉,勤政为民"等主张.其基本思想内蕴不止属于孔子以及孔子之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也应属于人类发展的现在和未来.
作者:周先进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湖南,长沙,410128 刊名:高等农业教育英文刊名:HIGHER AGRICULTURAL EDUCATION 年,卷(期): 2002 ""(6) 分类号: B222.2 关键词:儒家思想以德治国为政理念治国方略。
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孔子出生在春秋末期的鲁国陬邑,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那么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的政治主张,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的政治主张孔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他的政治主张对以往传统的政治思想文化,进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吸收,在此基础上创建了新的领域,形成以“仁”、“礼”为中心的政治主张。
孔子政治主张下的“仁”:仁者爱人。
仁者的爱,是大爱,包含一切的美德。
爱自己、爱他人、爱国家。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平友善,大家相亲相爱,互帮互助。
“仁”是一种权力也是一种义务,在享受到别人关爱帮助的同时,也要学会对身边的人进行回馈。
最重要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实施仁的同时不能把自己不想要的、不好的事物或思想强加于人。
孔子政治主张下的“礼”:克己复礼。
懂得克制自己的行为,在礼的范围内做规范的事,从而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学识、有内涵的人。
孔子的礼是多方面的,有对个人的礼,有对君臣的礼,又有对国家的礼。
万变不离宗,礼先源自于对自身的要求及约束,只有约束小我才能进一步约束大我。
生活在春秋末期的孔子,拯救和恢复西周的“礼”一直是他的梦想和追求。
他主张“以礼治国”,以礼治人,以礼服人,反对“法治”,反对严苛的政治制度和各类刑法,他相信道德的力量比刑法更有说服力,更能使人民信服。
德治的政治思想一直是孔子所推崇的。
孔子的属相孔子是生于春秋时期,是我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从开创了私人讲学到风气,成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当然位居现代,他的身世之谜自然成为了众人所好奇的一面。
据历史上记载,孔子从出生到他去世一共有73年,虽然历史上有过许多的争议,但现在已经基本确定,他的生卒年为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生于公元前551年。
若按《史记.孔子世家》所记为鲁襄公二十二年,而生辰《史记》未记,按《谷梁传》所记“十月庚子孔子生”。
若换算为当今之公历应该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再接着换算下来,可以得出孔子生肖应该是属狗的。
孔子政治思想主张是什么_孔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政治思想主张是什么_孔子的政治思想孔子不仅是教育家,更是一名政治家,孔子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思想主张,不怕艰辛去周游列国。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的政治思想主张是什么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的政治思想主张孔子主张为臣要“尽忠”。
尽职尽责,奉公守法。
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论语•八佾》)臣之忠首先表现在不忘恭敬,要“居处恭,执事敬。
”(《论语•子路》)恭发于外表,敬体现在做事,失去恭敬之心,则失人臣之体。
孔子强调为臣者应克尽职守,努力做事,他说:“事君,敬其事而后食。
”(《论语•卫灵公》)食为禄之义,君子出仕,先要做好本职工作,敬事无倦,然后求禄,而不是把衣食俸禄放在首位。
对待君王方面,孔子说:“勿欺也,而犯之。
”(《论语•宪问》)忠直之臣一要不能欺骗主上,事君以诚信;二要勇于匡君之过失,不要阿臾逢迎,知过不谏,忠臣要敢于犯颜但不是欺君。
孔子强调为民要“诚信”,民信则国治。
孔子认为“信”为人必须具备的品质,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论语•为政》)輗,辕端横木,用以缚轭驾牛,軏,辕端上曲,钩衡以驾马。
车无輗軏,就不可以行走,人而无信,就不可以处世。
人若有信,无论身处何地,都会行而无阻,孔子的学生子张问行,孔子则从修身方面教导他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论语•卫灵公》)蛮貊之邦,指少数民族地区,州里,指教化施行之地。
人以忠信笃敬为先,居未开化之地亦不妨;人无忠信笃敬,居开化之区亦无以立身行事。
非但行事如此,在治国方面,人民守诚信更重要,子贡问政,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论语•颜渊》)孔子认为,三者之中若不得已,先去兵,次去食,“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同上)孔子认为,民无食虽死,但死是人不可避免的,人若失去诚信,虽生而无以自立,不如死之为安。
一国之民若多奸狡少信,国家绝无得治之理。
浅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

浅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浅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论文摘要:本文从孔子提出的“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以“仁”为理论基础,以“礼”为上下制约机制,以“人才”为实现途径的政治思想体系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并分析了其现实借鉴意义。
论文关键词:孔子;为政以德;礼治孔子为实现其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的社会理想,提出了“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并为此建立起了以“仁”为理论基础,以“礼”为上下制约机制,以“人才”为实现途径的政治思想体系,对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的政治形态和吏制建设产生了巨大影响。
有些观点,直至今天,对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剔除腐坏仍具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
一、“为政以德”思想,是孔子为春秋时期新兴的封建领主阶级提出的一条“治国平天下”的政治路线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是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转型期。
当时以齐桓公为代表的“五霸”到“七雄”等诸候强国的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已有百余年历史,新的封建性质的生产关系已经初步确立,生产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也促使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使自夏商周以来奴隶主贵族统治的“天命”基础受到严重冲击,改革在各诸候国已成为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之潮流,周王朝的统治,已从自周穆王起的“王道衰微”沦为摇摇欲坠的境地。
这一时期,其实是从奴隶主贵族中分化出来的封建领主阶级的初级革命时期,作为封建领主阶级中的保守知识分子,孔子对春秋社会现实是有深刻认识的,他既看到了周王朝的衰亡已无可救药,更看到了新生阶级的蓬勃生力,而且对其改革从总体上讲是持欢迎态度的,因而他非常赞赏齐相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壮举,对管仲的改革从总体上是加以肯定的,且认为管仲的改革,不仅仅使齐国富强,人民得到了实惠,更重要的是,改革使人们的思想解放了,社会进步了,因而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称管仲“如其仁,如其仁”(同上),对能善用管仲实施改革的齐桓公也大加赞扬,称其“正而不谲”(同上),同样,对子产在郑国推行的一系列改革,包括刑罚改革,也都基本予以肯定,称子产“其行也恭,其事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同上),真正一个“仁人”形象。
简述孔子的政治主张。

简述孔子的政治主张
孔子的政治主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以德治国:孔子主张以德治国,即通过道德教化和礼制规范来治理国家,他认为道德教化是最高的治国之道,可以引导人民向善,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
2.尊重人民:孔子强调要尊重人民,关注人民的利益,认为统治者应该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福利。
他主张实行“仁政”,即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关注人民的疾苦和需求。
3.反对苛政:孔子反对严刑峻法,主张实行宽政,即温和而公正的治理方式。
他认为统治者应该以身作则,以德服人,而不是通过暴力和强制来统治人民。
4.推崇周礼:孔子非常推崇周礼,认为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典范。
他主张恢复周礼,并根据时代的需求进行改良。
通过遵守周礼,可以规范人的行为,促进社会和谐。
5.教育治国:孔子认为教育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他主张通过教育来提高人民的素质和道德水平,培养人民的责任感和爱国精神。
总之,孔子的政治主张以德治国、尊重人民、反对苛政、推崇周礼和教育治国为主要特点。
这些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浅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

浅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所提出的为政以德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孔子看来,政治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的福祉和社会的和谐。
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政治家必须以道德为基础,即必须通过自身的品行、言行和治国方式来展示道德榜样,这就是“为政以德”的核心思想。
为政以德的内涵为政以德的本质是依靠道德来治理国家。
孔子认为,国家的治理必须尊重人的本性、灵魂和社会关系,必须从人的道德修养出发,调节人的行为举止,以达到以治理的目的。
为政以德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尊重人的本性和灵魂孔子认为,人有善恶之分,同时也有道德意识和思想信仰。
因此,国家的治理必须尊重人的本性和灵魂,使人民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潜能和能力。
2. 建立道德规范为政以德的核心思想就是要建立一套道德规范,以此来调和人的行为举止。
这些道德规范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伦理等方面。
3. 以身作则孔子认为,一位领导人如果要求其他人遵守道德规范,就必须先以自身的言行表率为例。
领导人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良好的行为举止,才能感染和影响他人。
4. 审慎用人孔子认为,治理国家的领导人必须审慎地选择和使用人才。
这些人才必须是品德高尚、道德观念正确的人,他们必须遵循为民服务的理念,在推动国家的发展和繁荣方面起到关键作用。
为政以德的实践孔子不仅是一位理论家,也是一位政治家。
他对于为政以德思想的实践,也给予了很多的关注和实践。
其实,孔子一生中所从事的各项活动,也都是为政以德的具体实践。
他关注重视了教育,提倡儒家思想,大力发展文化。
他还非常注重实践,被称为“行知派”,他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学以致用。
同时,他也遵循“立言立行”的原则,经常把自己的思想与实践结合,以数据和成果证明自己的理论。
为政以德的时代价值由于孔子为政以德思想中强调了道德、公义、忠诚、信任等思想,不仅在古代中国,而且在其他国家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扬。
从论语看孔子的为政思想

从《论语》看孔子的为政思想孔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在治国中他主张以“礼”治国和以“德”治国。
礼治最重要的就是“正名”,每个人都要按照礼的要求规范言行,履行义务;德治强调进行道德教化,正己正人。
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可以看出,孔子并不排斥“法治”,他认为法治不过只是为了避免人们获罪的一种手段,并不能培养百姓的羞耻心,造成社会不稳定的根源仍在,而“道之以德“和“齐之以礼”的治国方法却能从根本上达到教化百姓,安定社会之功。
一、为国以礼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西周王室衰微,诸侯专权,统治秩序日渐混乱,这种情况令孔子感到十分气愤,更坚定了他推行“以礼治国”的决心,他认为只有礼治才能使社会恢复到井井有条、国泰民安的状态。
孔子认为以“礼”作为基本的社会制度才能使政权长久。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论语·为政》)”,礼治自古就有而且是一脉相承的,实行礼治的国家可以沿袭百代。
治国以礼最重要的措施是“正名”。
孔子在于弟子讨论为政的首要问题时提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法不中则民无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论语·子路》))”由此可以看出,孔子特别注重礼治制度中的等级名分,礼治制度之所以产生,是为了确定与其名分相符的思想和行为,正名就是使名实相符,而所谓刑罚,则是对违反礼治者的惩罚。
当然,在孔子看来,为了避免诸侯僭权,严格的君臣关系也是以礼治国的重要方面。
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论语·八佾》)”在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君主居于最高统治地位,效忠君王便是臣子最大的“礼”,任何僭越君主的行为都是有损“礼治”的。
孔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为:政治安定,国家统一,上下有序,德布礼行,和睦平均,天下归服。
为此,他主张:廉,德,仁,礼,孝,信。
1.孔子主张统治阶级要廉洁奉公,在国家的礼仪方面应该力求节俭,孔子说:“礼,与其奢也,宁俭。
”(《论语•述而》)。
作为君王要象“舜禹”学习,虽处天子之位,仍以“勤俭”的道德情操自居。
孔子说:“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泰伯》。
孔子非常痛斥物欲横流的生活方式,反对物质财富的充盈,主张勤俭节约,认为:“奢则不孙,俭则固。
与其不孙也,宁固。
”(《论语•述而》)。
2.孔子认为实行了德治就能获得民众的支持和拥护,从而达到社会稳定,天下太平的政治局面。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为政》。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篇》)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篇》。
为政以德的实质和核心,就是要求为政者要“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就是要”德化天下””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子路》3.“为政以仁”也是孔子的创造和智慧。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篇)。
“为国以礼”之“礼”所体现的内在精神和实质则同样是“仁”。
在孔子看来,家庭的人伦关系构成了国家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的基石和底线,而国家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则是家庭的人伦关系和血缘关系的延伸和扩展。
国家要稳定,国家要有治,必须要有家族的稳定,必须要有正常的家庭伦理秩序。
“孝”相对于“仁”而言,是“为仁”的基础和根据,运用于社会政治治理,就是“为政以孝”。
对此,孔子自道是:“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礼记.中庸》。
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什么

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什么孔子字仲尼,生活于春秋末期,是著名的思想家,那么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什么?下面是为你搜集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什么,希望对你有帮助!政治思想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在国家中实行仁政,治国之道推崇使用道德和礼教。
这也是后世所说的德治礼治。
孔子的政治思想限定了社会等级,社会阶层分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人司其职。
孔子的政治思想深受周礼的影响,但当时诸侯国的征战攻伐,严重的破坏了周王朝以来确立的统治制度。
造成了春秋时期精神碰撞,百家争鸣的灿烂文化。
孔子的德治礼治思想也是因为这种历史影响和社会渊源才得以发展成型。
孔子的政治理想主要体现在他的两个政治目标之中,即“小康社会”、“大同社会”。
小康社会是天下为家,人们亲近自己的家庭友人,关爱和自己关系亲近的人,这种社会会产生不同阶层,有贫富差异,但是有着稳定的秩序,讲究礼义仁信,虽是私有制,人分等级,但也各司其职,相安和睦。
大同社会则主张天下为公,是完美的社会,人人无私,人人平等,是公有制的社会,每个人不管出身,不论健康,都是同样的快乐幸福,受到人们的关爱。
这是理想中的世界。
孔子政治思想中的“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对后世有巨大的影响。
对之后的政治家、改革家形成自己的政治思想和社会主张影响深远,诸如洪秀全、孙中山等人都有受到孔子政治思想的熏陶影响。
孔子的思想观点孔子在思想方面的成就非常巨大,他不论在道德方面、政治方面、经济方面,还是在教育方面、美学方面、史学方面、旅游方面以及人生观念上都有着其自身的思想成就。
在道德和政治方面,孔子主张仁说和礼说,主张个人层面上“仁”和“礼”的道德修养和品行,主张以德、礼治国。
他强调人道主义,同时也强调建立一定的秩序和制度。
而孔子的这些思想适用于任何时代,从中可见孔子在思想方面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在经济方面,孔子崇尚重义轻利的义利观,主张在利和义两者中应该更为重视义,在获取利益前要考虑所做的行为是否符合道义。
孔子还重视民生,强调先使百姓富裕再施行教化。
孔子对为政的看法

孔子对为政的看法孔子,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对于为政有着深刻而独到的见解。
他的观点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古代政治的道路,即便在今日,也依然能给我们带来诸多启示。
孔子认为,为政者要有德。
这就好比一艘大船的船长,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才能引领船只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平稳前行。
要是船长品行不端,那这艘船不就迷失方向,甚至可能触礁沉没吗?所以啊,有德的为政者才能让百姓信服,让国家繁荣昌盛。
孔子还强调,为政要“正”。
啥叫“正”?就是自身行得正,坐得端。
这就像一棵树,主干笔直,才能枝繁叶茂。
为政者自己行为不正,怎么能要求百姓遵守规矩呢?就像老师自己都不认真学习,还能指望学生努力读书吗?而且啊,孔子主张“仁政”。
啥是仁政?就是要关心百姓的疾苦,就像父母关心孩子一样。
百姓吃不饱穿不暖,为政者能坐视不管吗?如果为政者对百姓的苦难不闻不问,那这国家还能有好吗?孔子还说,要“举贤才”。
这就好比一场比赛,得挑选出优秀的选手才能赢得胜利。
如果选的都是些庸庸碌碌之辈,那这比赛能赢吗?一个国家也是如此,只有任用贤能之人,才能治理好国家。
另外,孔子觉得为政要“宽猛相济”。
不能一味地宽松,也不能一味地严苛。
这就像拉弓射箭,太紧了弦会断,太松了箭又射不远。
治理国家也是这个道理,要掌握好分寸。
咱们想想,要是现在的领导者都能按照孔子的这些观点来为政,那社会得多和谐美好啊!百姓能安居乐业,国家能繁荣富强。
这难道不是我们都希望看到的吗?所以说,孔子对为政的看法,那可真是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好好琢磨,好好借鉴。
不管时代怎么变,这些道理永远都不会过时。
咱们得把这些智慧传承下去,让它在现代社会继续发挥作用,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论语中的孔子政治思想

论语中的孔子政治思想一、孔子的政治观念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政治思想在《论语》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孔子的政治观念主要包括仁政、君子治国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方面。
首先,孔子强调仁政。
他认为政治的核心是仁爱,只有通过仁爱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提到“仁”,并强调君子应该以仁为本,以仁治国。
他认为君子应该具备仁心,以仁心对待百姓,实行仁政。
孔子的仁政观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后世政治家所推崇的理念之一。
其次,孔子强调君子治国。
孔子认为只有具备君子的德行和品质的人才能够胜任治国之责。
他强调君子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以身作则,以德治国。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强调君子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要求,他认为君子应该具备诚实守信、正直廉洁、勤勉励志等美德,以此来影响和带动社会的风气和道德水平。
最后,孔子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他认为个人的修身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强调个人修身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通过个人的修身,才能够达到家庭的和谐与稳定,进而影响社会的治理和国家的安定。
孔子的这一思想观点,对后世的政治家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孔子的政治实践孔子不仅仅是一个理论家,他还是一个实践家。
他的政治思想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得到了实际的验证和应用。
首先,孔子通过教育改革来实践他的政治理念。
孔子认为教育是国家治理的根本,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够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君子,从而实现良好的政治治理。
因此,孔子致力于教育改革,提倡以德育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后世的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其次,孔子通过实际行动来推动政治改革。
孔子曾经历了一个动荡的时代,他深刻认识到政治改革的重要性。
因此,他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和改变社会。
他积极参与政治活动,提出了许多建议和政策,力求改善社会的政治状况。
孔子政治上主张着什么

孔子政治上主张着什么答: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以小康社会为政治目标。
政治思想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
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鲁国,这时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已经名存实亡,诸侯间相互争战不断,出现了王道哀,礼义废,政权失,家殊俗的社会现实,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
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残。
这些共同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条件,仁与礼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畅行,天下为公,因而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矝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阴谋欺诈不兴,盗窃祸乱不起,这是一幅理想化的传说中的尧舜时代的原始社会景象,也是孔子憧憬的最高理想社会。
小康社会是孔子主张的较低的政治目标。
小康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隐没,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与这种贫富不均、贵贱不等相适应,产生了一系列的典章制度、伦理道德,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立田里,以贤勇知,相应地还要设城郭沟池以为固,由是,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这种社会显然没有大同世界那样完美,但有正常秩序,有礼、仁、信、义,所以称为小康。
这种社会实际上描述了私有制产生后的阶级社会的盛世。
孔子的大同社会、小康社会理想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
后来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段的思想家提出不同内容的憧憬蓝图和奋斗目标,这种思想对进步思想家、改革家也有一定启发,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和孙中山都受到其影响。
经典名言1.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孔子的为政思想

论孔子的为政思想内容摘要:孔子希望天下归仁,因此说明他使一个爱人的人,他希望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和谐。
孔子认为用道德来治理国家就比用法律来治理国家好。
不仅可以让他们又廉耻之心,还可以达到治理国家的作用。
在孔子看来,人类社会,无论是天子庶人,都应以“礼”修心养性,努力克制自己的私欲杂念。
发扬人的内在善端,以实现“仁”的境界为人生最高价值追求,唯如此,人人才能和睦相处;才能妥善处理好人际关系,社会才能和谐安宁。
关键词:仁政,为政以德,为政以礼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去世于公元前479年。
孔子使春秋末期的一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
作为一个政治家而言,孔子的为证思想集中体现了他的为政目标。
就是回到一种天下归仁的境界。
孔子终生热衷于从事政治,有一腔报国之热血,也有自己的政治见解,但最高统治者对于他始终是采取一种若即若离、敬而远之的态度。
他真正参与政治的时间只有四年多,在这四年多的时间里,他干了不少事,职务提升也很快。
但终究因为与当权者政见不同而分道扬镳了。
此时他已50多岁,迫于形势,他离开了鲁国,开始了被后人称之为周游列国的政治游说,14年中,东奔西走,多次遇到危险,险些丧命。
后虽被鲁国迎回,但鲁终不用孔子。
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
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
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止。
鲁昭公27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吾老矣,弗能用也。
”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
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称为“陪臣执国政”,因此孔子虽有过两次从政机会,却都放弃了,直到鲁定公9年被任命为中都宰,此时孔子已51岁了。
试论孔子的政治思想

试论孔子的政治思想按照林语堂先生的理解,孔子政治思想是“代表一个理性的社会秩序,以伦理为法,以个人修养为本,以道德为施政之基础,以个人正心修身为政治修明之根柢”。
可见,一个极鲜明的特点是其思想方法上的伦理性,政治以道德为依归。
孔子主张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而孔子的中庸之道是建立和谐社会的法宝:孔子说:“天下之达道五,……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
五者,天下之达道也。
……所以行之者一也。
”(《礼记?中庸》)。
而我们今天的以人为本思想不正是继承了孔子建立和谐社会的法宝之一吗?孔子生逢乱世,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试图挽狂澜于既倒,拯黎庶于水火,形成了济民救世的人生观:“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微子》),自觉地承担起改革现实的时代责任,希望实现“东鲁春风吾与点”的太平盛世。
为实现这一政治目标,孔子毕其一生之精力,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事情:一是以恢复周礼为旗帜,以改革时弊为目的,周游列国,游说君王,积极宣传“仁学”思想,实施伦理政治教化。
二是创办私学,教诲弟子,培养济民救世的政治人才。
三是积极寻找机会,亲自参加政治活动。
一、大同和小康的政治思想据《礼记》载,孔子的政治理想有“大同”和“小康”两种。
其理想的最高境界是建立大同社会。
在他看来“大同”与“小康”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天下为公”,而后者是“天下为家”。
何谓天下为公呢?《礼记》写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弃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诸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孔子是一个注重现实的思想家,他虽憧憬大同世界,但作为近期目标,当前要力促其实现的则是小康世界。
小康的蓝图亦见于《礼记·礼运》所载“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从《论语》看孔子的政治思想

从《论语》看孔子的政治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他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资料。
通过阅读《论语》,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探讨他对国家治理、社会秩序和人性修养的看法。
1. 孔子的政治观点孔子认为政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事务,他深信一个良好的政治制度能够带来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他强调君主的责任和义务,主张君主应该以身作则,做一个有德行的领袖。
他认为一个君主如果能够以身作则,尊重道德规范,那么民众自然会效仿,形成一个有德治的社会。
2. 君主的德行孔子强调君主的德行至关重要。
他认为君主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正确的道德观念。
孔子认为只有具备良好的德行,君主才能赢得民众的尊重和信任,并且带来社会的和谐和安定。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强调“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意思是指君主如果没有德行,就无法获得威信;如果不持续学习,就无法巩固自己的地位。
3. 君主的仁爱孔子非常注重君主的仁爱之心。
他认为一个君主应该关爱百姓,关心他们的福祉,并且积极为他们谋福利。
孔子通过自己的言行示范出了一种真诚关爱他人的价值观。
他在《论语》中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要对他人怀有同情和同理心,在处理事物时要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
4. 君主的明断孔子认为君主应该有明断之智,能够正确判断事物的轻重缓急。
他在《论语》中多次提到“明断”一词,强调君主在决策时应该明察事物的真相,做出正确的判断,以维护国家的利益和社会的稳定。
孔子认为一个君主如果没有明断之智,就容易受到他人的欺骗和蒙蔽,从而导致政治的混乱。
5. 君主的威严孔子主张君主应该有威严的形象,能够让民众敬畏和信任。
他认为一个领导者如果缺乏威严,民众就会对他失去信心,从而导致社会的动荡和不稳定。
孔子在《论语》中强调君主要有谦逊的姿态,但同时也要有威严的形象以维护君主的地位和权威。
6. 君主的行为规范孔子对君主的行为规范提出了一系列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所提倡的“德治”的治国思想包含着丰富的民本思想,他在《论语·尧曰》中讲了“五美四恶,反对暴政,主张爱民惠民。他这种以民为本的思想,在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党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了人民群众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力量。以人为本是现代民主的要求,符合时代的要求,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有利于激发个体活力,使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不断提高,从而激发社会活力,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在借鉴孔子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并坚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以人为本的思想,定能开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局面。
3.对当政者自身的要求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
孔子的“德治”、“礼治”的主张还体现在对当政者自身的要求上。在《论语·为政》中,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孔子强调当政者应当用庄重的态度对待老百姓,孝顺慈祥,这样百姓就会对当政者尊敬,努力干活了。在《论语·八佾》中,子曰“居上不宽,为人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孔子说:“居于执政地位的人,不能宽厚待人,行礼的时候不严肃,参加丧礼时也不悲哀,这种情况我怎么看得下去呢?”这里表明了“德治”、“礼治”对为政者自身的要求,强调了为政者自身修养的重要性,如果为政者自身的道德修养不够,最终会失信于民,就如孔子所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
2.治国的核心——“为政以德”
孔子主张用“德治”来治理国家,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你转。这里强调了“德治”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表明了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政?”把孝悌的道理施于政事,也就是从事政治,表明了“德治”的思想主张。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包涵着爱民惠民的民本思想、讲信用和举贤才三个方面。关于民本思想,孔子提出了“节用而爱人”和“使民以时”(《论语·学而》)的主张,孔子说“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论语·尧曰》)强调君主要关心老百姓疾苦,爱民惠民。“信”在孔子的“德治”思想中也占有很足的份量。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足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孔子认为,治理一个国家,应当具备三个起码条件食、兵、信。但这三者当中,信是最重要的。只有兵和食,而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这样的国家也就不能存在下去了。可见取信于民的重要作用。孔子还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国家,必须举贤才,这也是孔子“德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往,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在《论语·子路》中,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赫小过,举贤才。”而在如何选用贤才的问题上,孔子认为要“听其言观其行”(《论语·公冶长》),“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论语?为政》)。在当时“任人唯亲”的情况下,孔子这种“任人唯贤”的用人思想可以说是一大进步,在今天都有其珍贵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孔子 为政 现实意义
一、孔子为政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
春秋末年,社会剧烈变动。经济上表现在新的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出现和使用,如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等,这极大的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由之带出的状况是,个体经营的方式出现,井田制开始逐步瓦解,各国纷纷进行税制的改革,这种财产关系的深刻变化必然带来阶级的变动,以至春秋末年的政治舞台上,各诸侯国异军突起,争霸战争连年不断,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周王室名存实亡,“礼崩乐坏”,在这样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孔子积极关注社会的变化发展,他提出了以“德治”为核心的为政思想。
(文章来源于:石家庄办证)
二、孔子为政思想的主要内容
在《论语》中,孔子关于为政的思想主要阐述了治国安邦的道理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具体说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1.治国的根本——伦理纲常
春秋时期,社会动荡,当时的等级名分受到破坏,“礼坏乐崩”,臣杀君,子杀父,“邪说暴行”不断发生,孔子认为要制止上述的“邪说暴行”的流行,就必须恢复周礼的权威,重新肯定宗法等级制度的秩序,而其要害就是要正名。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只有“名正”才能做到“言顺”,而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论语?颜渊》中,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到要治理好国家,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这一思想反映了孔子的宗法伦理观念,他提倡恢复周礼所制定的世袭宗法等级秩序,而在当时那种历史条件下,这种伦理纲常起到了治理国家的重要作用。
3.继承和弘扬“诚信”思想
首先,孔子强调“人无信不立”,提倡“言而有信”,这种诚信为本的道德准则与现代市场经济下企业信誉至上的伦理要求是一致的,对诚信为本道德准则的弘扬,可以使企业信用更加稳定和持久,更有效的促进企业的发展和现代市场经济的完善。但是,我们也看到在当今社会,依然存在诚信缺失的现象,这既有制度原因,也有非制度原因。尽管市场经济体制本身蕴含着社会信用潜力,但这种潜力的发挥需要社会法制系统和社会信用伦理规范的强力支持,需要良好的社会文化和公民诚信道德的道义精神支持。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加快建设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对政府而言,要完备政务公开制度,加强行政主体的道德建设:而对个人而言,要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提高个人的道德水平。
浅论孔子的为政思想
摘 要: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有很多思想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但是,由于受时代的限制,他的思想中也有不合时宜的东西。对于孔子的思想,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孔子关于为政的思想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的精髓,本文就为政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其所包涵的“德治”、“爱民惠民”、“诚信”、“举贤才”四个方面谈下为政思想的现实意义。
三、孔子为政思想的现实意义
孔子的思想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论语》中关于为政的许多思想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继承和弘扬“德治”的治国思想
孔子在治国方面提出了“为政以德”的德治思想,提倡用德治来治理国家,并在《论语·为政》中说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对于我们当今社会来说,孔子在治国方面所提出的德治思想是值得我们汲取和发扬的,因为一个没有基本道德规范的社会是不可以想象的。但在治国方略上必须坚持“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法律是外在的,惩恶扬善,用于治标;道德是内在的,劝善抑恶,用于治本。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感召力和劝导力启发社会成员自省的觉悟,从思想深处来构筑防范恶行意识的屏障。法治是德治的保证,德治是法治的基础。坚持“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4.继承和弘扬“举贤才”思想
在今天,我们采用的是通过考试或者竞争上岗来选拔人才的方式,这是一种较为科学和合理的模式,是对孔子“举贤才”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但是,我们同样也看到现在这种机制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在人才标准上是重“学历”、“证书”的,而忽视了对个人能力的要求;在人才考录中,存在有主观因素的影响等等问题,因此,要解决上述问题,首先要改变人才标准,由“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然后在人才选拔机制上,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将考试制度或竞争上岗的制度纳入法治化的轨道,使人才选拔更加公平、公正,从而健全当今社会的人才选拔机制,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而这正是传统文化的精髓的现实意义所在。
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了一些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孔子说“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又说“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论语?宪问》),他告诉弟子们天下有道就出来做官,天下无道就隐居不出,当国家有道时,可以直述其言,当国家无道时,就要注意说话的方式方法,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祸端,这是做官的重要原则,并提出应该把个人的贫贱荣辱与国家的兴衰存亡联系在一起。孔子认为,身居官位者应当谨言慎行,说有把握的话,做有把握的事,这样就可以减少后悔。“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论语·为政》)而孔子也对一心想当官的人进行了批判,孔子说“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论语·阳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