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型超敏反应要点比较

合集下载

比较Ⅰ、Ⅱ、Ⅲ、Ⅳ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比较Ⅰ、Ⅱ、Ⅲ、Ⅳ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比较Ⅰ、Ⅱ、Ⅲ、Ⅳ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T、B细胞相互作用B细胞一般分为B - 1细胞亚群和B - 2细胞亚群。

B- 1细胞主要识别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抗原) ,即非蛋白质类抗原如脂类、多糖抗原等, 这些抗原可直接激活B细胞, 无需Th细胞的辅助。

B- 2细胞介导对胸腺依赖性抗原(TD抗原)即蛋白质抗原的免疫应答, 且须有Th细胞的辅助。

B- 2细胞占外周血B细胞总数的90%-95%。

所以,绝大多数B细胞在受刺激活化过程都需要双信号, 其中B细胞表面的抗原识别受体(BCR)识别抗原是产生B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 这时的B细胞还只能是致敏B细胞, 致敏B细胞必须再接受T细胞的辅助后(即Th细胞被抗原递呈细胞激活后产生了CD40L, CD40L与B 细胞表面的CD40结合, 成为B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才能够活化。

同样, T细胞活化过程也需要多种信号。

当TD抗原被B细胞表面的BCR识别并结合后就形成一种抗原抗体(BCR)复合物, 该复合物被B 细胞内化加工为抗原肽, 然后与MHC II类分子形成复合物,接着该复合物被B细胞递呈给T细胞的抗原受体(TCR), 产生T 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

同时, B细胞在识别抗原后表达了B7分子, 与T细胞表面的CD28结合提供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

由上可见, T 细胞需要B细胞提供的MHC II类分子复合物作为其活化的第一信号, 这是由于T 细胞具有MHC限制性, T 细胞只能识别由B细胞或其他APC加工、MHC分子递呈的抗原肽。

活化的T细胞产生分子信号, 进一步刺激B细胞的分化和发育, 完成体液免疫。

在免疫应答过程中, T、B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在此过程中,T细胞被抗原递呈细胞激活后, 开始分裂增殖, 并产生一些细胞因子, 如IL-2、IL-4、干扰素等, 这些细胞因子与活化的巨噬细胞分泌的IL-1、IL-7等共同作用于B细胞, 使其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分泌抗体。

第10章超敏反应

第10章超敏反应

(四)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发生机理:
① 链球菌 机体 肾小球基底膜抗原改变 产生特异性抗体 与肾小球基底膜结合*
② 链球菌 机体 产生特异性抗体 与肾 小球基底膜结合(交叉反应)*
* 补体、ADCC及吞噬细胞参与 肾小球基底 膜损伤
注: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可由Ⅱ、Ⅲ型超敏 反应引起,Ⅱ型占20%左右。
二.Ⅲ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
(一)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1.Arthus反应
皮下多次注射
马血清
家兔 再次注入马血清
局部红肿、出血及坏死。
2.人类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1)
局部多次注射
胰岛素
糖尿病人局部出现红肿。
(2)粉尘吸入(含霉菌孢子或动植物物蛋白等) 变 应性肺炎,如农民肺。
(二)全身免疫复合物病 1.血清病 抗毒素血清(大量) 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产生抗体 与抗
(三)慢性脱敏治疗(chronic desensitization) 方法:采用微量(g、ng),长时间反复多次皮下 注射。 应用:已查明且难以避免接触的环境中抗原如尘 土、花粉、螨虫、霉菌类等的病人。
(四)药物治疗 1.抑制免疫功能的药物 药物: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等。 作用:a.抑制单核细胞、T、B细胞功能; b.消炎。
影响免疫复合物形成与沉积的条件:
1. 抗原成分在体内长期滞留
滞留的抗原 持续抗体产生 免疫复合物不
断形成。
2.免疫复合物的性质 ◆ 颗粒性抗原(细菌、细胞等)+ 抗体 免疫复 合物 易被吞噬细胞清除。 ◆ 可溶性抗原 + 抗体 形成可溶性免疫复合 物(小) 吞噬清除或肾小球基底膜滤出。 ◆ 可溶性抗原 + 抗体 形成可溶性免疫复合 物(中) 组织内沉积。

超敏反应比较表格

超敏反应比较表格
自身的核抗原、特异性细胞抗原、肿瘤抗原、变性IgG以及外来的微生物抗原、寄生虫抗原、异种血清蛋白与药物半抗原。
IgG、IgM、IgA
C3a、C5a、C5b67、C3b
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血小板。
人类局部IC病、血清病、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性关节炎(RA)。
组胺、白三烯、前列腺素(PG)、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激肽原酶、感觉神经肽。
全身过敏反应、呼吸道过敏反应、消化道过敏反应、皮肤过敏反应。
1、必须有与肥大细胞及嗜碱细胞高亲和的IgE参与。
2、IgE多由粘膜分泌,所以多引起黏膜反应。
2型超敏反应
即细胞毒型(Ⅱ型变态反应),抗体(多属IgG、少数为IgM、IgA)首先同细胞本身抗原成分或吸附于膜表面成分相结合,然后通过四种不同的途径杀伤靶细胞。
细胞固有抗原(ABO、Rh、白细胞抗原)、自身抗原、外来抗原或半抗原。
IgG、IgM、IgA
C1-C9
单核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NK细胞
()各种血细胞可作为破会对象。
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肺肾综合征、自身免疫性甲亢
1、必须有靶细胞表面抗原结合的IgG、IgM参与
3型超敏反应
即免疫复合物型(Ⅲ型变态反应),又称血管炎型超敏反应。其主要特点是:游离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IC),若IC不能被及时清除,即可在局部沉积,通过激活补体,并在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及其他细胞参与下,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而致组织损伤。
类型
过敏原
抗体
补体
细胞
活性介质
常见病
小结
1型超敏反应
即速发型,又称过敏反应。
该型超敏反应是已被超敏原致敏的机体再次受到相同超敏原刺激后所生的急性超敏反应。

第十七章超敏反应

第十七章超敏反应
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主要参与成分
抗原
可溶性抗原
抗体
IgG、IgM
细胞
嗜中性、嗜碱性粒细胞、血小板
补体
发生机制
可溶性IC的形成
大分子IC易被吞噬细胞清除 小分子IC易被肾脏滤过排出 中等大小IC随血液循环,易于沉淀
可溶性IC的沉积
血管活性胺类物质
----血管内皮间隙增大,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 易于IC沉积嵌入 局部解剖和血液动力学因素
Tc细胞的作用
---- 通过穿孔素、颗粒酶等导致靶细胞的裂解或 凋亡
常见疾病
肉芽肿病变 接触性皮炎(如油漆、染料、农药)
Type IV hypersensitivity the three forms
四型超敏反应要点比较
型别
参加成分
发病机理
I型 (速发型)
II型 (细胞毒型)
例外:细胞刺激 型
2.T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和M 细胞参与慢性期炎症反应
生物活性介质
储存介质:组胺、激肽酶原、肝素、胰蛋白 酶等
新合成介质:白三烯(LTs)、前列腺素D2 (PGD2) 、PAF及多种细胞因子等
组胺作用
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 脏器平滑肌收缩 腺体分泌增加 刺激皮肤神经末梢,引起瘙痒。
症等
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 症、免疫性血细胞减少 症、抗膜性肾小球肾炎
等 甲状腺功能亢进
(Graves)
血清病、免疫复合物型 肾小球性肾炎、系统性
红斑狼疮等
传染性变态反应、接触 性皮炎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由循环抗体与细胞表面或基底膜上 的抗原结合,通过免疫调理、激活 补体和ADCC损伤组织的疾病,又 称细胞毒性超敏反应

医学免疫学超敏反应powerpoint

医学免疫学超敏反应powerpoint

医学免疫学超敏反应powerpoint 医学免疫学超敏反应 Powerpoint超敏反应是医学免疫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的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的异常免疫应答。

在本次的Powerpoint 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超敏反应的类型、发生机制、临床表现以及防治策略。

一、超敏反应的类型超敏反应主要分为四种类型:I 型超敏反应(速发型)、II 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III 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和 IV 型超敏反应(迟发型)。

1、 I 型超敏反应I 型超敏反应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通常在接触抗原后数分钟内发生,例如过敏性鼻炎、哮喘、荨麻疹等。

其发生机制主要与 IgE 抗体介导、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生物活性介质有关。

2、 II 型超敏反应II 型超敏反应是由抗体直接作用于细胞表面抗原引起的,常见的疾病包括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

3、 III 型超敏反应III 型超敏反应是由免疫复合物沉积在局部或全身多处毛细血管基底膜后,通过激活补体并在血小板、中性粒细胞等参与下,引起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4、 IV 型超敏反应IV 型超敏反应是由致敏 T 细胞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后所介导的,反应发生较为迟缓,通常在接触抗原 24 72 小时后出现,比如接触性皮炎、结核菌素试验阳性反应等。

二、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1、致敏阶段在这一阶段,抗原进入机体,刺激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

对于 I 型超敏反应,抗原初次进入机体后,诱导 B 细胞产生特异性 IgE 抗体,IgE 抗体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高亲和力FcεRⅠ结合,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

2、发敏阶段当相同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与致敏细胞表面的 IgE 抗体结合,导致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白三烯等生物活性介质,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紊乱和组织损伤。

四型超敏反应总结

四型超敏反应总结

欢迎阅读类型过敏原抗体补体细胞活质1型超敏反应即速发型,又称过敏反应。

该型超敏反应是已被超敏原致敏的机体再次受到相同超敏原刺激后所生的急性超敏反应。

发生快,消退亦快;常表现为生理功能紊乱,而无严重的组织损伤;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过敏原进入机体后,诱导B细胞产生IgE抗体。

IgE与靶细胞有高度的亲和力,牢固地吸附在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表面。

当相同。

可经血清被动转移。

植物花粉、真菌孢子、尘螨或其排泄物、昆虫或其毒液、异种动物血清、动物皮屑,以及乳、蛋、鱼、虾、蟹、贝等食物和青霉素、链霉素、先锋霉素、磺胺、普鲁卡因、有机碘化合物等药物及化学物质。

主要由IgE介导,其次为IgG4(IgE主要由鼻咽、扁桃体、器官、胃肠道粘膜下固有层浆细胞产生)无肥大细胞与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FceR、组白烯列()小化()肽酶觉肽2型超敏即细胞毒型(Ⅱ型变态反应),抗体(多属IgG、少数为IgM、IgA)首先同细胞本身抗原成分或吸附于膜表面成分相结合,然后通过四种不同的途径杀伤靶细胞。

细胞固有抗原(ABO、Rh、白细胞抗原)、自身抗原、外来IgG、IgM、IgAC1-C9单核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NK细反应抗原或半抗原。

胞()各种血细胞可作为破会对象。

3型超敏反应即免疫复合物型(Ⅲ型变态反应),又称血管炎型超敏反应。

其主要特点是:游离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IC),若IC不能被及时清除,即可在局部沉积,通过激活补体,并在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及其他细胞参与下,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而致组织损伤。

自身的核抗原、特异性细胞抗原、肿瘤抗原、变性IgG以及外来的微生物抗原、寄生虫抗原、异种血清蛋白与药物半抗原。

IgG、IgM、IgAC3a、C5a、C5b67、C3b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血小板。

4型超敏反应Ⅳ型是由特异性致敏效应T细胞介导的,亦称细胞介导性。

此型超敏反应发生较慢,一般在接受超敏原刺激后24-72h发生,又称迟发型超敏反应。

IV型超敏反应

IV型超敏反应

(4)意义: 意义: 阳性反应表明机体对结核杆菌有变态反应, 阳性反应表明机体对结核杆菌有变态反应,过去曾感染 过结核。但不表明有病。 过结核。但不表明有病。 强阳性反应可能表明有活动性感染, 强阳性反应可能表明有活动性感染,应进一步检查是否 有结核病。 有结核病。 阴性反应表明无结核杆菌感染,但应考虑下述情况。 阴性反应表明无结核杆菌感染,但应考虑下述情况。 ①受试者处于原发感染的早期,尚未产生变态反应。 正患严重结核病如全身粟粒性结核或结核性脑膜炎, ② 正患严重结核病如全身粟粒性结核或结核性脑膜炎 , 机 体已丧失反应能力,或患者慢性消耗性疾病, 大面积烧伤 体已丧失反应能力, 或患者慢性消耗性疾病 , 大手术、 、 大手术 、 免疫抑制剂治疗期和注射其他疫苗一周以内的 人。 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如无反应性结核病、 肿瘤、 ③ 细胞免疫功能低下 , 如无反应性结核病 、 肿瘤 、 白血病 AIDS敏感性衰退的高龄者 敏感性衰退的高龄者。 、AIDS敏感性衰退的高龄者。
二、常见疾病 (一) 传染性超敏反应 (二) 接触性皮炎 (三) 移植排斥反应
Poison ivy / poison oak reaction
active hapten molecule
Contact dermatitis reaction to leather
Granuloma in a leprosy patient
抗原 再 次 机体
致敏 Tc 细胞:直接杀伤靶细胞
致敏 T 细胞 致敏 Tc 细胞释放淋巴因子
LT SRF TF MCF MIF MAF
以单个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组织损伤、细胞变性坏死的炎症反应。 IV 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示意图
结核菌素试验
是应用结核菌素进行皮肤试验来测定机体 对结核分枝杆菌是否能引起迟发性超敏反 型变态反应) 应(Ⅳ型变态反应)的一种试验

5节 超敏反应

5节 超敏反应
自身抗体与可溶性自身 抗原形成免疫复和物,沉 积于皮下、关节和肾小球 基底膜等处。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
55
56
57
Ⅳ型超敏反应
又称迟发型超敏反应(delayed type Hypersensitivity)
Ⅳ型超敏反应是由致敏T细胞再次接触相同抗
原24~72h后,引起的以单核细胞浸润、淋巴细
64
Contact dermatitis(皮炎) reaction to leather
65
Contact dermatitis(皮炎) reaction to leather
66
Granuloma in a leprosy patient
67
68
69
四型超敏反应的比较
70
本章提要
超敏反应指已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同一抗原,发生 的生理功能紊乱或病理损伤。 超敏反应与正常免疫应答的区别在于机体识别和排 除抗原的同时,还给机体造成功能障碍或病理损伤。
超敏反应
hypersensitivity
1
致敏阶段
超敏反应
发敏阶段
一种异常的免疫应答,又称变态反应(allergy)
超敏反应是指已致敏机体,再次接触同一抗
原时,造成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病理损伤。 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称为--变应原(allergen)
2
超敏反应分为四型

Ⅰ型超敏反应 Ⅱ型超敏反应 Ⅲ型超敏反应 Ⅳ型超敏反应
四.判断题:(本大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
五.问答题:(本大题共4题。共22分)
74
75
The skin Urticaria风疹 (hives)

四种类型超敏反应

四种类型超敏反应
第十四章 超敏反应
概 述: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又称变态反 应,是指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后,发生的 以组织细胞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为主的特异性免 疫应答。
变应原(allergen):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 称之为变应原。
分 类:
I型---- 速发型超敏反应(IgE)
II型---- 细胞毒型超敏反应(IgG, IgM)
III型---- 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IgG)
IV型---- 迟发型超敏反应(TDTH,TC)
第一节 I 型超敏反应
一、参与反应的成分和细胞
(一)变应原—多种多样
l 接触或吸入性的:
s 植物花粉 s 屋尘,尘螨, 霉菌, s 异种动物蛋白,动物皮屑,抗血

l 食物变应原:
s 含蛋白较高的食物, (奶, 蛋, 鱼虾类水产海鲜品等)
Ⅲ型超敏反应的特点
抗体是IgG、IgM; 形成中等大小免疫复合物,沉积在小血管 基底膜; 有补体参与; 病理损害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
三、临床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发病率:0.01-0.09%
三、临床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
发病率:0.5-1%
三、临床疾病——银屑病
发病率:2-3%

• 发敏阶段——相同变应原→致敏机体→Ag-

IgE-细胞→细胞膜稳定性下降,通透性增加,

细胞内颗粒脱出。

• 效应阶段——释放多种生物活性介质→引起
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平滑肌痉挛,腺体
分泌增加。
三、I 型超敏反应的主要特点:
1.发生快,消退亦快,为可逆性反应; 2.参与抗体是IgE; 3.参与细胞为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

超敏反应的四个类型详解

超敏反应的四个类型详解

I型超敏反应I型超敏反应是指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引起的由特异性IgE抗体介导产生的一种发生快消退亦快的免疫应答,表现为局部或全身的生理功能紊乱。

具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基本介绍.Ⅰ型超敏反应,亦称过敏反应(anaphylaxis)或变态反应(allergy)。

主要由特异性IgE抗体介导产生,可发生于局部,也可发生于全身。

主要特征是:1.超敏反应发生快,消退也快;2.常引起生理功能紊乱,几乎不发生严重组织细胞损伤;3.具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4.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参与5.IgE抗体参与根据发生的速度,可分为两个时相:Ⅰ 速发相:在机体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后数秒至数十分钟内发作,主要由活性介质引起功能异常,一般在数小时后消退,但严重时发生过敏性休克则可导致死亡。

Ⅰ 迟发相:一般在机体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数小时后发作,持续24小时后逐渐消退,以局部炎症反应为特征,也伴有某些功能异常。

主变应原1.某些药物及化学物质:如青霉素、磺胺类、普鲁卡因、有机碘。

2.吸入性物质:粉尘颗粒、尘螨、真菌菌丝、真菌孢子、昆虫毒液、动物皮毛等。

3.某些酶类:细菌酶类物质、尘螨中的半胱氨酸蛋白等。

4.食物蛋白:奶、蛋、鱼虾、蟹贝类等。

抗体受体1.针对某种变应原的特异性IgE抗体是引起Ⅰ型超敏反应的主要因素。

2.IgE主要由鼻咽、扁桃体、气管和胃肠道粘膜下固有层淋巴细胞中的B细胞产生,这些部位也是变应原易于侵入引发超敏反应的部位。

3.IgE受体:有高亲和性受体和低亲和性受体两种。

其他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在引起Ⅰ型超敏反应中起者极为重要的作用。

发病机制1.机体致敏;2.IgE交叉连接引发细胞活化;3.释放生物活性物质Ⅰ预先形成储备的介质;包括①组胺(histamine),引起速发相症状的主要介质,可使小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黏膜腺体分泌增强,其作用短暂,很快被组胺酶灭活,②激肽原酶(kininogenase),可将血浆中激肽原转变为缓激肽等,后者是参与迟发相反应的重要介质,可引起平滑肌缓慢收缩、强烈扩张血管、增加局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吸引嗜酸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③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eosinophil chemotactic factor of anaphylaxis,ECF-A),能趋化嗜酸粒细胞。

最新四型超敏反应总结

最新四型超敏反应总结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1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模拟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流浪地球》的票房奇迹,加上此前《三体》的热销,刘慈欣的作品影响巨大,但社会各界的评价却颇有两极分化之势。

刘慈欣的大多数作品都没有精巧的剧情或百转千回的人物感情,更多是直接甩出一个个宏大震撼的设定,靠设定本身为读者带来审美快感。

在他笔下,主人公与他人的情感联结不过是宇宙规律中很小的部分,和人类命运、宇宙洪荒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刘慈欣自称是“一个疯狂的技术主义者”,他坦承自己“喜欢文学因素较少、科幻因素较多的科幻作品,一直认为,透视现实和剖析人性不是科幻小说的任务,更不是它的优势”,甚至有过“把科幻从文学剥离出来”的激进想法。

在写作的过程中,刘慈欣却逐渐意识到需要保持“科学性与文学性的平衡、思想性与可读性的平衡、作为文学的科幻与作为商品的科幻的平衡”,他后来的作品“正是这些平衡的结果”,这“或多或少地背叛了自己的科幻理念”。

刘慈欣对文笔也并不是没有自觉。

他评价阿西莫夫的文笔,“平直、单色调、刚硬、呆板……几乎所有这类文学上的负面词都可以用来形容他的文笔”,却又话锋一转,表示“这种笔调无论如何是不适合文学的,但却很适合科幻,也使他的小说风靡世界”。

刘慈欣对于他敬仰的阿西莫夫的描述,显然也适用于他自己的文风。

(摘编自冰村《刘慈欣:黄金年代的守望者》)材料二:为什么有人认为科幻小说欠缺文学性?科幻小说描绘幻想世界,我们当然能够发现幻想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某些相似性,但是在细节设置和整体结构方面,幻想世界是超出我们现在的社会结构和人的行为心理的。

一般的小说在进行情节描绘的时候,存在一种天然的便利性,作者不用浪费笔墨在整个世界的构想上,细节的描绘和推陈出新就成了这些小说的长处。

四型超敏反应总结

四型超敏反应总结

类型过敏原抗体补体细胞活性介质常见病小结1型超敏反应即速发型,又称过敏反应。

该型超敏反应是已被超敏原致敏的机体再次受到相同超敏原刺激后所生的急性超敏反应。

发生快,消退亦快;常表现为生理功能紊乱,而无严重的组织损伤;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过敏原进入机体后,诱导B细胞产生IgE抗体。

IgE与靶细胞有高度的亲和力,牢固地吸附在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表面。

当相同。

可经血清被动转移。

植物花粉、真菌孢子、尘螨或其排泄物、昆虫或其毒液、异种动物血清、动物皮屑,以及乳、蛋、鱼、虾、蟹、贝等食物和青霉素、链霉素、先锋霉素、磺胺、普鲁卡因、有机碘化合物等药物及化学物质。

主要由IgE介导,其次为IgG4(IgE主要由鼻咽、扁桃体、器官、胃肠道粘膜下固有层浆细胞产生)无肥大细胞与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FceR、组胺、白三烯、前列腺素(PG)、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激肽原酶、感觉神经肽。

全身过敏反应、呼吸道过敏反应、消化道过敏反应、皮肤过敏反应。

1、必须有与肥大细胞及嗜碱细胞高亲和的IgE参与。

2、IgE多由粘膜分泌,所以多引起黏膜反应。

2型超敏反应即细胞毒型(Ⅱ型变态反应),抗体(多属IgG、少数为IgM、IgA)首先同细胞本身抗原成分或吸附于膜表面成分相结合,然后通过四种不同的途径杀伤靶细胞。

细胞固有抗原(ABO、Rh、白细胞抗原)、自身抗原、外来抗原或半抗原。

IgG、IgM、IgA C1-C9 单核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NK细胞()各种血细胞可作为破会对象。

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肺肾综合征(Goodpasture)、自身免疫性甲亢(Graves)1、必须有靶细胞表面抗原结合的IgG、IgM参与3型超敏反应即免疫复合物型(Ⅲ型变态反应),又称血管炎型超敏反应。

其主要特点是:游离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IC),若IC不能被及时清除,即可在局部沉积,通过激活补体,并在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及其他细胞参与下,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而致组织损伤。

11.4.1型超敏反应

11.4.1型超敏反应
Ⅳ型超敏反应
概念
Ⅳ型超敏反应



1、胞内寄生的病原体是引

起Ⅳ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抗原

2、某些化学物质如二硝基

氯苯、甲醛等
3、组织抗原如肿瘤细胞、
移植细胞等
CD4+Th1(也称迟发型超敏 反应性T细胞,即TDTH)、 CD8+CTL
Ⅳ型超敏反应
发 病 机 制
Ⅳ型超敏反应





传染性迟发型
意义: 诊断结核 检测T细胞功能
结核菌素反应
小结
➢ 掌握超敏反应的概念和分型;参与Ⅰ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 以及发生机制。
➢ 熟悉Ⅱ、Ⅲ、Ⅳ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 了解常见的各型超敏反应性疾病;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的防
治原则。
谢谢!
接触性皮炎
移植排斥反应

超敏反应
某些胞内寄生的病
机体再次接触相同
Ⅳ型超敏反应是移
原体如结核杆菌在
致敏原所引发的以
植排斥反应发组成部分。
以细胞免疫为基础
征的DTH。
的Ⅳ型超敏反应。
Ⅳ型超敏反应
结核菌素试验: 接种早期中性粒细胞浸润,约12小时
T细胞及巨噬细胞聚集,形成硬结、红肿, 24-48小时达高峰,之后自行消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型超敏反应要点比较
反应类型
I型
II型
III型
Ⅳ型
抗原
吸入、食入性变异原等
靶细胞抗原、药物吸附靶细胞
可溶性抗原游离存在
化学物质、胞内寄生菌
抗体
仅IgE
IgM、IgG
IgM、IgG
不参与
补体及作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不参与
细胞溶解为主
过敏毒素及趋化作用为主
不参与
参与细胞
肥大细胞
嗜碱粒细胞
巨噬细胞
NK细胞
血小板
中性粒细胞
单个核细胞
淋巴细胞
炎症特征
仅迟发相出现嗜酸/中性粒细胞浸润
无炎症
中性粒细胞侵润为主
单核细胞
巨噬细胞
淋巴细胞
细胞免疫
不参与
不参与
不参与
效应T细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