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氨酸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氨酸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

江春柳“2孙云1岳鹏翔2

(1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茶学系福建福州350002

2大闽食品(漳州)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福建漳州 363000) 茶叶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其中有三大茶叶提取

物已得到公认,即茶多酚(儿茶素)、茶多糖和茶

氨酸。被称为“天然镇静剂”的茶氨酸已成为近几

年国际市场上最热销的天然保健产品“新宠”之一。

茶氨酸(L.Theanine)系统命名为:N.乙基吖一L一谷氨

酰胺Ⅲ一ethyl—L—glutamine),是1950年日本学者酒户

弥--fig在研究玉露茶鲜爽滋味成分的过程中,从新

梢中分离鉴定出的非蛋白特征氨基酸?。迄今为

止,除在茶梅、山茶、油茶、蕈等四种天然植物中

检测出其微量存在外,其他植物中尚未发现茶氨酸删。

茶氨酸占干茶总重的l%~2%,占茶树体内游离

氨基酸总量的50%以上口1。自然界存在的茶氨酸均

为L型,纯品为白色针状结晶,熔点217~218℃,

比旋光度【Q】%=o.70,极易溶于水,其味阈值为0.06%,具有焦糖香和类似味精的鲜爽味,能消减咖啡碱和

儿茶素引起的苦涩味,是茶叶中的重要呈味物质,

还可以缓解其它食品的苦味和辣味,达到改善食品

风味的目的u’2。1。

1茶氨酸的制各方法

自然界中L.茶氨酸含量极少,近20年来对茶

氨酸的制备开发得到了茶学、食品、精细化工及制

药等领域众多研究者的关注,并通过各种途径制备

和生产茶氨酸。茶氨酸的主要制备途径有:化学合

成法、微生物发酵制备法、植物组织培养法和天然

茶氨酸的提取分离法。

1.1化学合成法

化学方法合成茶氨酸,已有大量的研究报道和

专利发表,比较成熟的主要有以下三种:

(1)L.谷氨酸加热脱水生成L一吡咯烷酮酸,

加铜盐后,与无水乙胺反应,最后进行脱铜反应生

产L-茶氨酸。谷氨酸的吡咯烷酮化法采用无水乙

胺(沸点为17℃)为原料,在高压条件下合成茶

氨酸,对生产设备、安全性都提出很高要求,且反

应时间长。

(2)用N.取代的L.谷氨酸酯的乙胺解反应产

生N.取代L.茶氨酸,再脱除保护基获得L一茶氨酸。

酒户弥二朗嗡1于1950年提出以L.谷氨酸.丫.乙基酯

为原料,采用氯甲酸苄酯保护氨基后,与乙胺水溶

液反应,再用Pd/C催化还原合成L一茶氨酸。该法

的缺点是需要用贵金属钯作催化剂,生产成本高。

王三永,李晓光m1等受此方法启示,改用三苯基氯

甲烷保护氨基,在40℃脱去下反应48 h,接着与

乙胺水溶液在室温下反应48 h,再在乙酸水溶液中

回流5 min脱去三苯甲基,得到L.茶氨酸,产率为

39%,质量分数大于98%。此法存在反应时间过

长,产率低等缺点。

(3)L.谷氨酸甜氨基用保护基保护,使其分子

内脱水生成环状L.谷氨酸酐后,直接与乙胺作用

生成N.取代L.茶氨酸,再除去保护基得到L.茶氨

酸。钱绍松,陈然m等以廉价的L一谷氨酸为原料,

采用邻苯二甲酰基作为保护基,保护L一谷氨酸的

小氨基,醋酐回流10 rain使其分子内脱水生成N一

邻苯二甲酰.L.谷氨酸酐,在常温、常压条件下,

分别与2 mol/L氨水和2 mol/L乙胺水溶液反应生

成中间产物N.邻苯二甲酰.L一谷氨酰胺、N-邻苯二

甲酰.L广茶氨酸,中间产物在室温条件下与0.5 moI_IL

水合肼反应48 h脱除保护基,分别以57%、61%

的回收率得到L一谷氨酰胺和L.茶氨酸。

化学合成法具有价格低、成本低、易于工业化

的优点。但是化学合成法存在原料不易得、有污染、

有毒性和难于提纯等缺点。而且化学合成直接得到

的茶氨酸都是D,L.型消旋体,需要进行拆分才能

得到L.型产品【l】。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的酶拆分

D,L广茶氨酸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化学合成茶氨酸的技术难题。郭丽芸,刘毅埔1等人已成功的利用刺孢

小克银汉霉9980(Cunnighamelia echinulata 9980,

CE 9980),拆分N.乙酰一D,L.茶氨酸获得光学纯

的L.茶氨酸,此外米曲霉氨基酰化酶旧1也可以用于

D,L一茶氨酸的拆分。

1.2徽生物发酵制各法

近几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利用

微生物发酵来生产酶,再利用酶的提取物来生产茶

氨酸的方法被广泛应用。日本最初从硝基还原假单

孢菌(Pseudomonas nitroreducens)中提取谷氨酰

胺酶。谷氨酰胺酶具有水解谷氨酰胺和谷氨酰基转

移能力,能将谷氨酰胺基团转移到乙胺上,形成茶

氨酸。通过添加1.5 moFL的乙胺,使其与0.7 moFL

的谷氨酰胺反应,可以生成茶氨酸270 mmol/L(47

g/L)n0‘。此外,日本立木隆等从自然界的土壤中

分离、选定的香茅醇假单孢菌GEA是属于假单孢

菌属香茅种(Citrondlosis),具有Y一谷氨酰基转移

反应的茶氨酸生产菌。该菌在pH 9~10,O.3 moFL

的乙胺和0.9 moFL的谷氨酰胺条件下反应,能得

到40 g/L的茶氨酸[Ill。茶氨酸的合成还可以运用

细菌中的谷氨酰胺合成酶提取物在特殊的条件下

(高乙胺浓度和特定的pH值)进行非特异反应?,

但谷氨酰胺属于连接酶,需要提供能量ATP。在

200 mmol/L谷氨酸钠,1.2 m01/L乙胺,300 mmol/L 葡萄糖,50 nunol/L磷酸钾缓冲盐的条件下,通过

添加1 00 U/mL的谷氨酰胺合成酶和60 mg/mL的

酵母细胞,48 h内就能合成170 mmoFL(30 g/L)

茶氨酸u“。

随着人们对丫.谷氨酰转肽酶(丫.Glutamyltran speptidase,7-GGT)催化机理及分子结构的不断深

入,利用GGT制备系列卜谷氨酰基类化合物的研

究已成为生物催化领域的热点u引。,/-GGT,是生物

体内谷胱甘肽代谢的相关酶之一。1,.GGT既可以

催化转移丫.谷氨酰基化合物上的丫一谷氨酰基到氨

基酸、多肽等受体上,也可以催化Y一谷氨酰基化

合物水解反应生成r谷氨酸n利。1986年日本京都

大学的Hideyuki Suzuki分离纯化了大肠杆菌K一12

中的p谷氨酰基转肽酶,通过基因工程方法构建得

到产酶的菌株Escherichia coli K.12strain SH642,

在200 mmoFL L-谷氨酰胺,1.5 mol/L乙胺,0.4

U/mL GGT,37℃,2 h合成L.茶氨酸,得到120 mmoFL茶氨酸,谷氨酰胺转化率达60%n副。2007

年王丽鸳,王贤波“刮等人将E.coli DH5a的7-GGT

基因,转入到pET-32ar中,构建了具有较高茶氨

酸生物合成能力的基因工程菌,以L.谷氨酰胺和

盐酸乙胺为底物可生产29.40 g/L的茶氨酸,L.谷

氨酰胺转化率为48.22%,低于Suzuki等60%的

谷氨酰胺转化率u“。

利用微生物发酵或酶法生产茶氨酸涉及到酶

活性的保持及反应条件,如底物浓度、温度和pH

等的调控问题。这些条件与转化率、产率及生产效

率关系密切。技术条件要求高,操作复杂,工业化

生产难度较大。

1.3植物组织培养法生产茶氨酸

植物组织培养法生产茶氨酸就是采用茶树细

胞培养来产生茶氨酸,或者采用茶树愈伤组织培养

来产生茶氨酸,然后通过离子交换法从茶树愈伤组

织中提取茶氨酸Ⅲ1。

人们用14C标记的方法早已证实了茶树中茶氨

酸的合成前体是谷氨酸和乙胺n1。茶树愈伤组织有

合成茶氨酸的能力。日本学者已经证实向培养基中

添加盐酸乙胺时,可大幅度提高愈伤组织中的茶氨

酸合成量n8“引。吕虎口0。、钟俊辉但¨等研究也表明,添加盐酸乙胺后对茶氨酸合成量的影响非常明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