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相似全章教案

合集下载

九年级数学(人教版)第27章《相似》全章教案

九年级数学(人教版)第27章《相似》全章教案

第27章《相似》全章教案27.1 图形的相似〔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例知道相似图形的意义. 通过对生活中的事物或图形的观察,得理性认识,从而加以识别相似的图形.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归纳等数学活动,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能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习的自信心.教学重点:相似图形和相似多边形的意义.教学难点:探索相似多边形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观察课本p24-图27.1—1每两个图形之间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这两个图形形状相同,大小不相同,它们叫什么图形?这两个图形只是形状相同,大小不相同,它们叫相似图形.也可以说,这两个图形相似.二、师生互动,探索新知:1、观察以下几组几何图形,你能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从而得出:具有相同形状的图形叫相似形.〔出示课题——图形的相似〕2、对上面的3组图形,通过图形的缩小或放大,再利用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等变换,使它与另一个图形能够重合,从而加以验证它们是相似的图形。

归纳定义:相似图形----形状相同的两个图形叫做相似图形.3、你还见过哪些相似的图形,请举出一些例子与同学们交流.三、探究:1、思考教科书第25页的思考,哈哈镜里看到的不同镜像它们相似吗?2、观察以下图中的3组图形,它们是不是相似形?为什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下一节课“相似图形的特征”做好准备)四、课堂练习完成课本第25页练习第1、2题。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六、课时作业1、根据今天所学的内容,请你收集或设计一些相似的图案.2、习题27.1第1、2题.27.1 图形的相似〔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生活中的事物或图形的观察,获得理性认识,从而加以识别相似的图形.2、过程与方法:经历对相似图形观察、分析、欣赏以及动手操作、画图、测量等过程,能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回忆相似图形的性质、定义,得出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及其基本性质。

第27章 相似 全章教案

第27章  相似  全章教案

第二十七章相似27.1 图形的相似(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从生活中形状相同的图形的实例中认识图形的相似,理解相似图形概念.2、能力目标:在相似图形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运用“观察—比较—猜想”分析问题.3、情感目标:在探究相似图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品质.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认识图形的相似.教学难点: 理解相似图形概念.一. 创设情境活动1 观察图片,体会相似图形同学们,请观察下列几幅图片,你能发现些什么?你能对观察到的图片特点进行归纳吗? (教材P24图27.1-1和图27.1-2)师生活动: 教师出示图片,提出问题;学生观察,小组讨论;师生共同交流.得到相似图形的概念.教师活动:什么是相似图形?学生活动:共同交流,得到相似图形的概念.学生归纳总结:(板书)形状相同的图形叫做相似图形在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用数学的语言归纳相似图形的概念;活动2思考:如图27.1-3是人们从平面镜及哈哈镜里看到的不同镜像,它们相似吗?学生活动: 学生观察思考,小组讨论回答;二. 通过练习巩固相似图形的概念活动3练习(教材P25):1.如图,从放大镜里看到的三角尺和原来的三角尺相似吗?2.如图,图形a~f中,哪些是与图形(1)或(2)相似的?教师活动:教师出示图片,提出问题;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仔细观察,小组讨论后回答问题.教师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在练习中检验学生对相似图形的几何直觉.三. 小结巩固活动3(1)谈谈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2)补充作业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小明上幼儿园时的照片和初中毕业时的照片相似.B.商店新买来的一副三角板是相似的.C.所有的课本都是相似的.D.国旗的五角星都是相似的.2、填空题1、形状的图形叫相似形;两个图形相似,其中一个图形可以看作由另一个图形的或而得到的。

课后反思:27.1 图形的相似(第2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相似三角形的概念,了解相似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及相似比;(2)掌握判定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

第27章 相似教案

第27章 相似教案

第二十七章相似27.1 图形的相似《图形的相似》是继“轴对称、平移、旋转”之后集中研究图形形状的内容,从实际问题引入,通过对生活中的实例认识图形的相似,让学生理解图形相似的概念,让学生体验图形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体会图形相似与图形全等等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本节课是学生在认识了全等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研究相似比研究全等更具一般性,相似图形、相似多边形的概念是后续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基础,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的重要内容.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来源于实际生活,为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搭建了一个平台,从中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方法,还会将生活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意识,有着承上启下、贯穿始终的作用.课题27.1 图形的相似授课人素养目标1.理解相似图形的特征,掌握相似图形的识别方法.2.了解成比例线段的含义,会判断四条线段是不是成比例线段.3.理解相似多边形的概念、性质及判定,会计算和相似多边形有关的角度和线段的长.教学重点1.理解并掌握相似图形、相似多边形的概念及特征.2.探索相似多边形的性质中的“对应”关系.教学难点能利用成比例线段的概念及相似多边形的性质进行有关计算.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时教学步骤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回顾1.什么是全等形?全等形的形状和大小有什么关系?2.下面两个图形是不是全等形?如何判断?通过复习全等形的概念和判定,为本节课相似形的学习做铺垫.同时,通过欣赏、识别生活中的全等图片,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中的美.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堂引入】1.欣赏下面各组图片:(1)在空中不同高度飞行的两架型号相同的直升机;(2)大小不同的两个足球;(3)汽车和它的模型.2.你能看出上面各组图片的共同之处吗?把你的想法说给同学听听.通过对生活中形状相同的图形的观察和欣赏,从实际模型中抽象概括得出数学概念,自然地引出课题,使学生初步感受相似,同时进行美育渗透.活动二:实践探究、交流新知探究新知:1.探究相似图形的定义问题:(1)全等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之间有什么关系?(2)观察上述图片,它们的形状和大小之间有什么关系?(3)你能给出相似图形的定义吗?(4)全等图形一定相似吗?相似图形一定全等吗?(5)你能归纳全等图形和相似图形之间的关系吗?(6)你能举出现实生活中一些相似图形的例子吗?师生活动:学生在教师设置的问题串下积极思考回答,教师及时点拨和引导,最后课件展示探究结论.【结论】形状相同的图形叫做相似图形.全等图形是相似图形的一种特殊情况.2.探究成比例线段的概念问题:(1)把九年级数学课本的两个邻边看作两条线段AB和CD,那么什么是这两条线段的比?1.让学生亲自观察实际生活中的图形,在教师提出的问题的引导下,进行分析、探究,根据图形特点归纳出相似图形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经历相似图形概念的形成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2.学生在教师提转化,培养学生用符号语言表达数学知识的能力.活动三:开放训练、体现应用【典型例题】例(教材第25页练习第2题)如图,图形(a)~(f)中,哪些与图形(1)或(2)相似?解:图形(d)和图形(1)相似,图形(e)和图形(2)相似.通过经历对例题的探究过程,加深学生对相似图形的基本特征的理解,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小结1.课堂小结:(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感?说给老师或同学听听.(2)教师与同学聆听部分同学的收获,解决部分同学的疑惑.教学说明:梳理本节课的重要方法和知识点,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总结的过程中理清思路、整理经验,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再通过排忧解难让学生对知识形成正向迁移,从而构建出合理的知识体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布置作业:教材第27~28页习题27.1第1,3,5,6题.学生在反思中整理知识、梳理思维,获得成功的体验,积累学习的经验,养成系统整理所学知识的习惯.板书设计27.1 图形的相似提纲挈领,重点突出.教学反思在思考中,学生总结出当求证的两个比例式的线段不在同一基本型的时候应该怎样解题,并且掌握中间比的找法.对于添加辅助线的证明比例式问题,需要“透析”题目中的条件和证明方法.从课堂练习和作业反馈上体现出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还比较理想,这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反思教学过程和教师表现,进一步提升操作流程和自身素质.27.2 相似三角形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1课时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是在学生认识相似图形,了解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及判定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本课时首先利用“如果两个多边形满足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多边形相似.”引出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定义(即三个角分别相等,三条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然后引导学生思考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对于相似三角形是否存在较为简便的方法.接下来教材编写者通过一个“探究”,由学生动手测量来探究得到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的比相等),继而将其应用于三角形中,得到“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这一基本事实的推论,是进一步学习相似三角形判定的预备定理的基础.课题27.2.1 第1课时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授课人素养目标1.了解相似比的定义.2.掌握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基本事实以及利用平行线法判定三角形相似.3.会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平行线法判定三角形相似来解决问题.4.通过探索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这个基本事实的过程,进一步熟悉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能把一个稍复杂的图形分成几个基本图形,锻炼识图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教学重点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及其推论的理解.教学难点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及其推论的灵活应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的变形. 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时教学步骤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回顾问题1:根据所学相似多边形的知识,你能给出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吗?问题2:如果相似比为1,那么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问题3:判定三角形全等,我们并不是验证六个条件,而是利用了几个简便的判定定理,那么判定三角形相似我们又能找到哪些简便的方法呢?问题1引导学生回顾旧知得出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及写法.问题2、3让学生理解全等是相似的特殊情况,类比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为我们探索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提供方向指导.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堂引入】问题:如图,一组等距离的平行线截直线a所得到的线段相等,那么在直线b上所截得的线段有什么关系呢?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做如下总结:一组等距离的平行线在直线a上所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直线b上所截得的线段也相等.以上结论是平行线等分线段的基本事实,讨论的是平行线截得线段相等的情况,如果截得的线段不相等呢?通过展示问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为学习新知做铺垫.活动二:实践探究、交流新知【探究新知】1.探究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问题:图1如图1,三条平行直线l1,l2,l3在直线AE上截得的线段AC,CE的长度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呢?同样在直线BF上截得的线段BD,DF的长度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呢?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刻度尺先测量线段的长度,然后寻找线段AC,CE,BD,DF之间是否存在比例关系,实际验证后可以得到如下结论:由l1∥l2∥l3,ACCE=23,BDDF=23,可得ACCE=BDDF=23.仿照上例分析,可得结论:由l1∥l2∥l3,可得ACAE=BDBF=23.教师引导学生初步总结出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然后师生共同进行1.本环节的主要任务是推理得出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其中运用了先猜想、再测量、最后论证的方法,用语言把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进行总结,使结论的得出有一定的层次性,也使学生在认识问题、理解问题时确定了一种思想方法.推理论证.师生共同归纳得出基本事实,教师板书基本事实.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2.探究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基本事实的推论教师将图1中的某些直线进行平移变换,使其出现图2、图3所示的位置关系,对学生提出问题:图2 图3根据基本事实补全下列比例式: 由图2,得AC CE =BD DF ,AC AE =BD BF ,CE AE =DFBF ;由图3,得AC CE =BD DF ,AC AE =BD BF ,CE AE =DFBF.解答本题应关注线段之间的对应关系,列比例式时上与下的对应关系应展现在同一条直线上,同时教师应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指导学生对比例式进行变形训练,进而总结出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位置规律,如上下=上下,上全=上全,下全=下全等. 教师对于图形作进一步变化:对于以上两个练习,只保留如图4所示的部分,那么就可以得到两个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式子,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呢?图4教师在由一般到特殊的演化过程中,将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延伸到三角形中,当三角形中出现平行线时,使三角形的各边之间存在比例关系. 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的推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3.探究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组内讨论解答,教师适时指导:2.本环节是对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的变式与延伸,这部分内容将在以后的学习和应用中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所以在探究、总结、应用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知识的重要性,要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深刻的理解与记忆. 3.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动手实践、总结归纳、实践应用等环节,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模式.通过对相似三角形的基本图形的对比理解,更能加深印象.如图5,在△ABC中,D为AB上任意一点,过点D作DE∥BC交AC于点E.(1)△ADE与△ABC的三个角分别相等吗?(2)分别度量△ADE与△ABC的边长,它们的边长是否对应成比例?图5(3)△ADE与△ABC之间有什么关系?平行移动DE的位置,你的结论还成立吗?思考:当DE∥BC时,△ADE与△ABC相似,可以用什么语言来概括呢?你能进行证明吗?总结判定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思考:一条直线截三角形两边延长线所得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吗?请对比图6、图7两个图形,分析其中的联系与区别.图6 图7活动三:开放训练、体现应用【典型例题】例(教材第31页练习第1题)如图,AB∥CD∥EF,AF与BE相交于点G,且AG=2,GD=1,DF=5,求BCCE的值.解:∵AB∥CD∥EF,∴BCCE=ADDF.又AD=AG+GD=3,DF=5,∴BCCE=35.【变式训练】1.如图,若l1∥l2∥l3,则ABAC=(PG)PH=DE(DF).本环节所设置的例题和变式非常具有代表性,既考查了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基本事实的内容及其推论,又灵活地运用转化思想实现了运用“中间比”的性质,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和视野.2.如图,已知AD ∥BE ∥CF ,它们依次交直线l 1,l 2于点A ,B ,C 和点D ,E ,F ,且AB =6,BC =8. (1)求DEDF的值;(2)当AD =5,CF =19时,求BE 的长.解:(1)∵AD ∥BE ∥CF ,∴DE DF =AB AC =66+8=37.(2)过D 点作DM ∥AC 交CF 于M ,交BE 于N ,求出MF =14. ∵NE ∥MF ,∴NE MF =DE DF =37,∴NE =37MF =37×14=6.∴BE =BN +NE =5+6=11. 活动四:课堂检测【课堂检测】1.如图,已知AB ∥CD ∥EF ,若AC =6,CE =2,BD =3,则BF 的长为(C) A .6 B .5.5 C .4 D .4.5第1题图2.如图所示,已知△ABC 中,DE ∥BC ,AD =2,BD =5,AC =5,求AE 的长.第2题图提示:根据DE ∥BC 得到AD AB =AE AC ,然后根据比例的性质可计算出AE 的长为107.通过设置课堂检测,进一步巩固所学新知,同时检测学习效果,做到“堂堂清”.课堂小结1.课堂小结:(1)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是什么?推论是什么?易错点是什么?注重课堂小结,激发学生参与的主(2)目前我们有什么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3)本课两个重要的结论在探索中主要运用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教学说明:梳理本节课的重要方法和知识点,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总结的过程中理清思路、整理经验,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再通过排忧解难让学生对知识形成正向迁移,从而构建出合理的知识体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布置作业:教材第42页习题27.2第4,5题.动性,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与表现创造机会.板书设计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1课时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1.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及有关概念.2.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推论.3.相似三角形判定的预备定理.提纲挈领,重点突出.教学反思在思考中,学生总结出当求证的两个比例式的线段不在同一基本型的时候应该怎样解题,并且掌握中间比的找法.对于添加辅助线的证明比例式问题,需要“透析”题目中的条件和证明方法.从课堂练习和作业反馈上体现出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还比较理想,这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反思教学过程和教师表现,进一步提升操作流程和自身素质.第2课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2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相似多边形的概念、比例线段的有关概念及性质,并具备了有关三角形中位线和平行四边形知识后,研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本节课是判定三角形相似的起始课,是本章的重点之一.一方面,该定理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和全等三角形性质的拓展;另一方面,不仅可以直接用来证明有关三角形相似的问题,而且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可培养学生实验、猜想、证明、探索等能力,对掌握观察、比较、类比、转化等思想有重要作用.因此,这节课在本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课题27.2.1 第2课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2 授课人素养目标1.了解“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和“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判定定理的证明过程,能运用这两个判定定理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2.结合全等三角形的SSS和SAS的证明方法,会用类比、转化的思想证明以上两个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3.通过对相似三角形两个判定定理的学习,会用已知条件证明三角形相似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教学重点掌握两个判定定理,学会运用两个判定定理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教学难点1.探究三角形相似的条件.2.运用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解决问题.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时教学步骤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回顾问题:1.我们学习过哪些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2.全等三角形与相似三角形有怎样的关系?3.两个三角形全等有哪些简单的判定方法?由三角形全等的知识,类比思考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能否更简单?能有哪些简单的方法?复习旧知,承前启后,回顾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用类比的思想展开思维,按顺序展开探究.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堂引入】问题情境:1.相似三角形是如何定义的呢?除了定义,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判定两个三角问题1是本课学习的知识基础,问题2是本课探究现应用 并说明理由:(1)AB =4 cm ,BC =6 cm ,AC =8 cm ,A ′B ′=12 cm ,B ′C ′=18 cm ,A ′C ′=24 cm.(2)∠A =120°,AB =7 cm ,AC =14 cm ,∠A ′=120°,A ′B ′=3 cm ,A ′C ′=6 cm. 解:(1)∵AB A ′B ′=412=13,BC B ′C ′=618=13, AC A ′C ′=824=13,∴AB A ′B ′=BC B ′C ′=ACA ′C ′.∴△ABC ∽△A ′B ′C ′. (2)∵AB A ′B ′=73,AC A ′C ′=146=73,∴AB A ′B ′=ACA ′C ′.又∵∠A =∠A ′,∴△ABC ∽△A ′B ′C ′. 【变式训练】1.如图,在 △ABC 和 △ADE 中,AB AD =BC DE =ACAE ,∠BAD =20°,则∠CAE 的度数为20°.2.如图,D ,E 分别是 △ABC 的边 AC ,AB 上的点,AE =1.5,AC =2,BC =3,且AD AB =34,求 DE 的长.解:∵AE =1.5,AC =2, ∴AE AC =1.52=34=ADAB,且∠EAD =∠CAB. ∴△AED ∽△ACB. ∴DE BC =34,即DE 3=34, ∴DE =94.学生对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的理解,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四:课堂检测【课堂检测】1.如图,D 是 △ABC 一边 BC 上一点,连接 AD ,使△ABC ∽ △DBA 的条件是 (D)通过课堂检测,进一步巩固所学新知,同时检测学习A.AC∶BC=AD∶BD B.AC∶BC=AB∶AD C.AB2=CD·BC D.AB2=BD·BC 效果,做到“堂堂清”.课堂小结1.课堂小结:(1)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哪些新知识?(2)本节课你还有哪些疑惑?说一说!教师强调:1.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方法.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与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的联系和区别.教学说明:梳理本节课的重要方法和知识点,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总结的过程中理清思路、整理经验,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再通过排忧解难让学生对知识形成正向迁移,从而构建出合理的知识体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布置作业:教材第42页习题27.2第1,3题.注重课堂小结,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与表现创造机会.板书设计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2课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21.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1)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2)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2.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解决问题.提纲挈领,重点突出.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是探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1,本课教学力求使探究途径多元化,把学生利用刻度尺、量角器等作图工具做静态探究与应用“几何画板”等计算机软件做动态探究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充分感受探究的全面性,丰富探究的内涵.另外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不仅提高了数学实验的效率,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反思教学过程和教师表现,进一步提升操作流程和自身素质.第3课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3本节课是初中数学九年级第二十七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初中数学四大板块中空间与图形的一部分,是相似一章的重要内容之一.既是全等三角形研究的继续,也为后面测量、相似三角的应用和研究三角函数做铺垫,还是研究圆中比例线段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相似三角形性质的研究基础,更为其它学科和今后高中的学习打下基础,重要的是它还是中考必考的知识点.因此必须熟练掌握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并能灵活运用,显得尤为重要,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的地位可见一斑,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课题27.2.1 第3课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3 授课人素养目标1.了解“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和直角三角形相似的特殊的判定方法的证明过程,理解两角判定法和直角边斜边判定法的含义并掌握它们的数学符号表述方法,能运用两角判定法和直角边斜边判定法判定三角形相似及解决简单的问题.2.会用相似三角形证明角相等或线段成比例,或进行角的度数和线段长度的计算等问题.3.经历类比→猜想→探索→总结→应用的活动过程,进一步领悟类比的思想方法.教学重点运用两角判定法和直角边斜边判定法判定三角形相似.教学难点相似三角形判定方法的推导及应用.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时教学步骤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回顾请回答下列问题:1.我们学习过相似三角形的哪些判定方法?2.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猜想还会有怎样的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采用类比的方法思考问题,降低知识难度,鼓励学生猜想,为学新知做好铺垫.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堂引入】观察猜想:学生观察自己手中的三角尺,与教师的三角尺相对照,找形状相同的一组,判断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否相似.通过身边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猜想,为探究问题:两个三角形相似是由什么条件得到的呢?师生活动:学生将直观印象表达出来,再进行思考,得到三个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从而可简化为两个角分别相等即可.新知指明了方向.活动二:实践探究、交流新知探究新知:1.探究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展示问题:如图所示,在△ABC与△A′B′C′中,若∠A=∠A′,∠B=∠B′,试猜想△ABC与△A′B′C′是否相似,并证明你的结论.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根据图形的外观,绝大多数学生会猜想两个三角形相似.根据题设条件,需要构造出符合定理条件的图形:在△ABC中,作BC的平行线,且在△ABC中截得的三角形与△A′B′C′又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全等),共同分析,完成证明,学生书写证明过程.证明:如图,在△ABC 的边AB上截取AD=A′B′,过点D作DE∥BC,交AC于点E,则有△ADE∽△ABC.∵∠ADE=∠B, ∠B=∠B′,∴∠ADE=∠B′.又∵∠A=∠A′,AD=A′B′,∴△ADE≌△A′B′C′.∴△ABC∽△A′B′C′.得出结论:判定定理: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用数学符号表示这个定理:在△ABC与△A′B′C′中,∵∠A=∠A′,∠B=∠B′,∴△ABC∽△A′B′C′.2.探究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问题:我们知道,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可以用“HL”来判定,那么满足斜边和一条直角边成比例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吗?在证明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时,方法十分特别,学生理解和应用均会产生困难,教师在引导中解析,在解析中总结,学生易于接受,易于理解,能够把握判定定理的证明过程.师生总结:斜边和一条直角边成比例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活动三:开放训练、体现应用【典型例题】例(教材第36页练习第2题)如图,在Rt△ABC中,CD是斜边AB上的高.求证:△ACD∽△ABC.证明:∵CD是斜边AB上的高,∴∠ADC=∠CDB=90°.∴∠ACB=∠ADC=∠CDB=90°.∵∠A=∠A,∴△ACD∽△ABC.【变式训练】如图,在Rt△ABC中,∠ACB=90°,CD⊥AB,DE⊥AC.(1)图中共有几对相似三角形?(2)请选择其中的一对给予证明.解:(1)∵在Rt△ABC中,∠ACB=90°,CD⊥AB,DE⊥AC,∴∠AED=∠ACB=90°.∵∠A是公共角,∴△ADE∽△ABC.同理:△CBD∽△ABC,△ACD∽△ABC,△DCE∽△ACD,∴△ADE∽△DCE∽△CBD∽△ACD∽△ABC.∴图中共有10对相似三角形.(2)选择△CBD∽△ABC.证明:在Rt△ABC中,∵∠ACB=90°,CD⊥AB,∴∠CDB=∠ACB=90°.又∵∠B是公共角,∴△CBD∽△ABC.通过经历对例题的探究过程,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的理解,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四:课堂检测【课堂检测】1.如图,已知AB∥DE,∠AFC=∠E,则图中共有相似三角形(C)A.1对 B.2对 C.3对 D.4对通过课堂检测,进一步巩固所学新知,同时检测学习效果,做到“堂堂。

第27章相似全章教案

第27章相似全章教案

第27章相似全章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第27章《相似》全章教案27.1 图形的相似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 知识目标通过对生活中的事物或图形的观察,获得理性认识,从而加以识别相似的图形.(二)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归纳等数学活动,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能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三) 情感目标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习的自信心.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并从中获取信息,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及归纳能力.三、教学难点应用获得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观察教材第36页的两组图形,你能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二、师生互动,探索新知:1、观察下列几组几何图形,你能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从而得出:具有相同形状的图形叫相似形.(出示课题——图形的相似)2、对(2)中的3组图形,通过图形的缩小或放大,再利用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等变换,使它与另一个图形能够重合,从而加以验证它们是相似的图形。

3、你还见过哪些相似的图形,请举出一些例子与同学们交流.三、试一试:利用课本后面的网格或格点图纸设计出几组相似的图形,并利用幻灯片加以展示,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四、探究:1、思考教科书第37页观察中的问题,哈哈镜里看到的不同镜像它们相似吗?2、观察下图中的3组图形,它们是不是相似形为什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下一节课“相似图形的特征”做好准备)五、课堂练习完成课本第37页练习第1、2题。

六、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哪些收获?七、课时作业1、根据今天所学的内容,请你收集或设计一些相似的图案.2、习题27.1第1、2题.课后反思:27.1 图形的相似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一)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生活中的事物或图形的观察,获得理性认识,从而加以识别相似的图形.(二) 过程与方法1、经历对相似图形观察、分析、欣赏以及动手操作、画图、测量等过程,能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2、回顾相似图形的性质、定义,得出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及其基本性质。

第27章相似相似三角形-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27章相似相似三角形-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相似三角形的基本概念。相似三角形是指具有相同形状但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它们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相似三角形在几何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测量影子长度,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计算建筑物的高度。这个案例展示了相似三角形在实际中的应用。
3.加强对学生的评价和反馈,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掌握相似三角形在几何证明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解题技巧。
-举例:
a.通过具体图形,讲解并使学生理解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判定条件。
b.结合实际案例,如建筑物高度测量,让学生学会使用相似三角形计算方法。
c.给出具体的几何问题,指导学生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证明。
2.教学难点
-难点一:相似三角形判定方法的灵活运用。学生可能难以在复杂图形中识别相似三角形,或者在多个相似关系中选出正确的一个。
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氛围相当融洽。通过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学生不仅加深了对相似三角形知识点的理解,还培养了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但在引导与启发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的引导还不够到位,导致部分学生的思考方向出现偏差。因此,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引导技巧。
第27章相似相似三角形-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27章相似相似三角形-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
1.理解相似图形的概念,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a.对应角相等
b.对应边成比例
c. AA相似定理、SAS相似定理、SSS相似定理
2.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如对应角平分线、中线、高线的性质;

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七章 相似 》全章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七章 相似 》全章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七章相似》全章教案本文已经没有格式错误和明显有问题的段落了,但是可以对每段话进行小幅度的改写,以增强文章的流畅性和可读性。

第一节课重点讲解了相似图形的概念和运用方法。

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们理解了相似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可以不同,但是它们的形状相同。

同时,老师还通过线段的长度比例的例子,让学生们理解了相似图形的比例关系。

在例题讲解中,老师通过选择题的形式,让学生们运用相似图形的特征,判断哪个图形与左边的图形相似。

同时,老师还给出了一道关于比例尺的例题,让学生们运用相似图形的知识,计算出实际距离。

第二节课重点讲解了相似多边形的主要特征和识别方法。

老师让学生们了解到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

通过一些实例,让学生们学会了如何识别相似多边形,并运用其性质进行计算。

总的来说,本章节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掌握相似图形和相似多边形的概念和运用方法。

通过一些生动的例子和实例,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在研究第26页的内容时,学生需要了解判别两个多边形是否相似的条件。

这些条件包括对应角是否相等,对应边的比是否相等,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如果要说明两个多边形不相似,则必须说明各角无法对应相等或各对应边的比不相等,或者举出合适的反例。

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依靠直觉观察是不可靠的。

课堂引入:1.对于图中的两个相似的四边形,它们的对应角和对应边的比是否相等。

2.相似多边形的特征是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

如果两个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多边形相似。

3.相似比是相似多边形对应边的比。

4.当相似比为1时,相似的两个图形全等,因此全等形是一种特殊的相似形。

例1(补充)(选择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因为任两个正方形的各角都相等,且各边都对应成比例,因此所有的正方形都相似。

例(教材P26例题):要求相似多边形中的某些角的度数和某些线段的长,可以根据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来解题。

九下第二十七章相似全章教案

九下第二十七章相似全章教案

第二十七章相似27.1图形的相似(第1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相似多边形的定义、表示法,并能根据定义判断两个多边形是否相似.2.能根据相似比进行计算.3.通过与相似多边形有关概念的类比,得出相似三角形的定义, 领会特殊与一般的关系.4.能根据定义判断两个多边形是否相似,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5.能根据相似比求长度和角度,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6. 通过与相似多边形有关概念的类比,渗透类比的教学思想,并领会特殊与一般的关系.重点:相似三角形的初步认识.教学过程1、观察共同特征: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相似图形:我们把这种形状相同的图形说成是相似图形问题1:两个图形相似,其中一个图形可以看作由另一个图形______或________得到,问题2:举出现实生活中的几个相似图形的例子例如,放映电影时,投在屏幕上的画面就是胶片上的图形的放大;实际的建筑物和它的模型是相似的;用复印机把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所所得的图形,也都与原来的图形相似.问题3:尝试着画几个相似图形?(多媒体出示)2、教材“观察”图中是人们从平面镜及哈哈镜里看到的不同镜像,它们相似吗?(多媒体出示)相似不相似不相似课堂练习:教材1、2。

教学后记:27.1图形的相似(第2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相似多边形的定义、表示法,并能根据定义判断两个多边形是否相似.2.能根据相似比进行计算.3.能根据定义判断两个多边形是否相似,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4.能根据相似比求长度和角度,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重难点:根据定义求线段长或角的度数。

教学过程:解:四边形ABCD 和EFGH 相似,它们的对应角相等。

四边形ABCD 和EFGH 相似,它们的对应边成比例。

由此得:ABEF AD EH =,即182421=X ,四、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及记法1、因为相似三角形是相似多边形中的一类,因此,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可仿照相似多边形的定义给出.三角对应相等,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 如△ABC 与△DEF 相似,多媒体出示,记作△ABC ∽△ DEFFEDC B A其中对应顶点要写在对应位置,如A 与 D 、B 与 E 、C 与 F 相对应.AB ∶ DE 等于相似比,相似比为K . 2、想一想:如果△ABC ∽△DEF ,那么哪些角是对应角?哪些边是对应边?对应角有什么关系?对应边呢?准备活动:阅读理解:对于四条线段a 、b 、c 、d ,如果其中两条线段的比(即它们长度的比)与另外两条线段的比相等,如dcb a =(即ab=cd ),我们就说这四条线段是成比例线段,简称比例线段. 一、复习旧知相似多边形有关概念 二、引入新知例题.如图(多媒体出示),四边形ABCD 和EFGH 相似,求∠1、∠2的度数和EF 的长度. ∴∠1=∠C =83°,∠A =∠E =118° 在四边形ABCD 中, ∠2=360°-(78°+83°+118°)=118°解得,x =28(cm ).三、巩固练习 如图,有一块呈三角形形状的草坪,其中一边的长是20 m ,在这个草坪的图纸上,这条边长5 cm ,其他两边的长都是3.5 cm ,求该草坪其他两边的实际长度.HGF ED C B A 2124cm118︒83︒78︒21cm 18cm由前面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可知,对应角应相等,对应边应成比例.3、议一议:(1)两个全等三角形一定相似吗?为什么?(2)两个直角三角形一定相似吗?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呢?为什么?(3)两个等腰三角形一定相似吗?两个等边三角形呢?为什么?五、小结:请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收获以及自己对本节课的体会;六、作业1、看书2、教材复习巩固1、3教学后记: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一)〔教学目标〕1.了解相似比的定义,掌握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方法: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人教版(2013)数学九年级下册第二十七章相似全章教案

人教版(2013)数学九年级下册第二十七章相似全章教案

第27章《相似》全章教案27.1第一课时一、(一)(二)通过观察、归纳等数学活动,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能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三)二、三、四、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观察教材第36页的两组图形,你能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二、师生互动,探索新知:1、观察下列几组几何图形,你能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从而得出:具有相同形状的图形叫相似形.(出示课题——图形的相似)2、对(2)中的3组图形,通过图形的缩小或放大,再利用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等变换,使3三、试一试:利用课本后面的网格或格点图纸设计出几组相似的图形,并利用幻灯片加以四、探究:1、思考教科书第37页观察中的问题,哈哈镜里看到的不同镜像它们相似吗?2、观察下图中的3组图形,它们是不是相似形?为什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下一节课“相似图形的特征”做好准备)五、完成课本第37页练习第1、2六、这节课你哪些收获?1、根据今天所学的内容,请你收集或设计一些相似的图案.2、习题27.1第1、2题.27.1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一)(二)1、经历对相似图形观察、分析、欣赏以及动手操作、画图、测量等过程,能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2、回顾相似图形的性质、定义,得出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及其基本性质。

(三)通过观察、归纳等数学活动,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习的自信心.发展审美能力,增强对图形欣赏的意识。

1.情境导入播放多媒体——教材中的图27.1.l-4 (1)(用投影幻灯片或用教学挂图展示).观察相似三角形的特征,得出:三角相似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以及相似比. 2.课前热身分组活动:(5分钟)复习相似变换图形,掌握相似形的基本特征: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3.合作深究(1)整体感知从回顾旧知“相似多边形性质”入手定义相似三角形,认识符号相似于“∽”,会用数学语言表达两个三角形相似——从课本第41页中“习题27.1第5题”,通过测量得到DE∥BC 时,△ADE∽△ABC-一给出三角形相似的定义.(1)四边互动互动1师:教师展示投影1:课本第38页中图27.1.1-4.这两个图形有何共同特征?生:回答略.师:这两个图形的不同点在哪里?生:回答略(教师在学生进行议论、交流、评判形成共识后可由学生进行口头归纳.) 明确 图上所展示的两个相似图形中,∠A=∠A ',∠B=∠B',∠C=∠C',''''''AB BC ACA B B C A C ==. 定义相似比:两个相似三角形对应边的比叫相似比.注意:相似比是有顺序的,△ABC 与△A'B'C'的相似比为k ,则△A 'B 'C '与△ABC的相似比为1k. 互动2师:展示投影2:课本中第39页图27.1-5.△ABC 与△ADE 的三个角对应相等吗?为什么? 生:略.师:△ABC 与△ADE 的三边对应成比例吗?量量看.生:动手测量得出结论并与同伴交流. 师:△ABC 与△ADE 相似吗? 生:学生分组进进行讨论.明确 在同学交流、评判的过程中,老师进一步阐述,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其延长线所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4.达标反馈课本第40页练习第 l -3 题.注:(1)题中找对应边应考虑长边与长边、中边与中边、短边与短边是否对应成比例及大角与大角、小角与小角、中角与中角是否对应相等. 5.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相似用符号“∽”表示,读作“相似于”.两个相似三角形对应边的比称为相似比,相似比是有顺序的.△ABC 与△A 'B 'C '的相似比为k ,则△A 'B 'C '与△ABC 的相似比为1k.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三角形的另两边,所得对应线段成比例. (2)方法归纳学会动手画平行线,动手测量、计算、观察、猜想总结规律;重在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与探索的能力.(三)延伸拓展1.链接生活找一些生活中存在的相似变换的实例.2实践探索(1)实践活动画出公路两旁的电线杆(观察远近不同的两根电线杆及其上面的支架和瓷瓶).(2)巩固练习①课本第41页习题27.1第4、7题.(3)补充作业①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相似图形.(V)②所有等边三角形都是相似图形.(V)③线段既是轴对称图形也是中心对称图形.(V)④半径不同的两个圆是相似图形.(V)⑤人的一双眼睛是相似图形.(V)⑥自己选画一如意图形,然后再确定一个对应顶点,再画出一个与它相似的图形.⑦(a)所有正方形是不是相似图形?若是,请说明理由.(b)所有矩形呢?把矩形改为梯形又如何?换成菱形呢?改为等腰梯形或平行四边形?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相似比的定义,掌握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方法“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2、掌握“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

第27章《相似》全章教案

第27章《相似》全章教案

第27章《相似》全章教案27.1 图形的相似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 知识目标通过对生活中的事物或图形的观察,获得理性理解,从而加以识别相似的图形.(二) 水平目标通过观察、归纳等数学活动,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能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三) 情感目标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习的自信心.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并从中获取信息,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及归纳水平.三、教学难点应用获得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观察教材第36页的两组图形,你能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二、师生互动,探索新知:1、观察下列几组几何图形,你能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从而得出:具有相同形状的图形叫相似形.(出示课题——图形的相似)2、对(2)中的3组图形,通过图形的缩小或放大,再利用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等变换,使它与另一个图形能够重合,从而加以验证它们是相似的图形。

3、你还见过哪些相似的图形,请举出一些例子与同学们交流.三、试一试:利用课本后面的网格或格点图纸设计出几组相似的图形,并利用幻灯片加以展示,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四、探究:1、思考教科书第37页观察中的问题,哈哈镜里看到的不同镜像它们相似吗?2、观察下图中的3组图形,它们是不是相似形?为什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下一节课“相似图形的特征”做好准备)五、课堂练习完成课本第37页练习第1、2题。

六、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哪些收获?七、课时作业1、根据今天所学的内容,请你收集或设计一些相似的图案.2、习题27.1第1、2题.27.1 图形的相似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一)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生活中的事物或图形的观察,获得理性理解,从而加以识别相似的图形.(二) 过程与方法1、经历对相似图形观察、分析、欣赏以及动手操作、画图、测量等过程,能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2、回顾相似图形的性质、定义,得出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及其基本性质。

第27章相似教案

第27章相似教案

第27章相似教案篇一:第27章相似全章教案初三数学九(下)第二十七章:相似第1课时图形的相似(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从生活中形状相同的图形的实例中认识图形的相似,理解相似图形概念. 2、能力目标:在相似图形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运用“观察—比较—猜想”分析问题. 3、情感目标:在探究相似图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品质.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认识图形的相似.教学难点: 理解相似图形概念.一. 创设情境活动1观察图片,体会相似图形同学们,请观察下列几幅图片,你能发现些什么?你能对观察到的图片特点进行归纳吗? (课本图)( 课本图)师生活动: 教师出示图片,提出问题;学生观察,小组讨论;师生共同交流.得到相似图形的概念.教师活动:什么是相似图形?学生活动:共同交流,得到相似图形的概念.学生归纳总结:(板书)形状相同的图形叫做相似图形在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用数学的语言归纳相似图形的概念;活动2思考:如图是人们从平面镜及哈哈镜里看到的不同镜像,它们相似吗?学生活动: 学生观察思考,小组讨论回答;二. 通过练习巩固相似图形的概念活动3 练习问题:1.如图,从放大镜里看到的三角尺和原来的三角尺相似吗?2.如图,图形a~f中,哪些是与图形(1)或(2)相似的?教师活动:教师出示图片,提出问题;学生活动:学生看书观察,小组讨论后回答问题.教师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在练习中检验学生对相似图形的几何直觉.三. 小结巩固活动3(1) 谈谈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 课外作业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小明上幼儿园时的照片和初中毕业时的照片相似. B.商店新买来的一副三角板是相似的. C.所有的课本都是相似的. D.国旗的五角星都是相似的. 2、填空题1、形状的图形叫相似形;两个图形相似,其中一个图形可以看作由另一个图形的或而得到的。

课后反思:第2课时图形的相似(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相似三角形的概念,了解相似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及相似比;(2)掌握判定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

图形的相似_全章教案(含配套课时练习) 精品

图形的相似_全章教案(含配套课时练习) 精品

第二十七章“图形的相似”教材分析在教科书前面,已经研究图形的全等,也研究了一些图形的变换,如平移、轴对称、旋转等,本章将在前面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一种变换──相似。

研究相似变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等,并进一步研究一种特殊的相似变换──位似。

结合一些图形性质的探索、证明等,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等。

本章共安排三个小节和两个选学内容,教学时间大约需要13课时,具体安排如下(仅供参考):27.1 图形的相似2课时27.2 相似三角形6课时27.3 位似3课时数学活动小结2课时一、教科书内容和课程学习目标(一)本章知识结构框图本章知识结构如下图所示:(二)教科书内容在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图形的全等和全等三角形的有关知识,也研究了几种图形的全等变换,“全等”是图形间的一种关系,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图形叠合在一起,能够完全重合,也就是它们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相似”也是指图形间的一种相互关系,但它与“全等”不同,这两个图形仅仅形状相同,大小不一定相同,其中一个图形可以看成是另一个图形按一定比例放大或缩小而成的,这种变换是相似变换。

当放大或缩小的比例为1时,这两个图形就是全等的,全等是相似的一种特殊情况。

从这个意义上讲,研究相似比研究全等更具有一般性,所以这一章所研究的问题实际上是前面研究图形的全等和一些全等变换基础上的拓广和发展。

在后面,我们还要学习“锐角三角函数”和“投影与视图”的知识,学习这些内容,都要用到相似的知识。

在物理中,学习力学、光学等,也都要用到相似的知识。

因此这一章的内容也是今后学习所必须的基础知识。

另外,在实际生活中,在建筑设计、测量、绘图等许多方面,也都要用到相似的有关知识。

因此这一章内容对于学生今后从事各种实际工作也具有重要作用。

在这套教科书中,“相似”的内容安排在“圆”之后,主要是出于以下几点考虑:首先,在课程标准中,相似是作为图形的一种变换提出来的,而它又是在全等变换基础上的拓展,所以教科书是先安排的的平移、轴对称、旋转等变换,后安排相似变换,而研究圆的一些性质,又与旋转变换关系密切,因此把圆紧接着安排在了旋转之后。

人教版初中数学二十七章相似教案

人教版初中数学二十七章相似教案

27.1图形的相似(第1课时)总第课时上课时间学习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相似图形,理解定义。

2、会判别相似图形,3、经历观察、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

重点:相似图形的初步认识.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二、新知探究学生观察教材图片总结相似图形的定义。

共同特征: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相似图形:我们把这种形状相同的图形叫做相似图形问题1:两个图形相似,其中一个图形可以看作由另一个图形 ______或________得到,问题2:举出现实生活中的几个相似图形的例子例如,放映电影时,投在屏幕上的画面就是胶片上的图形的放大;实际的建筑物和它的模型是相似的;用复印机把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所所得的图形,也都与原来的图形相似.问题3:尝试着画几个相似图形?2、教材“观察”图中是人们从平面镜及哈哈镜里看到的不同镜像,它们相似吗?并说明理由。

三、巩固练习课堂练习:教材p37页1、2。

教学反思:27.1图形的相似(第2课时)总第 课时 上课时间教学目标:1.掌握相似多边形的定义、表示法,并能根据定义判断两个多边形是否相似.2.能根据相似比进行计算.3.能根据定义判断两个多边形是否相似,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 4.能根据相似比求长度和角度,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重难点:根据定义求线段长或角的度数。

教学过程:解:四边形ABCD 和EFGH 相似,它们的对应角相等。

四边形ABCD 和EFGH 相似,它们的对应边成比例。

由此得: AB EF AD EH =,即182421=X , 如图,有一块呈三角形形状的草坪,其中一边的长是20 m ,在这个草坪的图纸上,这条边长5 cm ,其他两边的长都是3.5 cm ,求该草坪其他两边的实际长度.四、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及记法1、因为相似三角形是相似多边形中的一类,因此,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可仿照相似多边形的定义给出.三角对应相等,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 如△ABC 与△DEF 相似,多媒体出示,记作△ABC ∽△ DEF其中对应顶点要写在对应位置,如A 与 D 、B 与 E 、C 与 F 相对应.AB ∶ DE 等于相似比,相似比为K .2、想一想:如果△ABC ∽△DEF ,那么哪些角是对应角?哪些边是对应边?对应角有什么关系?对应边呢?准备活动:阅读理解:对于四条线段a 、b 、c 、d ,如果其中两条线段的比(即它们长度的比)与另外两条线段的比相等,如dcb a =(即ab=cd ),我们就说这四条线段是成比例线段,简称比例线段.一、复习旧知相似多边形有关概念 二、引入新知例题.如图,四边形ABCD 和EFGH 相似,求∠1、∠2的度数和EF 的长度. ∴∠1=∠C =83°, ∠A =∠E =118° 在四边形ABCD 中, ∠2=360°-(78°+83°+118°)=118°解得,x =28(cm ). 三、巩固练习HFED B A 2124cm118︒83︒78︒21cm18cmFEDBA由前面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可知,对应角应相等,对应边应成比例.3、议一议:(1)两个全等三角形一定相似吗?为什么?(2)两个直角三角形一定相似吗?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呢?为什么?(3)两个等腰三角形一定相似吗?两个等边三角形呢?为什么?五、小结:请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收获以及自己对本节课的体会;六、作业1、看书P39-402、教材P40复习巩固1、3教学后记:27.1图形的相似(第2课时)总第 课时 上课时间教学目标:1.掌握相似多边形的定义、表示法,并能根据定义判断两个多边形是否相似.2.能根据相似比进行计算.3.能根据定义判断两个多边形是否相似,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 4.能根据相似比求长度和角度,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重难点:根据定义求线段长或角的度数。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七章《相似》27.1图形的相似(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七章《相似》27.1图形的相似(教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相似图形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相似图形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对于相似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出了很多有趣的想法,这说明他们在思考问题时能够联系实际,这是我很乐意看到的。但同时,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讨论中不够主动,可能是因为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不够自信。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鼓励这些学生,帮助他们建立信心。
我还注意到,在教学难点解析部分,尽管我尽量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和丰富的例子来解释,但仍有学生表现出了一定的困惑。这告诉我,可能需要寻找更多的教学策略来突破这些难点,比如通过分组辅导或者设置课后小灶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个别指导。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相似》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物体形状相似的情况?”比如,放大镜下的图形和原图形。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相似图形的奥秘。
4.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通过相似知识的应用,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情境中的几何问题。
5.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在探索相似图形的活动中,鼓励学生提出新思路,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相似图形的定义及其性质,特别是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AA、SSS、SAS)。

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第27章_相似_全章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第27章_相似_全章教案

初三数学九(下)第二十七章:相似第1课时图形的相似(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从生活中形状相同的图形的实例中认识图形的相似,理解相似图形概念.2、能力目标:在相似图形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运用“观察—比较—猜想”分析问题.3、情感目标:在探究相似图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品质.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认识图形的相似.教学难点: 理解相似图形概念.一.创设情境活动1观察图片,体会相似图形同学们,请观察下列几幅图片,你能发现些什么?你能对观察到的图片特点进行归纳吗?(课本图27.1-1)( 课本图27.1-2)师生活动: 教师出示图片,提出问题;学生观察,小组讨论;师生共同交流.得到相似图形的概念.教师活动:什么是相似图形?学生活动:共同交流,得到相似图形的概念.学生归纳总结:(板书)形状相同的图形叫做相似图形在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用数学的语言归纳相似图形的概念;活动2思考:如图27.1-3是人们从平面镜及哈哈镜里看到的不同镜像,它们相似吗?学生活动: 学生观察思考,小组讨论回答;二. 通过练习巩固相似图形的概念活动3练习问题:1.如图,从放大镜里看到的三角尺和原来的三角尺相似吗?2.如图,图形a~f中,哪些是与图形(1)或(2)相似的?教师活动:教师出示图片,提出问题;学生活动:学生看书观察,小组讨论后回答问题.教师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在练习中检验学生对相似图形的几何直觉.三. 小结巩固活动3(1)谈谈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2)课外作业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小明上幼儿园时的照片和初中毕业时的照片相似.B.商店新买来的一副三角板是相似的.C.所有的课本都是相似的.D.国旗的五角星都是相似的.2、填空题1、形状的图形叫相似形;两个图形相似,其中一个图形可以看作由另一个图形的或而得到的。

课后反思:第2课时 图形的相似 (2)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理解相似三角形的概念,了解相似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及相似比; (2)掌握判定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七章27.1图形的相似(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七章27.1图形的相似(教案)
-对于相似图形的周长比和面积比的概念,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其本质,容易混淆。
举例:
(1)难点解释:学生可能不清楚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AA相似定理,什么情况下不能。需要通过具体例题,如两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相等,但顶角不等,不能直接判定相似,来帮助学生理解。
(2)难点突破:针对实际问题,如地图比例尺问题,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地图上的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建立相似关系,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实践活动环节,同学们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的过程非常积极,但我也观察到有的小组在解决问题时思路不够清晰,对相似知识的应用还不够熟练。这让我意识到,在实践活动的设计上,我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提供更多提示和帮助,以便他们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此外,学生小组讨论的环节也让我看到了同学们的潜力。他们在讨论相似图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时,提出了很多有趣的观点和创意。但在分享成果时,有的小组表达不够清晰,这也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
(3)难点澄清:对于相似图形的面积比,学生可能会误认为面积比等于周长比。需要通过具体图形的面积计算和证明,使学生明白面积比是相似比的平方。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图形的相似》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物体形状相似的情况?”比如,放大镜下的图像和原图形。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相似图形的奥秘。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七章 相似 》全章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七章 相似 》全章教案

第二十七章相似第1课时(p24-25)27.1图形的相似(一)一、教学目标理解并掌握两个图形相似的概念.二、重点、难点1.重点:相似图形的概念与运用概念.2.难点:运用概念.三、课堂引入1.(1)请同学们看黑板正上方的五星红旗,五星红旗上的大五角星与小五角星他们的形状、大小有什么关系?再如教材P24画面,他们的形状、大小有什么关系.(还可以再举几个例子)(2)相似图形概念:把形状相同的图形说成是相似图.(强调:见前面)(3)让学生再举几个相似图形的例子.2.问题:如果把老师手中的教鞭与铅笔,分别看成是两条线段AB和CD,那么这两条线段的长度比是多少?归纳:两条线段的比,就是两条线段长度的比.四、例题讲解(补充:选择题)如图,下面右边的四个图形中,与左边的图形相似的是()分析:因为图A是把图拉长了,而图D是把图压扁了,因此它们与左图都不相似;图B是正六边形,与左图的正五边形的边数不同,故图B与左图也不相似;而图C 是将左图绕正五边形的中心旋转180º后,再按一定比例缩小得到的,因此图C 与左图相似,故此题应选C.例(补充)已知:一张地图的比例尺是1:32000000,量得北京到上海的图上距离大约为3.5cm ,求北京到上海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km ?分析:根据比例尺=实际距离图上距离,可求出北京到上海的实际距离.解: 略答:北京到上海的实际距离大约是1120 km .五、课堂练习 教材P25的练习题。

六.板书:根据比例尺=实际距离图上距离七、教学后记:27.1 图形的相似(二)第2课时(p36-38)一、教学目标1.知道相似多边形的主要特征,即: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2.会根据相似多边形的特征识别两个多边形是否相似,并会运用其性质进行相关的计算.二、重点、难点1.重点:相似多边形的主要特征与识别.2.难点:运用相似多边形的特征进行相关的计算.三、例题的意图第26页内容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判别两个多边形是否相似,要看这两个多边形的对应角是否相等,且对应边的比是否也相等,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而若说明两个多边形不相似,则必须说明各角无法对应相等或各对应边的比不相等,或举出合适的反例,在解决这个问题上,依靠直觉观察是不可靠的.四、课堂引入1.第26页内容:对于图中两个相似的四边形,它们的对应角,对应边的比是否相等.2.【结论】:(1)相似多边形的特征: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反之,如果两个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多边形相似.(2)相似比:相似多边形对应边的比称为相似比.问题:相似比为1时,相似的两个图形有什么关系?结论:相似比为1时,相似的两个图形全等,因此全等形是一种特殊的相似形.五、例题讲解例1(补充)(选择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相似 B.所有的矩形都相似C.所有的菱形都相似 D.所有的正方形都相似分析:A中平行四边形各角不一定对应相等,因此所有的平行四边形不一定都相似,故A错;B中矩形虽然各角都相等,但是各对应边的比不一定相等,因此所有的矩形不一定都相似,故B错;C中菱形虽然各对应边的比相等,但是各角不一定对应相等,因此所有的菱形不一定都相似,故C也错;D中任两个正方形的各角都相等,且各边都对应成比例,因此所有的正方形都相似,故D说法正确,因此此题应选D.例(教材P26例题).分析:求相似多边形中的某些角的度数和某些线段的长,可根据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来解题,关键是找准对应角与对应边,从而列出正确的比例式.解:略例(补充)已知四边形ABCD与四边形A1B1C1D1相似,且A1B1:B1C1:C1D1:D1A1=7:8:11:14,若四边形ABCD的周长为40,求四边形ABCD的各边的长.分析:因为两个四边形相似,因此可根据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边的比相等来解题.解:∵四边形ABCD与四边形A1B1C1D1相似,∴ AB:BC:CD:DA= A1B1:B1C1:C1D1:D1A1.∵ A1B1:B1C1:C1D1:D1A1=7:8:11:14,∴ AB:BC:CD:DA= 7:8:11:14.设AB=7m,则BC=8m,CD=11m,DA=14m.∵四边形ABCD的周长为40,∴ 7m+8m+11m+14m=40.∴ m=1.∴ AB=7,则BC=8,CD=11,DA=14.六、课堂练习1.教材P27练习1、2、3.2.教材P27习题1、2、4.七、课堂练习教材P27习题3、5.八、板书:1、相似多边形的特征: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2、相似比:相似多边形对应边的比称为相似比.九、教学后记: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一)第3课时一、教学目标1.经历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探索过程,体验分析归纳得出数学结论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探究、交流能力.2.掌握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条件(三个角对应相等,三条边的比对应相等,则两个三角形相似)——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和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它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3.会运用“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条件”和“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重点、难点1.重点:相似三角形的定义与三角形相似的定理. 2.难点:三角形相似的预备的应用. 三、课堂引入 1.复习引入(1)相似多边形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在相似多边形中,最简单的就是相似三角形.在△ABC 与△A ′B ′C ′中,如果∠A=∠A ′, ∠B=∠B ′, ∠C=∠C ′, 且k A C CAC B BC B A AB =''=''=''. 我们就说△ABC 与△A ′B ′C ′相似,记作△ABC ∽△A ′B ′C ′,k 就是它们的相似比.反之如果△ABC ∽△A ′B ′C ′,则有∠A=∠A ′, ∠B=∠B ′, ∠C=∠C ′, 且A C CAC B BC B A AB ''=''=''. (3)问题:如果k=1,这两个三角形有怎样的关系?2.教材P29“探究”,导出:(1)、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按第41页内容讲解。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数学:第27章 相似 同步教案(全章)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数学:第27章  相似   同步教案(全章)

第二十七章相似27.1 图形的相似第1课时相似图形教学目标1.通过对事物图形的观察、思考和分析,认识相似的图形.2.经历动手操作的活动过程,增强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3.体会图形的相似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与应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预习反馈阅读教材P24~25,弄清楚相似图形的概念,能正确判断两个图形是否相似.并完成下列预习内容.①把形状相同的图形叫做相似图形.②两个图形相似,其中一个图形可以看作是由另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得到的.③从放大镜里看到的三角板和原来的三角板相似吗?相似.④哈哈镜中人的形象与本人相似吗?不相似.⑤全等三角形相似吗?相似.⑥生活中哪些地方会见到相似图形?答案不唯一.【点拨】研究几何主要是研究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与位置,只要形状相同的两个图形就叫做相似图形.例题讲解:例1下列各图中哪组图形是相似图形(C)A BC D【点拨】观察图形,要从本质入手,如C,将小图的位置稍加旋转就可以发现它们是相似图形.【跟踪训练1】下列图形中,不是相似图形的是(C)A BC D【跟踪训练2】(教材P25练习2)如图,图形(a)~(f)中,哪些与图形(1)或(2)相似?解:(d)与(1)相似,(e)与(2)相似.巩固训练1.如图所示各组图形中,两个图形形状不相同的是(C)A BC D2.下列图形中:①放大镜下的图片与原来的图片;②幻灯片的底片与投影在屏幕上的图象;③天空中两朵白云的照片;④卫星上拍摄的长城照片与相机拍摄的长城照片.其中相似的组数有(C)A.4组B.3组C.2组D.1组课堂小结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主要内容?2.全等三角形和相似三角形有哪些区别和联系?第2课时相似多边形与比例线段教学目标1.结合现实情境了解成比例线段,并能运用比例线段进行计算求值,理解并掌握相似多边形的性质以及运用相似多边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2.在探索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交流合作精神.预习反馈阅读教材P26~27,理解并掌握“相似多边形”及“相似比”的概念,并完成下列预习内容:①对于四条线段a,b,c,d,如果其中两条线段的比等于另两条线段的比,如ab=cd(即ad=bc),那么我们就说这四条线段是成比例.②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③相似多边形对应边的比称为相似比,当相似比为1,这两个多边形全等.④用一个放大镜看一个四边形ABCD,若该四边形的边长放大5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A.角A是原来的5倍B.周长是原来的5倍C.每一个内角都发生了变化D .以上说法都不对 例题讲解:例1 下列图形中,不一定相似的是(D) A .任意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 B .任意两个等边三角形 C .任意两个正方形 D .任意两个菱形【跟踪训练1】 下列四组图形中,一定相似的是(D) A .正方形与矩形 B .正方形与菱形C .菱形与菱形D .正五边形与正五边形例2 (教材P26例)如图,四边形ABCD 和EFGH 相似,求角α,β的大小和EH 的长度x.【解答】 因为四边形ABCD 和EFGH 相似,所以它们的对应角相等,由此可得,α=∠C =83°,∠A =∠E =118°.在四边形ABCD 中,∠β=360°-(78°+83°+118°)=81°.因为四边形ABCD 和EFGH 相似,所以它们的对应边成比例,由此可得EH AD =EF AB ,即x 21=2418.解得x =28.【点拨】 相似多边形对应边成比例,关键要理解“对应”二字.【跟踪训练2】 如图,DE ∥BC ,DE =3,BC =9,AD =1.5,AB =4.5,AE =1.4,AC =4.2. (1)求AD AB ,AE AC ,DEBC 的值;(2)求证:△ADE 与△ABC 相似.解:(1)AD AB =1.54.5=13,AE AC =1.44.2=13,DE BC =39=13.(2)证明:∵DE ∥BC , ∴∠D =∠B ,∠E =∠C.又∵∠DAE =∠BAC ,AD AB =AE AC =DEBC,∴△ADE 与△ABC 相似. 例3 已知A ,B 两地的实际距离AB =5 km ,画在地图上的距离CD =2 cm ,则这张地图的比例尺是1∶250__000. 【点拨】 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跟踪训练3】 (教材P27练习1)在比例尺为1∶10 000 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距离是30 cm ,求两地的实际距离.解:设两地的实际距离为x.30x =110 000 000. 解得x =300 000 000.∵300 000 000 cm =3 000 km.∴两地的实际距离为3 000 km.巩固训练 1.下列各组线段中,成比例线段的是(B)A .1,2,3,4B .1,2,2,4C .3,5,9,13D .1,2,2,3 2.下列各组图形中,必定相似的是(D) A .两个等腰三角形B .各有一个角是40°的两个等腰三角形C .两条边之比都是2∶3的两个直角三角形D .有一个角是100°的两个等腰三角形3.在一张由复印机出来的纸上,一个多边形的一条边由原来的1 cm 变成了4 cm ,那么这次复印的放缩比例为4∶1.4.把矩形对折后得到的矩形和原来的矩形相似,那么这个矩形的长与宽之比为2.5.已知三个数,1,2,3,请你再添上一个(只填一个)数,使它们能构成一个比例式,则这个数是23. 6.在两个相似的五边形中,一个边长分别为1,2,3,4,5,另一个最大边为8,则后一个五边形的周长是多少?解:另一个五边形的周长为24. 课堂小结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2.如何根据相似多边形的概念判断多边形相似?27.2 相似三角形 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第1课时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教学目标1.理解相似三角形的概念.2.掌握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及推论. 3.掌握判定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 预习反馈阅读教材P29~31,弄懂相似三角形的概念,理解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和相似三角形判定的预备定理.并完成下面的预习内容.①如果△ABC ∽△A 1B 1C 1,且相似比为k ,那么△A 1B 1C 1∽△ABC 的相似比为1k.②如图,l 1,l 2分别被l 3,l 4,l 5所截,且l 3∥l 4∥l 5,则AB 与DE 对应,BC 与EF 对应,DF 与AC 对应;AB BC =(DE )(EF ),AB (AC )=(DE )DF ,AB DE =(BC )(EF )=(AC )(DF ).③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与其他两边(或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点拨】 找准对应线段是关键. 例题讲解:例1 (教材补充例题)如图,DE ∥BC ,则下面比例式不成立的是(B)A.ADAB=AEACB.DEBC=ECACC.ADDB=AEECD.BCDE=ACAE【跟踪训练1】如图所示,已知AB∥CD∥EF,那么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A.ADDF=BCCEB.BCCE=DFADC.CDEF=BCBED.CDEF=ADAF例2(教材补充例题)如图,ED∥BC,EC,BD相交于点A,过A的直线交ED,BC分别于点M,N,则图中有相似三角形(C)A.1对B.2对C.3对D.4对【跟踪训练2】如图,在△ABC中,点D在BC上,EF∥BC,分别交AB,AC,AD于点E,F,G,图中共有几对相似三角形?分别是哪几对?解:共有3对相似三角形,分别是:△AEG∽△ABD,△AGF∽△ADC,△AEF∽△ABC.巩固训练1.如图所示,若△ABC∽△DEF,则∠E的度数为(C)A.28°B.32°C.42° D.52°2.如图,在▱ABCD中,点E在边AD上,射线CE,BA交于点F,下列等式成立的是(C)A.AE ED =CE EFB.AE ED =CD AFC.AE ED =FA ABD.AE ED =FE FC3.如图,在△ABC 中,DE ∥BC ,DE =2,BC =6,AD =3,求BD 的长.解:∵DE ∥BC , ∴△ADE ∽△ABC. ∴AD AB =DE BC ,即3AB =26. ∴AB =9.∴BD =AB -AD =9-3=6. 课堂小结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2.当平行线与三角形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吗?第2课时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2教学目标掌握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和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这两个判定三角形相似的定理. 预习反馈阅读教材P32~34,理解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与判定定理2.完成下列预习内容. ①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②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并且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③下列是两位同学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判定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你认为他们的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并写出你的解答.判断如图所示的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简单说明理由.甲同学:这两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虽然分别相等,但是它们的边的比不相等,AC IJ ≠AB HJ ≠BCHI ,所以他们不相似.乙同学:这两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相等,对应边之比也相等,所以它们相似.解:甲同学的说法不正确,甲同学所分析的边的比不是对应边的比,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概念,甲同学的说法不正确;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概念,乙同学的说法正确.【点拨】 判断三角形相似要注意对应关系,找对应边和对应角时可类比全等三角形中找对应边和对应角的方法.例题讲解:例1 (教材P33例1(1))根据下列条件,判断△ABC 与△A ′B ′C ′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 AB =4 cm ,BC =6 cm ,AC =8 cm ,A ′B ′=12 cm ,B ′C ′=18 cm ,A ′C ′=24 cm.【解答】 ∵AB A ′B ′=412=13,BC B ′C ′=618=13,AC A ′C ′=824=13,∴AB A ′B ′=BC B ′C ′=ACA ′C ′.∴△ABC ∽△A ′B ′C ′.【跟踪训练1】 如图,在△ABC 中,AB =25,BC =40,AC =20,在△ADE 中,AE =12,AD =15,DE =24,试判断这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解:相似.理由:∵AC AE =2012=53,AB AD =2515=53,BC DE =4024=53,∴AC AE =AB AD =BCDE.∴△ABC ∽△ADE. 例2 (教材P33例1(2))根据下列条件,判断△ABC 与△A ′B ′C ′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 ∠A =120°,AB =7 cm ,AC =14 cm ,∠A ′=120°,A ′B ′=3 cm ,A ′C ′=6 cm.【解答】 ∵AB A ′B ′=73,AC A ′C ′=146=73,∴AB A ′B ′=ACA ′C ′.又∠A =∠A ′,∴△ABC ∽△A ′B ′C ′.【跟踪训练2】 如图,四边形ABCD ,CDEF ,EFGH 都是正方形.(1)△ACF 与△ACG 相似吗?说说你的理由; (2)求∠1+∠2的度数.解:(1)相似.理由:设正方形的边长为a ,则AC =a 2+a 2=2a ,∵AC CF =2a a =2,CG AC =2a 2a =2,∴AC CF =CGAC.又∵∠ACF =∠GCA ,∴△ACF ∽△GCA. (2)∵△ACF ∽△GCA ,∴∠1=∠CAF.∵∠CAF +∠2=45°,∴∠1+∠2=45°. 巩固训练1.在△ABC 和△A ′B ′C ′中,AB =9 cm ,BC =8 cm ,CA =5 cm ,A ′B ′=4.5 cm ,B ′C ′=2.5 cm ,C ′A ′=4 cm ,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A .△ABC 与△A ′B ′C ′相似 B .AB 与B ′A ′是对应边C .两个三角形的相似比是2∶1D .BC 与B ′C ′是对应边2.在△ABC 与△A ′B ′C ′中,已知AB ·B ′C ′=BC ·A ′B ′,若使△ABC ∽△A ′B ′C ′,还应增加的条件是(C)A .AC =A ′C ′B .∠A =∠A ′C .∠B =∠B ′D .∠C =∠C ′3.如图,两个三角形的关系是相似(填“相似”或“不相似”),理由是这两个三角形的三边对应成比例.4.右图中的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不相似,说明理由:对应边不成比例.5.如图,DE 与△ABC 的边AB ,AC分别相交于D ,E 两点,若AE =2 cm ,AC =3 cm ,AD =2.4 cm ,AB =3.6 cm ,DE =43cm ,则BC 的长为多少?解:∵AE =2 cm ,AC =3 cm ,AD =2.4 cm ,AB =3.6 cm , ∴AE AC =AD AB =23. ∵∠A =∠A ,∴△ADE ∽△ABC. ∴DE BC =AE AC. 又∵DE =43 cm ,∴43BC =23.∴BC =2 cm. 【点拨】 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可以进行边的计算. 课堂小结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有什么借鉴作用?第3课时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3教学目标1.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3.2.了解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3.深化对相似三角形的三个判定方法的理解,并能够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解决相似三角形的有关问题.预习反馈阅读教材P35~36,理解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3及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完成下列预习内容. ①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②如果两个直角三角形中,有一条直角边和斜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③要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再找除直角外的一组内角对应相等,就可以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判定3,判定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④如图所示,已知∠ADE =∠B ,则△AED ∽△ACB .理由是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⑤顶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吗?为什么?解:相似,理由:根据三角形内角和,顶点对应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其底角也对应相等.再根据“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这个判定定理即可判断这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点拨】 要根据已知条件选择适当的方法判定三角形相似.例题讲解:例1 (教材P35例2)如图,在Rt △ABC 中,∠C =90°,AB =10,AC =8.E 是AC 上一点,AE =5,ED ⊥AB ,垂足为D.求AD 的长.【解答】 ∵ED ⊥AB , ∴∠EDA =90°.又∠C =90°,∠A =∠A , ∴△AED ∽△ABC. ∴AD AC =AE AB .∴AD =AC ·AE AB =8×510=4. 【跟踪训练1】 如图,∠1=∠3,∠B =∠D ,AB =DE =5,BC =4. (1)△ABC ∽△ADE 吗?说明理由; (2)求AD 的长.解:(1)△ABC ∽△ADE.理由如下:∵∠1=∠3,∴∠1+∠2=∠3+∠2, ∴∠BAC =∠DAE. 又∵∠B =∠D , ∴△ABC ∽△ADE. (2)由(1),知AB AD =BCDE .∴5AD =45.解得AD =254. 例2 (教材补充例题)已知:如图,∠ABC =∠CDB =90°,AC =a ,BC =b ,当BD 与a ,b 之间满足怎样的关系时,这两个三角形相似?【解答】 ∵∠ABC =∠CDB =90°, (1)当BC BD =ABCD 时,△ABC ∽△CDB ,此时BC BD =AB CD =AC BC ,即a b =b BD .∴BD =b 2a.即当BD =b2a 时,△ABC ∽△CDB.(2)当AB BD =BCCD 时,△ABC ∽△BDC ,此时AB BD =BC CD =AC BC ,即AB BD =AC BC. ∴a 2-b 2BD =a b ,BD =b a a 2-b 2.∴当BD =b aa 2-b 2时,△ABC ∽△BDC.综上所述,即当BD =b 2a 或BD =b aa 2-b 2时,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点拨】 本题要考虑当两个三角形有一个角相等时,夹这个角的两边的比相等时有两种情况.【跟踪训练2】 在△ABC 和△A 1B 1C 1中,∠A =∠A 1=90°,添加下列条件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是(D) A .∠B =∠B 1 B.AB A 1B 1=ACA 1C 1C.AB A 1B 1=BC B 1C 1 D.AB B 1C 1=AC A 1C 1巩固训练 1.下列条件中,一定能判断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的是(C) A .都含有一个40°的内角 B .都含有一个50°的内角 C .都含有一个60°的内角 D .都含有一个70°的内角 2.在△ABC 与△A ′B ′C ′中,有下列条件:(1)AB A ′B ′=BC B ′C ′;(2)BC B ′C ′=ACA ′C ′;(3)∠A =∠A ′;(4)∠C =∠C ′,如果从中任取两个条件组成一组,那么能判断△ABC ∽△A ′B ′C ′的共有(C)A .1组B .2组C .3组D .4组3.如图,在△ABC 中,∠C =90°,E 是BC 上一点,ED ⊥AB ,垂足为D.求证:△ABC ∽△EBD.证明:∵ED ⊥AB , ∴∠EDB =90°. ∵∠C =90°, ∴∠EDB =∠C.∵∠B =∠B , ∴△ABC ∽△EBD. 课堂小结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与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有何区别?27.2.2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教学目标理解并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预习反馈阅读教材P37~39,理解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并完成下列预习内容.(1)相似三角形对应中线的比、对应高的比、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2)如图,△ABC ∽△A ′B ′C ′,相似比为k,AD ⊥BC 于点D ,A ′D ′⊥B ′C ′于点D ′.①你能发现图中还有其他的相似三角形吗?【解答】 其他的相似三角形还有△ABD ∽△A ′B ′D ′,△ADC ∽△A ′D ′C ′.②△ABC 与△A ′B ′C ′中,C △ABCC △A ′B ′C ′=k ,S △ABCS △A ′B ′C ′=k 2.【点拨】 在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时,要注意周长的比与面积的比之间的区别,不要混为一谈,另外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反过来相似比等于面积比的算术平方根.例题讲解:例 (教材P38例3)如图,在△ABC 和△DEF 中,AB =2DE ,AC =2DF ,∠A =∠D.若△ABC 的边BC 上的高为6,面积为125,求△DEF 的边EF 上的高和面积.【解答】 在△ABC 和△DEF 中, ∵AB =2DE ,AC =2DF , ∴DE AB =DF AC =12.又∠D =∠A , ∴△DEF ∽△ABC ,△DEF 与△ABC 的相似比为12.∵△ABC 的边BC 上的高为6,面积为125,∴△DEF 的边EF 上的高为12×6=3,面积为(12)2×125=3 5.【跟踪训练】 如图,在▱ABCD 中,E 是CD 的延长线上一点,BE 与AD 交于点F ,CD =2DE.若△DEF 的面积为10,则▱ABCD 的面积为多少?解:∵四边形ABCD 为平行四边形, ∴AD ∥BC ,AB ∥CE.∴△DEF ∽△CEB ,△DEF ∽△ABF.∴S△DEFS△CEB=(DECE)2=(DECD+DE)2=(DE3DE)2=19,S△DEFS△ABF=(DEAB)2=(DECD)2=(DE2DE)2=14.∴S△CEB=90,S△ABF=40.∴S▱ABCD=S△ABF+S四边形BCDF=S△ABF+S△CEB-S△DEF=40+90-10=120.巩固训练1.若两个相似三角形的相似比为1∶2,则它们面积的比为(C)A.2∶1 B.1∶ 2C.1∶4 D.1∶52.如图,在▱ABCD中,点E在边DC上,DE∶EC=3∶1,连接AE交BD于点F,则△DEF的面积与△BAF的面积之比为(B)A.3∶4 B.9∶16 C.9∶1 D.3∶13.如果△ABC∽△DEF,A,B分别对应D,E,且AB∶DE=1∶2,那么下列等式一定成立的是(D)A.BC∶DE=1∶2B.△ABC的面积∶△DEF的面积=1∶2C.∠A的度数∶∠D的度数=1∶2D.△ABC的周长∶△DEF的周长=1∶24.如果两个相似三角形的面积的比是4∶9,那么它们对应的角平分线的比是2∶3.5.已知△ABC∽△A1B1C1,△ABC的周长与△A1B1C1的周长的比值是32,BE,B1E1分别是它们对应边上的中线,且BE=6,则B1E1=4.6.如图所示,Rt△ABC∽Rt△DFE,CM,EN分别是斜边AB,DF上的中线,已知AC=9 cm,CB=12 cm,DE=3 cm.(1)求CM和EN的长;(2)你发现CMNE的值与相似比有什么关系?得到什么结论?解:(1)在Rt△ABC中,AB=AC2+CB2=92+122=15,∵CM是斜边AB的中线,∴CM=12AB=7.5.∵Rt△ABC∽Rt△DFE,∴DEAC=DFAB,即39=13=DF15.∴DF=5.∵EN为斜边DF上的中线,∴EN=12DF=2.5.(2)∵CMEN=7.52.5=31,相似比为ACDE=93=31,∴相似三角形对应中线的比等于相似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27.2.3 相似三角形应用举例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相似三角形应用举例,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和性质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加深对相似三角形的理解与认识.2.在活动过程中使学生积累经验与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与兴趣.预习反馈阅读教材P39~40,进一步体会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并完成下列预习内容.(1)太阳光下,同一时刻,物体的长度与其影长成正比(正比或反比).(2)太阳光下,同一时刻,物体的高度、影子、光线构成的三角形相似吗?答:相似.例题讲解:例1(教材P40例5)如图,为了估算河的宽度,我们可以在河对岸选定一个目标点P,在近岸取点Q和S,使点P,Q,S共线且直线PS与河垂直,接着在过点S且与PS垂直的直线a上选择适当的点T,确定PT与过点Q且垂直PS的直线b的交点R.已测得QS=45 m,ST=90 m,QR=60 m,请根据这些数据,计算河宽PQ.【解答】∵∠PQR=∠PST=90°,∠P=∠P,∴△PQR∽△PST.∴PQPS=QRST,即PQPQ+QS=QRST,PQPQ+45=6090,PQ×90=(PQ+45)×60.解得PQ=90 m.答:河宽大约为90 m.【跟踪训练1】(菏泽中考)如图,M,N为山两侧的两个村庄,为了两村交通方便,根据国家的惠民政策,政府决定打一直线涵洞,工程人员为计算工程量,必须计算M,N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选择测量点A,B,C,点B,C分别在AM,AN上,现测得AM=1千米,AN=1.8千米,AB=54米,BC=45米,AC=30米,求M,N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解:连接MN.∵ACAM=301 000=3100,ABAN=541 800=3100,∴ACAM=ABAN.又∵∠BAC=∠NAM,∴△BAC∽△NAM.∴BCMN=3100,即45MN=3100.∴MN=1 500.答:M,N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为1 500米.例2小刚用下面的方法来测量学校大楼AB的高度.如图,在水平地面上的一面平面镜,镜子与教学大楼的距离EA=21 m,当他与镜子的距离CE=2.5 m时,他刚好能从镜子中看到教学大楼的顶端B,已知他的眼睛距地面高度DC=1.6 m,请你帮助小刚计算出教学大楼的高度AB是多少m?(注意: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解答】 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则有∠DEF =∠BEF ,而FE ⊥AC , ∴∠DEC =∠BEA.又∵∠DCE =∠BAE =90°, ∴△DEC ∽△BEA.∴CD AB =ECEA .又∵DC =1.6,EC =2.5,EA =21, ∴1.6AB =2.521.∴AB =13.44. 答:建筑物AB 的高度为13.44 m.【点拨】 从实际问题的情景中,找出相似三角形是解决本类题型的关键.【跟踪训练2】 如图,某校数学兴趣小组利用自制的直角三角形硬纸板DEF 来测量操场旗杆AB 的高度,他们通过调整测量位置,使斜边DF 与地面保持平行,并使边DE 与旗杆顶点A 在同一直线上.已知DE =0.5米,EF =0.25米,目测点D 到地面的距离DG =1.5米,到旗杆的水平距离DC =20米,求旗杆的高度.解:由题意可得,△DEF ∽△DCA ,则DE DC =EFAC ,∵DE =0.5米,EF =0.25米,DG =1.5米,DC =20米, ∴0.520=0.25AC.解得AC =10. 故AB =AC +BC =AC +DG =10+1.5=11.5(米). 答:旗杆的高度为11.5米. 巩固训练1.如图,小明在打网球时,击球点距球网的水平距离为8 m ,已知网高为0.8 m ,要使球恰好能打过网,而且落在离网4 m 的位置,则球拍击球时的高度h 为2.4m.2.如图,测得BD =120 m ,DC =60 m ,EC =50 m ,求河宽.解:由题意,可得∠B =∠C =90°,∠ADB =∠EDC ,∴△ADB ∽△EDC. ∴AB EC =BD CD ,即AB =BD ·EC CD =120×5060=100(m). 答:河宽AB 为100 m.【点拨】 证明相似三角形的方法很多,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简单、合适的一种.课堂小结利用相似三角形进行测量的一般步骤:(1)因地制宜,构造相似三角形;(2)测量与所求线段对应的边的长以及另外任意一组对应边的长;(3)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进行计算.27.3 位似第1课时位似图形的概念及画法教学目标1.正确理解位似图形等有关概念,能够按照要求利用位似将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以及能够正确地作出位似图形的位似中心.2.在实际操作和探究活动中,让学生感受、体会到几何图形之美,提高对数学美的认识层次,陶冶美育情操,激发学习热情.预习反馈阅读教材P47~48,完成下列预习内容.(1)两个多边形不仅相似,而且对应点的连线相交于一点,对应边互相平行,像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位似图形,这个点叫做位似中心.(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A.两个图形如果是位似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一定全等B.两个图形如果是位似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不一定相似C.两个图形如果是相似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一定位似D.两个图形如果是位似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一定相似(3)用作位似图形的方法,可以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位似中心位置可能在(D)A.原图形的外部 B.原图形的内部C.原图形的边上 D.任意位置【点拨】位似的三要素即是判定位似的依据,也是位似图形的性质.例题讲解:例1如图,作出一个新图形,使新图形与原图形对应线段的比为2∶1.【解答】 1.在原图形上取点A,B,C,D,E,F,G,在图形外任取一点P;2.作射线AP,BP,CP,DP,EP,FP,GP;3.在这些射线上依次取A′,B′,C′,D′,E′,F′,G′,使PA′=2PA,PB′=2PB,PC′=2PC,PD′=2PD,PE′=2PE,PF′=2PF,PG′=2PG;4.顺次连接点A′,B′,C′,D′,E′,F′,G′,A′.所得到的图形就是符合要求的图形.【点拨】作位似图形的步骤:(1)按要求作出各点的对应点后,(2)连线.注意:不要连错对应点之间的连线.【跟踪训练1】如图,请在8×8的网格中,以点O为位似中心,作出△ABC的一个位似图形△A′B′C′,使△A′B′C′与△ABC的相似比为2∶1.解:如图所示,△A′B′C′为所求的三角形.例2请画出如图所示两个图形的位似中心.图1 图2【解答】如图所示的点O1,就是图1的位似中心.如图所示的点O2,就是图2的位似中心.【点拨】正确地作出位似中心,是解位似图形的关键,可以根据位似中心的定义,位似图形的对应点连线的交点就是位似中心.【跟踪训练2】找出下列图形的位似中心.巩固训练1.在下列图形中,不是位似图形的是(D)A BC D2.如图,以点O为位似中心,将△ABC放大后得到△DEF,已知△ABC与△DEF的面积比为1∶9,则AB∶DE的值为(A)A.1∶3 B.1∶2 C.1∶ 3 D.1∶9第2题图第3题图3.如图,以O为位似中心将四边形ABCD放大后得到四边形A′B′C′D′,若OA=4,OA′=8,则四边形ABCD 和四边形A′B′C′D′的周长的比为1∶2.4.如图,△DEF是△ABC经过位似变换得到的,位似中心是点O,请确定点O的位置,如果OC=3.6 cm,OF=2.4 cm,求它们的相似比.解:连接AD,CF交于点O,则点O即为所求.∵OC=3.6 cm,OF=2.4 cm,∴OC ∶OF =3∶2.∴△ABC 与△DEF 的相似比为3∶2.5.如图,图中的小方格都是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ABC 与△A ′B ′C ′是以点O 为位似中心的位似图形,它们的顶点都是在小正方形的顶点上.(1)找出位似中心点O ;(2)△ABC 与△A ′B ′C ′的位似比为2∶1;(3)按(2)中的位似比,以点O 为位似中心画出△ABC 的另一个位似图形△A ″B ″C ″.解:(1)如图所示,点O 即为所求. (2)∵AC A ′C ′=21, ∴△ABC 与△A ′B ′C ′的位似比为:2∶1.故答案为:2∶1. (3)如图所示,△A ″B ″C ″即为所求. 课堂小结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2.位似图形与一般相似图形相比,有哪些特殊性? 3.利用位似作图的步骤有哪些?第2课时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似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掌握位似图形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上的应用,即会根据相似比,求位似图形顶点,以及根据位似图形对应点坐标,求位似图形的相似比和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上作出位似图形.2.让学生在应用有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应用意识,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运用. 预习反馈阅读教材P48~50,以原点为位似中心的两个位似图形对应顶点的坐标规律,并完成下列预习内容.(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两点A(6,3),B(6,0),以原点O 为位似中心,相似比为13,把线段AB 缩小,观察对应点之间坐标的变化,你有什么发现?答:线段缩小后,点A ,B 的坐标与其对应点的坐标的比为13.(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果位似变换是以原点为位似中心,相似比为k ,那么位似图形对应点坐标的比为k . (3)△ABC 和△A 1B 1C 1关于原点位似且点A(-3,4),它的对应点A 1(6,-8),则△ABC 和△A 1B 1C 1的相似比是12.(4)已知△ABC 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A(1,2),B(1,0),C(3,3),以原点O 为位似中心,相似比为2,把△ABC 放大得到其位似图形△A 1B 1C 1,则△A 1B 1C 1各顶点的坐标分别为A 1(2,4),B 1(2,0),C 1(6,6).例题讲解:例 (教材P49例)如图,△ABO 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A(-2,4),B(-2,0),O(0,0).以原点O 为位似中心,画出一个三角形,使它与△ABO 的相似比为32.【解答】 如图,利用位似中对应点的坐标的变化规律,分别取点A ′(-3,6),B ′(-3,0),O(0,0).顺次连接点A ′,B ′,O ,所得△A ′B ′O 就是要画的一个图形.【点拨】 作位似变换时,要先弄清点的坐标的变化情况,求出变换后对应的坐标.然后在坐标中描出对应点,连线即可.【跟踪训练】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C 的三个顶点坐标分别为A(2,-4),B(3,-2),C(6,-3). (1)画出△ABC 关于x 轴对称的△A 1B 1C 1;(2)以点M 为位似中心,在网格中画出△A 1B 1C 1的位似图形△A 2B 2C 2,使△A 2B 2C 2与△A 1B 1C 1的相似比为2∶1.解:(1)如图所示,△A 1B 1C 1即为所求. (2)如图所示,△A 2B 2C 2即为所求. 巩固训练1.某个图形上各点的横、纵坐标都变成原来的12,连接各点所得图形与原图形相比(C)A .完全没有变化B .扩大成原来的2倍C .面积缩小为原来的14D .关于纵轴成轴对称2.如图所示的△ABC ,以A 点为位似中心,放大为原来的2倍,画出一个相应的图形,并写出相应的点的坐标.解:根据题意,图中的△AB 1C 1就是满足题意的三角形,其中A 点的坐标不变,仍是(-3,-1),B 1,C 1的坐标分别为(3,-3),(1,3).课堂小结1.本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2.想一想位似作图与平移作图、轴对称作图、旋转作图有什么共同点?。

第27章相似-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教案)

第27章相似-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教案)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及性质,这是相似三角形知识体系的基础。
-重点一: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即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
-重点二: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包括对应角相等和对应边成比例。
-熟练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包括AA、SSS、SAS。
-重点三:AA判定法,即两个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能够运用已知条件和几何定理进行合理推理,正确判定相似三角形。
3.增强学生的问题解决与实际应用能力,将相似三角形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运用相似三角形知识求解。
4.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通过小组讨论、问题探究等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
第27章相似-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27章相似-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1.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及性质;
-性质: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
2.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 AA(角角相似)判定法;
- SSS(边边边相似)判定法;
- SAS(边角边相ຫໍສະໝຸດ )判定法。3.应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解决实际问题;
-求解相似三角形的未知边长;
-计算平面图形的面积。
4.了解相似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建筑、摄影等领域。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与空间观念,通过对相似三角形性质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相似概念,形成对几何图形的深入认识。
-能够观察和描述相似图形的特征,建立几何图形之间的关系。
2.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与推理能力,通过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章《相似》全章教案27.1 图形的相似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 知识目标通过对生活中的事物或图形的观察,获得理性认识,从而加以识别相似的图形.(二)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归纳等数学活动,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能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三) 情感目标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习的自信心.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并从中获取信息,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及归纳能力.三、教学难点应用获得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观察教材第36页的两组图形,你能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二、师生互动,探索新知:1、观察下列几组几何图形,你能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从而得出:具有相同形状的图形叫相似形.(出示课题——图形的相似)2、对(2)中的3组图形,通过图形的缩小或放大,再利用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等变换,使它与另一个图形能够重合,从而加以验证它们是相似的图形。

3、你还见过哪些相似的图形,请举出一些例子与同学们交流.三、试一试:利用课本后面的网格或格点图纸设计出几组相似的图形,并利用幻灯片加以展示,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四、探究:1、思考教科书第37页观察中的问题,哈哈镜里看到的不同镜像它们相似吗?2、观察下图中的3组图形,它们是不是相似形?为什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下一节课“相似图形的特征”做好准备)五、课堂练习完成课本第37页练习第1、2题。

六、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哪些收获?七、课时作业1、根据今天所学的内容,请你收集或设计一些相似的图案.2、习题27.1第1、2题.课后反思:27.1 图形的相似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一)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生活中的事物或图形的观察,获得理性认识,从而加以识别相似的图形.(二) 过程与方法1、经历对相似图形观察、分析、欣赏以及动手操作、画图、测量等过程,能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2、回顾相似图形的性质、定义,得出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及其基本性质。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归纳等数学活动,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习的自信心.发展审美能力,增强对图形欣赏的意识。

二、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播放多媒体——教材中的图27.1.l-4 (1)(用投影幻灯片或用教学挂图展示).观察相似三角形的特征,得出:三角相似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以及相似比. 2.课前热身分组活动:(5分钟)复习相似变换图形,掌握相似形的基本特征:对应角相等,对应 边的比相等. 3.合作深究 (1)整体感知从回顾旧知“相似多边形性质”入手定义相似三角形,认识符号相似于“∽”,会用数学语言表达两个三角形相似——从课本第41页中“习题27.1第5题”,通过测量得到DE ∥BC 时, △ADE ∽△ABC -一给出三角形相似的定义. (1) 四边互动 互动1师:教师展示投影1:课本第38页中图27.1.1-4.这两个图形有何共同特征? 师:这两个图形的不同点在哪里?(教师在学生进行议论、交流、评判形成共识后可由学生进行口头归纳.)明确 图上所展示的两个相似图形中,∠A=∠A ',∠B=∠B',∠C=∠C',''''''AB BC ACA B B C A C ==. 定义相似比:两个相似三角形对应边的比叫相似比.注意:相似比是有顺序的,△ABC 与△A'B'C'的相似比为k ,则△A 'B 'C '与△ABC的相似比为1k.互动2 师:展示投影2:课本中第39页图27.1-5.△ABC 与△ADE 的三个角对应相等吗?为什么?师:△ABC 与△ADE 的三边对应成比例吗?量量看.(动手测量得出结论并与同伴交流) 师:△ABC 与△ADE 相似吗?学生分组进进行讨论.明确 在同学交流、评判的过程中,老师进一步阐述,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其延长线所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4.达标反馈课本第40页练习第 l -3 题.注:(1)题中找对应边应考虑长边与长边、中边与中边、短边与短边是否对应成比例及大角与大角、小角与小角、中角与中角是否对应相等. 5.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相似用符号“∽”表示,读作“相似于”.两个相似三角形对应边的比称为相似比,相似比是有顺序的.△ABC 与△A 'B 'C '的相似比为k ,则△A 'B 'C '与△ABC 的相似比为1k.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三角形的另两边,所得对应线段成比例. (2)方法归纳学会动手画平行线,动手测量、计算、观察、猜想总结规律;重在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与探索的能力. 课后反思: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相似比的定义,掌握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方法“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2、掌握“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

(二)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比较﹑归纳能力,感受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1与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SSS )的区别与联系,体验事物间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经历从实验探究到归纳证明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引例﹑判定方法1 教学难点:探究判定引例﹑判定方法1的过程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1.复习相似多边形的定义及相似多边形相似比的定义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及相似三角形相似比的定义2.回顾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及判定方法(SSS )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及判定相似三角形的思路。

提出问题:如图27·2-1,在∆ABC 中,点D 是边AB 的中点, DE ∥BC ,DE 交AC 于点E ,∆ADE 与∆ABC 有什么A BD E CF关系?分析:观察27·2-1易知AD=12AB ,AE=12AC ,∠A=∠A ,∠ADE=∠ABC ,∠AED=∠ACB ,只需引导学生证得DE=12BC 即可,学生不难想到过E 作EF ∥AB 。

∆ADE ∽∆ABC ,相似比为12。

延伸问题:改变点D 在AB 上的位置,先让学生猜想∆ADE 与∆ABC 仍相似,然后再用几何画板演示验证。

归纳: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探究方法: 探究1在一张方格纸上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再画一个三角形,使它的各边长都是原来三角形各边长的k 倍,度量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它们相等吗?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吗?分析:学生通过度量,不难发现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都相等,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定义,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学生小组交流)在学生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证明探究所得结论的途径。

分析:作A 1D=AB ,过D 作DE ∥B 1C 1,交A 1C 1于点E ⇒ ∆A 1DE ∽∆A 1B 1C 1。

用几何画板演示∆ABC 平移至∆A 1DE 的过程⇒A 1D=AB ,A 1E=AC ,DE=BC ⇒∆A 1DE ≌∆ABC ⇒∆ABC ∽∆A 1B 1C 1归纳: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符号语言:若11AB A B =11BC B C =11CAk C A = ,则∆ABC ∽∆A 1B 1C 1 运用提高:1.P 47练习题1(2)。

2.P 47练习题2(2)。

课堂小结:说说你在本节课的收获。

布置作业:1.必做题:P 55习题27·2题2(1),3(1)。

2.选做题:P 55习题27·2题4,5。

ABCA 1B 1C 1DE AB C A 1 B 1C 13.备选题:如图,E是平行四边形ABCD的边BC的延长线上的一点,连结AE交CD于F,则图中共有相似三角形()A、1对B、2对C、3对D、4对设计思想:本节课主要是探究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引例﹑判定方法1,因此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了“探究”的过程,先让学生利用刻度尺、量角器等作图工具作静态探究,然后教师再应用“几何画板”等计算机软件作动态探究,从而给学生以深刻的实验几何的数学学习体验。

此外,本课教学设计在引导学生知识重构的维度上重视应用“比较”⇒“类比”⇒“猜想”的教学法,促使学生尽可能进行“有意义”的而非“机械、孤立”的认知建构,并在这一建构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课后反思: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2、掌握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且它们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

(二)过程与方法会运用“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及“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且它们的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方法进行简单推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认识上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认识事物,从思维上培养学生用类比的方法展开思维;2、通过画图、观察猜想、度量验证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获得数学猜想的经验,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两个判定定理,会运用两个判定定理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教学难点:探究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运用两个三角形相似判定定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1、复习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1与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的区别与联系: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2、回顾探究判定引例﹑判定方法1的过程探究两个三角形相似判定方法2的途径 提出问题:利用刻度尺和量角器画∆ABC 与∆A 1B 1C 1,使∠A=∠A 1,11AB A B 和11ACA C 都等于给定的值k ,量出它们的第三组对应边BC 和B 1C 1的长,它们的比等于k 吗?另外两组对应角∠B 与∠B 1,∠C 与∠C 1是否相等? (学生独立操作并判断)分析:学生通过度量,不难发现这两个三角形的第三组对应边BC 和B 1C 1的比都等于k ,另外两组对应角∠B=∠B 1,∠C=∠C 1。

探究方法:探究2改变∠A 或k 值的大小,再试一试,是否有同样的结论?(教师应用“几何画板”等计算机软件作动态探究进行演示验证,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在动态变化中捕捉不变因素。

) 归纳: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并且相应的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定理的证明由学生独立完成)符号语言:若∠A=∠A 1,11AB A B =11ACA C =k ,则∆ABC ∽∆A 1B 1C 1辨析:对于∆ABC 与∆A 1B 1C 1,如果11AB A B =11ACA C ,∠B=∠B 1,应用新知:例1:根据下列条件,判断 ∆ABC 与∆A 1B 1C 1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 (1)∠A =1200,AB=7cm ,AC=14cm , ∠A 1=1200,A 1B 1= 3cm ,A 1C 1=6cm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