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人[王羲之篇]
【名人故事】王羲之苦练书法的故事
【名人故事】王羲之苦练书法的故事王羲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作品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王羲之凭借着他卓越的艺术天赋和艰苦的训练,在书法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他的苦练书法的故事在历史上被广为传颂。
王羲之出生于吴兴(今浙江湖州),从小就显示出对书法的兴趣。
他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从小就教会了王羲之一些基础的笔画和字法知识。
王羲之的父亲很快就意识到儿子的天赋远远超过他自己。
为了让王羲之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书法才能,他的父亲找了一位著名的书法家赵玄当做他的师傅。
赵玄看到了王羲之的天赋和潜力,决定从零开始教他书法的基本技能。
他教王羲之懂得了字的结构和笔画的规律,并要求他反复练习每一个字的每一个笔画。
王羲之经过多年的苦练,终于掌握了基本的书法技能。
王羲之并没有满足于此。
他意识到,只有通过不断地苦练和自我超越,才能成为真正杰出的书法家。
于是,他把自己关在一间小屋里,每天几乎都在练字。
他拿出了各种各样的字帖和墨迹,仔细地模仿每一个字的风格和笔画。
有时候,他要花上数小时来练习一个字。
为了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王羲之还不断地涉猎各种不同的书法风格。
他广泛地研习古代名家的作品,并试图运用他们的风格来丰富自己的作品。
他还不停地临摹明代的范文和元代的快意书,从中汲取灵感和启迪。
王羲之的苦练并不仅限于自己的作品,他还注重寻求各种机会外出观摩名家的作品。
他拜访了很多著名的书法家,并向他们请教和学习。
他在观摩和学习中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启示,这使得他的作品日益完美。
王羲之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练字时总是尽最大努力去追求每一笔每一画的完美。
他不断地尝试各种新的笔法和技巧,以使自己的作品更加独特和创新。
经过多年的苦练,他的书法作品渐渐展现出独特的风格和个人魅力,成为了当时书法界的翘楚。
王羲之的苦练书法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勤奋和不断地学习和努力,才能在任何领域取得真正的成就。
艺术创作是一门需要长期苦练和不断超越自我的学问,只有坚持不懈地钻研和努力才能取得真正的突破和进步。
王氏名人大全及故事
王氏名人大全及故事王氏是中国姓氏中最常见的姓氏之一,由于历史的传承和父辈的付出,王氏族谱极为庞大,王氏名人也是数不胜数。
他们或者是历史上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艺术家,或者是现代的商业巨头、科技领袖、社会活动家等等,无不以其杰出的成就和卓越的贡献为后人所仰慕和学习。
下面我们就来盘点一下王氏名人大全及其故事。
一、王羲之: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字逸少,生于东晋时期,是中国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书法家、篆刻家。
他的书法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巅峰之作。
王羲之所书的《兰亭集序》更是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永恒的经典,被誉为“万卷书中第一卷”。
二、王维:唐代著名诗人、画家王维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画家,被誉为“诗中仙人,画中洛神”。
他的诗歌以自然为题材,以清新脱俗、委婉优美的风格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其山水画作更是成为了中国绘画史上的代表作之一,对后世的美术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王阳明:明代思想家、军事家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他在哲学、文化、军事等领域都有卓越的贡献。
在哲学上,他主张“致良知”,认为人的内心有一种天生的“良知”存在,只有通过发掘和实践这种“良知”,才能达到人生的真正意义;在军事上,他主张“欲战则战,欲止则止”,强调在官兵齐心的情况下才能达到最好的战果。
四、王安石:宋代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在政治上主张变法,提出了“静而思之、勤而行之、学而优则仕”的三讲,为宋朝帝国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文学方面,他的文章以雄辩深邃、气势恢宏著称,被誉为“北宋四杰”之一。
五、王充:西汉思想家、文学家王充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思想以“心外无物”为基础,主张外物不足为惑,唯有自我内心的感悟和独立思考才是真正重要的。
其代表作《论衡》更是成为了古代文学的精华之一,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哲学思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六、王立群:古生物学家、科技领袖王立群是中国著名的古生物学家和科技领袖,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协主席等重要职务,并多次获得国家科技成果奖、国家自然科学奖等荣誉。
【名人故事】王羲之的故事:酷爱书法,苦练成才
【名人故事】王羲之的故事:酷爱书法,苦练成才
王羲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和篆刻家,被誉为“书圣”。
他的书法作品被奉为经典,被无数的书法爱好者称为“楷书之祖”。
王羲之生于汉晋时期,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
他的父亲王珪是一个著名的政治家和书法家,他的母亲则是一位好学的女子。
在他的家庭环境下,王羲之从小就接触到了书法和文学,也为他今后成为一位书法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小,王羲之就显示出了对书法艺术的浓厚兴趣,他常常模仿父亲和父亲的朋友们的书法作品,认真琢磨每一个笔画的顺序、力度和方向。
他刻苦学习,每天练字数百次,直到神经和毛笔都磨出了花纹,他才不舍得停下。
年轻时,王羲之曾在官府任职,但因不愿屈服于权贵,他最终离职回归家族,专心研究书法。
他在长期的实践中,将汉魏时期的陶渊明、荀子等人的书法精髓吸收于胸,同时又融入了自己的特殊风格,形成独特的书法风格。
王羲之的书法风格,以简洁、拓荒自古、笔力雄健著称。
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兰亭序》,这个作品被誉为“诸笔之祖”,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王羲之的时代,书法艺术已经成为了文化精英们的一种追求和崇拜。
但他毕生所追求的艺术境界,并不只是传统的技巧和风格,而是融入了对美与艺术的深刻理解和思考。
他认为,书法是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是精神与物质的结合。
他主张,书法应该以诚信、正气、淡泊、坚定的精神为基础,才能发挥出艺术的最高价值。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无疑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瑰宝,他也成为了全人类艺术史上的伟大人物。
他的艺术成就不仅仅是多少年来一批批文化人所崇尚,更是跨越了历史和国界,成为了人类精神文化遗产。
一分钟演讲名人故事王羲之入木三分
“入木三分”王羲之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
王羲之是中国东晋时期的书法家,被誉为“书圣”。
他从小就非常喜欢书法,每天都在家中苦练书法,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他的父亲也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所以从小他就受到了很好的书法教育。
王羲之的书法非常独特,他创造的“王体”字形扁平、流畅,有一种翩翩起舞的感觉。
他的书法作品被后人称为“入木三分”,意思是说他的字迹深刻入木,非常有力。
这个成语也是来源于王羲之的传说。
据说有一次,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他的朋友看到他的字迹深刻入木,非常惊讶,于是感叹说:“真是入木三分啊!”这个故事也说明了王羲之的书法造诣非常高超。
除了“入木三分”的故事,王羲之还有许多其他的传说和故事。
比如有一次,他写了一篇祭文,表达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哀悼之情。
他的朋友看了之后非常感动,甚至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这也说明了王羲之的书法作品非常有感染力和情感表达力。
总之,王羲之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他的故事也告诉我们,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就能够取得成功。
谢谢大家!。
【名人故事】王羲之的故事:酷爱书法,苦练成才
【名人故事】王羲之的故事:酷爱书法,苦练成才王羲之,字逸少,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和文学家。
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从小酷爱书法,对于艺术的追求使他不断地苦练,最终成为了一代书法宗师。
王羲之出生在书香世家,家里传承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他的父亲王珣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对王羲之的艺术天赋非常欣赏,从小就鼓励他学习书法。
王羲之从小就十分喜爱书法,他经常观摩父亲的作品,并主动向父亲请教书法的技巧。
王羲之痴迷于书法,每天都花大量的时间来练习。
不论是在家、在学校还是在外出游玩的时候,他都会随身带着毛笔和纸,练习书法。
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天,他也会坚持在户外练习书法,因为他相信只有真正感受到天地之气,才能将其融入自己的作品之中。
王羲之的毅力和才华逐渐得到了外界的认可。
他的作品渐渐流传开来,引起了许多人的注意。
一天,有一位当地的官员来找王羲之,希望他能为自己写几幅字。
这对于一个年轻的王羲之来说是一种荣誉,他欣然答应了这个请求。
他花了几天时间为这位官员写了几幅字,结果让官员非常满意。
这件事情让王羲之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心,他决心要将自己的书法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王羲之开始广泛地学习各种书法家的作品,并且结合自己的艺术理念,不断地创新和突破。
他把自己的练习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
在理论方面,他研究了古代各个时期的书法发展,学习了他们的技巧和风格。
在实践方面,他不断地进行写字的训练,一直持续到深夜。
他认为只有经过大量的实践和反复的演练,才能熟练掌握书法的技巧。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坚持,王羲之的书法终于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他的作品逐渐展示出了独特的风格和韵味,被人们誉为“羲之法帖”。
他的作品以其流畅的笔触、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品味而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风格独特,既有古人的传统韵味,又有自己的创新和突破,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王羲之的杰出成就不仅得益于他的天赋和努力,还有他对于艺术的真挚热爱。
他不断地追求卓越,不断地挑战自己,坚信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够创造出优秀的作品。
历史名人故事:王羲之苦练书法
历史名人故事:王羲之苦练书法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几十年来契而不舍地刻苦练习,终于使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超逸绝伦的高峰,被人们誉为“书圣”。
王羲之13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父亲藏有一本《说笔》的书法书,便偷来阅读。
他父亲担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传,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
没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请求父亲允许他现在阅读,他父亲很受感动,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
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
有时练习书法达到忘情的水准。
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摸摸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
当家人发现时,已是满嘴墨黑了。
王羲之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墨池”。
现在绍兴兰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庐山归宗寺等地都有被称为“墨池”的名胜。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和刻苦精神很受世人赞许。
传说,王羲之的婚事就是由此而定的。
王羲之的叔父王导是东晋的宰相,与当朝太傅稀鉴是好朋友,稀鉴有一位如花似玉、才貌出众的女儿。
一日,稀鉴对王导说,他想在他的儿子和侄儿中为女儿选一位满意的女婿。
王导当即表示同意,并同意由他挑选。
王导回到家中将此事告诉了诸位儿侄,儿侄们久闻稀家小姐德贤貌美,都想得到她。
稀家来人选婿时,诸侄儿都忙着更冠易服精心打扮。
惟王襄之不问此事,仍躺在东厢房床上专心琢磨书法艺术。
稀家来人看过王导诸儿侄之后,回去向稀鉴回票说:“王家诸儿郎都不错,仅仅知道是选婿有些拘谨不自然。
只有东厢房那位公子躺在床上毫不介意,只顾用手在席上比划什么。
”郡鉴听后,高兴地说:“东床那位公子,必定是在书法上学有成就的王羲之。
此子内含不露,潜心学业,正是我意中的女婿。
”于是,把女儿嫁给了王素之。
王导的其他儿侄十分羡慕,称他为“东床快婿”,从此“东床”也就成了女婿的美称了。
【名人故事】王羲之的故事:酷爱书法,苦练成才
【名人故事】王羲之的故事:酷爱书法,苦练成才王羲之,字字陵,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政治家和文化名流。
他生于东晋时期,成长于一个书香世家,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
王羲之酷爱书法,苦练成才的故事至今流传。
王羲之年幼聪明好学,尤其对书法情有独钟。
他十分仰慕当时著名的书法家王献之,常常模仿父亲在家中收藏的王献之的书法作品,用心揣摩他的笔法和气韵。
后来,王献之亲自看到了王羲之模仿他的作品,并赞赏王羲之的聪明才智和对书法的热爱。
王献之从此经常指导和帮助王羲之的书法修习。
王羲之个性刚毅,独立自主。
在他年纪还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他便不得不面对生活的困境,自己努力谋生。
虽然如此,他仍然恪守传统礼仪,谦虚谨慎。
他常常不计时间地用笔磨砺自己的书法技巧,每天都能按时写字练习,不分昼夜。
王羲之对书法的极致追求,让他的技艺日渐精湛。
也正是因为他的悉心修炼,王献之不久便将他当作自己的得意弟子看待,并称他为“东方朔”,意为东方的才子。
王献之对王羲之的夸奖和赞赏,让王羲之更加坚定了走上书法道路的决心。
王羲之并不满足于现有的成绩,他不断地探寻和创新,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他专注于研究古代碑刻的字体和笔法,常常去考察名胜古迹,观摩名家墓志铭和碑刻。
他还研究过一些魏晋时期的名家作品,汲取他们的精华,将其融入自己的创作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不仅字形工整,而且意境深远,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他的作品秉承了“以意为主”的理念,讲究笔墨的积淀与功底。
他细心观察自然界的万物,并将其融入到字体中,使作品有一种生动自然的美感。
王羲之的书法水平很快走出了国门,被世人所称道。
据传,当时有个叫张根的外国人学习中国的书法,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但是他一直觉得自己的书法还不够好,便决定来中国向王羲之学习。
张根经过一番辗转,终于见到了王羲之。
他恭敬地请教王羲之的书法技巧和心得,希望能够突破自己的瓶颈。
王羲之非常欣赏张根的学习态度和毅力,亲自教导了他一些书法技巧,并给予了他鼓励和支持。
【名人故事】王羲之的故事:酷爱书法,苦练成才
【名人故事】王羲之的故事:酷爱书法,苦练成才王羲之,字子直,亦称王献之,晋朝著名的书法家,生活在公元303年至361年间。
他是中国历史上书法艺术的巨匠,被誉为"书圣"。
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对书法有着极深的兴趣。
他的父亲王僧辩是晋朝的宰相,家庭富裕,但他并不因此懈怠。
王羲之在学习书法的道路上几经波折,却从未放弃过。
他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苦练不辍,最终终成就了一代书圣的风采。
王羲之少年时期,虽然家境优渥,但并未因此放纵自己。
他喜爱读书,尤其喜欢书法艺术。
王羲之熟读学古书法,钻研碑帖,深究书法的技术和艺术特点。
年方二十,他即已精通隶、翰、篆、草各种书体,成为当时书法界的风云人物。
王羲之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才华而得意忘形,反而更加自律自律。
他在书法创作上常常苦思冥想,不厌其烦地进行反复润饰,力求完美。
每当他创作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之后,他总会反复推敲,精益求精。
他格外注重细节,力求将每一笔用力、每一笔起眼都揣摩到位。
正是这种不断追求完美的精神,成就了他卓越的书法造诣。
在不断努力学习、钻研书法的过程中,王羲之也曾面临过挫折和困境。
有一次,他正在潜心研究书法,迷失于书法的世界中,忽然听到了一声巨响。
他睁开眼一看,竟然是书屋外的树木倒塌了,书屋也被压坏了。
王羲之没有丝毫惊慌和迷茫,他以树木压坏书屋为契机,重新审视自己的学问。
他反省认为,自己的学问如同树木一样枝繁叶茂,却没有真正树立起精神上的大楼。
从此,王羲之更加刻苦钻研,锐意进取,他以更扎实的知识树立起更加宏伟的人生殿堂。
王羲之是非常自律的学习者,他对待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
他曾经说过:"从不喜欢先学者,我愿称之为学习行业的门卫。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王羲之自己本来也是个初学者,同样深知自己的不足,他并没有被自己所创作的一些优秀的作品冲昏了头脑。
在他看来,自己的书法水平还远远不够,需要不断努力学习、进步、提高。
他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从不苟且偷生,每次学习都非常认真,努力钻研、勤奋实践,并尊重前辈的经验和启示。
【名人故事】王羲之的故事:酷爱书法,苦练成才
【名人故事】王羲之的故事:酷爱书法,苦练成才王羲之,字子美,晋朝时期著名的书法家。
他出生于江南郡临淮县(今安徽省淮北市),自幼聪颖好学,对书法有着与生俱来的天赋。
他酷爱书法,孜孜不倦地苦练,最终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代宗师。
王羲之从小就展现出对书法的兴趣和天赋。
他的父亲王僧冶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对他的书法修养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在父亲的教导下,王羲之从小就开始钻研书法,他常常在家中默写古人的书法作品,并且一丝不苟地模仿前人的字迹,练字练得特别认真,练字的时候常常一坐就是一天,一站就是一天。
王羲之的勤奋和天赋很快得到了周围人的赞扬。
他的父亲也因此更加重视他的书法修养,他每次练字时都会亲自指导,并且不厌其烦地纠正他的笔法和字迹,使他的字迹不断得到改进和提高。
王羲之在继承父亲的书法技艺的也提出了自己的笔墨观。
他提倡以典雅清丽的字体为美,主张工整刚健,注重笔墨的沉浸和力度。
他的提倡和倾诉,对后世书法界有很大的影响。
王羲之的书法造诣很快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很多人都慕名而来,希望在他的门下得到指点。
王羲之不但乐于助人,还会全心全意地将自己精湛的技艺倾囊相授。
这种精神也影响了很多人,使他在书法界获得了很高的威望。
王羲之在书法上的成就不仅仅在于技术上的精湛,更在于他对书法的执着和热爱。
在他心中,书法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精神的追求。
在他眼中,书法是文化的象征和传承,是一种对美的追求和真理的探索,是一种对自我的挖掘和表达。
他深知,要想在书法上取得成就,需要不断地苦练和磨炼,需要对书法有一种无比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王羲之的精神最终也获得了他的回报。
在他有生之年,他的书法作品就被誉为“领书法之绝品,数千年无以比者”,并且被唐玄宗赐封为“太子少傅”之职。
他的书法作品也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被后人誉为“王筆”。
直到今天,他的书法作品仍然是书法爱好者们学习的楷模和标杆。
王羲之的一生就是一部书法史。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体现了书法家应有的精神和风范,用自己的精湛技艺和高尚品格感染了无数后人。
王羲之名人故事简短7篇
王羲之名人故事简短7篇王羲之名人故事(篇1)王羲之有一颗心爱的明珠。
王羲之经常双手摩挲它,用来增强书写的腕力。
有一天,明珠忽然不见了,找呀找,怎么也找不到。
王羲之十分懊恼,是谁偷去了呢?经常在他身边的,除了一个寄住在他家的和尚外,再没有别的外人了……因此,他对这位和尚冷淡起来。
这位和尚发现主人对他有怀疑,就以“坐化”为名,不吃东西,饿死了。
后来,家人在宰杀白鹅时,发现明珠在大白鹅的肚子里。
原来,是大白鹅把珠子吞下去了。
事情弄清楚了,王羲之深感自己错怪了和尚,后悔不已,十分悲痛。
为了纪念这位清白的和尚,他将住房改建成“戒珠寺”,表示以失落明珠的事件为教训,对朋友应以赤诚相待。
王羲之名人故事(篇2)王羲之是1600年前我国晋朝的一位大书法家,被人们誉为“书圣”,绍兴市西街戒珠寺内有个墨池,传说就是当年王羲之洗笔的地方。
王羲之7岁练习书法,勤奋好学。
17岁时他把父亲秘藏的前代书法论著偷来阅读,看熟了就练着写,他每天坐在池子边练字,送走黄昏,迎来黎明,写完了多多少少的墨水,写烂了多多少少的笔头,每天练完字就在池水里洗笔,天长日久竟将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这就是人们今天在绍兴看到的传说中的墨池。
王羲之练字专心致志,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
他吃饭走路也在揣摩字的结构,不断地用手在身上划字默写,久而久之,衣襟也磨破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次,他为人写一块匾在木板上写了几个字样,送去叫人雕刻。
刻工发现字的墨渍竟渗入木板里面约有三分深。
于是人们常用“入木三分”的成语来形容书法笔力强劲,后来用它来比喻对事物见解、议论的深刻。
王羲之名人故事(篇3)一天,王羲之路过集市,见一家饺子铺门口,人声喧嚷,热闹非常。
尤其是门旁的那两幅对联,分外惹人注目,上面写着“经此过不去,知味且常来”十个字,横匾上写的是“鸭儿饺子铺”。
但是字却写得呆板无力,缺少功夫。
王羲之看罢,心中暗想:这样的赖字,也配写匾?又一琢磨:“经此过不去,知味且常来”。
【名人故事】王羲之的故事:酷爱书法,苦练成才
【名人故事】王羲之的故事:酷爱书法,苦练成才王羲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他对书法的执着追求和苦练成才的故事令人敬佩。
王羲之生于西晋时期的中国,他出生于一个文化人家庭,父亲是一位书法家,母亲是一位音乐家。
从小,王羲之便接触到了艺术,尤其是书法,在父亲的指导下,他开始学习草书和隶书。
尽管天赋出众,但王羲之并没有因此而自满。
他不断努力,不断地向其他书法家学习,他常常带着几卷纸和毛笔四处求教,向各个名家请教经验和技巧。
他认为只有不断地吸取他人的优点,才能提高自己的境界。
王羲之非常注重练习。
每天,他都会花几个小时坐在书桌前,反复练习字体的笔画和结构。
即使是最简单的字,他也要写上百遍,直到他满意为止。
他不计较时间和付出,只为了追求书法的完美。
有一次,王羲之听说有一位书法家在山中修行,他请教该书法家时,书法家告诉他:“你的字体已经相当不错了,但是你缺乏真正的心境。
”王羲之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他放下架子,重新审视自己的作品。
从此以后,他开始反思自己的书法,注重心境的表达,使自己的作品更加自然和富有灵性。
王羲之还非常珍惜时间,他说:“生命短暂,书法无止境。
”他明白时间的宝贵,所以他利用每一分钟都去书法上。
即使是在逆境和压力面前,他依旧坚持不懈地努力,不断地追求更高的境界。
王羲之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
他的书法作品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和赞赏,他的作品流传至今,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通过王羲之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书法的热爱和追求的坚持。
他不断地学习和练习,不断地追求自己的极致,这种精神和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工作中,只有不断地追求进步,才能达到真正的成功。
历史名人故事王羲之苦练书法
历史名人故事王羲之苦练书法王羲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他的故事充满了经历和奋斗的精神。
他对书法的执着追求和对艺术的热爱,让他成为了古代文化瑰宝的创造者之一。
本文将从王羲之的生平、苦练书法的经历,以及他的艺术贡献等方面,向读者展现这位历史名人的故事。
王羲之,字逸少,晋孝武帝时期的人物,是晋朝时期最重要的书法家之一。
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小就对文化和艺术充满了兴趣。
然而,在那个时代,书法被视为一种崇高的艺术形式,只有少数人能够有机会从事。
王羲之的家庭并不是很富裕,他的家人希望他能够谋求一个更稳定的职业,而非涉足书法。
然而,王羲之对于书法的热爱和执着是无法动摇的。
尽管他的家人并不支持他的决定,他还是决定离开家乡,前往洛阳寻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提升自己的机会。
在洛阳,他拜师学习,投入到书法的世界中。
他刻苦钻研,千方百计地寻找灵感和提升自己的技艺。
他学习了古人的作品,研究了历代名家的笔迹,不断地模仿和练习。
然而,王羲之并不满足于模仿,他追求自己独一无二的风格和个性。
他认为书法应该有独特的艺术表达,而非简单的模仿。
因此,他开始创新并摸索出自己的书法风格。
他注重笔画的变化和用笔的力度,追求灵动和生动的表现方式。
经过多年的努力,王羲之终于在书法界崭露头角。
他的作品精美而富有个性,被人们广泛称赞和传颂。
尤其是他的《兰亭集序》,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个作品展示了王羲之极高的艺术造诣和独特的创作能力。
《兰亭集序》以流畅的线条和优美的布局,描绘了一幅清新的山水画卷,同时又注入了王羲之独特的审美和情感。
王羲之对于书法的苦练和追求,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个人成就,更是为了将书法艺术发扬光大。
他鼓励人们学习书法,传播文化,并为后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他的影响力也超越了时代和地域,成为了后世书法家们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总结一下,王羲之苦练书法的故事展示了他对于艺术的热爱和追求的精神。
他不断努力,摸索出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并将其发扬光大。
关于王羲之生平的小故事有哪些(通用9篇)
关于王羲之生平的小故事有哪些(通用9篇)称病弃官篇一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三月王羲之称病弃官。
“携子操之由无锡徙居金庭。
建书楼,植桑果,教子弟,赋诗文,作书画,以放鹅弋钓为娱。
”[8] 他和许询、支遁等人,开始遍游剡地山水。
定居金庭后,书法兴起。
其后裔多擅书画,作品挂满厅堂、书房,人称“华院画堂”。
后人定村名为“华堂”,沿称至今。
名人故事之王羲之篇二王羲之简介王羲之(303-361),中国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有书圣之称。
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
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
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
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
东晋升平五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王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
王羲之兰亭序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现在住址存于革命老区山东临沂兰山区,受其影响命名了洗砚池街,且王羲之故居就在洗砚池街上。
王羲之对联故事有一年,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书写了一副春联,让家人贴在大门两侧。
对联是: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可不料因为王羲之书法盖世,为时人所景仰,此联刚一贴出,即被人趁夜揭走。
家人告诉王羲之后,王羲之也不生气,又提笔写了一副,让家人再贴出去。
这副写的是:莺啼北星燕语南郊谁知天明一看,又被人揭走了。
可这天已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左邻右舍家家户户门前都挂上了春联,惟独自己家门前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个办法。
王羲之想了想,微微一笑,又提笔写了一副,写完后,让家人先将对联剪去一截,把上半截先张贴于门上: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夜间果然又有人来偷揭。
可在月色下一看,见这副对联写得太不吉利。
尽管王羲之是书法名家,可也不能将这付充满凶险预言的对联取走张挂啊。
来人只好叹口气,又趁夜色溜走了。
初一早晨天刚亮,王羲之亲自出门将昨天剪下的下半截分别贴好,此时已有不少人围观,大家一看,对联变成: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众人看了,齐声喝彩,拍掌称妙。
魏晋书法名家王羲之
高中书法讲座魏晋书法名家王羲之概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动乱,连年混战。
政权更迭频繁,百姓民不聊生,但同时民族的融合,又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和文化交融。
加之宗教的传播,(老庄思想的复兴,佛、儒、道的融合),以及玄学的出现,又推动了文化艺术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书法,名家辈出,其中将楷书、行草诸体推向新境界的,当首推东晋大书家王羲之。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山东临沂人。
后居会(kuài)稽山阴(今浙江绍兴)。
出身名门,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王会稽”。
其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与其第七子王献之并称“二王”。
他本人被世人尊为“书圣”。
一.“书圣”的生平和思想王羲之出身名门,其家族是晋代屈指可数的豪门大士族。
他的祖父王正为尚书郎。
他的父亲王旷为淮南太守。
伯父王导更是名闻于世,历事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出将入相,官至太傅。
而他的另一位伯父王敦是东晋的军事统帅。
王羲之为人率真,不拘礼节,从小就具有比较旷达的性格。
因为出身名门,又少有美名,所以朝廷公卿都喜爱他的才干,屡次征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等职,皆被辞谢。
《晋书·王羲之传》说:“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
虽然不喜当官、喜欢清静。
但是当他不得已而任官时,也是不慕荣利且为人正直。
任职期间,曾对宰相谢安和参与朝政的殷浩等人发表过重要而切实的政见。
他还对饥民开仓赈济。
这些都说明其的品格。
王羲之家学渊远,自幼爱习书法,由其父王旷、叔父王廙(yì)启蒙。
王旷善行、隶书;王廙擅长书画,曾是东晋明帝的老师。
王羲之从小就受到王氏家族深厚的书学熏陶。
他少年时跟卫夫人学书。
卫铄(shuò),师承钟繇,妙传其法。
但王羲之善于博采众长,转益多师。
当他成年后,从卫书中脱出时,他又置身于新的层次之上。
他曾自述这一历史转折:“羲之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比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hú)书;又之洛下,见蔡邕(yōng)《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chăng)《华岳碑》……仍于众碑学习焉。
历史趣谈王羲之为什么被称为书圣 王羲之代表作品是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王羲之为什么被称为书圣王羲之代表作品是什么?导语:在中国历史上,能够与“圣”字联系上的可谓是寥寥无几,圣人孔子,诗圣杜甫,医圣张仲景。
而王羲之则被尊为“书圣”,在书法艺术史上其影响在中国历史上,能够与“圣”字联系上的可谓是寥寥无几,圣人孔子,诗圣杜甫,医圣张仲景。
而王羲之则被尊为“书圣”,在书法艺术史上其影响之大,成就之高,发展之全面,可谓是空前绝后。
王羲之,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自幼酷爱书法,真、草、隶、篆俱佳,尤善长隶书。
他是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星空中一颗最明亮的星星。
他出生于一个世宦世家,字逸少,原籍山东琅琊临沂,后南迁居于会稽山阴,也就是现在的浙江绍兴。
魏晋时期,不仅是人的觉醒时期,也是艺术精神的自觉时期。
王羲之自幼师从书法家卫夫人,得其精华,融会贯通,博采众长,开创了妍美流畅的行、草书法先河,从而一改汉魏质朴的书风,被后人誉为“书圣”。
并与其子王献之,在我国书法史上并称为“二王”。
王羲之对中国书法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他的书法艺术开一代之风气,树百代之楷模,受到当代和后代书法家的膜拜。
王羲之出生名门,又少有美誉,自然有名士脾气,其不欲为朝官,其实就是因为不愿在皇帝及公卿面前受拘。
他又好服食养性,做了会稽的行政长官后,因其地多有名山佳水,于是,王羲之就打算终老会稽了。
他与当时各名士名僧们游山玩水,吟诗作赋,清谈饮酒,十分畅怀。
东晋有一个习惯,在每年阴历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这叫做“修稧”。
晋穆帝永和九年即公元353年,农历三月三日,书圣王羲之和他的生活常识分享。
高考经典作文素材历史文化名人[王羲之篇]
高考阅读与作文材料精备(之十一)王羲之: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一、作家简介◆人物导语“唐诗,晋字,汉文章。
”文赋盛行于汉,诗歌辉煌于唐,而汉唐之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则书家辈出,书体纷呈,在书法艺术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王羲之,便是这一时期书法艺术的代表人物。
由于其书法运笔达到了随心所欲、无拘无束的境界,内心的情感于是能自然流露于笔端。
在江南三月天朗气清之际,王羲之点画之间让人感受到的是“思逸神超”。
让我们走进王羲之,走进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走进王羲之的书法世界。
●作家档案王羲之:321年——379年字号:字逸少;因担任过右军将军一职,故人称“王右军”籍贯:山东琅琊临沂人时代:东晋生平:幼时随家族渡江南下,定居建康(南京),住所就在刘禹锡诗中所言的乌衣巷(现在夫子庙一带)。
王家是仕族世家,王羲之的伯父王敦,王导,父亲王旷,都是东晋元老,“司马与王共天下”,权重一时。
由于门第的关系,王羲之早年入仕,颇为顺当。
但他生性恬淡,受魏晋玄学的影响很深,对仕途不很在意,而是流连山水,热衷于佛、道、音乐、书画。
父辈相继离世后,他在政治上连连失意,于是称病去职,定居会稽,专心书画。
作品: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很丰富,除《兰亭集序》外,著名的还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等。
名望:王羲之在书法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
他完成了中国书法由古体的篆隶向今体的楷、行、草的转化,开创了妍美俊健的书风,框定此后数千年中国书法的大致面貌,而被后人尊为“书圣”。
二、成名缘由▲贡献概述王羲之书法的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
在他的作品中处处流露出一种随心从化,恬淡平和的意境。
这和魏晋时玄理的盛行是分不开的。
玄学讲顺应自然,自由任情,“不滞于物”。
所以魏晋的名士,大多好山乐水,“放浪形骸”,倘佯自得。
王羲之也不例外。
并且他把这种玄远的风度,自觉或不自觉的,融入了自己的书法之中。
他运笔富于变化,却没有雕饰;笔画秾纤折中,不激不厉,超逸优游,有一种晋人特有的风韵。
【名人故事】王羲之吃饺子
【名人故事】王羲之吃饺子王羲之,字逸少,汉族,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之一。
他是晋代著名的书法家,被誉为“书圣”,尤以草书著名,代表作品有《兰亭序》等。
王羲之不仅是书法大家,同时也是个能文能诗的文学家,他的诗歌作品被誉为“玉石俱焚”。
与其他许多名人故事中的事迹不同,王羲之吃饺子这一故事却在人们的印象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个故事几百年来被流传下来,人们对此都怀有一份敬意。
其中包含着他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平易近人的性格。
话说有一年冬天,正是饺子的时候,王羲之和弟弟们俩人在家里准备包饺子。
他本着对家人的关爱之心,热心地去帮助准备饺子。
当时家里的饺子馅儿不够,王羲之便建议到邻居家借一些饺子馅儿。
他拿了一只夹子到邻居家借饺子馅儿,但邻居却不肯借给他,说这才是最关键的时候,自己家如果饺子馅儿不够,肯定也是赶紧去买的。
于是王羲之只好失望地离开了邻居家,并回到家里。
尽管邻居的态度让他非常生气,但王羲之还是很快平复了心情。
他对家里的弟弟们说:“邻居不愿借我们饺子馅儿,我们只能自己动手保障饺子的数量。
”于是他立即开始动手,和弟弟们一起开始准备饺子皮和饺子馅儿。
虽然累了一上午,但饺子终于包好了,大家都非常满意。
王羲之也想送饺子给邻居尝尝看,但后来却感觉这样做不太好,他担心对方会误会自己的意图,于是就没有送去。
这个小小的事情虽然并不算什么,但我们可以从中看出王羲之的高尚品格和道德情操。
首先,他在邻居不肯借饺子馅儿时,并没有与对方发生争吵,而是深思熟虑,想办法解决问题。
其次,他对家人非常关爱,不仅准备包饺子,还想着送给邻居尝尝。
最后,他举止得体,不直接送饺子给邻居,以免让对方有所误解。
王羲之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并不是只在高大的事情上能够体现的,而是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那些看似很小的事情中体现出来的。
王羲之吃饺子这个故事,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都能够让我们感受到他温和平易、心态豁达的性格,让我们也认识到做人应该如何培养高尚品格与道德修养。
古代名人 王羲之勤奋练字的故事_作文
古代名人王羲之勤奋练字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有很多的著名政治家以及书法家,而这些名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人们在平时生活中需要多加学习名人勤奋刻苦的精神。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学习名人的长处,更容易进步,下面是有关王羲之专注勤奋的励志故事,希望可以帮助到各位。
王羲之小的时候,练字十分刻苦。
据说他练字用坏的毛笔,堆在一起成了一座小山,人们叫它“笔山”。
他家的旁边有一个小水池,他常在这水池里洗毛笔和砚台,后来小水池的水都变黑了,人们就把这个小水池叫做“墨池”。
长大以后,王羲之的字写得相当好了,还是坚持每天练字。
有一天,他聚精会神地在书房练字,连吃饭都忘了。
丫环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催着他吃,他好像没有听见一样还是埋头写字。
丫环没有办法,只好去告诉他的夫人。
夫人和丫环来到书房的时候,看见王羲之正拿着一个沾满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
她们忍不住笑出了声。
原来,王羲之边吃边练字,眼睛还看着字的时候,错把墨汁当成蒜泥蘸了。
夫人心疼地对王羲之说:“你要保重身体呀!你的字写得很好了,为什么还要这样苦练呢?”王羲之抬起头,回答说:“我的字虽然写得不错,可那都是学习前人的写法。
我要有自己的写法,自成一体,那就非下苦工夫不可。
”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摸索,王羲之终于写出了一种妍美流利的新字体。
大家都称赞他写的字像彩云那样轻松自如,像飞龙那样雄健有力,他也被公认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之一。
有关王羲之专注勤奋的励志故事:王羲之练书法的故事王羲之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
父亲王旷为淮南太守,叔父王导为司徒,伯父王敦为扬州刺史,叔祖父王澄为荆州刺史。
他父亲这一辈人都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所以他有很好的学习条件。
王羲之小时候少言寡语,谁也看不出他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
但他热爱学习,喜欢钻研,遇事机智有心计。
他7岁开始临池学书,到10岁时,字写得已很有水平,他的叔叔伯伯都十分喜欢他。
王羲之到了11岁,很想学一点关于书法方面的理论著作,用来指导自己。
介绍王羲之的发言稿
介绍王羲之的发言稿王羲之,西晋时期的著名书法家和文化名人,他的书法被誉为中国书法的瑰宝。
王羲之的艺术影响深远,他对中国书法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今天我将向大家介绍王羲之的发言稿,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这位伟大的书法家。
王羲之的发言稿凝聚了他对书法艺术的独特见解和丰富的人生经验。
在发言稿的开始,王羲之表达了他对书法的热爱和追求。
他说:“书法是一门艺术,它以笔墨为媒介,展现了人的情感和思想。
”王羲之坚信书法的重要性,认为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对人生的理解和追求。
接着,王羲之提到了他对传统书法的理解和探索。
他强调了传统书法的价值和魅力。
他说:“传统书法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它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精髓。
”王羲之通过对传统书法的研究和创作,致力于传承和发展这一宝贵的艺术传统。
此外,王羲之的发言稿还涉及到他对创作灵感的思考。
他认为,灵感是书法创作的灵魂和动力。
他说:“灵感来源于生活,来自于观察和思考。
我们应该敏锐地把握身边的一切,从中发掘创作的灵感。
”王羲之提醒我们,创作不仅仅是技巧和功夫,更是对生活和世界的深入思考和洞察。
在发言稿的结尾,王羲之分享了他对未来书法发展的展望。
他表示:“书法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我们应该保持对书法的敬畏之心,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技艺和创作水平。
”他鼓励年轻一代书法爱好者勇于探索和创新,以传统为基础,追求独立的艺术风格和表达方式。
王羲之的发言稿通过对书法艺术的深入思考和独特见解,展现了他对书法的热爱和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传统书法的珍视和推崇。
他的话语无不蕴含着对艺术、生活和人生的智慧和感悟。
这篇发言稿不仅给了我们对书法艺术的新的思考和理解,更为我们的人生增添了一份美的追求。
在今天,王羲之的书法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他的思想和艺术构成了中国书法独特的魅力。
通过了解王羲之的发言稿,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感受到这位伟大书法家的人格魅力和艺术境界。
正是因为有了王羲之这样的人物,中国书法才能够源远流长,影响世世代代的书法爱好者和艺术家。
王羲之的人物评价
王羲之的人物评价王羲之的书法,相信大家都非常了解。
那么,关于王羲之这个人,你们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王羲之的人物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历代对王羲之书法的评价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
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
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
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
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
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与两汉、西晋相比,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
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总之,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
后来的书家几乎没有不临摹过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书圣”美誉。
他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曾留下形形色色的传说,有的甚至成为绘画的题材。
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
没有原迹存世,法书刻本甚多,有《十七帖》、小楷乐毅论、黄庭经等,摹本墨迹廓填本有孔侍中帖、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快雪时晴帖、频有哀帖、丧乱帖、远宦帖、姨母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寒切帖、行穰帖以及唐僧怀仁集书书《圣教序》等。
王羲之的书法影响到他的后代子孙。
其子玄之,善草书;凝之,工草隶;徽之,善正草书;操之,善正行书;焕之,善行草书;献之,则称“小圣”。
黄伯思《东观徐论》云:“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
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
”其后子孙绵延,王氏一门书法传递不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思牵手】
《兰亭集序》是他为一本诗集写的序言。关于兰亭集序的产生背景,你知道吗?
【特色赏析】
“仰望碧天际,俯瞰绿水滨。”站在兰亭之畔举目仰望,只见天空碧蓝碧蓝,一下子就可以看到远处的天地交际线;再俯下身子看到的就是兰亭边那一池澄澈的碧水。天碧蓝,水碧绿,两碧相映,就把人们带进了一个表里俱澄的美妙世界。同时也为后面情怀的抒发开辟出可令人无限暇想的时空。人们也仿佛看到诗人正和墨持笔面对着桌上平展的大纸构思他的文章,运筹他的笔法。
而作为美文妙笔的《兰亭序帖》更为世人所熟悉,通篇有一种和谐的韵律,最能体现王羲之书法艺术的高深造诣,其章法浑然一体,笔锋婉转藏露,变化细微,结体疏密有度而婉转自然,墨气忽浓忽淡,令人赏心悦目。其完美的艺术风神,不仅代表了魏晋时代的最高水平,也标明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全面成熟。
◆作品读思
选文一:《兰亭集序》
三、作品在线
◆作品概述
历史上留传下来的王羲之书迹为数不少,但真迹无存,大多是传世的临本和摹本。除了《黄庭经》、《乐毅论》等为小楷体外,大多为行草书迹。其中,《姨母帖》结体浑朴凝重,用笔遒劲洗练,风格古雅。《初月帖》行笔潇洒,表现出一种流动的风神。《寒切帖》写来从容不迫,自然流畅。《平安帖》用笔精严,体势多变,沉静秀雅,是王书的典型作品。《快雪时晴帖》结体端庄,运笔流畅,神完气足,为王书真品。《十七帖》草法灵动,点画分明而气势连贯,面貌清秀而骨力内含,被后世推为草书绝品。
美文佳诗妙书三全其美,唯我书圣!
【读思牵手】
你认为王羲之为什么能创造出“美文佳诗妙书三全其美”的境界?
【释疑参考】
王羲之终其一生崇尚自然,雅好翰墨,淡薄功名,优游于山水之间自得其乐,是魏晋人物中的佼佼者,其名士风范得一“真”字,正是这种顺应自然,自由任情,不滞于物的真性情,使他创造出“美文佳诗妙书三全其美”的境界,为后世之人所景仰叹服。
“寥朗无涯观,寓目理自陈。大矣造化工,万殊莫不均。” 寥远明朗的蓝天碧水,人们虽无法具体地度量它们的大小,但这大千世界运行的规律和变化的道理,则可通过人们的观察和感悟来把握和运用。人为万物之灵,应该有这个本领。大千世界,万事万物,纷繁复杂,各不相同,可这些都是天地的自然造化,在这一点上大家是平等的。诗人淡泊名利、放浪形骸的、豁达的、无拘无束的人生追求,在此是暗暗嵌入。人生最宝贵的东西就是生命,生命对任何人只有一次机会。从这个角度来看,不能因为你是帝王将相、达官贵人,你的生命次数就可以多;也绝不能因为你是平民百姓,你就没有来人世走一遭的选择。也正是诗人具有这样的思想,才使得他能够沉下心来苦练书法,在书法和学识上标新立异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 作家档案
王羲之: 321年——379年
字号:字逸少;因担任过右军将军一职,故人称“王右军”
籍贯:山东琅琊临沂人
时代:东晋
生平:幼时随家族渡江南下,定居建康(南京),住所就在刘禹锡诗中所言的乌衣巷(现在夫子庙一带)。王家是仕族世家,王羲之的伯父王敦,王导,父亲王旷,都是东晋元老,“司马与王共天下”,权重一时。由于门第的关系,王羲之早年入仕,颇为顺当。但他生性恬淡,受魏晋玄学的影响很深,对仕途不很在意,而是流连山水,热衷于佛、道、音乐、书画。父辈相继离世后,他在政治上连连失意,于是称病去职,定居会稽,专心书画。
【书法感悟】
《兰亭集序》不仅是一篇名文,而且是一本名帖。王羲之以蚕茧纸、鼠须笔书写,全帖28行,325字,一气呵成。用笔、结体、章法、韵致,尽善尽美,元代鲜于枢评定为“天下第一行书”。
就是这区区三百多字,却在王羲之的神笔下,个个“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被历代奉为“天下第一行书”,其作者王羲之也因此成为独步千秋的一代“书圣”。
表面上诗人是淡泊名利放浪形骸无拘无束,而背后却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书法艺术宝藏,这是那个时代的任何帝王将相、达官贵人无法与之相比的。只此一点,诗人即可笑傲王侯将相,冷对世俗偏见。这种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方法,是值得后人深深思考和好好借鉴的。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话锋到此一转,虽然“群籁虽参差”,可对我来说却每时每刻都是新的,同样表达了“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的愉悦心情。正是诗人以一颗纯正之心来观察大自然,才能发现大自然的美,才能以自然之美为依托来抒发美、创造美,才有了这陶醉大自然与感悟人生哲理合二为一的情词俱佳的优美诗篇 。
【导读】
王羲之的书法真可谓“挥毫前无古人”,他的文章也的确是“点墨后无来者”。
【正文】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他运笔富于变化,却没有雕饰;笔画秾纤折中,不激不厉,超逸优游,有一种晋人特有的风韵。
王羲之的书风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尤其是经过唐太宗的大力提倡,他所开创的流美俊逸的书风一直笼罩着中国书坛。唐宋元明诸家,很少听说没有临习过王羲之的。直到清代碑学兴起,北派强雄粗犷的风格重新为人们所重视,这种局面才有所改观。
王羲之作为一代书圣,其艺术风格表现在多方面。其一,他在精研前世书家的基础上完善了新的书体,成为当时书法创新的领头人。其二,他以雄强的笔力创造了一个变化多端的书法艺术世界,内容丰富的艺术变化,显示了他不同于常人的神采与魅力。其三,王羲之的书法艺术,体现和代表了时代和个人的精神风韵,创造了意语深邃的艺术境界。
【释疑参考】
中国民间有一个风俗,在每年农历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踏青游玩,以消除不祥,这种风俗称为“修褉”。公元353年3月3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包括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和诗人共41位,到兰亭的河边修褉。大家饮酒作诗,玩得非常愉快。作完了诗,有人建议把诗汇编成集,并公推王羲之作一篇序文。这时王羲之已经快醉了,他趁着酒意,拿起毛笔,在蚕茧纸上写了一篇序文,就是后来流传后世的《兰亭集序》。这篇书法作品本来只是草稿,全文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们集会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兴致高涨,写得十分得意,据说后来他几次重写,都没有当初写得好。
这一天,天空睛朗,空气清新,春风和暖,使人舒畅。抬头纵观宇宙空间之广大,低首俯察地上万物之繁多,借此来放开眼界,畅舒胸怀,尽情地享受眼观耳听的乐趣,确实很快乐啊。
人们相处在天地之间,一生很快就度过了。有的人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家里与朋友倾心交谈;有的人把情怀寄托在自己爱好的事物上,不受世俗礼法的约束而纵情游乐。虽然人们对事物的取舍千差万别,性情也有沉静和急躁的不同,但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暂时感到得志,就会喜悦满足,竟然忘记了人生衰老之年很快将要来临。待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感情也随着事物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感慨就跟着发生了。原先所喜爱的事物,转眼之间就变成了陈旧的遗迹,对这些尚且不能激起心中的感触;更何况人的寿命的长短完全由造化安排,最终归于消灭呢。古人说,“死生也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啊。”想到这一点,怎不令人悲痛呢!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参考译文】
晋穆帝永和九年,干支纪年是癸卯年,这年三月初三,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举行春禊活动。众多贤能之士都来参加,王、谢家的小辈长辈也来。兰亭这地方有高高的山,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修长的翠竹,还有清澈的溪水、急泻的湍流,这些景物交相辉映,环绕在兰亭四周。把溪水引来作为漂酒杯的环曲水道,大家列坐在环曲水道边,虽然没有音乐伴奏的热闹场面,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酣畅地抒发内心的感情。
选文二:《兰亭修禊诗》
【导读】
王羲之乘兴而作的《兰亭集序》,不仅文采灿烂,绝妙的书法更让后人叹为观止。其实,他在《兰亭集》里留下的篇章也是诗中的上品。
【正文】
兰亭修禊诗
仰望碧天际,俯瞰渌水滨。寥朗无涯观,寓目理自陈。
大矣造化工,万殊莫不均。群籁虽中年时候创作的《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的书法艺术受到历代书法家的推崇。作品中的二十多个“之”字,竟然每一个的写法都各不相同,毛笔表现汉字书法的艺术达到极致。
▲评论资料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梁武帝萧衍称羲之书:“字势雄强,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
作品: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很丰富,除《兰亭集序》外,著名的还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等。
名望:王羲之在书法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他完成了中国书法由古体的篆隶向今体的楷、行、草的转化,开创了妍美俊健的书风,框定此后数千年中国书法的大致面貌,而被后人尊为“书圣”。
唐太宗李世民更是赞叹:“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唯王逸少乎!”
大诗人李白曾赋诗:“右军本清真,潇洒出风尘……扫素写道经,笔精妙入神。”
北宋黄庭坚曰:“右军笔法,如孟子言性,庄周谈自然,纵说横说,无不如意。非复可以常理待之。”
当代书坛泰斗启功曾为临沂王羲之故居题诗:“琅琊众望标千古,王草颜真冠书府;我今执笔也题碑,鲁班门前弄大斧。”
二、成名缘由
▲贡献概述
王羲之书法的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
在他的作品中处处流露出一种随心从化,恬淡平和的意境。这和魏晋时玄理的盛行是分不开的。玄学讲顺应自然,自由任情,“不滞于物”。所以魏晋的名士,大多好山乐水,“放浪形骸”,倘佯自得。王羲之也不例外。并且他把这种玄远的风度,自觉或不自觉的,融入了自己的书法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