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学科中的德育渗透

浅谈语文学科中的德育渗透
浅谈语文学科中的德育渗透

浅谈语文学科中的德育渗透

德育为先,德育为本,德育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占有绝对的地位。所谓德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的教育,其作用是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整体工作起着导向保证作用,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不断地提高社会主义道德觉悟,并使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将来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奠定基础。

德育的基本途径有很多,除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班主任工作,团队活动劳动、社会实践,环境的优化以及课外活动外,各个学科的教学更要渗透德育思想。

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从而达到学科德育在学科中完成德育和智育的统一。

在学科教学中,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作为基础学科对学生思想和道德情操以及对其他学科的学习起到积极作用。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民族素质起到推动作用。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有浅显的认识。

一、提高语文教师基本功的修炼。

“打铁还需自身硬”这句话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得心应手还需要磨练功。

语文的特性是工具性,它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的精髓运用文字记录并传承下来,大部分经典如四书五经,《百

家姓》《千字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的小说中德育思想性非常强,有利于学生的接受和学习并进一步传承下来。语文教师则是传承者,唐代愈已经在《师说》中明确提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其中的传道放在首位,那就是要求师者应以传道作为根本。而大多数语文教师却将授业作为主旋律,单纯去传授知识,强调语法,苛求释解,实际上这样就大错特错了。当我们读到经典《大学》开篇时:“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目的就是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新课程标准》中也强调了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渗透德育的思想。这就给语文教师提出了现实的要求,教书是为了育人,育人是我们达到的终极目标。在语文课本中,大多数篇章思想性很强,有很多有价值的容直接从文字中体现德育思想,有些文章虽没有直接点出但在其中蕴含丰富的思想涵,有些文章也可以通过拓展延伸到德育思想上。可以说每一篇文章都有可挖掘的德育要点,而这种挖掘渗透不是受教育者而是语文教师。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上应该有深度,又外延地寻找德育容,再通过教学感悟形式传授感染学生,让学生慢慢融入思想,再转化成为因——自主行为实践,形成良性循环,那么中华民族的精髓——道德品质,才能得以延续。语文教师担负的不仅仅是教书的表层任务,更重要的是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未来,因此语文教师要提升功,修炼自我,

以更好的达到我们的最终目标。

1、语文教师要不断补充中华经典。

浩渺的中华经典,能丰富人的涵,开阔人的心胸,净化人的灵魂,启迪人以智慧。这样更有利于德育思想的渗透,让学生的言谈举止落落大方。作为语文教师接触博大精深的国学经典并不多,利用典籍旁征博引更是少之又少。教育学生缺少根的东西,很难达到教育深层次效果。语文教师学习经典为了更好与课程有机的统一,高效的配合。课文中文质兼美的文章,情感、道德、文学性具佳,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过引经据典,不仅能达到知识的吸收,还有精神上之所得。这样学生对于老师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这也是促进学生德育良性发展的很好契机。教师不断地学习经典充实自己,丰富自己来营造更好的德育氛围。

2、语文教师要了解学生群体的认知水平。

语文教师要了解学生是哪一类受众群体,孩子的身体和身心发展到一个什么样的阶段。不同阶段的学生,有各自的认知水平和认知标准,作为语文教师不能盲目的拔高孩子的认知水平,应该符合孩子的特点。

低年级语文课本中简短的小故事,蕴含着简单的道理,教师不要人为的拔高;高年级课文文章篇幅较长,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深层次的理解,透过现象看本质。现实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拔高,忽略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孩子的个性特点,超出了学生接受的围,思想感情缺少了认知,就更谈不到德育渗透了,这样学生就把最

朴素的情感丢掉了。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德育没有了根据,没有落实,把学习课文单纯的局限于学习知识点上,灵魂没有升华,达不到德育目标,德育徒劳无功。

3、语文教师要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影响学生。

语文教师渊博知识,固然能吸引学生,但是自古以来身教胜于言教,教师的职业素养,道德品质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教师身教在教育教学中是最好的榜样,起到示作用。语文教师的一言一行在潜移默化地影响感染学生。加里宁说过:“一个教师必须好好的检点自己,他应该感到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处于最严格的监视之下”。马卡连柯也说过:首先是教师品格的冶,行为的教育,然后才是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学校集体讲话,参加活动,教师形象凸现出来,学校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却做不到,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间,日后语文教师再要求学生做时,学生也做不到。教师还不清楚孩子为什么不听自己的话,殊不知,你的言行已经影响了学生,这就是所谓的上行下效。

语文教师平日所讲和平日所做一致,带动所教学生的道德情感是无法估量的。教师作为成年人,认知绝不是语文课堂所教的一节课,而是你教学的方法,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如果语文教师将自己高尚的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渗透于语文教学中,那么学生会收益匪浅。

二、语文教师要善于捕捉教育契机,达到高效。

语文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是为了渗透德育而渗透,应该是

悄无声息地将德育思想及行为潜移默化地植入孩子的头脑中,应该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这样智育同德育就会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对学生的作用影响是很大的。

(1)爱的情感是德育的重中之重,也是德育思想的正能量。高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心理特点,道德水平,想象力以及情感特点都较中低年级高出一截。以小学六年级为例,编者在编写教材时每一章每一课都渗透出人类之大爱:既有对自然地爱,又有动植物的喜爱,也有人与人的关爱,更有对祖国无限的热爱。这样就提供德育渗透的环境,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能发现爱,感受爱,理解爱,实践爱,把爱回报于他人,家庭和社会。《山中访友》一文是六年级开篇文章,汉荣先生对山中的一草一木都充满浓浓的喜爱之情。通过教学让学生有感知,有体会。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老朋友,并把山中动植物赋予了人的特点,让动植物通人性,通灵性。山中一切仿佛在与我窃窃私语,谈天说地侃侃而谈,更有甚者为我唱歌、吟诵,字里行间无不充满作者对每一个事物的喜爱之情。语文教师抓住作者的情感,推而广之引导学生,山中的一切默默地为我们做出无私的奉献,我们难道不去喜欢他们,爱护他们吗?也希望学生对自然界的事物充满喜爱之情,爱护他们,保护他们。

《詹天佑》一文,开篇点明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一上来就把本文的感情基调定下来,他的才能为了突出他的爱国。詹天佑心系祖国,才接受在外国专家看来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

务,他的言行,思想无不渗透我们的德育思想。他要为国家争气,不再受外国人的欺压,让中国人扬眉吐气,他身先士卒,一丝不苟,持之以恒,这些不都是德育思想吗?不都体现德育观点吗?语文教学中教师由对一个人的敬仰上升到对祖国的至高无上的情感上,引导学生在深入了解詹天佑的知识:耶鲁大学毕业后放弃优厚条件回国;主持修筑中国天津到塘沽的铁路等等。这样情感又一次提升,达到德育的效果。

列夫·托尔斯泰的《穷人》,周晔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季羡林的《怀念母亲》等文章都蕴含着深沉、博大的爱。只要我们语文课堂教学时做个有心人,那么德育情感必然会随风潜入夜般到学生的心灵深处。

(2)运用积累,巧设谜团,渗透德育。

语文学习的形式有很多,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积累就是其中的方式之一。积累不是知识,也不是技能,而是一个有众多心理因素参与的复杂学习过程。从学生的角度审视,积累阶段就像是在人生的画布上涂抹底色,不在于一形一态,不拘于一招一式,重在民族语言色彩的浸润,为学生终身的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积累的容要能净化学生的心灵,有很多的德育思想蕴含其中。文圣欧阳修之所以成为宋代文坛领袖;周恩来之所以能用他的睿智让西方记者哑口无言;达芬奇之所以堪称世界奇才------他们的成功皆与丰富的积累有关。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语文教师教学,应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和学习热情,更要注重把德育思想传给他们。

例如《匆匆》这篇文章是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让学生知道时光易逝,应抓住时间,好好利用时间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通过首字连接的方法开头教学。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逆量情驹如年高破

之齐逸过指老德血

交观致隙掌成劭流

每个成语的第一个字连在一起,就是岳飞《满讲红》中的一句名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同时这句话又是一个谜面,打《红楼梦》中的人物——惜春。这样积累词语与文章容结合在一起,不但很好的与文章容整合,更重要的是这样教学会使德育渗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积累设迷不但能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不断提升,同时学生学习兴趣也在提高,里面蕴含的思想也在潜移默化的融入学生的思想。这些小小的尝试会给我们的德育带来生机,带来希望。语文教师多去发觉,多去开发,让新的尝试成为教育的契机,成为德育的阵地。

(3)语文教师要学会创造,将德育深化。

作为语文教师,通过教学的环节既要把知识传给学生,让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接受,又要能培养学生的品行,达到德育渗透之功效。为此教师应开动脑筋去教学。可以把相关的容进行创编:

例如可以编一些顺口溜:“横戌点戍戊中空,一横一瞥那念戎。”记住词性十二类“名动形,数量代,副介连,助叹拟。”把课文谱上曲子唱给学生听,这样既能冶学生情操又能让学生记住文章容,学生课上思维活跃,每一节课都能很好的把本课的容掌握和吸收,这样学生就乐于上语文课,更有利于德育思想地渗透。

学习诗歌时,可以写诗:“自古勤俭为美德,近雷一袜多补丁。血汗生钱不容易,多奢又有何所营?”这首诗教育学生要勤俭节约。“昨日一睹三国风,往日憧憬在眼中。嘶杀喊叫留心底,人类何时得安宁。”这首诗教育学生要热爱和平,同学之间要友好和睦。“星星几棵草,独竖天地间。一朝野火夕烧尽,点点几多愁。回转身首望,却见花枝展。野火虽烧燎原尽,却砺万物新。”这首词告诉学生要有奉献精神。语文教师把知识无形的传给学生时他们掌握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创编容的思想和灵魂。看似表层授业,实质是语文教师在传道。

这就是契机,语文教师要善于捕捉教育的契机,那么教师才是有思想的人,与责任的人。正如名言所说:“种树者培其根,育德者育其心。”语文教师教学时经常有意识培养,还愁达不到德育效果吗?

三、语文教师要努力推而广之,大力弘扬。

语文教师引用学科这个主渠道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使语文教学课堂成为学生发展的育德场所,这些是德育过程的一部分,如果想让学生通过语文教学在德育方面有所得,那么课外延伸非

常重要。从心理学角度看,一个人要形成一个好习惯需要21天,那么除了课堂渗透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巩固加深方面一定要有课外延伸拓展,否则达不到育德的效果。我们可以把课堂教学容变成课下积极的活动,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布置作业方面,不但要有学科知识上的容,而且要有德育方面作业。学生的作业不仅是写在书本上的,还要体现在行动上。

学习《穷人》一课后,学生知道桑娜和渔夫宁愿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良好品质,语文教师可以留帮助身边的有困难的人,虽然说我们不用吃苦,但周围有困难的人还是有的,不管是生活上的还是学习上的,学生都要伸出援助之手。

阅读《悠悠寸草心》文章时,名牌大学生在社长的要求下为自己的母亲做点什么,大学生从中感受到母亲为自己奔波劳碌实在不容易,要好好孝顺自己的母亲。语文教师可以留在家里为父母长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的作业。

同时语文教师还要把课堂德育渗透融入到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拓宽学生的生活视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增强德育的实效性。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思想和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与情趣。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发散思维,这样就把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思想渗透到教学以外的延伸活动,德育效果会大大提高。也可以说通过推广延伸就是为了加深培养学生的德育思想。叶圣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就是育人。如果语文教师将自己所讲的课

堂容延伸到课外推而广之,大力弘扬,那么学生会受益终生的。

泰戈尔在他的《飞鸟集》诗中这样写道:不是锤的敲击,而是谁的载歌载舞,使粗糙的势头变成美丽的鹅卵石。这句话足以证明语文中的德育思想渗透于语文教学的各个领域,语文教师抓住这个主渠道,那么德育这朵奇葩必然绚烂无比。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课题小结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课题小结 武安小学:何仁碧 本学期我校在具体的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教材优势,进行德育渗透的课题研究,让德育与知识、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促使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一、在教学中,坚持文道结合的原则,让学生获得思想品德教育能更具体、形象。 语文学科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点,思想形成了学科知识的内在属性,它们互相融合,互相渗透,脱离了教材,谈品德,德育是空洞的说教;反之,没有德育的教学,智育也是苍白的。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落实教学目标,德育智育结合,文道结合是必要的,对于具有丰富而生动德育教材学科的各学科而言,这一点更是关键。 在教学中,通过介绍学习背景,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欣赏,归纳总结等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定写作技巧的同时,能更具体形象地获得思想教育教学效果。例如我在执教《称赞》一文时,是这样做的。《称赞》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很有启迪意义的童话故事。学习这篇课文,让孩子学会发现别人的优点,学会称赞别人是非常有意义的。朗读是二年级学生一项重点训练项目。为此教学中,我没有过多地分析、讲解课文,而是充分创设情境,以情感为纽带,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重点词句,采用自由读、同桌对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指导朗读,使学生在多层次、多角度、多元化的读书中领悟到称赞带来的快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找出小刺猬和小獾互相称赞的句子:“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和“你的苹果香极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苹果。”这两句话。通过抓重点词“真”“一个比一个”“香极了”等指导学生朗读。同时还抓住了小刺猬和小獾对话的其它句子,培养学生从朗读到感悟。如:小獾的板凳做得很粗糙,小刺猬为什么还要称赞他呢?进而抓住“板凳做得很粗糙,但是看得出,他做得很认真”这句话,引导学生理解肯定别人的认真态度。学生从中学会了欣赏和称赞,体验到了称赞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二、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之成为学生积 极向上的动力。例如我在执教《小鹿的玫瑰花》一文时,我是这样做的。这篇故事语言美,情节曲折,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但理解“为什么说小鹿的玫瑰没有白栽”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一课的重点、难点也就是理解小鹿的玫瑰花为什么没有白栽,体会栽花种草的价值,认识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从中也能得到快乐。教学中为了突破重难点,应该从小鹿的弟弟说的两句话:“这玫瑰你白载了,一朵花都没有看着。”“看来你的玫瑰没有白栽!”一开始是“白栽”到后来又说“没有白载”,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其实这一个问题就引出了整篇课文的重点,从而也突破了难点以此师抓住鹿弟弟说的两句话,然后男女生对比朗读,从而生成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所以教学时,我把重点放在学生朗读课文上,先是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读,然后指导学生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鹿弟弟的话,读读这两句话,想想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吗?有的学生就说:“我觉得奇怪,鹿弟弟为什么开始说玫瑰白栽了,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方案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一、指导思想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高中语文教学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掌握基本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激励他们为建设祖国而努力学习,把他们培养成为新一代的有用人才。“德育、智育、体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的三个重要方面,德育属于教育目的的范畴,德育不是学校的一种工作,而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归宿,是学校一切工作的最终目的。”诚然,德育有相对的独立性,学校可以开设思想品德课,有进行道德教育的班会及其他措施等。但这些以直接进行道德教育为目的的上课或活动,毕竟是在时间上是有限的,内容上也是不足以完成德育的。因此,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要把德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育当中去,特别是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课,更应该做到相互联系,密切协调,把德育教育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当中去。 高中语文教育属于基础教育,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所担负的任务则更具特殊性。从语文学科的特点来看,语文学科以“文”为主,内容形象化、情感化、审美化,“以文载道”、“寓道于文”,其中的思想教育要因“文”而施。语文学科的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意味着它不仅在智育方面,而且在德育、美育等方面,都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

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更加强调加强德育,在教学中渗透德育,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语文教学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 二、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途径及方法 高中语文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利用各种契机,积极进行德育渗透,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语文是德育的最好的载体,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语文自身的德育资源,真正做到不仅教书,更要育人。依据语文自身的特点,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妙加组合,巧于安排,精当点化,使语文和德育的结合成为水到渠成的自然之作,就是语文教学的至高境界,也是德育教育的至高境界。 (一)潜移默化,移德育之花接教材之木。 “文以载道”,课文中的许多内容都是非常好的德育材料,可以直接进行德育渗透。充分利用教材本身的德育功能,造取恰当的时间,适宜的机会,巧借材料,融德育于其中,纳思想在其里,如春风化雨,于悄无声息中,让学生在欣赏享受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得到培养。 语文教材选编的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而这些文章往往凝结着作者本人的情感精华。因此,每次上新课之前,教师抓住“激趣导入”这一环节,恰当巧妙地设计导语,可以引发学生的阅读动机,调动学生内心的积蓄,隐埋的情感,从而认真地去阅读体会,去认识文章的精神内涵,思想上得到升华。在对文本的品读感悟中,教师更应该自然贴切地进行德育渗透。可以以情激情,教师表现出来的鲜明爱憎,会深深地影响学生,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教师产生共鸣,情操得以陶冶。也可以借助于朗读和表演,通过生动的朗读,能把文中内在的深刻含义和丰富情感表达出来。朗读前,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情感,提示朗读的要求,再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很容易使学生自觉地感受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 语文学科内容的重要特点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俗话说:文以载道,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语文教学进行思想教育,就是要通过语文教学挖掘学生的潜能,把学生潜在的感情和理解都挖掘出来,发挥出来。 下面,我谈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几点体会。 一、抓住字、词教学,进行思想教育。 识字:

在教学中抓住字词教学,指导学生把学习字词和渗透思想教育联系起来。如学碴,有个同学编了个字谜,一个人拿石头砸警察。我首先表扬他善于动脑,然后引导大家评论,这样做对不对?把认字与育人联系起来。 写字: 思想教育渗透在语文学科的各个方面。在写字教学中,如果把写字同育人结合起来,就能使学生在情趣盎然的字形、结构分析中把握写字规律,明白做人的道理。 二、发挥多媒体优势,渗透德育教育。 俗话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当儿童感受到纯洁、善良、真实的形象时,心中便会产生一种难以言喻的喜悦和兴奋,这将有助于他们道德完善,情趣的陶冶及对人生真谛的领悟。电教手段以它独特的优美画面,悦耳的音乐,激发学生继续探究作品内在美及主动学习的精神,达到授文传道的目的。

三、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文章中心。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文学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口诵心悟的过程,就是运用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学生朗读技巧,还要多读多想,潜心阅读,读出内涵、读出感情、读出意味。 四、重视习惯养成教育,培养良好习惯。 小学生自控能力差,善多变,思维辨别能力差,我们就要从一些起码的习惯上要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如写字的习惯,生活习惯,文明用语习惯等方面,加以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增强其辨别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总之,我们要通过语文教学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把学生潜在的感性和理性的能力都挖掘出来,发挥出来,把德育渗透在听、说、读、写的各个环节,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使之和谐统一,让学生在接受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体会作品的内在蕴含,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达到授文传道的目的。

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案例

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案 例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案例 语文是传情达意的工具,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在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的同时,受到思想政治、道德情操、人文素养等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德智全面发展。因此挖掘语文教学的博大教化力量,提高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是深化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重要途径。下面笔者就个人体会,谈谈在语文学科中如何更好的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课文涉及的内容广泛,文章体裁多样化,任何知识的教学,老师都可以在适当的范围内创造出一个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声情并茂的散文,老师可通过朗读把优美的声音形象呈现于学生面前;平淡如水的说明文,可借助形象风趣的话语解说其中的事理;说理性文章,可用通俗的哲理把学生引入严密的逻辑世界。教材是进行思想教育的凭借。因此,教师应充分、全面、深入地探讨教材,准确把握教材中蕴含的教育因素,注重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的内在联系,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适时、适度地进行思想教育,把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课前深入备课,挖掘品德教育素材。 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深入钻研,挖掘每篇课文的德育因素,确定每一课的教育点,即每篇课文可以运用文中哪些内容(字,词,句,段)对学生进行哪一方面的思想教育,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确保在教学中做好既教书又育人。例如在备第十一册教材时,教师

可以根据课文特点定出思想教育内容。《开国大典》《狱中联欢》《长征》等课文,讴歌革命传统,表现革命前辈的献身精神,可以使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增强他们继承革命传统,为建设祖国作贡献的责任感。《伟大的友谊》《一夜的工作》等课文,赞颂了伟人的高尚品质,为学生树立了做人的榜样。《长城》《桂林山水》《林海》等课文,描写祖国河山壮美,文化灿烂,可以提高学生民族自豪感和家国热情,并能使学生受到爱美情趣的陶冶 (二)提供写作背景,感受作者创作心态。 要使作者的情感内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首先要缩短学生和作者的心理差距,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使他们置身于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去感受作者写作时的特殊心态。如教《詹天佑》一课,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学生从中可以了解到中国过去的一些情况,感受到詹天佑为国争光,为中国人争气的民族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利用电教手段,强化课文情感渲染。 教师要创造特殊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境渲染之中。在一种心理场的影响下,去感受课文的内容,以产生强烈的情境感应效果。如《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教师可播放桂林山水中漓江、象山、老人峰、骆驼峰等景点剪映,让学生大饱眼福,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再加上配乐情感朗读,使学生沉醉于祖国江山分外妖娆的美感之中,一种爱美情趣,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便油然而生,由衷而发。这时教师可让学生浮想联翩,谈谈云浮景色秀丽的蟠龙洞,云雾山等,由此想到全国各地的名山名水名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学习教育.doc

........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近几年来,学校里属于独生子女的学生越来越多。许多孩子的父母或忙于工作,或忙于生意,或外出打工,总之孩子大多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这种隔代的生活和教育,因为生活经历、文化结构、教育理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家庭教育始终跟不上学校教育的步伐,导致部分学生在家庭中养成了一些不良的品行,如:过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娇生惯养的日子,缺少爱心和亲情;好逸恶劳,缺乏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凭意气用事的时候比较多,理智的时候少等等。学校里,大部分老师在教学时是只管“教”,而不管“导”,许多课本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德育教育素材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劳、美的和谐发展。语文教学要在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小学德育规程》中也说:要把各学科蕴涵的德育资源充分地开发出来,把各学科已有的德育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受到德育教育。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思想家老子等人都曾倡导和践行过所谓的“无 言之教”的教育。南朝教育家颜之推指出:“人在少年,精神未定,所与款押,熏清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易暗化,自然似之。”农村有句俗 话:“人看从小,马看蹄爪” 。这些都充分说明中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小学生正处在人生的成长时期,记忆力、模仿力强,求知欲旺,对所见、所闻、所做、所感都会刻骨铭心。可见小学这一阶段的德育教育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应该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十分关注的问题。笔者认为它并没有什么固定模式,重要的是教师自身应有“既教书又育人”的意识。结合小学生心理发育的特点,笔者在这方面努力做了一些尝试,现谈几点粗浅的见解,与各位同行进行交流,以期抛砖引玉。 一、充分利用教材,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剖析来体会、渗透德育 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凭借教材进行应该是主渠道。语文学 科不仅集工具性、知识性和能力、文学欣赏于一体,更重要的是它也是一门

小学语文学科德育案例3

小学语文学科德育案例 《最棒的玉米》是一篇人文性很强的童话故事,全文采用拟人的手法,讲述了一个收获的季节里,一个长得很棒的玉米,满怀希望地等待老婆婆来采摘,可是他一次又一次地失望了。就在眼看着同伴们一个个被老婆婆摘走,自己心灰意冷时,他听到了老婆婆的夸奖,终于明白了自己获得了最高荣誉——被留作明年的种子。 在教学中,我以三维教学目标为抓手,通过提炼重点词句来帮助学生体会玉米的心情变化,有机地渗透生命教育的理念,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玉米“自信—灰心—抱怨—感激”的心路历程,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评读,给学生创造一个想象、互动的平台,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畅谈感受,在品读的过程中能有所启示: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对自己充满信心。这也就是本文所要达到的情感目标。 我在设计学生说话训练之前,作了一个小铺垫,让学生先感受最后的玉米此时此刻难受的心情,要求学生用难过语气来读出玉米心里难受的感觉,随后再让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学生在理解品位文章、说话练习的同时,自然而然地也就得到了启示:任何时候都要自信!让他们入情入境的体会玉米的自信和感激,这是本课要力求达到的一个效果。 生命教育的基本目的就是把“教育回归生命”,促进人的生命整体发展。其主要内容是对生命意义和规律认识以及

道德层面的“敬畏生命”的教育。在既担任着教书又肩负着育人重任的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关注生命,学会尊重,学会关爱,学会宽容,学会共同生活是尤为重要的。 在教学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要更投入的去顺应学生对本文的解读,激活他们的心灵,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起孩子们的心灵的火花。

学科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小学科学渗透德育的教学案例 科学学科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主张理性和实证意识,但科学作为一种社会文化还具有人文性,蕴含着一定的人类生活精神,根据科学新课标的要求,科学教育的着眼点不仅是科学本身,更为重要的是促进人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科学教育过程中注重渗透道德和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知道珍爱并善待生命,逐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在三年级《人与植物》一单元的教学中,我就适时融入了德育渗透的教育。 案例描述与分析 教学情景一:观察大树。 我带领同学们分组选择了校园里的松树、柳树、丁香树等树木作为观察对象。可以用新的观察方法来观察新的内容,如(画简图、测量树干粗细、闻树叶、看果实、拓印树皮、捡拾标本、对比法……)然后整理观察笔记。各组汇报交流自己观察的不同的树木。 带学生走进校园观察树木,这对于三年级的小朋友们来说,可能是生平第一次认真仔细科学地进行一项观察活动。看看这些小不点那兴奋的劲,就知道他们心里多么渴望

走出教室感受科学的魅力。学生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远观树的整体形态,大树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了解了树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它们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同学们观察大树的兴趣浓厚,享受着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在观察的过程中,还特别培养了与他人合作的习惯。制订小组观察计划,利用感官和放大镜、皮尺等简单测量工具观察大树,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结果,到汇报交流小组的观察结果,每个环节都离不开小组成员的分工与合作。小组成员集体的智慧在班级交流中闪光。 通过这个案例给了我许多启示:科学作为一门科学启蒙教育的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切记不能生搬硬套,更不能简单的说教,而应根据教学内容挖掘德育因素,将德育教育渗透点自然安排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所以我要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挖掘德育教育素材,努力争取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为21世纪培养的新学生首先应该是富有民族气节,遵纪守法,热爱自己祖国的爱国主义者。近几年来,中学生、大学生崇洋媚外,伟法乱纪屡见不鲜,这正说明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基础薄弱。因此,从小学开始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打好思想政基础是新世纪的需要,也是新世纪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教育,凭借教材进行应该是主渠道。语文,渗透德育教育重要学科,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语文教学要在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使学生潜移默化政治思想教育,让学生从小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尊敬守法,做新世纪有用人才的教育。根据小学语学科的性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谈几点粗浅的见解: 一、明确内容的广泛性 教材中,德育教育的内容上多方面的,如《日月潭》、《黄山奇石》、《我们的祖国多么广大》等反映我们祖国山河壮丽、物产丰富、幅员辽阔;《雷锋叔叔和我们在一起》是反映新世纪祖国崭新的社会新风尚;《英雄王二小》、《珍贵的教科书》等反映祖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侵略时英勇反抗的民族精神。这一篇篇教材构成了一个个德育教育的整体。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材从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通过祖国的山、水、物等一个个事例,逐步加深对我们伟大祖国和人民的了解,深化对祖国人民的认识,以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操。 二、语文科的特殊性 语文科的重要特点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辨证统一。因此,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潜移默化,要在渗透上下功夫,要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使学生的思想政治受到洗礼。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就会受到爱国激情的感染,从中接受教育。 三、德育教育要注意阶段性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分年段,因人而异。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突出德育教育的阶段性。认真做到德育教育要有阶段、有顺序。根据小学生知识差距,心理差异,年龄跨度,一般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 低年级通过入学教育中“升国旗”、看图学词学句中“北京天安门”等教材,让学生明白国旗代表我们国家,升旗时行注目礼,是对国家的尊重,对祖国的热爱。 中年级,要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工作,激发他们的爱热情,如:通过。《美丽的小兴安岭》、《林海》等教学,使学生了解祖国的美丽,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高年级,除教材中的课文外,还要通过一些课外阅读、习作、时事政治等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教育,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四、德育教育要讲求实效性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既要挖掘教材德育教育内容的同时,又要延伸好教材内容,鼓励学生重在实践,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还要开展好课外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接受教育,从活动中树立优秀的思想。要对学生树立德育榜样,积极鼓励学生要向榜样学习,从小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小学语文学科新道德教育渗透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学科新道德教育渗透的研究” 结题报告 东疏镇赵茂完小 李克军

2014、12 “小学语文学科新道德教育渗透的研究” 结题报告 2011年4月――2014年12月,研究课题《小学语文学科新道德教育渗透的研究》活动。自课题成立以来,在教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通过三年多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我们的课题已基本达到了预定的目标。 一、问题的提出: 《中小学德育大纲》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语文教学是德育的主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渠道。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只是有显性的和隐性的,这要靠任课教师的挖掘和融会贯通,并把它有机地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取得教学和教育的效果。 在我们目前的语文教学中尚不能很好地挖掘和利用这些德育因素,错过了进行德育的大好时机。教师水平良莠不齐,以智育代替德育,“重智轻德”的现象还时刻存在。因此,针对以上这些弊端,我们觉得本课题的提出显得尤为重要。“传道”于“授业”之中,达到春雨润物,情景交融,文道一体,潜移默化之功效。

二、课题的界定 (一)语文教学是指通过语文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 (二)新道德教育渗透是指教育者根据教育目标和培养要求通过借助载体、建构氛围熏陶、引导教育对象,使之接受有关思想、观点、作风、行为,实现教育意图的教育形式。 三、理论依据 德育工作是全面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渗透德育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德育教育也正在走进我们的校园,走进师生的生活,加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 寓德育于语文学科教学中要强调运用以下三种渗透原则。 一是有意渗透原则:在教学中充分吃透教材,针对学生认识水平与心理特征,确立本学科德育目标体系,实行德育目标控制,有意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做到总体目标一以贯之;学科目标,具体明确;课时目标,落实到位。 二是有序渗透原则: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德育内容结构的序列性和完整性,对教学中的德育内容进行系列组合,以求得良好的整体效应。做到德育进程有条不紊,层次清楚;德育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科学学科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小学科学渗透德育的教学案例科学学科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主张理性和实证意识,但科学作为一种社会文化还具有人文性,蕴含着一定的人类生活精神,根据科学新课标的要求,科学教育的着眼点不仅是科学本身,更为重要的是促进人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科学教育过程中注重渗透道德和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知道珍爱并善待生命,逐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在三年级《人与植物》一单元的教学中,我就适时融入了德育渗透的教育。 案例描述与分析 教学情景一:观察大树。 我带领同学们分组选择了校园里的松树、柳树、丁香树等树木作为观察对象。可以用新的观察方法来观察新的内容,如(画简图、测量树干粗细、闻树叶、看果实、拓印树皮、捡拾标本、对比法……)然后整理观察笔记。各组汇报交流自己观察的不同的树木。 带学生走进校园观察树木,这对于三年级的小朋友们来说,可能是生平第一次认真仔细科学地进行一项观察活动。看看这些小不点那兴奋的劲,就知道他们心里多么渴望走出教室感受科学的魅力。学生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远观树的整体形态,大树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了解了树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它们生长在

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同学们观察大树的兴趣浓厚,享受着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在观察的过程中,还特别培养了与他人合作的习惯。制订小组观察计划,利用感官和放大镜、皮尺等简单测量工具观察大树,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结果,到汇报交流小组的观察结果,每个环节都离不开小组成员的分工与合作。小组成员集体的智慧在班级交流中闪光。 通过这个案例给了我许多启示:科学作为一门科学启蒙教育的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切记不能生搬硬套,更不能简单的说教,而应根据教学内容挖掘德育因素,将德育教育渗透点自然安排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所以我要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挖掘德育教育素材,努力争取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

小学语文学科德育渗透的思考与实践

小学语文学科德育渗透的思考与实践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要留心,处处都有德育的好题材。注重对学生进 行德育教育,既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渗透德 育要适应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和规律,要贴近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到深入浅出, 循序渐进。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渗透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非常具有德育价值的科目,能够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 同时,实现道德品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因此,身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深度发 掘小学语文在德育方面的重要作用,抓住每一次能够实施德育渗透的时机,陶冶 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对高尚品质的追求,从而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打下坚实 的基础。 一、深度挖掘语文课本中的德育资源 小学语文课本中涵盖了很多人类文化中先进的、科学的、优秀的部分。所以,要想搞好德育的渗透,语文教师应对小学课本里的内容进行一番深度挖掘。此外,教师还应当利用自身所学,对课本的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比如,在学习《军神》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对课文的中心思想进行总结和讨论。当然,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通过启发的方式,让学 生深切感受到刘伯承将军那钢铁般的意志。与此同时,激发学生产生和作者一样 的共鸣,即对刘伯承将军的敬佩和赞扬。这在塑造学生坚毅品质的同时,还能培 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进而为学生树立一个伟大、光明、正直的偶像形象。 二、利用写作教学渗透德育 通过大量的写作练习,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还能加深学生对 于美、对于生活、对于世界的感知。所以,在写作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非常有必要。具体的实施方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教室的多媒体看一些优秀的纪录片 或者电影,比如《地球脉动》、《小鞋子》、《想飞的钢琴少年》等,通过这些 充满“真、善、美”的影片,教师引导学生写观后感,让他们感受这个世界的奇妙,让他们感受这个世界的壮丽,让他们感受这个世界的人文情怀。然后在这基础之上,教师应循循善诱,激发学生对世界河山的热爱,进而实现德育渗透的教学目的。 三、通过富有情感的朗读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丰富多彩,有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有歌颂母爱、称 赞父爱的,有表达爱国情怀的;有散文、故事、古诗等。拥有如此丰富的体裁, 要想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朗读是一种很好的方式。通过朗读,学 生才能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感受字里行间情感的洗涤与熏陶。比如《挑山工》一课,由不同学生或者不同组来进行富有情感的朗读,或者将课文中出现的 角色分配给不同学生进行朗读。从作者在泰山初遇挑山工,描写他们工作时语气 的平淡,到跟挑山工聊天时,作者的好奇,挑山工的随和,以及文章最后作者的 沉思,让学生从挑山工身上学会只有坚持不懈、脚踏实地,才能取得成功。 四、结合多媒体教学资源渗透德育 要加强小学语文的德育渗透,需要小学语文教师有效结合各种先进的多媒体 教学资源丰富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和热情。然后 老师再根据语文课本内容进行德育方面的拓展,以期在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不

语文学科渗透德育教案

沙漠中的绿洲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的壮举,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水平目标: 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生活想象园林工人爱护花草树木的具体行为。 情感目标: 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激发学生热爱家园,努力改造、维护美好环境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悟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良好生存环境的壮举,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热爱家园,努力改造、维护美好环境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沙漠中的绿洲》。 我们先来默写四个词语。(四个学生板演,其余学生默在纸上) 咸而板结不毛之地绿树成阴鲜花遍地 请同学们对照黑板自查 2、引入。 哪个同学能通过朗读来表现出你对这四个词语的理解 先读前两个词 读得真好!(或:在读词时想象词语所描绘的景象,你会读得更好,再试试)

我们来看看咸而板结的不毛之地------沙漠 再读后两个词 想看看鲜花遍地的城市吗? 我们看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一个是咸而板结的不毛之地,一个是鲜花遍地、绿树成阴的美丽城市。其实,它们都是迪拜的照片,左边这张是改造前的迪拜(板书),右边这张是改造后的迪拜。 二、品读课文。 迪拜人民是怎样让咸而板结的不毛之地变成鲜花遍地、绿树成阴的美丽城市的呢?(板书“?”)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找相关词句,用直线划出来。 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划。 指名交流。 出示相关句子,引导感悟。 预设1: 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正是有了这些绿树和鲜花,沙漠中的人们才有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理解“精心侍弄”。(擦去“?”板书精心侍弄) 从哪里能够看出阿联酋人民侍弄花草树木非常精心? 预设A:浇水。 花草树木下面埋着自来水管,能源源持续地输出淡水到花草树木的根部,为什么还需要浇水? 预设B:洗尘。 那园林工人认为他是在给花草树木洗尘吗? 预设C:洗脸 这让你体会到园林工人把花草树木当成什么了? 怪不得作者觉得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 这样一洗,蒙上灰尘的花草树木变得怎样了? 请把花草树木更漂亮的句子读出来:眨眼工夫,树叶更绿,小草更翠,鲜花

科学学科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科学学科渗透德育的教学案例科学学科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主张理性和实证意识,但科学作为一种社会文化还具有人文性,蕴含着一定的人类生活精神,根据科学新课标的要求,科学教育的着眼点不仅是科学本身,更为重要的是促进人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科学教育过程中注重渗透道德和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知道珍爱并善待生命,逐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在三年级《人与植物》一单元的教学中,我就适时融入了德育渗透的教育。案例描述与分析 教学情景一:观察大树。 我带领同学们分组选择了校园里的松树、柳树、丁香树等树木作为观察对象。可以用新的观察方法来观察新的内容,如(画简图、测量树干粗细、闻树叶、看果实、拓印树皮、捡拾标本、对比法……)然后整理观察笔记。各组汇报交流自己观察的不同的树木。 带学生走进校园观察树木,这对于三年级的小朋友们来说,可能是生平第一次认真仔细科学地进行一项观察活动。看看这些小不点那兴奋的劲,就知道他们心里多么渴望走出教室感受科学的魅力。学生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远观树的整体形态,大树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了解了树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它们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同学们观察大树的兴趣浓厚,享受着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在观察的过程中,还特别培养了与他人合作的习惯。制订小组观察计划,利用感官和放大镜、皮尺等简单测量工具观察大树,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结果,到汇报交流小组的观察结果,每个环节都离不开小组成员的分工与合作。小组成员集体的智慧在班级交流中闪光。 通过这个案例给了我许多启示:科学作为一门科学启蒙教育的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切记不能生搬硬套,更不能简单的说教,而应根据教学内容挖掘德育因素,将德育教育渗透点自然安排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所以我要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挖掘德育教育素材,努力争取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

小学语文德育渗透教案

小学语文德育渗透教案《一夜的工作》 【教材分析】 《一夜的工作》是一篇大家非常熟悉的老教材,现在安排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二册第三组。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在陪同周总理审阅稿件时,目睹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情形,以及作者的感受。文章以平凡的生活小事,朴素无华的语言文字表现了伟人的高尚的品质。它歌颂了周总理不辞劳苦的工作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抒发了作者对周总理的崇敬和爱戴之情。本文文质兼美,学生从中不仅可以受到语言文字的训练,而且受到周总理伟大人格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本文安排在第十二册的第三单元中,本组的课文均以领袖与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为选材,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出发,响亮的提出了“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时候,把心放进文章中去认真读、认真体会,感受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字里行间饱含作者的真情实感。《一夜的工作》是本组的第四篇课文,学好这篇课文为今后在阅读实践中学会思考、学会读书,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情分析】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无论在阅读能力,在理解能力上都有了一定的飞跃,有了独立思考问题,敢于在交流和讨论中,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兴趣爱好积极发言,说出自己的感悟的良好习惯,这些因素对本节课的教学是非常有利的。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的时代背景,学

生对周总理生平知之甚少,通过电视、电影或书籍有一些感性认识也比较初浅。而对文章人物没有一个很深的感情基础是很难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学习时体会也不深刻。因此,丰富学生的课前感知,激发学生的情感对于学生理解本课尤为重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理解课文内容,从周总理不辞劳苦的工作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中感受周总理的伟大人格。 ③领悟本课用朴实无华的文字,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人物高尚品质的方法。 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探究能力、自学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能力。 2、过程与方法方面: ①课前搜集资料,加深对总理的了解。 ②边读边画出自己感受深的地方,并写出体会。 3、情感与态度方面: ①了解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情景,体会周总理的劳苦与简朴 ②对周总理不知疲倦的工作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产生敬仰和热爱之情。 ③培养学生勤俭朴素的精神,感受周总理人格的伟大。 【教学重难点】

六年级语文德育渗透计划

六年级下册语文德育渗透计划 一、指导思想: 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新时期教学工作的一个重点。《中小学德育大纲》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学科教学是德育的主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因而,作为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就一定要渗透德育教育内容。古人早就提出过“智德”这一概念,即智中有德,又有“文以载道”的说法。可见,智的发展促成了德的提高。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与美育教育,既是语文教学教材中美的因素所决定的,也是语文教学发展到今天的必然要求;既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需要,也是开拓语文教学视野的探索课题。至于此,语文科教学要让学生在学到学科知识的同时得到品德修养,使他们成长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二、教材分析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六个专题,依次是:人生感悟,民风民俗,深深的怀念,外国名篇名著,科学精神,难忘小学生活。在六组教材之后,安排了一组“古诗词背诵”,提供了10首供学生读背的古诗词。在教材的最后,还安排了“综合复习”,为教师准备了9篇复习材料以供期末复习时使用。 本册教材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六组“难忘小学生活”。这个专题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本册教材除去第六组,共有课文21篇,其中精读课文10篇,略读课文11篇。这五组教材的编排体例与高年段前三册一致,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课例包括4--5篇课文。每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安排“资料袋”三次,安排“阅读链接”五次。“口语交际.习作”依然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在有的单元中提供多个角度供教师和学生选择。“回顾.拓展”由三个栏目组成,“交流平台”“日积月累”是固定栏目,另有“成语故事”“趣味语文”“课外书屋”穿插安排,不再设“展示台”栏目,其中,“趣味语文”“成语故事”各安排了两次,“课外书屋”安排了一次。 三、培养目标: 针对学生的德育基础,结合学生的实际开展德育教育。我所教的六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素质较差,有较多的学生在品行方面存在缺陷,比如:开学的第一周就出现学生不交作业,不做笔记的现象,因此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有责任也应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培养,以期能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品性,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现把目标分列如下: 1、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作用,进而能认真学习,提高自身的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培养其热爱祖国语言文字。 2、加强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落实学校的德育工作计划,带领学生实现学校的德育培养目标。 3、结合课文的思想内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会学生做人,并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四、措施方法: 1、注重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培养,认真督促学生的一言一行,使其都能符合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甚至做得更好。 2、学应用“感情”这根主线,把教材的情、教师的情、学生的情紧紧地联

如何在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

如何在小学语文学科 中渗透德育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如何在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 语文是传情达意的工具,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在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的同时,受到思想政治、道德情操、人文素养等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德智全面发展。因此挖掘语文教学的博大教化力量,提高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是深化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重要途径。下面笔者就个人体会,谈谈在语文学科中如何更好的渗透德育。 一、挖掘教材内容,充分发挥课文的德育功能。 小学语文课文涉及的内容广泛,文章体裁多样化,任何知识的教学,老师都可以在适当的范围内创造出一个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声情并茂的散文,老师可通过朗读把优美的声音形象呈现于学生面前;平淡如水的说明文,可借助形象风趣的话语解说其中的事理;说理性文章,可用通俗的哲理把学生引入严密的逻辑世界。教材是进行思想教育的凭借。因此,教师应充分、全面、深入地探讨教材,准确把握教材中蕴含的教育因素,注重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的内在联系,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适时、适度地进行思想教育,把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课前深入备课,挖掘品德教育素材。 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深入钻研,挖掘每篇课文的德育因素,确定每一课的教育点,即每篇课文可以运用文中哪些内容(字,词,句,段)对学生进行哪一方面的思想教育,教师要做到心中有

数,胸有成竹,确保在教学中做好既教书又育人。如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让学生感受周恩来强烈的爱国之心与对帝国主义的愤懑时,可以提高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二)提供写作背景,感受作者创作心态。 要使作者的情感内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首先要缩短学生和作者的心理差距,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使他们置身于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去感受作者写作时的特殊心态。 (三)利用电教手段,强化课文情感渲染。 教师要创造特殊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境渲染之中。在一种心理场的影响下,去感受课文的内容,以产生强烈的情境感应效果。如《长城》一课的教学,教师可播放长城的景点剪映,让学生大饱眼福,感受长城的宏伟之美,再加上配乐情感朗读,使学生沉醉于美感之中,一种爱美情趣,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便油然而生,由衷而发。使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爱国之情随之倍增,立下把祖国建设得更美丽的雄心壮志。 (四)抓住关键词句、深化学生情感体验。 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如果我们抓住课文的关键字、词,句深入剖析品味,就容易领悟文章的主旨及其深刻的思想内容,迸发学生的感情火花。 二、引导课外阅读,逐步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案例

语文学科德育资源开发研究教育案例 -—〈示儿〉 府谷县第三小学王彦 教学案例: 梦空——《十一月四日夜风雨大作》 请先听老师读一遍。 想象一下:在一个孤冷偏远得小山村里,风雨飘摇。一个卧病在床得老人辗转难眠、终于睡着了,可梦里仍然就是铁马冰河、跃马横戈得场面。 这梦仅仅就是指诗人夜里做得梦不? 还指什么?(她一生得梦想呀!) 来,让我们再来读《示儿》这首诗,体会诗人直到死,还念念不忘那深深得爱国情,浓浓得报国梦! 诗中得每一行都读得这么低沉哀婉不?从哪一句能隐隐感到诗人心中那澎湃激荡得梦呢? 她希望孩子们努力奋斗,实现遗志,不要忘记她们得父亲还在九泉之下等候着北定中原得胜利消息呢! 还会就是指什么“空”呢?

泪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自己出声读一读。 诗人从梦中惊醒,站在自家得篱门外,遥望远方、尽管深秋得寒风吹透那单薄得衣裳。同学们,轻轻地再来读一读,静静地想一想,她能望到什么,又会想到什么呢? 您能想象到此时诗人双眼含泪不? 她那滴滴得泪为谁而流呀? (a)、为大好河山而流; (b)、为软弱无能得政府而流; (c)、为花天酒地得官员而流; (d)、为在水深火热之中得百姓而流; (e)、为自己空报无门而流; 教学《示儿》时,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脍炙人口得爱国诗句,从而理解诗人陆游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得深挚强烈得爱国激情,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激发她们得爱国热情……有目得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道德观、生死观、荣辱观等多方面得思想教育,让她们得人格逐渐完善,成熟起来,明白要怎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一小学语文教材形式多样,有古诗、散文、诗歌、故事、童话、寓言、记叙文、说明文等。课文内容丰富多彩,古今中外,爱祖国、关心他人、团结互助、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热爱自然、遵纪守法等,简直可以称为德育的一本“百科全书”。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内容,渗透德育。 1.从课文的时代背景中挖掘 时代背景是指在一定历史情况下,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内容离今天的学生的现实生活比较远,对他们理解课文造成了一定的障碍。这就需要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先深入浅出地向学生简略介绍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以便帮助学生在学习阅读中进一步理解课文,让时代背景介绍起到搭桥铺路的作用。如《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许多学生在读这篇课文时对抗美援朝的历史不了解,不明白中国人民自愿军是什么。这样,就需要教师在讲课之前向学生简单地介绍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中国人民自愿军抗美援朝的历史。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自愿军抗美援朝对朝鲜人民的重要意义。使他们在学习课文之前就对中国人民自愿军产生深厚的感情。这样,在后面的新课讲授中,学生就能够理解到——为什么朝鲜人民对中国人民自愿军归国会产生如此深厚的依依不舍的之情了。

2.从课文主题中去挖掘,阐明课题含义 课题,不仅是文章的眼睛,也是课文思想内容的聚焦。因此,抓住题眼,揭示课题的内涵,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达到学文悟“道”的目的,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文章的兴趣。如教师在讲授《飞夺泸定桥》一文时,应该先引导学生读题目,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题目中“飞”、“夺”两个字就能反映出许多问题:红军遇到哪些困难?为什么会取得胜利?红军的胜利证明了什么?然后播放电视录象《飞夺泸定桥》,给学生感性的认识。最后,让学生阅读课文,思考解决。重点让学生了解红军遇到的困难,思考是一种什么精神促使他们不怕牺牲,夺取胜利的。 3.从文章中的人物身上去生发,采取榜样激励法 为了让文中描写的人物形象在学生面前栩栩如生地站起来,并铭刻于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借助人物形象的具体分析,使学生既初步懂得描写人物方法,又受到人物崇高思想,优秀品质的感染熏陶。例如《詹天佑》这篇课文第三段写饱受帝国主义欺凌的中国工程师詹天佑不怕帝国主义国家的嘲笑,敢于接受这项艰巨的任务,为中国人民“争了一口气”,不正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吗?在引导学生读第三段时,结合每一段的具体内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师在导读第四自然段“勘测线路”时,引导学生学习詹天佑对工作严肃认真、遇到困难身先士卒的工作作风。在导读五六自然段“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时,引导学生领悟詹天佑高超的智慧、卓越的才能和独特的创举,进一步感受支配詹天佑行为的强大动力就是对祖国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