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相LCL并网逆变器电流控制综述_吴卫民

合集下载

LCL滤波并网逆变器的入网电流控制技术研究

LCL滤波并网逆变器的入网电流控制技术研究

LCL滤波并网逆变器的入网电流控制技术研究作者:陈珊珊来源:《中国市场》2015年第28期[摘要]在新能源与电网中,并网逆变器是重要的接口装置,同时也是新能源并网发电技术中的关键。

在这种技术的基础上,可以让新能源有效转换成为能够被电网接受的并网电源。

由于电网对这类电能质量具有较高的要求,所以对滤波并网逆变器的入网电流控制技术做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在对LCL滤波器引入控制问题做出简要论述的基础上,对几种LCL滤波并网逆变器入网电流控制技术做出了比较分析。

[关键词]LCL滤波器;并网逆变器;入网电流控制[DOI]1013939/jcnkizgsc201528051IEEE 1547标准是LCL滤波并网逆变器入网方面需要遵循的重要标准,同时这一标准也对LCL滤波并网逆变器入网提出了技术指导与要求。

IEEE 1547标准中所做出的相关规定可以看出,在对并网逆变器入网电流做出控制的过程中主要需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是要降低电网中入网电流所产生的谐波污染,并确保入网电流谐波能够让一些相关的技术要求得到满足;其次是确保电网电压与入网电流具有相同的频相,并确保高并网发电功率因素。

事实上,LCL滤波器能够有效地消减高次谐波,但是也会容易因为在工作状态中产生谐振现象而导致入网电流谐波总量的提高。

因此,利用有效的入网电流控制技术对滤波器容易产生的谐振现象做出抑制具有重要意义。

1 LCL滤波器引入控制问题相对于L型滤波器而言,LCL型滤波器具有明显的优点,然而LCL型滤波器却属于三阶系统,同时会产生谐振现象。

并且,存在于实际电感电容中的计生电阻所具有的阻值小到可以忽略,所以并不能够利用阻尼来抑制谐振。

这些特点决定了LCL滤波器容易在谐振频率附近产生大量的谐振电流,并对系统稳定控制产生负面作用,从而导致系统稳定控制难度的增加。

而如果不能有效抑制LCL滤波器所产生的谐振或者不能消除谐振对控制系统稳定性产生的负面作用,则系统也将难以稳定运行。

LCL滤波单相并网逆变器的控制设计

LCL滤波单相并网逆变器的控制设计

t h e p a s s i v e a n d a c t i v e d a mp i n g c o n t r o l a n d we i g h t e d c u re n t c o n t r o l n o t o n l y ma k e s t h e s y s t e m h a v e a g o o d d a mp i n g
Vo 1 . 1 3 No . 4
Aug . 2 01 4
L C L滤 波 单 相 并 网逆 变 器气 自动化研 究所 , 江 苏 无锡 2 1 4 1 2 2 )
摘 要: 针对 L C L滤波 器较低 的 阻尼 易使 系统 不稳 定 以及 分 布 式 发 电 需 满足 并 网标 准 的 问题 , 从
Ab s t r a c t : I n t e a r ms o f t h e p r o b l e ms t h a t t h e L C L il f t e r wi t h l o w d a mp i n g ma k e s t h e s y s t e m i n s t a b e e a s i l y a n d t h e d i s t r i b u t e d g e n e r a t i o n n e e d t o me e t t h e s t a n d a r d o f g r i d — c o n n e c t e d . B y s t u d y i n g t h e g r i d — c o n n e c t e d i n v e r t e r f r o m t h e a s p e c t s o f t h e DC b u s v o l t a g e , d a mp i n g a n d c u r r e n t a s we l l a s t h e g r i d s y n c h r o n o u s c o n t r o 1 . T h e i mp r o v e me n t o f t h e DC b u s v o l t a g e c o n t r o l i n c r e a s e s t h e c o n t r o l b a n d wi d t h a n d t h e d y n a mi c p e fo r r ma n c e o f v o l t a g e . Th e c o mb i n a t i o n b e t we e n

单相LCL并网逆变器电流控制综述

单相LCL并网逆变器电流控制综述

性 能 ; 高 供 电可 靠性 ; 小 或 消 除温 室 气体 的排 提 减
放 等 , 到 了广 泛关 注 , 其 是 光 伏 发 电 和风 力 发 受 尤 电系统 近 年来 得 到 了快 速发 展 。但 由 于逆 变 器产 生 的谐 波 如果 直接 注 入 电 网 . 可 能影 响 到 其他 负 将
摘 要 : 网逆 变 器采 用 L L滤 波 器方 式 的 高频 滤 波效 果优 于单 电 感 滤 波 器 . 是 由 于 电容 支路 的 引入 , 明显 并 C 但 将 增 加 控 制 难 度 。就 采 用 L L滤 波 器 的 并 网逆 变 器基 本 控 制 策 略 而 言 。 以 大 体 分 为 三种 : 用逆 变 器侧 电感 电流 反 C 可 采 馈 的 间接 电流 控 制 策略 , 用 电 网侧 电 感 电 流反 馈 的 直接 电流 控 制 策 略 , 采 以及 采 用 部 分 逆 变 器侧 电感 电流 和 部 分 电 网侧 电感 电流 反 馈 的 混合 控 制 策略 每 一 种控 制 策略 可 以采 用 不 同 的 控 制 器 来 实现 具体 控 制 文 中以 单相 L L并 C
网逆 变 器为 例 . 当前 文 献报 道 的 主要 控 制 方案 的性 能进 行 了详 细 分析 和 比较 。 对 关 键 词 : CL滤 波 器 : 变 : 网 ; 制 策略 L 逆 并 控
中 图 分 类 号 :M 6 T 44
文 献 标 志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N1 - 4 0 2 1 )2 0 5 8 C 2 1 2 ( 0 0 — 0 卜0 1
依据 以及 实现 手段 , 最后 指 出 了它 们 的特性 差异 。
收 稿 日期 :0 0 1 — 5 2 1— 2 2

LLCL并网滤波器原理及最新技术进展

LLCL并网滤波器原理及最新技术进展

Magtitude: 20dB/div
The fund.:0dB 20kHz 40kHz
Frequency: 5kHz/div
电流THD对比分析
调制方式 输出功率 (W) 250 500 750 1000 1250 1500 dual-buck 调制 LCLfilter 6% 3.59% 2.57% 2.29% 2.07% 1.97% LLCLfilter 4.63% 3.26% 2.44% 2.13% 2.03% 1.85% 不连续单极性调制 LCLfilter 5.26% 3.65% 2.56% 2.25% 2.12% 2.01% LLCLfilter 5.15% 3.75% 2.50% 2.20% 2.08% 1.96% 7.10% 5.11% 2.51% 2.59% 2.37% 2.15% 双极性调制 LCL- filter LLCLfilter 6.8% 4.5% 1.86% 2.55% 2.34% 2.10%
1000 1500 Po (W)
2000
不连续单极性 调制方式
Efficiency (%)
Dual-buck 调制方式
LLCL inverter system LCL inverter system
同行评价 这一发现也获得国际著名电力电子学专家,IEEE Fellow, 本专业国际权威杂志(IEEE Transaction on Power Electronics)的主编 Frede Blaabjerg 教授的高度评价,具体评价如下: Dear Weimin, That is a good idea. Designing those filters according to some specifications could be a good contribution for the society. How to select the different components in an inverter? We can do it together. Best regards Frede

LCL并网逆变器的单逆变器侧电流控制性能分析

LCL并网逆变器的单逆变器侧电流控制性能分析

LCL并网逆变器的单逆变器侧电流控制性能分析许津铭;季林;张斌锋;谢少军【期刊名称】《电源学报》【年(卷),期】2017(15)5【摘要】对LCL滤波并网逆变器来说,单逆变器侧电流闭环控制实现较为方便,但是控制延迟导致系统仍存在欠阻尼谐振甚至不稳定.无源阻尼方法虽可实现优良的电流控制性能,但会导致额外的功率损耗;附加数字滤波器的有源阻尼方法具有改善系统稳定性的能力,但是数字滤波器在非谐振频率处的幅值以及相位特性影响控制性能.以无源阻尼方法下系统性能为基准,对比了已有的逆变器侧电流闭环控制有不同的谐振频率同控制频率的比值条件下的性能,结果表明在一拍采样与计算延迟下,已有的单逆变器侧电流闭环控制难以兼顾系统稳定性、动态特性以及鲁棒性,附加数字滤波器的有源阻尼方法具有较大的局限性.【总页数】7页(P153-159)【作者】许津铭;季林;张斌锋;谢少军【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学院,南京 211106;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学院,南京 211106;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学院,南京 211106;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学院,南京 2111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M464【相关文献】1.逆变器侧电流反馈的LCL型三相光伏并网逆变器解耦控制 [J], 高锋阳;杜强;乔垚;强国栋2.基于有源阻尼的单相LCL并网逆变器改进电流控制器 [J], 田鹏;李泽滔;郝正航3.抑制电网扰动的LCL并网逆变器入网电流控制 [J], 符晓巍; 徐双4.基于dq坐标系的单相LCL型并网逆变器电流控制策略 [J], 吴慧芳;丁欣;覃柳文5.基于参数化镇定控制器和误差信号H2范数的LCL型并网逆变器电流控制方法[J], 盘宏斌;阮浩浩;张佳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分布式发电系统中LCL滤波并网逆变器电流控制研究综述

分布式发电系统中LCL滤波并网逆变器电流控制研究综述

分布式发电系统中LCL滤波并网逆变器电流控制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分布式发电系统以其清洁、高效、灵活的特点,正逐渐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其中,并网逆变器作为分布式发电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效率。

因此,对并网逆变器的控制策略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旨在对分布式发电系统中LCL滤波并网逆变器的电流控制策略进行综述。

介绍了分布式发电系统和并网逆变器的基本概念和发展现状,阐述了LCL滤波器在并网逆变器中的应用及其优势。

然后,重点分析了LCL滤波并网逆变器的电流控制策略,包括传统控制策略和现代控制策略,如PI控制、PR控制、无差拍控制、重复控制、滑模控制以及基于智能算法的控制策略等。

对各类控制策略的特点、优缺点进行了详细比较和评价,指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趋势。

通过本文的综述,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解分布式发电系统中LCL滤波并网逆变器电流控制策略的知识平台,为相关研究和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分布式发电系统概述分布式发电系统(Distributed Generation,DG)是一种新型的电力供应模式,它强调将小型的、模块化的发电单元分散布置在用户附近,与用户直接相连或通过短距离的电网相连。

这种发电模式与传统的集中供电模式相比,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可靠性和环保性。

DG系统通常采用的发电技术包括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生物质能发电、小水电、燃料电池等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也有天然气发电、微型燃气轮机等清洁高效的发电技术。

分布式发电系统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它可以有效缓解电网的供电压力,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由于DG系统通常靠近用户,因此可以减少电能在长距离输送过程中的损失,提高能源利用效率;DG系统使用的多为可再生能源,符合绿色、低碳、可持续的能源发展趋势,对保护环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分布式发电系统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基于LCL滤波的单相并网逆变器的设计

基于LCL滤波的单相并网逆变器的设计

基于LCL滤波的单相并网逆变器的设计张朝霞;文传博【摘要】并网逆变器作为发电系统和电网连接的核心装置,直接影响整个并网发电系统的性能,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以单相全桥逆变器为研究对象,为更好地减小入网电流的总谐波失真,采用LCL型滤波器,具有更好的高频谐波抑制能力.控制策略使用双电流闭环控制,推导了控制方程,内环控制LCL滤波器中的电容电流,外环控制滤波后的电网侧电流,此控制方法使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性能都得到了很好改善.设计了各元件的取值规则,建立了系统仿真模型,通过Matlab/Simulink仿真,证明了建立的单相并网逆变器可成功实现并网运行.【期刊名称】《上海电机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22)002【总页数】6页(P83-88)【关键词】并网逆变器;滤波器;谐波抑制;双电流环控制【作者】张朝霞;文传博【作者单位】上海电机学院电气学院,上海 201306;上海电机学院电气学院,上海2013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M464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等新能源并网是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问题。

许多国家都积极研发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新能源并网发电系统[1-4]。

目前,常用的新能源回馈电网的方案为:先把新能源转化成电能;再把电能调节成满足全桥逆变器所需的直流电压;最后由全桥逆变器将新能源回馈到交流电网。

在整个并网系统中,最核心的环节是逆变器,使用正弦脉宽调制逆变技术(Sinusoidal Pulse Width Modulation, SPWM)。

这种方案采用了较多模拟环节,且其控制方法也比较落后,就使得并网逆变装置的并网效果不那么理想,使其应用受到限制。

针对并网逆变器技术的探索越来越多,面对以往控制技术的不足,人们提出了很多研究方向。

文献[5]将高速的数字信号处理(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DSP)应用到并网逆变器的控制之中,使用数字控制与模拟控制结合实现理想的控制效果;文献[6]根据各系统情况的不同,采用不同的逆变器拓扑结构,如单相、三相、隔离等,且各结构之间可以进行组合,形成各种不同的形式,来满足更多的需求。

LCL型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电流控制与有源阻尼控制技术研究

LCL型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电流控制与有源阻尼控制技术研究

LCL型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电流控制与有源阻尼控制技术研究在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中,并网逆变器作为衔接新能源与电网或者用户的接口设备,其性能好坏直接影响着新能源利用的效率。

数字化的高频PWM调制技术使得并网系统的控制更为灵活,但是对于滤波器的性能要求也更高。

相比于传统的单L滤波器,高阶的LCL滤波器具有更为优异的高频衰减特性,在相同的滤波性能要求下,LCL滤波器可以具有更小的体积,从而能够减轻整个并网设备的重量,降低成本。

然而高阶的LCL滤波器固有的谐振特性使得整个系统不易稳定,控制器的设计稍有不慎就会导致系统发散不能正常工作。

本文以LCL滤波器谐振峰的阻尼控制为主要研究内容,兼顾并网电流控制以及延伸系统稳定性分析,针对并网电流控制器设计、阻尼控制设计、对于系统参数变化和电网电压波动的适应性、在离散域的建模、分析与控制、电流反馈方式及特点、基于滤波器的阻尼控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与研究,在此基础上,从有源阻尼控制的角度出发,以优化控制器参数为指导设计LCL滤波器的各项参数。

本文将LCL滤波器的阻尼控制与并网电流控制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在连续域内建立整体系统的数学模型,采用改进的比例谐振(Proportional resonant)控制器作为并网电流控制器,电容电流比例反馈作为有源阻尼控制。

分析了电网对系统的影响,给出消除网侧影响的前馈控制方法,在此基础上,以系统稳定裕度为设计目标,给出了一套完整的系统化参数设计方案,并在系统参数波动、网侧电压波动的情况下验证控制器的鲁棒性,使得系统能够在一定的参数波动范围内保持稳定。

考虑到实际的数字控制的特点,本文将整个并网系统置于离散域内进行分析,建立了整个系统在离散域内的数学模型,分别在延时为零、半拍以及一拍三种情况下,定量分析了在有源阻尼控制中采样与控制之间的延时对于系统性能的影响,给出系统稳定时有源阻尼控制的参数取值范围,借助奈奎斯特图分析并网电流控制器的比例以及谐振参数、有源阻尼控制参数对于系统稳定裕度的影响。

LCL型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控制策略的研究

LCL型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控制策略的研究

LCL型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控制策略的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和开发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其中,太阳能光伏发电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形式,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作为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核心设备之一,其控制策略的研究对于提高光伏发电系统的效率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研究LCL型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的控制策略,以期在提升逆变器性能、优化系统运行方面取得突破。

本文将介绍LCL型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为后续控制策略的研究奠定基础。

本文将重点分析LCL型逆变器的控制策略,包括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控制、并网电流控制、无功功率控制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优化控制策略,提高逆变器的效率和稳定性,实现光伏发电系统的优化运行。

本文还将对LCL型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的并网电流质量、电网适应性等关键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本文将提出一种有效的控制策略,以提高逆变器的并网电流质量,增强其对电网的适应性。

本文将总结研究成果,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通过本文的研究,期望能为LCL型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的控制策略优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光伏发电技术的持续发展。

二、LCL型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的基本原理LCL型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是一种高效、可靠的电力转换设备,其核心功能是将光伏电池板产生的直流电能转换为交流电能,并使其与电网的电压和频率同步,从而实现对电网的并网供电。

这种逆变器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光伏电池板、直流侧电容、LCL滤波器、功率变换器以及控制系统。

在LCL型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中,LCL滤波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由两个电感(L)和一个电容(C)组成,能够有效地滤除功率变换器产生的谐波,提高并网电流的质量。

LCL滤波器的设计需要综合考虑滤波效果、系统成本以及动态响应能力等因素。

功率变换器是逆变器的核心部件,负责将直流电能转换为交流电能。

LCL滤波并网逆变器的电流控制技术研究综述

LCL滤波并网逆变器的电流控制技术研究综述
摘 要 : 网 逆 变 器 是 新 能 源 发 电 、 电 网等 与 大 电 网之 间 的接 口电 路 . 进 网 电流 质 量 控 制 是 关键 技 术 之 一 。 并 微 其
L L滤 波 的并 网逆 变器 可 有 效地 抑 制 进 网 电流 中的 开 关 频 率 次谐 波 电 流 .但 其 高 阶属 性 导 致 的 谐 振 问题 易使 进 网 C 电流 发 生 振 荡 而控 制 困难 , 目前 各 国 学者 广 泛 研 究 的课 题 。针 对 L L 滤 波并 网逆 变器 的 电 流控 制 技 术 , 滤 波 器 是 C 从

总第 4 2期
此外 , 多文 献研 究 表 明 , 强 电 网条件 下 , 众 在 现
有 的 电流控 制技术 可实 现 比较 令人 满 意的效果 。但 是 并 网系统 实 际 工 作 中 , 方 面 , 一 由于 大 量 的新 能 源 分 布 式 发 电 的接 入 、 长 的 传输 线 路 、 压 器 等 较 变 的影 响 , 从公 共耦 合点 ( C 看 去 , 际的 电网呈 现 P C) 实 感性 , 且通 常 呈 现 较 大 的 感抗 , 电流 控 制 提 出较 对 大 的挑 战 : 一 方 面 , 网故 障情 况 下 的低 电 网电 另 电
加0
流( i) L 以及进 网电流 ( 的闭环 控制 , 中基 于 。 其 的
电流控制 从 根本上 来说是 间接 控制进 网电流 。逆变
器 输 出电压 至 电流 的幅频 特 性 如 图 1b所 示 , 者 () 二
在 谐 振 频 率c , , 1 处 存 在 谐 振 峰 , 及 并 网 式() ) 危
第 4期
2 2年 7月 01


LLCL并网滤波器原理及最新技术进展

LLCL并网滤波器原理及最新技术进展

1000 1500 Po (W)
2000
不连续单极性 调制方式
Efficiency (%)
Dual-buck 调制方式
LLCL inverter system LCL inverter system
同行评价 这一发现也获得国际著名电力电子学专家,IEEE Fellow, 本专业国际权威杂志(IEEE Transaction on Power Electronics)的主编 Frede Blaabjerg 教授的高度评价,具体评价如下: Dear Weimin, That is a good idea. Designing those filters according to some specifications could be a good contribution for the society. How to select the different components in an inverter? We can do it together. Best regards Frede
L1 Vth1 Vth2 VD1 VD2 N:1 Vt1 Vt2
分 时 复 合 级 联 逆 变 器 1
VinVDm1 Vth3 Vth4 T1
VDa2 VDa1 iin VT1 VT3 VD1 Vbus VD7 VT4 VT6 VD4 VT5 VD3 VT2 VD6 VD5 iu iv iw VD2
Inverter Oscillograph
VM1
VT7 VM1 C
实验条件 Stand-alone 430V 600V 540V 10kHz 1.2mH 300uH 1.6mH 10uF Grid-tied 430V 690V 540V 15kHz 1.2mH 300uH 3.6mH 0

单相lcl并网逆变器控制技术分析

单相lcl并网逆变器控制技术分析

科技与创新┃Science and Technology&Innovation ·112·2019年第24期文章编号:2095-6835(2019)24-0112-02单相LCL并网逆变器控制技术分析杨昆桦(武汉理工大学,湖北武汉430000)摘要:围绕单相LCL并网的逆变器相应控制技术开展深入研究及探讨,希望能够为今后此方面技术应用及研究工作的高效化进展提供指导性的建议或者参考。

关键词:单相LCL;逆变器;控制技术;控制参数中图分类号:TM464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13/ki.kjycx.2019.24.049由于近几年全球能源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分布式的发电在全球范围内得以广泛应用及迅猛发展。

因并网的逆变器属于分布式的发电装置核心构成部分,设计及控制技术优劣程度,均会对电能实际质量产生直接影响。

在这一背景之下,单相LCL并网的逆变器及其控制技术逐渐成为了国内研究的重点。

对此,深入研究单相LCL并网的逆变器相应控制技术,有一定现实意义及价值。

1单相LCL类型并网的逆变器概述近几年来,世界各国均在积极探索能够克服世界范围能源危机的重要手段或者方法,光伏、风力等各种分布式的发电系统得到广泛关注及重视。

单相并网的逆变器作为分布式的发电系统内部控制及转换能量核心部门,它的各项性能往往会对并网系统整体质量产生直接影响。

为能够对逆变器谐波输出产生一定抑制作用,需在电网与并网的逆变器相互间加设滤波器,并网的逆变器实际所输出的滤波器有三种类型,即为LCL、LC、L。

L单电感的滤波器,属于一阶系统,整体结构十分简单,只有处于较大电感条件下,才会对谐波产生一定抑制作用,系统成本相对较高,且会对系统动态化的性能产生一定影响;LC的滤波器,属于二阶系统,对所输出电流高频纹波无平抑作用,极易由于电网的阻抗角各种不确定性因素,以至对滤波效果产生影响;LCL型号的滤波器,针对高频谐波的电流方面衰减作用较为强烈,小电流条件下可获取良好滤波效果,其网侧电感可对冲击的电流产生抑制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忽略直流母线电压波动、开关死区和电网阻抗 等因素影响,当开关频率 fs 远大于 50 Hz 时,忽略电 网等效阻抗,逆变桥输出端电压 ui 到逆变器侧电感 电流 i1 之间的传递函数为:


总第 34 期
从图 2 可以看出,共轭零点的频率始终小于共 轭极点的频率,共轭零点的存在有效地提升了系统 的稳定裕度;闭环控制设计相对简单。 2.2 间接电流单闭环控制器控制方案
DOI:10.13234/j.issn.2095-2805.2011.2.51
第2期 2011 年 3 月
电源学报 Journal of Power Supply
No.2 Mar.2011
单相 LCL 并网逆变器电流控制综述
吴卫民,刘松培,何远彬,耿 攀
(上海海事大学电力传动与控制研究所,上海 200135)
但 i1 与 i2 的 关 系 依 赖 于 主 电 路 LCL 滤 波 器 和 电网阻抗的参数, 当电网阻抗的参数发生变化时, 该控制策略的相位补偿精度就会受到影响;同时,Gi (s)包 含 了 二 阶 微 分 环 节 ,容 易 引 入 干 扰 ,数 字 控 制 实现困难。
另外,间接电流控制策略并没有对网侧电感的 电流进行反馈控制;网侧电感和滤波电容之间有可 能发生谐振,从而导致入网电流波形发生畸变。
直接电流控制策略, 由于谐振尖峰的存在,很 难直接设计一个具有低频高增益、高带宽以及足够 相位裕度的补偿器。 为了抑制谐振,提高系统的稳 定性,文献[14-16]采用了无源阻 尼 的 方 法 ;形 成 无 源阻尼的最典型方案是在电容支路串联电阻。 此时
54


(L1=1.5 mH, L2=0.5 mH, C=5 μF, R1=R2=0.1 Ω,Rg=0 Ω, Lg=0 mH,fs=20 kHz)
(1)
式(1)中令寄生电阻 R1=R2=0 Ω,求得共轭零点 谐振角频率为:
(2) 同理,共轭极点谐振角频率为:
(3) 当 L1=1.5 mH,L2=0.5 mH,C =5 μF,R1=R2=0.1 Ω,Rg=0 Ω,Lg=0 mH,fs=20 kHz 时 ,式 (1)所 对 应 波 特图的幅频特性曲线如图 2 所示。
3 单相 LCL 并网逆变器直接电流控制 技术
图 5 非对称式dq 坐标变换下的 PI 控制框图
为 此 , 文 献 [9] 提 出 了 基 于 单 相 逆 变 器 的 非 对 称 式 dq 控制策略,其控制思路如图 5 所示。 非对称式 的 dq 控制将 β 坐标下的输入信号强制为 0,从而避 免了为得到 β 坐标下虚拟的参数而进行的求积运 算,数字实现比 PR 控制器实现容易;但与静止坐标 系下的 PI 控制器相比还是复杂很多。 2.3 带双前馈控制的间接电流控制方案
波,以满足谐波标准。 传统的并网滤波器是单电感一阶 L 滤波器,通
常用于小功率并网逆变器中[3]。 大功率逆变器开关 频率一般较低;滤除开关频率及其整数倍附近的谐 波,如采用单电感滤波方式成本高、体积大,且系统 动 态 性 能 差 , 无 法 满 足 系 统 的 要 求 。 1995 年 ,M. Lindgren 和 J.Svensson 首次提出了用一个三阶 LCL 滤波器代替原有的 L 滤波器 [4],LCL 滤波器对高频 分量呈高阻抗特性,对高频谐波电流可起到很大的 衰 减 作 用[5],选 取 较 小 的 电 感 值 就 能 实 现 较 好 的 滤 波效果,且系统动态性能好[6]。 然而,LCL 滤波器具 有三阶特性,易引起输出振荡;对并网逆变器系统 电流控制的设计有更高要求。
收 稿 日 期 :2010-12-25 基 金 项 目 :国 家 自 然 科 学 基 金 资 助 项 目 (50707017);上 海 市 青 年 科
技 启 明 星 人 才 计 划 项 目 (09QA1402500); 上 海 市 教 委 科 技 创 新 项 目 (09YZ249); 上 海 市 教 委 重 点 学 科 项 目 (J50602) 作者简介:吴卫 民 (1974-),男 ,博 士 ,副 教 授 ,研 究 方 向 为 电 力 电 子 装置及其控制。
(9)
其幅频特性曲线如图 9 所示。 由图 9 可见,加入电容电流反馈控制后,谐振 尖峰得到了很好地抑制, 从而增加了系统的稳定 性。 文献[22, 23]介 绍 了 通 过 一 个 超 前 滞 后 网 络 反 馈电容电压来实现系统的稳定控制,本质上是反馈 电容电流的一个变形。
当 Rd=10 Ω 时 ,式 (8)对 应 的 相 频 特 性 曲 线 如 图 7 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增加无源阻尼的方式提 高了系统的稳定性,但却降低了 LCL 滤波器的高频 衰减能力,同时还增加了系统的损耗[17]。 在电容支路 串联的电阻值的选取需要在系统的稳定裕度与损 耗之间进行权衡,文献[18]以占电容容抗的 1/3 为原 则来选取串联的电阻值。 3.3 带有源阻尼的直接电流控制方案
图 3 间接电流 PI 控制系统框图
有限的增益,所以理论上采用静止坐标系下的 PI 控 制的逆变器输出具有稳态幅值误差和相位误差。
为了能实现对基频信号的无静差跟踪,有的学 者 采 用 了 比 例 谐 振 控 制 器 [7 -8] (Proportional Resonant, PR) 来代替传统的 PI 控制器, 如图 4 所 示:
图 7 Ui 到 I2 传递函数的波特图
逆 变 器 侧 电 压 ui 到 并 网 侧 电 感 电 流 i2 之 间 的 传 递 函数为:
(8)


总第 34 期
实现阻尼电阻同样的效果。 当电容电流反馈系数为 kh 时,忽略电感寄生电
阻和电网等效阻抗, 对外环控制对象建立传递函 数,求得从外环 PI 控制器的输出 A(s)到并网侧电感 电流 i2 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为了解决无源阻尼带来的功率损耗问题,有的学 者提出采用有源阻尼的方法进行直接电流控制 。 [19-26] 其中,典型的有电容电流反馈和逆变器侧电感电流 反馈两种控制方案。 3.3.1 滤波电容电流反馈的有源阻尼方案
反馈电容电流 [19~21] 是一种典型的有源 阻尼方 法,系统框图如图 8 所示,通过反馈电容电流可以
1 引言
随着化石能源的日趋枯竭和人类能源需求的 不断加大,能源问题愈来愈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严 峻挑战[1],人类加快了寻找替代能源的步伐。 与此同 时,现有配电系统建造维护成本高、设计复杂与远 距离供电能力的不足则诱发了电力行业对新的配 电方式展开探讨。 基于可再生能源的分布式发电系 统具有多方面的优点:如, 就地消化电力,节省输变 电成本;减少集中输电的线路损耗;改善电网峰谷 性能;提高供电可靠性;减小或消除温室气体的排 放等,受到了广泛关注,尤其是光伏发电和风力发 电系统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2]。 但由于逆变器产 生的谐波如果直接注入电网,将可能影响到其他负 载的正常运行;因而注入电网的电流谐波必须在一 定的限度之内。IEEE Std 929-2000 标准要求总谐波 失真小于 5%,3,5,7,9 次谐波小于 4%,11~15 次谐 波小于 2%,35 次谐波以上小于 0.3%;因此,常用滤 波 器 来 滤 除 并 网 逆 变 器 输 出 包 含 的 高 频 PWM 谐
图 3 所示为忽略锁相环节的间接电流单环静 止坐标系下的 PI 控制器控制框图(以下控制框图均 忽略锁相环节)。其中,LPF 为低通滤波器,Modulator 为 PWM 调制器,delay 表示延迟环节,Gu(s)为电网电 压前馈补偿器,引入目的是为了抑制电网的扰动对 电流控制的影响。
采用静止坐标系下的间接电流 PI 控制的优点 是控制器的设计简单,系统稳定裕度高。 但由于受 到系统稳定性的约束,幅频特性在基波频率处只有
本文就 LCL 滤波的并网 逆 变 器 电 流 控 制 时 存 在系统稳定性、稳态误差以及谐波失真等问题,对采 用间接电流、 直接电流以及混合电流控制方式的各 种控制策略展开了全面综述。 首先给出各种控制方 案对象的数学模型, 然后分析各种控制策略的理论 依据以及实现手段,最后指出了它们的特性差异。
53
差跟踪。 为 了 避 免 PR 控 制 器 易 受 电 网 频 率 漂 移 的 影
响,在实际应用中通常都采用准 PR 控制器,其传递 函数为:
(6)
式中,ωc 决定 PR 控制器的带宽。 PR 控制器虽然理论上能够实现基频信号的无 静差跟踪,但在数字实现中存在补偿精度与字长之 间的矛盾。 与 PR 控制器控制效果类似, 传统对称式同步 dq 坐标变换下的 PI 控制器理论上也能实现基频信 号的无静差跟踪;但大多应用于三相系统,而应用 于单相逆变器时则需要通过求积运算来得到 β 坐 标下虚拟的参数,实现过程相对复杂。
2 单相 LCL 并网逆变器间接电流控制 技术
2.1 间接电流控制被控对象描述
52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图 1 单相电压源型 LCL 并网逆变器原理图
图 1 所示为单相电压源型 LCL 并网逆变器原 理 图 。 其 中 ,Udc 为 光 伏 电 池 阵 列 输 出 直 流 电 压 ,Ui 为 逆 变 桥 输 出 端 PWM 电 压 ,Cdc 为 直 流 侧 滤 波 电 容 ,S1~S4 分 别 为 逆 变 桥 4 个 IGBT 开 关 管 ,L1 与 R1 分 别 为 逆 变 器 侧 电 感 及 其 寄 生 电 阻 ,L2 与 R2 分 别 为电网侧电感及其寄生电阻,Lg 与 Rg 分别为电网等 效感抗及其电阻,C 为交流侧滤波电容。
(L1=1.5 mH, L2=0.5 mH, C=5 μF, R1=R2=Rg=0 Ω, Lg=0 mH, fs=20 kHz, kpwm=400)
图 2 Ui 到 I1 传递函数的波特图
图 4 比例谐振控制器 传递函数为:
(4)
式中:KP 为比例增益, 决定系统宽带和稳定裕 度; Ki 为积分增益;ω0 为谐振频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