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中的美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堂中的美育
发表时间:2011-03-18T14:02:42.297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1年第5期供稿作者:王维堂
[导读] 语文学科所研究的对象,是既包括语文现象又包括文学现象的。
王维堂
摘要:加强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不仅是新课程标准下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这两门学科的基本特点所决定的。通过美育,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开掘语文学科内容中美的因素,从而更好地学好语文知识。本文论述了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育;学生
作者简介:王维堂,任教于甘肃省武威市第十中学。
语文学科所研究的对象,是既包括语文现象又包括文学现象的。从语言的角度来说,它是用以学习其它学科的工具,是人们彼此交际的工具。人们在使用这一工具时所形成的语言现象,显然包含着丰富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内容。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语文学科本身就有一部分直接隶属于艺术美的范畴,是传统美学研究的重要对象。而以培养和提高人们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为目的的美育,则正是我们用以研究这些美的因素的工具。因此,我们通过美育,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开掘语文学科内容中这些美的因素,在自觉的审美过程中,由“好之”到“知之”,借助美感活动这个中介,把学习对象和学习者紧密结合,更好地学好语文知识。
正是有了上述观念的指导,笔者在新教材的使用过程中,尝试让美育弥漫课堂,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我们都知道,美育要达到三个基本要求:即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欣赏和创造能力。审美能力是审美心理能力的综合体现,它包括审美的感觉、知觉、联想、通感、想象、理解、情感、体验等一系列心理能力,简单的说,即审美感知力、审美鉴赏力、审美创造力。所以,笔者也从三个方面入手,进行了一些实践。
一、在读中感知美
美本身具有抽象性,但审美对象都是客观存在的,是可以感知的。感知是对审美对象的直接把握,是实现审美活动的初始环节。教师范读、学生朗读是树立美的意识,激发美的情趣的有效手段,严羽以禅喻诗,主张“妙悟”,就是从吟读入手;叶圣陶先生说,“叙事叙情的文章,最好还要美读。”其意思也不外乎于此,它能让学生在听、读之中自觉进行审美判断,真切感受作品中的情韵和气势,怡情怡性,陶醉在高尚的精神享受和美的愉悦中。例如莫怀戚的《散步》一文,纵观整篇,无生僻华丽的词语,更无令人费解的句子,但仔细读来,却韵味已在其中。“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那样。”“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儿子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这三个句子看起来熟悉的字眼很多:无非就是“我的话”“她的话”“前面”“后面”“妈妈”“儿子”,学生读起来却能撩起许多思绪,几多羡慕:慈母与孝子爱的深沉,和睦家庭的宁静温馨……羡慕之余却又悟出:生命原本这样,代代相因,生生不息。
而且,汉语语音音节清晰,音调变化丰富,富于音乐感,通过读还可以让学生体会汉语语音本身的美。朗读时,提醒学生注意语言中存在的诸多的音响形式美,如清脆美,声如裂帛;高亢美,响遏行云;纤弱美,莺语蝶舞;浑厚美,黄钟大吕;流利美,溪水潺潺;连腔美,珠圆玉润;婉转美,余音绕梁……学生于读之中切身体会到学语文是一种美的享受,特别是中国诗歌,平仄、对仗、韵脚,学生更有音乐感的体会。
二、在品中鉴赏美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谈到文学作品的创作时说:“文艺先需要有表现的情感,这情感必融合于一种完整的具体意象,即借那个意象得以表现,然后用语言把它记载下来。”这里提到的情感、意象、语言,就是文学作品构成的三要素。文学作品的美及审美价值,就是体现于情感美、意象美、语言美的三者和谐之中的。因此,在文学作品教学中,必须抓住意象美、情感美、语言美这三个重要环节,充分唤起学生的美感体验来进行审美教育。
对于意象美,笔者常用想象法。意象美是通过完整的艺术形象体现的,它包括了文学形象中描绘的自然景物、社会图景、人物性格等。在审美过程中,想象的过程就是再创造的过程。通过想象,作者描绘的意象就会活生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同时,由于每个人的情感体验、生活经历、文化程度不同,他们头脑中的意象也就不一样,这正是表现了审美的魅力所在。黑格尔说:“人类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想象让学生在美感世界插上了遨游的翅膀,产生“登山则情满于山,踏海则情溢于海”的审美感受。比如朱自清先生的《春》,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是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春天的各种风景画来抒写的。但学生头脑中产生的意象决不应仅限于作者的直接描绘。因此,在讲授时,笔者让学生在读的同时想像画面内容,如读“闭了眼,树上仿佛是桃儿、杏儿、梨儿”时,要在想像中让眼前呈现一幅累累硕果挂满枝头的画面,把各种想像中所看到的而书上尚未写出的景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结果学生思维异常活跃,纷纷对美的意象进行了新的挖掘,为这篇美文增添了新意境。
对于语言美,笔者常用推敲法。语言是文学作品塑造形象、表情达意的手段,是文学美的主要特征。鲁讯先生说,语言有三美:意美以感人、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可见,语言美也是内容与形式、内在与外在的统一。感目、感耳、感心是一个逐步升华、由浅入实的审美过程。在教学中,笔者也遵循这一过程,通过看、听、赏三个步骤,达到感悟美的目的,即看结构方式,听抑扬顿挫,赏美词美句。在此,笔者着重介绍用推敲法赏美词美句。在我们的课文中有的用字精炼传神,有的句式优美多样,有的对话富有个性,这都值得引导学生去推敲、欣赏。比如教《绿色蝈蝈》一文,文中写道蝈蝈“素囊装满后,它用嘴尖抓抓脚底,用沾着唾液的爪擦擦脸和眼睛,然后闭着双眼或者躺在沙上消化食物的。”笔者让学生从“装”“抓”“擦”“闭”“躺”一系列动词入手,学生立刻就由此品出蝈蝈吃饱喝足后的悠闲、可爱之情态,同时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也在这些传神的动词之中流露得淋漓尽致。又如在教张之路的《羚羊木雕》时,笔者着重让学生品了1~15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从妈妈、“我”、爸爸三人的神态、语言、语气以及从对话中的气氛中,学生很容易就产生了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人物形象清晰地浮现于字里行间,美也就这样流入了学生心底。
对于情感美,笔者常用对比法。情感是文学作品中作者的灵魂,一个具有合格审美鉴赏能力的教师,就应该能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对美的形象、美的情感做出准确评价,使学生分清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念。事实上,美育就是情感教育,我们应善于调动学生,进入到特定的情境中去。通过对比,与自己比,也让作品中的人物互相比,体会作家的人格情怀,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如学玛丽?居里《我的信念》,在了解了居里之后,笔者让学生将自己与居里夫人比,同等环境,同等遭遇我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