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丝绸之路》精编课件中图版

历史公开课说案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铁岭市教师进修学院初中研训部尚国元 基本思路:根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导学目标并以此目标为引领,启发、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及实践探究,实现本课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目标。在设计本课时,期望通过情境的创设充分再现历史,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突出重点、化解难点,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感知历史,体验历史,正视历史。 一、导学目标设计 1.教材内容分析 《三国鼎立》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本课涉及的三国鼎立一段史实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全国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进步。此课前学生已经了解了东汉中后期官僚大地主逐渐演变为地方割据势力的概况,通过本课的学习为今后进一步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基础。 2.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的学习对象是初一学生。由于特殊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他们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弱;知识方面,一方面学生已经了解了东汉中后期地方割据势力初步形成的内容,这对学生理解东汉末年黄巾军大起义、军阀割据分裂局面有一定帮助;同时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有着不同程度的了解,因此对本节课的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 3.导学目标 根据《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本课的导学目标为: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主要史实;分析探讨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体验、感悟历史;通过阅读教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分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三国鼎立》的学习,认识由分裂割据走向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历史的进步;同时认识杰出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以及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对自己人生的启迪。 二、导学重点、难点的设计 根据《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重点: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的史实。 ②难点:辩证地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正确认识三国鼎立的历史意义。 三、导学策略设计 1.导学方法: ①情境法:创设历史情境,有利于学生直接获得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②探究法: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探究问题。 ③其他方法:指导法、讲解法、练习法等。 2.导学手段:充分利用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以帮助学生形象、直观的理解历史问题,。 四、教学过程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百家争鸣》公开课教学设计

第8课 百家争鸣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老子的哲学思想、主张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思想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孔子那里读到一颗爱心,构建和谐; 在孟子那里读到一股正气,平治天下; 在墨子那里读到一腔热血,救助苦难; 在韩非那里读到一双冷眼,直面人生。 ——易中天 上面是著名学者易中天对春秋战国时期几位思想家的评价,他为什么给予这些思想家这样的评价?这些思想家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带着问题,我们来学习第8课《百家争鸣》。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老子 1.图片展示:老子像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思考问题:老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他的学说集中在哪一著作中? 3.教师补充: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后期楚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曾做过周朝的史官,管理王室的藏书。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 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认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目标导学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1.图片展示:孔子像

2.孔子的政治思想 一是主张以礼治国,即是加强道德规范的约束,以恢复周礼来维系社会秩序;二是提出“仁”的学说,“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爱护,并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统治者则应体贴民意,爱惜民力,这样社会才能和谐;三是要求实行德政,反对苛政,主张爱护百姓,并以德来教化天下,人民才能心悦诚服。 3.孔子的教育成就: 一是主张“有教无类”,并创办私学,广收门徒,实现了教育体制的创新,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二是主张德育与智育并重;三是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如“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温故而知新”等。 4.对后世的影响:(1)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2)所创立的儒家思想为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3)儒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目标导学三: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和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诸子百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阴阳家、杂家、民家、纵横家、兵家等。 2.诸子百家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战国时期影响较大的思想家主要有墨家的墨子、儒家的孟子和荀子、道家的庄子和法家的韩非等。小组合作,完成以下表格内容。 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三、课堂总结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如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等。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其优秀部分我们应在继承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

历史公开课

秦汉时期复习公开课 一、复习知识点 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①建立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②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③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监察,最终大事由皇帝决断。 ④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天下分36郡,郡下设县。 2.经济上:统一货币(规定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统一度量衡。 3.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 4.思想上:实行“焚书坑儒”。 5.军事上:①反击匈奴修筑长城。命蒙恬率军反击匈奴,修筑了西起临兆,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安定了北方。 ②统一南方,修灵渠,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二、练习习题 1.(2014江苏南通中考)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秦中央政府分管行政的是() A.太尉 B.丞相 C.大将 D.御史大夫 2.(2012湖北黄石中考)“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及了中国古代多位杰出的君王。其中“秦皇”最主要的功绩是() A.建立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B.“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C.开创王位世袭制 D.实行分封制 3.(2013江苏苏州中考)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在行政体制上,(秦始皇)废除地方分权的封建制......在地方建立直属于中央的郡、县两级行政区划。起先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以后又增至四十余郡。”该材料反映出秦朝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4.(2013湖北十堰中考)为了巩固国家的统一,秦始皇任命丞相李斯制定笔画规整的文字作为全国推广的标准文字。这种文字是() A.大篆 B.小篆 C.隶书 D.楷书 5.(2013山东临沂中考)很多历史信息来源于我们对图表的研究与解读,下图所反映的历史事实是() A.秦统一货币 B.秦统一尺寸 C.秦统一文字 D.齐统一文字6.秦始皇为了加强思想控制,采取的措施是() A.修长城 B.统一文字 C.焚书坑儒 D.统一度量衡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下册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知道隋朝的建立及统一概况、隋初经济繁荣的表现 2.了解大运河的开通和科举制的创建 3.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 4.理解隋朝实现统一、开通大运河的条件以及科举制的历史影响 【学习重点】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兴起及影响 【学习难点】大运河开通的基本情况和运河地图的内容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581年,杨坚建立,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 2. 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3.隋统一后,发展经济,编订,统一南北和度量衡制度;加 强,提高行政效率。 4.为了加强,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从年起,陆续开凿了 一条贯通南北的。 5.大运河以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 文化交流。 6.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科的创立, 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7.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朝的统治面临瓦解。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 死,盛极一时的隋朝随之灭亡。 二、合作探究 1.想一想,隋朝能够统一南北的原因有哪些? 2.相传,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只是为了去扬州欣赏一种绮丽的琼花,所以有人认为 运河的开凿对人民带来的只有灾难。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谈谈你的看法。 三、练习巩固 1.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开始于() A.589年 B.601年 C.605年 D.611年 2.隋炀帝乘“龙舟”从洛阳巡游到扬州,要经过大运河的哪几段() ①通济渠②永济渠③邗沟④江南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④ 3.隋朝大运河的河段中,从洛阳到涿郡的一段是() A.通济渠 B.永济渠 C.邗沟 D.江南 河 4.魏晋时期,选拔官员的主要标准是() A.才能 B.财产 C.门第 D.民族 5.科举制诞生时,统治者选拔人才的考试内容注重考察的是() A.儒家经书 B.学识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与分析历史案例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与分析 教学案例与分析不是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论文,而是一个真实 而典型且含有问题的事件。既有对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也有对这一事件的反思和分析。此次征集的教学案例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1.标题:要能反映这个教学案例的主题。 2.针对问题:这个教学案例针对的是课堂教学中的 什么问题。 3.案例:包括背景,即需要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如时 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细节或情节,即故事发生的过程,如学生出现 的问题,教师采取的措施;结果,即这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映 和教师的感受等等。 4.反思:对于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学的指导 思想、过程、结果,对其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是这样完成教学任务的: 第一步:课件展示一些宗教人物:学生知道猪八戒戒、玉皇大帝、如来佛祖、唐僧、丘处机等这些在影视中经常出现的人物。 要求学生判断这些人物是哪个宗教中的人物,学生基本上能辨别出来。导入今天要学习的宗教方面的内容:佛教和道教。这种学习的方式贴进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下一步的教学工作。 第二步:展示与这两种宗教有关的俗语:转世投胎恶有恶报,善有善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回头是岸,人生无常,修身养性,清净无为,得道成仙,长生 不老,炼制丹药 要求学生判断这些俗语来源于哪种宗教。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和更 正,指出这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宗教与这些俗语有关,这节课主要了解佛教和道

教。让学生对这两种宗教的教义有一个粗浅的认识。不要求学生全部掌握,但至少在有限的课堂中了解这两种宗教的教义。 教师板书:佛教道教要求学生找出以下知识点: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西汉末 年传入中国,道教兴起于东汉时期,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并要求学生区别于道家学派。 教师简单的介绍一下两种宗教的教义,并要求学生思考佛教广泛传播和道教兴起 的原因。 第三步:教师讲解佛教起源传说和故事,并强调佛起源于印度在西汉的末年传入中国。道教的兴起与道家学派的区别。 提问:佛教道教的哪些说法满足了统治者的要求?引导学生思考 在学生思考的基础,教师小结:佛教由于宣传生死轮回和因果报应,消磨了人们的反抗意志,为统治阶级维护统治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因而广泛传播开来。 道教宣扬通过修身养性潜心修道就可以得道成仙,长生不老。这不仅满足了统治者超凡脱俗、长生不老、永享富贵的愿望,对普通老百姓也是一个极大的诱惑, 因而得到广泛的传播。 在有限的课堂里学生只能对两种宗教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不可能作更深入 的学习。因此我在教学的过程中设计了一个课外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小调查。第四步:要求学生实地了解一下,我们附近有没有佛教寺院和道教胜地?想一想,现实生活中人人有哪些思想观念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①活动主题:调查道教佛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②活动目标:学会调查和处理调查结果的方法,了解宗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③活动动准备:笔纸

高二历史公开课教案

高二历史公开课教案 开课人:张淑兰 时间:20XX年12月13日 地点:高二(5)班 课题: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一、设计思想 1、新教材观:新课标要求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所以本课采用“角色扮演”、“课堂民主讨论”,促使学生学会学习和在学习中学会合作,最终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文明史观:本课是西方政治史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引导学生了解西方政治文明进程,认识政治制度的建设对于社会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体会制度创新的重大意义。 二、教材分析 1、[会考大纲] (1) 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分析《权利法案》与英国君主立宪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2) 了解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分析1787年美国宪法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3)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2、本专题以英、法、美、德四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的确立和发展为主线,展示了近代西方政治文明发展的进程。从英国资产阶级和君主立宪制度的形成、美国联邦宪法的颁布和共和政体的确立以及法、德两国代议制度的特点等几大问题入手,再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确立的艰难历程,勾勒出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以及各国代议制度所呈现出的共性与个性。 三、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的学习,主要侧重于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的一些重大事件,关于英、美等国的政治制度的有关知识,学生比较陌生,而且本课的知识时间跨度大、理论抽象程度高、政治性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历史资料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并给学生创造熟悉的情境,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分析概括能力。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分析《权利法案》与英国君主立宪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了解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分析1787年美国宪法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方法与过程] 学习本课可以运用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方法,以今天英美等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些事物为切入点,去寻找其历史的渊源,从而加深学习历史的现实性、对历史认识的深刻性。实现在知识的迁移中对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民主共和制等相对抽象的政治概念有一个灵活的把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优质课 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的内容,首先说本课内容、地位及课标要求《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12课,讲述的是汉武帝对大一统王朝的巩固。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是秦中央集权制的巩固和延续,这也为以后学习唐宋元加强巩固中央集权打下了基础。因此,本课是整个中国古代史不可或缺的部分,其中的知识点(如思想上、经济上的措施)在历年的考试中常有体现。【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虽然心智还不成熟,尚缺乏分析综合的能力,但是好奇心的驱使使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望强烈,有助于他们积极参与探究性学习。学法上采用思考探究法、对比评价法、分析归纳法等。这样便于老师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及知识结构出发,通过较多图片、小故事、小常识等资料入手,抽丝剥茧,逐层深入,使学生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汉武帝“大一统”的政策、措施及其历史作用 过程与方法:

阅读资料→理解大意→逻辑思维→得出结论(论从史出)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 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局面。 【教学重难点】 “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盐铁专卖等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王朝所采取的政策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导入新课】 1.播放《汉武大帝》片头视频。 2.教师导入:视频中他是谁?为什么说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为什么说他给一个族群傲立千秋的自信?他做了哪些事情使得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来学习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自然而然地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去。】 【讲授新课】 环节一、自主预习 材料一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见P56课后活动)。 材料二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汉书?主父偃传》 探究问题:材料反映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什么问题? 教师提问:哪位同学能说出“推恩令”的主要内容? 教师提问:“推恩令”的实施有什么作用和影响? 学生:削弱了诸侯王的实力,使他们无力对抗中央,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初中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初中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初中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本人任教初二级三个班的历史课。一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 作为年轻教师,能认真制定计划,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和平衡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教育是爱心事业,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本人时刻从现实身心健康,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面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作为教初二历史课的老师,明白自己对教材的生疏,故在课

前做到认真备课,多方面去搜集相关进行资料。为提高每节课的进行效果,教学质量,本人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重点难点外,还采用多媒体教学,如:投影、幻灯、漫画、录音等多样形式。通过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一学期努力,能制定好复习计划,并能认真备好复习课,培养好尖子生,提高中等生,帮助差生。但由于本学期授课时间较短,复习内容较多,复习比较仓促,同时发觉很大一部分学生接受能力较差,学习自觉性不高。加上本人对教材生疏,同时要到广州进修本科,无暇顾及六个班面积较广的差生,致使本学期教学成绩未达所想。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要多下功夫加强对个别差生的辅导,相信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我也相信有耕耘总会有收获! 学科总结 本学期,我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认真学习***总书记关于教学工作的讲话。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老教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训工作更上一层楼。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一则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一则 在学习《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3课“收复新疆”一课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预备铃响后,我胸有成竹地步入教室,打开多媒体课件,一幅优美的画面出现在学生的面前——漫漫戈壁沙丘之中一条浓阴蔽日的杨柳路(《甘棠遗泽》画),旁边慢慢出现一首诗,“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接着是我的旁白:“同学们,看着这一丛丛戈壁滩中顽强生长着的左公柳和人们为歌颂左宗棠率领湖南战士收复新疆、治理边疆的伟大业绩而作的这首诗,我想起了唐代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也用动画效果让它出现在整个画面的下方),我非常得意自己的“创作”——用两首诗词作对比,突出左宗棠业绩,又能自然的导入新课。 正在这时,一学生举手要求发言,说“老师,错了,两首诗中的杨柳不是同一个概念,前面一首是指杨柳树,后面一首是曲牌名”。可能是他的发言激发了另一位同学的勇气,另一位也站起来说:“我好像在哪看到过,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后人把凉州词传错了,原句可能应该是黄河远上白沙间”。 对这半路杀出的“程咬金”,我一面用较慢的语速表扬他们能思考和大胆提问,一面则以飞快的速度思考应付的办法:如果与他们讨论这个问题,教学任务很难完成,这也不是全班同学感兴趣的话题,我的教学设计中根本没这一环节。如果用以前惯用的手段“这个问题我们课后讨论好吗?”显然是对学生的“外交辞令”(实际是老师不允许讨论)而继续把学生引入我精心预设的教学程序之中,这样做,学生学习的热情、好奇心、学生的创造思维很可能被扼杀了!我当机立断放弃了已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对学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们提出的问题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我想我们只要学习一定能弄清所有的问题。现在我提议分小组学习,你们俩(我真诚地微笑着对刚才两位提出问题的学生)如果愿意就带一小组从诗歌入手,兼考新疆的地理环境,了解左宗棠在治理新疆方面所克服的困难,理解边疆人民对左收复、治理新疆的感激之情,并把你们收获给同学们汇报;第二个小组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来考察新疆在我国国防中的地位从而理解左为什么坚持收复新疆以及此举的重要意义?(小组成员自由搭配);

七年级历史公开课教学设计及说课稿

公开课教学设计 课题:19.抗击西方殖民者入侵班级:七(1)班 [课标内容] 讲述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等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荷兰、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雅克萨之战;《尼布楚条约》。 ①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用正确的民族观、战争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归纳总结“16——17世纪西方殖民者入侵我国哪些地区?我国人民又进行了怎样的抗击”等问题,培养学生归纳及综合历史问题的能力。 ③指导学生对比观察《中国地图》,分析现在中俄东段边界与《尼布楚条约》签订时的边界有何不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16——17世纪中国遭到西方殖民者入侵的历史事件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到对外交往中各国既可以和平共处,也会兵戎相见,从而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 ②注重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对台湾有关历史的演变过程和现状的学习,使学生学会从历史的角度关注现实,培养对历史的理解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了解16——17世纪中国遭到西方殖民者入侵的史实,分析中国被入侵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②通过对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的初步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英勇不屈的民族,她的英雄儿女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领土完整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中国反侵略斗争史上谱写了辉煌的一页,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斗争及其历史功绩;②雅克萨这战;③《尼布楚条约》。 难点:①16——17世纪,欧洲殖民者为什么纷纷侵略我国东南没海和东北地区;②为什么雅克萨之战是自卫反击战。 [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法 [教学策略]课前组织学生预习,出示思考题,然后以问题为线索,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引导学生通过解决掌握本课知识。 [教学过程] 一、课前组织学生预习。 组织学生详细阅读教材,分发《导学稿》,全班快速完成导学稿中“自主预习”部分。 二、导入新课 由诗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简要复习戚继光抗倭的知识,揭示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导入新课。 三、新课教学(分组探究) (一)、西方殖民者侵扰我国东南沿海 ①16——17世纪有哪些西方殖民者侵扰了我国东南没海的哪些地区?他们侵扰了我国东南沿海的哪些地区? ②葡萄牙殖民者是怎样侵占澳门的?澳门在什么时候回到祖国的怀抱? ③荷兰殖民者是怎样侵占台湾的?荷兰殖民者入侵台湾后,实施了哪些暴行? (二)、郑成功收复台湾 ①谁能用学过的史实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②郑成功是如何抗清的?你怎样看待郑成功的抗清活动? ③郑成功为什么要收复台湾?他是怎样收复台湾的?收复台湾有何意义? ④我们怎样评价郑成功? (三)、雅克萨之战 ①16——17世纪我国的黑龙江流域遭到哪个国家的侵略?它占据了中国的哪些领土? ②雅克萨之战是什么性质的战争?为什么?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分析 在学习《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3课“收复XX”一课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预备铃响后,我胸有成竹地步入教室,打开多媒体课件,一幅优美的画面出现在学生的面前——漫漫戈壁沙丘之中一条浓阴蔽日的柳路(《甘棠遗泽》画),旁边慢慢出现一首诗,“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接着是我的旁白:“同学们,看着这一丛丛戈壁滩中顽强生长着的左公柳和人们为歌颂左宗棠率领战士收复XX、治理边疆的伟大业绩而作的这首诗,我想起了唐代王之涣的XX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也用动画效果让它出现在整个画面的下方),我非常得意自己的“创作”——用两首诗词作对比,突出左宗棠业绩,又能自然的导入新课。 正在这时,一学生举手要求发言,说“老师,错了,两首诗中的柳不是同一个概念,前面一首是指柳树,后面一首是曲牌名”。可能是他的发言激发了另一位同学的勇气,另一位也站起来说:“我好像在哪看到过,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后人把XX词传错了,原句可能应该是黄河远上白沙间”。 对这半路杀出的“程咬金”,我一面用较慢的语速表扬他们能思考和大胆提问,一面则以飞快的速度思考应付的办法:如果与他们讨论这个问题,教学任务很难完成,这也不是全班同学感兴趣的话题,我的教学设计中根本没这一环节。如果用以前惯用的手段“这个问题我们课后讨论好吗?”显然是对学生的“外交辞令”(实际是老师不允许讨论)而继续把学生引入我精心预设的教学程序之中,这样做,学生学习的热情、好奇心、学生的创造思维很可能被扼杀了!我当机立断放弃了已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对学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们提出的问题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我想我们只要学习一定能弄清所有的问题。现在我提议分小组学习,你们俩(我真诚地微笑着对刚才两位提出问题的学生)如果愿意就带一小组从诗歌入手,兼考XX的地理环境,了解左宗棠在治理XX方面所克服的困难,理解边疆人民对左收复、治理XX 的感激之情,并把你们收获给同学们汇报;第二个小组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来考察XX在我国国防中的地位从而理解左为什么坚持收复XX以及此举的重要意义?(小组成员自由搭配);第三小组考察XX的历史地位,看能否用你们的考证的事实来告诉俄等侵略者:XX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不容你们践踏和侵略!第四小组,考察左宗棠收复XX的历史过程,要求把左收复XX的路线、措施、经过搞清楚,各小组形成书面材料(由于我所担的班级里各小组都有电脑,且可直接上网,学生也有较好的运用信息技术的基础和网络环境学习的能力,我要求各组将自己的成果用powerpoint制成幻灯片向全班汇报、交流,老师作必要的补充或更正,并对学生的成果作恰如其分的肯定,有些地方与学生再一起讨论。就这样,总共只有两目、图文、小字加起来只有3个页面的一课容,本来用一节课教学绰绰有余,结果我却用了两节课时间,但除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外,学生获得了满足感和作为学习主人自主获取知识的成就感。从此以后,我发现这两同学对老师态度特别亲切,很多同学上课积极性也高起来了。“老师,错了”这句话,勾起我对历史教学现状的深刻反思,由此想到了目前历史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误区一:教师备课侧重在备教学过程的设计,且过程设计过于具体、详尽、死板而不给学生留有空间。 教案是带有主观性的设计蓝图。目前教师备课(编写教案)的侧重,除了对本课重点难点、教学目标等的分析与处理外,往往更多的考虑的是教学过程的设计,且力求尽善尽美,每一个子目怎么讲,需要学生回答什么问题,甚至连过渡语怎么说等等全设计好,而恰恰忽视了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人,忽视考虑学生在学习本课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和为解决这些问题采用哪些方法、途径以及学习资料(课程资源)的储备。在这样教案的导向作用下,学生很可能变成你的“操作工”而已。所以教师在备课编写教案时,要留一点空间,给学生思考、谈自己的看法、进行讨论,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使实施中可根据课堂情景如学生的反应等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误区二: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科、书本、课堂为中心,以教师的教为中心,“以不变应万变”,忽视复杂的教育对象,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 目前的课堂教学,仍以教师的传授为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教师凭借教科书、教学用书和其他教学资料,借助一定的手段,进入“规”操作(这种形式的教学实践,已经成为千百万教师工作的程式,稳定于日常教学观念和行为之中),较少鼓励学生提问,一旦在课上遇到学生提出自己预设以外的问题便会用“课后讨论”等搪塞过去,学生始终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而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

最新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1课元朝的统治公开课导学案

第11课元朝的统治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元朝的疆域和民族融合的史实,知道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2.认识元朝的中央政权机构,掌握行省制度及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3.认识元朝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贡献 【学习重点】元朝的疆域;行省制度的影响 【学习难点】认识到元朝对于扩大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作用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________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王朝。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 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________的。 2.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 3.(1)由________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事务;设负责监察事务。 (2)地方:设置________,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4.(1)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负责管辖澎湖和________。 (2)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________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5.(1)蒙古统治者早在进攻南宋的同时,就开始对地区用兵和招降,吐蕃归附后,蒙古统治者在西藏统计户 口,设置驿站。 (2)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由________直接统辖。朝廷还在当地设置地方机构,任命 官员征收赋税,屯驻军队。 (3)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区域。 二、合作探究 与前代相比,元中央政府与西藏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元朝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理,在中国国家的发展和民族关系发展史上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三、练习巩固 1.它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它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它”是 () A.西汉 B.唐朝 C.北宋 D.元朝 2.元朝在中央设立了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这些机构的职能分别是() A.行政军事监察 B.行政外交军事 C.财政监察外交 D.财政军事监察 3.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源于( ) A.西周的分封制 B.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C.元朝的行省制 D.清朝的军机处 4.元朝时,专门负责管理藏族地区行政事务的机构是( ) A.中书省 B.行中书省 C.宣政院 D.澎湖巡检司 5.史料记载,1279年,我国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受中央政府委派,在对国家领土测绘过程中,黄岩岛就 是其中的一个测绘点。这表明( ) A.黄岩岛等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B.当时中国元朝的皇帝是成吉思汗 C.蒙古族比汉族强大 D.元代疆域比唐代更加辽阔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元史?地理志》记载元朝的疆域“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元朝的版图在我国历史上是最大的。元朝在地方设“行中书省”,派遣官吏,征收赋税,进行有效的统治。西藏、台湾等地区亦都处在中央王朝管辖之下。 (1)以上材料记载的是元朝的什么制度?实行这一制度的原因是什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公开课 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的内容,本课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学习主题——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本课讲述的是西汉的建立到逐渐兴盛的历史,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到景帝时,形成了“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为后来的汉武帝“大一统”的局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后世王朝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借鉴西汉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一个高峰,社会经济、文化思想全面发展,对外交往日益频繁。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西汉建立之初,由于秦末以来的长期战乱,经济凋敝,物价飞涨,社会动荡不安。汉高祖刘邦、文帝、景帝统治时期,实施“休养生息”政策,使西汉文帝、景帝时期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为汉武帝大一统奠定了基础,也为此后2000余年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经过只有两个月的中学历史课程学习,没有形成比较规范、有效的历史学习能力和方法。而且知识积累有限,对理性的知识较难领会,又存在着看问题重表象、轻本质等特点。但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现、求知欲望强烈,对事物充满了好奇,有主动学习的愿望。这样便于老师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及知识结构出发,通过较多图片、小故事、小常识等资料入手,抽丝剥茧,逐层深入,使学生在学

习和探究过程中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汉高祖“休养生息”的政策、措施,及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好处。 过程与方法: 阅读资料→理解大意→逻辑思维→得出结论(论从史出)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 认识“文景之治”的重要性,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局面。 【教学重难点】 怎么理解“修养生息”政策,为后来的汉武大帝的大一统,巩固了基础?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初中历史优质课教案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为什 么叫甲午中日战争;战争中的重要战役以及邓世昌的事迹。 2、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台湾人民反抗日本 殖民统治的英雄事迹等。 二、过程与方法 1、教师导学质疑,在演示课件的同时,通过启发和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运用史 料分析问题,以此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2、通过引导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 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战败的原因,《马关条约》 的影响有正确认识,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历史责任感; 2、学习邓世昌等英勇反抗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 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坚决维护国家统一。【教学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以及中国战败的原因;《马关条约》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法例证法比较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钓鱼岛问题的由来”(教师简介)。“钓鱼岛争端”说明近期中日关系趋于紧张。回顾近代历史,日本发动或参与的侵华战争就有三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日本对华第一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二、讲授新课 (一)甲午中日战争 (多媒体展示)要求学生总体上掌握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经过和结果。 1、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以及战争名称的由来 (多媒体展示)介绍日本的崛起——通过两幅漫画对比明治维新前后日本的变化。改革后的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不仅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还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多媒体展示)日本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由此引导学生探究出“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教师介绍:1894年,夹在中日两国间的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请求清政府“助剿”。处心积虑的日本找到了挑起战争的机会。1894年是旧历甲午年,所以称这次战争为“中日甲午战争”。 2、甲午中日战争过程中的重要战役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百家争鸣》公开课 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百家争鸣》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的教学内容。百家争鸣是一个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相辉映的局面,它谱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序曲,其精华仍具有为现代社会服务的现实意义。同时它涉及到的儒家学派是传统文化的主流,其发展形成是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该课的学习能让生深切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增强其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因此该课地位非常重要。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历史,知识层次,理解能力都不强。前面已经学习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学生对战国时期的社会形势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但只经历过短期的中学历史课程学习,还没有形成比较规范、有效的历史学习能力和方法,尤其是学生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因此,需要着重引导他们以提取关键词的方法分析背景资料,掌握辩论方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了解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知道“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 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分组活动这一形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协作性;通过假设历史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能力,激发其历史学习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辨证看待事物的能力;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老子的哲学思想;主张如何认识、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思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猜猜我是谁?” 师:今天我们的课堂上将有许多大家熟悉的历史人物出现,我们先来猜猜他们分别是谁?(播放诸子百家人物图片,由学生竞猜人物名。导入新课《百家争鸣》。) 【设计意图:调动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 【新课讲授】 1、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板书) [提问]春秋战国时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 [讲述]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各国纷纷变法图强、网罗人才;文化教育扩展出现文史阶层,文士们对社会问题提出不同看法和治国主张。因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活动一]百家讲坛 合作展示:由各组用学习卡、图片、课件等形式展示各派主要人物图片及治国主张,加强合作学习能力和加深学生对诸子百家的了解,使课堂更生动丰富。(要求:学生展示、教师知识反馈、学生划要点)

初中历史教学工作总结3篇

初中历史教学工作总结3篇 初中历史教学工作总结1 本学期,我担任初一6个班的《中国历史》学科教学工作。 虽说这一学期的教学时长将近四个月,却也是转眼即过,一学期已经结束。回顾本期学科的教学工作,兼有得失。本学期以来,我本着以学生成长促进自我成长,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应该说圆满完成了教委及学校制订的教学任务。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紧抓常规教学,有备无患 1、做好课前“三备”: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 备学生:就是指用学科的眼光去了解班级特征、观察学生对于本学科的爱好程度和接受程度,并实时的为备教法提供信息参考。我所教的五个班,特征各不相同。结合《中国历史》的学科特点,男生的接受能力和爱好程度普遍高于女生,所以我在六个班的教学过程中,在83班会下较大的劲来活跃课堂气氛,而在84班,课堂气氛不太需要我的调动,就会自然而然的融入。所以,做好了“备学生”的工作,课堂上就会比较轻松。 备教材:就是指教学工作者要对自己所用的教学参考书要了解得清晰、深刻、透彻。学生所接受的知识主要来源于教材和老师的讲解,老师对于知识的把握不清晰、了解不深刻、讲解不透彻,学生就很难接受,并且还会对学科产生厌烦情绪。故,我十分重视备教材。开学时,我只拿到了一本教科书,没有任何相关参考资料,为了给学生上

好丰富的历史课,我积极在网上查找课时资料、观看学习教学视频,没有参考书,我就自己在网上下载电子书,然后打印装订,尽最大努力充实自己、完善课堂、丰富学生知识。 备教法:有了教的对象和教的内容还不够,要活跃课堂、有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良好的教学方法必不可少。《中国历史》是一门比较灵活的课程,这就要求任课的老师不能过于死板,那样只能把本应该活跃的课堂上得枯燥乏味,不利于教学效果的体现。哪一个知识点该用平铺直叙、哪一个知识点结合历史典故激情飞扬、哪一个知识点又该融入神话传说丰富课堂内容、哪个时候应该把学生的互动列为重点活跃课堂氛围,等等,我都在课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必要是还要课前演练一番。 2、多听课,勤学习,善反思 学校关心新进教师的教学成长和能力培养,为我们指定了一帮一指导老师,我的指导老师是谭道书主席。不管什么层次、什么学科的听课,我都尽量抽时间去听,这样不仅开阔了思路,也为备课过程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各种鲜活生动的事例,各种教学方法,模式的展示,微小细节之处的精彩处理,使我在丰富课堂教学的同时,也改变了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单调,脱离实际的成见。定期的教研活动也大大提高了我的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 二、重视尖子、鼓励后进,优差结合,整体推进 虽然是《中国历史》学科,但我决不忽视这一门学科的重要性。学期初,我就紧抓作业的检查和批改,检测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让自

历史公开课听后感

历史公开课听后感 杜军 作为一名教师,每一次的听课都是我学习的大好机会,从中可以获得更多的教学经验。上周四我聆听了黄有丹、乔继珍和胡红兰三位教师的课,让我感受颇多,先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1、体现新课标的精神,重视营造愉快课堂。 通过这几节课我们可以看出这几位老师都是在努力体现新课标的要求。新课标指出学生的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现在的课堂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究,师生合作交流的愉快的课堂活动。在本次听课中,我看到每位教师都在努力体现这一点——重视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师生在课堂中不再是原来传统教学中的传授者和接受者,施与者和容纳者;而是现在课堂中的,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体现学科知识与生活的联系,重视创设教学情景。 新课程标准要求孩子的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通过听这些课,我体会到教师要重视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从情景中引入要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体会到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理解学科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俗话说:心灵手巧。我们老师要重视孩子的动手操作,重视孩子的手脑结合。要想真正的学好知识就是要孩子们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那么动手操作就是孩子们最好的学习活动。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地学习知识。 听了三堂课,给我的总体印象是: 1、每一位教师都精心设计了教学课件,努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教师的课前提问、课前小游戏拉近了师生间距离,激发了

学生的学习热情。 3、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精练、丰富、富有感染力,课堂评价及时,关注了学生的情感。 4、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也是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的一种方式。 通过这次听课,我开阔了眼界,看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今后我将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充实自己,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走出适合自己的教学路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