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作业

合集下载

犯罪心理学作业

犯罪心理学作业

注意:请写清题号,整齐作答。

论述题(共4小题)1.分析某种类型犯罪的原因,犯罪心理特点(书上),以及该犯罪的预防及控制对策。

(诸如:青少年犯罪,网络犯罪,物欲型犯罪,毒品犯罪,有组织犯罪等)犯罪的产生不仅要具备许多决定性的引起犯罪的因素,而且要具备一定的环境条件、个人的人格特征,尤其是不同类型犯罪的巨大差异。

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过程就是不良的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自身原因青少年自身素质的好坏是决定其是否违法犯罪的关键。

一些青少年自身素质不高,抵御能力差。

其自身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游手好闲、好逸恶劳、无事生非的不良嗜好和品行,自身性格的缺陷,幼稚的心理,以及自身生活需要、人格尊严得不到满足,加上法制观念的缺乏等等,一旦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刺激,很容易走向犯罪道路。

(二)家庭原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

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个性的基础,这主要有几种情况:一是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不会管,出了问题,往往棍棒相加,缺乏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二是子女长期养成的不良习性,父母管不了,因为没有从早期教育入手、管得晚了;三是父母对子女丧失信心,不愿管,顺其自然,放任自流;四是父母离异后,孩子无人管,为了自己而不顾及或无暇顾及孩子,使之浪迹社会;五是父母自身行为不端直接影响孩子,使之效仿父母,小偷小摸,打架斗殴。

(三)学校原因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

学校教育方法不当,是导致一些青少年流向社会、走向犯罪的重要因素。

现在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

2、对学生处分缺乏慎重考虑和处分后对处分生放弃教育。

3、法制教育的缺乏或者流于形式。

学校缺乏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和法制教育,是青少年违法犯罪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社会原因社会不良现象对青少年的影响不容忽视。

1、文化市场的“黄色污染”。

低级、庸俗的文化会侵害、腐蚀人们的灵魂。

2、以腐败现象为代表的“灰色污染”。

(0449)《犯罪心理学》网上作业题及答案

(0449)《犯罪心理学》网上作业题及答案

[0449]《犯罪心理学》第一次作业[多选题]10、在一般犯罪预防中主体因素的预防原则有A:净化文环境原则B:早期预防原则C:心理卫生原则D:挫折疏导原则E:持之以恒原则参考答案:BCD[多选题]9、犯罪嫌疑人常用的反侦查手段主要有A:善于察颜观色B:精心设计作案时间C:破坏、伪造犯罪现场D:改变个体形象特征E:伪装积极参考答案:BCDE[多选题]8、影响犯罪目的确定的因素有A:犯罪的准备程度B:社会经济历史条件C:社会地位和境遇D:社会意识形态参考答案:AC[多选题]7.犯罪少年实施犯罪行为,具有的明显特征主要有A:模仿性B:冲动性C:谋划性D:稳定性E:情景性参考答案:ABE[多选题]6. 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主要有A:预谋发动机制B:认知的选择与加工机制C:模仿学习机制D:角色扮演机制参考答案:BCD[多选题]5.下面哪些是犯罪心理的外化机制A:预谋发动机制B:情境互动机制C:自我强化机制D:挫折反应机制参考答案:ABD[多选题]4.犯罪心理调节结构的组成要素主要有A:特定的气质B:消极的性格特征C:扭曲的道德意识D:不成熟的自我意识参考答案:CD[多选题]3.研究犯罪心理学有其特殊的困难,主要表现在A:犯罪心理的隐藏性B:研究的间接性C:犯罪人心理的抵触性D:难以试验或不可试验性参考答案:ABCD[多选题]2.犯罪心理的动力结构中,包括的心理成分有A:反社会意识B:错误的法律意识C:畸变的需要D:犯罪动机参考答案:ADC[多选题]1.下列人员中属于犯罪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有A:民事违法主体与客体B:虞犯C:一般违法者D:刑满释放人员参考答案:BCD。

我的《犯罪心理学》作业

我的《犯罪心理学》作业

我的《犯罪⼼理学》作业危险⼼结类犯罪⼀、意结类犯罪1、⼼理特征:犯罪动机往往令⼈费解;具有正常⼼智下的⼼理遮掩性;犯罪具有隐秘和谋划特点;⾏为⼈具有⼈格保守性;⼼结多与潜意识内容有关。

2、案例分析:付成励案发⽣在2008年10⽉28⽇的政法⼤学学⽣付成励杀师案引起了社会的⼴泛关注。

在痛惜的同时也在思考着这样⼀个风华正茂的⼤学⽣的犯罪⼼理。

笔者认为其犯罪属于意结类犯罪⼼理特征。

⾸先,犯罪动机很令⼈费解。

付成励交代,杀程春明的动机有两点,⼀是要报复,⼆是要“杀⼀儆百”。

报复的动机因是“程春明在⾃⼰和⼥朋友之间留下了太多的阴影,分⼿这个事情也和程春明有很⼤的关系”。

⾄于“杀⼀儆百”,付成励认为程春明和这个⼥孩在⼀起的时候已经是已婚男⼈……他不配称为⽼师,根本不为⼈师表。

所以出于“替天⾏道”的想法做了这件事。

每⼀个理性的⼈听到这样的解释都会觉得不可思议。

但是就确实地发⽣在这样⼀个政法⼤学的学⽣⾝上。

第⼆,具有正常⼼智下的⼼理遮掩。

其⽇常⾏为表现与常⼈⽆异,甚⾄可能⽐⼀般⼈更能忍让,这⼀点可以从同学⽼师对他的评价中看出。

因此他的犯罪让很多⼈感到疑惑,不相信这样⼀个好同学会犯下如此残忍的罪⾏,但在他的内⼼深处具有很强的攻击性。

当消极的社会条件达到⽆法容忍的程度,就会强⼒反击,不计后果。

第三,犯罪具有隐私和谋划特点,付成励为杀死程春明,事先准备好了两把⼑放进⼝袋,⼀把菜⼑、⼀把⽔果⼑。

并且查明了⽼师上课的时间和地点。

晚上,付成励从中国政法⼤学昌平校区端升楼201室教室后门进⼊,径直⾛到程春明跟前,拿出菜⼑,对准程春明的脖⼦挥下。

砍了⼀⼑后,付成励就掏出⼿机报了警,然后静静地呆在教室⾥,等待着警察的到来。

整个过程都是按他的计划进⾏,他似乎⼀点也不畏惧。

第四,⾏为⼈具有⼈格保守性,付成励⽣长在⼀个普通的家庭,所以是⼀个在感情上⾮常传统的⼈,所以,当他知道⼥友的隐秘的往事对他来说事实上是晴天霹雳,在他的内⼼埋下了阴影。

犯罪心理学题目

犯罪心理学题目

犯罪心理学作业题目一、名词解释1.犯罪心理:犯罪心理是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

2.初犯:是相对累犯而言的犯罪人类型,是指具有犯罪心理发生、发展的复杂过程和激烈的犯罪动机斗争过程的第一次违法犯罪者。

3.投射作用:是个人将自己具有的不良性格、观念、欲望、态度等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同样具有这些特征的一种防御机制。

4.意志过程:下定决心,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便是意志过程5.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是从吸收客观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到形成主体犯罪心理的过程和规律6.犯罪心理的外化机制:由犯罪心理的整合到发动犯罪行为的过程和规律7.防御机制:是个体为了消除由心理冲突或挫折所引起的焦虑,维护和恢复心理平衡而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方法8.天生犯罪论:龙勃罗梭以惯犯和重大犯罪者为研究对象,并通过解剖罪犯的头盖骨及身体各部位的研究,发现罪犯与正常人在生理构成上有很大不同,罪犯在生理上表现出一种返祖现象,以此提出了天生犯罪论。

9.虞犯:有犯罪征兆者(虞犯),即最有可能犯罪的人10.情感过程: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总是伴随着喜、怒、哀、乐、惧、欲等情绪或情感体验,并根据自己或社会的需要采取亲近还是疏远的态度的过程*11.挫折攻击论:当人的一个动机、行为遭到挫折后,就会产生攻击和侵犯性反应,从而引起犯罪。

12.心理状态:是指人在一定时间内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

13.事实的犯罪行为:是指没有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和是精神病患者所实施的犯罪行为。

14.犯罪心理学: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的一门学科15.心理过程:心理现象的动态表现形式16.虞犯:有犯罪征兆者(虞犯),即最有可能犯罪的人17、个性心理:心理现象的静态表现形式18、自卑感论:人具有保护自己、追求优越的本能,的权利欲,当这种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形成自卑感。

19、偶犯:指那些存在不良心理因素,在某种情境出现时发生犯罪行为的个体20、团体常模:二、选择题(一)1、作为理论科学的犯罪心理学的创始者是德国的著名精神病学家和法学家( B ),他出版了第一本《犯罪心理学纲要》,被后人称为犯罪心理学的“始祖”。

国开作业犯罪心理学-季《犯罪心理学》第一次作业69参考(含答案)

国开作业犯罪心理学-季《犯罪心理学》第一次作业69参考(含答案)

题目:下面哪一个不是犯罪行为发生的特殊模式()选项A:变态型
选项B:一般型
选项C:朦胧型
选项D:习惯型
答案:一般型
题目:下列哪一项属于犯罪人犯罪后的心理状态()选项A:需要
选项B:不安和恐慌
选项C:动机
选项D:犯罪情感
答案:不安和恐慌
题目:下列哪一个不是犯罪动机强化得情况()
选项A:多种犯罪动机演变成单一犯罪动机
选项B:单一犯罪动机发展为多种犯罪动机
选项C:一种犯罪动机转变为另一种犯罪动机
选项D:同一犯罪动机的强化
答案:多种犯罪动机演变成单一犯罪动机
1
题目:犯罪类型是指按一定(),将犯罪现象的某些共同性质、特点所作的不同分类。

选项A:手段或目标
选项B:原因或动机
选项C:动机或行为
选项D:原则或标准
答案:原则或标准
题目:下列哪一项不是青少年犯罪的预防途径()
选项A:家庭预防
选项B:社区预防
选项C:社会预防
选项D:学校预防
答案:社会预防
题目:影响女性产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因素不包括()。

选项A:生理因素
选项B:心理因素
选项C:社会因素
选项D:个人因素
答案:个人因素
题目:智能犯罪人的犯罪动机多种多样,下列哪一个属于智能犯罪人的犯罪动机。

( )
2。

犯罪心理学作业一

犯罪心理学作业一

法律心理学作业一一、多选(共计25分,每题2.5分,每题答案完全一样得满分,少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犯罪既遂的类型有(B;C;D)A. 举动犯B. 危险犯C. 行为犯D. 结果犯2、犯罪学关于犯罪原因研究关注的是(A;B;C;D)A. 犯罪发生的根源B. 犯罪发生的条件C. 犯罪发生的相关因素D. 特定社会历史阶段上犯罪产生的原因3、犯罪的客观方面具有(A;B;C;D)等特征A. 法定性B. 客观性C. 侵犯性D. 必要性4、犯罪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包括(A;B;C;D)等A. 观察法B. 调查法C. 实验法D. 心理测验法5、青少年犯罪的行为特点有(A;B;C;D)A. 冲动性B. 模仿性C. 戏谑性D. 反复连续性6、利用行为证据分析法来描述犯罪人特征应从以下哪些方面来进行:A;B;C;DA. 整理与评价行为证据B. 被害人研究C. 犯罪现场特征D. 描述犯罪人特征7、招摇撞骗罪和诈骗罪的差别在于(A;B;C)A. 犯罪目的不完全相同B. 犯罪手段不完全相同C. 犯罪客体不同D. 犯罪主体不同8、盗窃罪与贪污罪的主要区别在于(A;B;C;D)A. 犯罪主体不同B. 犯罪客体不同C. 犯罪对象不同D. 犯罪客观方面不同9、犯罪人的人生观基本特征是(B;C;D)A. 反社会意识B. 重视物质利益C. 极端利己主义D. 法律意识淡漠10、犯罪画像是在对犯罪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认罪犯的(A;B;C;D)的过程A. 人格特征B. 行为方式C. 居住地点D. 人口统计学特征二、判断(共计27.5分,每题2.5分)11、越是贫穷的地方,女性犯罪率越高(B)A. 正确B. 错误12、青少年犯罪以及青少年的一些反社会行为,都可以被认为是一种越轨行为(A)A. 正确B. 错误13、故意杀人罪是结果犯。

(B)A. 正确B. 错误14、青少年犯罪是指整个青年和少年群体中,有一部分人实施了危害社会、触犯刑律、应该受到处罚的行为(A)A. 正确B. 错误15、所有案件都适用犯罪心理画像(B)A. 正确B. 错误16、直接故意杀人罪与间接故意杀人罪的根本区别在于犯罪的动机不同(B)A. 正确B. 错误1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女性犯罪数量有增长趋势(A)A. 正确B. 错误18、犯罪原因与犯罪的关系是:犯罪是由犯罪原因引起的,犯罪原因就是引起犯罪现象发生的一切因素(A)A. 正确B. 错误19、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动机,目的和后果缺乏深思熟虑(A)A. 正确B. 错误20、心理画像必须以现场证据为基础(A)A. 正确B. 错误21、逆向重组分析法、行为证据分析法、逻辑推理分析法,在实际运用中,各自独立,不能交叉使用,只有这样所做出的犯罪现场心理痕迹分析及犯罪心理画像才更准确(A)A. 正确B. 错误三、单选(共计47.5分,每题2.5分)22、故意杀人既遂与故意伤害致死、故意伤害与故意杀人未遂的区别关键在于(D)A. 犯罪主体不同B. 犯罪行为不同C. 犯罪的主观罪过形式不同D. 犯罪故意的内容不同23、关于诈骗犯罪,以下说法错误的是(B)A. 诈骗犯罪立案数逐年增加,只在近两年有所下降B. 官方统计数据完全可以概况诈骗类案件的情况C. 诈骗犯罪的犯罪人以男性为主D. 诈骗犯罪的犯罪人学历普遍偏低24、社会学习理论是(C)的理论A. 桑代克B. 斯金纳C. 班杜拉D. 苛勒25、在犯罪客观方面的诸多事实特征中,(A)是一切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必备要件。

犯罪心理学平时作业汇总

犯罪心理学平时作业汇总

犯罪心理学第1次平时作业 一、名词解释题:(每题3分,共24分) 1.犯罪行为2.犯罪心理结构3.犯罪动机4.犯罪类型5.犯罪行为发生的常见模式6.情绪型动机犯罪7.社会化过程8.冰山理论二、不定项选择:(每题2分,共30分) 1.犯罪心理,是指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

这些心理因素包括( )等。

①认识 ②情感 ③意志 ④性格2.犯罪心理学要为制定和运用犯罪对策的人员提供心理科学的原理和方法,以增强犯罪对策的( )。

①针对性 ②有效性 ③科学性 ④客观性3.犯罪心理结构的亚结构包括( )。

①行为结构亚结构 ②动力结构亚结构③调节结构亚结构 ④特征结构亚结构4.侵害对象的确定和实际存在和有利于犯罪的现场条件和气氛等属于犯罪行为的( )。

①实际条件 ②必要条件 ③情境条件 ④有利条件5.( ),是犯罪心理形成的标志,也是内外化机制的结合部。

①确定犯罪目的②明确犯罪动机③不良行为的尝试④犯意的萌发6.()是犯罪人犯罪心理的外化,而犯罪人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之间最直接的联系点是()。

①犯罪行为②犯罪目的③犯罪动机④犯罪结果7.犯罪动机形成的条件是()。

①必须有成熟的犯罪心理②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③必须存在外部诱因④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8.犯罪行为发生的常见模式有()。

①偶然型②渐变型③机遇型④突变型9.意大利精神病学家,犯罪学家龙勃梭,依人类学的观点,将犯罪人分为()。

①生来犯罪人②激情犯罪人③精神病犯罪人④机会犯罪人10.物欲型动机犯罪主要有()等。

①抢劫罪②贪污罪③杀人罪④受贿罪11.信仰型动机犯罪,我国主要表现为()类型。

①科学信仰②政治信仰③个人崇拜④封建迷信信仰12.()是犯罪人通过实施犯罪行为所形成的一种内心体验和心理痕迹。

①犯罪体验②犯罪经验③犯罪经历④犯罪过程13.犯罪少年在意志上有()的特点。

①明显的两极性②冒险性③易受暗示性④意志的盲从性14.冲突型女性犯罪人又称为()。

犯罪心理学作业

犯罪心理学作业

犯罪心理学作业之犯罪现场重现犯罪人特征:1、非常可能是男性,身体较为强壮,身高较低,年龄大概在40岁左右,能够用钝器打死人,能够把凳子砸碎。

2、房门和窗户均没有撬动痕迹,被害者没有挣扎斗争的痕迹,凶手很可能与被害人父母熟悉的人。

3、被害者在张某回家后并未死亡,说明凶手没有确保受害人死亡,犯罪人缺乏犯罪经验,心理素质不高,可能没有前科。

4、现场留下黑色雨伞,更证明是年龄较大,心理较阴暗的人,且两人认识且较熟悉,所以受害人在凶手进入房间后就很随意的让来者就坐,自己继续去写作业,让来者等待父母回家。

5、打开的煤气阀可能是为了引起爆炸,根据现场门窗情况,凶手可能想等室内煤气到一定密度引发爆炸,说明凶手可能想利用爆炸销毁不能带走或当场销毁的证据。

综上可得犯罪人的描述为:男性,受害人及其父母熟人;身体瘦弱,个子不高,凶残,心理变态,偏执,有强迫症;智商中等偏高,可能高中以上文化水平;不是仇杀;可能为临时起意的犯意。

再现犯罪现场:大约下午四点犯罪人敲响周家房门,而在家学习的周某发现是熟人,毫无防备的打开了房门让犯罪人进入,正因为周某对犯罪人毫无防范之心,所以之后周某继续进入自己的房间专心于自己的学习,让犯罪嫌疑人在客厅或其他地方等父母回家。

犯罪人进入周家为了东西,而东西在周某父母房间,所以周某进入周某父母房间在寻找过程中吧柜子拉手啦脱落,后来发现小皮箱,在其搬动过程中物其他品被移动,并将藤椅及小皮箱搬至厨房方便查看,此后,犯罪人担心事情败露,杀害周某灭口。

周某专心学习,犯罪人从其背后,利用方凳砸向周某脑部,周某下意识用手护住脑部,犯罪人慌忙之中并没去确认周某是否已经死亡,不过他打开厨房阀门以等到密度达到一定程度销毁犯罪现场,谁知因为时间不足,就匆匆离开。

推理报告:周某家人谨慎,进出随手锁门,而凶手进入周家并没损坏门窗,由此可以判断犯罪人是经过周某的同意进入周家;其次,从周某翻开的练习薄,没完成的句子及被戳的洞,可以判断犯罪人是在周某正在写作时从背后袭击的周某。

犯罪心理学习题

犯罪心理学习题

犯罪心理学习题《犯罪心理学》第一次作业1、简述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的区别与联系。

(12分)答: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区别:(1)、犯罪心理具有内隐性,犯罪行为具有外显性。

(2分)(2)、犯罪心理具有相对独立性,犯罪行为具有依存性。

(2分)(3)、犯罪心理形成在先,犯罪行为发生在后。

(2分)?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联系:(1)、犯罪行为总是在一定的犯罪心理的影响和支配下发生的,没有犯罪心理就没有犯罪行为。

(2分)(2)、要剖析犯罪心理,应先了解犯罪行为。

(2分)(3)、犯罪行为的性质由犯罪心理而定。

(2分)2、研究犯罪心理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8分)?答:意义:(1)、理论方面:丰富和完善心理科学和犯罪科学的内容,提高它们的理论水平。

(2分)(2)、实践方面:有效的控制、减少和预防犯罪,改造犯罪人。

(2分)(二)作用:(1)、有助于提高认识犯罪人心理的理论水平. (1分)(2)、可以有效地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

(1分)(3)、有助于提高刑事司法活动的水平。

(1分)(4)、有助于提高改造罪犯的质量。

(1分)3、简述社会学习理论对攻击行为的解释。

(8分)答:(1)个体的攻击行为是怎样获得的——攻击行为的获得机制;(2分)(2)在某个具体情境中,是哪些因素引发了个体的攻击行为——攻击行为的启动机制;(2分)(3)是哪些因素使个体将所获得的攻击行为方式保持下来,并在未来的情境中加以运用——攻击行为的保持机制;(2分)(4)个体内部是怎样实现对自己攻击行为的控制的——攻击行为的自我调节机制。

(2分)4、简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犯罪观中的人格与犯罪。

(8分)答:虽然本我中的原始本能是犯罪的根源(2分)。

但是,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并不会去犯罪(2分)。

如果自我和超我不完善,存在缺陷,已有的道德观念无法抵御本能冲动的诱惑,或者本我的力量过于强大,压倒了现实原则所带来的抑制力量,就可能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4分)。

5、简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犯罪观中的潜意识的罪恶感与犯罪。

犯罪心理学作业

犯罪心理学作业

案情简介:29岁的平舆县玉皇庙乡曾庄村村民黄勇,将自己家中的面条机改制成杀人的器械,取名所谓的“智能木马”。

之后,他精心策划,自2001年9月至2003年11月,先后从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场所,以资助上学、外出旅游和介绍工作为诱饵,将受害人骗到自己家中,然后以“智能木马”测试为由,将受害人捆在木马上或先把受害人用酒灌醉,用布条将受害人勒死。

直至案发后,黄勇共杀害无辜青少年17人,轻伤1人。

驻马店市中级人民法院于12月9日开庭公开审理,判处黄勇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2003年12月26日,黄勇被执行死刑。

犯罪因素分析:(1)行为因素:12月10日,在平舆县看守所,黄勇向本报记者讲起了他少年时期的一件事。

黄勇12、3岁时,在一次庙会上,看了一场录像,片名叫《自由人》,讲的是一个杀手独来独往的故事。

在少年黄勇眼中,杀手很酷,与众不同,他很想体验做杀手的感觉。

谁也没有料到,一颗罪恶的种子已经落在了这名少年的心田。

对于犯罪正是由于年少时候,模仿和学习的不良模式以沉湎网络的不良行为内容最终导致了错误的活动内容,将自己幻想为可以杀人不眨眼的酷帅杀手。

最终变成了连环杀人狂魔。

(2)犯罪心理因素:黄勇当过歌舞厅音响师、建筑工 , 到过新疆打过工、拾过棉花 ,此后一直在家务农。

他虽然做过很多工作但是一事无成,没有突出成就,也没有很多知心朋友,长期独居,为排解寂寞长期流连于歌舞厅或者虚拟的网络世界。

最终导致了性格的内向。

(不良的性格倾向)在黄勇的供述中他说,在杀第一个人以后,他自己感到了内心一点满足感,但又觉得不够过瘾……所以他控制不住自己,所以他忍不住杀了一个又一个。

(自控系统缺失)(3)生理因素:在年龄方面,黄勇虽然不是正值青春期的容易冲动的少年,但是年近三十的黄勇,却容易让被害人产生信任感。

在异常生物学方面,黄勇的智商显然高于文化背景差不多的同龄人。

在精神类型方面,黄勇倾向于变态、偏执、妄想型。

(4)环境因素:罪犯的家人长期外出打工,他在家务农或也外出打工,他三十岁了还没有女朋友也没有交到要好朋友,所以他的“长期独居”这一个客观条件为他提供可能实施犯罪的现场条件。

犯罪心理学平时作业

犯罪心理学平时作业

犯罪心理学第1次平时作业 一、名词解释题:(每题3分,共24分) 1.犯罪行为2.犯罪心理结构3.犯罪动机4.犯罪类型5.犯罪行为发生的常见模式6.情绪型动机犯罪7.社会化过程8.冰山理论二、不定项选择:(每题2分,共30分) 1.犯罪心理,是指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

这些心理因素包括( )等。

①认识 ②情感 ③意志 ④性格2.犯罪心理学要为制定和运用犯罪对策的人员提供心理科学的原理和方法,以增强犯罪对策的( )。

①针对性 ②有效性 ③科学性 ④客观性3.犯罪心理结构的亚结构包括( )。

①行为结构亚结构 ②动力结构亚结构③调节结构亚结构 ④特征结构亚结构4.侵害对象的确定和实际存在和有利于犯罪的现场条件和气氛等属于犯罪行为的( )。

①实际条件 ②必要条件 ③情境条件 ④有利条件5.( ),是犯罪心理形成的标志,也是内外化机制的结合部。

①确定犯罪目的②明确犯罪动机③不良行为的尝试④犯意的萌发6.()是犯罪人犯罪心理的外化,而犯罪人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之间最直接的联系点是()。

①犯罪行为②犯罪目的③犯罪动机④犯罪结果7.犯罪动机形成的条件是()。

①必须有成熟的犯罪心理②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③必须存在外部诱因④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8.犯罪行为发生的常见模式有()。

①偶然型②渐变型③机遇型④突变型9.意大利精神病学家,犯罪学家龙勃梭,依人类学的观点,将犯罪人分为()。

①生来犯罪人②激情犯罪人③精神病犯罪人④机会犯罪人10.物欲型动机犯罪主要有()等。

①抢劫罪②贪污罪③杀人罪④受贿罪11.信仰型动机犯罪,我国主要表现为()类型。

①科学信仰②政治信仰③个人崇拜④封建迷信信仰12.()是犯罪人通过实施犯罪行为所形成的一种内心体验和心理痕迹。

①犯罪体验②犯罪经验③犯罪经历④犯罪过程13.犯罪少年在意志上有()的特点。

①明显的两极性②冒险性③易受暗示性④意志的盲从性14.冲突型女性犯罪人又称为()。

犯罪心理学作业

犯罪心理学作业

1、犯罪人特征犯罪人性别男,身高170—180cm,比较瘦弱但力气较大,和周家关系应当是有隙,但不大。

心理很敏感轻微变态,但头脑冷静。

动机应该是仇杀兼财杀。

2、犯罪过程犯罪人进屋后受到冷遇,想到不久前与周家的矛盾,恨从中来,拿起小房间的方凳砸向小周头部,致使昏迷,然后继续猛砸直至方凳破碎,犯罪人不解气拿起大门左侧的圆凳继续,直到恨意渐消惧意升起。

犯罪人想起来此的目的,来到大房间找东西。

临近下午五点时犯罪人准备毁尸灭迹于是释放煤气以期爆炸。

3、我的推理当日下着小雨(有伞),犯罪人心里很急躁,因为之前借了张某一笔钱,而现在又没钱还,之前前来和张某商议推迟还款日期但张某不答应,于是今天提前来再作商议(日期是12月30日)。

小周打开门让犯罪人进屋,知道这人是来央求母亲推迟还款一事的,很不屑,又因为打断了自己复习,脸色很不好看,就又回小房间不搭理犯罪人。

犯罪人进屋后把雨伞放到缝隙里,认为受到差劲待遇,本来过来就要受气又受到小孩子的冷落,冲动之下萌发杀意。

操起方凳就砸向小周。

小周当时继续做练习没有意识到危机(没有搏斗痕迹),猛砸之下有点昏迷,钢笔戳烂练习本然后落地。

犯罪人将小周扔到地上(血液溅到左侧柜上)继续挥凳砸向小周身体,小周下意识护住自己的头部。

犯罪人待方凳破碎后仍不解气,来到大门处掂起圆凳继续猛砸。

直到小周一动不动,才觉到后怕,迅速冷静下来的犯罪人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找到他的借据。

犯罪人直接来到大房间拉开三门柜找到小皮箱,来到厨房找刀准备撬开。

费了很长时间才找到借据,而时间已经接近张某下班的点了,时间赶不及搜刮财物,犯罪人决定毁尸灭迹,于是搬出藤椅站上面打开煤气阀门,拉紧窗帘,企图让煤气爆炸。

一切办好后,紧张的犯罪人忘了自己的雨伞(估计看不到),用小周的钥匙出去并锁上房门离开(门房完整未遭到破坏)。

罪犯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罪犯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罪犯心理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罪犯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什么?A. 罪犯的生理特征B. 罪犯的心理特征C. 罪犯的社会背景D. 罪犯的法律问题答案:B2. 以下哪项不是罪犯心理分析的常用方法?A. 行为观察B. 心理测试C. 基因检测D. 深度访谈答案:C3. 犯罪心理学研究中,弗洛伊德的哪个理论对理解罪犯行为有重要影响?A. 潜意识理论B. 心理防御机制C. 人格发展阶段理论D. 梦的解析答案:A二、判断题1. 所有罪犯都具有相同的心理特征。

(错误)2. 心理干预可以作为预防犯罪的一种手段。

(正确)3. 罪犯心理学只适用于成年人,不适用于青少年犯罪。

(错误)三、简答题1. 简述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答案: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意义在于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犯罪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从而为犯罪预防、罪犯矫正、法律制定和司法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2. 描述心理测试在罪犯心理分析中的应用。

答案:心理测试在罪犯心理分析中可以用于评估罪犯的心理状态、人格特征、心理动机等,帮助分析犯罪原因,预测再犯风险,以及制定个性化的矫正方案。

四、案例分析题阅读以下案例,并分析罪犯可能的心理特征和犯罪动机。

案例:张某,30岁,因抢劫银行被捕。

张某在作案过程中表现出高度的计划性和冷静,没有伤害任何人,但在被捕后表现出强烈的悔恨和自责。

分析答案:张某可能具有高度的智力和计划能力,犯罪动机可能与经济压力或个人利益有关。

作案时的冷静可能表明他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而被捕后的悔恨和自责则可能反映出他内心存在道德冲突和罪恶感。

结束语:通过本试题的学习和分析,我们对罪犯心理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犯罪心理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对于犯罪预防、司法审判和罪犯矫正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希望本试题能够激发大家对心理学在法律领域应用的兴趣和思考。

《犯罪心理学》考试复习题(3套)

《犯罪心理学》考试复习题(3套)

电大《犯罪心理学》考试复习题(3套)《犯罪心理学》作业1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犯罪可以定义为危害社会的、触犯刑律的、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犯罪人”就是指这种犯罪行为的人。

2、犯罪心理,是指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因素的总称。

3、犯罪行为,是指犯罪人在一定的影响和支配下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触犯刑律的、应受刑罚处罚的各种行为的总称。

4、犯罪对策,是指预防、揭露、惩罚犯罪和罪犯的各种策略、方法和手段的总称。

5、犯罪心理学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结成联盟而又偏于科学的综合性学科。

6、犯罪动机是驱使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起因。

它是在犯罪人强烈、畸变需要的基础上,在外界诱因的刺激下产生的。

7、“潜意识”是奥地利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精神分析学说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个体心理中被压抑的、当时知觉不到的欲望和经验。

8、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形成的主体因素是指犯罪人犯罪心理结构赖以形成的生理情况、心理和行为水平等因素。

9、从吸收客观外界的消极因素到形成主体犯罪心理的过程和规律,是犯罪心理的机制。

10、由犯罪心理的形成到发动犯罪行为的过程和规律,是犯罪心理的机制。

11、犯罪动机的形成过程,一般要经过四个阶段:萌发犯意、明确动机、形成犯罪、犯罪动机消失。

12、犯罪目的,是指行为人主观上通过实施犯罪行为达到的结果。

13、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犯罪行为之间,构成一种环环相扣的犯罪活动的链条公式,即:以犯罪动机为原动力,以犯罪目的为,二者共同推动、调整、监督着犯罪行为,使之向着犯罪目的运行,防止偏离。

14、双趋冲突是指个体在有目的活动中同时存在着两个并存的目标,而且两个目标对其具有吸引力或引起同样强度的动机。

15、双避冲突是指同时有两个目标对个人具有威胁性,虽然都想回避,但由于利益等原因,只能接受其一以避免另一结果。

16、趋避冲突是指个体对同一目标同时具有趋近与躲避两种动机,形成所谓既好之又恶之,即趋之又避之的心理。

犯罪心理学课程作业

犯罪心理学课程作业

《犯罪心理学》课程作业
学校:
班级:
姓名:
《犯罪心理学》课程作业一
一、名词解释:
1、犯罪心理学:
2、犯罪心理:
3、犯罪行为:
二、问答题:
1、试述犯罪心理结构的概念及其研究意义。

2、分析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形成的主体内外因素。

3、试述犯罪动机、目的与行为三者的关系。

《犯罪心理学》课程作业二
一、名词解释:
1、犯罪心理结构:
2、犯罪心理结构的变化:
3、犯罪心理结构的弱化:
4、物欲型动机犯罪:
二、问答题:
1、什么是犯罪心理结构的强化?犯罪心理结构强化的特征是什么?
2、什么是犯罪类型?研究犯罪类型的意义何在?
3、什么是多元化统一犯罪论?
《犯罪心理学》课程作业三
一、名词解释:
1、性欲性动机犯罪:
2、情绪型动机犯罪:
3、初犯:
4、偶犯:
二、问答题:
1、试述物欲型动机犯罪心理结构与行为特征。

2、试述情绪型动机犯罪心理结构与行为特征。

3、试述初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

4、试述智能犯罪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

5、试述暴力犯罪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

《犯罪心理学》课程作业四
一、名词解释:
1、过失犯罪:
2、疏忽大意过失犯罪:
3、群体犯罪:
4、团伙犯罪:
二、问答题:
1、试述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的主要心理差异是什么?
2、试述影响过失犯罪行为发生的心理因素。

3、以足球球迷闹事为例分析集群违反犯罪事件的发生过程。

犯罪心理学课程作业

犯罪心理学课程作业

犯罪心理学课程作业(一)、犯罪学的理解犯罪学,顾名思义,就是研究犯罪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犯罪是人类发展中随着阶级,国家的产生出现的社会历史现象。

一般认为“犯罪学”一词首先为法国人类学家托皮纳尔于1879年首先使用,其后意大利犯罪学家加罗法洛于1885年出版了以“criminological”为书名的著作,从此犯罪学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名词逐渐被学术界接纳和采用。

犯罪学自产生以来并不存在一个表述完全一致的犯罪学定义。

从犯罪学的发展史上来看,犯罪学产生了很多个派别。

对此我们可以用辨析法来理解犯罪学的概念。

一方面,犯罪学作为一门注重经验型研究的主要集法学、社会学、心理学和生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总是随着社会及相关学科的发展等不断调整自己的研究视野和研究内容,提升自己的研究层次和研究深度。

这就自然的出现了对犯罪学理解上的差异。

另一个方面,犯罪作为一种十分复杂的社会-法律现象,它本身为人们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对之进行研究提供了可能,从而也使以它为研究对象的不同学科的建立成为可能,于是便形成了以犯罪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刑事学科群,如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犯罪学、刑罚学、刑事侦查学等要在这些以同一客体为研究对象,客观上又相互借鉴和促进的不同学科之间,既准确界定自己的研究领域又避免相互交叉便自然成为有关学科的难点。

这正是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犯罪学研究的外延有不同理解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注意各种不同的犯罪学概念在表述方式上的差异性的同时,更应当看到,不应当把各种界定犯罪学的观点看成是彼此孤立和相互排斥的。

因为凡是可以被称为“犯罪学”的理论,由于其研究对象和学术职能决定了其性质内容上必定具有统一性。

为了方便学习和研究,我采用了广义犯罪学观点。

具体而言,犯罪学是一门研究犯罪现象、犯罪原因和犯罪对策的科学。

研究犯罪原因和制定犯罪对策,是解决犯罪这一社会问题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的两方面。

其中,犯罪原因是犯罪现象得以发生的客观根据,而犯罪对策是预防和逐步减少犯罪现象的出发点和归宿。

《犯罪心理学》练习册及参考答案.修改doc

《犯罪心理学》练习册及参考答案.修改doc

第一章绪论一、单选题1. 犯罪心理学一词最早出现于下列著作中的(C)A. 《犯罪心理学论》B. 《精神疾病的责任》C. 《犯罪心理学在刑法制度中的影响》D. 《精神生理学和精神病理学》2. 犯罪心理学能够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得以产生和发展基于其(B)A. 普遍性B. 特殊性C. 矛盾性D. 科学性3. 狭义的犯罪心理学是指运用心理学的原理,是一门研究犯罪主体(C)。

A. 心理的学科B. 行为的学科C. 心理和行为的学科D. 心理和行为及犯罪对策的学科4. 犯罪心理学是一门(A)学科A. 综合性B. 复杂性C.单一性D. 统一性5. 我国犯罪心理学思想的奠基和形成是在( A)A. 春秋战国时期B. 夏商时期C. 西周时期D. 秦朝6.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运用心理学的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行为、心理以及(D)A.犯罪动机B. 犯罪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C. 犯罪后的心理学问题D. 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7.在心理科学体系中,犯罪心理学属于( C)的分支。

A. 实验心理学 B、认知心理学 C、应用心理学 D、教育心理学8. 犯罪心理学研究犯罪人心理活动的规律,是为了(B)。

A.及时缉拿并惩罚罪犯B. 预防、控制和减小犯罪C. 教育并改造罪犯D. 威慑其他人不要犯罪9. 犯罪心理是指犯罪人在(D)的心理状态。

A. 犯罪时B. 犯罪前和犯罪时C. 犯罪时和犯罪后D. 犯罪前、犯罪时和犯罪后10.有的学者认为,对犯罪心理学进行科学研究的开始应以1872年德国精神病科学家埃宾出版的(C)为标志。

A. 《犯罪心理学》B.《犯罪心理学概论》C. 《犯罪心理学纲要》D.《西方犯罪学史》11. 有的学者认为,应当把奥地利犯罪学家(A)作为当代犯罪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A. 格罗斯B. 龙勃罗梭C. 埃宾D. 莱比锡12. 我国古代犯罪心理学思想的奠基和形成是在(?)。

A. 三千年前的殷周时期B. 盛唐时期C. 春秋战国时期D. 宋朝时期二、多选题1.犯罪心理学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ABC)A. 反社会性B. 社会危害性C. 隐蔽性D. 直接性E. 间接性2.现代犯罪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和主要研究方向是(ABC)A. 精神分析学理论B. 精神病学理论C. 正常个性心理学理论D. 异常心理学理论E. 社会心理学理论3.西方心理学主要的研究特点为(ABCD)A. 研究趋向科技整合B. 研究方法趋向综合与实证C. 注重对犯罪生理因素研究D. 注重实践应用E. 注重理论研究4.我国犯罪心理学的现状表现为(ABCD)A. 研究成果突出B. 建立了学术队伍和学术组织C. 学科与课程建设逐步成熟D. 实践运用效果突出E. 研究水平领先于世界5、犯罪心理学是一门中间学科,它兼有(AC)两门学科的性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意:请写清题号,整齐作答。

论述题(共4小题)
1.分析某种类型犯罪的原因,犯罪心理特点(书上),以及该犯罪的预防及控制对策。

(诸如:青少年犯罪,网络犯罪,物欲型犯罪,毒品犯罪,有组织犯罪等)犯罪的产生不仅要具备许多决定性的引起犯罪的因素,而且要具备一定的环境条件、个人的人格特征,尤其是不同类型犯罪的巨大差异。

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过程就是不良的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自身原因青少年自身素质的好坏是决定其是否违法犯罪的关键。

一些青少年自身素质不高,抵御能力差。

其自身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游手好闲、好逸恶劳、无事生非的不良嗜好和品行,自身性格的缺陷,幼稚的心理,以及自身生活需要、人格尊严得不到满足,加上法制观念的缺乏等等,一旦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刺激,很容易走向犯罪道路。

(二)家庭原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

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个性的基础,这主要有几种情况:一是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不会管,出了问题,往往棍棒相加,缺乏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二是子女长期养成的不良习性,父母管不了,因为没有从早期教育入手、管得晚了;三是父母对子女丧失信心,不愿管,顺其自然,放任自流;四是父母离异后,孩子无人管,为了自己而不顾及或无暇顾及孩子,使之浪迹社会;五是父母自身行为不端直接影响孩子,使之效仿父母,小偷小摸,打架斗殴。

(三)学校原因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

学校教育方法不当,是导致一些青少年流向社会、走向犯罪的重要因素。

现在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

2、对学生处分缺乏慎重考虑和处分后对处分生放弃教育。

3、法制教育的缺乏或者流于形式。

学校缺乏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和法制教育,是青少年违法犯罪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社会原因社会不良现象对青少年的影响不容忽视。

1、文化市场的“黄色污染”。

低级、庸俗的文化会侵害、腐蚀人们的灵魂。

2、以腐败现象为代表的“灰色污染”。

3、带有黑社会性质暴力犯罪的“黑色污染”。

(五)司法原因1、刑事诉讼制度及其执行方面存在的问题。

2、监狱的“交叉感染”。

三、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一)自身预防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增加抵御犯罪感染的能力,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根本性措施。

(二)家庭预防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遏止青少年犯罪,首先应从家庭抓起。

搞好家庭预防,应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父母自身素质,优化家庭环境。

2、注意家教方法,因人而教。

3、教子不力,应承担相应责任。

(三)学校预防学校作为家庭的延伸,对青少年的成长教育和预防青少年犯罪,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校的教育工作应该主要做到:1、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抓好素质教育和品德教育。

2、努力提高教师素质,尤其注重教师政治素质和师德的培养。

3、要抓好学生的法制教育。

(四)社会预防社会预防,主要是指净化社会环境,给青少年创造一个有利于其身心健康的良好的社会环境,动员社会力量,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保护,以控制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2.阐述犯罪心理痕迹的概念及特征,以及犯罪心理痕迹和犯罪物理痕迹的关系。

心理痕迹是人的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所产生的生理固化物,是指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过程中在犯罪现场形成的能直接或间接反映犯罪心理活动的一切现象。

这种痕迹一方面反映了犯罪分子作案行为轨迹,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犯罪分子的心理活动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特征。

犯罪心理痕迹的特点:1、个性特征。

个性是指一个人“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一个人由于所处的社会环境的不同,必然会在其需求、兴趣、能
力、气质、性格等各方面产生与他人的差异,形成自己所特有的与众不同的特征。

而这种内在性的特征恰恰可能通过个体自身的行为表现出来,并会以一定的形式遗留下来,为人们所发现。

同理,在他实施犯罪行为时,其个性特征也就会或多或少地表现在整个犯罪过程中。

2、无意识特征。

所谓无意识即“在完成行动时是不自觉的,在行为的时间和地点方面完全失去定向能力”。

这种无意识心理往往使罪犯不自觉的留下痕迹。

3、定势心理特征。

定势就是人们按照一种固定了的倾向去反映现实,从而表现出心理活动的趋向性、专注性。

定势心理现象也同样存在于犯罪心理痕迹中。

罪犯在第一次作案成功后,其行为方式在大脑中产生了深刻的印象,以后再作案时,成功的体验反馈到大脑,对其犯罪动机和行为起强化作用,使其犯罪心理结构更为巩固并得到发展。

4、可知性特征。

心理痕迹虽然是一种看不到的抽象现象,但它可以被我们感知和认识。

因为心理痕迹存在于每一个犯罪过程之中,它与犯罪现场、罪犯及现场的物质痕迹有着密切的因果联系。

这种因果联系,正是我们认识心理痕迹的有效途径。

侦查技术人员可以借助已知事物的因果联系,推知未知事物的结果,从而达到破案的目的。

在对案件进行侦查时,往往要根据案发现场发现的犯罪物理痕迹和犯罪心理痕迹综合分析,从而确定或排除在犯罪现场发生的事件和行为。

因此,犯罪心理痕迹和犯罪物理痕迹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关系。

3.谈谈刑罚监禁化与社会化的矛盾,并提出解决这一矛盾的对策。

监禁刑在具有、展现其正向功能的同时,也蕴含着负面的功能:如监禁具有剥夺和限制罪犯的再犯能力,却同时会增强他们潜在的再犯能力;监禁刑具有对罪犯教育矫正的功能,但因采取机构化、封闭性、毫无自主性的监禁生活同时又有影响他们再社会化的功能;监禁性具有增加刑罚威慑的功能,但同时如果没有把握好监禁惩罚的度和量,可能会引起逆反心理,贬低刑罚的威慑作用;监禁刑具有对社会生产力保护的功能,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对监禁机构内这些特定生产力的成份加以限制的负面作用;监禁刑具有促进国家经济建设的社会功能,但同时也消耗了国家的司法资源、增加了国家的经济负担等。

其中,最典型的体现莫过于对犯罪者适用刑罚后羁押于监禁场所执行刑罚,主观上追求的是罪犯的再社会化,但在客观上由于监禁刑的内容尤其是执行方式常常使得罪犯再社会化的实现变得步履艰难,甚至有可能使罪犯的反社会性进一步加强(监狱化的结果),这无疑使得监狱行刑陷于两难境地。

有效缓解监禁刑上述诸多悖论的最佳可选路径也许在于行刑社会化。

行刑社会化,是指为了避免和克服监禁刑存在的某些弊端,使刑罚执行服务于罪犯再社会化的目标,而应慎用监禁刑,尽可能对犯罪人适用非监禁刑,使其在社会上得到教育改造,并使社会最大限度地参与罪犯矫正事业,从而使刑事执行与社会发展保持同步,为罪犯顺利回归社会创造有利条件。

4.应用相关理论并结合案例,分析和阐述犯罪心理的形成和犯罪行为产生的过程。

生物学的犯罪原因论:体型说,遗传说,物质代谢说,内分泌说
社会学的犯罪原因论:模仿论,不同接触论,条件反射论,社会学习论,标签理论。

心理学的犯罪原因论:人格结构学说,挫折攻击说,心理原动力说,精神病理学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