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经典论文报告

合集下载

中国现当代文学论文范文2篇

中国现当代文学论文范文2篇

中国现当代文学论文文2篇中国现当代文学论文文一:我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教育越来越大众化,本科阶段更强调素质教育或通识教育,其基本目标由精英式的“专才”培养转型为拥有较高文化素养的“通才”培养,同时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使大学本科教学面临教学目标、教学容与教学方法的调整。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师类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必设的专业,同样应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接轨。

一、明确教学的总体思路就农业大学的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来看,其中对学生的素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明确具体的培养要求:系统掌握汉语言文学的理论和知识,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与沟通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与信息的能力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了解本专业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具备本专业方向业务工作的基本能力与素质,具备调查研究和协调组织的能力,能适应相邻专业和相近专业的实际工作等。

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既强调专业素质,又强调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在教学目的、教学容和方式、教学过程方面都应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接轨。

此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鉴赏能力以与写作能力,由此在教材选择、课时分配和教学方式上都与此目标相符。

在教材上选用钱理群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此教材学理性强,文学史的线索清晰明了,授课就依教材的框架进行,对作品的分析教师自行补充,这是教材未展开而教学过程中必须体现的部分,给教师和学生都留有较大的发挥空间。

在课时分配上,明确突出作家作品的教学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思路,作家作品的讲授占60-70%,而文学运动、文艺思潮、社团流派、文体发展等容占30-40%。

在对具体文本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概括重要作家的创作特色与艺术风格。

温儒敏先生在十多年前谈与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改革时,就已明确提出要“淡化‘史’的线索,突出作家作品与文学现象的分析”,“把文学感受与分析能力的培养放到重要位置”,“注意结合学生阅读印象和问题来分析作品,侧重发掘与培育学生对文学的感受力和分析评判能力”。

现当代文学作品论文

现当代文学作品论文

现当代文学作品论文现当代文学作品论文范文现代文学是在中国社会内部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条件下﹐广泛接受外国文学影响而形成的新的文学。

在文学作品中建构出的一系列系统的符号和有意味的空间形式。

现当代文学作品论文篇1论钱钟书与朱光潜对《拉奥孔》的解读异同摘要:莱辛《拉奥孔》专论“诗”与“画”的界限,是西方文艺比较批评的经典之作。

钱钟书和朱光潜两位学者从各自的角度对这本专论作了赏析和研究,本文旨在分析两者鉴赏的方法、视角等方面的异同,提出笔者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拉奥孔;诗画异质说;朱光潜;钱钟书引言朱光潜与钱钟书,都是具有丰厚西学背景的中国学者。

两者对莱辛名著《拉奥孔》进行独到的评析。

本文选取两者文论中直接评论《拉奥孔》的两篇文章——《诗论·诗与画——评莱辛的诗画异质说》和《七缀集·读﹤拉奥孔﹥》——并结合其各自相关的文论作品,对两者的解读异同进行辨析,并提出笔者自己的看法。

一莱辛《拉奥孔》是专论“诗”与“画”的一本书。

画是指造型艺术,诗是指诗歌以及西方古代的史诗。

在肯定莱辛贡献方面,两位学者都作出了中肯的评价。

朱光潜的《诗与画——评莱辛的诗画异质说》分为四个部分,先重述了莱辛的主要观点,然后提出自己的见解。

钱钟书的《读﹤拉奥孔﹥》前两节陈述了鉴赏者自己的研究方法以及对莱辛学说的基本看法。

朱光潜与钱钟书都深刻地体会到“诗”与“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

但是,诗与画既然都是艺术,就应该有共同性。

朱光潜在文章的第一部分就指出诗画同为艺术有共同点,诗与画都是从情趣与意象而出。

钱钟书在其《管锥编》中指出诗画“同出心源”,有一致之处,“画之写景物,不尚工细,诗之道情事,不贵详尽,”[1] 诗与画并非直白地传达情趣或者意象,在传达的过程中是留有余地,耐人寻味的。

二其次,朱光潜与钱钟书的评析也有很大的差别。

两位学者在肯定莱辛巨大贡献的同时也指出其学说不周之处,并给出了自己的新解和补充,两者在这一点上却存在巨大的差异。

现代文学论文

现代文学论文

现代文学论文撰写毕业论文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现代文学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现代文学论文篇1试析莫言小说中的酒神精神摘要:酒神是尼采美学思想中的核心思想之一,酒神精神实质上就是对人类生命极限的肯定。

酒神精神作为一种审美精神和美学思想,对中国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尤以莫言最为突出。

在此以莫言的两部小说为例,分析酒神精神在他作品中的具体表现。

关键词:酒神精神生命强力性爱狂欢酒神原为古希腊的神祗,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认为“酒神狄俄尼索斯象征主观情感的放纵,酒神精神是人类自古有之的大创造,大破坏的精神”。

尼采认为酒神精神追求的是解除个性化束缚,复归原始自然的体验,是一种大醉的状态。

此时,人与人之间的一切界线被打破,人性走向自然、原始、自由的状态。

莫言对酒神精神一直是情有独钟的,他的小说一直致力于酒神精神的追求。

其中《红高粱家族》和《透明的红萝卜》在其所有表现生命意志力的作品里最具代表性。

一、高昂的生命强力《红高粱家族》追溯了家族祖先蔑视礼法与规范而遵循生命法则的故事,着重表达了他们在情爱与国仇家恨方面所表现出的生命态度与酒神精神。

小说中体现酒神精神的一个鲜明意象就是红高粱,红高粱作为显示酒神精神的意象之所在,在小说中有几次集中的体现。

第一次集中体现在罗汉大爷愤砍骡腿。

罗汉大爷在骡子的刺激下,隐藏于身上的酒神精神终于爆发了,把对狗汉奸的仇恨都发泄在两头不认主人的骡子身上。

第二次集中体现在“我爷爷”等人的抗日壮举上。

“我爷爷”在没有冷麻子队伍的支持下,仍带领几十个兄弟去伏击日军,这是高密东北乡人沉睡的酒神精神的苏醒。

经过殊死的搏斗,个体生命的毁灭、解体与高粱地融为一体,与整个自然融合,这正是高昂的生命强力的体现。

如果说《红高粱家族》中的酒神精神表现为激烈、奔放的生命强力的话,在《透明的红萝卜》中,这种生命强力以另一种形式呈现出来,含蓄却坚韧。

小说人物黑孩从第一次出场开始,身上就笼罩着浓郁而淡漠的悲剧色彩。

现当代文学思潮论文

现当代文学思潮论文

现当代文学思潮论文随着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现代文学的形式也越来越丰富。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现当代文学思潮论文,供大家参考。

现当代文学思潮论文范文一:现代文学及其教育意义思考现代文学具体指在中国社会内部出现一定的历史变革影响下,广泛接受外来文学思想而逐渐形成的新文学形式,不仅使用现代化的语言反映了我国现代社会的科学民主思想,而且在艺术形式以及表现手法方面都与传统文学具有较大差异,并且在新时期出现了现代小说、话剧、散文诗、新诗和报告文学等文学体裁,具有现代社会意识形态特征,与世界文学潮流一起构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社会文学形式。

现代文学的教育意义,在我国研究较早,现阶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下面本文就对其进行具体分析。

一、现代文学教育意义研究关于现代文学在教育领域的影响和对当今社会的教育意义,许多学者在研究中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影响力较大的为武永明对张志公文学教育思想的分析,认为其站在促进现代社会健康发展的高度思考当前我国语文教育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较为实用的看法,特别是其在文学教育功能方面的论述,对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

郭虎妹也在其硕士阶段的研究中指出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领域语文教学存在的缺陷,且在综合分析后对语文教学进行了重新定位,站在文学阅读的角度,探究了现代文学教育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方面的重要意义,最终提出了较为科学的多维度文学观念,将西方文学的教育批评方式引入到职业学院的语文教学中,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文学教育的影响力[1]。

此外还有诸多学者也对现代文学及其教育意义进行了分析,不仅丰富和现代文学教育意义的研究内容,也对我国高校现代文学教育课程的开展提供了相应的指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现代文学的教育意义文学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是一个无争的事实,并且文学的教育意义对我国各个时期的人才培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一)现代文学是一种艺术形式和审美对象阅读现代文学作品,不仅是为了接受文学作品中的教育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感受文学作品的娱乐作用和审美能力,也就是说,通过分析文学作品所塑造的生动形象,优美的文学意境以及积极向上的生活趣味等获得自由的文学享受,进而体会审美主体的自由和自豪之感,这在本质上表现出对现代文学教育意义的升华。

现代文学论文参考范文1

现代文学论文参考范文1

现代文学论文参考范文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繁荣,文艺界整体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那么现代文学的论文我们要怎么写呢?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现代文学论文参考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现代文学论文参考范文篇1 浅析鲁迅对现代文学发展的贡献鲁迅先生是中国新文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鲁迅先生在中西方文化进行猛烈撞击时所形成的现实主义文学观,不仅对当时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建设产生了一定的指导意义,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也具有相当深远的意义。

一鲁迅对现代文学题材方面的贡献文学题材,简单来说就是写什么,关于这一问题鲁迅先生曾有明确的论述。

鲁迅先生认为新文学应该对人们各式各样的生活进行描写,所以说题材就不应该受到任何限制,强调文学题材必须要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多样化,所以他特别鼓励作家要对自己的生活天地进行扩大,并且逐渐开拓新的文学创作题材领域。

鲁迅在对台静农的小说进行评论的时候,就特别对题材新颖进行了强调,他说:“要在他的作品里吸取‘伟大的欢欣’,诚然是不容易的,但他却贡献给了文艺;而且在争写着恋爱的季节,都市的明暗的那时候,能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的也没有更多,更勤于这作者的了。

”可见,他对台静农所采用的新颖题材抱有极大的赞赏。

对于萧红的《生死场》进行评价的时候说:“自然这不过是略图,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

”鲁迅先生所说的采用新颖的题材,并不是说让作家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去有意的猎奇,而是对他们所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事进行真实的描写。

鲁迅先生不只是提出扩大题材领域这一文学理论,他自己在创作过程中也非常注重实现题材的广泛性和多样化,其小说就开创了“表现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这两大现代文学创作题材。

在鲁迅先生以农民作为题材的小说里,不但对我国乡村里各种各样的农民形象进行了描写,还深刻地挖掘出了他们灵魂中所存在的复杂性和麻木性,把中国人所特有的国民性进行了表现。

现代文学方面的论文参考

现代文学方面的论文参考

现代文学方面的论文参考篇1浅论郭沫若的文学创作特色一、激情澎湃的诗歌创作从文学创作方面来说,郭沫若无论在诗歌、戏剧、小说、散文等其涉足的领域都显示出了旺盛的开拓意识和探索精神,同时也充分表现了五四那个狂飙突进、如火如荼的时代。

体现了那个时代的革命精神。

他的创作激情在他的文学作品中随处可见,尤其是在诗歌创作方面,这种激情的抒发更显得淋漓尽致。

而说到郭沫若的诗歌创作,《女神》是不可不被提起的。

在五四的新诗坛上,《女神》的出版引起了一阵超乎寻常的轰动。

郁达夫在《女神》出版一周年时说,我国的新诗,完全脱离旧诗的羁绊自《女神》始。

可见,《女神》带给当时文坛的影响是多么的巨大。

作为《创造社丛书》出版的第一种着作,它在新诗创作的意象和境界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创新和进步。

这部诗集是郭沫若1914年赴日留学,从明治维新后大量引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从东、西方,特别是从西方浪漫主义诗歌中汲取了诗情,并从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中感受到了新生的太阳的新的光明和新的热力,寻找到了新的方向以后创作的一部充满革命激情和浪漫气质的诗集。

在这部诗集中。

郭沫若以火热的革命激情,丰富的想象,神奇的夸张,雄浑的格调和华丽的词藻,为我国新诗坛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富于创造力和破坏力的形象,奏响了时代的最强音。

正如那首题为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诗: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啊啊!力哟!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

力的音乐,力的诗歌。

力的律吕哟!在这首诗中,各种自然物象不断地涌现,诗人将整个大自然幻化为一幅幅力的画面和一组组力的旋律,使人在受到所描绘的自然景观的强烈的冲击的同时,更加感受到了充溢在画面中的沸腾不已的一腔激情。

二、充满想象的历史剧创作不但对荣华富贵不屑一顾,而且控诉王权的代表者汉元帝,骄奢淫逸的可耻罪行以及横暴恣肆的丑恶嘴脸。

中国现代文学史期中论文“鲁镇”中的场所、地点小探

中国现代文学史期中论文“鲁镇”中的场所、地点小探

“鲁镇”中的场所、地点小探*摘要:鲁迅小说[1]中的场所、地点往往具有一定的指代意义,把鲁迅小说中的场所、地点等罗列出来,可以归纳出两个大类——一类基于《呐喊》、《彷徨》,一类基于《故事新编》。

而内容相对较为丰富的《呐喊》、《彷徨》一类又可细分为“鲁镇”体系与其他两个类别。

本文主要对“鲁镇”体系下的场所、地点进行讨论思考,抽象出“鲁镇”体系下地点、场所的几个共性大类,同时又特别地以篇幅较长的《阿Q正传》为例考察“未庄”之特色;同时又在探讨“鲁镇”体系的基础上对鲁迅小说中的场所、地点进行综合探究之后得出其共同的写作用意——突出小说中叙写内容的广泛代表性,从而真正起到揭露社会黑暗现实、批判封建落后思想、诊治国人心理麻木的作用。

关键词:鲁迅;小说;鲁镇;场所;地点鲁迅先生的作品,论及各方面价值,以杂文为首的散文一类自然当推第一,正可谓“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学……两个颠扑不破的巨石重镇”[2]之一。

然而,不能否认的是,在阅读鲁迅作品时,更能引起读者兴趣与思考的却往往是较之散文内容较少的小说——鲁迅小说兼具故事性与深刻性的特点是很容易给人留下强烈印象的,在这印象里,总会有一些地点、场所久久留在读者的脑海里,作为构成一个不是现实,却将现实披露得淋漓尽致的书中世界的基础场景令人深思与回味——而这些地点、场所又可以归纳分类,找出其个性的区别与共性的特点。

观之目前研究中大多是对鲁迅小说人物的分析而少见对地点的探究,于是本文拟对鲁迅小说中场景相对集中的“鲁镇”体系下的场所、地点进行分类和探讨,以期能从另一个角度解读先生的小说。

*:注[1]所注内容见于文末参考文献,由于考虑失当选取了无法查得文句出处具体页码的文献版本,故仅此一注,文中所引文句,如未另注,则皆出于注[1]所引文献。

一、概览“鲁镇”体系“鲁镇”是广泛见于鲁迅小说作品中的故事发生地。

据笔者统计,“鲁镇”于《孔乙己》一见(“鲁镇酒店的格局……”);于《明天》三见(“原来鲁镇是僻静的地方……”,“因为鲁镇还有些古风……”,“这时的鲁镇,便完全……”等);于《风波》四见(“早晨从鲁镇进城,傍晚又回到鲁镇……”,“七斤依旧从鲁镇撑航船进城……”等);于《社戏》二见(“我们鲁镇的习惯……”,“说我们鲁镇的戏比小村里的……”);于《祝福》十见(“回到我的故乡鲁镇……”,“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等)。

论文范文:论现代中国文学中民族资本家形象及其当下意义

论文范文:论现代中国文学中民族资本家形象及其当下意义

论文范文:论现代中国文学中民族资本家形象及其当下意义绪论于是茅盾从这个观点出发构思了《子夜》,并且从1932 年到1948 年塑造了一系列民族资本家形象,包括1932 年《子夜》中的吴荪甫、朱吟秋、陈君宜、周仲伟、孙吉人、王和甫等人,以及1936 年《多角关系》中的唐子嘉,1938 年《第一阶段的故事》中的何耀先,1942 年《霜叶红似二月花》中的王伯申,1945 年《清明前后》中的林永清和1948 年《锻炼》中的严仲平等。

虽然作品中的细节很多是茅盾根据理论需求虚拟出来的,但是仍成功地把某些人的阶级性铸成了人物特殊的性格。

陈平原教授在《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中指出:“不能说某一社会背景必然产生某种小说叙事模式;可是某种小说叙事在此时此地的诞生,必然有其相适应的心理背景和文化背景……”瞿秋白评价《子夜》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长篇小说,称茅盾能够应用真正的社会科学,在文艺上表现中国的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

此后,涌现出了描写民族资本家形象的一个小高潮,宋霖于1945 年发表了《滩》,塑造了萧鹤声这一有理想抱负而又刚直不阿的企业家形象。

甘永柏于1946 年出版了《暗流》,描写了“善良而热烈,有抱负而又带着先天的矛盾的”顾频。

曹禺于1946 年推出了《桥》这一剧本,塑造了钢铁公司的总经理沈蜇夫的形象。

这些人物构成了三四十年代资本家形象的风景线,他们自身的阶级地位与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对立的尴尬状态,所以几乎演绎着相同的命运,在生不逢时的困境中挣扎反抗却难以避免地走向失败的悲剧。

继茅盾的《子夜》之后,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以史诗般的气势呈现了在新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下民族资本家的命运以及融入新社会的改造过程,塑造了在新的历史话语语境下的资本家形象,如城府极深的潘宏福、“铁算盘”徐义德、“智多星”唐仲笙、八名玲珑的冯永祥、积极运作的马慕韩等等。

经过了五六十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资本主义经济纳入国家经营的范围,开始以一种新的方式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

现代文学毕业论文

现代文学毕业论文

现代文学毕业论文关于现代文学毕业论文范文现代文学理想主义尊严体现着现代文学的精神价值,是现代文学发展和繁荣的根基,同时也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一种先进文化发展的趋向。

影视是一种直观性的媒介表现形式,它对现代文学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在现代文学经典作品的创作意图和艺术表达中渗入了不同元素,重塑了现代文学经典中的人物形象。

关于现代文学毕业论文范文一:电子媒介时代现代文学经典研究现代文学在中国社会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主要呈现了个性解放和民族救亡的文学主题,它在作品形态、美学风貌和文本传播方式等众多方面都与中国传统文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现代文学经典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以影视媒介形态走进整个社会文化生活中,这种影视读图的方式在拉近了现代文学经典与大众的距离的同时,也使现在文学在新媒体语境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挤压和挑战。

对电子媒介形态下的现代文学经典进行研究,可以构建一种开放的文学思想,修复和重建现代文学经典与大众之间的关系,拓展现代文学经典的审美经验,从而促进其精神价值的延传。

一电子媒介时代与现代文学经典的传播形式转换在传播学视域下,文学经典的传播、阐释和流变深受媒介形式变化的影响。

中国现代文学起初以报刊为主传播媒介,随着电子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影视、网络等新型传播媒介逐步取代了传统的传播媒介,媒介符号与话语模式的变革也构建了不同文学经典的呈现形态,自此现代文学经典逐渐以影视这种全新的电子媒介形态进入公众的视野。

下面,我们将从现代文学经典的人物、叙事以及主题意义等角度阐释现代文学经典在电子媒介中的转换。

(一)镜像语言的转换与现代文学经典人物的形象解读影视是一种直观性的媒介表现形式,它对现代文学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在现代文学经典作品的创作意图和艺术表达中渗入了不同元素,重塑了现代文学经典中的人物形象。

1经典人物性格丰富立体的跨世纪传播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逾越的顶峰,他的多部作品堪称是我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他的作品寓意深刻,通常采用复调的叙事模式,作品中对人物性格、形象、心理等方面的刻画复杂多变,因此,对鲁迅文学经典作品的影视改编难度较大,对导演和演员都极具挑战性。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从小说到电影剧本——80年代以来小说改编现象透视与反思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从小说到电影剧本——80年代以来小说改编现象透视与反思
本论文对80年代以来中国现当代小说改编电影剧本的现象进行研究。全文 ~共由三章组成,第一章梳理了中国现当代小说到电影改编的百年历程,分析了 小说与电影剧本之间的共性与差异,以及当代中国改编原则的讨论和改编方式。 第二章探讨了不同年代作家的小说到电影剧本的改编,有具体文本分析,有现象 分析,阐述了作家改编的得失和“触电”方式,以及作家和导演的认同和选择。 第三章分析、反思改编带来的影响,尤其对小说创作的影响,一分为二地分析了 作家参与改编的利与弊。
80年代以来,现代经典小说被搬上了银幕,鲁迅、巴金、茅盾、老舍等等 现代作家对于自己作品被改编有着不同的看法,一改以往泛泛而谈,深入小说和 剧本,对照两者,审视当代改编者是否尊重原著,改编是否成功,对现代经典作 家作品的改编从文本上进行考察。80年代,是作家“触电”萌发的阶段,作家 直接或问接接触影视,一“第五代导演”挖掘了许多小说成为了他们功成名就的砝 码,1988年王朔电影年将小说改编推向了一个高潮。进入90年代,市场经济的 推动,多元文化的驱动,作家涉足影视成为了书籍出版电影上映炒作的热点,作 家创作的主动迎合,带来了作家小说创作的影视化倾向,带来了“剧本式”小说
Abstract
In 80’s later.the contemporary novel arrived reorganize of movie to enter the third high tide now.along wi th the reform variety of SOCial whole aspectses,participating to reorganize of novel more and more,the 1 i teratut。e I,eaded for an edge gladual 1Y。showbiz cul Lure of prosperous, the novel creations faced a new chal lenge,the thought and identi ty of the writer took place huge variety,the writer”get an electric shock”from shallow taste arriwe activelY cater to an etc..these hovels arrived the text of the manuscript originally,reorganized the variety and influence for bring to become us to study 80’s the main object of the adapted from the novel phenomenon.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现当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一个比较特殊的位置,它的基本特点是,运用现代的文学语言及表达形式,对现当代的中国思想情感进行描述展现。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范文一:中国现当代文学建构路径探索美国中国学家奚密没有把“归化”与“异化”对立起来,或者说,她放弃执着纠缠于两者谁是谁非,努力调和两者的紧张关系,提出了“选择性的亲和”的理想方案。

她在《现代汉诗:翻译与可译性》里说“,可译的中国”必须到“选择性的契合”或者说“选择性的亲和”里寻找。

以现代汉诗为例,她说,首先,译者与其翻译作品之间最明显的契合是它的“新”,即“高度原创性的前卫作品”;其次就是读者、作家、诗人、翻译家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建立广泛的、在知性与美学共鸣基础上的“接触”。

她的结论是,“翻译既不是对‘同’的确认,也不是对‘异’的追求。

它是相遇,是亲和,是一种开启新世界的方法”。

④其实,不管是谈“归化”,还是谈“异化”,还是谈“选择性的亲和”,它们还都只是在封闭的纯翻译学的“小天地”里讨论中国现当代文学域外传播这一“综合工程”的“大问题”。

其视野的狭窄,观念的陈旧,显而易见。

也就是说,传统翻译学理论已经解释不了,也解决不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域外传播这一庞杂的问题。

我们首先有必要走出以上那些认识上的误区和盲区。

从“译介学”的视角,分析制约中国现当代文学“走出去”的综合因素。

与传统翻译研究不同的是,译介学“它以文学译介为基本研究对象,由此展开文学传播、接受、影响等方面的研究”。

⑤这是上个世纪70-80年代西方兴起的“文化转向”在翻译研究领域所取得的一个成果。

它突破了纯粹的语言学研究视野,“转而讨论跨越语言界限的文本生产所涉及的诸多因素”;⑥也就是说,它不再追究“应该如何翻译?”、“什么是好的翻译?”、“翻译的原则是什么”诸如此类的老生常谈的问题,而是“把重点放在了一种描述性的方法是,去探索‘译本在做什么?它们怎样在世上流通并引起反响?”。

《中国现当代通俗文学专题》结课论文

《中国现当代通俗文学专题》结课论文

《中国现当代通俗文学专题》结课论文题目:浅谈抗战时期通俗文学勃兴的原因学院:文学艺术学院系别:中文系班级:汉文08级2班姓名:王雷明学号:2008040954指导老师:杨高平中国·新疆·石河子2011 年 10月浅谈抗战时期通俗文学勃兴的原因王雷明 2008040954 08汉文2班摘要:抗战时期,中国通俗小说勃兴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通俗小说自身的发展需要,二是战争的催化作用,三是市场的需要,四是理论建设的推动作用。

中国近现代通俗小说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其文学史地位也已经得到了很多专家学者的肯定。

而要研究这类文学类型,则不能不对其发展繁荣的原因进行研究剖析。

抗战时期,现代文学格局和趋向发生的转变最为显着,通俗小说在此期间不断繁荣并走向成熟,因此本文主要探讨抗战时期通俗小说勃兴的原因。

关键词:通俗小说抗战时期市场理论建设一、通俗小说自身发展需要(1) 小说一直在中国文坛内处于边缘的地位,它走向中心位置得益于梁启超倡导的“小说界革命”。

19世纪末,梁启超在日本发现了政治小说,于是发表了《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提出“欲新一国民”必“先新一国之小说”。

这种倡导促使中国传统文学观念发生了转变,小说的社会作用和文学地位得到了文人的重视,以夏曾佑、狄葆贤、吴趼人、徐念慈为代表的一大批作家视小说为启蒙的工具,开始从事小说的创作。

西方文艺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学和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使我国近现代通俗小说具有了社会性。

西方的文学思潮、文学思想如民主、平等、科学、自由、人性等传人了中国,新小说开始注意表现这些精神对中国民众的影响;小说创作也开始改变传统的情节结构模式和叙事方法,借鉴了西方的手法,如截取生活横断面来表现生活、注重人物的性格刻画和心理描写、景物描写、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角度、采用倒叙手法等等。

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到抗战前期,现代通俗小说已经走向了现代化。

叙事模式、创作技巧、语言运用都已成熟,主题关注现实和社会,审美标准也趋向新文学倡导的西方艺术思想,并且产生了一批实力强劲的作家,他们拥有广阔的市场,有着一定的文学地位。

现代文学论文参考范文

现代文学论文参考范文

现代文学论文参考范文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繁荣,文艺界整体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那么现代文学的论文我们要怎么写呢?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现代文学论文参考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现代文学论文参考范文篇1浅析鲁迅对现代文学发展的贡献鲁迅先生是中国新文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鲁迅先生在中西方文化进行猛烈撞击时所形成的现实主义文学观,不仅对当时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建设产生了一定的指导意义,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也具有相当深远的意义。

一鲁迅对现代文学题材方面的贡献文学题材,简单来说就是写什么,关于这一问题鲁迅先生曾有明确的论述。

鲁迅先生认为新文学应该对人们各式各样的生活进行描写,所以说题材就不应该受到任何限制,强调文学题材必须要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多样化,所以他特别鼓励作家要对自己的生活天地进行扩大,并且逐渐开拓新的文学创作题材领域。

鲁迅在对台静农的小说进行评论的时候,就特别对题材新颖进行了强调,他说:“要在他的作品里吸取‘伟大的欢欣’,诚然是不容易的,但他却贡献给了文艺;而且在争写着恋爱的季节,都市的明暗的那时候,能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的也没有更多,更勤于这作者的了。

”可见,他对台静农所采用的新颖题材抱有极大的赞赏。

对于萧红的《生死场》进行评价的时候说:“自然这不过是略图,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

”鲁迅先生所说的采用新颖的题材,并不是说让作家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去有意的猎奇,而是对他们所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事进行真实的描写。

鲁迅先生不只是提出扩大题材领域这一文学理论,他自己在创作过程中也非常注重实现题材的广泛性和多样化,其小说就开创了“表现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这两大现代文学创作题材。

在鲁迅先生以农民作为题材的小说里,不但对我国乡村里各种各样的农民形象进行了描写,还深刻地挖掘出了他们灵魂中所存在的复杂性和麻木性,把中国人所特有的国民性进行了表现。

现代文学论文范文

现代文学论文范文

现代文学论文范文我国现代作家是现代文学的见证者和创作者,他们不仅给现代文学创作了很多作品,而且以研究学者的角色对现代文学提出可建设性建议。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现代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现代文学论文范文一:村上春树与日本现代文学传统分析摘要:尽管村上春树在多次公开场合中谈及自己对日本文学传统的回避,但其小说中的主人公无不展现了:历史、战争将人掏成空壳,能为人带来死一般的宁寂与消亡的巨大力量。

这些故事都将现实与历史巧妙勾连,打通了异质空间与现实世界之间原有的阻隔。

显然,村上继承了以夏目漱石为代表的日本现代文学的主题传统,带着自《源氏物语》就有的细腻与悠长在文学长廊中执意营造了独属于自己的意识世界。

关键词:村上春树;日本现代文学传统;寻找村上春树的作品融入了他对自身生命历程的众多感知,青春里庞大的无根与实在感、人生的漂泊与身份的不确定,死亡的逼近和生命本身的浮幻,尽管他时常将“自身”、“存在”挂在嘴边,但又并未对其作出任何或准确或详实的解说,甚至可以说他从没有直接或直白地对这三重意义上的“自我”进行书写,但又从来没有放弃过对坚强的内心,执着的追求。

在他对于日本现代文学的极大否定和回避中,我们能否就此否认村上春树与日本现代文学传统的关系呢?日本作家向来善于用自身先天的感知神经探觉美感,哪怕是最纤细最转瞬即逝的,也能为他们敏感的捕捉。

从八世纪的《万叶集》到十一世纪的《源氏物语》,日本传统美学的最重要特征“物哀”与“幽玄”积淀形成,尽管平安后的镰仓时代,武家当权、战乱不休,文学传统一度被迫由唯美纤细转向凛冽的现实描述,但唯美的文学脉络并未因此而彻底消亡,反由于战争的无情与冷酷,让人们对理想与信念的追求更加执着动人,唯美的主题因此更加深刻甚至繁荣。

当然诞生于这个时期的武士道精神以其强大的勇武精神和自律内核赢得了观念上的尊重。

德川家族盟主地位确立、日本获得统一后,尽管而后和平时期中的武术传统渐渐从战场转移到舞台,但仍未能给日本民族留下心灵的印记,打上身份的标签。

现当代文学论文(选篇)

现当代文学论文(选篇)

现当代文学论文(选篇)1.理性精神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实践分析2.中国当代文学阅读视野中的日本现当代小说3.试论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农民工”形象理性精神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实践分析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和地球村的日益缩小,各国文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交融盛况,现当代文学迅速发展起来。

而现当代文学与理性精神的结合则是价值观的升华过程。

20世纪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就体现出很深的价值观升华印记。

本文从中国现当代文学说起,剖析其中的理性精神,简要阐述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理性精神1、引言文学是人类思想发展的载体,它可以充当社会变革的旗帜,引领人类文明的发展。

现代文学所具备的文体上的严谨性以及其思想上的包容性将理性精神融入其中,人文理性使得文学作品更具艺术性,而科学理性作为一种思想主体来实现其价值,两者相融合为文学的升华与发展提供了合适的培养基础。

2、理性精神概述2.1科学理性2.1.1进化论被喻为“赛先生”的自然科学理性一直是近现代中国文学的精神向导,从《天演论》被翻译成中文从而被大多数学者接触开始,人文自然观点就开始在中国文坛萌芽。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文学创作中的科学理性精神渐渐被挖掘出来,矛盾的《文学与人生》、梁启超的《新民说》以及鲁迅的“国民精神”中都少不了科学理性的痕迹。

矛盾认为科学重在求真,因此近代文学中的科学理性精神是对真实的追求。

在当下,学术界提倡生态文学概念,将文学与生态相结合并同步消长,文学观念也在这种观念中优胜劣汰,这就是进化论在文学领域中的运用。

2.1.2科学性从现当代中国文学的解构以及构建过程可以看出科学理性思想已经在文学领域扩散开来,并扮演着思想主体的角色。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左翼文化运动再到文学复兴直至文学转型,新文学流派的诞生和新文学主体的发展都将科学文化主题渗透其中,这种科学性思想对于人类文明的进展和社会的变革有着积极的作用。

2.2人文理性如何定义人文精神是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一直被人们讨论的问题,虽然没有准确地定义,但人文精神中高度的理性文化修养是其特殊性所在。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文学即人学,是对人们的生活及精神世界的关照。

中国文学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它既承载着历史,又洗涤着人们的心灵,启迪着人们的思维。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范文一:当代文学话语规范创建分析一1943年5月赵树理写出成名作《小二黑结婚》。

《小二黑结婚》完成之后,受到了太行山区根据地共产党高层领导的欣赏,彭德怀还亲笔题词:“像这样从群众调查研究中写出来的通俗故事还不多见”,并刊载在1943年9月由华北新华书店初版的《小二黑结婚》单行本扉页上。

初版两万册,与当时“新华书店的文艺书籍以两千册为极限”的状况形成鲜明对照。

次年3月重排再版2万册,群众还“自动地将这个故事改编成剧本,搬上舞台”。

[1]但读者接受上的热烈反馈并未在文学评论上表现出来,有评论文章称:“当前的中心任务是抗日,写男女恋爱没有什么意义”,并且“从此以后,太行区众多的报刊杂志一律保持古怪的沉默”。

[2]1943年10月,赵树理又写出《李有才板话》,两个月后由华北新华书店出版。

小说出版同月,在《华北文化》(革新版第2卷第6期)上发表了当时中共中央北方局宣传部长李大章的推荐文章《介绍<李有才板话>》。

这是最早提出评价赵树理的核心观点的文章之一。

它提到小说表现了“新社会的某些乡村,或某些角落”,提出“立场”问题、阶级分析的方法和“接近群众”的要求,这些都成为此后的评论文章衡量赵树理小说的基本原则。

联系到评论界对《小二黑结婚》的冷淡反应,李大章在文章中批评那种“把写给农民看的东西当作‘庸俗的工作’,或者是‘第二流的工作’,有意无意地抱着‘第二等’的写作态度来从事它”的心态,并非无的放矢。

这是对“当时根据地文化界大多数人看不起赵树理的那种通俗化”[3]的侧面反映。

李大章进而提出,是否愿意为农民写作“通俗浅近”的文艺作品,不仅仅是“态度”问题,其本质是“为谁服务”的问题,“也就是立场问题”。

现当代文学方面的论文

现当代文学方面的论文

现当代文学方面的论文现当代文学方面的论文范文现代大学中文教育制度和现代文学观念具有一种共生关系。

当代文学作为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对其他阶段的文学形式有所继承,并在继承基础上有了自身的发展。

现当代文学方面的论文篇1浅谈现代大学中文教育与现代文学教育目前,大学中文教育正处于前所未有的挑战之中,同时这种挑战也为大学中文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概括起来,目前大学中文教育面临的挑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随着近几年大学的大规模扩招,原来的大学中文系普遍由一个汉语言文学专业扩张成为包括汉语言文学、新闻传播、编辑出版乃至文化产业管理等多个专业的文学院。

上述某些新的专业设置在文学院,在教育制度中是否具有合法性如何合理安排这些新专业的教学内容这些就成为鱼待解决的问题其二,大学中文教育缺乏明确的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致使大学中文教育课程的合格要求设置太低,许多学生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英语学习或休闲娱乐上,大学四年读书太少,进步太小,当他们大学毕业之后,只能成为缺少专业特长的万金油其三,人格教育和价值观教育非常欠缺,尽管大学教育课程体系中有分量不小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政治教育内容,但往往流于肤浅空洞的形式和教条,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就需要在大学中文教育中贯穿这方面的内容,但目前大学中文教育的课程和文学观念在这方面并没有做到自觉。

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大学中文教育需要面对的挑战。

现代大学中文教育制度和现代文学观念具有一种共生关系。

现代大学中文教育以现代文学观念为基础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现代文学观念则通过大学中文教育制度得到巩固和确立,并在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现代文学观念是一个难以清晰界定的问题,不过我们可以从现代汉语对文学一词的使用中对它作如下描述它通常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作品样式,它是情感的和想象的,与社会生活具有密切联系,具有审美性、自律性和意识形态性,能够起到认识作用、审美作用和教育作用。

用这个标准来衡量,文学可以说是很早就有的,但是作为一个独立的知识门类则是现代大学教育制度的产物。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论文范文(合集6篇)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论文范文(合集6篇)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论文范文第1篇1、鲁迅的民间文艺观2、民俗文化传统对鲁迅的'影响3、鲁迅关于民间文艺的思想与实践4、鲁迅作品中的方言与俚语5、《故事新编》中的故事6、人有鬼气,鬼有人情——论鲁迅笔下的“鬼”7、鲁迅与民间宗教8、民间传说在鲁迅作品中的运用9、鲁迅作品中的神话10、《朝花夕拾》的民俗描写11、鲁迅看社戏及其他12、《二十四孝图》中“孝”13、《故乡》中的风俗画14、《野草》“梦”解15、鲁迅谈“民间陋习”16、鲁迅论风俗习惯的改革17、鲁迅的民俗文化情结18、鲁迅与地方戏曲19、鲁迅论中国现代乡土文学20、《朝花夕拾》的人情味21、《雪》的乡土风俗画22、鲁迅与中医23、鲁迅小说对民间文学的借鉴与创新24、朱自清记人散文研究25、对五四新文学启蒙主义精神的探讨26、对宋剑华《质疑五四》的质疑27、五四文学革命的功过与成败28、鲁迅后期著作及书信日记中搜购图书考29、鲁迅后期杂文之得失论30、中国现代文学中改革国民性主题31、茅盾小说中性爱描写研究32、“再批判”的批判33、革命样板戏批判34、从“黄金”到“黑铁”——论王小波的创作道路35、试论三十年代的女性写作36、沈从文小说创作中的民间立场37、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苗族风情38、从《丈夫》看沈从文对湘西民间叙事的改写39、论现代小品文的创作特点——以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小品创作为例40、现代散文文体认知41、现代散文类型初探42、萧红创作中的生命意识43、现代文学创作中的知识分子类型探析44、试论老舍创作中的平民视觉45.女性视角下的男英雄?解读《青春之歌》中的男性人物形象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论文范文第2篇现当代美学史研究论文许多人不满意前人的观点学说,常停留在指陈弊病缺憾,但却提不出行之有效的方法或更具说服力的观点来代替。

祁志祥是在学习反思前人各种学说观点的基础上,从美的“乐感”性能出发,推导、剖析美的语义、范畴、根源和特征,周密谨慎地推出自己取而代之的观点学说——“美是有价值的乐感对象”,用这一核心观念统帅全局,辐射广远。

《中国现代文学史》期末论文题目及范例

《中国现代文学史》期末论文题目及范例

《中国现代文学史》期末论文题目及范例
一、论文题目
1. 中国现代文学主题演变及对当代文学的启示
二、论文范例
1. 中国现代文学主题演变及对当代文学的启示
中国现代文学是面向近现代时期的文学作品总称。

它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其中主题的演变对于当代文学起到了重要的启示。

本文将分析中国现代文学主题的演变,并探讨其对当前文学创作的影响。

论文结构安排如下:
1.1 背景介绍
本部分将简要介绍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背景,包括时期、重大
事件和影响因素。

1.2 中国现代文学主题的演变
本部分将从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中选取典型的主题进行分析,
如“民族主义与国家建设”、“现代性与个体解放”、“战争与和平”等。

通过对这些主题进行比较和对比,揭示出主题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和
发展趋势。

1.3 主题演变对当代文学的启示
本部分将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主题演变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启示。

通过对历史发展的总结和分析,分析其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启示,指
出当代文学创作中应该关注的主题和价值取向。

1.4 结论
本部分将对论文进行总结,提出对于中国现代文学主题演变及
其对当代文学的启示的观点,并展望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该论文旨在深入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主题演变,通过对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的分析,整理出其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启示。

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更深入了解,并在当代文学创作中引发新的思考和探索。

以上是关于中国现代文学主题演变及对当代文学的启示的论文范例。

希望能对您的期末论文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论文指导老师:xxxx姓名:xxxxx专业:xxxxxx学号:xxxxx论贾平凹小说的写作特色摘要:借用中国禅宗思想的三种境界来概括贾平凹小说创作的三个代表性阶段,即: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一方面,纵观贾平凹的小说创作轨迹,他对社会、人生的认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技巧逐渐从稚嫩走向圆熟,基本呈螺旋上升的态势。

虽然在这个上升趋势中,不免有起起落落的回复现象,但大体上和禅宗思想的这三种境界是吻合的。

另一方面,具体到贾平凹的每一部重要作品之中,都可能或多或少地同时体现了这三种境界。

关键词:贾平凹小说境界纵观贾平凹三十多年的小说创作,基本上都围绕一个总的思想原则:那就是融传统于现代,这其实正是文化寻根的基本精神。

有人总结,从贾平凹小说创作的文化追寻上看,大体经历了文化和谐——文化错位——文化崩溃——文化建构几个大的段落,并且其间相互交叉、渗透。

按照这样一个思路,贾平凹早期的创作,比如《商州初录》、《天狗》等表现了美好人情的文化和谐,而《古堡》、《浮躁》等则表现了文化错位的危机,到《废都》、《白夜》则达到了文化崩溃的边沿,到《高老庄》则逐渐出现文化建构的希望,而《秦腔》则应该是文化追寻的集大成之作,既表现了文化错位、文化崩溃的危机,又给人以必须文化重建的警示。

这里,不再对贾平凹的创作作全面的论述,而是借用中国禅宗思想的三种境界来概括贾平凹小说创作的三个代表性阶段,即: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禅宗的这三种境界一般是形容人认识大千世界的过程。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一般看做求实阶段,即对眼前的所见,基本凭着经验直觉去判断。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可看作求智阶段,是用空灵智慧的心态去观察事物,也可谓透过现象看本质。

“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可以说是求自由阶段,类似于哲学上的“否定之否定”,看似回到了起点,但又不只是起点的重复。

是对大千世界的大彻大悟,是达到一种高度或深度的“自由”状态。

现把这三种境界用在概括贾平凹小说创作上,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

一方面,纵观贾平凹的小说创作轨迹,他对社会、人生的认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技巧逐渐从稚嫩走向圆熟,基本呈螺旋上升的态势。

虽然在这个上升趋势中,不免有起起落落的回复现象,但大体上和禅宗思想的这三种境界是吻合的。

比如,80年代的《浮躁》及其以前的创作主要是对现实生活的实录;从80年代末的《太白山记》到《废都》、《白夜》主要体现了作者的写意式想象;而新世纪的《秦腔》则融会贯通,虚实结合,大有“红楼笔法”的风采。

另一方面,具体到贾平凹的每一部重要作品之中,都可能或多或少地同时体现了这三种境界。

也就是既有尊重现实的实录精神,又有隐晦的曲笔、隐喻、象征等手法的运用,还可能有在写实、写意基础之上的更高层次的对社会、人生的理解。

如《秦腔》融写实、写意于一炉,既有实录精神,又有曲笔隐喻,展现了复杂丰富的人生境界,体现了作者积累多年创作经验而获得的自由圆熟状态。

一、“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对现实生活的实录以《浮躁》为界,贾平凹早期的作品无论怎么虚构,都基本上沿着现实生活的轨迹,或者说是本着对现实生活实录的精神去虚构。

《小月前本》、《鸡窝洼人家》、《腊月·正月》基本上是反映改革意识的小说,比较写实。

中篇《天狗》表现了民间伦理道德对人性的约束,也展示了商州民间美好的人性人情。

小说结构严谨,人物心理刻画得细腻传神,文笔典雅凝练,曾受到台湾作家三毛的高度评价,堪称贾平凹中短篇小说的经典之作。

中篇《古堡》主要反映了民间普遍的嫉妒心理,村里人不能看到别人碗里的粥比自己的稠,而是希望别人碗里的粥和自己的一样稀。

于是,一幕因嫉妒引发的悲剧上演。

小说中略显突兀的是,作者借道士之口大段引用了古奥的《道德经》及《史记·商鞅列传》,使通俗的小说蒙上了一层明显的传统文化气息,这大概源于作者强烈的文人趣味。

《浮躁》是贾平凹80年代具有恢弘气势和总结意味的一部长篇。

小说主人公金狗是一个新式农民,他正直善良、勇于开拓、头脑灵活,有参军经历,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与文学才华。

他身上有一种“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正直勇敢气质。

他嫉恶如仇,为了搬倒官僚腐败势力,不顾个人得失与安危,与小水、石华、雷大空等人联合演绎了一场民告官的“当代传奇”。

金狗经历的遭遇和生活的环境,几乎是80年代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

金狗身上闪烁的理想主义光芒或许只有80年代的小说中才常见,到九十年代以后,类似的“当代英雄”就大大减少了。

而雷大空的形象则为后来很多小说塑造类似形象(如《高老庄》中的蔡老黑、《四十一炮》中的兰老大、《兄弟》中的李光头等)开了先河。

《浮躁》集当代社会的风云变化、商州民间的丰富文化及金狗与小水、英英、石华等人的感情纠葛于一体,还不时穿插测字看相、阴阳八卦、祭文民谣及佛道思想等,是一部内涵丰富、充满民间精神与文人趣味的长篇小说,也是一部严谨的现实主义代表作。

但在写完这部作品之后,贾平凹在心灵深处产生了对现实主义表现“真实”可能性的怀疑:“这种流行的似乎严格的写实方法(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对我来讲将有些不那么适宜,甚至大有了那么一种束缚。

”[3]于是,80年代末《太白山记》的发表就实践了这种怀疑。

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写意式的民间想像八十年代末,贾平凹发表的《太白山记》又是一部“新笔记小说”,但这一部小说与早期“新笔记小说”“商州三录”的纪实精神不同,是一部具有“聊斋”意味的文人小说。

如果说《浮躁》是贾平凹早期写实精神的总结,那么《太白山记》似乎可以看作贾平凹写意精神的开端。

随后,《白朗》、《五魁》、《美穴地》等一系列远离现实、纯属虚构的小说问世。

这一类写虚或者说写意式小说的成功,为《废都》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也就是作者把对历史的虚构推演到对现实的虚构。

笔者认为,《废都》基本上是一部写意式小说,也就是它不是现实的写实,而是本质的写实,是在表面写实的包装下写人的欲望,既包括形而下的性欲,也包括名利欲及形而上的精神追求等。

尽管小说大量涉及了性事,但作者以“此处删去多少字”的写法避免了直接的性描写,并没有造成小说淫秽不堪的感觉。

《废都》的性描写到底该怎么定性,我们且抛开,这里主要谈谈《废都》的虚妄性和写意性,也就是《废都》浓厚的狂欢式的民间想像色彩。

《废都》中出现的“四大名人”、“四大恶少”及那个唱着民谣的拾垃圾老汉,还有那些对庄之蝶极端崇拜的女性(唐婉儿、柳月、阿灿等),都透着一种虚幻性和主观想象色彩。

试以唐婉儿为例,她抛夫弃子与周敏私奔,可谓少见的不受传统观念约束的现代新派女性,或者说唐婉儿有着强烈的自我主体意识。

但等见了庄之蝶,唐婉儿竟崇拜得五体投地,自我主体意识尽失,把周敏抛到九霄云外,很快与庄之蝶进入热恋状态。

等柳月发现了她与庄之蝶的奸情,她竟然暗示庄之蝶用性占有去堵柳月的嘴,还与柳月称姐道妹,组成一个战壕里的“盟友”,真成了只知肉欲的“稀有动物”!但小说中又把她对庄之蝶的爱描写得似乎很纯洁高尚,不免有牵强之感。

恐怕只有发挥“女性妄想症”的男作家才会写出这么符合男性口味的女性!贾平凹一贯的特长是写理想女性。

早期写的女性美丽善良传统,多为男性的依附品,如小月、师娘、小水等,这些女性固然美好,但缺少尖锐的个性。

到《废都》,贾平凹突转笔锋,一下子写出唐婉儿、柳月等那么多虚荣放浪的现代女性,真是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

如果说柳月身上还有那么一些真实生活的参照,那么唐婉儿身上赋予了太多的男性想像和人为的虚幻色彩。

如果说唐婉儿是一个至情至性之人,她怎么能舍得不管不问自己的骨肉,又怎么那么快把周敏置之不理?如果说唐婉儿是一个水性杨花、不负责任的荡妇,作为知名作家、有着深厚学养的庄之蝶又怎么能把她深爱而没有丝毫忏悔?如果说好色贪欲是男人的本性,唐婉儿其实就是满足男人本性的尤物。

另外,阿灿的存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男性作家的虚妄想象。

当然,这里所说的虚妄想象并不包含太多的贬义,主要是指一种狂欢式虚构。

《废都》的民间想像不光体现在对庄之蝶极端崇拜的那些女性身上,还体现在对庄之蝶本人的虚幻性塑造上。

庄之蝶不是贾平凹,也不是现实中的任何一个作家。

庄之蝶的名字本身就源于一个充满虚幻色彩的哲理典故,也许作者的寓意就是要制造一个进入幻境的人物。

也许,庄之蝶只是无数男人的一个欲望之梦,一个关于名利女色的美梦。

但美梦醒来是噩梦,庄之蝶的结局是死亡,也暗示了这种“美梦”的悲剧性和虚妄性。

作家暂时放弃现实生活的逻辑,大胆进行想像和虚构,只要本质真实,细节失真或经不住推敲也在所不惜。

试想,作为知名作家的庄之蝶,在女色面前一次次失去起码的理性自控能力,真不知道这样毅力薄弱的男人怎么能成为知名作家?也许,作者只是想通过塑造这样一个放纵自我、胆大妄为的庄之蝶,来表现失落文人的颓废,来喻指人心的欲望膨胀。

王富仁教授曾说过,贾平凹“是一个会以心灵感受人生的人,他常常能够感受到人们尚感受不清或根本感受不到的东西。

在前些年,我在小书摊上看到他的长篇小说《浮躁》,就曾使我心里一愣。

在那时,我刚刚感到中国社会空气中似乎有一种不太对劲的东西,一种埋伏着悲剧的东西,而他却把一部几十万字的小说写成并出版了,小说的题名一下便照亮了我内心的那点模模糊糊的感受。

这一次(指《废都》——笔者注),我也不敢太小觑了贾平凹。

我觉得贾平凹并非随随便便地为他的小说起了这么一个名字”。

贾平凹为他的小说起这个名字确实有深意存焉。

文中多次出现的拾垃圾老头唱的那些讽刺社会现实的民谣,就是“废都”的形象标注。

在这样一个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废都”里,只要人性的野马脱缰,出现庄之蝶这样颓废的文人也是顺理成章。

陈晓明教授在评《废都》时说,“这真是一个阅读的盛会,一个关于阅读的狂欢节。

当然,它首先是书写的狂欢节,一种狂欢式的写作。

”《废都》其实也是写人在形而上的追求失意时的形而下的放纵。

《废都》的叙事模式既是典型的“才子佳人”模式,也是“一男多女”模式,是中国传统叙事文学的套路,其中受《金瓶梅》、《红楼梦》的影响也很明显。

小说中穿插出现的一些字画古董、测字算命、讲禅布道等也充满传统文化气息。

三、“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虚实结合的“红楼笔法”所谓“红楼笔法”,是对《红楼梦》在艺术上多种成熟技巧的总称和泛称,应该包括很多方面。

比如它的叙写就像生活本身那样丰富、深厚、逼真、自然,人物形象复杂多面,结构多线并进、虚实结合,语言雅俗共赏,修辞手法多样等。

具体地说,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就像鲁迅先生所言:“至于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国小说底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

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