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
中职语文《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中职语文《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摘要:一、引言1.课程背景及意义2.教学目标二、教学内容与策略1.精选现代文学作品2.融入思政元素3.教学方法三、教学过程设计1.课堂导入2.作品分析3.思政教育4.课堂小结四、课程反思与评价1.学生反馈2.教学效果评价正文:一、引言1.课程背景及意义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已成为中职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中职语文《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旨在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分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时代青年。
2.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让学生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掌握文学作品的基本鉴赏方法;通过文学作品中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策略1.精选现代文学作品在教学过程中,精选具有代表性的现代文学作品,如鲁迅的《呐喊》、《彷徨》,巴金的《家》,茅盾的《子夜》等。
这些作品中蕴含了丰富的思政元素,如民族精神、家国情怀、人性光辉等,有利于引导学生从中汲取营养,塑造健全人格。
2.融入思政元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挖掘作品中的思政教育内容,与文学作品鉴赏相结合,使学生在欣赏文学美的同时,接受思政教育。
例如,在讲解鲁迅的《呐喊》时,可以引导学生探讨作品中反映的社会现象,以及鲁迅先生的家国情怀、民族精神等。
3.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课堂导入环节,可以通过播放相关影视作品、讲述作品背后的故事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作品分析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过程设计1.课堂导入通过介绍作家的生平经历、作品创作背景等,引导学生了解作品的历史语境,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解鲁迅的《呐喊》时,可以先介绍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历史氛围。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简答题
三、简答:1、说明郁达夫的散文特色早期:(1920年—1933年)。
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他一共写了二十六篇抒情性散文和六十——七十篇议论杂文,表现了他从日本回国时满怀希望的心情和见到满目疮咦的祖国后无限失望的感叹,既有他对革命的前途感伤悲观的思想,又有对革命慷慨激昂,疾声呐喊的激进的理论。
首先,强烈地表现作家个性,这是郁达夫散文创作的理论认识,也是他“散文的心”。
他在散文中无所顾忌地对自己的思想、生活细节进行详细的描写,非常强效地表现了他“自叙传”的独特风格。
第二,忧郁感伤的情凋。
郁达夫的散文,与小说一样与众不伺,忧郁感伤的情调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创作中。
第三,恣肆坦诚、热情呼号的自剖式的文字。
第四,回肠荡气的诗的调子。
另外,郁达夫散文中那种不拘形式纵情宜泄的抒情方式,郁达夫的散文发出的是带有强烈个性的自己的声音,篇篇洋溢着回肠荡气的诗的情调,热情坦白,毫无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情,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中期:(1933年—1938年) 。
这个时期,是他思想的一个低潮期,由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使他走上了消极避世的道路,追求一种落后的“名士”风度,留连往返于山林江湖。
这就充分暴露出他作为从封建旧营垒中出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弱点:软弱性和妥协性。
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他憎恶现实,不愿同流合污,才逃遁的这一面。
晚期:(1938年—1945年)。
1938年春,他参加了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他用笔参加战斗,写下了许多政论文章,用自己热情的声音来鼓舞人们战斗。
郁达夫早期散文创作的风格2、简述艾青诗歌特色和思想内容他的作品具有较强的时代性,以深沉忧郁的笔调表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合着时代的节拍,反映着历史的真实。
他的诗作丰富和发展了新诗的现实主义精神,可以说,自他起步开始就走在了坚实的革命现实主义道路上。
在这里,我想就艾青三十年代的诗歌创作,探讨一下其诗的艺术特色。
现代文学经典导读与评析
现代文学经典导读与评析现代文学是一个广阔而复杂的领域,涵盖了众多文学作品和作家。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对几部现代文学经典进行导读和评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作品。
一、《骆驼祥子》《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部经典之作,由老舍创作于1939年。
这部小说以祥子作为主人公,通过展现他的命运和人生经历,揭示了封建社会下农民工的艰辛生活和社会的种种不公。
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展开,给读者一种亲身经历的感觉。
老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对话,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和个人命运。
通过祥子的命运,读者不仅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社会压力和人性的扭曲,还可以思考当代社会的一些问题。
二、《追风筝的人》《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裔美国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代表作,出版于2003年。
这部小说通过叙述阿富汗男孩阿米尔和他的朋友哈桑之间的友谊和命运,展现了战乱国家的苦难和个人的成长。
小说以故事的形式展开,通过鲜明的场景和丰富的细节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阿富汗的大地上。
作者精心构建了动人的情感关系,展现了友谊、背叛、救赎等人性的复杂问题。
通过阿米尔的成长经历,读者不仅可以了解阿富汗社会的传统和历史,还可以思考人性的善恶和对过去的回忆与面对的关系。
三、《百年孤独》《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出版于1967年。
这部小说以布恩迪亚家族为中心,通过多代人的命运和故事,揭示了拉丁美洲社会的浮沉和变迁。
小说以写实和魔幻实在相结合的手法,构建了一个奇幻而遥远的现实世界。
马尔克斯的语言优美流畅,充满了诗意和隐喻,给人一种跳脱凡尘的感觉。
他通过真实而夸张的人物形象,描绘了一系列戏剧性的故事情节,使读者沉浸其中。
通过布恩迪亚家族的命运,读者可以理解拉丁美洲社会的历史进程和人性的复杂。
以上是对三部现代文学经典的简要导读和评析,这些作品展现了作者对社会和人性的思考和抒发,具有深刻的思辨意义。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2)导学
2、注意鲁迅怎样描写“死火”的形象。
3、琢磨这些描写:“我拾起死火……那冷气已使我的指头焦灼”——“冷气”怎么会产生火的焦灼感?“登时满有红焰流动……”,火怎么会如水般的“流动?这些反常识、反常规的想象与描写,传达了鲁迅怎样的一种独特体验与思维?
“漫笔”之二:要抓住全文最后的高潮:“这人肉的筵席现在还排着,……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前面所有的文字都在“蓄势”:不仅是理性分析的推演,更是情感的酝酿,一步步逼到顶点。请分析这一过程,并从中体会鲁迅杂文的逻辑力量与抒情特性。
2、以上几个石破天惊的论断,不知惊醒了多少中国人。如果你的灵魂同样受到了震动,试写下你的读后感。也可以联系扩展性阅读的篇目,写一篇《鲁迅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剖析》。
“文抄”所抄皆为古文,相应的,作者叙述文字也很大程度文言化了,这其中是否有什么道理。
⑻废名:《放猖》、《三竿两竿》
《放猖》:
1、本文题材与《女吊》、《水里的东西》相类,但所要表达的意思与周氏兄弟“说鬼”文字并不一样,请考虑其中区别。
2、写法上,《女吊》、《水里的东西》涉及极广,有上天入地之感;本文纯粹写实,不越雷池一步。这体现“大家”、“名家”之别的一个方面,试体会其间不同。
昌耀、北岛、翟永明、海子
3
第14周
翟永明、海子
3
第15、16周
《酒后》、《日出》
2
第17周
《北京人》
3
第18周
《茶馆》
3
第19周
复习
6
三、学习重点
第二编散文部分
⑴鲁迅:《野草》选读(三篇)
《死火》是鲁迅关于“火”的想象:不是从单一的“生命”视角,而是从“生命”与“死亡”的双向视角去想象“火”。——要抓住这一基本点来阅读本文。
智慧树知到《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导读(吉林联盟)》章节测试答案
B.迟子建
C.莫言
D.贾平凹
答案:B
8、 《额尔古纳河右岸》描写的是哪个民族?( )
A.汉族
B.蒙古族
C.鄂温克族
D.朝鲜族
答案:C
9、 毕飞宇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是( )。
A.《青衣》
B.《平原》
C.《推拿》
D.《玉米》
答案:C
10、 《玉米》中嫁给公社革委会主任郭家兴的是( )。
B.《四世同堂》
C.《正红旗下》
D.《二马》
答案: 《骆驼祥子》
4、 觉慧是哪部小说作品中的人物?( )
A.《激流》
B.《家》
C.《春》
D.《秋》
答案: 《家》
5、
老通宝是哪篇小说中的人物()。
A.《子夜》
B.
《春蚕》
C.《秋收》
D.《残冬》
答案:
《春蚕》
6、 丁玲小说处女作是( )。
A.《莎菲女士的日记》
D.《正红旗下》
答案:C
9、 《关汉卿》的作者是( )。
A.关汉卿
B.田汉
C.洪深
D.欧阳予倩
答案:B
10、 《关汉卿》中“以演剧为武器,用生命来斗争” 的女艺人是( )。
A.关汉卿
B.朱帘秀
C.阿合马
D.窦娥
答案:B
第五章
1、 《陈奂生上城》的作者是( )。
A.方之
B.叶至诚
C.高晓声
D.陆文夫
答案:C
B.21
C.22
D.23
答案: 23
6、 《凤凰涅槃》是郭沫若哪部诗集中的诗作( )。
A.《女神》
B.《星空》
C.《恢复》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课程说明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课程说明2003年11月18日本课程6学分,课内学时为108,开设一学年。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是文科中国语言文学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的选修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所选文学作品的认真研读,掌握其要义与艺术特色,达到对现当代文学成就的深一层认识,并提高阅读与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按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脉络,精选有代表性作家若干名篇,如鲁迅、茅盾、丁玲、巴金、老舍等作家的小说,五四以来的诗歌、散文名篇,当代诗歌、散文和小说名篇,组织学生阅读,教师就作品的要义及艺术特色给予评析。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教学大纲2002年04月10日当前位置: 电大在线>>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1)(2)>>教师介绍《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教学大纲(2002年04月10日)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教学大纲(2001年10月7日审定通过)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是文科中国语言文学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的一门限选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所选文学作品的认真研读,掌握其要义与艺术特色,达到对现当代文学成就的深一层认识,并提高阅读与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本课程课内学时为108,共6学分,开设两个学期。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本课程按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分小说、戏剧、散文、诗歌等不同体裁,精选有代表性的若干名篇,组织学生阅读,教师就作品的要义及艺术特色进行评折。
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必须阅读所选作品。
由于篇幅所限,许多作品只是节选,有条件的学生应阅读所选作品的全部内容。
三、教学媒体的使用(一)文字教材本课程以钱理群主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为基本教材。
《导读》是编制教学媒体、组织教学和复习考试的主要依据。
(二)音像教材本课程录像课为重点辅导型,主要讲授学生难以理解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及需要通过电视手段直观演示的内容,使学生通过电视课的直观教学加深对作家作品的认识。
中国现当代文学心得体会
中国现当代文学心得体会篇一:《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课程学习心得《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课程学习心得和很多同学一样,一开始对这门课的感觉就是枯燥无味,因为从小学到大学一直都有语文课,给我的感觉都是挺无趣的,一开始业并没有想着好好的上真门课。
只是想混学分而已。
记得一开始选定这门课的时候,因为有好几个老师都开了这门课,所以在几个老师间挣扎,最后选了这个姓比较特别的老师,虽然现在而言并不知道其它老师的教学方式是怎样,但庆幸的是,遇到了一个教学风格和教学方式让我很喜欢的老师。
所以让我自己感到讶异的事情,这十二节课,几乎每节课都在认真听课,这真的不是讨好老师的话。
不能说不喜欢文学,但相对而言了解浅薄,也没有想到自己会感兴趣。
每次开始介绍新的作家,老师都会先介绍作家的生平,以及一些名士对作家的评论。
先让我们对作家有个大概的了解,这样有助于理解作者的作品。
第一节课介绍的仍是我们90后最熟悉的现代文学家——鲁迅。
似乎讲到现代文学首先就应该认识鲁迅。
我觉得90后都可以说是读鲁迅作品长大的,并不是我们有多爱鲁迅,而是因为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的语文课本,无论是什么版本也无论怎么改革,但绝对不会少了鲁迅的作品。
所以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家中我最为熟悉的一个了,反复老生常谈的,他的童年、他文章的犀利性、他的弃医从文、他的爱国精神。
鲁迅是在我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是我的偶像,当然并不是说现在不崇敬鲁迅,只是用“偶像”来形容太浅薄,所以现在是尊敬鲁迅先生。
他的为救国救民弃医从文的勇气鼓舞了很多当代人,为救国救民弃医从文的爱国精神、拿笔杆为武器捍卫国家尊严的爱国精神感染了很多当代人。
这些都是从小学就形成的对鲁迅先生的印象。
另一方,他的感叹词,标点符号的用法也让我印象深刻。
用老师的话说“鬼斧神工”,用我的话说“不好理解”,至今仍记得鲁迅先生喜欢在省略号之后用句号,但小学的时候学标点符号的时候省略号之后是不再用句号的。
《朝花夕拾》导读
《朝花夕拾》导读
《朝花夕拾》是中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的代表作品之一。
《朝花夕拾》意为“捡拾朝
露和夕阳”,表达了鲁迅挽救民族危亡的追求和对生命的敬畏。
本书共收录十二篇文章,涵盖了鲁迅早期创作到晚年创作的不同阶段。
其中,早期小
说《故事新编》、《二十四孝儿女》、《兔和獾》等作品,展示了鲁迅的技巧和风格,成
功地塑造了不少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深刻地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
中期小说《集体》、《阿Q正传》、《牛》等作品,则是鲁迅最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
的作品之一,尤其是《阿Q正传》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通过对虚伪和软弱的人
性批判,揭示了封建社会中的道德堕落和弱肉强食的本质。
晚期小说《药》、《坟》、《祝福》等作品,则更多地反映了鲁迅晚年的思想和情感,深刻的抒发了他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关注和忧虑,以及对于生命和艺术的追求和热爱。
总之,鲁迅的《朝花夕拾》是一部至今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的文学经典,它通过
揭示社会现实的黑暗面和人性的扭曲,探究了个体与集体、人与自然、心灵与人生等问题,展示了鲁迅深邃的思想和卓越的文学才华。
这本书既是对于历史的启迪,也是对于人性的
反思,更是对于艺术的追求和热爱。
它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宝库,更是世界文学宝库中
不可缺少的一朵奇葩。
中职语文《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中职语文《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摘要:一、引言二、中职语文《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课程概述三、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实施1.教学目标2.教学内容3.教学方法4.教学评价四、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的效果与反思1.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认识2.教学过程中的困难与解决方法3.对未来课程思政教学的建议五、结论正文:一、引言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职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中职语文《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其审美情趣。
课程思政是近年来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将思政教育与课程教学相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本文以《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为例,探讨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实施。
二、中职语文《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课程概述《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课程选取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些重要作品,通过导读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文学发展的脉络,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三、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实施1.教学目标通过课程思政教学,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具有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2.教学内容(1)选择具有思政教育价值的文学作品,如反映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作品。
(2)挖掘作品中的思政教育资源,例如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有机结合。
(3)结合文学作品,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的具体体现。
3.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文学作品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2)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
(3)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教学评价(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参与度、思考问题的深度等。
(2)结果性评价:以学生的文学作品分析报告、课堂讨论表现等作为评价依据。
四、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的效果与反思1.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认识通过课程思政教学,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认识到思政教育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
中职语文《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中职语文《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课程名称: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
教学目标:
1. 思想方面:通过学习经典作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其成为既有家国情怀又有世界眼光、既有专业特长又有艺术修养、既有远大理想又能脚踏实地、既有火热激情又有理性思辨的新时代追梦人。
2. 专业方面: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建设发展需要的具有从事初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能力;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力,以及协调管理能力,服务于“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和建设的文化企事业单位文职人员。
3. 主要内容:课程主要讲述了从1915年到1949年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这一期间发生的各种文学思潮与运动,并重点讲述了不同时期的主要的作家及作品风格。
4. 课程特色:本课程紧扣立德树人根本宗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
一方面通过中国现代文学专业知识的讲授,使学生掌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知识理论体系,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扩展学术胸襟和眼界,具有现代理念及创新意识;另一方面注重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使学生能够深入体会中国现代文学的艺术魅力,并能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文艺理论知识。
教学案例:
- 案例名称:《骆驼祥子》
- 教学目标:
- 梳理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关系;
- 品评小说中祥子的性格特征。
- 思政育人目标:
- 引导学生认识到幸福生活需要通过奋斗来实现,梦想需要通过努力来实现。
- 引导学生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认识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中职语文《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中职语文《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摘要:一、引言二、中职语文《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课程概述三、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背景及意义四、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具体实施五、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成果及反思六、结论正文:一、引言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思政已经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
中职语文《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课程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如何实现课程思政化,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案例旨在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探索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途径。
二、中职语文《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课程概述中职语文《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掌握中国现代文学基本知识、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课程。
通过对经典作品的导读,使学生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脉络,感受现代文学的魅力,提高人文素养。
三、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背景及意义在我国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课程思政成为新时代教育的重要任务。
将思政教育融入中职语文《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课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才。
四、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具体实施1.精选具有思政教育价值的文学作品2.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3.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4.注重实践,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五、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成果及反思通过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的实施,学生在学习文学知识的同时,思想道德素质得到了提升,社会责任感得到了加强。
学生在参与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实践活动等方面表现积极,教学效果明显。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思政教育内容与文学知识的融合不够自然,部分学生对思政教育内容理解困难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进一步提高课程思政教学的效果。
六、结论中职语文《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的实施,为课程思政化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中职语文《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中职语文《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摘要:一、引言:介绍《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课程的教学案例二、课程思政的内涵及其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三、《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课程思政的具体实践四、课程思政对中职学生的影响和启示五、结论:总结课程思政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和价值正文:一、引言《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是中职语文课程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它通过对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导读,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内容和精神,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文能力。
同时,该课程也是中职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通过课程思政,使学生在学习文学的同时,也能够深入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二、课程思政的内涵及其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课程思政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课程教学中,通过课程教学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课程思政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中职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课程思政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其次,语文课程是中职课程中的重要课程,它既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也能够通过文学作品的解读,使学生理解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课程思政的具体实践在《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课程中,课程思政的具体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选材:选择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现代文学经典作品,如《阿Q 正传》、《骆驼祥子》等。
2.教学方法:通过讲解、讨论、写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解读作品中的思想政治内涵。
3.课程评价:在课程评价中,除了考察学生的语文能力外,也将学生的思想政治表现纳入评价范围。
四、课程思政对中职学生的影响和启示课程思政对中职学生的影响和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通过课程思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通过学习现代文学经典作品,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文能力得到了提高。
《朝花夕拾》导读
《朝花夕拾》导读《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文学作品,本书由他撰写的一系列散文随笔组成,反映了他对中国社会和人民生活的关注和思考。
这部作品描写了作者在童年时代的成长经历和身边人物的生活情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鲁迅先生独特的文学风格,被誉为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在这份导读中,我们将从作品的主题、风格和影响等方面进行一一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朝花夕拾》这部文学巨著。
一、主题分析《朝花夕拾》的主题主要包括对童年记忆的追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以及对人性的思考。
在作品中,鲁迅先生通过自己的童年回忆,描绘了一个旧中国社会的真实画面,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艰辛生活和对未来的向往。
他以自己的视角,对外部世界进行观察和思考,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呼吁人们要关注社会问题,关爱他人,努力改变自身和社会的命运。
作品中还蕴含着对人性的思考,展现了作者对人生、情感和存在的深刻感悟,让读者产生共鸣和思考。
二、风格特点《朝花夕拾》的文学风格以朴实、真挚和真实为主要特点。
作品以鲁迅先生的真实经历和感受为依据,真实地描绘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环境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呈现出真实的社会风貌和人文景观。
作品中的语言朴实自然,真挚感人,富有感情色彩,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共情,使人在阅读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共鸣。
作品中还融入了作者对文学、艺术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展现出鲁迅先生对文学创作的独特见解和认识。
三、影响和价值《朝花夕拾》作为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它以鲁迅先生独特的视角和情感,真实地展现了旧中国社会的真实面貌,成为研究中国现代社会历史和人文风情的重要文献资料。
作品融入了鲁迅先生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深刻思考,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封建礼教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和解构,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作品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向往,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积极向上,努力拼搏,开拓前进。
《朝花夕拾》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更在社会和文化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国民性的永远伤痛:鲁迅和《阿Q正传》 一、孤独的鲁迅(家庭、婚姻、兄弟、战友、学生) 二、反抗绝望(孩子、出走意象、黑暗) 1925.5.30给许广平的信中又说:“……我对人说话时,却总拣择那光 明些的说出,然而偶不留意,就露出阎王并不反对,而‘小鬼’反不乐闻 的话来。总而言之,我为自己和为别人的设想,是两样的。所以者何,就 因为我的思想太黑暗,但究竟是否真确,又不得而知,所以只能在自身试 验,不敢邀请别人。” 写文章不过是为了与黑暗捣乱,是为了给人憎恶。“天下不舒服的人 们多着,而有些人们却一心一意在造专给自己舒服的世界。这是不能如此 便宜的,也给他们放一点可恶的东西在眼前,使他有时小不舒服,知道原 来自己的世界也不容易十分美满。” 影的告别》 影开口说: 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 在《影的告别》里,影开口说:“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 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 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 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呜呼呜呼 我不愿意,我不如彷徨于无地。 呜呼呜呼, 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呜呼呜呼,我不愿意,我不如彷徨于无地。” 鲁迅拒绝了被人们视为天堂或地狱的一切现实的存在, 鲁迅拒绝了被人们视为天堂或地狱的一切现实的存在,同时也拒绝了人们 所预设的未来的“黄金世界” 所预设的未来的“黄金世界”。 三、鲁迅的尖刻与宽容
• 第一讲:国民性的永远伤痛:鲁迅和《阿Q正传》 第一讲:国民性的永远伤痛:鲁迅和《 正传》 正传 课时) (4课时) 课时 • 第二讲:没有黎明的“子夜”:茅盾和《子夜》 第二讲:没有黎明的“子夜” 茅盾和《子夜》 课时) (4课时) 课时 • 第三讲:叛徒与懦夫的真或伪:巴金和《家》(4 第三讲:叛徒与懦夫的真或伪:巴金和《 课时) 课时) • 第四讲:亘古绵长的悲怆牧歌:沈从文和《边城》 第四讲:亘古绵长的悲怆牧歌:沈从文和《边城》 课时) (4课时) 课时 • 第五讲:无望的命运挣扎:曹禺和《雷雨》(4课 第五讲:无望的命运挣扎:曹禺和《雷雨》 课 时) • 第六讲:生与死的静默:萧红和《生死场》(4课 第六讲:生与死的静默:萧红和《生死场》 课 时) • 第七讲:世纪末的苍凉之舞:张爱玲和《倾城之 第七讲:世纪末的苍凉之舞:张爱玲和《 课时) 恋》(4课时) 课时 • 第八讲:乱世中的存在之痛:钱钟书和《围城》 第八讲:乱世中的存在之痛:钱钟书和《围城》 课时) (4课时) 课时
钱理群等著北京大学1998 钱理群等著北京大学 严家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2010 严家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 孔范今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山东文艺1997 孔范今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山东文艺 吴福辉著《插图本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北京大学2010 吴福辉著《插图本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北京大学 黄万华著《中国现当代文学》山东文艺2006 黄万华著《中国现当代文学》山东文艺
• E、小说成功在于: • 1、现实性、时代性、重大性 • 2、庞杂的构架、网状的结构。-吴老太爷的死(震惊与 晕眩 )-现代性与封建性的较量 • 3、崭新的人物形象(资本家、新女性)、性格立体化 • 小说的缺陷:1、过于理性化;2、融合性一般,各部分有 割裂感。 • F、对五四和革命的反思: • 1、关于革命——非革命者:示威人群中张素素是来找刺 激、看热闹,范博文等旁观,杜新萚直接不屑。革命者: 蛮横、命令主义、口号之争、上纲上线的“党有铁的纪 律”,如总罢工委的克佐甫。 • 2、关于爱情——爱情自由的没落和失败(林佩瑶-雷参 谋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与白玫瑰、林佩珊-在范博文、 杜新萚等人之间) • 3、关于革命与爱情——革命是浪漫的、伤感的、互补的, 如罢工指挥者玛金、苏伦、蔡真。[蒋光慈、宋若瑜、吴 似鸿]
• C、小说人物: • 1、资本家:金融资本家——买办的(赵伯韬),银行家 (杜竹斋) • 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工业王国)、孙吉人(太平 洋轮船公司总经理)、王和甫(大兴煤矿公司总经理) • 小资本者——朱吟秋(小丝厂老板)周仲伟(光大火柴厂 老板)冯云卿(农村地主) • 2、交际花:徐曼丽、刘玉英、冯眉卿 • 3、富家公子:林佩瑶、林佩珊、范博文、吴芝生、杜学 诗、杜新萚、蕙芳、阿萱、曾家驹; • 4、工厂中下级管理者:莫干丞、屠维岳 • 5、其他:张素素(学生兼交际花)、李玉亭(教授)、 陆匡时、韩孟翔(交易所)、唐云山(政府维护者)、雷 鸣参谋(军队);等等。 • D、吴荪甫性格:有胆有识、敢于冒险,二十世纪机械工 业时代的英雄骑士和王子;刚愎自用、自以为是、表里不 一、用人之忧(亲戚与得力者)。封建与西化的综合体 • 悲剧原因:1、性格悲剧,2、政治不稳,3、帝国主义及 其买办的扼杀,4、缺乏有力的管理人才,5、众叛亲离, 社会不接纳(对父亲之死好些事情扔给二姐,封建-西 化—中国现代性的缺失)。——天地人皆不利。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
作者: 作者:于京一 单位: 单位:新闻传播学院 时间:2012春 时间:2012春
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
一、何为中国现代文学 1、时间意义 、 2、现代性(经济政治文化)意义 、现代性(经济政治文化) 3、与传统史的分期 、 2、几种文学史著作 、
第二讲:没有黎明的“子夜” 第二讲:没有黎明的“子夜”:茅 盾和《子夜》 盾和《子夜》
• 一、茅盾简介 • 二、写作缘起及历程
• 他曾数次谈到进行创作的无意性,同时也不讳言其中辍革 命活动后的苦闷、悲观,和对革命方向的迷惘。百无出路, 决定放手一试。28《蚀》、33《子夜》、41《腐蚀》
• 三、婚恋生活 • 1、孔德沚1918-1969
• 2、秦德君1928-1930(死于1993) • 1989年在一次访谈中,对茅盾,她记得最清楚的不是他们 的爱情和革命,而是茅盾对她的背叛。还有一点,当年她 表面是国民党军官的妻子,暗地里确实在为共产党搜集情 报。这个茅盾到死也不知道。虽然他在《腐蚀》里老把她 想像成国民党特务。
• 四、《子夜》及其艺术成就 • A、社会背景:国民党军阀内部,蒋介石与冯玉祥、阎锡 山、汪精卫爆发中原大战。中国的资本主义工商业遭遇寒 秋。中国整个社会风雨飘摇,革命事业风雨如晦。 • B、小说中的现实主义呈现:1930年代的上海都市和郊区 双桥镇1、五卅纪念日工人暴动,2、双桥镇的七里桥村农 会暴动,3、裕华丝厂女工大罢工。 • 茅盾有“中国的左拉”之称。师承写实主义与自然主义之 风。 • 社会剖析派的开拓(善于从社会政治出发,并且运用社会 社会剖析派的开拓( 科学的理论,广阔地、深刻地、有力地把握社会时代的整 体面貌和历史发展的动向)
• 三、说不尽的Q:“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灵魂来” • 精神胜利法: • 1、沉醉于臆想的自尊(先前阔,) • 2、自以为是、自我安慰(条凳、油煎大头鱼;总算被儿子打了) • 3、惹事生非、善于忘却(假洋鬼子) • 4、欺软怕硬、见风使舵、向更弱者泄愤(估量对手,王胡、小尼姑 和萝卜、小D) • 5、自轻自贱、坐稳奴隶(虫豸,67,跪堂) • 6、自欺欺人、自我虐杀(赌博、画押) • 7、假道学(72表明厌恶、诋毁女人,) • • • • • 国民劣根性:穷人1、自残自虐;2、奴隶67;3、看客心理77、96、 98;4、自我中心闹革命85、86——报复不让革命者 富人1、悭吝75,见风使舵88 四、两类人物形象: 农民 知识分子(旧派的可笑、半新半旧派的痛苦、新派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