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册诗歌鉴赏思考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册诗歌鉴赏思考题
一、鉴赏《山居秋暝》: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一)王维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朝大诗人。盛唐诗人有两派,一派积极进取,追求功名,向往到边塞建功立业;另一派爱好自然,希望隐退,过平静闲适的生活。王维属于后一派,被称为山水田园诗人。他的山水诗,为历代推崇,无论写壮丽景色或田园小景,都有意境,达到“诗中有画”的境界。《山居秋暝》是王维山水诗的代表作。“山居”是山中的居所,“秋暝”是秋天的傍晚。
(二)诵读,直译:
参考译文一:
空寂的山村新近下了雨,晚上天气寒冷更有秋意。
明亮的月光照射在松林间,清清的泉水从岩石上流过。
竹林传出喧闹声,那是回家的洗衣女在谈笑,荷莲摇动是打鱼船顺流而下。
任凭那些春天的芳草鲜花凋萎,山中隐居的人自可淹留。
(三)赏析图画美
思考:1、本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意境有什么特点?(清新,幽静,恬适)
例文如下:
山高林密不见人,一场秋雨后,山中更显一片空寂;
傍晚的天气清清爽爽,更透出十分秋意。
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一轮明月静静地照到松林之中;
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反射着皎洁的月光。
茂密的竹林里传来一阵阵欢声笑语,那是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回家来了;
过人头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弄乱了荷塘月色,划破了宁静。
2、此诗在写景上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这里有动景,有静景,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既写出了山野的清逸和幽深,又描绘了农家生活的恬静与安适。整首诗像一首恬静优美的小夜曲,又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惹人心驰神往。
3、学生思考:如何理解“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一句?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诗人被雨后秋山诗情画意的风物深深陶醉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叹道:芳菲的春天过去了,就随它过去吧,眼前这秋天的山野,不是一样的美好吗?“王孙自可留”,意思是自己不可以待在山中,赏心悦目悠游岁月了。这里,王维化用了《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的典故,而取其相反的意义,进一步表明了诗人对秋天山野的深厚感情,从而表明了发隐的决心和安于隐居生活的心情,深化了主题,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这里有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月下清松和石上清泉正是诗人追求的理想境界。物芳可明志洁,泉水、青松、翠竹、青莲,正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
这里有纯洁美好的生活因素,有勤劳善良、无忧无虑的人们。诗人厌恶污浊的官场,而这里安静纯朴的生活正符合诗人的理想。
(五)诵读,读出诗意美,读出向往情。
二、鉴赏《登高》:
(一)背景简介:
《登高》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写登高远望江峡秋色时的感慨。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瞿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面对萧瑟的秋江景色,诗人自然产生了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郁闷和悲哀。诗人抒发的不只是个人的不幸。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杜甫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杜甫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诵读,直译:
参考译文一:
西风紧吹天色高远猿猴的啸声显得悲哀,水中小洲环境清冷沙滩洁白鸟儿飞翔盘旋。
没有边际的林木在秋风吹扫下落叶纷纷,那没完没尽的长江水滚滚而来。
离家万里长久客居异地因秋色而生悲哀,一生多病如今独自登高。
深恨世事艰难两鬓已如白霜,病愁潦倒新近停下浊酒不饮,无法借酒消愁。
(三)诵读,把握思路:
(四)名句赏析:“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学生讨论:这两句诗在写景上有何特点?它可能引发诗人怎样的情思?
明确:这两句诗给我们勾画出一幅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落叶的“萧萧”之声,长江的“滚滚”之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其状物之工,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更为重要的是,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诗人自己的情怀。叶落意味着一年将尽,会引起韶易逝的感觉;或许,这又加重了他的乡愁,他会这样问自己,这长年漂泊的生涯何时能了?而长江“不尽”,亘古如斯,甚至会使他超越时间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难怪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五)讨论: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
提示:可从画面美和情感美两方面考虑。
首联两句出现六个意象,好像六个特写镜头,仰观俯察,绘形绘色,绘声绘动,勾勒出一幅严秋肃临天下的生动图画。特别要注意“猿啸哀”和“鸟飞回”两个细节,简直就是包括诗人在内的千千万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诗人寓情于景,萧索惨淡的画面映照出诗人内心的凄凉,哀猿的啼声暗示着诗人的悲苦。
颔联勾画出一幅更广阔的长江秋景。从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浩茫而纷乱的思绪。前四句诗最突出的特点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悲秋”二字下得沉痛,点醒了景物描写,由眼前景到心中情,使人感到诗人的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就像无边的木叶和不尽的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尾联将“悲秋”之意进一步深化。白发日多,可见艰难潦倒之苦;浊酒新停,更难排遣悲愁。登台的结果只是惹恨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