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2020年版《中国药典》通则调整—9101 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2020年版《中国药典》通则调整—9101 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蓝色字体表示新增内容,红色字体表示删减内容)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analytical method validation)的目的是证明采用建立的方法适合于相应检测要求。
在建立药品质量标准时,分析方法需经验证;在药品生产工艺变更、制剂的组分变更、原分析方法进行修订时,则质量标准分析方法也需进行验证。
在建立药品质量标准、变更药品生产工艺或制剂组分、修订原分析方法时,需对分析方法进行验证。
质量控制中采用的方法包括理化分析方法和生物学测定方法,其中理化分析方法的验证原则与化学药品基本相同,所以可参照本指导原则进行,但在进行具体验证时还需要结合生物制品的特点考虑;相对于理化分析方法而言,生物学测定方法存在更多的影响因素,因此本指导原则不涉及生物学测定方法验证的内容。
验证的分析项目有:鉴别试验、限量或定量检查、原料药或制剂中有效成分含量测定,以及制剂中其他成分(如防腐剂等,中药中其他残留物、添加剂等)的测定。
药品溶出度、释放度等检查中,其溶出量等的测定方法也应进行必要验证。
鉴别试验、杂质测定(限度或定量分析)、含量测定和特性参数(如:药物溶出度、释放度等)。
验证的指标有:专属性、准确度、精密度(包括重复性、中间精密度和重现性)、专属性、检测限、定量限、线性、范围和耐用性。
在分析方法验证中,须用标准物质进行试验。
由于分析方法具有各自的特点,并随分析对象而变化,因此需要视具体情况拟订验证的指标。
表1 中列出的分析项目和相应的验证指标可供参考。
方法验证内容如下。
三一、专属性专属性系指在其他成分(如杂质、降解产物、辅料等)可能存在下,采用的分析方法能正确测定出被测物的能力。
鉴别反应、杂质检査和含量测定方法,均应考察其专属性。
如方法专属性不强,应采用多种不同原理的方法予以补充。
1.鉴别反应应能区分可能共存的物质或结构相似的化合物。
不含被测成分的供试品,以及结构相似或组分中的有关化合物,应均呈阴性反应。
2024年版《中国药典》通则调整—9101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2024年版《中国药典》通则调整—9101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是对药品质量分析方法验证的指导原则进行了调整和补充。
药品品质标准是保证药品质量和安全性的重要依据,而药品分析方法则是用于检测和评价药品质量的重要手段。
因此,对药品分析方法的验证是确保药品质量标准准确可靠的关键步骤。
首先,2024年版《中国药典》通则将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的目的从“验证药品标准对于药品分析方法的适用性和准确性”调整为“评估药品分析方法的准确性、精密度、线性和稳定性”。
这一调整体现了药品分析方法验证的目标是评估方法的整体性能,包括准确性、重复性、线性范围和方法稳定性等方面的指标。
其次,2024年版《中国药典》通则对药品分析方法验证的流程进行了调整和细化。
其中,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的主要步骤包括方法设计、实验操作、数据分析和结论,其中实验操作包括样品制备、实验条件和仪器参数的设置等。
这一调整使得药品分析方法验证的过程更加明确和规范化。
另外,2024年版《中国药典》通则修订了关于药品分析方法验证的具体技术要求。
具体要求包括验证样品的选择、样品预处理方法、样品溶液的制备、仪器设备的使用和标定等方面。
这些具体要求的修订与更新,旨在确保药品分析方法验证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最后,2024年版《中国药典》通则还强调了药品分析方法验证结果的解释和报告。
验证结果的解释需要基于统计学原理和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确保验证结论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验证结果报告应包括验证目的、方法和实验条件、实验数据和数据分析、结论和建议等信息,以便于后续的药品质量评价和管理。
总之,2024年版《中国药典》通则调整—9101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对药品分析方法验证进行了细化和完善。
这一调整旨在提高药品质量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确保药品质量和安全性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这也体现了《中国药典》不断改进和完善药品质量标准体系的追求,以适应药品质量管理的新要求和挑战。
9101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9101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法验证指导原则9101 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法验证指导原则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法验证(analytical method validation)的⽬的是证明采⽤建⽴的⽅法适合于相应检测要求。
在建⽴药品质量标准时,分析⽅法需经验证;在药品⽣产⼯艺变更、制剂的组分变更、原分析⽅法进⾏修订时,则质量标准分析⽅法也需进⾏验证。
在建⽴药品质量标准、变更药品⽣产⼯艺或制剂组分、修订原分析⽅法时,需对分析⽅法进⾏①已有重现性验证,不需验证中间精密度。
②如⼀种⽅法不够专属,可⽤其他分析⽅法予以补充。
③视具体情况予以验证。
⼀⼆、准确度准确度系指采⽤该所建⽴⽅法测定的结果与真实值或参⽐值接近的程度,⼀般⽤回收率(%)表⽰。
准确度应在规定的线性范围内测定试验。
准确度也可由所测定的精密度、线性和专属性推算出来。
1.化学药含量测定⽅法的准确度原料药采⽤对照品可⽤已知纯度的对照品或供试品进⾏测定,或⽤本法所得所测定结果与已知准确度的另⼀个⽅法测定的结果进⾏⽐较。
制剂可在处⽅量空⽩辅料中,加⼊已知量被测物对照品进⾏测定。
如不能得到制剂辅料的全部组分,可向待测制剂中加⼊已知量的被测物进⾏测定,或⽤所建⽴⽅法的测定结果与已知准确度的另⼀种个⽅法测定结果进⾏⽐较。
准确度也可由所测定的精密度、线性和专属性推算出来。
对⾊谱⽅法⽽⾔,绝对(或定量)校正因⼦是指单位⾯积的⾊谱峰代表的待测物质的量。
待测定物质与所选定的参照物质的绝对校正因⼦之⽐,即为相对校正因⼦。
相对校正因⼦计算法常应⽤于化学药有关物质的测定、中药材及其复⽅制剂中多指标成分的测定。
校正因⼦的表⽰⽅法很多,本指导原则中的校正因⼦是指⽓相⾊谱法和髙效液相⾊谱法中的相对重量校正因⼦。
相对校正因⼦可采⽤替代物(对照品)和被替代物(待测物)标准曲线斜率⽐值进⾏⽐较获得;采⽤紫外吸收检测器时,可将替代物(对照品)和被替代物(待测物)在规定波长和溶剂条件下的吸收系数⽐值进⾏⽐较,计算获得。
9101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15版药典

回收率 % = ( C _ A ) /S X 100 % 式 中 A 为供试品所含被测成分量;
B 为加入对照品量; C 为实测值。 4 . 校正因子的准确度 对 色 谱 方 法 而 言 ,绝 对 (或 定 量 )校 正 因 子 是 指 单 位 面 积 的 色 谱 峰 代 表 的待 测 物 质 的 量。待测定物质与所选 定的参照 物 质 的绝 对校 正 因子 之 比 ,即 为 相 对 校 正 因 子 。相对校正因 子计算法常应用于化学药有关物质的测定、中药材及其复方 制剂中 多指标 成分 的 测 定 。校 正 因 子 的 表 示 方 法 很 多 ,本指 导原则中的校正因子是指气相色谱法和髙效液相色谱法中的 相对重量校正因子。 相 对 校 正 因 子 可 采 用 替 代 物 (对 照 品 )和 被 替 代 物 (待测 物) 标 准 曲 线 斜 率 比 值 进 行 比 较 获 得 ;采 用 紫 外 吸 收 检 测 器 时 ,可 将 替 代 物 (对 照 品 )和 被 替 代 物 (待 测 物 )在 规 定 波 长 和 溶 剂 条 件 下 的 吸 收 系 数 比 值 进 行 比 较 ,计 算 获 得 。 5 . 数据要求 在 规 定 范 围 内 ,取 同 一 浓 度 (相 当 于 100%浓 度 水 平 )的 供 试 品 ,用 至 少 测 定 6 份 样 品 的 结 果 进 行 评 价 ;或 设 计 3 种 不 同 浓 度 ,每 种 浓 度 分 别 制 备 3 份 供 试 品 溶 液 进 行 测 定 ,用 9 份 样 品 的 测 定 结 果 进 行 评 价 。对 于 化 学 药 ,一 般 中 间 浓 度 加人量与所取供试品中待测定成分量之比控制在1 : 1 左右,
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

分析方法验证的内容
检测限:指试样中被测物能被检测出的最低量。药品的鉴别试验和杂 质检查方法,均应通过测试确定方法的检测限。常用的方法如下。
•非仪器分析目视法:用已知浓度的被测物,试验出能被可靠地
检测出的最低浓度或量。
• 信噪比法 :用于能显示基线噪音的分析方法,即把已知低浓度
试样测出的信号与空白样品测出的信号进行比较,算出能被可靠 地检测出的最低浓度或量。一般以信噪比为3:1或2:1时相应浓度 或注入仪器的量确定检测限。
定量限:指试样中被测物能被定量测定的最低量,其测定结果应具一 定准确度和精密度。杂质和降解产物用定量测定方法研究时,应确定 定量限。
常用信噪比法确定定量限。一般以信噪比为10:1时相应的浓度:指在设计的范围内,测试结果与试样中被测物浓度直接呈 正比关系的程度。应在规定的范围内测定线性关系。制备一系列供 试样品,至少5份。以测得的响应信号作为被测物浓度的函数作图, 观察是否呈线性,再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线性回归。必要时,响应信 号可经数学转换,再进行线性回归计算。
验证检测项目的分类
1、鉴别 鉴别的目的在于判定被分析物是目标化合物,而非其它物
质,用于鉴别的分析方法要求具有较强的专属性。
2、杂质检查(限度试验、定量试验) 杂质检查主要用于控制主成分以外的杂质,如有机杂质、
无机杂质等。 杂质检查要准确反应供试品的纯度特性,可分为限度试
验和定量试验两种情况。用于限度试验的分析方法验证侧 重专属性和检测限。用于定量试验的分析方法验证强调专 属性、准确度和定量限。
分析方法验证的内容
1、准确度; 2、精密度 重复性
中间精密度 重现性
3、专属性; 4、检测限;
视具体方法拟订验证的内容
5、定量限;
2024年版《中国药典》通则调整—9101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随着药物研究的发展,中国药典也需要不断进行更新和调整,以保证药品质量的安全和有效。
近日,2024年版《中国药典》通则调整发布,并对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做出了一系列的调整。
2024年版《中国药典》通则调整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确保药品的质量符合要求。
具体来说,对于药品质量标准的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做出了以下调整。
首先,2024年版《中国药典》通则明确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的基本要求,包括准确性、精密度、线性范围、灵敏度、特异性、系统适用性等方面。
而2024年版则进一步细化了这些要求,对各个要素提出了更加具体和严格的规定,以更好地保证分析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其次,2024年版将分析方法验证分为全面验证和局部验证两个级别。
全面验证适用于所有分析方法,其目的是对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进行全面的评价。
而局部验证则是根据具体的情况对一些特殊分析方法进行验证,以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此外,2024年版还对分析方法验证的具体步骤和操作进行了规范,包括实验设计、样品处理、数据分析等方面。
同时,在验证过程中要求采用合适的参考品和对照品,以增加验证结果的可靠性。
另外,2024年版还对分析方法验证的报告内容和格式进行了统一规定。
验证报告应包括验证目的、验证方法、实验设计、数据分析、验证结果等内容,并且要求按照规定的格式进行撰写和填报。
这样可以更方便地进行结果评价和审核,并确保验证结果的可靠性和可靠性。
总之,2024年版《中国药典》通则调整中对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做出了一系列的调整,旨在提高分析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这些调整将有助于加强药品质量监管,确保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同时,这也为我国药物研发和生产提供了更好的参考依据,推动我国药物行业的健康发展。
9101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9101 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analytical method validation)的目的是证明采用建立的方法适合于相应检测要求。
在建立药品质量标准时,分析方法需经验证;在药品生产工艺变更、制剂的组分变更、原分析方法进行修订时,则质量标准分析方法也需进行验证。
在建立药品质量标准、变更药品生产工艺或制剂组分、修订原分析方法时,需对分析方法进行①已有重现性验证,不需验证中间精密度。
②如一种方法不够专属,可用其他分析方法予以补充。
③视具体情况予以验证。
一二、准确度准确度系指采用该所建立方法测定的结果与真实值或参比值接近的程度,一般用回收率(%)表示。
准确度应在规定的线性范围内测定试验。
准确度也可由所测定的精密度、线性和专属性推算出来。
1.化学药含量测定方法的准确度原料药采用对照品可用已知纯度的对照品或供试品进行测定,或用本法所得所测定结果与已知准确度的另一个方法测定的结果进行比较。
制剂可在处方量空白辅料中,加入已知量被测物对照品进行测定。
如不能得到制剂辅料的全部组分,可向待测制剂中加入已知量的被测物进行测定,或用所建立方法的测定结果与已知准确度的另一种个方法测定结果进行比较。
准确度也可由所测定的精密度、线性和专属性推算出来。
对色谱方法而言,绝对(或定量)校正因子是指单位面积的色谱峰代表的待测物质的量。
待测定物质与所选定的参照物质的绝对校正因子之比,即为相对校正因子。
相对校正因子计算法常应用于化学药有关物质的测定、中药材及其复方制剂中多指标成分的测定。
校正因子的表示方法很多,本指导原则中的校正因子是指气相色谱法和髙效液相色谱法中的相对重量校正因子。
相对校正因子可采用替代物(对照品)和被替代物(待测物)标准曲线斜率比值进行比较获得;采用紫外吸收检测器时,可将替代物(对照品)和被替代物(待测物)在规定波长和溶剂条件下的吸收系数比值进行比较,计算获得。
54. 数据要求在规定范围内,取同一浓度(相当于100%浓度水平)的供试品,用至少测定6份样品的结果进行评价;或设计*此表源自AOAC《Guidelines for Single Laboratory Validation of Chemical Methods for Dietary Supplements and Botanicals》二三、精密度精密度系指在规定的测定条件下,同一份均匀供试品,经多次取样测定所得结果之间的接近程度。
化学药物质量控制分析方法验证技术指导原则

化学药物质量控制分析方法验证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保证药品安全、有效、质量可控是药品研发和评价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其中,对药品进行质量控制是保证药品安全有效的基础和前提。
为达到控制质量的目的,需要多角度、多层面来控制药品质量,也就是说要对药物进行多个项目测试,来全面考察药品质量.一般地,每一测试项目可选用不同的分析方法,为使测试结果准确、可靠,必须对所采用的分析方法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可行性进行验证,以充分表明分析方法符合测试项目的目的和要求,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对方法进行验证。
方法验证的目的是判断采用的分析方法是否科学、合理,是否能有效控制药品的内在质量。
从本质上讲,方法验证就是根据检测项目的要求,预先设置一定的验证内容,并通过设计合理的试验来验证所采用的分析方法能否符合检测项目的要求。
方法验证在分析方法建立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并成为质量研究和质量控制的组成部分。
只有经过验证的分析方法才能用于控制药品质量,因此方法验证是制订质量标准的基础。
方法验证是药物研究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本指导原则重点探讨方法验证的本质,将分析方法验证的要求与所要达到的目的结合起来进行系统和规律性的阐述,重点阐述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论证方案的设计。
本指导原则主要包括方法验证的一般原则、方法验证涉及的三个主要方面、方法验证的具体内容、对方法验证的评价等内容.本原则与其他相关技术指导原则一起构成较完整的质量控制指导原则。
随着我国新药研发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方法验证的认识也会不断深入,本指导原则将会逐步完善和修订。
由于生物制品和中药的特殊性,本原则主要适用于化学药品。
二、方法验证的一般原则原则上每个检测项目采用的分析方法,均需要进行方法验证。
方法验证的内容应根据检测项目的要求,结合所采用分析方法的特点确定。
同一分析方法用于不同的检测项目会有不同的验证要求。
例如,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用于制剂的鉴别和杂质定量试验应进行不同要求的方法验证,前者重点要求验证专属性,而后者重点要求验证专属性、准确度、定量限。
2024年版《中国药典》通则调整—9101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2024年版《中国药典》通则对9101号章节进行了调整,主要涉及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该调整旨在提高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为药品质量控制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以下是对该调整的详细内容的介绍。
第一部分:引言和目的该部分对该章节的目的和重要性进行了介绍。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引言:对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的定义和重要性进行了说明,强调该过程对药品质量控制的作用。
2.目的:明确了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的目的是为了验证和确认该方法可适用于特定药品的质量标准控制。
第二部分:验证原则该部分对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的基本原则进行了详细说明。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可行性研究:强调在进行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之前,应进行可行性研究,评估该方法是否可以适用于特定药品的质量标准控制。
2.验证参数:明确了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应包括的验证参数,如准确性、精密度、线性范围、检测限、定量限等。
3.验证方案:对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的具体方案进行了要求。
包括验证规程的编制、实验条件的确定、验证样品的选择等。
4.验证结果的评估:对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结果的评估进行了说明。
强调验证结果应能够满足药品质量标准的要求。
5.验证文件的管理:对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所涉及的文件、记录和资料的管理要求进行了详细说明。
第三部分:验证程序该部分对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的具体程序进行了详细说明。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验证计划的编制:明确了编制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计划的内容和要求。
2.验证方案的制定:对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方案的制定进行了详细说明,包括实验设计、验证参数的选择、实验方法的确定等。
3.验证实验的进行:对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实验的具体步骤和要求进行了详细说明。
4.验证结果的评估和分析:对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结果的评估和分析进行了说明。
5.验证报告的编制:明确了编制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报告的内容和要求。
中国药典2020年版 9101 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9101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分析方法验证(analytical method validation)的目的是证明建立的方法适合于相应检测要求。
在建立药品质量标准、变更药品生产工艺和制剂组分、修订原分析方法时,需对分析方法进行验证。
生物制品质量控制中采用的方法包括理化分析方法和生物学测定方法,其中理化分析方法的验证原则与化学药品基本相同,所以可参照本指导原则进行,但在进行具体验证时还需要结合生物制品的特点考虑;相对于理化分析方法而言,生物学测定方法存在更多的影响因素,因此本指导原则不涉及生物学测定方法验证的内容。
验证的分析项目:鉴别试验、杂质检查(限度或定量分析)、含量测定(包括特性参数和含量/效价测定,其中特性参数如:药物溶出度、释放度等)。
验证的指标有:专属性、准确度、精密度(包括重复性、中间精密度和重现性)、检测限、定量限、线性、范围、耐用性。
在分析方法中,须用标准物质进行试验。
由于分析方法具有各自的特点中,并随分析对象而变化,因此需要视具体情况拟订验证的指标。
表1列出的分析项目和相应的验证指标可供参考。
表1检验项目和验证指标项目内容鉴别杂质测定含量测定-特性参数-含量或效价测定定量限度专属性②++++准确度-+-+精密度重复性-+-+中间精密度-+①-+①检测限(LOD)--③+-定量限(LOQ)-+--线性-+-+范围-+-+耐用性++++ 1已有重现性验证,不需要验证中间精密度;2如一种方法不够专属,可用其他分析方法予以补充;3视具体情况予以验证。
方法学验证内容如下:一、专属性专属性系指在其他成分(如杂质、降解产物、辅料等)可能存在下,采用的分析方法能正确测定出被测物的能力。
鉴别反应、杂质检査和含量测定方法,均应考察其专属性。
如方法专属性不强,应采用一种或多种不同原理的方法予以补充。
1.鉴别反应应能区分可能共存的物质或结构相似的化合物。
不含被测成分的供试品,以及结构相似或组分中的有关化合物,应均呈阴性反应。
中药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精选)

中药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精选)中药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一、引言随着中药的广泛应用和市场需求的增加,中药质量标准的严谨性和准确性成为了保障药物安全和有效性的重要环节。
而中药质量标准的制定和验证则是确保中药质量标准的可靠性和科学性的关键。
本文旨在探讨中药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为中药质量标准的制定与验证提供指导。
二、中药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的意义中药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是指对中药质量标准所采用的分析方法进行验证,以确保该分析方法能够准确、可靠地用于中药质量控制。
其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确保准确性:中药质量标准中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应该能够准确测定中药的有效成分和杂质含量,以保证中药的安全性和疗效。
2. 提高可靠性:分析方法验证能够评估和验证分析方法的精确度、准确度、灵敏度、线性范围、稳定性等指标,使其在不同实验室、不同操作者之间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3. 促进标准统一:只有经过验证的分析方法才能够被有效地应用于中药质量标准的制定和监控,保证不同地区和生产企业制定的中药质量标准具有统一性和可比性。
三、中药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的基本原则在进行中药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1. 精确度(Accuracy):确定分析方法的测定结果与真实值的接近程度,通常通过对参考物质的测定来评估。
2. 准确度(Precision):确定分析方法在重复性条件下的测定结果的分散程度,通常通过重复测定同一样品来评估。
3. 线性范围(Linearity):确定分析方法在一定范围内对浓度变化的响应能力,通常通过建立标准曲线来评估。
4. 灵敏度(Sensitivity):确定分析方法对样品中微量成分测定的能力,通常通过限制检出限、定量限等参数来评估。
5. 特异性(Specificity):确定分析方法对样品中目标成分与其他干扰物质的区分能力,通常通过对可能的干扰物进行研究来评估。
6. 稳定性(Stability):确定分析方法在一定周期内的稳定性,通常通过长期测定、冻存试验等来评估。
2020年版《中国药典》通则调整—9101 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2

2020年版《中国药典》通则调整—9101 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蓝色字体表示新增内容,红色字体表示删减内容)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analytical method validation)的目的是证明采用建立的方法适合于相应检测要求。
在建立药品质量标准时,分析方法需经验证;在药品生产工艺变更、制剂的组分变更、原分析方法进行修订时,则质量标准分析方法也需进行验证。
在建立药品质量标准、变更药品生产工艺或制剂组分、修订原分析方法时,需对分析方法进行验证。
质量控制中采用的方法包括理化分析方法和生物学测定方法,其中理化分析方法的验证原则与化学药品基本相同,所以可参照本指导原则进行,但在进行具体验证时还需要结合生物制品的特点考虑;相对于理化分析方法而言,生物学测定方法存在更多的影响因素,因此本指导原则不涉及生物学测定方法验证的内容。
验证的分析项目有:鉴别试验、限量或定量检查、原料药或制剂中有效成分含量测定,以及制剂中其他成分(如防腐剂等,中药中其他残留物、添加剂等)的测定。
药品溶出度、释放度等检查中,其溶出量等的测定方法也应进行必要验证。
鉴别试验、杂质测定(限度或定量分析)、含量测定和特性参数(如:药物溶出度、释放度等)。
验证的指标有:专属性、准确度、精密度(包括重复性、中间精密度和重现性)、专属性、检测限、定量限、线性、范围和耐用性。
在分析方法验证中,须用标准物质进行试验。
由于分析方法具有各自的特点,并随分析对象而变化,因此需要视具体情况拟订验证的指标。
表1 中列出的分析项目和相应的验证指标可供参考。
表1 检验项目和验证指标方法验证内容如下。
三一、专属性专属性系指在其他成分(如杂质、降解产物、辅料等)可能存在下,采用的分析方法能正确测定出被测物的能力。
鉴别反应、杂质检査和含量测定方法,均应考察其专属性。
如方法专属性不强,应采用多种不同原理的方法予以补充。
1.鉴别反应应能区分可能共存的物质或结构相似的化合物。
2020与2015版药典通则修订对比 9101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注释:红色带中间横线的文字表示在2020版药典删除了的2015版内容;蓝色字表示2020版药典新增加的。
9101 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analytical method validation)的目的是证明采用建立的方法适合于相应检测要求。
在建立药品质量标准时,分析方法需经验证;在药品生产工艺变更、制剂的组分变更、原分析方法进行修订时,则质量标准分析方法也需进行验证。
在建立药品质量标准、变更药品生产工艺或制剂组分、修订原分析方法时,需对分析方法进行验证。
方法验证的理由、过程和结果均应记载在药品质量标准起草说明或修订说明中。
生物制品质量控制中采用的方法包括理化分析方法和生物学测定方法,其中理化分析方法的验证原则与化学药品基本相同,所以可参照本指导原则进行,但在进行具体验证时还需要结合生物制品的特点考虑;相对于理化分析方法而言,生物学测定方法存在更多的影响因素,因此本指导原则不涉及生物学测定方法验证的内容。
验证的分析项目有:鉴别试验、限量或定量检查、原料药或制剂中有效成分含量测定,以及制剂中其他成分(如防腐剂等,中药中其他残留物、添加剂等)的测定。
药品溶出度、释放度等检查中,其溶出量等的测定方法也应进行必要验证。
鉴别试验、杂质测定(限度或定量分析)、含量测定(包括特性参数和含量/效价测定,其中特性参数如:药物溶出度、释放度等)。
验证的指标有:专属性、准确度、精密度(包括重复性、中间精密度和重现性)、专属性、检测限、定量限、线性、范围和耐用性。
在分析方法验证中,须采用标准物质进行试验。
由于分析方法具有各自的特点,并随分析对象而变化,因此需要视具体方法情况拟订验证的指标。
表1中列出的分析项目和相应的验证指标可供参考。
②如一种方法不够专属,可用其他分析方法予以补充。
③视具体情况予以验证。
方法验证内容如下。
三一、专属性专属性系指在其他成分(如杂质、降解产物、辅料等)可能存在下,采用的分析方法能正确测定出被测物的能力。
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验证的分析项目有:鉴别试验、杂质测定(限度或定量分析)、含量测定(包括特性参数和含量/效价测定,其中特性参数如:药物溶出度、释放度等)。
验证的指标有:专属性、准确度、精密度(包括重复性、中间精密度和重现性)、检测限、定量限、线性、范围和耐用性。
在分析方法验证中,须用标准物质进行试验。
由于分析方法具有各自的特点,并随分析对象而变化,因此需要视具体情况拟订验证的指标。
表1中列出的分析项目和相应的验证指标可供参考。
方法验证内容如下。
专属性专属性系指在其他成分(如杂质、降解产物、辅料等)可能存在下,采用的分析方法能正确测定出被测物的能力。
鉴别反应、杂质检查和含量测定方法,均应考察其专属性。
如方法专属性不强,应采用一种或多种不同原理的方法予以补充。
二、准确度准确度系指用所建立方法测定的结果与真实值或参比值接近的程度,一般用回收率(%)表示。
准确度应在规定的线性范围内试验。
准确度也可由所测定的精密度、线性和专属性推算出来。
在规定范围内,取同一浓度(相当于100%浓度水平)的供试品,用至少6份样品的测定结果进行评价;或设计至少3种不同浓度,每种浓度分别制备至少3份供试品溶液进行测定,用至少9份样品的测定结果进行评价,且浓度的设定应考虑样品的浓度范围。
两种方法的选定应考虑分析的目的和样品的浓度范围。
三、精密度精密度系指在规定的测定条件下,同一份均匀供试品,经多次取样测定所得结果之间的接近程度。
精密度一般用偏差、标准偏差或相对标准偏差表示。
在相同条件下,由同一个分析人员测定所得结果的精密度称为重复性;在同一实验室内的条件改变,如不同时间、不同分析人员、不同设备等测定结果之间的精密度,称为中间精密度;不同实验室测定结果之间的精密度,称为重现性。
含量测定和杂质的定量测定应考察方法的精密度。
1.重复性在规定范围内,取同一浓度(分析方法拟定的样品测定浓度,相当于100%浓度水平)的供试品,用至少6份的测定结果进行评价;或设计至少3种不同浓度,每种浓度分别制备至少3份供试品溶液进行测定,用至少9份样品的测定结果进行评价。
方法验证指导原则《中国药典》版第四部.pdf

采 用 IR 法可以对晶型原料药或固体制剂进行定量分析, 常用的方法为相对峰强度法。
晶型特征峰选取原则:① 分 别 选 取 2 种 晶 型 特 有 的 红外 光 谱吸收峰作为特征峰。② 2 种 晶 型的 特征 峰 应 独 立 而 不 受 对方 干 扰 。③特征峰强度应与晶型成分含量呈对应线性关系。
表 1 检验项目和验证指标
内容
(b )混 晶原料药分析:当不同晶型含量与热焓呈正比关 系 ,采 用 精 密 称 量 配 制 不 同 晶 型 含 量 的 混 晶 样 品 ,建立 晶 型 含 量 与 热 焓 值 的 线 性 关 系 ,绘 制 标 准 曲 线 ,定 量 测 定 混 晶 样 品中的晶型含量。
( c ) 方 法 说 明 :① 仅 适 用 于 晶 型 原 料 药 定 量 分 析 。②对 熔 融 吸 热 峰 值 相 差 大 的 混 晶 原 料 供 试 品 ,建 立 标 准 曲 线 时 线 性 范 围 较 宽 ;熔 融 吸 热 峰 值 相 差 小 的 混 晶 样 品 ,建 立 标 准 曲 线 时 线 性 范 围 较 窄 。③ 有 时 DSC法 仅 能 作 为 限 量 检 测 方 法 。
(b )制 剂 中 晶 型 原 料 药 成 分 分 析 :采 用 相 对 峰 强 度 法 时 分别选择晶型原料药特征吸收峰位置h 与空白辅料的特征 吸 收 峰 位 置 b2,在 同 一 红 外 光 谱 图 上 读 取 2 种 晶 型 成 分 的 特 征 吸 收 峰 的 吸 光 度 值 八 1与 A 2,计 算 二 者 特 征 吸 收 峰 的 吸 光度比值~通过配 制一 系列含有 不同 质量晶型原料 与空白 辅 料 比 例 混 合 样 品 ,建 立 特 征 吸 收 峰 的 吸 光 度 比 值 的 对 数 值 与 晶 型 原 料 药 含 量 间 的 线 性 关 型原料药含量进行定量分析。
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分析方法验证的内容
•准确度:指用该方法测定的结果与真实值或参考值接近的程度,一般以回 收率(%)表示。准确度应在规定的范围内建立。
•精密度:指在规定的测试条件下,同一个均匀供试品,经多次取样测定所 得结果之间的接近程度。精密度一般用偏差、标准偏差或相对标准偏差表 示。
1、建立药品质量标准; 2、药品生产工艺变更; 3、制剂的组分变更; 4、对原分析方法进行修订时。 方法验证理由、过程和结果均应记载在药品标准
起草说明或修订说明中。
分析方法验证的项目
鉴别试验, 杂质定量或限度检查(仪器或非仪器检测方法), 原料药或制剂中有效成分含量测定, 制剂中其他成分(如防腐剂等)的测定。 药品溶出度、释放度等检查中溶出量等测试方法。
•重复性:在相同条件下,由同一个分析人员测定所得结果的精密度称
•中间精密度:在同一个实验室,不同时间由不同分析人员用不同设备 测定结果的精密度
•重现性:在不同实验室由不同分析人员测定结果的精密度
•专属性:指在其他成分(如杂质、降解产物、辅料等)可能存在下,采用 的方法能正确测定出被测物的特性。如方法不够专属,应采用多个方法予 以补充 ,以获得对待测物质所需的分离能力。
范围:指能达到一定精密度、准确度和线性,测试方法适用的高 低限浓度或量的区间。范围应根据分析方法的具体应用和线性、准 确度、精密度结果和要求确定。
耐用性:指在测定条件有小的变动时,测定结果不受影响的承受 程度,为把方法用于常规检验提供依据。开始研究分析方法时就应 考虑其耐用性。如果测试条件要求苛刻,则应在方法中写明。
9101-药品质量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0 . 0 1%
0 . 1%
二 ㊁ 精密度
品 , 经多次取样测定所得结果之间的接近程度 ㊂ 精密度一 般 用偏差 ㊁ 标准偏差或相对标准偏差表示 ㊂ 在相同条件下 , 由同一个分析人员测定所得结果的精 密 精密度系指 在 规 定 的 测 试 是 条 件 下 , 同 一 个 均 匀 供 试
/ 1 0 m) g g( p p μ / ) 1 0 k b g g( p p μ / 1μ g g
收率 ( %) 计 算 值 , 以 及 回 收 率 ( %) 的 相 对 标 准 偏 差
如 , 建立药典分析方 法 时 , 通 过 协 同 检 验 获 得 重 现 性 结 果 ㊂ 协同检验的 目 的 ㊁ 过 程 和 重 现 性 结 果 均 应 记 载 在 起 草 说 明 中 ㊂ 应注意重现性试验用样品质量的一致性及贮存运输中 的 环境对该一致性的影响 , 以免影响重现性结果 ㊂ 4 . 数据要求
的供试品 , 用至少测定 6 次的结果进行评价 ; 或设计 3 个 不 个测定结果进行评价 ㊂ 对于化学药 , 一般中间浓度加入量 与 中 ㊁ 低浓度对照品加入量与所取供试品中待测定成分量之 比 控制在 1 . 2ʒ1,1ʒ1,0 . 8ʒ1 左 右 , 应 报 告 已 知 加 入 量 的 , 或测定结 果 平 均 值 与 真 实 值 之 差 及 其 相 对 标 回收率 ( %) 准偏差或置信度 ( 又称置信水平 , 是指以测量值为中 心 , 在 一定范围内 , 真实值出现在该范围内的几率 , 通常情况下 置 ; 可信 限 ; 对 于 中 药 , 一 般 中 间 浓 度 信度的设定值是 9 5% ) 建议高 ㊁ 中 ㊁ 低浓度对照品加入量与所取供试品中待测定 成 分量之比控制在 1 . 5ʒ1,1ʒ1,0 . 5ʒ1 左 右 , 应 报 告 供 试 品取样量 ㊁ 供试品中含有量 ㊁ 对照品加入量 ㊁ 测定结果 和 回 ( R S D% ) 或置信度对于 校 正 因 子 , 应 报 告 测 定 方 法 ㊁ 测 定 结果和 R S D% ㊂ 样品 中 待 测 定 成 分 含 量 和 回 收 率 限 度 关 系 可参考表 2㊂ 在复杂基质 痕 量 组 分 ( <0 . 0 1% ) 和 超 痕 量 组 分 ( 约0 . 0 0 0 1% ) 及 其 多 成 分 的 分 析 中 , 回 收 率 限 度 可 适 当放宽 ㊂ 表 2 样品中待测定成分含量和回收率限度
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将报告进行存档,以便日后查阅和参考。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数据处理
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 确保数据准确性和可靠性。
03
02
格式规范
按照规定的格式和要求撰写报告, 确保内容完整、条理清晰。
结论
根据验证结果和方法学评价,得出 结论并提出建议。
04
报告审核与批准
审核
由专业人员对报告进行审核,确保报告内容完整、准确、规范。
批准
经过审核后,由相关部门或负责人批准报告,使其成为正式的分析 方法验证报告。
检测限和定量限
评估方法的检测限和定量限,以确定方法的灵敏 度和准确性。
精密度和准确度
通过实验数据评估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确保 方法的可靠性和重现性。
验证过程
1 2
实验设计
根据验证目的和方法选择,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
数据收集
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详细的数据。
3
数据处理
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计算各项参数指标。
验证结果评价
评价标准
依据预先设定的标准或行业标准,对验证结果进行评价。
结论
根据验证结果,得出是否符合质量标准要求的结论,并给出建议或改进措施。
03 验证流程与操作
验证备
确定验证方案
根据药品质量标准要求,制定验 证方案,明确验证目的、范围、 方法、操作步骤等。
准备仪器与试剂
根据验证方案,准备所需的仪器 设备、试剂、标准品等,确保其 准确性和可靠性。
规范性
验证过程应符合相关法规和指导原则的要求
可重复性
验证结果应具有可重复性,以确保分析方法 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中国药典2015版四部通则9101《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的目的是证明采用的方法适合于相应检测要求。
在建立药品质量标准时,分析方法需经验证;在药品生产工艺变更、制剂的组分变更、原分析方法进行修时,则质量标准分析方法也需进行验证。
方法验证理由、过程和结果均应记载在药品质量标准起草说明或修订说明中。
验证的分析项目有:鉴别试验、限量或定量检查、原料药或制剂中有效成分含量测定,以及制剂中其他成分(如防腐剂等,中药中其他残留物、添加剂等)的测定。
药品溶出度、释放度等检查中,其溶出量等的测定方法也应进行必要验证。
验证指标有:准确度、精密度(包括重复性、中间精密度和重现性)、专属性、检测限、定量限、线性、范围和耐用性。
在分析方法验证中,须采用标准物质进行试验。
一、准确度采用该方法测定的结果与真实值或参考值接近的程度,一般用回收率(%)表示。
准确度应在规定的范围内测定。
1.化学药含量测定方法的准确度:原料药:采用对照品进行测定,或用本法所得结果与已知准确度的另一个方法测定的结果进行比较。
制剂:可在处方量空白辅料中,加入已知量被测物的对照品进行测定。
如不能得制剂辅料的全部组分,可向待测制剂中加入已知量的被测物对照品进行测定,或用所建立方法的测定结果与已知准确度的另一种方法测定结果进行比较。
准确度也可由所测定的精密度、线性和专属性推算出来。
如该分析方法已经测试并求出了精密度、线性和专属性,在准确度也可推算出来的情况下,这一项可不必再做。
2.化学药杂质定量测定的准确度:可向原料药或制剂处方量空白辅料中加入已知量杂质进行测定。
如不能得到杂质或降解产物,可用本法测定结果与另一成熟的方法进行比较,如药典标准方法或经过验证的方法。
在不能测得杂质或降解产物的响应因子或不能测得对主成分的相对校正因子的情况下,可用不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计算杂质含量。
应明确表明单个杂质和杂质总量相当于主成分的重量比(%)或面积比(%)。
3.中药化学成分测定方法的准确度:可用对照品进行加样回收率测定,即向已知被测成分含量的供试品中再加入一定量的被测成分对照品,依法测定。
用实测值与供试品中含有量之差,除以加入对照品量计算回收率。
在加样回收试验中须注意对照品的加入量与供试品中被测成分含有量之和必须在标准曲线线性范围之内;加入对照品的量要适当,过小则引起较大的相对误差,过大则干扰成分相对减少,真实性差。
回收率%=(C-A)/B×100%式中 A为供试品所测被测成分量B为加入对照品量C为实测值4.校正因子的准确度:对色谱方法而言,绝对(或定量)校正因子是指单位面积的色谱峰代表的待测物的量。
待测定物质与所选定的参照物质的绝对校正因子之比,即为相对校正因子。
相对校正因子计算法常用于化学药有关物质测定,中药材及其复方制剂中多指标成分的测定。
校正因子的表示方法很多,本指导原则中的校正因子是指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中的相对重量校正因子。
相对校正因子可采用替代物(对照品)和被替代物(待测物)标准曲线斜率比值进行比较获得;采用紫外吸收检测器时,可将替代物(对照品)和被替代物(待测物)在规定波长和溶剂条件下的吸收系数比值进行比较,计算获得。
5.数据要求在规定范围内,取同一浓度(相当于100%浓度水平)的供试品,用至少测定6份样品的结果进行评价;或设计3种不同浓度,每种浓度分别制备3份供试品溶液进行测定,用9份样品的测定结果进行评价。
对于化学药,一般中间浓度加入量与所取供试品中待测成分量之比控制在1:1左右,建议高、中、低浓度对照品加入量与所取供试品中待测成分量之比控制在1.2:1、1:1、0.8:1左右,应报告已知加入量的回收率(%),或测定结果平均值与真实值之差及其相对标准偏差或置信区间(置信度一般为95%);对于中药,一般中间浓度加入量与所取供试品中待测成分量之比控制在1:1左右,建议高、中、低浓度对照品加入量与所取供试品中待测定成分量之比控制在1.5:1、1:1、0.5:1左右,应报告供试品取样量、供试品中含有量、对照品加入量、测定结果和回收率(%)计算值,以及回收率(%)的相对标准偏差(RSD%)或置信区间。
对于校正因子,应报告测定方法、测定结果和RSD%。
样品中待测定成分含量和回收率限度关系可参考下表。
在基质复杂、组分含量低于0.01%及多成分分析中,回收率限度可适当放宽。
二、精密度精密度系指在规定条件下,同一份均匀供试品,经多次取样测定所得结果之间的接近程度。
精密度一般用偏差、标准偏差或相对标准偏差表示。
在相同条件下,由同一分析人员测定所得结果的精密度称为重复性;同一实验室,不同时间由不同分析人员用不同设备测定结果之间的精密度,称为中间精密度;在不同实验室由不同分析人员测定结果之间的精密度,称为重现性。
含量测定和杂质的定量测定应考察方法的精密度。
1.重复性在规定范围内,取同一浓度(相当于100%浓度水平)的供试品,用至少测定6份的结果进行评价;或设计3种不同浓度,每种浓度分别制备3份供试品溶液进行测定,用9份样品的测定结果进行评价。
采用9份测定结果进行评价时,对于化学药,一般中间浓度加入量与所取供试品中待测成分量之比控制在1:1左右,建议高、中、低浓度对照品加入量与所取供试品中待测成分量之比控制在1.2:1、1:1、0.8:1左右;对于中药,一般中间浓度加入量与所取供试品中待测成分量之比控制在1:1左右,建议高、中、低浓度对照品加入量与所取供试品中待测定成分量之比控制在1.5:1、1:1、0.5:1左右。
2.中间精密度考察随机变动因素如不同日期、不同分析人员、不同仪器对精密度的影响,应设计方案进行中间精密度试验。
3.重现性国家药品质量标准采用的分析方法,应进行重现性试验,如通过不同实验室检验获得重现性结果。
协同检验的目的、过程和重现性结果均应记载在起草说明中。
应注意重现性试验用样品质量的一致性及贮存运输中的环境对该一致性的影响,以免影响重现性结果。
4.数据要求均应报告偏差、标准偏差、相对标准偏差或置信区间。
样品中待测成分含量和精密度可接受范围参考下表。
在基质复杂、组分含量低于0.01%及多成分分析中,精密度接受范围可适当放宽。
三、专属性专属性系指在其他成分(如杂质、降解产物、辅料等)存在下,采用的分析方法能够正确测定出被测物的能力。
鉴别反应、杂质检查、含量测定方法,均应考察其专属性。
如方法专属性不强,应采用多种不同原理的方法予以补充。
1.鉴别反应应能区分可能共存的物质或结构相似化合物。
不含被测成分的供试品,以及结构相似或组分中的有关化合物,应均呈阴性反应。
2.含量测定和杂质测定采用色谱法和其他分离方法,应附代表性图谱,以说明方法的专属性,并应标明各成分在图中的位置,色谱法中的分离度应符合要求。
在杂质对照品可获得的情况下,对于含量测定,试样中可加入杂质或辅料,考察测定结果是否受干扰,并可与未加杂质或辅料的试样比较测定结果。
对于杂质检查,也可向试样中加入一定量的杂质,考察各成分包括杂质之间能否得到分离。
在杂质或降解产物不能获得的情况下,可将含有杂质或降解产物的试样进行测定,与另一个经验证了的方法或药典方法比较结果。
也可用强光照射、高温、高湿、酸碱水解或氧化等方法进行加速破坏,以研究可能存在的降解产物和降解途径对含量测定和杂质测定的影响。
含量测定方法应比对两种方法的结果,杂质检查应比对检出的杂质个数,必要时可采用光二极管阵列检测和质谱检测,进行峰纯度检查。
四、检测限检测限系指试样中被测物能被检出的最低量。
药品的鉴别试验和杂质检查方法,均应通过测试确定方法的检测限。
检测限仅作为限度试验指标和定性鉴别的依据,没有定量意义。
1.直观法用已知浓度的被测物,试验出能被可靠地检测出的最低浓度或量。
2.信噪比法用于能显示基线噪音的分析方法,即把已知低浓度试样测出的信号与空白样品测出的信号进行比较,计算出能被可靠地检测出的被测物最低浓度或量。
一般以信噪比为3:1或2:1时相应浓度或注入仪器的量确定检测限。
3.基于响应值标准偏差和标准曲线斜率法4.数据要求上述计算方法获得的检测限数据须用含量相近的样品进行验证。
应附测定图谱,说明试验过程和检测限结果。
五、定量限定量限系指试样中被测物能被定量测定的最低量,其测定结果应符合准确度和精密度要求。
对微量或痕量药物分析、定量测定药物杂质和降解产物时,应确定方法的定量限。
1.直观法2.信噪比法用于能显示基线噪音的分析方法,即把已知低浓度试样测出的信号与空白样品测出的信号进行比较,计算出能被可靠地检测出的被测物最低浓度或量。
一般以信噪比为10:1时相应浓度或注入仪器的量确定定量限。
3.基于响应值标准偏差和标准曲线斜率法4.数据要求上述计算方法获得的检测限数据须用含量相近的样品进行验证。
应附测定图谱,说明试验过程和定量限结果,包括准确度和精密度验证数据。
六、线性线性系指在设计范围内,测定响应值与试样中被测物浓度呈比例关系的程度。
应在规定的范围内测定线性关系。
可用同一对照品贮备液经精密稀释,或分别精密称取对照品,制备一系列对照品溶液的方法进行测定,至少制备5份不同浓度的对照品溶液。
以测得的响应信号对被测物的浓度作图,观察是否呈线性,再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线性回归。
必要时,响应信号可经数学转换,再进行线性回归计算。
或者可采用描述浓度-响应关系的非线性模型。
数据要求:应列出回归方程、相关系数和线性图(或其它数学模型)。
七、范围范围系指分析方法能达到一定精密度、准确度和线性要求时的高低限浓度或量的区间。
范围应根据分析方法的具体应用及其线性、准确度、精密度结果和要求确定。
原料药和制剂含量测定,范围一般为测定浓度的80%~120%;制剂含量均匀度检查,范围一般为测试浓度的70%~130%,特殊剂型,如气雾剂、喷雾剂,范围可适当放宽;溶出度或释放度中的溶出量测定,范围一般为限度的±30%,如规定了限度范围,则应为下限的-20%至上限的+20%;杂质测定,范围应根据初步实际测定数据,拟订为规定限度的±20%。
如果含量测定与杂质检查同时进行,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进行计算,则线性范围应为杂质规定限度的-20%至含量限度(或上限)的+20%。
在中药分析中,范围应根据分析方法的具体应用和线性、准确度、精密度结果及要求确定。
对于有毒的、具特殊功效或药理作用的成分,其验证范围应大于被限定含量的区间。
校正因子测定时,范围一般应根据其应用对象的测定范围确定。
八、耐用性耐用性系指在测定条件有小的变动时,测定结果不受影响的承受程度,为所建立的方法用于日常检验提供依据。
开始研究分析方法时就应考虑其耐用性。
如果测试条件要求苛刻,则应在方法中写明,并注明可以接受变动的范围,可以先采用均匀设计确定主要影响因素,再通过单因素分析等确定变动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