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临床诊疗指南(2014修订版)

合集下载

中医眼科临床诊疗指南 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

中医眼科临床诊疗指南 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

中医眼科临床诊疗指南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1范围本《指南》规定了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的诊断、辨证和治疗。

本《指南》适用于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的诊断和治疗。

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primary retinitis pigmentosa,PRP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是指以夜盲、视野缩小、视力下降为特征的疾病。

从遗传学角度分为四类,即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连锁隐性遗传及散发型(无家族史)。

属于中医“高风内障”、“高风雀目”范畴。

3诊断3.1病史[1-2]多数患者有夜盲病史,部分有家族史。

3.2临床症状[1-2]多数患者在青少年及儿童期发病,夜盲是最早发生的症状,部分患者在昏暗光线下视力下降;视野进行性缺损,中心视力下降和辨色困难,最终致盲。

3.3检查[1-9]3.3.1局部检查眼底:视盘颜色蜡黄、视网膜血管狭窄及骨细胞样色素沉着。

结晶样视网膜变性眼底还可见视网膜散在结晶样亮点,视网膜色污秽;白点状视网膜变性眼底遍布小白点,但不侵犯黄斑部。

3.3.2其他检查视野:病变早期可有环形暗点,逐步向心及周边扩展,晚期仅残留中央管状视野。

视觉电生理:疾病早期,视网膜电图(ERG)呈低波迟延型,a、b波波峰降低,峰时延长,最后a、b波消失呈熄灭型。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可呈现因色素脱失而透见的脉络膜荧光、色素斑块引起的遮挡荧光;晚期可因脉络膜毛细血管无灌注,而逐渐出现明显的强荧光。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常表现为视网膜变薄,视网膜外层结构萎缩,由周边向后极部发展。

可伴有黄斑囊样水肿、视网膜前膜等。

暗适应检查:暗适应能力差,常有典型的暗适应终阈值升高。

3.4鉴别诊断[1-7,10]3.4.1继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脉络膜炎性疾患、眼外伤、视网膜脱落复位术后眼底均可出现脉络膜视网膜弥漫性萎缩、色素沉着等改变,但其血管无明显变细、ERG异常较轻,并同时参考相应病史以资鉴别。

3.4.2梅毒性脉络膜视网膜炎本病患者有梅毒病史,如为先天性者症状类似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其父母血清梅毒反应亦呈阳性,眼底可见视网膜下非骨细胞样色素沉着,分布不均,主要位于后极部,形态不规则,脉络膜视网膜萎缩斑明显,夜盲不明显,视野检查无环形暗点,ERG b波振幅轻度降低或正常,血清梅毒反应阳性。

眼科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

眼科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

眼科第一节白内障一、先天性白内障【概述】本病为出生时或出生后第1年内发生的晶状体浑浊,是儿童常见的眼病,可为家族性或散发;可伴发其他眼部异常或遗传性和系统性疾病。

其发生与遗传因素有关,常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也与环境因素有关,母亲孕期内特别头3个月宫内病毒性感染,应用某些药物,.暴露于X线,孕期内患有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不足、营养和维生素极度缺乏等,均可使晶状体发生浑浊。

也有一些病例病因不明。

【临床表现】1.单眼或双眼发生。

2.多数为静止性,少数出生后继续发展,有的直至儿童期才影响视力。

3.根据晶状体浑浊的部位、形态和程度进行分类。

比较常见的有:(1)前极白内障:晶状体前囊膜中央局限性浑浊,多为圆形,大小不等。

可伸入晶状体皮质内,或表面突出于前房内。

多为双侧。

对视力影响不大。

(2)后极白内障:晶状体后囊膜中央局限性浑浊,边缘不齐,可呈盘状、核状或花萼状。

多为双眼发生。

少数为进行性。

对视力有一定影响。

(3)冠状自内障:晶状体皮质深层周边部有圆形、椭圆形、短棒状、哑铃状浑浊,呈花冠状排列。

晶状体中央部及周边部透明。

双眼发生。

静止性。

很少影响视力。

(4) 点状白内障:晶状体皮质有白色、蓝色或淡色细小点状浑浊。

发生在出生后或青少年期。

双眼发生。

静止不发展。

一般不影响视力。

(5)绕核性自内障:数层浑浊位于透明晶状体核周围的层间。

各层之间仍有透明皮质间隔。

最外层常有“V”字形浑浊骑跨在浑浊带前后。

常为双眼发生,静止性。

视力可明显减退。

(6)核性白内障:晶状体胚胎核和胎儿核均受累,呈致密的白色浑浊,但皮质完全透明。

多为双眼发病。

瞳孔缩小时视力障碍明显,瞳孔散大时视力显著增加。

(7)全白内障:晶状体全部或近于全部浑浊,有时囊膜增厚、钙化,皮质浓缩。

可在出生时已经发生,或出生后逐渐发展,至1岁内全部浑浊。

多为双眼发生。

视力障碍明显。

(8)膜性白内障:前、后囊膜接触机化,两层囊膜间可夹有残留的晶状体纤维或上皮细胞,呈厚薄不匀的浑浊。

中医眼科临床诊疗指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中医眼科临床诊疗指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中医眼科临床诊疗指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范围本《指南》规定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诊断、辨证和治疗。

本《指南》适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诊断和治疗。

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导致的视网膜微血管损害所引起一系列典型病变,是一种影响视力甚至致盲的慢性进行性疾病。

“消渴内障”,为“消渴目病”之一,属“视瞻昏渺”、“云雾移睛”、“暴盲”及“血灌瞳神”等内障眼病范畴。

3.诊断3.1诊断要点3.1.1.症状早期眼部多无自觉症状,病久可有不同程度视力减退,眼前黑影飞舞,或视物变形,甚至失明。

3.1.2.体征DR的眼底表现包括微动脉瘤、出血、硬性渗出、棉絮斑、静脉串珠状、IRMA、黄斑水肿、新生血管、视网膜前出血及玻璃体积血等。

3.1.3.并发症DR的并发症有牵拉性视网膜脱离、虹膜新生血管及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

(1)牵拉性视网膜脱离视网膜增殖膜及新生血管膜收缩,是引发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的主要原因。

(2)虹膜新生血管及新生血管性青光眼DR广泛的视网膜缺血,诱生血管生长因子,刺激虹膜及房角产生新生血管。

虹膜新生血管表现为虹膜表面出现的细小弯曲、不规则血管,多见于瞳孔缘,可向周边发展;房角新生血管阻塞或牵拉小梁网,或出血,影响房水引流,导致眼压升高,形成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3.1.4.眼科检查(1)视力:裸眼视力(远近视力)和矫正视力。

(2)眼压(3)裂隙灯显微镜检查(4)眼底检查:散瞳后进行眼底检查。

(5)彩色眼底照相彩色眼底照相发现DR的重复性比其他检查要好,对于记录DR的明显进展和治疗的反应方面是有其价值的。

但在发现黄斑水肿的视网膜增厚及细微的新生血管方面,FFA和OCT更具有优越性。

(6)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眼镜下未见DR眼底表现的患者,FFA检查可出现异常荧光,如微血管瘤样强荧光、毛细血管扩张或渗漏、视网膜血管无灌注区、新生血管及黄斑囊样水肿等。

眼科诊疗指南

眼科诊疗指南

眼科诊疗指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路径一、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ICD-10: H40.203〕行小梁切除术<ICD-9-CM-3:12.64>〔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临床技术操作规X-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我国原发性青光眼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中华眼科杂志〕1.症状:眼痛、头痛,恶心、呕吐,视力下降等.2.体征:眼压高,前房浅,结膜充血,角膜水肿,色素KP,青光眼斑,虹膜节段萎缩,前房角狭窄或关闭等.〔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临床技术操作规X-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眼科临床指南〔PPP〕》〔美国眼科学会编〕,《我国原发性青光眼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中华眼科杂志〕1.小梁切除术:房角关闭超过1/2圆周.2.激光/手术周边虹膜切除术:房角关闭小于1/2圆周,无青光眼性视神经损害.〔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H40.203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疾病编码.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2天.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3〕心电图,X线胸片.2.眼部常规检查:视力、眼压、前房、晶体、视盘情况,前房角镜检查.3.根据病情选择AB超、UBM、视野.〔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根据患者病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2.选用抗菌药物滴眼液,预防性用药时间可1-3天.〔八〕手术日为入院第2-3天.1.麻醉方式:局部麻醉或表面麻醉.2.术内固定物:无.3.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九〕术后住院恢复3-4天.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前房形成与反应、瞳孔状况、滤过泡情况,结膜切口缝合情况,眼压,视力〔矫正〕.2.抗菌药物应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结合患者病情合理使用.〔十〕出院标准.1.高眼压得到控制.2.前房基本恢复正常.3.结膜切口愈合好,无感染征象.〔十一〕变异与原因分析.1.患者术前存在持续性眼压高或眼轴短,真性小眼球等因素,容易出现恶性青光眼或脉络膜脱离等并发症,术后可能出现前房形成迟缓,需药物治疗甚至手术处理,导致住院时间相应延长.2.出现手术并发症,如结膜伤口愈合不良、滤过泡渗漏、前房形成迟缓、脉络膜渗漏、驱逐性脉络膜出血等,转入相应路径.3.第一诊断为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又合并老年性白内障,需行青白联合手术者,不进入路径.4.需行全麻手术者不进入本路径.单纯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临床路径一、单纯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单纯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ICD-10: H33.001〕行视网膜脱离复位巩膜扣带术〔ICD-9-CM-3:14.4〕〔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临床技术操作规X-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眼科临床指南》〔美国眼科学会编,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编译,人民卫生〕1.症状:视力突然下降伴视物遮挡.2.体征:眼底检查可见脱离的视网膜与视网膜裂孔.〔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临床技术操作规X-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视网膜脱离复位巩膜扣带术指征:1.视网膜脱离不合并严重的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2.视网膜脱离不合并后极部视网膜裂孔;3.视网膜脱离不合并脉络膜脱离.〔四〕标准住院日为7-12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H33.001单纯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疾病编码.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3天.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肾功能、血糖,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3〕心电图,X线胸片;〔4〕眼部AB超.2.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可选择行眼底照像、OCT与FFA等检查.〔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根据患者病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2.选用抗菌药物滴眼液,预防性用药时间可1-3天.〔八〕手术日为入院第2-4天.1.麻醉方式:局部麻醉,可行局部麻醉联合神经安定镇痛.2.手术内固定物:硅胶或硅海绵.3.术中用药:利多卡因、罗派卡因或布比卡因.4.术中用耗品:巩膜缝线,冷凝用气,激光探头, 膨胀气体.〔九〕术后住院恢复5-8天.1.术后需要复查的项目:视力、眼压、结膜伤口、眼前节、视网膜相关检查,根据患者病情变化选择检查项目.2.选择用药:〔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结合患者病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用药时间为1-2天;〔2〕抗菌药物滴眼液;〔3〕甾体激素滴眼液;〔4〕散瞳剂.〔十〕出院标准.1.眼压正常X围.2.裂孔封闭,视网膜复位.3.伤口愈合好.〔十一〕变异与原因分析.1.术前评估为严重的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巨大或多发或后部视网膜裂孔需行玻璃体切割术,出现眼部〔如结膜炎〕或全身感染〔感冒等〕者,不进入路径.2.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或同时合并黄斑裂孔者不进入路径.3.复发性、牵拉性或渗出性视网膜脱离者,不进入路径.4.伴严重玻璃体积血、脉络膜脱离、先天性脉络膜缺损、脉络膜脱离等眼部异常,不进入路径.5.出现严重手术并发症〔脉络膜驱逐性出血,巩膜穿孔,严重玻璃体积血,眼内炎等〕,转入相应路径.6.需行全麻手术者不进入路径.共同性斜视临床路径一、共同性斜视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共同性斜视〔ICD-10:H50.0-H50.4〕行共同性斜视矫正术〔ICD-9-CM-3:15.1-15.5〕〔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1.发病年龄、病程特点.2.相关眼部检查:屈光状态检查;戴镜去调节之后,三棱镜遮盖法测量斜视度;眼球运动检查;双眼视功能检查等.〔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X-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1.诊断明确.2.有弱视者先治疗弱视.3.内斜视患者远视性屈光不正全部矫正、戴镜6-12个月.4.共同性斜视的斜度≥15Δ.〔四〕标准住院日为≤5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H50.0-H50.4〕共同性斜视疾病编码.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2天.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3〕心电图、X线胸片;〔4〕检查视力、眼位、眼球运动、眼压、泪道;〔5〕屈光检查:散瞳〔显然〕验光;〔6〕主导眼、三棱镜检查、双眼视觉、眼外肌功能检查、Hess屏等.〔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根据患者病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2.选用抗菌药物滴眼液,预防性用药时间可1-3天.〔八〕手术日为入院第2-3天.1.麻醉方式:局麻或全身麻醉.2.眼内植入物:无.3.术中用耗品:缝线.〔九〕术后住院恢复2天.1.术后需要复查的项目:视力,眼位、眼球运动,前节.2.术后用药:氨基糖甙类或喹诺酮滴眼液.3.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结合患者病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用药时间为1-2天.〔十〕出院标准.1.手术后效果较好,病情稳定.2.伤口愈合好,伤口对合齐,缝线在位,伤口无感染征象.3.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十一〕变异与原因分析.1.术前化验检查异常,需要复查相关检查,导致住院时间延长.2.术中发现眼外肌附着点位置异常与其他解剖异常,或出现严重手术并发症〔眼球穿通、肌肉滑脱等〕,导致住院时间延长.3.术后炎症反应或并发症〔伤口愈合不良等〕需要进一步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上睑下垂临床路径一、上睑下垂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上睑下垂〔ICD-10: H02.4,Q10.10〕行上睑下垂矫正术<ICD-9-CM-3:08.3>〔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眼科临床指南〔PPP〕》〔美国眼科学会编〕1.出生后数月、数年双眼上睑下垂遮盖瞳孔2mm以上,上睑部分或全部不能提起,伴有耸眉、下颌上抬、仰头视物等特殊面容;单眼上睑下垂遮盖瞳孔,存在弱视的可能性.2.提上睑肌肌力试验小于或等于4mm、额肌功能良好、Bell征阳性、眼位与眼球运动无异常.3.鉴别诊断:〔1〕因神经系统疾病、其他眼部或全身性疾病所致的获得性上睑下垂;〔2〕Marcus-Gunn综合症.〔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X-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和《眼科手术学—理论与实践》〔人民卫生〕1.先天性上睑下垂以手术治疗为主.如果遮盖瞳孔,为避免弱视应尽早手术,特别是单眼患儿.2.因神经系统疾病、其他眼部或全身性疾病所致的获得性上睑下垂应先进行病因治疗或药物治疗,如无效时再考虑手术治疗.3.先天性动眼神经麻痹应先施行斜视矫正术,术后眼位正位、Bell征阳性者再行上睑下垂手术.4.根据患者病情选择手术方式:包括提上睑肌缩短术、额肌瓣悬吊术、阔筋膜或硅胶悬吊术、Müller肌缩短术和提上睑肌腱膜修补术等.〔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H02.4,Q10.10上睑下垂疾病编码.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2天.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3〕心电图、X线胸片〔全麻患儿〕.2.眼部专科检查:〔1〕检查视力和矫正视力;〔2〕检查提上睑肌肌力和上睑下垂量;〔3〕检查上直肌和下斜肌等眼外肌功能;〔4〕检查有无Bell’s现象和上睑迟滞现象;〔5〕检查有无Macus Gunn现象,必要时进行新斯的明试验.3.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超声心动图等.〔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结合患者病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2.选用喹诺酮类或妥布霉素〔儿童〕类眼液,预防性用药时间为1-3天.〔八〕手术日为入院第2-3天.1.麻醉方式:局麻或全麻〔儿童〕.2.手术内固定物:无.3.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九〕术后住院恢复3-4天.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1〕角膜上皮、上睑、结膜情况;〔2〕缝线位置、切口对合情况;〔3〕眼球运动情况和Bell’s现象.2.术后用药:一般不需用药,抵抗力较差患者可酌情使用头孢或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用药时间为1-2天.〔十〕出院标准.1.伤口愈合好,无活动性出血与感染征象.2.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十一〕变异与原因分析.1.术前化验检查异常,需要复查相关检查,导致住院时间延长.2.有影响手术的合并症,如矫正不足、矫正过度、上睑内翻倒睫、暴露性角膜炎、结膜脱垂和眉额区血肿等,需要进行相关的诊断和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老年性白内障临床路径一、老年性白内障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老年性白内障〔ICD10:H25.901〕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 人工晶体植入术〔IOL〕〔ICD-9-CM-3:13.41+13.71〕〔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1. 病史:渐进性视力下降;2. 体格检查:晶体出现混浊;眼底模糊,红色反光黯淡.〔三〕治疗方案的选择依据.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X-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1. 诊断明确;2. 视力低于0.5;3. 征得患者与家属的同意.〔四〕标准住院日为6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H25.901老年性白内障疾病编码;2.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如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临床路径流程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2天,所必须的检查项目.1.检查眼压、泪道;2.感染性疾病筛查〔包括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3.心电图;4.血常规、尿常规、凝血功能、血生化〔包括肝肾功能、血糖〕;5.眼科A.B超+角膜曲率;6. 其他根据病情需要而定:胸透或胸部X光片、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显然验光.〔七〕术前用药.术前抗菌药物眼药水,4-6次/日,用药2-3天.〔八〕手术日为入院第 2-3天.1.麻醉方式:表面麻醉或球后/球周阻滞麻醉;2.手术方式: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 人工晶体植入术〔IOL〕;3.眼内植入物:人工晶体;4.术中用耗品:粘弹剂、一次性手术刀、缩瞳剂、眼内灌注液或平衡液、显微手术缝线;5.手术用设备:显微镜、超声乳化仪;6.输血:无.〔九〕术后住院恢复3天,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1.裂隙灯检查;2.视力;3.眼压;4.术后用药:抗菌药物+类固醇激素眼药水,必要时加用非甾体类消炎眼药水;5.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第一、二代头孢类,术后72小时停止使用. 〔十〕出院标准〔围绕一般情况、切口情况、第一诊断转归〕.1.手术后反应较轻,病情稳定;2.切口闭合好,前房形成;3.眼压正常,裂隙灯检查无明显异常,人工晶体位置良好.〔十一〕有无变异与原因分析.1.等待术前检验结果;2.术后炎症反应或并发症;3.患者其他原因.。

中医眼科临床诊疗指南视神经萎缩(公开征求意见稿)

中医眼科临床诊疗指南视神经萎缩(公开征求意见稿)
4
说明
本指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的《2014 年中医药部门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中医药 标准制修订项目》之一,项目负责部门中华中医药学会,在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制修订专家总 指导组和眼科专家指导组的指导、监督下实施。
1. 临床证据的检索 1.1 证据的收集、筛选、评价及分级 1.1.1 中文检索词 1.1.1.1 疾病名 (1)西医病名:视神经萎缩 (2)中医病名:青盲 1.1.1.2 干预措施名:中药、方剂、中医、中草药、中成药;针灸、针刺、电针、艾灸、 灸、梅花针、手针、皮肤针、眼针、放血、滚针、头皮针、头针、火针、三棱针、拔罐、刮 痧、穴位、经络、耳穴、敷法、穴位敷贴。 1.1.2 英文检索词 1.1.2.1 疾病名:optic atrophy; 1.1.2.2 干预措施名: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hinese Medical Formula Chinese herbal medicine、Chinese patent medicine;acupuncture、electroacupuncture、electro-acupuncture、 moxibustion、plum-blossom needle、dermal needle、eye acupuncture、blood-letting therapy、 cupping、scraping therapy、acupoint、meridian、Auricular Point Sticking、Hot Compress、Acupoint Sticking Therapy。 2.数据库 2.1 英文检索库 PubMed、Cochrane Library、WHO International Clinical Trials Registry Platform (ICTRP)、 BIOSIS Previews、NGC、CMA INFOBASE、SIGN、NZGG、NICE、CGC、WHO 指南汇总。 2.2 中文检索库 2.2.1 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CNKI(硕博论文、学术会议),万方,维普。 手工检索(中医眼科学教材)。973 计划、科技部、中医药管理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世 界卫生组织、卫生部网站。 2.2.2 时间限制:2005 年-2015 年。 2.3 古代文献检索 2.3.1 检索病名:青盲。 2.3.2 书籍类文献:检索《中国医籍大辞典》、《中国中医图书联目》、《中医大辞典·医 史文献分册》,手工检索,采用倒查法。

眼科临床诊疗指南

眼科临床诊疗指南

1、老年性白内障概述老年性白内障即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就是指中老年开始发生得晶状体混浊,随着年龄增加,患病率明显增高。

由于其主要发生于老年人,以往习惯称之为老年性白内障、本病得发生与环境、营养、代谢与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临床表现1.皮质性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皮质性白内障就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中最常见得一种类型,其特点就是混浊自周边部浅皮质开始,逐渐向中心部扩展,占据大部分皮质区、根据其临床发展过程及表现形式,皮质性白内障可分为4期:初发期、进展期、成熟期与过熟期、(1)初发期最早期得改变就是在靠周边部前后囊膜下,出现辐轮状排列得透明水隙或水疱。

水隙或水疱主要就是由于晶状体上皮细胞泵转运系统失常导致液体在晶状体内积聚所致、液体积聚可使晶状体纤维呈放射状或板层分离、在前者,液体可沿晶状体纤维方向扩展,形成典型得楔形混浊,底边位于晶状体赤道部,尖端指向瞳孔区中央、散瞳检查在后照或直接弥散照射下,呈典型得辐轮状外观。

这种辐轮状混浊最初可位于皮质表浅部位,然后向深部扩展,各层次间可互相重叠掩映,终于以晶状体全面灰白色混浊取代辐轮状混浊外观,代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进入进展期阶段、(2)进展期晶状体纤维水肿与纤维间液体得不断增加,使晶状体发生膨胀,厚度增加,因此也被称作膨胀期。

一方面因以混浊为背景得囊膜张力增加而呈现绢丝样反光;另一方面,由于膨胀得结果而使前房变浅。

后者在一个有青光眼体质得患者,很容易诱发青光眼得急性发作、但并非所有皮质性白内障患者都要经历膨胀期发展过程。

即使有,其持续时间及严重程度个体间存在相当大得差异,不一定都会诱发青光眼发作。

这一阶段患者主要症状为视力逐渐减退,有时伴有眩光感,偶有单眼复视者。

由于尚有一部分皮质就是透明得,因此虹膜新月影投照试验就是阳性。

(3)成熟期这一阶段以晶状体全部混浊为其特点。

裂隙灯检查仅能瞧到前面有限深度得皮质,呈无结构得白色混浊状态。

此时虹膜新月影投照试验转为阴性。

晶状体纤维经历了水肿、变性、膜破裂等一系列病理过程,最终以晶状体纤维崩溃,失去正常形态为结局。

中医眼科临床诊疗指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中医眼科临床诊疗指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中医眼科临床诊疗指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修订)1范围本《指南》规定了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诊断、辨证和治疗。

本《指南》适用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诊断和治疗。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中医诊疗可参考本指南。

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OAG)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是指以眼压升高、眼胀、视野逐渐缩小、视力下降,伴有典型视盘凹陷和视神经萎缩为特征的疾病。

本病根据不同发病阶段和程度,可归属于中医“青风内障”等范畴。

3诊断3.1诊断要点3.1.1病史双眼患病,发病隐匿,进展较为缓慢。

部分患者有家族史,有视物模糊、虹视、眼眶疼痛、眉弓疼痛、眼红眼胀等病史。

3.1.2临床症状早期多无任何不适症状。

病变进展时,可有轻度眼胀、视物疲劳、头痛等,休息及睡眠后缓解。

晚期双眼视野严重受损,视力下降,或有眼胀头痛等,最终视力完全丧失。

3.1.3局部检查裂隙灯显微镜:晚期角膜上皮可轻微水肿,瞳孔稍开大,对光反应迟钝。

眼底:视盘颜色苍白,凹陷大而深,视网膜血管移向鼻侧。

3.1.4其他检查眼压:眼压波动幅度大,多数眼压在22~40mmHg之间,眼压日曲线检查日差大于8mmHg者或双眼眼压差大于5mmHg时为病理性。

建议压平眼压计测眼压。

前房角镜:高眼压下前房角开放。

视野:早期表现有孤立的旁中心暗点,鼻侧阶梯状暗点(不超过水平子午线)或与生理盲点相连的弓形暗点。

随着病情的发展,出现环形暗点、鼻侧视野缺损及向心性视野缺损,晚期为典型的管状视野或只有颞侧岛状视野。

视觉电生理检查: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典型改变为P100波潜伏期延长和振幅降低。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检查,表现为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局限性变薄。

中央角膜厚度:中央角膜厚度测量以排除角膜厚度对眼压测量的影响。

眼科超声生物显微镜:测量前房角形态及宽窄,多表现为房角开放。

3.2鉴别诊断3.2.1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多见于青年或中年患者,角膜上皮有轻度水肿,后壁有大小不等的羊脂样沉着物,眼压中度升高,但易复发。

眼科诊疗指南

眼科诊疗指南

眼科诊疗指南眼科诊疗指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路径一、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ICD-10:)行小梁切除术(ICD-9-CM-3: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XXX编着,XXX),《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XXX编着,XXX),《我国原发性青光眼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中华眼科杂志)1.症状:眼痛、头痛,恶心、呕吐,视力下降等。

2.体征:眼压高,前房浅,结膜充血,角膜水肿,色素KP,青光眼斑,虹膜节段萎缩,前房角狭窄或关闭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XXX编着,XXX),《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XXX编着,XXX),《眼科临床指南(PPP)》(美国眼科学会编),《我国原发性青光眼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中华眼科杂志)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2天。

1.必需的搜检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肾功用,凝血功用,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3)心电图,X线胸片。

2.眼部常规检查:视力、眼压、前房、晶体、视盘情况,前房角镜检查。

3.根据病情选择AB超、UBM、视野。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根据患者病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2.选用抗菌药物滴眼液,预防性用药时间可1-3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2-3天。

1.麻醉体式格局:局部麻醉或外表麻醉。

2.术内牢固物:无。

3.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

九)术后住院恢复3-4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前房形成及反应、瞳孔状况、滤过泡情况,结膜切口缝合情况,眼压,视力(矫正)。

中医眼科临床诊疗指南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中医眼科临床诊疗指南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中医眼科临床诊疗指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1.范围本《指南》规定了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诊断、辨证和治疗。

本《指南》适用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诊断和治疗。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中医诊疗可参考本指南。

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PACG)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是指原发性房角关闭所导致的急性或慢性眼压升高,伴有或不伴有青光眼性视盘改变和视野损害,以眼胀痛、头痛、视力下降,眼压升高为特征的疾病。

[1]分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和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分为:临床前期、先兆期、急性期、缓解期、慢性期。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分为:早期、进展期、晚期。

完全失明的患眼为绝对期。

[1]本病根据其不同发病期的临床特点归属于中医“绿风内障”、“黑风内障”、“黄风内障”范畴。

[2]3.诊断3.1诊断要点3.1.1病史部分患者可有家族史,或可有视物模糊、虹视、眼眶疼痛、眉弓疼痛、眼红眼胀等病史。

[1]3.1.2临床症状本病发作有急有缓,以头痛眼胀、视物模糊甚至失明、恶心呕吐、胸胁胀痛为主要症状。

[3]3.1.3局部检查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可见眼睑水肿,结膜混合性充血,角膜上皮水肿,角膜后色素沉着,前房极浅,周边前房几乎完全消失,瞳孔中等散大,光反射消失。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没有眼压急剧升高的相应症状,可见前房变浅。

视盘在高眼压的持续作用下,逐渐萎缩,凹陷扩大。

[4]-[5]3.1.4其他检查眼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眼压常在50mmHg以上。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眼压呈中等度升高。

前房角镜检查:房角入口窄,虹膜膨隆,房角粘连,房角关闭。

视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反复发作及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出现视神经损伤可有视野缺损。

超声生物显微镜:前房变浅,房角入口窄,虹膜膨隆,房角粘连,房角关闭。

[6]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慢性期、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可出现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改变。

眼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标准[详]

眼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标准[详]

眼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目录第一章睑腺炎第二章急性卡他性结膜炎第三章细菌性角膜炎症第四章老年性白障第五章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第六章生理性飞蚊症第七章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第八章视神经炎第九章弱视第十章酸碱化学伤第一章睑腺炎睑腺炎系眼睑腺体与睫毛毛囊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多见于儿童与年轻人。

根据发病部位不同,可分为外麦粒肿和麦粒肿两种。

化脓性 (以葡萄球菌多见) 感染,引起睫毛毛囊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称外麦粒肿;而引起睑板腺急性化脓性炎症的,则称麦粒肿。

[诊断]一、临床表现1.外麦粒肿:睑缘部红、肿、热、痛,触痛明显。

近外眦部者常伴有颞侧球结膜水肿。

数日后,睫毛根部出现黄脓点,溃破排脓后痊愈。

炎症严重者,常伴同侧耳根淋巴结肿大、压痛,或可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2.麦粒肿:眼睑红肿较轻,但疼痛较甚。

眼睑红肿热痛,睑结膜面局限充血、肿胀,2~3日后其中心可见黄脓点。

自行穿破,脓液排出后痊愈。

二、辅助检查三、鉴别诊断[治疗]一、治疗原则早期局部热敷促进炎症消散;脓肿形成后切开排脓。

二、非手术治疗脓肿形成前,应局部热敷,使用抗生素滴眼液与眼膏。

反复发作与伴有全身反应者,可口服抗生素类药物三、手术治疗(一)手术特征脓肿成熟时需切开排脓。

(二)术式选择(三)须知1.术前准备血常规、心电图。

必要时进行其他相关检查。

2.术中注意应注意对外麦粒肿,其皮肤切口方向应与睑缘平行;对外麦粒肿,则其睑结膜面切口方向须与睑缘垂直。

切忌挤压排脓,以免细菌随血进入海绵窦引起脓性栓塞而危与生命。

3.术后处理术后注意使用抗生素滴眼液与眼膏。

反复发作与伴有全身反应者,可口服抗生素类药物。

第二章急性卡他性结膜炎急性卡他性结膜炎俗称“红眼”和“火眼”,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急性流行性眼病。

发病有季节性,夏、秋两季多见,多双眼发病,其主要特征是发病急,结膜明显充血,有脓性或粘液脓性分泌物,有自愈倾向,病程多为2-4周。

[诊断]一、临床表现1、自觉患眼刺痒有异物感严重时有眼睑沉重感与畏光、流泪、烧灼感2、有时因分泌物附着在角膜表面瞳孔区,造成暂时视物不清,冲洗后即可恢复视力。

中医眼科临床诊疗指南——眼外肌麻痹

中医眼科临床诊疗指南——眼外肌麻痹

中医眼科临床诊疗指南——眼外肌麻痹1范围本《指南》规定了眼外肌麻痹的诊断、辨证和治疗。

本《指南》适用于眼外肌麻痹的诊断和治疗。

眼外肌麻痹的中医诊疗可参考本指南。

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眼外肌麻痹(External ophthalmoplegia)眼外肌麻痹是指以眼球偏斜、转动受限、视一为二(复视)等为特征的疾病。

临床上主要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类,后者主要累及外展神经、滑车神经和动眼神经等。

本文所述主要为后天性眼外肌麻痹。

本病归属中医“风牵偏视”、“目偏视”范畴。

3诊断3.1诊断要点3.1.1病史[1]常伴有外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脑卒中或梗死、脑部占位性病变、外伤和炎症等病史。

3.1.2临床症状[1]猝然发病,水平复视或垂直复视,可伴有眩晕、恶心、呕吐、步态不稳、甚时遮盖住患眼才能行走。

眼球偏斜,转动受限。

3.1.3体征[1]眼球偏斜,患眼向麻痹肌作用的相反方向偏斜;转动受限,患眼向麻痹肌作用方向受限;第二斜视角大于第一斜视角。

外直肌痹时眼位向鼻侧偏斜,产生同侧性复视;内直肌麻痹时,眼位向颞侧偏斜,产生交叉性复视。

垂直肌麻痹时除麻痹眼眼位或高于或低于对侧以外,多数有代偿头位,部分可伴有瞳孔散大。

3.1.4实验室及特殊检查[1]角膜映光检查;三棱镜检查;复视像分析检查;歪头试验、同视机检查;牵拉试验、影像学检查;颅脑CT或MRI;血生化等检查。

3.2鉴别诊断[1,2]3.2.1共同性斜视一眼的眼位向某一侧偏斜,但第一和第二斜视角基本相等;眼球运动正常;无复视及代偿头位。

3.2.2甲状腺相关疾病除眼外肌麻痹的症状外,部分病人还可伴有甲状腺相关症状,实验室检查可见T3、T4的异常变化。

4辨证4.1风邪中络证[3,4]发病急骤,可见目偏斜,眼珠转动失灵,倾头瞻视,视物昏花,视一为二,兼见恶寒发热,头痛,头目眩晕,步态不稳;舌质淡,脉浮数。

4.2风痰阻络证[3-6]骤然视一为二,目珠偏斜,转动失灵,兼见胸闷呕恶、食欲不振、泛吐痰涎;舌淡,苔白腻,脉弦滑。

中医眼科临床诊疗指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公开征求意见稿)

中医眼科临床诊疗指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公开征求意见稿)
一、工作简况 (一)任务来源,完成、协作单位 2014 年 12 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国中医药法监法标便函[2014]31 号“关于印发 2014 年中医药部门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中医药标准制修订项目工作任务实施方案的通 知”》,立项开展了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和治未病项目制修订工作,其中中医眼科临床诊疗指 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修订)项目,项目承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项目负责 人郑燕林。 本指南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并总体指导、管理、监督和综合协调,中华中医药学会 组织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制修订专家总指导组及眼科专家指导组负责技术指导和项目执行督 导。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为本项目的主要完成单位,协作单位有: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 第二医院、中日医院、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 医院、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绵阳市中医院、四川医科大学附属中医院、安康市中医院、 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
1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可见眼睑水肿,结膜混合性充血,角膜上皮水 肿,角膜后色素沉着,前房极浅,周边前房几乎完全消失,瞳孔中等散大,光反 射消失。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没有眼压急剧升高的相应症状,可见前房变浅。视盘 在高眼压的持续作用下,逐渐萎缩,凹陷扩大。[4] -[5] 3.1.4 其他检查
眼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眼压常在 50mmHg 以上。慢性闭角型青 光眼眼压呈中等度升高。
PACG)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是指原发性房角关闭所导致的急性或慢性眼压升高,伴
有或不伴有青光眼性视盘改变和视野损害,以眼胀痛、头痛、视力下降,眼压升 高为特征的疾病。[1]分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和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其中,急性闭 角型青光眼分为:临床前期、先兆期、急性期、缓解期、慢性期。慢性闭角型青 光眼分为:早期、进展期、晚期。完全失明的患眼为绝对期。[1]

中医眼科临床诊疗指南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公开征求意见稿)

中医眼科临床诊疗指南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公开征求意见稿)
眼底:视盘颜色蜡黄、视网膜血管狭窄及骨细胞样色素沉着。结晶样视网膜变性眼底还 可见视网膜散在结晶样亮点,视网膜色污秽;白点状视网膜变性眼底遍布小白点,但不侵犯 黄斑部。 3.3.2 其他检查
视野:病变早期可有环形暗点,逐步向心及周边扩展,晚期仅残留中央管状视野。 视觉电生理:疾病早期,视网膜电图(ERG)呈低波迟延型,a、b 波波峰降低,峰时 延长,最后 a、b 波消失呈熄灭型。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可呈现因色素脱失而透见的脉络膜荧光、色素斑块引起的遮挡荧 光;晚期可因脉络膜毛细血管无灌注,而逐渐出现明显的强荧光。
姜、大枣、枸杞子、生地黄、麦冬。 5.3 中成药[11-12,18] 金匮肾气丸或右归丸:适用于肾阳不足证。(推荐级别:E) 明目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丸或杞菊地黄丸:适用于肝肾阴虚证。(推荐级别:E) 补中益气丸:适用于脾虚气弱证。(推荐级别:E) 十全大补丸:适用于气虚血瘀证。(推荐级别:E)
5.4 针灸疗法[11-12,20-22](推荐级别:D) 5.4.1 眼局部取穴
夜盲,视物模糊,视野缩小;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畏寒肢冷,耳鸣耳聋,阳痿早泄, 夜尿频多,女子月经不调,量少色淡;舌质淡,苔薄,脉细无力。 4.2 肝肾阴虚证
夜盲,视物模糊,视物范围缩小,眼干涩;头晕耳鸣,失眠多梦,口干,腰膝酸软;舌 质红,少苔,脉细数。 4.3 脾虚气弱证
夜盲,视物模糊,视物疲劳,不能久视,视野缩小;面无华泽,肢体乏力,食纳不馨, 或有便溏泄泻;舌质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 4.4 气虚血瘀证
说明
本指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的《2014 年中医药部门公共卫生服务补助基资金中医 药标准制修订项目》之一,项目负责部门中华中医药学会,在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制修订专家 总指导组和眼科专家指导组的指导、监督下实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岚山区人民医院眼科临床诊疗指南一、睑内翻【概述】睑内翻指眼睑特别是睑缘向眼球方向卷曲的位置异常。

睑内翻和倒睫常同时存在。

睑内翻分为三类:1.先天性睑内翻多见于婴幼儿,大多由于内眦赘皮、睑缘部轮匝肌过度发育或睑板发育不全所致。

如果婴幼儿较胖,鼻梁发育欠饱满,可引起下睑内翻。

2,痉挛性睑内翻多发生于下睑,常见于老年人,是由于下睑缩肌无力,眶隔和下睑皮肤松弛失去牵制眼睑轮匝肌的收缩作用,以及老年人眶脂肪减少、眼睑后面缺少足够的支撑所致。

3,瘢痕性睑内翻上、下睑均可发生。

由睑结膜及睑板瘢痕性收缩所致。

最主要是由沙眼引起。

此外,结膜烧伤、结膜天疱疮等病之后也可发生。

【临床表现】1.先天性睑内翻常为双侧,痉挛性和瘢痕性睑内翻可为单侧。

1患眼有畏光、流泪、刺痛、眼睑痉挛等症状。

2睑板特别是睑缘部睑板向眼球方向卷曲。

3倒睫摩擦角膜,角膜上皮可脱落,荧光素弥漫性着染。

如继发感染,可发展为角膜溃疡。

4,如长期不愈,角膜可发生新生血管,并失去透明性,导致视力障碍。

【诊断要点】根据眼睑改变和倒睫可以诊断。

【治疗方案及原则】1.先天性睑内翻随年龄增长可自行消失,不必急于手术。

如果患儿已5〜 6岁,睫毛仍然内翻,严重刺激角膜导致流泪增多时,可考虑行穹隆部-眼睑皮肤穿线术治疗。

2,痉挛性睑内翻可手术切除多余的松弛皮肤和切断部分眼轮匝肌纤维。

如有结膜炎症,应加以控制。

3,瘢痕性睑内翻必须手术治疗,可采用睑板楔形切除术或睑板切断术。

4术前术后应用左氧氟沙星眼药水点眼,术后应用头孢呋辛钠0.75静滴QD*5天,5天拆线。

二、慢性泪囊炎【概述】慢性泪囊炎是由于鼻泪管狭窄或阻塞,致使泪液潴留于泪囊内,伴发细繭感染所致。

常见的致病菌为肺炎链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等。

多见于中老年女性。

其发病与沙眼、泪道外伤、鼻炎、鼻中隔偏曲、下鼻甲肥大等有关。

【临床表现】1.泪溢,并有黏液或脓性分泌物自泪小点溢出。

2,挤压泪囊区有分泌物溢出,该区可有局部肿胀、轻度压痛或无明显压痛;汨小管阻塞者有时可扪及囊性肿物,即黏液性囊肿。

冲洗泪道不通畅,并有黏液或脓性分泌物反流。

可见结膜充血,下睑皮肤出现湿疹。

【诊断要点】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可以明确诊断。

【治疗方案及原则】1.眼部滴用抗生素滴眼液,每日4〜6次。

滴药前应先挤出分泌物。

1可用生理盐水加抗生素滴眼液冲洗泪道,每周1〜2次。

2,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待泪囊冲洗干净后可用泪道探针试行探通鼻泪管。

3,上述治疗无效时可行手术治疗,常采用泪囊鼻腔吻合术,若患者髙龄或有泪囊鼻腔吻合术的禁忌证时,可改行单纯泪囊摘除术。

4.术后左氧氟沙星眼药水点眼,应用头孢呋辛钠0.75静滴QD*5天,5天拆线冲泪道。

三、翼状胬肉【概述】翼状胬肉为常见的多发眼病。

一般认为本病是在外界刺激作用下,球结膜及结膜下组织发生纤维血管增生所导致的慢性炎症与变性性病变。

患者多为成年人,可单眼或双眼发病,增生組织可向角膜透明区发展。

【临床表现】1.多无自觉症状或仅有轻度不适。

活动期或较肥厚的翼状胬肉患者可有眼部异物感。

2.当侵及角膜透明区时视力下降,严重时可影响眼球的转动。

3.翼状胬肉多发生于鼻侧球结膜,少数可在颞侧。

呈三角形增生的血管纤维膜,头部指向角膜。

【诊断要点】根据临床表现即可诊断。

【治疗方案及原则】1.刺激症状严重、体部增生明显及头部侵及透明角膜的翼状胬肉,应该切除。

2.术后应用左氧氟沙星眼药水和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药水滴眼q2h双氯芬酸钠止疼。

四、细菌性角膜炎【概述】细菌性角膜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角膜上皮缺损及缺损区下角膜基质坏死的化脓性角膜炎,又称为细菌性角膜溃疡。

常见的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角膜外伤史、慢性泪囊炎是常见的重要致病因素。

【临床表现】1.起病急骤,常有角膜创伤或戴接触镜史。

2.患眼有畏光、流泪、疼痛、视力障碍、眼睑痉挛等症状。

患眼睫状或混合性充血,重症者眼睑、球结膜水肿。

3.病变早期角膜上出现界限淸楚的上皮缺失,其下有边界模糊、致密的炎性浸润灶,周围组织水肿。

4.浸润灶迅速扩大形成溃疡,溃疡表面和结膜囊多有脓性分泌物。

前房可有不同程度的积脓。

【诊断要点】1.细菌性角膜炎起病急,常有角膜外伤或戴角膜接触镜史、角膜异物剔除史或慢性泪囊炎史。

2.根据角膜溃疡的部位、形态、面积大小、受侵犯深度、角结膜脓性分泌物性状、角膜后沉着物及前房反应程度等形态学特征,可初步作出诊断。

3,革兰阳性球蔺感染者,角膜病灶呈脓肿状浸润坏死;革兰阴性细菌感染者,角膜病灶呈液化样坏死,溶解变薄。

4,药物治疗前刮取浸润灶坏死组织涂片染色找到细菌,结合临床特征可作出初步诊断。

真正的病原学诊断需要细菌培养结果,细菌药物敏感试验有助于指导筛选敏感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治疗方案及原则】1.治疗方案及原则为积极控制感染,促进溃疡愈合,减少瘢痕形成,预防和减少并发症。

2.争取在抗菌药物治疗前送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3.对于未能确定致病菌及其敏感药物者,尽快采用广谱高效抗菌药物治疗,如妥布霉素、左氧氣沙星、等眼药水频滴患眼 (10〜30分钟滴眼1次〉,夜间使用抗菌药物眼膏。

如为绿脓杆菌感染,则滴眼次数要更频繁,为提高房水中的药物浓度,必要时可选用广谱抗菌药物结膜下注射或全身应用。

五、病毒性角膜炎(一)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概述】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是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角膜感染,其发病率和致盲率均占角膜病首位。

【临床表现】1 患眼有刺激症状及视力障碍。

2角膜病变可表现为树枝状、地图状溃疡灶,或盘状基质炎病灶。

3前房一般无渗出物,重症病例可出现灰白色稀淡积脓。

4角膜病灶区知觉减退。

如无合并细菌感染,溃疡面一般较洁净而无分泌物粘附。

5反复发作的病例,常有新、旧病灶并存。

旧病灶呈不同程度的瘢痕性浑浊,常有新生血管。

新病灶可为浸润灶,亦可与溃疡灶并存。

【诊断要点】1.有复发感染病史,可有感冒发热、过劳、饮酒等诱因。

2.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可以做出诊断。

【治疗方案及原则】1.治疗方案及原则为抑制病毒复制,防止复发,减少瘢痕形成。

2.抗病毒药物治疗选用阿昔洛韦静滴,白天频滴利巴韦林眼药水,1〜2小时滴眼1次,睡时涂抗病毒眼膏。

必要时行结膜治疗,非溃疡性盘状角膜炎病例,应联合滴用糖皮质激素类眼药水。

如出现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葡萄膜炎时,应适当使用散瞳剂。

3.注意防治细菌或真菌的合并感染。

对可疑者应做细菌学检查,并加用广谱抗生素进行预防性治疗。

六、老年性白内障【概述】老年性白内障亦称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病因仍未完全明了。

本病分为皮质性、核性和后囊膜下三类,但事实上各类型老年性白内障之间并无严格区分,仅仅是代表浑浊以何部位为主导的实际情况。

皮质型老年性白内障最为常见,其次为核性,后囊膜下白内障相对较少见。

【临床表现】1.双眼患病,但发病有先后,严重程度也不一致。

2主要症状为随眼球转动的眼前阴影、渐进性无痛性视力减退、单眼复视或多视、虹视、畏光和眩光。

3皮质性白内障按其发展过程分为4期: (1)初发期:晶状体皮质内出现空泡、水裂、板层分离和轮辐状浑浊,如瞳孔区晶状体未累及,一般不影响视力。

(2)膨胀期:又称未熟期,晶状体浑浊继续加重,急剧肿胀,体积变大。

^(3)成熟期:晶状体恢复到原来体积,前房深度恢复正常。

晶状体逐渐全部浑浊,虹膜投影消失。

患眼视力降至眼前手动或光感。

眼底不能窥入。

〔4〉过熟期:如果成熟期持续时间过长,经数年后晶状体内水分继续丢失,晶状体体积缩小,囊膜皱缩和宥不规则的由色斑点及胆固醇结晶,前房加深,虹膜震颤。

晶状体纤维分解液化,呈乳白色,棕黄色晶状体核沉于囊袋下方,可随体位变化而移动,上方前房进一步加深。

晶状体悬韧带发生退行性改变,容易发生晶状体脱位。

【治疗方案及原则】1.目前尚无疗效肯定的药物用于治疗白内障。

白内障影响工作和日常生活时,可考虑手术治疗。

通常采用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或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2.术前滴左氧氟沙星眼水q30分钟/次,术后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和双氯芬酸钠滴眼液2h交替进行。

七、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概述】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是指在无眼部继发因素的情况下,周边部虹膜机械性堵塞前房角,房水外流受阻而引起眼压升高的一类青光眼。

【临床表现】1.多见于40〜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女性多见,情绪波动者易发2.患眼一般具有眼轴短、角膜小、前房浅、前房角窄、晶状体厚等解剖特征。

3.患眼常为远视眼4.有一定的遗传倾向。

双眼可先后发病。

【临床表现】根据发病的不同时期,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1)临床前期:可有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家族史,或对侧眼曾有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患眼前房浅、前房角窄,屈光度与对侧眼相似。

患者可无任何不适。

(2)前驱期:出现阵发性视物模糊、虹视、患侧头痛、眼眶痛、鼻根酸胀等症状。

眼压升高。

眼部可有轻度充血或不充血,角膜轻度雾状水肿,瞳孔可稍扩大,对光反射迟钝。

前房角部分关闭。

休息后可缓解,除浅前房外多无永久性损害。

可反复多次发作。

(3)急性期:眼压急剧升高。

表现为剧烈头痛、眼痛,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患眼出现虹视,视力急剧下降。

球结膜混合充血,角膜水肿;前房浅,前房角关闭,虹膜脱色素;房水可有浑浊,甚至出现絮状渗出物;瞳孔中度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常呈竖椭圆形,可有局限性瞳孔缘后粘连;如可见眼底,可发现视网膜中央动脉搏动,视乳头水肿或出血。

(4)缓解期:急性期经过治疗后,眼压恢复正常,症状消失,视力可部分或全部恢复;球结膜充血减退,角膜恢复透明,但角膜后可有色素性沉着物;前房角大部分或全部幵放,但可发现周边部虹膜前粘连;虹膜呈现扇形萎缩,色素脱失;瞳孔无法恢复正常形态和大小;晶状体可有青光眼斑。

(五)慢性期:急性期未经及时、恰当的治疗,可转为慢性期。

眼压下降,但未恢复正常;自觉症状减轻,但未完全消失;球结膜可充血或不充血,角膜透明或轻度雾状水肿,前房角部分关闭,周边部虹膜前粘连,视乳头出现凹陷扩大、盘沿变窄和萎缩等青光眼性改变,视力下降,视野出现青光眼性缺损。

一些患者可不经过前驱期或急性期而直接进入慢性期,轻度眼胀或无任何症状,眼压升髙,眼前节除前房浅、前房角窄之外无其他异常可见,视乳头和视野出现青光眼性改变。

(^六)绝对期:无光感;眼压持续升高;自觉症状时消时现,有时会有剧烈疼痛;球结膜混合充血,角膜浑浊,可有大泡性角膜病变;视神经已遭严重损伤。

【诊断要点】1.临床前期和前驱期患者根据家族史、临床症状、前房浅和前房角窄的特点,判断是否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疑似者。

2,急性期和缓解期患者根据典形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眼压升高、前房角关闭等特征,即可以诊断。

3慢性期患者根据眼压高、前房浅、前房角部分关闭、视乳头青光眼性改变、视野青光眼性缺损,可以诊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