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成功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注意事项
1、本试卷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考试时限为150分钟。其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40分钟,作答参考时限为110分钟。
2、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3、请在答题卡上作答,严禁折叠答题卡!
二、给定材料
材料1:
2016年春节期间,一位上海女孩跟男朋友到江西老家过年,把男朋友家寒酸的晚餐发到网上,并毅然决定分手,连夜返回上海家中。虽然后来有媒体质疑此新闻的真实性,但其折射出的一些现实问题仍然在网络媒体和社会公众中引发了长时间热议。“上海女逃离”事件发生后,某网站论坛汇总了部分媒体和网民的相关评论,摘编几段如下:
1、与大都市上海相比,除了由女子自己晒到网上的男友老家寒酸的饭菜,吓倒她的或许还有高低不平坑坑洼洼的乡村道路、破烂的农村房屋、臭气逼人的农村厕所、难懂的乡间土话等情境所体现出的巨大城乡差距。在城乡关系上,我国长期存在“重城轻乡”的观念,通过剪刀差等政策换取城市和工业的发展。我国城镇人口不到50%,但社会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
却占了87%,尤其是不少投资都投向了大都市,中小城市及农村获得的资源很有限。由于历史上欠账太多,居高不下的城乡非均衡还在惯性持续,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没有明显缓解,农村基础设施落后、脏乱差的局面还很普遍。“上海女逃离”事件,虽然还有不少细节和真相存疑,但从中折射出城市与乡村的巨大差距、城市与农村难以逾越的鸿沟,这才是整个社会需要清醒认知并努力改变的。
2、我国的农村当中,除了比例很小的例外,大多数农村生活粗糙、肮脏、杂乱、无序,完全没有美感与舒适。整体水平上最好的是江南水乡的村镇,由于经济发展与人文传承,有些地方在开发旅游或者其它名目下,确实呈现出相当好的样子,在外表上甚至不逊于欧洲、日本以及美国的南部农业区的好地方,但如果你去过上述这些地方就知道,在实际的生活中,那种粗糙还是时不时显露出来。大瓦房窗明几净,看上去都不错,但还是要去那种四面漏风、地上一个块儿水泥板开个长方形的厕所。这种粗糙其实是一种状态造成的:审美缺失。这种审美缺失让我们不太能理解一些好的东西,对于精致毫无感受,是一种麻木的生活。为什么会如此?传承。我们的传承断了,实际上是我们的文化断了。
3、跟过去比,很多山区农民富起来了,至少以前不可能有那么多摩托车。比过去基本靠走相比,交通肯定方便多了。但是,开车不戴头盔十分普遍。后座上一个老婆两个孩子,4个人都不戴头盔;或者是一对年轻情侣,在急弯的山道上疾驰而过……。骑摩托不戴头盔,能不能也成为山区的“不准”?在一个山区集镇上,经历了的一个交通堵塞的场景,感受非常复
杂。在狭窄的街道上,路边的摊位有半个摊位摆在机动车道上,汽车或拖拉机被摊位挡住去路,摊主无动于衷,而司机似乎也不着急。加上车辆的逆行、“逆停”、横插一杠,堵得无法动弹,但奇怪的是,没有人着急、上火。不着急,说明他们没有效率意识;拥堵不堪,说明他们不善协调、配合。如此种种,反映出他们不懂得现代生活规则。从整体上来看,农民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最多,身上的现代性最少,而中国绝大部分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农民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的重点。我要说,中国的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农村、农民的现代化。
4、故事的男女主角都有情非得已的隐衷,他们的命运就像时代洪流溅起的泡沫,舆论不应该去消费个体的苦衷,而应该透视泡沫折射出的深层问题。这其实反映出农村大学生向上流动的两个面相:他们确实通过高考实现了个体命运的改变,但即便如此,他们也无法改变自己的农村出身。他们只身到城市建功立业,在原子化的生存中不断获得个人成功,也不断通过个人努力反哺农村家庭,但是他们无法在城市重建身份认同与社会存在。春节返乡团圆,恰恰是对农村出身与社会关系的再次确认,而那位女孩的连夜出走,也正是对这种社会关系的拒绝。因此,这不仅仅是城乡差距的问题,也不仅仅是阶层固化的问题,而是农村大学生在向上流动之后,如何去重新构建自己的社会身份的问题。“我奋斗了18年,现在终于可以与你坐在一起喝咖啡”,但是在这样的悲情故事之后,如果“我”的父亲还在农村面朝黄土背朝天,“我”的亲戚还在背井离乡进城务工,“我”真的实现了完整意义上的命运改变吗?恐怕那些带着有色眼镜的“凤凰男”标签,还是会充满歧视与不屑地飞来,以家庭出身与社会关系的名义将个体掩埋。
材料2:
上世纪70年代美国人类文化和社会心理学家英格尔斯在研究了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进程并考察了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发展问题后,提出了“现代人”的概念,以区别于尚未摆脱传统落后的生活方式和保守落后观念束缚的“传统人”。现代人究竟具备哪些品质和特征?英格尔斯在书中通过对比给我们勾勒出一个现代人的若干形象。
“传统的人不大愿意接受新的事物和新的思想。而现代人愿意服用新的药物和采用新的卫生方法,愿意采用新的种子、农药或新的耕作方法,愿意结识新的不同类型的人。我们确定具有这种…乐于接受新事物的愿望‟品质的人,是现代的人。”
“一个趋向现代的人,能够欣然将接受他周围发生的社会改革和变化过程,能够更自由地接受先前是限制别人得到而现在他们也许正享有的改变机会。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不大固执,乐于面对改变的现实,对别人以非传统的方式去思考、去做事、去改革,不横加干涉。简言之,他不大固守传统。”
“如果一个人对来自各方面的不同意见,甚至反对的意见,都能尊重并有所理解,加以认真地考虑,再决定取舍,我们也判定他比较现代化。现代人也不会盲目地接受在社会组织中地位比他高的人的意见,他愿意同上级领导交换自己的不同看法;他也不因别人的地位低于自己,而不肯接受和听取来自他们的意见。”
“现代化的生产程序和管理制度,要求它的工作人员严格守时,珍惜时间,这种工作环境能造就出时间观念较强的现代人品质。现代人特别讲求效率,反对办事拖沓或采取敷衍的态度处理工作。现代化的生产程序和严格的经济核算,容不得懒惰与滥竽充数的人。”
有学者评论指出,社会整体现代化是指社会全面变革旧有传统、发展现代文明的过程,不仅包括物的现代化,更包括人的现代化。今日,我们要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最终实现整个社会的现代化,首先要实现人的现代化,使国民完成由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使整个国民心理、思想与观念完成现代性的转变。正如英格尔斯所说,“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管理机构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称之为现代化的国家。”
材料3:
美国传教士史密斯19世纪末写成的《中国人的性格》一书被公认为
世界上研究传统中国民族性最早、最详尽的著作,至今影响深远。他在书中指出了很多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比如:勤劳刻苦、节俭持家、讲究礼貌、顽强生存、知足常乐、孝悌为先等。但同时也指出了许多与现代化生活不符合的传统观念和习惯,比如:漠视时间、思维含混、漠视精确等。一百多年过去了,从“传统中国人”到“现代中国人”发生了那些变化呢?某县委下属的“市民现代化指导中心”外聘研究员在走访中做了一些观察性卡片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