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纠纷的相关法律规定

合集下载

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最新版)

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最新版)

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最新版)【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预防和及时妥善处理医疗纠纷,保障患者合法权益,促进医患关系和谐稳定,维护医疗秩序,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医疗纠纷是指医院、医生、患者或其法定代理人之间因医疗活动而引发的争议、纠纷。

第三条医疗纠纷预防是指通过加强医患沟通、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建立医疗安全监管机制等,预防医疗纠纷的发生。

第四条医疗纠纷处理是指通过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解决医疗纠纷,维护患者合法权益,维护医疗秩序。

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管理制度,确保医疗服务的安全、有效、规范。

第六条患者有权获得安全、有效、合理的医疗服务,医院和医生有义务向患者提供医疗知情权、自主选择权等。

第七条医患双方应当加强沟通,增强相互理解和信任,共同维护医患关系和谐稳定。

第二章医疗纠纷预防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和完善患者告知、知情同意制度,明确告知内容和方式,并及时记录。

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医护人员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服务意识。

第十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医疗质量评价制度,定期对医疗质量进行评估,并及时改进。

第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和完善医疗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医疗事故和不良事件的报告、调查与处置。

第十二条医患双方应当在医疗行为发生前,就治疗方法、风险、效果等进行充分沟通,并达成一致意见。

第三章医疗纠纷处理第十三条医疗机构应当设立医疗纠纷处理机构,负责医疗纠纷的调解、仲裁和诉讼等工作。

第十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对医疗纠纷进行及时调查,并以调解为主,通过友好协商解决纠纷。

第十五条医疗机构应当对涉及医疗纠纷的医疗记录和相关材料进行严格保密。

第十六条医疗纠纷调解机构可以依法调解医疗纠纷,对调解协议具有法律效力。

第十七条医疗机构应当支持患者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并按仲裁结果履行义务。

第十八条患者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附件】1、《医疗纠纷调解申请书》2、《医疗纠纷仲裁申请书》3、《医疗纠纷诉讼申请书》【法律名词及注释】1、医疗机构:指依法设立,具有医疗服务资质的机构。

医患纠纷相关法律法规有哪些?

医患纠纷相关法律法规有哪些?

医患纠纷相关法律法规有哪些?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处方管理办法(试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

推荐:医疗事故赔偿标准医疗事故医疗事故鉴定医疗事故分级标准医疗事故鉴定程序医疗纠纷处理医院是很容易发生民事纠纷的地方,毕竟面对一些疑难杂症,医生误诊的情况也是存在的。

如果对患者造成伤害,通常家属是不依不饶的。

预防和处理医患纠纷需要从法律的角度出发,没有了法律的约束,就很难保证处理纠纷的效果。

那么▲医患纠纷相关法律法规有哪些?下面请看小编总结整理的这篇文章。

▲一、医患纠纷相关法律法规有哪些?调整医患纠纷的法律规范有:全国人大颁布的《民法通则》、国务院颁布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侵权责任法》。

还有相关法律规范如《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执业医师法》、《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等。

《侵权责任法》第五十四条规定:“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

”即无论是医疗事故还是医疗过错,只要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有过错就得赔偿。

同时,改变了以往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即完全由医疗机构举证证明自己“清白”才能免责的做法,转为必须由患者证明医疗机构有过错,否则医疗机构免责。

▲二、调解在处理医患纠纷方面有哪些优点?调解的生命力在于第三者的居间公正裁决和调和,调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701号——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701号——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701号——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18.07.31•【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701号•【施行日期】2018.10.01•【效力等级】行政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医疗管理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701号《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已经2018年6月20日国务院第13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8年10月1日起施行。

总理李克强2018年7月31日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预防和妥善处理医疗纠纷,保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维护医疗秩序,保障医疗安全,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医疗纠纷,是指医患双方因诊疗活动引发的争议。

第三条国家建立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范诊疗活动,改善医疗服务,提高医疗质量,预防、减少医疗纠纷。

在诊疗活动中,医患双方应当互相尊重,维护自身权益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四条处理医疗纠纷,应当遵循公平、公正、及时的原则,实事求是,依法处理。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工作的领导、协调,将其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建立部门分工协作机制,督促部门依法履行职责。

第六条卫生主管部门负责指导、监督医疗机构做好医疗纠纷的预防和处理工作,引导医患双方依法解决医疗纠纷。

司法行政部门负责指导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

公安机关依法维护医疗机构治安秩序,查处、打击侵害患者和医务人员合法权益以及扰乱医疗秩序等违法犯罪行为。

财政、民政、保险监督管理等部门和机构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的有关工作。

第七条国家建立完善医疗风险分担机制,发挥保险机制在医疗纠纷处理中的第三方赔付和医疗风险社会化分担的作用,鼓励医疗机构参加医疗责任保险,鼓励患者参加医疗意外保险。

第八条新闻媒体应当加强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和医疗卫生常识的宣传,引导公众理性对待医疗风险;报道医疗纠纷,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恪守职业道德,做到真实、客观、公正。

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最新版)

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最新版)

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最新版)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保障医疗服务的合法权益,维护医患和谐关系,促进医疗质量和安全,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和患者的行为,适用于医疗纠纷的预防和处理工作。

第三条医疗纠纷是指医疗行为或者医疗纠纷争议引发的争议、纠纷。

第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完善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培养和法律知识教育,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第五条医务人员应当依法提供符合医疗标准的医疗服务,尊重患者的知情权、自主权和隐私权,做到临床操作规范、诊疗过程记录完整、诊断处理明确、医嘱合理规范。

第六条患者应当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尊重医务人员的知情权、安全权和尊严权,配合医疗工作,主动提供真实的个人健康信息。

第二章预防工作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医疗质量管理制度,明确职责和工作流程,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法律法规培训,推行全程质量追溯制度。

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医疗技能水平和服务意识。

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医疗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应急预案,做好突发事件的应对和处理工作。

第十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机制,设立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部门,配备专业人员,提供咨询、调解、仲裁等服务。

第十一条医务人员应当持续学习新的医疗知识和技术,提高自身专业素质,遵守医疗纪律和职业道德准则。

第十二条医务人员应当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提高医患关系和谐度,主动倾听患者的意见和建议。

第十三条患者应当确保提供真实的个人健康信息,如实告知病史和病情,按照医生的治疗要求进行治疗和康复。

第三章处理工作第十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及时处理医疗纠纷,避免扩大化、复杂化。

第十五条医疗机构对医疗纠纷应当及时组织调查,了解事实真相,搜集证据材料。

第十六条医疗机构应当依法保护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对医疗纠纷中的医务人员进行支持和帮助。

解读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条例

解读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条例

解读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条例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条例于2024年3月1日通过,自同年4月1日起施行。

该条例共分为八章,共计41条。

第一章为总则,明确了条例的适用范围、目的和基本原则。

根据条例规定,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条例适用于特定领域的医疗纠纷的预防和处理工作,旨在保护医疗卫生行业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稳定。

条例还规定了医疗纠纷处理工作应当以公平、合法、公正、及时为原则。

第二章明确了医疗纠纷预防的基本原则和措施。

根据条例规定,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医疗纠纷预防措施,包括建立健全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制度,完善医疗知情同意制度,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和技术标准管理,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

同时,条例强调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和完善医疗纠纷处理机构,及时解决患者的投诉和纠纷,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第三章明确了医疗纠纷的处理程序和途径。

条例规定了医患双方应当履行的义务,包括患者有权获得医疗服务、了解医疗信息和知情同意,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医疗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的规定。

条例还明确了医疗纠纷的投诉、申诉、调解、仲裁和诉讼等处理程序和途径,以及处理结果的执行。

第四章规定了医疗纠纷的处理机构的职责和权益。

根据条例规定,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医疗纠纷的预防和处理工作,组织调解和仲裁人员进行专门培训,并对医疗纠纷的处理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

同时,条例还明确了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积极配合处理机构的工作,提供相关材料和信息,并按照处理机构的要求参与调解和仲裁。

第五章明确了医疗纠纷的赔偿责任和方式。

根据条例规定,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赔偿,包括赔偿医疗费用、护理费用、误工费用、交通费用、鉴定费用等直接经济损失,以及精神抚慰金等精神损失。

同时,条例还规定了医疗机构应当购买医疗责任保险,以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

第六章明确了医疗纠纷的调解和仲裁程序。

条例规定,当医疗纠纷发生后,患者可以申请调解,医务人员可以主动提出调解。

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最新版)

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最新版)

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最新版)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最新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本条例是为了规范医疗纠纷的预防和处理工作,保障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维护医疗秩序,促进医疗事业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实际情况制定。

第二条医疗纠纷是指医务人员与患者或其法定代理人之间在医疗过程中产生的争议,包括但不限于医疗质量、医疗费用、医疗纠纷事故等问题。

第三条国家鼓励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与患者签订医疗服务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加强信息披露和知情同意,提高医患沟通和协商水平,预防医疗纠纷的发生。

第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机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加强事前培训和事中监督,完善医疗纠纷处理程序。

第五条患者或其法定代理人应当依法履行相关义务,如实提供病史、接受治疗和康复的指导等,共同维护医疗秩序。

第六条医疗纠纷的处理应当遵循公正、公平、及时、有效的原则,依法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第七条医疗纠纷处理工作应当依法依规进行,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愿,切实保障其知情权、申诉权和救济权。

第二章预防工作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完善医疗纠纷预警机制,加强事前培训和考核,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服务意识。

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与协商,做好医患合作关系,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信任度,预防医疗纠纷的发生。

第十条医疗机构应当及时公布医生的执业资格、专业技术职务、执业经历等相关信息,方便患者选择医生。

第十一条出现医疗纠纷疑点时,医疗机构应当及时进行整改,向当事人提供合理解释和赔偿方案。

第十二条医务人员应当遵守相关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提高业务水平,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切实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

第三章处理程序第十三条当事人发生医疗纠纷时,可以通过协商、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进行处理。

第十四条当事人可以自行协商解决纠纷,也可以通过医疗机构提供的调解服务进行协商。

医患纠纷法律法规有哪些?

医患纠纷法律法规有哪些?

医患纠纷法律法规有哪些?患者在医院治疗的过程中,会因为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与医院产生矛盾,导致医患纠纷。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对医患纠纷中医疗事故的鉴定、处理做了具体的规定。

如果发生医患纠纷,患者可以查阅相关的法律法规,以争取最大的利益。

小编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医患纠纷法律法规有哪些,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医患纠纷法律法规有哪些?1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2002年9月1日起施行)2、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暂行办法(2002年9月1日起施行)3、医疗事故分级标准(试行)(2002年9月1日起施行)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参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审理医疗纠纷民事案件的通知(2003年1月6日)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使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4年5月1日起施行)6、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2001年3月10日起施行)7、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2002年4月1日起施行)8、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负责人就审理医疗纠纷案件的法律适用问题答记者问(2004年4月12日)▲二、医患纠纷处理程序:1、医患双方发生纠纷时,先由当事科室负责人负责向患方进行解释、说明,组织有关人员继续未完成的医疗活动。

2、需医务部解决时患者及家属首先应递交书面报告,报告中应如实写明事件的经过和对医疗行为有何异议。

同时要求当事医务人员或科室负责人提交书面报告及相关材料。

3、医务部在按受患方书面申请后在1个工作日内对该医疗事件进行调查,核实真相,组织专家分析、讨论、明确性质,提出处理意见及整改措施。

4、患方同意医院对该医疗事件产生的原因、经过、性质等调查分析意见,并愿意协商解决的,可协商解决的,均与患方签署和解协议书。

5、患方不同意医院医院对该医疗事件产生的原因、经过、性质等调查分析意见,并不愿意协商解决的,为避免矛盾激化报卫生局行政部门调解或司法途径加以解决。

6、当发生突发性医疗纠纷时,当事科负责人应采取一切有效措施阻止损害后果扩大,立即将患者的病案及有关原始资料送医务部封存保管。

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最新版)

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最新版)

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最新版)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了规范医疗纠纷的预防和处理工作,保障医疗服务的安全和质量,维护医患关系稳定和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医院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医疗纠纷是指医疗服务机构与医务人员在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与患者发生的因医疗服务而引发的争议。

医疗纠纷包括事故损害、医疗责任、医疗合同、医疗保险等方面的争议。

第三条 医疗纠纷的预防和处理应当遵循公平、公正、客观的原则,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第四条 医疗纠纷的预防和处理工作应当由医疗服务机构按照法定职责和分工负责,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予以指导和监督。

第五条 对于医疗纠纷的预防和处理,应当注重法律规定和专业标准,充分尊重医务人员的专业判断,保障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第二章 医疗纠纷的预防第六条 医疗服务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管理制度,明确医务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的职责和权利。

第七条 医疗服务机构应当加强医疗安全管理,严格落实医疗质量控制规定,确保医疗安全。

第八条 医疗服务机构应当制定并公布医疗服务规范,依法履行医疗保密义务,保障患者隐私权及医疗信息安全。

第九条 医务人员应当持有相应的执业资格证书,严格遵守医疗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规范,保证医疗服务的安全和质量。

第十条 医务人员在提供医疗服务前应当向患者充分告知患者的病情、诊疗方案、可能的治疗风险及预后等信息,并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

第三章 医疗纠纷的处理第十一条 医疗服务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医疗纠纷处理机制,设立医疗纠纷处理委员会,并制定医疗纠纷处理工作规程。

第十二条 患者对医疗纠纷有权向医疗服务机构提出投诉,医疗服务机构应当及时查明事实,及时处理。

第十三条 患者可以选择采取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解决医疗纠纷。

当事人可以自愿达成和解协议,也可以通过仲裁委员会或者法院进行仲裁或者诉讼。

第十四条 医疗服务机构应当积极参与医疗纠纷的调解工作,依法履行调解协议。

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最新版)

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最新版)

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最新版)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医疗纠纷的预防和处理工作,保障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安全,维护患者合法权益,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医疗纠纷是指患者与医疗服务机构之间因诊疗活动发生的争议或纠纷。

第三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预防和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第四条医疗纠纷的处理应当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以调解为主,依法处理。

第五条医疗纠纷的预防和处理工作应当坚持依法依规、科学合理、精细有效的原则。

第六条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确保提供安全、有效、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第二章医疗纠纷的预防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和健全医疗质量管理制度,明确质量管理责任和工作流程。

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当确保医疗服务设施和设备的安全、卫生、先进,并进行定期维护和检修。

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医务人员的专业和技能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

第十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医疗过程的管理,确保医疗活动的规范和安全。

第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患者知情同意制度,确保患者了解诊疗过程、治疗方案以及可能的风险和后果。

第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和互动,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

第十三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和健全医疗事件报告和处理制度,及时发现和处理医疗事故和医疗差错。

第三章医疗纠纷的处理第十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医疗纠纷处理机构或委员会,负责医疗纠纷的调解、调查和处理工作。

第十五条医疗纠纷调解应当以和为贵,尊重当事人意愿,公正、公平、公开进行。

第十六条医疗纠纷调查应当依法进行,查清事实,采集、调取相关证据。

第十七条医疗机构应当主动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意愿,进行协商和调解。

第十八条医疗纠纷可以通过调解、调查、仲裁或诉讼等方式解决,当事人可以依法选择适当的解决方式。

第十九条当事人对医疗纠纷调解结果不满意的,可以向有关行政部门或人民法院申请仲裁或提起诉讼。

医疗纠纷防范、预警与处理规定

医疗纠纷防范、预警与处理规定

医疗纠纷防范、预警与处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医疗行为,保障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维护医疗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我国境内的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和患者。

第三条医疗纠纷的处理应当遵循公平、公正、公开、便民的原则,及时、合理解决纠纷,保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第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预防医疗纠纷的发生。

第二章医疗纠纷的防范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责任意识、依法执业意识和诚信服务意识,树立法律观念,确保医疗安全,预防医疗纠纷。

第六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院科两级质量控制,分析总结院内外不安全因素,及时消除隐患,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

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当提高病历及各种医疗文书的书写质量并加强管理,确保病历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

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医护患沟通,及时解答患者的疑问,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防范医疗纠纷。

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实习生带教管理工作,有效防范因实习生引起的医疗纠纷。

第十条医疗机构应当引导和规范患者文明就医,维护良好的医疗秩序。

第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当健全医疗纠纷预警机制、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医疗事故防范预案、程序等,便于医护人员掌握相关事宜,做好自我防护,并有效防范医疗纠纷扩大化。

第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当积极推行医疗责任保险制度,提高医疗机构的风险防范能力。

第三章医疗纠纷的预警第十三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医疗纠纷预警制度,对可能发生的医疗纠纷及时预警,并采取措施防范。

第十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对医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降低医疗纠纷的风险。

第十五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医疗设备的维护和管理,确保医疗设备的安全运行。

第十六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药品的管理,确保药品的质量和安全。

第四章医疗纠纷的处理第十七条医疗纠纷的处理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合法、和谐、效率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做到事实清楚、定性准确、责任明确、处理恰当。

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最新版)

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最新版)

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最新版)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最新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医疗纠纷的预防和处理,保障医疗服务的安全和质量,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患者及其家属之间发生的医疗纠纷的预防和处理。

第三条医疗纠纷的预防和处理应遵循公正、科学、便民、协商一致的原则。

第四条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机制,制定详细的管理规定,确保预防医疗纠纷的措施得以有效实施。

第五条医务人员应加强自身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提高医疗技术水平,规范医疗操作行为,减少医疗风险。

第六条患者及其家属应理性对待医疗服务,遵守医疗规则和纪律,增强自身的医疗协商能力,积极配合医疗机构进行医疗纠纷的预防和处理。

第二章预防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建立医疗纠纷预防的工作机构,制定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计划,明确各职责和任务。

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减少医疗操作的风险。

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建立医疗风险防范制度,完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医疗设备的维护和管理,确保医疗安全。

第十条医疗机构应规范医疗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加强沟通和协调,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第三章处理第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建立医疗纠纷处理的工作机构,由专门的人员负责具体的处理工作。

第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及时受理患者及其家属提交的医疗纠纷投诉,依法进行调查和处理。

第十三条在医疗纠纷处理中,应采取协商、调解、仲裁、行政裁决等多种方式解决纠纷。

第十四条医疗机构和患者及其家属应共同参与医疗纠纷的处理,保障双方的合法权益。

第十五条对于医疗事故引起的医疗纠纷,应及时协调处理,依法给予患者及其家属相应的经济补偿。

附件:1. 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计划模板2. 医疗纠纷调查报告模板3. 医疗纠纷仲裁申请书范本4. 医疗纠纷行政裁决通知书模板法律名词及注释:1.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发布的法规,用于规范医疗事故的处理。

医疗纠纷处理法律依据有哪些

医疗纠纷处理法律依据有哪些

医疗纠纷处理法律依据有哪些⼈都会⽣病,⽣病就会依靠医⽣进⾏帮助,但还是有些时候我们如果出现了⼀定病情的恶化如果有不理解医⽣的话就会出现医疗纠纷,那么关于医疗纠纷我们如果要进⾏处理的话就必须要知道⼀定的法律知识,下⾯就有店铺⼩编来为⼤家介绍⼀下医疗纠纷有哪些法律依据吧,希望能够帮助到⼤家!医疗纠纷处理法律依据有哪些1、⾸先是《侵权责任法》第七章“医疗损害责任”。

主要注意的点有:(1)、医务⼈员过错,必须向医院追讨赔偿;(2)、医疗机构有三项免责事由(患者不配合、抢救⽣命垂危已经尽⼒、当时医疗⽔平所限)。

2、其次是《最⾼⼈民法院关于审理⼈⾝损害赔偿案件适⽤法律若⼲问题的解释》,⾃⼗七条起到最后的那些法律条款。

这些条款告诉您如果出现医疗纠纷以后,应该怎么索赔,有哪些费⽤可以索赔。

《侵权责任法》第五⼗四条规定:“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疗机构及其医务⼈员有过错的,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

”即⽆论是医疗事故还是医疗过错,只要医疗机构及其医务⼈员有过错就得赔偿。

同时,改变了以往实⾏“举证责任倒置”,即完全由医疗机构举证证明⾃⼰“清⽩”才能免责的做法,转为必须由患者证明医疗机构有过错,否则医疗机构免责。

下列情形推定医疗机构有过错:(⼀)违反法律、⾏政法规、规章以及其他有关诊疗规范的规定;(⼆)隐匿或者拒绝提供与纠纷有关的病历资料;(三)伪造、篡改或者销毁病历资料。

⽣病对于我们来说是件⼤事,如果是医⽣到的过错的话我们需要让医⽣负责,但是如果是正常的医疗情况的话,我们就应该互相了解,不应该到处去惹⿇烦,了解相关法律知识运⽤法律解决问题才是最理智的,以上就是店铺⼩编为⼤家在⽹上找到的相关法律依据的知识,如果您还有任何疑问,欢迎在店铺进⾏律师咨询店铺温馨提⽰:《民法典》⾃2021年1⽉1⽇起正式施⾏,《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民法总则》同时废⽌。

如果您涉及《民法典》规定的医疗问题# 点击这⼉#进⾏查看!若需帮助可#咨询店铺医疗纠纷律师#。

关于医患矛盾的法律规定(3篇)

关于医患矛盾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医患关系日益密切,但同时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医患矛盾。

医患矛盾不仅严重影响了医患双方的权益,还可能导致医疗事故的发生,影响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

为了规范医患关系,保障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

本文将从医患矛盾的定义、医患矛盾产生的原因、医患矛盾的法律规定以及医患矛盾预防和处理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医患矛盾的定义医患矛盾是指医患双方在医疗过程中因医疗行为、医疗费用、医疗结果等方面产生的纠纷、争执甚至冲突。

医患矛盾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医疗纠纷:指医患双方在医疗过程中因医疗行为、医疗费用、医疗结果等方面产生的纠纷。

2. 医疗事故: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

3. 医疗侵权: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法律规定,侵犯患者合法权益的行为。

三、医患矛盾产生的原因1. 医疗资源分配不均: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部分地区医疗条件较差,导致患者就医困难,加剧医患矛盾。

2. 医疗费用问题:高昂的医疗费用使患者负担沉重,引发医患矛盾。

3. 医疗行为不规范:部分医务人员在医疗过程中存在不规范行为,如过度医疗、误诊、漏诊等,导致患者不满。

4. 患者法律意识不强:部分患者对医疗法律法规了解不足,对自身权益保护意识不强,容易引发医患矛盾。

5. 医患沟通不畅:医患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导致误解和矛盾。

四、医患矛盾的法律规定1.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侵权责任法》是我国一部重要的民事法律,其中对医患矛盾的法律规定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医疗侵权责任: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因违反法律规定,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2)医疗过错责任: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因医疗过错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应当承担医疗过错责任。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是我国一部专门规范医疗事故处理的行政法规,其中对医患矛盾的法律规定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医疗事故的认定: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

医疗纠纷处理相关法律法规有哪些

医疗纠纷处理相关法律法规有哪些

医疗纠纷处理相关法律法规有哪些医疗纠纷处理相关法律法规有哪些?包括《最⾼⼈民法院关于审理⼈⾝损害赔偿案件适⽤法律若⼲问题的解释》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都有相关规定。

下⾯店铺⼩编为你讲解这⽅⾯知识。

⼀、医疗纠纷处理相关法律法规有哪些1、《最⾼⼈民法院关于审理⼈⾝损害赔偿案件适⽤法律若⼲问题的解释》,⾃⼗七条起到最后的那些法律条款。

这些条款告诉您如果出现医疗纠纷以后,应该怎么索赔,有哪些费⽤可以索赔。

如:第⼆⼗条,赔偿义务⼈请求以定期⾦⽅式给付残疾赔偿⾦、辅助器具费的,应当提供相应的担保。

⼈民法院可以根据赔偿义务⼈的给付能⼒和提供担保的情况,确定以定期⾦⽅式给付相关费⽤。

但是,⼀审法庭辩论终结前已经发⽣的费⽤、死亡赔偿⾦以及精神损害抚慰⾦,应当⼀次性给付。

2、最后有两个注意点:⼀是我国有⼀个《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但由于⽴法的原因,这个条例对医疗事故的赔偿,还不如《最⾼⼈民法院关于审理⼈⾝损害赔偿案件适⽤法律若⼲问题的解释》的赔偿。

因此,索赔时应注意避开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是医疗事故是举证责任倒置,即医院对其没有过错承担证明责任。

⼆、下列情形推定医疗机构有过错(⼀)违反法律、⾏政法规、规章以及其他有关诊疗规范的规定;(⼆)隐匿或者拒绝提供与纠纷有关的病历资料;(三)伪造、篡改或者销毁病历资料。

三、什么是医疗纠纷1、医疗纠纷是指基于医疗⾏为在医⽅(医疗机构)与患⽅(患者或者患者近亲属)之间产⽣的医疗过错、侵权与赔偿纠纷。

医疗纠纷通常是由医疗过错引起的。

医疗过错是指医务⼈员在诊疗护理等医疗活动中的过错。

这些过错往往导致病⼈的不满意或造成对病⼈的伤害,从⽽引起医疗纠纷。

除了由于医疗过错引起的医疗纠纷外,有时,医⽅在医疗活动中并没有任何疏忽和失误,仅仅是由于患者单⽅⾯的不满意,也会引起纠纷。

2、医疗纠纷包括医疗事故纠纷和其他医疗纠纷。

医疗事故纠纷指医患双⽅就具体医疗事件是否构成事故、应否赔偿、怎样赔偿产⽣的纠纷。

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最新版)

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最新版)

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最新版)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最新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医疗纠纷的预防和处理工作,保障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维护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应遵循公平、公正、合法、及时的原则。

第三条: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工作由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指导、监督和管理。

第二章预防工作第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和完善患者知情同意制度,并在医疗行为前向患者详细说明医疗风险和可能的不良后果。

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和完善医疗纠纷预防制度,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服务意识。

第六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与患者沟通,充分听取患者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解决患者的问题和困难。

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和健全医疗质量监测和评价制度,定期开展质量安全检查和评估。

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当指定专人负责医疗纠纷预防工作,建立健全患者意见反馈渠道,收集和分析患者的投诉和意见,并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第三章处理工作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和完善医疗纠纷处理制度,明确处理流程和责任人员。

第十条:医疗机构收到患者投诉后,应及时组织调查和处理,并向患者做出书面回复。

第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当主动与患者协商解决纠纷,积极提出合理化的解决办法。

第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当积极配合司法机关的调查工作,提供相关证据和资料。

第十三条:医疗机构应当依法保障患者合法权益,积极协助患者申请司法救助和赔偿。

第四章附件所涉及的附件如下:1. 患者知情同意书范本2. 医疗纠纷处理申请书范本3. 医疗纠纷处理与调解协议范本第五章法律名词及注释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如下:1. 医疗法: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医疗法》。

2. 患者知情同意制度:指医疗机构应当在医疗行为前向患者详细说明医疗风险和可能的不良后果的制度。

3. 医疗质量监测和评价制度:指医疗机构建立的质量安全检查和评估制度。

医疗纠纷防范和处理条例(2023年新版)

医疗纠纷防范和处理条例(2023年新版)

医疗纠纷防范和处理条例(2023年新版)
第一章总则
本条例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患者权益,预防和妥善处理医疗纠纷,保障医疗安全,促进医患关系和谐。

第二章医疗纠纷的防范
第一节医疗机构责任
医疗机构应建立和落实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加强医疗安全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减少医疗纠纷发生的可能性。

第二节医务人员义务
医务人员应依法执业,遵循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提供高质量
的医疗服务,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

第三节患者知情权保障
医疗机构应向患者提供充分、准确的医疗信息,尊重患者的知
情权,明确告知医疗风险和治疗方案,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书。

第四节医疗文件管理
医疗机构应做好患者的医疗档案管理工作,确保医疗记录的真实、准确和完整,保存医疗记录的合法性和可追溯性。

第三章医疗纠纷的处理
第一节调解和协商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医疗纠纷处理机制,鼓励医患双方通过调解和协商解决纠纷,维护医患关系稳定。

第二节仲裁和诉讼
当医患双方无法通过调解和协商解决纠纷时,可依法申请仲裁或提起诉讼,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医疗纠纷。

第三节赔偿和救助
医疗机构应依法向受害患者进行赔偿,并积极参与医疗纠纷的救助工作,为受害患者提供支持和帮助。

第四章法律责任
违反本条例的规定,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五章附则
本条例自颁布之日起实施,并废止过去的相关规定。

以上为《医疗纠纷防范和处理条例(2023年新版)》内容概述,具体条文细节请查阅正式文本。

> 注:本文摘要仅供参考,如有任何版本差异或修改,请以正式文本为准。

医患纠纷相关法律法规有哪些?

医患纠纷相关法律法规有哪些?

医患纠纷相关法律法规有哪些?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处方管理办法(试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

推荐:医疗事故赔偿标准医疗事故医疗事故鉴定医疗事故分级标准医疗事故鉴定程序医疗纠纷处理医院是很容易发生民事纠纷的地方,毕竟面对一些疑难杂症,医生误诊的情况也是存在的。

如果对患者造成伤害,通常家属是不依不饶的。

预防和处理医患纠纷需要从法律的角度出发,没有了法律的约束,就很难保证处理纠纷的效果。

那么▲医患纠纷相关法律法规有哪些?下面请看小编总结整理的这篇文章。

▲一、医患纠纷相关法律法规有哪些?调整医患纠纷的法律规范有:全国人大颁布的《民法通则》、国务院颁布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侵权责任法》。

还有相关法律规范如《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执业医师法》、《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等。

《侵权责任法》第五十四条规定:“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

”即无论是医疗事故还是医疗过错,只要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有过错就得赔偿。

同时,改变了以往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即完全由医疗机构举证证明自己“清白”才能免责的做法,转为必须由患者证明医疗机构有过错,否则医疗机构免责。

▲二、调解在处理医患纠纷方面有哪些优点?调解的生命力在于第三者的居间公正裁决和调和,调解中间人的公正和中立显得至关重要,决定着纠纷的调解顺利与否、成功与否。

只有脱离了医患双方的关系和经济利益的牵绊,才能真正实现调解人态度的公正与公平。

在卫生行政机关调解之外发展民间组织的调解,可以扩大医疗纠纷当事人对调解组织的选择范围,有利于公正合理地解决医疗纠纷。

《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适用解读

《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适用解读

《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适用解读医疗纠纷是指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因医患双方权益关系处理出现分歧而引发的纠纷。

为了预防和妥善处理医疗纠纷,保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我国于2024年颁布了《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

该条例第一章共有十三条,其中第一条明确了该条例的目的和适用范围。

该条例旨在促进医患诚信守约,建立健全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制度,保障公民的健康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适用范围包括医疗纠纷的预防、调解、仲裁、诉讼等方面。

第二章主要从医疗纠纷的预防着手,明确了医疗服务行业的职责和义务。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提供安全、有效、有质量的医疗服务。

医疗机构还应当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管理制度。

同时,医疗机构还应当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主动提供医疗知识和相关信息,确保患者了解医疗服务的风险和利益。

第三章明确了医疗纠纷的调解程序和方式。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医疗纠纷调解机构或者委员会,通过调解协商的方式解决医疗纠纷。

调解人员应当具备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法律和医疗背景。

调解机构或者委员会应当及时处理患者提出的医疗纠纷,通过平等、公正的方式协调医患双方的关系。

第四章规定了医疗纠纷的仲裁程序和方式。

医疗纠纷当事人可以自愿选择仲裁解决争议,也可以约定向人民调解委员会、仲裁委员会等进行仲裁。

仲裁过程应当公正、公开、及时、方便,仲裁结果具有法律效力。

第五章涉及到医疗纠纷的诉讼程序。

医疗纠纷当事人有权选择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也可以约定向人民调解委员会等进行诉讼。

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医疗纠纷案件,并及时处理、公正审理。

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应当积极提供证据、听取意见,维护自身权益。

第六章规定了医疗纠纷鉴定程序和要求。

在医疗纠纷发生后,当事人可以申请医疗纠纷鉴定。

医疗纠纷鉴定应当由具有相应专业资质的鉴定机构进行,鉴定结论具有法律效力。

第七章对医疗事故的处理进行了规定。

医疗机构发生医疗事故后,应当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并按照有关规定向当事人赔偿。

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最新版)

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最新版)

2023年度: 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最新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医疗行为, 促进医患关系和谐, 保障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 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医院应当建立健全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机制, 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 并妥善处理已经发生的医疗纠纷。

第三条医院应当加强对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培养, 提高医务人员的服务水平和技术水平, 切实提高医患互动能力。

第四条医院应当建立医疗纠纷处理工作的档案, 按时将处理情况及时报送上级主管部门, 并建立定期评估、总结和反馈机制。

第二章预防医疗纠纷第五条医院应当依法开展诊疗活动, 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和医疗行为规范, 严格执行医疗标准和技术规范。

第六条医院应当加强医疗保险的管理, 提高医保效益和服务水平, 有效控制医疗费用, 防止因费用问题引发医疗纠纷。

第七条医院应当建立健全医患沟通机制, 及时回应患者咨询, 准确以及时传递医学信息, 避免误会和不必要的矛盾。

第八条医院应当加强对医务人员技术和法律知识的培训, 使医务人员具备正确处理医疗纠纷的能力。

第三章医疗纠纷处理第九条医疗纠纷处理应当依法、公正、及时、合理、妥善进行, 保障双方权益。

第十条医院应当在医疗纠纷处理中, 秉持公平、公正、客观的原则, 坚持“调解优先, 诉讼补充”的方式处理。

第十一条医院应当建立专业的医疗纠纷处理团队, 协助医院领导推动医疗纠纷处理工作。

第十二条医院应当采取合理、合法的赔偿方式进行处理, 赔偿范围应包括患者的损失以及情感抚慰等方面。

第十三条患者可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法》等相关法律将医院告上法庭, 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十四条医疗纠纷处理应当及时推进并妥善解决, 同时医院也应当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处理情况。

第四章法律责任第十五条医院应当依据相关法律规定, 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对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要严格处理。

第十六条医院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 营造良好的医疗环境, 保障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医疗纠纷防范和解决条例2023版

医疗纠纷防范和解决条例2023版

医疗纠纷防范和解决条例2023版1. 引言本条例是为了规范医疗行业的运作,保障患者权益,预防和解决医疗纠纷,维护社会稳定而制定的。

2. 医疗纠纷预防2.1 建立健全的医疗质量控制机制,加强医疗机构的内部管理和监督。

2.2 完善医疗行业的标准规范,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服务质量。

2.3 加强医患沟通,提高医疗机构的信息透明度。

2.4 加强医疗纠纷风险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问题。

3. 医疗纠纷解决机制3.1 设立专门的医疗纠纷解决机构,提供中立、公正、高效的纠纷解决服务。

3.2 鼓励和推广医疗纠纷的调解和协商解决方式,减少诉讼成本和时间。

3.3 加强医疗纠纷的调查和鉴定工作,确保事实真实客观,确保权益得到公正保护。

3.4 加强医疗纠纷的法律援助,为无法负担诉讼费用的患者提供帮助。

4. 医疗纠纷处罚措施4.1 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存在违规行为的,依法严肃处理,包括罚款、责令停业整顿、吊销执业资格等处罚措施。

4.2 对医患之间存在恶意讹诈、诽谤等违法行为的,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4.3 对患者虚假索赔、恶意诋毁医疗机构名誉等行为,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5. 法律保护和宣传教育5.1 加强医疗纠纷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医务人员和患者的法律意识。

5.2 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和互信,促进良好的医患关系。

5.3 对医疗纠纷进行及时和准确的信息披露,防止谣言的传播。

6. 启动时间和执行本条例自2023年起生效,各相关部门和医疗机构应按照法定程序认真执行,确保医疗环境的改善和医疗纠纷的预防与解决。

---以上为《医疗纠纷防范和解决条例2023版》的简要内容,旨在规范医疗行业,保障患者权益,预防和解决医疗纠纷。

具体条例的详细内容,请查阅正式文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疗纠纷的相关法律规定
一、医疗纠纷的相关法律规定
首先是《侵权责任法》第七章“医疗损害责任”。

主要注意的点有:
1)医务人员过错,必须向医院追讨赔偿;
2)医疗机构有三项免责事由(患者不配合、抢救生命垂危已经尽力、当时医疗水平所限)。

其次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自十七条起到最后的那些法律条款。

最后有两个注意点:
我国有一个《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但由于立法的原因,这个条例对医疗事故的赔偿不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赔偿。

《侵权责任法》第五十四条规定:“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

”即无论是医疗事故还是医疗过错,只要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有过错就得赔偿。

二、医疗纠纷造成原因
医疗纠纷通常是由医疗过错和过失引起的。

医疗过失是医务人员在诊断护理过程中所存在的失误。

医疗过错是指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等医疗活动中的过错。

这些过错往往导致病人的不满意或造成对病人的伤害,从而引起医疗纠纷。

除了由于医疗过错和过失引起的医疗纠纷外,有时,医方在医疗活动中并没有任何疏忽和失误,仅仅是由于患者单方面的不满意,也会引起纠纷。

这类纠纷可以是因患者缺乏基本的医学知识,对正确的医疗处理、疾病的自然转归和难以避免的并发症以及医疗中的意外事故不理解而引起的,也可以是由于患者的毫无道理的责难而引起的。

亦有人称之为医疗侵权纠纷,即医疗服务的提供者与接受者之间对医疗行为及其后果是否侵权及侵权责任的争议。

2016年2月24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介绍,2015年在总的诊疗人次增加的情况下医疗纠纷的数量继续下降,严重的伤医和医闹事件总体趋势是减少的。

据初步统计,在2015年是全国人民调解的处理纠纷是7.1万起,调解成功率在85%以上,2015年在总的诊疗人次增加的情况下医疗纠纷的数量是继续下降的。

三、医疗纠纷举证责任
2002年9月1日国务院制定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

新《条例》对医疗事故的概念做了明确的界定,把医疗事故民事责任的性质归属于民法上的侵权责任。

2002年4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正式实施。

该《规定》第4条规定:“下列侵权诉讼,按照以下规定承担举证责任:“……由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由医疗机构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这一司法解释将过错推定原则作为医疗事故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明确了在医疗事故纠纷案件中实行举证责任倒置。

在2010年7月1日实施生效的《侵权责任法》第七章规定了,在三种情况下(即院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以及其他有关诊疗规范的规定、隐匿或者拒绝提供与纠纷有关的病历资料、伪造、篡改或者销毁病历资料的情况)推定是院方的过错。

因此,当前医患纠纷中的部分举证责任实际上已经转移至患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