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是中国美学的核心概念阅读附答案

合集下载

《意境》阅读试题及答案

《意境》阅读试题及答案

《意境》阅读试题及答案《意境》阅读试题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12分)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

在西方文论里恐怕还难以找到一个与它相当的概念和术语。

人或以为“意境”一词创自王国维,其实不然。

早在王国维提倡意境说之前,已经有人使用意境一词,并对诗歌的意境作过论述。

研究意境固然不能抛开王国维的意境说,但也不可为它所困。

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实践出发,联系古代文艺理论,我们可以在广阔的范围内总结古代诗人创造意境的艺术经验,探索古典诗歌表现意境的艺术规律,为今天的诗歌创作和诗歌评论提供有益的借鉴。

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

但是,所谓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交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

情景交融,这四个字本没有什么不好,也许因为用滥了,反给人以肤浅的感觉。

我所说的“主观情意”,不只是“情”,而是包括了思想、感情、志趣、个性等许多因素。

所以我有时索性用“情志”这个提法。

我所谓“物境”也不等于“景”,“景”只是“物境”的一种,这是常识:无须赘言。

至于意境相加则是一种很肤浅的说法,任何一部辞典,也不会把“交融”解释为“相加”。

意与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这个“意境”是一个新的生命,不明白这一点,就很难讨论关于意境的其他问题了。

这里还有一个境和象的关系问题。

刘禹锡所谓“境生于象外”常被人引用和发挥。

然而,只要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作概念的演绎),联系自己欣赏诗歌的心理活动来考察这个问题,就不难发现,境和象的关系并不这样简单,对刘禹锡这句话的发挥也未必符合他的原意。

若论境与象的关系,首先应当承认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

刘禹锡虽然说“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认这一点。

细读其《董氏武陵集纪》全文,其中有一段话称赞董铤的诗:“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锻炼元本,雕砻群形,纠纷舛错,逐意奔走。

”可见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

可是,境生于象只说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境超乎象。

2021年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国际部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1年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国际部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1年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国际部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先秦的儒家和道家都长于直觉的辩证思维,后期墨家与名家(主要代表人物为惠施、公孙龙)则特别发展了理性的逻辑思维,提出了一系列富于思辨精神的逻辑命题。

但两汉魏晋以来,儒、道、释三家互补成为影响中国文化的主流,而三家都主张直觉地把握宇宙人生。

儒家的道德直觉、道家的艺术直觉、佛家的宗教直觉,都把主客体当下冥合的高峰体验推到极致,认为对于宇宙本体,不能依靠语言、概念、逻辑推理的认知方法去认识,只能靠直觉、顿悟加以把握。

由此,也就形成了中国文化重直觉思维、轻逻辑思维的特点,一般缺乏严格的推理形式和抽象的理论探索,更欣赏和满足于在模糊笼统的全局性的整体思维和直观把握中,去追求和获得某种真理和领悟。

如钱穆所说:“东方人好向内看,而西方人则好向外看。

……因此太抽象的偏于逻辑的思想与理论,在中国不甚发展,中国人常爱在活的直接的亲身经验中去领悟。

”中国文化重直觉感悟、轻逻辑思维的传统既有优点也有缺点。

其长处是对世界、对事物容易进行整体、系统的把握,具有较长远的历史眼光,不狂躁,不玄想,重经验,好历史,民族心态总的讲比较冷静、沉稳,能够比较从容地应付历史的大灾大变,使民族文化不断延续、发展。

其短处则在于由于轻逻辑思维,不善于作抽象的思辨,缺乏穷根究底的探索精神和一丝不苟的精确性,不容易形成科学的观念,不容易建立起对世界、对事物的有理有据的科学认知。

(摘编自《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特色》)材料二:儒家在许多方面都是自命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无需客体认可。

所以,儒家从学理依据周礼之外,其余的内容不是客体社会需要,而是自我命名,先规定,后存在的。

儒家的学理错误是自命无证。

这会导致错误的学风,只要主观意志,而无需客观实践。

重言轻行,君子动口不动手。

这种学风也与现代性格格不入。

2019秋语文高中人教版必修1检测:第一单元检测 Word版含解析

2019秋语文高中人教版必修1检测:第一单元检测 Word版含解析

第一单元检测(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阅读题(4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

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现代美学的代表人物朱光潜就吸收了中国传统美学关于“意象”的思想,提出了“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的观点。

不过,真正对中国传统意象美学的重视,将意象美学的建构作为中国当代美学的理论范式之一,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

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普遍存在的将“意象”看成是西方输入中国的美学概念,并将它与英美意象主义诗歌创作联系起来的观点不一样,人们普遍意识到“意象”滋生的土壤在中国,意象美学亦属于地地道道的中华民族本土美学,以“意象”为核心的美学与文艺学体系的理论建构与研究也蓬勃开展起来。

意象美学诞生在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物我同一的哲学背景下,是中国古代尚象重象思维的典型体现,是中国古代诗性文化精神的体现,中国美学也可以说就是充满想象力、充满诗意的意象思索体系。

以“意象”为本体的中国美学,根本不同于西方的实体论哲学与美学,它不是将美看作实体的属性,看成是外在于人的情感意识的实体性对象,而是看成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情与景的统一。

“意象”所创造的世界不同于现实,它不是让人们满足于眼前、当下的东西,而是超越现实,走向高远的人生境界与审美追求。

中国诗歌艺术创造的本体就是意象。

中国古代诗学的许多重要范畴,如情景、虚实、比兴、气韵等,都直接指向了诗歌审美意象的创造。

中国书法艺术本质上也是一门意象创造的艺术,这种意象创造可以从书法形意结合、重视笔力气势和线的表现力,讲究留白以及在字势结构与点画形态的表现上充分体现出来。

另如中国的音乐、中国的舞蹈、中国的绘画、中国的建筑,它们都不像西方传统艺术那样,以形式和形象模拟为中心,而是以形写神,情景融合、虚实相生,体悟生命节奏,传达宇宙人生的生命与生气,所以在本质上也是一种意象创造的艺术。

弘扬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象之美,首先要发掘、展示传统“意象说”的现当代意义。

浙江省杭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浙江省杭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3学年第二学期杭州市高二年级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卷(答案在最后)考生须知: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考生相关信息,并填涂相应数字;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意象美学是中国当代美学的一个重要流派,相比中国当代诸多美学派别,意象美学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它将重点放在中国传统美学与艺术实践方面,重视中国传统意象美学理论的研究。

之所以重视传统意象美学理论研究,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深入研究和梳理意象理论的思想资源,对于把握中国古代美学的文化基因和美学思维特点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文化是尚象重象的文化,中国古代的思维方式包含着丰富的“象”的文化基因,这从远古时期的神话和器具意识的起源、以“象形”为基础的汉字构造、《易经》的卦象符号创造中就充分体现出来。

先秦哲学家和思想家正是在此基础上对“象”进行哲学阐释和理论超越,提出一系列重要命题与观点,如老子将“道”“气”“象”联结起来的哲学观念,庄子的“象周”命题和关于“言意关系”的理解,《周易》的“立象以尽意”“观物取象”哲学命题,先秦儒家以“象”比德和《诗》之“比兴”的观念等,对于中国古代意象理论和思维方式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并成为中国美学理论体系建构的活水源头。

其次,它可以使人们意识到中国古代艺术创造对于美学理论建构的重要性,将中国美学理论观念的研究与中国古代艺术审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宗白华提出,中国美学史的研究,不仅要注意理论形态的著作,而且尤其要重视几千年的艺术创造。

中国美学史面对的审美形态和艺术形态十分丰富,不仅有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诗、书、画、音乐、舞蹈、戏剧,而且有建筑、雕塑、陶瓷、玉器、青铜器等艺术审美形态,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重视审美意象的创造。

2021-2022学年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2021-2022学年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郫都区2021-2022学年度上期中期考试高一语文(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庚子岁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从武汉波及全国。

中国应对疫情的“战役”受到了来自全世界的关注。

尽管有一些国家针对中国断航、禁入、甚至辱华,但是,更多国家却是对中国伸出援助之手,其中,对中国援助最多、速度最快的国家,竟然是我们的老邻居日本。

何也?我们从公共关系角度可以分析其中奥妙。

借“道”——借抗疫之机积极表现。

公共关系的一个基本法则就是“时机原则”,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开展活动,进行传播,吸引公众注意,达到形象塑造的目的。

本次疫情是国人的不幸,但疫情无情,友邦有情。

我们回看日本在我国疫情出现后的表现。

在中国国内疫情愈发严峻的时刻,即1月23日10时起,武汉宣布“封城”,也正是在这一天的日本众议院全体会议上,安倍表示要全力支持北京方面抗击这次疫情,并且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

在1月25日凌晨时分,日本企业伊藤洋华堂公司就通过川航的东京——成都航班,将100万只口罩运抵成都双流机场,引来不少中国媒体与网友的关注。

这是中国最早收到的国际物资援助。

日本是中国疫情爆发后最早、最快、最大力度的援助国之一。

日本借“道”有路,借助中国疫情之道,铺平了两国友情之路,缝补了两国历史裂隙,不失为借道有方。

论“道”——助中国抗疫师出有名。

公共关系倡导互利共赢,在公共关系视域下,不论组织还是国家,相互间都是利益关系。

日本帮助中国抗击疫情,看似无私,实则双赢,尤其是对于日本恐怕是千载难逢的良机。

2020年滕州市墨子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2020年滕州市墨子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2020年滕州市墨子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别姬,别姬刘雨昕①长达数年的抗战最终落幕。

②月悬中天,星垂平野。

满江城口,十里无人的城墙下有一道身影,那人在月光下暴露无遗,他站立不稳,倒在地上,激起满地烟尘。

浑黄的酒液夹杂着泥土沾染上皱巴的军服,使得李玉狼狈不堪,他面色微醺,蒙眬间似乎瞧见城楼上的红衣翻飞。

隐隐听见清越的女声自天边而来,叫人分不清梦境与真实。

“乌江旁美人泣红瓣点点染血泪,银锋一闪恨别离,生生世世再难相见,曰虞兮曰霸王”萦绕耳边,浸入骨髓的《霸王别姬》,来自遥远的三年前。

哪怕是后来兜兜转转,种种是非,几次出生入死,也是枉然。

她血溅满江城,引得城民暴动,给了李玉出逃的机会,那般决绝。

③如今战火停熄,日本佬儿被中国军民打回老家的消息传遍了华夏大地,本该是让人欣喜的事,而李玉心中凭空生出三分苦涩、七分凄凉。

这场胜利,流了太多的血泪,牺牲了太多的人。

他只是一名小小的军官,和百姓们一样渴望太平安稳,好好活下去,吃饱穿暖便为最好。

④可李玉清楚地知道,别姬离去那日,她的眸子是凉的,无数大雨洗刷过的城墙下,还能闻到那股子腥甜。

当年李玉重伤,想通过地下党将情报送出城去,奈何行动暴露,日军封锁全城,大街小巷全是巡逻的日本兵,手上拿着刺刀,胸口挂着机枪,挨家挨户地搜。

官大的,坐着几个大铁皮摩托,“哄哄哄”压过马路牙子,搞得鸡飞狗跳,人心惶惶。

⑤别姬将李玉藏在了红阁,化装成了白净小生,才逃过一劫。

中日战事吃紧,日方占着城,这持久战是打不得的,越拖伤亡越重胜算越小,他的情报显得尤为重要,必须赶紧送回军方。

还不待他行动,鬼子已经急了,像赶鸭子似的把老百姓从大小家中赶出来。

李玉成了热锅上的蚂蚁,不知所措。

⑥哪知转头便见别姬坐在凉椅上,小腿一踢一踢的,半张脸掩在手执的戏谱中,笑得两眼弯弯,发出的声音闷闷的。

“别急,我已经想好送你出城的法子,你暂且喝杯茶冷静冷静。

2020届高考全国卷(二)语文试题及答案(逐题解析)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2020届高考全国卷(二)语文试题及答案(逐题解析)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2020届高考全国卷(二)语文试题及答案(逐题解析)人教版高三总复习2020届高考核心3套卷全国卷(二)语文【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百年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离不开对西方美学的借鉴,但这种借鉴乃是一个首先“学西”、继而“化西”的创造性现代转化的过程,某种意义上也是中西互鉴的特殊形态,从而达到中西美学不同程度的创新融合。

②中国现代美学主要奠基人之一的王国维,早在20世纪初,在译介叔本华悲观主义意志论哲学著述基础上,撰写了迥异于传统思想的《红楼梦评论》;借鉴康德美学“鉴赏判断的四个契机”说,首次提出“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也”的重要主张,并建构起具有中国传统特质的“古雅”说;借鉴德国古典美学诸家,对中国古典美学尤其是先秦道家美学思想作了深刻反思,自觉把二者加以融会贯通,写出了《人间词话》这一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之作,创建了以“境界”为核心范畴、意蕴丰厚的创新美学体系,对传统的“意境”说作出了具有现代性的创造性开拓。

王国维之所以在融通中西上作出如此巨大的贡献,与他具有超越中西学术二元对立的现代视野有密切关系。

他主张“学无中西”,批评持中学、西学二分的“俗说”,“虑西学之盛之妨中学,与虑中学之盛之妨西学者,均不根之说也”,认为“余谓中西二学,盛则俱盛,衰则俱衰,风气既开,互相推助。

且居今日之世,讲今日之学,未有西学不兴而中学能兴者,亦未有中学不兴而西学能兴者。

”这样一种关于中西学术互助、互动、互鉴、互促的精彩之论,至今仍不失其高远眼光和宏大气度。

③另一位中国现代美学的主要奠基人蔡元培,在国内最早全面介绍了康德的美学思想,对康德关于审美的四契机说,运用儒家思想作了“超脱”“普遍”“有则”“必然”的创造性阐述;从儒家以德为本的思想出发,借鉴康德有关思想并加以吸收融合,同时借鉴席勒的美育理论,强调“涵养德性,则莫如提倡美育”,进而提出了中国现代美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美育代宗教”说。

2020-2021学年太原市进山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2020-2021学年太原市进山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2020-2021学年太原市进山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警服李伶伶李剑从上班那天起,就没好好穿过警服,因为他不认为自己是个警察。

李剑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省公安大学,拥有过硬的身体素质和破案能力,以为毕业后会到公安局的刑侦大队工作,没想到被分配到一个街道的派出所当片警,整天处理一些鸡毛蒜皮的琐事,他很郁闷。

所长老陈知道他有情绪,找他谈了几次都没有效果,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随他去了。

这天接到一个报警电话,小区一位年近七旬的老太太家里遭盗窃,上锁抽屉里的银行卡、金项链和2000元现金被偷走。

接到报警后,老陈叫上李剑一起赶到案发现场。

老人住在二楼,门窗都完好无损,抽屉上的锁也没坏,屋里一切井然有序,也没留下指纹。

要不是家里的猫碰掉了放在桌上的烟灰缸,烟灰上留下一个陌生的脚印,老太太还不知道家里进了贼。

屋里没有监控录像,楼门口也没有,小区门口也没有,只有一个不完整的脚印和丢失的东西证明小偷来过。

老陈勘查完现场,看了李剑一眼说:“你觉得小偷是个怎样的人?”李剑说:“从现场情况和脚印看,是个男性惯偷,盗窃技术娴熟,还会开锁。

”老陈说:“惯偷作案前会先踩好点,老太太只是个普通的退休工人,他为什么会对她下手呢?”李剑说:“我刚才跟老太太聊天,了解到老太太的侄女最近在她家住,侄女是做生意的,有钱,开的车是宝马。

可能小偷踩点时误以为她是老太太的女儿,所以趁老太太遛弯时作案。

”老陈说:“你的分析很有逻辑,不过我的结论跟你正好相反,我觉得是熟人作案。

”李剑说:“怎么会是熟人呢?”老陈说:“现场纹丝不乱,像没被翻过,说明案犯知道东西在哪儿;门窗没有破损,说明案犯有这家的钥匙。

而他能在老人外出遛弯这半小时的工夫把东西偷走,说明他对老人的生活作息很熟悉。

这个人的身高不足一米七,体重不超过一百三十斤,年纪三十八岁左右。

”李剑说:“你怎么知道?”老陈说:“脚印告诉我的。

2021届吉安市白鹭洲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1届吉安市白鹭洲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1届吉安市白鹭洲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窗唐弢①细雨漾漾时我喜欢凭窗远望,一放晴,又不知不觉地靠近窗槛去,只有在刮风的日子里这屋子才关上窗,使内外成为不同的世界。

风从远处呼啸而来,窗使劲地抵御这袭击,让室内的温暖裹住我,我静静地坐着,缅怀睛日的楼台和雨中的烟雾。

——感谢窗,通过这小小的方框让我曾有无数的感受。

试设想牢狱里的囚犯神往于壁上的窗洞,自由在窗的背后,而光明恰又从窗间传进来。

世上的高墙头曾隔绝人们多少好梦,幸而还有这小小的窗,代表着希望与安慰。

当你在人生的旅途上徘徊,终于陷入黑暗的深谷时,你不也希望有这么一个窗吗?生老病死,一切人世的琐事围绕着你,你不也希望有一个小小的窗,可以探首人生的域外吗?忽浪②!谁家的窗玻璃碎了。

我抬起头,暗沉沉的天,柳枝发狂地飞舞,一定的,风暴已跨过战败的窗棂而冲散人的温暖。

我伸伸腰。

像一个倔强的灵魂,我的窗挣扎着,咯吱咯吱地叫。

从窗槛向外望,我看见邻家紧闭着的窗,挟在风势里的急雨打上去,织成一串串流珠,飞落在黄昏的黑暗中。

窗内满是灯光,洁白的窗帘低垂着,窗帘上有人影,在临窗的一角停住了,许久许久地没有动。

是听雨呢,抑是在默默地占卜着远人的归期?我替这黑影造出故事,像诗人波特莱尔③一样,我念给自己听,而又为自己造出的故事落泪了。

我凝想着,就在凝想里看见波特莱尔先生,这个乖僻的恶魔诗人,他睁大令人战栗的眼睛,扶住手杖,缓缓地从街的这头走到那头去,仿佛是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

夜深了,街上一片静寂,偶尔从人家窗子里漏出一点灯火,一些男的、女的、中年的或者老年的影子。

诗人在每个窗前徘徊,替每个窗内人编造故事,独个儿念着:“这是一个寡妇……”他喃喃说,“二十年前她死去丈夫,正当新婚后的第六天。

随后她嫁过两次:第一次是木匠,一个终日酩酊的酒鬼。

有一晚他从工场回来,喝得大醉了,一脚跺入水塘,第二天有人发现他倒种在淤泥里。

2020届安徽省铜陵市第十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卷及答案

2020届安徽省铜陵市第十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卷及答案

2020届安徽省铜陵市第十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卷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最近,读到国内几位名师有关《红楼梦》的整本书导读,都不约而同地把人物命名方式以及相关判词,当作理解小说人物和故事情节的关键。

关于人物的姓名,他们或以为给小说中的人物取姓命名是一门十分讲究的学问。

它往往起到点化人物、暗寓褒贬、活跃气氛,甚至是提纲挈领的作用,《红楼梦》中的谐音正是“这样”,或认为“这700多个人名,个个有讲究,个个凝结着作者的心血”。

诸如此类的夸张说法,虽不必过于较真,但用以指导普通读者和青年学生理解《红楼梦》,可能会出现某些偏差,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不错,《红楼梦》中部分人物的姓名,确实含有某种特殊功能,对理解作品或者人物有一定的指向性。

比如小说采用谐音方式,或者提示作者整体的创作原则,如甄士隐(真事隐)和贾雨村(假语存),或者点出了人物的特殊遭遇,如“娇杏”谐音“侥幸”,“冯渊”谐音,“逢冤”,“元、迎、探、惜''谐音“原应叹息”等。

虽然这似乎是小说中已然存在的事实,也是大家熟知的,但由此出发来理解人物。

总有贴标签的嫌疑,容易陷自己于教条主义的泥潭。

这里的关键在于,文学作品主要是以形象感人的,形象又是借助人物的生动具体的言行,通过展示特定情境中的复杂人物关系表现出来的。

对形象的鉴赏,哪怕用概念介入,也不能脱离形象,不能采用贴标签的方式来对形象加以一一对应或寓意上的一一落实,即使《红楼梦》人物的姓名在谐音上给人以某种暗示或寓意,但这种暗示和寓意仅仅代表着形象的某个侧面,况且也只是对部分人物形象的理解起指向性作用,而对另一些形象的理解作用甚微,甚至根本不起作用。

总体来看,《红楼梦》对一些相对次要或者边缘化的人物,用名字谐音方式突出其某方面的特征,以方便读者阅读,而最主要、最关键的人物,则较少给人以谐音双关方面的联想,力图以人物自身的言行来展示出形象的立体性,这是作者在处理数以百计的人物时,采取的一种基本策略。

2019-2020学年合肥工业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9-2020学年合肥工业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9-2020学年合肥工业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在某种程度上,粉丝处于“信息同温层”,深陷“信息茧房”。

久而久之就会形成错误的认知和行动:只有偶像的好是真的,无法接受外界对于偶像的任何“差评”;若有“差评”一定是别有用心的攻讦,必须群起而攻之。

作为一个“群体”,饭圈(粉丝群体)的理性指数不容乐观,此次肖战粉丝引发的风波,则是他们极端的一面。

但肖战粉丝的疯狂举动为偶像带来了什么?在圈地自萌、自娱自乐的时候,“虐粉①”可以“提纯”,偶像适当“被黑”反倒能激发粉丝的保护欲;可一旦粉丝逾越边界,也可能会导致负面效果。

因为对于一个流量明星来说,粉丝固然是基本盘,但决定流量生命力的,是我等路人。

粉丝的疯狂越是缺乏边界,偶像的路人感败光,偶像的下场越有可能“凉凉”。

一旦偶像在粉丝的助推下成为“全民公敌”,那么毁掉的不仅是别人热爱的东西,也可能亲手毁掉至爱的偶像。

(选自《肖战粉丝引风波:粉圈文化不能走火入魔》)材料二:偶像通过自身的特性吸引受众,加之“粉丝行为,偶像负责”的实践总结,似乎在偶像和粉丝之间构成了一种双向的权利义务关系,艺人和粉丝互为权利义务客体。

于是衍生出了“粉随正主”这一种偏向负面的观念。

但粉随正主的判断是不成立的,艺人和粉丝作为独立个体,并不因彼此之间单向的情感联系而对彼此的性质产生实质影响。

将“粉丝”和“饭圈”等同起来,同样存在逻辑瑕疵。

粉丝是一个相当广义的概念,而饭圈则是粉丝的一种活动形态。

粉丝文化的主要表征是个体借由所喜爱的客体进行自我表达,而饭圈则更倾向于一种功能性的存在。

粉丝文化就像公园里的英语角,三三两两聚集在一起谈论各自的话题,散去之后另可与他人组合再就新的话题展开交谈。

饭圈则是典型的福柯式场景,封闭且充满规训,是权力自我彰显的场域,蕴藏着走向排除异己的必然趋势。

(选自《当流动的粉丝遭遇封闭的饭圈》)材料三:此前,有媒体报道肖战的“私生饭②”冒用他的个人信息帮他更改了航班,如果是真的,这已经是比较严重的侵权行为。

2021年南京市玄武高级中学梅园校区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1年南京市玄武高级中学梅园校区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1年南京市玄武高级中学梅园校区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江边少年(节选)裘山山我曾经在十二岁的时候转学到一个小城。

小城依江而建,江是大江,江上船来船往,是小城通向外界的重要枢纽,我们班因此有很多船工的孩子。

他们的家在江边一个山坡上,几排整齐的平砖房自下而上。

据说是解放后政府为了让船工上岸而建的。

之前的船工和家人都生活在船上,孩子们也不去上学。

我去过那里,不是去玩儿,是去送成绩单。

我进初中就当了班长,期末考试结束,成绩出来,考得不好的学生总是把成绩单撕了。

班主任于是要我挨家去送,主要送后十名同学的。

其中有几个,就住在坡上那些平房里。

我的同桌刘大船家也在那儿。

他的脸庞黑黑的,鼻头圆圆的,一点儿不帅,而且一到冬天就鼻涕不断。

班主任让我和刘大船同桌,是希望我帮助他,那时候叫“一对一,一对红”。

可是我连看都不想看他,更别提帮他了。

谁和他一对红呀,他那么黑。

他也不指望我帮他,他一上课就睡觉。

不过我瞧不起他,不是因为他流鼻涕和睡觉,而是另一件糗事:一开学学校打预防针。

轮到我们班时,他撒腿就跑,班主任靳老师满操场追他,把他揪回教室,他一直发出瘆人的号叫,挥胳膊蹬腿的。

后来是体育老师死死按住他,才把针打了。

啧啧,亏他长那么高那么壮。

我打针的时候,不但主动卷起袖子伸出胳膊,我还敢盯着医生把针扎进胳膊里,有什么大不了的。

有一天,我去给刘大船送成绩单,结果他妈妈狠狠地说了他一顿,我担心他妈妈会因为成绩的事情打他。

第二天我看到刘大船,我小心翼翼地、又有些期待地问他,你妈打你了吗?他说,打啥子打?她敢!为什么不敢?我很好奇。

他说,我比她强多了,她连加法都不会做,她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

我说,那你爸呢?他说,我老汉儿在水上。

他管爸叫老汉儿,而且永远都是这句话:我老汉儿在水上。

后来我读《水浒》,读到那个“水上漂”张顺,就会想起他老汉儿。

不过我无法想象他老汉儿是个“浪里白条”,应该是“浪里黑条”才对。

《什么是意境》阅读答案

《什么是意境》阅读答案

《什么是意境》阅读答案《什么是意境》阅读答案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

其实这种解释应该是从近代开始的。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使用了“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释就是情景交融。

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

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

那么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是什么呢?唐代刘锡有句话:“境生于象外。

”“境”是对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这种象外之“境”才能体现作为宇宙的本体的“道”。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西方古代艺术家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

而中国艺术家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逼真、很完美。

相反,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王之《兰亭集序》所说,在于可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

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

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这一点上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

所以,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

清代王夫之就比较过杜甫的诗和王维的诗。

他认为杜甫诗的特点是“即物深致,无细不章”,有人写诗就怕写不逼真,杜甫则太逼真了。

“两则材料中意境的含义是否一致”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两则材料中意境的含义是否一致”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题。

材料一:什么是意境?人与世界接触,因关系的层次不同,可有五种境界:(1)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2)因人群共存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境界;(3)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境界;(4)因穷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学术境界;(5)因欲返本归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

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

但介乎后二者的中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

艺术境界主于美。

所以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

瑞士思想家阿米尔(Amiel)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

”中国大画家石涛也说:“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

”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

意境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品。

王安石有一首诗:“杨柳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

三十六陂春水,白头相见江南。

(《题西太一宫壁二首(其一)》)”前三句全是写景,江南的艳丽的阳春,但看了末一句,全部景象遂笼罩上,啊,渗透进,一层无边的惆怅,回忆的愁思,和重逢的欣慰,情景交织,成了一首绝美的“诗”。

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同时也透入了最深的景,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因而涌现了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为人类增加了丰富的想像,替世界开辟了新境,正如恽南田所说“皆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这是我的所谓“意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唐代画家张璪这两句训示,是这意境创现的基本条件。

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自然美范畴

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自然美范畴

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自然美范畴
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自然美范畴包括天然美、意境美和道。

1. 天然美:这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基石,强调人的内在天性之美,追求自然、纯真、朴实和和谐。

天然美不仅关注个体的内在品质,还强调人际关系和社会伦理的和谐,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理解。

2. 意境美: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概念,强调艺术作品中所表现出的诗情画意、含蓄韵味和哲理思考。

追求意境美的目的在于揭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内在联系,以达到审美体验的高度。

3. 道:这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灵魂,源于道家哲学,强调天人合一、顺应自然。

总之,中国古典美学中的自然美范畴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欣赏的。

2021年株洲市第七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1年株洲市第七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1年株洲市第七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梁衡①像一场战争突然结束,2014年林区宣布了禁伐令,喧闹的伐木场顿时门前冷落车马稀。

在打扫“战场”时,人们意外地发现了一片原始林。

2016年盛夏时分我有缘造访了这最后的一片原始林。

②虽然天正降大雨,我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向林地进发,不一会儿就消失在茫茫林海中。

③正走着,忽然听见右边不远处有哗哗的流水声。

踩着朽木、草墩,钻过横七竖八的灌木。

忽然眼前一亮,一条溪流从山上奔腾而下。

眼前这条溪流无法与我见过的任何一条流水相比较,因为它没有留下一丝人类活动的痕迹。

仰望山顶只见远远近近的山、层层叠叠的树、朦朦胧胧的雨,半山一道歪歪斜斜的激流,跌跌撞撞地碰着那些大大小小、圆圆滚滚的石头,或炸起雪白的浪花,或绕行成一条飘飘的哈达。

④我们退回老林,雨时停时下,云忽开忽合,大家就举着手机、相机抓紧时间照相采景。

⑤人类虽然早已进入现代文明,但是总忘不了找寻原始。

这是因为它,一是大自然的原点,可由此研究自然界的进化,包括人类自己;二是人类走出蛮荒的出发的起点,是生命的源头,我们有必要回望一下走过的来路。

判断一个地方是不是够原始,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看有没有人的痕迹。

从纯自然的角度来说,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种种干扰和玷污。

所以探险家总是去寻找那些还没有人文污染过的地方。

没有人来过,无路;奇景第一次示人,无名;前人没有留下诗词,无文。

今天我们进入的正是这种“三无”之境,只有你与自然在悄悄地私语。

⑥虽是来看原始森林,但先要说一说这里的石头。

国内很有名的一处石景便是云南的石林,那是一片秀气的石柱。

还有贵州天星桥,那是喀斯特地貌特有的精巧。

而这里的石头一律是巨大坚硬的花岗岩,浑圆沉稳,高大挺拔,无不迸放着野性。

石的分布无一定规则,或独立威坐,或双门对峙,或三五相聚,或隔岸呼唤,各具其态。

【高中议论文阅读】材料分析概括题(15分)“意境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阅读答案

【高中议论文阅读】材料分析概括题(15分)“意境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阅读答案

【高中议论文阅读】材料分析概括题(15分)“意境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阅读答案材料分析概括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26题。

意境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用心灵去关照外界对象,并在把握和领会对象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创造出来的新的意蕴和境界材料分析概括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26题。

意境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创造的一种新的意义和境界,是人们在把握和理解客观事物的基础上,用心呵护客观事物,充分发挥想象力。

首先,从审美活动的角度来看,意境超越了特定的有限形象、事件和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获得对整个生命、历史和宇宙的哲学理解和感受。

因此,这种超越将使唯美主义者超越当前的现实,进入一个自由的领域。

其次,人们在进行审美活动时,会通过时空的转换,将此时此地、当时此地的情感和场景融入同一个意境,使人们摆脱时空的限制和约束,获得审美精神自由。

通过时空的转换,我们可以做到“神在远方”,我们可以“想千年”,我们可以“看千里”,我们可以“在吟诵之间呼吸珍珠玉音”,我们可以“眉毛睫毛在前面,卷起风云的颜色”。

正如黑格尔所说,“美学具有解放性”。

此外,在审美活动中,人作为主体,审美对象作为客体,将在人们的意识形态领域创造一个完全独立于现实世界的审美世界和艺术世界。

“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就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就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24.依据文意,简要概括意境的三个特点。

(每点不超过6个字)(6分)答复:25.请具体解释“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在文中的意思。

(3分)答复:26.结合材料,请简要分析李商隐《夜雨寄北》一诗是如何通过时空转换构建完美意境的。

(6分)答复: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答案网整理24① 超越;② 融合(情感与场景的融合);③ 统一(主客体的统一)。

(每分2分)25.审美活动可以使人们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和束缚,得到审美的心灵自由。

(3分)26.诗人以当下的“巴山夜雨”(2分)为基础,通过时空的转换展望未来,讲述过去的“巴山夜雨”(2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境是中国美学的核心概念阅读答案从历史上看,西方美学长期专注于对美的研究。

尽管18世纪后,一些西方美学家开始将研究对象调整为趣味或感性认识,19世纪后有用审美经验研究来取代美的研究的趋势,20世纪后关于艺术定义的争论占据了美学的大部分内容,但是,从总体来看,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美可以说是西方美学的核心范畴。

什么是中国美学的核心范畴?有些研究者认为,美既然是西方美学的核心范畴,它也应该是中国美学的核心范畴,就像其他科学或学科的情形一样。

于是,他们以美为线索到卷帙浩繁的文本中去寻找美的思想。

结果令人失望,他们期待的深刻且丰富的美的思想并没有被发现。

这与中国独特的艺术传统和丰富的艺术宝库很不相称。

按理,不应该出现这种美学理论与艺术实践不相匹配的情况。

20世纪上半期活跃的美学家王国维、邓以蛰、宗白华等人发现,中国美学的核心范畴可能不是美,而是意象、意境、气韵等独特概念。

通过这些概念,他们发现了辉煌灿烂的中国美学宝库。

意境使人超越有形的局限中国美学的核心概念不是美而是意境,这一点已经成为中外学者的共识。

那么,什么是意境?它与美相比,究竟有何不同?对于这个问题,既可以通过追溯中国美学史来回答,也可以通过与西方美学的比较来回答。

从中国美学史来看,意境与意象和象等概念相关。

在《易传》中,象是与形对照起来界定的:“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

”象与形相比,有虚与实、动与静的区别。

象比形更虚灵、更生动。

象还有另外一个用法,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想象”。

《韩非子·解老》中对象做了这样的解释:“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

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

”比较起来说,眼见的形为实,意想的象为虚。

正因为想象的介入,象变得更加虚灵、生动和非现实。

顺着这个思路,可以说意象比形象更虚灵、更生动。

正因为如此,意象专指诗歌和绘画等艺术形式所创造的审美对象,它可以是虚构的、想象的,总之,是非现实的。

形象多指现实中的事物的形状。

形象可以是审美欣赏的对象,从而转化为意象。

比如,在文学形象这种说法中,形象就是审美对象,可以包含虚构和想象的成分。

不过,形象也可以是非审美活动的对象。

比如,在测量活动中,形象就表现为客观的形状。

意象是审美对象,也是艺术创造的目标。

通过意象,我们可以将审美与非审美、艺术与非艺术区别开来。

既然意象已经将审美和艺术从其他人类活动中区别开来,为什么还需要意境?究竟什么是意境?尽管境与象关系紧密,但它与象不同。

中国传统美学中,有“境生于象外”“象外之象”等说法。

由此可见,境不是个别的象,而是个别的象的放大或延伸,是不能对象化的境域或者世界。

世界不是对象,不能与自我相对,因为自我始终是在世界之中存在,不能越出世界而存在。

从这种意义上说,意境比意象要大。

意境不仅大于意象,而且高于意象。

与具体的意象相比,非对象化的意境更加抽象和虚灵。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意境也有境界的意思。

有意境就意味着境界更高,更有形而上的意味。

正因为如此,叶朗认为,意境是意象中最富有形而上意味的一种类型。

对意境的欣赏,能够使人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意境不仅往广大的方面蔓延,而且往高深的方面伸展,由此意境类似于古人心目中的宇宙,即“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

意境是宇宙,但它不是物理学上的宇宙,而是心灵的宇宙,是精神生活的宇宙。

中国艺术家创造出有意境的艺术作品,目的是安顿我们的心灵,安顿我们的精神生活。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蔡元培看到了艺术和美育所具有的宗教功能,提出了著名的“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

(节选自《人民日报》(2015年05月12日14版)有删改) 1.下列有关于“意境与意象”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A.意境可以使人超越有形的局限。

经过许多研究者的论证,中国美学的核心观点不属于西方美学以“美”的范畴,这是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根本性的区别。

B.“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说明意象与形象之间的区别在于虚、实、动、静的不同。

但相比之下,象比形更虚灵、更生动。

C.意象专指诗歌和绘画等艺
术形式所创造的审美对象。

意象是审美对象,也是艺术创造的目标,有了意象,我们就可以区别审美、非审美;艺术、非艺术之间的关系。

D.意境与具体意象相比,非对象化的意境更加抽象和虚灵,有境界就意味境界高,这是意象所不及的,正因为如此,许多研究学者认为:意境缘起于意象,但却高于意象。

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美学确立以“美”作为其核心范畴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18世纪,西方美学家着眼研究对象的趣味与感性,19世纪用审美经验取代“美”,20世纪对艺术定义进行争论,但最终还是确定了“美”的核心地位,这证明“美”这一概念始终是西方美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B.对于象与实《韩非子·解老》中作了诠释,具体说明了象与实的关系:眼见的形为实,意想的象为虚,由于想象的介入,使得象变得更加虚灵、生动、非现实。

C.世界与我共存在,自我不能与世界相对,也不能越出世界而存在。

与此而言,境与象关系密切,但相比之下,意境却比意象要更大。

D.意境一词与古人心中所述宇宙相同,但意境之宇宙并非物理意义上的宇宙,在欣赏境界时,可以使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美学的核心概念是:意象、意境、气韵。

但作者并未在此文提及气韵的概念与定义,而是主要分析意象与意境,但气韵与意象与意境的关系却密不可分,正因为这三个基本概念,我国研究学者们发现了辉煌灿烂的中国美学宝库。

B.虽然意象比形象更虚灵,生动,但形象在非审美活动中有其独特的‘个性’,可以客观地反映测量活动中的形状。

所以,在诗歌与绘画等艺术作品中,不仅有意象更有形象,往往两者可以混合共用。

C.意境和意象的关系密不可分,意境是意象中的一种特殊的类型,我们可以通过对意境的欣赏收获许多意象所不包含的内容,亦即使人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与空间。

D.艺术作品中引入意境这一元素是十分重要的。

意境不仅仅属于中国美学的核心概念,而且在其融入的艺术作品中,使得艺术作品带有现实意义,比如:安顿我们的心灵,安顿我们的精神生活等。

1.D(D选项中许多研究者认为表述有误,文中说的只是叶郎的观点,并不代表整个学术界。

) 2.A(A项中始终一词绝对化,与前文所述内容冲突,在这里只能说明在总体上“美”是西方美学的核心范畴,而不能说“美”始终是西方美学研究不可或缺的元素,因为这期间也有过很多次调整,探索。

) 3.B(B项中混合使用表述有误。

意象是抽象化的概念,而形象是具体的概念,虽然不能否认两者一定不能同时使用,但是文中并没有十足的理论来支持这一观点。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