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六年级上册人与自然教案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上册人与自然教案

六年级上册人与自然教案

六年级上册人与自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2)掌握保护自然环境的基本方法和建议。

(3)了解我国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法律法规。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能够从生活中发现环境问题。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保护环境。

(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学会与他人共同探讨环境问题。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2)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环保活动。

二、教学内容第1课时:人与自然的关系1. 导入: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2. 新课导入:讲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如工业污染、森林砍伐等。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环境问题,如雾霾、水污染等,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4. 小结: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第2课时:保护自然环境的方法和建议1. 导入:讲解保护环境的基本方法,如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等。

2. 小组讨论:让学生提出身边的环境问题,并共同探讨解决方法。

3. 实践活动: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从生活中实践保护环境的方法。

4. 小结:总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方法。

第3课时:我国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法律法规1. 导入:讲解我国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

2. 案例分析:分析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法律的重要性。

3. 小组讨论:让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4. 小结:强调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重要性。

第4课时:环保意识与社会责任1. 导入:讲解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的概念。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环保行动和感受。

3. 实践活动:组织一次环保主题活动,如植树造林、清理垃圾等。

4. 小结:总结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第5课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 导入:讲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概念。

六年级上册人自然社会教案

六年级上册人自然社会教案

六年级上册人与自然社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基础2.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3. 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2. 难点: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提问“什么是自然?自然对人类的重要性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2. 讲解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介绍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 分析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

4.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环境,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

5.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环保经验和想法。

6. 总结课堂内容,强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认识到环境保护的紧迫性。

2.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环保行动,积极改变生活方式的意识。

3. 引导学生学会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七、教学内容1.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2. 环境保护的紧迫性3. 从日常生活中做起,保护环境八、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认识到环境保护的紧迫性。

2. 难点: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环保行动,积极改变生活方式的意识。

九、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2. 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环境保护的紧迫性。

3. 采用实践教学法,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学会保护环境。

十、教学步骤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提问“我们能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引导学生思考。

六年级上册人自然社会教案

六年级上册人自然社会教案

六年级上册人与自然社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尊重生命的情感。

3. 提高学生环保意识,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环保活动。

4.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创新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自然界的奇迹:了解自然界的多样性,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2. 大自然的危机:分析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认识环保的紧迫性。

3. 珍爱生命:学习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关爱动植物。

4. 绿色行动:探讨环保行动的方式,制定个人环保计划。

5.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学习生态文明理念,构建和谐社会。

三、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环保的重要性。

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环保问题,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3. 角色扮演:模拟环保场景,提高学生参与环保的积极性。

4. 课题研究:引导学生进行环保课题研究,培养探究能力。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环保活动,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环保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参与环保活动的积极性。

3. 学生环保意识的提高。

4. 学生合作、探究、创新能力的提升。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自然界的奇迹2. 第二课时:大自然的危机3. 第三课时:珍爱生命4. 第四课时:绿色行动5. 第五课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六、教学内容6. 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探讨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了解我国资源国情。

7. 环境保护法:学习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

8. 环保科技:介绍环保科技的发展和应用,激发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

9. 环保志愿者:学习志愿者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10. 地球日与环保行动:了解世界地球日,组织学生参与环保活动,提高环保意识。

七、教学方法1. 视频教学:播放环保相关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 专家讲座:邀请环保专家进行讲座,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3. 小组竞赛:开展环保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与自然教案

人与自然教案

人与自然教案【教案】人与自然教学目标:1. 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人类对自然的影响;2. 探索人类应该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保护自然环境;3.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准备:1. 图片、视频和实物等教具,以展示与自然相关的内容;2. 课件或黑板,用于记录和展示学生的思考和讨论结果。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引入话题:以图片或视频等形式呈现美丽的自然风光,引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你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请用几个词语或短语来形容。

二、知识输入(15分钟)1. 分享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了解人类对自然的依赖和影响。

例如,人类依赖自然的资源和环境,同时也通过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对自然造成破坏,导致环境问题等。

2. 展示案例:展示一些真实的案例,如雾霾的形成、野生动植物灭绝等,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

三、思考讨论(30分钟)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由讨论人类应该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保护自然环境。

2. 提问引导:通过一些问题的引导,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如:(1)你认为如何平衡人类的需求和自然的保护?(2)你能列举一些保护自然环境的措施吗?(3)为什么我们要保护濒危动物和植物?(4)你认为个人应该如何参与环境保护?四、小结(10分钟)1. 思维导图或总结: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制作思维导图或总结表格,梳理出学生的观点和措施。

2. 引导学生反思:你在今天的讨论中有什么心得和收获?你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参与环境保护?3. 引出下节课内容:下节课我们将学习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

拓展延伸:1. 实地考察:将学生带到自然环境中,如公园、自然保护区等,加深他们对自然的认识和珍惜之情;2. 开展环保活动:组织学生开展环保宣传、垃圾分类、植树造林等实际行动,培养他们的环保责任感;3. 作文或展示: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作文或制作展板,展示他们的观点和提出对环境保护的建议。

六年级上册人自然社会教案(汇编)

六年级上册人自然社会教案(汇编)

六年级上册人自然社会教案(汇编)第一篇:六年级上册人自然社会教案六年级人、自然、社会教学计划一、教材指导思想人、自然、社会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内容有浙江沿革、环境、文化、经济、和谐、历史等主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知识的渴望越来越激烈,对人的自身素质越来越高,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学好语文,数学,还要学好人、自然、社会知识。

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已知经验和学习积极性。

重视实践活动,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将查找资料、实地调查、参观访问、出黑板报、组织辩论赛,课本剧表演、实地体验等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以优化教学效果。

与学校的班队活动、户外活动紧密结合、与地图、电影、电视及其他学科的学习有机地整合,拓展地方课程的时空领域。

提高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二、学生学习背景情况分析:人与自然社会,我是第一次接触,在通读教材和了解了该级段六年级学生的情况后,我发现:《人自然社会》包含的内容非常的丰富,是学生在初步学习语文数学后,使学生开拓视野,以便更好的接触和认识社会,提供了非常好的载体。

通过人自然社会课学习,能学到很多知识,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并初步学会正确地观察社会、认识社会和适应社会生活的初步能力,让学生努力使自己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公民。

通过认真的组织教学,学生一定能喜欢人、自然、社会这门课。

据了解该六年级段学生学习基础比较扎实,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习惯都比较好。

三、学习目标:本学期对学生进行细致耐心地说服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自觉完成老师交给的学习任务。

让学生觉得人自然社会在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为了今后的学习生活,我们必须学好人自然社会。

通过教学,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并初步学会正确地观察社会、认识社会和适应社会生活的初步能力,他们也努力使自己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公民。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案(全册)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案(全册)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案(第一部分)第一章:人与自然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1.2 教学内容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保护环境的方法和措施1.3 教学步骤引入话题:人与自然的关系讲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环境总结保护环境的方法和措施1.4 教学评价学生能够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学生能够提出保护环境的方法和措施。

第二章:我与集体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集体的意义,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活动的意识。

2.2 教学内容集体的意义学生在集体中的作用积极参与集体活动的意义2.3 教学步骤引入话题:集体的意义讲解学生在集体中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积极参与集体活动总结积极参与集体活动的意义2.4 教学评价学生能够理解集体的意义,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

学生能够提出积极参与集体活动的方法。

第三章:我与社会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

3.2 教学内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学生在社会中的责任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意义3.3 教学步骤引入话题: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讲解学生在社会中的责任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总结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意义3.4 教学评价学生能够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

学生能够提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方法。

第四章:自尊与尊重他人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自尊的意义,认识到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自尊和尊重他人的意识。

4.2 教学内容自尊的意义尊重他人的重要性尊重他人的方法4.3 教学步骤引入话题:自尊的意义讲解尊重他人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尊重他人总结尊重他人的方法4.4 教学评价学生能够理解自尊的意义,认识到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学生能够提出尊重他人的方法。

第五章:诚实与信任5.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诚实的意义,认识到信任的重要性。

六上《人、自然、社会》教学计划及教案

六上《人、自然、社会》教学计划及教案

六上《人、自然、社会》教学计划及教案第一章:人与自然的关系1.1 教学目标1. 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保护自然的重要性。

2. 学会尊重生命,关爱环境。

1.2 教学内容1. 人与自然的关系概述2. 保护自然的方法和意义3. 环保意识的培养1.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人与自然的关系,阐述保护自然的意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环保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自然。

1.4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讨论人与自然的关系。

2. 讲解知识点:讲解保护自然的方法和意义。

3. 案例分析:分析环保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自然。

4.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悟,提出环保行动计划。

第二章:社会的构成与发展2.1 教学目标1. 了解社会的构成要素,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

2.2 教学内容1. 社会构成要素:人口、资源、文化、政治、经济等。

2. 社会发展规律: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

2.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社会构成要素和社会发展规律。

2. 小组讨论法:讨论社会公德的重要性,分享合作与沟通的经验。

2.4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讨论社会的构成与发展。

2. 讲解知识点:讲解社会构成要素和社会发展规律。

3. 小组讨论:讨论社会公德的重要性,分享合作与沟通的经验。

4.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悟,提出改进的建议。

第三章: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3.1 教学目标1. 理解人际关系的含义,学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3.2 教学内容1. 人际关系的含义:人际关系的类型,人际关系的意义。

2.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尊重与理解,沟通与交流。

3. 处理人际关系中的问题:解决冲突的方法,增进互信的措施。

3.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人际关系的含义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方法。

2. 角色扮演法:模拟人际关系中的场景,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3.4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讨论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

2. 讲解知识点:讲解人际关系的含义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方法。

六年级上册人与自然教案

六年级上册人与自然教案

六年级上册人与自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2)掌握保护环境的基本方法和建议。

(3)了解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

(2)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第1课:人与自然的关系1.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2. 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第2课:保护环境的基本方法和建议1. 减少污染排放2. 节能减排3. 垃圾分类与回收第3课: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政策1.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2.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第4课:生态环境问题的案例分析1. 分析典型案例,了解生态环境问题2. 讨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方法第5课:青少年如何参与生态环境保护1. 青少年环保行动的意义2. 青少年环保行动的建议三、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保护环境的方法和建议,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4. 课堂互动:设置问题抢答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评价1.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作业等方式评价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

2. 能力培养:评价学生在案例分析和讨论中的表现,考察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态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六年级上册人与自然》2. 课件:人与自然关系、生态环境保护等图片和视频素材。

3. 案例资料:生态环境保护案例及相关新闻报道。

4. 作业纸:用于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和作业。

教学安排:每周一节课,每节课40分钟,共5节课。

六、教学活动设计第1课:人与自然的关系1. 导入:通过展示自然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引出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教案范文

人与自然的教案范文

人与自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1. 采用讨论、探究、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2. 运用案例分析、小组合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行动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情感。

2. 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了解自然环境1. 导入:介绍地球的自然环境,让学生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2. 讲解:讲解自然环境的特点和价值,分析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第二课时:人类与自然的关系1. 导入:讨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2. 讲解:分析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阐述保护环境的意义。

第三课时:环保意识与行动1. 导入:介绍环保意识的概念,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

第四课时:珍爱生命1. 导入:讨论珍爱生命的意义,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

2. 讲解:分析人类活动对生命的影响,引导学生尊重生命、保护生命。

第五课时:可持续发展的观念1. 导入:讲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2. 讲解:分析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小组合作: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沟通、协作、创新能力等。

3. 课后实践:检查学生课后环保行动的实施情况,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1. 教材:《人与自然》教材或相关环保教材。

2.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

3. 视频资料:选取与人与自然关系相关的视频资料,用于导入和案例分析。

五、教学建议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验环保行动。

2.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六上《人、自然、社会》教学计划及教案

六上《人、自然、社会》教学计划及教案

六上《人、自然、社会》教学计划及教案第一章:人与自然的关系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1.2 教学内容: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历史和发展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保护环境的重要性1.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讨论、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

1.4 教学资源:案例材料、图片、视频等。

1.5 教学步骤:1.5.1 导入:通过展示自然景观图片,引起学生对自然的兴趣。

1.5.2 讲解:讲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分析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1.5.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1.5.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保护环境的方法和措施。

第二章:社会的构成与发展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社会的构成要素,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

培养学生对社会发展的认识和思考能力。

2.2 教学内容:社会的构成要素:人口、资源、环境、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

2.4 教学资源:案例材料、图片、视频等。

2.5 教学步骤:2.5.1 导入:通过展示社会发展历程的图片,引起学生对社会发展的兴趣。

2.5.2 讲解:讲解社会的构成要素,分析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2.5.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

2.5.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和挑战。

第三章:人的成长与全面发展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的成长过程,认识到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自我发展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人的成长过程: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全面发展的意义和方法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小组讨论、个人反思等教学方法。

3.4 教学资源:相关阅读材料、图片、视频等。

3.5 教学步骤:3.5.1 导入:通过展示人的成长过程的图片,引起学生对个人成长的兴趣。

3.5.2 讲解:讲解人的成长过程,分析全面发展的意义和方法。

六年级上册人自然社会教案

六年级上册人自然社会教案

六年级上册人与自然社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大自然的声音》2. 课文《只有一个地球》3. 课文《这片土地是神圣的》4. 环保实践活动5. 小组讨论与分享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通过课文学习,让学生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2. 难点: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情感,以及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感受。

3. 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环保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大自然的美景,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学习课文《大自然的声音》: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了解大自然的声音,认识到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3. 学习课文《只有一个地球》:让学生了解地球资源的有限性,认识到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4. 学习课文《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引导学生了解土地的珍贵,培养学生热爱土地的情感。

5. 环保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垃圾分类、植树造林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6. 小组讨论与分享: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讨论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分享自己的感悟。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自然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2. 邀请环保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深入了解环保知识,提高环保意识。

3. 开展环保主题活动,如低碳生活倡议、环保绘画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环保热情。

七、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的课文学习情况,关注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的环保实践活动,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环保意识。

3. 评价学生的作文,了解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考和感悟。

八、教学反馈与调整1.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六年级上册人与自然教案

六年级上册人与自然教案

六年级上册人与自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保护自然的重要性。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讨论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人与自然的关系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保护自然的意识。

2. 第二课时:生态环境的破坏与保护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的现状及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3. 第三课时:生物多样性保护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行动。

4. 第四课时: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

5. 第五课时:环保行动从我做起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责任。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付诸实践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的现状及问题。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4. 利用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如观点阐述、合作态度等。

3. 实践作业: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环保行动计划的制定与执行等。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六年级上册人与自然》2. 课件: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环境现状、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3. 视频资料:生态环境破坏与保护的实例。

4. 实践活动材料:如环保手工制作、户外环保活动等。

六、教学进程第一周:1. 第一课时:人与自然的关系(第1-2课)2. 第二课时:生态环境的破坏与保护(第3-4课)第二周:3. 第三课时:生物多样性保护(第5-6课)4. 第四课时: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第7-8课)第三周:5. 第五课时:环保行动从我做起(第9-10课)6. 实践活动:参观当地公园或自然保护区,进行环保实践七、教学建议1. 针对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年级上册人与自然教案

六年级上册人与自然教案

六年级上册人与自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保护自然的重要性。

(2)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3)掌握一些基本的环保知识和技能。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能够从生活中发现生态环境问题。

(2)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学会简单的环保技能。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2)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人与自然的关系(1)导入:通过讨论人与自然的关系,引出本课主题。

(2)讲解:介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分析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

(3)互动:学生分享自己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讨论如何保护自然。

2. 第二课时: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其影响(1)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生态环境问题的实例。

(2)讲解: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如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等,并介绍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互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了解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3. 第三课时:环保知识和技能(1)导入:通过讲解环保知识的重要性,引出本课主题。

(2)讲解:介绍一些基本的环保知识,如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等,并示范一些简单的环保技能。

(3)互动:学生分组实践,学习并掌握一些环保技能。

4. 第四课时:创新环保行动(1)导入:通过讲解创新环保行动的意义,引出本课主题。

(2)讲解:鼓励学生发挥创意,提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创新方案。

(3)互动: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一个创新方案进行实践操作。

(2)讲解: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保护自然方面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其影响、环保知识和技能等。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3.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分组实践,学习并掌握一些环保技能。

六年级上册人与自然教案

六年级上册人与自然教案

六年级上册人与自然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人与自然的关系教学重点: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2. 第二课时:关爱大自然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3. 第三课时:和谐相处4. 第四课时:环保行动教学重点:了解环保知识,学会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

5. 第五课时:案例分析教学重点:分析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案例,引导学生从中吸取教训。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讨论、讲解、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2. 讲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3. 分享环保知识,引导学生学会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

4. 分析案例,让学生从中吸取教训,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五、课后作业:1.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如何在生活中保护环境。

2. 调查身边的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了解他们的环保行为。

4. 参加一次环保活动,如植树、清理垃圾等。

5. 和家长一起制定家庭环保计划,并付诸实践。

六、第六课时:生态环境的现状与挑战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当前生态环境面临的严峻问题。

2. 培养学生关注生态环境、积极参与环保行动的意识。

教学内容:1. 生态环境的现状:水资源、土地资源、空气质量、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严峻问题。

2. 生态环境的挑战: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问题。

2. 利用数据、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生态环境的现状与挑战。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环境的现状与挑战。

人与自然教案范文

人与自然教案范文

人与自然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与自然"的概念,并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其能够理解自然规律,从而更好地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3.情感目标:通过对自然的认识和感悟,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保护自然环境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帮助学生理解"人与自然"的概念。

2.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2.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四、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

2.展示素材:自然景观图片、生物标本等。

3.讲解工具:黑板、多媒体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自然景观视频,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绚丽多彩。

引导学生讨论自然对生物和人类的重要性。

2.知识讲解(15分钟)a.通过展示自然景观图片,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包括陆地、水域、大气等,并帮助学生认识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这些自然资源。

b.讲解"人与自然"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通过讲解一些例子,如人类依赖自然提供的食物、水等,同时人类的活动也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影响,例如污染、砍伐森林等。

帮助学生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3.讨论与思考(15分钟)分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a.自然环境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b.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有哪些影响?c.人类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4.案例分析(20分钟)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选择一个实际案例,分析其中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并找出案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例如,地河水污染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以及如何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

5.总结归纳(10分钟)帮助学生总结今天所学的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人与自然教案

人与自然教案

人与自然教案教案名称:人与自然教学目标:1. 了解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以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2. 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积极参与环保活动。

3. 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

教学内容:1.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2. 环保知识介绍- 节约用水- 节约用电- 减少污染- 绿化环境- 垃圾分类3. 环保行动的重要性- 环保行动对保护地球的意义- 学生如何积极参与环保行动教学步骤:Step 1:引入(10分钟)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等形式展示自然环境的美丽以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情况,引起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Step 2:知识讲解(15分钟)教师介绍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包括自然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以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说明。

Step 3:环保知识介绍(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几个常见的节约和环保知识,包括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减少污染、绿化环境和垃圾分类等。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图片或实例的形式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Step 4:讨论与思考(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 自然环境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重要影响?2. 你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节约能源和环保?Step 5:环保行动的重要性(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环保行动对保护地球的重要性,强调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环保行动,保护地球家园。

Step 6:小结与展望(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总结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环保知识。

同时,鼓励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教学资源:1. 图片或视频素材,用于展示自然环境的美丽以及破坏情况。

2. 环保知识介绍的相关图片或实例。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参与讨论和思考的积极性,评估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程度。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如何保护环境的小作文,以检查学生对环保知识的掌握情况。

(部编版)《人与自然》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版)《人与自然》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版)《人与自然》优秀教学设计一、设计目标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人与自然》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全面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保护自然环境的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2. 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3. 环境污染与生态平衡4. 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三、教学策略1. 多媒体教学:采用图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材料,生动直观地展示人与自然的关系及环境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开展小组活动,促进学生思维和交流能力的发展。

3. 观察实践: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地考察,观察自然环境、野生动植物及其保护情况,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

4. 探究式研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活动安排第一课时: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1. 活动1:播放相关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2. 活动2:小组讨论,就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展开辩论。

3. 活动3:展示学生选做的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调研报告。

第二课时: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1. 活动1:观看图表和图片,了解不同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 活动2:小组合作,设计一个解决资源浪费问题的方案,并进行展示。

3. 活动3:学生在家中观察自然资源的利用情况并撰写观察报告。

第三课时:环境污染与生态平衡1. 活动1:以案例分析的方式了解环境污染对生态平衡的影响。

2. 活动2:学生自主选择一个环境问题,并设计调查问卷,在班级内进行调查并整理数据。

3. 活动3:学生开展宣传活动,提高同学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第四课时: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保护1. 活动1: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一个生态系统的特点及其中的生物多样性。

2. 活动2:学生设想未来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案,并利用图片、文字等形式进行展示。

3. 活动3:学生自主完成一份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短文,分享给同学们。

《人与自然》教案

《人与自然》教案

《人与自然》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人类对自然的依赖和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意识。

2. 探索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对自然世界的敏感度。

二、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对自然世界的重要性有深刻认识。

2. 学生能够表达保护环境的意愿,并具备一定的环境保护知识。

三、教学内容1. 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a.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b. 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c. 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2. 探索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a. 自然界的生态平衡b. 人类对自然的保护意识c.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a. 观察身边的自然现象b. 思考对自然的感悟和思考c. 创造环保项目或活动四、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展示自然景观照片、自然灾害案例及环境破坏的照片,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2. 问题导入法:提出一系列与环境保护和人与自然关系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观点。

3. 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展示一幅美丽的自然风景照片,并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这幅照片中的自然景观是什么?- 你对这幅照片有什么感受?2. 学习环节a. 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展示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的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对自然的依赖性。

- 讨论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并组织学生分享有关自然灾害的新闻报道。

- 展示人对自然环境破坏的案例,激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思考。

b. 探索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讨论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 分享环保项目和活动的案例,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意愿。

- 介绍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c.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 要求学生观察身边的自然现象,并记录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六年级语文人与自然教案设计

六年级语文人与自然教案设计

六年级语文《人与自然》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本单元,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写作、演讲等形式,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环保意识,热爱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

二、教学内容:本单元共有五篇课文,分别是《大自然的启示》、《保护环境,从我做起》、《只有一个地球》、《鸟儿的家》、《森林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环保意识。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通过自主学习,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课文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 写作、演讲:通过写作、演讲等形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五、教学课时:本单元共需5课时,每课时40分钟。

教案设计示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单元所学内容,引出本单元主题——人与自然。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大自然的启示》,理解课文内容,思考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课文中的问题,如:课文中的大自然给了我们哪些启示?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去保护大自然?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5.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保护自然的作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时的表现以及提问时的思考过程,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作文、练习题等,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煤与石油能用多久》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能通过调查发现煤和石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关系。

2、能说出从煤和石油中的提炼物。

3、认识煤和石油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出示课件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些车吗?你知道他们是通过什么燃料来工作的吗?生:汽车、内燃机车、蒸汽火车、飞机。

2、板书课题《煤与石油能用多久》。

在我们身边有许多地方用到了煤与石油,今天我们就来了解相关能源的知识。

板书:19.煤与石油二、提出问题1、通过调查发现煤和石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哪些关系?2、说出从煤和石油中的提炼物有哪些?3、说说煤和石油是怎样形成的?三、自主学习(一)看书2-8页。

思考:煤和石油各有哪些提炼物?它们有何用途?四、合作探究生看书,师巡视指导。

五、展示交流1、全班交流a、指名说煤和石油的提炼物及用途。

(师板书)b、提炼物经过复杂的化学加工制品有哪些?(生:塑料、尼龙。

)c、加工品的延伸(师课件演示)d、没有煤和石油,我们的生活会怎样?(生:生活不便。

)2、小结:由此可见,煤和石油非常重要,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它。

所以人们把煤称为“工业的粮食”,把石油称为“工业的血液”,那么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呢?六、自主学习(二)1、看书2-8页2、思考:煤和石油是怎样形成的?及如何开采?煤、石油和天然气还能开采几年?通过分析你得到哪些启示?七、合作探究生看书思考、计算、填写表格,师巡视指导。

八、展示交流1、指名说煤和石油的形成过程出示视频——煤和石油的形成。

2、指名说煤和石油的开采方法生:浅层煤用露天开采,深层煤用采煤机开采;石油用采油井架开采小结;煤和石油的形成过程如此漫长,开采如此艰难,这些能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汇报填表情况,师课件演示答案。

出示能源消费对比图(课件),让学生了解中国与世界能源消费情况,引发思考。

5、煤、石油和天然气还能开采几年?通过分析你得到哪些启示?生:我们要节约能源,从。

开发新能源。

九、拓展阅读科学在线,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学习李四光的哪些科学精神和态度?(不迷信权威。

)总结:今天,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煤和石油的用途及形成过程,知道它们是极其珍贵的能源,它们是地球母亲赐给我们的礼物,我们应珍惜它,合理开发,使这些能源更好的造福于人类。

板书:煤与石油煤气沥青煤焦油汽油煤焦炭石油润滑油沥青煤油柴油石蜡节约能源第二课清洁能源的利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清洁能源,了解我国的能源消耗情况。

2、清洁能源的应用情况,如何开发新的清洁能源。

二、教学过程1、你消费的能源有哪些?这些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会带来哪些资源环境问题?2、从我国的能源消费情况你体会到什么?3、什么是清洁能源?清洁能源可用于哪些方面?4、走出校园:查阅资料,了解辽宁的清洁能源利用。

三、小资料清洁能源清洁能源是不排放污染物的能源,包括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是指原材料可以再生的能源,如水力发电、风力发电、太阳能、生物能(沼气)、海潮能等,可再生能源不存在能源耗竭的可能,因此日益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尤其是能源短缺的国家。

太阳能清洁能源:1、光与热的转换。

如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灶等。

2、光与电的转换,如太阳能电池板、太阳能车、船等。

太阳能清洁能源是将太阳的光能转换成为其他形式的热能、电能、化学能,能源转换过程中不产生其他有害的气体或固体废料,是一种环保、安全、无污染的新型能源。

海洋能指依附在海水中的可再生能源,海洋通过各种物理过程接收、储存和散发能量,这些能量以潮汐、波浪、温度差、盐度梯度、海流等形式存在于海洋之中。

1、潮汐能2、波浪能3、海水温差能4、盐差能5、海流能第三课生活中的辐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电磁辐射,电磁辐射的危害。

2、知道一些预防电磁辐射的措施。

教学重点:电磁辐射的危害以及措施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现代生活中有许多电磁辐射,只要有电子、电气设备,就会有一种杀手——电磁辐射。

二、电磁辐射的危害1、日常生活中哪些电器会产生电磁辐射?2、电磁辐射有哪些危害?(1)诱发癌症并加速人体的癌细胞增值。

(2)会对人体的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造成直接伤害。

(3)是造成孕妇流产、不育、畸胎等病变的诱发因素。

(4)过量的电磁辐射直接影响儿童组织发育、骨骼发育能力。

三、预防电磁辐射的措施1、学生试着填写下表2、教师提出一些建议:(1)电器避免扎堆。

(2)按照指示规范操作。

(3)电器不要放在卧室里。

(4)避免长时间操作,每小时离开一次。

(5)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第四课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固体废弃物的概念、来源、类别,以及所带来的社会危害,从而使学生正确认识固体废弃物的同时,养成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良好情操。

教学重点:了解城市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途径。

对环境造成的几种不同的危害。

如何解决和处理这些固体废弃物。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通过对城市的固体废弃物的了解,来具体联系生活实际,从而培养学生主动保护环境的良好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过程:一、阐述固体废弃物的概念,并联系实际举例。

二、固体废弃物的五大危害:1、污染水体,使生命之源趋于枯竭;2、污染空气,使生命要素受到损害;3、污染土壤,使人类母亲的呼吸受到摧残;4、侵占土地,是生活空间受到损失;5、传播疾病,使人类健康受到侵犯。

三、解决和处理固体废弃物的具体方法途径:1、堆积法;2、填埋法;3、焚烧法;4、沼气发酵法。

四、总结:复习本课所学,使学生再度认识固体废弃物的危害,使学生争做热爱环境的使者。

第五课奇妙的捕食关系教学设计1、知识目标:(1)了解生物间的食物关系是错综复杂的。

(2)知道什么是食物网。

2、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资料,进行语言表达。

(2)学会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加深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形成热爱自然、保护生物的情感。

(2)关注与生物有关的社会问题,具有社会责任感。

重难点分析:本节重点是:指导学生学会分析资料,讨论当生态系统中的某一成分数量变化,其他生物的数量会发生什么变化,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难点:指导学生观察理解教材中“物质和能量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流动”示意图,弄清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通过动动手、小品表演、资料分析等手段,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分析资料、解读数据的能力,并对生态问题产生忧患意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设计思路:通过动动手、小品表演、小组组讨论等方法,悟出食物网的概念,依据食物链、食物网的知识,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认识到保护每一物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问题的引领和对“科学•技术•社会”栏目中“ 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富集”等资料的解读,讨论归纳出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培养学生分析资料、总结归纳的能力。

最后通过一系列的“小资料”和学生收集的当地的一些“事例”,让学生分析讨论,理解人类活动对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影响,认识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是通过食物网联系在一起的。

它们互相制约,互相依存,保持稳定,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生态问题产生忧患意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学素养。

最后提议每们学生写一份“倡议书”,倡议人们要有忧患意识,拒绝“野味”,保护生态平衡,保护我们惟一的家园——地球村。

进一步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1、提醒学生准备好上一节课所做的“食物链”2、进行角色扮演的头饰。

3、课前收集人类活动对食物链和食物网影响的资料。

4、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展示课件1:展示温带草原生态系统或森林生态系统各种生物和谐生活的画面和捕食的场面。

利用上节课所学的知识联出各条食物链,看一看,想一想,这些生物之间是否只是单方向的食物联结?生:它们并不是只吃一种生物,一种动物可以吃多种生物。

例如,鸟可以可以吃草籽,吃蜘蛛,也可以吃昆虫;一种生物也可以被多种动物所吃,例如,鸟可以被鹰吃,也可以被蛇吃。

因此,在同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食物关系。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激情)【学生活动】各小组将上一节课制作的食物链取出,将食物链中相同的生物重叠起来,你看到了什么现象?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像这样各条食物链相互交叉连接起来,形成的网状结构叫什么?学生得出:食物网的概念。

师:你们有没有想过,这些生物之间的联系,就象一张无形的大网,“牵一发而动全身”。

【小品】农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

各学生头戴各种生物的头饰,手拿彩带,按照吃与被吃的关系联系起来。

并按照讨论题,表演出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

(同一条食物链用同色彩带相连)分组讨论:1、仔细观察你连接的食物网中有几条食物链?请在P74“分析农田中的生物”图上画出这张食物网。

2、如果由于长时间的干旱,这个生态系统中析青草全部枯死了,哪些动物的生存最先爱到影响?3、由于人的捕杀,青蛙数量聚减,这个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的数量会发生什么变化?(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活动和小品的表演,悟出食物网的概念;依据食物链、食物网的知识,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认识到保护每一物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师: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和食物网不仅反应了生物之间通过食物而形成的复杂联系,同时还反应了物质和能量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流动的情况。

展示课件2:能量流动的FLASH动画,并配上话外音。

小组讨论:1、生态系统中生物所需要的能量来自哪里?2、食物链中的什么成分可将能量固定?3、某一种生物捕食另一种生物的同时,是否也获得了能量?4、能量是否全部能沿着食物链传递下去?学生总结:能量在食物网中的流动规律:从绿色植物开始流向植食性动物,再流向肉食性动物。

展示课件3:丰富多彩的食物(图片)以及学生在食堂用膳的情景。

(这是上节课利用过的课件)请你说出你在用膳的过程中,能量是如何通过食物链进入你的体内的?以一条食物链为例,讲述能量流动的过程。

学生总结:我们发现自己处在食物网的最高位置。

师:可见,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

假如,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有些有毒物质随食物链进入我们体内,将会有怎样的后果呢?展示课件4: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富集的实例。

(DDT、“狂猫病”和人的“水俣病等)师:仔细观看,通过分析讨论,你们发现什么问题了吗?生:在食物链中,有毒物质会随着食物链的递进而不断积累。

最终危害到人类的安全。

师:很好。

那么这些有毒物质是从哪里来的呢?生:工厂排放的废水,废电池随手扔入水中,生活污水排入水中……师:这说明了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最终威胁人类自身,所以为了我们的生存,为了地球的生存,让我们珍惜环境吧!(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反面分析问题的逆向思维和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发散思维能力)讨论:从食物链和食物网的角度考虑,人会受到自然界中其他生物的影响吗?人类活动对食物链和食物网有影响吗?展示课件5:视频1:某野生动物交易市场的场景和每日交易量;一些高档餐馆内人们品尝“ 野味”的场面以及当地农田受鼠害的画面和数据统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