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迪诗歌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迪诗歌论

前言

辛笛是在中国现代当代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诗人。他的诗歌创作成就很大,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我看来,迄今为止,我国文学界对这位老诗人的研究还是显得不够深入,这也就成为我撰写此文的动因。辛笛是"九叶诗人"中的一位佼佼者,他出版的诗集有《珠贝集》、《手掌集》、《辛笛诗稿》、《印象·花束》等。他的诗深蕴审美的特质,注重个体的生命和情感体验;在艺术实践中自觉地将中国传统的古典主义与西方现代主义结合起来;将艾略特的玄学与奥登的心理探索结合起来,追求感觉的知性化。在空旷深远的自然意境中表现出生命的悲剧意识。他勇于尝试和探索,创作语言机智多变,他的许多诗歌作品均向读者彰示了艺术创作中最可贵的独创性与超前性。

一辛笛诗歌中生命的悲剧精神

我崇敬生命的悲剧精神。我这样说该不会招致误解和反感吧?我们从小就被灌输这样一种观念:乐观主义是积极向上的;悲观主义是消极可耻的。我们这个民族本质上是藐视悲剧精神的,把对生命的悲剧意识当做是人类感情的怯弱、委顿、颓废来批判。故而中国诗歌从来就很少拥有真正的悲剧精神。中国现时的诗人对世事显得过于理性,过于乐观。挑战、叛逆、颠覆、希望、幻想历来是诗歌表现的主题。这无可厚非,问题是这些诗歌往往因为缺乏对悲剧精神的深刻认识而显得浮泛肤浅,也降低了诗歌本身的神性品格。有些体制庞大的所谓"大诗",其实离大诗最远;反之,有些只有寥寥数行的短诗却包含着大诗的容量,因其在哲学层面上有所发现而透射出艺术的光辉,具有无可争辩的美学价值。辛笛写于20世纪30年代的《航》就是这样一首具有心灵震撼力的诗。关于这首诗中新奇诡丽的意象,所捕捉到的瞬间感觉及西方印象主义绘画手法在诗中的运用,对人生的感悟等已被不少评家所激赏,我不想再重复。这首诗特别吸引我的倒是最后几行:"从日到夜/从夜到日/我们航不出这圆圈/后一个圆/前一个圆/一个永恒/而无涯涘的圆圈//将生命的茫茫/脱卸与茫茫的烟水"。诗人的思想没有简单地停留在所描写的对象上,而是越过它们进入到一种哲学的思考。辛笛写这首诗时还只是一位清华大学外文系三年级学生,他当时心情非常忧郁,"在暑假里,他第一次坐船到大连,去探望中学时代的好友。在南开中学读书时这位同窗勤奋好学,但因家境贫寒,父母又先后病逝,高中毕业后无法考大学,只得到东北去谋生,以他瘦弱的身躯挑起抚养弟妹的生活重担。在好友的遭遇中辛笛目睹了人生的艰难和无奈","正是带着这样压抑悲愁的情怀,他踏上首次航海的旅途,面对大海的苍茫暮色,写下他的印象和感悟。"①《航》不仅仅是一种理性经验,诗中流露的沧桑感使它传达着一种强烈的情感体验。人类所看到的只是那么有限的局部景象,生命之航的领域无限广阔,而冥冥中存在的障碍巨大无边。昼夜交替,这里的圆可以理解为日月,也可以说是命运的象征,无法抗拒的宿命。无限是不能被征服的,因而只能"将生命的茫茫/脱卸与茫茫的烟水"。《航》揭示了西西弗斯神话的悲剧精神,这时候的"自然不再是中国文人笔下的自我安慰的特殊之地,更多的是'屈从'意识内普遍的整体因素。"②只有在这富于哲学意味的时刻(它意味着人生有太多无奈),人与自然才合为一体。人类,也只有认识自身,正视自身,才谈得上最终超越自身。也许,所有哲学与宗教的个人情感的起点,就是在于这一种生命的悲剧意识。辛笛的另一首诗《月光》,以抒写月光来表明自己追求高洁的人性、理想、纯粹的美。然而在无可企及、最易破碎的美的面前,诗人显然是无奈的,"我如虔诚献祭的猫弓下身/但不能如拾穗人拾起你来",只能永远抱有"一种渴想"。辛笛的悲剧意识我们还能在他晚年创作的《潮音与贝》一诗中读到:"不管悲不悲哀/你的生命已经纳入历

史的轨迹/不管愿不愿意/你的存在已经提供历史的见证/而大海的轻涛小浪呢?/却仍夜夜朝朝来来去去/千年如此万古依然/不管阴暗冷暖的季节/只服从风的吩咐"。又比如他早期所写的《风景》中有这样的诗句:"茅屋和田野间的坟/生活距离终点这样近"。诗句弥漫着一种生命的悲剧气息,把感性与知性上升到一种哲学境界。当人的心灵充满着对人类的巨大悲悯的时候,人的情感也因此而得到净化。情感的净化、升华正是悲剧的特权。悲剧精神对人类最大的意义就在于人类因尘世的虚幻而产生的感知和情绪,激发了内心的爱,这种爱具有广博的意义,唯有它才能克服虚幻与短暂,并且使生命再度充满生机,获得不

朽。

二辛笛诗歌语感的独特魅力

语感对理解一首诗具有重要的意义。凭着诗的语感,我们能正确体会诗中表示的态度是庄严的还是戏谑的,是忧郁的还是喜悦的,是平静的还是激动的。在诗中把握语感是一个诗人努力追求的工作。诗的一切成分都有助于语感的传达。当我在读辛笛诗歌时,特别感到层次丰富的语感,它们深深地吸引、感染着我。我特别注意到辛笛诗歌语感的独异性表现在对节奏、气韵、叠字的充分的艺术把握。

1、语言节奏与情绪节奏的互动

辛笛这样认为:"要表达情绪,不管你称它意识流也好,情绪流也好,语言流也好,都要在节奏上着力。"③用语言节奏的顿,松与紧,快或慢来传达情绪节奏的收放起伏,弥漫延伸或急速跳跃,可以说是美学的尝试。《月光》这首诗,从外在形式看十分整齐,每一节都是五行,每一行的字数又都相同,粗粗一看似感平淡,然而一经品味吟诵,节奏的魅力就来了。这首诗每一行的顿数都有变化,第一行"何等崇高纯洁柔和的光啊",其中三个关键词都是由两个字组成;第二行"你充沛渗透泻注无所不在",前面有三个顿分别都是两个字,随后则是四个字一顿;第三行"我沐浴于你呼吸怀恩于你",一个顿是五个字,另一个顿是六个字;接下来,"一种清亮的情操一种渴想/芬芳热烈地在我体内滋生",前一句是七个字一顿、四个字一顿,后一句是五个字一顿、六个字一顿。这种节奏难就难在尽管各行字数相同,但内在结构与节奏却有变化起伏,这种内在语言节奏的变化调动了情绪节奏的起伏,二者相呼相应,合二为一又不失独立意义。节奏给这首诗增添了语感的魅力,产生一种崇高之美。诗人对节奏有刻意的追求,但不着痕迹,此乃真功夫。

2、迷人的气韵

气韵生动是传统中国绘画的最高境界。气是氛围的渲染,或弥漫、或流动、或飘逸,使人相望生情,若身临其境。诗歌也存在一个内在气韵的问题。好的诗歌字里行间始终有气贯穿其中。诗人辛笛深悟内中奥妙。"如猫的雾爬行于路上/树端摇撼一片天地之声/是千百处的源头水/拔木穿崖/澎湃汇聚/澎湃汇聚一齐来/都只为到此长空一泻"(《尼亚加拉瀑布》)"蓝的天空有白云/是一队队飞腾的马/你听风与云/在我的镰刀之下/奔骤而来"(《刈禾女之歌》)"百叶窗放进夜气的清新/长廊柱下星近/想念温暖外的风尘/今夜的更声打着了多少行人"(《冬夜》)这些诗句均是一幅幅气韵生动的画面。同样都是在诗中造气,但手法多变:有弥漫,有强劲奔放,有隐逸朦胧,有轻灵渗润。诗的内在气韵,如同一个人的气

质,散发出心灵深处的芳菲。

3、音韵袅绕的叠字

恰如其分地运用叠字,使辛笛诗歌的语感具有一种清新、隽永、纯净的音质。产生余音袅绕的艺术效果。他"即使单纯地写景,也能令人玩味:漫天的星光下/草垂垂地白了。(《款步口占》)垂垂,叠字的运用,不仅勾画了草的状态,而且让人从草叶上的重量感到了思绪的重量。受夜露的重负,草叶才那样明显地弯垂下来。"④再来看《串,还是捻断》一诗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