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诗两首比较阅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杂诗(其二)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注释〕
(1) 《杂诗》是在晋义熙十年(公元414年)前后,陶渊明50岁时所写,共12首,此首为其中之二。
(2)沦:沉,落。
西阿(ē):西山。
阿,大的丘陵。
素月:皓月,皎洁的月亮。
(3)万里辉:指月光。
荡荡:空旷广远的样子。
景:同“影”,指月光。
(4)户:门。
夜中:即夜半。
这句和下句是说风吹入户,枕席生凉。
(5)气变:气候的变化。
悟:意识到。
时易:时节改变。
时,指时令,节气。
永:长。
(6)无予和(hè):即“无和予”,没有人同我相交谈。
挥杯:举杯。
这句和下句是说想倾吐隐衷,却无人和我谈论,只能举杯对着只身孤影饮酒。
(7)掷:抛弃。
不获骋(chěng ):不得施展。
这两句是说光阴弃人而去,我虽有志向,却得不到施展。
(8) 此:指有志不得施展这件事。
终晓:彻夜,通宵达旦。
不能静:指心情不能平静。
这两句是说想起这件事满怀悲凄,心里通宵不能平静。
知识与技能:了解陶渊明的生平经历,使用比较阅读法品味两首诗歌的意象,情感与风格。
过程与方法:导入—品读诗歌—比较意象—比较情感—比较风格—知人论世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人论世,理解诗人归隐后淡泊平静的心境下“悲凄”的思想感情,欣赏陶渊明的人格美。
教学重点:了解陶渊明的生平经历,使用比较阅读法品味两首诗歌的意象,情感与风格。
重点难点:感受诗人内心深处的矛盾挣扎,欣赏诗人的人格美。
教学方法:诵读法、比较阅读法。
一、导入新课:
这是一位真诚的诗人,他抱朴含真,任情自得;这是一位超脱的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这是一位艺术的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
千年已过,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
“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
”
——乌申斯基(前苏联)今天我们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和《杂诗(其二)》,使用比较阅读法来品读陶渊明的人格魅力。
二、品读诗歌
1、听配乐朗诵诗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根据注释初步品读诗歌
3、学生齐声朗读诗歌
三、比较意象
《归园田居(其一)》《杂诗(其二)》分别选用了哪些意象?各具有什么特点?
生作答:
《归园田居(其一)》: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田园生活)特点:纯朴、安静、和平、淡远
《杂诗(其二)》:落日、素月、寒风、冷枕
特点:清冷
四、比较情感
《归园田居》与《杂诗其二》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这些情感是如何表现的?生四人一组讨论后作答:
《归园田居(其一)》:淡泊、愉悦
诗人以自然秀丽的田园风光,恬淡质朴的躬耕生活与“樊笼”、“尘网”般的官场生活实行对比,抒写了弃官归隐返回自然的淡泊、愉快心情。
《杂诗(其二)》:悲凄
教师作相对应点拨:
诗人从“尘网”、“樊笼”中逃离出来,停泊在宁静的港湾,但它能否回避自己内心不时而来的风风雨雨呢?《杂诗其二》是在晋义熙十年(公元414年)前后,陶渊明50岁时所写,这已离他辞彭泽令归耕园田已有10年之久了。
这首诗歌表达的情感与《归园田居》是否相同呢?
1.师问:找出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词?
生答:悲戚。
2.师问:诗人为什么“悲戚”?(用诗中的语言回答)
生答:“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时光飞逝离人而去,空有壮志难得施展。
掷、骋儿
子皆极具力度感:唯骋字,能见出志向之远大,唯掷字,能写出日月飞逝。
日月掷人去愈迅速,则有志不获骋之悲慨,愈加沉痛悲切。
(结合诗人生活背景讨论)
393年(29岁),任江州祭酒。
(不久解归)
400年(36岁),在桓玄手下当幕僚。
(三年后归隐)
404年(40岁),任镇军将军刘裕参军。
(三年后归隐)
405年(41岁),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参军。
(很快辞职)
405年(41岁),任彭泽县令。
(81天后辞归)
入仕的13年里,陶渊明的思想发生了转变。
他本是怀着救济苍生的愿望来做官的,但是他先后辅佐的政权却一个个上演着统治者争权夺利的丑剧。
官场内部的倾轧和斗争也让“少无适俗韵”的他难以适合,更让他济世的抱负无法实现。
3.师问:诗人是如何表现“悲戚”的?(生作答,师选择相对应的诗句实行点拨)这首诗前四句描写了日月更迭,万里辉煌的景象作为铺垫,一句“荡荡空中景”为全诗铺下了悲凉的感情基调。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中“冷“字用的妙,诗人使用晚风、冷席的意象,写出了因为天气的变换觉察出四时更替,更以“天寒”衬托出“心寒”,所以不能成眠,才体认到黑夜之漫长。
这里使用了移情的修辞手法,刻画了自己“不眠”的凄寒心境,暗示着诗人的一种深深悲怀。
第九、十两句写出了孤独文人常有的一种景象:欲将悲怀倾诉,可无人倾听,只有挥杯劝影,自劝进酒。
借酒浇愁,孤独寂寞,皆在言外。
对影独酌,倍显诗人之孤独。
结尾二句“终晓不能静”,志士悲怀,深沉激烈。
4.小结:这首诗用环境的清冷衬托出自己心情的孤独,又以时光的流逝引出有志未骋的悲戚。
这首诗把激越的感情通过从容不迫、悠然和平的语调表现出来, 体现了陶诗独具的冲淡特色。
五、比较风格
两首诗歌的艺术风格有何不同?
生四人一组讨论,生作答,师作相对应点拨:
《归园田居》:平淡自然是这首诗歌的总体特色。
诗歌选用的是乡村中极为常见的事物,但经诗人写入诗中则富有生气。
陶诗很少用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仅仅白描,朴朴素素。
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一个“十余”,一个“八九”,从这些约数我们能够看出作者对物质生活并不是多么在意,充分显示出作者淡泊名利的思想。
枯燥的数字一经他化入诗中, 不经意间将数词对仗得十分工整,被赋予无限活泼的生命力。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为什么必须是“深巷”?鸡怎么是在桑树上鸣叫?“深巷”越发衬托村庄的静谧,一切平和鸡才会在桑树之巅鸣唱,以动衬静,使田园生活的美达到极致。
《杂诗(其二)》:这首诗用环境的清冷衬托出自己心情的孤独,又以时光的流逝引出有志未骋的悲戚。
这首诗把激越的感情通过从容不迫、悠然和平的语调表现出来, 体现了陶诗独具的冲淡特色。
小结:这两首诗歌虽然表达的情感各不相同,但都体现了陶渊明平淡质朴的诗歌特色
六、知人论世
以这两首诗为依据,谈谈陶渊明归隐后内心深处的矛盾挣扎,讨论诗人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欣赏陶渊明的人格美。
( 生自主探究,讨论后作答)
师小结:陶渊明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辞彭泽令,是陶渊明一生前后两期的分界线。
此前,他持续在官僚与隐士这两种社会角色中做选择,隐居时想出仕,出仕时要归隐,心情很矛盾。
此后他坚定了隐居的决心,一直过着隐居躬耕的生活,享受着田园生活的恬淡、闲适。
陶渊明历来给人的印象是恬淡清廖的隐士。
人们对陶渊明诗歌中的悲情很少注重,其实陶诗在平淡冲和的整体风格下,有着太多的悲情以及矛盾思想的斗争。
在这位坚持不与黑暗的政治合作,宁可
选择田园过清贫日子的诗人的心中,济世之志未泯,它像一股暗流在诗人心底涌动着,撞击着。
在《杂诗其二》中,我们能够看见诗人平淡的内心之中却蕴含着如此激动的情绪,他也会对“日月掷人去”有如此深致的悲凄,对“有志不获骋”有如此难以释怀的惋惜。
人并不是生来就要做隐士,这是诗人在当时的社会中为谋求自我的操守采取的万不得已的方法。
现实生活中的陶渊明不是泯灭了“七情六欲”的人,他于世事、人生、生命都有相当的执着,失望、苦闷、不平……都会使他心潮起伏。
———总来说之,现实生活中的陶渊明像普通人一样,心里有很多牵挂,这是他入世极深的一面,他又能够从那些牵挂羁绊中解脱出来——这是他出世甚远的一面。
——这是很难达到的一种境界。
“陶渊明的一生表面上过得那么平淡,但却是一个深刻的、豪壮的悲剧。
陶渊明的悲剧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是伟大的诗人和渺小的社会的矛盾,是美与丑的矛盾。
”
——张铨锡《陶渊明的悲剧及其诗的思想和风格》
七、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诗歌
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独坐(节选)
(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
请具体说明。
答: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
试简要分析。
答:
答案:(1)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下虫鸣的现象;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
王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写的是静景。
(2)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
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
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
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