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经药和药引子

合集下载

为什么中医必加引子药,为什么谁知道

为什么中医必加引子药,为什么谁知道

为什么中医必加引子药,为什么谁知道
药引子就是引导诸药以达病所,称为引经药,俗称药引子。

中药方剂的配伍原则为君、臣、佐、使。

君为主药,起主攻疾病的作用。

臣为加强主药疗效,仅次于主药。

佐药是协助和制约上述二药的作用的第三位药。

使药就是俗称的药引子,引导诸药到达病所,并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

中药升、降、浮、浮的药均可为药引。

不同疾病药引子也就不同。

补肾药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常用淡盐水送服以达到引药入肾,起到滋补肾阴的目地。

风寒感冒、胃寒呕吐、用生姜做药引子可增加治疗效果。

甘遂、芫花、大戟汤中配用大枣缓和药性,防止中毒。

白虎汤苦寒伤胃加粳米为药引以达护胃扶正。

治疗心火元盛,小便短赤适用灯心草为药引。

中医师在遣药配方时,两侧头疼用川芎,前额疼用白芷,双目昏花用菊花,鼻部不通用辛夷,头顶疼用藁本,头目不清蔓荊子,左上肢病用桂枝,右上肢病用桑枝,下肢病是牛膝,桂枝也可用四肢,威灵仙腰髋骨,葛根颈,姜黄背,杜仲腰、木香胸腹,白芥子肋部,桔梗胸,艾叶腹,柴胡肝,桑白皮肺,半夏定在胃,丹参心,苍术脾、蝉蜕定位在皮肤。

狗脊引经入督脉。

龟板引经入任脉。

吴茱萸、藁本入厥阴经。

羌活、防风入太阳经。

白芷、葛根入阳明经。

柴胡入少阳经。

苍术入太阴经。

细辛入少阴经。

牛膝、代赭石、旋复花引药下行。

柴胡、升麻、蔓荊子、桔梗引药上行。

俗话说,兵无向导难找贼窝,药无引使难达病所。

药引子就像当今的靶向药,引领诸药直达靶点。

试述药物归经、引经药、药引、方剂归经的起源与关系

试述药物归经、引经药、药引、方剂归经的起源与关系

试述药物归经、引经药、药引、方剂归经的起源与关系戴缙;杨天仁【摘要】Medicine tropism 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viscera meridians, combining with the action mechanism of Chinese medicine, trying to fi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medicine with meridian and viscera to illustrate effect selection of certain drugs. Guiding medicinal refers to specific Chinese medicinal, which can guide other herbal action to the lesion and strengthen or change the action of the formula;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reatment orientation of the formulas. Theories of extra conductive ingredient and formula tropism originate from medicine tropism system, which enormously impels the progress of Chinese medicine formula.%药物归经是根据脏腑经络理论,结合中药的作用机理,把中药与经络、脏腑之间的关系加以梳理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用来说明某药物特定选择性的治疗作用.引经药特指方剂中某些中药具有能使方剂中其余药的归经作用、定向地加强或发生变化,在临床方剂配伍用药时能发挥左右该方剂治疗的定向、定位等重要作用.引经药学说、方剂归经学说等都来源于药物归经理论体系,引经药及中药归经理论的产生极大地推动了方剂学的发展.【期刊名称】《中医药学报》【年(卷),期】2018(046)001【总页数】3页(P101-103)【关键词】药物归经;引经药;方剂归经【作者】戴缙;杨天仁【作者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9.1;R285.11 归经理论的起源及发展形势中药的药性及中药的功效虽然有差异,但是可以用归经来解释其差异性,阐释药效的临床效果。

中医里的“药引子”指什么?

中医里的“药引子”指什么?

中医里的“药引子”指什么?说起药引子,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很多影视剧中经常能看到它们的身影,如近年的大热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的神芝草,《老九门》中的鹿衔草,还有各种电视剧中提及的千年灵芝、万年人参、天山雪莲、童子尿、锅底灰等。

那么,实际生活中中医的“药引子”指什么呢?“药引子”是民间的俗称,指中医里的“引经药”,是方剂中的使药,用以引导其他中药的药力到达病变部位或某一经脉的药物,从而起到增效、解毒、矫味、护胃、调和诸药等作用。

清代尤怡《医学读书记》云:“药无引使,则不同病所。

”中医认为,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气血通过全身经络,通达至表里、脏腑并营养四肢百骸、筋骨皮毛。

经络使人体表里内外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

药引子如同向导,它将诸药引向特定的经络脏腑以及身体某个部位进行针对性治疗。

“药引子”与现代医药理论中的“靶向作用”很相似,它作为药物的“定向载体”,把药物送到作用点或靶器官。

随着世界医学科学研究的迅速发展,研究人员发现引经药与中药有效成分在体内的分布、受体学说、微量元素、环核苷酸等均有密切关系,并对其他药物吸收、分布、药效产生影响。

实际生活中中医常用药引子并没有那么贵重或奇怪,往往是一些常见的食材或药物,例如常见的生姜、大枣、黄酒等,但它们的作用却不可小觑,“药引子”按不同的作用可分为以下六大类:药物引经作用引经药最重要的两个作用是选择和引导,不仅本身对脏腑经络有较强的选择性,而且也影响其他中药的选择性。

常见的一些引经中药如下图。

此外,不同的味道归属不同的经络,如治疗肾阴亏的六味地黄丸、左归丸、大补阴丸,常以淡盐水作为药引送服,因为咸味可以引导药物入肾经;酸入肝经,香附经醋炙后入肝经作用增强,用于疏肝止痛,消积化滞。

升降浮沉作用引药上行者,如柴胡、升麻、桔梗、蔓荆子,治疗上部病证时多用;引药下行者,如牛膝、代赭石、旋复花,治疗下部病证时多用。

如一些苦寒药本清下焦湿热,酒制后不但缓和苦寒之性,并借酒升提之力引药上行,可清上焦邪热,如酒制黄柏。

为什么中医必加引子药,为什么?谁知道?

为什么中医必加引子药,为什么?谁知道?

为什么中医必加引子药,为什么?谁知道?这个问题提得不错,很有水平,我来给大家解释一下。

要想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引子药?什么是引子药呢?其实很简单,引子药就是引经药,就是能引领其它药进入某一经。

比如少阳经的引子药是柴胡、黄芩,它可以引领其它的药进入少阳经。

比如阳明经的引经药是葛根、白芷;太阳经的引经药是羌活;太阴经的引经药是苍术;少阴经的引经药是细辛;厥阴经的引经药是吴茱萸、藁本。

再比如引药上行的引经药有桔梗;引药下行的引经药有牛膝;引药达四肢的有桑枝;引火归元的有肉桂;引药入肝降肝火的旋复花,诸花皆升,唯独旋复花的是下降的;石膏专清阳明经热;羌活引药达上肢,独活引药达下肢;柴胡、升麻能升阳举陷提气;等。

再比如治疗头痛的引经药,偏头痛的引经药柴胡、川芎;额头痛的引经药葛根、白芷;颠顶痛的引经药藁本、吴茱萸;后头颈痛的引经药桂枝、羌活;少阴经头痛的细辛;太阴头痛的苍术。

近几年,西医提出了一个靶向药。

这个靶向药就是这个药可以直达病灶。

这个药和中药的引经药区别是很大的,不在一个层次。

中药的引经药范围很大,它是一个范围,是一个经的引经药,比如太阳经的引经药,凡是太阳经的病都可以用,都能治疗。

而靶向药它只对准某一个病,除了这个病以外的病是不行的,比如癌症的靶向药。

不是一个档次。

要说有联系的话,只能是对中医的一个小的补充。

题主问,谁知道?怎么证明?什么原因?我可以告诉你,中医不信科学,中医只信规律,这是中医在几千年的临床实践中找到的治疗规律,在临床实践中屡试屡验,可以把病治愈。

治愈就是标准。

你说你的东西再科学,不治病都是零,是吧?这就是验证!这就是证明!一个善于学习别人的、前人的经验,就是在积攒自己的智慧、自己的经验。

你谁都不信只信自己,那你只有摔跤,只有撞墙,只有头破血流!另外,在这要说一下引经药“大枣、生姜”,你说它是不是引经药呢?也是,也不是,关键看你怎么用。

对于脾胃虚弱的,用生姜、大枣做引经药是可以的,可以健脾健胃。

中成药学基础知识 中成药与药引的配伍

中成药学基础知识 中成药与药引的配伍
• 具有补肾健脾、利水通淋、补中益气的功效。 • 可配合治疗胃肠疾病而苦寒性较重的中成药使用。如:四神丸、
更衣丸等。
生姜
• 味辛,性微温。 • 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等功效。 • 可配合治疗风寒感冒、胃寒呕吐脘腹冷痛等症的中成药使用。
大枣
• 性味甘,温。 • 具有补脾和胃,益气生津,调营卫,解药毒等功效。 • 可配合治疗脾胃虚弱的中成药使用。
不尽等症的中成药使用。如:百合固金片、五仁丸等。
Hale Waihona Puke 蜂蜜• 性味甘平 • 具有补中,润燥,止痛,解毒等功效。 • 可配合治疗肺燥咳嗽、阴虚久咳、习惯性便秘等症的中成药使用。

• 性味甘、苦、辛,性温。 • 具有通血脉,行药势等功效。 • 可配合治疗跌打损伤、风寒湿痹、腰腿肩臂疼痛等症的中成药
使用。
米汤
芦根
• 性味甘,寒。 • 具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等功效。 • 可配合治疗风热感冒或痘疹初起等症的中成药使用。如:银翘
解毒丸。
其他常见药引有:
薄荷、荆芥、苏叶、葱白、冰糖等。
药引使用时一般是用开水冲化或煎汤,送服中成药。
谢谢大家!
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中成药与药引的配伍
药引子又称药引,药引即引经药,具有引药人经, 直达病所,提高药效,照顾兼证,扶助正气,调和药 性,降低毒性,矫臭矫味,便于服用等作用。
食盐
• 性味咸寒 • 具有涌吐,清火,凉血,解毒等功能。 • 可配合补肾、涩精等功能的中成药使用。如:左归丸、右归丸等。
红糖
• 性味甘甜、无毒 • 具有润心肺、补中益气、缓中止痛、补血止血等功效。 • 可配合治疗妇科血虚、血寒之月经不调、痛经、闭经或产后恶露

这些常用的“药引子”,你一定得记住

这些常用的“药引子”,你一定得记住

这些常用的“药引子”,你一定得记住属于自己的皮球小编导读文学大师鲁迅在他的名篇《药》中,有“用人血馒头为药引,治疗肺痨”的情节。

这段情节着实在小编的心灵上留下了阴影。

当然,用“人血馒头做药引”是封建迷信或是虚构的情节,但是“药引子”却是实实在在存在并有中医学依据的东西。

话说“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我们常说的“药引”其实就涉及到药物的另一个功效——“引经报使”。

那么,“引经报使”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常见的药引子又有哪些呢?一起来看今天的文章吧!清代,张睿曾作《药引论》专篇,指出“古人用汤,必须置引”。

一些药物具有特定的功能,它能够带领其他的药物到达病变部位。

就好似“定位仪”一样,掌握了这些药物,临床用药时就能指哪打哪。

常用的引经药,按部位来归类1.引药达头面:菊花、川芎、蔓荆子、苍耳子、辛夷花、藁本等。

①引药达额头:白芷。

②引药达头两侧:川芎。

③引药达目:菊花。

④引药达鼻部:苍耳子、辛夷花。

⑤引药达颠顶:藁本。

⑥引药上行于头:蔓荆子。

2.引药达上肢:桑枝、桂枝。

其中引药达左上肢的为桂枝;引药达右上肢的为桑枝。

3.引药达颈部:葛根。

4.引药达背部:姜黄、防风。

5.引药达腰背部:杜仲、川断。

6.引药达胸腹部:木香、砂仁。

7.引药达少腹部:小茴香、艾叶。

8.引药达下肢:木瓜、牛膝、鸡血藤、防己。

9.引药走督脉:狗脊。

10.引药达皮肤:蝉蜕。

11.引药入胃:半夏。

12.引药人入肺:桑白皮。

13.引药入肝:柴胡、当归。

14.引药入心:丹参、黄连、菖蒲。

15.引药入脾:苍术、白术。

16.引药入骨:威灵仙、油松节。

17.引药上行:柴胡、升麻、桔梗、蔓荆子。

18.引药下行:牛膝、代赭石、旋覆花。

真可谓是:“用药如用兵,引经要分清;立方有法度,四两拨千斤。

”这些引经报使药物,大家都记住了吗?推荐书目医间道——十站旅行带你进入中医殿堂本书能令初学中医者,登堂入室,提纲挈领,不走弯路;能令徬徨迷茫者,破迷开悟,指明方向;能令医道精湛者,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对于自学中医者和中医爱好者来说,更是案头必备,不可或缺的好书。

引经药的选择:全身上下、脏腑内外加四肢的药引子都在这里了

引经药的选择:全身上下、脏腑内外加四肢的药引子都在这里了

引经药的选择:全身上下、脏腑内外加四肢的药引子都在这里了中药药引是中医方剂“君臣佐使”配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在方剂中引药归经、直达病所及能增效减毒的药物,受到历代医家的充分重视。

如张睿谓“汤之有引,如舟之有楫”(《医学阶梯》);尤在泾言“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医学读书记》),均强调了药引的重要性。

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有“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的记载;其后《神农本草经》谓“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

此论可能为迄今所见最早的有关药引的论述。

东汉张仲景是应用《黄帝内经》实践药引的典范,其对药引的应用可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用于引药归经,二是用于佐助,三是用于反佐,四是用于调和诸药。

然其“药引”品种有限,主要有甘草、生姜、大枣、粳米、胆汁、白蜜、酒、醋和童便等。

唐宋年间,药引的应用引起了普遍重视,而且在宋代的中成药应用中盛行,《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载成药788种,几乎每一种都论述了应配伍的“引药”及服用方法。

药引不仅与汤剂配伍,也与成药广泛配伍使用。

金元时期张洁古对药性、药理都有新见解,倡导“药物归经”和“引经报使”说,成为临床用药的基本法则之一。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对许多药物的归经报使等均有记载,并单列“引经报使”一项,对药引应用起到了推动作用。

迨至清代,尤其清代宫廷医疗实践,在使用药引方面,突破了传统引药应用的框架,既有方剂配伍的引药应用,又有辨证指导下和其他方药的联合应用,体现了清代宫廷御医的经验和智慧。

引经药顾名思义是指某种药物具有引导其他药物直达病位的作用。

由于病变过程中脏腑经络受邪不同,病位有异,故临床除审因论治外,还应寻经用药、寻位用药,取“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药达病所”之意。

正如尤在泾《医学读书》所言:“兵无导向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引经药的作用,用现代医学的话讲,是靶点作用。

由于历代文献中记载的引经药物不同,故只将自己体会较深的常用引经药物与同道探讨。

吃药常见药引子的用法

吃药常见药引子的用法

吃药常见药引子的用法常看中医的老人,对于拿生姜、大枣当药引子都不陌生了。

那么,中医为什么要用药引子,怎么正确使用药引子呢?药引子亦称引经药、引药,主要是指能引导处方中的诸药集中于某一部位或脏腑,直达病所,使之更好地发挥治疗效果的药物。

我们可以把药引子看成是药效的“放大器”,用药引子送服的药,所起的疗效更强。

药引子之所以可以增强药物的疗效,一般是通过归经来引导药效直达病所,从而起到治疗的作用。

比如,咸味入肾经,用淡盐水送服补肾的药物,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些药引子还兼有治疗相应疾病的功效,用其送服同样功效的药物,可以增强其疗效。

比如,生姜有疏风散寒的功效,用其熬汤,送服治疗风寒感冒的辛温解表药,可以增强发汗解表的功效。

再如,黄酒有舒筋活络的功效,包括治疗颈肩腰腿瘸、瘀血阻络、跌打损伤的中药,像大活络丸、七厘胶囊等,用黄酒作药引子,可以增强其舒筋活络的作用。

药引子除了引药归经,增强疗效外,还有别的作用。

一些药引子是为了减轻中药的苦味,使中药口感更好一些,如治疗小儿百日咳的鸡苦胆,用白糖或红糖为药引,可减少其苦涩味。

另外,有些中药苦寒败胃,对胃肠道刺激性较大,也要用药引子来保护一下胃肠道,如清热解毒的中药,对胃肠的刺激较大,可以用大枣熬汤送服,或者用粳米熬粥送服,这样能起到固护胃气的作用。

简单介绍几种药引子的用量用法如下:生姜汤常用于送服治疗风寒感冒、胃寒呕吐、脘腹冷痛等病症的中成药(如通宣理瞵丸、理中丸、附子理中丸等)或中药汤剂:一般用生姜3、5片。

水煎取汁,温热送服中药即可。

稀米汤主要指粳米汤或糯米汤,能保护胃气,减少苦寒药对胃肠的损伤,常用于送服寒性较重的中药汤剂或中成药(如三黄泻心汤、牛黄清胃丸等)。

一般用粳米或糯米适量熬成稀粥,取上层汤汁,趁温热送服药物即可。

蜂蜜水常用于送服润肺止咳、润肠通便的中药(如百合固金丸、养阴清肺丸、麻仁润肠丸等),一般用枣花蜜或槐花蜜5~10毫升,冲入温水300毫升,送服药物即可。

什么是药引子引经药

什么是药引子引经药

什么是药引子引经药中医药讲究配伍,一付中药基本上按照君、臣、佐、使来配制,有时会加一些令人神秘的‘药引子’什么是药引子?药引子是引药归经的俗称,指某些药物能引导其它药物的药力到达病变部位或某一经脉,起“向导”的作用。

另外,“药引子”还有增强疗效、解毒、矫味、保护胃肠道等作用。

在一张处方中,需不需要药引子,由医生根据病情而定,一般不需要病家自己去配制。

要病家自己去配制的药,往往是该医院或药店配不齐,要求病家到其它医院或药店去配,或自己采集的药品。

它可能是也可能不是药引子。

“药引子”可以说是有化学中的“催化剂”的作用,但作用不仅仅局限于“催化剂”,还有其它辅助作用。

服用中药、中成药,多用白开水、酒、淡盐水、蜂蜜水、米汤、红糖水、葱白汤、姜汤等作药引子送服。

药引子有引药归经,增强疗效之功用,有时还兼有调和、顾护、制约、矮味等功效,与中药、中成药适当配合,可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据历代文献资料记载,药引具有引经作用(即把药物成分集中到病变部位),增强疗效作用、解毒作用、护胃作用、矫味作用。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药引:食盐咸、寒,入肾、胃、大肠经,有清水、解毒之效。

治疗肾阴亏虚的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宜用淡盐水水送服,取其咸能入肾。

生姜辛、微温,入肺、脾经,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咳、温肺止咳之效。

治疗风寒感冒、胃寒呕吐时,常用生姜3~5片为引,以增强疗效。

灯心草甘、淡、微寒,入心、小肠经,能清心除烦,利尿通淋。

治疗心火元盛、小便短赤时,宜用灯心草一小把为引。

大枣甘、温,归脾、胃经,能益气补中、养血安神,调和药性。

使用峻烈药物(如甘遂、芫花、大戟、葶苈)时,常取大枣10~15枚缓和药性,以防止中毒。

蜂蜜甘、平,入肺、脾、大肠经,能滋养、润燥、解毒。

治疗肺虚燥热、肠燥便秘病证时,常用蜂蜜1~2汤匙为引。

食醋酸、平,有散瘀止痛、收敛固涩之效。

治疗妇女带下、血热崩漏、蛔虫腹痛病证时,常取食醋1汤匙作药引。

红糖甘、温,能补中、祛瘀。

中药药方里的“药引子”到底是什么,常用的两类“药引子”具体有哪些

中药药方里的“药引子”到底是什么,常用的两类“药引子”具体有哪些

中药药方里的“药引子”到底是什么,常用的两类“药引子”具体有哪些很多药方中需要“药引子”的存在,而且特别是在小说或影视作品中“药引子”被夸张的神乎其神,都是稀奇古怪而且难以寻找的物件。

在真实的中医中,“药引子”的确是存在的,只是没有那么玄乎,都是普通常见的中药材,那么药引子到底是什么呢?常用的药引子可以分为两类,具体有哪些呢?药引子是民间的说法,中医称之为“引经报使”、“引经药”,说的是有一些药材针对某一个脏腑或者某一条经络有着特殊的作用,存在针对性、选择性的引导其它药材的药力到达需要调理的部位。

通俗点讲,药材的药力之所以能调理疾病是因为可以战胜“病邪”,而药引子就是这些“药力”的领路人或者指挥官。

所以古籍有“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历代的医家所用的药引子种类繁多,但常用的药引子可以分为两个大类。

一、十二经的药引子。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都与五脏六腑以及经络有关,而五脏六腑都与经络相对应。

手太阴肺经相对应疾病的药引子是桔梗、升麻、葱白、辛夷;手阳明大肠经的药引子是白芷与石膏;手少阴心经的药引子是细辛和黄连;手太阳小肠经的药引子是木桶和竹叶;手厥阴心包经的药引子是柴胡和丹皮;手少阳三焦经的药引子是连翘和柴胡。

足太阴脾经的药引子是升麻和苍术;足阳明胃经的药引子是白芷与石膏以及葛根;足少阴肾经的药引子是肉桂和细辛;足太阳膀胱经的药引子是羌活;足厥阴肝经的药引子是柴胡、川芎、青皮、吴茱萸;足少阳胆经的药引子是柴胡和青皮。

二、病症的药引子。

病症类的药引子大多数是分散的记载与历代医书中、医方中,多数是历代医生的临床经验。

这类药引子一般针对性比较强而且实用。

比如头痛这一症状,中医根据头痛的部位不同其名称也不同,所以药引子也不一样。

后头痛药引子是川芎;前头痛药引子是白芷;两侧头痛药引子是柴胡;头顶头痛药引子是吴茱萸。

药引子历来受到医家的重视,很多的方剂中都或多或少的加入适量引经药。

虽然没有小说或者影视作品中那般神乎其神,但也是必不可少的。

引经药和药引子

引经药和药引子

引经药和药引子引经药和药引子一、引经药的功用引经药一般解释为“引诸药直达病所”,即将不归该经的药物接引到该经病所的药物。

根据其引使的范围和性质可分为:十二经引经药、六经引经药、病证引经药、局部和穴位引经药。

十二经引经药为临床所常用,多为治疗外感六经病症各方的主药,如桂枝、白芍、细辛、葛根、柴胡、附子、吴茱萸、黄连、黄柏、石膏、知母等,其它如羌活、独活、白芷、藁本、葱白、升麻、苍术、川芎、青皮等,也是医家治疗外感表证常用方剂中的主药。

这些引经药既有引药入经之效,又能在方中发挥其主要治疗作用。

但在内科杂病中应用这些药物时,多为引经报使之用。

在外科疮疡的治疗中,根据发生部位及经络加用局部引经药,如额疽,属阳明胃积热,宜加升麻、桔梗、羌活;太阳疽,属阳明胃经,宜加升麻、桔梗;鼻疽属手太阴肺经风热及上焦郁火所致,宜加栀子、木通、薄荷、桔梗;发颐,属阳明风热所致,宜加玄参、黄芩、黄连等。

内科病证中的引经药,如桔梗为舟楫之剂,牛膝引药下行,桂枝横行肢臂之属,亦属此类。

具体来讲,引经药主要有以下功用:1、引药归经脉:指引经药在方剂中先驱先行,引药入经。

吴茱萸为肝经引药,石膏引诸药入阳明经,细辛引导少阴经寒邪出于太阳之表。

2、引药至病所:升麻、柴胡引清气上升,升举下陷之脏器;柴胡还可开邪热内闭,使邪气从内达外。

川芎引药上行。

牛膝引诸药下行,引血下行,引邪热下行;旋覆花是治疗呃逆上气的“引药下行”之品。

桔梗开提肺气,可为诸药舟楫,载之上浮。

肉桂引火归元,在虚阳上越的戴阳证、阴盛格阳的格阳证中常用之。

砂仁可引气归元。

上肢痛用桂枝、桑枝、羌活,下肢痛用牛膝、独活。

头痛因部位不同而涉经各异,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巅顶用藁本。

无论外感内伤,常佐用风药,如羌活、蔓荆子、防风等。

二、引经药分论1、十二经引经药手太阴肺经:桔梗、升麻、葱白、辛夷、白芷;手阳明大肠经:白芷、升麻、石膏;足阳明胃经:白芷、升麻、石膏、葛根;足太阴脾经:升麻、苍术、葛根、白芍;手少阴心经:黄连、细辛;手太阳小肠经:木通、竹叶、藁本、黄柏;足太阳膀胱经:羌活;足少阴肾经:独活、肉桂(桂枝)、知母、细辛;手厥阴心包经:丹皮、柴胡;手少阳三焦经:柴胡、连翘; 足少阳胆经:青皮、柴胡;足厥阴肝经: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

十二经引经药

十二经引经药

十二经引经药(2018-09-05 17:22:32)中药的药引子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它内联脏腑,外络肢节,使上下,左右,内外,表里行成统一整体。

药引子就是把各味中药引向有病的脏腑经络,使各味中药具有靶向性。

这几味中药只对某一经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用,对其它经无作用,或作用很小。

古人称药引子为“引经报使”。

在一般情况下十二经的药引子为:1、手太阴肺经:桔梗、升麻、白芷、生姜、葱白。

2、手阳明大肠经:白芷、升麻、石膏。

3、手厥阴心包经:柴胡、牡丹皮。

4、手少阳三焦经:连翘、柴胡、上焦用地骨皮、中焦用青皮、下焦用附子。

5、手少阴心经:黄连、细辛。

6、手太阳小肠经:蒿本、黄柏。

7、足太阴脾经:升麻、苍术、葛根、白芍。

8、足阳明胃经:升麻、白芷、葛根、石膏。

9、足少阴肾经:独活、知母、桂枝、细辛。

10、足太阳膀胱经:羌活。

11、足厥阴肝经:柴胡、青皮、川芎、吴茱萸.12、足少阳胆经:柴胡、青皮。

药引子不仅能起到领军者的作用,而且还能加强各味中药的疗效。

在治疗燥咳的药中可加入枇杷叶、生梨汁、以加强润肺、止咳的效果;在治疗风寒感冒的辛温解表药中可加入葱白、生姜、以加强驱风散寒的效果;在治疗肝血不足、肝阴不足的滋阴养血的药中可加入4-5个胡萝卜头、可加强养肝血的效果;在清热利尿的药中可加入鲜茅根、鲜竹叶、会很快的消除尿急、尿频、尿痛。

十二经用药王好古《汤液本草》载有李东垣关于各经用药的“响导图”这可看成是药物归经的简表。

如下:1、手太阴肺经南星、款冬花、升麻、桔梗、檀香、山药、粳米、白茯苓、五味子、天门冬、阿胶、麦门冬、桑白皮、杏仁、葱白、麻黄、丁香、益智、白豆蔻、知母、缩砂(檀香、豆蔻为使)、栀子、黄芩、石膏。

附记:升麻、芍药、木瓜、藿香(按:附记下药名,原列在表格下,与以上药物有的重出,有属增添,区分意义不详。

附记中的药名又有自相重复,现略去)。

2、足太阴脾经代赭石、赤茯苓、麻仁、甘草、半夏、益智、黄芪、苍术、白术、胶饴、草豆蔻、茱萸、缩砂(人参、益智为使)、防风、当归。

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最常见药引子用法用量,值得收藏!

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最常见药引子用法用量,值得收藏!

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最常见药引子用法用量,值得收藏!俗话说:“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药引子亦称引经药、引药,主要是指能引导处方中的诸药集中于某一部位或脏腑,直达病所,使之更好地发挥治疗效果的药物。

药引子有引药归经,增强疗效之功用,有时还兼有调和、顾护、制约、矮味等功效,与中药、中成药适当配合,可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现今,服用中药、中成药,多用白开水、酒、淡盐水、蜂蜜水、米汤、红糖水、葱白汤、姜汤等作药引子送服。

可是关于中药药引子,它的来历和朱元璋大有关系。

一、药引子的由来明朝洪武年间,浙江萧山有个叫楼英的郎中,出身医药世家,7岁就在父亲身边苦读医书药典,20多岁便挂牌行医。

楼英医术高明,有起死回生之术,方圆百里无人不知他的医名,人们都叫他“神仙太公”。

这年,当朝马皇后得了重病,御医百般诊治,人参、灵芝等名贵药物吃了不少,病体仍未见好,朱元璋心急如焚,颁旨遍请天下名医给皇后治病。

不几天,一个大臣访得楼英医术精湛,禀奏之后,朱元璋忙传旨宣楼英进宫。

楼英接到圣旨,哪敢违命圣上,忙整装一路来到京城。

自古“伴君如伴虎”,给皇后治病半点闪失不得。

楼英一入宫,便顾不得路途劳累,先行拜见太医院的御医,打听马皇后的病情,所用何药。

太医院的御医们久居皇宫,嫉贤妒能,圆滑世故,哪个将他这乡下郎中放在眼里?药方拿来一小沓,方中用药却大同小异,问及皇后病情,只是嗯嗯啊啊,敷衍搪塞,不得要领。

楼英只好看那药方,见上面都是些人参、鹿茸、灵芝,料想马皇后必定已是病入膏肓,难以救治,才用上珍贵药材。

等到第二天,楼英跟着太监来到马皇后病榻前,小心仔细地望闻问切一番,皱着的眉头渐渐舒展开了。

原来,马皇后看着脸色青黄,得的却不是疑难杂症,以楼英看来,只不过是多食引起脾胃不和,痰浊阴滞而已,只要用大黄、莱菔子一类极普通的药就可治愈。

楼英给马皇后诊过脉,心里有点糊涂了:这么个小病,堂堂太医院御医如云,怎会束手无策呢?想到这,他又将在太医院看过的药方拿出来,仔细斟酌起来。

全面的“引经药”讲解!

全面的“引经药”讲解!

全面的“引经药”讲解!引经药是指能导引诸药直达病所,增强疗效的药物,亦可理解为对机体某一部位有特殊作用的药物,是引经药的主要作用之一,这也是有别于西医用药的观点,中医治风湿病很重视引经药。

引经药是指能导引诸药直达病所,增强疗效的药物,亦可理解为对机体某一部位有特殊作用的药物,是引经药的主要作用之一,这也是有别于西医用药的观点,中医治风湿病很重视引经药。

引经药又称引经报使药,其源远流长,起源于药物的归经理论,民间以形补形理论亦源于此。

清·尤在泾说:“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病有病所,药有药位,辨证上加入引经药可以提高疗效。

1.按经脉选药:据历代医家经验,常用的引经药手少阴心经:黄连、细辛;手太阳小肠经:藁本、黄柏;足少阴肾经:独活、肉桂(桂枝)、知母、细辛;足太阳膀胱经:羌活;手太阴肺经:桔梗、升麻、葱白、白芷;手阳明大肠经:白芷、升麻、石膏;足太阴脾经:苍术、升麻、葛根、白芍;足阳明胃经:白芷、升麻、石膏、葛根;手厥阴心包经:柴胡、丹皮;手少阳三焦经:连翅、柴胡;上焦:地骨皮。

中焦:青皮。

下焦:附子。

足厥阴肝经: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足少阳胆经:柴胡、青皮等。

可按风湿痹证所在经脉选用。

2.按病位选药:实为按经选药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头部风湿痹痛:虚证选川芎、白芷;实证选柴胡、勾藤、水牛角。

颈项痛:风重选羌活;热重选葛根;强硬选葛根、白芍、细辛。

肩背痛:用羌活、黄芩、桂枝、葛根。

胸部挤压痛:用香附、枳壳。

胁痛:选柴胡、郁金。

肩臂痛:有主张从痰湿治疗,选丹溪指迷茯苓丸加味,重用祛痰药。

上肢痹痛:选羌活、防风、桂枝、桑枝、茯苓、陈皮、姜黄、白芍、鹿含草、银花藤、天仙藤。

背痛:常加羌活、防风引经,肥人少佐附子,气滞血瘀加生姜黄,肾精亏虚,督脉失养须加狗脊;背部痹痛剧烈而他处不痛者,用九香虫温阳理气,并配以葛根、秦艽;病变在腰脊者合用蜂防、乌梢蛇、地鳖虫行瘀通督,并配以川断、狗脊。

背脊痛:用石南藤、菖蒲。

谈谈中药方剂当中的“药引子”

谈谈中药方剂当中的“药引子”

谈谈中药方剂当中的“药引子”药引,又称引药,是中药方剂配伍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味少量轻,易被忽视。

清代尤在泾《医学读书记》:“药为引使,则下通病所。

”吴瑭《医医病书》:“药之有引经,如人之不识路径者用向导。

……何今人凡药铺中不卖,须本家自备者,皆曰引子。

”张睿《医学阶梯》:“汤之有引,如舟之有楫。

古人用汤,必须置引。

……古今汤方莫尽,药引无穷,临机取用,各有所宜。

”可见药引在方剂中很重要。

什么是药引?宋代以前,大多药引列于方剂诸药之末尾,少数在服法中开具。

比如:◆《五十二病方》中就有“入一杯酒”、“米一升”、“以蜜和”等;《伤寒论》瓜蒂散“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温顿服之”;◆《千金要方》艾叶汤中也有“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等。

宋代以后,药引一般均在煮服法中描述。

比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平胃散当中“入姜二片,大枣二枚”;皂角丸中“每服二十丸,食后生姜汤下。

痰实咳嗽用蛤粉、齑汁下;手足麻痹用生姜、薄荷汤下;语涩涎盛用荆芥汤下;偏正头痛夹脑风用薄荷汤下”。

◆《圣济总录》厚朴丸中“煎陈橘皮、木香、生姜汤下”;瓜蒌汤中“水一盏,蜜半匙,煎至七分”等。

可见,药引是指在汤、丸、散、丹等剂型配伍当中,对入丸、散、丹或煎汤冲服的1~3味药物。

古人药引解读宋代汤尹才《伤寒辨惑论》:“用药煎煮,或用姜葱,取其发散;或用枣,盖枣能和百药之力。

”清代张介石《资蒙医经》云:“酒入药为引者,取其活血引经;姜入药为引者,取其发表注凝;小枣入药为引者,取其消散和胃;大枣入药为引者,取其补血健脾;龙眼入药为引者,取其宁心利水;灯心入药为引者,取其得睡神归;葱白入药为引者,取其发散诸邪勿注;莲实入药为引者,取其清心养胃和脾。

”《医学阶梯》云:“……治风用桑叶,治湿用桑枝;固肾用莲蕊,涩精用莲须;保胎用陈苎根,安胎用鲜苎根……”既说明药引的作用,又说明药引是多种多样的。

例如,桂枝汤中若去其生姜、大枣使药不用,就不能发挥调和营卫的作用。

中医中药的“引经药和药引子”区别

中医中药的“引经药和药引子”区别

中医中药的“引经药和药引子”区别药引起源于何时尚未考证,至少在《伤寒杂病论》已经使用了,如桂枝汤中的姜枣即是使用药引的典范,但当时以至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并无药引的概念。

大面积使用药引是在宋代,当时官方设立了“医药和剂局”和“惠民局”药局的产生特别是第一部成药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颁布促进了成药的发展,也促使药引得到广泛使用。

据有学者统计,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载788种中成药中,几乎每一种都记述了应配伍引药的内容及服用方法,涉及中药达90多种,成为中成药与引药配伍应用的典范。

如八正散用灯芯可以导热下行;失笑散用醋调服,引药入肝经,同时对瘀血疼痛有效;凉膈散用白蜜,既可缓和硝黄之峻,又能存胃津,润燥结……金元以后,医家习惯在煎好的药物中加入或用药引来煎煮中药,到明清时期应用药引已比较普遍。

元代名医王好古在论述牵牛子时就指出该药“以气药引之则入气,以大黄引之则入血。

”需要指出的是,药引与引经药的概念有交叉之处,因而许多人认为药引就是引经药,其实不然,药引可能具有引经作用,也可能不具备。

药引一般具有引经、增强疗效、调和脾胃、解毒、矫味等作用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功能。

同时药引大多是一些生活常见药,还有不少是食物。

古代医家讲究在汤剂中加药引明代孙志宏在论述了煎药的种种注意事项后,还特别叮嘱“若外有煎成磨调、化入之药,并煎药引,极宜点检。

”《医述》引《医学阶梯》指出了药引在汤剂中的作用,“汤之有引,如舟之有楫。

”并提出“古人用汤,必须置引”。

《伤寒杂病论》的桂枝汤用生姜、大枣,既可辅助发挥汤剂的发汗功能,又可调和脾胃,是使用药引的典范。

李东垣补中益气汤,也用姜枣,却不是为了发汗,其意应是辅助健脾和胃。

药引有许多妙用,“不可不考”。

明代李梴转引汪机的说法:“药无定性,以血药引之则从血,以气药引之则从气,佐之以热则热,佐之以寒则寒,在人善用之耳。

”把药引的作用夸大到极致。

清代龙之章也指出:“大药引子甚是得力”,“治病引子最为先,引子便是先锋官。

疗效好不好,关键引经药!十二经引经药各哪些?柴胡只能引少阳?

疗效好不好,关键引经药!十二经引经药各哪些?柴胡只能引少阳?

疗效好不好,关键引经药!十二经引经药各哪些?柴胡只能引少阳?【作者简介】孙倩倩,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硕士,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规范化培训医师。

【指导教师】郭炜,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博士,山东新中鲁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

引经药,就是能够引药效到达病所的药物,又称为药引子,是处方配伍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常用的引经药:手太阳经用黄柏、藁本;足太阳经用羌活;手阳明经用升麻、石膏、葛根;足阳明经用白芷、升麻、石膏;手少阳经用柴胡、连翘、地骨皮(上)、青皮(中)、附子(下);足少阳经用柴胡、青皮;手太阴经用桂枝、升麻、白芷、葱白;足太阴经用升麻、苍术、白芍;手厥阴经用柴胡、丹皮;足厥阴经用柴胡、青皮、川芎、吴茱萸;手少阴经用黄连、细辛;足少阴经用独活、知母、细辛。

从上述我们可以看出,柴胡既可以入少阳经,又可以入厥阴经。

理论基础是什么呢?《本草纲目》有云:“劳在肝、胆、心及包络有热,或少阴经寒热者,则柴胡乃手足厥阴、少阳必用之药”。

《本草经疏》:“柴胡,为少阳经表药”。

柴胡第一个功效是和解表里,主要是针对治疗少阳证所说,也是复方小柴胡汤的主要作用。

单味柴胡不能和解少阳,可用于治疗外感,对于普通的感冒,柴胡不分寒热都常用,比如柴胡散就是柴胡配甘草,不论风寒或风热都有效,此为宋代的一个经验方。

《景岳全书》里面有多个以柴胡为主药的解表方,风寒感冒用的温散方,风热感冒用的凉散方,寒热不明显的感冒用的平散方,都是以柴胡为主药。

柴胡也常配伍黄芩组成复方小柴胡汤来和解少阳。

其次,柴胡第二个功效是疏肝解郁,本品辛行苦泄,性善条达肝气。

治疗肝郁不舒,情志抑郁,胁肋胀痛,月经不调等症,常与香附、川芎、白芍同用,如柴胡疏肝散。

若肝郁血虚,脾失健运,妇女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身疲食少者,常配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等,如逍遥散。

再次,柴胡能升举阳气。

《本草崇原》:“柴胡,乃从太阴地土、阳明中土而外达于太阳之药也。

”此阳气是指脾的清阳之气,等脾气虚到达一定程度后,会出现脾气下陷或中气下陷,患者出现下坠感,自觉提不起气,甚至出现胃下垂、肛门或子宫脱垂,治疗当以补脾气为主,又要升举脾的清阳之气,则柴胡必须与补气药同用,才有生举清阳的作用,常配伍黄芪,黄芪既能补脾胃之气,又能升举清阳之气,二者是补中益气汤的主要组成。

细说引经药(摘录)

细说引经药(摘录)

细说引经药(摘录)引经药和药引子一、引经药的功用引经药一般解释为“引诸药直达病所”,即将不归该经的药物接引到该经病所的药物。

根据其引使的范围和性质可分为:十二经引经药、六经引经药、病证引经药、局部和穴位引经药。

十二经引经药为临床所常用,多为治疗外感六经病症各方的主药,如桂枝、白芍、细辛、葛根、柴胡、附子、吴茱萸、黄连、黄柏、石膏、知母等,其它如羌活、独活、白芷、藁本、葱白、升麻、苍术、川芎、青皮等,也是医家治疗外感表证常用方剂中的主药。

这些引经药既有引药入经之效,又能在方中发挥其主要治疗作用。

但在内科杂病中应用这些药物时,多为引经报使之用。

在外科疮疡的治疗中,根据发生部位及经络加用局部引经药,如额疽,属阳明胃积热,宜加升麻、桔梗、羌活;太阳疽,属阳明胃经,宜加升麻、桔梗;鼻疽属手太阴肺经风热及上焦郁火所致,宜加栀子、木通、薄荷、桔梗;发颐,属阳明风热所致,宜加玄参、黄芩、黄连等。

内科病证中的引经药,如桔梗为舟楫之剂,牛膝引药下行,桂枝横行肢臂之属,亦属此类。

一、引经药主要有以下功用:1、引药归经脉:指引经药在方剂中先驱先行,引药入经。

吴茱萸为肝经引药,石膏引诸药入阳明经,细辛引导少阴经寒邪出于太阳之表。

2、引药至病所:升麻、柴胡引清气上升,升举下陷之脏器;柴胡还可开邪热内闭,使邪气从内达外。

川芎引药上行。

牛膝引诸药下行,引血下行,引邪热下行;旋覆花是治疗呃逆上气的“引药下行”之品。

桔梗开提肺气,可为诸药舟楫,载之上浮。

肉桂引火归元,在虚阳上越的戴阳证、阴盛格阳的格阳证中常用之。

砂仁可引气归元。

上肢痛用桂枝、桑枝、羌活,下肢痛用牛膝、独活。

头痛因部位不同而涉经各异,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巅顶用藁本。

无论外感内伤,常佐用风药,如羌活、蔓荆子、防风等。

二、引经药分论1、十二经引经药手太阴肺经:桔梗、升麻、葱白、辛夷、白芷;手阳明大肠经:白芷、升麻、石膏;足阳明胃经:白芷、升麻、石膏、葛根;足太阴脾经:升麻、苍术、葛根、白芍;手少阴心经:黄连、细辛;手太阳小肠经:木通、竹叶、藁本、黄柏;足太阳膀胱经:羌活;足少阴肾经:独活、肉桂(桂枝)、知母、细辛;手厥阴心包经:丹皮、柴胡;手少阳三焦经:柴胡、连翘; 足少阳胆经:青皮、柴胡;足厥阴肝经: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经药和药引子、引经药的功用引经药一般解释为“引诸药直达病所”,即将不归该经的药物接引到该经病所的药物。

根据其引使的范围和性质可分为:引经药、六经引经药、病证引经药、局部和穴位引经药。

二经引经药为临床所常用,多为治疗外感六经病症各方的主药,如桂枝、白芍、细辛、葛根、柴胡、附子、吴茱萸、黄连、黄柏、石膏、知母等,其它如羌活、独活、白芷、藁本、葱白、升麻、苍术、川芎、青皮等,也是医家治疗外感表证常用方剂中的主药。

这些引经药既有引药入经之效,又能在方中发挥其主要治疗作用。

但在内科杂病中应用这些药物时,多为引经报使之用。

在外科疮疡的治疗中,根据发生部位及经络加用局部引经药,如额疽,属阳明胃积热,宜加升麻、桔梗、羌活;太阳疽,属阳明胃经,宜加升麻、桔梗;鼻疽属手太阴肺经风热及上焦郁火所致,宜加栀子、木通、薄荷、桔梗;发颐,属阳明风热所致,宜加玄参、黄芩、黄连等。

内科病证中的引经药,如桔梗为舟楫之剂,膝引药下行,桂枝横行肢臂之属,亦属此类。

具体来讲,引经药主要有以下功用:1、引药归经脉:指引经药在方剂中先驱先行,引药入经。

吴茱萸为肝经引药,石膏引诸药入阳明经,细辛引导少阴经寒邪出于太阳之表。

2、引药至病所:升麻、柴胡引清气上升,升举下陷之脏器;柴胡还可开邪热内闭,使邪气从内达外。

川芎引药上行。

牛膝引诸药下行,引血下行,引邪热下行;旋覆花是治疗呃逆上气的“引药下行”之品。

桔梗开提肺气,可为诸药舟楫,载之上浮。

肉桂引火归元,在虚阳上越的戴阳证、阴盛格阳的格阳证中常用之。

砂仁可引气归元。

上肢痛用桂枝、桑枝、羌活,下肢痛用牛膝、独活。

头痛因部位不同而涉经各异,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巅顶用藁本。

无论外感内伤,常佐用风药,如羌活、蔓荆子、防风等。

二、引经药分论1、手太阴肺经:桔梗、升麻、葱白、辛夷、白芷;手阳明大肠经:白芷、升麻、石膏;足阳明胃经:白芷、升麻、石膏、葛根;足太阴脾经:升麻、苍术、葛根、白芍;手少阴心经:黄连、细辛;手太阳小肠经:木通、竹叶、藁本、黄柏;足太阳膀胱经:羌活;足少阴肾经:独活、肉桂(桂枝)、知母、细辛;手厥阴心包经:丹皮、柴胡;手少阳三焦经:柴胡、连翘; 足少阳胆经:青皮、柴胡;足厥阴肝经: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

上焦:地骨皮;中焦:青皮;下焦:附子太阳经用羌活、防风、藁本;阳明经用升麻、葛根、白芷;少阳经用柴胡;太阴经用苍术;少阴经用独活;厥阴经用细辛、川芎。

青皮、桑白皮是肺经的引经药,在治疗肺病的方剂中加入桑白皮能引药入肺经;香附、柴胡是肝经和引经药,在治疗肝气郁滞,协胁胀痛时加入柴胡香附可引药入肝;桂枝,薤白为心经的引经药,在治疗胸闷、气短、心悸等心阳不通时加入桂枝,薤白等能引药归心经;姜黄和牛膝均有行气活血、通络止痛的功效,但姜黄能引药上行通达上肢,常做为上肢痹症的引经药。

而牛膝则性喜下行而通达下肢,因此在治疗下肢痹症肘,常加入牛膝做为下肢的引经药。

4、病位引经药:病位,即疾病发生的部位或场所,是正邪相争的具体位置。

病位既包括了脏腑、组织等疾病的具体部位,又包括太阳、少阳等抽象的功能单位。

明确病位后再恰当的选择引经药物,常能增强方药的作用疗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焦:上焦位于三焦的上部,从咽喉至胸膈部分。

其中包括了胸胁,还有心肺两个重要脏器。

胸胁是厥阴、少阴分布之所,其中柴胡,香附为引经药,以此为引经药,运用于临床,能开郁散滞而通达上下,使肝经气血畅行。

手太阴肺经引经药用桔梗、升麻、葱白、白芷;手少阴心经引经药用黄连、细辛。

中焦:中焦位于三焦的中部,指上腹部分。

其主要功用是助脾胃,主腐熟水谷,泌糟粕,蒸津液,化精微,是血液营养生化的来源。

足太阴脾经引经药有苍术、升麻、白芍,苍术苦温,湿邪困脾者用之,升麻辛凉,脾气下陷者用之,白芍苦酸,肝脾失调者用之。

足阳明胃经引经药有升麻、石膏等。

F焦:下焦位于三焦的下部,指下腹腔自胃下口至二阴部分。

能分别清浊,渗入膀胱,排泄废料,主要是肝肾和腰府之所在。

足少阴肾经引经药用肉桂、知母。

足厥阴肝经引经药用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

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的引经药用仙茅、狗脊、杜仲。

头部: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均循行头面部,厥阴经亦上会于巅顶。

故头部疾病的治疗要分清经别,如太阳经头痛,多在后头部,下连于颈;阳明经头痛,多在前额部及眉棱等处;少阳经头痛,多在头之两侧,并连及耳部;厥阴经头痛,痛在巅顶,连于目系。

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加各引经药:太阳羌活,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厥阴吴茱萸,少阴细辛也。

特别是川芎善行血中之风,祛血中之风,上达巅顶,下行血海,走而不守,并能散少阳之风,内行肝胆,外散风邪,辛香走窜,为治上要药。

头部损伤如伤在巅顶加藁本、细辛,两眉棱伤加白芷,后枕部损伤加羌活;肩部损伤加姜黄;胸部损伤加柴胡、郁金、制香附、苏子;两胁肋部损伤加青皮、陈皮、延胡;腰部损伤,加杜仲、补骨脂、川断、狗脊或枸杞子、桑寄生、山萸肉;腹部损伤加炒枳壳、槟榔、川厚朴、木香;小腹部损伤加小茴香、乌药。

四肢: 四肢为手足之经的主要循行通路。

羌活、 桂枝、 姜黄、桑枝为上半身疾病的引经药,可引诸药达上肢及头项部;独活、 牛膝、木瓜为下半身病的引经药,可引诸药达腰膝、下肢。

头面部 : 黄芩、菊花、荷顶、口芪;上肢 : 姜黄、桂枝、威灵仙;腰背部 : 杜仲、川断、构杞;胸腹部 : 木香、砂仁、黄莲、肉桂; 少腹部 :小茴、桔核、荔枝、五灵脂、黄柏;下肢 : 木瓜、 鸡血藤、防已;耳口周 : 龙胆草、黄连;二阴 : 黄柏、防已、龙胆 草。

应用络病理论治疗风湿免疫类疾患中亦重视引经药的应用,往往以经之所过部位为主,结合脏腑经络辨证,选用适当的 引经药物增强疗效。

头部:头部为清阳之舍,一旦头部受损,轻者震激脑海,重者伤 及颅脑,导致颅内血脉损伤或瘀血内蓄, 出现头晕、 头痛、 嗜卧、泛恶、昏迷、肢厥等症状。

其病在足厥阴肝经,兼及督脉。

脑为茶调散加减,平肝息风,活血养血,药有天麻、钩藤、丹参、酸 枣仁、柴胡、川芎等;末期则视其体质强弱,予调中保元汤合补 膝、 灵明”之府,若脑部受震, 必伤及“灵明”,而瘀阻清窍,出现清阳浊阴升降失调之病机。

故在论治上,分初、 中、末三期调治。

初期以柴胡细辛汤为主, 升清降浊,化瘀宁神,药有柴胡、 细辛、薄荷、归尾、土鳖虫、 中期用天麻钩藤汤参川芎中益气汤加减,健脾益气,调养补肾,药有黄芪、党参、白术、补骨脂、生地黄、升麻、柴胡、川芎等。

可见其引经之药均为柴胡、川芎。

以柴胡、川芎作为头部引经之药,既能够起到行气化散血滞的作用,更能促使全方药力随经气循行而通达病所。

颈部:颈背为诸脉会通之处,若颈部外伤、姿势不正、长期低头伏案、劳损等原因,使颈部气血通道闭折,出现头痛、头晕、项背强直、活动牵掣、手指麻木、耳鸣、恶心等症,即形成颈椎病。

六经理论认为太阳膀胱经与少阴肾经互为表里,如果少阴精血亏虚,肾气化生之源匮乏,则无力起启督脉气血,以致不能濡润太阳之表,难以推动周身脉气;同时少阴肾气乏力,使太阳膀胱气化不利,气不化津,水津不布,水液不能滋养经脉,从而导致阳气不利、经血不畅、气血瘀滞之病机。

故论治上,一方面补其肾、助气化,另一方面行气道、化瘀滞,因果并论,标本兼治。

方拟椎脉回春汤加减治之,药有羌活、葛根、牛蒡子、僵蚕、桂枝、天麻、黄芪、狗脊等,其中引经药为羌活。

羌活能助膀胱气化,行太阳之表,能经脉气血,畅督脉经气,故以其作为颈部伤疾的引经要药。

胸部:胸为清旷之在,胁为肝之分野,胸胁是厥少阴分布之所,若因跌仆磕撞闪挫,而致气血、经络和脏腑等损伤,引起气机不畅、疏泄失常,出现胸胁骨膜之间疼痛拒按、呼吸转侧活动牵掣,或有肿胀、咳呛加剧等症,即所谓胸胁内伤之疾。

“内伤之疾,不论其旧伤宿损,或虚实之证,总与肝经相系。

”故施治时往往选用肝经引经之药,强调肝经的气血条达,以石氏胸胁合剂加减治之,药有柴胡、香附、延胡索、郁金、当归、蒲黄、三七等,其中引经药为柴胡、香附药对。

以此为引经药,运用于临床,在脏主血,在经主气,以之治脏,是血中之气药,以之治经,是气分之药。

只要配伍得当,自能开郁散滞而通达上下,使肝经气血畅行。

腰部:腰部是足太阳膀胱和督脉循行的通道。

若腰部用力过猛、或失当,或腰部屈伸动作不相协调,或咳嗽喷嚏,卒然迸闪,或长期姿势不正,劳损等因,均易使腰络受损,经脉阻塞,气血运行失畅,而产生腰痛。

论治上要着重辨证分型,一般将其分为型。

气滞血瘀型以理气固腰汤加减治之,药有香附、川楝子、延胡索、当归、桃仁、桑寄生、狗脊等;风寒闭塞型以温经强腰汤加减调治,药有麻黄、桂枝、细辛、制川乌、威灵仙、地龙、狗脊等;痰湿互阻型以豁痰宁腰汤加减疗之,药有半夏、陈皮、茯苓、独活、桑寄生、杜仲、狗脊等;肾督亏虚型以益肾健腰汤理之,药有生熟地黄、杜仲、菟丝子、淫羊藿、补骨脂、山茱萸、桑寄生、狗脊等,其引经药均为狗脊。

正如《本草正义》所言:狗脊“能温养肝肾,通调百脉,强腰膝,坚脊骨,又能固摄冲带,坚强督任,引经向导,”故腰痛方中每使用狗脊四肢:四肢为手足之经的主要循行通路。

一旦其肢节受损,轻者扭捩挫蹉,重者伤筋折骨,均能内动经络,使血行之道不得宣通,瘀血内停,气血凝滞,从而瘀积为肿为痛。

常以三期辨证为原则,早期活血化瘀消肿为主,药有生地黄、当归、赤芍、桃仁、泽兰、王不留行、桂枝或牛膝等;中期接骨续筋和络为主,药有当归、丹参、独活、续断、狗脊、川芎、泽兰、红花、桂枝或牛膝等;后期健筋壮骨温经为主,药有黄芪、炒党参、焦白术、当归、续断、狗脊、白芍、伸筋草、红花、桂枝或牛膝等;若骨折者加煅自然铜、骨碎补等,痛甚者投乳香、没药等,青肿甚者添紫荆皮、黄金子等,其引经药上肢选用桂枝、下肢运用牛膝。

认为“桂枝味辛微甘,芬芳馥郁,其枝柔嫩,其气轻扬,善走上肢,具有宣为补益之品,而善引气血下注,是以用药欲其下行者,恒以之为引经。

故善治肾虚腰疼腿疼,或膝疼不能屈伸,或腿痿不能任地之疾。

所以,在治疗四肢筋骨损伤时,常选用桂枝或牛膝引药循经,增强疗效。

通经络之功。

”牛膝正如《医学衷中参西录》所言:膝,原黄连偏泻心火,黄芩偏泻肺火,知母偏泻肝火,木通偏泻小肠火,石膏偏泻胃火等。

用柴胡泻下焦之火,必佐以黄芩;用柴胡泻肝火,必佐以黄连。

太阳、小肠、膀胱经病,在上用羌活,在下用黄柏;阳明胃与大肠经病,在上用升麻、白芷,在下用石膏;太阴脾和厥阴肝经病用白芍,少阴心和肾经病用知母。

、药引子治伤寒,大葱一把煮水煎。

治吐衄,茅根一握煮水煎。

治腹疼,黑豆一碗(炒焦)煮水煎。

治尿血,蓟根一束煮水煎。

治疮肿,忍冬一掐煮水煎。

治风症,艾叶团煮水煎。

治眼红,薄荷一襟煮水煎。

治滑泻,五倍一两煮水煎。

治虚热,童便一罐当水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