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张爱玲小说对家的审视与消解

合集下载

张爱玲及其小说题材探析

张爱玲及其小说题材探析

张爱玲及其小说题材探析
张爱玲,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思
想内涵而闻名于世。

她的小说作品涉及了广泛的题材,从家庭、婚姻到社会变革,每一篇作品都给人以深思。

首先,张爱玲的小说以家庭为题材的作品占据了很大一部分。

她以细腻的笔触
描绘了家庭中的种种情感纠葛,展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微妙关系。

例如,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她通过两位女主角的对比,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爱情与婚姻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张爱玲通过对家庭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变革。

其次,张爱玲的小说中也探讨了婚姻的主题。

她以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剖析了婚姻中的种种问题和矛盾。

在《色,戒》中,她以一个女间谍的视角,揭示了婚姻中的欺骗和背叛。

她通过对婚姻的描写,深刻地反思了男女关系中的权力斗争和社会约束。

此外,张爱玲的小说也反映了社会变革的题材。

她以独特的视角,揭示了当时
社会的动荡和变革。

在《金锁记》中,她通过一个女主角的经历,展现了战争和社会动荡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张爱玲通过对社会变革的描写,深刻地反思了历史的进程和个人的命运。

总的来说,张爱玲的小说题材多样,从家庭、婚姻到社会变革,每一篇作品都
有其独特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她以细腻的笔触和敏锐的洞察力,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多变性。

她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是对当时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张爱玲的小说作品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一面镜子,让读者反思和思考。

“家”情结与张爱玲的小说创作

“家”情结与张爱玲的小说创作

“家”情结与张爱玲的小说创作张爱玲,中国20世纪文坛上的天才作家,犹如寂静夜空中滑落的流星,璀璨夺目,光彩照人。

张爱玲的作品在美的背后,潜藏着无尽的感伤。

感傷的根源在于张爱玲无意识中形成的“家”情结,这种“家”情结影响到张爱玲的文学创作风格的形成。

标签:张爱玲;风格;“家”情结;感伤张爱玲,中国20世纪文坛上的天才作家,犹如寂静夜空中滑落的流星,璀璨夺目,光彩照人。

当论及张爱玲的时候,我们为她凄惨的情感经历而惋惜,又赞叹着婉转细腻的笔法,在读者心中,张爱玲俨然成为20世纪中国文坛最伟大的女作家。

张爱玲的作品是美的,美得全面,美得彻底,美得深邃。

美来自作品中那幽然恬静的图画、波澜曲折的情节、凄美动人的爱情、优雅唯美的文字。

苏青道出张爱玲作品魅力所在:她的作品“像听凄幽的音乐,即使是片段也会感动起来。

它的鲜明色彩又如一幅图画,对于颜色的渲染就连最好的图画也赶不上,也许人间本无此严肃,而张女士真可以说是一个‘仙才’了。

”[1]但是,人们在感受美的同时,也一定会感受到文字背后隐藏的感伤:“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就是这种突转的典型,从“华美”到“虱子”不是认为生命不再华美,可毕竟有了虱子,一丝悲凉也袭上心头,使人顿生沧桑感,有了沉重。

带着这样的阅读体验,我们不禁会问:十七八岁的少女,却有了如此的人生体验,是早慧,还是创伤?纵览张爱玲的小说创作,我们会发现张爱玲在作品中着重塑造一个固定的场景——“家”。

无论是《金锁记》中“在家”的感觉还是《茉莉香片》中“离家”的愿望,乃至《倾城之恋》“回家”的苦难,都在与“家”的联系中展开叙述。

一、压抑与“家”情结家是每一个生命的摇篮,对于家的记忆,是生命的最初记忆,也是生命中最顽强最持久的记忆[2]。

鲁迅先生对家的回忆是凄凉的,在萧瑟的环境下是一座破败的村庄,充满着麻木的灵魂,不觉悟带给了他们无以挣脱的镣铐;巴金先生对家的回忆是心酸的,犹如《家》中的高家一样,封建专制夺去了一个个年轻女性的生命,腐朽的空气充满这里的一切,那么张爱玲对家有着怎样的回忆?房屋里有我们家太多的回忆,像重重叠叠福音的照片,整个空气有点模糊。

家族文化视野下的张爱玲小说

家族文化视野下的张爱玲小说
关 键 词 :张 爱玲 ; 家族 小说 ;苍 凉 ;漂 泊
中图分类号 :I0 . 26 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7 62—62 ( 0 9 0 04 o 1x 20 )6— 0 5一 4
张爱玲在 4 年代的中国现代文学 中显示出极 0
的结构 ,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事风格, 这是一种战栗 在繁华落尽后 的苍凉与无奈 , 支撑在这些背后的是
语言 , 极具 个性 的叙 事 风格 , 张爱 玲 的小 说 中 , 在 日

对封 建家族与现代家庭的双重叛逆
和那些 同样来 自封 建家 族 的现代 作 家相 比 , 张
常俗世生 活始终是 一 个 重要 的 部分 , 在这 个 世 界 而 里, 家族文 化成为 她关 注的焦点 。可 以说 , 没有 家 若

10 0 ) 0 12
要 :对于家族 的书写是 中国现代文 学中一 以贯之的主题 。 而张爱玲 的小说 则将 家族文化主题 中的封建与
现代、 人性的恶与丑 、 家族的溃败置放在一种苍 凉的情绪基调 中, 并以其独特的视 角为 中国现代文 学家族叙事提供
了重要 的家园漂泊的文本形 态。对于张爱玲 来说 , 对家族的 书写不仅 是 由于一种文 学传 统, 多的是 源于一种精 更 神需要 。她是 以家族来映照人生 , 洞察在俗世人伦 中作 为独 立的人的 内心世界 , 并追 问生存 的终极 意义所在 , 这也 正是张爱玲 的小说在现代 家族叙事主题方 面所显 示的重要价值。
的压迫与束缚 , 同时又对现代家庭人与人之间的冷 漠和赤裸 裸 的金钱关 系进行 了锐 利的剖 视 。在对 于 封建家族和现代家庭双重叛逆的视野中, 张爱玲的 家族小说首先具备了深刻的现代性维度。 张爱玲 家族小 说 中对 于封建 家族 的批判 占了很

小团圆张爱玲读后感

小团圆张爱玲读后感

小团圆张爱玲读后感《小团圆》是张爱玲的一部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中国家庭在新年期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小说以轻松幽默的笔调,描绘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和和解,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和睦、团圆的重要性。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深感受到了张爱玲对家庭关系的深刻洞察和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小说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和和解。

在小说中,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深厚情感。

比如,小说中的母亲对女儿的期望和要求,女儿对母亲的不满和挑剔,兄弟姐妹之间的争吵和和解,这些情节都让人感受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纠葛。

但是在小说的结尾,作者通过一场团圆饭的描写,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解和团聚,让人感受到了家庭关系的温馨和和谐。

此外,小说中还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和睦、团圆的重要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单位,家庭和睦、团圆是人们一直追求的目标。

小说中的家庭成员虽然之间存在矛盾,但是他们在新年期间仍然团聚在一起,共同享受团圆饭的快乐。

这种对家庭和睦、团圆的追求,让人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关系的重要性,也让人思考了家庭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阅读《小团圆》,我深刻感受到了张爱玲对家庭关系的深刻洞察和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张爱玲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和和解,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和睦、团圆的重要性。

这部小说让我更加珍惜家庭关系,也让我深刻思考了家庭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希望张爱玲的作品能够继续影响更多的人,让人们更加珍惜家庭,追求家庭和睦、团圆的幸福。

论《家》中新旧文化的冲突

论《家》中新旧文化的冲突

论《家》中新旧文化的冲突《家》是张爱玲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描述一个旧式大家庭的衰败和成员之间的关系来展现新旧文化的冲突。

小说主要描写了家族成员之间复杂的恩怨情仇以及他们对过去和现实的不同理解,从而体现出新旧文化的碰撞和冲突。

小说中的主人公姜淮秀被描绘为一个既崇尚传统又希望摆脱束缚的人物。

姜淮秀一方面坚守传统道德观念和家庭责任,保持着封建礼教的遵守;她渴望自由和解放,渴望追求自己的梦想。

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揭示了旧式家庭观念和新时代价值观之间的冲突。

在姜淮秀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旧时代女性在家庭和社会压力下所承受的矛盾。

小说描写了姜家与周围社会的不同对待方式和生活方式。

姜家是一个纯朴、传统的大家庭,注重家族的传承和尊重传统,强调家庭和谐和责任。

他们的生活方式却与外界有着巨大的差距。

在外界,社会风气日趋开放,女性解放和个人追求成为主流价值观。

姜家的成员对于这种改变感到无法接受,他们试图抵抗外界的影响,继续保持自己的传统生活方式。

他们对新生活方式的抵制和不理解,导致了与外界的冲突。

小说中的男性角色展现出旧时代和新时代男性形象的冲突。

姜淮秀的丈夫和家族长辈代表了传统男性价值观,他们对女性的要求多是以顺从为主,强调女性的家庭责任与忍让。

而姜淮秀所追求的新时代男性形象则是一个尊重女性独立性和追求的人。

他们在理解和关心女性的需求上存在巨大的冲突和隔阂。

小说中的情感关系也展示了新旧文化冲突。

家族成员之间复杂的恩怨情仇和对过去的铭记与追忆,展现了传统家庭观念与现代个人追求之间的冲突。

主人公姜淮秀与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跌宕起伏,充满了矛盾和摩擦。

她深爱着家人,但又无法满足他们的期望,这种内心的矛盾使得她无法真正获得幸福。

小说《家》通过描绘一个旧式大家庭的衰败和成员之间的关系来展现新旧文化的冲突。

从姜淮秀的角度,表达了旧时代女性在家庭和社会压力下所承受的矛盾。

从姜家与外界的对比来看,揭示了家族在社会变革中保持传统的困境。

而小说中的男性角色和情感关系也体现了新旧文化的冲突。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剧意识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剧意识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剧意识现代作家张爱玲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现代女作家,显赫的家世、不幸的婚姻和坎坷的经历,给她的一生蒙上了浓厚的传奇色彩。

家庭变故铸就了她复杂的心理世界和孤僻的性格,感情受挫对人性、历史和现实的悲观又促成了她独特的悲剧创作观,因此她的作品有着悲剧的主题思想,多以悲剧爱情故事为题材,张爱玲善于运用苍凉的语言和独特的意象渲染悲凉的小说氛围,从而形成了苍凉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摘要:作家张爱玲的小说,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

张爱玲的悲剧创作意识源于她的家庭变故和感情受挫。

她的作品有着悲剧的主题思想,多以悲剧爱情故事为题材,张爱玲善于运用苍凉的语言和独特的意象渲染悲凉的小说氛围,从而形成了苍凉的艺术风格。

张爱玲的悲剧创作意识源于她的家庭变故和感情受挫。

她在小说中,塑造的风格美艳而苍凉,笔触深刻而冷峻,塑造的女性人物总是弥漫着一种悲凉、阴暗的气息,她们蛰居在传统男权的阴影之下,殊途同归的悲剧命运都源自于张爱玲自己悲剧人生的感悟,塑造的悲剧女性形象有三种:一种是受封建枷锁束缚的女性,一种是物欲与道德挤压下灵魂扭曲的女性,另一种则是由于自身性格缺陷和软弱酿成悲剧的女性。

一、苍凉的艺术风格张爱玲的小说是“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她的作品有着淡漠的贫血和感伤的情调”。

[1]胡兰成说:“张爱玲先生的散文与小说,如果拿颜色来比方,则其明亮面是银紫色的,其阴暗面是月下的青灰色” 。

张爱玲的小说,刻画了一个个残酷而悲凉的人物形象,苍凉是小说的底色,作品始终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

这种苍凉的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弥漫浓厚悲剧色彩的主题思想张爱玲是专写“她的时代的阴暗一面”的高手。

她说:“如果我常用的字眼是荒凉,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这种惘惘的威胁。

”她的威胁来自于生活,张爱玲是一个敏感的人,她善于窥探社会,把握世情,因此揭露人性成了小说的主题。

而在那个年代,不同阶层的人,尤其是生活在名门世家的遗老遗少、公子富少、太太小姐等上层人物,一旦掀去了罩在外面的面纱,剩下的便是赤裸裸的虚伪。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文化冲突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文化冲突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文化冲突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代表,在她的小说中,经常探讨文化冲突的问题。

这篇文章将从三个方面探讨张爱玲小说中的文化冲突,分别是个人与家庭、城市与乡村、东方与西方。

个人与家庭张爱玲的小说中经常探讨个人与家庭之间的矛盾。

在《色,戒》中,王佳芝因为自己对国民政府的仇恨而向日本军统出卖了她的同胞,最终引起了她和母亲的矛盾。

王佳芝的个人意志和家庭责任之间的矛盾,表达了张爱玲对于“个人主义”和“家庭责任”之间的文化冲突的探索。

另一方面,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小说主人公杨乐和萧红两位女性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家庭文化。

杨乐的家庭文化强调资本主义思想和西方现代化观念,而萧红的家庭文化则深受传统中国儒家思想影响。

两个家庭文化的矛盾表现在杨乐试图让李夫人摆脱“旧思想”的束缚,追求自由、功能化,同时萧红向李夫人表示“有些旧的观念才是保持婚姻合法的关键”。

城市与乡村张爱玲的小说中也探讨了城市和乡村之间的文化冲突。

在《钱钟书、张爱玲一家》中,小说描述了钱钟书和张爱玲在乡村度过的生活,两位知识分子对乡村生活的不适和文化的落差,反映了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巨大差异。

此外,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小说描述了碎片化的上海城市生活,城市生活中的不安和困惑。

这种不安和困惑与传统的中国文化和社会价值观之间的矛盾有关。

东方与西方张爱玲小说中最常见的文化冲突是东方和西方之间的矛盾。

在《金锁记》中,小说主人公程心意在与西方人交往中,感受到文化差异的困惑。

西方生活方式和传统的中国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使程心意的文化认同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在《色,戒》中,王佳芝对于西方文化的迷恋和东方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总的来说,张爱玲小说中的文化冲突,多是围绕个人和家庭、城市和乡村、东方和西方之间的关系展开的。

这些矛盾和冲突,既是张爱玲个人文化认同的一部分,也是她对于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反思和思考,深刻反映了当代社会的文化冲突与碰撞。

_家_中男性_批判与消解_巴金张爱玲家族小说中男性形象比较_刘玉芳

_家_中男性_批判与消解_巴金张爱玲家族小说中男性形象比较_刘玉芳

“家”中男性:批判与消解———巴金张爱玲家族小说中男性形象比较*◆刘玉芳摘 要:巴金张爱玲在分别解构“家”的内核时,其视点各有不同。

在对旧式家中男性形象的书写中,巴金关注常态格局,着眼于对“家”中男权专制的批判;张爱玲则侧重异态格局,致力于描写“家”中男性的扭曲和残缺来进行解构。

关键词:巴金 张爱玲 家族小说 男性形象 比较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675(2010)02-151-04 钱穆认为:“中国文化,全部都从家族观念上筑起,先有家族观念乃有人道观念,先有人道观念乃有其他的一切。

”[1]正是由于家族与社会历史和个体生命的紧密关系以及家族本身在历史发展中的强韧生命力,家族遂成为古今中外作家为之倾力着迷的一个文学母题。

但跨入20世纪以后的家族已不再是一个有超常稳定性的社会单元,也不再处于道德伦理形态的中心位置,强大的父权制成为支撑历史场景的超稳定结构也发生了动摇。

家这一社会的最小单位和细胞逐步发生缓慢变异。

这期间暴露封建家族制度的弊端与罪恶是中国文学中一个重大主题,涉足其间并且作出成绩的作家很多,其中真正自铸一体、卓然成家、贡献着自己对封建家族生活的独特感受与体验的作者,当首推巴金及比他稍晚一辈的张爱玲。

他们不约而同地把艺术光圈聚焦封建旧式家庭,揭示出家族这个古老的命脉如何在衰败中分崩离析,艰难而必然地走向解体。

无论是《激流三部曲》中的高公馆、《憩园》中的杨公馆、还是《金锁记》中的姜公馆、《倾城之恋》中的白公馆,它们已演变为一种封建文化衰落的象征,一种没落社会存在状态的象征。

在这种曾经显赫富有的旧式家庭中,祖父辈不自觉的沉沦,子辈受到压抑与摧残,家庭走向崩溃的边缘。

两位作家在分别解构“家”的内核时,其视点又有不同。

这种封建文化的衰落和解体,首先体现在旧式家中男性权利的削弱与消解。

巴金关注常态格局,着眼于对“家”中男权专制的批判;张爱玲则侧重异态格局,致力于描写“家”中男性的扭曲和残缺来进行解构。

张爱玲小说对家庭伦常观念的

张爱玲小说对家庭伦常观念的

影响张爱玲小说对家庭伦常观念的影响张爱玲是二十世纪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她的小说以细腻的文笔、独特的思想和深刻的描写塑造出了一批经典形象。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家庭伦常观念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本文通过分析张爱玲小说对家庭伦常观念的影响,旨在探讨张爱玲小说中家庭伦常观念的变化和张爱玲对此的态度。

张爱玲对家庭的描写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家庭伦常是一个普遍的主题,她通过描写许多不同类型的家庭来展示对家庭伦常观念的不同看法。

在部分小说中,张爱玲描写了传统家庭的美好和繁荣。

比如在《色戒》中,她通过描述中国传统家庭的结构和文化,在小说中塑造出具有较高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的人物形象,在这样的家庭中,传统的三从四德观念被坚守着,家庭关系紧密。

这些描写体现了张爱玲对家庭和传统观念的尊重和认可。

但是,在另一些小说中,张爱玲也通过家庭的不幸展现了对家庭伦常观念的质疑和批判。

在《金锁记》中,张爱玲描写了一个破碎家庭的悲剧,通过对家庭伦常的剖析,表达了对家庭和爱情的痛苦和失望。

在这个故事中,母亲未能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而漠视了孩子的成长,父母之间的婚姻关系也早已经人心惶惶。

这样的描写体现了张爱玲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当时社会家庭关系的深刻反思。

张爱玲对伦常观念的塑造在小说中,张爱玲塑造了很多有着不同观念和面貌的人物形象,他们有的是传统的价值观观念,有的是更开放和自由的观点,这些观点对张爱玲的家庭伦常观念有深刻的影响。

例如,在《红玫瑰与白玫瑰》和《小良家》中塑造了各自具有不同女性形象的人物,分别代表了传统的三从四德和自由的个性和生活方式。

尤其是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擅长家长里短描述的张爱玲,用深挖女性家庭生活的方式,展现了女主角林妹妹的内心感受和生活状态,为中国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做出了贡献。

可以说,这样的刻画对于当时的中国社会,是一种新的价值观观念的体现。

张爱玲所创造的这些形象体现了作者对伦常观念的重新定义和塑造。

张爱玲对伦常观念的态度在小说中,张爱玲对伦常观念的态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她在文学创作中不断地反思和审视,表达她对社会和人性的看法。

无尽的苍凉—浅谈张爱玲悲剧意识的形成及在其小说中的体现

无尽的苍凉—浅谈张爱玲悲剧意识的形成及在其小说中的体现

无尽的苍凉—浅谈张爱玲悲剧意识的形成及在其小说中的体现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文学巨匠,她的小说以其深刻、细腻的描写而闻名于世。

她的小说中充满了悲剧色彩,无论是主角的命运还是描画的社会现实,都充满了无尽的苍凉。

那么,张爱玲悲剧意识的形成是怎样的,它在她的小说中又是怎样体现的呢?一、张爱玲悲剧意识的形成1.个人经历带来的心理影响张爱玲自幼家境富裕,父母是上海的名门望族,但她的父亲对家庭冷漠,对张爱玲的母亲更是不管不顾。

母亲的孤独无助和尖锐的性格给张爱玲的成长和心理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1942年,张爱玲与丈夫胡兰成离婚,她开始了长达三十多年的流浪生涯,被称为“流亡作家”。

这种漂泊和失落感也是她悲剧思维的砥柱之一。

2.西方文学的熏陶张爱玲是一位西方文学爱好者。

在她的小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对欧洲文学、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文学、莎士比亚和威尔士等文学的熏陶。

这些作家中不乏悲剧色彩浓郁的作品,对张爱玲的悲剧意识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3.历史环境的影响张爱玲成长的年代正是中国史上黯淡无光的一个时间段,国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局面,许多中国人的命运都被随意摆弄着。

这种社会现实给张爱玲带来了莫大的悲剧感受。

二、张爱玲悲剧意识在小说中的体现1.人物的命运悲剧张爱玲的小说主角多为女性,她们的命运大多都是悲剧性的。

比如,她的代表作《金锁记》中的玲妈妈,将自己的身体出卖于大老板,以供养儿子的读书,最后却发现自己早已被抛弃。

她的悲剧命运不仅是她自我价值的探讨,更是全社会的生存状态的映射。

2.流离失所的苦难景象张爱玲的流浪生活和对生活本质的思考,产生了她苦难、孤独的两难境遇。

小说中人物经常是流离失所,但这种苦难不仅是人物的价值(包括社会价值和人际价值)受到了挑战,同样也是她在现代派小说语言上的探索。

3.社会生活的渺茫无望张爱玲的小说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多为世态炎凉,物欲横流,以致于无法信任、无异于投降。

《小团圆》中,贪婪的大伯和自私的姨太太甚至让自己最亲的儿子和孙子陷入人生最后的特权和唯利是图之中。

张爱玲小说专题研究报告

张爱玲小说专题研究报告

张爱玲小说专题研究报告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作家之一,被誉为“华语小说史上最伟大的
女作家”。

她的小说以其细腻而凄美的情感描写而闻名,作品
涉及爱情、婚姻、家庭、社会等各个方面,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脆弱和矛盾。

这份报告将对张爱玲的小说进行专题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张爱玲的生平与文学背景:介绍张爱玲的生平经历,包括她的成长环境、受教育情况以及与文学界的关系等。

同时,还将简要探讨张爱玲在当时文学背景下的独特地位和影响力。

2. 张爱玲小说的主题与风格:分析张爱玲作品中常见的主题,如爱情与婚姻、女性命运、家庭纠葛、社会变迁等等。

同时,还将研究张爱玲小说的风格特点,如细腻的描写、幽默的语言、独特的叙事方式等。

3. 张爱玲小说的情感描写:重点讨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情感描写,探究她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和复杂情感的表达。

特别关注的点包括爱与恨的边界、痛苦与欢乐的并存以及人物形象的情感刻画。

4. 张爱玲小说的文化批判:探讨张爱玲小说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现象的批判,如封建礼教、家族观念、性别角色等。

同时,还将关注她对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渗透和反思。

5. 张爱玲小说的影响与价值:讨论张爱玲小说对中国文学和社会的影响,考察其对后续作家的启示和影响。

同时,还将探讨张爱玲小说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评价她作为作家的地位和贡献。

通过对以上几个方面的研究,希望能更全面地了解张爱玲的小说创作,揭示她作品的独特之处和价值所在,同时也能为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她的作品提供一些启示。

张爱玲分析

张爱玲分析

母亲的黄家,是军门出身,文化较现代。母亲是新式女性。父亲娶姨太太后,母亲与姑姑一起出洋。父母协议离婚后母亲再次出洋,后来让张爱玲到英国上学,因为战争改在香港读大学,这是父亲不能给她的。
2、教育:父母离婚后张爱玲入上海圣玛利亚女子中学,住校,很少回家,但是作文在全校有名。后来后母与张爱玲冲突,父亲发威将张爱玲禁闭在家中,病在床上几乎丧命,姑姑来劝也被打伤。后逃到母亲家中。1938年考取英国伦敦大学,因战事未能前往。关于她的初露头角。1939年秋,改入香港大学文学系,不久,在《西风》月刊上发表她的处女作《天才梦》(散文)。1942年,因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大学停办,未能毕业,与终生好友炎樱同船返回上海。
曹七巧在张爱玲小说中是一个异类。张爱玲小说中人物多是都市人生的失败者,是不彻底主义者。她不愿意写斩钉截铁的,没有参差对照的的人物,这与她的艺术观相吻合。而七巧是一个彻底的人性扭曲的人物。她为情所困的疯狂,她为财而羁绊的可怕心理,把这个人推到人性可怕的深渊。
曹七巧的疯狂 小说展示了七巧疯狂变异的历程。这变异有文化上的原因,在姜家受歧视,不仅在主子之间,更在仆妇中,她与这没落的旧家文化格格不入,其放荡不羁既有自身文化因素,更有无奈中报复的姿态,这之中一个健康的小市民女子如何在腐朽没落的大家族文化中变异就显现出来;这变异又有人性情欲上因素,她守着废物丈夫所感受到死亡气息,对于姜季泽的渴望,对健康异性的渴求非常强烈。季泽可以在外花天酒地,七巧只能对不可靠的季泽生出幻想,解脱自己。遭到拒绝后她的情欲压抑,到分家时她就只能财产金钱而疯狂了。
小说上半部分她为爱情与情欲而疯狂,下半部分则为为金钱而疯狂。七巧在现实中,什么都抓不住的,只有钱可以抓在手里,小说在七巧身上没有揭示超越现实的灵魂因素,而从情欲、物欲两方面展示她的困境。作者花相当的笔墨描写七巧就疯子的过程。在小说的下半部中的七巧完全成了一个疯子,她压抑自己正当的情感,最终丧失人的情感变成了非人。

论张爱玲的家的意象

论张爱玲的家的意象

永无归属的漂泊感——论张爱玲的家的意象关键词:家张爱玲摘要:张爱玲的大多数作品中,对于“家”都是持否定态度的。

究其根源,也是由于张爱玲的独特生长环境导致的。

本文立足于张爱玲的成长足迹,剖析她关于文学创作中“家”这个概念的构建倾向,探讨张爱玲的写作特点与文风。

一、总论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

民国就是一场散去的戏,曾经锣鼓喧啸的倾城故事,早已淹没在落落风尘中,不知所往。

那个被光阴拾起又抛弃的女子,看淡世间风花雪月,似水流年。

煮字疗饥,不过拈一片时光吹奏一番驳杂的记忆。

也许世间静下来时,能听到几许她的浅斟低吟,也许华丽的转身又会淹没了那声绝唱。

清冷高绝如他,不过淡眸一笑,远去天涯。

这边是张爱玲,生在在冷漠绝情的环境中,独立于风起云涌的时代里。

一直钦佩她能如此看淡世事,不起涟漪,也感叹她能在如此乱世之中,生活清贫却自如无拘。

二、张爱玲的家张爱玲虽出身簪缨士族,但她的成长却是如此不幸。

从小看惯了父亲抽大烟、纳小妾的恶习,又在四岁的时候,母亲出国留洋。

张爱玲从小就失去了母亲的温暖,“在她生命中许多场宴会里,母亲总是缺席,却又无处不在。

”①于是,她成长的家里,就少了些许温暖和亲情,以致于在写作中她便不愿将家庭描写得过为美好。

张爱玲的第一部完整小说,大概是十岁读小学的时候写的。

故事结局是女主人公失恋自杀。

难以想象一个幼龄女子,竟要以自杀来结束她的习作,这又会是多么绝情与冷酷。

那时她接触最多的是家庭。

看到家里分分合合,争吵不休,她对人生难以有着更美好的希冀,因此映射到作品中便成为了悲剧式结局。

当然张爱玲也写过理想主义的小说《快乐村》,那是她梦想的一个天堂。

说明小小女孩心里对和平、自由、幸福的向往,这也正反映了她对现实中的种种不满。

但张爱玲后来说,这里的描写是“我最不能忍耐的新文艺滥调”,否定了这种写作的创造性。

张爱玲不愿有一个归属让她永远停泊,她习惯了浮萍般的漂泊。

初一的时候,她刊发了第一篇小说《不幸的她》,年仅十二岁的张爱玲描写额一个纯洁美好的女性被毁灭的悲剧历程。

张爱玲小说的苍凉意味浅析

张爱玲小说的苍凉意味浅析

张爱玲小说的苍凉意味浅析张爱玲小说有什么特点呢?主要体现在哪里呢?大家知道吗?下面一起来看看!一、张爱玲小说苍凉的思想主题一丧失的家族亲情张爱玲对人性之恶和人世之厄有着深刻的认识,人活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她通过丧失的家族亲情和虚幻的浪漫爱情,展现了个体面对命运变故的尴尬与无助,表达了对人类生存价值和终极命运的形而上思考,这使她的小说展现出一种独特的苍凉感,即个体无法抗拒和驾驭的命运悲剧!在张爱玲小说中,家族亲人之间充斥着欺骗利用抛弃等,不存在纯粹的感情,个体生命被异化的亲情彻底否定,产生了一种挥之不去的苍凉感,而人的自私贪婪嫉妒等则是异化的罪魁祸首!《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离婚后回到了娘家,娘家人首先考虑的不是亲情,而是最实际的生活打算,当白流苏从夫家带来的财产被哥嫂挥霍一空之后,她所要维系亲情的筹码就没有了,娘家人视她为累赘和扫帚星,每个人都想把她赶出家门,白流苏的三哥认为,你生是他前夫家的人,死是他家的鬼,就连母亲也不肯替流苏说句公道话,人人都关在他们自己的小世界里,她撞破了头也撞不进去,最终她变成了六亲无靠的人!白流苏的生存境遇就像一幅生动的画卷,展现了扭曲的人性冷漠的亲情,诠释了具有人类普遍意义的生存困境!《金锁记》中出身卑微的曹七巧嫁到姜家后受尽屈辱,没有尊严,没有地位,就连仆人也看不起她,当她十年媳妇熬成婆之后,就开始疯狂地使用手中的权力,她一时高兴起来就逼着女儿长安裹脚,使长安的脚不可能完全恢复原状;长安丢了床单,她就到学校大闹起来,使长安只能辍学在家;她还教唆长安抽烟,耽误女儿的婚姻大事;当长安爱上了童世舫之后,自顾自努力去戒烟,但曹七巧却不想让女儿有好的结局,故意让童世舫知道他的幽娴贞静的中国姑娘是抽压片的,将长安的爱情扼杀于萌芽之中!《多少恨》中,虞家茵的父亲虞老太爷就是自私贪婪和欲望的化身,虞老太爷与家茵的母亲已经离婚多年,他却突然来到上海向家茵要钱,要求女儿为自己谋个职位,家茵拒绝了父亲的无理要求,虞老太爷就讽刺女儿说我塌台,自个儿索性在人家住下了,也不嫌没脸,她竟然直接去找夏太太,许诺说服家茵到夏家当小妾,父女之间毫无亲情可言,为了自身利益完全撕去了温情的面纱!二苍凉的情爱生活张爱玲探讨了许多人世之厄的生存问题,表现了女性遇到命运变故时的卑微无助与无奈,她们的爱情与婚姻往往透着苍凉意味,张爱玲说过,一个女人,再好些也就得不着同性的尊重!张爱玲小说都离不开男女之情,但很少有真挚浪漫的爱情,多是充满铜臭的交易,在突如其来的变故面前,女主人公根本无法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就像遭遇暴风雨的大树一样被连根拔起,生命从此枯萎!小说《倾城之恋》的题目《倾城之恋》就充满了反讽意味,所谓的爱情神话处处夹杂着极端冷漠的心态和功利主义思想,女主人公白流苏虽然受过西洋教育,但骨子里仍是一个有着浓重封建意识的传统女性,离婚后她陷入了生活困境,这时遇到了富商范柳原,就像找到了救命稻草,两人展开了一场《倾城之恋》,白流苏看透了人性之恶,领教了人世之厄,并在突如其来的战争中获得了团圆的结局,但战争中的患难之情并没有改变范柳原,他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话剩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留给白流苏的只有迷茫惆怅和失望,小说处处流露着苍凉的.人生意味!《花雕》中,章云潘和郑川娥相识之后,双方都很满意,并确定了终身大事,可是自幼体格健壮,从来不生病的川娥却在即将结婚之时患了肺病,川娥也想不到会成为这样,但章云潘的我总是等你的成了空头支票,结婚成了毫无希望的等待,最后川娥死了!在小说《封锁》中,封锁的电车使人产生了放纵自我的冲动,翠远和宗桢在电车遭到封锁时相遇相爱,但封锁过去之后,一切又回到了正常的生活轨道,双方都忘记了发生的一切,按部就班地生活!张爱玲以美丽而苍凉的笔调书写了爱情和人物命运,表达了她对生存状态和生命价值的思考,揭示了落后的传统文化对人性的戕害!二张爱玲小说苍凉的审美意蕴苍凉是一种审美的形而上的生命格调,表达了个体在变幻莫测的"无法驾驭的命运面前的孤独"绝望和无助;苍凉是一种痛苦而彷徨忧伤而孤独的感觉,是一种悲剧性的命运体验和最普遍的情感状态,也是一种形而上的哲思和人生感悟!因而,苍凉成了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传统文学史上就有许多直指人生苍凉的杰作,如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无处话凄凉的伤感孤独,唐婉世情薄,人情恶,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的无声控诉,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的人生喟叹,无不表达了个体无助无奈的人生苍凉!张爱玲将苍凉的主题演绎成了小说创作的文学心境。

从报复模式看张爱玲小说的家庭文化反思

从报复模式看张爱玲小说的家庭文化反思

作者: 黄爱平[1,2];王明科[1,3]
作者机构: [1]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江西师范大学当代形态文艺学研究中心副教授;[3]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西南昌330022
出版物刊名: 江西社会科学
页码: 82-85页
主题词: 张爱玲;家庭文化;报复
摘要:张爱玲小说的苍凉情感体验,导致了作家对中国家庭文化的不正常情感的深刻反思。

她从女性视角与人性恶的体验出发,写出了中国无爱家庭的报复模式,这种报复主要包括代际报复、夫妻报复、同辈报复以及转移报复等四大模式。

代际报复主要是父母亲通过对儿女命运的控制来实现对自己命运的补偿性报复;夫妻报复主要通过金钱补偿、虐待对方、以不忠来对抗不忠等方式来实现;同辈报复主要方式有使别人与自己命运趋同、故意与对方心愿相违背等;转移报复除了自我报复以外在一定的条件下主要是针对他人而进行的报复。

《小团圆》中对家庭的思考与传统与现代的矛盾

《小团圆》中对家庭的思考与传统与现代的矛盾

03
家庭观念对人物性格的塑造
九莉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方式深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她对家庭的复杂情感
,既是对亲情的渴望,也是对家庭束缚的反抗,这种矛盾心理推动了故
事的发展。
02
家庭在传统与现代文化中的定位
传统家庭观念及其特点
强调家庭的重要性
重视家庭传承和延续
传统家庭观念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 单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紧密而重 要。
家庭观念变革的必然性与局限性
必然性
随着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家庭观念变革是不可避免的。新的家庭观念强调个体自由、平等和尊重,有助于打破 传统家庭中的束缚和压迫。
局限性
然而,家庭观念变革也面临着一些局限性。一方面,传统家庭观念在某些方面仍具有合理性和价值,不能完全被 抛弃;另一方面,新的家庭观念在实践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如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家庭责任的 分担等。
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构建和谐家庭关系的重要 环节,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 和习惯,传承良好的家风。
06
结论与展望
总结《小团圆》对家庭观念的反思与启示
家庭观念的复杂性
《小团圆》展示了家庭内部的复杂关系,既有亲情的温暖,也有家庭成员间的矛盾与冲突,这种复杂性使得人们更加 深刻地思考家庭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传统家庭观念对现代家庭的影响与启示
影响
传统家庭观念对现代家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重视家庭和 谐、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助和合作、注重家庭教育和家风 的传承等。这些传统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现代家庭的价 值观和行为方式。
启示
传统家庭观念对现代家庭的启示在于,我们应该在尊重个体 自由和平等的基础上,注重家庭和谐和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助 和合作。同时,我们也应该重视家庭教育和家风的传承,培 养家庭成员的良好品德和习惯。

张爱玲小说“家”意象及心理机制解读

张爱玲小说“家”意象及心理机制解读

作者: 林莺[1]
作者机构: [1]武汉理工大学外语学院
出版物刊名: 浙江社会科学
页码: 113-116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2期
主题词: 张爱玲小说;家;意象;心理机制
摘要: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家”一直是她恋恋于描摹与表现的对象,是她观察世态人生,再现人物内心动态的窗口。

张爱玲从四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即“家”的具象和“家”之干平民的无奈、“家”的心灵缺失、“家’’与爱情毁灭,以及战乱之下失“家”之痛。

她的分析不仅指向了个人的情感,更描写出国家战乱下的一代人心理样态。

以心理机制分析为辅,是对一系列“家”意象的更深层次的解读,亦是对张爱玲写作风格的纵深挖掘。

深刻抑或偏执——论张爱玲文学创作中亲情的消解

深刻抑或偏执——论张爱玲文学创作中亲情的消解

深刻抑或偏执——论张爱玲文学创作中亲情的消解王莞【摘要】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比较另类的一个作家.她和同时代的许多作家不同,她的作品通过对人性的剖析,情感的消解,凸显出一种极为悲凉的氛围.在张爱玲笔下,亲情和爱情一样,沦为人攫取自身利益,表现人性“恶”的一面的工具;这与和她同时代的作家们是大相径庭的,然而也就是这样的不同,更加凸显出张爱玲在文学史上独特的地位和价值.【期刊名称】《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06)002【总页数】6页(P64-69)【关键词】张爱玲;亲情;消解;人性【作者】王莞【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北碚4007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46纵观中国现代文学史,张爱玲应该是一个比较另类的作家。

她生出名门,却命运多舛,历经坎坷;她性格孤傲,不善与人交往,似乎不食人间烟火,但笔下却一派饮食男女的市井气象,俨然洞察世事之态;她自称仅是鸳蝴一派的作家,但是她的作品却倍受人们关注,对其的讨论与肯定已大大超出了其他的鸳蝴派作品,评论者早如傅雷,虽然批评张爱玲后来的《连环套》内容贫乏,《倾城之恋》华彩胜过了骨干,但也不得不承认《金锁记》是一个“最圆满肯定的答复”,[1]后来者如夏志清,更是将张氏视为最伟大的小说家,将《金锁记》视为中国从古以来最好的小说。

[2]建国以来,随着文化界思想界的层层清算以及张爱玲的远渡重洋,她的作品一度曾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是随着改革带来的思想文化上的解放,到了 80年代中期,张爱玲又浮出地表,一时间风靡全国,研究者、喜爱追捧者不计其数。

[3]然而,一提起张爱玲,人们通常关注的是她小说里的男女情爱,在乱世浮云之中卑微的灵魂的相互碰撞、吸引、欺骗、背叛,以及隐藏在此背后的深深的凄凉,如她自己所说的那样,是一个“苍凉的手势”。

而她笔下的另一个世界——有关于亲情的世界,似乎较容易被人们所忽视,也就更容易忽略了它的价值和意义。

对于爱情,张爱玲有些冷酷得不留情面,如《倾城之恋》中范柳原对白流苏所说:“你以为婚姻就是长期的卖淫”,[4]一语道破了张氏的婚恋观:爱情是不复存在的,甚至情欲都被隐藏了起来,有的只是交易、利益和金钱,还有被压抑得有些变态扭曲了的人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传统“家”文化中,父亲是权力的象征,是家庭的主宰,拥有着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主宰着他人命运。但在张爱玲所构建的封建大家庭中,父亲永远处于被批判的位置,要么完全缺席,例如《金锁记》中的姜老太爷,《留情》中的养老太爷等;要么简笔勾勒,寥寥几笔,一带而过,例如《半生缘》中曼桢的父亲、《心经》中绫卿的父亲等;即便出场了,也是一个“去势”的存在,例如《创世纪》中的匡霆谷、《多少恨》中的虞老先生、《花凋》中的郑先生、《琉璃瓦》中的姚先生等,颓废、堕落、自私、丑恶……张爱玲对父权的颠覆,对父亲的贬抑书写鲜明地凸显出她对父亲深入骨髓的恨意。她毫不留情地扯去了封建传统文化和男权思想加诸于父亲身上伪善的外衣,将其阴暗、丑陋、猥琐的一面一览无余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论文关键词:张爱玲 家 审视 消解
论文内容摘要:封建旧家庭孤独痛苦的生活经历影响和对封建家族制度下人性扭曲的深刻洞察以及冷酷决绝的笔锋,形成了具有苍凉意味的张氏家庭小说。张爱玲通过对父权的沉沦,亲情的迷失,子辈的备受摧残等的审视,消解了传统观念中的“家”,传达出强烈的悲剧意识。
4.余斌:《张爱玲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页,
5.田玉霞:论奥斯丁和张爱玲小说中父索形象的缺失[J].文学教育,2008(3),第41页。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传奇的身世,多舛的命运,独特的体悟给予了张爱玲与众不同的视角来审视和解剖封建传统家族制度下的旧式家庭,揭开家庭内部掩盖在伪善道德背后的人性私欲和家族制度对个人欲望压制下的人性扭曲。家已然成了封建文化和男权社会没落和沉沦的象征。父亲不像父亲,丈夫不像丈夫,男性的缺失和颓废连带着“家”一同往下坠,坠入“没有光的所在”。父辈们的萎靡颓丧,子辈们的压抑和备受摧残,谁也得不到救赎的希望,日之将丧,暮气沉沉,看不到“家”的一点光亮。张爱玲把她自身对家的体验全部融进了小说创作中,用陌生化的手法凸显家的阴暗、冷酷,令人压抑与窒息,散发着封建社会腐烂的铜臭气息。在家的背后,是作者面对现实残酷、家庭破碎,命运无常的无奈和感慨,苍凉而又凄楚,就如同她对生命本身的感悟:“生命是一标:《张爱玲研究》,台北:联经事业出版公司1976年版,第21页,
2.张爱玲:《张爱玲全集》(《流言》),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1367页。
3.张爱玲:《张爱玲全集》(《流言》),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8年版,第1 38页,
家之所以令人向往,让人倍感温馨,是因为家中有亲情的牵绊。父母之爱,手足之情,向来是作家们描摹与讴歌的对象。然而到了张爱玲这里,亲情被解构,被异化,甚至被抹杀,剩下了只是冰冷的交易,是利益法则之下的人性扭曲。例如“一只手挽住了时代的巨轮,在她的天地里作小型慈禧太后”的梁太太(《沉香屑·第一炉香》)的梁太太为了一己私欲,竟然荼毒自己的亲侄女,“不是替乔琪乔弄钱,就是替梁太太弄人”,让葛薇龙深陷泥潭,无法自拔;曹七巧(《金锁记》)把自己一生的怨恨和遗憾全部发泄到儿女的身上,变着方儿哄儿子吃烟,让 儿子整夜整夜地给她烧烟,刻意探听儿子媳妇之间的床第之事,故意挑拨他们夫妻之间的关系,折磨死了两个媳妇;嫉妒女儿谈情说爱,压制和破坏女儿正常的婚姻要求,使得女儿早就断了结婚的念头。她用那沉重的黄金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母爱是人类最自然、最本能的情感,而在曹七巧的身上,母爱的光环早已褪去。张爱玲以一个受封建制度和封建传统深深残害过,被黄金的枷锁紧紧铐住的女人来定义曹七巧,一个心理变态的疯狂女人,一个畸形扭曲的孤寂灵魂。在张爱玲的小说中,亲情不再是温情脉脉的,它已幻化成各种伤人的利器,在个人利益的驱使下,你不知道它何时会把矛头刺向你,置你于死地。曼桢(《十八春》)就是受害者之一。姐姐曼璐为了拴住丈夫祝鸿才的心,竟然协助丈夫强奸自己的妹妹,同时利用妹妹借腹生子,毁了曼桢一生的幸福。而母亲知道事情的真相后,被曼璐用钱堵住了嘴,残酷地默认了现实。利益异化了亲情,亲情输给了金钱,封建家庭中仅存的那点善的东西都消失殆尽了,这个家还有什么可值得留恋的?
《花凋》中的郑先生是个遗少,“虽然也知道醇酒妇人和鸦片,心还是孩子的心。他是酒精缸里泡着的孩尸”,“有钱的时候在外面生孩子,没钱的时候在家里生孩子”,女儿生病,对他来说是个负累,“我花钱可得花个高兴,苦着脸子花在医药上,够多冤!”“不算对不起她了,肥鸡大鸭子吃腻了,一天两只苹果——现在是什么时世,做老子的一个姨太太都养活不起,她吃苹果!”很难想象这种话是出自于一个父亲之口,对奄奄一息的女儿,他的表现是如此的残酷无情,在他眼里,金钱远比女儿的生命来得重要。冷酷、自私、丑陋的嘴脸让人生厌。张爱玲的家庭小说“撕破了父权社会强加在男性身上的各种耀眼的光环,贬抑了父权宗法制的传统文化,颠覆了人们心目中惯常认为的高大威严的父亲形象,对男权社会进行无情的批判和嘲讽,对男性英雄神话给予彻底地解构与颠覆。”
“家”是张爱玲小说中表现最多、剖析最深的对象,大部分的小说中都镌刻着“家”的印记,这与她早年的家庭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张爱玲出生于一个封建没落的贵族家庭,到她这代家族的显赫早已成为历史的废墟。作为封建遗少的父亲无所事事,终日沉浸在鸦片和妓女中,母亲则抛下她,远赴重洋留学。父母的离异、后母的介入使得温暖的家庭生活成为张爱玲童年最奢侈的梦。身处封建大家庭,她看惯了家庭成员间伪善道德面具背后的尔虞我诈、自私自利,受尽了孤独和寂寞,无爱的家庭、冷漠的亲情使她过早地形成了内向、敏感、孤傲的性格,家于她来说,永远只是一个残酷冰冷的所在。她有意无意地间隔着她与家的距离,只是站在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默默地关注着“家”的一切。由于现实的“家”严重地伤害了她幼小的心灵,即便在以后的漫长人生中,她依旧无法释怀。从张爱玲的成长历程来看,由于性格使然,她始终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拒绝与社会有更深入的接触,因此,家庭生活成为她创作的主要源泉,“家”成为她诉说生活、书写个体生命感受的最有力载体。
婚姻是家庭的纽带与支撑,美满的婚姻也是家庭和睦幸福的基石。在家庭关系中,婚姻关系无疑是最为核心的。目睹父母不幸的婚姻,而自己恰又成了这不幸婚姻的赘余,再加上自己与胡兰成婚姻的失败,张爱玲对婚姻的认识往往是带着悲剧性的。她的小说中没有缠绵悱恻的爱情,没有相濡以沫的夫妻,她以惯用的口吻冷冷地揭示着婚姻关系的虚无缥缈以及家庭关系掩盖下的人性的虚伪和扭曲,让人感受到的是无尽的孤寂与苍凉。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曹七巧的婚姻是一段名誉和金钱铸就的婚姻。曹七巧出身低下,却嫁进了声势显赫的姜家做了少奶奶。但荣耀总是在别人眼里的,曹七巧却总是“一开口就是满肚子的牢骚”,年轻美貌却守着一个跟死人没多大区别的丈夫,“坐起来,脊梁骨直溜下去,看上去还没有我那三岁的孩子高哪!”“床上睡着的她的丈夫,那没有生命的肉体……”“还成个人吗?还能拿他当个人看?”在黄金枷锁下,她连正常的男欢女爱都无法享受,何谈刻骨铭心的爱情呢?她的婚姻就像“玻璃匣子里蝴蝶的标本,鲜艳而凄怆”。《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始终处于被利用、被伤害的位置。没结婚前被姑妈利用,结了婚后被丈夫利用,在他们眼里,她只是为他们赚钱的工具。“等她不能挣钱养家了,你尽可以离婚。在英国的法律上,离婚是相当困难的,唯一合法的理由是犯奸。你要抓对方犯奸的证据,那还不容易?”还未结婚,已经想好了离婚的出路,可想而知等待她的将是怎样的婚姻。因为爱,薇龙自愿为乔琪出卖自己,但她也预料到他们的婚姻并不会长久,“花立时谢了。又是寒冷与黑暗”,这一天早晚会到来,“想起来只有无边的恐怖”。
张爱玲记忆中的那个家阴森、沉闷,了无生趣,永远飘散着鸦片的烟雾,“整个有点模糊,有太阳的地方使人瞌睡,阴暗的地方有古墓的清凉。房屋的青黑的心子里是清醒的,有它自己的一个怪异世界。”“我生在里面的这座房屋忽然变成生疏的了,像月光底下的,黑影中现出青白的粉墙,片面的,癫狂的。”“父亲的房间里永远是下午,在那里坐久了便觉得沉下去,沉下去。”张爱玲笔下的家,打破了我们心目中固有的传统价值理念,不再是温馨和谐的避风港,氤氲的鸦片浓香,死气沉沉的氛围,颓败感伤的气息、垂死挣扎的无奈……这些记忆中“家”的特征不自觉地被织进委婉曲折的故事情节中,成为小说人物演绎人生的深沉压抑的底色。作家总是带着一种荒凉的心境去描摹与构建笔下人物所在的家。它们共有的特征是:灰暗、腐朽、阴冷,甚至还略带神秘。例如“灰色的老式洋房”(《留情》),“鬼气森森”的“古代皇陵”(《沉香屑·第一炉香》),“阴森森宽敞的餐室”(《金锁记》),“没两三年的功夫,枯的枯,死的死,砍掉的砍掉,太阳光晒着,满眼的荒凉”(《茉莉香片》),即使家中的陈设再奢华、精致,都难以掩饰衰败颓废的气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